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騰訊捧九億找親家 台灣沒人嚥得下

2012-8-13  TCW




中國最大的線上遊戲營運商──騰 訊,堪稱是今年最風光的網路概念股之一。拜中國網路人口年初突破五億人次之賜,騰訊第二季營收預估將達人民幣一百億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七十億元),比去年 成長四九%,在香港掛牌的股價更屢創新高,五月曾碰觸港幣二百四十八元(約合新台幣九百六十元)。

挾著這樣的好成績,騰訊積極走出中國。今年七月,騰訊悄悄對台灣第三方機構,提出以三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億元),投資「單一家」台灣網路公司的需求, 這對網路創業者雖然是好消息,卻苦了尋覓投資標的的第三方機構。原來,台灣的新創網路公司規模多半只有數百萬或上千萬元,根本沒有單一新創公司一口氣吞得 下九億元;這筆金額足可吃下遊戲橘子兩成股權。

騰訊這宗台灣入股案,暫時回到中國總部重新評估。倒是好幾位聽聞風聲的台灣電子業名人,積極表態希望與騰訊合資設新公司。畢竟騰訊的資金還沒進台灣,旗下的QQ與微信早已滲透台灣智慧型手機用戶,未來市場潛力的想像空間已令人垂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53

「只喝咖啡聊天和發郵件並不夠」,持續積累人脈得下功夫和用真心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645.html

不過,有效人脈的建立不僅僅是握手和交換名片。這一觀點來自近日召開的第14屆商界女性沃頓年度研討會,會議主題為「通向成功的階梯:先問答後行動」。與會者指出,最牢固的關係是通過分享經歷,靠思想、自我整理和注意力建立人脈網絡而培養起來的。人際關係不一定會在多年後有回報,重點在於:想要讓人際關係歷久彌新,這關係得先是實在的。

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MetLife)分管跨國政府和行業關係的副總裁蘇珊·格林威爾(Susan Greenwell)在其中一個下午舉行的名為「建立並利用有效的商業關係」的專家討論會上說,「在關係培養中產生高下之分的差別之一在於,培養關係時保持真誠,才會讓關係在生活和事業上助你一臂之力。」她說,人們往往「把培養關係當作任務來完成。」

培養關係的一個好辦法是,嘗試找出你現在與別人已有的聯結,然後在此基礎上發展。格林威爾說,「你得自然地培養關係,從你們的共同點、共同的聯繫開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是,不要只關注有權位的人,而應該與工作中碰到的人建立真誠的聯繫。」

格林威爾說,培養的關係要等多年後兩人在事業上有所發展,晉陞高位才有回報。比如,她今天合作的許多政府高官就是早年在工作中認識的,那時他們的職位還沒有這麼高。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股票部的董事總經理珊莎·奧茲根(Shantha Ozgen)說道,「今天和我關係最好的人,我在十二年前做初級銷售員時就開始和他們培養關係了。」奧茲根剛入職時,她的上司是三位高級銷售員,他們都配有最好的會計師,她的會計師則被認為職位較低,對公司不那麼重要。她說,「這並沒有影響我,我有我自己的花名冊。」

奧茲根努力地瞭解與她接觸的每一個人,記得他們生活中諸如子女生日之類的生活細節。她說,「就是那些小事讓別人記住了我。」不管她的熟人轉行或是搬遷,她仍然與之保持聯繫。現在很多情況下,「這些關係儲備已經在自然地發展。」

發展權力關係的重要性

女性成功培訓學校(Women's Success Coaching)創始人兼校長邦妮·馬庫斯(Bonnie Marcus)提醒大家,培養長期關係並不見得要忽視能影響自己職業軌跡的權力者。她說,「我們需要真誠等品質,但也需要搞清楚我們知道是誰說了算。我在職業生涯中有很多教訓,其中之一就是發展權力關係的重要性。」

馬庫斯是從與別人競爭升職機會的經歷得到這一教訓的。她說,「該做的我都做了,我想,沒問題,我很自信、有能力、有業績,而且我確實為公司增加了收入,還降低了成本。」她甚至直接要求升職,並讓她的直接報告替自己說好話。「我還是沒有升職。原因是,我沒有發展權力關係,我沒有與最終決策的人培養關係。」

在一場名為「從現在起:建立在世界五百強企業工作的職業生涯」的專家討論會上,蘇珊·柯普曼(Susan Keppelman)給出了一個與高層領導會面的策略。柯普曼在總部位於華盛頓的跨國電力公司愛依斯(AES Corp.)任高級助理,她與其他四個MBA畢業生同時進入這家公司工作。

柯普曼回憶道,我們其中一個人「很聰明,提議我們一起去聯繫CEO」然後請他吃午飯,CEO同意了,「然後我們也聯繫了CFO和COO,這麼一路下來。」以小組為單位聯絡上司的方式讓她在認識高管的同時也加深了與其他四個MBA畢業生的關係。她很快注意到高層領導在走廊裡認出她並開始叫她名字、跟她打招呼。她說,這種集體聯絡的辦法「非常管用」。

中午聚餐並不是柯普曼利用集體來培養關係的唯一方法。出差時,她總是優先參加團隊活動,而不是獨處,選擇跟同事出去玩,而放棄去健身房健身。這些社交活動讓她有機會瞭解同事,否則大家在平時都是下了班匆匆回家陪伴家人。她說,「我覺得我最有意義的關係是在出差時培養的。不管什麼時候出差,我都決定了無論大家安排什麼活動,我都參加。」

與會者之一、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創業團隊楊森保健創新(Janssen Healthcare Innovation)商業試驗開發高級經理安妮·休伊特·費希爾(Anne Hewitt Fischer)認為,尋找機會與以前不認識的人一起工作也是另一個建立彼此聯繫、培養持久關係的辦法。

休伊特·費希爾說,「積累人脈不僅僅是靠喝咖啡聊天、打電話和發電子郵件。」她建議可以主動參與一個項目的工作,這會是在一個新團體中建立聯繫的好方法。在強生公司,她參加了一個輪崗項目,短時間內可以在幾個不同的工作組裡輪崗。

「有時人們以為在大公司積累人脈就能讓你得到想要的工作,但我發現其實為你想加入的團隊工作才是最有效的辦法,當他們真的有職位空缺時你就能成為候選人。因為你並不僅僅是在建立新的人脈,鍛鍊新的工作技能,同時也是在向這個團隊展示你的性格和工作成果。」

小改變帶來大效果

另一個培養關係的方法是利用現有人脈並加強已有關係。葛蘭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品牌經理海瑟·艾斯普拉斯(Heather Aspras)在會上說,她是靠上司給她的引導來改善自己在公司的人際關係。「除了具體工作以外,我的上司常常和我一起想辦法來提高我在組織中的知名度,讓我在團隊中更受歡迎。」

一次,艾斯普拉斯和她的上司負責一個新產品的上市工作,為此上司要開一系列的會議。他們注意到,參加會議的人總是直接提問她的上司,雖然很多事情都是由她負責。她說,「因此我們決定由我來主持會議,現在人們開始漸漸更關注我了。這就是小改變帶來的大效果。」

艾斯普拉斯說,另一個可能有助於女性建立人脈的改變是婚後不隨夫姓。她當年就決定這麼做。她說,「名字是一個人的重要招牌,我們並不是始終知道人們什麼時候會注意我們的名字。」

艾斯普拉斯推斷她的這個決定在她應聘現在這份工作時起了作用。「我發現有幾個在葛蘭素公司工作的人是我曾經在另一家公司的同事,他們在簡歷上認出了我的名字,所以對我的評價很高。因此如果你要結婚,當你結婚時,要麼不改姓,或者如果改了也沒關係,但要在簡歷上寫上你的閨名,因為有些人只知道你的閨名。」

另一條關於培養持久人脈的建議是,僅僅為人所知是不夠的,還要讓人記得。百事可樂的份額管理董事希多·拉賈帕爾(Sheetal Rajpal)認為,做到這一點的訣竅在於充滿激情。

拉賈帕爾說道,「人們想瞭解你這個人本身。不要總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你對工作以外的事情感興趣,這種熱情就很有散發力……任何時候我只要談起我熱愛的事情,人們都會有共鳴。這是會傳染的,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喜歡你……因此要利用這一點。這會讓你被別人記住,而且會給你帶來長期的好處。」

與會者、德意志銀行紐約分行的董事總經理簡·迪弗洛里奧(Jane DeFlorio)也同意被人記住很重要。她在「人際關係」專家討論會上說,「你得找出讓你與眾不同的地方。我在辦公室吸引人的辦法是我穿的衣服很誇張……有些和別人不一樣這很管用,雖然有點誇張,但是有效果……我發現一點點與眾不同能讓我變得突出。」

迪弗洛里奧說,不過要維持長期的關係,記住別人也同樣重要。她強調了在培養人際關係中自我整理的重要性。她說,「我會對我遇見的人做很多筆記。無論是一個會面三小時的客戶,還是在一個晚宴上認識的人,或者是一個坐在我旁邊的有意思的人,如果我想認識他或者想建立關係,我會給我自己發一封郵件。在與客戶會面結束後我會在餐館的盥洗室給我自己發一封語音郵件,總結我們當晚談話的內容,因為第二天我就不記得了。」

迪弗洛里奧對所有事情都做筆記,比如「工作以外的興趣、他喜歡特技跳傘、她喜歡刺繡……只要堅持記錄人們喜歡的東西,你會常常找到藉口回去找他們。」

總之,維護人際關係是個社交活動,如果一段關係是有趣的,就會變得最為持久。迪弗洛里奧說,「我把我的工作看作是一個巨大的社交藉口,這一點都不誇張。我把我的私人生活和商業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對於建立人際關係,她的首要建議,也是她希望她能早點知道的一點是,「學會開派對,如果你真的想專注社交方面的話……你要把人聚攏到你的身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267

被阿里並購之後,高德還能搞得下去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3/147701.html

i黑馬註: 曾經是中國車載地圖頭牌的高德,在被阿里巴巴並購之後,再被UC內部合並,它的夢想還能繼續麽?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張書樂

==============================================================   
      9月23日下午,俞永福開著一輛超級跑車,載著林誌玲,高調出現在了“新高德”的戰略發布會上。作為新掌門人的第一次亮相,之後的故事同樣高調,但一點都不娛樂化,俞永福在會上宣布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戰略計劃:高德地圖將專註用戶需求,專註做最好的地圖導航產品,專註地圖導航產品的技術研發,並且放棄O2O,三年不求商業化。
 
  這個被外界集體解讀為放棄O2O、專註LBS(基於地理位置服務)的高德新戰略,也被認為是敲響高德喪鐘的第一擊,特別是伴隨著高德內部大量的裁員、離職和調整消息。人們不禁疑問,曾經是中國車載地圖頭牌的高德,在被阿里巴巴並購之後,還能搞得下去嗎?
 
  曾經頭牌:就是一個軟件公司
 
  高德曾經一直是默默耕耘的勞模典範,至少在去年5月,阿里以2.94億美元收購高德軟件約28%的股份之前。高德一直都很低調,很少曝露在鎂光燈下。而當今年4月,阿里全資收購高德,7月,從納斯達克退市,高德就一直沒有從媒體聚焦中淡出來。
 
  2002年,高德赤手空拳闖入中國從未向企業開放的導航測繪領域,對於創始人成從武來說,在私家車還十分精貴的那個時代,他與姜德榮、肖軍殺入的這個領域,算不上藍海,而只是一個空白。
 
  就在當年,高德根據日本廠商提供的導航硬件,做出了第一批導航地圖數據產品,結果因為導航地圖沒有獲得國家許可資質,日方不敢用。這也迫使這家民營企業在數據質量上更堅實地下起了功夫。這時的高德是一家數據服務公司。
 
  2004年6月,高德得到國務院批示,獲得國家測繪局頒發的導航電子地圖甲級測繪資質,成為全國第一家獲得該資質的民企。2007年6月,高德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車載前裝導航軟件進入市場,並成功轉型為軟件技術服務公司。2010年7月1日,高德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按照高德技術副總裁董振寧的說法,在這一年,他們的用戶已經達到3億,而早前的媒體報道是,高德在2013年12月用戶量才過了兩億大關。
 
  數據上的真偽已無任何判定的需要。比起同時代的互聯網同行來說,高德的發展速度可謂緩慢。新掌門俞永福的評價是,高德的思維模式依然停留在軟件公司的模式。
 
  這可以視為是一種批評。成記高德時代,其基本生存形態就是一個軟件公司,缺少互聯網公司熱衷的營銷沖動,埋頭做著技術活,安心在車上做著導航。直到2011年,面對汽車產銷量從持續多年的30%以上增速驟降到5%時,成從武才力排眾議,親自掛帥開始了高德的互聯網化改造。雖然在之後的兩年中打造出了高德地圖這一用戶過億的產品,但卻不得不面對諸如谷歌、百度、搜狗、騰訊等公司在手機地圖領域的挑戰,高德一家獨大的時代已經過去。
 
  這也可以視為是一種表揚。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後,成從武曾回憶,公司最後能夠走到這里,靠的還是堅持和毅力,以及那個年代的熱情。而所謂堅持,則表現在其軟件公司思維的一種“較真”。
 
  事實上,高德做車載導航和電子地圖,是用最原始的丈量方法搜集道路數據的。步采員,點著PDA,記錄每個寬度超過5米的店鋪位置,一天要走8到10公里路。車采員,駕著車用攝像機掃街,每天路程100到300公里。高德就這樣用“腳”丈量道路信息,用三年時間實現了數據全國覆蓋……
 
  這種發揮到極致的地面推動,讓高德成為國內底層地圖數據的頭牌,唯一能夠與之比肩的是給百度、搜狗提供地圖支持的四維圖新。
 
  這是高德真正的底牌,也是它搞得下去的底氣。
 
  去商業化:不是卸磨殺驢
 
  對於俞永福在俞記高德開張時,宣稱放棄O2O,三年不求商業化的新戰略,一些評論者用陰謀論的方式予以詮釋。其論調無外乎阿里巴巴收購高德的目的,是為其上市故事提供豐富的素材和佐料,讓阿里除了電商標簽,還能夠讓投資者有更多的聯想。
 
  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9月19日阿里巴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交易,按照陰謀論的說法,高德的利用價值已經不高,是該邊緣化的時候了。去O2O、不盈利、讓創始人成從武做CEO特別顧問、裁員與解聘,似乎由此都可以找到緣由。
 
  加上阿里巴巴的基因是電子商務,而高德的地圖服務和O2O戰略,都與阿里的電商關系不夠緊密,這也使得外界對高德的未來充滿疑慮。
 
  非黑即白的二元敘事,因為符合人們的理解習慣而易於被接受。然則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根據2014年8月發布的最新CNNIC《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百度地圖以63.7%的用戶使用率排名首位,另外,高德地圖、搜狗地圖、谷歌地圖的用戶使用率分別為 32.4%、14.5%和13.9%。原本在地圖領域有著極強號召力的高德,在互聯網轉型之中,頹勢似乎不可避免。
 
  但業內人士則認為,高德的失利,主要在於對互聯網基因不夠適應,用賣軟件的思維進入提倡免費共享的互聯網領域,必然遭遇挫折。去年8月底,百度率先宣布導航App免費,高德跟進。隨後沒有多少收費後遺癥的百度又對此前付費下載App的用戶退款,這讓一直以付費服務占據市場的高德難以應對。這一切,和當年沒有歷史負擔的360以免費殺毒,快速打破瑞星、金山等軟件思維企業的包圍圈如出一轍。
 
  但和殺毒軟件不同,地圖服務基於每一個用戶的實際生活體驗,用戶感受更為重要,僅僅靠免費並不足以徹底改變格局。回過勁來的高德已經在謀劃反戈一擊,依然基於它積累多年的底層地圖數據這一底氣。
 
  在俞永福的發布會上,其實還有另一個戰術級的動向發布,即針對用戶提出“你敢用,我敢賠”的活動。據悉,新版高德地圖App加入了糾錯機制,導航結束頁面加入了一個新按鈕——如果用戶導航結束目的地有誤,按照錯誤目的地與真實目的地的距離來計算,每公里高德賠付兩元。
 
  這種完全比拼用戶體驗的方式,顯然是有備而來。而對此,百度的反應則是推出短期的“用導航送積分”活動,並在國慶長假期間,加碼推出使用百度地圖或導航贏取百萬獎金等活動。
 
      這種簡單粗暴的利誘模式,是互聯網企業的慣用方式,“百度還是不敢直接比拼地圖質量”,業內人士對此揶揄道:“靠免費搶了用戶,卻未必能夠在服務上守住用戶,高德依然有翻盤的機會。”
 
  放棄O2O,或許是壯士斷腕,但專註於LBS(基於地理位置服務),則未必與高德一貫嚴謹、堅韌的風格背道而馳。高德三年不求商業化的初衷,根本目的在於磨劍,而不是急功近利。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亮劍”。
 
  俞永福在發布會上就若有所指地稱,一些互聯網地圖廠商以O2O的名義將盈利的商家廣告推向用戶,比如團購導航,“高德地圖絕不會為了商業利益破壞用戶體驗,堅決不做團購導航”。
 
  做基礎入口:身段低但有底氣
 
  一個被百度地圖稱道的底層數據是其為數十萬款App提供定位服務前提。但在底層地圖數據層面,百度卻要依靠四維圖新,後者已被騰訊入股,百度在底層地圖數據上,沒有強勢話語權。“不入股,誰願意把自己的數據痛快拿出來?”成從武和馬雲在並購之初的這句話,其實適用面很廣。
 
  顯然,底層數據的問題,高德不存在,而且背靠阿里巴巴這棵大樹,其二次創業亦無需為資金擔憂。關鍵在於,高德的下一步該如何走。
 
  直擊對手的軟肋,一直是阿里巴巴最擅長的招數,而在高德的重新起航中,這一點也已經出現端倪。較之百度地圖還要向騰訊入股的四維圖新購買基礎數據服務,高德勢必將抓住這一點,選擇回歸底層地圖數據,並在去商業化中,成為各種LBS應用的底層服務提供者,這將直接威脅到百度地圖的生存空間,而且是以非商業化形式。
 
  其實去商業化這一信息,早在8月的互聯網大會上,就已經從高德技術副總裁董振寧的媒體訪談中透露出來。他直言不諱稱:“位置服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基礎服務領域,高德要把出行和基礎服務能力踏踏實實做好,在阿里這種集團內,不大有財務上的壓力,可以專註做一些事情。”包括成從武也在早前對媒體表示,高德現在最重要的事,不是賺錢,而是做好整個生態系統,以及把產品做精,商業化將是水到渠成的事。
 
  由此不難看出,在俞永福登臺之前,高德的高層已經就發展方向達成了統一。
 
  余下的問題則是如何讓底層地圖數據變得更加完美,以實現LBS上的優勢最大化。高德的一個野心是讓3億用戶提供眾包數據,成為位置信息提供方。這並非簡單的設想,而已經被高德實踐。據稱,目前,高德地圖眾包數據采集已經覆蓋了60億公里的道路,收到70萬份以上的交通事件分享,總計10萬公里、15萬處的道路更新,以及100個城市,178萬公里的高速覆蓋。
 
  而和阿里巴巴的合作,亦可為高德的底層數據提供獨家資源,如俞永福就舉例,每年“雙11”過億的包裹背後的地址信息能為高德矯正道路數據,這是“花錢也買不到的”。而在負責技術的董振寧口中,來自阿里巴巴的兩百萬輛物流車的數據,加上高德原有的30萬輛出租車數據,高德現在每天的數據應用覆蓋已經達到兩億公里。今年第二季度高德發布的中國主要城市的擁堵交通報告,恰恰是這一大數據的一個社會價值“副產品”。
 
  依靠紮紮實實從軟件公司時代積累的底氣,以及從母公司阿里巴巴那邊得到的獨家數據支持,高德之後的身段只會越來越低,真正沈入到地圖數據的底層之中,成為LBS的最基礎入口。
 
  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則是,一旦這一計劃得到完美實現,專心打基礎的高德將逐步變成各種基於地理位置服務的LBS應用們的首選。表面上這並不賺錢,但有了這個最低的底氣,至於本身脫胎於LBS的O2O之類商業頂層設計模式,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其他的事,讓阿里旗下的各大網點負責即可。
 
  高德無須賺錢,只要服務於阿里巴巴商圈,讓集團有錢賺就行,就如未來高德不一定要有名字,哪怕叫地圖也無妨。【作者:張書樂 微信號:zsl13973399819】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黑問】是《創業家》傳媒重磅推出的創業問答社區,致力於為創業者解答創業路上的各種困惑,主要分為【創業問答】【黑問專欄】2個版塊。【黑問專欄】包含各類創業者、投資人、及自媒體的優質文章。歡迎點擊鏈接,向我們投稿,審核通過後將出現在您的專屬【黑問專欄】頁面!優質文章將會通過《創業家》及i黑馬的媒體渠道進行推廣~http://ask.iheima.com/?/publish/artic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93

財改案闖關前夕 摒除民粹才能對症下藥 延長特許期 高鐵才走得下去!

2015-05-25   TWM  
 

 

高鐵財改案再度闖關立法院,不能否認的事實是,運量預估一開始就嚴重失準,才是導致今日財務困境的元兇。若要解決眼前難題,第一步方案,勢必得延長高鐵特許經營期。

撰文•李冠佑、周岐原

五月二十一日,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即將再次審議高鐵財改案。這項攸關民生交通的重大改革,已令一位交通部長及一位高鐵董事長下台,此次能不能取得實際進展,或是歹戲拖棚,答案即將揭曉。

交通部所提的改革計畫,雖然一開始就爭執不斷,但輿論聚焦在條件寬鬆、有無圖利,對高鐵的經營現狀從無異議;顯而易見的是,大眾對高鐵的營運價值有共識,都認為應該繼續經營、值得進行財務重組。

然而,在解決問題之際,不能否認,現今高鐵財務問題與錯估高鐵運量息息相關。而台灣高鐵正對此提出仲裁,認為當初政府運量預估誤導,致使規畫出過於樂觀的營運方案。

用超樂觀預估爭預算

令財務深陷困境

回顧一九九○年至九三年間,共有五個單位進行運量研究,首先進行的法國顧問公司Sofrerail,態度最保守,預估長期日均量「僅」有十八.七萬人;其餘如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等四大機構,評估運量結果都是節節走高,分別高達二十五萬至四十八萬人次。

換句話說,經濟、人口等條件相同下,短短兩年,專業機構評估竟相差達一.六倍;如此巨大差距,反映出當時交通部為了爭取預算的「企圖心」,希望能打動立法院,但沒有成功。之後,整個高鐵計畫改成BOT,並以此樂觀的運量預估給民間單位參考。

事實上,九七年底、高鐵BOT案申請期末時,全球最早投入營運的日本高鐵,已經營三十年,顯然可以作為參照基準。找一個基礎條件最接近的建案,算出可供參考的基本率(base rate)作為警示,這是專業上正常的做法。

東海道新幹線之營收,占所屬的「東海旅客鐵道株式會社(以下簡稱JR東海)」九成,結構與台灣高鐵公司較類似,是最直接的比較對象。

東海道新幹線連接東京、新大阪兩大人口密集都市,總長五一五.四公里,當時沿線居民約四五五七萬人,日平均運量達三六.七萬人;相較於台灣當時人口二一五二萬人,以九六年的人口成長率○.八%推估,至二○一一年,西部走廊涵蓋的人口約二一五○萬人,約為東海道新幹線的四七%。假設人口結構、通勤習慣、所得水準類似,則台灣高鐵的日平均運量,應為十七萬人。

此十七萬人仍比一三年高鐵日均運量十三萬人來得高,但顯然已經比當初台灣高鐵預估三十萬來得保守。若當初以十七萬人當基礎,自償率恐不到四成,那時若要吸引民間投資,拉高政府的負擔比例、延長特許期恐怕都是方法,也就是現今廠商所爭取的存活條件,都是基本配備。相形之下,當年中華高鐵規畫票價、運量都較低,因此要求政府出資一四九五億元,然並未得標。

搶救破產危機應付代價

降價淪為民粹思考

一條快要養不起、但多數人都迫切需要的高速鐵路,究竟能否順利改革?端視這次高鐵財改方案的八項具體措施,效果如何而定。增資及延長特許經營期,都是對症下藥的治本方法。不過增資幅度太小,若以興櫃股價約四.五元認募,總金額還不到一五○億元。相較於高鐵的長短期借款累計超過四千五百億元,對改善財務結構的效果勢必極為有限。

至於站區地上開發權返還政府、放棄仲裁求償申請等措施,這二項作為營運期限延長的交換,對高鐵有利無弊,有助於聚焦本業,且與政府從敵對回歸合作。

至於調降票價,實在是流於民粹的舉動,絲毫看不出道理。以收費水準而言,台灣高鐵每公里費率為四.八一元,僅為東海道新幹線的六三%;以人均GDP平減後,台灣高鐵的票價仍僅約日本的七成,換句話說,高鐵較新幹線的票價,還便宜了三成。

若以最樂觀的運量估計(十七萬人次),高鐵財改方案才有成功機會,後續也才談得上降價,若低於十七萬人,調降票價恐入不敷出,繼續賠錢營運的話,降價更無從談起。

由此可見,八項財改措施,真正有實效的,只有延長經營期限。顯然,台灣高鐵與交通部都認為,這就是財務困境的核心癥結。只要取得足夠長的經營期限,台灣高鐵應能擺脫償債力不足的質疑。

台灣高鐵誕生自偏差的運量評估,卻發展為一個優質服務,可謂「美麗的錯誤」。我們期待,美麗可以持續,錯誤可以免除。這有賴決策者回歸本質:台灣能供養得起一條高速鐵路,只要有良好的財務結構,就可自償無虞。延長特許經營期,只是個起點,路還有得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87

人民日報:讓“城歸”回得來、安心留得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1267

 

讓“城歸”回得來、留得下,需要地方破梗阻、搭平臺、送服務,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全鏈條優惠政策體系。

曾經背起行囊進城打工的他們,如今不少人又選擇回鄉創業。日前召開的首屆中國農村創業創新論壇傳來消息,全國各類返鄉下鄉雙創人員達700萬人,年均增幅在10%以上。“城歸”潮成為一種新現象。

人的流動,是社會活力最重要的表征。這些年,許多地方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問題凸顯,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農村青壯勞動力長期凈流出。“城歸”到來,意味著鄉村治理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他們帶著濃濃的鄉情,帶回資金、技術、新觀念,將為農村發展註入新鮮血液,為鄉村振興帶來巨大人口紅利。

“城歸”們回到故土,是否就能留得住?

創業要用地,土地問題首當其沖。支持返鄉下鄉,國家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舉措,然而不少“城歸”們反映,在基層常遇到政策梗阻。比如,政策允許“城歸”和當地農民合作改建自住房。但在實際操作中,權屬劃定難,手續操作難。曾經采訪的一位返鄉創業者坦言,基地建成兩年了,但團隊成員一直為住處、加工廠發愁,沒有用地指標,只能住在臨時搭的簡易棚里。管得太死,政策難發揮效應。

創業要資金,融資難仍是瓶頸。“城歸”創業,大多幹現代高效農業,投資大、周期長,最渴望貸款,但有的金融政策到基層變了樣。比如,政策要求一定額度內的支農貸款免抵押、免擔保,但一些銀行出於風險考慮,不僅要有房產等物品抵押,還要求至少兩個公職人員擔保。一位返鄉的合作社社長坦言,農業設施和農房沒有產權,抵押不了,找公職人員擔保難度大,想申請貸款,看得見卻摸不著。

創業要硬件,基礎薄弱是短板。據調查,54.3%的返鄉創業者都使用互聯網等新技術,但在許多農村,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滯後,成為新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這幾年“三農”投入持續加力,但有的地方項目“一刀切”,村里最需電商項目,落地的卻是村莊美化,村民盼著特色種植,安排的卻是光伏發電。政策沒能精準對接創業需求,效果就會打折扣。

“城歸”們遇到的這些“末端梗阻”,正是地方政府今後努力的方向。讓“城歸”回得來、安心留得下,需要地方破梗阻、搭平臺、送服務,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全鏈條優惠政策體系。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審批,為“城歸”們設立綠色通道,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扶持範圍。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建產業園、孵化園,在人才、稅收、招商等方面搭建多種平臺,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更好的機會。

“城歸”創業,既要有熱情,也要有“金剛鉆”。新時期農業的新潛力,不僅在農產品綠色、放心上,更在於農村能夠養眼、養肺、養心。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要把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勞動變運動、產品變商品,實現農業全鏈條升值。這需要加強培訓,讓更多農村雙創人員懂農業、懂農村,激發農業農村新動能。

廣闊農村是希望的田野,營造有利於鄉村發展的創業環境,讓“城歸”們在家鄉大展身手,助力農業成為一個令人羨慕的產業,農村成為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園。

(來源:人民日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4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