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第二大財經官員陳家強談港股A股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56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27 08:47 編輯

香港第二大財經官員陳家強談港股A股化
作者:陳家強

香港政府新聞網4月26日發布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最新博文《港股A股化?》,以下為博文原稿:

香港和上海兩地股票市場實施互聯互通以來,一直引起很多關註。近日兩地股票市場都出現破紀錄的成交額,AH股差價更加成為投資者的焦點,而坊間亦開始出現不少討論,探討港股會不會變得A股化

其實早在2007年港股直通車的新聞傳得沸沸騰騰的時候,大家已經熱烈討論過AH股的差價現象。當時我接受一份內地財經雜誌的訪問,被問的第一條問題正正有關如何看AH股的差價,會否擔心內地股民「炒起」H股,使到香港市場變得非理性或A股化。

AH股的差價現象實在反映了中港兩個市場的分別。香港股市一直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多年來吸引了不少本地以及海外投資者參與,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反觀內地市場一直不對外完全開放,兩地股市這兩個分割的市場,無論在資金來源丶投資者組成以至估值上都有著顯著的差異。

而兩個市場的差異亦反映在AH股價的分別上,恒生AH股溢價指數在2007年底曾高見200點,即A股比H股估值高達一倍,其後差價回落,亦到過甚低的水平,直到去年滬港通開通後A股估值才大幅度超過H股。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麽同一公司擁有相同權益丶盈利以至股息的股票,在不同市場上的價值竟然如此不同,而差價更會隨時間不斷轉變?我相信是因為個別市場的股價反映了市場的供求情況丶當地投資者的投資情緒,以及他們對經濟前景的不同評估。

首先,香港作為環球資本市場的一部份,市場上提供各種各樣不同的投資選擇,相對投資需求來說,供應並不缺乏。如果某一股票或市場估值已經太高,投資者自然會轉買其他產品,甚至沽空該股票。相對而言,時至今日在內地市場的投資選擇依然較少,投資需求仍主要依靠內地的供應滿足,A股價格容易單純因為供求壓力而上升。即使在滬港通開通後,兩市股票仍不能有效進行套戥,解釋了為何AH股的差價仍然繼續存在。

此外,不少人以為AH股出現差價是因為滬港兩個市場不完全雙向開放,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海外市場,同一公司的股票在兩個完全開放的市場都會出現差價,礦業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公司股票在澳洲及倫敦兩個完全開放的市場進行交易,但股價卻長期在倫敦出現大幅折讓。兩地稅制的差異固然是折讓背後的原因之一,但其實差價亦反映了兩個市場不同的需求及投資情緒,以及對經濟及公司前景不同的評估。

從這個例子可以引伸到,由於滬港兩市投資者的構成不同,內地投資者的需求及對經濟前景丶對公司價值的看法丶以至他們在長短線投資的情緒,都可能與香港投資者大相逕庭,所以會出現AH股票有不同的價格。

從2007年起,特別在籌備滬港通時我已不時思考,既然滬港兩市各有特點,那麽北水南來在帶動港股的流動性及波幅的同時,對香港市場的估值將會帶來什麽影響?

事實上,更多的交投及流動性絕對不是壞事,一個成功的金融市場是要把不同群體的需求以至情緒綜合起來。多年來香港股市的投資者來自世界各地,對股市各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引進內地的投資者,將使香港股市更能切實反映股票的價值,充分發揮市場價格發現的功能。盡管有滬港通的出現,香港和上海的股價仍然可能維持差異。

然而無論是北水南來還是南水北上,都必須在適度監管的配合下才能水到渠成。滬港兩個市場在交互影響的同時難免引起股價波動,因此滬港通的市場機制必須要清楚透明丶監管必須妥善得宜,才能贏得國內外投資者的信任。

雖然近日港股價格大幅攀升,交投屢創新高,但我並不認為港股正在邁向所謂A股化。相反地,滬港兩地依然各有特色,在內地投資者有序參與港股的情況下,港股的價值將更具指標性,香港股市將更能發揮國際金融市場的功能。

博文網址:http://www.fstb.gov.hk/tc/blog260415.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45

專訪 | 友邦蔡強談新監管環境下的經營之道

這幾年一直在高速奔跑的友邦並沒有慢下來的跡象。

友邦2017年年報顯示,集團新業務價值在高基數的基礎上繼續增長28%,內涵價值營運溢利增長19%。其中,已成長為集團18個市場中新業務價值貢獻第二大的市場,友邦中國繼續保持強勁態勢,在新業務價值、稅後營運溢利和年化新保費等重要指標上增長顯著,與2016年同期相比分別提升了60%、39%和61% (按固定匯率基準計算)。

身為主管中國大陸、中國臺灣、越南、馬來西亞等多個新興市場的友邦保險集團區域首席執行官,蔡強最近被問得最為頻繁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能夠在之後繼續保持勢頭,畢竟友邦已連續高速增長多年。

不過在他看來,未來的持續增長似乎並不是多大的難題。他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中國大陸地區是亞洲乃至全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巨大發動機,隨著收入的提高,保障需求的增長速度未來仍然十分巨大。而且,在現在“保險姓保”的監管環境下,始終專註於發展保障型產品的友邦可謂是“順風而行”。

“保險姓保”下的順風而行

經歷過一系列風波之後,保險行業開始向“保險姓保”的方向轉變,過去兩年出盡風頭的中短存續期產品變成了被嚴格監管的對象。

“很高興看見監管在往‘保險姓保’方面轉型。這樣可以有效控制和減少行業內的系統風險,同時對行業長期的健康發展是非常至關重要的。”蔡強表示。

從過去幾年的數據來看,友邦一直都在較為堅定地走專註保障的道路。銀保監會數據顯示,從2013年披露各家險企的投資型險種保費開始,友邦中國區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在規模保費中的占比就始終高於90%。

來源:第一財經根據銀保監會數據整理

“友邦即將迎來一百周年。在這近100年來,我們經歷了多個經濟周期,親身體驗到保險的核心價值是什麽。”蔡強認為,壽險公司的核心價值有三:保障、長期資產負債匹配、風險管理。

而過去兩年壽險市場中出現的資產驅動模式在蔡強眼中就並不符合壽險公司的上述三大核心價值。“在企業定位和監管定位不清晰的時候,許多公司會盲目發展,結果就是導致類銀行儲蓄的同質化產品越發嚴重,產品策略和投資策略皆不理性,會出現資產負債不匹配的風險。”

當一些保險公司由於風險的暴露和監管的約束造成業務斷崖式滑坡的同時,友邦保險卻因為始終專註保障的定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據蔡強介紹,在友邦保險集團上市的過去七年時間里,新業務價值成長了12倍。

如今監管方向和市場環境的轉變似乎更有利於友邦中國未來的發展。“對於現在的監管環境,我覺得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順風而行’的方向。”蔡強說。當然,隨著越來越多的險企轉型至保障業務,競爭會越發激烈,但他認為,做保障不管是銷售策略還是客戶信任度都是需要時間去積累的,友邦經過了多年積累後,在行業內擁有更大的優勢,未來持續發展可期。

同時,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也為友邦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目前是世界排名第二保險市場,我相信很快就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保險市場。美國差不多有2000家保險公司,中國的壽險公司只有不到100家,在這個情況下巨大的體量足夠很多保險公司參與競爭。”

根據花旗銀行與友邦保險在2015年的一項預測顯示,2020年亞太區的保障缺口將持續擴大並升至82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的缺口將達46萬億美元。

在蔡強看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的快速提高,保障的需求也會越來越高,而從目前來看,老百姓即使購買保險,保障額度也還是不夠的。“如果從單純保障需求的發展速度,這個行業未來的增長可能不會低於30%-40%。”

在友邦中國的繼續縱深發展戰略之下,中國在金融行業的進一步對外開放無疑對由於歷史原因雖是外商獨資但並無法人實體、經營地域無法拓展的友邦中國是個好消息。“我們積極地準備,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將足跡行至全國更多地區。“蔡強表示。

專業營銷員是核心競爭力

作為第一家將個險營銷員制度引進中國大陸的公司,友邦的個險營銷員渠道一直是其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蔡強看來,友邦中國專註保障的策略順利貫徹離不開一支優秀的專業營銷員隊伍,而升級個險營銷員的專業化程度,友邦中國已經走了七年,這也成為了友邦在中國市場上馳騁的一大核心競爭力。

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保險代理人達806.94萬人,較年初增長22.77%。

蔡強認為,雖然內地的營銷員數量發展很快,但質量的發展遠未跟上。“增員很快的背後,一些險企招了很多的兼職人員。但是保險和其他的消費品不一樣,是一個長期又非常專業性的行業,所以我們用七年時間來轉型我們的營銷員制度。“

蔡強表示,在友邦,對於營銷員,第一是堅決拒絕兼職人員,第二是升級營銷員的專業知識,不僅要懂保險,也要懂稅務理財等金融知識以及一些醫療方面的知識,而這些知識需要長時間的培訓和不斷更新。

友邦年報顯示,在營銷員渠道方面,友邦中國堅守高品質招募及提升產能的“卓越營銷員”策略,通過嚴格的活動量管理、先進的專業培訓,為營銷員提供在友邦長期發展的事業平臺。

得益於此,友邦中國2017年活躍營銷員人數較2016年增長了32%,MDRT(壽險營銷員百萬圓桌會議)達標人數較上一年提高了30%。同時得益於科技賦能,2017年活躍營銷員產能較2016年提升超過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