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十三五”上海設定四條底線 常住人口不超2500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673.html

“十三五”上海設定四條底線 常住人口不超2500萬

一財網 胥會雲 2015-12-16 22:03:00

守住常住人口規模底線,就是把常住人口不超過2500萬作為長期調控目標。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內,上海的常住人口增加,不能超過74.32萬人。

作為上海發展十分重要的五年,上海在“十三五”建議稿中牢牢把握底線思維,共設定了四條底線。

12月15~16日,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十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舉行。全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總結2015年工作,認真研究上海“十三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要求和目標任務,審議並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上海必須守住的四條底線,分別是常住人口規模底線、建設用地總量底線、生態環境底線、安全底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指出,“十三五”是上海發展十分重要的五年,我們不能有絲毫松懈,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積極主動防範和應對可能的風險,堅持底線思維。

底線一:2500萬常住人口

守住常住人口規模底線,就是把常住人口不超過2500萬作為長期調控目標。

本世紀以來,上海常住人口激增800多萬,從2000年1608萬人,增加到2014年底的2425.68萬人。這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429.26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96.42萬人。

上海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共2301.92萬,也就是說,4年中上海人口增加了123.76萬人。而要守住2500萬人的底線,就意味著未來幾年內,上海的常住人口增加,不能超過74.32萬人。

按照國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的要求,以及上海的發展定位,上海也在通過各種舉措實現調控。

比如,上海推出以積分制為主的居住證制度,持證人可根據積分的不同,享受階梯式的就學、就醫等公共服務。

底線二:建設用地總量負增長

守住建設用地總量底線,就是未來幾年上海的建設用地增量要逐年減少,規劃建設用地總量只減不增、實現負增長。

土地是上海當前面臨的一大資源瓶頸。

上海建設用地總規模接近規劃天花板,新增用地空間非常狹小。截止2014年底,上海全市建成區面積3124平方公里,超過市域陸地面積的45%,與規劃規模3226平方公里相比,只有102平方公里的空間。

與此同時,土地利用結構不夠合理,工業用地比重過大,達27%。而公共設施和綠地的用地比例偏低。

根據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必須遵循的一條原則就是嚴守用地底線,實現建設用地“零增長”甚至負增長。這也就意味著,今後6年上海平均每年新增建設用地只能控制在17平方公里以內。

此前,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莊少勤曾表示,在土地利用問題上,上海已經給自己戴上了‘緊箍咒’,城市發展進入資源‘緊約束’階段,必須轉型升級。

根據“規劃建設用地規模負增長”、“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倒逼城市發展轉型”的要求,上海已進入存量土地開發為主的階段,城市更新將成為上海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式。

底線三:生態環境

守住生態環境底線,就是在大氣、水、土壤等關鍵領域加大治理力度,標本兼治、源頭治理,綜合監管、嚴格執法。

上海市人大財經委和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發布的上海“十三五”規劃人大代表和市民調查問卷顯示,調查對象對於“十三五”時期最關註的方面(可多選)中,改善環境(41.1%)位列第三。

根據今年早些時候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本市部分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上海已經確定了9個區縣11個地塊作為2015年治理對象,包括浦東合慶鎮、青浦青東農場和練塘鎮、金山朱涇鎮等。總面積約6700畝,涉及企業約1300家。

並力爭用3年時間使這些重點整治區域環境汙染問題得到遏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並探索出一條環境綜合整治、區域轉型發展的新途徑。

在今年9月15日,上海市委、市政府還專門在浦東合慶鎮勤奮村召開現場會,部署推進合慶鎮環境綜合整治,對全市加強違法建築拆除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行全面動員。

底線四:安全

守住安全底線,就是保障城市生產安全和運行安全。要防控風險,主動防範經濟金融風險,積極穩妥化解社會矛盾,處置社會穩定風險。

除了城市生產安全和運行安全,上海還特別提出,主動防範經濟金融風險。

自從上海明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以來,金融業一直在上海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統計數據顯示,上海一季度金融業對上海經濟的貢獻首次超過了一半,達到了58.7%。整個上半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活躍,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729.6萬億元,同比增長1.5倍。

今年前3季度,上海金融業增加值2861.31億元,增長27.2%,金融業生產總值占GDP比重達到16.01%。

也因此,主動防範經濟金融風險,也成為上海確保城市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部分。

編輯:楊小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82

北上廣常住人口增速放緩,超大城市誰走了誰還在?

原標題:北上廣常住人口增速放緩,超大城市人口疏解誰走了誰還在?

早上7點半,家住北京雙井的孫女士擠進了北京地鐵10號線,前往中關村上班,“人都被擠成了照片”。顧不得與陌生人嚴重擠壓的尷尬與苦惱,她很慶幸自己趕上了這班車。她不知道的是,即便如此,實際上,這條北京最繁忙的地鐵線路,在2015年全年減少了近1億人次的客流量。

截至2015年末,北京、上海、廣州常住人口總數達近6000萬人。但隨著這幾個城市相繼提出人口控制和疏解的政策,去年,北上廣等城市隱現“人口拐點”的信號。北上廣三地政府今年上半年陸續公布的常住人口數據顯示,北京出現核心區人口減少,上海出現人口負增長,廣州出現人口增速階段性放緩。

面對人口疏解,哪些人走了,哪些人會留下,超大城市的人口疏解如何才能找到平衡點?

北上廣人口拐點來臨?

據“新華視點”記者了解,北京市2015年末常住人口比2014年末增加18.9萬人,但增幅下降,與2014年相比少增加17.9萬人。同時,北京2015年末城六區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比2010年下降0.6個百分點。

上海市2015年末常住人口總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這是新世紀以來,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降幅為0.4%。

廣州市2010年至2014年5年內,廣州的常住人口總共僅增長了30余萬人,總體看,“十二五”較“十一五”增速出現階段性放緩。

北上廣人口增長的變化是不是一個拐點?對此有觀點認為,中國超大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下降。在上海,有專家根據小學入學人數、公共交通客運量等較為基礎的數據分析,印證了2015年上海人口自然增長率的確下降。對於“賬面人口”的變化,也有專家指出,其重要動力是政策的驅動,其中大城市嚴控、疏解人口成為主因。

據了解,在被疏解的對象當中,與超大城市定位不符的批發市場、中低端產業從業與就業者占比較大。在北京中關村疏解低端電子賣場的背景下,僅存的幾家賣場之一--“鼎好”大廈負責保潔的陳先生告訴記者:“我在這里工作5年了。剛開始,鼎好一期加二期保潔員工一共150人左右,現在已經不足100人。”

實際上,北上廣地方政府近一兩年都在大力推進人口疏解的工作,而基層官員的任務壓力陡增,在考核指標上甚至排在GDP之前。“市一級大會上,區級官員談起人口疏解指標都十分謹慎認真,不像說起GDP那樣‘談笑風生’。”一位政府官員告訴記者。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當一個城市經濟仍處於快速增長狀態,人口的增加就是必然的結果,做人口減法比做經濟加法確實要難。

記者在2016年北京地方兩會看到,核心城區都將人口疏解問題列入了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北京某區曝光地下公寓大肆改建群租房新聞後,該區區委書記曾親自查辦處理。

“地方政府設立人口紅線,每年設置人口疏解指標,起碼從‘賬面’上給不堪人口壓力重負的超大城市,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向,並以搬遷市場、拆除違建、清理群租房等城市管理形式積極推進。”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說。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被疏解者不願放棄機會

在地方政府強力推進人口疏解的同時,北上廣的巨大資源虹吸效應,仍然讓大量疏解目標人群不願輕易離開。

電視劇《北上廣不相信眼淚》曾經讓很多人看到在超大城市奮鬥打拼的艱辛,但實際上,為了能留在北上廣,很多外來人口努力在政策夾縫中尋找機會。

在北京,一直居高不下的房價、房租,證明了高中低各層面外來人口對於這個大城市的剛性向往。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從銀行給房地產企業和購房者放貸的角度看,地產投資是人口流入流出的風向標,北京、上海地王頻出,恰恰印證了其強大的人口吸引力。

而在非核心功能疏解方面,根據北京市近期公布的人口疏解計劃,今年,故宮周邊、百榮世貿商城、永外城文化用品市場、南鑼鼓巷主街、簋街和東華門小吃街等區域都要啟動疏解。但在小店被疏解的同時,僅在北京東二環至東四環沿線,至少有十家大型購物餐飲場所數以萬計的中低端勞動崗位都是剛需。

記者日前在北京市東城區某危舊房改造後的新型社區看到,盡管小區里每套房子都價值數百萬元,但在樓房不起眼的入口下面,一條條長長的、坑窪不平的通道盡頭,是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在僅1.5米寬的狹長走廊兩旁,每個出租屋門口都堆放著鞋子、水桶、垃圾袋甚至還有自行車等各種雜物。走廊的盡頭是公共洗手間,擠滿了忙著洗漱和方便的住戶。空氣中飄散著油煙、香煙和發黴的氣味,隔著墻也能清楚地聽到出租屋內電視機的嘈雜聲。據“二房東”介紹,這類地下出租屋內多住著從事餐飲行業的服務員和廚師以及其他外來務工人員。

今年4月北京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北京市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形勢分析”顯示,北京市上半年服務業用人缺口高達17.6萬人。而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公布的數據也顯示,上海市今年一季度餐廳服務員、廚工的崗位缺口與求職人數比高達9:1。

在這種情況下,被疏解的人口只得一層層向外轉移。位於北京朝陽區與順義區交界處的孫河鄉,截至2014年底的戶籍人口2.2萬人,而流動人口達5.6萬人。記者多次在孫河鄉沙子營村調查,2016年,隨著產業調整、清理違法群租房等措施,該村外來人口從高峰時的1.6萬人減少至七八千人。離開的七八千人中,一部分返回了老家,還有數千人搬到了位置更遠的順義、昌平等地。

胡剛表示,外來人口集中居住在城鄉接合部,違建遍地,在傳統村莊外形成了外來人口聚居的“村外村”。

人口、資源與利益的平衡點在動態中不斷調整

除了北上廣面臨的虹吸效應與功能疏解之間糾結,大城市還面臨人戶分離帶來的戶籍人口機械遷入與“拖著不走”的問題。據了解,在城市核心城區,由於教育、醫療資源相對集中,不少人青睞將戶籍遷入,給城市人口管理帶來很多弊端,也與人口疏解的大方向相悖。

記者從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拿到的統計數據顯示,兩區戶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了約20萬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人戶分離是北京人口疏解面臨的重要問題。而且在北京人戶分離的很多是高端人士,包括國外定居、調離北京、異地交流任職、經商人群等等,這些人“人不在戶籍還在”。

不管是哪一類城市常住人口,當下超大城市受限於資源與環境壓力出臺的人口疏解政策,都將繼續在實踐中尋找平衡點。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長尹德挺指出,人口疏解不能傷害城市自身活力,忽視對部分行業勞動力的剛性需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流動人口已成為北京黃金年齡段的就業主體,如在北京16-19歲、20-24歲、25-29歲的常住就業人口中,流動人口分別約占92%、70%和54%,部分行業對流動人口的剛需增強。

上海社科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海旺表示,對於大城市的人口調控,更應該註重人口結構、素質和合理布局。

除了人口疏解問題本身,其帶來的整體城市功能規劃問題也需要一些新思路。在城市配套服務上,北京市政府提出,要註意批發市場疏解以後菜價、肉價的波動,不能說批發市場一走,菜價一下就上去了,要做好供應。

而對於大都市圈的整體規劃,目前工作在北京、上海,居住在燕郊、昆山等潮汐式工作生活帶來的交通、教育、醫療等問題,也需要統籌協調解決。張車偉認為,在人口調控中應重點解決中心城區人口過密問題,也要統籌都市圈的產業布局、經濟活動和公共服務,引導人口合理聚集。

這兩年受到高度關註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也與此相關。據了解,通州預計還能承接大約40萬人口。未來,通州將吸納城市核心區的優質醫療、教育資源,全面建立起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相匹配的三級醫療、教育服務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72

北京計劃今年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由增轉降

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上,北京市發改委主任盧彥表示,今年下半年北京將不折不扣完成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調控任務,努力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由增轉降的拐點。為此,東城、西城、朝陽、通州和昌平5個區將率先開展人口調控試點。

另外,當北京編制規劃時,燕郊等區域將被納入其中參與統一規劃,而與本市毗鄰的外埠縣市區則將在空間規劃上與北京對接。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末,北京常住人口已達2170.5萬。

城六區常住人口今年“由增轉降”

今年上半年,全市常住人口增長繼續放緩,增速和增量均低於上年同期。

在作《北京市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上半年執行情況的報告》時,盧彥表示,盡管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增速較上年同期均有所降低,但總量仍持續增加,根據規律3季度常住人口仍會呈增長態勢。從布局看,上半年城六區人口減量占全年任務的比重較低,年底實現城六區人口由增轉降、完成全年的調控目標,任務十分艱巨。城六區外平原地區和山區人口增量超過往年水平,各區在積極承接中心城人口和產業疏解的同時,嚴控人口規模增長的任務較重。

為此,要努力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由增轉降的拐點。盧彥表示,下半年,將在東城、西城、朝陽、通州、昌平5個區分類開展人口調控改革試點。同時,出臺居住證和積分落戶政策,制定《北京市實有人口服務管理規定》,加快推進實有人口和常住人口信息平臺建設,加強人口動態監測。

再退出300家汙染企業90個市場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盧彥表示,下半年將研究制定城六區重點區域統籌疏解治理和產業提升的方案,以重點突破帶動區域集中連片疏解。加快制定出臺非首都功能疏解騰退空間管理和使用實施意見,以及聚焦重點承接平臺有序引導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細化促進產業疏解相關配套政策。

探索設立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導資金,健全疏解存量的倒逼機制和激勵機制,完成300家一般制造和汙染企業退出任務,調整退出商品交易市場90個,推動動物園、大紅門、天意等區域性批發市場疏解取得明顯進展,實現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築大學和北京工商大學新校區年內再入駐部分學生,力爭友誼醫院順義院區開工建設。

北京城市副中心年內完成設計規劃

此外,今年還將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抓緊編制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教育提升、醫療衛生服務等專項規劃。盡快完善行政辦公區規劃方案及建築設計方案,保障行政辦公區各項建設順利進行。

與此同時,推進六環西輔路等30條道路工程和運潮減河等4條河流重點廊道景觀提升工程,實現東南郊濕地恢複工程、通燕高速級京津公路綠化提升等項目開工,建設南水北調通州水廠及調水支線、廣渠路東延供水管線,加快建設7號線東延,開工建設八通線南延,大力推進軌道交通平谷線前期工作,建成廣渠路二期,加快推進觀音堂路、潞苑北大街等道路工程前期工作。

盧彥透露,為了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今年下半年,將探索統一編制本市與燕郊等區域的總體規劃及土地、城鄉等專項規劃,完善本市與毗鄰的外埠縣市區空間規劃的對接機制。

(綜合自新華社、北京晚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27

北京上半年常住人口同比減少18萬 總量仍超出調控目標

北京市今年以來加大人口調控力度,上半年全市常住人口同比減少了18萬,城六區常住人口出現由增到減的拐點,但人口總量依然達到2182.1萬人,超出年終2177萬人的調控目標。

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在25日舉行的投資項目審批改革培訓會上透露了上述數字。他同時表示,下半年要繼續加大力度,做好減法,以重點區域集中連片疏解帶動人口調控。

按照北京市設定的“瘦身強體”目標,今年北京至少要疏解30萬以上人口。遠期目標是,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要小於2300萬,其中城六區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礎上每年降低2至3個百分點,爭取到2020年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

這一調控目標可謂嚴格。根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北京人口年均增長41.7萬。按照未來五年人口規模2300萬的紅線推算,今後五年北京人口年均增長至多25.9萬。

李士祥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首都“瘦身健體”的必由之路。“北京城市運行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包括功能過多、人口過度聚集等,主要是我們習慣於做加法、不習慣做減法,長期積累的結果。”

他要求,要做好減法,加快重點區域疏解,以重點區域集中連片疏解帶動人口調控,同時加強重點區域精細化管理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減人增效。

總體來看,各區實現人口調控目標任務艱巨。一方面,北京市作為特大城市,對人口的吸聚力很大,外來人口持續進入;另一方面,由於市內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總部較多,全面二孩政策對北京市出生人口影響較大,出生二孩數量將明顯增加,給人口調控帶來新的壓力。

據了解,在今年的人口疏解計劃中,各類批發市場、職業學校將是目標重點。除了動物園批發市場之外,今年北京朝陽區的雅寶路和潘家園地區市場集群都被列為人口疏解重點。為了鼓勵人口疏解,北京市不久前實施的積分落戶辦法中,疏解人口加分力度超過上海,從城六區搬到郊區就業僅三年就可以積12分,分值相當於納稅投資的兩倍。

對於北京市設定的人口控制目標,有人口學者表示質疑。人口學者黃文政表示,城市的興盛往往表現為人口增長。北京疏解人口的做法與其說是解決眼前的問題,不如說是在制造更多問題。

“人為地設定一個城市的人口增長天花板不是一件科學的事,這個天花板一定會像之前一樣,被經濟規律的現實沖破。”黃文政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134

三亞: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50萬人以內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批準三亞市城市總體規劃。國務院要求,在《總體規劃》確定的1919.6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區範圍內,實行城鄉統一規劃管理。加強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的規劃建設管理,統籌安排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及旅遊設施建設,逐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根據市域內不同地區的條件,重點發展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心鎮,優化村鎮布局,加強對村鎮建設的指導。

合理控制城市規模。到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50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74.7平方公里以內。要貫徹落實城鄉規劃法關於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禁止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範圍之外設立各類開發區和城市新區。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批準

三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
國辦函〔2016〕76號

海南省人民政府:

你省關於報請審批三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請示收悉。經國務院批準,現通知如下:

一、國務院原則同意《三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

三亞是具有熱帶海濱風景特色的國際旅遊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識、尊重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堅持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和資源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提升國際旅遊島建設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統籌做好三亞市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各項工作,逐步把三亞市建設成為經濟繁榮、和諧宜居、生態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

二、重視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在《總體規劃》確定的1919.6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區範圍內,實行城鄉統一規劃管理。加強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的規劃建設管理,統籌安排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及旅遊設施建設,逐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根據市域內不同地區的條件,重點發展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心鎮,優化村鎮布局,加強對村鎮建設的指導。

三、合理控制城市規模。到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50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74.7平方公里以內。要貫徹落實城鄉規劃法關於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禁止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範圍之外設立各類開發區和城市新區。要根據三亞市資源、環境的實際條件以及《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空間布局,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加強邊界管控,促進城市緊湊布局。合理安排城市內部布局,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堅持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潛力度,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實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

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要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規劃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改善城市與周邊地區交通運輸條件,加強城市內外交通銜接。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體,各種交通方式相結合的多層次、多類型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方便不同交通方式的換乘。做好停車場規劃布局,推動城市停車場建設。堅持先地下、後地上的原則,統籌規劃建設城市供水水源和給排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促進旅遊度假與城市設施的共建共享,積極有序地開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劃定基礎設施黃線保護範圍,加強對各類設施用地的規劃控制和預留。建立健全包括消防、人防、防洪、防震和防地質災害等在內的城市綜合防災體系。

五、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要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促進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要切實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嚴格控制汙染物排放總量,積極發展綠色建築。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提高汙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限期達到《總體規劃》提出的各類環境保護目標。劃定城市藍線保護範圍,結合水域自然形態進行保護和整治,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節水型城市。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模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綠化工作,劃定城市綠地系統的綠線保護範圍。要加強對三亞熱帶海濱等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以及濕地、灘塗、水源地等特殊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制定並嚴格實施有關保護措施。

六、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要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安排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醫療、市政等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布局和建設。將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設目標納入近期建設規劃,確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給規模、區位布局和相關資金投入。加快棚戶區、城中村、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城市的實際需要與可能,穩步推進城市有機更新。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七、重視歷史文化和風貌特色保護。要統籌協調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按照整體保護的原則,切實保護好城市傳統風貌和格局。要落實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紫線管理要求,保護好落筆洞遺址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其周圍環境。開展城市生態修複和綜合環境整治,穩步推進城市修補,恢複山海河流自然風貌。做好城市設計,加強對天涯海角、鹿回頭等濱海地區、生態景觀廊道和水系的規劃控制,突出具有山水園林城市和熱帶濱海風情的景觀風貌。

八、嚴格實施《總體規劃》。城市建設要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城市管理要健全民主法制,堅持依法治市,構建和諧社會。《總體規劃》是三亞市城市發展、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城市規劃區內的一切建設活動都必須符合《總體規劃》的要求。要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明確實施《總體規劃》的重點和建設時序。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要依法對城市規劃區範圍內(包括各類開發區)的一切建設用地與建設活動實行統一、嚴格的規劃管理,市級城市規劃管理權不得下放,切實保障規劃的實施。要加強公眾和社會監督,提高全社會遵守城市規劃的意識。駐三亞市各單位都要遵守有關法規及《總體規劃》,支持三亞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共同努力,把三亞市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

三亞市人民政府要根據本通知精神,認真組織實施《總體規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改變。你省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要加強對《總體規劃》實施工作的指導、監督和檢查。

                           國務院辦公廳

                           2016年9月16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090

東北人口十年流失近100萬?發改委:常住人口總體穩定

對於網上流傳的“東北人口十年內流失了近100萬”,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12日回應稱,從統計局抽樣調查的數據來看,近幾年東北三省常住人口數量是保持了總體穩定,保持了1億多人的常住人口總量,其中遼寧、吉林省總人口還保持了一定的增長,黑龍江省總人口略有下降。

趙辰昕表示,委托有關機構進行了初步測算,剔除人口自然增長因素,2010—2015年東北三省人口凈遷出約24萬人。從縱向看,最近五年與前十年相比,東北人口並沒有加速流失的趨勢。從橫向看,中西部一些地區也出現了人口向東部地區轉移的趨勢,東北地區並不是人口凈流出最突出的地區。

趙辰昕強調,與人口總量變化相比,“我們更加關註目前東北地區人才結構性問題,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和中高端技術、管理人才到外地就業創業這樣一個現象。”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答記者問

記者:最近網上流傳“東北人口十年內流失了近100萬”,您如何看待東北人口流失的現象?謝謝。

趙辰昕:謝謝你的提問,社會各界對東北人口高度關註,有一些媒體做了相關的報道,我們也關註到了。據我們了解,目前網上關於東北人口流失的數據主要來自於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也就是2000—2010年這十年間的數據。我們也做了更深入的了解,從統計局抽樣調查的數據來看,近幾年東北三省常住人口數量是保持了總體穩定,保持了1億多人的常住人口總量,其中遼寧、吉林省總人口還保持了一定的增長,黑龍江省總人口略有下降。根據我們委托有關機構進行的初步測算,剔除人口自然增長因素,2010—2015年東北三省人口凈遷出約24萬人。從縱向看,最近五年與前十年相比,東北人口並沒有加速流失的趨勢。從橫向看,中西部一些地區也出現了人口向東部地區轉移的趨勢,東北地區並不是人口凈流出最突出的地區。

東北地區人口變動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長和人口流動兩方面因素影響造成的。東北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確實較低,主要原因恐怕與東北三省長期以來城鎮化水平相對較高是有關系的,2015年末,東北三省城鎮化率達到61.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6個點。大家可能都知道,此前,我國對城市和農村的計劃生育政策是存在差異的,這就造成了人口自然增長率偏低。從人口流動情況看,東北地區產業技術工人規模大、數量多、技能水平高,近年來東部地區工業化進程加快,而東北地區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技術工人和部分高校畢業生到東北以外尋找工作機會和發展平臺的數量在加大。同時,也有一部分退休的職工和其他的人員,由於氣候的原因遷到南方去居住。

與人口總量變化相比,我們更加關註目前東北地區人才結構性問題,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和中高端技術、管理人才到外地就業創業這樣一個現象。中高端人才對於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下一步我們將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部署,研究支持東北地區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政策舉措,進一步完善能夠充分體現人才價值的分配激勵機制,支持東北地區通過事業留人,通過有競爭力的待遇留人,通過良好的工作氛圍留人。我們也希望媒體朋友能夠多報道東北地區企業、機構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典型經驗,鼓勵更多機構企業學習借鑒,能夠使東北地區真正的、更多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442

上海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 要求嚴控常住人口總量

崇明位於長江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和中國第三大島,占上海陸域面積近五分之一。崇明是上海重要的生態屏障,對於長三角、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的生態環境和生態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這里將要建世界級生態島。

根據近期上海市政府制定出臺的《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滬府發[2016]102號)(下稱《規劃》),崇明未來要努力建成具有國內外引領示範效應、社會力量多方位共同參與等開放性特征,具備生態環境和諧優美、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等綜合性特點的世界級生態島。

在2月22日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巡視員王思政透露,為推動崇明生態島建設,相關部門正在編制的第三輪三年(2016-2018年)行動計劃方案,其投資的力度和強度是以往不可比擬的,將在之前百億級的規模上有大幅度的增加,市委市政府在舉全市之力要下決心把這件事做好。而在過去實施的兩個三年行動計劃中,第一輪三年(2010-2012年)行動計劃投了100多億,第二輪三年(2013-2015年)行動計劃投了200多億。

此次的第三輪三年(2016-2018年)行動計劃,將滾動實施各類項目近150個。近期將重點推進30多個項目,其中正式項目26個。正式項目分三類:提升生態品質類10個,推進農村生活汙水處理、郊野公園、橫沙示範區基礎設施、崇明花島一期、汙水收集處理及汙泥無害化、水利、生態保護能力建設、生態農業科創中心等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及民生保障類7個,推進崇明4條道路、長興醫院、新能源公交及配套等項目;發展生態產業類9個,推進現代農業、現代奶業、光明田緣農業綜合體、特色旅遊等項目。

在優化生態功能空間布局上,《規劃》明確,崇明本島是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核心載體,要全面提高標準、水平和質量。長興島是上海高端綠色制造和科創中心的重要基地,要打造世界先進的海洋裝備島、生態水源島和獨具特色的景觀旅遊島。橫沙島要發展生態農業,引領綠色發展,成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先行示範區。

王思政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長興島建設全世界最大的海工裝備基地,目前大量項目已經入駐,在下一步的發展當中,還會有一些新的高端綠色制造項目要引進。“整個崇明島是生態島的定位,對將來新增產業的進入,我們會有嚴格的綠色標準,而對原來已經投產的設備和企業也要按照新的要求來監管。”

《規劃》還明確,嚴格控制常住人口總量,到2020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70萬人左右。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到2020年,全區規劃建設用地總量實現負增長,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265平方公里以內。加強灘塗濕地保護,自然濕地保有率達到43%。

在提升生態環境品質上,《規劃》明確,要有效提升水環境質量,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域達到水環境功能區的水質控制標準,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95%左右。全面完成城鎮化地區直排汙染源截汙納管,城鎮汙水處理率達到95%。加強面源汙染防治,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率達到100%。要持續推進綠化林地建設,有序增加綠地林地總量,森林覆蓋率達到30%。打造“海上花島”,塑造點線面相結合的花島大地景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70

2017年 北京常住人口有望負增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25/165315.shtml

2017年 北京常住人口有望負增長
靜靜 靜靜

2017年 北京常住人口有望負增長

靜靜解讀: 由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社會建設藍皮書:2017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預計,2017年,北京市有可能首次出現人口轉折點,人口增長勢頭將徹底扭轉。 原因是隨著北京市人口結構繼續優化,常住外來人口開始由增轉減。

【黑馬園區日報】第 10 期

文  |  靜靜

百城動態

廣東省:屬36家國企將大規模整合

與央企整合的思路相同,36家廣東省屬國企也將實施分類合並、壓縮整合。按目前廣東省屬國企共計70000億的資產規模來計算,未來的集團可能平均每家資產規模將近8000億元。

按照廣東省國資改革的新思路,對於準公共類板塊,不同省屬企業旗下的水電類、工程隧道類、金融類、高速公路類、機場類、港口類等同類資產,或將率先進行整合。

青島:高新區3地塊將建互聯網產業園

青島土地市場網上拍賣高新區1宗商住用地和2宗工業用地,根據規劃,這3宗地將開發為青島網谷匯智園和商住配套區。最終,招商局產業園區(青島)創業有限公司以底價6.18億元將三宗地收入囊中,土地面積合約30.52萬平方米。

成都:武侯區成功簽約投資合作項目20個

成都市武侯區舉辦招商活動,現場成功簽約投資合作項目20個,簽約項目投資總額達276.3億元。其中,武侯區與四川省川商總會、法國川渝總商會、泰國川渝總商會等商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香港首長四方(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良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在武侯區投資設立總部。

百企動態

三峽集團:打造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

未標題-1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正在福建打造我國第一個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致力於建設我國海上風電產業集研發、制造、檢測、認證和遠程控制於一體的產業綜合體。

京東雲蘇:南運營中心落地天寧經開區

京東集團與常州天寧區經濟開發區簽署“互聯網+”新經濟發展合作項目合同,雙揭牌了“京東雲蘇南運營中心”。京東集團將在常州市打造“四個中心”並與天寧經濟開發區共建“一個基地”進行業務承載,同時在常州建設“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平臺。

微軟與甲骨文:一同投資濟南

濟南與跨國公司面對面”圓桌交流會在山東大廈舉行。會上簽署了微軟濟南金融科技孵化平臺與新舊動能轉換技術支撐平臺戰略合作協議、甲骨文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創新與交付中心戰略合作協議。這也意味著在全球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二的軟件公司微軟、甲骨文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簽約落戶濟南。

政策解讀

北京:常住人口2017年有望負增長

201503060634219152

由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社會建設藍皮書:2017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預計,2017年,北京市有可能首次出現人口轉折點,人口增長勢頭將徹底扭轉。原因是隨著北京市人口結構繼續優化,常住外來人口開始由增轉減。

山西:六大電商領域重點項目集中落戶西安國際港務區

20151215103845236

山西舉行集中簽約儀式,其中小笨鳥跨境電商平臺西北運營中心項目、天津物產大宗B2B西北貿易中心項目、連連看全球遊戲運營中心項目、易點天下移動互聯網產業園項目、校妝網—小鋪來了全國總部項目、黃馬甲生鮮電商項目等六大重點項目落戶西安國際港務區。

河南:出臺綠色環保調度制度 停限產不再“一刀切”

鼓勵企業主動實施綠色環保改造,減少汙染物排放,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河南省政府日前出臺綠色環保調度制度,在環保管控對工業企業實施停限產措施時,將摒棄“一刀切”,改為差別對待。

按照已有的相關要求,工業企業要在重汙染天氣條件下實行停限產應急管控;鋼鐵、水泥、鑄造等重汙染行業,要實行冬季錯峰生產。應急管控和冬季錯峰生產政策,更多是以行業來劃定停限產範圍,沒有以企業實際汙染物排放水平來差別化對待,不利於調動企業治汙主動性,也沒有充分體現環保政策的公平性。

園區日報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012

廣東常住人口數全國居首,人口進一步集聚珠三角

近幾年,廣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常住人口總量繼續快速增長。

廣東常住人口占全國8%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常住人口總量繼續位居全國之首,占全國人口的8.03%,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 2017年末,廣東常住人口11169萬人,比上年增加170萬人,增長1.55%,增幅同比提高0.17個百分點。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22人,為全國的4.29倍。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全省戶籍人口基數大、擁有數量龐大的跨省流動人口是廣東常住人口較快增長的主要原因。2017年,全省出生人數151.63萬人,出生率為13.68‰;自然增長人口101.53萬人,自然增長率為9.16‰。與上年比較,全省出生、自然增長人數分別增加22.18萬人、20.25萬人。

2017年廣東全面兩孩生育政策實施效果逐步顯現,出生人口總量明顯增加,廣東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超過50%。

在自然增長之外,機械增長也就是流入人口也達到近70萬人,在全國繼續領跑。

同時,常住人口進一步向珠三角中心城市集聚。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末,廣東常住人口區域分布總體格局沒有發生改變。分區域人口數量排列依次為:珠三角6150.54萬人、粵東1732.26萬人、粵北山區1681.00萬人、粵西1605.20萬人;分別占全省人口總量的55.07%、15.51%、15.05%和14.37%。同上年相比,珠三角、粵西及粵北山區的人口數量分別增長2.53%、0.80%、0.51%,而粵東則略下降0.19%。

珠三角一直是廣東常住人口數量增加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2017年,珠三角人口數量比上年增加152.05萬人,增幅同比提高0.42個百分點,比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幅高出0.98個百分點。廣州、深圳兩個超級大城市的人口分別比上年凈增45.49萬人和61.99萬人,兩市常住人口增幅占同期全省以及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量的63.22%和89.44%。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新一輪發展過程中,工業4.0、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發展空間很大。除了產業基礎之外,珠三角地區還擁有良好的氣候、生活環境、便捷的軌道交通,珠三角形成的一小時生活圈,有利於吸引高端制造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端制造業在珠三角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以廣州為例,近年來,廣州開始頻頻發力,思科、GE、富士康等大項目紛紛落戶廣州,通過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產業,產業發展帶動人口增長。

正是由於大量的外來勞動人口流入,廣東常住人口總撫養比要比同期全國平均水平低4.42個百分點,是全國人口總撫養比相對較低的省份之一。目前,廣東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大致需要負擔35名非勞動年齡人口。廣東人口年齡結構繼續表現出“兩頭低、中間高”的總體特征,即少年兒童人口(0~14周歲)和老年人口(65周歲及以上)占比相對較低,而成年人口(15~64周歲)的比例則較高。

人口素質亟待提高

不過,與此同時,廣東的人口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尤其是,在人口素質方面,廣東就業人口素質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十二五”時期,全省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口占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27個百分點。

這里面的一大原因在於,盡管經濟高速發展,但廣東的高等教育一直相對滯後。教育專家、中山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增俊此前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原有的高教基礎就比較薄弱。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廣東經濟崛起之後,並沒有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發展好高校和學科,原有的學校沒有做強,新的學校也沒有建設發展起來。尤其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廣東對高等教育的重視明顯不夠。馮增俊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辦教育比較需要花錢, “當時廣東有領導就認為,‘孔雀東南飛’,把經濟搞好了,人才就自然會來。外面大把人要來廣東,還要花那麽多力氣去辦大學幹啥”。

彭澎認為,現在廣東對教育越來越重視,但要完全改變高教落後的面貌,至少還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在人口城鎮化方面,目前廣東的城鎮化質量也有待進一步提升。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9.8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8.52%)11.33個百分點,是全國人口城鎮化率較高的省份之一。但全省不同區域間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其中,珠三角地區為85.29%,比西翼(43.52%)高近一倍。

也就是說,目前珠三角的城鎮化水平已經可以比肩發達國家,而非珠地區的西翼(43.52%)和山區(48.58%)的人口城鎮化率分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5.00個和9.94個百分點。因此,未來如何加快非珠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就近就業和就近城鎮化,實現全省經濟和人口均衡發展任務任重道遠。

另外,雖然目前廣東的撫養比相對較低,但也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紅利逐漸衰減的挑戰。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60周歲及以上的戶籍人口有1366.71萬人,占全省戶籍人口的14.67%,同比增長2.47%。全省60周歲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占比低於同期戶籍人口1.69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廣東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吸納了大量的省外勞動力,減緩了常住人口老齡化的增速。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有老年人口的家庭戶占比也隨之增加。廣東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有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戶占全省家庭戶的22.22%,平均每5戶就有1戶有老年人生活。其中,在有65周歲的家庭戶中獨居老年人戶占21.01%,在有兩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戶中屬於只有兩個老人獨居的占34.49%。與“十二五”期末相比,全省有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戶、單身老人以及只有一對老夫婦戶的占比分別上升1.38個、2.73和4.80個百分點。在人口老年化以及家庭小型化的疊加影響下,全省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壓力將明顯增加。

隨著中西部產業和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省外流入廣東的人口比重也明顯下降。此前3月,廣東省印發的《廣東省人口發展規劃(2017-2030)》顯示,2015年廣東省流動人口中,屬於跨省流入的占56.88%,省內流動的占43.12%。與2010年相比,跨省流入人口所占比重降低了11.85個百分點。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認為,廣東不僅流動人口規模大,而且年齡結構和戶結構正發生新的變化,家庭戶數量逐步增加,少年兒童以及老年人口等非勞動力人口占比逐步提高。隨著這些結構的改變,流動人口子女入托入學、婦幼保健等公共服務和家庭住房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給城市綜合管理和服務帶來新的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