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祭出中國威脅論也沒用 TPP淪為美國大選犧牲品

伴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決斷的表態,“現在反對!選舉結束後也反對!就任總統後還是反對”,已淪為美國大選兩黨對壘之間犧牲品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大勢已去。

不過,奧巴馬政府依然希望為TPP放手一搏。可惜的是,由於得不到兩黨任何一方候選人的支持,參眾兩院尚無在11月大選結束後的“跛腳鴨”期間對此進行投票的計劃。

如今,即便是奧巴馬政府官員再打“中國威脅論”牌也無濟於事了。日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首席代表弗羅曼(Michael Froman)再次警告,“如果不能通過TPP,將把通往全球化的鑰匙雙手奉給中國。”

對於TPP能夠最終通過,美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兼總裁弗雷德·霍赫貝格(Fred Hochberg)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謹慎樂觀”。不過他也承認目前美國存在貿易保護主義的論調。

TPP歷經5年多的談判,在2015年10月達成一致,其中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越南、馬來西亞等12個國家,並在2016年2月正式簽署協定文本,目前還需獲得各國立法機構批準才能生效。

希拉里的三個反對

貿易議題向來在選戰之年容易被高度政治化。作為奧巴馬重返亞洲戰略經濟支柱的TPP在談判期間數度延遲,最終其法律批準期撞上了美國大選。

起初,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就對TPP持堅決的反對態度。其陣營一直表示,若特朗普當選,TPP將不複存在。在日前宣布的經濟政策中,特朗普不僅明確反對TPP,還反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等,並稱需要對NAFTA等自貿協定重新談判。他還放狠話挑戰希拉里,稱“給希拉里投票就等於支持TPP”。

特朗普的講話在美國中下層民眾中十分具有市場。他指出,在NAFTA簽訂前,密歇根州就有28.5萬汽車工人,然而現在卻縮減到16萬,這就是全球主義造成的。

在擔任國務卿期間,希拉里曾代表奧巴馬政府就TPP進行談判和遊說。不過在此次選戰中,希拉里陣營初期的溝通策略是同奧巴馬政府拉開距離。雖然希拉里曾經參與TPP談判,但目前談成的TPP文本並不令人滿意,並該文本未能達到希拉里所期待的創造優質美國就業崗位、提高薪資和促進國家安全的高標準。

希拉里陣營的競選主席約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曾堅定地表示,“大選前後她都反對TPP,而且沒有興趣重新談判TPP。”

不過民主黨內更加激進的團體則希望希拉里可以親自公開表明立場。8月11日,希拉里在公布其經濟政策時,果然公開對TPP的“三個反對”立場,並稱TPP抑制就業,壓低美國工人薪酬。這也是她迄今為止對TPP最明確的表態。

國會“跛腳鴨期間”投票渺茫

目前在國會中存在兩種看法,第一是徹底對TPP持反對態度,第二是希望在新政府上臺後對TPP進行重新談判。“如果說還有機會通過TPP的話,要麽就修改這份協議文本,對於其中一些條款重新談判。”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瑞安表示,“不過我不認為他們能做到這一點。”

實際上,雖然遭到兩黨總統候選人反對,奧巴馬仍計劃拼盡全力,在11月總統大選結束後推動國會批準TPP。

“希望大選之後塵埃落定,有人更加註意協議本身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成為‘政治足球’。”此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美時對奧巴馬表示,“我對於此協議造福美國工人和美國公民非常有信心。”李顯龍在美國發表演講時警告道,美國不要試圖討論重新談判TPP,並敦促美國國會批準TPP。“批準TPP與否,是衡量美國信譽和認真程度的試金石。”李顯龍表示,“美國最好堅持開放貿易政策,否則沒有贏家,只有貿易保護主義和輸家。”

李顯龍還警告道,不要寄希望於重新就TPP展開談判,因為所有TPP成員都做出了犧牲才達成這一協議,“(重新談判)沒有所謂可以做得更好的前景,談崩的可能性卻很大。”

目前奧巴馬希望借助此屆支持貿易的共和黨占據優勢的國會來通過TPP法案,然而瑞安則給奧巴馬潑了冷水,稱沒必要在11月對TPP進行投票,因為奧巴馬政府不可能尋求到足夠支持。而奧巴馬將在2017年1月離任。

中國威脅論也沒用了

目前,僅有少數奧巴馬政府官員或政府相關人士還對TPP抱有信心。

霍赫貝格就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TPP在大選之後還是有機會在美國國會進行表決的,且TPP可以促進美國綜合競爭力。不過他對細節並未多言。

弗羅曼也表示,他對國會可以通過TPP一事表示樂觀,而且目前文本已經是談判中多方博弈的結果,不會對此重新談判。

“我們的投票,要麽將鞏固我們在這一地區(亞太)以及全球貿易系統的領導地位,要麽將其讓給中國。”弗羅曼表示,“最終我不認為國會想要將開啟(全球貿易系統領導地位)城堡的鑰匙拱手讓給中國。”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國內還存在“先TPP後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的默認共識,如果TPP擱淺,尚未談成的TTIP命運將更加黯淡。

一直對TPP持反對態度的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獎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上周撰文指出,奧巴馬一直推動的兩個新的大型協議TPP和TTIP都在朝著錯誤方向移動。他指出,全球貿易並未令發達國家大部分人口生活水平改善;;美國位於金字塔下層的90%民眾的收入已停滯了1/3個世紀之久。

斯蒂格利茲認為,新自由主義者的謬誤在於,在堅持全球化的過程中,未能管控進程,由於擔心反向激勵效應,不願出臺保護輸家的福利措施,令不滿情緒回到了發達經濟體本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71

美前財長否認“中國投資威脅論”:支持中美BIT繼續完成

近年來,中國不僅在多邊貿易方面大步前進,在直接對外投資(FDI)方面也大幅上升。然而國際社會對“中國投資威脅論”的聲音此起彼伏,不乏觀點認為中國對外投資出口擠占了他國的市場份額和就業崗位。在眼下的美國大選期間,“對華強硬”的情緒似乎也愈發強烈。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近期,保爾森基金會主席、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Hank Paulson)撰寫了“闡明中國在美投資”,表明應“繼續支持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的完成”, “中國的FDI很可能繼續大幅增長,成為中美之間又一重要而有益的經濟紐帶。這一紐帶發揮其最大作用是可以支持美國就業,甚至貢獻工作崗位。”保爾森認為,許多工作流失並非由於貿易,而是由於科技進步迅速、生產效率提升所致,在美國、中國都是如此。

保爾森也認為,由於中美之間的文化和法律法規差異、對目標市場與機遇的理解不同、政治動態和信息不對稱等原因,中國在美投資可能仍會面臨一定挑戰。“中美BIT的最終完成將提高跨境投資規則和相關機構的可預測性。”

“‘全球化’很容易就被美國用作解釋當前眾多問題的‘替罪羊’,這比起解釋例如教育、基建、稅收、匯率政策、信息化等更複雜的細節要容易得多。”美國黃氏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白永輝教授(Jean-Marc F. Blanchard)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美兩國其實都不會反對達成BIT協定,但問題在於雙方如何滿足各自的需求,美國希望的是建立在負面清單上的市場準入、提升透明度等。”

中國對外投資增速迅猛

早在2014年,中國的對外投資總額為1160億美元,略超日本成為了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不過,直到近十年,中國投資才開始多元化發展,投資重心從新興市場和前沿市場轉向了發達市場。

不同於“中國投資威脅論”,保爾森認為,中國在美投資開始維持或創造當地就業崗位。在一些項目中,中國投資人為美國企業提供成長資本、幫助其擴大產能。對於另一些項目,通過與中國投資人成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一些美國企業發掘了中國市場的新商機。此外,中國市場的規模與容量可觀,創新性的美國初創公司得以快速量產新產品,降低新興技術成本。“從這一意義上,中國投資將造福於面臨激烈全球競爭的美國中小企業、制造商、初創公司、農民和農場主。”

保爾森認為,宏觀經濟推動力的變化、外匯儲備的積累、獲取管理與技術知識、品牌建設與加強創新等是主要推動力。

“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已經意識到,中國現行的增長模式正在失去動力,迫切需要進行經濟再平衡,減少對固定資產投資、出口與高能耗工業化的依賴,提升經濟附加值與科技含量,提高服務業的經濟地位,從而打造一個以中產階級和消費者為導向的經濟體。”

2014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頂峰,約四萬億美元。政府註資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並且允許部分國企使用外匯儲備在海外投資更高回報的資產。另外,中國也設立了對外投資的專項基金。

其他因素也導致了中國資金流向美國市場。例如,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交通運輸成本相對昂貴,對於一些行業來說, 在終端用戶與消費者市場附近成立制造樞紐和供應鏈更符合企業的經濟利益。農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迄今為止,中國在美最大規模的交易之一就發生在這一行業,即2013年雙匯對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的收購。

保爾森認為,雙匯投資案凸顯了中國FDI的另一動機:獲取管理與技術知識。“國內投資企業正在學習如何管理國際性業務。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公司完全可以借助知識轉移,向全球最佳實踐靠攏。”

此外,隨著中國意識到自己缺少全球性品牌,建立國際品牌、增強包括人力資本在內的創新能力等目標對中國投資者來說變得緊迫而重要。

中國對美FDI仍面臨挑戰

雖然態勢一片大好,但中國直接投資依然面臨著挑戰與阻礙,未能發揮全部潛力。保爾森熱認為,其中一些問題不可避免,但也有美國政府出於國家利益考慮而施加的阻力,其中有一些則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在他看來,中國絲毫不能忽視這些障礙和阻礙帶來的影響。關鍵性挑戰包括以下幾點。

• 觀念差異:無法達成一致

雙方的誤解是一項根本性挑戰,這也並非意料之外,因為大多數潛在的中國投資者並不充分了解美國市場,特別是一些規模較小的民企。保爾森認為,更讓未來外資環境堪憂的,是美國國內日益增長的公眾情緒,這些情緒被兩黨的一些政客進一步利用並強化。

對於交易雙方,特別是涉及中國投資者的交易,處理和緩解政治顧慮顯得愈發重要。中國投資者的確還需要學習適應,不僅是處理在聯邦層面的政治問題,還需要應對投資所在地的本土政治。這並非易事,也不存在萬全之策。保持高度透明,嚴格遵守交易的法律流程與規範是一切中國投資者都必須遵守的基本前提。

• 投資政策影響兩國市場

中國

中國的資本賬戶尚未完全放開,中國投資者將資金轉移到海外時,交易成本依然偏高。若這一障礙能得以解決,僅此一項就能幫助更多中國資本流向美國等其他市場。

此外,若中國對外投資的審批流程能進一步簡化, 公司將對投資項目擁有更大的管控與決策權,進一步減少對中國政府的依靠。“中美BIT若能完成,不僅會有助於中國市場打破壟斷,經濟事務上的積極進展也會鞏固兩國間的互信。”保爾森稱。

雖然越來越多的中國私人投資者正投資海外,但國企在融資和政策環境上(例如外匯儲備的獲取)依然享受優惠政策。大型國企有許多為海外投資融資的辦法,民企可能被擠出局。

美國

外國投資的國家安全審查

中國投資者和政府時常將美國政府的國家安全審查看作是投資交易的重大阻礙。2012-2014年間,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審查的所有案件中中國占19%,緊隨其後的是英國(15%),加拿大(11%)與日本(10%)。尤其是被視為關鍵性基礎設施與技術的行業,包括能源、電信、信息技術與國防等,都有可能導致該委員會的介入。

保爾森認為,在收購流程的早期, 中國投資者就應當明確潛在的國家安全問題,進行徹底盡職調查,尤其是在當前環境下,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範圍似乎在不斷擴大。為了以開放的姿態正確完成流程,投資者必須聘請經驗豐富的法律顧問。法律顧問需要熟知國家安全問題可能帶來的影響,了解華盛頓特區的政治動態,清楚如何與相關的議會委員會打交道。

與州市一級合作

美國體系呈現去中心化特征,各州州長或者更低一級的各市市長在招商引資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他們的職權不同於中國地方政府。美國州長與市長可以提供優惠稅收政策,簡化行政上的繁文縟節,甚至幫助投資項目選址。大多數時候,州長與當地政府官員並不直接參與交易,也無法為項目動用大量的州資源。考慮到投資所在地的社區可能從未接觸過中國投資,與州市一級的官員和其他當地利益相關方攜手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積極與美國媒體溝通

不可忽視的是,美國的媒體風格主動,有時甚至有些攻擊性,中國投資者應對這樣獨立私營媒體的經驗缺乏,使得與美國媒體打交道也成了難題。在整個交易期間,周密與積極的溝通戰略必不可少,投資意圖、項目如何融入和造福當地經濟都需要加以闡述。當然,這不僅限於地方層面,在聯邦層面,積極主動的溝通戰略需要同步展開,以保持高度透明,避免不必要的政治化解讀。

中美應保持開放友好的投資環境

盡管存在上述挑戰,但保爾森表示,考慮到赴美投資強大的經濟動力與中美經濟的互補性,中國資本依然會繼續尋求美國的投資機會。而且即使大多數情況未必如此,許多時候,接受中國資本也符合美國利益。但為了真正激發這一潛力,爭取中國資本,美國需要積極與其他發達市場競爭,同時,不管當前政治風向如何,都應保持開放友好的投資環境。兩國政府都應當:

• 保持經濟開放,接納外國投資,克服國內選民與利益集團的政治施壓。

• 避免設立外資完全禁入的行業,國家安全審查須公正透明。

• 在投資項目中避免報複性行為擡頭。

• 繼續支持中美BIT的完成。

保爾森認為,為提高投資的成功幾率,牢記以下原則大有裨益。

• 所有的收購都存在政治因素,獲得收購或新建工廠所在地所有利益相關方及社區的支持總是有益的。

• 對於狀況良好的美國公司,任何外國投資者的收購都會面臨政治阻力。另外,美國公眾通常不喜歡政府所有或控股的公司。中國國企的收購將會受到更嚴密的審查。

• 除了盡可能保持信息透明,建議外國投資者聘請高水平的金融、法律與溝通顧問。

• 幫助當地經濟保留或創造就業的收購項目,更容易獲得被收購方與當地政府官員的支持。

• 在美國市場運營的中國公司與收購項目將成為美國了解中國的窗口。

最後,保爾森也強調,任何收購美國公司的外國買家必須牢記以下兩條準則。首先,收購必須根植於經濟考量,避免出價過高。最佳的收購應當提供協同效應,以使買方促進美國公司與員工發展,比如提供新的市場機遇,或進入買家所在國市場的機會。收購完全不相關行業的公司時,買家僅起到出資作用,此類項目幾乎註定失敗。

此外,交易完成並不是故事的尾章,收購後留住人才是關鍵,包括如何安排薪酬體系與職場晉升機會,激勵管理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33

日涉收買英智庫宣揚中國威脅論

1 : GS(14)@2017-01-31 16:01:46

中日緊張關係再浮枱面。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近日報道,日本駐英大使館每月花1萬英鎊(下同.約9.7萬港元),收買英智庫「亨利傑克遜學會」(Henry Jackson Society),鼓勵包括前外相聶敬偉(Malcolm Rifkind)在內的政客和記者文耕筆伐,藉此為其針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大打反華公關戰。



聶敬偉

《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記者看到由公關和媒體情報公司MIP和亨利傑克遜學會去年起草的方案,向日本駐倫敦大使館提出以每月1.5萬英鎊(約14萬港元)執行「聯絡戰略」,旨在讓日本問題「成為英國主流記者和政界人士的關注點」,戰略還着眼「中國擴張主義對西方戰略利益構成的威脅」,亨利傑克遜學會最終以1萬英鎊獨攬項目。雙方合作協議始於去年,並於今年4月簽訂新協議。


前外相曾撰文

報道引述聶敬偉表示,他曾應智庫接洽,於去年8月在報章發表署名文章,內容是對中國涉及英國欣克利角核電站工程表達憂慮。他表示:「文章也增加了人們的擔心,因無人知道的秘密科技可能被引入修建核電站。」聶敬偉指,並不知道該智庫與日本大使館的利益關係,又認為該智庫應事先告知他實情。英國廣播公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31/199135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7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