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不可不赌的市场 中兴撬开印度“安全门”?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0/3NMDAwMDE5MzA3NA.html

8月19日早晨,来自印度当地媒体的一则消息无意间为即将发布的中兴通讯(000063)中报埋下伏笔:

该消息称,在印度电信部以安全名义发布针对中国25家电信企业“封杀令”数月之后,中兴通讯与印度电信集团公司信实电信按照印度新近出台的“设备安全新规”签署了协议,将源代码交由第三方进行检测,从而成为首个冲破印度封杀令的设备商,并成功获取信实公司的采购合约。

针对这个被描述为“妥协”、“让步”后的胜利,中兴公司方面回应称,目前没有关于信实合约已落袋为安的确切消息,但可以证实的是,中兴针对该合约的产品已送第三方进行安全检测,至于如何检测,是否交出源代码,没有明确说法。

与此同时,中兴方面透露,除了信实公司的合约,中兴与其它印度运营商的合约也“在送检过程中”,最终能否通过印度新规,暂无信息可披露。

海外公开报道也称,中兴与印度运营商Relianc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采购合约也在送第三方检测中,Reliance为印度目前第二大运营商。

19 日傍晚,中兴通讯发布的2010年中报微妙地显示了上半年印度市场受限带来的影响:一方面,中兴通讯业绩仍保持乐观增长——实现营业收入307.25亿 元,同比增长10.89%;实现净利润8.77亿元,同比增长12.02%;基本每股收益为0.32元;另一方面,海外分区域收入占比呈现了异于寻常的 “欧美升、亚太跌”的趋势,欧美销售上升了45%,占销售总额比达到18%,亚太则下降了23%,下调至销售额占比17.1%——其直接影响则来自于印度 市场上半年因“新规”而下降的订单成交数。

按照中兴2009年海外收入达到约50%,其中印度占比达8%的结构,印度显然已是一个不能忽略市场。

含糊的“第三方检测”

这已经不是中国公司首度遭遇的印度“安全门”。

最 近十年来,印度当局针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安全门”事件有:2005年8月,印度以安全原因推迟了华为对其印度子公司增资6000万美元计划的审 批;2006年8月,印度外国投资促进委员会(FIPB)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兴进入印度电信设备批发贸易市场的请求,当时中兴不得不暂时撤回 了申请。

即便摩擦和“封杀”之声不断,中兴、华为近年在印度市场的表现仍堪称优异。以中兴为例,1999年开始进入印度拓荒,从最初的4名 员工很快发展到2008年的1400名员工;销售额亦从2004年不足1亿美元,2005年增长为2.2亿美元,2006年达6亿美元,2009年则升至 8亿美元。

2009年12月持续至今的新一轮印度封杀令,或许是这么多年以来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次。今年上半年以来,受到印度电信部严苛的 “设备安全新规”(以下简称“新规”)影响,中兴、华为等中国通讯设备公司在印度的设备销售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目前受影响较小的为手机等终端产品。据中兴 公司内部人士估算,虽然中兴华为与当地运营商的合约皆在洽谈中,但由于“安全门”不过,中兴上半年能落实的销售额下调了一半左右。

按照印度 电信部设定的“安全门”规定:合同买卖的双方——运营商与设备商——在达成合采购合约之前,必须通过政府认可的第三方的安全检测,只有检测通过后,合同方 能生效,而且由运营商独立承担电信设备的安全责任。但是据中兴内部人士说,关于“怎么检测”,新规目前暂无明确细则,而关于民间传说的“必须提交和开放源 代码”,亦暂无官方说法。

中兴方面还向本报解释,将安全新规理解为完全针对中国企业,亦是公众的误解,事实上欧美厂商亦为此而苦恼。海外公开信息显示,受到新规影响的主要设备厂商还有阿尔卡特-朗讯(以下简称阿朗)、爱立信、诺西。

事 实上,就在19日传出中兴冲破“封杀令”当天,阿朗印度负责人穆尼·塞斯亦公开表示,正与印度多个运营商进行宽带设备合同的谈判,并乐观预测首个宽带设备 合同将于明年获批。他同时透露,谈判期间亦在与印度政府就“安全新规”进行沟通协商。而阿朗亚太区总裁拉杰夫·辛格·莫拉雷斯则表示:“新规对业务造成了 影响,但我们正在努力解决。”

印度安全新规的实质影响到底有多大,会持续多长时间?

在中兴人士看来,这是一个几乎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基于过往印度政策的动荡及执行层面的起起落落,加上涉及当地运营商利益,各国设备商们都一边谨慎应对新规,一边观察印度政府的态度转变。

“印度市场存在很大变数,根据以往经验,政策也有随时放松的可能。”一设备商人士分析,目前的新规中关于第三方检测流程也不明确,这加大了印度“安 全门”执法力度的不确定性。加之印度刚刚开放了3G牌照,运营商客观上有压力快速布局网络建设,从这一角度来看,也会对当局政府的政策构成影响。

这种想法或许代表了大多数设备商的真实心态。

不可不“赌”的印度市场

自发生印度“安全门”事件以来,这半年中兴通讯股价几经徘徊、起落,“印度”已成为投资者眼中代表未来增长却不可捉摸的敏感词。

放眼海外,印度之重不仅在其之于各设备商收入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因为它将继2008-2009年中国3G元年之后、全球最有潜质的电信市场。

抛 开印度拥有与中国相似的国情——人口大国——这一基础条件不说,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印度电信业普遍被认为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初的中国,市场处 于井喷浪潮中。2007年,印度移动用户数在高增长后达到了2.7亿,月新增用户数已达到700万-800万,至今年5月31日,印度整体移动用户已达到 6.175亿,月增用户达到了1630万。印度正在逼近和超越移动用户规模最大的中国——中国目前移动用户数为7亿多,且即将进入饱和期。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5月,印度以总价146.3亿美元的“天价”向运营商拍出多个3G牌照。这意味着,在全球电信市场开始依次步入平稳,或放缓增长之后(尤其中国3G格局业已落定),印度开始成为最值得期待和展望的市场。

故而,对于正在重新排定座次的全球五大电信设备商而言,印度不得,何以得天下?

但 是显然,印度是一场痛苦的战役。最近五年以来,以各种理由设置的“安全门”已使设备商们不堪其扰。此外,由于印度在电信行业的开放政策,又使得这个潜在用 户规模最大的市场,成为了事实上拥有最多电信运营商的国家。中国仅3家运营商来分割13亿人口的市场,而15亿人口的印度盘踞的运营商目前已达15家!而 其直接后果是,过度竞争,运营商高投入、低利润(亏损成为常态),低ARPU值。

一组数据足以看出这个最有潜质市场的残酷现实:截至今年5 月,印度最大运营商Bharti Aitel的市场占有率为21.64%(中国移动在中国的占有率超过60%),而排在其后的第2-6位运营商,份额亦只有10%-17%,最小规模的运营 商Etisalat市场份额仅0.002%。

高度竞争的结果是,运营商无钱可赚。Bharti Aitel今年5月ARPU值继续下滑至220卢比(相当于33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又大幅下降了28%。

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不久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谈到印度的现状亦感叹,设备商在印度必须面对赚钱难的事实,因为当地运营商尚且无钱可赚,设备商赚钱就无从谈起。但是又必须对印度充满雄心,因为过度竞争正在加速该市场的重组整合,运营商的合纵连横、并购重组正在到来。

所以,对于设备商而言,扎根印度,“赌”未来,先圈地,后赚钱,方才是硬道理。何况,这个“未来”,在今年过重的3G牌照费用成本之后,正在通过运营商间的淘汰重组,加速到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7

華為中興「安全門」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2/100446301.html
為敲開美國以「國家安全」加固的市場大門,華為和中興通訊(ZTE co.,00763.HK)這兩家來自中國的通訊設備製造商,努力經年。但10月8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以一份52頁的調查報告,貼出了禁止華為和中興進入系統設備領域的封條。

  「華為和中興正在美國擴張,但基於我們的調查,考慮到他們和中國政府的聯繫,我們對於他們介入美國的重要基礎設施不具信任。」眾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羅傑斯(Mike Rogers)在當天發佈會上闡述報告結論,稱兩家公司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這是多次否決了兩家中國電信設備公司在美交易之後,美國立法機構對華為和中興做出的最強硬拒入裁決,華為和中興的美國擴張之路再遭重挫。這是一個被普遍認為「過分」但又在「意料之中」的決定。來自中興和華為的發言人都向財新記者表示,對長達11個月的調查結果早有預料。

  財新記者接觸的多位來自美國、歐洲和國內的業界人士均認為報告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干擾。安全問題在電信設備行業確實存在,但並非不可控,華為產品早已為歐洲和亞非市場所接受,不過,意識形態因素、貿易保護主義,美國正值大選年,政客們更樂於扮演國家利益保護者的角色,中美之間近來日漸緊張的關係以及來自華為中興的美國競爭對手的遊說行動,這種種因素的疊加導致了最終報告結論的出籠。

  眾院情報委員會民主黨議員魯伯斯伯格(Dutch Ruppersberger)則在發佈會上更直白地道出反對的關鍵:「如果你想在美國做生意,最好告訴中國政府停止在網絡安全上的威脅。」

  對一個始終未能進入的市場,門關得更緊,不會立即產生業務風險,但難以判斷的是,這種來自主要市場的懷疑效應以及全球競爭對手從中學習的遊說抗爭策略,會如何向其他市場波及。

  下一步,華為和中興該怎麼辦?放棄美國市場是不可能的,在當下全球的電信業冬天中尤其不可能。美國市場增速不及中國,但其市場容量仍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市場。當然,按照多位接近華為總裁任正非的前華為人士的看法,這也不符合任正非的風格——任正非是無論如何也要打入美國市場的。

  如何打入?企業需要做最現實的考量。是以政治牌對「政治報告」,還是總結教訓繼續設法滿足美方的監管要求以消除安全性擔心?對於華為與中興這對美國市場上的難友、全球市場上的長期對手,報告指責的輕重略顯不同。整篇報告中23頁針對華為,9頁針對中興。與此相對應,華為發表的抗議聲明言辭激烈,中興則更為柔性地表示會繼續配合調查和加強彼此瞭解。

  在報告出台前後,兩家公司的市場和公共關係部門在應對各方諮詢的繁忙之中,也在收集信息和評估後續影響。全球通信業的冬天使中國公司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渴望敲開美國市場的大門。美國人的強硬拒絕會不會推動以同樣強硬的姿態拒絕上市的任正非改變自己,以上市展示透明並尋求在美拓展之路?過去數年,華為幾乎已遍試尋路美國的途徑,從收購到合資,上市是不是解除美國對於華為有政府和軍事背景懷疑的惟一方式?就在報告出台前後,有關華為可能上市的傳言再起,儘管華為很快公開否認,但此時傳出此消息確有原因。

  是繼續設法取信於人,還是繞道走?華為和中興是時候做出抉擇了。



背景調查

  此次針對華為和中興的調查,緣起2011年2月,華為向美國政府發出的一封請求調查的公開信。華為過去十年的美國之旅屢招懷疑,收購3Com、3leaf公司先後被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 )否決,與中興一起競標Sprint項目被美國商務部干預失敗等案例,已是業界盡知。主動請求調查,是華為做出的開放努力。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調查則正式啟動於2011年11月,指向在美國有業務的中國電信企業的反間諜和安全威脅。調查將華為和它的同城對手中興納入其中。

  海外業務和運營目前均已是中興和華為的業務主流,兩者也強調自己是「總部位於中國的全球公司」,與這種主動去國別化不同,委員會對兩者的定義依然強調「國籍」,認為他們是「中國頂尖的設備製造商」,正在向美國電信基礎設施市場營銷其設備產品。

  調查重點正是審視華為、中興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包括從政府與國有銀行獲得的貸款支持、和中國共產黨的聯繫以及代表中國軍方和政府情報部門所做的工作。這次調查,也可算是對華為、中興的一次「真實背景調查」。

  從報告披露的信息可知,委員會的主要調查活動,包括2012年2月23日和2012年4月12日分別對華為和中興的深圳總部進行的實地走訪,2012年5月在香港與兩家公司高管會面以及2012年9月13日在美國國會舉行的一場聽證會。此外,是大量的書面提問或者要求提供相關文件。調查者還與兩家公司的一些前僱員、現僱員和業內專家做了交流。

  這些調查活動離大多數中興和華為的員工很遙遠。一名在中興公司從事數據產品開發的中層人士表示:「絕大多數員工都沒有參與調查。」根據分工,這些調查分屬市場和法務部門。在華為,接觸調查活動的員工指出,委員會的調查主要是座談形式,各部門均有代表參加,回答調查者提出的問題。

  已公佈的最終報告沒有提供對兩家公司技術、產品和服務安全性的直接描述,但按照委員會的說法,兩家公司尤其華為,沒有完全配合調查,且不願解釋其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報告說,為瞭解公司結構及其對決策的影響,委員會重點調查了華為的員工持股計劃——這一計劃在華為20餘年的發展史上也始終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有6.5596萬名華為員工參與這一計劃,這部分持股整體上通過華為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華為控股)的工會持股存在,共持有華為98.7%的股權,而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則持有1.3%股權。

  在9月13日的聽證會上,華為高級副總裁丁少華稱,建立於1997年的員工持股計劃(ESOP)「是華為成功關鍵」,不僅使華為公司獲得大量流動資金,也使華為完全由員工持股。「這些持股員工選出51人做代表。這51名代表中輪流選出13人作為董事會成員,5人擔任監事會成員。在2010年12月所選舉出的51名ESOP代表中,已有10人離開華為。代表中有兩位(任正非和王克祥)曾在軍中服役。2011年1月,選舉產生51位ESOP的新代表,形成當前董事會和監事會。」華為此次在應對美國國會的調查中,對員工持股計劃的披露比過去詳盡很多。在事後聲明中,華為也強調自己已盡力提供調查所需文件,包括持股名單和持股數。但調查者並不滿意。委員會主席羅傑斯在發佈會上認為華為「不可信」,因華為在聽證會上承諾提供現任和以前黨委會名單,會後卻未提供。

  委員會稱,華為惟一提供的非公開文件只是未簽名的持股協議相關文件。委員會認為這一計劃看起來可信,但華為方面不允許上述文件被調查者帶出公司供獨立第三方驗證,不提供如何選擇新董事會成員的信息,以及拒絕透露原始董事會和第一屆監事會如何產生。「這些人是公司的關鍵決策者,我們高度關注他們和政府的潛在聯繫。」報告稱。

  以政府關係為著眼,調查的另一個指控在於,華為及其客戶從中國國有銀行獲得千億美元貸款額度。

  華為解釋稱,額度屬實,但從2005年至2011年間這一額度僅被使用58.6億美元,丁少華在聽證時也表示,公司自身融資來源主要為海外銀行,和華為合作的33家銀行中,外國銀行有23家,在2011年中貸款46億美元中有74%來自外國銀行。而對於出口買方信貸則是業界普遍做法,規模很小,一般佔銷售額的5%左右,主流仍是客戶自己融資。

  國家開發銀行一位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銀行以企業的質量選擇客戶,跟是否有政府背景沒有太大關係。他表示,國開行在華為發展初期即已介入融資安排,最初是一種股權分擔形式的貸款,主要亦是買方信貸。這種模式也成為後來銀行在裝備製造業發放貸款的一種模式,即涉及中國企業的產品出口,都鼓勵用此方式進行貸款。「這幾年華為做得已經很大,所以對國開行貸款的依存度在降低。」他表示。

  但美方調查者極為看重融資源的「屬性」。在聽證會上,有國會議員追問華為自身融資的10家中國銀行有多少是國有銀行。當時,丁少華顯得遲疑,似乎無法理解為什麼提出這種問題。

  調查期間,國內一家財經媒體曾報導華為的員工持股計劃,其間提及四家國內銀行一度為華為員工提供個人助業貸款,用以購買公司授出的股份,但後來為銀行監管機構叫停。接近調查的人士稱,這一信息為調查者所重視,他們認為這恰是中國政府與華為有實質關係的證明之一,即政府以國有銀行資金,通過員工持股,持有華為。華為試圖消毒,但調查人員的判斷已受影響。現在,這篇報導已從該媒體網頁上撤下。

  上述人士認為,這種指控讓華為感到無奈且難以自證。中興通訊發言人戴澍也向財新記者表示,儘管中興極力配合美方調查,但面對一些「不可能的任務」仍束手無策。他舉例說,美方要求中興提供過去五年與中國相關部門的所有溝通的相關信息和內容紀要,有違中國國情,在時間上亦過於緊迫。

  但情報委員會結論已出:華為與中興未能提供足夠材料以打消美國方面的國家安全疑慮。為此,委員會建議美國政府應排除使用中興和華為的設備與零部件,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必須阻止這兩家公司參與的併購;強烈建議美國網絡提供商和系統開發商尋找其他供應商。「是的,我認為他們應阻止這種行為,」羅傑斯向財新記者表示,應該被阻止的併購活動是指任何併購。

  此外,華為還被指涉嫌違反了移民法、就業歧視,華為的部分設備涉嫌「在未經用戶授權的情況」下自動將用戶的「有價值的個人重要信息」傳回中國以及華為曾試圖通過賄賂方式在美國獲取商業合同,報告稱將把賄賂信息移交美國聯邦調查局跟進。

  因此,委員會也建議美國立法機構和行政機構應調查中國通訊企業的不公平貿易做法,特別是中國對重點企業提供的持續資金支持;中國公司應更加開放透明,特別是華為需要透明且遵守美國法律責任;國會應考慮進一步立法以應對和主權國家聯繫緊密的通訊企業所帶來的風險,考慮將採購協議納入外國投資委員會審查範圍。

繞不開美國

  被重點攻擊的華為反應激烈。在發佈會現場,華為負責外部關係的高級副總裁普拉姆(William Plummer)坐在記者席上。在發佈會開始前,他向財新記者語氣堅決地稱這一報告只是「政治把戲」(political distraction),且不會對華為未來的運營產生任何影響。

  發佈會一結束,臉色難看的普拉姆再次成為媒體焦點,他不斷重複華為是一家國際企業並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信任,警告委員會的建議是一件「危險的事」,可能導致就業和採購流出美國、損害競爭和創新、並將推高寬帶價格。

  比中興「表示遺憾」的態度強烈許多,華為在後來的正式聲明中,言辭激烈地指稱報告充斥大量謠言與猜測,缺乏事實根據,指控子虛烏有,並表示公司不得不懷疑,報告的惟一目的在於阻礙競爭,阻撓中國信息通訊技術公司進入美國市場。

  工信部電信經濟委員會秘書長陳金橋對財新記者評論說,對華為、中興而言,不是沒有美國市場就不行。但如果想進美國市場,「硬碰硬是不行的,還是要學習人家的規則,以美製美」。

  目前海外市場收入已佔到華為總收入的近70%,華為通過價格戰已佔領亞非市場,也成功進入歐洲市場,將競爭對手利潤率大幅打低,業界戲稱其所到之處,幾成不毛之地。但在戰略佈局中,繞開美國是包括華為、中興在內的全球五大設備商都不可能做出的行為。這不僅與市場佔有相關,也與全球化的企業發展階段有關。

  以華為為例,自1996年進軍海外市場至今,華為已在全球140多個國家立足,為全球TOP50客戶中的45家提供服務。截至2011年,華為營業收入達到2039億元,其中海外市場營收為1383.64億元,在總營收中佔比達67.8%。

  最初,華為進軍海外市場主要是國內運營商重組、訂單減少。在出海路徑上,「華為沒有刻意佈局海外市場,選擇先進入哪裡,後進入哪裡。」陳金橋對財新記者說,「最初,華為幾乎是遍地開花,同時進入俄羅斯、非洲、歐洲、北美、東亞等市場,只是基於地域、市場競爭、政治關係等因素,有些地方收穫得早,有些地方收穫得晚,個別地方則遲遲不能突破。」

  從結果看,華為在全球突圍的路線清晰:先是俄羅斯,接著是亞非拉新興市場,繼而是歐洲、澳洲市場。美國是最後一塊高地。伴隨華為全球擴張的,是其整個組織架構的調整。一方面是以跨國大運營商為核心來拆分自己的營運中心,建立與這些大客戶對應的團隊,以取代原來的事業部架構。另一方面也根據全球的人力資源狀況組建各類全球中心,如把全球項目開展中心、投標中心和談判中心設在印度;將微波技術研發中心設在意大利;而在俄羅斯則建立「可靠性與數學研究所」,以利用當地人才和研究基礎進行算法等基礎研究。

  這些做法,也意味著華為戰略的全球化。2012年7月2日,華為創始人和靈魂人物任正非,與華為2012實驗室專家座談,其間,任正非談及華為的業務整合,認為「應該沿著管道來整合」。他形容「通訊網絡管道就是太平洋,是黃河、長江,企業網是城市自來水管網,終端是水龍頭」。

  美國是電信設備業的關鍵市場。《華爾街日報》引述研究公司TBRI的Chris Antlitz稱, 美國佔全球電信設備業資本支出的25%左右。更重要的是,美國在信息和電信網絡核心技術上佔領先地位。在上述座談會上,任正非也提到,要加強開放與合作,鼓勵與思科、微軟等美國公司合作。「我們一定要避免建立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體系,特別是硬件體系更要開放。」任正非說:「如果我們不向美國人民學習他們的偉大,我們就永遠戰勝不了美國。」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沒有美國,固然不影響生存;但沒有美國,華為的全球化不可能完整。這也就不難理解華為在過去十年始終沒有放棄在美國尋找機會。從「韜光養晦」,到「正面競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這次座談中,任正非也提及,「戰略佈局,我們惟一覺得困難的是美國。」

  實際上,站穩歐洲市場地區,理論上為華為進入美國積累經驗。前述華為決策層早前對財新記者表示,由於意識到類似於匯率上升、保護主義增強、人工成本增高、勞工糾紛等不利因素在相當長時間不能解決,華為決策層採取現實的做法,基本不批評哪個國家政府,而是在各國政府允許空間中盡力發展業務。2005年獲得西歐發達市場突破之後,歐洲成為華為做得最好的海外市場。

  在這期間,早期被指以低價爭搶市場的華為,也在逐步改善聲名。2012年8月4日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一篇分析華為崛起衝擊的文章中指出,華為「低價而有效」(cheap but effective)的設備使非洲電信革命成為可能,這是該刊認為封殺華為並不正確的理由之一。

  儘管如此,進入美國基幹市場仍然困難。一名歐洲的投資人士向財新記者指出,歐洲運營商多而競爭激烈,有助於華為和中興這些「外來者」進入市場。而在美國,運營商多年兼併重組後已成寡頭競爭格局,也使商業博弈背後的政治博弈更為艱難。

  在經歷了多次在國家安全大旗下發動的打擊後,華為顯然意識到在美國基幹市場沒有太大機會,更多只能面向小客戶群體。華為對美國的態度有了明顯變化。2011年初的公開信,是其改變其「韜光養晦」政策的轉折。前述決策層指出,美國政府儘管能控制住大客戶,但無法阻止小客戶與華為合作,因此華為決定正面交鋒,以期突破。

  中興在海外市場是華為的「追隨者」,在初期開拓上的低價策略與華為如出一轍。在電信市場愈發集中之下,中興也提出「大國大T」戰略。以重要國家和市場及跨國運營商為重點突破,也同樣令它繞不過美國。

美國怕什麼?

  儘管這不是華為和中興第一次遭遇國際上的不信任票,但此次美國以立法機構的報告形式定論,仍顯示事態嚴重。

  中興通訊發言人戴澍在事後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這意味著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整個行業進行打擊。」如該報告提及,印度也曾這麼嘗試過,但最終沒有堅持,其出台的電信新規在滿足共享源代碼和設計細節等要求下,放行中國電信企業。澳大利亞亦曾禁止華為競標國家基幹網,不過僅針對華為,不包括中興。「這讓人聯想美國是不是想打擊中國高科技企業。」戴澍說。

  實際上,報告並未列出任何兩家公司實際損害美國國家安全的例子,即使對華為設備自動傳送客戶重要信息回中國的指控也沒有給出公開信息,僅僅聲稱「中國政府可能尋求華為或中興領導層的合作,即使公司領導層拒絕這一要求,中國情報部門只需招募公司工作層面的技術人員或經理即可,而且按照中國法律,中興和華為有義務對中國政府涉及國家安全的要求給予合作」。

  陳金橋向財新記者表示,所有IT產品尤其是遠程IT產品,都會有其安全問題。在聯網時,譬如系統崩潰時,會需要確認它可以遠程收集信息,然後幫助恢復。通信設備也是一樣,那麼多複雜的設備不可能隨時安排程序員上門人工檢測,它也有硬件接口或者軟件接口收集信息,也就是所謂「後門」,但使用這些後門需得到客戶許可。這是所有通信設備產品的共性。

  「在華為、中興這個問題上,國家安全這把劍被用得太泛、太濫了。」陳金橋認為,此舉實質性是借國家安全為由實行貿易保護,尤其單單針對中國企業,「明顯帶有選擇性執法的味道」。

  「報告中沒有拿出任何實際威脅的證據,只是不斷提及公司不願配合,報告的建議也更多是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智庫卡托研究所貿易政策中心主任艾肯森(Dan Ikenson)向財新記者表示。

  支持報告者也大有人在。「華為發展如此巨大是來自於中國政府的持續且廣泛的支持,如果你願意拿出數千萬甚至數十億的美元來支持一個公司,他們當然有能力發展,第二個原因則是其工業間諜行為。」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技術和公共政策項目主任劉易斯(James Lewis)代表了美國政界與學界的部分看法。近兩年來美國政府對網絡黑客和安全談論不斷增多,而中國一直被視為是網絡黑客與數碼攻擊的主要來源地。

  這一看法正在支配美國對華為等中國電信企業的政策走向。報告稱,設備中植入的惡意軟件或硬件可以使中國在戰時關閉或將美國國家安全體系降級,並可能攻擊美國電網或金融網絡。

  在9月13日的聽證會上,就有美方議員援引中國《國家安全法》第十一條規定稱,國家安全機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可以查驗組織和個人的電子通信工具、器材等設備、設施,稱擔憂在特定情況下,中國政府會根據此法要求企業提供通信設備以供查驗,而這可能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

  對此質疑,華為和中興兩位出席聽證會的公司負責人都表示沒聽說過這一規定,即使有,企業也會對這一查驗要求說不,而且中國政府並未向公司提出過這類要求。最終報告稱這一回應無法打消顧慮。

  長期研究中國對美投資的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表示,雖然以其他名義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在美國國會是常事,但以他對羅傑斯個人的瞭解,這一調查相信確實是出於國家安全顧慮。而在這一顧慮之下,美國電信基礎設施市場將永不可能對中國企業開放。曾發佈中國對美投資報告的榮鼎集團研究院研究主任哈萊曼(Thilo Hanemann)也向財新記者表示,相信這次報告出發點是基於國家安全考慮,但它在可能會對全球貿易產生影響,比如報告中提到的將採購協議納入CFIUS審閱範圍。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所長王志樂對財新記者表示,美國對外資安全審查的謹慎度高於歐洲,尤其涉及敏感行業,並不需要過度渲染美國的反對中國投資。「美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是也有脆弱的地方。」王志樂說,美國對本土安全高度重視,除了電信,港口等基礎設施領域,也常有否決案例。截至目前,美國仍是全球引進外資最多的國家,體量是中國的三倍。

  眾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羅傑斯證實,此次調查並不是針對華為、中興提供的手機等消費類電子產品,而著重於和電信基礎設施相關的產品和服務。

  儘管如此,在政治決定的背後,最可能受益者仍是華為在ICT領域的美國對手們。許多分析,華為和中興的反饋,都將這次調查結論或多或少指向商業競爭——在業界,思科、愛立信等視華為為最大對手之一已不是秘密。

  來自歐洲的一位TMT投資人對財新記者分析稱, 即便華為中興不進入美國,他們在中國這樣一個巨大市場的發展,也已對全球佈局的美國廠商的利潤造成侵蝕,競爭對抗關係早就無所不在。阻止華為中興在美國市場銷售,一方面可以抑制這兩家公司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他們在美國和本土公司的競爭。

  《華為技術》作者張利華對財新記者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3G市場,但在4G移動網絡上面,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華為在目前時機進入美國,主要是為了搶佔4G市場,而這肯定會受到競爭對手包括愛立信、阿朗、諾西,「主要還是思科」的阻撓。

  雖然在電信基幹網無法突破,但華為2011年開始在美國銷售網絡設備,並已賣給一系列中小型運營商。這個領域裡,思科正是業界翹楚。這家公司在2011年的財報中也提及,其產品毛利出現下降的影響因素,包括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價格競爭。

  不過,迄今為止,並沒有任何有力證據,證明思科等公司隱身於美國政府大棒之後。

  與任何一家跨國技術公司一樣,華為在全球捲入眾多法律訴訟。張利華說,這些年來,華為從未輸過任何一場有關安全問題或知識產權的官司。不過,贏得官司並不意味著獲得市場。例如,華為從未對2010年競購摩托羅拉網絡基礎設施部門、美國私有寬帶互聯網軟件提供商2Wire失敗公開表態,但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華為報價高於競爭對手,但最終因顧慮「國家安全」審查出局。

再學再戰

  中興股價對報告的負面影響反應並不強烈(華為未上市)。很顯然,這只是一次更為堅決的關門舉動,在此之前,美國市場的大門對華為和中興都沒有真正打開,尤其是在設備產品上。

  根據丁少華在聽證會上的披露,華為在美國發展已經十年,擁有1700名員工。在2011年,華為採購了價值6.6億美元的美國公司的產品和服務。而過去五年,華為在美國投資了約5億美元。

  但相對於華為的體量,這些微不足道。2011年,華為在美國的收入是13億美元,只佔其全部收入的4%。任正非在7月2日的非正式座談中也提到,儘管目前整個經濟可能循環衰退,華為利潤也出現下降,「 但和旁邊相比,活得很滋潤,我們今年的純利會到20億-30億美元。」

  中興2011年在美國則只有4億美元收入,其中只有3000萬美元來自系統設備,90%以上均由終端產品貢獻。野村研究估計,2012年上半年中興美國市場的銷售額佔比也只是約2%。

  思科於10月9日宣佈終止與中興合作七年的銷售合作夥伴關係,理由是經過獨立調查發現中興將思科與其他美國公司的電腦設備和開關等產品,售往正在受到制裁的伊朗。但這也不會對中興造成實質影響。野村證券的分析認為,中興來自思科的收入佔比不足1%。

  對於長期影響,目前並無結論。「我相信主要運營商都會認真研究這份報告,」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主要電信運營商管理層人士表示。他稱自己公司沒有從華為和中興採購任何的網絡設備和交換機,但「可能有少量低端的手持通訊設備,且相信其他幾家運營商也沒有和華為與中興開展大規模合作。」

  在終端產品上,華為和中興都在持續發力,沒有遭遇太大阻礙,但這似乎不能讓任正非感到安全。他在7月2日的座談中稱華為終端業務這兩年有很大進步,但未必能進步到最後。他認為華為的優勢「在管道方面,而在終端基本不存在任何優勢。能不能產生優勢要用新的模式來思維,而不是把所有生存希望寄託在運營商上」。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僅僅倚靠終端消費產品的突破,遠不符合華為長遠發展願景,也充滿風險。

  此次報告一出,雖然不具有行政效力,但加劇了兩家公司開拓美國基幹市場的難度,甚至會影響其他國家的態度。本來對華為發展提供了寬鬆環境的加拿大政府,就在10月9日稱,將在一個政府通訊網絡項目上援引國家安全例外條款來「仔細選擇」競標公司。

  放棄美國,絕不在兩家公司的考慮之中。相反,他們都在不斷地學習適應美國的遊戲規則甚至敘事方式來推開大門。在聽證會上被「茶黨女王」巴赫曼(Michele Bachmann)問及是否存在偷竊思科公司技術時,華為代表丁少華就回憶自己在華為的17年經歷並稱為之自豪,還將華為白手起家與美國硅谷公司相比較,稱華為成功來自於市場開放和自由競爭的結果。

  中興則柔性地表達「願意繼續在未來和委員會以及美國政府保持溝通,」中興發言人戴澍稱,「美國人做事很清楚,規則是明著的,不是暗的,不管它結論是否正確,或者論據、基礎不牢或沒根據,但邏輯是正確的,不應懷疑美國人的邏輯能力。」他表示報告中雖提及通過第三方認證來減輕安全顧慮,但沒有對中興力主的「可信賴交互解決方案」(TDM)給予更多重視和認可。「從國家安全話題看這才是開始,國會也許不關心解決方案,但我瞭解到美國有些政府部門很關心這一方案如何落地。」他說。

  兩家公司,尤其是先走一步的華為,也不斷加強在美國政界的遊說工作。華為目前聘請的外部說客包括曾參與共和黨總統競選活動的骨幹Doyce Boesch, 前眾議院民主黨二號人物霍耶(Steny Hoyer)的幕僚長布萊克(William Black)。今年3月,華為首次聘請國會議員助理作為公司內部員工,他們曾擔任德州參議員Kay Hutchison、明尼蘇達眾議員Betty McCollum的助理或政府和國會的新聞秘書。

  財新記者查詢的國會遊說登記資料顯示,華為從2006年至2012年在遊說上的費用總計255萬美元,其中2012年明顯增加,佔到總量的接近一半,達到127.5萬美元,遊說對象包括參眾兩院、國務院、商務部以及總統行政辦公室。

  這一水平仍然遠低於他們的美國對手思科,同一時段,思科登記的遊說費用為2006萬美元。但比起同屬外國公司的愛立信,則體現出進取。後者同期的遊說費用為172.9萬美元。

  中興則從2005年至今花費59.2萬美元遊說費用,其中37萬美元是聘請前共和黨眾議員Jon Christensen為其在美國市場遊說。不過,在今年7月爆出中興向伊朗出售電信監控設施後,這位前議員立即辭去了為中興進行遊說的工作。

  這顯示中國公司對華府的遊說法則還並不熟練。一名華為海外員工也向中國網絡媒體表示, 華為在歐洲的經驗難以在華府複製。「遊說公司跟美國本土大企業有多年合作,體系不好進,很難。大部分交易可能在華府一個酒會就談妥了,中國企業又沒贊助過議員選舉……」

  在艾肯森看來,這次調查反映華為對美國政治不熟悉,急於修復自己在美國的名聲,主動要求接受調查,但時機有誤,得到的是一份最後通牒:「要麼分享公司戰略信息和在美國的發展計劃,要麼被認定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出於對華為不透明的擔憂,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調查報告明確建議:「中國公司應更快地變得開放和透明,包括在擁有高級別透明要求的西方股票交易所上市。」

  「對華為這樣把西方管理加軍事化體系相結合的不透明企業,美國是最害怕的,可信度是建立在透明基礎上,而你既不透明又很強大,這就更讓美國害怕了,」前述通訊行業資深人士認為。華為作為非上市公司,透明度有限,美國既無法監管,也缺少干預槓桿。

  《華爾街日報》在這一建議出來前幾天就援引消息人士稱華為啟動上市,已和多家投行接觸,磋商上市程序和上市地點等事宜,希望借此提升公司透明度,並在美國市場贏得「大單」的機會。但華為位於深圳總部的相關負責人10月7日向財新記者予以堅決否認,並引述華為高管的話指出,現階段是「上市是完全沒有的事兒」。

  包括多名華為前員工在內的電信業人士均認為,從商業上考慮,目前無論從資金需求、改善公司治理結構還是引入戰略投資者角度,華為都沒有迫切的上市驅動力。特別是任正非本人排斥上市,他曾私下舉博世集團為例說明上市會「影響企業創新的自由」,並帶來「一堆指手劃腳的股東」。而前述華為決策層人士此前也對財新記者表示,華為上市必須理順包括大量員工持股等問題;另一方面,公司最近三至五年主要要先做好內部戰略調整。

  由於上市公司中興通訊亦成為調查對象,並同樣被投否定票,也有評論認為,華為上市對解決美國人的「國家安全」疑慮並無根本幫助。但王志樂認為華為去美國上市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作為長期戰略,無論上市與否,增加透明度,提高公司治理的合規性很重要。「公司做大,走向全球了,公司治理合規是國際上關注焦點,這個必須接受。」

華為海外市場頻遇阻

  2003年

  ■思科在美國指控華為侵犯知識產權,雙方最終於2004年和解

  2005年

  ■8月,出於國家安全考慮,華為投資6000萬美元建廠申請被印度政府暫停審批

  2008年

  ■2月,因美國相關部門對國家安全的擔憂,華為聯手貝恩資本競購3Com公司受阻

  ■12月,華為在澳大利亞受到「紅色間諜」質疑,競標澳全國寬帶網絡工程受影響

  2009年

  ■12月,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印度國有電信運營商BSNL單方面取消給予華為的20億美元採購訂單;同月,印度政府向華為的同步數字傳輸設備(SDH)徵收高達50%的臨時反傾銷稅

  2010年

  ■6月,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無線網卡發起反傾銷和反保障措施調查,主要影響華為和中興

  ■7月,出於國家安全問題考慮,華為被列入印度運營商網絡設備採購黑名單;同月,受國家安全問題影響,華為競購摩托羅拉網絡基礎設施部門、美國私有寬帶互聯網軟件提供商2Wire失敗

  ■下半年,受國家安全問題影響,華為參與美國第三大電信運營商Sprint Nextel網絡設備招標受阻

  2011年

  ■2月,受迫於國家安全擔憂,華為放棄收購美國公司3Leaf Systems特定資產

  ■4月,美國議員以國家安全為由,反對華為競標美國第六大無線運營商Cellular Corp.4G網絡建設合同

  ■10月,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華為參加美國「公共安全700-MHz示範網絡」項目競標

  2012年

  ■3月,澳大利亞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華為參與359億澳元的全國寬帶網絡(NBN)項目

  ■9月,華為、中興參加針對中國電信企業可能威脅美國網絡基礎設施安全的聽證會

  資料來源:財新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68

海康威視“安全門”影響有多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9658.html

海康威視“安全門”影響有多大

一財網 謝丹敏 戴金鴻 2015-02-28 11:00:00

海康威視本次事情的起因是江蘇省公安廳發布通知稱,因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監控設備存在嚴重安全隱患,部分設備已經被境外IP地址控制。江蘇省公安廳要求各地立即組織力量,對使用的海康威視設備進行全面清查,並開展安全加固,消除安全漏洞。

中國資本市場似乎又有一只“黑天鵝”出現了。在當獐子島“扇貝去哪兒”發生幾個月後,海康威視(002415.SZ)因牽涉嚴重信息安全問題被外界所關註。

海康威視本次事情的起因是江蘇省公安廳發布通知稱,因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即“海康威視”)監控設備存在嚴重安全隱患,部分設備已經被境外IP地址控制。江蘇省公安廳要求各地立即組織力量,對使用的海康威視設備進行全面清查,並開展安全加固,消除安全漏洞。

對於海康威視本次事件影響,《第一財經日報》走訪了多位業內人士探究事件背後更多深層次的問題。“我們正靜待上市公司公告。”國內一家基金公司投資副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稱,“事情既然發生了,接下來就看公司如何應對,開機構及投資見面會是大概率事件。公司接下來還要發H股,對當下這個事情會格外重視,預計很快會停牌。”

從海康威視去年年報來看,多達72家機構抱團持有該公司股票,其中以景順長城、東方證券及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東方系”)、華安基金持有的股份數量最多,分別占流通股比重達到1.28%、0.98%、0.81%。

國內某券商研究員對稱,事情去年已經出來了,不光是海康,其他公司也有漏洞。去年互聯網安全中心都已經在處理這個事情了。“現在已經到周末了,市場有兩天的時間去考慮,周一如何不停牌的話,放量下跌是概率事情,但也不見得會封停。”

“黑天鵝”再起?

有消息人士指出,上述江蘇省公安廳發布的文件的確存在,目前該文件已下發各地基層。海康威視自身的問題概率較大,極有可能其它程序腳本問題。“目前矛頭指向海康,但安防廣泛應用於政府項目,後面估計要各個廠家都做測試。此事爆出可能並不單純。”

據悉,海康威視是國內視頻監控行業的龍頭企業,銷售規模連續數年居於國內全行業第一位,專業從事安防視頻監控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產品包括硬盤錄像機(DVR)、視音頻編解碼卡等數據存儲及處理設備,以及監控攝像機、監控球機、視頻服務器(DVS)等視音頻信息采集處理設備。產品廣泛應用於各大安防工程項目,包括國家公安部“平安城市”、“科技強警建設工程”等重大公共工程項目,以及海南亞洲博鰲論壇、亞歐財長會議、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海APEC峰會、北京奧運會。公司在視頻監控系統核心設備—DVR和板卡領域,連續數年國內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是全球主流的DVR和板卡生產廠家之一。

海康威視董事會秘書鄭一波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網上傳播的消息基本屬實,其實我們的設備在公網上太多,很多用戶沒有更改設備初始密碼,這樣容易遭到攻擊。”

而此前2014年12月26日,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發展規劃處曾下發《關於暫停采購海康威視設備的通知》,其文件指出,為進一步規範視頻監控設備的采購工作,經研究決定,暫停采購海康威視的視頻監控等設備和產品工作。

上述券商研究員對本報記者稱,公安專網的安全問題不大,本次問題主要是涉及接入互聯網的公安監控攝像頭,對此事件還在進一步跟進中。事情去年已經出來了,不光是海康,其他公司也有漏洞。去年互聯網安全中心都已經在處理這個事情了。我國絕大多數品牌的網絡攝像頭均有漏洞,只要不涉及敏感信息被利用不足為奇。“對於那些說因為沒改初始密碼泄露的說法,可以忽略,因為改了放在互聯網也是白改。”

某券商分析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未得到具體信息之前,暫不能下判斷。從海康威視基本面情況來看,其屬於安防監控行業龍頭公司,且基本面良好。這可能只是其中的小段插曲而已,應該不會對公司造成影響。

海康威視2014年度業績快報顯示,2014年期營業總收入為172.33億元,同比增長60.37%,營業利潤為43.77億元,同比增長48.5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6.72億元,同比增長52.37%。

海康威視表示,公司2014年度業績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的主要原因為:報告期內,公司所處行業依舊保持較高的景氣度。同時,公司依托領先的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的產品開發體系和日漸增強的國內外營銷網絡,以及一體化的行業解決方案能力,緊緊抓住了視頻監控IP化的大潮,在國內及海外市場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鄭一波表示,海康威視在業內一直處於合理競爭環境中,並不存在營銷上大小通吃的問題。而且江蘇省爆出的問題只是簡單的初始密碼被黑問題,並不像網上大肆宣揚的那麽誇張。“目前我們已經註意到網上流傳的信息,我們會盡快通過微博等渠道進行澄清。同時,近日我們將發布相關公告或者組織相關會議對外進行解釋,希望投資者不必驚慌。”

華南某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對本報記者稱,事件應該對公司影響不會很大,江蘇省曝出的事件涉及的份額占比很小,對上市公司整體收入影響很小。就怕處理不好,以後的收入都會受影響,這個概率不大,因為國內對攝像頭的需求還是很大。

大量基金“躺槍”

截至2月27日收盤,海康威視股價小幅上漲,報收29.58元。而就在幾個交易日前的2月11日,海康威視盤中創出了30.45元的歷史最高價格。在最近的四年半時間里,海康威視股價連續走高,從2010年7月初的7.6元的價格上漲至今,股價翻了兩番,成為A股市場的大牛股之一。

海康威視股價走牛的背後離不開大量機構的捧場,而此次被“黑”事件也將讓這些機構“躺槍”。據海康威視去年年報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72家主力機構(基金44家,券商集合理財18家)持有海康威視,持倉量1.65億股,占流通A股比重為5.24%。

景順長城基金、東方證券及旗下東方證券資管理公司(下稱“東方系”)旗下多只基金重倉海康威視。景順長城精選藍籌股票基金去年四季度大幅買入海康威視1900.30股,占流通股比例0.6%,成為持有屆時持有海康威視最多的機構。此外,景順長城基金旗下還有景順長城鼎益股票基金、景順長城動力平衡基金等9只基金持有海康威視股份。10只基金累計持有4057.62萬股,占該公司流通股比例達到1.28%。

東方系旗下總計19只基金、券商集合理財計劃持有海康威視股份,總持倉3021.27萬股,占流通股比例達到0.98%。此外,華安基金旗下三只基金持倉海康威視2529.31萬股,占流通股比重達到0.81%。

《第一財經日報》致電上述基金公司,得到的反饋是 “事發突然、靜待上市公司公告、研究員會及時跟進…”截至記者發稿,海康威視尚未公告。

上述投資總監稱,海康威視安全事件始於去年(中石化暫停采購),本次事情的發酵可能對短期股價有所影響,但中長期而言,不會產生過大的影響。上述券商研究員指出,短期上市公司股價有所影響,但既然涉及到安全,掌握視頻數據也是安全的必要保障,所以長期看影響不大。而且只要接入互聯網想絕對安全是不可能的。最直接利好的網絡安全廠商是綠盟科技、啟明星辰、衛士通。

編輯:彭潔雲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