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台灣育成》教師、學生、校友都可以是創業家 最強孵夢基地 藏身大學校園

2016-07-11 TWM

台灣各大學的育成中心,早期以輔導中小企業為主,現在創業風氣盛,他們則轉型為鼓勵新創的校園基地。

淡江大學近五年來輔導的廠商,超過一半為新創企業;雲林科技大學這兩年來,一口氣成立了十二家新創企業……。當新創成為台灣創業顯學,國內一三○多所育成中心,也競相轉型,成為鼓勵新創的校園基地。

「早期台灣創業沒那麼火紅,育成中心以輔導中小企業轉型為主。近五年,中央和地方開始談校園創業,把教師、學生、校友拉進來,成為育成中心服務的重要對象。」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執行長李世聰指出,當校方開始提供土壤,學生就會撒下一顆一顆的新創種子,其中能破土抽芽長大的,就可能成為新企業。

許多校方的育成中心是先行者,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從學生創業精神培育著手、中原大學從國際面向進攻、雲林科技大學主任張傳育直接「下海」創業,以身作則將創業精神傳承後輩,都可以算是鼓勵學生新創的典範。

高雄第一科大》讓學生當主角 艱澀論文變賺錢商品「許多學校的育成中心,都以老師研發成果作為育成對象。但是臉書等許多國際知名創新企業,卻都來自學生的創意發想!」副校長許孟祥一開口就點出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以下簡稱第一科大)想做的,和傳統學校不一樣,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

二○一○年上任的校長陳振遠,為校方的育成特色定調,他說,「我們要找出自己的特色,因此轉型為全國第一所『創業型大學』,成為首要發展目標。」首創「創業課程」 發掘好點子「我們走過冤枉路,一開始想創業,只聚焦以教授為核心的創業模式!」許孟祥解釋,第一科大一開始將創業的焦點放在鼓勵教授將研發成果轉為企業商品,以為如此可觸發源源不絕的創業動能,再由教授帶著學生創業。「盤點後發現,老師其實更想做研究、教學,並沒有太多創業欲望。我們回頭研究全世界的創新創業,才發現動能其實來自學生。」校方先舉辦「創業星光幫」,幫助學生將創意變成創業,透過比賽,提供獎金,讓學生落實創意的可能。

也為了「把蛋孵化、壯大」,第一科大為師生打造完整的創業生態。許孟祥表示,校方參考國外如哈佛、史丹佛等校,規畫出兩階段創業育成,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實踐創意,再投入創業。

校方鼓勵學生「只要願意去想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人人都可以是創客。讓學生from Zero to Maker(從零到創客)。」許孟祥說。去年,第一科大更取經美國知名創業管理學院巴布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首創的「創業課程」,將「創意與創新」列為全校必修課程。

大一開始,這堂課就採混班修課,每班六十人分二十組,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一同腦力激盪,找出現實生活中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從中發掘創業點子。

「經過一學期淘汰,一班只要留下來三個創意點子,二十班下來就等於孵了六十顆蛋!」許孟祥分析,如果運氣好的話,參考巴布森商學院創業成功率達七%,第一科大一學期課程,有機會培養出四家新創企業。

接著是「from Maker to Makert:讓創意變成創新產品!」配合星光幫比賽機制,輔導學生務實思考商業經營所須面對的問題。

第一科大的育成中心,便是學生創客的「創夢工場」。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碩士生葉獻棠組團「KD Tech」,從一篇論文出發,在指導助理教授姚武松的鼓勵下,把論文點子轉成創意產品,進而參加學校的「創業星光幫」脫穎而出。

從創意到創業 學校全力支援今年下半年,葉獻棠的「肯尼拓驅動科技公司」即將誕生,他的軍事用平台空拍器,已被業界預購五台,一台價值達三十萬元。當初若不是姚武松一句話:「畢業不要只帶論文走,研究丟一邊。」葉獻棠不可能踏出第一步,加上創夢工場、校方輔導課程,對他實踐創業,都提供了養分。

「輔導課程讓我們知道客群是誰、團隊核心價值在哪、通路及收益來源……,多位育成中心的專案經理也熱心指導我們規畫財務、建立損益表……。」葉獻棠細數團隊在創業星光幫的所學。學校悉心指導下,團隊目前已經打入科技部舉辦的「創新創業激勵平台計畫FITI」五強,前後累計已拿下二六八萬元創業獎金,也獲得第一科大天使基金投資三三○萬元。

「我們今天談創業就要談生態系統,好的生態系統才會自己茁壯。」許孟祥認為,第一科大創業生態「一條龍」化,將育成中心的角色往前延伸,不但教學生如何將創意孵成「企業」,還往前教學生如何「生出好點子」。

中原大學》 建立16國人脈網 帶潛力新秀走出台灣誰說大學扶植學生新創事業,只能把眼光放在台灣?中原大學就把育成的基地擴展海外,成為少數具有國際市場能力的育成中心。

能夠打國際盃,主因在於中原育成的財務獨立性。從一九九七年成立,中原的育成中心就被校方要求財務必須「自給自足」;少了學校編預算支援,中原育成只能自己找財源。幾年下來,透過產學合作、輔導廠商等收入,奠定獨立的營運空間。產學營運總中心副執行長王世明說:「一般補助預算對出差餐旅費都有規範,但我們有自己的營運基金,不會被綁手綁腳。」「我們輔導的許多廠商想要走上國際市場,他們說,需要與國際連結。」中原大學輔導的企業以科技業、生技業為主,十年前這些廠商都想到中國、東南亞找市場、蓋廠、建立供應鏈,特別是當時東協即將成形,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提前布局。

用台灣技術優勢 找到長期夥伴越南則是王世明啟動海外育成的第一個試驗點。當時輔導的廠商艾格瑪在泰國、馬來西亞都有代理廠商,想要去越南布局;而當地一流大學越南河內百科大學的教授正想創業,來拜訪熟悉精密機械技術的王世明。一個有技術、一個需要技術,「正好相配」,經他媒介,雙方一拍即合,促成第一次的海外生意。

這一次的媒合成功,王世明因此進一步接觸越南河內百科大學校長,了解越南當時對技術移轉需求。他接著帶領包括艾格瑪及國內其他廠商如印刷電路板廠商、食品企業等拜會學校,展現台灣廠商技術實力,促成越南河內百科大學與中原共同成立育成中心。「我要的是長期合作夥伴,我需要在當地找個育成中心合作,而不只是個人合作。」王世明說,百科是越南河內一流大學,重要官員多從該校畢業,如果能在當地成立育成中心,未來將能提供台商當地政府資源。

「越南是第一個案例,從零到有很難,但若成功,要再建第二家共同育成中心就很容易了!」王世明相當自豪的合作案例其實在印尼。

二○○八年國際市場對於生質能源需求升溫,原本從事半導體設備的廠商福信看見機會,找上中原大學育成中心輔導轉型。早期台灣做生質能源原料不外乎廚餘、甘蔗,但廚餘不好收集,甘蔗、玉米又是經濟糧食,都不是最好的選項。「我們的化工系教授正在研究用痲瘋樹(又稱桐油樹,果實含油率高,可作為生物柴油原料)果實做生質能源,就介紹給他!」王世明成功引介,促成這場姻緣。

但是如此就必須解決原料的問題。由於痲瘋樹主要生產在土地貧瘠的印尼,王世明透過印尼農漁業合作社顧問鍾財王的介紹,找到當地擁有六千萬會員的農漁業合作社,一舉解決原料問題,找到合適的設廠地點、人力。

王世明花了一年時間讓福信落地生根,也讓印尼農漁業合作社看見台商實力,雙方決定仿照越南河內百科大學與中原成立共同育成中心。王世明尋找海外夥伴有個小撇步,他透露,漁業、農業是印尼的主要產業,因此直接與印尼農漁業合作社合作,當地大學找上門談成立共同育成中心,就被他婉拒。

國外人脈 也成為國內新創養分這段佳話其實未完,因為痲瘋樹果實榨完油之後的殘渣,還能做成裝潢用的環保膠,育成中心再將校內師生創業的「中原生資」引介到印尼,建起台商產業聚落。王世明表示:「福信對我們非常滿意,還將當地設的新公司一七%股權捐贈給中原。」十年下來,王世明把一批又一批的中小企業送出海外四處征討,他們落地生根的背後,也為中原大學編織出綿密的海外人脈網絡。

當校園新創開始如雨後春筍般萌芽時,過去累積的資源,順勢成為中原扶植育成獨特的養分。如今在海外十六國已有當地合作夥伴,在越南、印尼、上海、泰國等地共有七家共同育成中心,輔導至少四十家企業打開海外市場。

十年累計的海外資源脈絡,也成為新創企業出國跳板,由校內學生陳振豪創業的「人育語言」,計畫前往競爭者較少的菲律賓市場做線上英語教學,中原育成中心就藉由當地菲律賓姊妹校瑪布阿科技學院協助,為學生找到當地上千位語言教師。人育語言目前也發展做日語教學,與日本最大線上學習機構QQ English合作。

中原大學的國際育成成績斐然,甚至整套輸出,泰國教育部派出三批人來中原受訓學習,印尼工業部育成中心也派官員來上一禮拜的課程。「育成中心就像經營一家公司,要了解客戶的需求,及如何滿足需求,而我們因為能自給自足,才能比別人早開始做國際育成。」雲林科大》 教授「示範教學」 做出價值三千萬App 「你創過業嗎?」五年前接下雲林科技大學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主任一職,張傳育輔導無數新創企業,學生的一個疑問卻讓他啞口。「我當育成中心主任,講了一口好創業,但是當學生問我創業過嗎?我卻無言以對。」張傳育決定親自下海創業,樹立創業榜樣。

「嬰語翻譯機」App,就是張傳育向學生證明「像我這樣創業,你也可以成功」的產物。

錄下十秒鐘的嬰兒哭聲,「嬰語翻譯機」App就能馬上告知手忙腳亂的新手爸媽,寶貝是因為肚子餓而哭、疼痛而哭,還是因為尿布溼而哭,而且正確辨識率最高達九二%。這款App去年五月中一上架,一年內就被下載超過一萬兩千次,吸引奧地利、荷蘭等資訊公司要談技術合作,甚至有人出資一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三千二百萬元)想買下他的技術。

當張傳育決定跳下來「示範」,他就不斷思考,該從哪裡著手。

一出手 就拿下國際發明獎三年前,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科醫師陳思達問:「有沒有可能運用電腦來判讀嬰兒哭聲,給父母親建議?」當時擔任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兼研發長的他,原本就擅長數位訊號管理、醫學影像處理等,他開始著手研究,一出手,就拿下當年度台北國際發明展銅牌。

國內科技大學向來熱中參加國內外發明展,亦獲獎無數,但是將得獎技術變成商品的成績卻寥寥無幾。張傳育得獎的隔年,雲林科技大學推出「師生創新圓夢計畫」,鼓勵師生化研究成果為創業計畫。他心想,「何不利用學校提供的育成機會呢?」張傳育拿著「嬰語翻譯機」參加校內第一屆師生創新圓夢計畫,從六十餘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拿到校內補助、參與創業培訓課程的資格。他開始親身參加長達半年的創業訓練,從創新創業工作坊、拜訪企業、撰寫營業計畫書……,也接受校方請來的業師檢討。回憶當時兩天一夜的創業夢想營,他說「我對市場定位模糊、產品操作流程過於複雜、該不該收費也不知道,都是業師給我建議,雖然不是很給情面,卻很受用!」「就像自己輔導的團隊一樣,新創企業缺的不是空間,而是資金。」張傳育買設備、找人幫忙設計App介面、還得花五十萬元向校方買下自己研發的技術……,樣樣要錢。

「找資源」是育成中心存在的重要功能,熟悉國內各類補助新創計畫的張傳育,一四年便帶著計畫參加科技部舉辦的「創新創業激勵平台計畫FITI」,從兩百件計畫中突破重圍,打進前十強,獲得累計獎金九十三萬元。這筆獎金成為張傳育的創業基金,比賽結束,資本額一百萬元的公司宜默瑞正式誕生。

拒收購 要當學生創業典範「育成的角色就是把蛋孵出來,幫新創找資源、找通路、爭取曝光機會!」為了成為育成中心的成功範本,張傳育認真地走一遍自己為校內師生創業畫下的創業路徑,摸索體驗崎嶇的新創路途。

其中,積極參與國內外競賽,是許多新創公司常走的路,張傳育也不例外,他帶著數名研究生到香港打擂台,一舉摘下香港設計及創新科技金獎及特別獎雙獎,新公司一出場就獲得海外曝光機會。「去年五月App剛上線,原本只有台灣版本,去年年底路透報導以後,很多人寫信要求下載,我們趕工出國際版本,今年五月已累計一萬兩千人次下載了!」下載「嬰語翻譯機App」,消費者付新台幣九十元,宜默瑞只能收到三分之二,換算下來,收入不過七十二萬元左右,還不及公司的資本額。不過,由於父母可透過嬰語翻譯機解讀嬰兒哭聲,哭聲的錄音檔會同步上傳雲端,宜默瑞所累積的五十萬筆龐大資料才是最大價值。張傳育透露,有人曾出資一百萬美元想買走他的技術,但自己不捨放棄心血。

儘管下載收入並不豐裕,張傳育仍積極找出路,目前正在與輔大進駐的青創企業海資談合作,透過嬰語翻譯機分析哭聲,播放能夠安撫嬰兒特定情緒的聲音。

另一方面,宜默瑞也已經與國內連鎖月子中心談合作。

「當育成中心主任前,我從來沒想過要創業!」創業彷彿是張傳育對學生的承諾,「以前輔導學生創業覺得很輕鬆,自己創業才知道辛苦。創業後大家都在看,我們一定要做很好,才能成為學生榜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