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代企管大師如何養成? 司徒達賢:好奇心帶我超越挫折

2010-11-22 TWM




從亞洲第一位主攻企業政策的博士到台灣企管大師,司徒達賢三十年來在政大企管系誨人無數,許多上市公司大老闆都曾上過他像魔鬼訓練營一般的課。不論經驗如 何豐富,學生總是被他問倒,他是如何掌握浩瀚的知識?如何能夠不斷成長?

口述‧司徒達賢 整理‧陳兆芬編按:人一生忙碌究竟要追求什麼?有人希望賺大錢、有人追求名望、有人為了權力,然而「台灣企管大師」司徒達賢很年輕時就相信:人一生應該追 求的是「知能的持續成長」。他說,為什麼人在年輕的時候較容易獲得滿足?因為每天都生活在一個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例如小時候本來不會走路,後來 學會走路;本來不敢自己乘坐公車,後來會了,這些都帶來成長的感覺。為什麼年紀大了,反而所有能力都退步?司徒達賢十一月八日在政大的一場演講中,分享他 的人生如何不斷成長的祕密。以下是演講紀要:年輕時可以快速成長,但到了我這年紀,所有能力都在退步,如果我們能夠「持續維持知能上的成長」,就可以經常 保持心情上的愉快。學習的動機主要基於好奇心,要對很多事保持高度好奇,就會每天有發現、每天有進步、每天可以自我檢討。熟識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很有好奇心 的,我與他們在一起時,常會詢問:「你最近做什麼研究?你的產業有什麼特性?」聽到這些問題,請不要覺得我是在質疑或在蒐集資料寫報告,我就是好奇!對我 來說,我喜歡知道這些事情。

母子問答造就強烈好奇心

好奇心哪裡來?這要追溯至「學齡前的母子問答」。我出生以後,母親就把工作辭掉在家帶小孩,什麼叫做帶小孩?我認為簡單來說就是Q&A。小孩天生有好奇 心,什麼都愛問,然而大部分的家長極可能回答「問這幹什麼?你將來長大後就會知道」、「學校裡面會教,現在不要問我」,或是給小孩一些不合道理的答案。小 孩很單純,聽了之後會信以為真,都記在腦子裡面,之後到學校發現上課講的都不一樣,會造成腦筋的混亂。

我的媽媽很好,對於每個問題她都有問必答,自我有記憶開始,她的「工作」就是回答問題,我可以隨便問,但她從不隨便答,答案可能簡化,但都是正確的方向, 所以在我上學以後,對很多事都已有正確的印象,對學習效果十分有幫助。

我相信,有很多小孩的好奇心是在「為什麼問這麼多?長大你就會知道了」的回答中快速折損。好奇心在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學習時會有挫折,在請教別 人問題時,會透露你的無知,甚至產生挫折感,但如果很好奇又很好學,就不在乎這些挫折。因為將不懂的事搞懂,是一種成長,將事情逐漸弄清楚的過程,是一種 愉快的經驗。這說明了,何以好奇心是學習動機的一項關鍵因素。

反覆閱讀養成圖像思考能力從小學二年級起,我就開始閱讀章回小說。有些小說我看了一次又一次,到小學三、四年級已經看了六、七遍,幾乎可以倒背如流。

若內容看不懂,就不斷地閱讀直到懂了為止,在反覆閱讀中逐漸培養出圖像思考能力。換言之,當我在看小說時,會在腦中描繪出場景與人物,並試著將整個故事的 來龍去脈,在腦中拍出一部「電影」,看了幾次以後,電影拍得越來越清楚,逐漸就培養出圖像思考能力。

我現在訪問一家公司或討論個案時,心裡就開始建構圖像,同時腦海中開始拍起電影,開始描繪公司的故事,所以我們能藉此快速想像一家公司如何運作、物流系統 如何運轉、如何處理人事糾紛。

另外,圖像思考也與記憶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現在開小、中學同學會時,當大家聊到過去的種種回憶,我常能把腦中的錄影帶調出來,說出當時某人坐在哪裡、做 過什麼事情等等。

土法煉鋼 笨人自有笨法子在大學時修習了「人事管理個案研討」,每周都有不同的個案主題,對於沒有實務經驗的大學生來說,真是毫無頭緒,不知從何著手。但「笨人自有 笨法子」,我每周在熟記個案內容以後,就讀一遍三百頁的︽人群關係︾(姜占魁教授著),並在與個案相關的學理上做下記號,進而據之整理分析。這種方法雖然 較為費時費力,但此一學習方式,可以有效結合理論與實務,使所學更為扎實。

讀博士時,我為了在上課時掌控發言權,常將指定書籍的內容繪製成詳細的因果關係流程圖,讓同學可以照我的架構去討論。同時我也旁聽多位老師的個案教學,學 習個案教學的技巧。

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還去報名學習速讀。原本以為速讀是在練眼力,後來才發現速讀必須從精讀開始,亦即在仔細看完一篇文章之後,把各段落重點、因果關係、 起承轉合做成書面摘要,進而在十秒之內,快速理解與連結文中之意涵,反覆幾次以後,文字跟圖像在腦海中轉換成觀念與觀念的連結,進而出現融會貫通的效果, 並可以對文章內容產生更高層次的理解與引申。

「速讀」讓學習更有效率

我也藉由此方法落實在教學上。後來我依上述「精讀╱速讀」的方法,把上百篇文章逐篇摘要整理,發現的確可以體會出超越文章內容的想法或觀念。這在教學以及 對學生提問或彼此問答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更有所啟發,也讓我在學理觀念上得到極佳的學習與成長效果。

學習的心態應以「好奇」為基礎,承認自己的無知與不足,不懂的就問,想法即使不成熟也講出來,而且誠心歡迎別人的評論與指正,進而藉此獲得自己知能的成 長。在學習方法上也應不斷進行研究發展,這就是我對學習的基本態度。

司徒達賢

出生:1948年

現職:政大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學歷:美國西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經歷:政大副校長、政大企研所所長、政大企管系系主任作品:著有《管理學的新世界》、《策略管 理新論》、《打造未來領導人》等書,《今周刊》闢有專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3

三十歲年輕團隊 ﹁好奇﹂創商機 愛評網靠口碑行銷追求倍數成長

2011-2-28  TWm




社群力量大,口碑也能賣錢!這是 一個美食分享網站的成功經驗,平均年齡僅三十歲的四個人,靠著美食評論創業,從沒沒無聞到被Google、台灣大哥大指名合作,更讓愛評網成為台灣最大美 食社群網站。撰文?賴筱凡 走進隱身在台北市羅斯福路上的愛評網,三十多坪的辦公室、三十一位員工,這是愛評網成立五年所交出的成績單。去年愛評網的營收達一千萬元,第一次讓他們從 創業賺到錢,更令他們確立,靠著社群的力量,也是能夠「評」出大商機!而一手創立愛評網的團隊,是四位年僅三十歲的年輕人。愛吃有理從找餐廳衍生出的創業 點子

在社群經濟的大框架下,許多不懂社群在玩些什麼的人認為,「為什麼我要在上面留言?為什麼我要知道別人在談論什麼?」答案很簡單,人是群體動物,渴望獲得 社群的認同感,更極欲擁有社群話題裡的參與感,只是這樣的概念很抽象。愛評網卻在這樣的基石上出發。「我們只是好奇,為什麼沒有一個網站能夠完整的整理出 各家餐廳的特色、優劣。」穿著白色T恤、愛評網執行長何吉弘不否認,創業的點子來自於他們本身的需求,為了約會找餐廳、聚會找去處,這是起源於多數人基本 的民生需求—─ 吃。「工商名錄黃頁的網站很多,但它只是幫餐廳做一個陽春的網頁,寫著電話、地址。」但何吉弘深信,一般人需要的比這更多,「你去一家餐廳前,一定想知道 它到底好不好吃,服務好不好,有哪些菜色。」這些,卻是工商名錄型的黃頁網站無法提供的,「就算有提供,很多是『商業操作』出來的內容。」消費者想看的不 是廣告,而是真實的評價。在網路的世界裡,你可以迅速又便宜地搜尋到各類訊息,就像你在Google鍵入「台北」、「餐廳」兩個關鍵字,會跑出一五二○萬 筆資料,使用者卻無從得知,哪些是他們需要的資訊,「所以,我們一直非常堅持,應該不是只有我們有這類需求。」儘管如此,他們又抓到了另一項要點,口碑。 縱使那個年代還不盛行所謂的「口碑行銷」,但「一傳十、十傳百」及「口耳相傳」這些傳播模式,卻真實地存在生活中。「所以,你到台南會吃蝦捲,到花蓮會買 麻糬,到淡水會吃阿給。」就算你從來沒到台南吃過蝦捲,你也知道台南的蝦捲很有名,這就是口碑。先試水溫讓店家知道口碑行銷力量大

何吉弘無法百分百確定,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對的,所以他們決定先試水溫。「我們花了一周的時間,拜訪了我家附近所有店家,一一告訴他們,我們想請人家來試 吃、寫評價,就算強調這是『免費』的,還是會有人不願意,一百家店只有五家願意填。」何吉弘笑得尷尬。事情比他們想像的還困難,店家不明白口碑力量有多 大,更擔心這評價在網路上寫出來,是好是壞難掌控,又不像廣告只呈現好的一面。但不是全然沒有機會,還是有店家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就在半推半就下, 愛評網開始有店家進駐了,但從免費到收費,又是另一個教育店家的難題,因為「你必須讓店家知道,分享這些口碑,是有代價的。」所以,當愛評網接到第一個收 費訂單時,創業團隊高興極了,「那是去年八月,我還記得那是一家日本料理。」愛評網副執行長葉卉婷回憶,當時的愛評網撐了三年都沒有收入,最後那家日本料 理店卻賴帳,讓他們好氣又好笑。有一次,愛評網替一家新的巧克力店做行銷,提供給網友試吃、寫評價,短短一年,新巧克力店的業績比同條街的舊店家還好, 「最後舊店家找上我們,劈頭就說,你們怎麼幫他們(新巧克力店)做的,我們也要一份。」何吉弘說,這個例子雖小,卻也證明他們的商業模式是對的,因為店家 開始正視口碑行銷的威力。店家之於愛評網,其實只是愛評網站上的內容,社群之於愛評網,卻是大到難以想像的服務對象。他們一直都明白,最重要的是,社群要 更喜歡這個網站,畢竟口碑是立基在千千萬萬名網友身上,社群才是愛評網的根本。但要組織一個有影響力的社群,並不容易。偏著頭想了一下,葉卉婷說,「你必 須給使用者源源不絕的新鮮感,還有歸屬感,甚至成就感。」她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在創立愛評網的過程中,這三大要素是吸引每月五百萬人瀏覽愛評網的最大主 因。社群是很現實的一個群體,他們不愛陳腔爛調、不愛「老梗」,追求日新又新。「所以,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想辦法異業結盟、推新活動。」關在四坪不到的會 議室裡,每次的活動前,何吉弘、葉卉婷、葉卉婷的雙胞胎姊姊、也是愛評網產品總監葉卉卿,與副執行長陳易成四個人,總會先坐下來,不斷地沙盤推演各種可 能。異業結盟抓住社群的歸屬感與成就感

像是近期台灣大哥大主動找上門的合作案,希望把愛評網的服務放到手機上,讓消費者用手機就能找到身邊美食與精闢評論,甚至還能用手機參與美食團購,讓愛評 網的服務賣進手機用戶的市場。其次,社群歸屬感的營造更難。「如果你的網站沒有人來,空有這些活動也沒有用。」葉卉婷明白,愛評網的根在社群,如何留住這 些人,是愛評網的最大課題,「你得把key man(關鍵人物)『黏』在這裡。」為了增加社群對愛評網的黏著度,他們開始讓社群「交朋友」,「為什麼臉書(facebook)這麼紅?為什麼噗浪 (plurk)、推特(Twitter)能讓網友黏在上面,每分鐘都要更新?答案很簡單,你想知道別人在想什麼,更想讓別人知道你在想什麼。」所以,臉書 上最熱門的功能是狀態更新,就像奎爾曼(Erik Qualman)在《社群新經濟時代》裡提到,「狀態更新讓使用者可以持續對生活圈裡的人炫耀、告知、宣洩。」更讓使用者輕鬆就能與生活圈保持聯繫,這也 是為什麼臉書的發文伺服器每天要處理超過一千億則更新的訊息。為了抓住社群的歸屬感,愛評網開啟交友功能,因為他們不只要黏住愛評網的重度使用者,更要把 這些人的親朋好友統統拉進來。愛評網更引進了線上遊戲才有的「威望制度」,「我們鼓勵『分享』,但要讓『分享』變得更有動力。」葉卉婷抓住線上遊戲玩家的 成就感心理,複製到愛評網上。社群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大到可以創造出全球最大網站,也大到可以推翻一個政權,社群能載舟,亦能覆舟。問他們是否擔心社群經 營不好變毒藥?「這就是網路的好處,隨時都可以喊卡。」葉卉婷笑著說,他們很清楚要經營一個有影響力的社群,必須步步為營。儘管他們去年已經成功創造出一 千萬元營收,但這只是愛評網的開始,今年他們要追求倍數的成長,營收目標訂到三五○○萬元,「影響力是會擴散的!」

繼地圖日記後,Yahoo!培育新秀好康挖挖哇 儼然台版Groupon不到四坪的辦公室,成立甫一年,這是繼地圖日記後,台灣雅虎最新看好的網路新星——好康挖挖哇。談起創業過程,好康挖挖哇創辦人謝 朋芳笑得靦腆,放棄原本的工作,堅持要走這條網站創業路。從自己時常收集大小優惠資訊的需求做起,卻鮮有一個完備的網站能將各式優惠整理出來,這樣的創業 點子被雅虎看見,進而成為雅虎培育的新秀,而上一個接受雅虎輔導的網站是地圖日記。「過去,網路創業很大的迷思是,想賺廣告費,可是台灣靠廣告費能活的網 站,大概只有Google和雅虎。」謝朋芳很早就認定,廣告費不會是支持好康挖挖哇存活的來源,所以他們積極耕耘社群,發起各式各樣的活動,「提供好康優 惠吸引貼文、讓社群更有參與感。」儘管好康挖挖哇距離獲利還有很多努力空間,但儼然台版Groupon的他們,看著Groupon風靡全球,已經成功爭取 到特力屋、COACH等品牌進駐的好康挖挖哇,或許也是在等一個成功的機會。

愛評網 www.ipeen.com.tw創業:2006年創業團隊:葉卉卿、葉卉婷、何吉弘、陳易成(由左至右)網站類型:美食分享網站員工人數:31人主要成 績:去年營收1000萬元,今年目標上看3500萬元愛評網成功三祕訣一、維持網站公信度,不用廣告充當美食評論。

二、謹慎經營社群,讓使用者愛不釋手。

三、積極尋找異業結盟,擴大影響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95

墨比爾斯如何組成管理五百億美元的夢幻團隊 好奇、熱情、獨立思考 投資高手三大試煉

2011-11-21  TWM

 



總計掌管約五百億美元資產的坦伯 頓新興市場團隊,每一位都是由墨比爾斯親自挑選、面試的精英,這些跟著大師走遍全球的成員,首次公開團隊合作的幕後故事。

經過新興市場教父 多年的悉心訓練,他們將成為投資界的未來新星。

撰文‧莊 芳

「好奇心。」「要做成功的投資人,最重要 的是好奇心。」研究新興市場投資長達四十年的墨比爾斯,受訪時描繪心中成功投資人的樣貌。話一說完,又立即補充:「我想更精確一點地說,應該要具備對人、 事、物『充滿懷疑的好奇心』。」他說,光是好奇還不足夠,應對每件事情感到懷疑,詳細加以分析,「這個世界非常多變,必須擁有開放思想、不斷學習。」其實 他的看法完全反映在他一手打造的團隊上。除了忙於投資研究、拜訪公司,墨比爾斯還親自管理來自世界各地十七間辦公室,總計約四十八位分析師與投資組合經理 人。

就連挑選成員,也絕不假手他人。「我記得接獲面試通知時,以為主考官是公司內部的人力資源部門主管,想不到一進門卻看到墨比爾斯坐在眼 前。」二十八歲即進入坦伯頓新興市場團隊的龐年新坦言,當時感到非常興奮,竟然有機會和大師面對面聊上一個小時。

試煉一:好 奇

每個人都是消息來源 從市井小民問景氣「一小時裡,他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從過去學歷到工作經歷,無一不聊。而且,特別關心對風險分析的看法。」那時龐年新才工作約六年時間, 盡其所能地滿足大師所有疑問,最後成功錄取成為精英部隊的一員。

這些成員要和墨比爾斯一樣,親自走訪每家公司,即使僅有一小時的會談時間, 必須事先做好萬全準備,帶著長長一份問題列表,逐一詢問、檢視公司狀況。

「每日安排五至六家公司拜訪行程,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和墨比爾斯 共事十三年的莫家良坦言,對於每家公司及其經營者,常常會進行「私下調查」。「我們對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懷疑,所以花很多時間和其他競爭對手、同類產業 的公司交叉詢問,以確認所掌握的資訊與事實是否有出入。」「在同一產業中的人,總是知道各公司發生了什麼事。」藉此避免被受訪者矇騙、減少投資失誤。受墨 比爾斯影響,莫家良拜訪公司空檔,也會學習他藉由市井小民來了解經濟狀況。「有時到餐廳吃飯,就順帶問問老闆最近生意如何?有無任何轉變?從他們的態度來 幫助了解現況。」在新興市場團隊任職長達十七年的周國剛,是時常陪著墨比爾斯跑遍各國的分析師之一,日前才跟隨他跑遍歐洲二十幾座城市,長達一個月時間沒 回家。他說,對於這位教父級人物最感深刻的印象就是「勤勞」。「對他而言,勤勞就像基本的條件,他要求每個人和他一樣,多跑、多看、多聽。」

試 煉二:熱情

每個時刻都做好準備 多跑、多看、多聽事實上,墨比爾斯之所以勤於工作,正因對投資市場充滿熱情。在這樣的領導氛圍之下,很少有人不受感染。「他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待到凌 晨十二點才下班是常有的事。」所以,多數分析師也已習慣四海為家、跟著他全球五大洲走透透。更要和他一樣,熟知各個公司財務狀況,進行投資組合管理。

墨 比爾斯身體力行的風格,期望訓練這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部隊,個個成為像他一樣視野寬廣的基金經理人。每一位分析師,除了鎖定單一新興國家、個別產業進行 深入研究,還要同時涵蓋不同新興市場區域,以及額外數十家公司的調查分析。

從拜訪公司到確定投資一檔股票的流程,假使一切順利,大約需要三 周的時間。每次和公司管理階層訪問之後,就得提出研究報告,即使對於公司背景資料已經滾瓜爛熟,他仍仔細閱讀每一份公司報告。

莫家良說,墨 比爾斯不吝於提供機會給團隊,但重點是自己要懂得抓住機會學習。「就算同一家公司,他已經拜訪過無數次,還是希望分析師給予不同觀點。」估計平均每一季, 每人都要交出十五份報告。他會針對內容,例如公司風險管理、未來目標、預期股票價格等,再提出各種疑問。

試煉三:獨立思考

每 個問題都要有不同答案 而且隨時抽考每三個月,還得定期對該份報告更新資訊。「無論用電話或是親自面訪,目的是要求分析師完全掌握該公司的訊息變動。」否則公司內部設定的警報系 統,會直接向你提醒,「該是更新報告的時候了。」而每次跟隨他出訪時,也是片刻不得閒,要有隨時「接招」的心理準備。墨比爾斯總是突如其來,在未事先告知 的情況下,指定分析師解答問題,「就像是隨堂測驗一樣」。他考驗的不僅是反應速度與膽識,同時藉此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記者會上,突 然點名分析師講述中國市場的研究簡報,或在上千名聽眾的投資說明會上,指定同事回答泰國洪水影響、歐洲債務等問題,而墨比爾斯則靜靜坐在一旁,從「講者」 轉為「聽眾」角色,仔細聆聽分析師意見再加以評論。

「喜歡聽到不同意見」是他一貫作風。不僅經常丟出各式各樣問題給每位分析師一一化解,他 也歡迎所有人提問,「他經常和每位分析師說,『我的電話二十四小時不關機,有問題隨時打來。』」龐年新表示,墨比爾斯既是老闆、老師,有時更像是老爸一 樣。

他十分重視運動,以此作為平衡身心的紓壓管道,並要求團隊成員一起健身。「有時,一整日的拜訪行程下來,他還是堅持大家一同去健身房運 動『減壓』,之後才去用餐。」龐年新說,久而久之,每位團隊成員都養成了運動習慣,有足夠體力與精神充沛的他一起奮戰。

正因墨比爾斯凡事親 力親為、積極培養後進的管理風格,造就了這群如今管理全球五百億美元資產的夢幻團隊。

影響墨比爾斯投資台灣的幕後團隊周國剛(Eddie Chow)出生:1963年(48歲),於1994年加入團隊現職:坦伯頓資產管理(香港)執行副總裁╱常務董事經歷:新加坡華僑銀行,法人客戶之投資組 合管理學歷:威斯康辛大學企管碩士、香港嶺南學院商業管理學士研究領域:大中華區、汽車產業對台股看法:與中國相關的個股值得注意,特別是有品牌實力的企 業,這些個股將會繼續持有。

莫家良(Eric Mok)出生:1971年 (40歲),於1998年加入團隊現職:坦伯頓資產管理(香港)副總裁╱執行董事學歷:香港科技大學投資管理碩士多倫多大學精算暨經濟學士研究領域:新興 亞洲、科技上游產業對台股看法:偏好消費類股,以及具有市場領導地位的科技股,包括半導體及零組件。

龐年新(Jordan Pong)出生:1972年 (39歲),於2000年加入團隊現職:坦伯頓資產管理(香港)副總裁╱執行董事經歷:德意志證券助理分析師,恆生銀行信用風險分析師學歷:香港中文大學 工商管理學士研究領域:新興亞洲、科技下游產業對台股看法:看好目前被市場低估的個股,特別是部分NB、手機類股,他們正在調整營運策略,但有很強的市場 定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5

從好奇心開始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639
 王雯吉 25歲


  2009年從西北政法大學畢業,先後做過電子商務代理、團購網站。


  創業項目是為3歲到6歲兒童設計的動手教育、智力開發的產品,採用按月訂購的模 式。


  

Show


  Project
  項目描述


  拉比盒子是採用按月訂購模式出售的幼兒教育產品。與國內幼兒教育產品多是採用 DVD+光盤的模式不同,拉比盒子注重兒童手腦並用的啟蒙教育,每個月寄給用戶 一個盒子,內容包括探索(從好奇心出發)、創作(2個到3個創作項目)、發現( 提供戶外工具和指導方案)、親子(父母與孩子共同參與)、在線擴展(視頻、游 戲、圖書等)。比如在以「恐龍」作為主題的盒子裡,就有微型考古工具、恐龍蛋 模型、恐龍玩偶、卡片等等。


  Idea From
  這個主意來自


  王雯吉一直想做與幼兒教育有關的事情。看到巧虎在中國的成功以及Kiwi Crate、 BabbaBox在美國的成功,就想做出適應中國本土化的幼兒教育產?品。


  Team
  團隊


  目前有14個人。10個人負責線上及產品設計研發,4個人負責線下推廣。大多有幼 教工作背景。


  Market Potention
  市場機會


  首先國內的幼兒教育產品做的還不夠好;其次,Kiwi Crate和BabbaBox已經證明了 按月定購模式可行;就目前來說拉比盒子進入市場比較早。兒童啟發教育的理念也 受到年輕父母的認可。


  Users
  客戶


  主要客戶是30歲左右的年輕父母。產品的真正使用者是3歲到6歲孩子。


  Business Model
  商業模式


  用戶在按月訂購、預先付費後,公司快遞產品。產品有三個價格方案:1個月體驗 價136元,3個月計劃136元/月,12個月體驗118元/月。

 


Question

 

  Q1:產品的核心是什麼,從設計到生產是怎麼進行的?


  拉比盒子團隊中從事產品設計的工作人員在幼教方面有十多年經驗,我們的核心是「解決孩子世界中的為什麼」,讓孩子自己動手,親眼看到發生的變化。項目 提出之後,我們會做實驗測評,目前在北京有三家幼兒園與我們合作,幫助我們給孩子做測評,根據孩子和父母的反饋我們會再修改產品內容。今後我們希望能搭建 一個平台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幫助我們改進產品。


  其實幼教產品應該是安全第一、教育第二。在產品生產方面,一個盒子裡有五六十個素材,不同的東西都來自不同的廠商。拉比盒子提供設計圖,供應商做好模具,交給我們通過了再量化生產。例如一般的剪刀是尖的,我們設計的是圓形。我們選擇合作的廠商遵循外貿標準,保證安全。


  Q2:父母給孩子買玩具最看重品牌和安全,而且孩子的年齡在增長,你們的用戶其實是流動的,對如何建立讓年輕父母相信的品牌,你怎麼考慮?


  首先我想品牌就是口碑,幼兒教育有個最大的特點是傳播性很好,並且有延續性。父母要給孩子買最好的東西是個主動的過程;作為創業公司,我想現在最重要 的還是把產品做到最好,這體現在兩點,第一絕對保證安全,選用最好的材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孩子具有不確定性,一個產品看上去是簡單的塑料,但是給孩子 用就還要保證是高溫無毒的。第二是真正能給孩子起到啟發作用,按月訂購的模式在國外已經很成功,現在我們的產品上線一個多月,有1000多個盒子的訂購 量,在小範圍內可以形成口碑。


  Q3:對定價怎麼考慮的,年輕的父母為什麼要每個月花這些錢來買個拉比盒子?


  我們每個月都會設計新的主題,相比較早涉足幼教領域的公司目前還在線下操作,我們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完成。啟發孩子這個概念並不是我們提出的,在許多幼兒園已經開始實?行。


  定價方面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產品的成本,國內現在看到是幾十到一百不等,我們用外貿標準本身成本比較高;第二是用戶的接受程度,正常的幼教產品利潤是很高的,我們希望產品被大眾所接受,其實價格低於行業的普通標準。

 


 Last Shot

 

  Ask Mentor
  最後一問


  問徐小平:在目前國內的教育體制下,像拉比盒子這樣新的教育理念和產品如何在市場中尋求平  


CBN Note


  「啟蒙教育」的對象不止是3歲到6歲的孩子,還有年輕的父母。家長更看重幼兒教育產品的品牌,一個孩子作為目標客戶的時間只有幾年,一個創業公司如何 建立值得信任的品牌持續吸引新的用戶,和已經具有廣泛影響的大品牌或者國外的品牌,競爭並獲得較好的盈利,這並不容易。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70

【風向標】「好奇」號上的核動力:爭寵「微核」時代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075

當NASA工作人員為「好奇」號擊掌歡呼,解說員介紹核電池動力系統時,中國人自然也會好奇,我們難道只有大型核電站和核潛艇嗎?

2012年8月6日這天,一塊重45公斤、60釐米見方的電池引起了全世界核電界的關注。

這個為美國火星探測器「好奇」號提供動力的大盒子被暱稱為「核電池」,可以持續供電14年。如果要跟以往的太陽能電池相比,核電池簡直是勞模——不分冬夏無論日夜,24小時工作全年無休。有數據稱,核電池提供的電能幾乎是太陽能電池的3倍。

核電池橫空出世後立即受到大肆追捧。英國帝國理工大學一位結構生態學教授史蒂芬·庫裡(Stephen Curry)在推特上感慨了從核爆災難到核電池的巧合後,如此專業的話題一天內就被轉發了1600多次、新增了100個粉絲。

事實上,「好奇」號只能算是第一個核動力的火星車。早在阿波羅號宇宙飛船的時代,就有核電池的身影。在NASA的名單上,使用過核電池的太空探測器 有一長串,包括執行火星任務的「維京」,探測外太陽系的「先驅者」、「旅行者」、「尤利西斯」、「伽利略」、「卡西尼」以及「新地平線」等。

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的字典裡,「核電池」被稱為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簡稱MMRTG)。它的原理很簡單,利用半衰期較長 的放射性元素穩定衰變時發出的熱量,加熱所謂的熱點材料,將熱能轉化成電能為全系統供電。「好奇」號使用的是約5公斤重的鈈-238,一種極昂貴又難製備 的放射性元素。

相對於核電站動輒上百萬千瓦的裝機容量,核電池屬於核能的微型利用。「好奇」號的製造商是波音和洛克希德(lockheed),後者95%的營業額來自美國國防部及軍方。中國情況類似,即核電池大多用在軍工、航天領域。

當身穿藍色制服的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工作人員為「好奇」號成功著陸火星擊掌歡呼,解說員介紹核電池動力系統時,中國人自然也會好奇,我們難道只有大型核電站和核潛艇嗎?

事實上,中國也有核電池。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過,將於2013年隨「嫦娥三號」登月的我國首輛月球車上,將裝載核動 力系統。鮮為人知的是,已有的月球車都同時裝有太陽能和核能兩套動力裝置,以備低溫、離太陽較遠時切換使用。而業內認可、有據可查的中國第一塊核電池,據 信由中國原子能科學院自2004年起研發、2006年成功。這顆鈈-238同位素電池,被視作填補了中國核電池的空白。

不過,由於最常用作核電池的鈈-238非常昂貴,在近地軌道上的性價比不如太陽能,加上使用領域的小眾,並不被看好是未來「微核」時代的代表。低調又步步為營的是小型反應堆。

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界定,電功率在30萬千瓦以下的反應堆均為小型堆,美國能源部又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模塊式的概念。小型堆的適應性很廣,可以為偏遠山區、中小電網、工業園區、石化企業供電,也可以用在熱電聯營、汽電聯營甚至海水淡化需要的水電聯供。

目前國際上有三十幾座小型堆機組,但國內尚未有一座。2011年,法、美的三家公司分別公佈了正在研發的三種小型堆設計。2011年美國聯邦預算中,奧巴馬總統要求針對小型堆計劃投入3900萬美元,美國能源部也首度對小型堆設計的商業運用提供了資金。

2011年4月,中國第一家從事小堆開發的產業化公司中核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據媒體公開報導,中國首個小型堆示範項目確定將建在福建莆 田,2013年底前開工。目前,中核新能源、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小堆先鋒正在努力推銷,力圖促成小堆的國家示範工程,等待福島核事故之後的中國核電重 啟之門徹底打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46

好奇蘋果2014到底要變什麼花樣。從2013年收購的一堆小公司做點猜測。 BigOnion

http://xueqiu.com/8958758582/26959775
好奇蘋果2014到底要變什麼花樣。從2013年收購的一堆小公司做點猜測。

1. Snappycam - 都知道了這個是家用軟件提升連拍功能的公司。這個併購能優化iOS設備上的連拍,但從5S的10張增加到20張到底也不算有多大意義。如果能買到Lytro Camera,把它的技術微縮到手機上,實現拍後聚焦比連拍多爆個10張對產品的提升大多了。 這個併購的期待指數給個5吧,不算什麼innovative的突破。

2. Topsy Labs - 這是個社交網絡數據分析公司。蘋果這一收購應該是為了完善自身營銷戰略,對產品線不會有什麼提升。期待指數1。

3. PrimeSense - 3D感應技術公司。它的產品功能類似於Wii搭配的感應條。它的技術主要用於電視和移動設備。蘋果這一收購,很可能是為了iTV,也有可能是為了增加iOS設備觸摸以外的控制模式。能在iPad上玩玩Wii上才能玩的感應動作的遊戲,是個很大的產品提升。期待指數9。

4. First Solar廠房 - 猜不出這一舉動是為了什麼,但就憑蘋果目前的任何產品線都沒有涉足太陽能,這一收購就有足夠想像空間。期待指數9。

5. CUE - 材料公司,主要做一些塑料方面的產品。期待指數1。

6. AlgoTrim - 編碼和解決方案設計公司,主要從事數據表現優化,圖形處理。蘋果的收購意圖可能是想利用AlgoTrim技術優化iPhoto和相機,提升iOS效能,降低電池能耗。期待指數5。

7. Embark - 公共交通時刻表應用公司。如果把時刻表編入Apple Map,或者單獨做一個App,還是蠻實用,不過這也不算什麼大突破,只能算是對Apple Map的優化。期待指數5。

8. Matcha.TV - 網絡收視指南應用公司,收集Netflix, Hulu等服務的數據,並有獨有社交網絡算法,通過社交網絡上有相同愛好的人的收視興趣,推薦節目。蘋果這一收購必然會應用在Apple TV和可能的iTV上,不過收視指南,推薦節目這些東西聽上去也不像什麼大賣點,最多是邊緣性質的優化。期待指數4。

9. Passif半導體集團 - 主要生產低能耗移動半導體組件。這項收購涉及的肯定是很技術性的東西,直接反映在產品線、用戶體驗上的可能不大。期待指數1。

10.  Locationary - 定位公司,從事地理大數據服務。這一收購無非是為了完善Apple Map。蘋果自己的地圖應用確實不如Google,我居住的小區建成一年半了,在蘋果地圖上依然是一片樹林,地圖更新太遲緩。幾個月前,我用蘋果地圖應用找一家必勝客,大致位置是表出來了,但在一個諾大的Plaza中,標註位置和實際位置偏差甚遠,夠我好找。提升Apple Map是當務之急。期待指數5。

11. Hopstop.com - 跟Embark一樣,公共交通信息服務公司。期待指數5。

12. WiFISlam - 室內定位技術公司。利用WiFi hotspot彌補室內不能依賴GPS只能靠基站信號定位的缺陷。有點雞肋,如果在室內,應該不會有誰需要特別准的定位,除非在很大的商場或者其他建築中,不過那些地方無不有標識。期待指數1.

總的看,蘋果奉行自我創性加購買創新。從2013年的收購看,整體想像空間不大,能猜測到的基本是一些小邁步性質的優化。主要創新還要看蘋果自己葫蘆裡面倒騰什麼。亮點比較大的是,從PrimeSense的收購猜,蘋果有很大進軍客廳娛樂的可能性,或者能向iOS設備添加3D感應控制,這算個比較大的提升。2013我最滿意的就是5S上的指紋識別,指紋識別不是什麼新鮮玩意,以前我的IBM T43和索尼UX-180上都有。不過蘋果指紋識別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曾經的指紋識別依賴光學掃瞄,靈敏度、準確度、反應時間都很糟糕。iPhone 5S上的指紋識別依靠指紋電阻,反應非常流暢精準,整個識別解鎖過程毫無煩擾,真的讓生活簡單了不少。2014我期待至少有一個屏幕大一些的iPhone,把iCloud和地圖做好得更好一些,能有一個全新的產品或者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07

台灣資料科學教父:好奇心比程式能力重要 專家觀點》陳昇瑋的12年自我修鍊之路

2015-09-28  TWM

如果要找功力最高強的大數據人才,恐怕不在業界,而是在學術界。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昇瑋,是國內玩過資料種類最多的人。目前他手上超過十個專案 與業界、政府合作。「我想與一家麵包店合作,只要兩個多月就可以告訴麵包店老闆,麵包如何配料,如何取名會賣得更好。」陳昇瑋腦中就像魔術師的那頂神奇高 帽,隨時變出花樣來。

求廠商「施捨」資料

從中發現「沒人看出來」的祕密戴著細框眼鏡以及一臉自信的笑容,陳昇瑋一談到「資料」就滔滔不絕。在今年夏末舉辦的台灣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上,他可以從早上九點聊到下午四點,讓台下聽眾無不凝神聆聽,信手拈來好幾個案例,靠的全是十多年來扎下的基本功。

二○○三年,就讀台大電機系博士班的陳昇瑋,在思考論文題目時發現,相較於寫出一套完美的理論模型,他更喜歡研究貼近現實的資料。他認為:「模型雖然漂 亮,但你一定沒辦法完整描述這個世界;相較之下data driven(沒有先入為主的直覺,而是純用數據佐證)比較ugly(不好看),但是它是從現實資料來的。」但是,要取得業界的資料談何容易?在台灣,除 了業界、學界鮮少合作外,業界都對自己的資料保密到家。更何況,當時「資料」一詞,不像現在有大數據的加持,許多廠商雖空有資料,卻不清楚重要性。「所 以,那時候很辛苦,都要求人『施捨』資料給我,就像窮人借錢,只能一個、一個朋友問。」陳昇瑋無奈地表示。

把所有朋友都問過一輪後,終於靠朋友牽線,認識了宇峻奧汀遊戲公司(旗下知名遊戲包含:〈絕代雙驕〉、〈神舟online〉)的員工,願意提供資料給他做 博士論文。經過分析,陳昇瑋發現這款線上遊戲,在伺服器設定上出了問題,導致原先應該輪流輸送的流量,變成同時輸送,反而讓總流量變少。在那之前,遊戲公 司雖發現網路不穩,卻一直認為是品管出了問題。

「直到那時,我才知道資料的威力,那個遊戲我只玩過一小時,卻比日夜泡在遊戲裡的開發人員還懂,」陳昇瑋補充:「透過資料,可以發現『大家都在看,卻沒有人看到』的東西。」

在不疑處有疑

分析資料 找出捐款金額落差原因但可別認為,要成為一位資料科學家,就要做一堆阿宅才會想做的事。其實,比起程式能力,對周遭事物產生好奇心,才是資料科學家最須具 備的能力。自○三年起,《蘋果日報》成立慈善基金會,替台灣貧困弱勢族群募款,至今已十二個年頭,卻從沒人分析過,為什麼每個個案的捐款金額差異這麼大?

直到有一天,陳昇瑋無意間找到了這個公開的資料庫,一經分析後,發現不少有趣的現象,更清楚描繪了台灣人民捐款的動機。在一整年裡,一、二月募到的金額特別高,而後慢慢遞減,直到七、八月跌至谷底後,又漸漸回升。

仔細推敲,一、二月是領年終獎金的時候,大家希望過年能多做點善事,剛好也有點閒錢,所以出手特別闊;而七、八月是旅遊旺季,旅行花費已讓手頭吃緊,自然無暇再顧及他人。

更出乎意料的是,就連一星期內的不同日子,也會影響捐款的金額。整體來說,周二、周三收到的捐款最多,周末收到的捐款則最少。陳昇瑋分析,周二、周三捐款 額最高,可能是因為大家上班很辛苦,所以也對弱勢族群有更多的同理心;但是到了周末,大家忙著去玩,可能對這些議題沒那麼關注。

此外,只要《蘋果日報》的標題含「老弱」、「單身」、「婦女」等字眼,收到的捐款就比較多;但是,若將體型分成七分,受款人(身材)每「胖」一分,平均捐 款人數就少二十個。這樣的研究結果,擁有十幾年採訪經驗的記者或許都不曾發現,透過資料科學,只要短短一、兩個星期,就能挖掘出經驗也無法比擬的洞見。

台灣輕忽資料科學

態度過於保守 落後美國二十年然而,台灣廠商至今仍不知道資料的力量。「十幾年來我接觸了至少五十家公司,但大部分的人都不理我,因為台灣從來就不把資料放進 priority(優先順位)。」陳昇瑋感嘆,知名電商亞馬遜從一九九五年就開始使用推薦系統,台灣電商卻只注重物流速度,「真的是落後別人二十年!」句 句道出台灣企業的保守心態。

創辦相關論壇

金融、零售業高階主管都來參加為了不落人後,去年起,陳昇瑋開始策畫「台灣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希望能提升業界對資料科學的重視。第一屆年會,吸引了八百多人參加,其中更不乏金融業、零售業的高階主管,都來一睹資料的龐大威力。

除了舉辦活動,陳昇瑋還收了不少弟子,甚至有知名企業送員工來「練功」。跟了他四年的博士後研究員許懷中憶起,當時他會應徵,就是看到陳昇瑋網頁上,一張 鮮奶油蛋糕與貓的照片,底下寫著短短一句:你也想一起來體會貓得到奶油的感覺嗎?許懷中說:「老師對我的啟發不只是believe in data(相信資料),還有培養你對探索世界的胃口、對精進自己的一種渴望。」不僅僅只是一位出色的資料科學家,陳昇瑋還要再培養一批批優秀的資料科學人 才。因為,他視資料科學為一種信仰,要將它發揚光大。

好的資料科學家

必備的四種能力

陳昇瑋認為,一位好的資料科學家具備四種能力,但四種能力都有的人就是獨角獸 (指不存在)。想進入這個熱門行業,要在程式語言、數理統計、領域知識及溝通能力,起碼要具備其中兩項,之後努力統整出三種,就可以成為企業間炙手可熱的人才。

就算具有領域知識,也懂得使用統計工具,若沒有好的溝通能力,將難以說服老闆,好的計畫也可能因此胎死腹中。因此,陳昇瑋認為,好的溝通能力是資料科學家亟需的個人特質。

寫程式的人如何具備領域知識?陳昇瑋引述阿里巴巴數據委員長車品覺的說法,「就是『混』出商業敏感度。」車品覺認為,每周起碼要與第一線做業務的人吃飯,還有周工作報告內容,不能遺漏對接商業部門的主要專案。

另外擁有金融、零售領域知識的人,要如何接近資料分析領域?陳昇瑋建議,至少要熟悉基本的統計工具,譬如R語言(主要用於統計分析、繪圖、資料探勘的程式語言)。

撰文 / 吳沛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919

把好奇心還給孩子

2015-11-30  TCW

前陣子有則新聞,某家百貨公司主辦兒童繪畫比賽,以消費者的發票做為評比選票,一位家長動員親朋去消費換得許多選票,小孩卻落選,他一狀告百貨公司詐欺。

孩子參加比賽原本是件好事,從小我們便鼓勵女兒們參加比賽。因為比賽與課程無關,沒有什麼壓力,可以藉由準備的過程找到學習的樂趣與動機,因此,志在參 加,不在得標。而且我會特別提醒自己,就算結果很好,也不要獎賞或讚美她們,因為獎賞和讚美代表重視結果,會扭曲他們的學習動機。

曾經連續幾年跟女兒去參觀科展得獎作品;看完真嚇一跳,台灣中小學生的科學水準這麼高?

後來才知道,原來讀高中或考大學的推甄名額,會看學生的課外表現來加分,結果家長想盡辦法鼓勵孩子參加比賽,連帶著補習班或家教也應運而生,好比科展也有「職業槍手」個別輔導。其實不要說科展,連平常的作業,有多少是家長幫忙捉刀代筆的?恐怕老師也都心知肚明。

這種被大人「強力指導」下的學習,完全失去科學素養裡最重要的好奇心,以及科學能力培養最關鍵的探索過程。

「探索」是懷抱著某種好

奇、某種想法,然後尋找答案,重要的是失敗、錯誤,在不斷嘗試中獲得的體會與自信。相較於此,我們的孩子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好成績,所以背誦標準答案與快速答題變成我們主要的學習方式。

台灣的孩子在國際上的競賽評比優秀,但是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問的落差,大 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卻不能跳脫標準答案,找出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我們都了解,資訊時代之後,知識的取得已經沒有成本,因此重要性也降低了,在現今的全球化競爭中,創造力與想像力反而越來越重要。但是我們只重結果,如果參加比賽的目的性太強,付出的代價便是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李偉文粉絲團:httpS://zh-tw.facebook.Com/weiwenfans (本專欄由小野、柯志恩、李偉文、王浩威、夏惠汶執筆》

撰文者 李偉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53

【視頻】紮克伯格、馬雲談女兒:保持好奇心 樂觀應對挑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3924.html

【視頻】紮克伯格、馬雲談女兒:保持好奇心 樂觀應對挑戰

一財網 劉佳 2016-03-19 11:21:00

紮克伯格提到,自己希望教給女兒的是好奇心。“世界上有那麽多東西不是顯而易見的,希望她去探索。我希望她無論做什麽,都能問自己為什麽不能做得更好。世界大部分的變化變革是一直有人在問為什麽不能做得更好。我覺得這種價值觀對她是有益的,在這過程中我也會教她說中文。”

在移動互聯網不斷創新的Faceboo創始人紮克伯格,如何教導自己的女兒創新?

“我想可能對她是個壞消息,我承諾過我的妻子我會教她學中文。”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身穿西服的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這樣說。

此前,紮克伯格曾在Facebook上曬出了夫妻一起給剛出生的女兒讀繪本的照片。他們選擇的繪本,叫做“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嬰兒版的量子物理學)。

紮克伯格提到,自己希望教給女兒的是好奇心。“世界上有那麽多東西不是顯而易見的,希望她去探索。我希望她無論做什麽,都能問自己為什麽不能做得更好。世界大部分的變化變革是一直有人在問為什麽不能做得更好。我覺得這種價值觀對她是有益的,在這過程中我也會教她說中文。”

“但那本給嬰兒看的量子力學,我覺得她沒有看懂。” 紮克伯格說。

馬雲則提到,自己的女兒不需要學量子力學,“我們已經這麽辛勤地工作,目的就是讓子孫活的更好,活的更樂觀”。

馬雲說,自己並不關心女兒未來做什麽,只要她健康長大健康,樂觀應對挑戰就是好的,“因為我們會來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行的話會有人來補上的。”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98

金正男之子金韓松2012年露面電視專訪:“我對爺爺充滿好奇。”

金正日的長孫金韓松(金正男長子)2012年曾接受歐洲媒體的采訪。訪談中他說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爺爺金正日和叔叔金正恩。

當時17歲的金韓松剛離開澳門一年,獨自在波斯尼亞莫斯塔爾市的世界聯合學院(UWC)留學。在接受芬蘭國家廣播電視臺(YLE)的采訪時,與主持人,芬蘭前女國防部長雷恩進行了長達29分鐘的對話。視頻中金韓松身穿黑色正裝,佩戴黑框眼鏡,左耳還戴有兩個時髦耳釘,一口流利的英語,從外貌和言行舉止來看讓人很難將他與朝鮮聯想到一起,反而更像韓國某位人氣偶像。

當金韓松被問到其特殊身份,他毫不避諱地說到:“從未見過爺爺金正日,也沒有說過話。我對爺爺很好奇,很想了解他。我甚至不清楚爺爺是否知道我的存在。所以一直期待爺爺能來找我。我想知道爺爺是怎樣的一個人,想了解爺爺個人方面的事情。”

金韓松還提到自己基本是在外婆家長大的,後來才慢慢知道爺爺是朝鮮的領袖。對於當時剛執政的叔叔金正恩也同樣不是很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5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