📖 ZKIZ Archives


重磅IPO調查報告屢現 輿論監督為上市把關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7/1935170.html

2012年第二季度,雖然市場估值走低,但擬上市企業仍在積極爭取成為公眾公司的機會。二季度,共有110家公司 的上市申請上了發審會,55家公司成功完成掛牌上市。圍繞著這些預披露公司、已過會公司包括新報會公司,輿情熱度依然不減。舉報、質疑、感嘆、羨慕、八 卦……首次公開發行(IPO)輿情中有各種元素。而或許是因為缺少類似歸真堂等涉及社會性話題的公司,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觀察,由普通網友在自媒體等 平台上發起的輿情佔比並不高,各類專業媒體對預披露書乃至公司實際經營的各種分析調查,成為這個季度IPO輿情中的主導力量。另一方面,作為監督者的媒體 本身,也遭到來自同行和業內的質疑和監督,媒體IPO灰色產業鏈的話題,在這個季度的輿情熱度也明顯升溫。

二季度IPO審核及發行概況

二季度過會率略上升至81%

第二季度,發審會共審核了110家公司的上市申請,其中創業板、 中小板和主板分別有54家、43家和13家,分別佔上會公司總數的49%、39%和12%。110家公司中89家公司過會,過會率81%,較第一季度上升 約2個百分點。第二季度上會公司的主承銷商排行中,招商證券以11家排名第一,國信證券(8家)、平安證券(7家)、國金證券(7家)和華泰聯合(7家) 緊隨其後。

深市公司上會數量及融資額領先滬市

在第二季度上會的公司中,110家公司中的97家(佔比88%)都打算在深交所掛牌上市。雖然二季度申請到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平均預計募集資金規模只 有3.1億,不足申請到上交所上市公司的1/5,但是由於申請上市的公司數量眾多,申請到深交所上市的公司預計募集資金總額依然高出上交所1/3。

二季度新股上市募集資金總額環比有所上升

根據萬得資訊的數據,2012年第二季度共有55家公司成功上市(以正式上市日期為界限),其中創業板、中小板和主板分別有26家、18家和11 家,實際募集資金達到374.5億,環比第一季度增加23億。55家上市公司中有35家都屬於製造業,佔比約為2/3。二季度上市的公司中有29%來自廣 東,另外來自北京和江蘇的企業分別佔15%和13%,三地企業合計超過新上市公司的50%。

二季度IPO輿情熱點聚焦

專業媒體推出更多重磅監督報導

今年二季度是預披露新政實施以來的首個完整季度。在這3個月裡,財經專業媒體在更充裕的時間環境下,推出了多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深度調查報導,這些 報導很可能對部分公司的IPO進程產生了實質性影響。公司IPO上市,所申報的材料都是經多家專業機構之手產生,一般性的質疑通常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而 財經專業媒體則在深度調查方面有獨特優勢,可以在有明確線索的情況下,投入較高的人力、時間、資金成本來完成一篇報導,這也是普通網友通常難以完成的。據 我們觀察,部分在IPO輿論監督方面表現突出的媒體,也屢屢再獲相關方面的舉報信息,從而推出新的監督報導。亦有新的媒體也參照其做法,對IPO報導投入 更多資源,也推出了較具影響力的監督報導。最終的結果是,在二季度就有多家公司遭遇到專業媒體的深度調查報導的質疑,並在隨後上會被否或被終止審核或過會 後被叫停。

與已上市公司相關的IPO更受關注

擬上市公司的客戶或者股東名單中會不時出現上市公司的名字,而這恰好是公眾關注的興趣所在。比如,作為會稽山紹興酒二股東的輕紡城 (600790),由於受益預期而在會稽山預披露次日大幅上漲。斯菲爾電氣董事長同時是長電科技(600584)的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長,董事會7人中4人 和長電科技有關,由此也引發一些媒體的關注。華恆銲接首次上會的時候,輿論關注到公司對三一重工(600031)及其關聯方存在重大依賴,二季度再次上 會,從披露的信息來看公司與三一集團的業務相關度仍然很高,媒體也對此再次展開討論。

股東中知名人物引輿論聚焦

由於蒙牛乳業創始人之一孫先紅的入股,蒙草股份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在預披露之後被多家媒體報導。「白卷英雄」張鐵生以3224萬股持股位居禾豐牧 業第五大自然人股東,這一消息使得很多經歷過那一年代的人士感慨起歷史發展的潮流,亦引發了傳統媒體和微博自媒體兩個輿論場的高熱度。廣東易事特有「德隆 系」血脈,「湧金系」持股會稽山紹興酒,無錫雪浪環境因為農行經濟學家向松祚入股而被廣泛關注,導致最後農行還為此發表聲明。

縱觀媒體報導,擬上市公司的股東中出現知名機構或者人物的,通常都會轉載量較高。這些公司的輿情熱度較高,讓公司的名稱頻繁進入公眾視野,但對公司過會和發行則未見明顯影響。

少數招股書錯誤貽笑大方

部分公司的招股書中出現低級錯誤。如某公司招股書中「員工受教育程度」的烏龍數據, 「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10%、大專佔20%、其他佔比為71%,合計佔員工總數的比例為100%」,而上面幾個分項相加比例卻為101%。因其是二次 上會,在新舊兩個版本招股書中,某位核心技術人員的出生年月也出現了差異。招股書工作量數據龐大,出現瑕疵雖可以理解,但也體現了責任心的問題。這些在媒 體和微博成為笑談,影響公司形象,也影響了保薦人所在券商的形象。

多次闖關的公司熱度偏高

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觀察,IPO公司但凡不是首次上會,媒體在報導時都會將此點寫入標題。典型的如4次衝擊資本市場的神舟電腦和3次衝擊資本市 場的皇明太陽能,此外還有二次上會的欣泰電氣、寶色股份、鵬翎膠管、銅都閥門、富煌鋼構等等。通常輿論關注點是公司前次被否的原因以及此次有無改進,媒體 還會對兩次招股書進行對比。

寺廟上市引來議論不斷

二季度,由曲江文旅的財神廟上市,牽出國內幾大佛教名山籌備上市的話題,輿論熱議。普陀山已經進入上市輔導期,九華山和五台山據稱也在準備上市,峨眉山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登陸A股。 人民日報、新華社以及主流財經媒體對此都做了專題報導,網民也積極參與討論,多數對此持反對或調侃態度,李開復和薛蠻子等意見領袖表示不可思議。國家宗教 局也表態,世界其他國家沒有將宗教活動場所打包上市的先例,發展市場經濟應符合社會的基本底線。對此,當事主體普陀山的回應是,寺廟上市是誤讀,其實上市 公司資產主要是索道、旅遊紀念品等,不包含景區門票和寺廟。

光伏行業公司IPO之路坎坷

受經濟增速放緩影響,不少擬上市公司的近期業績出現明顯下滑,從而影響其IPO進程。較為典型的則是光伏行業。數家該行業公司上會時被否,亦有該行 業公司預披露後遭媒體強力質疑,最終終止審核,也有數家公司則見勢不妙主動撤回申請。輿論對該行業公司的慣性思維已基本形成,任何一家光伏行業公司,如果 打算繼續推進IPO進程,則會遭到媒體更嚴厲的審視。

媒體自身成為IPO輿情的議題

在二季度,財新傳媒等媒體刊出對IPO期間媒體灰色產業鏈的系列報導,對部分媒體在IPO期間的作為提出質疑和批評。該報導刊發後,在微博等自媒體 渠道引發較多討論,一些公司方面人士也表達了一些不滿,而證券監管部門、新聞管理部門,對此也有一些表態。輿論普遍認為,媒體監督絕不能成為謀取利益的工 具。

二季度IPO公司輿情熱度榜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從二季度所有處於IPO階段的公司中,按照新聞報導、網絡轉載量以及網友評論等多項指標評選出10家輿情熱度最高的公司。

來伊份、新大地、中郵速遞位列前三

涉及到社會性話題之後,輿論熱度會比通常的財經議題要高出一籌。上個季度的歸真堂等如此,本季度的來伊份熱度排名第一,也是因為涉及到食品衛生問 題。4月央視節目實地暗訪發現一些蜜餞加工廠的生產環境有問題,其中涉及來伊份的加工廠。消息一出即在網絡和微博引發熱議,不過公司也迅速做出回應,及時 道歉,並對後續處理作出安排。應該說公司的應對還是比較及時的。這一波輿情會否對公司IPO產生影響?近日來伊份正好上會,結果稍晚應能揭曉。

新大地遭媒體提出多項嚴厲指控,最終是被監管部門終止發行。輿論的問責仍未結束,相關中介機構也遭到媒體的質疑。

作為知名的大型公司,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自然受人關注。其融資規模、業務競爭力等,都是輿論重點討論的話題。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相宜本草是近來發展勢頭很猛的國產護膚品品牌,但其專利技術、業務模式等,也有不少媒體提出疑問。掌趣科技在今年1月就已經預披露並成功過會,但是 在4月份要發行時,華誼兄弟2010年入股時和其簽訂的對賭協議又重新被提起。禾豐牧業的股東名單中出現著名歷史人物「白卷英雄」張鐵生,皇明太陽能三次 衝擊資本市場失敗,又傳出和有關官員的關係。

財富趨勢被媒體曝光重大業績造假行為,而被證監會取消上市審核。安溪鐵觀音以茶葉第一股的身份上市,有鐵觀音這3個字,公司想不受關注都難。中技樁 業因在IPO階段遭到一批同行指責,公司隨後召開媒體見面會並邀請行業專家公開澄清。輿論如此熱鬧,雖然公司壓力有點大,但對提高信息披露質量還是有幫助 的。

註: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以二季度所有處於落實反饋意見、初審以及上會等IPO不同階段的企業為統計樣本,計算出IPO公司輿情熱度指數。IPO公 司輿情熱度指數是在對境內外報刊、門戶網站、主流微博平台,以及論壇股吧等多個信息源監測的基礎上,通過新聞媒體報導數量、網絡轉載數量、微博數量以及輿 情分析師評分等多項數據,經由加權計算得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54

層層把關 為何仍讓經理人大膽買進爭議股?第一金投信的三大內控漏洞

2013-03-11  TWM
 
 

 

一位資深前基金經理人透露,「普格案」整件事可以用七個字形容,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只要懂產業、市場的中高階主管成共犯,有再多規定都可以被「客製化」。第一金投信出事背後,凸顯內部選股過程的三大漏洞。

撰文‧歐陽善玲

政府基金委外代操經理人炒作盈正事件爆發不到半年,投信不法交易又一樁。

據檢調偵查,第一金投信三位基金經理人喬仁傑、許訓誠及許弘政等,疑似勾結外部人士,自去年七月利用共同基金買進普格,協助炒股集團順利出貨,導致投資人虧損達二千多萬元,事後三人並收取回扣,事件曝光之後,再度引爆投資人對國內投信業者的信心危機。

「盈正案後,財政部已要求清查,為何內部稽核還是失靈?」財政部長張盛和的震怒,恐怕也是投資人的一大疑惑。

內稽內控失靈主因,要從第一金投信內部投資流程談起。金管會規定,一般經理人買股票必須嚴格遵守四大流程,也就是投資分析、投資決定、投資執行及投資檢討都要有書面形式;任何股票交易,都必須依據分析報告做決定,且進行交易時應有紀錄,並按月提出檢討。

漏洞一:有報告就能買股

經理人有「客製報告」空間長期以來,投信基金經理人勾結炒股集團問題層出不窮,說明這套規範已流於形式;而第一金投信內部僅「遵照」主管機關最低規範配合辦理,並未設立更嚴謹的控管條件,也讓基金投資部中高階主管,多了上下其手的空間,是這次爆發「普格案」最大關鍵。

首先,第一金投信內部規定,買進個股應出具市場研究報告,說明該公司投資價值。近三個月內的公司拜訪報告,經理人可直接引用當附件。但前提是,「公司股價須在建議操作區間內,否則電腦系統會自動剔除。」一位熟悉第一金投信交易流程的業界人士舉例,投資報告中若建議某檔個股的操作區間在三百至四百元,一旦該股股價脫離此範圍區間,經理人就無法從電腦擷取該檔個股的研究報告。

這層機制的意義,在於確保第一金投信的經理人「不會在股價高於研究報告建議價格時買進」,但業界人士透露,對於心懷不軌的經理人來說,這一層機制「形同虛設」,為什麼?「因為經理人可以自己寫劇本。」他解釋,經理人只要適當時機「拜訪公司」,並且配合炒股集團的需求提出建議買進的價位區間,事後寫成研究報告,就能為自己日後的買進動作找到投資報告當作背書。

為了避免研究報告被刻意利用的風險,國內不少投信公司對於市場較不熟悉的個股報告,會以類似「公審」的方式進行第二層把關,「像普格這種市場不熟悉的股票,經理人或研究員在拜訪公司後隔天,就會被要求在早會當中提出報告,其他經理人或研究員也將針對這家公司進行討論,展開攻防。」一位操盤資歷逾十年、現已退出投信圈的基金經理人指出,有些剛進市場的經理人,可能也怕被公司騙,所以將拜訪內容公開,接受公評,是很多投信都會採用的辦法,基金經理人也能因此建立起防禦心,免得誤踩地雷。從結果來看,第一金投信顯然沒有這樣的討論、把關機制。

漏洞二:經理人選股不設限爭議公司也能成為加碼對象另一個業界慣用的把關機制,則是建立「可買進」或「禁止買進」的個股名單。國泰投信總經理張雍川以自家公司作法為例,在主管機關四大流程的最低標準下,另外建立「不可買進名單」,防堵經理人濫用職權炒股。張雍川解釋,公司投資部主管及基金經理人會先組成「風險評估委員會」,每季至少定期召開一次,或不定期視情況召開,調整名單內的個股。

「不可買進名單」主要條件有三,包括財務狀況不佳、具爭議的公司,及證交所每日公布、異常波動的警示股。「像普格這種有爭議的公司,就會被列入黑名單!」張雍川說,若系統中有新增投資報告,主管與其他基金經理人也會攤開在陽光下討論,透過公審方式,讓有心與外部人士勾結的經理人不敢提出,或接受檢驗。

業界判斷,第一金投信的經理人會一路暢通無阻的買進普格,顯然這些該有的把關機制都沒有做,某資深經理人更指出,「從普格過去的營運表現來看,如果研究報告經過經理人公審,普格這檔股票絕對過不了關!」攤開普格財務數字,就單季每股稅後純益(EPS)來看,公司自二○○九年第四季虧損後,到一一年底只有一○年第三季出現單季獲利,其他各季都呈現虧損;另外,基金經理人投資常以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作為選股指標,而普格自○九年第三季起ROE就轉為負數。

漏洞三:高層防線崩盤

投資主管帶頭炒股

第一金投信自去年七月九日起,九個交易日內買進二六一○張普格,儘管一二年上半年獲利看似轉虧為盈,每股純益達○.五元,「但長期賠錢且市場能見度低的公司,就算營運似有轉機,也需要更嚴謹的把關過程。可惜,第一金投信不但沒有機制上的把關,主管的『人治』把關也明顯不夠。」知情人士私下透露,就算買進普格的報告一路闖關成功,經理人附上投資報告書、投資決定書後,還是需要經過基金管理部主管、投資研究處主管及總經理簽核,才能進行下單交易。但這次投資部門主管也涉入其中,自然輕易就放水,「連熟悉產業、市場動態的主管都簽核了,更高階、行政事務繁忙的總經理,就更難把關了。」。

「整件事可以用七個字形容,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就是投資部門主管,只要懂產業、市場的中高階主管變成共犯,有再多規定、書面報告都可以被『客製化』。」前資深基金經理人如此評論。

本次涉案的三位經理人當中,喬仁傑是國內老牌基金經理人,過去操作台股績效不俗,在第一金投信期間,他也曾擔任馬來西亞基金、歐洲基金及全球型基金經理人,最高職稱是新金融商品處主管;而據傳,許弘政曾任基金投資部門主管,兩位都算得上是審核經理人下單買賣個股的關鍵人物。

不只如此,第一金投信總經理陳德偉並非投資領域或業務部門出身,而是來自於主管投信內控的稽核單位,稽核出身的總經理帶領的團隊,卻爆發出最醜陋的炒股弊案,讓整起事件看來更加諷刺。

第一金投信進出普格出包

—— 普格(3073)股價走勢2012/8/6~8/31 投信開始全面殺出,8/6單日即賣超655張,隨後陸續在8/31前,將先前買進的2610張清倉完畢。

同樣以期間收盤均價計算,部位淨值減少為4809萬元,亦即在兩個月內虧損達2177萬元。

2012/7/9~7/25 期間9個交易日,投信累積買超2610張。

若全為第一金投信買進,以該期間收盤均價計算,需要6986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91

抽驗不查來源 山水米違規十八次竟不罰 把關制度漏洞大 四千噸混充米吃下肚

2013-09-09  TWM  
 

 

到底什麼食物是真的?

標榜天然無添加的パン(音胖)達人麵包卻使用人工香精;而掀起台灣有機稻米風潮的泉順食品「山水米」,被查獲使用廉價越南米充當台灣米。不肖業者行徑固然令人搖頭,但是身為監管單位的政府部門到底管了什麼?為何讓台灣食品安全管理出現大漏洞。

根據檢方估計,已經超過四千噸的「假台灣米」被消費者吃進肚裡。一九七九年創業的泉順食品,原本只是一家小型碾米廠,九七年成立「山水米實業」進軍量販通路商後,事業才急速擴張,目前已是全國前三大糧商。

山水米十年前率先引進對環境衝擊較小的「鴨間稻」(利用雜食性鴨子吃掉田裡的害蟲和雜草,排出的糞便做肥料),廣受各界注目,也打響了「有機好米」名號;近年則透過建立產銷履歷、接受有機認證,塑造優質企業形象,麥當勞、摩斯漢堡、統一超商、吉野家等連鎖食品業者,都曾選用山水米產品。

打著「以最好的品質,開創米食新文化」經營理念的山水米,近年曾多次遭消保團體質疑販售劣等米,但皆未引起廣大回響;這次被踢爆以越南米混充台灣米,多年商譽毀於一旦。董事長李東朝一句「我不是最多的」,更讓糧商同業人人自危。有業者感嘆,國人食米量正逐年下降,泉順這次爆出醜聞,勢必讓日益萎縮的米糧市場雪上加霜。

只查少數品種 混合米不查檢調大動作搜索之後,農糧署署長李蒼郎也出面痛批,泉順兩年內共有十八次被抽驗不合格紀錄,卻始終未被開罰,行徑囂張;然而農糧署也承認,市售包裝米的例行監測,一般僅檢驗標示及品質,不會鑑定白米來源。也就是說,農糧署對不肖業者可能以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牟利的行為,完全不設防。

農糧署每季固定抽查兩百五十件市售包裝米,檢查項目包含標示、品質、品種三大項。標示部分,是檢查米糧包裝上,是否依《糧食管理法》規定,以中文明確標示品質規格、產地、重量、碾製日期、保存期限等資訊,若標示不清或漏標即為不合格。

品質檢驗則是拆封鑑定米粒的白粉質粒、碎粒、異形粒、夾雜物等成分,是否符合包裝上的標示等級;若包裝宣稱「一等米」,鑑定結果卻是二等,即視為品質不符。品種部分,只針對包裝上載明「台?九號」、「花蓮二十一號」等米種的商品做檢驗,若包裝僅標示「台灣米」或「混合米」,就不須檢查品種。

根據農糧署資料,自二○一一年以來,共有三十五家廠商因「品種」不合規定,被勒令限期改善,但其中並沒有以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的案例。

對於抽驗項目不包含白米來源,李蒼郎的解釋是,來自越南、泰國的白米,外觀與台灣米差距很大,若業者有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絕對逃不過檢驗人員的法眼;若包裝標示為混合米,但外國米比率明顯過高,檢驗人員也會主動採樣送往品種資料庫比對成分。

李蒼郎再次強調,過去從未發現以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的案例,實在是泉順食品的行徑太誇張。

粉飾太平 業界早知有混充然而,有業者質疑,農糧署稱過去沒有外國米混充案例,根本是粉飾太平,有意推卸責任。台灣區稻作協會前理事長翁良材表示,台灣自○二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都須開放定額外國白米進口;依WTO協議內容,進口白米一律只能進入食品市場,「全台灣十萬多噸的進口米,有六成都被泉順吃下來,這些進口米都到哪裡去了,農政單位說得清楚嗎?」翁良材直言,不肖業者以劣質外國米混充台灣米銷售,賺取數倍價差的問題,業界時有所聞,政府單位從未嚴格取締;不禁讓人懷疑,農糧署是否因為與糧商有不當利益掛鉤,稽查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九年抽驗市售白米,就曾發現山水米外包裝標示台灣生產,內容物卻包含糯米與比率相當高的泰國米,可見外國米混充台灣米的傳言並非空穴來風;相較之下,農糧署宣稱的「過去未有類似案例」,也就更難令人信服了。

不願具名的官員指出,質疑農糧署與糧商間有不當利益掛鉤並不公平,但官方常須仰賴糧商協助,雙方保持良好互動卻是不爭的事實。例如這次泉順混充米事件查證屬實後,農委會內部曾有人認為「情節重大」,建議直接祭出停業或撤照處分,但最後未獲採納;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就是,泉順穀倉替農糧署代儲了大批公糧,一旦遭撤照,農糧署難以立即另覓儲存地。

正因為農糧署與糧商長年「走得太近」,讓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在事發後三天,罕見地對自家人撂下重話,要求糧政系統徹底改革、全面檢討管理制度;並承諾修正《糧食管理法》,對國內進口米大宗糧商進行高頻度抽檢,不容許混充米事件再次發生。

即使如此,農委會內部還是有部分人士持保留態度,認為「修法標準太過嚴苛,基於保護台灣農業,是不是應該給糧商一個機會?」提高罰則 稽核卻不縝密但只要翻閱法條就能發現,農糧署給糧商的「機會」,實在已經太多。據《糧食管理法》規定,「糧商產品標示不實,主管機關得按次處罰,處罰三次仍未改善,得註銷糧商登記證」;但實務上,產品檢驗不合格,農糧署會先發文要求廠商「限期改善」,一個月後再抽驗若還是不合格,才會依法裁罰。開罰後甚至不會公布廠商及產品名稱,對業者保護到家,苦的卻是消費者。

另一方面,農糧署對處罰標準一向「從寬認定」,以「產品」而非「廠商」作為計算單位。例如泉順販賣的八十多項產品,只要單一產品一年內不違規兩次以上,就不必受罰,更無所謂撤照問題;因此農糧署口中「違規十八次卻免罰」的離譜現象,原因其實不是業者囂張,而是政府失職。

陳保基提出修法時,主張將包裝米比照《食品衛生管理法》提高罰則,並以「業者」作為裁罰單位,只要有標示不實、欺騙消費者情事,就立即重罰糧商,對業者確實有嚇阻作用;但更關鍵處在於「限期改善」規定必須調整,若抽驗不合格,應公布產品名稱,以免不肖業者仍有漏洞可鑽。另外應即時公布檢驗不合格產品資訊,才能讓民眾消費時有所依據。

國民黨立委王惠美則認為,農委會主張外國米不准與台灣米混合銷售的立場值得肯定,但從來不驗外國米的農糧署,至今還是沒有告訴民眾,未來檢驗外國米的方法是什麼、如何追查進口米流向?「如果沒有縝密的稽核計畫,罰則再高,抓不到人也是沒用。」在修法前的空窗期,農糧署建議想吃正統台灣米的民眾,在消費前認明CAS標章,因為有CAS認證標章的白米,一定有明確的產地和品種標示,且不容許混合包裝。但問題是,剛被查出詐欺的泉順食品,正是獲得多次CAS認證的優良企業、模範工廠,農糧署的建議似乎太過理想。

事實上,就連專家也難光憑肉眼分辨台灣米與外國米。翁良材表示,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許多台灣米與進口米的外觀幾乎一模一樣,唯有透過精密的儀器比對DNA,才能確定產地。消費者若想購買台灣米,最好的方法是購買產地直銷的台灣農產品,「至少出了問題,好歹知道找誰算帳。」山水米事件 爆出食品管理四大漏洞

漏洞一 不查米來源

例行抽查只查標示、品質、品種,但不查米來源。

漏洞二 不公布不合格品牌針對抽查後不合格品牌,只要求業者限期改善,但不公布業者。

漏洞三 不追蹤進口米流向台灣每年超過10萬多噸進口米,流向不明。

漏洞四 放寬處罰認定標準法規規定,「產品標示不實,主管機關得按次處罰,處罰三次仍未改善,得註銷糧商登記證。」但政府以「產品」為計算單位,而非「廠商」,所以,擁有多種品牌的糧商,只要不是單一產品一直犯錯,就免受罰。

整理:鄭閔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83

《政策檢討》與其花大錢放煙火 不如把錢花在刀口上 預算少、人力吃緊 食安把關 一人服務四萬民眾

2013-10-28  TWM  
 

 

自從塑化劑事件以來,台灣黑心食品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今,連經過認證的知名大廠都淪陷,商品琳琅滿目,消費者卻是防不勝防。

台灣的食安管理,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杜絕黑心氾濫?

王媽媽正在為家裡存放的數十瓶「台糖葡萄籽油」懊惱,這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大統長基」為台糖所代工的產品。王媽媽的兩個孩子容易過敏,因為愛孩子的心,她總是挑選最健康的食品照顧孩子的身體,所以她以為「掛上台糖」就等於掛上了保證。因為熱心、善良,所以她更買了很多這款葡萄籽油分送親朋好友;現在,她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公信力全失 國家認證無法品質保證消費者對台糖這樣有品牌的公司信賴,以為掛上它的標誌,產品就能安心食用;然而,台糖這次無法盡到有效控管代工廠商的義務,簡直傷透了消費者的心。從桂冠委託禹昌案(食品工廠桂冠委託禹昌代工粽子,竟被查出有過期粽混雜在內)到台糖委託大統長基案,讓消費者開始思考:「若大品牌都無法拍胸脯保證,我們應該怎麼選擇?」通常委託代工公司(如台糖)在簽約前,會參與代工廠商(如大統長基)第一批貨生產過程,予以稽核,以確保代工廠商產品符合合約;有的可能還會採取定期檢驗,有的則不會,更有甚者連第一批的稽核都沒有參與,直接就與出價最低的廠商簽約。

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許輔認為:「一家好的品牌公司,為了避免代工廠商生產出違反契約內容的產品影響聲譽,應該要採取不定期的突襲查訪,才能讓代工廠商時時警惕。」台糖商品行銷事業部執行長陳啟祥告訴《今周刊》,台糖有定期與不定期的到市場上抽查,並送SGS檢驗,但無法驗出其中問題。台糖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但畢竟消費者是相信它的品牌才購買,難道公司不應盡到全面為消費者把關的義務嗎?尤其台糖委託大統長基代工的葡萄籽油,都沒有標示是由大統長基代工,似有欺瞞消費者之嫌。

台糖表示,過去法令並沒有規定須標示代工廠商的資料,但是今年六月修法之後,規定必須標示清楚,不過有一年的緩衝期。據本刊了解,坊間有不少食品委由其他廠商代工,仍明確標出代工廠商名稱,以示負責,台糖的說法,無法令人信服。

大統長基是有得到食品GMP認證的廠商,但是這次事件,也讓GMP制度破功!GMP是由新竹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認證,對工廠的作業流程、環境衛生、產品品質做現場查驗,通過檢驗才能給予認證,事後每三至四個月定期抽驗調查。但是擁有GMP標誌的大統長基,卻調配出標示不實的葵花油矇騙驗證機關,通過查驗。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說:「食品法規真正規範的項目,根本太少。」換言之,即使得到GMP認證,也不代表產品一定沒問題。

檢驗徒具虛文 合格不代表沒問題許輔也提到,無論是GMP或CAS(台灣優良農產品)認證之後的定期追蹤,稽核員所稽核的項目,僅對書面所明列事項作審查,但是業者的很多小把戲,需要熟悉業界生態的人員才會注意到。因此,許輔認為驗證單位有責任加強稽核員的訓練,聘請曾經在業界待過,了解產業生態的人員,提升稽查員對問題廠商的敏感度。

不僅於此,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丘志威更對其他多項認證有所質疑,認為規範太過鬆散,例如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ISO系列(國際標準化組織)這兩項認證,大統長基都有得到。

負責ISO授證的經濟部標準局指出,大統長基通過的ISO 九○○一僅針對工廠的制度流程做檢驗,卻不針對食品配方做驗證;因此,民眾即使看到產品標有ISO 九○○一認證,卻不代表它食品就很安全。

江守山也說:「ISO系列僅對廠商的作業流程做檢核及赴廠查勘,卻沒有對最終生產出來的產品做檢核。」此外,ISO驗證雖然每年會定期追蹤,但是驗證單位卻會事前與廠商確認訪查時間,再前往稽核,讓不肖廠商有準備的時間,根本失去意義。

至於HACCP主要是確保食品生產流程安全。在台灣,除水產品、肉、餐盒與乳品加工業四個產業強制要求通過HACCP,由各縣市衛生局驗證外,其他產業則由業者直接找國外HACCP協會在台灣的代理商做檢驗。中華HACCP協會副祕書長張文彬說:「國內沒有統一單位去做驗證,這是HACCP認證一大問題。」也就是說,即使通過HACCP認證,也不代表國家掛保證。

GMP、ISO都不能掛保證,那麼SGS檢驗呢?

最近,很多店面都可以看到貼有SGS檢驗合格的檢驗單,但是很多民眾不知道,SGS僅針對每一次送驗的「單品」進行驗證,並非得到SGS的認可就代表全部的商品都獲得品質保證。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作了一個妙喻解開了消費者的誤解:「許多小吃攤前掛著SGS檢驗合格書,試問牛肉合格了,麵、湯也統統合格了嗎?而這次進的貨合格了,下次呢?」「所以消費者千萬別傻傻地被業者拿一次性的檢驗當『免死金牌』瞞騙了。」國家屢屢縱容 相關罰則太輕二○一一年的塑化劑事件,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黑心食品事件,同時也是第一起消費者針對販賣、製造黑心食品廠商提起集體訴訟的案件。但是判決結果卻跌破眾人眼鏡,消基會求償二十四億元,但法官僅判賠一二○萬元,這中間懸殊的差距何來?這一切肇因於法官與消基會對塑化劑的毒害認知不同。

雖然醫界、學界同意塑化劑對人體有害,但難以舉證傷害程度;另一方面,國民健康署︽塑化劑衛教手冊︾載明「塑化劑可在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內代謝排出。」違法業者竟挾官方權威,成為法官判案根據。

消基會委任律師徐則鈺對此表示無奈,「在法庭攻防上,手冊內容屢屢被辯方引為證據。」如果塑化劑能被人體代謝,那麼當初政府何必急驚風將所有塑化劑商品全面下架、回收;反過來說,如果無害,那麼因而受害的廠商是否可申請國賠呢?其實行政院消保處也協助這場官司,但同樣隸屬行政院轄下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卻反倒扯後腿,導致消費者求償無門。

身兼消基會法律委員會委員的玄奘大學法律學系教授陳汝吟直言,政府對消費者的保護明顯不足,「歐美國家包括日本,都提升消費者保護機關到中央政府的層級;只有台灣反其道而行,在一二年元月,將消費者保護機關由獨立委員會變成附屬行政院之下。」除了組織降級,長期以來黑心廠商橫行,根本原因是罰則太輕,比起廠商動輒上億元的不法利得,行政裁罰對於廠商根本不痛不癢。以胖達人為例,同樣廣告不實,台灣頂多罰二十萬元,在香港最重可罰一九三萬元,甚至五年刑期。

今年六月,︽食品衛生管理法︾通過修法後,雖然提高罰鍰金額,但追討廠商不法所得,卻需要先經過官方認定「情節重大」,但怎樣才是「情節重大」卻沒有提出解釋。也就是說,一旦主管機關怠於執法,或不認定「情節重大」,廠商還是可逍遙法外。徐則鈺認為,「廠商最害怕的還是刑事責任。」最終除行政單位須「硬起來」,司法單位也須「動起來」;只有行政司法互相配合,對違法廠商祭重典,才能殺雞儆猴。

隱憂早已浮現 人力、預算嚴重不足除政府須嚴格執法,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長期以來資源、人力不足,也是隱憂之一。根據本刊調查,台灣每人平均分配到的食安預算,只有加拿大的一五%,美國的二三%;而每位食管人員服務的民眾數,幾乎是加拿大的九倍,美國的兩倍。諷刺的是,政府建國百年花在國慶、跨年等活動經費高達一億八千萬元,卻不出錢做食品安全查驗,讓民眾一再受到黑心食品危害。

許輔強調,政府應該將經費花在刀口上,增加食品安全的稽核與輔導人員,提升國內食品安全,讓民眾吃得安心。

︽今周刊︾一直以來始終關注台灣的食品安全議題,陸續踢爆包括假蜂蜜、毒醬油、毒澱粉等黑心商品,如果連沒有法定權力的我們都能查到,試問:手握國家機器大權的政府為何做不到?政府應該主動出擊,列出每年檢驗抽查的項目,而不應看媒體或消費者爆什麼料就查什麼!

假油會是最後一個黑心食品事件嗎?如果衛生人力與預算不增加、執法不嚴、處罰太輕、認證問題不解決,台灣民眾恐怕永遠都得在恐懼中生活……。

一紙認證 真的有效嗎?──各種認證標準程序及學者疑慮

CAS優良食品

針對單一產品

認證過程:

初審→工廠輔導、確認→現場抽驗→授證追蹤方式:每年至少一次定期抽驗,採不通知查訪學者疑慮:稽核員的專業程度是否能確切找出問題?

食品GMP

針對生產線作業

認證過程:

文件審查→現場評鑑→授證

追蹤方式:

每年至少一次定期抽驗,採不通知查訪學者疑慮:稽核員的專業程度是否能確切找出問題?

HACCP

針對食品生產作業

認證過程:

文件審核→現場審核→授證

追蹤方式:

至少一年一次抽驗

學者疑慮:認證單位不統一,嚴謹度不一致。

ISO 9001、ISO 22000

前者針對管理層面、

後者針對食品及管理層面控管

認證過程:

文件審查→現場評鑑→授證

追蹤方式:

每年一次,會做事前通知學者疑慮:只對文件所註流程做審查,而非對產品結果做審查;預先通知審查時間失去抽驗意義。

「食」在不安心!── 近3年黑心食品大事紀事件 時間 事件介紹 發現者 後續發展起雲劑非法添加塑化劑 2011/5衛生署食藥局官員原本檢驗某食品是否摻有安非他命或減肥西藥,意外查獲起雲劑中含有廉價的塑化劑,風暴擴大,全台許多飲料與相關產品淪陷。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布 加強起雲劑的管控,未來使用起雲劑須提出安全證明,否則禁止販售。

假米粉 2013/1 多家品牌米粉被踢爆,米粉中不含米,其中包含新竹農會。 媒體踢爆 5月衛生署遭監察院糾正,承諾將米粉標準列入衛生法規稽查。

毒布丁 2013/5 台南市立光農工將工業級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摻入食品原物料複方中,再提供給統一、依蕾特布丁等下游廠商。 台南地檢署 相關商品全面下架。

毒澱粉 2013/5 不肖業者使用未經核准的工業用順丁烯二酸製造澱粉,毒澱粉流竄全台。《今周刊》檢驗發現毒澱粉,食品藥物管理局2月接獲線報,卻遲至《今周刊》即將召開記者會前夕才公布。 衛生署對全台澱粉廠及經銷商進行查緝,並宣布商家須在醒目處張貼安全具結證明。

毒醬油 2013/5 毒醬油含有超量的有毒物質單氯丙二醇,銷往各大夜市、餐廳,使用者眾。 《今周刊》踢爆 衛生署加強管制焦糖色素的純度及使用範圍,並訂定各類食品的焦糖色素使用限量。

義美泡芙

原料過期 2013/5 使用逾期「大豆分離蛋白」製作泡芙,36萬箱泡芙已被消費者吃下肚。 義美員工爆料 衛生署呼籲業者應加強自主管理。

毒餐盒 2013/8 台中皇冠特殊印刷公司使用有害人體的甲苯擦拭紙容器。 媒體踢爆 衛生局開罰,並銷毀1000多萬個紙餐盒。

假蜂蜜 2013/9 市售蜂蜜檢驗發現一滴蜜都沒有。 《今周刊》踢爆政府相關部門(農委會、經濟部及衛生署) 明確規範合成蜜標示與販售,加強不實標示或假蜜之查緝。

山水米 2013/8 市占率第三大的山水米涉嫌以劣質進口米冒充台灣米搶市。 媒體踢爆 農糧署擬修《糧食管理法》,將罰鍰由20萬元提高為300萬元。

大統油品

9成造假 2013/10 大統長基食品公司生產的油品逾9成是黑心油,除產品標示不實,並違法添加銅葉綠素及假冒油品。 彰化地檢署 彰化縣衛生局勒令該公司停工,並重罰2860萬元,創下國內單一食品廠遭罰最高金額。

整理:黃家慧、蔡曜蓮

台灣食品安全把關堪慮!──安全預算與食管局人員服務民眾數

國名 平均每人分配到的

食品安全預算

(新台幣元)* 每一位食管局人員服務多少民眾(人)

台灣

(TFDA) 94 42751

美國

(FDA) 403 21246

加拿大

(CFIA) 592 4784 資料來源:各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以2012年該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支出/總人口數

撰文‧黃家慧、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51

把關不力,改革刻不容緩 陳俊豪 - 中環馬戲團

http://centralmonkey.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18.html
當我剛剛出道的時候,會計師公會(Hong Kong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的英文還是Hong Kong Society of Accountants。我跟同期的朋友笑稱,香港沒有會計師「工會」,只有「會計師商會」及「Society of Big4 Accountants」。 之後,理論上代表會員利益的會計師公會竟然跟會計界一人一票選出來的議員譚香文打了一場非常無聊的官司。當然,會計師是永遠不用負責的,輸了幾百萬律師費後,公會沒有人要負責。Business as usual。

美國重複又重複發生槍擊案,主流民意支持收緊槍械監管,但法案到了國會後一般都會變成冇牙老虎。為什麼?因為反對收緊槍械監管的軍火商及槍會組織資源集中,而且利益及立場一致,所以在國會的遊說事半功倍。跨國大會計師樓擁有龐大的資源及一致的利益,在公會擁有相對大的影響力亦是必然的結果。

誠然,非執業會計師才是會計師公會佔比重最大的會員類別,審計師主要服務的亦是非執業會計師及大眾。因此,會計師公會應平衡執業跟非執業會計師的利益,而非一面倒向大會計師行傾斜。我的一位教授曾為Enron作顧問。他說,當年他對Enron的各種會計手法有極大的保留,並向董事局提出疑問。董事的回覆倒也簡單:五大的安達信、國際律師行及投行都看過安排,都沒有問題了,你不用擔心。結果?公司多位高層飽受牢之災。安達信雖然倒下來了,但上訴得值。坦白說,所有CFO及Financial Controller也有無心之失,有「睇漏眼」的時候,但「洗」你錢的會計師就沒有法律後果,公平嗎?

成功做空Enron及美國銀行業而成名的沖基金經理James Chanos說過,所有大型會計醜聞必定有各大會計師及律師事務所參與。最近證監會出手凍結帳目有問題的群星紙業的資金。群星上市至今的審計師是誰?又是畢馬威KPMG。出手的,又是證監會,又再一次不是會計師公會。保薦人高度依賴審計師的工作。爆鑊後,保薦人被證監會罰款、停牌。但審計師有後果嗎?

當然,保薦人被證監會罰款的原因並只因為爆鑊,而是因為保薦人「放飛機」。如果功夫做足,依足守則,客戶爆鑊亦無畏調查吧。雷曼倒閉時,不是有調查其會計手法嗎?最後世上最積極的檢控當局不是要放棄檢控安永?上週,我的朋友在facebook 登載了有趣的status。他說,審計員找他討論財務資料前已把working paper已填得滿滿了。不是「放飛機」,是什麼?客戶也可以看出審計師「放飛機」,什麼審計經理及合夥人看不出?

會計師公會多次把關不力,多年沒有深切的改革。公會高高在上的態度到近年有改善,但個人認為利益依舊向大會計師樓傾斜。早前,會計師公會為審計改革諮詢而設的網站,轉載的文章一面倒反對改革,對其他支持改革的報導充耳不聞。會計師公會是否有預設立場,我當然不知道。不過,如果是巧合的話,那過去的眾多事件的巧合真是令人嘖嘖稱奇。這個巧合的安排,不是正正提供了公眾一個赤裸裸的證據,我們需要獨立的監管機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74

全球七成蝦子健康 小台廠來把關

2014-07-28 TCW
 

豔陽下,一尾尾活跳跳的蝦子在魚塭中恣意游著,但你知道嗎?從泰國到巴西,聯合國統計、一年產值高達四百億美元的蝦養殖市場,七成是靠一家資本額三億元的台灣小公司協助健康把關!

這家小公司是位於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的瑞基海洋生物科技。

在魚塭旁切下一片小小的蝦檢體,放入全球最輕薄短小的手持式檢測儀器後,兩小時就能知道受測蝦是否感染病毒、染病程度有多嚴重,就連過去測不出來的潛伏期病毒,都能精準測出。

現在,全球最大蝦養殖供應商卜蜂與統一等都是瑞基的客戶,而它的全球市佔率也高達七成。卜蜂內部曾經統計,沒有使用瑞基檢測產品前,蝦病發生率高達近六成,一發病就是整池蝦全死光,損失可能多達數億元;使用瑞基產品後,發病率控制在一成左右,大幅降低風險。

連年大賺一個股本首闢蝦病毒市場,躍升龍頭

小公司一躍為全球龍頭,因為它領先全球,將人用先進的核酸檢測技術應用在水產養殖業,因此,立刻席捲全球七成市場。

當時,全球蝦養殖產業苦於蝦類白點病毒之害,就連曾經是「草蝦王國」的台灣也因為此病,年產量在短短三年間從逾八萬噸銳減剩十分之一,王國就此崩解。

瑞基董事長劉正忠約二十年前從美國回台灣創立瑞基前身|銳基,選擇一頭栽進種蝦檢測市場,就是因為當時的友人希望一圓復興台灣草蝦王國的美夢;這個夢後來雖然因為團隊理念不合、沒能實現,卻意外讓瑞基成為全球蝦養殖的把關「門神」。

頂著美國分子生物準博士的頭銜,劉正忠跨進蝦測試的專業領域之初,卻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個巨人,就是台灣白點病毒權威,成功大學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院長羅竹芳。

羅竹芳至今還記得,當時三十出頭的劉正忠很客氣的到實驗室拜訪,她沒考慮多久,就答應合作,主要是因為劉正忠慎重的向國科會與台大經過公開招標程序、取得蝦基因序列資料庫授權。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台灣年輕人重視智慧財產權,我說我都給你(核酸資料庫)了,你就用吧!」羅竹芳回憶,「但他說,我未來想要做國際化,要走正途。」

病毒檢測的結果如何判定、正確與否,完全要看背後資料庫建置的完整程度;有了羅竹芳的蝦核酸資料庫,瑞基等於省去了兩年的資料庫建置工夫,因此短短不過一個月,就成功開發出可量產的商用產品,創全球業界首例。

瑞基意外切割出蝦病檢測這個利基市場,還一躍為全球龍頭,毛利率一度高達九成,幾乎每年都大賺,但二○一一年之後,連同今年在內,瑞基竟然要交出連三年虧損的成績單。

逾千倍的成本差距首創單手設備,免送實驗室

原來,劉正忠約莫十年前就開始佈局白點症以外的動物疾病研究,每年投入新適應症的研發經費佔營收比重,越來越高,終於在二○一二年吃掉所有本業獲利、一路虧損到今年。

這樣大手筆的投資,換來的是橫向與縱向的雙向產品線擴充。橫向來說,瑞基能夠檢測的疾病數,已經從早年的單一種、在今年底擴增為一百二十種,檢測的對象,也從經濟型動物如蝦、雞、鴨、魚等,一路延伸到陪伴型寵物。

縱向來說,瑞基正在顛覆傳統動物檢測市場。

過去,各種檢體必須送回專業的實驗室內,如蝦類病毒就必須使用要價兩百多萬元的大型設備才能檢測;但現在,瑞基開發出單手操作的輕便檢測設備,魚塭旁邊當場就能判讀,且價格僅需數千元。

劉正忠說,他的終極目標,就是做出「使用簡便如咖啡機一般」的設備,把過去只有大財團用得起的養殖檢測設備,透過結合台灣電子業的長才,降低成本,讓中小型個人養殖戶也都能用得起,進而減少疾病損失。

瑞基正一步步向中小型養殖戶推廣產品,但已經有一個來頭不小的「巨獸」先認同劉正忠的「咖啡機」理念了。它,就是美國國土安全部。

打從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美國一直對維安戒慎恐懼,其中又以對生化武器最為忌憚,尤其炭疽熱散播力強、不易防範;因此美國國土安全部下轄的實驗室特別廣召全球檢測設備業者,進行產品驗證,只要美國官方有相關需求,就從這張通過檢驗的名單中採購設備。

今年上半年甫公佈的合格名單中,瑞基成為亞洲唯一入選的公司,雖然相關商機必須等待美國政府預算核可,才會逐步發酵,但已經是對這家小公司技術的肯定。

揮別在利基市場的舒適圈,瑞基幾乎是賭上了三年數千萬元的獲利,希望能把研究和產品根基扎得更穩、更深;現在,劉正忠期許中的產品線一一到位,接下來就要看這家小公司的行銷業務能力能否跟上,完成瑞基顛覆全球檢測市場的夢想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14

報告馬總統 預算配置失衡是關鍵 食安預算僅增一成 誰來做好把關?


2014-11-10  TWM  
 

 

「飼料油事件不在國民黨執政時發生,但國民黨『發現』後,立刻承擔解決。」請馬總統先翻翻被監察院稱為「杯水車薪」的食安預算,再問問自己承擔解決了什麼?

撰文‧鄭閔聲

十一月二日,總統馬英九為黨籍候選人站台時表示,頂新進口飼料油混充長達八年,不是在國民黨執政時「發生」,卻是在國民黨任內被「發現」,政府願意勇於承擔責任、解決問題。言下之意,彷彿將一連串的食安危機,當作得意政績宣揚,完全無法理解人民的怒火。馬總統這段談話,也遭作家張大春斥為「奸狡」。

人民的憤怒,來自於反覆重演的惡夢。二○一一年五月爆發的塑化劑風暴,無疑是食安稽查系統的第一記警鐘。當時,《今周刊》已明確提醒政府,台灣每人每年分配到的食品安全預算遠遜於美、日、英與香港;該年度台灣整體食安預算,甚至比各地方政府的跨年煙火支出總額還少!

除了預算規模,《今周刊》同時點出食安、環保單位稽查人力嚴重不足,以及食品原料源頭管制並未落實等問題,呼籲政府補強。若馬總統正視這些意見,當下就應大幅增列預算與人力,並強化食安管理機制,盡可能排除食安風險。

預算低 連監察院也不解遺憾的是,過去兩年國內持續傳出的食安事件,問題癥結與塑化劑案幾乎如出一轍,《今周刊》在去年大統公司以銅葉綠素混充橄欖油後,再次針對食安預算人力不足等事項提出解方,卻始終未見政府積極因應,因此無法及早揪出以餿水油混充食用油販售的不肖業者。

不僅媒體大幅報導,監察院也早已發現台灣食安亮紅燈。○九年即糾正當時的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業務經費拮据、預算配置嚴重失衡、輕忽食品安全業務;塑化劑案後,再因國內食品安全衛生人力欠缺、預算短絀等理由糾正行政院。

儘管外界不厭其煩地「發現」問題,政府卻似無感,讓監察院在今年七月公布的《食品衛生安全研究報告》中直批,食藥署年度預算成長幅度有如「杯水車薪」,根本不敷執行例常業務所需;一一年至一三年間,食品衛生專責人力僅從二一九人增加至二四○人,難以落實食品抽驗稽查工作。

翻開尚待審議的明年度預算書,食藥署針對食品藥物管理業務編列十二.二九億元預算,較去年的十一.○六億元多一.二億元,增幅僅一一%。

然而,預算是在飼料油事件前編列,勢必未考量全面稽查油脂廠與大型食品原料廠所需支出,馬總統若真有「承擔解決」誠意,就應責成行政院,慎重考慮調整預算結構,或許才能擺脫「奸狡」罵名。

食安問題年年爆,食品藥物管理預算夠用嗎?

年度(食安事件) 預算金額(年增率)

2011

(5月塑化劑案) 8.27億元

2012

(5月毒澱粉、毒醬油案) 9.58億元 (15.8%)

2013

(10月大統混油案) 10.71億元(11.8%)

2014

(9月頂新餿水油案、

10月飼料油案) 11.06億元 (3.3%) 2015 12.29億元 (11%)

(尚待審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98

把關不嚴、偷工減料 新制上路三個月就破功 工業胃散 砸了台灣國際製藥信譽


2015-04-13  TWM  
 

 

知名廠牌胃散、化咳散使用工業用原料,讓台灣加入「全球最嚴謹製藥規範」PIC/S 認證的努力破功,國際上對台灣的製藥品質信心也大打折扣。部分老牌藥廠面臨轉型壓力的態度消極,衛福部稽查、輔導不力,是藥安問題爆發主因。

撰文‧何欣潔

多家知名廠牌胃散、化咳散使用工業用原料碳酸鎂或碳酸鈣,不但可能傷害病人健康,甚至可能傷害台灣藥品在世界上的商業信譽。

台灣自二○一三年元旦開始,正式成為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會員國,並規定自一五年元旦開始,國內藥廠必須符合PIC/S製造標準,否則不得繼續製藥。未料政策上路三個月,就出現嚴重的藥安危機。

PIC/S認證,是目前全球公認最嚴謹的製藥規範。一九七○年由歐盟國家發起,至今共有四十八個會員國,通過認證代表製藥水準能與世界接軌。依據歐盟一一年最新修訂之法規規定,自一三年七月起,輸入歐盟之原料藥須符合歐盟認可的藥品規範,PIC/S便是其中之一。

主管單位稽查不力

「還有更多未爆彈!」

這一波被查獲使用工業用原料碳酸鎂或碳酸鈣的藥廠,正長生、木村都被食藥署列為PIC/S認證黑名單,並未通過藥廠檢驗,一四年十二月已被勒令停工,卻仍持續違法生產藥品。老牌胃散鄭杏泰委託代工的人生製藥廠則是通過PIC/S檢驗、認證的藥廠,但違規使用工業級原料製作藥品。PIC/S規範並未落實,未通過認證的未關廠,已通過認證的卻生產黑心藥品,食藥署的把關,顯然出了相當大的問題。

衛福部次長許銘能坦承,幾家製藥廠以工業用原料製作藥品的行為,不但可能違反《藥事法》,也違反PIC/S規範。根據PIC/S規範,通過認證的藥品,若在製造設備或原物料的任何變更,都應重新確認效果;製造管線也必須嚴格區分,防止交叉汙染;製藥原料只可向在相關規格上列名之經認可的供應商購買,以確保每個原料容器內容物的同一性。

規範當中甚至規定,藥品如果分屬不同生產批次,應該每一個批次都要分別抽樣、測試與放行,不能視為同一批藥品,就是怕救人的藥品,反成致人於死的毒藥。

在嚴謹的規範把關下,通過PIC/S的台灣藥品,原也是歐盟可以放心輸入的藥品,卻因為台灣藥廠偷工減料、衛生單位把關鬆散,導致藥品信用蒙塵。不願具名的藥廠業務人員表示,這次的胃散摻入工業原料案,「一定會影響歐洲對MIT品牌的看法。」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食藥署推動PIC/S的過程,早已狀況百出,今天出現「工業胃散」案,「我不但不意外,還相信有更多未爆彈!」政府推動加入「全球最嚴謹」的製藥規範,過程究竟多落漆?監察院在一三年糾正指出,食藥署早在○一年開始就規畫實施、推動台灣加入PIC/S ,卻未掌握產業實際狀況,政策實施遭逢困難,必須屢次修改執行方式及延遲實施期程,查廠人力亦嚴重不足。

審計部的報告也顯示,衛福部本在○七年便正式公告,西藥製劑製造工廠應全面實施PIC/S GMP時程,但卻因製藥公會陳情,要求延後實施,食藥署仍數度給業者緩衝期間,至一五年才正式上路。審計部批評,整體政策過程「率爾推動,配套措施亦欠周延審慎」,導致執行時程一再延後。

一四年十月,眼看PIC/S政策已箭在弦上,食藥署卻遲遲未公告禁止不符合PIC/S標準的藥廠庫存品繼續銷售,也未撤銷相關藥廠的藥品許可證;健保署甚至做出決議,將對不符合PIC/S藥廠所生產的藥品,繼續給予健保給付,直到藥廠把庫存品銷售完為止。

藥廠非法代工

以工業用原料省成本

食藥署當時解釋,法令只規定不符合PIC/S 標準藥廠不得「製造」,沒有不得「銷售」,故可允許業者將庫存品賣完。長期追蹤此案的立委林淑芬痛批,食藥署此舉根本是圖利廠商、罔顧用藥安全。不願具名的食藥署官員私下透露,製藥業者不斷陳情、施壓,要求食藥署再延緩政策實施時程,「讓政策做起來壓力很大。」為何全球最嚴謹的製藥規範,到台灣卻變得荒腔走板?風險管理專家、台大公衛系教授吳焜裕分析,台灣許多食品、藥品廠規模都小,且是家族企業,要建立完整的內部原料管理機制,相當困難。

因推動PIC/S認證,須耗費上億元投資改善藥廠設備,業界原本預測,在正常市場機制下,藥廠將出現購併潮,會有一半以上的藥廠退出市場。但在這次事件中正長生、木村的案例來看,部分未通過認證藥廠決定改走「委外代工」路線,或以工業用原料來節省成本,PIC/S所預期的提升用藥安全,顯然大打折扣。

這次出包的鄭杏泰胃散,也是經典的家族製藥企業。鄭杏泰生物科技公司原是老中醫「鄭杏泰」在地方上經營的藥鋪,後轉售電台賣藥主持人謝東波,現任董監事為謝陳金鳳、謝閔如、謝青蓉,資本額僅兩千萬元。老牌家族企業原該是最受人信賴的商號,如今要面對「全球最嚴謹製藥標準」衝擊,委外代工把關不嚴,更賠上半世紀商譽。

隨著全球藥品安全規範日益嚴格,台灣許多業者態度消極,食藥署也無力稽查、輔導藥廠轉型,不但讓國人用藥安全出問題,也讓之前追求國際認證的努力破了功,衛福部與相關單位都該再加把勁。

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 成立宗旨: 促進法規制度與稽查標準一致化,並提供國際合作平台組成: 由各國藥品GMP官方稽查機構組成,目前會員國48個,包括歐盟、瑞士、澳洲、加拿大、新加坡、美國、日本及韓國等台灣加入時間:2013年1月1日註:PIC/S全名為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Convention and 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Co-operation Scheme 摻工業用原料 台灣製藥信譽掃地—— 各大藥廠違規添加項目製造廠 藥品名稱違法添加

賦形劑種類

人生製藥 鄭杏泰胃達樂散 工業級碳酸鈣凌宇化咳散 工業級碳酸鈣

人生胃散 工業級碳酸鎂

強生化學製藥廠 爽保樂安胃腸藥 工業級碳酸鎂衛達化學製藥 衛達樂胃如膠囊 工業級碳酸鎂正長生化學製藥 正長生健胃散 工業級碳酸鎂木村製藥 胃散 工業級碳酸鎂

資料來源:衛福部食藥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99

茶安風暴《追蹤真相 手搖茶農藥超標 政府把關有漏洞

2015-05-11  TWM
 
 

 

知名茶飲店又被查出農藥超標事件,其中喫茶小舖的違標茶品,經證實是在法規修改前就進口,因而還以清白。但這起烏龍事件,正也凸顯政府立法、執法疏失,農業管理的漏洞。

撰文‧李建興

繼英國藍後,50嵐、A tea等多家知名茶飲店又被查出農藥超標,而這次最耐人尋味的是,台中喫茶小舖的阿薩姆紅茶被驗出的○.○○四ppm芬普尼,一開始被判為超標,但後來業者提出證明茶葉是去年七月政府將殘留標準由○.○○五ppm下修至○.○○二ppm前就進口的,意即進口時是合格的,後來主管機關台中市衛生局旋即發表聲明,還業者清白。

表面上,這看似因為農藥殘留標準變嚴而造成的烏龍事件,但據《今周刊》追查,這其實是衛福部在訂定法規時所造成的漏洞!

事實上,本刊發現芬普尼根本自始至終就是不能使用在茶葉上!只是相對於英國藍上次被驗出的禁藥DDT,明定為不得檢出,政府針對芬普尼、歐殺松等數十項不得使用在茶葉上的農藥,用了不同方式管理,這常常造成業者與消費者的誤會,甚至成了有心人鑽漏洞的最佳途徑。

農殘法規曖昧 徒增爭議農委會藥毒所所長費雯綺分析,農藥可粗分為禁止使用、准許使用和未推薦使用三種。其中禁止使用的農藥如DDT、三苯醋錫,因為對環境有重大傷害或引起人畜病變,因此禁止使用,在農殘標準上是不得檢出的;而准許使用的農藥則訂有殘留容許值;至於未推薦使用農藥,則往往是在某些作物上可以使用,某些不行,其農殘標準也與前兩者不同。

以芬普尼為例,其在包葉菜類、玉米上都是准許使用的,也各訂有殘留標準,偏偏在茶葉,由於一直沒能通過農委會的「農藥殘留消退實驗」,也就是當芬普尼用在茶葉上,消退速度太慢,讓農委會無法訂定安全採收期,也可能對人體有安全疑慮,所以到目前為止都被列為「未推薦使用在茶葉上」的農藥。

目前,衛福部針對「未推薦使用農藥」的殘留量標準,並不是直接訂為「不得檢出」,而是低於「食品中農藥含量檢測方法」的「偵測極限值」。因為依實務經驗,從食物中測得的農藥殘留量若小於偵測極限值,由於含量太少,有可能只是實驗誤差,而不是農藥,檢驗單位為求謹慎,也會判定為「未檢出」。

換言之,衛福部並不是准許茶葉上可殘留芬普尼等農藥,只是當測出的殘留量太少,就先視而不見,當成實驗誤差看待。

拿芬普尼為例,在二○一四年七月三日前,台灣檢測食物農藥含量用的是「多重殘留分析方法四」(以下稱方法四),其中芬普尼的偵測極限值為○.○○五ppm,因此喫茶小舖的阿薩姆紅茶是在一三年十月和一四年五月進口,這次被驗出○.○○四ppm,以當時法規,應視為「未檢出」。

但是後來檢驗方法進步了,去年七月三日衛福部宣布改採靈敏度更強的「多重殘留分析方法五」(以下稱方法五),芬普尼的偵測極限值就降為○.○○二ppm,因此喫茶小舖被驗出的○.○○四ppm芬普尼,若以新制標準,就不合格。

「這並不是標準變了,而只是檢驗方法更精準,能從更少的含量就判定是不是含有芬普尼。」台灣師大教授吳家誠解釋。

但從這次喫茶小舖的事件,社會大眾幾乎都以為是法規標準改變而造成的誤會,忽略芬普尼根本不能用在茶葉上的事實,一位檢驗機關專家就非常不解:「既然不能使用,就乾脆訂『不得檢出』,政府現在的管理方法,只會徒增曖昧和誤解!」公告慢半拍 標準變兩套除了標準訂得曖昧不明,徒增困擾外,衛福部在訂定和執行農藥檢驗法規的紊亂,更是造成管理漏洞的一大元凶。

去年七月三日,衛福部就宣布農藥殘留檢驗方法,由原本的方法四更新為方法五,但在新制上路四個多月後,衛福部遲至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宣布廢止舊制方法四;換言之,這四個多月,台灣農藥檢驗方法兩套重疊並行,茲事體大的是,由於許多農藥的殘留標準是隨著檢驗方法而變的(如芬普尼),因此當兩種檢驗方法同時存在,意味著農藥殘留標準就有兩套。

更離譜的是,就算到去年十一月十一日方法四廢止了,只剩方法五,政府最慢也應該在此時將農藥殘留法規同步更新,但《今周刊》追查,衛福部遲至今年二月十二日才更改法規,亦即這三個月間,檢驗方法雖改,農藥殘留法規卻慢半拍,未來,一旦查到在這段期間的食品農藥殘留超標,到底要用檢驗方法為標準,還是依法規為標準,恐怕又是一番爭議。

對此,衛福部回應,「農藥殘留標準要依最新的檢驗方法的標準而變。」照此邏輯,芬普尼的標準早於去年的七月就從○.○○五ppm,改為○.○○二ppm,茶商應該自重,若為去年七月才進的貨,就得依新標準自主管理。

總之,在新舊制度交接之際,舊法退場和新法上路未能同步,主管機關的疏失恐怕造成食品安全把關上的黑洞,叫民眾怎能再相信政府?

檢測方法影響農藥殘留標準發生時間 檢測方法 農藥殘留標準(以茶葉中的芬普尼為例)2013/1/1 公告實施多重殘留分析方法四<0.005ppm 2014/7/3 公告實施多重殘留分析方法五,但未廢止方法四 若以方法四檢驗,標準為<0.005ppm 若以方法五檢驗,標準為<0.002ppm 2014/9/12 預告廢止多重殘留分析方法四,仍為方法四、五並陳若以方法四檢驗,標準為<0.005ppm 若以方法五檢驗,標準為<0.002ppm 2014/11/11正式廢止多重殘留分析方法四,方法五成為唯一合法的檢測方法 標準應為<0.002ppm,惟農殘法規未同步修改,造成混亂2015/2/12修改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 <0.002ppm

資源來源:食藥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13

做閥門的,如何獲兆豐金、智融投資?殼牌、中鋼工安靠這家五金廠把關

2015-09-21  TCW

從黑手廠起家,進典工業深蹲扎穩先行技術與研發優勢,擺脫中小企業削價競爭的宿命,一躍打入全球高階石化市場。

媲美鑽石級硬度、溫度承受度最高可橫跨正負一千度高低溫、產品壽命可使用十萬次……,這不是國際高科技廠,而是一家台灣傳產五金加工中小企業的關鍵能耐。

它是全台最大金屬密封控制閥廠進典工業,一般控制閥一個新台幣上萬元,它的客製化產品最貴卻能賣逾五百萬元。

所有工廠設備中,舉凡要掌控各大小管線溫度、壓力與流量,都要透過控制閥才能運作,是確保防洩漏、防爆炸等工安的關鍵零組件;其中,生產難度最高,在石 化、煤化、鋼鐵等重工業,專門用來防腐蝕、耐超高低溫的金屬對金屬密封材質,正是進典的強項,讓中鋼、兆豐金、施振榮創立的智融集團都成了大股東。

這個行業,不脫台灣中小企業的宿命,產品抄襲、技術層次不高、砍價搶訂單,經過二十多年,最後就是廠商一家家倒閉。處在紅海市場的進典若不朝高階產轉型, 也只有被淘汰。一次,它在控制閥領域的先行技術被德國客戶看上,要求生產比過去更耐高溫高壓的高階金屬硬密封控制閥,好擴大到重工業產業應用,給了進典轉 型的機會。

這個產品的難度很高,但一突破,就有挺進藍海的機會。

「做別人不能做的!」

從歐美不願維修的缺口切入

以逾二十年累積的技術為底,進典從參數模擬設定、金屬材質應力分析、熱傳導、流體力學等跨領域知識開始反覆設計、研發、驗證。最大挑戰是把過去運用塑膠材 質、只能承受高溫二百五十度的工業閥,改成全金屬材質,承受溫度可涵蓋高溫八百度到低溫負一百九十六度,並且在重工業更嚴苛溫度和壓力的製程環境中,達到 美國石油協會氣體零洩漏最嚴格規範,同時承受運作十萬次都能精準控制壓力大小、溫度高低、流量多寡。

走入進典斥資三千萬元、花十年自行研發的全亞洲獨家高速火焰噴塗生產線,只見中心溫度一千六百度的火焰噴槍,每五到十分鐘自動繞著閥體噴塗,噴塗十五到二十次,反覆堆疊出表面0.0一五公分的碳化物保護層,便是硬度接近鑽石,可耐高磨耗與高溫高壓的秘密。

和其他專業分工的台灣同業,只掌握其中一段製程技術不同,採垂直整合模武的進典由於從頭到尾都自己研發生產,技術底子本來就比其他競爭對手強,反倒能因此克服種種難關。

「我們被逼到牆角,只能想盡辦法突破,」范義鑫不諱言,「很多人做的我不要做,我要做你不能做的!」

技術突破只是第一關,既有市場萎縮,新產品因涉及工安,信賴度不是一、兩天可建立,又受進口商打壓,遲遲無法打開市場。他只有率團隊朝歐美大廠不願維修的服務缺口,用「維修帶新品」方式,敲開市場縫隙。

和直接賣客戶新產品相比,維修服務瑣碎、利潤薄,但進典沒有選擇,只能走上這條別人不願意走的路。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經理林清安觀察,維修對技術要求大,會製造的不見得會維修,加上賣新產品更好賺,一般工業閥廠商不做維修,進典卻願意替客戶維修,自家新產品反而有機會切入,由於不只維修自家產品,還能一次次透過維修國外產品,看到對方的設計秘密,回去再練功。

「維修有它難度,有人願意做,(客戶)打開大門歡迎,如果是賣新的產品就把門關起來。」范義鑫不諱言,台灣客戶幾乎全部是靠維修導入,確實每次也從歐美產品設計中知己知彼,再提升技術能耐。

「與其想像,不如走一遭」

打進全球石化市場供應鏈

一方面靠維修敲開市場縫隙,另外,范義鑫再隻身帶著新技術到上海開拓新市場。

二00三年西進第一年,中國朋友問他:「你知道大陸有千千萬萬家閥廠,你來幹什麼?」

果然,第一年,訂單掛蛋。

「第一年沒訂單正常,不知道去那會碰到什麼,但是我知道一定要去,與其想像市場,不如實際去走一遭。」他回憶,中國廠商多,但新的金屬密封領域自己有機會,所以鎖定中國石化廠龍頭。

初期,它靠歐美廠商貼牌,隨產品有利基,三年後開始改用自有品牌,目前已躋身中石化第一階供應商。

放慢、做穩、打深,現在進典的高技術門檻,也讓它能和台灣台塑、中鋼,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國三大石化廠,甚至全球石化巨頭殼牌(Shell)、德國巴斯夫(BASF)、英國BP這些比自己營收大上千倍、萬倍的企業做生意。

范義鑫回憶,最大的動力就是證明自己能做到,否則外界會以為自己含著金湯匙,「因為我們是從零開始,從零到一困難,但突破一就很快,要不斷催眠自己你要做到一。」而他也用成績證明了,困難的路走過來了,就是別人無法取代的一片天地。

進典工業

成立:1975年

總經理:范義鑫(圖)

主要業務:高階控制閥研發生產成績單:金屬密封閥產值約新台幣4億元,居台灣業者之冠地位:台灣規模最大高階控制閥品牌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