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個人也要企業能力──「霸權」從何而來(2010/07/31)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823


投資市場的成敗利鈍往往顯出人性的弱點,人們趨利避害卻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以 為現在看到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可是只需「回帶」一望,世上沒有永遠升市,亦沒有永遠跌市,只有變幻才是永恆。所以筆者最近亦表明,即使眼前樓市節節上 升,亦不表示值得以現價買樓,並非筆者看淡後市,而是以投資論,估值較低的股市不是更值得考慮嗎? 

此亦是筆者一向批評某些論者,以為樓市長升不跌,地產商永遠受惠,建立萬世霸 權。歷史的事實表明,此款霸權從未存在,即使有之也只是歷史長河內的一瞬。有人說香港經濟被六大地產家族把持,莫講此六大家族當中的猶太家族並非以地產為 主業,即使其餘的五大家族,即「李郭李鄭」及包吳氏,亦不是以地產業起家。

華資財團崛起之際,有所謂「地產五虎將」,即長實、新地、恆隆、合和及大昌, 與方今「五大地產」比較,只餘下前二者,而加添了恆基、新世界、信和。更早期香港的商業王國是「四大洋行」,即怡和、和記、太古、會德豐,要不是退居二 線,就是被人吞併。現今的所謂霸者,他朝亦可以因決策錯誤、管理不善,甚至是接班問題而退位讓賢,「家族霸權,世代相傳」,從何談起?


香港的地產發展商,原本從事各行各業如製造業、金銀珠寶業、商品貿易、航運 等,從而賺到第一桶金,才有足夠財力轉營地產,甚至進軍零售業、公用事業。如果因為部份發展商事業廣大而視之為霸權,則亦可以說是「工業霸權」、「貿易霸 權」、「公用霸權」,而無視這是資本主義的「優勝劣敗,能者居之」的現象。對筆者來說,他們的企業才能(entrepreneurship),才是壯大的主因,其道理一如「揀股要揀管理層」。


在大師姐的著作中(P.204)明言生財需要擁有三個要素──土地(land)、勞動力(labour)和資本(capital),所獲得的是租金(rent)、工資(wages)及利息(interest),工資和利息來自人類的努力,而土地擁有者沒有創造土地或其價值。有讀過經濟學的人應該浮現出一個疑問:第四項生產要素──企業才能何在?古典經濟學的確只有前三個可見的要素(physical factors),可是近代經濟學者指出第四項生產要素,其所獲得的回報是利潤(profit)






無論根據馬克斯主義、佐治主義,以至大師姐的著作,壓根兒就不承認所謂企業才 能,認為企業能不斷壯大及擴展,並不出於其主事人及管理團隊的竭精盡智,而是來自於剝削勞工或土地使用者。如果這是事實,則資本擁有者及土地擁有者就不會 倒閉,管理不善者亦能透過資本及土地壟斷而永續,然而無論銀行或發展商倒閉是不絕於書。至於說大地產商霸權令到中小地產商遭擠出市場(P.157),諷刺的是最近百利保與新地嘉里合作推出南灣項目,麗新則推出翠峰28及萃峰。


與其訴說社會怎樣不公平,不如尋找當中的規律令自己得益,財團是因企業才能乘時而興,作為個人亦可尋求發展此種才能,比如在2005年英文版出版時見到樓市大有可為而入市,到今日2010年中文版出版後路人皆見時計劃收割,已經獲益不淺。

有些文章令人看後心曠神怡,事後卻是過眼雲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61

六十二.八億元的年營業額從何而來? 八五度C快速展店四大心法


2010-11-22  TWM




八五度C這個台灣起家的咖啡烘焙 連鎖店品牌,如何在台灣快速展店之餘,還能走向海外,在中國和澳洲,甚至是星巴克的故鄉美國等市場開疆闢土?

董事長吳政學的展店心法,可以說是八五度C成功的關鍵四堂課。

撰文‧林孟儀、黃筱雯、李喬琚不過賣個咖啡、麵包加蛋糕,從台灣起家的八五度C,一年就能創造近六十三億元的營業額?

二○○四年七月,八五度C第一家門市保平店,在台北縣永和樂華夜市旁開幕,首月就創下營業額四百多萬元的奇蹟!當年十一月台中公益店成立,並開放全台加 盟。

八五度C接著進軍澳洲、美國與中國;尤其在中國,一年內也展出百店規模,令業界側目。其中,美國的洛杉磯爾灣店甚至成為全球店王,去年還寫下年營業額兩億 元、平均日營業額五十四萬元的驚人紀錄,被美國媒體《橘郡紀事報》(Orange County Register)譽為「台灣星巴克」!

「肯德基進中國,前十年也才開一百家,八五度C前往中國還不到三年,就已經開出了一百四十家店!」八五度C中國區副總王建堯自豪地說。

究竟八五度C快速展店,背後有哪些心法?

心心法一 增加品牌能見度展店,首要講求「location」(地段)和門面,八五度C開店堅持「三角窗理論」,為的就是增加品牌能見度,吸引四面八方的人流、車 流。

而董事長吳政學重視性價比,強調「五星級的享受,平價的消費」,店面裝潢以透明玻璃讓路人一覽無遺,門市更貼上深赭色花崗岩,營造高檔印象。

八五度C草創時的參考標竿,就是高雄起家的金鑛咖啡,其董事長鄭立鍵分析,八五度C氛圍簡單高雅,還將裝滿精緻蛋糕的冷藏櫃往外推,直接面對人來人往的街 道,形成櫥窗效應,成功吸引顧客駐足。

進軍中國後,八五度C有許多因地制宜之舉,例如選擇商場與地鐵沿線展店,長期待在中國的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常務理事柯建中觀察,「這兩處是人潮進出最多 的地方,是品牌曝光的絕佳位置。」中國最大茶飲料連鎖店仙蹤林董事長吳伯超說,最開始的二十家店是最難突破的,因為民眾對品牌還很陌生,「八五度C是以快 速開店打響中國知名度,當一有知名度,會有許多人跑來提供店面,選址選店因而變得容易。」在中國,八五度C不靠三角窗理論,卻仍堅持貼近民眾的透明店面; 不過中國冬天冷,因此特別打造雙層的透明玻璃,中間填充氮氣以阻絕冷空氣。

而在台灣九成靠外帶、僅在騎樓擺設些許桌椅的八五度C,在中國,因為顧客習慣在店裡坐著消費,特別規畫了大坪數的店內空間。

王建堯指出,中國都市街區很大、馬路又寬,一條大街的兩側往往就分屬不同商圈,因此在大街的兩側甚至可以各開一家店,搶不同的人潮,並不會「打架」。

在美國,八五度C選在華人聚集的大洛杉磯爾灣地區(Irvine)Diamond Jamboree商場。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研究生鄭安呈就是常客。他指出,八五度C門市離學校僅有十分鐘車程,再加上位在交通便利的購物中心裡,常見闔家光 臨的景象,店前排長龍的情況,已成為當地「景點」。

以人車匯聚的地點、寬敞透明的店面,抓住了消費者的目光,下一步就是成功讓他們掏錢消費。

心心法二 更低的價格 更高的品質八五度C找來五星級飯店的四大西點名廚當號召,打出「三十五元咖啡、蛋糕」招牌,讓人拿出銅板就能享受下午茶的高貴不貴定位;在開幕期間甚至限 時開賣一元咖啡,迅速引爆排隊搶購人潮!

靜宜大學觀光系教授岑淑筱也認為,「八五度C最會打『物美價優戰』。」一九九九年把美國星巴克引進北京的漢鼎亞太董事長徐大麟分析,「星巴克賣的是氣氛, 八五度C賣的是實惠,它的商業模式會成功。」徐大麟說自己曾在上海八五度C店裡坐了兩、三個小時觀察,那時他就心想,「這一定會紅!不僅是剛出爐的麵包吸 引人,咖啡價格只要星巴克四分之一,價格中肯、多分量,是八五度C的優勢。」在中國,八五度C在店門口張貼了「來自台灣、打敗星巴克」的海報,進行高調宣 傳。「海報貼到都已經長年受潮、字跡模糊了,還不撤下來!」統一星巴克某位主管在上海出差時,瞥見八五度C門口海報,不禁為之氣結。

柯建中描述,八五度C在好幾個地點都與星巴克打對台,但排隊人潮絕對不輸星巴克,甚至更多!

而店面、行銷的成功策略,必須仰賴專業團隊完美執行。

心心法三 廣納人才 打造完美團隊八五度C產品開發副總鄭吉隆曾說,麵包師傅是八五度C的靈魂,但師傅的養成很難。不會做麵包西點的吳政學,不惜砸下重金,甚至以入股的條件, 在兩岸延攬知名的麵包師傅。吳政學自爆,曾經等一位師傅等了三年,每個月固定打電話噓寒問暖,才挖角成功!

除了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也是不可或缺,為了找到具中型以上連鎖餐飲管理經驗的人才,八五度C瞄準中國連鎖餐飲業龍頭——肯德基的店長,尤其是副店長。據業 界估計,當時有近百位肯德基基層幹部跳槽,造成肯德基內部嚴重失血。

岑淑筱觀察,肯德基進入中國已久,人事已經穩定,若八五度C真是對升遷面臨瓶頸的副店長祭出高薪與店長職位,很快就能打動人心。

找對人才,還要懂得留才。吳政學讓核心幹部入股,還實施分紅獎金制度,開店團隊展店成功有獎金,負責後續督導營運的團隊,做得好也有獎金,甚至中央工廠的 阿姨,只要提得出節省流程與減少廢料的點子,一樣可以領獎金。

敢於論功行賞,是吳政學讓一票核心幹部願意跟著他打天下的重要原因。

「你敢給,人家就敢拚,當然願意留在手下做事。」一位同業說,吳政學出手闊綽,十分敢給,起初八五度C展店展到目標數字,業界盛傳吳政學一口氣各分發配一 百萬元獎金給十幾位原始股東自行購車。

「我只能說,這位老闆值得跟!只要你說到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說,該獎勵的都不會吝嗇給。」從休閒小站時期,就一路跟隨吳政學十四年之久的王建堯表示。

不過八五度C協理、吳政學的小舅子張佶文也透露,如果業績沒有達到目標,或是幹部預估營業額失準;開會的時候,吳政學也會有嚴厲的一面,「叫你起來罰站、 跟大家道歉,因為一個人做不好,就要向大家道歉!」八五度C快速展店、攻城掠地的能力,還來自於導入ERP(企業資源規畫系統)的流程改善。

心心法四 一切以標準化流程進行「第一次聽到吳董說八五度C導入ERP,我差點從椅子上掉下來!」岑淑筱提到,為了研究八五度C,當面採訪吳政學四次之多,驚訝於一 家咖啡蛋糕店,竟然也採用高科技大廠才重視的ERP。

八五度C創業之初,吳政學花了七個月時間,一邊蓋中央工廠,一邊和一批師傅、阿姨,將蛋糕製作過程拆解為圖片,不只做到標準化、流程化,穩定品質,也有助 於中央工廠降低產品損耗率,最後快速複製、展店。

「導入ERP,才能快速展店,墊高別人進入的門檻,這是別人沒辦法學的。」岑淑筱指出,「不是只有他會做蛋糕,但他是用組織戰的方式做蛋糕!」事實上,八 五度C在咖啡、蛋糕和麵包三大品項的營業額占比,都是勢均力敵的三分之一;在台灣靠咖啡和蛋糕崛起,在中國,八五度C卻是靠麵包打江山。

在台灣,連一杯飲料受歡迎的甜度都南北有別了,甭提幅員遼闊、口味南甜北鹹、東酸西辣的中國了。在新市場,必須先確認口味,再進行複製。鄭吉隆點出,麵包 受限於氣候溫溼度、發酵條件不同,欲維持統一品質,製作上難度最高。

○七年七月,鄭吉隆在上海試做麵包,籌備中國第一家門市開幕。等到十二月開幕當天,開賣的麵包在零度的天氣下,硬得像石頭!「光上海冬天和夏天的天氣就溫 差四十度。」鄭吉隆苦笑,只好趕緊熬夜研究,改用讓麵團有保溼性的轉化糖。

如今八五度C除了從上海、北京到深圳等中國一線城市有點,還開到江蘇太倉等二、三線城市去了,「之前是搶市占率,接下來要搶覆蓋率了!」張佶文表示,區域 模式準備好了,只剩下複製和延展,明年就可以更有效率地在中國發酵。

從八五度C創業以來,吳政學最享受的時光,就是每天下午四點還有半夜十二點,固定經由POS系統(銷售時點情報系統)傳回手機的各店營業額數字,親自掌握 每一家門市動向。靠著四大展店心法,只要是八五度C想攻克的下一站,對手都該嚴陣以待!

台資西點咖啡連鎖 決戰中國市場店家名稱 成立時間店數營收

(億元)負責人名

85度C2004年44263吳政學迪歐咖啡(中國)2002年 35017.5王陽發兩岸咖啡2003年400100楊進發克莉絲汀麵包1993年86060羅田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97

[轉載]加多寶涼茶銷量從何而來:腿硬比嘴硬給力--史 賢 龍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09c.html
最近經博友提醒,自己也開始了關注廣藥和嘉多寶的鬥法。在7-11便利店的情況是紅罐加多寶6:4KO紅罐王老吉(7-11是年輕人的天下)。
在超市,情況很特殊。王老吉紅罐還沒有上,加多寶上支裝了。問了理貨員,加多寶紅罐明顯銷售下滑,王老吉盒裝銷售大幅上升,大約是3:7比,超市這一戰廣藥勝出。期間有一婦女拿起一罐加多寶看了很久,結果放下改買盒裝王老吉。但加多寶支裝卻把和其正支裝意外KO了,有意思。
加多寶涼茶銷量從何而來:腿硬比嘴硬給力 史 賢 龍

 

營銷界在爭論加多寶涼茶如何與已經深入人心的王老吉涼茶「爭奪心智」。


爭奪心智是必然的,但加多寶還不必傻到要用1、2年與累積花費50億元廣告費、自己精心運作17年大成的王老吉去拼比「心智」,而是要利用運作王老吉形成的產品優勢、產能優勢、特別是渠道運作優勢,對王老吉進行攔截。


消費者將如何選擇涼茶?消費者在真實的終端裡又會如何消費涼茶?消費者是否會接受加多寶涼茶?怎樣接受?


這些不是理論問題,到市場一線去看看,到每一個終端裡,看看消費者的消費實態就會知道,也能清楚所謂「固定形成的心智定勢」是如何被改變的。


2012年6月15日,上海壽寧路香巴島龍蝦館:四位MM入座,說:「四個王老吉,冰的」,服務員從冰箱裡拿出了四罐,一位MM說,我要的是王老吉,另一個MM說,這個就是以前的王老吉,四位MM開始喝加多寶涼茶。沒有5分鐘,又來了6個人,還是這樣說:「王老吉,冰的」,最後喝的還是加多寶。


這是個案還是普遍現象?在全國多少燒烤店、火鍋店、酒店裡正在發生上述壽寧路龍蝦店的情形? 


有人會抬槓:廣藥王老吉要素鋪貨進去,加多寶就完了——那就耐心看看,廣藥王老吉需要多久才能像加多寶時代王老吉一樣隨處可見,叫王老吉就能上王老吉吧!


關注這場鴻道加多寶與廣藥王老吉的真正戰鬥的人,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1、王老吉(現在的加多寶)在餐飲消費量是否比KA超市要大?


2、哪個飲料在KA超市銷量比餐飲渠道、傳統小店渠道更大?


3、鋪貨到KA與鋪貨到餐飲、小店哪個更難?


不懂市場,可以到身邊的生活裡去看一看市場,看看消費實態究竟怎樣發生。明白上述問題,才會明白為什麼鴻道加多寶會「痛宰」廣藥王老吉,才能看到所謂的心智究竟在市場裡是如何形成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79

人人網謎一般的投資收益增長,從何而來? hotashang

http://xueqiu.com/7062290132/24832958
2013年8月14日,$人人(RENN)$ 發佈2013年第三財季季報。人人網本季度收入約4960萬美元,淨虧損為938萬美元。

縱觀人人網二季度財報,最大的亮點是以權益法計算的投資收益,該收益竟然達到2145萬美元。上季度該收益是514萬美元。而去年人人網以權益法計算的投資收益均為虧損。下表是近幾個季度來人人網以權益表計算的投資收益的趨勢變化情況。

查看原圖
自2012年第二季度以來,人人網的以權益法計算的投資收益就一路向上,從2012年第二季度虧損707萬美元,到本季度的盈利2145萬美元。其收益增長與收益的規模不可小視。

要瞭解該收益,首先有必要瞭解人人網的以權益法計算的長期投資。

人人網2012年20F年報第F-49頁批露了人人網以權益法計算的長期投資。

查看原圖
從上表批露信息來看,人人網針對其投資對象:北京圖為先科技有限公司(mapbar)、Japan Macro Opportunities Offshore Partners(JMOOP)、上海高學網絡技術有限公司(「Gaoxue」)、Social Finance Inc(「sofi」),主要的投資行為包括:

2011年10月,人人網以2600萬美元的對價獲得mapbar35%的權益;

2011年11月,人人網向JMOOP投資2000萬美元;另外2013年1月,人人網再向JMOOP投資2000萬美元;

2012年9月,人人網以4900萬美元的對價獲得sofi27.1%的權益;

2012年11月及12月,人人網以610萬美元的對價獲得Gaoxue35%的權益。

獲得投資的四個寵兒,誰為人人貢獻了收益?此處,還是先給鈦媒體讀者們普及一下權益法:

權益法是當投資公司對被投資公司經營活動有重大影響能力時採用的股權投資會計處理方法,即長期股權投資賬戶隨著投資公司在被投資公司中權益變動而加以調整,真實反映在被投資公司所擁有權益的一種方法。國際上一般在投資比例達到或超過20%或25%時,採用權益法。在權益法下,投資企業的投資收益就是在被投資企業稅後利潤中按其持有被投資企業發行在外股份的比例應分得的數額,而不管被投資企業是否以股利形式分配利潤。(來源:百度百科)

簡言之,依據權益法計算的長期投資的投資收益,主要是與被投資公司的經營利潤掛鉤。

而從人人網2012年年報批露的信息來看,這幾家公司在2012年均為虧損。那麼是哪項投資促使人人網以權益法計算的投資收益在2013年迅猛增長呢?

人人投資的四家機構中,Gaoxue的投資規模較小;mapbar前兩年均為虧損,而且虧損在擴大,同時地圖行業已有四維圖新、高德軟件這樣的標竿企業,正常情況下,很難實現上千萬美元的大幅盈利。因此,這兩項個人認為不拖後腿就不錯了。

再來看看JMOOP了。JMOOP是對沖基金Hayman Capital Management, L.P的合夥基金。人人網在年初針對JMOOP予以增持。人人網2011年在JMOOP盈利150萬美元,而2012年則虧損350萬美元。由此可以推斷出,該基金總體的表現屬於穩健型,並不是屬於高風險收益類的基金。因此,該基金預計短時間內也很難為人人網創造投資佳績。

那最後只剩下Social Finance Inc(sofi)了。這家公司是人人網去年9月投資的,花了4900萬美元,佔了27.1%股份。sofi是一家創新型的金融服務公司,運用互聯網的手段幫助學生以低於美國聯邦政府貸款的利息獲得教育貸款。利用互聯網的技術,使具有閒置資金出借的個人與有貸款需求的個人或企業,能在線上通過平台自行配對,而作為撮合借貸雙方達成一致的報酬,平台公司可以從中收取一定的佣金。

根據sofi網站提供數據,截止目前,sofi已總計為1700名學生提供貸款,貸款1.4億美元,服務惠及100所大學。

查看原圖
另外,公司官方網站上還公佈了sofi的貸款利率水平,顯示其利率水平大致在5%-7%之間。這樣,我們可以初步預計sofi的季度收益在200-300萬美元之間。顯然,這樣的收益水平無法為人人網貢獻巨大的投資收益了。

所以單從公司收益角度來看,盤點四家公司,在未來都很難具備在一個季度內能給人人網貢獻近2000萬美元的收益。看起來,人人網2013年第二財季的權益法投資收益就像個謎。

暗淡業績中,唯有投資領域的表現可以圈點由於公司針對該四個公司的批露信息有限,我們無從獲得更多的信息,對人人網的權益法的投資收益進行更深入的詳細分析與判斷。而除了人人網的權益法的投資收益外,在過去的幾個季度人人網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投資方面也取得的不錯的佳績。

上季度,人人網出售了部分此前低價買入的唯品會股票,賺了約1500萬美元;兩年前的2011年第四季度,人人網還曾靠出售藝龍股票獲得5090萬美元的收益。不管怎樣,人人網在投資領域的上佳表現與其平台黯淡業績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再回頭來反觀人人網的平台業務模式,其業務盈利模式並沒有太多的瑕疵,而其業績增長的乏力主要受制於新生代社交產品微博、微信等興起,使得自身流量下滑。而這一切也是陳一舟在創建人人網這樣的社區之時很難想到的。沒有辦法,社交產品領域的更新太快,人人網面對社交產品的更新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從陳一舟在投資領域的多個成功可以看出,陳一舟對於互聯網的產品還是有其獨到的眼光。也許他一直在尋覓,期望找到一款真正能改變人人網頹勢的產品,進而對人人網進行新的整合,從而改變人人網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05

投資理財不知從何開始?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8.html
曾經有位年輕朋友跟止凡討論投資理財,指實際操作不知從何開始。不少人初出茅廬,對投資理財認知不深,但又有幸接觸到一些財務知識的相關文章,開始對投資理財認真起來,但是就是太認真,所以反而有個擔心,怕一出手就失敗,而不知從何開始。

其實不要說初出茅廬,可能有些朋友是工作多年都從來沒有進行過投資理財,極其量只是懂一點量入為出,即看見薪金多少,就控制支出,有大筆金錢要花時,例如想去旅行、買名貴手袋、買靚車(多是供車會)、換傢俬等,就像有了目標一樣慢慢剩錢儲蓄。至於投資股票、物業等,就是不懂,到知道時又不懂開始。

投資理財不知從何開始,最大原因是太怕失敗,這可能如富爸爸所言,是現今教育制度出來的概念。自上學開始,我們都被灌輸一些概念,就是「不可以出錯誤,一定要答對答案」,世界每條問題都總有標準答案,每件事情都有規則,按規則去做就為之對,否則就是錯,做錯事就是失敗,失敗就會被罰,可能是不合格、不能升級、不能畢業等。

然而,到了真正的財務世界,這個概念就不太可取了,為何不少白手興家的富人當年的學業成績都不一定很好呢?學業成績最厲害的都去了什麼地方呢?多是公務員、專業人仕等,社會需要這類人,而這類人所做的事不能接受經常出錯,所以教育制度是培養這類人才的。但教育制度並沒有教大家如何投資理財,而投資理財所需要的思維是trial and error,從錯誤中學習,與學堂所教授的概唸完全不同。

從以上討論,要開始投資,不妨先出擊,邁出第一步,再不時作出修正。錯了不用怕,發現自己出錯就改,交一點「學費」也無妨。如果永遠要完全肯定及正確才出手的話,根本不會發生,因為如何學習正確理論也好,不親身嘗試,始終學不懂,好像學游水及踏單車一樣,是需要親身試驗的,投資亦相似,真實經驗很重要。

曾經有朋友向我分享,話建議同事買入某股票之後股價下跌,同事就向他埋怨。這位朋友也是價值投資者,他真心覺得這支股票是有價值且值得買入才提議同事買入,誰知這位同事定必要逢買必升,之後還在不少其他同事面前傳這位朋友的壞話,話被累賠錢了。朋友其實有點不憤,最大問題是他這位同事不知道投資是什麼一回事,平日只會儲蓄,滿手現金,但又不敢走出投資的第一步,就是怕錯、怕輸、怕失敗,朋友好心提點意見,但靠落得如此對待。

其實我投資股票多年,亦有不少「交學費」的經歷,最深刻的是金融海潚時的Citibank及AIG,其實多年前自己對金融股的運作並不是完全瞭解,幸好當時本金有限,學費不算多,及後什麼一級資本充足率、衍生投資產品、槓桿比率都算弄個明白,對每家金融機構的安全水平算是有多點認知。還有近年的中國動向(3818)也是,當時迷信於股息率,越跌越買,直到公司回購分店的存貨,才明白存貨問題可以被這樣玩弄,對零售業又多了不少認識。

事實上,我根本不算什麼,連巴菲特都出過不少錯,他曾投資的航空公司、紡織公司,還有不少他錯過的投資機會,大家可以花點時間追查一下,他都在股東會上承認及討論過。總之,怕輸就永遠都不開始,亦有些知識難以獲得,今天我對所投資的公司瞭解程度比從前多,這是因為曾經「中招」,所以我明白什麼情況會出事。

錯誤及失敗不要緊,最重要是承認錯誤,從錯誤中學習,財務知識自然能因此增長。今天我對我的投資項目仍不算100%瞭解,難道到今天我還不應開始投資理財嗎?哪我怎能從將會出的錯誤中學習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154

SENSE隨筆140403 創意從何而來(二) 液態網絡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4/03/sense%E9%9A%A8%E7%AD%86140403-%E5%89%B5%E6%84%8F%E5%BE%9E%E4%BD%95%E8%80%8C%E4%BE%86%E4%BA%8C-%E6%B6%B2%E6%85%8B%E7%B6%B2%E7%B5%A1/

SENSE隨筆140403
創意從何而來(二) 液態網絡Liquid Networks
By Thomas

緊接上篇申述了 “創新的七項條件” 的首項「鄰近的可能性adjacent possible」,本文討論另一項促進創新的條件—「液態網絡liquid networks」。
一般形容新念頭idea產生的過程, 都會用 “靈光一閃、火花、頓悟、當頭棒喝” 等隱喻,仿佛念頭的產生只是一瞬間爆發的孤立事件。這些隱喻都沒有掌握到要害,事實上念頭是一組網絡。

觀察大腦的思考過程,會發現神經元之間在不停地連接,然後重組網絡。而新念頭之所以能在大腦產生,有兩項先決條件:
第一, 網絡的大小要足夠;
第二,網絡的性質要有彈性plastic。

地球的演變史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元素不停碰撞而產生新的物質。過程中有兩個關鍵導致創新:元素連結的能力; 及元素相互碰撞的「隨機化」環境。
電腦科學家Christopher Langton發現最有創意的系統是處於「混沌邊緣edge of chaos」,一種介乎混亂及有秩序的狀態。 以物理學作隱喻,氣體就是最混亂的狀態,固體就是最有秩序的狀態,而液體則介乎兩者之間。氣體有最隨機性的特質,但點與點之間連結弱,因而趨於混亂。固體有條不紊,但欠缺彈性,不易隨機改變狀態。只有液體兩者兼得,因此「液態網絡liquid networks」是創新的最佳環境。Steve Johnson解釋:「 “液態網絡” 造出一個允許系統探索鄰近可能性的環境;分子間的隨機連結能建立出新的組態,而系統本身又不至於太不穩定而不斷破壞自己新創的作品。」
140403

我們有那些具體環境可以引證這個理論呢? 綜觀人類歷史,社會發展史與創新的關係是個很好的類比。狩獵社會就像氣體一樣,部落之間連系鬆散,欠缺組織。雖然遊團之間可以隨機碰撞,但沒有系統讓知識保存。因此那時期的進步及創新極慢,數百至千年才有一次重大發明(包括思想和政治制度等)。
及至所謂的「軸心時代Axial Age」,社會發展成為較有組織。尤其是希臘城邦制及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便相當於液態網絡。那時候不同的觀念能夠互相碰撞,新思想不斷誕生。在西方,有希臘各派哲學思想的湧現,在東方則是戰國百家爭鳴,那是人類創造力爆發的時代。然而,到了羅馬以基督教一統思想信仰,秦漢獨尊儒術,社會便進入高度集權的穩定時期,創造力也開始下跌。西方的天主教會層級制與中國的科舉制,便如固體般牢固地鎮壓著創意的產生。史學家也稱西方這時期為「黑暗時代Dark Age」。

及至十四、五世紀,頻繁的地中海貿易孕育了義大利半島分立的城邦。這時期的義大利北部好比一張液態網絡,人口高度流動和商人階級的興起,令這地區從一個太多秩序規範的中世紀文化網跳脫出來。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及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便在這時期釋放他們的創作力,「文藝復興Renaissance」便是誕生於這時期。
這張液態網絡不斷發展,隨著封建制度的消失與民主制度的興起,令整個西方慢慢地進入創造力爆發的現代社會。現代社會的最大特色是自由市場,它不講等級,更網絡化,經濟生產決策權散播到廣大的個人心智網絡中。
反之, 中國明、清二朝的皇權則極度專橫強固,知識分子的地位成反比例削弱,士大夫淪為奴才。專制統治機器空前絕後的發展,令社會結構成為固態,最終令創造力也空前衰敗。

「液態網絡」的觀念令我們重新了解到,創新孕育在一個有系統、而又高度彈性的組織制度和社會環境之內。*** 觀乎現在擁有最多創新的美國,她的民主制度令社會兼具系統及彈性,因而造就了各式各樣創新。其實民主制度本身也是液態網絡社會的產物,它們互相強化, 鞏固著美國社會的創造力。
反觀,出身於儒家文化的企業家往往欠缺民主素養,一般以「家長式」管理企業,強調企業內部「和諧」的重要性。在看似混亂的西式企業會議桌上,往往成就了他們意想不到的發明。日本著名企業顧問大前研一,便經常批評日本企業內「井然有序」的開會方式阻礙了創新。
心理學家Kevin Dunbar在研究創新工作的過程時發現,新發明往往發生在互相質疑與探索的激烈會議裏。他解釋:「一個人的推理結果被另一個人引用到自己的推理去…使研究進行方式在各個層面都有大幅度的變動。」所以建立液態網絡的組織制度,是孕育具創造力環境所不可或缺的。
下一篇將會介紹另一個孕育創意的概念「緩慢的預感the slow hunch」。

以上學理出自:
Steve Johnson《創意從何而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81

SENSE隨筆140421 創意從何而來(五)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4/21/sense%E9%9A%A8%E7%AD%86140421-%E5%89%B5%E6%84%8F%E5%BE%9E%E4%BD%95%E8%80%8C%E4%BE%86%E4%BA%94/

SENSE隨筆140421
創意從何而來(五) 犯錯error
Thomas執筆

偉大的創新者很多時候都被譽為「先知」,有些甚至被稱為「教主」,彷彿他們能預知一切。(編按:有些甚至自稱為「掌門」。)
但《創意從何而來》的作者Steven Johnson則認為,大多數創新其實來自一樣人們不大願意承認的事實—「犯錯error」。英國經濟學家William Stanley Jevons在他的著作《Principles of Science》(1874) 中指出:「若以為偉大的發現者總能馬上抓住真相,或者具備萬無一失的直覺能力,那可就錯了。偉大的頭腦很可能比不那麼活躍的頭腦更常犯錯。事實上,豐富的想像力與大量的猜測,是發現的首要必備條件;但是,錯誤的猜測必定比那些事後證明理由充足的猜測多上很多倍。最難以令人信服的類推、最異想天開的概念、最明顯的謬論,都可能穿梭過那擁擠的大腦,而留下紀錄的卻沒超過1%。」
創新者之所以能夠透過犯錯而創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犯錯」比平常人多很多倍,而更重要的是透過犯錯,他們會重新檢驗原先的假設,開拓未曾接觸的道路。

以下兩個例子都是從犯錯中「誤撞」出新的道路,Alexander Fleming在1928發現青黴素(penicillin又稱為盤尼西林)的過程就是因為一次意外。他曾經在第一次大戰擔任軍醫,目睹士兵受傷後被細菌感染的慘況。之後他從鼻腔粘液中發現了一些「溶菌酶」,可是研究了七年也無法找出有效殺菌的物質。一日,他離開實驗室時忘記了關好窗,當他回來時發現培養皿中長出了一些綠色的黴菌,他發現這些黴菌有抑制細菌生長的能力,因而發現了青黴素。
140421a

另一個是關於發明攝影技術的故事。1830年代法國人Louis Daguerre一直與另一位英國發明家競相研究拍攝科技,但經歷數年而苦無成果。直至一日他錯誤地把一塊碘化板收進有水銀罐的櫥櫃,晚間水銀霧氣從罐中燻到板上,弄出一個完美圖像。他因此而意外地發明了現代攝影技術—達爾攝影法Daguerreotype。
140421b

另一種藉著犯錯而創新的方法,就是將原先認為錯誤的想法直接轉化為另一種見解,想像那些情況下「錯誤」其實是有意義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3M公司發明的Post-it便利貼。當初3M本想發明一種強力膠水,可是造出來的卻是粘力不大的膠水。研究員意外地發現,把這些粘力不大的膠水搽在紙上作備忘字條卻十分有用。
另一個例子是 “宇宙背影輻射”的發現。天文學家Arno Penzias與Robert Wilson一直以為他們的天文望遠鏡壞了因而收到「雜訊」,直至與一位物理學家閒聊後,才想到這些訊號其實是宇宙大霹靂Big Bang的遺響餘暉。

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千百萬不同物種,自然界藉著「犯錯」而演化出最具創意的生態環境。生物學家發現,在人類的遺傳過程中,平均會有150個DNA產生突變。這些基因突變彷如複製時犯錯一樣,隨機而沒有目的。但當某些突變有利生物的存活,「天擇」便讓基因在演化的長河中保存下來,從而演化成多樣性的物種。Steven Johnson一語道破:「從演化的角度來看,犯錯是人性這句話還未深入精髓。犯錯,是造出人類的第一步。」
140421c

筆者嘗試研究創新者的心理特質,發現他們都有一種信念與常人不同。當很多人都十分懼怕犯錯時,他們卻認為犯錯並沒有什麼大不了。1995年,當時Steve Jobs已被自己所創辦的蘋果電腦辭掉,他在一個訪問中表達:「我是那種不管自己對錯的人,我只在乎成功。你會發現很多人告訴你,我是個堅持己見的人,但當他們提出相反的證據,5分鐘後我便會完全改變主意。我不在乎自己犯了錯,我承認自己常常犯錯,這對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做正在做正確的事情。」就是這種把犯錯視作平常的心態,才讓他的具有超強的反彈力,在回歸蘋果電腦後再創世界另一新潮流。

發明家及時代精神的代表Benjamin Franklin說過:「也許,人類的錯誤史,從整體來看,比他們的發現史更有價值、更有趣。真相是統一的、狹隘的,它一直存在,似乎並不需要花這麼多積極的心力、就這麼被動也能遇見。錯誤卻有無窮的多樣面貌。」
筆者用一句說話總結:「創新就是讓犯錯賦與新的意義。」

下一篇將介紹「功能變異Exapta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31

【新棚改運動】棚戶區從何而來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477

早期的移民、產業衰敗城市的工人、改革開放時期的進城農民,是隨著時代變遷而生的棚戶區主力居民。不同的是,前兩者獲得了居住權和不被驅逐的權利,而後者則隨時面臨著被驅逐、毫無補償的命運,他們是一群永遠無法在城市安家的人。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地方將城中村也納入了棚戶區的範疇。

最初的移民

棚,意為,用竹木搭成架子,上面覆蓋席、布等做成的遮蔽風雨日光的東西或簡陋的小屋。棚戶,指房屋、住處簡陋的人家或住戶。棚戶區,顧名思義就是棚戶集中的區域。

中國的棚戶區始於19世紀末上海蘇州河兩岸。上海開埠以後,外國資本輸入增多,工商業發展迅速,吸引大量貧困農民來滬謀生。這些工人常是舉家搬遷,又無力租賃住房,遂在荒地、路旁、河畔以至工廠周圍的空地,搭起形形色色的棚戶。時間一長,漸成規模,就形成了棚戶區。

此時的棚戶區概念類似於國外的貧民窟。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曾撰文稱,早期棚戶區居民就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乃至1958年戶口壁壘強化以前的「進城農民」,這些新移民有與國外貧民類似的居住權,這種居住權後來繼續被承認。

棚戶區改造不同於一般商業性改造工程,在於它是民生工程的一部分。

解放後的上海,一直面臨著改善下層居民居住狀況的巨大壓力。史料記載,1949年5月上海解放當時,全市棚戶區佔地面積1109萬平方米,棚戶簡屋197500間,建築面積322.8平方米,共居住著115萬人。此外,還有大量的「旱船」、「草棚」、「水上閣樓」,星羅棋佈地分散在上海的各個角落。

這些居住地的環境和居住條件都極其惡劣。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映芳曾撰文指出,對於新政權來說,棚戶區的清除和改造,不僅是城市治理的燃眉之急,更是建立社會新秩序、彰顯制度優越性的必要舉措。

在《空間與社會:作為社會主義實踐的城市改造——上海棚戶區的實例(1949-1979)》一文中,陳映芳指出,棚戶區的蔓延,首先源於因城鄉間生活機會顯著落差,以及受災農民求生需要而形成的流民潮。舊上海市政當局為控制棚戶區蔓延,曾以市容觀瞻為由對棚戶實施取締行動,遭到棚戶居民的激烈抵制。

源源不斷的流民潮,還在充實著棚戶區的規模。清理與反清理,是上海棚戶區歷史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解放後棚戶區的環境改善意味著勞動者居住環境的改善,具有了更強的政治意味。

1959年11月印發的一份上海市委報告稱,「做好(棚戶區改造)這項工作可使廣大人民更加擁護黨和政府,鼓起更大干勁為促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而奮鬥。」1952年,上海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初步建成,成為新中國工人階級翻身當家作主的一個重要標誌。

「拆遷改建」的方式同樣需要財政支持,當財力和物力不足時,政府又提出了「逐步改造」、「允許棚戶適當翻建擴大升高」的改造方針,禁止居民佔地擴建,而鼓勵居民向空中要面積。

1950年代,最接近「棚戶」字面意思的低矮草棚被改建成泥牆草屋;1960年代,泥牆草屋改建成磚木瓦房;1970年代末,磚木瓦房翻建成兩三層的鋼筋水泥樓房。這樣的房屋自建過程,一直持續到1980年代。

產業工人、棚戶區與城中村

1958年戶口壁壘強化後,在一些工業城市,另一種類型的棚戶區開始形成。

遼寧省棚戶區的形成就與產業結構調整有關。遼寧省棚戶區居民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就業穩定、社會上受人尊重的國營企業和大集體企業的職工,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處於社會的中間層位置。

由於解放初期倡導先生產、後生活,礦區企業除偶爾為容納更多的工人擴建工棚外,住房開發基本處於停滯狀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恰逢中國人口出生高峰,到七八十年代形成婚育高峰。為滿足子女住房需求,很多棚戶區居民開始在棚戶周圍搭建「偏廈」,這種私搭亂建式「開發」成為棚戶區住房開發的主要形式。

隨著1980年代以後煤炭資源的逐漸枯竭,特別是1993年以後開始的國有企業改制,大批工礦企業倒閉,職工失去工作,棚戶區整體狀況開始惡化。此時棚戶區的形成不僅涉及城市化進程,而且與單位體制變遷有著因果關係。這些區域的棚戶區居民主要是下崗工人。

無論是「進城農民」,還是本地產業工人,這兩種類型的棚戶區在後來的棚戶區改造中被視為一體,同為被改造對象。同時,國有林區棚戶區和國有墾區棚戶區也被納入棚戶區改造。

2012年新一輪棚改以來,棚戶區改造範圍進一步擴大。一直以來,城中村與棚戶區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據《2013年棚戶區改造藍皮書》,城中村從狹義上說,是指農村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由於耕地被徵用,農民轉為居民後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變成的居民區;而棚戶區多位於城鄉接合部,尤其是遠郊區、礦區和林區,房屋簡陋,樓房很少,常常就是棚戶。

但2014年四川省、云南省已明確將城中村納入棚戶區改造範圍。其中云南省還將城鎮舊住宅區綜合整治納入棚改。北京市更將棚改範圍擴大到5類,除了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還囊括中心城區平房院落修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城中村邊角地整治、城鄉結合部改造。

由此,棚戶區「無所不包」。

棚戶區的租戶們

棚戶區的建設權和居住權,是人口事實上得以自由流動的保障。早在1950年代末戶口壁壘強化後,由於對人口流動的限制,合法的棚戶區就不再增長了。在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成了棚戶區的租戶和真正居民,但由於不具有本地戶籍,他們的居住權未被承認,也無法成為棚戶區的所有者。

秦暉撰文稱,城中村裡主要的實際居住者不僅實際居住條件並不比棚戶區好,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棚戶居住權」,屬於隨時可以被「不補償不安置」地驅逐的群體,實際社會地位既低於作為城中村房主的當地戶籍「農民」,也低於合法棚戶區中擁有居住權的市民。

他們居住在被形象地稱作「親嘴樓」、「握手樓」的高密度房屋裡,就是當下要改造的城中村,擴大了定義後的棚戶區。

秦暉進一步指出,我國城市政策的思路是把他們視為「農民工」,城市允許他們作為勞動力進來打工,但不考慮他們如何在城市安家。於是在國家不給他們提供保障性住房、他們又買不起昂貴的商品房的情況下,其他國家窮人通行的選擇也與他們無緣:「我國城鎮根本不允許流動人口聚集或自發搭建棚戶」,因此「非正式的住所(如棚戶)對中國流動人口而言是不可行的,這一情形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同」。

棚戶區被改造後,這些無戶籍的住戶只能求助於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的保障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03

【觀點】《好聲音》團隊數十億身價從何而來?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74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中國好聲音》背後,站著國際傳媒大亨默多克。默多克在中國的媒體產業是星空華文傳媒,《中國好聲音》的製作方燦星製作,正是歸屬於星空華文傳媒旗下。

《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的廣告費多達10億元,燦星據傳拿走了70%。創造收入奇蹟的人,並非默多克,而是他的中國合夥人。在背後的股權角力中,默多克也將黯然離場。

就在今年以內,默多克將把自己在星空華文傳媒47%的股權全部出手,接盤者是星空華文傳媒的管理團隊和華人文化基金。
而星空華文傳媒的管理團隊核心,正是《中國好聲音》的幕後主創。接手默多克的股權後,星空華文傳媒將在香港上市。未來,好聲音團隊持有的股權價值保守估計也將有數十億元。

唱著搖滾的文藝青年們,將擁有「土豪」一般的財富。

默多克敗走中國,燦星救場

故事要從20年前說起,1993年到1995年,國際傳媒大亨默多克決心進軍中國傳媒市場,斥資8億美元從李澤楷手中買下星空傳媒。然而,由於星空衛視的落地始終受限,經營慘淡,星空傳媒成為是新聞集團的一個包袱。

2009年,時任上海文廣(SMG)總裁的黎瑞剛創立華人文化產業基金(CMC),這是一隻私募股權基金,但背後的出資人包括國家開發銀行等國有企業,黎瑞剛是這只基金的操盤手。這只基金的第一次投資,就是買下了星空傳媒53%的股權,默多克在星空傳媒的股權下降至47%。

如何拯救虧損中的星空衛視?黎瑞剛想到了東方衛視的老部下田明。田明曾任SMG副總裁、東方衛視總監。在東方衛視時,田明團隊曾製作《中國達人秀》《加油好男兒》等在國內廣受好評的娛樂節目。2011年,田明從東方衛視離職,前往星空傳媒任CEO。

如何振興星空傳媒,田明還是打算他最擅長的節目製作開始,燦星製作由此設立。在最初的設想中,燦星製作的節目既可以給星空衛視在境外播,又可以賣給國內的電視台。既解決了星空衛視的節目來源問題,又能給公司增加收入。

此前跟隨田明的一整個綜藝節目團隊幾乎都來到了燦星,雖是另起爐灶,但團隊裡仍是熟悉的搭檔,那時甚至開會還會去東方衛視的會議室。走出體制的人們製造了比《中國達人秀》更大的輝煌。《中國好聲音》成為國內一檔「現象級」的娛樂節目,並開創與電視台廣告分成的模式。通過與浙江衛視的收視率對賭,燦星製作拿走了《中國好聲音》大部分的廣告收入(業內傳言是70%)。燦星成為星空傳媒旗下最為賺錢的業務。

默多克估計怎麼都沒想到,是燦星拯救了搖搖欲墜的星空傳媒。多年的經歷也讓他認清了中國市場的現狀,再加上中國業務在整個新聞集團旗下無足輕重,退出中國市場成為老默的一個選項。另一邊,為了留住田明和他的團隊,黎瑞剛想到了MBO(管理層收購)。畢竟,以田明團隊的能力,從星空出走再成立一家新的公司並不難辦到,實行股權激勵很有必要。今年年初,默多克、華人文化基金、星空傳媒團隊三方達成協議,默多克將徹底退出中國,他手中的47%的股權將出售給星空華文傳媒的管理團隊,以及華人文化基金。未來,田明團隊將不再是老默和華人文化基金的員工,也要「翻身做主人」了。

MBO的資金來源作為縱橫商場的老獵手,默多克不會賤賣自己的股票。要想從他手中拿到星空華文傳媒47%的股權,需要田明和他的團隊拿出真金白銀。問題是,錢從哪裡來?這個難題難不倒田明。在《中國好聲音》的產業鏈上,還存在著另一家公司——夢響強音。這家公司與燦星製作簽訂了協議,全權代理《中國好聲音》學員的經紀業務。

吳莫愁的商演、廣告代言,《中國好聲音》與中國電信合作的百場演唱會項目,《中國好聲音》手游等等,這些全都由夢響強音經手。這家公司在2012年《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結束後成立,2013年就實現了5069萬元的淨利潤。

而夢響強音公司的主要股東,正是田明團隊和華人文化基金。田明團隊只要將夢響強音的一部分股權出手,就能獲得不菲的資金,從而為MBO提供可能。
今年4月,夢響強音40%股權被出售給一家A股上市公司——浙富控股,田明團隊套現6.3億元,華人文化基金套現2.1億元。田明團隊的這筆錢,將作為購買默多克手中股份的現金。

從默多克那裡收購股權並不是終點。在完成MBO之後,星空華文傳媒將在香港上市。

田明團隊的身價幾何?

中國的電視製作行業遠遠沒有電影產業的市場化,很多電視製作人才仍然在體制內,名編導、名主持的財富積累也遠遠趕不上電影電視劇的導演和明星。

通過一檔娛樂節目的成功運營,而實現財務自由,這在國內傳媒界並不多見。《中國好聲音》團隊堪稱標本。由於星空華文傳媒尚未披露具體的經營數據,田明團隊將在MBO中獲得多大比例的股份,目前也不得而知,他們的財富增值暫時還難以計算。但可知的是,星空華文傳媒旗下除了燦星製作,還有3個電視頻道,一個電影片庫,這些資產價值不菲。

但田明團隊在夢響強音的股權價值,已可以計算出來。在轉讓了40%的股權給上市公司浙富控股之後,田明團隊仍然持有夢響強音60%的股權。

在此次股權轉讓中,40%的股權賣了8.4億元,由此推算公司估值為21億元,則田明團隊持有的60%股權價值12.6億。未來,田明團隊手中的股票會分為兩塊,星空華文傳播,以及夢響強音,全部的價格保守估計也有幾十億元,對於中國電視製作行業從業者來說,這可能是一筆史無前例的財富增值。

在一次採訪中,田明曾跟我聊到關於「身價」的話題。
他說:「如果你不說,我好像還沒算過這個賬,如果真要這麼算,我覺得我們的價值還是被低估的。」
未來這些價值連城的股票將如何分配,現在還沒有明確的方案。在股票的分配上,有兩個關鍵點。

其一,是星空華文傳媒MBO的具體方案,都有哪些團隊成員可以持股,持股比例如何;

其二,是夢響強音公司的股權架構。此前提到的夢響強音60%的股權,目前的持有人為民星合夥,這是一家有限合夥企業,類似於私募基金的架構,出資人是一個員工激勵持股信託,操盤者是田明。

巨額的財富收益如何分配,將是《中國好聲音》一系列資產運作實現之後,必須面對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71

佔中損失3500億從何而來?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0/3500.html

10月4日看到一篇報導,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雷鼎鳴話佔中令香港損失3500億,即港人各承擔五萬,計算大意是在佔中後港股市值那幾天的跌幅計算出來。本來對這數字及計算方法一笑置之,心想定是替政府說話吧,所以不想提起。

誰知止凡昨天駕車回家時聽收音機,有個專題節目在討論佔中的損失,而題材就正正是拿這個3500億的數字來分析,又作電話訪問其他學者給出意見,學者都沒有太大質疑這個數字,而是嘗試去評論及理解這個數字,令我越聽越迷惑,到底這些人的經濟學教授名譽是如何得來的呢?

訪問中學者說港股市值是股民對佔中事件的預期,預期差就會跌,價值就被蒸發掉,但不要緊,因為股民的預期每天都在改變的,所以可能過幾天就回升,市值又跑回來。學者再說,至於雷教授的數字,按這幾天計算的確有如此損失,不過這又不是這個事件的終結,股民的預期每天都會變化中,最重要是衡量這個佔中事件對股民的預期有何影響,這位學者對雷教授的計算就不作評論了。

我聽到一頭霧水,令我本來沒有意圖討論這樣的概念,這天想了又想,還是發一篇文章討論一下。股市每天升多少點,跌多少點,市值為多少,傳媒喜歡升了就話市值增加了多少億,跌了就話一天蒸發了多少億,到底這些錢跑到什麼地方去?又從什麼地方來呢?

其實,股價多少只是最新買賣單位成交價的價錢,舉個更形象化的例子,假設你擁有整幢物業共100個單位的業權,每個單位都一樣(現實中較難做到),所以價錢將會一樣,為300萬一個單位,即你所擁有的100個單位總市值為3億,假設流通量不是問題的話,這就好像一個股票市場。誰訂立這個300萬一個單位呢?這是最新一單位交易的紀錄,按這個交易紀錄300萬去計算出你的總資產為3億合理嗎?

好了,今天你賣走一個單位,找到一名買家以330萬成交,套現了330萬,那你有多少身家呢?現金330萬加上99個未賣的單位,而每個單位就值330萬了,所以你的身家變為3億3千萬。看見了嗎?按雷教授的概念,只要提高10%去成交其中一個單位,你就能變多3千萬身家出來,這個3千萬從何以來呢?想深一層,這些概念成立嗎?

還有一點需要註意,雷博士在說的股市是整體的,即在計算賺蝕時,買賣雙方的利益也要計算在內。在物業的例子中,你提高了10%的賣價,你實際只多賺了30萬,並不是3千萬,同時,你的買家就多付了30萬,在這一刻,整個交易只是零和遊戲,沒有任何價值的變化在其中。價值怎能在一買一賣而變多變少呢?常說市值由於一個事件而增加了或令市場蒸發了多少,這是價格而非價值,其意義不大。但原來傳媒會相信市值變化代表真的有錢多了或不見了,還開一個專題節目來討論,感覺很奇怪。

這些謬誤,如果是一般股民,婆仔、伯伯,希望透過一買一賣想贏餐餸的,相信的都很正常吧。但如今是經濟學教授提出,傳媒不懂分辨,訪問另一位學者又沒有直接了當指出其概念有問題,這就有點可笑。希望只是可笑,我只怕今天好像政治主導了一切,令學者也指鹿為馬,這就由可笑變成可怕了。 
 
這些日子,佔中前9月26日恒指為23692點,佔中發生在9月28日,恒指到佔中後跌到谷底的10月3日為22621點,相信這大約1000點的跌幅,就是雷博士所指的3500億損失,即我們每人損失了五萬元的來源吧。但佔中並未完結之際,今天10月9日恒指收報23535點,差不多收復早前所有跌幅,這是否代表佔中運動開始把蝕走的錢賺回來呢?如果往後日子,佔中又未完結,而恒指又升過23692點,這是否代表佔中是一個賺錢的運動呢?我們應該無事幹都要搞多幾場佔中呢?我又想問我早前損失的五萬元到了哪裡去?這幾天又是誰人把四萬多元放回我口袋呢?請勿反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