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工艺品龙头企业厦门星星疑因炒汇巨亏停工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1104/03202495911.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5

蘋果太震撼 工藝德國拚創意服務

2011-5-23  TCW




蘋果(Apple)推出iPod橫掃全球,以製造工藝為重的德國政府不得不重新思考政策,終在聯邦教育及研發部擬定的二○二○年高科技政策中,正式鎖定能源環保、健康醫療、機動性、安全及通訊五大領域,開發以人為中心的產品、應用及服務。

在 此政策之下,德國政府強調改善整體創新風氣,具體做法包括簡化《公司法》、《營業稅法》、刪除三百多項繁複的政府計畫申請程序、公家機構率先採購創新產 品、提供創投基金、優先補助新產品及新技術、加強專利應用及標準的制定與推廣等。將服務創新和五大領域緊密結合,不再是個別獨立運作。

德國 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創新政策顧問卡格曼(Hennig Kagermann)接受《經濟週刊》(Wirtschafts Woche)訪問時表示:「技術並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須要有彈性、懂得區隔的藝術,而區隔越來越講求透過設計、服務、客製化的解決方案表現。」

《經 濟週刊》在德國舉辦過眾多創新獎,不只獎勵優秀產品和製程,更倡議創新的服務點子。資深記者馬提斯(Sebastian Mattes)曾在一篇名為「走在新路上」的報導中直言,德國人對創新的最大誤解在於:「他們以為一定要有銲接縫或馬達,才叫創新,卻不知道有時低階技術 比高階技術更有成功的潛力。」

正如馬提斯所指,德國善於解決複雜的技術難題,經濟成長一向仰賴汽車、機械、化工、再生能源、環保等工業,國 內生產毛額(GDP)中列為「其他」項目的服務業上並非政策發展重點,以至於德國產、官、學各界討論創新力時,極少見行銷通路人才、設計專家,或社會心理 學家獲邀參與。

愛迪達:客製鞋款 從腳型到外觀量身打造 不過,近十多年間,中國、印度經濟快速崛起,再加上蘋果的創新產品屢戰屢勝,德國政府也認清,單單高品質工藝技術不見得是獲利的保證,接受服務創新才是帶動未來成長的事實。

在 聯邦教育及研發部推動下,電器工程業龍頭西門子(Siemens)首創提供夜間售後維修服務、運動用品製造商愛迪達(Adidas AG)推出「我的愛迪達」(mi adidas)客製化服務、慕尼黑機場連續在近幾年全球評比中,成績勝過其他歐洲境內對手,穩坐服務最佳寶座,而汽車大廠戴姆勒(Daimler)則是配 合年輕人不愛買車的習慣,醞釀共乘機制。

以愛迪達在二○○五年推出的「我的愛迪達」為例。英、美、德等特定地區顧客只要願意多付三分之一成本,就可以進行一趟私房經驗之旅。工作人員會先用掃瞄器確認顧客的腳型長寬及受壓度,再請顧客挑選個人屬意的顏色、材質、圖案後,交由專人設計自己專用鞋款。

專 案經理羅格爾(Timm Rogoll)說,這種從mi fit(靜態的尺寸大小)、mi performance(動態的性能及著力點)、mi design(形態與外觀)的三步驟行銷設計,不但滿足消費者想與眾不同的心理,由此途逕取得的顧客回餽資訊,更直接、更準確,可以成為生產、庫存管理的 指標。

慕尼黑機場:改善硬體 讓旅客半小時轉機、入境 從數字來看,一雙量身打造的mi adidas售價約兩百歐元(約合新台幣八千三百元),第一年賣出約四萬至五萬雙,連集團總量的○.一%都不到;去年的銷售量佔總數一.五%、佔營業額更達五%。

而前年與去年蟬聯歐洲之冠的慕尼黑機場,也是德國政府創新服務的最佳代言人之一。機場內的軟、硬體設備俱佳,安裝全自動外加定位追蹤功能的行李輸送帶設計,確保乘客能在半小時內就能順利轉機或入境。

此外,慕尼黑機場也是全世界最早落實環保概念的先驅,十九年前就陸續在第二航廈安裝全是太陽能板屋頂,一天儲量可供應三○%至四○%電量。跑道外綠意盎然,一千六百公頃的土地,三分之二是綠地。

每 年慕尼黑機場載客量超過五千萬,而且還在持續成長,總經理寇克洛(Michasel Kirkloh)歸功於「對創新、改變的開放心態及好奇」。在他的規畫下,他們的下一個思考方向是如何重新設計機場的標示牌與顏色,因為從二○三五年起, 一半的乘客將超過五十歲,對便利性與服務的細節要求將更細微。

有鑑於創新成果浮現,聯邦教育及研發部更於二○○六年撥款八千萬歐元,推出五 年服務創新專案,鼓勵服務業或相關研究學術單位,開發出和製造生產業一樣的傲人成績。德國政府發下豪語,要讓「德國服務」(Service made in Germany)和「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同樣成為金字招牌。

領導創新及合作中心(Center for Leading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可說是德國服務創新研究的翹楚,創辦人莫斯耐(Katrin M.Möslein)與團隊研究服務個人化、標準化、服務原型開發、混合式服務、跳躍式創新、開放式創新等面向,集結成《德國 製的服務——導覽》一書( Services Made in Germany- A Travel Guide)。

書中指出,政府與企業在帶動經濟成長與工會護衛的勞工福利之間,求取平衡,讓「德式服務」的價值觀漸漸滲入大眾意識。而服務創新管理的訣竅在日積月累中展現成效,「德國就算不是服務天堂,至少再也不是荒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29

津貼工藝品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php?&iss_id=20110830&sec_id=12187389&art_id=15566950&cat_id=255&coln_id=22

拜完四面佛就過馬路到「洲際酒店」隔鄰之泰國國營工藝品公司 Narai Phand,此店面積甚廣,內裡只有店員,人客只有我地六個,我地行咗一輪,只係買鱷魚皮帶,四五個店員招呼,禮貌周到,我地啲港燦在港旅遊區購物係二等 人,店員睬曬啲上流顧客內地同胞,但係來到曼谷,就有資格享受嚇店員嘅一級招呼! Narai Phand好彩係國營,賺蝕冇計,如係私人企業,老早執咗笠。學生 H問點解,左丁山話:「此乃納稅人津貼,用以扶持泰國傳統手工藝技術嘅,如果冇咗 Narai Phand,恐怕不少手工藝會失傳咯!」
來此並非旨在購物,帶學生嚟睇嚇,算係少少文化旅遊;唔好淨係在 Emporium、 Siam Paragon、 MBK等大商場睇到香港有、新加坡有、吉隆坡有,個個大城市都有嘅現代產品、時裝及快餐連鎖店。
走 出 Narai Phand,已近中午,於是上的士去湄南河畔之香格里拉酒店,內有著名中菜廳「香宮」( Shang Palace),係曼谷有錢人家喜歡之粵菜名店,來此吃幾件點心,食隻乳鴿(勝過甚麼沙田乳鴿多多聲),甜品就叫貨真價實嘅椰皇燕窩(唔通在香港食 咩!),沙田陳太見到,譁一聲:「乜咁多燕窩㗎!」最緊要吃得開心,貴賓房內,一個泰國人家庭十幾人吃到杯盤狼藉,都唔知幾高興,隔籬枱就有一對日本男女 默默無言咁享受脆皮鴨,點解日本人可以食幾個字都唔出一句聲嘅呢?我地廣東人真係難以明白。(回港後在舊中國銀行大廈十二樓之 Cipriani吃晚餐,呢度嘅羊架與 Zanotti相差甚遠,最弊隔籬枱之六位八十後,四男二女,大聲講,大聲笑,嘈到三個墟咁,侍應不敢勸止,令人頭痛,一啲香港人就係嘈到不能自制嘅!)

 

香格里拉酒店在河邊,碼頭之外有一大群鮎魚,體積龐大,平時潛游於混濁黃泥色河水下,岸上 人睇唔見,一位侍應在河邊咖啡室執枱,順手將一小塊 麪包拋落河,幾十條大鮎魚即時現身爭吃 麪包,後來侍應俾咗一盤廚餘 麪包我地,用來餵魚,大群鮎魚爭吃,捲起小型「河水浪」,遊客爭住影相,左丁山掛住睇,將 Narai Phand之紙袋(內載鱷魚皮帶)放在椅上,咁就忘記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91

多晶硅研究系列1:三大生產工藝的比較 Mono

http://xueqiu.com/4136177129/21617194

1.多晶硅的生產工藝:從西門子法到改良西門子法

 

從西門子法到改良西門子法的演進是一個從開環到閉環的過程。

 

1955年,德國西門子開發出以氫氣(H2)還原高純度三氯氫硅(SiHCl3),在加熱到1100℃左右的硅芯(也稱「硅棒」)上沉積多晶硅的生產工藝;1957年,這種多晶硅生產工藝開始應用於工業化生產,被外界稱為「西門子法」。

 

由於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存在轉化率低,副產品排放污染嚴重(例如四氯化硅SiCl4)的主要問題,升級版的改良西門子法被有針對性地推出。改良西門子法即在西門子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尾氣回收和四氯化硅氫化工藝,實現了生產過程的閉路循環,既可以避免劇毒副產品直接排放污染環境,又實現了原料的循環利用、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針對單次轉化率低)。因此,改良西門子法又被稱為「閉環西門子法」。

 

改 良西門子法一直是多晶硅生產最主要的工藝方法,目前全世界有超過85%的多晶硅是採用改良西門子法生產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改良西門子法主要用來生產半導 體行業電子級多晶硅(純度在99.9999999%~99.999999999%,即9N~11N的多晶硅);光伏市場興起之後,太陽能級多晶硅(對純度 的要求低於電子級)的產量迅速上升並大大超過了電子級多晶硅,改良西門法也成為太陽能級多晶硅最主要的生產方法。

 

2.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的工藝流程

 

 查看原圖

(改良西門子法工藝流程示意圖)

 

改良西門子法是一種化學方法,首先利用冶金硅(純度要求在99.5%以上)與氯化氫(HCl)合成產生便於提純的三氯氫硅氣體(SiHCl3,下文簡稱TCS),然後將TCS精餾提純,最後通過還原反應和化學氣相沉積(CVD)將高純度的TCS轉化為高純度的多晶硅。

 

在 TCS還原為多晶硅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劇毒副產品四氯化硅(SiCl4,下文簡稱STC)生成。改良西門子法通過尾氣回收系統將還原反應的尾氣回收、分 離後,把回收的STC送到氫化反應環節將其轉化為TCS,並與尾氣中分離出來的TCS一起送入精餾提純係統循環利用,尾氣中分離出來的氫氣被送回還原爐, 氯化氫被送回TCS合成裝置,均實現了閉路循環利用。這是改良西門子法和傳統西門子法最大的區別。

 

CVD還原反應(將高純度TCS還原為高純度多晶硅)是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生產工藝中能耗最高和最關鍵的一個環節,CVD工藝的改良是多晶硅生產成本下降的一項重要驅動力。

 

3.與主要生產工藝的比較

 

改良西門子法在多晶硅生產領域已經應用了幾十年,至今它的主導地位仍然牢不可破。通過CVD技術的改良、中間氣體生產技術的進步和規模化效益的凸顯,二次創新的改良西門子法已經成為目前技術最成熟、配套最完善、綜合成本最低的多晶硅生產工藝。

 

從2008年開始大舉進入多晶硅生產領域、目前產能分列全球前兩位的中國$保利協鑫能源(03800)$和韓國OCI是改良西門子法的典型代表。利用成熟的技術、完善的配套和自身產能規模的迅速擴張,保利協鑫和OCI在控制多晶硅生產成本方面很快做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也給原有的世界多晶硅生產大廠(所謂的多晶硅七巨頭)帶來很大壓力。

 

最近公佈的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保利協鑫的多晶硅生產成本已經降至18.6美元/公斤(包括設備折舊成本,大約佔14%),綜合電耗可低至65度/公斤。

 

(1)硅烷法

要聊硅烷法,就不得不聊到挪威的REC公司(Renewable Energy Corporation)。REC是全球最重要的高純硅烷供應商,一度佔據全球電子級硅烷市場80%的份額,對採用硅烷法生產多晶硅有很強的動力。

 

和保利協鑫專注於多晶硅生產、產業鏈條相對單一不同,傳統多晶硅大廠多為電子材料綜合供應商,如德國Wacker的產品涉及多晶硅、有機硅、聚醋酸乙烯、白炭黑等,而挪威REC、美國MEMC($休斯電子材料(WFR)$)則是全球電子級硅烷的重要供應商。

 

硅烷法製造多晶硅也是一種化學方法,核心工藝是利用高純度硅烷在反應器中熱分解為高純度硅。硅烷法可以分為兩類,較早出現的是硅烷西門子法(Silane Siemens), 即用硅烷(SiH4)而非TCS作為CVD還原爐的原料,通過硅烷(包括副產品SiH2Cl2,下文簡稱DCS)的熱分解和氣相沉積來生產高純度多晶硅棒 料,REC旗下的REC Silicon公司(位於美國,包括原Asimi和SGS)採用過此方法生產電子級多晶硅;不過,REC近期的多晶硅擴建項目採 用了另一種硅烷法——硅烷流化床法(Silane FBR),將硅烷(UCC法製成的硅烷可以包含副產品DCS)通入加有小顆粒硅粉的流化床(FBR)反應爐內進行連續熱分解反應,生成粒狀多晶硅。

 

和REC採用的硅烷流化床法類似的是由美國MEMC最早推出的流化床法, 以STC、H2、冶金硅和HCl為原料在流化床(FBR)高溫(500℃以上,不算很高)高壓(20bar以上)下氫化生成TCS,TCS通過一系列歧化 反應後製得硅烷氣,硅烷氣再通入有小顆粒硅粉的流化床反應爐內連續熱解為粒狀多晶硅。這種方法制得的多晶硅純度相對較低,但基本能滿足太陽能級多晶硅的要 求。

 

查看原圖

(流化床法的工藝簡圖)

 

硅 烷法的優點在於熱解時溫度要求較低(800℃左右),流化床法還有參與反應的硅料表面積大、生產效率高的優點,所以還原電耗低於改良西門子法;另外,硅烷 流化床法是一個連續生產的過程,除定期清床之外設備可連續運行,也不需要換裝硅芯、配置碳電極等,這些優點均反映為硅烷法生產多晶硅的現金成本很低。以 REC為例,2011年Q4硅烷流化床法生產多晶硅的現金成本已降至14美元/公斤。

 查看原圖

 (REC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的生產成本)

 

 

不 過,硅烷流化床法相對改良西門子法還不是很成熟、單位建設成本也比較高,2011年Q4 REC的單位研發成本是4美元/公斤,單位折舊是8美元/公斤, 多晶硅生產的綜合成本為26美元。另一方面,改良西門子法在二次創新(提高CVD產能、優化CVD單位功耗、改進STC氫化工藝等)後,無論是還原電耗還 是綜合電耗都有顯著降低,考慮到目前改良西門子法的單位建設成本已經很低(保利協鑫約30美元/公斤),其生產多晶硅的綜合成本仍然優於硅烷流化床法。以 保利協鑫2011年Q4的情況為例,多晶硅綜合成本為19.3美元/公斤,不僅優於REC硅烷流化床法的同期成本,也優於REC制定的2012年Q4目標 ——23美元/公斤。而且,硅烷法對安全性要求很高(硅烷易爆炸,被REC Silicon收購的日本小松Komatsu在應用硅烷法時就曾發生過嚴重的 爆炸事故而不願擴大生產;REC Silicon的6500噸新生產線Silicon III在投產後不久也出現過氣體洩漏的安全問題而被迫緊急搶修); 硅烷分解時容易在氣相成核從而生產相當比例(10%以上)的硅粉,變相拉高成本;流化床法製成的多晶硅純度也相對較差。

 

 

至於$英利綠色能源(YGE)$當 初為什麼會選擇硅烷法,個人認為是自身急於「彎道超車」+外部專家「忽悠」的結果。資料顯示,英利的六九硅業選擇用四氟化硅法生產硅烷,一期工程採用硅烷 西門子法,利用CVD爐熱解硅烷生產高純度多晶硅,設計年產能3000噸;計劃中的二期工程則準備採用硅烷流化床法,通過流化床反應裝置將硅烷熱解為粒狀 多晶硅。

 

暫且不論受專利嚴格保護的硅烷流化床法(六九硅業一期工程還沒有應用此方法),單是生產高純度硅烷的四氟化硅法, 六九硅業要自主掌握也有很大的難度。四氟化硅法又稱休斯法,是美國MEMC的專利技術,雖然適合大規模生產高純度硅烷,但工藝難度高、設備龐雜(特別是提 純)、投資巨大,而且不像改良西門子法在關鍵設備及工藝方案上有成熟供應商。因此,六九硅業的「自主研發」進展得很不順利,不僅硅烷法自產的多晶硅成本遠 高於外購,而且實際產量也一直遠低於設計產能;2011年Q4,英利對六九硅業進行了高達人民幣23億元(合3.615億美元)的固定資產減值處理。

 

 

(2)冶金法

有別於改良西門子法和硅烷法的化學方法,冶金法是 利用物理方法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其典型工藝是將純度好的冶金硅進行水平區熔單向凝固成硅錠,去除硅錠的外表部分和金屬雜質聚集的部分後,將硅錠粗粉碎並 清洗,並在等離子體熔解爐中去除硼雜質,然後二次區熔單向凝固成硅錠,再次除去外表部分和金屬雜質聚集的部分然後粗粉碎和清洗,最後在電子束熔解爐中除去 磷和碳雜質直接生成太陽能級多晶硅。

 

 查看原圖

 

 (冶金法的典型工藝流程,摘自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技術發展現狀及展望》)

 

從理論上講,冶金法的工藝要比改良西門子法簡單很多,綜合電耗也低許多(大約22度/公斤,改良西門子法最優也在65度/公斤),所以投資少、建設週期短、生產成本低。

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講冶金法現在有多麼厲害,可以取代改良西門子法,那他一定是在「忽悠」。

 

原因很簡單,純度問題成為冶金法多晶硅的致命傷,綜合考慮後目前並無成本優勢。最早採用冶金法生產多晶硅的是日本鋼鐵企業JFE,早在2001年它就投入了一條冶金法中試線,不過這位先驅很快發現冶金法實際成本太高且看不到可以明顯降低的前景,最終停止了中試線的運行。

 

之 前,讓大家開始對冶金法多晶硅充滿期待的真正原因是太陽能級多晶硅高企的價格,而非冶金法多晶硅本身。由於化學法製造多晶硅投資巨大、建設週期和達產週期 長,使得太陽能級多晶硅的供應剛度很大,而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光伏市場的連續啟動讓需求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出現非常明顯的增長,使得太陽能級多晶硅的 價格出現急劇攀升並維持420美元/公斤的高價到2008年上半年。正是這種背景下,冶金法多晶硅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亮相,阿特斯太陽能利用這種多晶硅生產 的光伏組件(轉化率13.3%-14%)獲得了訂單,而後賽維LDK簽訂了用冶金法多晶硅(由加拿大TIM和挪威Elkem供應)為德國電池Q-Cell 代工硅片的協議。國內採用冶金法生產多晶硅的企業主要有上海普羅和$銀星能源(SZ000862)$,挪威Elkem(除了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Elkem還是全球最大的冶金硅供應商)於2011年被中國藍星集團收購。

 

而 現在的情況呢?優質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現貨價格已跌至25美元/公斤附近;化學法多晶硅的供應量十分充足(前四大供應商的產能已經可以滿足30GW以上光伏 組件對多晶硅的需求);更為關鍵的是低轉化率的光伏產品已經沒有市場,而純度低,製成的光伏產品轉化率低、易衰減正是冶金法多晶硅的硬傷。挪威Elkem 的情況顯示,冶金法多晶硅必須與電子級多晶硅摻雜後才能滿足太陽能級多晶硅的基本條件,製成轉化率15%-16.5%的光伏電池。短期內,多晶硅純度低、 產出的電池效率易衰減成為冶金法難以突破的瓶頸,使其不僅不可能取代化學法,而且也難以充當「有益的補充」這一角色。

 

 

4. 改良西門子法仍將是最主要的生產工藝

 

綜上所述,改良西門子法依然「綜合素質」最優的多晶硅生產工藝,短時間內被其他工藝替代的可能很小。

 

其實,從產業應用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目前的四大多晶硅供應商(保利協鑫、德國Wacker、美國Hemlock、韓國OCI),除Wacker在Poly 5生產線有650噸的流化床法產能之外,其餘產能(截至2011年末約為18.1萬噸)全部採用改良西門子法。

查看原圖

 

因此,本系列的後續文章都將把改良西門子法作為研究對象,第二篇文章將探討改良西門子法的成本控制與新工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3

靠一把刮鬍刀 Harry's成新創奇葩 兩個老美買下德國百年工藝 從網路顛覆製造業

2016-06-13  TWM

一個灰濛濛的二月天,紐約曼哈頓市中心區彌漫著一股垂死「獨角獸」 (編按: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新創企業)的氣味。那斯達克指數剛跌落十五個月來新低,市值一度超過十億美元的電子商務公司Gilt Groupe,最近以二億五千萬美元跳樓價易手。線上刮鬍刀新創公司Harry's共同創辦人雷德(Jeff Raider)卻老神在在地說,「去年獨角獸領風騷,今年要看蟑螂顯威風了。」

新局:電商掉漆

「老土」產業出頭天

他說,比較不神祕、比較「土氣」的公司在今後更能勝出,「電子商務的日子會比過去難過,但我們有真正的生意,賺的是現金,還有一家工廠。」這家工廠,位於四千哩外的德國小鎮艾斯斐,當地居民約五千六百人,除了鎮內那座中世紀古堡,只有一樣值得一提的東西,就是自一九二○年起生產刮鬍刀片的工廠Feintechnik。誰又能想到,位於紐約時髦蘇活區的新創,竟能結合德國小鎮的藍領工藝,寫下一個顛覆產業的故事。

二○一一年,雷德與Harry's另一位創辦人凱梅菲爾(Andy Katz-Mayfield)準備成立線上刮鬍刀事業,與雄霸刮鬍刀市場百年的吉列(Gillette)與舒適(Schick),角逐一七○億美元(約五四○○億元新台幣)的市場。

那一年,刮鬍刀品牌Dollar Shave Club(DSC)在市場上發動價格戰,但雷德與凱梅菲爾另有一套策略:要以設計得更好的刀片、合理的價格,為消費者帶來更優質的刮鬍經驗。兩人從埃及到日本,買來每一家刀片廠生產的高級產品,在臥室用自己的臉做實驗。結果苦了自己臉皮,卻始終找不到滿意的產品。

後來,他們從部落格看到一個幾乎沒人知道的歐洲品牌Croma,它專賣Feintechnik廠生產的刀片,外銷歐洲各國。這家工廠用的是一種幾近失傳的「哥德式拱形切割」(gothic arch cut)技術,能將鋼片兩邊磨成拋物線形的鋒刃,既銳利又強韌。

兩人立刻打電話找上Feintechnik,卻發現這家廠既不在柏林,也不在慕尼黑,不但偏遠,而且當地沒有人會說英語。

經過好一番折騰,當Croma刀片終於送到時,兩人就知道他們找到供應商了。

整個故事,得從五年前的一個下午說起。拿到美國史丹福企管碩士學位的凱梅菲爾,走進商場買刮鬍刀,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名店員,幫他打開櫥櫃取出刮鬍刀;拿到收銀台付款時又發現,一套四片裝、加一瓶刮鬍膏的產品竟要價二十五美元。他覺得自己被坑,於是想起好友雷德。

創業:臥室裡的實驗

線上客製化刮鬍刀熱銷

當時雷德已經從華頓商學院取得企管碩士學位,並創辦線上眼鏡公司瓦比派克(Warby Parker,目前公司市值高達十二億美元),挑戰壟斷市場的義大利眼鏡製造商Luxottica,而且經營得很好。

凱梅菲爾心想,刮鬍刀市場為兩家業者把持,與眼鏡市場為Luxottica把持有什麼兩樣?瓦比派克可以挑戰眼鏡市場,何不如法炮製,開一家新創公司,挑戰刮鬍刀市場?他找上雷德,兩人一拍即合,立即展開他們的「臥室實驗」。

終於找到理想的供應商以後,兩人匆匆飛往德國,想說服有九十一年歷史的Feintechnik,替他們這家八字還沒一撇的公司生產刀片。一開始,德國人興趣缺缺,倒是Feintechnik執行長貝克(Heinz Dieter Becker)覺得,這兩個美國青年與其他那些線上新創有一點大不相同:他們要的不是廉價品,而是擁有獨特韌度與支軸的客製化高級產品。

雷德與凱梅菲爾費了五個月脣舌,終於說服貝克,簽下一紙供應合約。到一二年秋,雷德已設計出帶有濃厚男子氣息的Harry's刮鬍刀系列,從八美元的刀片組到三十九美元、附刮鬍膏的產品包等選項,可以搭配,也可以單項訂購。

雷德從紐約創投Thrive Capital籌得四百萬美元,於一三年三月在線上推出Harry's系列;兩個月以後,兩人碰上一個始料未及的大難題。近年來,幾乎每一項產品類型都出現類似Harry's這樣、直接以消費者為訴求的新創業者,主要是經銷商,而不是製造商。但兩人發現,這套模式在刮鬍刀產業行不通,Harry's不能只是透過合約要一家工廠替它生產刀片,它必須買下工廠。

情況是這樣的。產品上市兩周後,由於電子郵件廣告成功,口碑熱銷,Harry's賣光了所有庫存,甚至排隊等貨的訂單還累積了十二個星期。雷德要求貝克另闢生產線,專門為Harry's提供產品,但貝克說辦不到,因為資金不足。

想將生意繼續做下去,唯一辦法就是買下整個供應鏈:Harry's最重大的開支不是程式,而是鋼材、機器與工人。在新創企業的世界,這麼做幾乎是聞所未聞。研究機構Forrester分析師穆普露指出,新創公司像這樣大手筆投資的幾乎找不到,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樣「等於是把馬車擺在馬的前面」,逆向操作。

顛覆:當廠商供貨不及

募資一億美元買下供應鏈

根據雷德與凱梅菲爾的估算,買下Feintechnik得籌資一億美元,大多數投資人不可能把這樣的資金投入一家新創。雷德透過在瓦比派克擔任董事、同時是紐約避險基金老虎環球(Tiger Global)高級主管的友人,要求老虎環球出資。

兩人解釋,Harry's 的模式儘管看起來與瓦比派克近似,實則大不相同,因為高級刀片需要的工序難度比眼鏡專業得多;而且最根本的差異是,瓦比派克像大多數新創一樣,只負責產品設計,從供應商取得材料之後,透過合約交由製造業者製造。

以Harry's的主要競爭對手DSC來說,甚至連設計都免了:它直接從韓國的Dorco刮鬍刀廠採購已經設計好的刀片。也就是說,DSC得看供應商的臉色,Dorco之後在北美推出SXA 1000系列,成為DSC的直接對手,原因就在這裡。Harry's必須垂直整合,才能免此後顧之憂。

他們說動了老虎環球。到那年年底,雷德與凱梅菲爾又得到Thrive Capital與另五名投資人挹注一億二二五○萬美元。一四年一月,兩人正式成為Feintechnik的新老闆,成立十個月的Harry's,買下九十四年老店的製造工藝經驗。

兩年前第一次傳出這場收購消息時,德國《明鏡周刊》曾說,這是「美國創業精神與德國工程科技的奇怪組合」。Harry's的兩位創辦人也從管理三十五人電子商務新創的老闆,成為一家員工四百人、客戶遍及四十國公司的負責人。

兩年後的今天,雷德與凱梅菲爾認為他們的豪賭勝利在望。Harry's已做好衝刺的準備,計畫在兩年內將產能增加一倍,預計每年生產二十億片刀片。要達到這個目標非常耗錢,Harry's又籌了一輪資金,募得一億七千一百萬美元,不僅要將既有廠房設施擴充,還要建第二座廠房。

市調機構Slice Intelligence分析師卡薩說,在刮鬍刀這一行,「DSC與Harry's的異軍突起,是自從電動刮鬍刀問世以來,最重大的一次顛覆。」DSC雖是排名第一的線上刮鬍用品業者,Harry's的成長,卻比整個線上市場成長速度快兩倍。

近年來業績低迷的吉列,曾控告DSC與Harry's侵害它的專利(之後撤回),去年夏天,吉列也推出自己的刮鬍俱樂部,加入線上大戰。

挑戰:文化差異

美國牛仔PK德國工匠

當前Harry's最優先的要務在於「人」,他們知道文化差異是個大問題,也知道德國人正盯著他們看。雷德說,「我不想粉飾什麼,有些在這裡工作十五年的員工,想改變他們的心態實在很難。我們可不是六十歲的德國實業家,先得在德國人面前建立信譽才行。」看來兩人直到目前為止,還做得不錯,德國名製片人溫德曼(Ulli Wendelmann)最近拍紀錄片,描述這場「奇怪的組合」,根據他的說法,「小鎮上的德國人,對這兩個美國牛仔的感覺好極了。」新創公司該全線包到底嗎?

新一代的新創企業認為顛覆產業的關鍵,在於「一切自己動手做」。但在講求善用人力及生產外包,以達到商業模式「輕量化」的時代,這聽起來有悖常理。不過,矽谷知名的安霍創投負責人迪克森卻鼓勵公司追求這種模式,並稱之為「全線型創業」(full-stack starups)。如果你開發了一項新科技,不想賣斷或授權給既有的企業,可打造「完整的、終端到終端的」服務,設計到經銷一手包辦。這種模式的潛在優勢極大,相對財務風險也高,只有高度敏銳的創業家適用。「全線型」新創公司有三種作法:Harry's 自行製造Harry's垂直整合的關鍵,在於它所賣的高級刮鬍刀片,僅有少數工廠具備大規模製造的能力。因此,兩位創辦人認為,必須直接掌握這種少見的技術。

但他們強調,不是每個人都能設法斥資一億美元蓋工廠,除非自行製造能創造出獨特的優勢。

Nest Labs 掌握設計並非所有「全線型」企業都要抓住每一個供應鏈環節,僅掌握最關鍵的環節也能勝出。前蘋果設計師創辦的Nest Labs,無論軟硬體(智慧恆溫器、煙霧探測器等)皆自行打造,這使公司更能掌握使用者體驗,並進行產品創新。

特斯拉(Tesla)發明一個新供應鏈為了替它的電動車建立市場,特斯拉擁有從工廠、展示間到充電站等一切環節,完全重塑了供應鏈的概念。這是一場昂貴的豪賭,但若競爭者想效法它的作法,將很難迎頭趕上。

撰文 / Bernhard Warner 譯者•陳曉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76

從3年到6個月:一次性工藝加速破局國產生物藥

GE、賽多利斯、默克……一場有關生物制藥工藝供應者的賽跑在它們之間展開。

三年前開始,一種全新的生物制藥工藝:一次性生物制藥系統開始取代傳統的不銹鋼工藝,它因在制藥過程中能顯著降低清洗、消毒、驗證的成本,避免產生交叉汙染等優點,正日益受到生物藥品生產企業的青睞。

之所以供應商們要搶先布局,是因為中國的生物制藥行業正迎來黃金發展期:IMS Health的一項統計表示,2014年中國生物制劑市場已達到50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生物醫藥市場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生物醫藥市場。

包括新藥研發的創新公司、跨國藥企、本土制藥巨頭都正在這條賽道上賽跑,以期爭搶更多的市場份額。相比較三四十年前中國化學原研藥研發的落後情況,國產生物藥的處境已比較樂觀,包括恒瑞、百濟神州、再鼎醫藥在內的不少醫藥公司已嶄露頭角:以百濟神州為例,在成立不到五年的時間里,這家中國創新藥企業已有4款候選生物新藥進入臨床審批階段,其中一款為單抗藥物。

不過,對於國產生物藥而言,還有不少關卡有待攻破:技術、人才、資本、審批。在這其中,從研發到生產是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關卡,藥品的生產工藝成為了破局關鍵。行業的“造夢者”需要將分子式變成產品落地,才能繼續探索技術與商業的邊界。

“對於中國的生物制藥企業來說,速度已經成為關鍵。”默克生命科學業務工藝解決方案全球業務負責人Daniel Stamm一語道破了他認為的國產生物藥競爭的根本,“這個速度不僅僅是藥物推向市場的速度,也是臨床實驗的速度。我們知道臨床實驗有失敗的幾率,如果你用了3年生產藥物再失敗,再次研發也將拖慢整個進程,如果你把這個時間縮短到6個月,那麽就可以給企業帶來倍數級速度的提高。”

默克生命科學業務工藝解決方案全球業務負責Daniel Stamm

一次性生物制藥工藝之所以在全球範圍內被迅速接受並且替代傳統工藝,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相比較傳統的不銹鋼廠房,一次性袋裝工藝可以節約生物藥制造過程中灌裝桶反複清洗、滅菌、消毒的過程,為制藥企業節約了試錯和生產的時間,並且成功率更高。不銹鋼工藝下的細胞培養通常失敗率高達30%,而一次性工藝這一成功率幾乎可以達到100%。

“事實上,一次性解決方案在中國市場的增長非常快速,而且它其實也是剛剛進入到中國市場沒有幾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面,我們一直對中國市場趨勢及中國客戶的需求進行了緊密的觀察,在目前我們一次性解決方案的原件都是從國外進口中國來使用,所以在未來很有可能我們考慮在中國進行組裝,甚至進行生產。” Daniel Stamm表示,這家以創新型制藥、生命科學以及前沿功能材料技術見長的科技企業在這兩年開始在中國提供一次性生物藥的工藝“打包”服務。在過去幾年,這一服務為默克帶來每年上億歐元的收入。

對於沖刺期的本土生物制藥企業而言,它們正逐步進入臨床階段,而它們所研發的生物新藥也正面臨來自諾華、賽諾菲等跨國巨頭的兇猛追趕,為爭取在三四年內將新藥推向市場,這些新藥企業需要專註於研發,然後把生產等其他事務,交由外部服務商提供。

作為國內最大的生物藥研發生產服務商,藥明生物從2012年建立生產平臺開始,便使用了一次性技術。在藥明生物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周偉昌看來,這種新的技術不僅減少了傳統工藝產品與產品之間的相互汙染,廠房的建設速度也比不銹鋼廠房要快得多,投資也更少。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些年來抗體也好,生物制藥也好,藥物生產的表達效果一直在提高,現在2000升生產規模的表達量相當於過去10000升生產規模的量。”周偉昌說。

不過對於這些生物制藥企業來說,這一技術也並不是完美無缺,使用者需要面對的一個最大的風險就是,反應器的供應權目前仍掌握在上遊生產者手中,“如果供應商突然不把反應器賣給你,就沒有辦法做生產了。所以我們跟他們做緊密合作,都需要有常年合同,以保證一次性產品供應的連續性。”周偉昌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092

孵化自己的臺積電 江蘇籌建集成電路工藝研究所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積電”)開創了晶圓代工(foundry)模式,目前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專業積體電路制造服務公司。如今,江蘇省也想孵化出自己的“臺積電”。

“臺灣工研院當年孵化出了臺積電,我們就是想通過這種模式來創新發展集成電路產業,走出一條新路子,孵化出我們自己的臺積電。”8月24日,在江蘇南通舉行的2018集成電路產業技術研討會上,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胡義東介紹了目前正在籌建中的江蘇省集成電路工藝技術研究所(下稱“工藝技術研究所”)設立的緣起與初衷。

胡義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工藝技術研究所建設所需的幾個條件,包括資金、團隊、地點的初步遴選、運行機制、基本框架都已經擬訂。今年年內會確定工藝技術研究所在哪里落地。

今年3月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江蘇省集成電路產業銷售總收入為1687.68億元,同比增長17.82%。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5411.3億元。按此計算,2017年江蘇省集成電路銷售額在全國占比為31.19%,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然而目前,江蘇省1700億的產值中有一半是封測產值,還存在產業結構失衡問題。數據顯示,2017年江蘇省集成電路三業中,設計業占比18.65%、封測業占比66.59%,明顯偏重於封測業。

胡義東表示,江蘇省要發展集成電路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就需要更大力地發展前端的IC設計和制造產業,工藝技術研究所正是希望通過構建一個8英寸的中試線制造平臺,來帶動江蘇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目前,蘇州、南京、無錫、南通等地在遴選競爭中各有優勢。

無錫市是江蘇省甚至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城市,為國家微電子產業南方基地。2017年無錫集成電路三業總量占全國總量的12.39%,占全省總量的50.83%。

無錫已基本形成了包括設計、制造、封測、材料、設備等較為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其中封測行業規模位列全國第二。

南京市是中國主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之一,2016年江北新區被列為江蘇省級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地。

2015年臺積電宣布將於南京江北新區浦口經濟開發區建設12寸晶圓廠,引來自世界各地百余家集成電路企業安家江北新區,涵蓋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終端制造等產業鏈上下遊全部環節。

蘇州市同樣屬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基礎較好的城市之一,曾引進過英飛淩、飛兆半導體、AMD、瑞薩等一系列國際大廠。2016年蘇州位列全國集成電路產值前十大城市之一。

“現在支持力度比較大的是蘇州,我們17個研究所有11個在蘇州,蘇州力量很強。”胡義東對記者表示。

在談到南通時,胡義東對記者表示,南通現在也是江蘇省集成電路的重鎮。“南通的優勢在於:一方面南通現在有一條8寸的舊線,如果能把這條線用起來,非常好;另一方面南通現在的土地、人力和社會生活成本比較低。此外還要看政府的支持。”

如今,我國集成電路的進口值已超過原油。根據海關總署數據,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從2015年起已連續三年超過原油,且二者進口差額每年都在950億美元以上。

目前,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占據全世界60%的份額。像英特爾、三星等都在中國市場紛紛布局。2014年,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中國也已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目前產業布局主要集中在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以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及以四川、重慶、陜西、湖北、湖南、安徽等為核心的中西部地區。

“集成電路產業是現代工業里最複雜的產業。”胡義東對記者談道,這方面我國現在處於追趕狀態,要另辟蹊徑,走創新的路。

在參加2018集成電路產業技術研討會的嘉賓看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或許可以走一條“柔性低成本開放工藝研究所+示範晶圓廠”的創新路。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楊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03

【專題籽】舊工藝×新意思 老師傅啤潮物

1 : GS(14)@2016-03-06 16:13:00

通過和設計師Kevin(右)合作,金工師傅李鎮耀希望尋找一條新出路。



【專題籽:港情港趣】昔日製造業輝煌,金工師傅人手雕製模具,「倒模」出不同用品。隨着科技發展,行業式微,縱使人手雕琢的心思,電腦無法取代,但缺乏守業者,夕陽工業彷彿無出路。幸好有師傅遇上年輕設計師,各自發揮所長推出「飯煲單車鈴」。由以往倒模別人設計、參與生產工序的一部份,到現在從頭到腳製作產品,兩代人擦出了新的火花。


「行業式微喇,連業主都笑我啲機器可以拎去博物館。」金工師傅李鎮耀笑說。參觀他位於新蒲崗的工場,想起教科書上寫「香港製造業發達,曾是香港的經濟支柱……」等歷史,當年香港靠家庭式工廠支持。第一次看到李師傅的傳統雕刻機,沒有電腦智能操作,把圖樣放在導針下,調校好比例尺寸,便靠人手操控吊臂,令導針隨圖樣繪畫,機器另一端的雕刻刀便會雕出比例較小的模具。李師傅示範完,關掉電源,讓我試試操控雕刻機。我拿起吊臂,感覺如千斤重,無法工整地畫出直線,畫曲線時更手震,如果開着雕刻機,分分鐘連雕刻刀都弄斷,難以想像師傅如何雕出複雜的圖案。雕功非一朝練成,五十多歲的李師傅從小想做畫家,卻為搵食放棄夢想。他約20歲入行,一開始並非學雕刻,而是學用「車床」,它是一部將加工物固定在旋轉主軸上加工的工具機,通常為圓形零件加工,包括鑽孔、磨螺絲釘等。「我邊車邊偷學雕刻,多一技傍身,老細加人工都易啲。」他試過收工讀夜校學雕蠟,回家都接近凌晨12點,翌日早上又要上班,真是好學不倦。後來鐘錶業蓬勃,他便打工雕製銅錶殼的模具,八十年代自立門戶,於新蒲崗工廠大廈開設工場,製作的模具更多樣化,包括首飾金屬扣、鏈墜、風扇、微波爐、電腦主機外殼、皮革圖案等。他曾為金舖創造十二生肖金鏈墜模具,去年他更替道具師製作何超儀MV用的銅唇。但無論手工有多精細,也是倒模別人的作品,或作為整個生產工序的一部份。



多手玩垃圾 敲出新設計

九十年代開始,工廠北移,李師傅不斷重複道:「我嘅手藝冇用喇。」直至三年前遇上以廢物升級再造的29歲設計師張瑋晉(Kevin)。沒用的手藝,遇上「垃圾」竟產生化學作用,李師傅欣賞Kevin夠上進,初次合作,Kevin用牆紙樣辦製作銀包,李師傅替他做刀模壓銀包,之後李師傅繼續替Kevin的產品加工。「我的產品太多奇怪概念,其他師傅覺得我玩玩吓,唔肯試。」Kevin指惟獨李師傅陪他玩,遇上從未嘗試的工序都樂此不疲。李師傅亦認為守業多時,是時候轉型,「之前做模畀客人加工,但要延續式微工業,必須一條龍生產自家產品。」
Kevin曾於回收場「多手」敲電飯煲,發現聲音不俗,忽發奇想,看看做單車鈴的可能性,於是他向李師傅求救。李師傅指,製作過程中較難控制是物料,「(用切割機)從鋁製電飯煲界出圓形,用啤機啤出(半圓球)後才知物料有否問題,有些電飯煲有凹痕,或壓過花紋,把鋁片再次壓直時會很易爆。」另一難題是,即使壓出車鈴,鋁片塗層膠面太厚,鈴聲便不夠響。李師傅十分講究,每條敲響單車鈴的彈弓,他都會放在機器上敲一萬下,確保彈弓不會斷;另外,車鈴末端直徑0.5厘米的平面上雕了一個「飯」字,盡顯心思。這一條龍產品,結合Kevin的創意及李師傅的認真,希望能踏出轉型第一步。



每個用舊電飯煲做的單車鈴,圖案不一,普通版190元。特別顏色每個290元。

這部啤機從前是製作錶殼模具,現時用作把鋁片壓成半圓球。

啤好的單車鈴,需用機器磨平邊位。



三年前李師傅替Kevin製作模具,生產以牆紙製成的銀包。

雕刻機根據人手控制的導針,雕出所需形狀。

記者試用重甸甸的吊臂控制導針,沿金屬英文字母圖樣繪邊。



銅製嘴唇根據何超儀的唇形製作。在《1001羅夏克》MV中,何超儀把銅製嘴唇放在盧凱彤的嘴上。

十二生肖鏈墜紅銅模,每個圖案要花一整天雕刻,並要用放大鏡幫忙。

李師傅曾替一位瑞典客人的銅製門鐘加工機芯。



Kevin Cheung design
http://www.kevin-cheung.com/



記者:梁慧琳攝影:徐振國、林栢鈞編輯:李寶筠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306/195165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059

【香港鞋匠】半世紀百利鞋廠清場 Made in HK工藝散落四周

1 : GS(14)@2016-09-30 08:09:37

Made in Hong Kong,在現今香港似乎已經成為難能可貴的標誌。但在六、七十年代,香港工業發展十分蓬勃,「香港製造」曾經是理所當然得毋須刻意記錄的事,「以前怎麼會印Made in Hong Kong呢?根本沒有這個概念!」黎淑文(Shirley)是百利鞋廠老闆關燦華先生的媳婦。她手捧一雙老爺製作的女裝全皮鞋,展示着皮革鞋底的大品牌印字,娓娓道來百利鞋廠的故事。

全皮製高級鞋 外國人最愛

Shirley原本從事銀行業,與造鞋業八竿子打不着,但近一個多月來,卻埋首處理鞋廠事務。這家百利鞋廠已經有五十多年歷史了,自兩年前創立人關先生離開後,鞋廠一直塵封。近來有位外國攝影師看中了鞋廠的格局,想把鞋廠租作影樓,她們即打算整埋老鞋廠遺下歷史、工具、機器及材料,送到適合的人手裏,保留半世紀香港鞋業歷史。捧起一個鞋模、一片皮革,時間回到香港工業發展最蓬勃的六十年代,關燦華以手製高級女裝鞋起家,「他的夢想一向是自己當老闆。最初在家裏自己幾個人造鞋,一段時間後,在太子道百合鞋舖後欄做工場,然後去了水渠道,後來搬去洋松街九十八號。那時候叫『雪鈴鞋廠』,搬到這裏後才開始叫作『百利鞋廠』。」關太太回憶說,「他由二十幾歲做到前幾年七十幾歲才沒有再做。那時候為遊客做高級訂做鞋,現在大陸造的鞋又平又靚,所以沒甚麼生意,後期他年紀又大,最後就沒再做了。」1986年,經朋友介紹,百利鞋店店主王桂珍(Jenas)認識了關先生,Jenas:「我想做高級鞋,但當時很多香港鞋廠都在做膠布鞋。之後有一個做手袋的朋友說,要介紹一位行內很有名的人給我,那位就是關先生啦。」二人開始緊密合作,1990年Jenas接了第一張海外定單,找關先生製作了五百對女裝蛇皮鞋出口到澳洲。關先生特意購入機器作大量生產,百利鞋廠從手工山寨廠,轉型成有規模的流水作業式鞋廠。同年,「雪鈴鞋廠」也改名為「百利鞋廠」至今。1997年以前的百利鞋店,有八至九成都是外國客人,他們主要都要求訂製全真皮鞋。Jenas說:「當時香港有駐港英兵,經常在假期時外出,於是便有了這些客源。有客人說過來幫襯的原因,是我們的鞋是真正的真皮,外面賣的就算價錢貴,都未必是全真皮。」關先生製作的女裝鞋,連鞋底都是皮製的。他更精於製作蛇皮鞋,蛇皮又薄,質地又脆,對師傅手工藝水平要求很高。「他造過很多珍貴的皮鞋。曾經一些客人來料,給他一些鱷魚皮,甚至老虎皮!」Shirley笑說,更與Jenas分享更多關於鞋店的故事,回憶了更多鞋廠的歷史。


為舊物尋有緣人 捐學院博物館

為了讓這些物品用得其所,Shirley聯絡了許多皮鞋大師傅、皮革工藝師、補鞋工匠、志願機構、公立醫院的義肢矯形部、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製衣業訓練局、室內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家甚至舊物收藏者等,讓他們參觀鞋廠並賣出部份皮革、鞋楦、工具、衣車與小機器。亦捐贈了部份物品予香港歷史博物館及教授造鞋或設計的學術機構等等,「希望將所有物品,如果找到對的人,就給對的人。」除了賣出及捐贈舊物,Shirley亦與未來租客英國攝影師Luke Casey和製衣業訓練局馬澤坤師傅合作,在鞋廠內拍攝女裝皮鞋的製作過程,希望可作將來教學及博物館展覽所用,「藉着分享老爺鞋廠的興衰及製造女裝皮鞋的過程,我們希望能為造鞋工藝的傳承盡一分綿力,讓上一代為香港經濟及工業所作出的貢獻感染下一代,宏揚香港精神,希望新一代能看到 Made in Hong Kong的價值。」記者:封愷瑜攝影:王國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百利鞋廠老闆關燦華先生。

鞋廠大閘外的招牌已然褪色。

關先生所畫的設計圖及製作的女裝高級皮鞋。


木製鞋楦,鞋的成形模具。

這部舊衣車,都有五十多年歷史了。

製鞋機器。


舊式燈掣,會按未來租客要求保留。

由左至右為Shirley、Jenas、關太太及其兒子關步雲。

由左至右為鞋藝工舘 Jeff Wan、英國攝影師Luke Casey、製衣業訓練局馬澤坤、Shirley及其丈夫關步雲。


Shirley及關太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30/197866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763

【專題籽】印刷男子組 凸版工藝翻生

1 : GS(14)@2016-10-10 00:45:54

湯舜(右)對機械情有獨鍾,四出搜尋已停產的凸版印刷機,鑽研印刷技術,鄧展鳴追求平面設計的質感,印製過程一絲不苟。



【專題籽:舖仔小店】網絡資訊隨傳隨到,大家習慣看屏幕多過看書,印刷業岌岌可危,當中成本較高的凸版印刷方法,更是坊間難尋。印刷業式微,80後攝影師湯舜(Thompson)卻選擇放下相機,購入老爺凸版印刷機自學印刷技術,代客印製各類卡片,後來遇上同道中人插畫師鄧展鳴(Mike),去年8月在火炭成立「時分印刷」(Teleport Press)工作室,一同在追求速度的印刷業,保留工藝的餘溫。



攝影機與印刷機,風馬牛不相及,曾從事攝影的Thompson,家中經營五金生意,自小對機械有興趣。機緣巧合下,2013年上水一間印刷舖結業,有民間團體向他借影樓搞告別展,讓他首次接觸字粒及印刷機,後來對印刷這門專業越來越有興趣,索性購入性能良好的凸版印刷機自學印刷技術,全身投入印刷業,「舊時這些印刷機主要印單簿、打號碼、壓虛線等,凸版印刷其實可以印高質素的圖案,上一代的師傅不願花時間去印,不如這一代轉型一次試吓啦!加上凸版印刷在歐美國家仍然好流行,但亞洲地區似乎沒有太多人做,我覺得可以一試。」


棄攝影從印刷 由一部老爺機開始

50至80年代的凸版印刷機,隨柯式印刷及數碼印刷技術的出現,幾乎在香港銷聲匿迹,Thompson找遍十八區,花費$25,000購入已停產的德國海德堡凸版印刷機,他笑言過程如同黑社會走私白粉的電影橋段:「第一部機是查《黃頁》找到的,不斷打電話,終於找到有一部,貨倉位於大埔半山,長途跋涉到達,當時部印刷機已封滿塵包着膠膜,我爬上機頂檢查,墨槽佈滿老鼠屎蟑螂屎。由於太耐冇開動,需要重新安裝幾百個零件,才可以重新起動。」現在,火炭的工作室已有4部自動印刷機及2部手搖活版印刷機,當中大部份來自本地結業印刷舖,但並非所有二手機都可以翻生,「先從外表入手,機身不能有太多鐵銹,最好有焗過漆噴過油。另外是看功能,聽聽引擎有沒有尖銳的磨擦聲或雜音,節奏是否順暢。最好自動停機功能良好,避免機件出問題時浪費紙張。」重逾一噸的德國名牌印刷機,網上拍賣最平$4,000,不過大多功能欠奉,最近購入的滾筒式凸版印刷機,機件還在調校中,「第一部海德堡機只可直接送紙,紙張大小限於邀請卡、卡片,滾筒式可以放A3大小的紙張,海報都可以印。」機件保養維修找到老師傅幫忙,但遇上即時的機械操作難題,還是靠網上問功課,「初初沒有人幫,頗為焦慮,因為不知道機器問題出在那裏,要不斷測試找出問題所在。網上有好多人支持你,留言隔日便有回覆,老師傅又樂意分享經驗,過程都幾得意。」機械原理同出一轍,學懂第一部機的操作,其他印刷機器便很快上手。同年Thompson在facebook成立活版印刷(Letuspress Letterpress)專頁,代客印刷卡片、婚帖及明信片,去年8月開始有學徒加盟,遂在火炭開設新工作坊讓大家了解印刷流程,將店子改名為時分印刷(Teleport Press)重新出發。近年移居台灣的港人名單中,包括Thompson的名字。「我太太本來是我的印刷客人,個女年尾出世了。」查實未認識台灣賢內助之前,他已有投資台灣的想法,「台灣人對工藝的態度與香港人有分別,台灣人對印刷技師有一份尊敬,比較容易找到年輕人去學印刷手藝,例如『日星鑄字行』,就有年輕人去學執字粒、學打鐵,感覺台灣的工藝發展較有希望。在香港好難搵人學,難得遇到Mike唔識死陪我癲。」多得技師Mike負責香港印務,Thompson現大部份時間駐台,為年尾開幕的台北門市做準備,將會推出自家設計的印刷紙品,「太太是平面設計師,會幫忙設計月曆、明信片等。」



凸版印刷品有凹凸質感,字體及線條較清晰,又可利用金屬、螢光、夜光等不同種類油墨印製不同效果。

300至600g的純棉紙、再造紙卡板,是凸版印刷常用的紙材。

Thompson最近購入的滾筒式凸版印刷機,是德國Frontex出品,結構較複雜,調整過後可以印刷A3大小的作品。


製作樹脂凸版的流程如同曬黑白相,過程需要菲林及紫外光曝光。

小工廠的模式,好處是更靈活,定單數目少至一百張都有交易。

工作室有大量舊式木製字粒,字母左右反轉是為了方便排版印刷。


插畫師全職學師 堅持慢工出細貨

凸版在紙上壓出紋理的凹凸質感,同樣迷倒本身是插畫師的Mike,一年前因印刷認識Thompson,決定全職學師,「凸版雖然是一種老派的印刷技術,反而可以令插畫、平面設計更加有質感,令圖案加分,所以想研究當中的技術。」眼見印刷機不消幾分鐘便印好一叠半尺厚紙,記者好奇為何網上落柯打印製卡片,需時20天,「很多來稿的設計可能不適合凸版印刷,我們會給客人建議作改動。每一張設計原稿,也要製作樹脂膠板、調色等,來來回回也需要充足的時間準備。」凸版印刷工序繁複,需要心思細密,除了講究油墨及圖案設計,紙材也是大有學問,「通常會選擇厚一點、密度較低的紙,質地較為鬆軟,壓紋會較明顯。我們經常用到300g以上厚度的紙,紙材選擇較多,純棉紙、竹纖維紙、手工造紙都可以放在機器內印。」凸版印刷是靠人手調校機器,油墨厚薄可自由控制,顏色亦較鮮艷,「顏色要配合紙材,避免在深色紙印淺色字,例如在啡色紙印黃色字,效果便不突出,最難是在白色紙上印一大片黑色,油墨要控制得宜。」Mike謂每項工序都不能馬虎,要慢工出細貨,讓每一張紙也有獨特的質感。



有半百歷史的海德堡凸版印刷機,前置板其實是安全掣,也有保護技師的作用,拉抵前置板機器才能開動。

海德堡凸版印刷機又稱風喉照鏡機,壓印過程以風喉吸紙傳送。



來自英國的手搖活版印刷機構造相對簡單,體積較自動機細,只用墨和樹脂膠板,再調整壓力,拉動手掣便完成印刷。

壓印的板材從前多用鋅板,工作室主要用較易控制的樹脂膠板。


時分印刷工作室

火炭坳背灣街34-36號豐盛工業中心A座1樓6室
facebook:Teleport Press記者:王佩兒攝影:劉永發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08/197941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2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