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警惕商鞅主义的幽灵 吴晓波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3813

常有朋友问,中国上下两千年,主流的经济理论是什么?我常拿商鞅来举例。

公元前四世纪,商鞅在偏远弱小的秦国主持变法,前后长达二十年,造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他的治国思想中有强烈的反智、愚民和好战的特征。

商鞅对商人阶层不但毫无感情,而且视之为仇雠。在他当国之时,国家管制了“山泽之利”(矿山开发)、粮食买卖和旅店经营,自由商人几乎被消灭。同 时,他对知识分子也非常仇视,他认为国有“五害”,分别是儒家学者、商贾、隐士、手工业者和勇士,在《农战》一文中,他毫不客气地说,“有这些人存在,敌 人来到,一定打败仗,敌人不来,则一定很贫穷。把这些人赶走,敌人不敢来,来了也会被打败。去讨伐别国,一定能战胜,不去讨伐,则一定能富足。”

在商鞅的经济思想中,“强国”与“富民”似乎是对立的。他极端地认为,人民不但不应该有思考的能力,而且绝对不能够富足。商鞅也反对贫富悬殊,认为 “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不过在他看来,理想的状态是让人民始终处在同样的贫穷线上,最好的状态是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粮食(“家不积粟”),以 保持饥饿进取的精神面貌。强兵就必须使民弱、民怯和民愚,这样的人民通过重刑或重赏即可变成为勇敢而凶猛的战士。而一旦社会出现贫富差距变大的情况,就应 该动用国家机器,用行政剥夺的方式来实现均衡,这就是所谓的“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很显然,商鞅把人民的贫困与无知看成是国家兵源和社 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在 商鞅看来,打仗是第一要义,战争是让国家强大和稳定的最好办法,这是检验变法成功的唯一标准。在《靳令》一文中,他说,“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 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总之,穷了要打,富了更要打。正是在这种“备战备荒为打仗”、“把战争进行到底”的战略支配下,秦国成为战 国列强中最可怕的国家。

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在经济模式上则体现为“命令型的计划经济”。在他的治 下,秦国成为了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虎狼之国”,举国上下蔓延着极端功利主义的进取氛围,每个秦国人其实都成了国家的工具,宛若后世出土的那些兵马俑,人 人面无表情而无比强悍。

后世将商鞅归为法家,他的名声似乎一直就不太好,长期被视为“异端”。在知识阶层,甚至以谈论商鞅为耻,宋代的苏轼就声称“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甚至讲出这个人的名字都是脏了口舌、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则是污了纸张——“如蛆蝇粪秽也,言之则污口舌,书之则污简牍。”

但是,商鞅彻底改变了战国乃至后来中国的政治生态,甚至,以两千年的历史跨度而论,商鞅的基本治国理念被顽强地延续了下来,他的核心经济理念被众多 的独裁者所沿袭,在很多朝代,实际上呈现出“半法半儒”、“儒表法里”的景象。也因此,苏轼又曾经很叹息地说,对于商鞅主义,“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 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

商鞅的那种极端主义思想,在后世已成绝响。不过必须指出的 是,后来的治国者们,尽管再不敢象商鞅如此说的直白、干的决绝,却也并非没有效尤者,至少有两个理念顽强地留存了下来。第一,不能让民众太富足、太有思想 的潜意识却一直存在了下来,最终变成了一种系统化的愚民政策。第二,绝大多数的治国者把国家强大远远放在民众富足之前,强调“国强民安”,而不是“国强民 富”,所谓“安”者,年份好的时候,有口饭吃,饥荒到来的时候,不饿死,这已是最大的善政。

“商鞅主义”的幽灵在中国是否真的已经消散而尽了?我们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强国”,以及怎样成为一个符合现代精神的“强国”?这些问题,我们是否真的已经可以回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73

内蒙古稀土之殇:光环下的污染幽灵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0517.html

中国广播网披露,2007年,当地供水系统改造前,居民饮用水含氟量超过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1.6到1.8倍。

●低温焙烧技术已经存在了。“但是国内基本上没有厂家使用。因为成本高,不划算。”

●最近几年,出于保护资源和环境角度考虑,中国试图减少稀土开采量。

约4年前,与工厂里许多其他双职工一样,张建华(化名)夫妻二人从工厂里的宿舍搬回了百灵庙镇,他们宁愿每天颠簸80余里路坐公司班车来回,也不愿意在那个工厂过夜。

距离小镇西南方向40里路左右,便是达茂旗稀土公司的分离厂。几年前,这里死了数万只羊,当地居民认为这是因为吃了被稀土厂排出来的废气废液污染的草。

由于长期以来以低价策略出口,中国稀土产品在国际上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2000年左右开始,国外稀土开采就几乎停滞了。最近几年,出于保 护资源和环境角度考虑,中国试图减少稀土开采量。这让日本、美国、欧洲等稀土需求量较大的发达国家不满。一些外媒频频向中国发难,质疑中国的稀土战略。

稀土行业专家、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王国珍称:“中国稀土行业的关键是污染问题。”

直击稀工厂

“那是分离厂排放废液的废水池。”张建华指向远方,约莫400米以外,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池。

远远的就可以闻见一股刺鼻的气味,池水的颜色暗黑。小池塘坐落在一个小山坳里,地形条件让这里成了天然的排废空间。附近没有河流,废水最终将渗透到地下。

距离池塘一公里左右,几处脏兮兮的厂房伫立在那里,工厂连个名字也没有。张建华上班的稀土分离厂也是其中一个。横在二者之间的,是废渣库。这个废渣库含有辐射性的元素钍,距离通往分离厂的柏油路很近。每天工人就沿着这条路上下班。

自从这个工厂开工,张建华就在这里上班了,至今已经有十几年,“几年前,这个烟囱里排放出的都是黑色的烟气,飘了几十里路都不会散。现在改造了,好多了。”

分离厂一共有4个厂房。《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看到,在萃取工序的厂房,烟气弥漫,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扑面而来。旁边的一个厂房里,地上面残留了不少深黄色的废渣废液,同样是一股刺激性的气味。离开这个工厂几个小时后,记者想起来就要作呕。

“几天前,呼和浩特的环保部门来检查了。好像也没有检查出来什么,就走了。”张建华说,“来检查的时候,生产暂停了,烟囱不冒烟了。”

现在,1000多名员工的工厂照旧在生产。仅一墙之隔的另一家分离厂因为规模较小被当地政府部门叫停了。那个分离厂只有两三年的时间。“污染太严重。”他说。

“没有人愿意在工厂住,都受不了。有些同事,在车间时间长了,骨质疏松了。前不久,就有人摔断了腿。”他说,“可是不在这里上班,还能做些什么呢?”

高利润空间

百灵庙镇,是达茂旗政府所在地,现常住人口3万多人,税收主要来源于农业、稀土等产业。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一些资本投资稀土产业。中国广播网披露,2007年,当地供水系统改造前,居民饮用水含氟量超过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1.6到1.8倍。

“听说投资700万建一个分离厂,一年就能赚回来。”张建华说,他的老板此前做硫酸、盐酸等生意,后来投资稀土分离厂。除了达茂旗以外,这位老板在包头还有一个分离厂。

目前,国内拥有七八十家类似的分离厂,分布在内蒙古、江西、四川等地。

记者了解到,这家工厂的冶炼能力在3000~4000吨,按照去年国内12.73万吨的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产量,已经算是中型规模。

但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5月公布的《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使用混合型稀土矿的冶炼分离项目规模应不低于8000吨(REO)/年,这个工厂将面临淘汰。

征求意见稿还要求,稀土金属冶炼项目不得采用氯化物电解体系。采用氟化物熔盐电解体系的,合成氟化稀土须配有完备的含氟废水、含氟废气处理装置,含氟废渣须专门处理,不得随其他工业废渣排放。

同时,稀土冶炼分离应采用先进工艺和装备,有完善的节能措施,能源消耗须达到《稀土冶炼产品能耗》(XB/T801-93)一级标准,待新的《稀土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出台后按新标准执行。

“目前国内分离厂采用的都是高温焙烧技术,这种技术不可能处理掉氟和钍的污染。”包头稀冶化工技术研究所总工、高级工程师王鸿儒称,稀土提取中钍和氟是可以完全回收的,能杜绝流失,化害为利。

冶炼术落后

王鸿儒试验发现,利用低温焙烧,萃取的时候,几乎没有烟气,而高温焙烧,满屋子都是刺鼻的烟气。

事实上,低温焙烧技术已经存在了。王国珍说,《包头稀土精矿低温焙烧无污染冶炼试验》已经完成。这种技术让氟回收率达到95%以上,排放的尾气中氟 含量小于2mg/m3;浸出渣中钍含量小于500ppm,满足工业生产要求。“但是国内基本上没有厂家使用。因为成本高,不划算。”

包钢稀土(600111.SH)总经理张忠坦陈,国内稀土行业准入门槛低、技术水平低、环保意识薄弱、能源消耗大。包头稀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任福告诉本报,为满足市场需求,价格高的稀土元素开采、冶炼和采选比例较高,造成了一定的结构性浪费。

王国珍说,回收的氟化氢氨,可以直接在市场上销售。但是钍拿出来以后目前不能卖。

钍可以作为核电站燃料,但是国内核电站目前使用的是铀元素。目前,印度、以色列、加拿大等国正在实施钍核电的产业化。

钍和稀土共生的稀土矿占2/3。白云鄂博地区钍的储量约105万吨,仅次于印度,查明主东矿就有22万吨,仅后者用于核电,就相当于5500亿吨煤。

王鸿儒介绍,目前,国内年处理包头含稀土氧化物50%的精矿为12万~15万吨,含钍240~300吨、氟0.8万~1.1万吨。以12万吨稀土精 矿来说,流失钍达240吨。这些钍可供1.7亿千瓦的核电站运转一年。年运行7700小时,发电1.3万亿度,日均发电35亿度。按每度0.4元算,就是 14亿元。“但是现在,在提取稀土生产中,共生的钍、钪、氟、磷等,几乎全部流失,不但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

记者了解到,《稀土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制定完毕,并且获得了国家环保部通过,即将公布。

“如果要执行这个标准,全国80%左右的稀土分离厂可能面临倒闭。”王国珍说,如果标准执行到位,中国稀土产业将面临大整合。这将有利于企业加大环 保投入,并激励大型企业加大稀土的开发和应用。根据尚未公布的《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草案,2015年,全国的稀土分离厂将减少到20 家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2

幽灵公司复活记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8386&time=2011-06-11&cl=115&page=all

濒于退市的ST公司搭上股权分置改革的末班车,大走资产重组的后门,成为众多达不到IPO甚至借壳上市标准者的猎物
财新《新世纪》 记者 郑斐

 

  在股权分置改革(下称股改)正式运行六年之后,一批已经退市或处于退市边缘的公司幽灵再现,抢搭股改末班车,完成起死回生的转折。更有为数众多的企业,因为不达IPO标准或违反有关宏观调控政策,正瞄准这类壳资源,希望借股改规避一切现行政策限制,后门上市。

  6月7日,S*ST北亚(600705.SH)发布公告,公布股改和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借中航集团下属的金融控股平台中航投资重组上市。S*ST北亚已经连续四年没有任何主营业务、停牌多年。

  5月12日,SST集琦(000750.SZ)在停牌两年后,也宣布重大资产置换,以新增股份吸收合并国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海证券),并获得证监会有条件核准。后者经营状况比当年同样借股改后门上市的太平洋证券稍好,但也属难以达到IPO上市标准的三流券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今年以来,S*ST圣方(000620.SZ)、S*ST兰光(000981.SZ)、ST东源(000656.SZ)、 S*ST鑫安(000719.SZ)、S*ST万鸿(600681.SH)等五家已达退市条件的公司,因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被监管部门核准,启动了重大资产 重组。其中,有三家公司被注入房地产资产。没错,这是2009年底以来就三令五申严禁上市、再融资的敏感板块。

  借壳上市本来已经是后门上市。允许这些垃圾股公司“破例”装入各类资产、完成股改和重组,不仅与此前发审部门制定的上市规则出现“冲突”,也和证监会宣称借壳上市应向IPO标准趋同的做法相悖。

  “这种一再破例,给市场什么信号?为什么要践踏市场规则,置于‘三公’原则于何地?”一位资本市场资深研究人士表示。

  截至2011年5月底,所有上市公司中,仍有15家公司正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意图搭上股权分置改革的“末班车”。 其中同样不乏S*ST天海(600751.SH)、S*ST光明(000587.SZ)、S*ST聚友(000693.SZ)等多年濒于退市边缘的“幸运者”,现在又面临一次复活的机遇。

  “这种已经完全失去上市资格的公司,为什么还非要股权分置改革,并要给它们开重组的后门?”中国社科院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说。

北亚复活

  6月7日,S*ST北亚发布公告,公布股权分置改革和重大资产重组方案。S*ST北亚复活了!

  S*ST北亚原属于铁道部下属企业,生产“中华之星”动车组,本来背靠铁道部的订单轻松分享垄断的收益。接近S*ST北亚的知情人士透 露,2003年铁道部部长易人,原排名第四的副部长刘志军出人意料地接任,遂撤回了给S*ST北亚的订单。S*ST北亚从此走上房地产开发、资金拆借、多 元化投资等歧途。最终,S*ST北亚的董事长刘贵亭因多项罪名锒铛入狱,S*ST北亚也风雨飘摇。

  2007年5月25日,三年连续亏损的S*ST北亚股票在上交所暂停上市,并于2008年2月启动破产重整程序至2010年12月27日正式结束。四年来,北亚集团没有主营业务,一直处于停牌状态。

  但是,根据最近公布的方案,S*ST北亚将以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中航工业下属的中航投资股权。评估确认的中航投资100%的股权价值为664839.98万元。发行价格最终确定为7.72元/股。预计发行股数为77782.81万股。

  在此次中航工业集团入主之前,北亚集团曾于2008年11月18日、2009年1月13日两次召开股东会审议重组及股改方案,但均无果而终。

  公告显示,北亚集团此次股改方案由资本公积全体转增、中航工业向北亚赠予中航投资的股权资产以及北亚集团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流通股股东定向转增 股本三个步骤组成。其中全体转增为每10股转增8股,向流通股东转增比例为每10股转增13股。股改方案尚未得到股东大会表决。

  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中航投资系内部金融资产整合的产物,下辖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并参股中航工业集团内部产 业公司。如果此次重组完成,北亚集团的主营业务被定义为“证券、租赁、期货、财务公司等金融业务和财务性实业股权投资”,一家综合型金融控股平台上市公司 雏形显现。

  但目前上市公司中,惟有中国平安以保险业务起家,在经营多年后方形成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平台公司,此前从未出现过金融控股平台公司直接上市。“金 融控股平台公司风险太大,在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中都还是一个难题。对金融控股平台公司的监管,央行目前仍处于研究当中。”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知情人士 表示。

地产破例

  5家ST公司居然顺利拿到了和房地产企业重组的证监会批文!

  这5家公司分别为:S*ST圣方、S*ST万鸿、S*ST兰光、ST华源和ST东源。“这直接挑战了房地产调控的底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 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表示。根据2010年4月17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房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的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及重大资产重组。

  业内议论纷纷。5月27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解释说,这些都是在限制令出台前已经受理的房地产类并购重组申请,去年8月份以来证监会没有受 理新的房地产企业重组申请。少数公司的核准,并不意味着当前房地产类并购重组政策发生了变化,目前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仍处于暂缓状态。但据WIND统 计,2010年4月房地产调控出台之前,沪深两市共有14家ST公司披露了涉及房地产资产的借壳重组案。

  一位房地产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地产企业IPO政策进一步收紧,A股上市的地产企业已经很难再融资,H股上市房企回归A 股也频频受阻。2009年以来,能够在A股上市的地产企业都是在打“擦边球”,比如以工业地产为“卖点”的华夏幸福基业(600340.SH,借壳ST国 祥),号称主业为水泥、材料获得上市的金隅股份(601992.SH)。

  在这样的背景下,惟独股权分置改革能够成为地产企业后门上市的法宝。2011年以来,新华联置地、金科集团、宁波银亿控股等房地产公司各显神通。

  2011年4月15日,S*ST圣方宣布和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的重大重组获得证监会的核准。根据方案,S*ST圣方将向新华联控股旗下房地产子公司新华联置地全体股东发行股票,用以购买新华联置地100%资产。

  S*ST圣方由于连续亏损,于2006年4月被停止交易,并被公司注册所在地黑龙江牡丹江市法院裁决进行破产程序,后与原债权人达成债务谅解。在之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S*ST圣方没有任何实际业务,完全依靠政府补贴,并于2007年5月复牌。

  2006年6月,S*ST圣方曾得到首钢控股的垂青。首钢控股通过拍卖获得圣方28%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在之后长达3年的时间内,首钢注入资产的意图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并在2009年8月将所持股权转让给新华联控股。

  与S*ST圣方如出一辙,2011年5月27日,ST东源(000656.SZ)增发股份购买金科集团的重大资产重组也获证监会核准。ST东源2004、2005年连续2年亏损,2006年5月9日被深交所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近7年来一直没有明晰的主业。

  正是这些早已不符合上市规定的幽灵公司,以股改之名,又堂而皇之地包装上市了。

以股改之名

  始于2005年4月的股改,至今已经运转了六年时间,带给资本市场的是非功过尚待时间的检验。回头看来,股改在向当时的流通股东支付了数千亿元 的对价之后,指数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轮回,当时的那批流通股股东得以胜利出逃。然而,如果去除新股因素,上证指数在短暂的风光之后,已经重新回到了股改 前的原点。

  与此同时,“谁都知道,此类重组后面埋伏了太多的内幕交易,太多的利益。”一位证券业律师称。

  2007年12月28日,在券商界籍籍无名的太平洋证券通过参与ST云大股权分置改革、重大资产重组而在上交所挂牌,引来业内极大争议。但此后,如前所述,类似行为此起彼伏,甚至做得更为极致。

  以股改之名借壳上市规避各类监管政策,显然存在严重缺陷和漏洞。即使按照正常的借壳上市程序,壳资源公司与注入资产方除了要完成大量的财务工作,还需要获得股东大会、监管层的审批。更何况,全球资本市场在借壳上市的监管上都已经趋严。

  根据2004年3月底港交所修订的《上市规则》,香港无论是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的注资行动,只要在资产、代价、盈利、收益、股本比率上任何一 项达到100%,即被视为重大收购,如果在之后两年之内公司的控制权易手,则必须按公司IPO上市的程序披露并审批。所谓控制权,港交所则界定为因收购资 产而令卖方取得行使或者控制行使超过30%的投票权。

  “重大收购往往会被监管机构倾向于认定为反收购,披露信息要求向IPO看齐。”一位香港资本市场资深人士表示。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证监会也早就宣布,借壳上市的标准要向IPO看齐。然而,一旦带上了股改的帽子,参与重组的双方均可利用支付股改对价的模式解决价格问题。而为了保证股权分置改革“百分之百成功”,监管层的审批会大放绿灯。

  与此同时,大部分垃圾股的资产重组都伴随着二级市场股价的大幅度上涨,参与借壳上市和资产重组的内幕人员,包括各级官员、企业领导和参与策划的中介人员,利用这些内幕消息大发横财,有些情况下,正是这样的利益驱动才让有关人员积极推动这些交易的成功。

  虽然中国的法律对内幕交易及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明确规定为违法犯罪行为,但这些犯罪行为十分隐蔽,查处成本很高,取证困难,难以起到警示市场的作用。

  监管部门并非不清楚借壳重组的积弊,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一再大声疾呼要严格股票市场的退市制度,但不断出现的“死而复生”的案例,让中国的资本市场笼罩在无尽的雾霭中。

  财新《新世纪》实习记者郝小兵对此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06

"幽靈基金「傳奇——基金中的幽靈戰艦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482

荷蘭國際集團(ING)旗下有一隻名為公司領袖信託的基金,這只基金在過去10年中成功打敗了絕大多數的競爭對手。其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持有大量的能源和鐵路股,這都是能夠受益於油價上漲的股票類別。

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全球熊市中,這只基金也沒有出現重大損失,因為其持有的金融類股票非常少。

成功的基金背後,一定有一位眼光獨到、嗅覺敏銳的基金經理,那麼這只基金背後的那個英雄是誰呢?

答案是:這只基金沒有經理。

在這只基金的7.5億美元投資組合中的22只股票,全部是沿襲著1935年挑選股票時所做出的選擇,除了股息消除、債務違約或者降級,這些股票都不會被交易。

共同基金觀察者(Mutual Fund Observer)的出版人David Snowball因此將這只基金比喻成「基金世界中的幽靈戰艦」。

這只基金的座右銘是——「沒有經理?那也沒問題!」(No manager? No problem!)

來看看它的輝煌戰績:

企業領袖信託基金的指數基金以標普為基礎,基本上是靜態的持股。

據WSJ引述晨星分析師Kevin McDevitt表示,「這只基金所表現出來的被動性,估計絕大多數投資者都無法容忍,默默繁榮經歷了漫漫75年。」

該基金的擔保方是ING投資公司,其並未對該基金相關事宜作出評論。

該基金中的藍籌股中,有一些已經隨時代變遷而隕落,但約1/3都還保持著原有的形式,其餘的經歷了各種併購、分拆、衍生等變化,持有方式已經有所改變。

「保持原型」的股票包括聯合太平洋公司(Union Pacific)、寶潔等等耳熟能詳的大型企業。而該基金所持有的艾奇遜·托皮卡·聖菲鐵路公司後來成了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這還要源於2010年初伯克希爾對北伯靈頓鐵路公司的收購。

過去十年中,這只「幽靈基金」的年平均回報率達到了8.3%,同期標普500的回報率為5.3%,同行業基金的平均回報率為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714

中順潔柔:行業產能過剩的幽靈浮現 徒步十公里

http://xueqiu.com/9262363803/25005022
吃飽喝足,夜深人靜,用維達的紙巾擦完嘴巴後,慢慢閱讀中順潔柔的半年報。自從分析過中順潔柔的2012年報之後,偶一直在持續跟蹤這個行業。(詳情請參閱http://xueqiu.com/9262363803/23660130)本人沒有持有中順潔柔,如果朋友們發現偶胡言亂語,就當成聊齋夜話好了。[大笑]

中順潔柔中期營業收入增長了4.57%,增長緩慢,淨利潤大幅增長24%,利潤增長還是很牛的。關於銷量,中報含糊其辭,嘟囔了一句「銷售量持續上升」,視力不好的估計都聽不見。營收增長緩慢,可能是因為經濟放緩,需求不足,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我覺得是行業競爭加劇。

看過一個報導,維達紙業(中國)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東方透露:尼爾森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季度零售業衛生紙品銷售額同比僅增長1.6%,衛生捲紙銷售額增長-1.4%,而衛生紙品的銷售量卻增長了10.4%。這是以前沒有過的情況。

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到,衛生紙品實物量增長了10.4%,需求並沒有萎縮,行業營收躑躇不前說明零售價格比去年大大降低了。從實際觀察中也可以發現,零售終端在瘋狂降價促銷。我觀察到的是如此,也有雪球上的朋友告訴我,全國各地紙巾全線在降價,不少品牌的降價幅度高達三至四成。除了降價以外,零售終端也出現了很多非常陌生的品牌。我在沃爾瑪的扶梯邊看到了一個商標為「純點」的抽紙新產品,仔細看標貼,原來是貴糖股份出產的。

此次價格集體跳水據說主要是紙漿下跌和產能過剩導致的,中順潔柔在中報中說「紙漿成本2013年上半年處於相對低位」,實際上這個說法並沒有找到證據。相反的是,恆安國際的紙品業務毛利率下降了1.2%,維達國際的毛利率下降了2.4%。所以我覺得根本原因還是產能過剩導致了價格戰。再說了,上游原材料降價,廠家未必願意向消費者吐出利潤,比如說2012年之前白酒,而激烈的競爭幾乎百分百會導致價格戰,比如說2012年之後的白酒。

2013年我國生活用紙行業新增產能135萬噸,而市場新增需求卻不足一半。除了行業內部增產,行業上游或者外界資本紛紛湧入。跨界資本的熱情恐怕比2011年眾多資本進入白酒行業還要激情四射。不好意思啊,我老是拿白酒打比方,因為我是非著名白酒空頭,我得為自己帶鹽。[摊手]

除了新增產能,那些佔著大半塊份額的、主要集中在二、三線城市的小品牌恐怕也不會甘心退出。生活用紙是重資產行業,退出成本很高,而且在營銷過程中品牌忠誠度起的作用並不大,因此只要還有邊際利潤,就會有人願意降價爭奪份額,回籠資金,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這種情況總是非常明顯,比如鋼鐵和航運行業。現在生活用紙行業也陷入了產能過剩的陰影,價格戰一旦開啟,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停下來的。Bty,關於重資產行業邊際利潤的觀點是從著名化工分析師郭大俠那裡學來的,向@郭荊璞  致意。

說到品牌忠誠度,多扯幾句。衛生用紙這玩意的品牌忠誠度是非常有問題的,根據AC Neilson的調查,影響內地消費者購買生活用紙的因素主要是使用經驗與價格,兩者均逾40%。生活用紙的質素分別不太明顯,要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忠誠度並不容易,一般來說,消費者會在相同層次的各個品牌之間隨意選擇。比如說我老婆去買紙巾的時候,東看看,西看看,幾乎就沒有固定的品牌。這和食品行業完全不同,食品行業涉及到安全、情感體驗和口味問題,個人傾向相當明顯,比如說有些人就是愛吃灣仔的餃子,哪怕貴一點。

隨便找幾個產能擴充的例子:
1,貴糖股份擬投資 4650 萬元人民幣,在一年內建成年產 1.5 萬噸高、中檔生活用紙生產線
2,贛州華勁紙業34萬噸漿紙項目採用高速生活用紙機和生活用紙深加工生產線,總投資28.3億元,投產後可實現年銷售收入30億元,稅收8億元。嘿嘿,行業老四中順潔柔混了那麼多年,年收入也不過20億+。
3,山東華林機械與廣西華欣紙業成功簽定7.8萬噸生活用紙項目
4,兩面針擬實施年產8萬噸生活用紙項目。
5,河南銀鴿投資公司在今年3月正式投產其12萬噸生活紙項目
6,晨鳴紙業公佈了對旗下武漢晨鳴的調整,投入達17億元資金,新建兩條高檔生活用紙生產線,形成年產13.6萬噸高檔生活用紙的生產能力。
7,岳陽林紙公司上半年進行了產品結構調整,從文化紙向生活紙轉型,建設了新的生產線。
以下省略一千字。

牛叉吧,我在蒐集這些數據的時候,下巴都快掉下來了。知名的不知名的,上市的非上市的,都盯著紙巾這塊肥肉呢,市場想要出清,恐怕還早的很。在另外一個我比較熟悉的速凍食品領域,無論從媒體上還是我自己的觀察,我都沒有發現新的競爭者進入的跡象。這個觀察給我的教訓是,不同的行業競爭態勢,恐怕會對參與其中的企業長期價值產生深刻的影響。

刺激產能過剩的因素大概有幾個:
1,高速增長的朝陽產業,畢竟用紙巾代替樹葉、布條的人越來越多了。
2,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進口實際價格下降。國內紙漿70%依賴進口,進口機器設備的成本下降。上面提到的新增產能全都是雄心壯志,我估計應該全部都是進口的高速設備。

閒話不多扯,回到損益表。潔柔中期淨利潤大增24%,究其原因,主要是毛利率上升和費用率控制得當。毛利率上升可以歸因於產品結構改善。
查看原圖生活用紙通常包括廁用衛生紙、軟抽紙、手帕紙、盒巾紙,廚房用紙、擦手紙等。從行業平均水平看,廁用捲紙類衛生紙佔比高達66.5%,非捲紙類佔33.5%。中順潔柔非捲紙類業務營收增長了9.21%,營業收入和捲紙類平分,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這是個很積極的現象。中順潔柔顯然是加大了非捲紙類高毛利產品的營銷。我在家樂福看到了一個妹子促銷潔柔的抽紙和手帕紙,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潔柔的促銷員,是個漂亮MM。

雖然妹子漂亮,我也不打算上圖片。因為我在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潔柔利潤大增,除了剛才提到的毛利率上升以外,銷售費用率下降了5.4%是另外一個主因。我只是很難理解為啥銷售費用會下降。剛才我們提到過,超市打折促銷非常激烈,又有美女促銷員,銷售費用率怎麼會在下降呢。潔柔對此的解釋語焉不詳。我的理解是要麼說明中順潔柔管理層很牛,有效提升了營銷效率,要麼就是調節利潤,或者乾脆作假,三者必居其一。

讓我們看看可以對比的例子。恆安國際剛剛發佈了2013年中報,紙品業務營收為50.65億港幣,增長了14%,扣除出口原紙業務以後內地市場增長了17.8%,增速遠高於潔柔;恆安中期盈利6.74億港幣,下降了3.6%,恆安沒有披露業務分部的費用結構,不過我猜測利潤的下降很可能是因為費用率的大幅上升。

維達國際中期營收增長了14.8%,銷售和推廣費用增長了22%,盈利增長了10%,實際上如果扣除其它收入和匯兌損益這樣一次性的收益外,維達國際的經營利潤只增長了0.5%。從恆安和維達的對比中,我們應該能夠清晰的看到行業競爭加劇對銷售費用的影響,所以潔柔的銷售費用率下降,著實難以理解。

老實說啊,在財務報表裡,我最不相信的就是損益表,這個玩意從Top line開始一直到bottom line,每一行都有可能是在會計師拍腦袋或者被老闆拍腦袋的情況下寫出來的。相對來說,我更信賴資產負債表。潔柔的資產負債表呈現出惡化的跡象,表現最突出的就是,
1,營運資本大增,現金流減弱。
2,資產負債率進一步上升。
這兩個問題,一體兩面,高度相關,且聽我分解。潔柔的資產負債率從期初的35.6%上升到45.3%,有息負債率從年初的18.5%上升到年中的32%,上升的速度更快,這也意味著經營負債減少,佔用上游資金的能力減弱,而且營運資本大增,兩者相加的結果就是現金流難看。

潔柔有息負債高達13億,比期初翻了一番,其中包括3月初發行的8.3億公司債,票面利率為5.53%。如果按照有息負債全年平均5%的利息率,每年大概需要支出7000-8000萬的財務費用,半年為3500-4000萬,而中順潔柔半年息稅前利潤大概是1.3億元,光財務費用就是一筆龐大開支,潔柔的財務狀況遠非其損益表表現的那麼輕鬆。而且,從剛才我們的分析也可以看到,維達和恆安的營收增速都遠高於中順潔柔,行業巨頭對包括潔柔在內的二線品牌的傾軋清晰可見,潔柔的未來是否也是清晰可見的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63

德國商業景氣指數連跌6個月 經濟衰退幽靈籠罩德意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06

德國智庫IFO商業景氣指數連續第6個月下滑,經濟衰退幽靈籠罩在歐元區最大經濟體的上空。

德國智庫IFO對大約700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10月IFO商業景氣指數為103.2,不及經濟學家預期的104.5,也低於上個月的104.7。

IFO經濟學家Wolhrabe稱,

目前德國工業幾乎沒有亮點。我們的調查沒能發現近期PMI數據中的上升勢頭。僅出口預期小幅上升,需要關註其是否可持續。銀行壓力測試短期內對信貸沒有影響。預計德國經濟第四季度零增長。

曾在去年幫助歐元區從最長經濟增速下跌中擺脫出來的德國,今年二季度經濟增速出現收縮。8月工廠訂單、工業產出和出口增速全線放緩,創下自2009年以來的最大跌幅,10月投資者信心也連續第10個月走低。

彭博社對經濟學家的預期調查結果顯示,他們預計德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速將較上季度增長0.3%。德國聯邦統計局將於11月14日公布第三季度GDP增速初值。

德國出口增速放緩部分是因為歐盟和美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以及中東地區政局動蕩。該國第三大貿易合作夥伴中國的經濟增速更是在三季度跌至近六年新低。歐元區內部需求也增加了三季度德國經濟的放緩風險。

歐元區18個成員國整體經濟增速在二季度出現停滯。再糟糕的經濟環境下,歐洲央行於10月2日宣布推出刺激政策,主要是兩項購債計劃。

德國經濟占歐元區總體GDP的30%左右,是歐元區經濟發展的領頭國家。

數據公布後,歐洲股市大幅高開後轉跌。

QQ圖片20141027172658

據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

德國10月IFO商業景氣指數103.2,預期104.5,前值104.7。

德國10月IFO商業現況指數108.4,預期110,前值110.5。

德國10月IFO商業預期指數98.3,預期99.2,前值99.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13

為何從未申辦也能壞你征信? 警惕遭遇“幽靈信用卡”惡意透支 !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3-11/990457.html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接到銀行電話,讓你為一張自己從未申辦過的信用卡還款,那麽你多半遇到“幽靈信用卡”了。“幽靈信用卡”同樣會給你產生不良征信記錄。到底什麽是“幽靈信用卡”?又是怎麽出現的?

______.thumb_head

原標題:警惕你名下“幽靈信用卡” 可上網查詢征信記錄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接到銀行電話,讓你為一張自己從未辦過的信用卡還款,那麽你多半遇到“幽靈信用卡”了。在各大銀行爭搶信用卡市場時,相信不少消費者都辦過幾張信用卡,甚至忘記了自己手中到底有幾張卡,若遇到身份證丟失、信息泄露等情況,可能名下還有更多的信用卡。銀行人士提醒,警惕“幽靈信用卡”影響個人征信。對消費者而言,要保護好個人的信息,防止遭遇“幽靈信用卡”,而且最好查一下征信報告,對所擁有的卡片做到“了然於心”。

查征信記錄,發現被辦卡

“被辦卡”讓人心塞。隨著3·15的臨近,“幽靈信用卡”進入大眾視線。所謂幽靈信用卡,就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己名下多出了一張或幾張信用卡,最糟糕的是,這些卡還產生了惡意透支記錄,最後影響到個人征信。

銀率網信用卡組分析師華明舉例稱,一位先生在查詢個人征信記錄時,發現名下還有一張在外地辦理的信用卡在使用,後來該卡產生了一萬多元的逾期,給其個人征信記錄帶來不良影響。然而,他本人從未到過那個城市,也沒有辦過卡,拿到信用卡的申請單後,發現上面除了姓名和身份證號碼以外,其他信息均與本人不符,因此他認為有人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辦理了信用卡。

分析師表示,這種被辦卡的事情並非個案。有人名下有不少信用卡,這些信用卡,有的是幫朋友完成任務,辦後閑置一旁的,有的則是自己壓根不知曉。

“被辦卡”者征信將受影響

業內專家表示,當“幽靈信用卡”產生逾期時,那麽“被辦卡”的人征信記錄就會受到影響,產生不良的征信記錄。銀行人士表示,多數不良記錄是因為未按時還款導致的,無論是由於疏忽大意還是其他因素導致無法在還款期之前還款,或是逾期還款,都有可能導致信用卡個人不良記錄的產生。

其次,自己的身份證或身份證複印件被人拿來冒辦信用卡,並進行了惡意盜刷,由此也會導致個人信用卡不良記錄的產生。

再次,若持卡人手中有未使用但激活了的信用卡產生了年費,而持卡人並不了解,由此產生欠繳費用,也會影響個人信用。雖然銀監會曾出臺通知,未經持卡人授權,在信用卡激活前不得扣任何費用,但部分主題信用卡或特殊信用卡會在規章時明確表示,辦理後就會收取年費,不管是否開通。這需要持卡人在辦理信用卡時對所辦信用卡的相關規則了解清楚,以免承擔不必要的費用。

“幽靈信用卡”怎麽出現的?

分析師華明表示,造成名下存在“幽靈信用卡”的原因有多種。原因之一,是消費者對個人信息保管不善,“目前個人信息泄露案件頻發,不少非法機構打著能代辦大額信用卡的名義,讓消費者提供身份信息,很多通過正規渠道辦卡被拒或對額度不滿意的消費者,輕易相信這些非法機構,將自己的重要信息泄露了出去,導致被冒名開卡。”

其次,和銀行也有一定關系,可能是銀行員工為達到考核目標泄露用戶信息。

專家提醒個人信息要嚴格保密

分析師建議,不要相信任何宣傳能代辦信用卡的廣告;對於自己的個人信息要嚴格保密,尤其是身份證照片、複印件等重要信息,以免被辦卡,“同時,銀行方面也要嚴格管理本銀行申請資料的安全問題,堵住用戶信息泄露的口子,同時嚴格按照‘三親原則’批卡。”

編輯:姚祥雲 審核:向江林

  • 信網
  • 姚祥雲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07

票房註水查證難難難 熱映影片頻現幽靈場

在《葉問3》因為票房造假被廣電總局處置後,電影票房註水現象一度銷聲匿跡。然而,近日卻大有死灰複燃的跡象,《致青春2》、《大魚海棠》、《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等一眾熱映的影片先後被指涉嫌票房註水。

票房造假是否卷土重來了?是什麽讓票房註水“陰魂不散”?而7月票房同比下滑18%不禁讓人發問:是否是票房低迷讓票房註水死灰複燃?失去了票房註水的電影市場還能繼續雄起麽?

多部熱映影片涉嫌票房註水

近年來,在線售票網站的發展讓在線售票成為主流,也讓每部電影的真實售票情況暴露於公眾面前,一旦有涉嫌票房註水行為或售票異常就很可能被網友曝光。

7月13日~7月14日,時光網專業版數據顯示,《致青春2》的高票房影院中上座率達到80%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90%。有媒體指出,《致青春2》的發行方北京微影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微影時代”)為影片做出了4億保底發行,出於壓力,對票房註水。

對於上述質疑,微影時代方面公開回應稱,4億元保底是外界失實傳言,實際上遠遠沒有這麽高。針對幾乎空場情況下第一排售空、午夜包場等情況,微影時代方面公開稱,包場行為為吳亦凡的粉絲所為。其粉絲為了支持偶像,有組織地進行包場、鎖坐、n刷等行為,並在組織活動時,要求不要鎖那些位置較好的座位。

無獨有偶,同期熱映動畫電影、由光線傳媒發行的影片《大魚海棠》也被卷入票房造假風波。微博實名認證的光線影業華北大區總監與網友隔空互辯,《大魚海棠》官方微博也加入聲援。據悉,有大量網友在微博等網絡渠道曬出售票網站售票情況,實際到坐人數遠不及真實人數,不少影院到場人數不及售出票數的兩成,許多網友享受了“包場”待遇。

關於網友質疑《大魚海棠》電影實際上座情況與售票不符、票房涉嫌註水一事,《大魚海棠》官微的回應卻並不能令人信服。官微稱,出現滿場的原因是:“在售票界面顯示停止售票後(開場前5分鐘),進入該場次售票頁面即會出現滿場,以示該場次座位已鎖,不可再進行線上購買。”但是使用貓眼購票,在臨近開場前的3分鐘,雖然無法再進行購票,但是頁面顯示的是實際購票的情況。

此外,正在上映的《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也被媒體指出出現“幽靈場”(即票售完卻沒有人到場)。

票房註水的原因

雖然一些制片方認為,票房註水是因為粉絲組團購買,或者有個人或企業包場贈送給相關人士,而出現售票數與實到人數不符可能是粉絲任性,買了票卻不願意來。

一位院線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制片方自己購買電影票的行為是真實存在的,但很可能是買了票贈送給一些單位或個人,甚至買完電影票就不管了只是為了推高票房。事實上,這部分人很多情況下是不會去看的,某種程度上推高票房,帶來票房虛增。

不過,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公共事業部總監劉建峰認為,影院會把一些位置留給自己的內部渠道,但這不能成為發行方或者在線票務票房註水的借口或依據。

事實上,一直以來,很多制片方在電影的宣發費用中,都會留一部分用於買票房。一家院線公司的證券事務代表向記者表示,一部電影起片(上映前三天)對一部電影後期票房走勢有較大影響,因此,很多制片方會選擇在電影上映前三天抽出部分宣發費用購買票房,以推高票房。

本來,這種行為在業內看來只是一種營銷手段,本來並沒有被引起足夠重視,直到《葉問3》的出現。由於《葉問3》票房捆綁了一系列互聯網金融產品,金融公司為了利益大肆“買票房”,造成票房虛高的假象,此事引起廣電總局的重視,並對相關發行方進行了處理與警告。

“我們太追求票房了,就像民族追求財富一樣。”在著名作家嚴歌苓看來,正是市場對於票房的過度狂熱才造就了票房造假等一系列亂象。

票房造假帶來中國高票房假象

票房註水還帶來一個問題:中國票房高增長假象。

今年3月,《葉問3》票房造假行為被廣電總局處理後,第二季度票房一度低迷,到了本該火熱的7月檔期,票房依舊低迷,甚至出現了票房同比下滑18%的慘狀。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葉問3》事件之後,票房造假的情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緩解,票房造假、票補等情況的減少,也是導致第二季度票房下滑的原因之一。

米粒影業董事長張青向記者表示:“今年的暑期電影市場特別不好。跟去年相比簡直是冰火兩重天。事實上,今年整體趨勢都不怎麽好。很多人歸結於今年爛片太多,所以觀眾觀影欲望下降很明顯。但是真正的情況是什麽呢?去年的暑期檔是中國的幾大票務網站瘋狂搶奪電影票務市場份額的機會,因為要搶奪,所以瘋狂地進行促銷。去年6.6元、9.9元的電影票特別多,導致很多不是觀影的人群都進入了電影院。導致撐起了一個反常的市場,不是真正的符合觀影市場的情況。今年暑期檔就立即被潑冷水了,到目前為止,暑期檔過半了,還沒有一部過10億的片子。今年的電影市場,在沒有這麽瘋狂的票補情況下,到底有多少真實的票房值得我們深思。”

那麽票補或者說票房註水的量到底有多大呢?由於票房註水大都暗箱操作,業內目前並沒有權威數據。光線影業董事長王長田直言,去年、前年估計整個票補總額大概在四五十億(註:去年全國票房441億,如若按50億票補算,“虛假票房”就占了11%多),今年可能會下降到十幾個億,比如15個億甚至更少。

“去掉那些造假的成分,票房情況可能遠遠不如看到的成績。”陳少峰表示。陳少峰建議:“片方企業和發行企業要理性看待票房,多考慮自身的實際盈利情況,不要盲目投錢。我們離美國電影產業差得還遠,還是要專註做好內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45

網約車你還敢坐嗎?不止“幽靈車”,司機還有可能是在逃人員

據深圳晚報報道,深圳市政協常委彭琛提供了一組8月15日深圳市官方發布的一組數據:全市網約車司機中,共有2231人身份異常,其中40人為全國在逃人員,758人為涉毒前科人員,1433人為全國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員,1479人的駕駛證狀態異常;在車輛方面,發現有6170輛車狀態異常,其中有664輛達到報廢標準。

深圳市南山區政協常委鄭春雨則對此表示:“網約車,僅滴滴打車這個平臺,一天單量已經1000多萬,發生一單這樣的事情,在出租車行業也是有可能的。不能因為出現了這一起安全事故就把整個網約車打死。”

而昨日新民晚報刊出的《優步頻現“幽靈車”惡意扣款》一文關註了最近出現在上海和國內其他城市的優步“幽靈車”現象 。所謂“幽靈車”,是指司機接單後,沒有聯系乘客、也沒有車來接乘客,但行程卻很快開始又很快結束,乘客被莫名扣款;更令人不滿的是,點開這些“幽靈車”司機的頭像,都是驚悚的畫面。

網友紛紛吐槽:有的指責優步對於司機的審核太“潦草”,這種頭像也能通過審核;有的認為“不到一分鐘的行程顯然不正常,優步的系統怎麽會允許司機頻頻扣款?”

對此,中國優步表示,經了解,報道中提及的“幽靈車”是刷單行為,優步將持續通過技術手段打擊該類行為,同時積極收集各類證據,轉交公安部門,將不法分子繩之於法,以確保平臺的公平、公正,充分保障乘客和司機的利益。此前,北京、上海兩地法院分別就網約車刷單案進行宣判,涉事人員因詐騙罪最高獲刑一年。

值得謹記的是,優步承諾,若碰到類似問題,可直接跟客服反饋,對於因此而產生的車費,客服與技術部門在盡快核實後將操作全額退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457

網絡訂餐亂象仍頻出:營業執照造假花樣多 幽靈餐廳屢現

今年以來,全國多地對網絡訂餐平臺開展巡查和專項整治。10月1日實施的《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與新食品安全法呼應,對網絡食品交易各方法律責任和義務進行了嚴格規定。但是,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調查發現,嚴查之下,一些商家以模糊證照字跡的方法瞞天過海,“幽靈餐廳”、超範圍經營等問題仍然頻現。

新規之下營業執照造假花樣翻新

網絡食品安全查處辦法規定,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交易的食品經營者在其經營活動主頁面顯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經營許可證時,相關信息應當真實、準確、畫面清晰,容易辨識。但記者登錄各大主流網絡訂餐平臺和實地探訪發現,新規之下,一些商家以花樣翻新的造假伎倆逃避監管。

以店鋪實景圖片代替證照。在百度外賣和美團平臺上,標明位於上海市徐匯區建國西路641號的“南京湯包館麻辣燙”、北京市西城區宣武門附近的“滿香園餐館”、長椿街30-3號的“那年小館”、達智橋胡同6號的“食尚客”等店鋪,在商家詳情中沒有公示經營證照,有的僅附有3張餐館內外實景照片;地址標示為廣州市中山六路100號的“飄香麻辣燙”、中山八路10號的“千里香餛飩王”等店鋪,僅公示一張營業執照,沒有許可證。

模糊證件蒙蔽消費者。在百度外賣平臺,北京、上海、廣州一些已經公示經營證照和商戶實景的餐戶,卻只能看到分辨率很低的小照片,無法點擊放大。在美團外賣上,名為“食尚客”“賽百味(莊勝崇光店)”“同樂居家常菜”等店鋪,公示的餐飲服務許可證圖片字跡模糊不清,還不能放大。

許可證過期仍然照常營業。記者在美團外賣上發現,一家名為“麻辣誘惑(漢光店)”的店鋪餐飲服務許可證早在今年6月就已經過期。“餓了麽”平臺上一家名為“賽百味”的店鋪去年12月就已過期。百度外賣一家名為“京味齋”的店鋪,其公示的餐飲服務許可證截止日期為今年8月1日,營業執照年度檢驗情況也是只到2012年度。位於北京西單北大街133號的“CoCo都可”店鋪,營業執照和許可證有效截止日期均為今年9月24日。但截至10月20日,記者發現,這些店鋪依然在平臺上營業,其中“京味齋”月售2710份,“CoCo都可”月售991份。

專家指出,按照法規,持過期的許可證經營等同於無證經營。

“幽靈餐廳”和超範圍經營問題依然突出

除了新規之下的新問題,記者發現,一些過去曾被查處的網絡訂餐老問題依然普遍存在。

公示地址與實際經營場所不符的“幽靈餐館”屢見不鮮。百度外賣上一家名為“粉滋源”的店鋪,公示地址為北京市海澱區大柳樹路13號。但記者實地調查發現,這里確實有家商鋪,但不僅沒有掛出任何店名牌匾,也沒有在餐廳明顯位置掛出營業執照。記者查閱這家商戶的評論發現,近幾個月來,有數位顧客留言表示送上門的外賣食品味道不對,吃了以後出現拉肚子等癥狀。

此外,不少商家還在超範圍經營。百度外賣上一家名為“楚將軍旗艦店”的大閘蟹商家,“8只全母,全網首發,限時特價秒殺”等商家介紹字樣格外醒目。但記者查閱發現,該商家食品流通許可證上經營範圍為“零售預包裝食品、乳制品”,而大閘蟹是屬於生鮮類的活體水產品,並不在其經營許可範圍內。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商家玩貓鼠遊戲,每次媒體曝光後,網絡訂餐平臺便將無證照商家下架,可沒過多久,新的類似問題又重新出現,周而複始。

曾被曝光過有多個無證照餐飲店的上海市寶山區方正路,這里的餐飲店大多只有幾平方米。當時這條街上的“菜飯骨頭湯”“葵姨瓦煲飯”“正宗四川麻辣燙”等商戶在“餓了麽”平臺標識的地址和證照,一律寫的是“上海市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茅臺路462號”。而事實上,兩個地址相差30公里。而如今,記者發現,除“正宗四川麻辣燙”被下架外,“菜飯骨頭湯”仍使用這一地址,“葵姨瓦煲飯”則未公示新的證照。

北京食藥監部門工作人員表示,光百度、美團、“餓了麽”、到家美食會四大網絡訂餐平臺共有北京地區店鋪5.8萬家。相比實體餐飲,網絡訂餐交易環節複雜,交易鏈條長,容易給不法分子摻假使雜提供更多機會,也給職能部門的監管帶來更大的難度,而且餐飲生產的隨意性給監管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訂餐平臺對商家並非沒有治理能力,應收緊審核關口

雖然查處辦法要求入網餐飲生產經營者必須亮證公示,但是不少商家公示的證照模糊,訂餐平臺甚至設置了不能放大的功能,使公示淪為擺設。

對於公眾質疑,美團、餓了麽對記者表示不予置評。而百度外賣平臺依然聲稱,其自成立伊始就已要求所有入駐商家必須亮證公示,還設置了品控部門不斷審查商戶資質,從源頭把控質量。

記者調查發現,網絡訂餐平臺對商家並非沒有治理能力,技術上也可以實現,但操作中卻進展緩慢,甚至有的網絡訂餐平臺間形成“逆競爭”:這家平臺剛清理門戶,那家平臺就照單全收,導致“誰清理誰吃虧”。

專家認為,今年以來相關管理部門屢出重拳,但網絡訂餐平臺上黑作坊猖獗依舊,一個重要原因是板子沒有打到平臺上。

“黑作坊能成群上網,源頭在線下但根子在平臺。”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認為,無證照商家不是新出現的,但是網絡訂餐平臺的出現讓無證照商家的數量迅速擴大。網絡訂餐亂象之所以頻現,一是平臺把關不嚴,一味追求規模;二是平臺投入不足,管理人手有限;三是平臺運營不當,有的地方生產經營者與平臺管理者是同一夥人,存在“監守自盜”隱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7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