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融創與綠城:生於憂患的合作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07710.html
場併購改變了兩家企業的命運,一同被改變的,還有兩家企業創始人的事業軌跡。

融創中國(01918.HK)與綠城中國(03900.HK)成立合資公司上海融創綠城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融綠」)一年有餘,已經確立了235億元的2013年度銷售目標,這個目標,已經可以進入2012年全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排行榜的前20名。

上海融綠的兩大股東,融創2013年銷售目標也不過450億元,綠城的目標是550億元。

2012年6月,融創以33.7億元代價收購綠城旗下9個項目股權,雙方同時成立了各佔50%股權的上海融綠。

這是一場典型的中國式併購,在追求理性的經濟規模與協同效應之餘,還注入了複雜的情感因素。

併購發生之際,正值綠城最為艱難的時期,高峰時,綠城的淨資產負債率一度達到148.7%。

「我能理解當時的綠城,能理解老宋(綠城董事長宋衛平),因為我也有那麼一段經歷。」在併購完成一年之際,融創董事長孫宏斌說。

孫宏斌提到的「經歷」指的是順馳往事。從順馳到融創,孫宏斌的跌宕人生,讓他對於宋衛平的遭遇有一種感同身受的理解。

「這個行業,綠城要是死了,不公平。誰死也不該綠城死,就它認真造房子,就它把房子蓋得好。」這是孫宏斌當時的想法,「融創與綠城的合作生於憂患。」

孫宏斌打動了宋衛平。半年之後,綠城走出危機,負債率由148.7%降至去年底的49%,融創也在2012財年收穫了86%的銷售額同比增長。

宋衛平充分放權

去年6月22日,當綠城宣佈將9個項目50%的股權轉讓給融創時,許多人表示出不解。

「宋總為什麼把項目賣給我而不是賣給別人」,這個問題,即使在併購完成一年後,孫宏斌仍會在不同的場合自問自答。

「合作之初,不少人持懷疑態度,認為這麼大規模的融合需要磨合,有人認為磨合期要一年,有人認為根本磨合不了。」代表綠城出任上海融綠董事長的王虹斌說,「因為綠城和融創是兩家非常有個性的公司,孫宏斌和宋衛平又是兩位非常有個性的創始人。」

顯然,不是所有人一開始就看好綠城與融創的合作,除了鮮明的個性差異,其中一個原因還在於綠城、融創50︰50的股權合作模式,這種對等的股權結構,被認為很容易在實際操作層面引發「誰說了算」的矛盾。

「歷史證明『對等合併』(Merger of Equals)往往是一系列問題產生的開端。」《華爾街日報》在一篇談及企業併購的報導中,表達了對同業之間以50對50股權併購的不看好。

這篇文章讓孫宏斌印象深刻。文章中引述有關跨國企業併購研究的結論:對等合併比起大企業吞併小企業,沒那麼有利可圖。「大家不看好這種完全平衡的合作。」孫宏斌說。

但綠城與融創的合作發生在中國,這是一場中國式併購,離不開中國企業生存的特殊語境。股權上的平衡,在過去一年,並沒有引發綠城與融創在合作項目決策權上的爭奪。

「要麼你說了算,要麼我說了算。」孫宏斌認為項目合作能夠順利、高效進行的前提,必須是由一方「說了算」。

在這個問題上,孫宏斌認為宋衛平表現得「十分大氣」。宋衛平充分放權,給予融創團隊足夠的信任。

「在去年綠城的大會上,我說,兩家公司能合作好,就是因為宋總基本上沒管,讓我管。我要對得起這種信任。」孫宏斌說。

這種基於創始人彼此間信任的合作模式,在過去一年,讓綠城與融創兩家企業盡情享受了一段「蜜月期」。

綠城與融創合作之初,合營平台上海融綠的可售資源為675億元。經過一年時間,在原有項目基礎上,合營平台又在上海收穫5個新項目,目前已有項目的銷售規模接近1300億,幾乎翻番。

「1+1大於2」

今年7月,上海融綠總經理田強向融創和綠城雙方股東匯報合營平台的情況,宋衛平評價,上海融綠合作一年取得「1+1大於2、3甚至5的效果」。

如今,綠城與融創,都已經離不開這個合營平台。高盛高華6月初的報告預計,合作項目產生的合約銷售,將會佔到融創2013年全年合約銷售額的38%,在綠城方面則佔到30%。綠城與融創在合作平台上投入的資本金,甚至比母公司的資本金都要高。

上海融綠一位內部人士透露,今年合營平台的全年銷售目標為235億。

「九龍倉周安橋副主席有一次對我說,孫宏斌,你知道你為什麼會跟綠城合作?我說不知道。是因為你真的服綠城。」孫宏斌回憶,「是的,我們真的喜歡綠城的產品,我們真的是在學習綠城。」

在公開場合,孫宏斌從不吝惜對宋衛平以及對綠城無論產品還是服務的讚美之辭。孫宏斌對綠城工程質量督導制度以及綠城建築設計院讚歎不已,並且一再稱融創一直在學習綠城,不僅是具體項目的學習,而且「有這樣一種情結」。

反過來,孫宏斌認為,通過合作,融創也向綠城輸入一項重要的東西,就是一種強烈的內部競爭意識。「綠城的團隊要向融創的團隊學習,學習運營管理,學習融創團隊對戰略的判斷。」王虹斌說。

在去年綠城與融創合作簽約時,孫宏斌自稱向宋衛平以及綠城的高管「誇下海口」:「一定努力把上海拿下。」事實上,這真的成為了上海融綠過去一年的發展寫照。

自成立合營平台以來,上海融綠在上海先後收購了5個新項目。上海市場在上海融綠的佈局比重,由2012年的38%上升至2013年的65%。

5個項目中還包括了以近80億元代價收購而來的香港新世界主席鄭裕彤女婿杜惠愷持有的盛世濱江(原名「豐盛皇朝」),整個項目體量高達70萬平方米,約400億元的貨值。

「盛世濱江是融創、綠城合作一年以來最為重要的項目,綠城和融創兩家公司在歷史上都沒有收購過這麼大的項目。」王虹斌說。

上海融綠一位內部人士則透露,兩家企業為這一項目制訂的目標是要貢獻至少50億元利潤。

對綠城和融創而言,盛世濱江項目的銷售情況,毫無疑問將成為檢驗彼此合作成果最重要的指標。

孫宏斌回憶,今年春節後,宋衛平在考慮綠城與融創是否聯合收購盛世濱江項目時曾對他這樣說:「你定。你幹,我就接著幹,你不干就算了。」

孫宏斌沒有猶豫。五個月後,這個項目已經屬於綠城與融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62

率土之濱莫非石化,安全憂患時時高懸 石化城解扣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829

1/3化工項目與城為鄰

凡有重大石化突發事故,必有一輪「舉一反三」的大檢查,這個定律同樣適用於2013年「11·22」中石化東黃石油管道洩漏爆炸事故。

六十二個生命的逝去,換來的是青島黃島石化基地重大功能調整規劃修編的啟動,是一場「回頭看」的全國安全生產大檢查,和一次持續至2014年3月底的全國油氣輸送管線安全專項排查整治。

只是,檢查前仆後繼,事故恐難斷絕。個中原因,或如2012年全國兩會上,農工黨中央在《關於優化我國石化產業發展佈局,降低環境風險》的提案所言,「我國石化產業佈局不合理加劇了生態環境風險,也決定了環境事故頻發現象難以從根本上杜絕。」

農工黨中央調研組發現,如果將未來十年各地石化等重點行業佈局進行空間疊加,環渤海地區13個沿海地市,除秦皇島外,都將發展臨港石化產業作為重點產業。農工黨中央調研處回覆南方週末記者稱,工信部、能源局等部委基本同意該提案的建議,已著手改變石化項目「遍地開花」的沉痾。

這僅是環渤海一隅。2009年起,環保部啟動了環渤海、海西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沿海、成渝經濟區和黃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區在內的「五大區域戰略環評」。曾參與「五大區域戰略環評」的環保部副總工程師任景明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五大區域戰略環評」結束後,環保部給各地下發了指導意見,其中一條即是建議各地要統籌石化項目的集中佈局,「福建、四川等地已經部分採納這些意見,但環渤海地區貫徹得不夠好。」

率土之濱,莫非石化。全國範圍內究竟有多少化工項目毗鄰居民區?2006年,原國家環保總局曾組織了全國化工石化項目環境風險大排查,統計顯示,在排查的全部7555個項目中,布設於城市附近或人口稠密區的2489個,佔32.4%。這是唯一可見的官方公開數據,但只是侷限於自2003年9月1日《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以來已批覆的擬建、在建和建成投產的化工石化類項目。

「越看越不放心 越看越難容忍」

化工行業沿江沿海佈局,「這不是中國的獨特發明。」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顧宗勤說,「為什麼我國的化工企業老出事?說到底,問題出在管理上。」 

「生產管理制度不健全、違規承攬業務、原油接卸過程中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指揮協調不力、管理混亂、信息不暢、施工安全管理缺失……」南方週末記者查閱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對近年來重大石化事故的調查報告發現,如是字眼比比皆是。

國務院安委辦曾將這些事故的調查報告發至各地,要求化工石化企業認真學習,吸取教訓,但事實是,在某些化工企業,這些血淋淋的教訓甚至沒有得到起碼的瞭解。

「知道2011年大連石化『8·29』事故嗎?直接原因是什麼?間接原因是什麼?事故暴露出哪些方面的不足?」2013年8月的一天,國家安監總局化工暗查組赴遼寧檢查,當被問及上述問題時,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瀋陽石蠟化工有限公司從總經理到安全環保處處長、廠長、車間主任,竟無一人能回答。

2013年10月,由國務院多部委組成的聯合督查組赴各地石化企業調研。赴福建的督察組發現,翔鷺石化生產現場存在跑冒滴漏,工藝管線、消防管線腐蝕嚴重,可燃氣體報警儀故障較多……安全隱患有十八項之多。而翔鷺石化所在地,即是廈門PX事件爆發的海滄地區。

赴江蘇的調查組對揚子石化等石化企業負責人進行閉卷考試發現,部分管理人員對重大危險源的要求瞭解不足,對自身安全責任不明確。而中石化金陵分公司存在工程分包、承包商資質審核資料不完善、違規和野蠻施工等問題。

「越看越不放心,越看越難容忍。」一位督察組人士如是說。

屢屢被突破的底線

就是這些安全環保記錄並不樂觀的石化企業,或如吸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居民區與其為鄰;或如楔子,插進原本就已人煙輻輳的城市。

「南京金陵石化距最近居民區約200米;青島麗東化工與最近居民區約600米;寧波鎮海煉化,兩萬多人口的生活區就在二三百米外……」談及石化項目與居民區的距離,一位曾參與過多地石化項目的前中石化高管信手拈來,而這些廠區在建廠之初,往往一片荒地,「只是後來居民區貼了上來。」

衛生防護距離本應是石化企業與居民之間的屏障。1999年起實施的《石油化工企業衛生防護距離》標準規定,煉油廠的安全衛生防護距離最小是400米,化工廠是200米,且衛生防護距離範圍內不應設置居住性建築物,並宜綠化。

但現實是,即便最小距離的底線,在許多地區也已被突破。環保部原污防司司長喬致奇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上海金山石化建廠之初也設置了綠化帶,但隨著金山新區的延伸,城市化把綠化帶吞噬,「金山石化廠區距離生活區的距離只有50-100米了。」

在曾經參與過多個化工項目評審的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石化化工處處長郭琛看來,就單個石化項目而言,因為牽扯到環評等多個程序,「很少有化工廠違規的」,倒是地方政府違反城市規劃的案例比較多見。

規劃界有「規劃的底線就是城市的底線」之說,但這一底線亦脆弱不堪。黃島如是,金山如是,廈門海滄區PX項目更為典型。騰龍芳烴PX差點落戶的海滄南部工業區,其自設立之始就定位於石化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區,《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1995-2010)》中,進一步確立了海滄南部發展石化工業的佈局。

然而,在《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海滄南部又被定位為「城市次中心」,具有綜合性分區配套服務中心職能。城市化的觸角開始伸向原本不應住人的化工區。

撼石化區不易,搬居民區亦難

不論是石化廠區,還是與其毗鄰的居民區,中國多個化工城市都面臨著一道孰去孰留的選擇題。

重新環評並啟動石化基地重大功能調整的規劃修編,「11·22」爆炸事故後的黃島與當年PX爭議聲中的廈門海滄何其相似。然而,一位不願具名的石化專家看來,黃島重新進行區域環評更近乎「只是做做」,類似的環評早在「十一五」期間就已經做過,此刻重來,不過是把環境容量再測算一次,至於未來如何調整,仍是變數。

此前,大連福佳大化PX項目引發爭議後,大連官方允諾福佳大化PX立即停產並搬遷,兩年過去,生產照舊進行,搬遷未見動靜。郭琛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福佳大化等大孤山半島石化企業整體搬遷規劃方案早已做完,且通過了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的評審,但何時搬、最終能不能搬仍是未知數。

撼石化區不易,搬居民區亦不輕鬆。

環保部2006年公佈的全國石化風險排查結果稱,127個國家級石化化工項目中,布設於城市附近或人口稠密區的就有60個之多。這127個項目中,約半數都存在5公里範圍內環境風險保護目標不明等問題,而被要求落實衛生防護距離內居民搬遷。

七年已過,整改要求落實如何?南方週末記者就此致函國家環保部,截至本報發稿時,尚未獲回覆。但環保部同時稱,近期擬就石化項目的規劃環評、環境風險等問題組織媒體集中採訪。

結果恐不樂觀。僅以廣東茂名為例,2012年3月,廣東省環保廳提請環保部掛牌督辦茂名市政府,原因即是茂名市政府在中石化茂名公司衛生防護區內的居民搬遷工作不力。

區域(行業)發展規劃環評,乃至更宏觀的戰略環評被寄予厚望。工信部對農工黨的提案答覆稱,已在《石化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要求,化工園區佈局須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及城市發展規劃。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石化專家稱,2012年底,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曾組織業內人士召開了一次「石化企業與社區協調發展座談會」,會議最後形成的意見之一,即是希望大型石化基地的規劃要與城市發展規劃統籌銜接。

「不該上的項目就不能上,不該有住人的地方(化工廠周邊)就不能住人。」喬致奇說,「政府的規劃到了該嚴肅起來的時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36

疫苗憂患

2013-12-30  NCW
 
 

 

以較低成本獲得巨大成功的計劃免疫制度,正面臨公衆信任危機; 如何確保疫苗安全?

如何避免過度恐慌?

◎ 本刊記者 李妍 何春梅 任波 李雪娜 羅潔琪 文2013年12月24日,聖誕節前夕,中國醫學界幾位乙型肝炎及其疫苗研究的重要人物齊聚一堂。他們無暇感受節日氣氛,而是心情沉重地應對媒體,對連日發生的各地多起乙肝疫苗接種後死亡事件做出解釋。

12月初以來,湖南首曝2名嬰兒接種乙肝疫苗疑似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致死 ;隨即,廣東、四川也陸續曝出類似死亡案例。至12月24日,已達7例。

其中,六名嬰兒接種了深圳康泰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生產的乙肝疫苗(釀酒酵母) 。這家公司生產的這一疫苗已被全部查封停用,但已有共198批次44030686支流至27個省份。另外一例死亡嬰兒是在四川,所用的乙肝疫苗則涉及另一家市場份額頗為可觀的上市公司天壇生物(600161.SH) 。

12月24日的媒體見面會,是由中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下稱衛計 委)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食藥總局)共同組織的,出席的專家學者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生物製品所研究員趙鎧,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莊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亞太撲滅病毒性肝炎聯盟(CEVHAP)常務理事賈繼東等人。

乙肝疫苗接種,是迄今為止中國應對肝炎這一重大威脅的有效且低成本的手段。然而,越來越濃厚的恐慌情緒,為它蒙上陰影。

“如果計劃免疫制度受到衝擊,代價是非常大的。 ”賈繼東語氣沉重地對財新記者說。據衛計委統計,中國的乙肝病毒攜帶者高達9300萬人。1992年起,中國政府將乙肝疫苗接種納入計劃免疫範疇。自那以後,從1992年到2010 年期間,中國減少乙肝病毒感染者約8000萬人,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減少近1900萬人。乙肝疫苗的普及,一直被看做中國計劃免疫工程的經典案例。

所謂計劃免疫,是根據某些特定傳染病的疫情監測和人群免疫狀況分析,按照科學免疫程序,有計劃、有組織地接種疫苗,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達到預防、控制乃至最終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與傳染病爆發帶來的巨大社會衝擊相比,免疫接種的成本效益比毋庸多說,也為公共衛生事業的成就證實:曾人類頭號殺手的天花已被徹底消滅。強化脊髓灰質炎口服疫苗的免疫手段,也已使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起的全球無脊髓灰質炎行動接近成功的終點。

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實行計劃免疫,主要內容最初可概括為“四苗防六病” ,即7周歲及7周歲以下兒童進行卡介苗、脊髓灰質炎三價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和麻疹疫苗的基礎免疫及以後適當的加強免疫,使兒童獲得對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和麻疹的免疫。

乙肝疫苗在1992年被納入計劃免疫範疇。部分省、市、自治區還把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等傳染病的預防納入計劃免疫管理。2007年,中國政府對計劃免疫的疫苗品種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展,在“五苗七病”基礎上又增加到預防15種傳染病的14種疫苗。新增了甲型肝炎疫苗、乙腦疫苗、流腦多糖疫苗、風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鈎體病疫苗、流行性出血熱疫苗和炭疽疫苗。

國際非營利組織帕斯適宜衛生科技組織(下稱帕斯)駐華代表章建康對財 新記者說 : “這幾十年對於中國公共衛生貢獻最大的第一位就是計劃免疫,它對攻克乙肝防控難題所做的貢獻怎麼說都不過分。 ”帕斯不久前幫助中國第一個疫苗產品成功通過世界衛生組織預認 證,意味著中國疫苗首次獲得了“走出去”的門票。

計劃免疫也催生了疫苗產業。目前中國有疫苗生產企業36家,能生產預防27種疾病的疫苗,年生產能力達10億劑。中國是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之一,免費的一類疫苗與自費的二類疫苗市場,近幾年分別保持15% 與20% 左右增速。中國很多疫苗如流感疫苗的接種率遠低於歐美,一些新型疫苗如預防人乳頭瘤病毒的疫苗(也稱宮頸癌疫苗,被視為歷史上第一個可直接預防癌症的疫苗)尚未引進,這都意味著巨大空間。

然而,隨著市場規模擴大,疫苗接種的疑似不良反應案例也逐年增多。

2005年,中國參照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建立了不良反應報告系統(AEFI) ,覆蓋面從最初的10個省逐年擴大,不良反應病例總數增加到2012年的近10萬例。

在2013年12月24日的媒體見面會上,專家們強調,雖然報告數量逐年升高,但真正的不良反應概率極低。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醫師王華慶也確認,真正確定為異常反應的比例在整個疫苗接種期間一直保持穩定的水平,沒有出現異常增高的現象。

但對於千千萬萬接受計劃免疫的孩子們而言,對於不幸降臨的家庭,即便百萬分之一的概率,那也是百分之百的損失和傷痛。

公衆的擔憂並非沒有根據。近年來,中國疫苗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2009年10月,廣西來賓發生人用狂犬假疫苗事件,波及三省數千人,一名男童致死。2010年3月,山西“高溫疫苗”被懷疑致百名兒童傷殘。2010年4月,江蘇、河北發生人用狂犬疫苗造假事件。此類公共衛生事件,加之食品藥品安全領域連續發生大量安全事件,雖政府三令五申但始終難以杜絕,這讓公衆本已脆弱的神經時刻緊繃。賈繼東不無遺憾地說: “社會不信任感非常強烈。 ”截至目前,尚不能斷言今冬七起嬰兒死亡事件與疫苗接種之間有或者沒有關聯。衛計委官員表示,還需要最後的檢測結果方能確定死亡原因和責任。雖然如此,市場期待公共衛生部門和疫苗企業重新審視對安全問題日益增加的關注和質疑。

無法否認的是,中國目前的計劃免疫和疫苗行業尚存隱患,亟待更為公開透明和問責清晰的監管安排。各界的共識是,全社會應盡一切努力,避免在計劃免疫事業的發展道路中形成政府、企業、公衆三輸的局面。

恐慌蔓延

公衆對疫苗安全性的不信任引發醫界普遍擔憂, “就怕不接種的人會增多,免疫規劃是一個網絡,一旦有漏洞和破口,傳染病爆發,後果

是難以想象的”

“最近每天都看新聞,感覺特別不安。 ”廣州一個嬰兒的母親心懷憂慮,急切求解, “我還能給孩子打疫苗嗎?誰能給

我們透明的信息?”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地陸續曝出的嬰兒接種乙肝疫苗後死亡與疫苗有無關係,截至發稿時並未有官方結論。但許多父母陷于恐慌,對疫苗質量不信任。

12月24日,上述母親給食藥總局寄出了信息公開申請表,要求公開涉事疫苗的批次、流向和銷售時間等信息。

當日下午,該申請信尚未到達北京,衛計委聯合食藥總局就召開了關於乙肝疫苗有關問題媒體見面會,官員和免疫專家一起回應社會的質疑。據官方說法,相關檢驗需要約20天才出結果。

在結論公佈之前,恐慌的陰雲未能散去。

同樣在12月24日,湖南長沙某社區服務中心,原來人滿為患的兒童保健科和預防接種科門可羅雀。 “近十天,打疫苗的孩子明顯減少,很多家長都延期了,已經接種的半數以上家長明確要求打進口疫苗。 ”一位醫務人員對財新記者說, “注射乙肝疫苗的少了半數以上,接種其他疫苗的也少了近三分之一。 ”據國家疾控中心公佈的信息,在廣東中山、江門、深圳及梅州已出現4例接種乙肝疫苗後死亡案例,加上湖南出現的2例和四川的1例,全國接種乙肝疫苗後死亡病例至12月24日已增至7例。

至12月26日,湖北鄂州市、浙江溫州永嘉縣、四川成都郫縣都陸續曝出有嬰兒疑似接種乙肝疫苗死亡後的消息。

雖然湖北鄂州的1例很快被醫院解除嫌疑,其他死亡原因有待認定,但恐慌無疑還在持續。

第一起疑似案例發生在2013年11月底。湖南漢壽一名兩個月大的男嬰在接種第二劑乙肝疫苗,並同時注射維生素K1之後,出現了窒息、休克等嚴重不良反應,搶救後一周脫離危險,並診斷為 “廣泛小腸壞死” 。

緊接著又發生兩例。12月6日,湖南衡陽一名剛足月男嬰在接種乙肝疫苗次日死亡 ; 12月9日,湖南常寧一名八個月的男嬰在接種乙肝疫苗次日死亡。

兩天後,湖南省疾控中心展開調查。

12月12日,湖南省衛生廳緊急發文,要求常德、衡陽、郴州等相關五個市州暫停使用涉事兩批次疫苗。12月13日,國家食藥總局發佈緊急叫停令,暫停銷往廣東、貴州、湖南三省的相關批次疫苗。

從12月19日起,廣東省衛計委又先後通報了4例疑似乙肝疫苗致死案例,12月20日,食藥總局和衛計委聯合發出通知,叫停深圳康泰的全部乙肝疫苗。

從11月底出現第一例疑似病例,到12月20日“全面叫停” ,乙肝疫苗安全疑雲經歷了近一個月的發酵期,尤其是從“分批次叫停”到“全面叫停” ,又經歷了一周時間和新增四人死亡的消息。信息披露是否快捷透明,監控網絡是否全面準確,處理辦法是否及時到位,都遭到了公衆質疑。

在上述乙肝疫苗媒體見面會上,衛計委疾控局副局長雷正龍表示,在原因未確定之前,兩部門已發佈叫停通知,控制涉事疫苗流向,並協調替代疫苗以保證供應。

“界定是不是接種疫苗致死,需由流行病、臨床醫學、疫苗學、法醫等領域專家共同確定。不僅要遵守時間關聯原則,還要遵守另外四個原則,包括生物學合理性、關聯特異性、關聯強度、關聯一致性等。 ”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醫師王華慶介紹說,疾控中心接到異常反應報告,會先叫做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經過調查診斷專家組確認後,才能稱之異常反應。 “這是個非常專業的過程。 ”第一次僅叫停涉事批次的疫苗, “是基於當時對風險的判斷和審慎評估。 ”王華慶解釋說,湖南三例主要涉及深圳康泰兩個批次的產品, “如果涉及單個批次,會單獨對一個批次進行控制,停止使用、召回。 ”深圳再現疑似報告後,兩部門叫停了深圳康泰全部批次的疫苗。 “如果多個批次產品質量不合格,包括質量檢驗和臨床不良反應,則懷疑是系統性問題,要求這個產品所有批次都採取控制措施,包括停用和召回。 ”上述措施仍被認為有應對倉促之嫌。 “反應還是慢。 ” 湖南省衡陽市疾控中心一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感嘆, “國家免疫規劃惠及數億人口,投入人力物力難以計數,尤其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和基層,疫苗推廣非常不容易,還要說服解釋,到門到戶,這種信任危機讓我們幾十年來建立的基礎網絡受到衝擊。 ”公衆對疫苗安全性的不信任,引發了醫界的普遍擔憂。上述湖南省衡陽市疾控中心人士表示, “就怕不接種的人會增多,免疫規劃是一個網絡,一旦有漏洞和破口,傳染病暴發,後果是難以想象的。 ”

質量鴻溝

中國的疫苗從註冊、質量標準的制定到生產流程管控都較為嚴格,但執行過程常常打折扣,且生產工藝、技術及流通管理也亟待提高“預防重于治療”是國家一以貫之的口號,疫苗的重要性也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認知。不過,國人對於國產疫苗質量的信心,顯然還是有待提升的。

這是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領域。

財新記者遍訪業內人士,大家達成的基本共識是,中國的疫苗從註冊、質量標準的制定到生產流程管控都較為嚴格,但執行過程常常大打折扣,且生產工藝、技術及流通管理也亟待提高。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產國,但疫苗產品一直難以獲得國際標準認可走出國門。2013年10月,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下稱中生集團)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通過了WHO 的疫苗預認證。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獲此認可的惟一疫苗產品。

這家公司總經理葛永紅此前曾告訴財新記者,2006年,公司便和帕斯簽署了合作協議,旨在共同推動該企業的一款乙腦減毒活疫苗產品申請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認證,以期能夠進入到聯合國的藥品採購清單。從那年起直到2013年10 月份正式宣佈通過,項目經歷了長達七年多的時間才獲得成功。公司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包括改建、新建了相關的廠房;為了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還重建了質量管理體系。

但並非每一個企業都有意願和能力達到上述標準。中國疫苗質量標準是在參考國外標準的基礎上制定的。一位外資藥企疫苗部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疫苗標準各國大同小異,雖然會有一些小改變,比如會考慮到國內企業的生產能力。總體來看,其標準是基於質量能夠保證的基礎上。

據這位人士介紹,比如SOP(標準作業程序)管理,幾乎國內每個行業都十分健全,原則上疫苗企業也都必須遵守 ;比如2010年又在新版 GMP 中對疫苗車間做了專門的要求。

中國最近一輪加強對疫苗的管控從2010年開始,這一年引入了世界衛生組織基於系統和風險的疫苗質量風險檢查模式,並為此專門培養了100名符合WHO 疫苗監管要求的藥品 GMP 檢查員 ;這一年還頒佈了新版藥品 GMP GMP 是《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的英文縮寫,是對企業生產過程的合理性、生產設備的適用性和生產操作的精確性規範性提出強制性要求。

“流程管理、GMP 認證等都是非常好的質量管理制度,但是好的東西未必能執行好,且執行好了能否持續也是問題。 ”在上海一家生物制藥企業工作的孟先生告訴財新記者,他在參觀國內某疫苗企業的生產車間時就看到,有企業員工在要求無菌的生產車間抽煙。

按照新版GMP 的規定,中國血液製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應在2013年12月31日前達到新修訂GMP 要求,否則企業將不得繼續生產藥品。

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11月26日發佈的新版 GMP 認證進度,全國共有1319家無菌藥品生產企業,截至2013年10月,通過新修訂 GMP 認證的藥品生產企業為429家(其中核發 596張證書) ,占無菌藥品生產企業總數的32.5%。 “現在有些疫苗企業還在申請放寬認證要求,否則不少企業就會被淘汰出局了。 ”上述上海生物制藥企業內部人士稱。

同時,中國大部分疫苗企業使用的依然是西方國家已淘汰很多年的技術。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的一段表態,被多個媒體廣泛引用。他稱,部分國產疫苗在大規模人群使用中達不到質量標準。他也曾表示,“目前疫苗的新技術是存在的,但由於中國沒有推動新技術應用的政策和體系,疫苗生產技術更新很慢,甚至沒有更新,一直沿用30年前的生產技術” 。

一位醫藥行業高級咨詢人士告訴財 新記者,不少國內疫苗使用的原材料菌株都是二代或者三代的,國外疫苗則大多採用最原始的菌株,這樣生產出來的疫苗更有效。

疫苗生產過程的監管非常複雜。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疫苗的生產從工藝上講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環節,主要分為四類:細胞培養、純化工藝(粗提和精提) 、配製工藝、分裝包裝。

對疫苗的檢驗伴隨著疫苗生產的全部流程。從一開始細胞培養的水、容器到後面提純配製,每一步都有幾個到幾十個不同的檢驗報告要填,每一步企業內部的質檢部都會抽樣檢測,簽字證明;每一批疫苗上市前,都需要通過“批簽發” ,每批疫苗的試劑批號、廠家、原輔材料、有效期、產地、生產流程中所有的信息都要提交到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下稱中檢院) ,每一步都會有人蓋章簽字。

“批簽發”制度與生產質量監管密切相關。所謂“批簽發” ,是指國家對疫苗類製品、血液製品、診斷試劑等生物製品實行更為嚴格的管理制度,每批製品出廠上市或者進口時進行強制性檢驗、審核,檢驗不合格或者審核不被批准者,不得上市或者進口。

疫苗生產過程是由食藥監部門負責 檢驗,上市之前,還會經過“批簽發”制度再審,疫苗運輸和存儲是由食藥監部門負責的全程冷鏈,再往下就是各級防疫站、醫院和社區服務站。 “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是‘批簽發’制度,因為這是第一道關卡,也是最重要的許可關卡。 ”新疆石河子疾控中心一位負責人對財新記者介紹, 2002年初,中國開始對乙肝、麻疹和百白破等五種計劃內免疫疫苗開始實行“批簽發”管理制度,到了2006年1月,中國對所有預防用疫苗都實行“批簽發”管理制度。

“批簽發”制度包括兩大環節:檢驗和審核。 “也就是說在批簽發過程當中,除了在實驗室對產品的質量按照標準進行檢驗,要對企業提交的生產過程當中的質量控制文件進行嚴格的審核。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藥化監管司司長李國慶介紹。

“但最重要的還是檢驗,主要是現場抽樣和實驗室檢驗。 ” 新疆石河子疾控中心負責人介紹說, “在國外都是由第三方實驗室做檢驗,這樣保障了檢驗的嚴格公正,另外,只要符合標準的實驗室都可以納入檢驗隊伍,這樣保障了檢驗的充足性。 ”李國慶也表示, “其他國家基本上放在大學實驗室等第三方機構。 ”但他認為,中國疫苗簽發全部放在中檢院也是非常嚴格的,阻止了很多不合格產品的上市。

按照國家藥監局的通告,疫苗的批簽發工作由中檢院負責,北京、吉林、上海、湖北、廣東、四川、甘肅等七個獲得授權的地方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負責管理轄區內疫苗的現場抽樣和部分項目的檢驗工作。

在2007年以前,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僅有五種,2007年,國家免疫規劃擴大到預防15種傳染病的14種疫苗。 “需要‘批簽發’的疫苗量增加了很多倍,因為好幾種疫苗都需要注射三劑的,但中檢院的編制是有限的,尤其是地方所,人手非常緊張,而且疫苗‘批簽發’對專業要求也很高。 ” 新疆石河子疾控中心負責人透露。

2012年第8期的《中國藥事》 ,刊登了中檢院質量管理處處長張啓明、化藥所所長楊化新等人的論文《淺談中檢院的藥品標準管理》 。論文指出,中檢院“目前管理方式相對滯後,仍停留在手工管理水平,耗時耗力,且難以溯源及確保標準使用的有效性,對這種管理模式進行改進已迫在眉睫” 。

壟斷 +價格戰

極低的價格、壟斷的市場,打擊了跨國藥企、民營疫苗企業進入一類苗招標採購的積極性,技術的更新換代、質量的提升也因此受限質量水平低、技術水平落後,這些對疫苗行業的詬病已經持續多年,企業為何沒有動力去做相應提升?

目前中國將疫苗分為兩大類進行管理。其中,第一類疫苗是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的疫苗 ;第二類疫苗則是由公民自費並且自願接種的疫苗。當前市場上常用的第二類疫苗有肺炎疫苗、水痘疫苗、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疫苗、風疹疫苗等,約30個品種90多個品規。

每年,中國疫苗總劑量超過10億劑,其中大部分是一類苗。目前,一類苗市場基本被中生集團公司下轄的六大生物製品研究所和北京天壇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壟斷。該集團擁有40多個疫苗品種,占國產疫苗品種數的80%。

這些研究所原本都是政府直屬的研究機構,後改製為國有企業。山西省疾控中心信息管理科前科長陳濤安曾對媒體介紹,由於這些研究所幾乎壟斷了國內的一類苗市場,為避免內部出現價格和質量競爭,每年的招投標這六大研究所和衛生部、疾控中心的領導會協議定價,再按訂單生產。其目的就是實現統一價格,分片而治。

沒有了競爭,且市場龐大供不應求,一類苗技術上的進步總體缺乏動力。目前中國開發的疫苗品種大多為單價疫苗、減毒活疫苗等傳統疫苗品種,國外上市的疫苗則多以聯苗、滅活等新型疫苗為主。 “要淘汰落後產能,就需要更換生產線,但現在生產出來的疫苗供不應求,且二類疫苗市場質量和價格更加混亂,很難對一類疫苗市場形成衝擊。 ”一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

國企壟斷格局下,當前只有極少數民營企業進入了乙肝疫苗和乙腦減毒活疫苗等少數品類的供應市場。其中,深圳康泰生物就是最為成功的案例,其步步逼退國企的手法就是價格戰。

2005年,乙肝疫苗市場在兩大主流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組 CHO 細胞乙肝疫苗之外,新增加了大連高新生產的重組(漢遜酵母)乙肝疫苗,該疫苗一上市就較為熱銷,原主流市場各廠家為了佔領市場份額,開始競相降價。

當年,以北京天壇和深圳康泰為代表的酵母疫苗率先降價。5μg 劑型的產品降至5.3元 / 人份,返利幅度為1元左右,2005年康泰公司產品在河北省普種價已降至4.5元 / 人份。10μg 劑型的疫苗也同樣遭遇降價。

受酵母疫苗降價風波的影響,CHO 細胞疫苗生產廠家也加入價格大戰。以10μg 劑型為例,華北制藥金坦公司的乙肝疫苗此前價格始終保持在12元 / 人份以上,此後也降低到9元 / 人份。在供給商業公司的價格上,蘭州所降至7元 / 人份,成都所、長春所則降低到6.5元 / 人份。

價格戰愈演愈烈,各生產廠家你爭我奪。到2009年時,國家限定一類乙肝疫苗5μg、10μg、20μg 出廠價格分別為1.9元、3.1元、3.9元。其中,5μg乙肝疫苗從2011年後已停止批簽發,目前市場主要以10μg為主。

自2009年國家發改委對一類疫苗實施限價以後,國產乙肝疫苗的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發改委的統一定價基本上是在成本基礎上加30% 左右的利潤,但是,一類苗需要供應全國市場。中國最偏遠地區的疫苗供應耗費大量物流、運輸費用,接種宣傳費用等,這些都是企業的成本。

“一類苗其實不賺錢,政府埋單,一類苗生產企業相當于代工生產,毛利率有限。 ”北京一家乙肝疫苗生產企業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一方面這個市場已經飽和,另一方面,極低的價格也讓很多後來者不再有興趣。

已進入的企業主要靠搶佔更大的市場份額獲取利潤。 “10μg乙肝疫苗原來一人份15塊,後來康泰加入之後最低將價格打到接近成本。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企業降低成本的手段很多,比如降低染菌率或者將一些鑒定試劑或機器換做國產。只要生產流程和檢驗標 准不變,不會影響疫苗質量。

在量大的情況下,陳濤安曾有分析認為,康泰生物的乙肝疫苗原材料為酒糟,成本非常低,算起來每支成本不會超過1元。 “其他廠家沒辦法把成本控制到那麼低,所以市場佔有率逐年降低。

國企如果在乙肝疫苗生產上虧本,大多都是減產,這樣市場就都被康泰拿走了。 ”上述業內人士介紹。

極低的價格、壟斷的市場,打擊了跨國藥企、民營疫苗企業進入一類苗招標採購的積極性,雖然一類苗市場已經完全放開,符合要求的企業均可以申請進入一類苗的招標採購,但是迄今為止,進入者依然寥寥。一類苗技術的更新換代、質量的提升也因此受限。

疾控中心的角色

康泰生物多次被定為“單一來源”疫苗的流通渠道單一,一般為疾控中心、代理商及醫院。

按照《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規定,一類疫苗由政府統一採購,免費提供。其操作模式一般是,由省(區)政府的採購中心根據省級的疾控中心報備進行規模招標,藥企能否中標主要依賴于招標的組織方,即政府採購中心以及當地省疾控中心的需求口徑。

一位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人介紹,各預防接種點需要什麼疫苗,都由接種點根據自己的需要上報,然後由該中心匯總後報到省里統一採購。二類疫苗的採購管理一度和一類疫苗類似。

2005年6月1日, 《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實施後,以往二類疫苗運作模式發生改變——疫苗從昔日行政部門集中進購、供應,變為縣(區)一級疾控機構、接種點均可自主從廠家直接進購。此《條例》一出,業界沸騰,盛讚疫苗市場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系統控制的局面將徹底結束,疫苗流通渠道將產生巨大變革。

不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最終除少數品種的二類疫苗通過市疾控部門進購外,多數二類疫苗由各縣(市) 、區一級疾控機構自主進購,再向轄區接種點銷售,罕有接種點自主進購二類疫苗的情況。

“每個地區的流通都不同,有時候我們的疫苗通過了市級疾控中心採購備案,但接種點有權拒絕我們進入。 ”上述上海一家生物制藥企業的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換句話說,2005年的《條例》成了一紙空文,多個省份或明或暗地都回歸了集中採購體制。一方面,業內人士認為集中管理有利於運輸和存儲的規範 ;另一方面,則是疾控中心不願放棄經濟利益。

疫苗的銷售價和出廠價之間有很大的價差,各級疾控中心逐級加價銷售。以2013年5月貴州省物價局《關於規範第二類疫苗價格管理及相關事宜的通知》為例。通知規定,通過省疾控中心統一供應的二類疫苗,以實際購進即公開招標的中標價為基礎,按不超過10% 的加價率供應市(州)疾控中心,市(州)疾控中心再以實際調撥價為基礎,按不超過10%的加價率供應縣(市、區)疾控中心,到縣(市、區)級疾控中心時候,再以實際調撥價為基礎,按不超過15% 加價率供應接種單位,接種單位(包括各級疾控中心的直屬接種單位、承擔預防接種工作的鄉鎮和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再以實際調撥價為基礎,按15% 的加價率向適宜人群接種。四級加價下來,疫苗到消費者身上的價格已經遠遠高于中標價。

在四川遂寧市安居區食藥局工作的劉欣近日在一篇名為《淺析加價調撥二類疫苗的問題與對策》的文章中寫到,從編制和財政撥款上看,疾控中心作為政府舉辦的公益事業類單位,其享受全額財政撥款。而疾控中心在調撥二類疫苗過程中加價銷售的行為,卻未見改變的跡象。

劉欣認為,這種模式容易導致行業壟斷。尤其是,雖然一些二類疫苗質量更好,但由於現有定價機制,其對一類疫苗的市場格局更難以撼動。

按照國家規定,疫苗只能通過各個接種點對公衆接種,別無其他渠道,所有接種點都歸疾控系統領導,所以疾控中心控制住了各個接種點的進貨渠道,就等於控制住了所有疫苗的市場。同時,劉欣認為,疾控中心加價調撥二類疫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購進銷售二類疫苗的過程,就是一個盈利經營的過程。

由於採購供應渠道獨立,系統內部容易形成利益共同體。上級採購,下級調撥,終端使用,層層加碼,價格越高,利潤越大。採購什麼廠家,使用什麼劑型,購進多少數量,購進價格多少往往由一個幾個人就決定了。

康泰生物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進入全國近30個省的市場,也曾引發業界不少猜想。

國家食藥總局12月24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此次康泰生物乙肝疫苗在產品有效期內的共198批次4403萬余支,相關產品銷售到27省(區、市) 。而通過查看多個招標網站和招標、中標公告可以看到,康泰生物多次被定為“單一來源”方式進行採購。而對於為什麼會以這種方式進行採購,受訪的疾控部門卻不願回答。

“由於是國家埋單,一類疫苗採購數量和金額一般由疾控部門決定,中間的加價環節更加隱蔽,運作空間更大。 ”業內人士表示,使用環節的賄賂空間甚至延伸到了招標環節,含有回扣成本的疫苗價格高出普通疫苗,但更容易銷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難以避免。

雖然疫苗流通走疾控環節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市場,但如何加強對這一模式的有效監管,同樣是確保疫苗安全的重要環節。

脆弱的安全鏈

多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冷鏈仍然是免疫規劃中最薄弱的環節 在運輸、儲存過程中如何確保疫苗的質量安全,也是公衆關注的焦點。

前述外資藥企疫苗部人士介紹稱,其所在公司不但要保證產品上市前的“批簽發”檢測合格,而且還會考量從原材料到生產、儲存、運輸整個過程中藥品的質量安全。

衛生部免疫規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刁連東曾指出,乙肝疫苗要求在2℃ -8℃條件下運輸和避光儲存。冷鏈建設,正是以前制約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範疇的主要原因。

上述人士稱,對於他們公司來說,如果溫度不在規定範圍內,一般工廠會做相應的實驗以及論證,通過非常嚴格的評估過程之後,如果認為沒有問題,才可以上市,如果不能確定,則會全部銷毀。

在基層如何保障疫苗的冷鏈運輸,一直被視為難點,特別是在中國的農村地區。一位醫藥行業咨詢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在他們團隊的調研過程中,曾見到有些農村將疫苗直接裝上摩托車運輸到相應接種地點的情況,這讓疫苗的質量很難得到保障。

由於疫苗對溫度敏感,從疫苗生產、貯存、運輸、分發到使用的整個過程都必須有妥善的冷藏設備。冷鏈的配套設備包括貯存疫苗的低溫冷庫、冰徘速凍器、運送疫苗專用冷藏車、冰箱、冷藏箱、冷藏背包以及計算機和零配件等。

為打造“冷鏈” ,根據國家疾控中心公佈的數據, 2002年 -2003年,中央財政支持中西部項目地區冷鏈設備經費合計2500萬元 ;2004年,中央轉移經費項目中支持西部省份冷鏈建設2597萬元 ;2008年,中央財政安排3.74億元支持中西部省份冷鏈建設。各省、市、縣級部門也有不同程度的撥款。

即使如此,多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冷鏈仍然是免疫規劃中最薄弱的環節。

2008年,廣西貴港市疾控中心譚雄林發表文章《計劃免疫人力資源及財政投入與冷鏈設備現況調查》 ,指出“43.77% 的冷鏈設備已使用10年以上,22.15% 損壞報廢,其中,疫苗運輸車、普通冰箱、冷背包的損壞程度較為嚴重。 ”廣西岑溪一位村醫告訴財新記者,每次到鄉里要走兩個多小時山路,所以往往連辦事、取藥、取信、購物一起置辦。 “很多衛生所冰箱都是壞的,村醫提的冷藏箱也是壞的。不可能單獨拎個箱子,我們都挑擔,而且就趕幾個人打幾針。 ”在疑似病例所在地——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白果鎮江東鄉旺州村,破舊的江東衛生院甚至無法提供最基本的發熱和外傷救治服務,村莊里500人都需要經兩個小時路程,輾轉到臨近鄉鎮醫院求醫。村里略有威望的村醫也不再以醫術為生,而是轉行做紅白喜事的生意,“兼職”為村民看看病打打針。

“村醫是最不願意打疫苗的,因為打疫苗是沒有錢的,疫苗都是國家免費提供的,我們也是白給打。 ”這位廣西岑溪村醫一人身兼多職, “我賣東西,也幫人買東西、送信、打電話,主要還是開商店賺些錢。 ”這位廣西岑溪村醫所在的村,320 多口人分佈在山澗和山腰上,從村醫家到最遠的村民家,要步行40分鐘,中途穿過一條小河。 “你說我跑那麼遠,就為了白給他打一針?” 這位村醫問。

從2009年起,為做好預防接種查驗和補漏工作,各地開始發放《預防接種證》 ,並將證件查驗工作納入兒童入托、入園、入學報名程序。 “很多人打疫苗就是為了蓋個戳,有的急著上學的,也就給蓋, 不打針了。 ” 廣西岑溪村醫坦承,“打疫苗確實有點亂。 ”從2004年起,鄉村醫生需要經過註冊及培訓考試,才能以正式名義執照開業。目前,中國有鄉村醫生近百萬人,但考取執照的不到10%,因此擁有財政撥款發放的“工資”者鳳毛麟角,尤其在2009年逐步取消藥品加成後,鄉村醫生收入微薄。

“以前經費有保障,現在人員都留不住,以前接種醫生打二類疫苗有提成,現在收支兩條線,村醫大多沒什麼收入。 ”國家疾控中心計劃免疫中心有關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

2009年,時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梁曉峰也曾指出,免疫規劃的財政投入主要用于購買 疫苗、注射器以及相應的硬件設備。 “沒有工作經費,現在要求地方政府解決人員的經費,包括一些病的監測和疫苗效果的監測或者其他異常反應處理等,由地方政府解決。 ”但實際上, “中西部很多地區財政很緊,根本沒有錢撥下去。 ”新疆石河子疾控中心人士表示, “即使撥下去,很多村醫沒有註冊,身份沒法確認,也拿不到錢,總不能錢跟著疫苗走,疫苗要過很多級別很多人手,怎麼分?”基層防保隊伍薄弱帶來隱患重重。

2011年1月,山東茌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湘熹在《計劃免疫》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基層防保隊伍大多存在人員學歷及專業技術結構偏低、業務水平較差、崗位職責不明、人員不穩定及年齡老化等問題。

“在山東省某市153個鄉鎮基層防保專業隊伍中,共有防保人員1204人,具備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僅占9.8%,中專學歷者占34.0%,高中及以下人員占56.2%;具備中級職稱者占21.3%,初級職稱者占69.9%,無技術職稱者占8.8%。除國家正式在編職工外,尚有100多名臨時工。 ” 于湘熹表示。

乙肝疫苗接種時間分別在出生時、第一個月和第六個月各一劑。 “新生兒高發死亡就在圍產期,也就是產後一周,另外,新生兒抵抗力、生命體徵各方面都不穩定,如果免疫人員缺乏相關知識,非常容易出問題。 ”湖南省衡陽市疾控中心人士表示。

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教授賈繼東介紹,按照接種乙肝疫苗的規程,新生兒中早產兒、低體重兒等暫時不予接種。

另外,按照乙肝疫苗接種“七禁忌” ,發熱者、過敏體質、現患病者、免疫抑制劑使用患者等都不宜接種。

但在疑似病例接種醫院——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第二人民醫院,除了“當天不要洗澡”的囑咐,醫生沒有任何接種前檢查和詢問,也沒讓監護人簽署《乙肝疫苗接種知情同意書》 ,以告知必要的信息,如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等。

承擔風險

中國政府對異常反應補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已是敢於承擔責任的重要一步。但這還不夠在質量和責任問題帶來的不良反應之外,尚有一類並無任何過錯方的不良反應,即異常反應。但公衆對此所知甚少,尤其容易誘發糾紛和恐慌。

根據2005年國務院頒佈實施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 (下稱《條例》 ) ,異常反應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範接種過程中或者實施規範接種後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例如,少數人在接種後出現暈厥、過敏性休克、變態反應性腦脊髓膜炎、過敏性皮炎、血管神經性水腫等並發症。這些雖然發生幾率很低,但後果往往很嚴重。

2005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參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做法,將不良反應(AEFI)分為7類 , 包括疫苗本身的不良反應 ( 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 )、疫苗質量事故、實施差錯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應和不明原因的反應。

就現有統計看,乙肝疫苗的異常反應概率很低。

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數據顯示,接種乙肝疫苗引起的過敏性休克發生率為1.1/100萬劑次。中國公佈的乙肝疫苗注射異常反應概率,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

據中國疾控中心公佈的數據,自2000年至2013年12月20日,接種乙肝疫苗後上報的死亡病例共計188例,其中確定為接種疫苗異常反應的為18例,包括過敏性休克、水腫等。在這188例當中,沒有出現過因疫苗質量問題致死的案例。

但實際上“很多異常反應都被瞞報 或漏報了,尤其是西部地區和基層地區的案例” ,新疆石河子疾控人員透露。

早在1980年,原衛生部就出台了《疫苗安全性監測官方指南》 ,以配合剛剛起步的國家免疫規劃工作。從1985年到2002年,北京、江蘇、上海、廣東等十個省市陸續建立了本地區疫苗安全性檢測試點系統。直到2005年,中國才加速建立全國 AEFI(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檢測系統 ; 2009年,系統擴展到所有省份,並逐級向縣鎮村一級滲透。

《疫苗》雜誌2013年第2期刊發文章《預防接種後副反應事件報告發生率的系統綜述 :中國與其他國家上市後監測 情況的比較》指出, “中國國家與省級研究間的報告發生率差異占主導地位的原因,很大可能是 AEFI 監測系統的靈敏性存在差異。由於許多省剛納入全國監測系統,報告意識相對較低,存在漏報現象,降低了全國的報告發生率。 ”“最常見的解釋是偶合症,尤其是死亡案例,基本都是因為偶合症死亡,這個合理嗎?”某外企乙肝疫苗生產企業高管表示。他擔心 : “所謂偶合症,恐怕是一個推脫責任的問題。 ”偶合症是指受種者正處於某種疾病潛伏期,或存在尚未發現的基礎疾病,接種後巧合發病(複發或加重) ,偶合症的發生與疫苗本身無關。疫苗接種率越高、品種越多,發生的偶合率越大。

據全國 AEFI 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公佈的數據, 2005年 -2009 年,全國乙肝疫苗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共有例,生率僅為16.17/100萬,其中74.26% 是不需要臨床治療的一般反應,17.88% 是需要臨床治療的異常反應,有185例,即4.76%屬於“偶合症” 。

然而,在 AEFI 報告的注射乙肝疫苗後的死亡案例,卻基本都是因“偶合症”死亡。2006年1月 -2007年3月,10 個死亡案例中,2例可能為接種乙肝疫苗所致的急性過敏性休克(死因無法確定) ,其餘8例為其他疾病所致。2009- 2011年廣東嬰兒接種乙肝疫苗後死亡病例有9起,死因全為偶合反應,與接種疫苗無關。

不過,曾參與多起醫療糾紛案件訴訟的上海海上律師事務所醫療律師劉曄 對財新記者說,針對疫苗接種所導致的風險,有關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如果確定死亡為疫苗導致,可根據具體情況尋求補償或賠償。假如患者遇到嚴重的疫苗不良反應甚至致死,應該要根據檢驗評估結果來判斷責任, “最主要是看與疫苗是否有關聯” 。

劉曄對財新記者分析,患者追究關於不良反應具體責任,目前主要可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確定為疫苗異常反應問 題。劉曄解釋說 : “這也就是說,如果產品質量沒有問題,注射也沒有問題,系疫苗自身特性導致的反應。 ”他表示,因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造成受種者死亡、嚴重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的,如接種的是國家免費提供的一類疫苗,則由國家財政出錢給予一次性補償:如果接種的是個人自費選擇性接種的二類疫苗,則由相關疫苗生產企業承擔補償責任。

至於補償的具體金額,各地規定不一,通常與當地人均收入掛鈎。劉曄說,《條例》出台後,雖然規定了國家的補償責任,但各地具體補償辦法並不明確,至近幾年各地陸續出台完善了補償辦 法,國家補償制度方更具操作性。

以北京為例。2012年,北京出台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辦法。其中,死亡補償金按照申請補償時全市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一次性補償20年。但6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補償減少一年;75周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以2012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36469元計算,最高者可補72萬余元。

之所以對於異常反應只“補償” , 不“賠償” ,劉曄解釋,乃是因為異常反應並無真正的過錯方,但對於這種令多數人受益的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導致極少數人因體質等原因受到傷害,政府有義務安排補償。

另一種情況則涉及疫苗的責任事故。劉曄解釋,如果確系疫苗產品存在質量問題或接種過程存在責任過失等導致受種者嚴重傷害甚至引發死亡的, 責 任方應該提供賠償。這種情況下,則要區分事故原因,以便分清責任。劉曄表示,關鍵程序是進行有關的醫療鑒定,大致程序和醫療糾紛相似。不過對於此類責任的確定和區分,劉曄認為在法律實踐當中“難度很大” 。

人們總希望疫苗是“完美”的──既能保護所有接種者,又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然而,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在對過往預防接種不良事件進行總結時寫 道, “現實總非完美” 。鑒於此,嚴格的質量標準,一絲不苟的生產安全監管,競爭充分、定價合理的市場體系,無縫的儲運配送環節,接種前周到的知情同意安排、通暢的異常反應鑒定渠道、疑似涉事產品及時召回、對受損者家庭的合理補償、公開透明的社會監督、健全的維權機制,只有完善這一整套的制度,才能為千萬接種者的權益提供安全屏障,也才能重建市場的信心。

在劉曄等人看來,中國政府對異常反應補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已是敢於承擔責任的重要一步。但這還不夠。

本刊記者于達維、 劉京京, 實習記者吳劍

傑對此文亦有貢獻

2013年乙肝疫苗不良反應事件記錄

死嬰悲劇

12月4日,湖南省衡山縣王關村民小組70歲的李南秀抱著剛滿月的孫子去衡山縣第二人民醫院接種乙肝疫苗。12 月6日晚8點左右,村醫宣佈孫子死亡。

12月8日,湖南省常寧市一名8個月大的周姓嬰兒接種了乙肝疫苗,次晨死亡。在相近的時間內,常德市漢壽縣一嬰兒也在接種乙肝疫苗後休克,被送至重症監護室搶救。三名嬰兒接種的乙肝疫苗都是深圳泰康生產的。

12月17日,深圳市南灣人民醫院,一男嬰于12月17日10時31分經“剖宮產術”娩出,後接種深圳康泰生物公司生產的乙肝疫苗,當日11時45分,患兒臨床死亡。

12月20日,食藥監管總局的官方網站公佈在湖南、廣東、四川發生4例死亡病例,死因尚在調查中。

12月23日,廣東省疾控中心向媒體證實,從11月至今,該省共報告4例疑似接種深圳康泰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乙肝疫苗後死亡病例。這4例病例,分別發生在中山、江門、深圳、梅州等地,其中中山市病例被專家組診斷 與疫苗接種無關。

12月23日,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衛 生局通報,一新生兒接種北京天壇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重組乙型肝炎疫苗(釀酒酵母)後死亡。截至目前,相關屍檢結果尚未出來,死因未能明確,歸責也未有定論。

官方應對

12月12日,湖南省衛生廳在衡陽、郴州,13日在常德等共7個市州暫停使用深圳康泰2個批次的乙肝疫苗。

12月13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通知,要求暫停使用全部同批號疫苗。

13日晚,深圳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稱尚未發現企業不合規行為,並已要求該公司對相關疫苗進行異常毒性檢查。

12月16日,湖南省疾控中心對外公佈了最新的消息, “沒有發現乙肝疫苗和三名身體出現異常的嬰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12月17日, 涉事疫苗生產商深圳康泰發佈通報,稱“嬰兒死亡疑為偶合死亡事件” ,公司產品沒有問題。

12月20日,國家藥監總局、國家衛計委通知,要求暫停使用深圳康泰生物公司生產的全部批次重組乙肝疫苗。

12月23日,針對媒體和公衆普遍追問的疫苗分發量和使用量,廣東省疾控中心在深圳嬰兒死亡6天後公佈了相關數據:深圳死亡嬰兒接種的疫苗批號為c201207086,廣東全省已分發113964 支。同時,全省今年共分發深圳康泰重組乙型肝炎疫苗 (釀酒酵母) 約620萬支,未使用的疫苗已經全部封存,已使用的情況正在統計中。

12月24日,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廣東省衛生計生委聯合通報了深圳康泰公司乙肝疫苗在廣東省分發、使用及庫存情況。據通報,廣東已使用12月24日下午,國家食藥總局和衛計委就乙肝疫苗事件召開通氣會,公開了涉事疫苗的流向。深圳康泰乙肝疫苗在產品有效期內的共198批次44030686 支,相關產品銷售到27省 (區、市 ),其中包括湖南300萬支、廣東666萬支。目前已經全部控制。

12月25日,天壇生物發佈澄清公告,稱已對相應疫苗的生產和運輸等方面作了回顧性調查, 產品在生產、 檢驗、 批簽、儲存、運輸等環節均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976

【社會把脈】“物質追求”與生存憂患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995

“物質追求”與生存憂患 攫取名利可以給人一種擴大生命的幻覺。但沒有愛、美、信仰的照臨,生存的憂患恒不得解。

看過幾次反腐成果展覽,能總結出些套路。總有大貪官在事敗懺悔的時候,提到自己是貧苦家庭出身,後來經不起物質的誘惑雲雲——似乎原先還挺高尚的,後來才被“物質”吸引得墮落了。然而,報章上提到解決各種矛盾,總要歸為發展物質生產,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物質”既值得追求,又會讓人“墮落”,好為難也!

糾結來自對“物質需要”認識不清。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質其實很有限。一簞食,一瓢飲,一間屋子容身,人的身體所求於物質的無非如此。但真要活得如此簡陋,人往往不堪其憂。低等生物才會滿足於維持最基本的新陳代謝,人還有安全感、自尊感、成就感等等心理需要。心理上的匱乏感,也會被錯誤地歸為物質不足。在現代城市生活里,沒有人當真會被餓死,也幾乎沒有人露宿街頭,但人們還是常說擔心自己“喝西北風”和“睡到大街上”。

以心理上的匱乏感驅使的“物質追求”,導致永無饜足的占有欲和攀比心。

長期掙紮在溫飽線上的人,都想在下次饑荒到來之前多占有一些生活必需品。而過強的占有意識卻能無視現實條件的改善,成為一種獨立的力量。唐大歷年間宰相元載的例子很有畫面感。據說抄沒其家產的時候,僅胡椒就堆滿了一整個院子。元載可能比較嗜好胡椒,但他竟積攢了八百石之多,相當於六十四噸!長安城的百萬人口敞開吃這些胡椒,一輩子也吃不完。當今的貪官家里堆積的鈔票多得也會把點鈔機燒壞,古今一也。

占有欲會轉化成攀比心。有人說,自己並不在意山珍海味,重要的是跟誰吃、在什麽地方吃和坐在什麽位置吃。這種心態不只權貴有,平民百姓里也普遍。十幾元的小吃也要聲稱“天下第一”,還說是乾隆爺宣布的。欲望的目標越是社會化,就越無法通過發展物質生產力來滿足。無論物質如何極大豐富,主席臺能落座的人數總是有限,正中央都只有一個位子。

占有欲和攀比心都永無止境。在不斷的追求中,欲求本身固化為一個現實與期許之間的常量。假設現實條件與欲求目標之間的比值是1比10。現實中有1分,期許的就是10分。當現實條件終於達到了10分,期許值卻提高到100分。從1到10可能不難,從10到100恐怕永難達到,而失去則更容易,所以中產往往比小市民更焦慮。苦出身的貪官不是後來才墮落的,正是不自知的貧窮心理造就了現實與欲望之間過大的比值,導致欲壑難填。

精神生活的富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現實與物欲之間的落差。但要認清問題的根源,還要追問欲望從何而來。老子說“大患若身”,欲望從憂患來。

維護身體需有物質的支持,求舒適、求誇耀的追加要求則需要更多的物質。我的房子、我的車子、我的衣服、我的包包,都為“我的生活”構造了一個框架。而如何構造“我的生活”,則主要比照著“別人家的生活”。商品房和家用車的廣告常渲染一種合家歡的美好畫面:事業有成的爸爸、體貼的媽媽、伶俐的孩子、銀發和藹的老人還有一只乖巧的狗,山清水秀,陽光明媚。仿佛讓自己和家人活成理想畫面的樣子,生活中多少不堪和茍且也算值得了。

“大患若身”還有更深一層意思。身體終會在時間的洪流中消逝,“存在”的歸宿必然是“不存在”。“物質欲求”就是用占有“身外之物”來逃避對於自身死亡的恐懼。在各個文化中,歷久不朽的黃金、寶石都是“物質追求”的最終目標。“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可謂廣告語里的絕唱。國人還有更高級的玩法——摩挲玉石、硬木的表面,讓自己皮膚上的油脂滲透進去造成一種圓潤晶瑩的效果,行話叫“包漿”。把玩之中,好像自己的存在也跟這些歷時久遠的物體融成了一體。

沒有愛、美、信仰的照臨,生存的憂患恒不得解。恐懼無常,是以物欲不止,在對名利的追逐中加速著生命的流逝。這個悖論常被忽視,因為占有物質、攫取名利可以給人一種擴大生命的幻覺。張愛玲擅長用故事來呈現物的堅實與生的脆弱之間的反差。短篇小說《花雕》描寫了一個久病的女孩的世界。令人感喟的是小說的結尾:

川嫦把一只腳踏到皮鞋里試了一試,道:“這種皮看上去倒很牢,總可以穿兩三年。”

她死在三星期後。

(作者為中國戲曲學院教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24

讀書札記161115匱乏(上) 強國的憂患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11/1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1115%e5%8c%b1%e4%b9%8f%e4%b8%8a-%e5%bc%b7%e5%9c%8b%e7%9a%84%e6%86%82%e6%82%a3/

讀書札記161115
匱乏(上) 強國的憂患
礎執筆

《匱乏 In Line Behind A Billion People》 (2014) Damien Ma、William Adams

自古以來,中國即地大物博,物阜民豐, 無須對外貿易已能自給自足,達致經濟繁榮。時至今日更升級為「強國」,鋒頭一時無兩。不過在繁榮背後, 是否就一切順暢,毫無後顧之憂呢? 作為中國問題專家, Damien Ma和William Adams以旁觀者身分有不同看法, 認為中國有以下所說的各種問題。並指中國的經濟不過是「貓熊式經濟繁榮」, 不會持久, 「匱乏」早已充滿整個國家。

〈天然資源〉
表面上中國並不可能有土地匱乏問題。中國的地理面積僅次於 俄羅斯和加拿大, 位居世界第三而與美國相若, 不過人口卻是美國的四倍多。此外, 中國有一半面積是貧瘠的沙漠和險峻的山脈, 實質適於生活的地域有限。而每20個中國人, 有19個居住在靠近太平洋的那一半國土之上, 所以中國的實際人口密度是頗高的, 例如上海的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萬7千人, 是東京的2.5倍。

有學者計算過,如果中國人追及美國式生活, 能源消耗量將是目前的十倍。中國政府很清楚自己既缺石油,又需要石油,為了得到充足的供應, 熱中結交在國際上遭到排斥孤立的產油國。但中國目前缺乏處理區域衝突的外交和軍事影響力, 這政策執行上異常困難。於是中國變成世界上最積極開發新能源的國家, 意圖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水是一種很特別的資源,人人都需要它, 但它的價格一般都很低,並不符合經濟學上的價格供需原理。這是因為水是公共財, 無法按最高競價來出售, 所以成本不能反映在價格上。肉類飲食的習慣, 工業的發展都需要大量水資源, 此外,氣候變遷和都市化均帶來供水壓力。目前十大河川469個水質監測站中, 2/5顯示水質汙染非常嚴重, 無法達到飲用水的安全標準。北部和東北部的四條主要河川(松花江、淮河、黃河、遼河), 3/5的水質不適合人類飲用。200個城市的地下水質惡劣, 有3/5家庭供水都較差。2011年水質報告顯示, 約有一半農村居民缺乏安全的食水。現時北京、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則因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了嚴重的地層下陷。

為解決水資源問題, 政府正嘗試作出最後一博, 採取「南水北調」的大工程, 將南部充沛的水資源引向乾涸的北方, 希望扭轉中國兩大人口聚居區失衡的水資源分配。另一方面, 循環利用、海水化淡、大城市的汙水處理技術、農業灌溉效率的提升等, 也是中國尋求解決水資源的方法。水資源的問題並不限於國內, 水資源爭奪引來外交問題, 例如修建湄公河水壩影響了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 造成各國對中國的紛爭。

〈糧食〉
中國佔全球人口20%, 但可耕地僅佔全球8%, 餵飽十四億人是中國政府必需面對的一個基本問題。老一輩的中國人民, 經歷過1950年大躍進引發的人為饑荒, 特別重視吃得飽的問題。另一方面,在經濟繁榮的今天, 新一代過重、肥胖的總人數比整個美國人口還要多。

就算在現存榮景之下, 至少1/3中國人卻仍未達到每天有肉吃的生活標準。不過如果真要做到每人每天也有肉吃, 卻會大大增加對糧食供應的壓力。目前中國對肉類的需求正不斷上升, 但肉類的生產多半依賴進口飼料。*** 環環相扣下, 中國糧食供應脆弱, 易受全球暖化影響。對政府來說控制糧食價格,維持自給自足, 避免短缺是一項重要課題。

為提高農業生產力, 政府早已放棄國有制, 改行承包制。不過在技術上, 農業機器並不適用於中國沿半山腰分佈的稻田, 於是農業科技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水稻育種和肥料開發上面。***

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提升, 飲食組成產生變化, 對食物供應形成新壓力。*** 目前中國1/3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 對比美國只需2%勞動力便能養活全國人口。都市化代表農業生產力下降, 同時對食物的需求量上升, 即意味要以更少資源做更多的事。中國政府正面對一個雙重困境,一方面糧食生產匱乏;另一方面, 如高度機械化, 則會出現大量失業農民。***

吃肉曾是身份象徵, 於是中國有崇尚肉食的文化。現時中國消耗了全球一半的豬肉。在中國豬肉佔城市肉類消耗約60%, 占農村約67%。豬肉在中國的重要性讓政府設有豬肉的戰略儲備, 用以穩定價格。追求肉食對主要飼料玉米和大豆的需求產生衝擊。在1995年前, 中國是大豆的主要生產國, 約15年間, 則變成了世界最大的進口國。從自給自足, 變成約75%消費都依賴進口。

除了食物供應外, 食物安全是另一個大問題。不過目前政府似乎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改善供應安全。為達到充足但價格低廉的食物供應, 產量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是基本國策。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機構, 中國無法對供應鏈上數以百萬計小型生產者進行監督。與此同時, 享受國際級生活標準的人數增加, 他們對食物品質、安全的期望也提升。
政府於是改行自保策略, 讓少數菁英可享有特別食物供應渠道, 這造成了與百姓之間的不平等。這個秘密政策在中國航天之舉中暴光, 因為太空人的食物被拍攝到來自專屬有機牧場。該地設下禁區, 船隻、車輛、一般市民都不得進入。這件事讓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質疑。欠缺食物安全反映了中國在生產、供應管理和法律管制上面的缺失。

〈勞動力〉
「農民工」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族群, 指一班持農村戶口,但在城市工作的人。中國的勞動市場 有好一部分靠農民工支撐。在龐大的人口背景之下, 從來只有勞動力過剩, 而不會有勞動人口不足的情況。不過2008年金融海潚後, 政府推出經濟刺激政策, 至2010年初, 國內竟然出現勞動力匱乏。
其中的主因便是農民工的消失,老一輩農民工退出市場, 新一代有著更高的訴求和抱負, 不甘願到城市過著勞工階層的生活。結果造成勞動成本上漲, 勞動市場面臨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口後遺癥。***

中國曾是雇主的樂園, 1990年代末, 數千萬國企員工下崗, 加上數百萬農民工求職, 讓工人工資一直很低廉。其時跨國公司湧入,僱用大批廉價待業人口, 產品的中國價格加入了勞動力折扣, 令企業利潤空間擴大, 結果皆大歡喜。****

過往在人口爆炸期, 保持就業率的增長, 比起職業安全、勞工集體工資議價權和勞動環境保護等都屬次要。不過, 2008年《中國勞動合同法》頒布, 強化了工人的失業保護, 要求雇主與「中華全國總工會」談判, 以協調工資和福利。結果讓雇主成本上升約10-20%。到2010年, 經濟回升, 物價上漲, 工資卻未上調, 引起大規模罷工, 最終資方屈服, 工人獲得兩位數的工資增長。但從此勞動市場起了質的改變, 當雇主未能適時調整工資, 工人便會跳槽,讓工廠每年有50%或更高的人員流動。
為應對成本上漲, 工廠選擇轉移至內陸, 一來工資相對低, 二來可吸引到在地的農民工, 三來內陸地區政府更歡迎工廠老闆, 會給予稅收優惠和優待政策。****

現在年輕勞動人口的變化, 其實正正是整體人口變遷的結果。2010年, 18歲人口與2008比下降了1/5。現今約有2.62億農民工, 年齡在16至30歲的約35%, 這批年青勞工不再單純受經濟機會驅動, 他們追求事業發展和個人利益, 也會考慮社會正義和公平待遇。加上流動通訊的發達, 讓年青一輩可分享工資、工作條件等方面的資訊, 令他們有更大的影響力和集結性, 能因應勞動市場變化而行動。

在藍領勞工缺乏的同時, 大學畢業生則是供過於求。*** 在10年之內, 中國高等教育的規模擴大了3倍, 不過新增的教育機構, 教育品質和職涯前景均無法和一流機構相比。排名較低大學的畢業生只能成為「蟻族」, 平均工資比農民工還低。

人口紅利的結束, 讓中國經濟需要作出再平衡, 各項政治和經濟決策變得更重要, 青年勞動力萎縮的同時, 社會福利開支則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92

搜狗上市,王小川的希望與憂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11/165958.shtml

搜狗上市,王小川的希望與憂患
科技唆麻 科技唆麻

搜狗上市,王小川的希望與憂患

王小川得快跑一步了。

來源 | 科技唆麻

作者 | 唆麻

北京時間10月9日晚上,搜狗如願以償登陸紐交所,成功上市,按照開盤價13.25美元計算,搜狗現在的市值已經達到了50億美元,即便是中概股普遍遇冷,但截至到目前收盤,搜狗股價依然上漲了,成為名副其實的小獨角獸。

當然了,在上市當天最溫馨的還是王小川帶著自己的媽媽去敲鐘,根據“雷帝觸網”的報道,王小川在紐交所現場談及自己的目前,一度落淚,稱自己1996年來到北京,至今21年,工作不錯,比較任性。張朝陽則對王小川的母親說,你培養了一個好兒子。

一切都是那麽溫馨美好。

然而搜狗作為PC時代最後一個獨角獸,成功上市之後,擺在王小川以及騰訊搜狐面前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繼續講好搜狗後面的故事。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搜狗的股價會持續上漲是沒問題的,但至於能漲到多少,以及維持在怎樣的一個高位,是值得商榷的。各位在搜狗上市當天股價上漲時看到希望,也要看到憂患。

搜狗的業務結構有待“進化”

搜狗路演PPT披露的數據,2016年搜狗搜索及搜索相關的廣告收入占到總營收的92.4%,其中基於競價排名的點擊付費服務占到70.2%,在線廣告占20.2%,來自遊戲、搜狗閱讀及智能硬件的收入占搜狗總營收的9.6%。

換句話說,搜狗的主要收入,90%還是來自傳統的搜索廣告。

投資人對搜狗的主要信心是來自於對於其營收能力的看好,根據數據披露,搜狗第三季收入為2.5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1.66億美元增長55%,較上一季度2.11億美元上漲22%。

但搜索廣告的營收增長是有上限和天花板的,尤其是在整個搜索市場格局已定的情況下,搜狗和百度的市場份額依然有非常明顯的差距。盡管搜狗的收入結構已經開始慢慢向移動端轉移,但考慮到各家都開始發力信息流廣告,搜狗在信息流廣告上還是略慢一步。

舉個例子,今日頭條去年依靠信息流廣告,硬生生從BAT手里搶下了10億美元的營收,而百度從去年Q3上線信息流後,今年預測信息流廣告收入應該在10億美元左右,已經追趕上今日頭條的數額;騰訊在前天的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正式啟動了內容開放平臺,宣布要拿100億產業資源,100億流量,100億現金去扶持內容生態,並且企鵝號也全面升級,包括阿里也將大魚號作為文娛領域的一個重要發力點,拿出20億現金去補貼內容創作者。

相比而言,搜狗對於信息流的投入要遲緩很多。

目前搜狗搜索也上線了信息流,也就是搜索框下面加入了瀑布流內容,但仔細看的話,搜狗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和媒體合作,比如錢江晚報,澎湃新聞,每日經濟新聞,人民網等等。

就連視頻內容也是和一些比較大的視頻機構以及媒體合作。

在連新聞客戶端都加入了自媒體頻道的今天,搜狗自己也清楚在內容生態上遲了一步,所以已經有小道消息稱,搜狗接下來要推出搜狗自媒體平臺,但面對頭條號、企鵝號、一點號、百家號等已經經過一年多市場錘煉和打磨的“老兵”們,搜狗的自媒體平臺能夠有多大的勝率,這一點仍值得商榷。

另外一件事就是騰訊和搜狗的關系。應當這樣說,騰訊雖然沒有搜狐有對搜狗絕對的控制權和投票權,但搜狗和騰訊之間的關系以及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搜狗未來的命運走向。

搜狗擁有僅次於微信QQ的絕對國民級應用,搜狗輸入法,但搜狗輸入法一很難變現(大部分收入是搜索貢獻的),二對於導流(把流量導入到搜狗搜索)的效果也並不是十分明顯。

據路演的PPT顯示,搜狗目前有36%的流量來自騰訊系的供養,包括微信(Wechat)、QQ瀏覽器、騰訊網,QQ瀏覽器占了絕大多數的比例。

所以空有大量的用戶和活躍度,但沒辦法大規模變現,恐怕這是所有工具型產品的痛。有流傳的小道消息說搜狗輸入法要推出9.9元包月去廣告版,雖然不知道真假,但輸入法變現的壓力應該不小。

現金貸: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

搜索這門生意看起來很賺錢,但實際有著殘酷的馬太效應。市場老大看起來毫不費力的印錢生意,在後入者看來都非常苦逼。

只有占領50%以上的市場份額,才有市場的定價權和賺取超額利潤回報的生意,因為利潤都是來自頭部的客戶,頭部客戶追求的是最大的投入和最好的效果。在競價排名的機制下,這種“只看頭部”的做法,猶如加了杠桿一樣,不斷刺激著平臺和廣告主。

所以從宏觀角度來說,行業地位壓制搜狗的成長,整體的生態結構也同樣約束著搜狗的潛力。如果想賺錢,恐怕得不走尋常路。多點下註是個比較好的選擇,除了對手眾多的信息流業務,搜狗也在尋找新的機會。

比如互聯網金融——因為非常有意思的是,有消息稱,搜狗可能會嘗試現金貸的業務。

搜狗目前有一家叫“成都吉易付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主要產品是“一點借錢”app,很顯然,這個產品是現金貸產品。

微信圖片_20171111091027

事實上,搜狗之前就上線了搜狗金融的業務,很早就開始了在金融領域的布局,搜狗金融的業務包括借貸,理財,投保三大業務,基本上覆蓋了主流的金融服務。

王小川對於金融也毫不避諱,他說:“我們對人的消費已經進行數字化,信息化,往下我們會探索小額貸款到保險這種能夠進入的行業。”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相比把流量往搜索廣告上倒,把流量往金融和莆田廣告上投入產出會更高,尤其是今年現金貸整個爆發,大家都在做現金貸的生意,搜狗手里有這麽多流量,想多賺錢,自然會盯上現金貸這塊業務。

事實上,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和搜狗同樣是以流量平臺起家的二三四五,就大大方方做了現金貸業務,根據媒體的報道,二三四五去年營收17.42億,同比增長18.48%,主要原因是現金貸業務的增長。

二三四五核心現金貸產品有“2345貸款王”,面向個人用戶,提供500~5000的小額現金貸款,這個利潤有多高呢?二三四五自曝說有98.51%。要知道,在2015年,金融業務占二三四五營收的不到0.62%。換句話說,二三四五用了一年時間,賺了差不多10個億。

搜狗能不眼紅嗎?

所以,有了二三四五做榜樣,接下來搜狗很有可能會大舉向現金貸業務傾斜,不過有了趣店上市被罵的狗血淋頭的教訓,即便是做,估計搜狗不會聲張。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政策監管風險,隨著政府有關部門開始加強對於現金貸業務的監管力度,政策將會成為影響現金貸業務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像趣店上市之前,昆侖拋售趣店的股票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所以搜狗如果要做,能趕上好時候麽?

對於熬了13年的搜狗和王小川來說,上市顯然是最榮耀的時刻,搜狗上市之後,剩下的應該就是TMD(美團滴滴今日頭條),TMD三家都是基於移動互聯網浪潮崛起的獨角獸,比起靠PC搜索起家的搜狗來說,似乎已經隔了一個時代。

王小川得快跑一步了。

搜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873

鄭家華:贏於憂患輸於安逸

1 : GS(14)@2012-06-09 19:54:02

http://news.on.cc/cnt/finance/20 ... 0607_00842_00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812

新華社八評經濟 籲抱憂患意識

1 : GS(14)@2016-08-04 01:53:19

【明報專訊】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經歷過上半年諸如匯率大跌、地產火爆、槓桿率增加等經濟波動之後,進入下半年,中國經濟面對的壓力仍然不小。官媒《新華社》自上星期一(25日),即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前後,便連續刊登8篇評論文章,提到現時經濟形勢重點,就做好改革、推動轉型、發展創新等方面,指出上半年經濟雖穩中有進,但下半年仍然要正確把握當前形勢。既要有憂患意識,又要有戰略眼光。

事實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便重申下半年要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當中,提及去產能以及去槓桿,要靠深化國企和金融部門的基礎改革;去庫存及補短板,則要求有序引導城鎮化和農民工市民化;而降成本的重點,便是增加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抑制資產泡沫和降低宏觀稅負。

政治局會議 首提「抑制資產泡沫」

更重要是,會議指出目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存在一些「必須高度重視」的風險隱患,還首度出現「抑制資產泡沫」的字眼,分析認為,資產泡沫既指房地產泡沫,亦指向金融方面,例如銀行壞帳、影子銀行等等,反映中央已關注到上半年槓桿不減反增,可能為長遠經濟發展帶來的隱患,已經不容忽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552&issue=201608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2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