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油價一瀉千里 盧布“無處安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40

QQ截圖20150113080231

油價跌跌不休,盧布承壓。

據彭博,丹斯克銀行分析師Vladimir Miklashevsky表示,由於俄羅斯最大的出口商品原油持續下跌,盧布可能於本季度再探新低。

“如果油價更低,那麽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盧布再創新低。對於削減評級的擔憂和信心的喪失可能推動俄經濟進一步走弱。”

去年,丹斯克銀行在彭博的最準外匯分析師排行榜上連續四個季度排名第一,該行預計今年一季度盧布兌美元將跌至75至77之間

無獨有偶,高盛近日也發布報告稱,盧布將在未來的三個月內跌至70水平。

去年,國際油價自六月高點跳水了56%,導致盧布暴跌。

周一,國際油價再度重挫。受沙特王子、高盛看空油價,阿聯酋維持增產計劃等負面因素影響,油價盤中跌超5%。目前,美油和布油已分別跌破46美元和48美元。

俄羅斯央行去年累計加息6次,其中12月16日單日加息650個基點,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控制盧布貶值和高企的通脹,但是收效甚微。根據彭博的數據顯示,去年盧布貶值超過40%,貶值幅度僅次於烏克蘭貨幣格里夫尼亞。

評級機構惠譽1月9日將俄羅斯的主權信用評級下調至BBB-級,距垃圾級僅一步之遙。標普此前也表示正在考慮是否對俄羅斯進行降級。

2014年,反映通脹水平和失業水平的俄羅斯痛苦指數(misery index)攀升39%至16.6。

去年12月中旬,盧布曾持續暴跌,一度逼近80關口,隨後在俄羅斯央行的強力幹預下反彈了30%。截至發稿,美元/盧布交投於63水平,報63.106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37

專訪TCL李東生:在風口上安身立命,依然要靠實業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30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0 18:37 編輯

專訪TCL李東生:在風口上安身立命,依然要靠實業
作者:張思

摘要:2014年,TCL所在兩個主要行業——手機和電視均面臨洗牌。李東生說,面對“風口”必須回答兩個問題,“一個是你如何站到風口上去,另外就是飛起來之後怎麽著陸。”

從互聯網轉型到“互聯網+”戰略,一度占據行業風口的名牌企業們紛紛被套上了“傳統企業”這個不尷不尬的標簽。在互聯網風口來臨之時,傳統企業們顯得有些尷尬。TCL作為一家三十年企業,一邊開始將轉型提上日程,“雙+”戰略轉型、布局了互聯網金融板塊,但是在董事長李東生看來,“TCL核心業務的基礎依然是實業,智能互聯網應用也是建立在和智能終端產品匹配的基礎上。

實業一直是TCL安身立命的根本。這個法則,在什麽時代,都不會過時。”以下是節選自《商業價值》記者張思的封面特寫,網絡首發鈦媒體:

根據2014年全年的財報顯示,在整體營收方面TCL突破了千億元,達到1010.2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41%;凈利潤42.33億元,同比增長46.73%。

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簡單,2014年全球經濟整體表現並不好,國內經濟也有所回落,特別是TCL所在兩個主要行業:手機業面臨收縮與洗牌;電視廠商也受到了來自互聯網廠商入局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今年4月初,站在2015年春季發布會的舞臺上,TCL董事長李東生說未來TCL的目標是成為全球化的智能產品制造及互聯網應用服務企業集團。

這又是一個新目標。提出這個目標的TCL並不是要湊新風口“互聯網+”的熱鬧。30年來,對於一輪又一輪的潮流的轉換,李東生早已經司空見慣,反而他一直在強調:TCL是做實業的。至於時下流行的“風口”說,他很清醒,

“必須回答兩個問題,一個是你如何站到風口上去,另外就是飛起來之後怎麽著陸。”

對於今天在風口上浮沈的人,著陸並不屬於他們思考的範疇。而李東生不同,從當年國產彩電大戰長虹、逆襲日韓品牌,到後來國產品牌出海並購,以及上一輪國產功能手機市場爆發增長,TCL趕上了過去30年中國商業領域所有的大趨勢。更難得的是,當年和TCL一起在風浪中摔打的對手,很多都退出了舞臺的中心。只有TCL,始終在風口上徘徊。

任何產業都會經歷輪回,站在今天的時間節點回顧,在上一個手機產業的大潮中,TCL是唯一幸存的國產廠商,現在又再度進入了智能手機的全新輪回;而在電視產業的上一輪洗牌中,TCL成為取代日韓的國產大軍中的一員,現在要面對的則是互聯網廠商的入局以及智能化大潮的沖擊。

實業在手,江湖我有

2014年TCL的財報數據堪稱亮眼,而最值得關註的就是華星光電,在整個財報周期內華星成為整個集團的重要利潤來源,實現凈利潤24.34億元,不僅如此,華星的各項指標數值顯示其已經處於業界領先水平:華星光電產能已超過14萬片/月,產能稼動率(設備實際產能與設計產能的比值)和產品綜合良率以及主要運營、財務指標連續八個季度保持行業第一,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48吋以上大尺寸產品銷量同比增長113%,超高清產品銷量同比提升247%。

對於TCL來說,華星光電不僅僅是重要的產業鏈布局,甚至成為了TCL的現金奶牛。當行業里正在熱衷於講述一個關於產業鏈的宏大故事的時候,李東生早已經把重要的產業鏈資源牢牢握在手里。

但是5年前投資華星光電的決策,也是一場豪賭。

自從2004年TCL國際化以來,虧損的陰影一直圍繞著TCL,一直到2007年集團才整體扭虧,業績狀況到2009年才開始逐漸有了起色。TCL通訊CEO郭愛平說:並購的前三年是十分艱難的,想的好事沒發生,沒想到的壞事倒是發生了不少。

TCL人的身心剛剛回複平靜,李東生就開始醞釀投資華星光電。當時很多人不看好,理由有二:

首先,國內已經或者正在籌建的高代面板產線已經不少,北京京東方的8.5代線,昆山友達光電的8.5代線,蘇州三星的7.5代線,廣州的LGD8.5代線等,累積下來全國有13個液晶面板項目,因此再投資的話未來可能面臨產能過剩,面板價格下跌。

第二,就是高代面板所需的投資額巨大,短期收回成本也很難。而同期的日韓液晶面板產線基本已經收回成本進入利潤回報期,還有緊隨其後的臺灣,現在進入TCL又要再度擔上虧損的風險。

李東生沒理由不知道這些,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目前的階段,TCL永遠不可能超越甚至趕上日韓企業,長遠來看缺乏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能力,TCL永遠也難再邁臺階:彩電廠商用於采購面板的成本占據彩電整體成本的60%以上,再加上其他關鍵零部件如顯示芯片、智能芯片等,成本能夠占到總成本的80%左右。這要比顯像管時代的采購成本翻了一倍。

力排眾議之下,當時深圳市歷史上單筆投資額最大的項目——深圳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項目投產啟動。該項目註冊資本為100億元人民幣,其中TCL集團出資55億元人民幣,占註冊資本55%的股份。

李東生回憶:“當時我心里也是沒底的,我們資產加起來也沒有三星的十分之一,但是一定要做。”在這5年間華星盡力縮小與韓國和臺灣企業的差距,“現在來看當時的決策是對的,未來跟韓國企業的差距還會繼續縮小,除了半導體顯示之外我們還投了芯片。

華星的成功正是一個實業思維取得成功的例證。

環顧眼下,僅僅一個關於生態鏈的故事就可以令估值再度水漲船高,而已經真金白銀投下去的李東生習慣了用實業思維走路,他可能永遠也沒辦法講一個獲得高估值的好故事,但是卻會把眼光投向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但是李東生也很清楚,僅僅依靠實業思維並不能把TCL帶入一個新的時代,TCL能否再度輪回、蛻變,李東生認為要靠雙輪來驅動:一個是國際化另一個則是“雙+”戰略轉型。

國際化浮沈

今天,國際化布局已經成為TCL邁向新一輪風口的驅動力。

通訊業務方面,TCL實現245.24億元營收,同比增長60.3%;凈利潤8.64億元,同比翻2.41倍,收入和利潤均創新高,成為2014年TCL旗下增長最快的業務。在出貨量排名方面,根據Gartner2014年第四季度數據統計TCL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在第七位,而在TCL發布的財報中特別提到了,銷售均價從2013年的45美元提升到了53.5美元。去年TCL通訊出貨量7349萬臺,90%的市場份額來自海外市場,重點包括歐洲、北美和拉美。

而在另一塊主營業務多媒體方面,銷售收入共計265.66億元,凈利潤1.9億元。在TCL幾塊業務中屬於發展較為平穩的,2014年海外銷售比例達到47%,在站穩歐洲市場後,TCL希望能夠拓展美國和新興市場兩個大區域。

今天李東生可以很肯定說地出:TCL的國際化是成功的。但是這10年國際化的道路付出的代價之大,幾乎讓TCL承受滅頂之災。

TCL-湯姆遜公司自2004年9月開始運作,至年底僅4個月即告虧;在北美市場與歐洲市場的持續巨虧,則直接導致TCL多媒體轉盈為虧。2004年底,全球彩電市場迅速從顯像管轉向平板,處在整合期的TCL和湯姆遜對於這一巨大的市場變化沒能第一時間捕捉,導致2005年中期才開始上市新一代的平板電視,其結果是銷量在歐洲大跌;同時,由於不熟悉歐洲的政策法規,在人員裁撤方面進展並不順利。

另一條戰線的情況也沒好到哪兒去。雖然阿爾卡特和TCL電光火石般地走到一起,但是後續問題很多是TCL沒想到的,正如郭愛平所回顧的,想象中的市場規模、先進的技術和專利這些好事沒能最大化地實現,反而壞事接連而至:人才流失,業務整合推進緩慢,因此在財報數據方面與彩電業務一樣,2004年第四季度便告虧損。而在TCL艱苦整合阿爾卡特的同時,國內手機市場的劇變,外資品牌再度成為主流,在幾年間令波導、夏新等昔日躥升的新星瞬間隕落。

在2005年,TCL兩條國際化的業務線都遭遇到雙重困難——內部整合加上外部市場變化,一年就虧掉了前三年的利潤總和。當時局勢之艱,壓力之大,哪怕10年之後,這種令人窒息的感覺都依然能夠強烈地傳遞給旁觀者。

但這其實也是李東生30年來任由時代變化,一直能夠帶領TCL穩居中國TOP企業的法則——先看對錯,再想過程。而這條對的路,都是在當時看來最兇險、最艱難的選擇。

“沒有這一並購的話,也許我們的手機業務,在過去的十年國內手機產業調整當中,可能都保留不下來。”回顧並購,李東生說:“在10年前,TCL兩個大的跨國並購奠定了整個業務國際化的基礎,奠定了今天海外業務的基礎。去年的銷售收入是一千億,其中來自海外的銷售收入達到454.62億,占比非常高,去年在我們整個銷售增長中,海外的業務貢獻達到46.60%,國內收入增長了大概是7.76%,這就說明經過多年的努力,海外業務的成長正在加快,我們有信心在2015年的成長速度依然會很高。”

李東生對於TCL國際化的態度一直都是:戰略正確,但是當時的戰術的確是有值得改進的地方,“現在大家對國際化已經沒有什麽爭議了,都覺得這是一個方向,但是如何國際化,有很多路可以走,沒有哪一條路,哪一個方法是絕對正確的,關鍵是你如何把握和操作。”

第一代國產廠商出海的故事其實是類似的,開頭艱難,但是一旦整合完成,產生的協同效應也是不可估量的:經歷了整合之痛聯想坐上PC第一把交椅;而TCL無論在彩電還是手機,這兩個劇烈競爭的行業里活下來並穩居前列。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TCL和聯想能夠最終爬出國際化的大坑,與他們在實業上的雄厚實力和積累有著必然的聯系。正是他們在實業上不懈的堅持與投入,才讓自己有了一個堅實的根據地和騰挪的空間,最終用時間換取經驗和團隊,取得最後的成功。

“雙+”能否再度起飛

就在國際化進展順利,華星光電的表現令所有人刮目相看的時候,李東生選擇繼續進行高難度的跳躍——向互聯網轉型。

2014年TCL提出了“雙+”戰略轉型,李東生解釋道,“+是一種商業模式”。對於互聯網企業給傳統電視行業帶來的影響他並不回避:互聯網企業的加入能夠促進整個智能電視和智能應用的發展,他們的商業模式一定會對這個行業帶來很大的沖擊,對原來的商業模式甚至會有顛覆。

對於這個變化TCL也在努力適應,李東生認為應該“順勢而為”,

“一個企業無法去改變產品發展的趨勢,也無法去改變市場變化趨勢,我相信未來電視以及智能電視的應用一定會有很大的市場。10多年前,沒有人想到手機能形成那麽大的生態系統帶來那麽大的價值。另外,騰訊、阿里、百度這樣一大批移動互聯的企業,雖然很小,但它開發一兩個應用就能賺很多,而我們做電視,要賣多少臺才能賣這麽多錢,這就是互聯網,因為互聯網有很多的新技術,很容易被技術顛覆和替換,這是互聯網的特點。”

對於這些跟以往競爭對手不同的新玩家,李東生表現得很淡定,“簡單講,我不相信互聯網企業跳進來做電視,就能在電視上超越我們,這並不容易。一些做手機的企業現在進來做電視,是否能做的比TCL更好,這並不見得。就算在互聯網非常發達的美國,他們的互聯網企業也沒有聽說過要做電視,微軟也想過做電視但都沒有成功,為什麽?因為產品不是那麽簡單的,需要很深厚的工業基礎做鋪墊。現在由於這些人進來一攪,就把利潤攪的不合理,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是產品不賺錢甚至貼錢,用服務來賺錢,這樣也許是對的,但如果你要賣服務,你可以找代工廠商做產品。現在跳進來做電視的,不賺錢,如果你研究這些企業的財報你會發現差不多都一樣。”

在智能電視的風口上,李東生從來就沒打算通吃,作為行業的老兵,李東生並沒有講一個關於產業鏈大整合的完美童話,他的想法更加直接和務實:實業+互聯網,把智能和互聯網技術嵌入到產品中,另外是產品+服務,原來只賣產品,現在產品賣出去之後,TCL給用戶提供基於互聯網應用的各種服務,而且服務是開放的,TCL只是搭建互聯網的平臺。換言之,TCL的電視可以用華碩的服務、也可以用優酷、樂視的服務,只要它開放,用戶就可以選。“我只是收一點過路費。”李東生這樣直白地描述TCL的模式,沒有一點包裝。

就在春季發布會不久前傳出了TCL投資33億元入股上海銀行的新聞,李東生和他所帶領的TCL風格未改,任何屬於未來的機會都不能放過。到了今天已經沒有太多人像當年那樣去唱衰和不看好,在當下流行產業“布局”的論調下,TCL趕上了潮流,在財務上並不會帶來太大負擔的這起並購,未來帶來的機會可能是現在無法完全預估的,李東生說:“金融服務板塊業務,我們以後會和上海銀行有很多的合作,他們也希望通過和我們的合作把一些新的金融服務產品,特別是基於各種智能終端的金融服務來做新嘗試,這一塊很小,慢慢做起,但未來它是一個機會,所以選擇我們作為戰略合作夥伴,他們邀請我們來投,希望大家能合作在這方面探索,小額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未來和上海銀行在金融市場如果能找到對接,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價值。另外,33億是很多,但對比TCL將近900億的資產,其實不算多。”

雖然李東生要做“雙+”戰略轉型,也布局了互聯網金融板塊,但是他還是認為TCL核心業務的基礎依然是實業,智能互聯網應用也是建立在和智能終端產品匹配的基礎上。在李東生眼里,實業一直是TCL安身立命的根本。這個法則,在什麽時代,都不會過時。【全文見BT傳媒《商業價值》雜誌5月刊封面報道,記者:張思,網絡獨家首發鈦媒體】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0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