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國首季國際收支繼續“一順一逆” 資本流出壓力已緩

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公布了2016年一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正式數據。從最新數據來看,一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有喜有憂”。喜的是經常項下仍然保持較大的順差,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雖然繼續逆差,但資本流出壓力有所緩解。憂的是經常項目順差有所減少,與此同時直接投資項下出現了較大幅度的逆差。

外匯局新聞發言人在答記者問中指出,2016年,我國國際收支將繼續呈現經常賬戶順差、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的格局,國際收支總體有望基本平衡。

經常賬戶順差大幅下降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數據,2016年一季度經常賬戶順差393億美元,同比下降54%。外匯局新聞發言人表示,經常項目順差下降幅度較大的主要原因一是貨物貿易順差下降,二是服務貿易逆差增長。

一季度,國際收支口徑的貨物貿易順差1039億美元,下降11%。服務貿易逆差576億美元,增長47%,主要來源是旅行項目。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季度的國際收支數據和整個國內宏觀經濟開局低迷有關系。此外,外部市場也都在下行和放跌的狀態,尤其是以石油為主的大宗商品價格,必然影響經常項目的收入和資本項目的狀態。

由於國際市場需求不振,今年一季度出口由2015年同期的增長0.3%轉為下降12%,而進口則因國內經濟企穩、大宗商品價格回升使得降幅由2015年同期的16%收窄至12%。

“經常項下包括很多內容,但是最核心的是外貿,目前隨著我國實體經濟下滑,創匯能力是下降的,反映在國際收支上就是經常項目順差減少。”譚雅玲對記者表示。

值得關註的是,一季度服務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尤其是旅遊項目逆差554億美元,增長33%。新聞發言人稱,這表現出我國居民境外實際購買力提高,境外旅遊、留學和就醫需求日益旺盛。

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也不排除在服務貿易項下,既有服務貿易的用匯,也可能存在一些資本性的擠出。比如按照我國要求,個人每年有5萬美元的用匯額度,申報可以以旅遊觀光的名義,但實際上是到外國投資了。目前,我國尚未對境內居民個人項下開放境外投資。

“這與人民幣貶值預期不無關系。”外匯專家、建設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韓會師對本報稱。

不過,管濤表示,這也只是影響國際收支的結構,並不影響國際收支的總量。總體來看,經常項下的順差雖然有所減少,但占GDP的比重仍然較高。

新聞發言人稱,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經常賬戶將保持一定規模的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仍將處於國際公認的合理水平。

跨境資金流出趨緩

2016年一季度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不含儲備資產,下同)持續呈現逆差。發言人表示,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逆差主要體現了境內主體對外投資的增加和對外負債的減少。

2016年一季度,金融賬戶的逆差規模為1233億美元,同比增長9%,環比下降26%。

一方面,境內主體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活躍度上升,但較2015年四季度更趨理性。一季度對外資產增加1098億美元,同比多增35%,環比少增3%,其中直接投資和其他投資的對外資產分別增加574億美元和287億美元,同比分別多增77%和26%,環比分別少增13%和6%。

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對外債務繼續下降,但去杠桿進程趨緩。一季度對外負債下降135億美元,同比和環比分別少降57%和75%,其中其他投資負債項下凈流出385億美元,同比和環比均下降67%。

“直接投資項下境外資本仍保持較大規模的凈流入,顯示境外的長期資本仍看好中國。”發言人表示。

不過在譚雅玲看來,外資流入我國的投資主要是在三至五年的長期項目上,比如“一帶一路”、亞投行等。但是,我國的對外投資則是短期較多。由於自身生產力水平和素質不高,且對海外市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不強,導致我們“流出”的多,“進來”和“出去”的比例失衡。

總體來看,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近期已經逐步緩解。已經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和5月銀行結售匯逆差環比分別下降35%和47%;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4月環比收窄66%,5月的外匯收付款由逆轉順;外匯儲備余額4-5月月均下降104億美元,與一季度月均下降393億美元相比,已經明顯好轉。

外債降幅放緩

據外匯局公布3月末的外債數據顯示,經濟主體償還外債的行為是外匯市場供求失衡和國際資本流出的主要驅動因素。總體來看,我國外債總規模降幅放緩,償債風險可控。

首先,外債余額降速大幅放緩。截至2016年3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為等值13645億美元,較2015年末減少517億美元,降幅為3.6%,較2015年第四季度降幅減少3.8個百分點。

管濤對本報表示,這是企業對市場的價格機制做出的正常反應。“現在人民幣有貶值預期,恰恰是應該去杠桿,減少外債。”他說。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造成外債余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經濟和貨幣政策分化,這導致美元匯率持續走強,利率關系紊亂,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外債的匯率和利率風險上升,使得經濟主體選擇加快償還外債進程。

企業借外債的首要前提是看成本,過去人民幣升值,外債的利息又低,外債的實際成本甚至可能為負。而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自2014年人民幣出現貶值以來,外債余額就開始大幅減少,不過根據2016年一季度末的數據來看,外債減少的幅度已經放緩。

根據《關於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銀發〔2016〕132號),自2016年5月3日起,本外幣一體化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試點擴大至全國範圍內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對金融機構和企業,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不實行外債事前審批,而是由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與其資本或凈資產掛鉤的跨境融資上限內,自主開展本外幣跨境融資。

發言人稱,預計我國外債規模將趨於平穩。根據目前外債數據變動的趨勢,加上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的落地實施,預計我國外債規模將趨於平穩。下一步,外匯局將繼續積極構建和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加強事中事後監測分析,防範異常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