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市場贏家》用Uber點一下 「黑頭車」五分鐘就來 一款叫車App 搶走全球計程車行生意

2014-03-03  TWM
 
 

 

美國新創公司Uber,靠一款叫車服務App,震撼了全球計程車業;不僅在全球逾七十個城市開展業務,就連在小黃滿街跑的台灣也無往不利,去年全球營收衝破十億美元。

撰文‧顏雅娟

一家來自矽谷的新創公司,靠著一款App改變了全美出租車產業,這家公司讓Google、亞馬遜掏錢投資,更讓最新一期的《彭博商業週刊》以封面故事撰文介紹。它是讓不少政商名流大為讚賞、卻也讓為數眾多計程車業者懼怕的──Uber。

成立不到四年的Uber,創辦人兼執行長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只有三十七歲;但《彭博商業週刊》形容它是「智慧型手機時代最令人愛恨交織的新創公司」,用戶喜愛它的可靠和迅速,卻也激怒傳統計程車司機。

去年八月,Uber完成最新一輪三.○七億美元的融資,讓這家公司的目前估值已接近三十五億美元;過去三年多來,Uber的「黑頭車」開進全球逾七十個城市,外界估計光是去年一整年,全球營收便衝破十億美元。

乘客評分 淘汰最差的五%司機只要在智慧型手機下載Uber,連結信用卡資料後,使用者只要在想叫車時,點一下圖示,一輛黑色賓士車就會在五分鐘之內開到使用者面前。特別的是,Uber司機會在乘客上下車時幫忙開門,車上備有瓶裝水;在抵達目的地的那一瞬間,Uber會自動從信用卡扣款,乘客完全不必掏錢包。就像Uber台灣區總經理顧立楷所說:「Uber提供一個美好的搭車經驗,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說起Uber能在全球不同城市引領風騷,顧立楷點出:「交通不便,是每一個大城市都會遇到的痛點。」在台北市,每天大約有一百萬輛次的計程車,「市場一定在,只要抓住這塊餅很小的一部分,我們就能獲利。」顧立楷自信地說,根據Uber過去幾年在全球各城市推廣的經驗,在任何城市營運超過一年,就能達到穩定獲利。

然而,叫車App在台灣不是什麼新鮮事,大家也都非常習慣在街上攔「小黃」;這樣特殊的市場生態,讓Uber在一三年八月進入台灣時,踢到一塊大鐵板,「費用過高,幾乎是每個使用者共同的抱怨。」顧立楷不諱言。

很快的,Uber在八月底做出調降費用的決策,把與計程車價差從原本的二.二倍縮小至一.五倍,「調降後,每日使用人數成長了兩到三倍。」顧立楷說。

有了使用者口碑與人流,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更多的優質司機與「黑頭車」。在台灣,Uber的作法是與當地車行合作,拆帳比例約二比八。「我們提供的就是一個服務平台,車和司機都還是由車行負責,但我們會事先面試、篩選。」在卡拉尼克眼中,Uber與一般的計程車行不一樣,「多數的計程車行不重視客戶服務,因為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把車借給司機。」但Uber更重視的是使用者體驗。Uber設有評分機制,乘客可以幫司機評分(一到五顆星)。「以美國為例,只要是星等落在最後三%到五%的司機,就會被淘汰。」靠著每一位乘客的嚴格把關,確保Uber司機的服務品質。

發車快速 未來可配送包裹與外賣此外,在Uber龐大的組織裡,每週各個城市的總經理都會一起舉行視訊會議,看在過去曾自行創業的顧立楷眼裡:「當你有全球幾十個城市的成功或失敗案例參考,對現下業務推廣是有很大幫助的。」這讓Uber在台灣推出不到一年,使用人數每個月都有三○%的成長,光是去年西洋情人節一天,就吸引了上千人預約叫車。

不僅Uber大撈交通商機,把鏡頭拉到對岸的中國,今年春節,中國兩大叫車App「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補貼活動。

這場叫車補貼戰,讓背後金主騰訊與阿里巴巴共計燒掉了人民幣七億元,表面看,似乎是兩大巨頭失去理智的意氣之爭;但看在行家眼裡,這正是兩大網路巨頭想率先奪得網路線下,這塊無比肥美商機的指標性戰役。

一夕之間,全球的計程車大戰就此開打。究竟叫車服務大餅能有多大?就像卡拉尼克時常對外說:「一旦能在五分鐘內派來一輛汽車,便可在五分鐘內送來更多其他東西。」在去年情人節當天,Uber就在美國實驗配送鮮花的服務;未來,卡拉尼克誓言要在全球城市建立密集的Uber汽車網路,並利用這個網路配送包裹和外賣。

曾在早期投資Uber的風險投資家皮思瓦(Shervin Pishevar)這麼說:「他(卡拉尼克)是一名帝國創造者,他一心想改變世界。」不過卡拉尼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給客戶方便,然後潮!」看來,全球的傳統計程車業可得繃緊神經,不然一不小心,就會被行動網路的浪潮淘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89

手機一滑服務就來 小專長也能賺外快 隨選經濟 創造小工作裡的大商機

2015-02-16  TWM
 
 

 

從人際傳播到翻找黃頁,如今連網路搜尋都顯得有些落伍。

在隨選經濟時代裡,只要動一動手指,快速崛起的「Uber式」服務,就會為你快速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

撰文‧何佩珊

還記得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女上司對助理的各種無理要求與挑戰嗎?想要擁有一個助理來替你打理生活上的大小事嗎?只要靠著一支智慧型手機,上網全部都能辦到。

才剛起床,電鈴響起,需要排隊一小時才能買得到的炭烤吐司已經送到家門口,靠的是昨晚睡覺前在手機上一點,搞定!你忙著準備出門才想到,今日是送狗去打預防針的日子,下午卻已經排滿會議,只能拿出手機滑兩下,找人帶狗去打預防針,搞定!晚上朋友要來家中聚餐,一周前,你已經透過手機預約好,今晚吃的是西班牙家常菜,搞定!還有,中午十二點開賣的江蕙演唱會門票,也是靠著手機滑兩下,就已經找好了代買人。

滑一滑、點一點

隨時隨地都有人能﹁幫忙﹂一切就像有個隨身助理替你打理一切,這就是「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時代的魅力!

一月初,《經濟學人》選了「隨選經濟」作為封面故事,如果說二○一五年有一個新辭彙要認識,無疑地,「隨選經濟」一定是其中一個。

所謂「隨選經濟」,指的就是透過行動網路等科技,達到即時、便利又快速的創新虛實整合服務,從線上走到線下(Online to Offline,O2O),改變過去傳統市場供需的面貌。只要一支智慧型手機在手,把你的需求往網路上一丟,隨時隨地、任何人都可以來替你完成任務。

這麼說吧,過去有線電視就像組合包,但你想看的永遠是電影台,於是,你退掉了第四台的租約,改跑DVD出租店。後來網路普及,應運而生的MOD、iTunes出現,你不再需要親自跑出租店,只要手指點兩下,馬上就能欣賞想看的電影,MOD(Multimedia On Demand)等隨選服務,就是這樣的概念。

「以前消費者無法隨時隨地、透過一個簡單的『按』動作就買到任何東西。」前樂天執行長,現任App新創公司Button創辦人暨執行長麥克.賈科尼(Mike Jaconi)說。但現在不一樣了,智慧型手機進入我們的生活,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愈拉愈近,透過網路,你不再只能下載文字、聲音、影像,你能下載的是整個現實世界。

因此,麥克.賈科尼將這個改變日常生活方式,並顛覆傳統商業模式的趨勢定義為:「科技公司透過即時滿足消費者,不論是貨物或服務的需求,所創造出來的經濟活動,就叫作『隨選經濟』。」

靠手機享服務

Uber帶來破壞式創新思考消費者的期待已經越來越高,尤其是在行動網路普及之後,他們希望有更快速、更便利、透過手機操作就能享受服務,有了需求,自然就會有更多供給投入,因為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為了滿足市場供需而生。

以前,為了滿足業者臨時增加的工作量,對外徵詢短期人力,由於這樣的工作屬於暫時性質,這些短期人力就被稱之為打零工;進一步地,有了專業的公司把一批低階工作統包,由他們來負責訓練人力,再分派到客戶端,稱之為派遣;二○○○年網路科技崛起後,在「世界是平的」概念下,衍生出了各式各樣的外包工作。

如今,因為行動網路的普及,「隨選經濟」下的工作被切分得更為精細,你不需要完成一個很大的計畫,也不需要有超強的團隊,只要有特定的技能,就能在「隨選經濟」下,找到你可以完成的任務,被稱之為「微工作」(Microwork)。

近期在台灣及全球各地都引起爭議的Uber,或許就是「隨選經濟」與「微工作」最好的例子。

紅遍全球五十四國、超過兩百個城市,還沒上市掛牌、市場估值就超過四百億美元的Uber,創業靈感來自於Uber創辦人加瑞特.坎普(Garrett Camp)六年前站在寒風中遲遲攔不到計程車而起的一個微小願望,當時他想:「如果我可以在手機上按一個鍵,立刻出現一輛車就好了。」隔年,Uber在舊金山誕生。

現在,倘若你想搭車,只要在手機上輕點Uber的App,馬上就能替你安排距離最近的車子,司機名稱、車號、所在位置與行車路線,都能在手機上一覽無遺。「Uber存在的用意,就是要滿足那些搭了傳統計程車卻不滿意的消費者。」台灣Uber總經理顧立楷說,Uber要用創新的服務,來換取消費者的認同。

同樣的,要成為Uber平台上提供載客服務的司機,只要你有一輛車,駕駛紀錄優良,你就能夠成為Uber平台上的司機。只是,這樣的立意隨著各地傳出Uber司機的犯罪事跡,連帶地也讓這項創新服務引發正反兩極的爭議。

儘管如此,Uber的成功仍舊激勵了全球各地掀起一波「Uber for X」的熱潮,意思就是各行各業的Uber,希望透過Uber的案例來激發各行各業運用行動網路與App,做更多的創新服務,中國更出現「要創業,學Uber」的流行語,帶動「隨選經濟」的成長。

美國知名創投PRE Ventures負責人史蒂夫.施拉夫曼(Steve Schlafman)就這麼形容,「這是一個Uber化︵Uberification︶的服務經濟。」顯示出「隨選經濟」下,Uber創新的高指標性。在「隨選經濟」的蓬勃發展下,連帶地創新服務的投資金額也跟著飆升。

單單一四年,美國矽谷估計就有超過二十家標榜Uber式服務的新創公司誕生,服務項目五花八門,送餐、洗衣、按摩、醫生到府看診、搬家、裝潢、遛狗、打掃等,打著數分鐘到數小時就能完成任務的招牌,吸引消費者使用。

知名創投經緯中國合夥人萬浩基表示,隨選經濟在中國也一樣火熱,除了滴滴打車這類交通服務,他身邊也有朋友在中國推出送咖啡的服務,只要手機按一下,咖啡就會送到你手上,「一天可以外送一萬杯。」正因「隨選經濟」日益壯大,創投業者投資的意願也隨之提升,根據CB Insights的數據,標榜Uber for X的新創公司能夠拿到的第一輪融資金額,足足比其他新創公司平均融資金額還要高出四六%之多。

美國熱中﹁隨選﹂

重塑人們對未來生活想像

「隨選經濟」點石成金的魔力有多大?成立僅兩年的矽谷新創公司Instacart最知道,提供「7-ELEVEn到你家」的服務,消費者只要在Instacart的平台上勾選想要的產品,Instacart就會派出採購專家在短時間內跑遍大小超市,幫你完成採購清單、送貨到府。

如果你以為他只是亞馬遜、PChome的「真人版」,那可就錯了,因為Instacart不只喊出﹁一小時內送貨到家﹂的時間保證,跑遍各種超市的服務精神,恐怕都是這些傳統電子商務平台難以望其項背的。而且,Instacart不需要建置大型倉庫放存貨,更不用養自己的物流車隊和大量全職人員,卻可用最短距離、最快的速度完成訂單。

這樣的服務,過去兩年讓Instacart的營收快速成長,一四年營收突破一億美元,連帶地也讓Instacart最新一輪募資估值上看二十億美元(約新台幣六百億元)。

長期居住在美國的台灣創業家劉威廷就觀察到,「當你在美國沒有車時,隨選服務的需求就會很明顯,讓一切都變得合理。」以他本身來說,過去就曾用過叫車類的Uber和Lyft,還有送餐類的Grubhub,和服務類的Instacart。

相反的,只要你有時間、願意付出勞力,都可以成為「隨選經濟」下的「微工作者」。

有時間、願付出

改變形態 微工作者有錢賺像是當日到貨服務公司Deliv執行長卡爾梅莉(Daphne Carmeli)就說,比起FedEx同日到貨服務要收五十美元,而Deliv收費只要五美元,關鍵在於FedEx必須負擔資產成本,可是Deliv卻可以用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方式,招募「微工作者」來達成送貨任務,所以,Deliv沒有資本支出的負擔,收費自然也比別人更低。

「隨選經濟」在消費端已開始重新塑造人們對未來生活想像,也為你我的工作形態投入革命性的改變,麥克.賈科尼甚至認為,「隨選經濟」帶來的典範轉移,威力將等同於一九九○年代網路所帶來的衝擊。

歐洲管理學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就曾在他的著作《覺醒的年代》(The Empty Raincoat)寫道:「二十一世紀將是個組織衰萎的時代。核心工作者(全職工作者)的人數將不到總工作人數的四分之一,剩下四分之三的工作將由外包或兼職工作者分擔。」今年二十七歲的Sam,就是查爾斯.韓第筆下「微工作者」的一例,他的正職工作是人力仲介公司業務,卻同時兼具Uber司機、GOGOVAN快遞員的身分。當他因業務有較遠距離行程時,他會開車出門,「順便」提供Uber服務,反之,若是騎車可達的地區,則跑業務兼送快遞。

接不接單,全部操之在己,這樣的微工作內容每月平均可以為他增加超過一萬元的收入。

在台灣,有愈來愈多和Sam一樣的人;在矽谷,一人身兼多家隨選企業工作的人更是所在多有,當中更不乏有年收入上看六萬美元,或是開著BMW等名車送貨的人,生活比起一般上班族毫不遜色。

依全球最大線上外包平台Elance-oDesk的統計數據看來,這幾年來線上委外工作比重明顯呈現逐年走高的趨勢,一四年該平台的自由工作者人數已經成長達九四○萬人,總計透過平台完成交易的金額則達三十二億美元。

對消費者來說,愈多企業提供各式各樣的隨選服務;站在企業的角度,各種人力需求則像是扭開水龍頭般,簡單易得。

雖然「隨選經濟」的服務地區仍以舊金山、紐約、北京等新創聚落城市為主,但網路新創公司愛料理創辦人蕭上農則很樂觀,「和IOT(物聯網)一樣,大家都知道隨選經濟是趨勢,只是還需要時間發酵。」如此看來,也不難理解為何今年你一定要認識「隨選經濟」這個辭彙了吧!

隨選經濟

所謂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是行動網路普及後,從虛實整合延伸出的一種線上到線下(O2O)的新型經濟形態,具有即時、不受地域與業別傳統限制的特色,透過行動網路與App的便利介面作為平台,進一步媒合所有供給與需求。

廚師 懶得出門吃飯嗎?拿出手機點一點,豐盛大餐半小時內送到。

遛狗的人 趕著去約會,卻又覺得狗狗整天悶在家很可憐?手機一滑,附近正好有人可以提供遛狗服務。

司機 不想在街上苦等計程車嗎?手機一按,專屬司機6分鐘後抵達。

醫生 半夜生病不舒服怎麼辦?拿出手機一按,2小時內醫生到府看診。

裝潢工人 半夜洗澡爆水管要找誰修?手機一點,評價最好的水電師傅上門維修。

清潔人員 沒時間做家事嗎?手機一按,專業清潔人員幫你1小時內搞定。

搶布局

隨選新創公司身價大爆發!

隨選經濟投資金額快速成長全球市值最高的隨選叫車公司

公司:Uber

成立時間:2009年

估值:逾400億美元

營運現況:服務範圍橫跨全球54個國家,超過200個城市,每月平均新增5萬名司機,每日平均接送乘客次數約達100萬次。

商業模式:透過網路平台連結消費者和司機,縮減消費者等車時間,並減少汽車和司機閒置的時間,Uber可從車費中分潤。

最大隨選送餐公司,去年在美上市

公司:Gurbhub

成立時間:2004年

市值:約28億美元

營運現況:全美最大線上訂餐公司,每天訂單量超過17萬件,合作餐廳約3萬家,活躍用戶數約400萬人。

商業模式:透過網路平台連結餐廳業者和消費者,消費者不須負擔額外訂餐費用,而餐廳每一筆成功交易都會和Gurbhub分潤。

隨選跑腿公司,2年跑600億身價公司:Instacart

成立時間:2012年

估值:約20億美元

營運現況:服務遍及美國15個城市,有超過4000位採購專家,名列2015《富比世》美國潛力企業榜首。

商業模式:消費者線上下單,採購專家會在指定時間內買齊採購清單並送貨到府,消費者必須負擔運費,由Instacart和採購專家分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60

內塔尼亞胡回應貪汙調查:想換掉我就來投票吧

上周,因為美國在安理會上針對猶太人定居點的決議“袖手旁觀”,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憤怒地動用各種外交手段表達不滿。然而,奮力對外之際,他卻“後院失火”。

根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1月2日,警方在內塔尼亞胡位於耶路撒冷的官邸內對其進行了3個小時的問話,懷疑其收受賄賂,官商勾結。

涉嫌收受禮物

問話結束後,警方所發布的聲明只寫道“因懷疑總理內塔尼亞胡收受利益而對其進行問話”,此外並沒有透露更多細節。

根據以色列媒體的報道,對內塔尼亞胡的調查涉及來自以色列國內外商人的價值數十萬新錫克爾(1新錫克爾約合1.8元人民幣)的贈禮。

目前,內塔尼亞胡官邸的大門內垂下一簾黑布,遮住了所有來自外界、期待窺探蛛絲馬跡的視線。

在議會中向利庫德集團講話的內塔尼亞胡

據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報道,在通過初步調查掌握足夠證據之後,以色列總檢察長曼德爾蔔利特(Avlchal Mandelblit)授權相關人員對內塔尼亞胡進行問話,調查圍繞搜集內塔尼亞胡收受賄賂的證據展開。曼德爾蔔利特本人發布的聲明稱:“此次調查的性質決定我們在目前的階段還無法詳述細節,但是我們會根據進展發布更多信息。”

曼德爾蔔利特辦公室確認,針對內塔尼亞胡的初步調查鎖定了四個方向:內塔尼亞胡在2009年大選中的未申報的競選集資;操縱利庫德集團(內塔尼亞胡領導的政黨)在初選時的結果;在海外收受富商禮物和利益;對國際航班重複付款。

前總理由於受賄下臺

調查的事情一傳出,議會里的中左翼反對派馬上活躍起來,呼籲總理下臺。

中間派政黨未來黨(Yesh Atid)領導人亞伊爾·拉皮德(Yair Lapid)稱:“我希望他(內塔尼亞胡)和他的家庭以及以色列全國上下最後能發現他並未瀆職。如果連續兩屆總理都因貪汙而下臺,那麽政府將難以重新獲得公眾的信任。”

內塔尼亞胡並不是第一個因涉嫌受賄而接受質詢和調查的以色列總理。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Ehua Olmert,2006~2009年間在任)涉嫌大型不動產交易案,被控貪汙腐敗罪而入獄。2015年,以色列最高法院將其刑期從6年減為18個月。

2014年,獲刑入獄的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

更早之前,以色列前總理阿里埃勒·沙龍(Ariel Sharon)及其兒子被控涉嫌貪汙受賄的事情曾鬧得沸沸揚揚。2003年,沙龍和兒子卷入兩起受賄調查,其中一起是以色列承包商阿佩爾涉嫌為獲得希臘的一項旅遊工程開發權而向時任外長沙龍行賄,另一起是英國商人科恩向沙龍的兒子奧馬里和吉拉德提供300萬美元所謂“貸款”,供償還當年沙龍競選利庫德集團主席時所欠的債務。最終,2006年,沙龍其中一個兒子奧馬里被判受賄罪入獄。

內塔尼亞胡淡定回應

內塔尼亞胡本人對此次調查的反應則很淡定,他在議會對利庫德集團表示,那些等著自己垮臺的人將無法如願,“我此前說過,而我現在還要重申:子虛烏有的事情終歸子虛烏有。”他還在自己的Facebook頁面上表態:“想要換掉總理就來投票吧,這才是民主制度下慣用的形式。”

實際上,過去幾年里,圍繞內塔尼亞胡的調查未曾間斷,包括對其濫用國家基金的調查,以及對其家庭大小開支的審計。而這些指控和質疑都遭到內塔尼亞胡本人否認。2000年,警方就曾起訴內塔尼亞胡及其妻子薩拉,理由是他們收受了本該上交國家的禮物,但該案因為缺乏足夠證據而被撤銷。

根據報道,警方此次針對內塔尼亞胡的調查有兩起,2日的問話涉及的是其中一起情節較輕的調查。

根據《國土報》報道,這起調查涉及包括雅詩蘭黛集團創始人之子、世界猶太人大會主席、大收藏家羅納德·勞德(Ronald Lauder)在內的多名富商。該報甚至大膽揣測,內塔尼亞胡可能無法否認收受禮物的事實,但會將這些禮物稱之為好友之間的饋贈。而另一起涉及內塔尼亞胡的調查可能是一枚“重磅炸彈”,外界對具體內容知之甚少。

分析認為,警方的調查還不足以使內塔尼亞胡引咎下臺。以前總理奧爾默特為例,對他的起訴持續數月,而定罪甚至需要數年時間。所以,盡管內塔尼亞胡正在被警方調查,但是並不影響他完成自己的任期,對以色列議會的運行也沒有影響。但是,一旦對內塔尼亞胡發起起訴,那麽他可能會被要求引咎辭職。而如果議會因起訴成立而解散甚至提前大選,那麽對內塔尼亞胡的調查可能被延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63

“人工智能越來越像人的時候,危險就來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278

(本文首發於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人工智能越來越像人的時候,危險就來了”  雷德利·斯科特和<異形·契約> 》)

1979年的《異形》缺乏特效,異形由人扮演,出現的鏡頭不多,卻令人神經緊繃。

如今,異形卵可以直接3D打印,各種異形標本模樣千奇百怪。但想把觀眾嚇倒卻越來越難。

英國倫敦的一場電影首映會,常規的明星紅毯變成了“綠毯”。不僅數十米的地毯是綠色的,圍觀粉絲們舉著的海報和雜誌,映著現場閃爍的燈光,都籠罩著詭異的綠意。

2017年5月4日,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電影《異形·契約》舉行全球首映儀式。這個系列的科幻驚悚片發生在太空,黑暗中的幽幽綠光是電影的標誌性色調。

1979年,英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執導了第一部《異形》電影,成為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此後,他執導過風格各異的戰爭片、公路片、史詩片、犯罪片。2017年1月,雷德利·斯科特和馬丁·斯克塞斯曾經通過媒體批評美國電影產業的不思進取:過去兩年里,占據北美票房榜前十的電影大部分是超級英雄電影和各種IP電影的續集。斯科特2015年導演的《火星救援》,是榜單中少有的例外。

如今斯科特的電影《異形·契約》,其實也是廣泛意義上的熱門IP續集。

福斯公司邀請全世界數百名記者來到倫敦,大約半數媒體都獲得了時間緊湊的導演專訪機會。滿頭銀發的斯科特年近八旬,坐在錄影棚里接受記者們的“輪番轟炸”,采訪持續了整整一天。這次安排在最前面的,是中國記者。

不過影片在中國上映的時間是6月16日,延後一個多月。內地公映版本的電影,比導演剪輯的原版少了26分鐘左右。

資深影迷對於斯科特電影的刪減並不陌生,在好萊塢大導演中,他幾乎是發行“導演剪輯版”最多的。公映電影被刪減的主要原因,是電影發行公司嫌原版太長。斯科特1981年導演的《銀翼殺手》票房口碑平平,直到1990年代發行導演剪輯版,這部經典科幻電影的價值才被公眾廣泛認知。人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甚至高出斯科特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角鬥士》和《末路狂花》。

斯科特許多電影的主角都是英雄,在異形系列電影中扮演女英雄的是西格尼·韋弗,她因此與史泰龍齊名,是女性動作影星的標誌性人物。西格尼·韋弗已經66歲了。在新片《異形·契約》中,女主角起用了新生代演員凱瑟琳·沃特森。“我看《異形》時還很小,現在只模糊地記得,當時曾經從驚嚇中緩過來。”沃特森說。

不過《異形·契約》中的核心角色不再是人類英雄,而是兩個外形幾乎一模一樣的人造人。它們都由邁克爾·法斯賓德扮演。“我想問的是,報酬是不是雙份。”邁克爾·法斯賓德說調侃自己拿到劇本時的反應。

“演對手戲的搭檔毫無情緒反應,這肯定是我演藝生涯里絕無僅有的,”沃特森調侃法斯賓德飾演的人造人,“你這才意識到自己對‘人類’有太多期待,我微笑時,你也會笑著回應;而電影里即便我們嚇得魂不守舍,看看他,還是面無表情。”

法斯賓德一人分飾兩角的表演幾乎貫穿整部電影。影片結尾,他自己跟自己決一死戰——舊版人造人大衛企圖打敗人類,成為“造物主”,而新版人造人沃爾特忠實地捍衛人類。

 

電影《異形·契約》中,宇航員們在飛船“契約號”上開會。雷德利·斯科特曾經批評美國的“IP電影”,而《異形》,事實上也是一個廣義上的“大IP”。(劇組供圖/圖)

異形折射新興文化?斯科特:沒想過

1970年,瑞士超現實主義藝術家H·R·蓋傑做了一個噩夢,出現在他夢中的是一個人形蜘蛛一樣的怪異生物。蓋傑推崇弗洛伊德,甚至堅持用文字記錄夢境,噩夢後,他開始把夢中種種怪誕形象畫下來。

1977年,雷德利·斯科特憑借自己的長篇電影處女作《決鬥者》入圍戛納電影節,一鳴驚人。他接手的第二部電影,是一部低成本的科幻恐怖片,斯科特打算把它拍成太空版的“得州電鋸殺人狂”。

電影前期拍攝了七個月,對片中恐怖生物的造型,斯科特一直不滿意。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蓋傑的畫冊。那個取材於藝術家噩夢的形象抓住了斯科特,他邀請蓋傑為自己的電影設計外星恐怖生物。

這個怪物長著昆蟲般的肢體,卻是全金屬外殼。炮彈般光滑狹長的腦袋上,咧著一張血盆大口,細密的鋼牙如同巨齒鯊。電影史上的經典形象由此誕生,它被稱為異形。

電影中的人類最初和觀眾們一樣,對異形一無所知,這種未知放大了異形的恐怖感。片中人物第一次接觸的異形,是一個巨型卵。當人類靠近時,卵頂部的唇瓣忽然張開,一只赤裸的昆蟲肢體彈射而出,蜘蛛形狀的末端牢牢抱住了宇航員的頭。

“抱臉蟲”被送回飛船研究,它的血液落到地上,竟然迅速腐蝕了飛船的幾層地板。被襲擊的宇航員解脫之後驚魂未定,忽然全身劇烈抖動,隨即,異形幼體從他體內破膛而出。異形的出生伴隨的是人類宿主的死亡,血泊中,這個初生的生物如嬰兒般通體粉紅,卻令人不寒而栗。

異形生長速度飛快,它很快站立行走,行動迅猛,倏忽消失在宇宙飛船深處。於是,宇宙飛船成了茫茫太空中幽閉的恐怖空間。如同影片的宣傳語所說,“在太空中,沒人能聽見你的尖叫。”

兩名宇航員在圍剿異形的戰鬥中喪生,更可怕的是此時宇航員內部出現了分歧。艾什為了獲得雇主的賞金,把異形引入眾人逃生的飛船,企圖把它帶回地球。邪惡的人性成了比異形更恐怖的存在。

電影拍攝的1979年缺乏電腦特效,斯科特想要逼真地塑造一個恐怖的外星生物並不容易。異形卵中彈射而出的異形肢體,其實是導演斯科特藏在卵中,用手套著牛的腸衣扮演的;幼年異形破膛而出的場景,則是障眼法,由專人操縱模型,從演員的假腹部里面穿出,同時噴射血漿。成年異形是演員穿上厚厚的異形盔甲扮演的,為此他花了幾個月時間琢磨異形的走路方式——邪魅而妖嬈。

由於技術和預算有限,異形在整部電影中出現的鏡頭並不多。“就像電影《大白鯊》里的鯊魚,不經常出現,”斯科特說,“但是在它閃現的每個瞬間,你的神經逐漸緊繃。”如今,斯科特電影里的異形卵可以直接3D打印,一同打印出來的還有人造人大衛房間里的各種異形標本,因為不同的變異條件,它們的模樣千奇百怪。但想把觀眾嚇倒卻越來越難。

首部《異形》電影上映後大獲成功,以900多萬美元的成本博取了1.8億票房。影評人從電影中解讀出深層隱喻:在當時社會動蕩的美國,異形是人們所焦慮的各種新興異質文化的化身。不過斯科特坦承,自己拍片時並沒有想到這些。

異形從此成為超級IP,此後陸續推出了三部續作,制作預算也提高到數千萬美元。執導這些續作的,都是炙手可熱的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大衛·芬奇、讓·皮埃爾·熱內。三部續作橫跨18年,花樣叠出,異形的數量從一只變成了老巢里的密密麻麻,出現了母蜂異形、異形狗等新品種。此後的分支電影里,異形還與鐵血戰士打得昏天黑地。在此期間,科幻恐怖片的熱潮漸漸消退。在1992年的《異形3》中,導演大衛·芬奇堅持讓女主角雷普利(西格尼·韋弗飾)與異形同歸於盡,企圖終結這個系列。然而1997年,電影公司又推出了《異形4》,人們用女主角的細胞制造了克隆人,繞著彎子“複活”了這個角色,這也是目前異形系列電影的最後一部。

就像英國清教徒開辟“新大陸”

斯科特執導的第一部《異形》前傳是2012年上映的《普羅米修斯》。電影解釋了《異形》電影中異形卵的來源,也揭示了片中人類的起源——被稱為工程師的造物主。而人類創造了人造人,為自己服務。《異形·契約》是第二部前傳,人造人進一步取代異形,成為了電影的主角。

這是斯科特熟悉的主題。1979年第一部《異形》電影中就有了人造人。“在現實中,你只要看看2001年,那時我們才造出廉價的人工智能,一個長眼睛的盒子。”斯科特說。

1981年斯科特執導的《銀翼殺手》,更是關於人造人的經典電影。影片敘述了2019年一些人造人不甘心只有4年壽命,企圖襲擊人類,修改自己的命運。這部電影在世界科幻電影史上排名第二,僅次於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當“銀翼殺手”德克(哈里森·福特飾)消滅叛變的人造人時,似乎只是清除沒有生命的工具,但是他們的掙紮和哀嚎又分明像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人類。

《異形·契約》中的人造人大衛,也萌生了推翻人類主人的意識。電影開場,一艘人類飛船飛向殖民星球,飛船上的十幾名人類宇航員是成雙結對的夫妻。這種組合是刻意安排的,以便在殖民星球上繁衍後代。“歷史上英國清教徒孤筏重洋去開辟‘新大陸’,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是夫妻,”斯科特說,“異曲同工。”

開場的音樂選了瓦格納歌劇《萊茵的黃金》第四場的《眾神進入瓦爾哈拉殿堂》。“這段交響樂是關於創造的,很適合放在電影開場,”斯科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畫面中是人類向一個星球輸出DNA的儀式,這本身就是一場最宏大的創造。”

人類飛船在去殖民的路上發現另一個星球的生命信號,臨時決定去看看,卻在那里發現了人造人大衛。大衛利用這些人的肉體,孵化出變異的異形。

經過慘烈鬥爭,幸存的人類逃離這個星球。沒想到大衛跟上了飛船,反客為主,控制了這艘殖民飛船的主導權。此時,《眾神進入瓦爾哈拉殿堂》的音樂再度響起。“電影最後大衛活了下來,我覺得這也是關於創造的,最高層次的創造。”斯科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大衛相信自己是造物主,他毀滅了之前的種族,創造了新種族。這種認知和揮霍是上帝式的,我覺得瓦格納很接近這種上帝式的音樂。”

如今,電影中的人造人很可能成為現實。“要創造那樣的人工智能,花費高達200億英鎊,”斯科特對此充滿警惕,“當你真的不斷嘗試,把人工智能造得越來越像人的時候,危險也就來了。如果你想制造有情感的人工智能,情感是危險的。你不能賦予它們情感,不能讓它們學會沮喪或者發脾氣。”

斯科特宣布在18個月之內拍攝《異形·契約》的續集。根據他的計劃,至少還要拍兩部前傳電影,才會接上1979《異形》故事。

“三十多年前我拍了《銀翼殺手》,那就像是一個預言,關於我們未來的走向。《異形》也是這樣,電影關註和討論的是一架飛行器上的神秘故事。但是到了今天,這樣的故事已經不再是神秘,而是貼近現實的。”斯科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人類也許能在2025年或者2027年登陸火星。我覺得那時人們會嚴肅地看待飛向火星這件事。也許火星會成為人們探索深層宇宙空間的開始。”

雷德利·斯科特幾乎是發行“導演剪輯版”作品最多的一位好萊塢導演。《銀翼殺手》上映時票房不佳,“導演剪輯版”卻被認為是影史經典。(資料圖/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384

【美圖晒晒】身披青天白日旗有guts 台索模:累了別怕就來躺躺

1 : GS(14)@2016-06-06 02:53:53

台灣台中的模特兒林亞蓁(Alice,藝名:梅杜莎),無懼身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拍照。攝影師寫道,3年前剛認識梅杜莎的時候,覺得她是一名充滿笑容的女孩;3年後再聊天,現在是一個充滿喜怒哀樂的女孩,有一種女孩終於長大的感覺。她昨日更新fb,寫道:「你累的時候,就來我這;我沒有很大的胸部,但我有扛的起你疲憊的胸膛。累了別怕,就來躺躺。」PTT(批踢踢)網民大讚梅杜莎「很貼心」。另有網民指她戴上兔耳朵,「十分可愛!」「精靈族超殺!」「好正,有點像高中生的感覺。」
facebook/批踢踢實業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603/196395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7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