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刘姝威的烦恼:怎么打靶(贾)才能不偏?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572

作者:格隆汇 Dave

小编提示:

本文只是分享会员的研究成果,格隆汇对相关公司不持任何立场,请投资者自行判断其中的机会与风险。



今天,对于刘姝威刘老师来说,也许是个心情糟糕的日子。原因我想大家都已知晓了:本来放出狠话,憋了许久放出的大招《乐视网分析报告》,到头来却沦为众人嘲笑的对象。遥想当年自己顶住压力,以一己之力揭露蓝田造假,被称作“股市良知”,并冠以“中国经济环境的清洁师”这样的美誉,如今却被后辈奚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何其悲哉。

下面是网络上对其的一些评论:


1、哇,终于等到刘老师的乐视网报告了,我还想序言怎么这么长?结果就结束了。这就是正文?你说啥了?怎么看着像利好呢?刘老师是贾跃亭的水军吧?

2、乐视和蓝田最大的不同是,刘姝威看明白了蓝田造假,但没看明白乐视在干什么。

3、万众期待之中,刘姝威教授发布了《乐视研究报告》,可惜是个哑弹……现在是贾跃亭们的天下,我们的天下。主角、话语权都在进行巨大的迁移——抵抗是没有用的。

4、读了刘姝威的乐视网报告……贾跃亭哭的心估计都有了,躲在地洞里等轰炸,结果等来三张二……明天乐视要涨停。


评论的确不太入耳,但也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说实话,昨晚刘老师发出这份报告,我第一时间看后感觉非常诧异。因为如果说刘姝威对乐视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玩法的不熟悉还能理解,毕竟在蓝田上市的那个时代,互联网还是个稀缺的事物,但在分析乐视财务状况上体现出的不专业性则让人异常诧异,要知道刘老师可是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这可是中国经济学界两个响当当的人物。而且她是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信贷研究,出版有专著《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说她在财务分析上不专业可是让人笑掉大牙的。可是,她所出的这样一份《乐视网分析报告》给人的感觉恰似一位金融专业实习生的水平,零零散散,浅尝则止,似乎尿了一半?!不信,你看:

1、仅凭董事、高管构成判断乐视的优势在传媒领域刘姝威拿乐视与华为两家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出身分析乐视得出结论:乐视的优势在传媒领域。姑且先不论这样仅凭出身就决定未来的观点对不对,我们分析其这部分原文内容(第一部分),相当粗糙,仅仅把财务报表上两家董事、高管的名称职位往上一摆就妄下结论:华为都是通信专家所以做信息通信NB,乐视都是网络视频从业人员,所以就该老老实实去做传媒。我就纳闷了,好歹也分析分析两家董事或高管中有哪些NB之人啊,在做决定……

2、主营业务分析简单罗列图表,照本宣科在这一部分,感觉又是粗糙了事,仅仅罗列一些利润、现金流指标图表,然后下结论:乐视营业收入大幅度提高,而盈利能力却大幅度下降,乐视TV是其主要原因。其中对于现金流量的分析,似乎没有必要,而且也没有指出痛点所在。刘所指的“现金流量充足”(乐视网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相当于营业收入的85%),其实准确说只是收入中现金交收的比例高而已,不知道刘想用这个指标说明什么。

以上两点,是对刘姝威在财务分析所表现出的简单粗糙产生的疑虑。这让我摸不着头脑的地方,这样的分析过程刘姝威难道看不出问题吗?还是中间不通的地方,刻意留给我们足够多的想象空间……而且,阅读全文给人这样的感觉:读起来好多地方连不上,似乎删除了许多实质内容。难道,3天的时间,很多事情已经改变?此处省去一万字……众所周知,刘姝威曾经成功把蓝田给打下去,其“打假”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不过这一次,不管有没有其他原因,刘姝威老师打靶(贾)打得确实太偏了。其实在我看来,还有别的姿势能让刘老师打中靶(贾)心。

刘老师,你还可以这样打靶(贾):

按照刘姝威报告中的说法:目前,股市正在“去金融杠杆”,新股上市速度明显加快。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还有一个很大的风险:以“故事”和“概念”的想象空间吹高股价。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论是讲故事的人还是听故事的人都会遭遇灭顶之灾。那么,如果刘姝威的初衷是呼吁人们在股市奋亢的情绪中保持理性。其实,要我说,刘老师你还可以这样质疑(这部分其实我在上周五贾跃亭的烦恼:刘姝威为何盯上乐视网?这篇文章中就有具体阐述,这里我就简要说下观点):

1、乐视的财务手法简单来说就是乐视合理利用会计准则中收入确认的问题,巧妙的利用了会计准则里并表的规定,用通过把损失转嫁到乐视致新,由自己控制的鑫乐资产和乐视控股承担一部分损失,让上市公司做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来维持乐视网业绩的高增长。其实就是左右倒右手,都是一家人,只是上市公司大哥要出去抛头露面罢了,所以外表要光鲜点,整个大家庭还是非常拮据的,不然为何贾跃亭老喊着缺钱,需要融资。

2、最终乐视的模式能吹得响吗?其实就像早期的阿里、腾讯,不像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初期是没法给投资人一个确定的未来的,那么,你要不看好某家互联网公司就需要从其商业模式、发展逻辑等等上面去否定。目前看来,乐视突破、创新的商业模式渐渐被资本市场认可和接受,但是否真的能成功?
如果真要对乐视质疑,便要挖掘其生态系统的漏洞。确实,乐视现在的业务太多、太杂,众多业务不成体系而且是处在激烈竞争的行业(本人感觉就乐视视频、电视、体育业务还有些优势),贾跃亭在没有形成一项明显业务优势(主心骨)的情况下,把摊子铺的这么开,要能支撑未来的全面发展确实太难、太难,不像阿里有电商、腾讯有社交、百度有搜索。而刘姝威居然用摩尔定律来说明乐视做硬件没前途,真是打靶打到10环外了。然而,没打中其实也情有可原。就像我上文说的,刘老师辉煌的“蓝田年代”已经过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时代是互联网+新经济时代了。

互联网+时代新经济模式
刘姝威昨晚21:20的报告发布后,我觉得反应最快的就是乐视了。昨晚23:20,即《乐视网报告》发布两小时后,乐视网投资者关系微博发表回应刘姝威:谢谢刘教授。希望您有机会来公司考察指导,了解一个与众不同的真实乐视和独一无二的乐视生态;同时期望就互联网+时代新经济模式对于一个公司未来价值判断的差异等课题,能深入交流。

其实,当我看到“互联网+新经济模式对于一个公司未来价值判断的差异”几个字眼时,我想乐视已经料到争论的焦点了,而且一定在一旁偷着乐呢。这个新经济模式是什么呢?宏观点说是互联网+、万众创新、新兴科技等等这些当然有利于中国的经济转型,但是当所有资本都涌入这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烧钱似乎已成为成功的必经之路。刘姝威提醒我们“烧钱模式难以持续”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不是所有企业都会成为阿里巴巴和腾讯。但就像“2009年,福布斯曾撰文质疑社交网站Facebook实现盈利难度极大,而如今Facebook市值达到2432亿美元,并将沃尔玛踢出了10大美国企业名单”一样,一件真正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交流、发展的事就值得我们去做。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的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并经过合理推断。作者未持有上述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会员个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46

共享單車合並“宮鬥戲”:ofo戴威的執念與博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05/166785.shtml

共享單車合並“宮鬥戲”:ofo戴威的執念與博弈
元酷科技元酷科技

共享單車合並“宮鬥戲”:ofo戴威的執念與博弈

2018年,共享單車的戰爭仍將持續。

來源 | 元酷科技(ID:ku_uav)

20天前,ofo小黃車CEO戴威現身北大光華論壇。在近15分鐘的演講中,這位身披紅巾、意氣風發的90後師兄,與在場近千名學子分享了“共享出行革命”的願景,共贏得四次掌聲。

在隨後的對話環節,共享單車“是否被過度投放”被再次提及。顯然,戴威對於這類問題應答自如。畢竟在過往的一年中,對於共享單車的“表面現象”,他已在多個場合回答了數十次,答案可謂爛熟於心。

然而,在座的學子中很少有人知曉:師兄真正關註的早已不是投放,他一手創建的ofo,在內部管理和商業模式上均受到質疑,而一場涉及創始團隊、投資人、股東的“宮鬥劇”正在上演。在這場劇中,人物關系錯綜複雜、權勢利益盤根錯節,事態棘手史無前例且終局難料。

內部的“粗放”管理

在外界看來,ofo和摩拜單車早已進入雙寡頭時代,但雙方的內鬥從未終止。

一位ofo內部人士告訴新浪科技,一年來,公司對多家競爭對手采取了針對策略,涉及市場投放、數據統計、宣傳部署等,“連對外宣傳的融資金額也會斟酌”。

今年6月16日,摩拜單車宣布獲得6億美元融資,創當時行業記錄。7月初,ofo隨即宣布7億美元融資。

“實際上這次金額也是6億”,該人士稱,宣傳7億是為了“壓”對手一頭,以便掛上行業記錄的頭銜。

在經營管理方面,ofo則略顯粗放,在財務方面亦出現過壞賬。

“嫌我們花錢多了,不讓弄了”,參與過ofo活動策劃的公關公司向新浪科技透露,在去年的幾次活動中,ofo公關費用花費了近百萬元,此舉受到了ofo財務方面的質疑,並暫停了該公司的後續工作,“還是當時他們管理得亂,才會導致這樣”。

不久前,有媒體曾曝出,ofo的供應鏈回扣高達每車10塊錢。對於這家號稱擁有2000余萬輛的企業而言,從中可謀取的利益十分可觀。

而在ofo的管理層中,幾名90後奢侈品消費成風,一人擁有一輛特斯拉。雖然特斯拉算不上昂貴,但創業團隊集體高調的案例並不多見,這也讓外界對ofo內部的資金使用情況堪憂。

不僅如此,在此前走訪天津王慶坨鎮時,有工廠曾明確指出,ofo的訂金久未到位,賬期一再拉長,導致已生產的車輛被視為放棄,投資擴大的生產線被擱置,工廠蒙受虧損。該工廠認為,ofo過度擴張導致燒錢過快,最終使得資金運轉失控。

種種跡象表明,ofo這個被資本餵大的巨嬰,在內部對於資金的掌控尚未達到精細化。

“人事方面也不消停,也有集體離職的”,上述人士透露,去年第四季度,ofo內部突然離職了二三十人,“都是招聘進來的,在半個月內全走了”。

幾近崩盤的商業模式

實際上,共享單車從創建之初就被納入了重資產行列,無論是造車還是人員維護,都將花費巨額資金,而依靠押金池的盈利模式始終無法長久。

“ofo在早期將盈利模式想簡單了”,一位投資界人士向新浪科技算了筆賬:從前幾個月的數據看,ofo每輛車每天約被騎行2.5次,按客單價1元計算,每輛車每天獲利2.5元,在一線城市中,多數車輛的使用率較高,若一輛車在每年有250天被騎行,則可創造收益600余元。眾所周知,ofo的單車造價並不高,約在200-300元左右,但其損壞率卻居高不下,這也導致了多數收益會用於人力維護,“所以靠騎行盈利並不賺錢,至少賺的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北方冬季騎行人數聚減,而使用率的下降並非與維修率成正比,車輛長久不騎後可能會出現難騎現象,亦擡高了維護成本。

而真正進入ofo口袋的欠款是押金。目前,ofo的押金已升至199元,雖然其不斷推行芝麻信用免押金政策,但在25座免押金城市中,北京地區並不在列。但從多個第三方統計看,北京用戶的月活躍度指數排在前三甲。此舉意味著,北京大量用戶仍會將錢款存入ofo的押金池中。

不久前有媒體曝出,因市場擴張成本高企,摩拜和ofo小黃車資金告緊,已開始挪用用戶押金填補缺口,挪用總金額高達60億元,自行車廠以及公關公司等供應商的付款也均已暫停。雖然兩家企業均進行了辟謠,但均是說“用戶可隨時退押金”,對是否挪用押金避而不談。

而多個城市的職能部門也發布過投訴預警。去年前11個月,深圳市在已受理超過1萬宗關於共享單車的投訴,99%為押金難退的問題。

上述投資人認為,共享單車未來都會走上免押金模式,這也是眾多中小玩家垮掉的主因,畢竟無押金就沒有備用款,光靠騎行的錢很難維持生存。

“在失去押金後,這個1塊錢的小生意根本沒得賺,以前的商業模式走不通,只能四處繼續找錢”,上述投資人說道。

微信圖片_20180105101953

部分ofo在海外被損毀,且存在“掃碼不解鎖”等情況。

難料的國際化

巨額融資加快了共享單車在國內眾多城市的布局,但隨著多個城市限投政策是實施,國內布局已趨於見頂,進軍海外是必然之路。

在過往的半年中,摩拜和ofo團隊高舉“中國式創新”的大旗,以補充海外線下場景的說辭不斷進行著宣傳。根據摩拜和ofo的公開數據粗略估算,這兩家目前在全球市場的總投放量達到了1800萬輛,其中摩拜已進駐12國,而ofo進駐了20國。

12月7日,ofo宣布進軍法國巴黎,提前完成20國目標。在官方的宣傳口徑中寫道,“巴黎市場反響熱烈,用戶數在第二和第三周分別實現翻倍增長”。

然而從實際情況看,中國共享單車模式出海後,並未受到國外市場的追捧,至少沒有宣傳中的“火熱”。

新浪科技在巴黎觀察了數天,在主要街區雖可見到少量ofo的身影,但使用者寥寥。在測試的單車中,出現了“掃碼不解鎖”等故障,此外亦有車輛被拆毀的現象。而在德國柏林,摩拜單車目測使用率也很低。

難道,共享單車出海只是噱頭?

ofo顯然否認此觀點。他們認為,部分國家的騎行率低,並不意味著出海的失敗,在新加坡和意大利等一些國家,ofo曾一度登頂蘋果App Store下載量“旅遊榜單”之首,這也意味著海外市場確有需求。

然而投資人卻對出海有著不同理解。

一位摩拜早期的投資人向新浪科技稱,無論是摩拜還是ofo,出海對於品牌的推廣,明顯要高於實際意義,企業的想法無疑是為了更多的融資,“可以描繪出更大的藍圖”。該投資人進一步解釋稱,在有些國家布局共享單車明顯違背了常理。

以歐洲一些國家為例,首先,當地的自行車普及率很高,幾乎人手一輛;其次,單車可以上地鐵,這讓共享單車失去了“最後一公里”的優勢;再次,歐洲人的骨骼寬大,雖然共享單車做了細節改動,但車型較國內無差異,“讓一米八幾的老外,騎輛小車合適嗎?”

最重要的是,移動支付在海外一些國家的普及率遠不及中國,有些國家需要持卡付費,“這是出海的硬傷”,該投資人稱,在車輛進駐時同樣會遇到阻礙,多國對停車區域都有明確要求,隨處停放的便捷優勢並不明顯,“這種出海的商業模式可以實踐,但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只是在融資時講故事會好聽些”。

合並引發的“宮鬥戲”

timg (3)

1、聯席CEO或被否

與出海相反,投資人更關心的是摩拜和ofo的合並事宜,畢竟落袋為安。

而近期的多則消息,讓這場“並”與“不並”的選擇題,變為了一道解答題:滴滴、阿里、騰訊都可能左右答案,而戴威或許是解題的重要突破點。

最先入戲的是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他是ofo的投資人,同時也參投了滴滴出行。

去年6月份,朱嘯虎曾與馬化騰在朋友圈“互懟”,雙方在ofo和摩拜市場占有率和智能鎖問題上產生分歧。三個月後,朱嘯虎開始談論兩家合並,稱“行業格局已定,唯有兩家合並才有可能盈利”。此後,雙方多位投資人公開表達了合並意願。

投資人們的普遍觀點有三:兩家的服務幾乎相同;市場趨於飽和增量減少;資本占有大份額且有重要話語權。

雖然摩拜和ofo均拒絕“合並”,但從新浪科技目前掌握的情況看,ofo方拒絕的意願要遠高於摩拜方。

根據《財新》報道,雙方合並始於騰訊和滴滴的溝通,前者為摩拜第一大股東,而後者為ofo第一大股東,雙方最先就合並達成一致,摩拜的董事長李斌也有合並之意。

“聽說李斌找過戴威,但沒下文”,知情者向新浪科技透露,當時對方曾給出聯席CEO的解決方案,戴威未對該說法表態。

查閱兩家公司的股權架構,可見一斑。

騰訊曾多次領投摩拜,摩拜屬騰訊系毋庸置疑。

而ofo情況較複雜。新浪科技查詢工商信息發現,今年4月,ofo所屬的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發生過工商信息變更,投資人一欄增加了金沙江創投、真格基金、王剛等9位。

從ofo股權架構中,戴威占比36.02%、滴滴占比25.32、經緯占比10.15%、金沙江占比5.83%。看似戴威的權重要高於滴滴,但實際上,股比架構可以大體分為兩個派系:ofo系和滴滴系。

ofo系中,雖然戴威的股比份額最高,但其他幾名聯合創始人中,薛鼎和張巳丁占比均只有2.39%,而於信只有1.36%。反觀滴滴派系,無論是金沙江、經緯還是王剛,均是滴滴的投資人,本質上屬同一派系。所以,滴滴系的股權要高於戴威,加之在董事會占有兩個席位,身為董事長的戴威存在被架空的可能性。更需註意的是,騰訊又是滴滴的資方。

上述知情者認為,若戴威同意合並,即便出任聯席CEO,從以往的合並案例看,聯席的結果勢必會有強有弱,一方提前出局的案例屢見不鮮,“兩家的資方多是騰訊系的,摩拜肯定占優勢,戴威團隊出局的可能性更大”。或許正因如此,戴威才排斥合並。

戴威也在年底的一次公開活動中明確表態,希望資本要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相信競爭是企業進步的原動力。

timg (2)

2、尋阿里做靠山

戴威本人或許深知處境,但他在董事會中尚有一票否決權。

去年11月底,有消息稱,滴滴向ofo派駐的三名高管已經“開始休假”,資方和創業者之間疑似出現裂痕。當時ofo官方回應稱,員工出於個人原因休假,實屬正常。

但截止目前,高管們仍未回到ofo,休假已遠超一個月。

當時,一位接近ofo高管團隊的內部人士向新浪科技透露,滴滴系曾否認了戴威的多條決定,其中涉及新業務與收購等,“董事會層面存在分歧”。

因此,阿里巴巴便成為了“靠山”,畢竟能與騰訊抗衡的,除阿里外別無他者。

有消息人士向新浪科技透露,ofo下一輪融資已完成,投資方為阿里巴巴,該筆金額為10億美元。

“阿里雖然投了ofo,但和戴威的想法也不一樣,各有算盤”。

知情人分析稱,對於戴威而言,阿里的加入主要有兩個目的,首先是制衡滴滴的幹預,畢竟阿里不會眼看騰訊系“獨霸”出行。其次是“新一輪融資”可以緩解ofo吃緊的現金流,這對於打擊“挪用押金”的傳言至關重要,甚至可以穩定“欲申請退款”的用戶。

對於阿里方而言,騰訊在大出行領域已先行一步,其不甘落後,亟待破局。投資ofo後可以攪動滴滴和騰訊的局,但目前阿里尚未進入ofo董事會,融資後無實際話語權,這也讓阿里有所顧慮,“目前雙方正在就進董事會一事磋商,但還沒定論”,知情人稱。

此外,共享單車商業模式作為移動支付的重要場景,對於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同樣重要,且共享單車相對高頻,能夠提升軟件打開率和用戶黏性,尤其實行用戶實名制,可以進一步采集用戶數據,最終為打通征信、個人貸款等板塊提供支持。

3、新玩家的變數

戴威的決策是合並中的主要變量,但作為阿里和滴滴,顯然不會讓戴威團隊攪了大棋盤。

阿里方在投資ofo的同時,還多次註資哈羅單車。目前螞蟻金服已成為哈羅單車第一大股東。“阿里對共享單車的野心也很大”,業內人士認為,阿里同時扶持兩個品牌,即便無法得到ofo實際控制權,也不會影響其出行戰略的推進,“借助滴滴和ofo反目的機會,可能會逆轉既定的格局”。

根據哈羅單車的官方數據,其目前進駐了全國150多個城市,投放單車總量約400萬輛,註冊用戶達8800萬。去年12月,哈羅先後獲得兩次融資,分別為3.6億美元D1輪和10億元D2輪。這也讓共享單車行業呈現“新三足鼎立”的態勢。

滴滴同樣留有後手。在與ofo“反目”後,小藍單車被“複活”了。

據悉,目前滴滴已完成對小藍單車的收購,並將派出管理團隊接管後者。但目前雙方在4億元的用戶押金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不僅如此,滴滴內部也在孵化共享單車業務,內部代號為“海棠”,“滴滴App最近會接入其他品牌的單車,是小藍還是孵化的業務不能確認”,業內人士說道。

共享單車戰爭持續

2017年,在這個共享單車行業被公認的“雙寡頭”年份中,突然產生了變數。

用形象的方式可比喻為:

老大和老二纏鬥已久,不知名的晚輩(哈羅單車)突然變成了老三,已死去的勁敵(小藍單車)突然又“複活”了,要升老四;

兒子(ofo)不乖,老子(滴滴)打算自己幹,不僅領養一子(小藍),還醞釀再生一子(孵化業務)……

2018年,共享單車的戰爭仍將持續。

ofo阿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9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