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大學商學院應與企業攜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如果老師還抱著舊的東西教學生,20年後商學院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近日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魏江在接受專訪時稱,中國目前的商學教育和人才培養已落後於企業創新步伐,以阿里新零售為代表的商業實踐應成為新商業案例。

筆者認為,我國大學商學院教育確實存在教育與商業實踐脫節的問題。商學院人才培養創新應跟企業的創新結合起來,大學的商學院不妨與阿里等企業合作,編寫新商業案例,教育培養學生。

商科人才培養,不是培養理論人才,而是培養商業實戰人才。因此,國外一流大學大多並不進行商科本科教育,而是進行MBA教育,且特別重視商業實踐。筆者曾在2013年去美國杜克大學考察,見到三位內地的留學生,讀的都是杜克大學一年的MMS項目(管理學碩士)。那時她們剛到杜克大學三個月,可都談到與國內四年大學的學習完全不同,對她們的改變極大。尤其是有關自我認識和職業發展方面,讓她們有全新的認知。這三名同學告訴筆者,與國內會計學、物流管理、經濟學註重學習一些知識、概念不同,這里每門課程的學習完全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比如市場營銷課程,總共6周時間,每周要求學生做兩個案例,再加上一個大案例,一共有13個案例;商務談判課程,每周要求學生參加一次談判演練,主題各不相同,老師會把模擬談判過程錄下來,對學生進行評點及評分。除此之外,每門課程還會要求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共同完成一項計劃。三個月學下來,她們參加的實踐項目已超過國內大學四年的總數,實踐能力得到極大鍛煉。

與杜克大學的商科教育對比,我國大學的商科教育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

首先,需要有清晰的定位。我國商科教育也應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不能讓學生紙上談兵。像MBA教育,國內大學還要求撰寫畢業論文,這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定位是偏離的。其次,商科教育必須進行案例教學,讓學生融入商業實戰,通過了解現實的商業活動,培養具有可以適應時代變化、挑戰的優秀人才。

在芬蘭,有一所韋斯屈萊大學(JAMKUniversity),在芬蘭應用型大學排名第一。學校里有一個學院,為鼓勵學生創業,完全讓學生在大學四年求學過程中參與到公司創業之中。學院要求學生組成20人的公司,成立董事會,定期召開各種會議,教練在一邊觀察;學生在四年求學期間,每學年讀老師布置的20本書,並結合自己的創業實踐寫讀書心得,由老師評分;學生在四年期間至少從事15個左右項目的創業活動,自己尋找項目、進行經營管理,從中掙錢。這種教育模式,是值得我國大學學習、借鑒的。

魏江院長在采訪中提到,以阿里新零售為例,盒馬鮮生等一些企業正在進行創新實踐,高校和企業必須要走得更近。學校要和企業無縫對接,但是這種對接的目的不是為了產業化,而是去總結提煉中國企業遇到的現實問題,然後上升到理論,再形成創造性方法,給更多企業提供解決方案。這對我國企業發展和商業人才培養都極為重要。中國大學商學院要意識到阿里新零售代表著未來發展趨勢,是互聯網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商業案例,要把這一案例放入商科教育。

進入新時代,企業已經成為創新驅動的起點,中國人才培養應該適應企業發展需求。據《財經國家周刊》報道,2017年阿里巴巴生態創造3681萬個就業機會,新零售以極強的就業吸納能力,帶來市場半徑擴大、分工細化,創造了諸多前所未有的新工種、新崗位,但我國人才培養還跟不上企業發展需要。阿里由此創立了“淘寶大學”,這一“大學”,與芬蘭這所大學的培養模式,有諸多類似之處,最重要的就是結合實戰學習、提高經營能力。

筆者認為我國體制內的大學商學院,也必須改變原有辦學理念,開門辦學,與企業攜手創新教育模式。關起門來,高高在上,脫離實踐,是培養不出商業精英的。

(作者系上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