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管理階層決策獨斷 從雲端跌落谷底 黑莓帝國崩壞 兩兆市值消失的教訓

2012-2-6  TWM




「如果沒讓員工配備黑莓機,這公司可能好不到哪去!」美國企業曾流傳這樣一句話,不過現在換成蘋果了!短短兩年間,黑莓機由雲端跌入谷底,它到底犯了什麼 錯?

撰文‧翁書婷

「我的黑莓機好幾天不能上網!」去年十月十一日起,歐洲、北美、中東四千萬名黑莓機用戶發出怒吼,以黑莓機聞名全球的RIM(Research in motion)公司陷入危機。其實兩年來,這家上市公司麻煩不斷,不僅市占率下滑,股價也一再腰斬,甚至台灣的代工廠都受連累要大裁員,一手創辦黑莓機的 拉扎里迪(Mike Lazaridis)被迫放棄董事長和執行長職位。一家曾經如此輝煌的公司,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RIM為加拿大知名智慧型手機黑莓機(blackberry)製造商,二○○九年全盛期,黑莓機在美國智慧型手機市占率高達五○%,等於每兩位擁有智慧型 手機的用戶,就有一人使用黑莓機,瑪丹娜、貝克漢、美國總統歐巴馬都是愛用者。

員工一封信 踢爆管理危機當蘋果推出iPhone、Google陣營推出Android手機後,黑莓機一路處於挨打地位,市占從一六%跌到一一年的一一%,輸給蘋果、 三星;股價更像溜滑梯般下滑,從○八年每股一四八美元跌到目前的十五美元,創八年新低,市值蒸發七七五億美元(約二兆三千萬台幣),超過目前四個宏達電的 市值。

巨人倒地,是挑戰者太強,還是巨人生病了?

「我對公司失去了信心,熱情已經不見 ,而且這種感覺不是只有我一人,是在整個公司彌漫。」去年七月,一名RIM員工在網站上發出匿名信,踢爆RIM內部管理問題,一名前RIM工程師證實, 「這信的真實程度相當高,裡頭提到的狀況非常貼近RIM的現狀,不但是RIM員工所寫,還是高層主管才能觀察到的高度。」「我們的公司就像蘇聯時期的政府 辦公室一樣!」這封匿名信點出問題所在,封閉官僚文化是RIM反應遲鈍的原因之一,缺乏開放管道,連「我覺得黑莓機的平台開發工具爛透了!」這種真話都沒 有人敢向高層反映,讓高層自我感覺良好。

除了基層意見無法上傳,高層決策端也出現狀況。「在關鍵時刻,沒人能做出重要決定,所有人都各做各的。」RIM缺乏強而有力的決策系統,缺乏明確的賞罰機 制,「讓沒有能力的高層主管仍穩坐大位。」這封信不客氣地指出。

「雖然拉扎里迪與巴爾西利(Jim Balsillie)是共同董事長和執行長,但所有大決策都出自巴爾西利,拉扎里迪只發表產品和行銷上的小意見,決策獨斷,缺乏多元意見制衡。」RIM第 六大股東Stephen Jarislowsky更點出寡頭管理問題。

「提前到會議室,你會發現多數人低垂著頭,目光向下凝視,這是黑莓式的祈禱,你輕輕坐下加入他們的行列,共譜一曲手機鍵盤奏鳴曲。」《黑莓帝國》一書描寫 RIM的過去風光。

沉醉昔日榮光 不了解消費者獲得FBI信賴的安全性加密、用兩隻拇指就打字飛快的專利鍵盤和即時收件的push mail,串起企業和員工安全網絡,讓八成五的歐美上市公司選擇黑莓機,甚至最注重通信安全的聯邦政府員工也全部配發黑莓機。傲人的安全設計不僅征服人 心,也打敗不景氣,在金融海嘯期間,RIM逆勢締造一一○億美元營收佳績。

RIM過去在企業用戶的成功無庸置疑,但是當蘋果掀起智慧型手機革命,拉扎里迪、巴爾西利兩巨頭沒有跟上賈伯斯的腳步,還停留在十年前的思惟,「我們相信 一般消費者有一天會重視黑莓機的安全認證機制??,公司才不會(像蘋果一樣)分心去創造一大堆華麗的應用和遊戲。」拉扎里迪面對新潮流還是拒絕改變。

「他們一點都不了解一般消費者。」顧能(Gartner)資深分析師呂俊寬觀察,結果就是消費者轉買蘋果,企業用戶也開放讓員工攜帶蘋果。

「過分沉醉於過去成就,活在自己築起的高牆裡,過於盲目,公司仍在持續運轉,但是沒有意義的運轉。」觀察RIM長達十五年的市場研究機構Charter Equity分析師Edward Snyder說。

最後,RIM連核心用戶都保不住。「我們是從企業用戶起家的公司沒錯,但我們也擁抱一般消費者。」拉扎里迪不得不在○八年開始轉彎。

當RIM發現蘋果大受一般消費者歡迎時,不情願地追隨蘋果進攻消費者市場,「但是RIM什麼都想做!」呂俊寬說,沒有考量到自身優勢是什麼,兩邊都抓的結 果,就是兩邊都做不好。

什麼都想做 結果都做不好RIM發現蘋果iPhone以觸控面板讓一般消費者瘋狂,也馬上推出擁有觸控的Torch手機反擊,「除了觸控螢幕之外,它還有鍵盤,不但讓 手機變得很厚重,看起來就像舊世代的笨重手機,成本也比較高。」呂俊寬說,結果不僅無法吸引一般消費者,企業用戶也不買單,兩面不討好。

不僅想用手機打進蘋果盤據的消費者市場,RIM也學蘋果推出平板電腦playbook,但是市場定位卻失焦,RIM聲稱是針對企業用戶設計,卻強調會讓員 工上班分心的遊戲娛樂功能,RIM前高層主管Raymond Reddy也說,「playbook只有wi-fi沒有3G,讓企業用戶很不方便,前景黯淡。」果然,playbook積累約八十萬台庫存。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奧斯汀(Ian Austen)認為,為抵禦蘋果拓展各階層消費者,RIM也像三星一樣使用機海戰術,四年來推出三十七種機型,多到讓消費者昏頭,「而且三星的機海戰術成 功,是因為關鍵零件都自己做,有成本優勢;但RIM沒有,因此毛利下滑。」而且RIM連自己的核心技術都顧不好,「最近的當機事件就是最好例證」,成大電 信管理所教授黃光渠說,「為什麼小小的幾台電腦當機,就導致五大洲用戶手機失靈,難道公司沒有備用系統?」企業用戶對於黑莓機的信任,在不知不覺中已然瓦 解。

美調查機構ipass統計,去年iPhone以四五%的比率超過黑莓機的三五%,成為企業用戶最愛的手機。

不過,黑莓機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在印尼,黑莓機的地位有如美國的iPhone。」呂俊寬說,去年印尼市占高達四七%,RIM能不能再複製印尼經驗到其 他新興國家,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

RIM

成立時間:1984年

主要業務:智慧型手機品牌廠經營團隊:董事長史蒂米斯特(Barbara Stymiest)執行長海恩斯(Thorsten Heins)近三年營收、獲利:單位:美元年度營收淨利EPS 2009149.5億24.5億4.53 2010199.0億 34.1億6.34 2011前3季142.7億12.8億2.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53

崩壞的12年國教如何解套?(同書皮) 別被明星高中綁架!

2014-06-23  TWM
 
 

 

2014年,台灣邁入12年國民教育元年,遺憾的是,上路迄今亂象叢生,導致考生與家長焦慮無助,教育專家搖頭嘆息。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要如何補救?在6月20日高中職第一次免試入學放榜之前,《今週刊》深入訪問考生、家長與專家,耙梳問題並提出對策,期待未來能漸步入正軌。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郭淑媛、鄭閔聲、賴若函 研究員.孫蓉萍、楊政諭台北市私立華興中學一對雙胞胎畢業生許人仁、許人友,是十二年國教考試引導教學與適性入學,正反兩極的案例。

許人友知道十二年國教政策時,正值她小學五、六年級。她說:「一開始聽到很開心 不用考試。」七、八年級時,相關辦法陸續出來,大家被制度逼著跑,先是忙著找社團,在學校的一切比賽要拿名次,做很多額外事務;一度傳說要考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大家忙著補PISA;後來政策決定超額比序比作文,同學們就開始補作文、看課外書,一星期寫三篇作文給老師改。「大家很慌,沒人知道該怎麼辦、會怎樣。」「連填志願也變成打心理戰,好像選錯高中人生就完蛋,家長、老師、學生都很不知所措。」許人友說。制度設計彷彿在引誘學生投機,她說,很多人一開始就直接鎖定特招,因為基北特招只考國文、英文、數學,而會考必須準備五科(加自然、社會)和作文,作文風險太高,故全部放棄。

在這過程中,「很多同學選擇直升或出國讀書,不要面對這個痛苦的過程。」她說。

許人友的雙胞胎姊姊許人仁在校成績不理想,常被排擠,很早就決定念職校。三、四月她參加高中職博覽會,決定讀時尚美容,一星期在店裡實習四天、上課兩天,僅週休一日。她與父母約定三年學習必須拿到美容美髮兩張證照,畢業後再決定要不要升學,「她是五B作文四級分(達到「基礎」標準)的小孩;但我對她說,無論成績如何,只要找到興趣,快樂認真學習,都可以活出五A的精采人生!」「她一天工作要十二個小時,一直站著很累,但臉上卻充滿自信光彩,這在學校沒有過。」許媽媽林香蘭對這個女兒的決定很滿意。

是誰綁架了十二年國教?

精英家長、明星高中反彈 政府畏於壓力早已立定志向的許人仁,逃過十二年國教「折磨」人的過程,但今年有近二十七萬名考生就像妹妹許人友一樣,成為新制的白老鼠,迄今出現的亂象無數,整個社會為之大譁。

其實,十二年國教精神是對的,讓學生在沒有升學壓力的環境下,去摸索興趣,多元適性發展。而執行上,就該落實免試就近入學,就像一九六八年執行的九年國民教育,就近分發,取消考試;但十二年國教執行沒有一步到位,讓考生與家長陷入焦慮深淵。

教育部推出半套的十二年國教方案,主要關鍵就在於家長擺脫不了精英名校迷思,而明星高中的校長、校友強力反彈,執政者又沒有能力說服。

這樣的短視近利,讓全民付出慘痛代價。事實上,國內外相關研究均顯示,從比馬龍效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驗證,高期待會促進學生的高表現)得知,將高分群學生分散到各校,既能使高分群學生的表現優於將他們集中於名校時,更能使其他同儕受惠。

羅東高中前校長吳清鏞曾針對二○○六、○七年學測成績進行研究,基測(升高中)前一○%的學生,如果選擇跨縣市就讀前二志願,與留在當地就讀社區高中,三年後學測(升大學)平均總級分為六十五.二一與六十九.八七,相差達四.六級分。也就是說,只要離家遠,成績就不如就近入學的高中生。

十二年國教總綱委員、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指出,在教育實務上,同儕是較師資和設備更為重要的學習資源。將高分群學生集中於少數名校,既降低了他們自身的學習表現,更因剝奪優質同儕的原因,大幅降低其他學校學生的學習表現,「我們不是要打擊精英教育,而是要分散式精英教育。」贊成十二年國教理念的人所在多有,但執政者卻畏於反對者壓力,不敢戴著頭盔在槍林彈雨下往前衝;他們打算用時間換空間慢慢改,等時間過去了,明星學校光環褪色,改革阻力變小,事情就水到渠成。

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結果搞到只想就近入學,完全不迷戀明星高中的家長學生也無法如願。

亂象1學區劃太大

就近入學難 不是高分低就,就是得跨區不少考生與家長可以接受十二年國教標舉的「適性」與「就近就學」,但荒謬的制度設計,卻讓這個小小心願遙不可及。

以基北區七萬名考生來說,由於前三志願高中釋出的免試名額有限,於是多數人都抱持一邊申請免試,一邊去考特色招生的想法。成績優秀的A級分考生(精熟程度)為確保有學校可念,被迫在「第一次免試入學申請」(一免)時去填名次較後面的學校,等於搶奪B級分考生(基礎程度)的位置,確定錄取後卻不報到,再攻特招;萬一特招沒考上,再於「第二次免試」重新申請一免釋出的的名額,以確保握有進入公立高中的門票。

高分低就的排擠效應,讓原本可就近進入社區學校的B級分考生,只得申請離家較遠的學校,而C級分考生(待加強程度)、約佔三三%的考生,則更被擠到北北基地理位置更偏遠的學校,財力好一點的,則可能多花點錢上距家較近的私立學校。

一位考生會考拿4A1B作文六級分,她第一、第二志願填家裡走路就可以到的中崙、西松高中,第三志願填南湖,接著就填不下去了,「她哭著對我說,差一志願扣一分,只能到離家越來越遠的學校,老師還說要填三十個志願,但她連五個都選不出來,難道要去基隆讀?」家長難過地說。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說,十二年國教最大的錯誤是學區劃太大,全台現在是十五大學區,北北基就一個大學區,原本要做中學區,但高中分配不均,不是每區都有;加上地方勢力因素,新北市和基隆市都有人要念建中,只好改成大學區,但大學區就會有跨區就讀或超額比序問題。

會考成績排序前一萬名左右的學生,整個夏天可能得在第一次免試、特招與第二次免試的流程中走一趟,浪費大好青春,但這些考生家庭環境還相對優勢;排名在BC級分的考生,有部分是較弱勢的孩子,他們的就學選擇權益卻遭剝奪,值得教育主管單位正視。

亂象2免試喊假的

考試接二連三 學生根本沒喘息空間十二年國教號稱「免試入學」,但今年三月有術科特招、五月有會考、七月學科特招。金華國中畢業考生小維就嘲諷說:「十二年國教宣稱學生學習無壓力,但我卻從去年七月一路不休息拚到今年七月,沒有暑假,也沒有寒假!」台師大教育系教授黃乃熒質疑,十二年國教應是免試並著重志願。會考應是鑑別基本學力,驗證有足夠能力去讀高中,若沒過關就建立補救機制,暑假和開學後進行補救教育。「但現在以這種沒有鑑別度的考試做有鑑別度的選擇,不瘋狂才怪。」全家盟十二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認為,教育部要下決心,如果想要推動社區化高中,就有必要廢除會考,只要存在考試,國中的教學就不會正常;繼續以考試為導向,這會對學生的人格影響很大,當孩子狀況不佳,也衍生出後來放棄學習,甚至產生社會問題。

亂象3作文定生死

評分不夠客觀 學生一窩蜂去補習「我要去教育部抗議!會考我兒子全部只錯五題,是全校第一,因為作文五級分,申請上建中機率還不如錯二十題、作文六級分的人,加入作文比序根本就是蛋頭官員的荒唐政策!」一位考生家長憤怒地說。考生許人友也抱怨,作文三、四級分可能和五、六級分有差別,但五級與六級分真的有差嗎?

作文是測試國語文學習初步成果,如今變成決戰點,基北區今年以作文篩選前一%考生,導致坊間作文補習班林立,肥了補習班業者。問題在於,作文是相對主觀的評分,這其中不僅牽涉意識形態,考生要拿好成績,可能得寫八股文,也可能是補習班教的「罐頭作文」。

一個政策吵到家長學生壓力那麼大,再好的政策都變成惡果。當然,明年超額比序排序若又改,勢必引發另一波爭議。

亂象4名校享特權

特招名額放寬至七五% 卻毫無特色台灣社會對明星高中的迷思,超乎想像。會考一考完,即出現「蛋塔效應」,不少家長忙著問去哪裡補習較好。不少補習班推出三十到四十天衝刺班、五A及特色衝刺班,費用一萬到兩萬五千元不等。一位家長替孩子報名特招集訓班,大清早五點就去排隊抽號碼牌,沒想到現場擠爆,排在前面的阿公說,他前一天晚上十點就來了;還有人來搭訕說可以代排隊,一小時三百元,「十二年國教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補習班的餅越做越大。」這位家長說。

許多國中在會考結束後,把前六%的精熟程度(A級)學生集中起來唸書,拚特色招生,八○%以上的基礎(B級)與待加強(C級)的學生,卻留在原來班級放牛吃草等畢業。有些學力夠的學生與家長不想考特色招生,只想就近入學,但國中會給壓力,要考生一定要考特招,這都是凡事講求KPI(關鍵績效指標)惹的禍,升學率被視為辦學績效。

教養專家陳安儀即說,朋友的小孩在學校排名前二十名,會考考差了,第一次免試師大附中可能上不了,校長竟叫她不要去報到,要去參加特招,才有機會上北一女,學生哭了兩個多小時,覺得自己很失敗。「這個眼淚真是白流,她爸媽覺得不念第一志願也OK,但孩子卻從學校得到過多的壓力,學校不該為了升學率,變得很扭曲。」十二年國教無法成功,國中老師、校長心態,也要負很大的責任;應該要拿掉每所國中外牆的榜單,才能讓國中的教育正常化。

原本教育部規畫特色招生的名額最高是二五%,但在明星高中施壓下,今年竟放寬至最高七五%。黃乃熒認為,明星高中如建中、北一女特招名額太多,反映出學生和老師自認是「贏者」的思惟。諷刺的是,不少特色招生學校,並沒有發展出真正的特色。

華人社會期盼透過考試翻身的觀念根深柢固,但教改主張人本邏輯,主張教育分流的時機越晚越好。陳安儀強調,傳統精英教育,只是讓很多原本的精英變得平凡,「建北不是師資好,是學生好」;國中以前也有名校,實施九年國教之後,因為社區化國中落實,名校都消失了。

高雄市立中正高中輔導室主任郭祥益更指出,很多學生大老遠跑到建中、北一女去唸書,但這些高中生在青春期花大量時間通勤,甚至在外租房子,缺少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並不健康,也把很多住在建北學區內的學生名額佔走,很不公平。

真正應該發展特色學校的,反而是高職,如整合所有基本科目到應用上,包括藝術、餐飲等。

亂象5課程未更新

政策已上路 新課綱竟要四年後才實施要落實高中社區化,最重要是讓高中高職優質化、均質化,不但在硬體與師資上要拉近城鄉差距;在課程設計上,更要讓每所高中職都能適性教學,也就是各科依據學生能力設計課程,讓不同程度的學生能跑班上課。所以,高中課程應改變為選修跑班制,讓程度好的學生選修進階課程或資優課程,有不同興趣的學生能選修多元課程適性發展。這樣,才能說服精英家長接受孩子就近入學,不必擔心就讀到不良學校、遇到不適任教師。

不過,十二年國教第一屆高中生今年秋天入學,課程內容與教材,卻仍沿用舊制,十二年國教的核心「十二年一貫課程總綱」,竟然二○一八年才要實施。

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草案,將九年一貫(國小及國中)與高中職的課程打通、銜接,依各階段學生需要的核心素養能力規畫課程,包括課程設計要有幾大領域內容、學分時數要如何分配等,未來還要據此訂出各科課綱、課本;但目前總綱研擬階段爭議不休,一八年能否實施,其實仍在未定之天。

十二年國教為什麼急著上路,導致政策變調?政治考量是原因之一。

「十二年國教」名詞早在一九八三年就已出現,多年來只是朝野政黨選舉時討好選民的政見支票。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曾成立十二年國教推動辦公室;○八年馬英九上任總統後,推動意願不高,鄭瑞城任教育部長時,組成十二年國教諮詢委員會,向馬英九呈報十二年國教的作法。

曾任十二年國教諮詢委員會委員的丁志仁透露,鄭瑞城當時規畫,訂定「各高中均優質化」為十二年國教基礎,以學生適性學習為發展目標,規畫全國發展為四十五個高中學區,其中基北分為十五個學區;一開始設立會考,但同時花一百億元分五年投入二線高中,讓每個學區都有不錯的高中;同時讓佔九成的一般高中免試,佔一成的明星高中可獨立招生,但教育部不給予學費補助。

當時社會分成兩派,「均優派」要維持台灣更均質化的教育,「選秀派」要維持金字塔形的精英教育,馬英九並未確定要推動,十二年國教仍停留在「坐而言」的階段。

誰該為亂象負責?

政策推手的精英思惟 近二十七萬考生跟著團團轉直到一○年八月底全國教育會議,當時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十二年國教應該進入「起而行」的階段,會後裁示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研擬實施時程。馬英九進一步在一一年元旦時宣佈,正式推動十二年國教,同年九月,馬英九提出「黃金十年國家願景」中明確提出十二年國教具體作法。

丁志仁表示, 這其中的關鍵人物是教育部前次長陳益興,他在吳清基繼任鄭瑞城遺缺後擔任次長,成為十二年國教的最大推手,也是選秀派的傾向者,「他讓建中、北一女綁架台北市,台北市綁架北北基,北北基綁架全台灣,為了讓建北選出最好的學生,讓近二十七萬考生跟著團團轉。」陳益興曾任教育部中教司長、常務次長、政務次長等職,他於中教司長任內即開始規畫十二年國教,被視為馬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核心幕僚。《今週刊》未聯絡上陳益興,無法取得說法。

經過十二年國教上路後的亂象,包括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等主張,不要再搞十二年國教,取消會考,回到以前基測;但是十二年國教既已上路,就不可能走回頭路,教育部應改變作法,老師、學生與家長也應調整心態,打破明星學校迷思,才能大步往前走。

民生國中校長孫明峰即指出,教育部絕對不能只在會考制度和入學方式這種小地方打轉,因為教育制度是環環相扣的,高中教育不可能脫離大學入學或就業問題而存在。例如高中發展特色課程,家長卻考慮孩子學的課程對大學入學有沒有幫助,如果大學學測考的還是一樣的內容,那學校也很難說服家長該讓學生適性發展。「如果教育部要讓家長有信心,就應該整體思考教育環境,因為沒有學生願意變成白老鼠。」一個國家的教育力就是國力,重點在於國民的基礎素養,而不在少數精英,十二年國教的意義應是要重新找回後段學生的基本能力,讓更多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台灣才可以維持競爭力。

煎熬三個月!

學生痛苦、家長焦慮

——今年高中免試入學流程圖5/17~18 國中會考

填志願

6/20 第一次免試入學放榜選擇就讀6/23 第一次免試入學報到

選擇不就讀

6/27 特色招生報名

7/12~13特招考試

8/2 特招放榜

8/3 特招報到 ※

未錄取者

選擇不就讀

第二次

免試入學

8/9 報名

8/14 放榜

8/15 報到

註:※基北區為8/3,基北區以外其他地區報到截止日為8/4;五專入學管道以各學區招生簡章為準。

作文成比序關鍵

補習班大爆滿

以今年基北區會考成績為例:五科都是A(精熟級)人數16,526人前三志願高中免試名額1152人明顯僧多粥少,所以基北區用作文來篩選,但……五科都是A、作文六級分人數2276人前三志願高中免試名額1152人仍然僧多粥少,基北區採取比A級裡A++人數的方式,依國文、數學、英文、社會、自然五科目順序篩選。但各科A++人數並未公佈,導致想進前三志願的考生填志願毫無依據。

結果

因為五個科目成績只分A、B、C三級,每科錯10題與錯0題的,可能都同屬A(精熟級),作文反倒成為勝出的關鍵。

填家附近高中可能落空

為就近入學只好高分低就

免試入學總分計算方式: 1 + 2 + 3

1.會考積分

滿分30分

科目拿A得6分、

B得4分、C得2分

2.志願序積分

滿分30分

填第一志願得滿分30分,之後依志願序減1分

3.多元學習積分

滿分30分

包含獎懲紀錄、均衡學習、服務學習,大多都能拿到滿分以家住台北市松山區的考生為例:他的會考成績4A1B(國文B+)、作文5級分,會考積分為28分(24+4);加上服務積分30分,共58分。

如他填住家附近、又是自己最想念的中崙高中為第一志願,則總分為88分(30+58)因中崙在台北市所有高中裡排名屬前段,累積的人數落在第1500~1707名,而4A1B以上學生總計約2萬7000人,即使扣掉很多人放棄免試而去考特招,他還是沒把握可以上中崙。

如他填西松高中為第二志願,則總分為87分(29+58)西松高中累積名額約在第4000~4240人,但因填第二志願積分必須扣1分,每少1分,競爭人數更多。為了就近入學,他面臨是否該把西松高中提前為第一志願的掙扎。

結果

扣1分影響很大,所以學生必須把最有把握的學校填在第一志願。該生為了就近入學,不敢填沒有把握的中崙高中,只好把排名較後的南湖高中填在第一志願,確保不會離家很遠。

明星高中施壓、執政者妥協12年國教變大災難!

——12年國教實施進程大事紀2011馬英九拍板定案● 總統馬英九元旦文告宣佈:啟動12年國教,2014年達到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多數免試。

● 9月29日,馬英九在「黃金10年國家願景」中,提出具體主張,例如免試入學率由40%,五年內提升至75%,十年內提升至85%。

2011/3宣佈免試名額至少七成● 教育部長吳清基宣示:廢除基測,明星高中可辦特色考試招生,但比率不可超過30%,至少70%免試。

2011/8

明星高中校長反彈

● 北一女中校長張碧娟呼籲:應「緩進」12年國教,若3年內將免試入學率從0提高到75%,將天下大亂。

● 建中校長陳偉泓表示:12年國教的準備不夠完備,103學年度要達到75%的免試入學率,恐怕有困難。

2011/8教育部反對抽籤●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強調,教育部除非萬不得已,絕不採取抽籤方式。

2012/4教育部將免試名額下修至25% ● 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12年國教目標在2019年時,每所學校的免試名額至少要達到50%。

2012/12● 北一女、建中、成功、中山等4校只開出15%免試名額。

2013/5● 教育部修訂《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將免試比率,下修到招生總額25%。

2013/6免學費跳票● 12年國教排富條款出爐,全面免學費跳票。

2014/6/11教育部長道歉● 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對家長的不安感到「不好意思」、「抱歉」。

整理:楊政諭、賴若函

破除明星高中迷思沒這麼難!

——反對高中職社區化理由與《今週刊》主張

反對社區化理由

有錢人才能讀明星高中

社區化後,明星高中學區房價飆漲,變成有錢人才能讀,非常不公平。

社區化後學生程度不一,影響教學傳統考試入學,使得每班學生程度落差不致太大,老師容易掌握教學內容與進度。高中社區化後,程度差異變大,老師不知怎麼教。

城鄉差距大,

讓弱勢學生更弱勢

城市學校有比較好的師資與資源,社區化後,原本鄉村的資優學生擠不進城市明星高中就讀。

明星高中消失,

學生失去目標

目前,考試引導教學,沒了考試,學生會有動力唸書嗎?

《今週刊》主張

當明星高中沒了資優生,光環就會消失現在建中、北一女的優異表現是來自優秀的學生;當這些學校變成是有錢人讀而不是資優生念時,建中就不再是以前的建中。

社區化必須搭配能力跑班

能力不同確實很難教,所以,高中課程應改變為選修跑班制,讓程度好的學生選修進階課程,有不同興趣的學生能選修多元課程。

社區化必須搭配高中均質計畫原本教育部就有高中職均值化和優質化的計畫,預計投入100億元,若按此計畫,城鄉差距會縮小。

學習動力應來自興趣

為考試而學習破壞學習興趣,得不償失。

整理:楊政諭、賴若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53

三星 一夕崩壞啟示錄

2014-11-10  TCW
 
 

 

「把三星當成智慧手機專業大廠的人,還是盡早放棄這種想法比較好!」

在《華爾街日報》日文版眼裡,三星(Samsung),這次麻煩真的大了!

三星電子,台灣科技產業全民公敵。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眼中最大的敵人,剛公布五年來最難看的財報:三星第三季營業利益較前一年下降六成。除了二○○八年第四季營業虧損和二○○九年第一季營利因海嘯衰退,這次三星是敗在自己的競爭力。

原因在於,占其整體獲利約六三%的手機業務,正在衰退。三星手機,正失去市場競爭力。

二○一一年,三星成為世界第一大智慧型手機品牌,諾基亞(Nokia)後續黯然被微軟購併。

經濟學人網站提問:諾基亞和黑莓機快速殞落,正說明了行動裝置上命運瞬息萬變,三星,會是下一個嗎?

二○一二年,權威科技網站TechCrunch還撰文:「為什麼三星是下一個蘋果? 」

今日,《華爾街日報》卻說,「這個夢想實現的可能性似乎已越來越低 。」

甚至,韓國政府還必須貶值救三星,做出韓國將「沒有三星」的心理準備!

三現場,看見帝國走向衰退

首爾》「三星共和國」心臟地帶韓政府開始擔憂:沒有三星怎麼辦?

曾經讓台商大嘆,讓「所有人都在(三星的)天羅地網裡」的野蠻敵人,真的正走入末日?

我們走入三個場景,還原危機影響的幅度。

畫面,轉到韓國首爾。

韓國仁川機場還是被三星的廣告所覆蓋。這個機場就是整個韓國的縮影,從韓國人喝的咖啡、穿的西裝到購物超市與百貨公司,三星集團一手包辦。所有人都習慣被三星深藍色企業標誌所籠罩。

但,在被稱作「三星共和國」的韓國土地上,詭譎不安的氛圍正蔓延。

根據《朝鮮日報》報導,韓國的權力中心「青瓦台」已下令,要定出一份「沒有三星」的新經濟指標,計算出扣除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後,韓國最真實的GDP數字。被財閥緊掐五成經濟命脈的執政者,正因這場危機,面對一個現實:

「沒有三星,韓國真的能走下去嗎?」

韓國執政者的擔憂有理。今年,奢侈品牌菲拉格慕(Ferragamo)剛撤出在首爾狎鷗亭的據點。據《亞洲經濟》報導,今年三月,義大利男裝品牌Ermenegildo Zegna也關閉現代百貨的三處賣場。去年,貝利(Bally)也大舉關店。

奢侈品牌的撤退,反映韓國人的荷包正在縮水,因為占韓國GDP二○%比重的三星火車頭熄火。

韓國街頭年輕人不想結婚了,據統計,今年韓國結婚人數創近十年最低。韓國人甚至擔心走向日本通縮後塵,大家開始寧存錢,不花錢……。

蘇州》三星面板、筆電最大生產地駐外人員福利縮水,太太帶小孩回韓國

悲觀氣氛,蔓延到中國蘇州,三星最大的面板與筆電的生產地。

一位台灣科技零組件廠董事長發現,以往三星工程師出差,一定要住五星級飯店,但是現在被「降級」,只能訂一晚人民幣三百元的房間。過去三星主管來駐點都攜家帶眷,但隨著福利刪減,原本駐點的韓國太太陸續帶著小孩回國,住滿韓國人的社區變得冷清,只剩先生一個人在中國繼續奮鬥……。

三星人,反而跑到台灣來了!這是我們採訪三星台灣代理商時的發現。

台灣》曾經是三星不交手的對象以前高姿態的面板部,現在到處來台兜售

三星手機失利,讓它內部部門與原零組件供應商,必須自尋生路。一位與三星合作超過十五年的代理商業務處長說,這一年很忙碌,所有人輪流跑來想給他代理,賣面板用膠、電池或者螢幕的都來了,「以前不可能有,這些都是大內高手,被三星限制,只能在國內賣。」

二○一○年,三星面板的高姿態,讓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親自飛過去韓國,也要不到貨,因為面板大多供給自家手機。但,「上週他們面板部門的人才飛來,想賣給仁寶……。」

三星的問題,比眼前的財務數字複雜,而且影響台灣多數股民。

在三星電子的獲利結構中,手機約貢獻六三%獲利。其他半導體與面板零組件部門,獲利仍穩健。但三星的垂直整合策略,讓其手機有六三%的零件都是內購。因此,若三星要開打低價戰,其他部門會一起受傷。

韓國政府想靠貶值救出口,下半年已成為亞洲貶值幅度第二大的國家,影響台商報價競爭力。其為了補足財務缺口而展開的回防戰,首當其衝的,將是牽繫台股一三%比重的是台積電。緊接著,全球DRAM產業這五年維持的恐怖平衡也將結束。

「要獲利?還是數量占有率?這是三星現在面臨的選擇,」資策會所長詹文男說。

但這對過去的三星,從來不算是問題。它的答案總是:「兩者都要!」

二○○九年,我們用「野蠻敵人」稱呼三星。

它比所有人還要夠狠,打價格戰時,不殺到見骨,不停手。

三星的技術,卻總能領先他人一個世代,所以當它逼得台灣記憶體與面板業,一年虧損千億元時,它,照樣獲利。

在DRAM市場時,它狠絕的驅逐了IBM、德儀、NEC與東芝等大廠。在功能型手機時代,它讓有一百四十六年歷史的手機霸主諾基亞,在四年間就帝國崩壞!

這樣一個野蠻敵人,怎麼會打不過中國低價手機廠商如小米與華為?

兩關鍵,揭開手機慘跌真相只做第一的包袱,種下作業系統棄守敗因

我們決定將眼光聚焦在手機部門,想找出它從頂峰跌下的真相。

目前,外界對三星手機敗局的成因多歸咎在,三星手機沒有自己的作業系統,而只能跟所有人一樣,使用相同的Google安卓(Android)系統。當大家的硬體長得差不多,而平台也相同時,消費者自然選擇更便宜的中國產品。

獨一無二的作業系統,就是一個生態系統,是這場手機大戰的致勝靈魂。蘋果(Apple)透過iTunes與自己的軟體商店,讓消費者習慣在上面聽音樂,看電影與閱讀雜誌,當消費者要轉移到別的平台時,他形同於要一夕改變生活中習慣,轉換成本是非常高的。

但對安卓平台使用者而言,大家的轉換成本,是零!所以,沒有自己的作業系統,就等於失去了靈魂。這讓三星目前只剩下「要不要打低價戰」的選擇而已。

還有一點很關鍵,擁有這個靈魂,讓蘋果二○一四年會計年度營利率高達近三成,穩居最賺錢智慧手機廠寶座,相對三星電子近四季一三.二%的營利率,這個戰場早已一分為二,三星未來要應付的對手,是一群毛利率頂多是個位數的中國廠商與全球新興市場的地頭蛇,因為低營運成本,類似規格商品,它們可以只賣到三星的四分之一價格。

「它正stuck in the middle(困在中間),」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湯明哲形容,三星被蘋果與中國手機夾殺的窘境。

為何不開發自己的作業系統?甚至還任由Google掐住自己的脖子?這是個關鍵決策,但三星為何在這裡失守?

攤開歷史發現,三星確實在二○○九年就發展出自己的作業系統,但只有前兩年有推出自有平台的手機,至今三星平台市占率不到一%。為何它只試兩年就放棄,沒像蘋果花七年的時間養成?

這,太不像三星了!三星是可以提出十年目標規畫的企業。它的半導體產業,就是花十年時間養成。會長李健熙直接主導的神秘控制塔(Control tower),會看未來大方向後,傳達指令給各子公司社長,「裡面出來的專務,所說的意見連社長都要聽??,」前三星主管說。

我們專訪了三星供應商、三星員工,詳細拆解韓國首爾大學教授宋在鎔的研究。他,是全球最懂三星學者,曾花了十年時間遍訪三星八十餘名高階主管,包含三星接班人、李健熙長子李在鎔,三星電子執行長權五鉉等人。

原本,我們想找出三星,為什麼兩年時間就棄守的真相。但他們告訴我,要看懂三星,就必須理解他們的生存邏輯。

這是第一名企業的兩難。

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讓三星一度幾乎破產,一年裁五萬多人,高達三成,才存活下來。

自此,李健熙就主張,「在三星,要不是世界第一,要不就離開。」

一位前三星主管回憶,任職四年中,三星就關了三個看起來發展無望的事業部,包含個人電腦、太陽能、硬碟和光碟機,「不是第一,就是賣掉。」最現實的例子是,過去占營業利益二三%的面板(二○○七年),因為市占率淪落為第二,不賺錢後在二○一二年立刻被切割獨立。現在傳出,因為業績表現黯淡,面臨組織重整。

只看績效的風氣,讓三星如今被Google「綁架」

為了得到第一,三星鼓勵內部競爭,一切讓績效說話。

「三星電子各個事業部最害怕的競爭者,就是其他事業部,若是業績下滑,就會從資源分配的優先順序中被排擠出去,」宋在鎔在《三星模式》一書中寫著。

「外面的人都覺得他們是一家公司,但是其實內部人根本不這麼覺得。三星零組件部門的人,都很恨手機部門的人。過去兩年,他們分走了多數的獎金,」跟三星合作超過十五年的代理商觀察。

宋在鎔研究指出,績效決定主管的年薪,還決定三星人明年此時,能不能繼續留在公司。在三星,專務(相當於經理,副總在下一層)以上是一年一聘,每年各部門的財報數字一公開,就是一場最殘忍的比試:唯有你死,才能我活。

「部長級主管,晚上幾乎是睡不好覺的……,」一位三星前主管回憶。

但這個文化,與三星手機無法做出差異化的關聯是什麼?

請假設一下。如果,你是一年一聘的三星手機部門主管,在二○○九年進入智慧型手機市場時,排名老四。你會選擇幫自己快速得到第一名地位的Google安卓平台合作,直接採用它的作業系統,還是要賭上自己與員工的職涯,在高度不確定下,等待不知何時才能開花結果的自有軟體平台?

答案,擺在眼前。

他們選擇了最快的方式,兩年,搭著Google的安卓平台,他們從老四變全球第一。

利益,誘惑著三星人做出這個抉擇,「所有三星員工最關心的是,依據短期績效所提供的分紅制度,」宋在鎔研究發現。在三星,分紅曾經最高占薪水五成,只要你有能力,專務的年薪甚至比社長還高。

高分紅制度,讓一流人才,只想往高獲利的記憶體與面板部門跑。一位三星台灣前主管也直指,三星的績效制度很難用來衡量軟體部門的貢獻,手機賣得好是因為硬體的關係?還是軟體的功勞?根本分不清楚。

做第一,是三星今日能成功的關鍵,但不經意間,竟變成了只追求短期績效的陷阱!

甚至,困住了三星。

今年,嘗到苦果後的三星,宣布將推出自有平台Tizen的手機,卻又喊卡,背後傳出就是被Google阻撓,因為這形同「叛變」。

「三星成也Google,敗也Google ,」宏達電不願具名的高階主管說。因為受制於人,三星市占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維持第一的包袱就越重。目前一年出貨三億一千萬支手機的三星,要繼續維持第一,就不能甩開Google。

這個野蠻巨人,現在竟必須低頭跟Google討價還價,聖星科技創辦人盧育聖說,Google對於品牌廠的管制越來越嚴,Google手表甚至都不讓品牌自己客製化,「以後大家就在拚CP值。」

即便自己是這產業出貨量第一名,竟然還無法主宰它?這是習慣當老大的三星,無法想像的結局。

我們,到底該怎樣看待「第一名」這件事?

這是絕對的榮耀,還是束縛?

就像無數想轉型的企業,若一直高舉已過時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在逆勢中更筋疲力竭的員工,怎麼可能花心力找新路?

三星,因為只做第一的抉擇,喪失了主導的可能性。

我們無法直接斷言,三星當時若耕耘作業系統,就一定會成功。

想跟Google各稱霸一方,是極難的任務。「全世界手機目前只會有兩個OS(作業系統),連微軟都很難插進去,」工研院首席研究員陳清文說。

湯明哲則認為,問題卡在市場大小。「現在主要創新都來自美國。」服務,牽涉到人的使用習慣,鮮少有亞洲企業服務能讓全球埋單。

事實是,每場商戰,都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我們,只能往前看,它損失市值新台幣一兆元後的教訓,對正陷入硬體瓶頸的台灣而言,有著什麼意義?

角度,可以從三星公布財報時當天,韓國的股市表現看起。

下一步,不因恐懼而停止走過瀕臨倒閉,堅持「越低潮、越加碼」

這天,三星公布海嘯以來最難看的數字,但當日,其股價卻上漲了近五%。

研究機構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師紐曼(Mark Newman)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說:「所有壞消息大家都知道了,合乎預期。」

外資眼裡,三星,不會是下一個諾基亞,更不會走入末日。雖然這兩年,其財報不會好看,而且還要面臨,李健熙健康出問題後,接班人李在鎔能否獨撐大局的挑戰。

但,資本市場仍願意埋單三星的關鍵是,看得到它的下一步。

三星在二○一○年就規畫投入包含生物製藥在內的五大新未來產業(詳見第一零六頁表),預估自二○一六年起陸續開花結果,在二○二○年時,加上目前事業估計營收達四千億美元,是目前營收一倍。

這個曾經瀕臨過死亡的企業,經營邏輯總跟常人背道而馳。

我們在高峰時加碼衝刺現有業務,低潮減支出。

三星卻是在高峰時想轉型,在低潮時想加碼。

二○○六年,三星榮耀的超越日本松下電器,成為全球第一大液晶電視供貨商。同年,三星轉身投入智慧型手機技術。二○一○年,三星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正快速崛起,三星卻決定做生物製藥。

越面臨低潮,三星還會加碼逆向投資。在這兩年財報數字都不會好看的預期下,三星竟宣布,要以約新台幣四千五百億元以上金額,蓋三星史上最貴的半導體廠。

三星布局新事業有一套自己的規則,一棒,接著一棒,不因恐懼而停止腳步。這些新事業就在三星狀況惡劣時,拉了一把,幫它挺過危機,換來「再試一次」的空間。

有意思的是,三星能讓新事業一直長出來,也是因為「恐懼」。

李健熙自述,因為害怕被淘汰,每次公司獲利創新高時,他常冷汗直流的預想,「五年後、十年後,三星的第一名產品全將消失。」

危機意識,帶來了三星的第一主義,雖然會出現太重視短期績效的弊病。但它還是在內部形成了,永遠記得為未來「撒種子」的習慣。

這個巨人比任何人都謙卑的知道:沒人,能阻止環境變化,也沒有人能保證改變的成功率。我們能掌握的,只有變的意志力。

今年三星電子就傳出將退出LED照明,與太陽能板市場的訊息。但它仍然在試,因為試對了,鋪成的,就是一條能走十年以上的路。把時間拉長來看,手機,也只是它「試」的一個過程。

這是三星,一個原本賣魚乾的小貿易商,用七十年的時間,一路「試」成全球最大電子集團後,所累積的生存法則:永遠不懼怕改變,也永遠要為自己撒下能邁向未來世界的種子。

【延伸閱讀】三星5年來最大衰退!——三星電子近年營業利益變化

【延伸閱讀】前5大手機品牌,只有三星往下墜

◎2013年Q3、2014年Q3出貨成長率

●小米:211%●聯想:38%●LG:39%●蘋果:16.1%●三星:-8.2%

◎三星電子2014年前3季營業利益占比

●IT及行動通訊:63.4% (占獲利6成的金雞母掉漆!)

●半導體:30.5%

●CE消費性電子:5.1%

◎3大事業難補獲利缺口

●液晶螢幕已過高峰:高成長期已過,2015年全球液晶電視預估出貨量僅增4%

●半導體成長倦怠:2016年DRAM將供給過剩,全球半導體營收成長率將剩1%

●顯示器報價回跌:盈利率僅約1%,明年大尺寸出貨量總片數僅微增1.7%

註:此處營業利益占比以4個事業群的總合為分母,不包含其他類

資料來源:IDC、Gartner、三星電子

整理:曾如瑩、陳筱晶

【延伸閱讀】轉型靠5大新事業,2020年挹注新台幣1.28兆營收!

■LED投資2,190億元,2020年預估營收4,560億

■汽車電池投資1,380億元,2020年預估營收2,610億

■醫療設備投資300億元,2020年預估營收2,550億已收購4家醫療設備公司,力拚MRI機,X光機和超音波機龍頭

■太陽能投資1,530億元,2020年預估營收2,550億

■生物製藥投資600億元,2020年預估營收540億2016年第2座工廠將投入生產。已接到安進、嬌生、羅氏等訂單

資料來源:資策會、野村證券、IDC

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三星下一步:你我吃的藥,都是它「代工」

在三星下一步的計畫中,可能跟我們每個人切身度最高的就是:三星要拿專業生產電子產品的邏輯,拿來「代工」我們每個人吃的藥!

「如果三星真的如願,一堆中小型(生物仿製)藥廠是『沒有明天』!」台灣最大癌症針劑廠東洋藥品副董事長曾天賜說。

他的擔憂,來自於韓國首爾郊區、松島市仁川自由經濟區中,一座正如火如荼建設中的大型生物製藥工廠。

這,是三星電子與美國大藥廠昆泰(Quintiles)合資的三星生物製劑公司,預定在二○一六年量產的第二座工廠,建成後的產能直指全球第三大。

原本,製藥產業是自產自銷,但現在,三星打算把台積電、廣達在電腦業掀起的代工革命邏輯引進製藥業,利用資本優勢,希望在年產值上看二百四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千二百億元)的生物仿製藥市場,成為第一名。

一旦三星成功,未來癌症、糖尿病、免疫系統疾病等生物仿製藥品,價格可能大幅降低、造福病患,但颱風尾也可能讓一票中小型此類仿製藥廠倒地。目前,除了昆泰之外,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安進(Amgen)、嬌生(J&J)、羅氏(Roche)、施貴寶(Squibb)、賽諾菲(Sanofi)等國際大藥廠都已委託三星生產藥品,二○一六年起將在歐、美陸續推出藥品。

三星的長期目標,還要往上開發利潤更驚人的新藥;儘管仍在準備期,全球前三大藥廠已緊盯三星,觀察它將有何驚人之舉。

(文●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403

直擊!俄羅斯崩壞

2014-12-29 TCW這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最美的季節。攝氏零度,我們來到莫斯科的地標「紅場」,在當地人暱稱「洋蔥頭」的聖瓦西里教堂前,霓虹燈炫目華麗,滑冰場縈繞著耶誕音樂,臉頰紅通通的孩子,撲到雪堆裡玩耍。廣場前銀白色的燈飾下,擠滿想拍下美麗燈海的人們。耶誕節前夕,幣值大崩跌美歐亞股跟跌,明年俄預估負成長但這可能是他們經歷黃金十年後,最後一個快樂的新年。因為就在這傳統的歡樂時刻,這曾經叱吒風雲的國度,正歷經一場金融風暴。十二月十六日,俄羅斯央行突然宣布將存款利率調高到一七%,此舉被解讀政府已無力護盤,誘發市場狙擊盧布,一度貶破一美元兌八十盧布大關,創下俄羅斯一九九八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日跌幅。今年以來盧布貶值達七七%,最慘烈的那刻,貶幅甚至達一四二%!俄國股市也出現恐慌殺盤,拖累美股、歐洲和亞股全面大跌。《華爾街日報》以「莫斯科保衛戰」形容這驚濤駭浪的一天,俄羅斯股市RTS指數,兩天跌掉二○%,讓俄股總市值,竟比不上美國搜尋龍頭Google!彭博認為,「這個國家將不可避免的重演一九九八年的貨幣貶值。」當地電視台嘲笑,等跌至一百,街上的匯率板子,都將因為無法顯示這麼長的數據,得拆掉重做。利率升幅、匯率貶幅、股市跌幅,都是今年全球最慘。緊接著就是,明年該國的經濟衰退幅度,也挑戰世界之最。俄羅斯央行近日公布明年該國GDP,可能負成長四.五%,但市場認為會更糟,例如丹麥的銀行Danske bank更預估明年俄羅斯GDP是負七.九%,後年是負○.八%。倫敦著名顧問公司Capital Economics全球經濟學家Andrew Kenningham直指:「俄羅斯無疑已邁向大蕭條(deep recession)」。事實上,盧布暴跌已敲響金融業警鐘。俄國存款排名第十五大銀行——信託銀行(Trust Bank),近日緊急向俄國中央銀行申請紓困,以免銀行破產。俄羅斯前任財長庫爾金(Alexei Kudrin)則警告,明年俄國的債信恐將被打入垃圾級,「俄國政府處理財政問題不夠迅速,已使國家陷入經濟危機,明年才會感受到全面影響。」曾經,俄羅斯被捧為「金磚四國」(BRICs),是黑金(石油)的天堂,外資競相投入。如今,天堂反轉,竟成為外資倉皇逃離的地方。而這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也成為影響二○一五年全球經濟的最大變數。私底下,人人怕盧布變壁紙政府嚴禁,計程車司機仍偷收美元高盛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歐尼爾(Jim O'Neill)在二○○三年的「金磚四國」報告,預期俄羅斯經濟規模(GDP)會在二○二八年超越德國稱霸歐陸,二○五○年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金磚四國的概念,二○○四年被世人埋單,加上原物料展開大多頭行情,熱錢湧入這印象中充滿特務、美女、伏特加的神秘國度。它也不孚眾望,外匯存底一度竄升全球第三名,經濟規模最好時達第七名,距離歐尼爾預估的第六僅差一步之遙。現在,鐘擺又盪向另一方,幣值縮水帶來物價飛漲,人民苦日子才要開始。抵達莫斯科這天,雪雨紛飛,通往市區路上大塞車。儘管莫斯科市政府嚴禁美元交易,但當我問計程車司機:「用美元還是盧布付款?」他帶著神秘微笑回頭說,「隨你所願(as you wish)」。我們抵達前一日,總統普欽才剛結束年終記者會,儘管他保證經濟兩年內就會復甦,當地報紙斗大標題仍寫著「俄羅斯人要花兩年時間(忍耐經濟衰退)」。人民對於盧布開始信心潰散。為避免手上盧布越來越不值錢,有錢人和觀光客趕著採購奢侈品,紅場旁高級百貨公司RYM裡,LV專櫃擠滿著代購的中國留學生,貶值讓LV在這裡全球最便宜,比台灣便宜兩成。莫斯科的保時捷全部售罄,BMW業務說,比價格比起前一個月漲了五○%,買氣依舊暢旺,因為怕以後更貴。業務賣車還得詢問國籍,因為太多哈薩克人趁著盧布貶來買車。在民眾心裡,物價飆漲的速度早就超過官方聲稱的九.一%。在科技公司工作、約三十歲的上班族伊娜(Inna),前幾天才網購一瓶四千元盧布的香水,過幾天上網看,已飆成七千元盧布。走進當地最大連鎖家電賣場M.Video, LED TV和液晶螢幕有三分之二貨架都空了,連展示品也不放過。當我指著一台十九吋LG螢幕向店員詢價時,他一手拿起螢幕說「售出」,頭也不回的走掉,忙到連跟我們說話的時間都沒有。「以前三星LED電視放一整天都沒人買,現在搶光光,」一位家電進口商苦笑說,「賣場賺飽飽,苦的是電器進口商(編按:盧布大貶,進口成本劇增,但產品售價來不及調漲)」。賣場規定廠商漲價得一個通知,但是光這兩週盧布就貶了一一%,漲價速度趕不上盧布跌價的速度,「像是華碩,技嘉這些科技產品只有一○%到一五%的利潤都很慘。」莫斯科大零售商場X5 Retail group已經宣布明年價格全面提高一○%到一五%,超市裡日用品,衛生紙、進口麵粉,週週換標價,店員得隨時在空貨架補貨。當地廠商應付盧布劇貶,各出奇招。瑞典家具IKEA十八日因盧布貶值停止營業,數日後漲價才恢復營業。芬蘭零售業者stockmann高階主管接受當地報紙採訪時說,「現在能見度是零,後續如何全繫於央行和俄國政府,」此家零售店也打算提高價格。愛迪達(Adidas)則打算減緩擴張的速度,過去每年開出八十間新店,未來兩年,一年降低到開三十家店,開店家數減少了六二%。蘋果索性關閉線上商店,因為匯率波動劇烈,不知怎麼定價。實體店一支iPhone6的價格由十一月底的約三萬九千元盧布,漲了三五%,變五萬三千九百元盧布,這已經是蘋果兩度因為盧布貶值調漲俄羅斯當地售價。經營俄羅斯市場超過二十年,台俄協會常務理事孫正大說,「(台商)看俄羅斯這個市場……就像現在的天氣一樣,非常寒冷,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回春。」他從事的汽車零組件,成交額只剩下去年的四○%,萎縮了六○%。匯價暴跌,上班族貸款瞬間多一倍物價飛漲,對中產階級是雪上加霜;而這裡貧富差距嚴重,大蕭條對中下階層的民眾,更是極大挑戰。伊娜正是高利率和貨幣貶值雙重受害者。她的貸款用美元計價,但薪水卻因為盧布貶值,換成美元時對砍一半,等於貸款暴增一倍。當她跟銀行協商調整貸款,銀行建議把貸款從美金改盧布,但是貸款金額立即從四百萬元盧布暴增為八百萬元,跳了一倍,「現在我只能期望,它(匯率)停在七○,停止不動,或者我的銀行倒閉。」接下來,倒閉裁員才要開始留俄台灣人:這次對商人傷害更大俄羅斯台灣商會會長張碧玉指著莫斯科mendeleevskaya地鐵站外一棟大樓告訴我們,上週那邊一個大旅行社經理上門拜訪,她以為要洽談業務,但卻告知公司要倒閉,「俄國做outbound(帶國內旅客到國外觀光)和包機的都倒一片,做inbound(帶國外旅客到國內觀光)雖然人數減少,但他們收美元換盧布,都在慶功。」蘇聯時期就在俄羅斯念書的skywell集團負責人王豐玉認為,一九九八年是很快速貶值就結束了,這次跌法卻像溫水煮青蛙,「這次貶值比一九九八年那次對商人的傷害還要大。」搶購過後可能是消費縮手,然後是企業獲利縮減、整併裁員,「就像是回到自然,弱肉強食,」一位俄羅斯科技業者說。追禍源,走進沒落俄國矽谷普欽厭歐美,扣勾結大帽斬轉型路如同大街上到處可見的俄羅斯娃娃,層層撥開問題相同:太過依賴石油,是俄羅斯屢次發生經濟危機的主因。如同荷蘭曾過度依賴出口天然氣,而身陷「荷蘭病」(Dutch Disease)(編按:一國的出口過度依賴天然資源,導致製造業競爭力驟降,被稱為荷蘭病)。石油和天然氣占俄羅斯出口六五%,占GDP比率高達二二%,六月至今石油價格跌了近五成,再加上先前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引發歐美經濟制裁,更讓該國雪上加霜。二○○四年後,隨著原物料行情飆漲,一位在科技業擔任IT採購十多年的俄羅斯人形容,「石油像是帶著美金的雨。」導致俄羅斯前四百大公司的營收,有六成三的來自石油天然氣。說穿了在普欽文攻武嚇背後,俄羅斯不過是隻靠能源單隻腳站立的熊。雖然克里姆林宮早就意識到這危機,二○○六年開始廣設科技園區,但這幾年卻原地踏步。加上,普欽對歐美的厭惡與恐懼,親手把轉型的路斬斷。最鮮明的例證就是俄國矽谷:斯科爾科沃(Skolkovo)的沒落。二○一○年,前總統梅德韋傑夫拜訪美國矽谷,與蘋果、Google等科技巨擘會面,為斯科爾科沃計畫鋪路,希望在兩國間建立合作,吸引投資。他說俄羅斯「積極成為一個開放的國家,希望向美國經驗學習。」此時,西方創投與科技公司開始對當地投資,認為該國已準備和西方世界站在同一邊,將能從石油經濟轉化成一個多元、由科技主導的未來。但等到普欽二○一二年重新執政,政府向西方取經、合作的興趣大減,這些新創公司,因為被視為「西方盟友」,在國內也被大加撻伐。例如俄羅斯的Google、最大的搜尋引擎Yandex,就被普欽批判主管中有歐洲、美國人,普欽也說網路根本就是一個「CIA Project」,對網路的限制越來越多。如今科技園區只有一棟大樓興建完工,原本預定今年能吸引一萬名創業家在那裡工作,現在只來了四分之一。成功的所在,也是失敗的所在,石油是致富捷徑,也是詛咒,阻礙其他產業出頭的機會。看未來,有人拚危機入市台商放話買店面:百年一見機會不少當地人相信,盧布貶值正好讓政府「張開眼睛」發展內需,危機也是轉機。例如三十七歲的線上課程創業者艾利薩(Alexey)認為,歐美撤資,弱勢盧布正好幫助本地製造業,「超市的牛奶櫃過去都被德國、法國品牌占據,現在都放上俄羅斯當地牛奶。但這需要時間,」他承認兩、三年內都得過苦日子。許多嗅覺敏銳的商人,正打算危機入市。例如俄羅斯台灣商會會長張碧玉就接到台灣朋友的電話說,希望大肆收購地鐵站旁的店鋪,「有多少,收多少。」她說,現在所有人都跑光了,對某些人來說更好,俄國公司都快倒了,可以便宜買進他們的資產、工廠和企業,「這百年難得一見的機會,重新讓你回到十年前,當時多好賺你知道嗎?是一個貨櫃賺十個貨櫃!」縱使低價挑好貨的機會浮現,但俄羅斯整體狀況,不容樂觀。普欽的大俄羅斯主義引發地緣政治風險,經濟制裁可能是長期現象;而行政效率低落、對私人資本保障低,也成為企業發展障礙。在採訪中,有多位受訪者提及,這次匯率貶值根本是普欽在銀行的拜把兄弟,為了搞錢救銀行,操縱匯率中飽私囊。這說法顯示人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客戶獨自和我喝酒時,會大罵『普欽這個爛貨』,但如果有個經理在旁邊,就只敢豎起大拇指,大力讚揚『普欽very good,我們全力支持他,』誰叫普欽是特務頭子,誰也不知道誰是他的打手。」孫正大透露。就連「金磚四國」之父歐尼爾也說,普欽若不改變,他的錯算終究會傷害到自己?,「他之所以受到愛戴,不只是因為他強悍,而是因為過去十年俄羅斯表現太好,即使這已告一段落。普欽無法再走同樣的路,否則他不但無法保持他的人氣,終究也會失去他的權力基礎。」危機中,俄國人老神在在咬緊牙根,他們:不然要怎麼辦?這次經濟危機,讓國際權力版圖洗牌,美國獨強的地位更鞏固,失去西方奧援的普欽,轉向中國懷抱,勢必得讓利中國。俄國人們期待的俄國的強權地位能否維持,變數很多。不過,當我們問當地人對未來的看法,他們多數是聳聳肩反問我,「不然要怎麼辦?你還有更好選擇?」這個堅強的民族相信,歷史上,除了差點被德國希特勒打垮,他們沒有被任何人打垮過。十六年前金融危機,幾年後就迎來金磚盛世,縱使如今金磚破滅,但咬緊牙根苦撐幾年,還是能再站起來。俄羅斯歷史充滿戰爭與危機,但俄羅斯人相信苦日子終將過去,正如同人們琅琅上口的普希金詩句,曾鼓舞無數的俄羅斯靈魂:「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一切終將過去,但假設俄羅斯繼續依賴石油,不懂得將祖產投入轉型,這個國家是否會一再陷入金融危機的循環?紅場上,孩童歡笑嬉戲聲中,二○一五年即將來臨。孩子的未來命運,會繼續被過去的榮景綁架嗎?答案在比鄰的克里姆林宮手中。【延伸閱讀】1分鐘看俄羅斯■ 面積:1,707萬平方公里,約472個台灣■ 人口:1.4億人,全球第9■ 語言:俄語■ 種族:俄羅斯人81.5%,韃靼人3.8%,烏克蘭人3%■ 經濟規模:GDP為2.2兆美元,全球第9■ 人均所得:14,037美元,排名全球第46■ 吉尼係數:41.7,全球83名,貧富差距大■ 物價:9.1%,金磚四國最高■ 主要產業:原油(全球出口第2)、天然氣(全球出口第1)【延伸閱讀】俄羅斯關鍵數字■ 曾經,它是全球最耀眼新星No.6》高盛2003年金磚四國報告,預測它2050年成全球第6大經濟體No.4》2012年底外匯存底達5378億美元,排名第4No.8》2012年國內生產毛額突破2兆美元,全球第8■ 如今,它是全球不定時炸彈↓47%》俄股今年跌幅近5成,全球最差↓77%》今年盧布兌美元貶幅近8成,全球貶值最大跌2名》外匯存底今年11月底剩不到4,200億美元,降為全球第6↓4.5%》預估明年經濟成長率衰退4.5%,外資恐持續流失註:今年以來股匯市貶幅以12/19收盤價為計算基準。2012年外匯存底、國內生產毛額,以IMF年底統計為準。整理:蕭勝鴻【延伸閱讀】俄國金磚榮景,成也石油、敗也石油——國際油價及俄羅斯近20年大事紀■ 1997年俄羅斯正式加入G8■ 1998年(震盪轉型期)金融危機:盧布幣值1個月內蒸發3分之2,政府無力救市,外債違約暫停還款■ 1999年(復甦成長期)國際油價大漲近1.5倍,抬高出口盈餘1999年1月油價低檔盤踞:$11(每桶油價)■ 2000年普欽上台2000年9月油價開始起漲:$35■ 2001年高盛歐尼爾首度提出金磚四國概念■ 2008年油價飆破140美元,外匯存底年中逼近6,000億美元,衝上全球第3大2008年7月油價攀上高峰:$147■ 2012年(後金融海嘯期)普欽再任總統,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20大工業國中最晚加入者■ 2014年3月(新金融危機)烏克蘭衝突後,俄占領克里米亞■ 2014年10月隨著油價下滑,俄羅斯一個月內投入300億美元拯救盧布跌勢■ 2014年12月央行升息至17%,升幅為1998年來最高,盧布狂跌、俄股重挫,引發金融危機2014年12月油價崩至新低:$57.8整理:吳和懋【延伸閱讀】普希金 詩句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憂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都會成為親切的回憶。~十九世紀俄國詩人 普希金(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文章編號: 201412290090013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以上內容、商標和標記屬慧科、相關機構或版權擁有人所有,並保留一切權利。使用者提供的任何內容由使用者自行負責,慧科不會對該等內容、版權許可或由此引起的任何損害 / 損失承擔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34

二十年來 審查預算竟未刪過一塊錢 失能議會 苗栗財政崩壞的長期幫凶

2015-07-20  TWM


撰文•陳柏樺

債台高築的苗栗縣政府,七月分再度面對發不出員工薪水的窘況,財務吃緊的原因在於前縣長劉政鴻任內花錢無度,導致縣庫一空;然而,縣府預算案須經議會審議通過,縣議會從未把關,也難辭其咎。

適值希臘尋求歐元區紓困的同時,苗栗縣長徐耀昌七月十日颱風天北上向行政院請求紓困,以支應員工薪水,行政院的態度是「救急不救窮」,十三日敲定讓苗栗預支統籌分配款,但破天荒地將介入管制縣府財政秩序與金流。

不少人以「苗栗財政希臘化」來形容苗栗近乎彈盡援絕的情況。除背負六四八億元債務,苗栗縣政府每個月必須固定支出約六億元員工薪資,加上定於七月發放的退休公教人員半年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撫卹金共六億元,預定支出十二億元,但實情是縣庫空空,捧鐵飯碗的基層公務員,如今卻落得被欠薪。

距離《今周刊》今年四月第九五八期報導苗栗財政問題與失真的縣市政府評鑑,才不過兩個月;當時,苗栗縣政府即是山窮水盡,以致薪資延遲八天發放。此後兩個月看似財務好轉,未見拖欠薪資情事,但嚴格算起來,是靠著四月開徵的汽車牌照稅與五月的房屋稅,兩筆地方稅及時入庫,才讓發薪水的問題勉強過關。

「中央要求除了人事費與基本支出,若沒有多餘的錢就不要處理其他款項,但縣府立場很兩難,考慮到廠商沒拿到錢可能倒閉,只好用今年的收入支付去年的應付款項。」苗栗縣政府官員解釋前兩個月地方稅收一入庫旋即用罄的原因。

煙火式施政,導致債台高築然而,七月由行政院協助解決燃眉之急,但苗栗縣政府後續每個月仍缺乏資金調度,若不能檢討結構性的問題,問題仍然存在,未來恐仍會再有下一個地方政府財政崩潰,台灣真的承受得住?

苗栗縣前縣長劉政鴻任內積極借貸,大推觀光、藝文與地方建設,當時即挨批「煙火式施政」,加上優於其他縣市的社福支出,導致債台高築。但若將六百多億元債務坑洞,全歸咎劉政鴻一人,恐怕是見樹不見林,「現在都在討論個人,其實應該看制度是否有漏洞。」三九三公民平台財政專案負責人黃崇哲點出問題。

「苗栗的問題凸顯出預算制度、財政管理制度都已崩壞,才讓少數人可利用制度漏洞去造成今天的窘境。」黃崇哲說。

為討好選民,自籌收入未增至於有哪些制度漏洞?曾任宜蘭縣財政局長的黃崇哲說,從地方財政的透明度和課責度來看,顯有不足,「做錯決策的首長能不能被充分課責?現在的情況就是拿他沒辦法!」像是台北花博收入實際入市庫約十三億九千萬元,但總支出接近一三六億元,是否符合經濟效益?若不然,誰又能負責?企業若重大決策做錯,可能讓董事長負責,但地方首長卸任後毋需承擔責任,規畫與實際結果往往未能確實評估、究責,才會讓「蚊子館」這類的無用工程一再發生。

另一個問題是,地方政府拚命向中央要錢,但可以自籌的收入,卻往往為了討好選民,不敢全力爭取。

黃崇哲說,最明顯的就是地價稅、土地增值稅和工程受益費這些地方稅,地方政府不願提高公告地價和公告土地現值,導致兩者與市場實際價格相去甚遠,形成地主負擔的土地稅、和買賣所產生的增值稅,實質稅率下降,「雖然土增稅是機會稅,每年收得到多少端賴景氣,但苗栗實收的土增稅真的太低,會造成收入沒到位,入不敷出。」此外,二十年來審查預算從沒刪過一塊錢的苗栗縣議會,更是財政崩壞的幫凶。預算案由縣政府提出之後,縣議會理應盡責審查,為縣民「看緊荷包」,但縣議會民進黨團總召陳光軒形容,苗栗縣過去二十年府會關係「好得出奇」。

透明度不足,審預算淪黑箱「議事透明度不足,在議場裡的對話、攻防,依內規,紀錄不得外流,少了選民監督,審預算也淪為黑箱。」陳光軒直言,在席次失衡的苗栗縣議會,三十八席議員中民進黨只占五席,制衡力量有限,就連推動議事直播也遇阻力。

「苗栗的歲出、歲入都很固定,過去審預算也覺得編得很合理,為什麼欠下這麼高的債務,我們也不曉得。」苗栗縣議會國民黨團書記長李文斌如此回應。他認為,縣府過去幾年著重建設,支出較多,像高鐵苗栗站特定區土地徵收與都市計畫,在十二月高鐵通車後,招商與發展就能看到成效。

現下的財政缺口,黃崇哲認為,可朝兩個方向「自助人助」。「二○○九年阿諾.史瓦辛格擔任加州州長時,曾碰上財政困難,發薪水欠條給員工,政府有錢時優先給付。」另外,苗栗可與中央配合,設計一些金融工具,把中央政府每月提撥款項、統籌分配款證券化,也許能先調一筆錢周轉。

苗栗再度敲響地方財政失控、議會監督失能的警鐘,行政院不得已讓苗栗縣政府「寅吃卯糧」,但須嚴防其他債台高築的地方政府起而效尤,否則難保台灣不會成為「透支未來」的希臘。

苗栗縣提新財改案填債坑,自助而後求助政院

苗栗縣政府債務

2005年底,前縣長傅學鵬交接給劉政鴻時,縣政府負債約202億元劉政鴻上任後苗栗縣負債每年以平均一成以上的幅度增長,至14年卸任時,推估負債達648億元苗栗縣7月13日所提財改及償債計畫向銀行新貸30億元,明年度預算撙節54億元請行政院專案紓困100億元,分兩筆逐年攤還30億元將透過未來兩年的統籌款攤還70億元將開採三義砂石等方式籌措,預定分12年償還完畢,但三義土石開發案尚未獲同意,款項來源仍有變數

行政院紓困條件

提前挪用下半年苗栗縣統籌分配款,但不會給新的錢苗栗縣府支出順序,應以人事費、基本行政支出為先檢討苗栗縣府自行加碼的社福支票,及不當增聘約聘僱人員圖說:苗栗縣前縣長劉政鴻(左二)任內大興土木以致負債累累,縣議會卻長期放任。右一為副議長陳明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62

全球手機業五年崩壞啟示錄!

2015-08-24  TCW


這是電影《型男飛行日誌》的畫面片段。

小房間裡,擔任顧問的男主角面無表情說:「很抱歉,你的職位已經不存在了。」「我不懂,我被開除了嗎?」員工突然被宣告工作不保,有人放聲大哭、有人茫然發呆,只是拿出皮夾裡的家人照片喃喃自語,有人則把辦公室東西拿起來大砸。

類似畫面,正在全球手機業上演。

八月十三日,台灣手機大廠宏達電宣布裁撤一五%的員工,縮減三五%營業費用。早在一週前,從美國西雅圖到紐約宏達電辦公室,從網頁設計師到業務主管約兩百多人,已陸續被叫入會議室內,由資誠管理(PwC)顧問公司的顧問通知資遣噩耗,一小時後,被要求打包走人。

安卓陣營颳起衰退風暴……裁員、下修銷量,九成品牌重傷

一位宏達電高階主管形容內部的混亂:「現在叫作奪權大會,歐、美、中大砍人,熱鬧的很。」每個區域的總經理為了幫自己保留實力,拚命爭取砍人的額度不要太高。但基層的台灣員工則已盤算好「逃生計畫」,「等這一天很久了 。」有人打算等到八月底領完年中激勵獎金後,就要走人。

不僅宏達電,買下摩托羅拉的中國業者聯想,第二季季淨利衰退五成,宣布裁員三千二百人。「這是聯想最艱難的一次困境,」聯想董事長楊元慶說。

去年還風光在中國壓倒三星的小米也很慘。今年年初喊出的億支銷售目標,不到半年已下修到八折,現在市場預估可能只會剩下六六折。

這群大廠看到了什麼?明明九月,蘋果將推出新一代智慧型手機iPhone 6S。大戰前夕,大家為何卻選擇用如此激烈的手段縮減成本,大動軍心?

答案很簡單:智慧型手機產業,再也回不到過去的獲利榮景了!

二○一○年,是智慧型手機最美好的黃金年代。那一年,宏達電正邁向顛峰,三星與蘋果競爭霸主地位,各家業者紛紛搶進,一時間百家爭鳴,都把手機視為獲利仙丹。然而,才短短五年時間,這個市場就殺成紅海,出現了非常荒謬的現象。

你一定沒想過,今年第二季只要有一個消費者買一支宏達電手機,宏達電將因這支手機,虧損三百七十四元;但如果換作是iPhone,蘋果卻大賺八千多元。

根據市調機構Canaccord Genuity統計,前八大手機品牌的營業利潤當中,蘋果就一人吃下九二%,整個市場出現極端M型化。

明明,手機產業今年出貨成長率估計還有八?二%,年產值超過新台幣十一兆元,但整個市場卻是血流成河。「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甚至直言,Google安卓(Android)手機系統陣營超過九成以上品牌會倒閉,這波洗牌戰要結束還有得等。根據統計,加入戰場的設備商,還在成長,供需失衡還在擴大中。

蘋果陣營也非獲利保證……台積電傳訂單移轉,聯發科存貨飆

如果智慧型手機產業回不去,又會如何?

對台灣而言,影響絕非是二分法:投資蘋果陣營的人獲利,投資非蘋果陣營的宏達電陣營失意而已。先看市值合計占台股比重達一成五,營收共占台灣GDP六%的台積電跟聯發科受到的衝擊。

七月底,全球手機處理器最大供應商高通(Qualcomm)面臨五年來首度季營收衰退,不但裁員一五%,更傳出將把高階處理器訂單,從台積電轉單到三星。明明,台積電是大家印象中的蘋果概念股,但是戰爭的烽火,卻讓其與最大客戶關係生變。

聯發科也不好過,股價三個月內就大跌三成。今年第二季,聯發科的存貨週轉天數每下愈況,暴增到一百一十一天,相較於去年同期六十天,顯示產品已經陷入嚴重滯銷。

更慘的是,小米最新發表的紅米Note 2手機,搭配聯發科最高階晶片,但卻用地攤價賣出,最低起跳才四千元。這種做法,完全打亂聯發科向上搶攻高階手機晶片的布局,恐逼得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退守中低階晶片市場。

大廠難挽大勢,台灣成千家倚賴他們而生的零組件小廠更難自處。台灣最新跌破二%的GDP數字,絕非巧合。而這場風暴,才正進入高潮。

智慧型手機大局崩盤,對台灣而言,別具意義。

為什麼一個明明還在上升的產業,贏家卻只有一個蘋果?獲利力第二名的三星,今年第二季IT暨行動通訊部門營業利潤大幅下滑三七?六%,連六季同比去年衰退。

又是誰,讓手機在五年內就玩垮?

這個市場已經太擠了:品質混亂外,價格競貶引發崩盤

尋找答案的過程,是個有趣的反思之旅。

多數人給我們的第一個答案是,這個市場,太擠了。

今年八月,《連線》(Wired)雜誌評論:「宏達電身陷巨大混亂,不是它的錯(HTC's epic tailspin isn't even its fault)。」外媒把宏達電虧損用大環境因素去解讀。根據Strategy Analytics推估,目前有約一千家的智慧型手機品牌,光中國就有幾百家。

擁擠,先會造成服務品質混亂,《平台革命》一書作者,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策略學副教授陳威如在書中舉例,當推特(Twitter)希望提供服務給安卓手機使用者時,要面對二百四十四種手機硬體與一百種不同版本的介面軟體,這都間接讓手機表現的品質,難以控管,也時有品質爭議。

過於競爭,也讓價格一日數變。今年,宏達電旗艦機種M9,市面售價不到半年就降到七折有找。「從消費者角度看,如果我有預算,為什麼不買跌價比較慢的產品?」顧能(Gartner)首席產業分析師呂俊寬一語道破大家投向蘋果的原因。

但,這還不足以解釋手機業為何只用PC四分之一不到的時間,就崩盤的原因。

廠商都在幫平台廉價打工:Google不靠手機賺錢,只在乎廣告

大家拋出的第二個線索是,「Google根本沒有要讓硬體廠商賺錢。」

平台策略其實已存在很久,比如百貨公司。百貨公司設立之後,招商不同的專櫃進入經營,當專櫃獲利,百貨公司也能賺錢。如果我們把安卓手機陣營當作一個百貨公司。這個百貨公司的主人,是提供安卓軟體平台的Google,每個「專櫃」,就是不同的手機與軟體廠商。但大家顯然對它,並不滿意。

「安卓陣營最大的問題是Google,大家都在幫它打工。」呂俊寬認為,Google的軟硬體整合能力都遜於蘋果,比如蘋果為了打造支付系統,會先從螢幕解鎖開始讓硬體廠、開發者、消費者慢慢習慣指紋辨識功能,Google反應慢了好幾拍,硬體廠就算支援,消費者也不知怎麼使用。

大家的抱怨還包括,Google根本不關心大家的獲利。在安卓陣營已哀鴻遍野同時,根據《金融時報》報導,Google還將在印度市場推出一款五十美元以下的平價機,若以安卓手機一百八十五美元的均價計算,這款平價機等於連三折價都不到。

呂俊寬直指,Google不靠賣手機或是軟體賺錢,也不跟這些「專櫃」抽成,而是希望龐大的手機使用者撐起廣告市場。手機越便宜代表用的人越多,看廣告的人也越多。一位安卓手機品牌副總無奈的說:「手機市場爛掉,Google也沒差,他們的目的是掌握消費者的眼球。」

「這是一開始,就很難贏的戰爭,」悲觀者認為。

台灣不可能像蘋果自己去主導一個生態系,但是加入安卓陣營,注定只淪為殺價競爭,今日的結局,只是結構性的問題。

我們更傾向第三個答案,大家都還沒心理準備,考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考試。

產業崩壞的紅色警訊:原來,我們被「代工思維」害了

但只怪Google,公平嗎?

陳威如在專訪時,提出另一個反思:「我們是不是太習慣由微軟、英特爾當共主的思維模式?那叫作代工思維。」過去二十年,微軟與英特爾當「百貨公司業主」時,會跟廠商抽成,連廠商要賣多少定價,何時該換新品都明確規範,甚至,最好的「櫃位」就是固定保留給特定廠商,大家只要拚命依循規則走,就能賺錢。

但進入網路時代後,連Google都不知道移動互聯網未來會往哪裡走。「以前Wintel(英特爾加微軟)可以掌握邊界,但現在安卓還在替更多人創造價值,還沒有找到好的(獲利)方法,」陳威如說。

這是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考試,所有人的考試結果,只能赤裸裸的由自由市場決定。

索尼有照相技術,但消費者感覺不到它不可取代的價值,就給予了它賣一支虧八百元的報酬。蘋果的硬體功能,他人都能模仿,但是它由超過九百萬個App開發商組成的生態系與品牌價值感,無可取代,所以消費者願意為它付出相當於安卓手機三?三倍的價格。

結果,呼之欲出:這是場根本容不下平庸者的戰局。

「這是一場野蠻遊戲,」陳威如認為,手機市場淘汰到只剩下三、四家業者時,產業或許就會恢復獲利,但廝殺的代價,極為昂貴。若以這個角度回頭去看宏達電,或許我們就能更有同理心,去理解它為何能在四年之間,市值蒸發一兆元的原因。

如同台灣眾多正跨在新、舊價值間的企業般。宏達電最早的崛起,是依循著舊價值的「共主」邏輯,靠著Google先前給好「櫃位」的方式,取得最新技術版本,這讓它也曾嘗到一年大賺超過七個股本的甜頭。

等到宏達電被拿走好「櫃位」後,開始被市場要求去創造自己的新價值時,它才驚見:論電信通路關係,自己比不上華為;論行銷曝光度,比不上三星;論社群關係,比不上小米;論技術,它也並非鮮明到無可取代。

平台時代門檻低,難度卻高:只有獨一無二,才能贏者全拿

宏達電用兩年時間認清這個事實,但轉頭布局低價市場為時已晚。

一場場容不下平庸者的戰爭邏輯,未來會在各領域大量出現。

現在,全球一百大企業,有六成已經開始靠著平台獲利,從臉書、亞馬遜(Amazon)到VISA,從金融、旅遊到出版業都在轉型。我們會進入不同平台,不計血本與來自四方的競爭者過招。這是比起過去難度高出十倍的競爭,因為進入門檻變得很低。

但,野蠻遊戲,總有美麗的一面。只要你夠獨一無二,就可能贏者通吃!

就像是我們在淘寶或雅虎等平台購物的習慣一樣,我們的選擇無非是評價最高,或最便宜的買家,就是它有獨一無二的商品,讓你非它不可。能做到這點,我們所做的市場,也是過去的十倍百倍大。

陳威如看到新成功者的特質:能隨機應變、快速偵測到生態圈發展方向,採取行動,並且不盲從。如同本刊在一四三八期封面故事《大數據的新生意經》所提到的「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埋單」觀念,這樣的商業模式,也是一種嘗試。

如果,我們願意放下傲慢,嚴厲檢視,我不可取代的價值在哪?各種可能,就會在接下來的反思中產生。這就是這場手機崩盤戰爭傳達給台灣和我們每個人,最珍貴的訊息。

【延伸閱讀】荒謬!智慧型手機品牌,99 %都輸家

■ iPhone賣一支賺 8,640 元■ LG賣一支賺 0.38 元■ 宏達電賣一支虧 374 元■ 索尼賣一支虧 832 元

【延伸閱讀】失利!安卓陣營陷大衰退——最新一季獲利表現

衰退 37.6 %三星第2季營業利潤為 2.76 兆韓元,衰退 37.6 %

淨損 2.92 億美元聯想第 2 季稅前淨損 2.92 億美元

虧損 51 億元宏達電第 2 季營業利益由盈轉虧,損失新台幣 51 億元

註1:iPhone數字為瑞銀推估,LG數字來自Engadget註2:索尼以第 2 季財報行動部門的營業虧損率、出貨量以 720 萬支推估;宏達電以Gartner提供第2季銷售量450萬支推估註3:以新台幣兌美元匯率 32 元計算註4:第 2 季數字均指今年 6 月底為止的季度財報;聯想數字為行動部門,三星數字為IT暨行動通訊部門(IM)

整理:陳筱晶

【延伸閱讀】需求少!全球出貨年增率,摔近20個百分點

■ 2014 年:26.5 %■ 2015 年:8.2 %

【延伸閱讀】供給多!安卓操作系統版本,3 年增2 萬種

■ 2012 年:3,997■ 2015 年:24,093 (分屬 1,294 家公司)

資料來源:Trend Force、Venture Beat、Zdnet整理:陳筱晶

【延伸閱讀】蘋果獨撐高價,安卓陣營大降級:手機價格走M型趨勢

高價機只剩蘋果》90倍iPhone 6、iPhone 6 Plus上半年全球銷售量,是宏達電旗艦機出貨量的90倍》跌3成宏達電、三星今年的旗艦機,除了三星S6 Edge外,跌幅平均超過3成

低價手機崛起》平均8,000元6月最熱門的10支安卓手機,平均售價僅8,000元

快消失的中階機》跌破10,000元10支安卓手機中,4支屬於中階機型,但其中3支價格跌破萬元,變成低價機

註:中低價手機取樣為ePrice今年六月,台灣最熱門的十大安卓手機。

資料來源:IDC、ePrice整理:朱致宜

【延伸閱讀】九月推出》蘋果最不被看好手機,不戰而勝

這場激戰,讓iPhone 6S正創下一個新紀錄:它是史上最不被看好的蘋果手機,卻可能還沒打,就已贏了大局。

九月蘋果將推出iPhone 6S新手機前夕,市場對其預測分成兩派說法。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報告中直指,這款產品沒有令人驚豔的殺手級應用,出貨量可能零成長,甚至會成為第一款衰退的蘋果手機。

但「再怎麼沒有新意,它至少還會持續吸納還沒換成大螢幕的消費者。」研究機構IDC資深分析師嚴蘭欣持正面看法。她說,今年蘋果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較去年成長二六%,明年又將再成長六%。

不過,在Google帶領的安卓陣營手機幾乎在高階市場節節敗退後,只剩下五%占有率,「越是高階市場、消費者越是相信品牌,」3C網站點子生活總編輯莊英群說。

這場仗,蘋果還沒打,恐怕就要贏了。瑞銀證券預估,蘋果第三財季的毛利率將會達到四一%,這個數字超過蘋果本身財測,也就是說,蘋果也沒想到,自己會這麼賺。

贏者通吃的效應,又在iPhone 6S身上得到了證明。

文●朱致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25

搶救大學崩壞 招不到學生,大學面臨5大危機 ,該何去何從?

2015-12-14  TWM

很長一段時間,擁有大學文憑,就等於擁有競爭力; 然而,在不知不覺中,台灣的高等教育,因為政府的浮濫開放,逐漸失去人才分流功能。 供過於求的大學院校,更因人口結構變化,面臨生存危機。少子化與招生懸崖,只是台灣高等教育長期弱化的引信,更非只是後段班大學退場轉型,就能徹底解決。

「比起十年前,我們學校的學生總數少了四分之一。我們知道學生數如果繼續下降,學校很可能會開始裁員;所以這幾年(老師)都會自發組團到附近的高中職招生,比較勤勞的人還會跑到外縣市去。就算這樣,學校的收入和支出,還是只能勉強打平。明年,真的不知道會怎樣。」坐在堆滿零件機具的研究室裡,一位私立科技大學的資深教師,正訴說著少子化衝擊下,第一線教師如何為了生存而搏鬥。

深秋午後四點的陽光,用貼近地平線的折角,照在陳舊的鐵櫃玻璃上。長日將盡前的餘暉,正是許多私立大學現況的寫照。

警訊:註冊率暴跌

三校四系掛零 半年內恐有大學撐不下去十一月二十九日,教育部核定全國五十一個大學系所自二○一六年起停止招生,其中包括三所一般大學共七個科系,以及二十所技職院校共四十四個科系。招生狀況不佳,正是校系遭勒令停招的主因。

十二月四日,教育部又公布二○一五學年大專院校系所的註冊率,包括四年制大學、四技二專及五專,全台三○三八個科系當中,有六十七系註冊率未達三成,其中有三校四系註冊率掛零。儘管註冊率不佳的科系,絕大多數來自私立技職院校,但公立大學也有包括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在內的三個科系;在在顯示台灣的高等教育,正因人口結構變化,準備走進最漫長的黑暗期。

教育部部長吳思華近期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也大膽預測:「未來半年,就會有學校有所動作(轉型、退場)。」大學供過於求的現象,究竟惡劣到什麼程度?

目前國內共有一五九所大專院校,包括一二四所大學、二十一所獨立學院,以及十四所專科學校。

一四年,教育部核定的全台大專院校招生名額(含進修部、不含五專)約為三十萬人,缺額則有五萬人。事實上,這一年全國的十八歲人口,也就大概是三十二萬人;意思是,只要你「有心向學」、財力無虞,幾乎就能上大學。

上面幾個簡單的數字,已經充分說明現階段的台灣高等教育,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隨著學齡人口不斷下降,未來情況只會更趨失衡。一六年九月新學年度開始時,台灣的十八歲人口,大概會比今年減少五萬六千人;以此推算,明年的大一新生,大概會比目前縮水一三%。雖然十八歲人口在一七、一八年會小幅回升,但自一九年起,又將巨幅下跌至二十五萬人,直至二八年的谷底十七萬人。

招生懸崖意味著什麼?對學校與老師來說,「人人有學生教」的好日子,無論如何都不會再維持下去了。學生少了,首先是學費收入縮水;接著,註冊率不佳,更讓學校難以獲得等量的教育部補助經費。學生,因此成了指望繼續生存的學校,最稀有的資源。

於是,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台灣高等教育已經出現了五大危機。

危機一:大學供過於求

課業門檻降低 老師無奈坦言「賣文憑」當大學教育成為學生的「買方市場」,學校為了招攬學生而降低錄取門檻、放寬課業要求,也就成了無奈的理所當然。

「填志願的時候,學生通常會打聽『這所學校好不好念?』為了招生率,我們不會對學生太嚴格、不隨便當人。你要說販賣文憑我也承認,但那只是對無心課業的學生;對想學的孩子,我一定認真指導,所以我對得起良心。」一位私立大學教師毫不諱言,自己任職的學校,為了留住學生,往往在打分數時「加倍呵護」。

「面對少子化,大家普遍看到學生素質不如以往,但有沒有想過,可能是學校沒有提供學生適當的補救教學;甚至,為了讓學生能早點過關,把標準拉低?」虎尾科大校長覺文郁一針見血點出大學供過於求,進而導致品質下降的後遺症。

一位國立大學校長更感嘆,在台灣,念大學太容易了,高中生會直覺地想,「反正畢業就繼續念書吧!」當上大學變得太容易,再加上讀書才能出人頭地的傳統觀念,許多學生與家長不再思考「上大學」以外的選擇。進了大學,也不會感覺自己放棄了其他機會,而更加珍惜,結果就是花了四年時間,卻沒學到什麼。

顯然,台灣的高等教育不須等到招生懸崖出現,就已處於重大危機當中,連國立大學也難以置身事外。追根究柢,造成這場高教危機的最深層原因,正是供過於求引發的「太容易」心態。

危機二:教育資源被稀釋

念大學的人多 學生分配到的預算就少數字可證,台灣的大學之門的確比其他先進國家寬敞許多。根據教育部二○一二年統計,台灣二十歲人口的高等教育淨在學率(實際在學人口除以該年齡總人口)為七三%;美國約五二%、英國約三九%、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會員國平均三八%。台灣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高居全球之冠。

高等教育普及率偏高,卻不代表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教育品質。一四年,每位受高等教育學生,平均分配到的教育經費僅六千三百美元,遠低於OECD會員國一二年平均的一萬五○二八美元。

每位學生平均教育經費的巨大落差,固然與各國經濟規模及大學學費水準有關,但也不能排除台灣大學生比率過高,稀釋了教育資源的可能。

吳思華就分析,考慮購買力平價(各國物價因素)後,台灣的每生教育經費與國際差距,會比數字呈現的縮小一些;但他也坦言,「其他國家念大學的人沒這麼多,我們的學生比較多,經費就分散了。」除了平均經費之外,學生獲得教師指導的機會,也是觀察高教資源分配的重要指標。然而,過去二十年,台灣高教的學生人數除以教師人數的比率,並沒有明顯進步。一九九六年,公立大學的平均師生比約為一:十二(一位老師教導十二位學生),二○一四年則惡化至一:十九。

危機三:難靠教育翻身

政府經費集中少數「頂尖大學」也許你會認為,教育原本就是公共財,盡可能讓所有人公平享受資源,也沒什麼不妥。但這樣的觀點,忽略了「高等教育」與「基礎╱義務教育」性質應有區隔;況且在台灣,每個人「都有機會」念大學,並不等於每個人擁有「同等的」受教育機會。

所謂「同等受教育的機會」,指的是任何人可能靠自身努力,爭取進入大學殿堂,並獲得改善家計、翻轉命運的機會。然而,政府為了降低競爭壓力,選擇廣設大學,結果不僅使資源稀釋、犧牲教育品質;更因政府將有限資源投注在少數「頂尖大學」,形同在大學間創造階級,當然更加深階級翻轉的難度。

高等教育間的階級差異,只要從政府補助的經費與學校財報著眼,就能一目了然。台大、清大、交大、陽明等頂尖大學的每位學生每年分配經費,皆超過一萬美元;私立大學及科大的每生分配經費就呈現絕對弱勢,大多在三千到四千美元。

造成巨大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經費投入。

例如過去五年,教育部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第二階段,每年編列新台幣一百億元預算,其中台、成、清、交四所頂尖學府,每年就拿走六十八億元;相較之下,教育部自一三年開辦、專門補助技職科大的「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獲補助的十二所學校,每年僅能分到十二億元預算。

也就是說,從教育資源與教學品質的角度來看,能夠創造「翻身效果」的管道,從以往的「大學」窄門,變成了更狹窄的「一流頂尖大學」。中研院社會研究所長期進行的社會變遷調查就指出,一九九七年至二○一二年,私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月收入,僅比專科畢業生高出兩百元。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指出,這顯示台灣的高等教育擴張,沒有促進階級流動;將私立專校升格為學費較高的私立大學,卻沒有提升學生在勞動市場上的價值。

立委鄭麗君表示,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的學生,已比經濟弱勢的學生更有機會進入前段大學,但國家又拿最多的資源補助「頂尖大學」,讓高等教育成了「反財富重分配」;弱勢學生很可能花了四年時間、付了幾十萬元學貸,卻沒有因為教育改善生活。

樂觀者或許認為,教育資源被稀釋的現象,未來必將隨著學生人數的減少而獲得改善;但別忘了,人口結構變化的結果除了「少子化」,還包括了「高齡化」,而高齡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則是教授老化現象。也就是,台灣高等教育面臨的不只是「招生懸崖」,另一端的迫切危機,是「教師退休潮」。

危機四:教師退休潮

人才出走又聘不到人 雪上加霜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國內大學院校教師,年齡高於五十五歲;也就是說,未來十年,這四分之一的教師,將陸續退休。

教師退休潮的解方,無疑是在保留優秀教師之餘,大力吸引國外優秀學術人才來台任教;但台灣僵化的敘薪制度,與繁瑣的評鑑升等程序,不僅讓大學難以對外爭取優秀學術人才,更讓原本留在國內的人才,一一被高薪挖角。

「台大今年有十幾位老師被挖走,電資、管理學院等系所都有。」台大校長楊泮池今年八月接受《今周刊》專訪即說,這些優秀老師被香港、新加坡、澳門的大學,以五倍薪水挖走,「無法聘到好老師,讓我更擔心學校的發展。」

危機五:學用落差大

不僅不懂實作 連基本表達能力都不夠監察院早在一一年就指出,「我國高等教育學用落差之現象嚴重,青年族群及大學以上教育程度者失業率,有明顯增加之趨勢。」監察院更點名教育部,「在大學科系設置之政策方向,僅仰賴總量控管,未能扮演主動及引導之角色,也未能結合經濟建設等國家發展需求。」台大財金系教授管中閔擔任政務委員時,曾公開表示,台灣正面臨著人才供需落差、教育體制偏差僵化、人才培育不符需求,及國際人才競逐失利四大危機。台灣每年培養出的大學及研究生,不僅創新尖端研究的能力普遍不足,就算到工廠工作,也不會操作機器。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第一線的教師這麼觀察:「科大電子系學生只要會操作馬達、考到一張室內配線技士證照,出社會月薪至少都有五萬元。但一班四十個學生畢業後,進入相關行業的,常常只有六、七個符合這些標準,其他人做的都是低階服務業。」華夏科大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王順德這麼說。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則表示:「大學畢業生不懂實作之外,學生的語言、文字、口語表達等『基本程度』太差,也讓企業必須花更多時間培訓。」上述說法,等於宣告大學教育無論在專業實作與通識教育的訓練上,都已全面崩壞。

一位資深外商人資主管就分析,「前段國立大學畢業生,可能比過去更優秀;但有更多中後段畢業生,連該做什麼都不清楚。」這段話,一方面呼應前面提到的「翻身功能失靈」問題,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台灣高等教育整體性的弱化。顯然,過去二十年來,在政府廣設大學政策下,極速擴張的台灣高等教育,在「培養尖端人才」、「增加就業競爭力」、「提升國民整體素質」,皆未達成預期效果,幾乎可以說是一場失敗的實驗。

荒謬一:市場決定退場機制私立、偏鄉大學 恐被迫提前出局往者已矣,如今台灣大學院校在少子化衝擊下,勢必面臨一波縮減與重整;危機,或許也是一次轉機。但令人憂心的是,教育部近期陸續公布的大學退場機制與轉型方案,似乎仍深陷於總額管制的框架中,失敗教改的覆轍,恐將再次上演。

為使大學退場有法可循,教育部今年已提出《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草案,法案仍待行政院核定與立法院審議;但從草案名稱與內容可以發現,教育部提出立法的重點,是針對大學申請創新轉型的方案,提供獎勵機制,以及轉型或退場後的財產處分問題,並未涉及「如何」整併及退場。

關於哪些大學應該退場,教育部最明確的一次政策說明,是一三年九月提出的四項管控指標,內容包括:全校學生不滿三千人,且新生註冊率低於六成;大學評鑑成績太差;長期積欠教職員薪水;有掏空校產及買賣董事席位等違法事實。一四年,教育部則宣布,將縮減註冊率不佳學校的補助金;連續兩年註冊率不滿七成的學校,即勒令停招。

大致上,公立大學不會在這波大學退場整併浪潮中遭受波及,只有學生數較少的公立大學,將與其他學校「合併」,但招生名額仍將維持原狀。簡單來說,除了特殊案例之外,教育部設定的退場標準,就像是一場「飢餓遊戲」,讓私立學校在市場機制下,憑招生實力,決定自己能否在殘酷的整併潮中存活。學生的理性選擇,就成了市場運作的核心。

「公立、一般大學獲得的教育資源,原本就高於私立、科技大學;都會區學校招生,當然比偏遠學校容易。」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管中祥指出,若光憑市場機制判定誰能生存,大學退場即可能呈現,「先私立後公立、先科大後一般、先偏鄉後都會」的情況。如此一來,國內相對脆弱的技職教育可能加速崩壞,進一步惡化學用落差;偏鄉學校退場潮,也將使教育機會集中於都會,不利區域平衡。

荒謬二:人數也是退場指標導致大學不再篩選學生 碩士班連筆試都免「不是所有國立大學系所,都能符合社會產業及需求,教育部應該檢討國立大學招生結構,將教育資源做更有效的運用。」一位台灣師範大學校務主管分析,直指教育部退場方案的盲點。

除了將退場交給市場的荒謬,教育部以學生人數及註冊率,當作大學退場與否的指標,也備受學界質疑。

政大歷史系教授薛化元分析,註冊率被視為辦學品質重要指標的結果,就是大學不再有篩選學生的動機,「這幾年常聽見碩士班招生只需要資料審查,面試、筆試都不用,就是因擔心註冊率低,被教育部減少員額(招生名額)。大學是教育單位,不能從學生多寡,判斷一個系所好壞。」「如果三千人以下的學校要優先退場,那美國的加州理工學院也該退場了。」廖慶榮也認為,學校規模大小,沒有絕對的優劣,重點是每一所學校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台灣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問題,根源都來自大學過剩。大學數量供過於求,導致「學生篩選學校」與教育品質下降;有限的教育資源,因學校過多被稀釋,且未合理分配,讓後段學校學生無法獲得基本的教育服務;教育品質低落,導致過多大學畢業的「專業人才」無法順利求職,進一步削弱高等教育促進階級流動,以及提升就業競爭力的功能。台灣高教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不斷退化。

對國家而言,教育系統是攸關國力興衰的百年大計;對個人而言,接受教育則是追求安身立命的途徑。高等教育二十年來的混亂摸索,讓台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今,停在另一個關鍵十字路口的我們,還要繼續低頭盲目前進嗎?

大學如何退場?教育部高層這麼說—— 歷年教育部官員說法

日期發言人內容

2005.03.01教育部長杜正勝退場機制是社會供需問題,如果系招不到學生,三年內實際入學名額達不到核撥的名額百分之多少,應規定關系。

2009.10.02教育部長吳清基將研訂私校轉型及退場配套機制,經營困難的學校,將分「建立預警機制」、「提供輔導」及「進行轉型退場」三階段辦理。

2014.09.24教育部長吳思華從全球人力結構來看,讀大學的比率約60%,國內大學的校數應減30%至40%,「100所大學是最適當的校數」。

2014.12.18教育部長吳思華大學退場重點包括:招不到學生的學校,要安置師生;小而美的學校,可透過調漲學費,以求順利營運;後段班大學和前段班大學合作,小校則必須合併;高階人力重新部署,博士轉介至其他企業。

2015.03.27教育部

政務次長

陳德華51所公立大學將整併其中8到12所,每縣市約只留一所公立大學;108所私校中,則將消滅20到40所。

兩年內註冊率未達七成就停招,教育部黑名單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私校要停招;一年註冊率未達六成,不發私校獎助金;此舉可有效迫使私校轉型或合併。

撰文 / 鄭閔聲 研究員•洪依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43

大家都說:美緩升息、高盛預告金融危機,未來更悲觀 大崩壞來了?破解七大景氣迷霧

2015-10-26  TCW

「如果你只做跟別人一樣的事情,就不能期望表現比他們還要好……,優異的績效只會來自『正確的非共識預測』,只有在你的想法與眾不同,並勇於實踐,你的表現才有可能高於平均水準。」說這句話的,正是提出「第二層思考法」的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

用實際的例子來展示第二層思考的奧妙之處。

要獲得「正確的非共識預測」,需要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馬克斯指出,一般投資者在思考問題時往往過於簡單且膚淺,例如看到一家營收、獲利亮眼的公司時,會直覺認為:「這家公司的股票值得買。」但第二層思考者會更深入去探究幾個複雜問題,包含:我對這檔股票的看法是什麼?與市場共識符合還是有差異?它目前的價格是否符合市場對它的預期?如果共識與價格一致,接下來這檔股票會漲還是跌?

因此,第二層思考者很可能在判斷後,會做出與市場相反的操作:「這是一家好公司沒錯,但是因為每個人都認為它很棒,所以它的價格很可能被高估,此時該賣而不是買。」目前,全球景氣正處於混沌不明的多空交戰中。《商業周刊》邀請股市危機中逆勢操作的贏家「老馬」,針對當前的七大景氣迷霧,運用第二層思考,提出異於市場的見解。

市場這麼想:研究機構警告第三波金融危機來臨,前景悲觀你應這樣想:當危機已形成市場共識,反而代表危機已不是危機Q:花旗首席經濟學家說新興市場明年成長可能趨緩,甚至面臨衰退危機。高盛的報告還警告即將有第三波金融危機。華爾街兩大重量級投資銀行都看空了,我們憑什麼樂觀?

A:研究機構引用的資料與證據都是「過去」發生的事,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研究報告都是在解釋眼前的現況,藉此去推測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況。

但市場的反應永遠比研究報告更快、更敏感。例如經濟成長率的計算,一定是先有具體的成長或衰退,研究機構才有數字可以做統計。換句話說,即便高盛或花旗,所提出的報告也是「落後指標」,大部分的狀況是,市場早已把報告中提到的各種負面因素吸收、消化,反映在當前的指數或價格上了。例如有「黑天鵝指數」之稱的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偏態指數(CBOE SKEW Index)十月十二日就飆破新高。

這並不是說研究報告有錯,而是更加證實了從眾效應。大部分人就像羊一樣,追求的是「不會出太差錯的決定」,也就是「就算錯,也是大家一起錯」。事實上,追隨高盛或花旗的說法,可以保證獲得與大盤漲跌幅相符的平均市場報酬率,但無法讓你擊敗大盤,在逆勢中脫穎而出。

這就是第二層思考的精髓:如何做出正確的「非共識」判斷。高盛等研究機構試圖要去抓黑天鵝,但能被抓到的黑天鵝就不是黑天鵝了。若目前能得到的所有負面訊息都已形成市場共識,那意味著再出現利空的機率降到極低。

看門道

抓不到黑天鵝,你反而應該逢低進場市場這麼想:美國遲遲不敢升息,是心裡有鬼你應這樣想:讓新興市場多一點喘息與準備時間,反而是最健康的選擇Q:美國升息喊了一整年,最後很可能一場空。彭博分析最新期貨數據,預測聯準會今年十二月升息的機率,已經由七四%大幅降至二七%,代表全球景氣前景堪虞?

A:美國延緩升息,並不代表經濟狀況差。事實上,美國的幾個經濟數據正處於近年來最好的光景。例如失業率從一〇%降到五.一%,今年全年民間消費與零售銷售指標維持在穩健的正成長,經濟成長率上看二.五%。

如果經濟真的這麼好,為何還不升息?

首先,升息將造成全球資金大轉移,從新興市場流向美國,若幅度拿捏不當,巴西、澳洲、俄羅斯等基本面相對脆弱的經濟體很可能會承受不了而崩盤,在全球引發連鎖效應。

而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原本就是個行事謹慎、個性溫和的老奶奶,一般被視為走保守寬鬆貨幣路線的鴿派。但她在今年九月二十四日的談話,明確表示「下年內會升息」,一方面顯示美國經濟復甦力道不變,一方面顯示她的顧慮並非來自美國經濟,而是全球。

即使目前還沒有真正升息,相關的效應如美元指數定強、原物料跌價、資金從新興市場大舉回流美國等,早已提前反映完畢。此刻暫緩,雖會造成全球投資者心理上的不確定,但反而可以消除原本擔憂升息帶來的負面因素。

看門道

別怕!美國經濟依舊活跳跳市場這麼想:台灣GDP陷入一%保衛戰,不用期待有好消息了你應這樣想:別用落後指標來預測未來景氣

Q:台灣出口連八個月衰退,央行四年來首次降息半碼救經濟。實施無薪假的廠商達二十九家,人數創二十個月以來新高。國內生產毛額(GDP) 成長率剩下不到一%。台灣經濟是不是完蛋了?

A:但這些數據反映的都是已發生的事件。尤其GDP的計算方式,是根據過去一年來的企業獲利表現,屬於落後指標。而出口連續衰退、央行降息等利空消息,也早已反映在今年股市的幾次大跌上。

這也就是說,上述所有指標,講的其實都是同一件事,就是今年台灣的經濟狀況不佳。但是景氣看的是未來而非現在,假若美國明年能維持復甦力道,歐洲也觸底回升,台灣明年景氣回溫機率自然增大。

就如同今年初預測GDP成長可達三%,是因為根據去年的企業獲利表現做出的預估,並沒有考量到今年電子業出現庫存過剩的問題,等到發現狀況不妙才一路下修。

反過來想,電子業都說第四季庫存消化已經進入尾聲,明年第一季將淡季不淡,那不就是意味著明年GDP成長會跟著上修嗎?

看門道

GDP只是參考,別把它當成水晶球市場這麼想:中國經濟大衰退,台灣會成為亞洲重災區你應這樣想:這是短期心理預期的落差,還是真的造成影響?

Q:中國七月進出口總值同步大跌,與去年同期相比跌幅逾八%,人民銀行從去年底開始連續降息五次,全年GDP成長7率七%無望,台灣有四〇%的貿易比重壓在中國身上,怎麼可能還會有好日子過?

A:我們過去幾年被中國的高成長寵壞了,對它要求非常高,從未想過另一個與它規模相近的經濟體—美國,每年只要有二%至三%的成長就high翻天了。

中國今年的GDP成長率雖然可能只有六.八%,呈現海嘯以來最差的一年,但不要忘了它過去每年都是七%以上的複合成長,基期不斷在墊高,以一個GDP高達十兆美元的國家來說,這是多麼困難的事情。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雖然拋出了一帶一路的議題,但並沒有盡全力拚經濟。

到目前為止也只用了降息與匯率貶值兩個工具,因為他正在忙別的事。

習近平今年面對江澤民勢力的全面反撲,將大多數的心力花在鞏固權力地位上。之前他防腐打貪,就是為了要消滅反對勢力,坐穩位子。不過這個做法造成了一些副作用。

一個中國官員就跟友人抱怨過,他們到現在還無法報交際費。沒有交際費,意味著沒有飯局,沒有場合「喬」事情,也就沒辦法產生太多「商業活動」。

目前中共正在舉行十三中全會,預料結束後習近平將再次掌握大權,屆時他的內政方向將從打貪轉向堵住地下金融,將資金導引回股市、房市。

也就是說,明年不用再出動國家隊,內需經濟就會自然反彈。再加上全力推動一帶一路、十三五規畫等,中國還怕缺少成長題材嗎?

看門道

等習近平坐穩老大位子,中國經濟自然會反彈回升市場這麼想:台積電大砍資本支出,連龍頭都唱衰,台灣要完了你應這樣想:今年是過去式,明年才是未來式,不要用過去的數字嚇自己Q:台積電先是在第三季法說會前破天荒提前下修第四季財測,法說會上又預測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成長率從三%降到〇%,並大砍今年資本支出二七%。連龍頭大廠都做出這麼悲觀的預測,景氣還樂觀得起來嗎?

A:一般媒體引用台積電談及的財務數字,都是指今年,但「今年」只剩下兩個月不到,就算說是負成長,也不具意義。

早在今年四月,市場就知道半導體產業面臨庫存過高的問題,所有的衝擊經過半年多的消化早已反映完畢,也就是說調降財測、下修成長預期,都是意料中事,並無意外。

至於將大砍資本支出解讀為對未來前景悲觀,更是思考過於單一化的結果。

根據台積電財務長何麗梅的說法,降低資本支出的因素中,有逾三〇%是因製程效能提升,不需要購買這麼多機器設備,有一七%是因為美元走強帶動成本節省。僅有二〇%是因為預期庫存壓力與調節產能。

換句話說,台積電降低資本支出是因成本控制得當,沒有掉訂單或市占率下降的利空問題。

重點是,「明年」究竟如何?早在第三季法說會前,台積電就透露出玄機。

不少外資法人認為,半導體庫存調整可望在第四季近尾聲,十六奈米晶片將在明年第一季過後加速放量,預估出貨量季增八%至一〇%,重回成長軌道。

台積電上游材料廠也認為,半導體成長衰退只是短期現象,預料明年第一季中旬整體需求將回升。淡季不淡,意味著春燕將至。

「看門道」

春江水已暖,台積「鴨」先知市場這麼想:紅色供應鏈全面來襲,台灣還剩下什麼?

你應這樣想:競爭與合作是一體兩面,危機背後就是另一個機會Q: 中國政府全力扶植的半導體集團紫光砸下人民幣五百億元,揚言五年內要超越台積電、聯發科。現在連DRAM教父、南亞科前總經理高啟全都跳槽對岸,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還要求政府開放中資入股,台灣電子業是不是正在上演木馬屠城記?

A:今年中國的紅色供應鏈確實取代韓國三星,成為電子業最大的競爭對手,也對台灣出口造成一些衝擊,但若一竿子打翻整條船,認為中國將全面取代台灣,恐怕失之武斷。

目前紅色供應鏈涵蓋範圍最大的是中下游的零組件製造廠,主要衝擊到的是當中二、三線廠商。

依照資本市場的物競天擇法則,這群技術落後者,被對手淘汰是很合理的,即便沒有紅色供應鏈,也會因為競爭優勢不再而逐漸被淘汰。

而上游龍頭廠如台積電、聯發科、大立光、可成等,技術還遠遠領先對岸兩年至三年,今年業績也沒有受到影響,因此不能將此威脅一概而論。

以聯發科為例,今年營收、獲利雖然不如往年,面對來勢洶洶的紫光,股價甚至一度腰斬到二百二十元,然而從它陸續發動四起購併案,就可看出蔡明介正積極而有計畫的在布局對抗中國,未來成長可期。

至於兩岸人才與資金流動,在全球化的世界本來就很合理,威脅論者是把政治因素強加到自由市場上。今天若高啟全去的不是紫光而是美國,蔡明介要求的不是中資而是歐資入股,恐怕沒有人會覺得,台灣電子業會被另外一個國家取代。

再換一個角度想,若大膽開放,台灣電子業還能靠著領先優勢,反過來購併對岸的企業、吸納對岸人才,展開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或許還能避免被邊緣化的危機,讓台灣擺脫對電子製造與出口的高度依賴,轉型到下一個階段,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看門道

有疑慮的當下,要常常去想,有沒有峰迴路轉的可能性,才不會錯失機會市場這麼想:綠營執政是明年景氣最大的利空因素,股災又要重演了?

你應這樣想:當「預期」成為「必然」,利空就不會是利空了Q: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目前民調高達四五%,遠高出國民黨參選人朱立倫逾一倍。以二〇〇〇年至二〇〇八年民進黨首次執政結果來看,GDP成長卒、民間消費、國民所得都跌到相對低點。蔡英文若當選,股市會不會重蹈當年陳水扁時代覆轍?

A:我們無法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當然也不能把陳水扁時期所犯過的錯,套用在蔡英文身上。

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幾乎不在任何人的預料之中,包含中國、美國甚至台灣自己,都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加上陳水扁的性格,習慣用衝撞的方式爭取空間,造成兩岸關係緊張,經濟因而倒退。

但去年民進黨在九合一大選中破紀錄拿下十三席縣市長,顯示民意大幅轉向。

政黨輪替的心理預期等於醞釀了一年,各種可能的風險也已陸續反映。各方既有準備,衝擊必然不會像當年那麼大。

以蔡英文至今為止的言談舉止來看,她相當謹守分際,在兩岸政策上並末挑戰統獨敏感神經。外交出身的她,懂得用模糊迂迴的詞語拉出折衝談判的空間,即便遭對手譏為「空心蔡」也不為所動;顯見她偏向保守務實的鴿派,這一點,有助於維持兩岸現狀穩定。

反映到股市,若市場原本預期了最糟糕的狀況,結果卻沒想像中那麼不好,則必然會有對應的慶祝行情。以台股現在站穩八千六百點左右的基準來看,今年第四季站回九千點不是問題。

而明年元月份總統選舉,五月份才就任,這段期間的執政空窗期。沒有大人在旁邊干擾,主力就有機會進場炒作,屆時將呈現「五胡亂華」局面,很容易拉出一波投機行倩。

至於準備執政的綠營,為了安定民心順利就職,必然不敢輕舉妄動,還有可能釋放利多消息。若美國經濟持續穩定復甦,台股站在九千點的基礎上,再攻萬點並非天方夜譚。

以第二層思考評估各面向,未來景氣走弱的機率實在不高,台股目前來看仍處於相對低點,此刻不進場,更待何時?

看門道

台股明年即將再攻萬點,你準備好了嗎?

一家好公司,因為每個人都認為它很棒,所以它的價格很可能被高估,此時該賣而不是買。

追隨研究機構說法,可以保證獲得與大盤漲跌幅相符的平均市場報酬率,但無法讓你在逆勢中脫穎而出。

整理 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89

優等生崩壞 福斯與東芝

2015-12-21  TWM

成立近七十年的福斯汽車,九月因柴油車廢氣排放數據灌水,被美國環保局抓包,股價兩天內跌掉近三分之一。

不少國家開始調查福斯,各國政府可能祭出懲處及求償,賠償責任可能高達四○○億歐元。

在亞洲,擁有一四○年悠久歷史的日本最大半導體公司東芝,也因在六年內虛報獲利高達十二億美元,聲譽受到重創。事實上,這種假帳醜聞每隔幾年就有,甚至讓日本企業老闆下台或被判刑。

在歐洲,德國是嚴謹工業的龍頭;在亞洲,日本是講究誠信的模範生,但兩大產業龍頭先後造假,讓全球消費者和投資人對德、日企業管理打上問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76

吉野家、麥當勞,勝利法則竟成敗因 安心感失魅力 連鎖餐廳大崩壞

2016-06-06  TCW

每家分店都賣相同口味餐點,曾是連鎖餐廳優勢,但近三年來,日本連鎖餐飲業來客數連年衰退,除了受消費低迷影響,另個原因,是其模式被時代淘汰。

豬肉丼飯三百三十日圓

(約合新台幣一百元)。

二〇一六年四月,日本大型牛丼連鎖店吉野家暌違四年,再次推出低價餐點,這正是餐飲業陷入困境的象徵。

吉野家官方說法是:「這項商品極受歡迎,應顧客要求推出。」當月份業績也開出紅盤,但某關係人士卻表示:「說穿了就是來客數銳減的對策。」吉野家曾於二〇一四年底調漲牛丼價格,由三百日圓漲至三百八十日圓,結果二〇一五年度的來客數,比前一年度銳減二.五%。食材存貨激增,當年度獲利大幅縮水。

三年前,餐飲業搭上安倍經濟學帶來的「擺脫通縮」熱,開始走「餐點小貴」風。吉野家在二〇一三年底推出要價近六百日圓的「牛肉壽喜鍋膳」,一炮而紅;連業績長期低迷的大眾餐廳也認為「即將翻身」,像樂雅樂就推出超過兩千日圓的牛排,集話題於一身。

然而,薪資成長的腳步不如政府預期,消費者很快的開始縮減外食花費。二〇一五年度樂雅樂的營收、獲利同步轉為衰退,截至今年四月底,現有店面的來客數已連續十七個月減少。

前十大業者,獲利連衰四年再看看上市公司中,營收前十名餐飲業的營業利益,即可知業界正處於危機中。

日本前十大餐飲業最近一

次的營業利益顛峰,出現在二〇一一年度,合計達九百四十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二百八十億元),之後一路下滑,二〇一四年度只剩三百三十億日圓,是顛峰期的三分之一;二〇一五年度看來會進一步下滑,可能跌破三百二十億日圓。

最嚴重的,是餐飲業龍頭日本麥當勞的低迷。二〇一五年度該公司虧損達二百三十四億日圓,是前一年度的三倍。

日本食品服務協會資料顯

示,二〇一五年餐飲業的來客數減少三.一%,是過去二十年來首度連三年減少。某大眾餐廳社長表示:「靠漲價提高客單價的經營方式,已經到達極限了。」就是源自顧客不再上門的危機感。

這並不只是價格的問題。追根究柢,應該是消費者越來越不去連鎖餐廳用餐,因此漲價不被消費者接受,更加速了顧客不再上門的趨勢。另一方面,過去靠連鎖展店累積的採購力不再發揮作用,

業者也面臨難以降價

的窘境。

衰退中的餐飲連鎖

店,罹患三大「疾病」如下。

菜色無趣,

不敵個性單店

到每一家店都可以

吃到一樣的餐點,讓

人覺得安心——這是

以往公認大型連鎖店

的優勢,然而這項武器現在卻成為缺點。

根據《日經Business》

主導的消費者調查結

果顯示,許多消費者否定大型連鎖店,因為「到哪一家店都一樣,很無趣」、「缺乏新鮮感」等。現今「正因為是連鎖店,所以不想去」的消費者更不少見。

因為大量展店,連鎖店已經像是陳舊的存在,加上連鎖店重視企業倫理,打造店面時無法發揮個性或創意,導致顧客越來越不想上門。另外,也不能忽視餐廳搜尋網站普及的影響力。

首先,消費者可以輕易取得餐廳資訊,大幅降低踏進從未光顧過的單店餐廳的心理障礙。這麼一來,連鎖店就失去了「安心感」的武器。M M D 研究所的調查顯示,針對「曾用手機搜尋,並參考別人寫的評價來選擇餐廳」的提問,共有超過七成受訪者回答「常常這麼做」、「有時這麼做」。

此外,全新集客工具的問世,讓地點條件不佳的單店餐廳,也有了足以和連鎖店相抗衡的環境。

某搜尋網站關係人士表示:「非一級戰區的餐廳,租金也較便宜。可以把省下來的錢用在充實餐點、服務上,更容易展現個性。」消費者之所以遠離連鎖店,應該也是單店存在感大增的結果。

大型不動產開發商中,商業設施餐飲區的業務負責人更挑明的說:「最近我們幾乎不找連鎖店。」因為缺乏個性,相同而無變化的連鎖店,無法成為有集客力的「門面」。

採購食材,不再能壓低成本隨著商店數增加,食材採購量大增,就可以發揮規模效益,壓低成本率。但這個連鎖店信奉的成功方程式,已經失效了。

四月中旬,吉野家控股公司二〇一五年度(二〇一五年三月至二〇一六年二月)的法說會上,社長河村泰貴的表情始終嚴肅,「進口食材的採購競爭輸給中國企業等海外公司,越來越難穩定供給一千二百家店所需的食材了。」吉野家的牛肉一〇〇%來自北美,但最近來自中國或東南亞的買家急速增加,牛肉進口價格年年高漲。雙日食料畜產原料本部牛肉部部長小穴裕就表示,採購食材「有如一場金錢遊戲」。

隨著中國生活水準提升,牛肉消費量也逐年增加。自從「小肥羊」掀起火鍋熱之後,這十年來以肉品為號召的火鍋店激增,今後也必須意識到中

國十四億人口的

影響力。

因為全球供需變動的影響,時代已經演變成即使一次採購一千家店的用量,也不一定能發揮規模效益;而且必須和海外買家競爭,也讓穩定採購的風險越來越高。「大量採購」這項武器,成了一把雙面刃。

人力不足,取消24小時營業有些連鎖餐廳以「二十四小時營業」為賣點,現在卻陸續取消深夜營業。日本麥當勞在二〇一五年一月至三月間,大幅縮減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店

面;到了二〇一六年三月

底,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店面只占全體約二八%。積

極增加二十四小時營業的

店面,曾是該公司二〇〇六年起祭出的方針,然而

因為業績惡化且人力不

足,不得不改弦易轍。

正因為店面數量龐大,

人力不足對於連鎖店經營

的打擊非常大,這並非縮短營業時間即可因應。近幾年來連鎖店漲價盛行,

人事費用高漲也是原因之

一。結果卻造成來客數減少,形成惡性循環。

「黑心企業」的批判,

對於連鎖店求才的影響力

也不容小覷。連鎖店因為知名度高,萬一形象不佳,對聘雇的「副作用」也相對嚴重。輕視勞動法規,只講求效率展店至今的後果,現正大舉反擊連鎖店;加上求才環境正處於結構性的改變,未來恐怕會面臨更嚴峻考驗。

(Nikkei Besiness (c)2016 Nikkei Busjness Publications,Inc.) 譯.李貞慧 審稿.張務華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