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30910你不是我,你怎會明白?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10/sense%E9%9A%A8%E7%AD%86130910%E4%BD%A0%E4%B8%8D%E6%98%AF%E6%88%91%EF%BC%8C%E4%BD%A0%E6%80%8E%E6%9C%83%E6%98%8E%E7%99%BD%EF%BC%9F/

SENSE隨筆130910
你不是我,你怎會明白?:《哲學探索》下篇
執筆人:蟬

〈楔子〉
飽歷情海滄桑的SoChun終於遇上心目中的女神,深深愛上她而不能自抑,遂向她表白…..
女神卻加婉拒,並謂之曰:「你真係好好,但我同你之間好似欠缺一種 feel,對唔住。」 SoChun不明所以,便追問道:「女神啊!妳可否告訴我所欠缺者何feel呢?」 女神答道:「唉,我唔知點同你講,反正欠缺了一種感覺,你唔係我,你唔會明架啦。**」

〈隱私語言〉
Def. 隱私語言 private language是指一種描繪或表達個人心理狀態和活動,而且只有使用者才能了解的語言。*** 它有兩種特性:
1.任何人不能用「日常語言」去解讀這種符號,因為它不能轉譯成日常語言的概念;****
2.別人不能用經驗和觀察的方法來理解這些符號的意義,因為它指涉的是別人無法觀察的內在感覺。****

究竟女神是玩弄著SoChun,還是真的 “有口難言”呢? 維根斯坦認為應該是後者,他進一步派sense,認為隱私語言根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女神壓根兒沒法描述她內心的那種feel。

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將“自我”的唯心論觀點帶到哲學發展的中心。隱私語言紮根於自我觀念,認為思維的主體是「自我」,是不可觀察的。語言只是思維的外衣,所以語言的本質應該是自我思維的,是隱私的。****

在上例中,女神指出的是:心理現象是主觀的,除了自己沒有人能知道。
維氏卻辯稱主觀並不代表隱私。*** 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感覺是主觀的,但同時也是共同的***,人們可以確定個人感覺到的現象和他人的觀察是相一致的,那怕任何人均無法描述出自身的感覺。

維氏著名的例子*****:每個人都沒法描述出自身對「綠色」的感覺,因此也就沒法保証每個人對「綠色」的感覺是相同的。*** 但是基於存在著外部校正,例如 “嫩草是綠色的” ,人們可以確定個人感覺到的現象和他人的觀察是相一致的。即大家都確認甚麽顏色是「綠色」,就算骨子裡大家對「綠色」的感覺不盡相同。

〈經典案例〉
維氏以著名的「疼痛」例子去證明隱私語言是不可能存在的。

疼痛是個人感受,那是別人不可能感受得到的,人們甚至不可能確定別人是確實還是假裝感到疼痛。 既然欠缺公共語言來描述疼痛的個人感受,便有理由相信存在著一種隱私語言去表達出疼痛等隱私狀態。
維氏指出這種說法是錯誤而且無意義的。

運用疼痛這詞的前提是承認疼痛是每個正常人可感覺的。
當兩人買了同一支股票而輸同樣多的錢,日常語言會說“他們兩人感到同樣的痛苦。”這裡“同樣”的運用並不是心理科學嚴格的、精確的意義,而是日常語言的用法。 如果要嚴格地指出兩人感受的痛苦是不同而不能互相了解,情況便好像指著一張桌子說“這桌子和昨天的桌子不一樣。”這是錯誤地運用語言。

另一方面,若疼痛的 “隱私性”意味著只有主體才知道是否真的感受到疼痛,則別人無法質疑他是否真的感到疼痛。“只有我知道我是否疼痛”這隱私性的解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不能被懷疑,亦不能被別人所知道。**** 所以,女神只是虛恍一招便將SoChun耍得頭暈眼花。

如前文所述,維氏以 “語言–遊戲” 來指出語言是一種類近性的命名遊戲:需要遵守規則的活動。 在日常語言中,遵守規則的標準是社會實踐、生活方式、或者社會成員之間的“協定”。***

而隱私語言則是一種“自己立標準,自己執行”的行為。***
舉例:女神要每天都在日記中記下自己對SoChun特殊的內心感受,每當某種感覺發生時便寫下“衰神”這隱密語言的符號。 如果她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確定每次的感覺是一樣的,否則便不能都把它叫做“衰神”。

維氏指出女神是不可能為衡量“衰神”感覺定出標準的。 當一個人的主觀感覺就是遵守規則的標準時,他永遠也不會犯錯。 這種所謂的訂立規則的標準實際上是取消了規則,取消了正確和錯誤的界線,隱私語言因此並不是一種語言。*****

奉勸SoChun還是不要妄想能得知女神芳心的秘密,乖乖地逆來順受,安於天命更為理性。

參考
1.《維根斯坦與哲學研究》
《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Wittgenstein and the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1997, Marie McGinn

2.《維特根斯坦》,趙敦華,1988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84

我的投資怎會這麼蠢呢?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0/3062499.html
信每個人都說過:「我怎麼會這麼蠢呢?」

嘿嘿,告訴你,沒有說過這句話,就不是真正的投資人。在人類所有行為中,投資行為最容易讓聰明人顯得很愚蠢。那些生活中、工作中非常聰明的人,到了投資中卻經常發現,事情的發展和自己決策時想的根本不一樣,事後才發現自己想的大錯特錯,氣得直打自己腦袋:「我怎麼會這麼蠢呢?」

我也一直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後來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的新書《思考:快與慢》,才明白,我們投資決策一錯再錯的原因不在於外部,而是在於我們自身。我們不瞭解自己的大腦,用快思考替代了慢思考,而在非常複雜多變的證券市場上,我們無意識本能地快思考想出的決策往往是錯的。

第一,大腦分為兩大系統:無意識快思考的系統1和有意識慢思考的系統2。

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書中採用了心理學家Keith Stanovich和Richard West率先提出的術語,即大腦存在兩套系統,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的,非常快速,不怎麼費腦力,你完全感覺不到,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比如:確定兩個目標誰遠誰近,確定突然一響聲音來自哪裡,察覺對方說話口氣中的不友好態度,回答2加2 等於幾,讀出高速公路旁大型廣告牌上的字。所有這些事你都是無意識地完成的,根本不影響你手中正在做的事情,好像根本不費腦力就完成了。

系統2的運行是有意識的,相當緩慢。系統2運行方式多種多樣,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這些運行方式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運行立即中斷。比如,計算27乘14等於多少,賽跑比賽時等待發令槍響隨時準備起跑,到火車站接人在人群中尋找頭髮花白的老阿姨,填寫高考報名表,比較兩款相機的總體性能,把車停進狹小的車位。所有這些事你都要始終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狀態,直到完成才能把注意力轉移走,要耗費你相當大的腦力。

系統1和系統2的叫法太機械化,按照思考的速度我們更形象地稱為快思考和慢思考,這裡說的快思考不是一般的快,而是閃電一樣快,你沒有感覺到思考已經完成了,而慢是相當的慢,有的要好幾分鐘到好幾個小時甚至更久。

大腦快思考與慢思考兩個系統分工明確,合作協調,讓大腦高效運行。只要你是清醒的,兩個系統都處於活躍狀態。快思考系統完全自主運行,慢思考通常是處於不費力的放鬆狀態,運行時只使用一部分能力。快思考系統隨時對外部刺激做出反應,形成印象、感覺、直覺等信息,然後傳遞給慢思考系統。

如果慢思考系統接收了這些信息,就會把印象、感覺、直覺等無意識轉化成有意識的想法,把衝動轉化為自主性的行為。通常情況下,你的大腦運行非常順暢,慢思考系統會毫無保留地接受或者稍微調整快思考系統的建議,也就是說你一直會相信自己的直覺、感覺和第一印象。通常情況下,這樣做都沒有錯。

但是,偶爾情況下,快思考系統運行不能解決問題,就會向慢思考系統尋求支持,比如不是計算2加2而是27乘14時,慢思考系統就會激活,大腦會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來解題。慢思考系統出馬,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切難題都會解決。

第二,愚蠢的投資決策往往是用快思考替代慢思考。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是在一種熟悉的簡單環境下,只需要快思考系統,就能迅速準確地做出反應,對周圍事物做出短期預測非常精準,遇到問題時做的第一反應既快速又正確。但是碰到不熟悉的環境,遇到複雜的事物,需要解決複雜的問題,這時快思考經常習慣性地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犯下大錯。

而且還有一點,快思考是直覺感覺,對於邏輯推理和數學統計幾乎是一無所知根本不懂。而且快思考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完全無意識自主運行,你無法關閉這個系統,就像你在大街上看到招牌就會不由自主念出上面的字一樣。

而證券市場就是我們並不熟悉的新環境,我們人類進化有幾十萬年的歷史,但接觸證券市場只有200多年的歷史,而中國證券市場只有20多年的歷史。很多投資者從小到大,好幾十了還根本不知道證券市場,我本人也是快三十了才接觸股票市場。

在投資上,無意識地,我們的快思考就啟動了,看一下,這些想法是不是非常自然非常熟悉:

1.親戚朋友推薦的電器往往相當不錯,親戚朋友推薦的股票肯定也沒錯。結果呢?跌得你牙都掉地上了。

2.我在學習上很聰明,我在工作上很聰明,我在投資上肯定也很聰明。結果呢?大部分聰明人在投資上虧得比一般人更慘,因為他喜歡自作聰明,而市場的運行往往和他的想法正好相反,一般人會認錯修正自己的想法,聰明人卻固執不改,想證明市場是錯的。1720年,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在南海公司股票上賠得很慘,他長嘆一聲:我計算得出天體的運行,卻無法計算出人類的愚蠢。

3.我在工作上越勤奮成就會越大,我在投資上越用功賺錢就會越多。可是,統計表明,在投資上投入很多精力的專業投資者和業餘投資者的業績水平差不多。

我們能夠預測出天氣變化,自然能夠預測出股市漲跌變化。可是,事實上,沒有一個人能夠連續預測股市變化,股市專家往往是磚家,可是我們還是非常迷信那些專家。

4.我們誰都明白,要低買高賣才能賺錢。可是我們往往是高買低賣,越漲越買,越跌越賣。

我們都覺得自己不是一般人,我們都想超越一般人,我們都覺得自己能夠出人頭地,我們都覺得自己能夠戰勝市場平均水平,可是事實表明,儘管每年都有不少人戰勝市場,但是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長期持續戰勝市場。

現實告訴我們,在證券投資上,我們的大腦也經常本能地用快思考進行決策,根據感覺直覺和印象做出判斷,但是證券市場比日常生活工作環境複雜多變得多,牽涉到非常多的因素和參與者,需要很多信息,很多分析需要數據計算和概率估算,快思考無法得了正確的答案,只能進行慢思考,費時費力費神,而且經過長期的學習實踐摸索後,才能逐步形成正確的思考模式和正確的行為模式,請注意,正確的思考並不代表正確的行為,在證券市場上想到和做到經常是兩回事,就像知道如何打球和比賽壓力下把球打好區別一樣大。

第三,正確的投資決策是快思考與慢思考的適當結合。

金錢,尤其是可能會大賺或者大虧時,會激發人類最原始最深刻的情感,會讓我們本能地做出反應,貪婪地想大賺一筆成為巨富,恐懼地想迅速賣出迴避大虧風險讓我們變成窮人,這時情感往往完全壓倒了理性,最容易出現決策錯誤。

正如證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所說:「儘管一個人買入一隻證券的潛在動機只是投機性的貪婪,但是人的本性渴望隱藏這種不受人喜愛的衝動,用一種表面上符合邏輯和感覺良好的東西把它給遮掩起來。」而投資要成功,唯一正確的做法是運用理性進行慢思考和冷靜地操作。

巴菲特說:「投資必須是理性的;如果你不理解,就不要去投資。」「我很理性。很多人比我智商更高,很多人也比我工作時間更長、更努力,但我做事更加理性。你必須能夠控制自己,不要讓情感左右你的理智。」「你不需要成為一個火箭專家。投資並非智力遊戲,一個智商為160的人未必能擊敗智商為130的人。理性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們是人,本質是感情動物,需要時間,需要很多失敗的教訓,也需要一些成功的經驗,才讓我們變得更加理性一些,工作上,生活上,體育運動上,婚姻家庭上,都是如此。我們並不是變成完全理性的機器人,我們只是在需要的時候讓理性充分地進行慢思考,而不是只是頭腦一熱衝動地快思考盲目決策。理智與情感在適當的時候結合,是我們成熟的最重要表現。

我說這麼多,是想告訴大家,證券投資並不是像你想像的那麼簡單,隨便做一下就能輕鬆發大財。股票投資比你的工作、比你的生活更加複雜得多,你要想業績出眾簡直比登天還難,你在投資上需要付出和你工作上學習上同樣甚至更多的努力才行。但是要想業績趕上平均水平,投資要比工作容易多了,只要買指標基金就行了,難怪巴菲特多次說,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指數基金是最好的投資選擇。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投資建議。)

getty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16

不磨怎會成劍?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llf.html

   小X,我24年前工作上的徒弟,他工作認真負責,考慮問題十分周到,做事瞻前顧後,謹慎細致,成績出色,幾年前晉升為我們分公司總經理。大概是8年前吧,2007年瘋牛時期,他開始進入股市,馬到成功,旗開得勝,喜獲贏利,但就在他滿心喜悅之時,一場史無前例的特大股災突然降臨,利潤很快就被吞噬,虧他逃得快,保住了本金,因為不讓本金稍有虧損是他首要宗旨。此後,他雖然沒再怎麽做股票,但非常關心股市。他工作年久,深感實體經營之艱難,而認為,股市只要選擇低迷時期進入,高漲時期退出,就可獲得豐厚回報。

   今天,小X來我這小坐,與大家聊做股票。他胸有成竹地說:“做股票是‘十年磨一劍’,因為一個牛熊輪回大約為十年。現在股市顯然還是太高,必須等到熊市低迷時期才可進入,到時候,隨便放個幾十萬或百把萬進去,等到數年之後翻個幾倍了,便拿出來,這後半輩子也就夠了。”

   小X看似思路清晰,說得很有道理,符合邏輯,事實似乎也明擺著如此。不過,有朋友覺得有點納悶:小X看到過“災難底”1664點,也見到過“鴉片底”1849點,那時候可說夠熊的了吧?這兩個底點相距長達5年,整個牛熊轉換時間已有8年,差不多“十年磨一劍”的輪回都快結束了,可小X從牛市到牛市歷經8年多之久,怎麽還沒賺錢呢?

   是吧?投資是重倉實踐,十年磨一劍,沒錯!但不磨怎會成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864

為解套而買股,怎會賺錢?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k1c.html

   當前,中小創發生股災4.0,某位朋友有一只倉位較重的股票,套住了將近30%。

 

   友:套住了,不敢補!

    我:為什麽不敢補?

    友:還會再跌,進去找死!

   我:既然還會再跌,那你這會兒為什麽不把它拋掉呢?這樣不是可以避免進一步的損失了嗎?

   友:做股票心態要好,要有充分的耐心,套住了,怕什麽?總會漲回來的!對不對?

   我:這倒是!既然總會漲回來的,那你現在為什麽不大量補倉呢?等到解套時,補進去的到時不就賺翻了?對不對?

    友:……

 

   很多朋友也這樣,無意中“用短線思維做長線”。買時,怕套,於是追買漲得很好的高位股;套住了,卻又不怕了,耐心全程陪跌……一輪又一輪,不斷地循環往複。這樣為解套而買股,怎會賺錢?

    投資道理簡單易懂,但做起來卻容易犯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530

鄭欣宜 文凱玲 周秀娜 情人怎會有完美 2016-03-11

1 : GS(14)@2016-03-13 02:54:42

http://www.skypost.com.hk/featur ... %8C%E7%BE%8E/209766
【晴報專訊】 古人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夢中情人完美,大抵因他們只出現在夢中,但剛上映的電影《iGirl‧夢情人》卻利用高科技讓完美情人出現於生活中。戲裏,周秀娜、文凱玲、鄭欣宜化身機械人女友,滿足宅男主人所有要求。「我覺得沒有完美這回事,即不會有完美情人。」娜姐慢條斯理地說,旁邊的欣宜和文凱玲不約而同點頭。
站在女性角度,欣宜也覺得,像片中那般聽話的女朋友是不存在。「一定沒有,就算有,結了婚也會變。不過,一段關係中,如果我真的喜歡對方,都會願意所謂的服侍他,那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人需要被愛,也需要去愛別人。」娜姐接過話頭說:「真的喜歡對方,你不會視所做的事為一種服侍。」文凱玲則若有所思,沉默片刻後說:「我常在想,為甚麼男人總喜歡找年紀較小的女孩子,可能就是因為她們年紀小,所以會聽男人的話,比較遷就他們。」
與伊健結緣
言歸正傳,說回《iGirl‧夢情人》。片中,娜姐與鄭伊健演情侶,是繼《分手100次》後再度合作。「不用說啦,我接這部戲一定是因為鄭伊健;另外,演機械人,沒試過,好想試一試。」至於欣宜,她興奮地說:「我一向樣樣都想試。」頓一頓,她又一臉神秘地解釋:「我其實有個秘密,曾經有一個偶像,我在電視機前見到他就會激動到哭,他這次也在這套戲裏。」這個人就是鄭伊健。「而且,我一直很喜歡戲中的男朋友阿聰(林子聰),他好正啊!沒見過他真人時,已覺得兩個人肥嘟嘟,一定好襯,畫面會很震撼,那些肥膏在震啦。」說完哈哈大笑。
電影講宅男愛上iGirl,反過來,女士亦可能希望擁有一個iBoy。「我很不喜歡做家務,也很怕蟑螂,會想要一個iBoy幫我做家務、打蟑螂,還有抱着我睡。」文凱玲說道。欣宜就未必想要了。「其實iBoy甚麼事都say『Yes』,我會覺得,『走開啦,好悶啊,你甚麼都不明白,關機,不幫你充電。』」娜姐則斬釘截鐵說:「iBoy沒有思想,在家只能當工人用,不會是伴侶。」
放屁試真愛
她們更希望男朋友是真實的人,儘管,真實的人充滿缺點。欣宜說:「我是追求不完美的,不完美才會引起我的興趣,往往在一個人的缺陷裏才會找到好玩的地方,太完美的人會很悶。」文凱玲則說:「我會想要自己完美一點,但不會要求另一半很完美。」娜姐補充:「現實中,不會有人符合你所有的擇偶條件,就連機械人也有很多問題,譬如經常要充電。」
話音未落,欣宜忍不住和應:「女神也要放屁、屙屎啦。」然後甜笑着說:「曾經有個男朋友,我在他面前捱了三個星期,終於放了一個屁。記得當時我已跟他說:『啦,你不要過來。』然後找了一個稍遠的地方,貼在牆邊,放了一個屁,之後他特地走過來,吸了一大口氣,哈哈哈,當時我覺得這個男仔好正,想嫁給他。」愛情動人之處,不就是你的缺點,我也愛嗎?
撰文:黃艷
協力:Ivy
攝影:梁細權
編輯:黃寶恩
設計:鄧俊明
鄭欣宜
髮型:Milk Chan@ Xenter
化粧:Marsha@江中平化粧室
飾品:@caty
文凱玲
髮型:Tin [email protected]Corner
化粧:Cobia Cho
服裝︰noveltylane.com
周秀娜
髮型:Amber Tse@Alchemy
化粧:Circle@ND&Co.Co
服裝:House of Holland(D-Mop)
場地︰EMa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71

地產潮文:私樓怎會賣得平

1 : GS(14)@2016-09-01 06:20:52

最近某只供港人購買的樓盤,以接近奧運站及九龍站的二手價開售。發展商高層坦誠表示樓盤價格合理,港人港地並無要求以合理價錢售予港人。他們了解該區的未來發展,現在賣的是願景,即使天價亦大把人搶購。一房單位盛惠500、600萬,兩房單位更要700萬,樓盤為哪些港人而建,昭然若揭。至於企業社會責任?當然沒有相關要求啦!政府聲稱近年努力覓地,也致力提供多幅私人住宅用地,當中不少土地設有「限呎」、「限量」等條款,而發展商也很「識做」地透過劏細新樓以增加單位數目,導致一手私樓在數字上供應上升。新建私樓宜居度亦越來越低,加上港人「上咗車先講」嘅優良傳統,發展商即使將新樓劏剩80呎左右,只要將樓價壓低至兩百萬以下,也大有市場。立法會選舉論壇提及土地房屋問題,眾候選人只談及覓地選擇,如棕地、填海、軍事用地、郊野公園等。供應增加或低價批地能否壓抑樓價升幅?答案是否,將軍澳每呎地價即使低見3,000幾蚊,但發展商仍以每呎逾萬一蚊開售,升斗市民難以負擔。優化土地供應策略是否德政?大家有目共睹。當傳統方式無法控制樓市,要紓緩民怨。除了增建公營房屋和重推租務管制,必需考慮引入資產增值稅、囤積土地稅、空置物業稅、或多重物業稅等稅項,只豁免市值低於2,000萬的自住物業,打擊物業投機和囤積土地,壓低因租金衍生的營商成本,才能真正令市民安居樂業。地產小子
http://www.propertykids.blogspot.hk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1/197558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9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