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遊記140628中歐扮文化奥捷之旅(2)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6/28/%E9%81%8A%E8%A8%98140628%E4%B8%AD%E6%AD%90%E6%89%AE%E6%96%87%E5%8C%96%E5%A5%A5%E6%8D%B7%E4%B9%8B%E6%97%852/'

遊記140628
中歐扮文化奧捷之旅 (2)
朝日執筆

<朝糖訂程>
出遊地點選定後,下一步就是擬定行程了。 按照一般港台遊客的旅遊規劃路線,雙利雙克— 奧地利、匈牙利、捷克和 斯洛伐克向為一體,一般都會在一次行程中走訪四國,或至少奧匈捷三國。
140628a朝糖夫婦作為貧苦打工一族, 即使費盡心力東拼西湊,是次假期亦僅能拼出區區十一天,除去來回的航程,其實真正「有效」的只有八天八夜而已。然而,我們又不想像一般「鴨仔團」那樣只是走馬看花地「到此一遊」,因此就只得作出取捨了。
140628b基於強烈的大日耳曼情意結,唯有忍痛放棄有被稱為「歐洲之心」和「多瑙河明珠」的歷史名城 布達佩斯了。 不過,由於是次旅程的定位是「中歐扮文化之旅」,為了彌補行程中「文化成份」因放棄布達佩斯而造成的鉅額損失,負責路線規劃的朝日,特別在奧捷兩國首都— 維也納和布拉格之外,加上了 莫札特的故鄉,音樂名城 薩爾斯堡Salzburg。 如此讓此行的「文化成份」瞬間大幅提升,而且最重要的還是,薩爾斯堡其實「自古之來」就是今日德國南部 拜仁Bayern(巴伐利亞Bavaria)不知道可不可以分割的一部分,絕對夠「日耳曼」。 況且,薩爾斯堡面積不大,離維也納也只是兩小時的車程,即日來回也非常不錯。

140628c基本行程定好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買機票和預訂酒店了。 朝日素為浪漫主義代表,想像力強,設計和選擇(當然嚴格而言只是「建議」而已)行程,並在途中插科打諢自是「工作重點」。有一句本土諺語: 「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正是本人的最佳寫照。 至於具體的實務工作,諸如預訂表演門票、計劃航班和安排酒店等,還是交給理性務實、幹練可靠的 糖大人來得穩妥。

經過不甚仔細的研究,我們決定的具體路線是先在 維也納住四天,其中一天早出晚歸即日遊覽 薩爾斯堡,然後乘火車到 布拉格,在那裏又住四天,最後一天早上乘長途旅遊巴回維也納機場。 香港當然有來回維也納的航線,甚至「維也納入、布拉格出」的航線也有,主要由 漢莎等「高檔」航空公司營運,價錢不菲。 窮鬼如朝日者,當然只能選擇次等轉航路線。 國航由香港經北京再轉飛維也納的航線,價錢較為相宜,是不少(窮鬼)旅客的心水選擇,朝日夫婦這次也是選搭了這個航班。

至於酒店方面,設施固然重要,但地點卻更為關鍵。 其實對於大多數遊客而言,一般歐陸歷史名城(巴黎、柏林除外)的「有效區域」並不會太大。 由於一般歐洲(尤其是德意志)古城都以 市政廳Rathaus或大教堂為中心,因此只要選擇在「中心」腳程以內的旅店,基本上就等於可以用腳走遍該城八成以上的重要景點了。 當然,如果酒店附近有超市和洗衣店,就更加完美了。只是由於「筆值」所限,在維也納我們只能住在「環城大道Ringstraße」(又譯「戒指路」)旁邊。 喚作「環城大道」,顧名思義,離市中心也有一段距離(但其實也不過二十分鐘的腳程)。不過,卻非常接近博物館區MuseumsQuartier(MQ)、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荷夫堡皇宮Hofburg,而且街口就是地鐵「人民劇院站Volkstheater」和電車站,位置也算不錯,過一條小馬路還有一間不小的超級市場。至於價錢嘛,總算勉強負擔得起吧!
140628d

基本解決了機票和住宿問題後,接下來就是行程的安排了。 夏季到歐洲旅行有一個好處,就是白天特別長。 早上三四點就天亮,一直到晚上八九點天還沒有黑下來,「抵玩好多」。 當然,山長水遠出來一趟不容易嘛,晚上的時間也不能浪費。 難得來到著名的「音樂之都」,總要聽幾場歌劇或音樂會吧,至於布拉格的教堂演奏會和木偶劇也非常有名,當然也不容錯過。 就這樣,八個晚上一共安排了六晚的節目,決心挑戰體能極限!

<啓程>
一切準備就緒,五月二十四日晚上八時,我們帶著行李,滿懷期待地登上由香港飛往北京的國航客機,開始了愉快的「中歐扮文化奧捷之旅」。
140628e從香港飛北京大概要三個半小時,下機時間約莫是十一時半。 我上一次到北京已是十二年前的事了。 經過零八京奧的洗禮,首都國際機場實在大得有點過分。也許是已經接近深夜時份吧,機場大部分地方都顯得有點冷清。 不過細心留意一下,會發現其實很多服務設施根本就像還沒有開放,似乎在日間也不見得會使用,也許這就是中國式的「遠見」,為了將來增加的客運流量而預先做好準備吧!

地方雖然大,櫃位雖然多,但處理轉機的出入境櫃位卻只有一個。 我們考慮了好一陣子要不要「自豪地」走到「中國國民」的櫃位,結果……當然還是走到那條長長的「外國旅客」龍尾去。
140628f

在等上飛往維也納的航班時,打開電話,發現機場是有免費WIFI的。正當歡天喜地想連上去時,卻發現原來這裏和香港機場不同,連上WIFI是要用本地手提電話號碼登記的。 這倒也不是首都機場小氣,而是為了配合國家的「網絡安全」政策,所以上網必須「實名登記」。 國外(境外)遊客如欲使用服務,其實也可以到設於機場某處的服務中心,憑旅遊證件換取上網密碼。 不過我看其實等不了多久就要上機,加上我們本身的「網癮」也不是很嚴重,也就拿本書出來看看打發時間就算了。

零晨兩點鐘,飛機離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直趨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 畢竟也是夜深了,我們上機後倒頭便睡,養好精神,準備迎接在維也納的第一天。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65

遊記140624 中歐扮文化奧捷之旅 (1)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6/24/%E9%81%8A%E8%A8%98140624-%E4%B8%AD%E6%AD%90%E6%89%AE%E6%96%87%E5%8C%96%E5%A5%A7%E6%8D%B7%E4%B9%8B%E6%97%85-1/

遊記140624
中歐扮文化奧捷之旅 (1)(24/5/2014 – 3/6/2014)
朝日執筆

<前言>
有鑒於「掌門天地」的文章長期以來體材偏狹(派sense),兼且風格單調(懶正經),朝日決定開闢新戰線,嘗試投稿另類題材—- 遊記。
不過,眾「門粉」在掌門及其一伙悶餅寫手的長期「餵飼」下,對於嘻嘻哈哈、吃喝玩樂的內容恐怕未必受落。 有見及此,朝日會於文中不時加入歷史地理文化等內容,以期在提升文章知識含量的同時,掩飾是次旅程志在「吃喝玩樂、到此一遊」的膚淺本質。
當然,這樣的結果極有可能是兩面不討好—- 悶得嚟夾冇sense!不過這就不在朝日的控制範圍之內了。

<行前準備>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有道是「讀萬卷書,還得走萬里路」。 像朝日這類不太愛讀書,卻喜歡口水花噴噴的假讀書人,就更有必要多到不同的地方了。 所以,朝日夫婦雖然窮,但仍然堅持省吃儉用,騰出一丁點錢,讓每年都可以到不同的地方見識一下。

對演化生物學稍有認識的都會知道,「選擇權」從來都是屬於女性的!而男性的天職則是「提出OFFER讓伴侶作出選擇」! 一如以往,朝日向 “糖大人” (編按:此處指涉Candy,野人會之 “會后”,朝日之太座、剋星…..) 提出了南非、斯堪的那維亞(北歐)、俄羅斯、低地三國(荷比盧)和中歐(奧匈捷)等多項選擇。 最後,在「大日耳曼FAN屎」朝日的力sell之下,大人「坤綱獨斷」,決定以中歐為此行的目的地。

140623a在這裏可能得先向對歐洲歷史不太熟悉的朋友,稍作一下說明。 說到日耳曼,大家自然就會想到德國,而著名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會讓人覺得就是「德國的古稱」。不過,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其實遠比今天的德國大得多,而帝國在不同時期最輝煌的兩個古都,也都不在今天的德國領土之上。

話說法蘭克王國的 卡爾大帝Karl der Große(又或以法文音譯為「查理曼Charlemagne」,亦稱「查理大帝」,但「查理曼大帝」則是錯誤的,因為「曼」本身已是「大帝」之意,總不能喚做「查理大帝大帝」吧!) 在八世紀末九世紀初蕩平六合,一統歐洲,並獲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他死後偌大的國土為三子瓜分,分別建立了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
140623b

此三國大抵可視為今日法國、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前身。後來東法蘭克王國的 奧托大帝再次得到上帝透過教皇施予的榮寵,「升呢」為「神聖羅馬皇帝」。自此,「神聖羅馬皇帝」就成了德意志諸侯共主的尊號了。

然而「神聖羅馬皇帝」之位,一如古代「正牌」羅馬帝國皇帝一樣,不由世襲,而是經過一個由一眾有勢力的東法蘭克諸侯組成,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透過民主程序協商產生。 不過該「選委會」的組成辦法,向無定制,全憑當其時各路諸侯的勢力消長而定。 還有一點須要注意的是,其實這個「選委會」選出來的「共主」,其尊號僅是「羅馬人之王Rex Romanorum」(當然他的統治地區並不包括羅馬),若要得到至尊的稱號,正式加冕成為「神聖羅馬皇帝」,還要得到教皇的祝福。 (題外話,自卡爾五世後所有的「皇帝」,其實都没有得到教宗加冕,故此嚴格來說,他們最多只能算是「皇帝當選人」。)

140623c1347年來自盧森堡王朝的一代英主 卡爾四世Karl IV,在「選舉」中勝出,並於1355年得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 卡爾四世文韜武略,經過一番軟硬兼施合縱連橫,終於頒下「金璽詔書」,為帝國最高領導人產生辦法「一錘定音」。
他把帝國的首都定在其「龍起之地」布拉格Praha/Prague(其父為波希米亞王,他本人自十七歲已是布拉格近衛軍團長),並在當地大興土木,修橋鋪路立大學建教堂。 其時歐洲人口過萬的城市已是屈指可數,而布拉格人口竟高達四萬之譜,號稱天下(歐洲)第一大城(同期元帝國臨安城人口約一百萬),締造帝國盛世。

至於後來一直壟斷神聖羅馬皇帝之位的哈布斯堡家族,則一直把首都放在維也納。 直到一戰之前,維也納Wien/Vienna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德語城市(今天是第二,僅次於柏林)。 故此,要感受日耳曼的歷史榮光,奧地利和捷克是今天德國本土以外的好選擇。 另外,奧地利和捷克都是「神根公約Schengener Abkommen(德)/Schengen Agreement(英)」的成員國,持特區護照入境不需簽證。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69

遊記140729奧捷之旅(5)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7/29/%E9%81%8A%E8%A8%98140729%E5%A5%A7%E6%8D%B7%E4%B9%8B%E6%97%855/

遊記140729
中歐扮文化奧捷之旅(5)
朝日執筆

行程第一天(25/5/2014)之二:1.2/8
繞著地鐵站樓轉了幾圈,(自覺)充份地感受了 華格納的「現代氣息」後,看看還沒到九時,各式展覽當然還未開檔,但猜想上帝的門應該會早點為羔羊敞開吧!

剛才的地鐵站名為「卡爾廣場站」,顧名思義,就是因為這個站就在卡爾廣場的前面。 那卡爾廣場又因何得名?因為她就在「卡爾教堂Karlskirche」的正門口。 基本上,「XX廣場」就是位於一幢名為「XX」的建築物前面的一片空地,又或者是一片竪立了一個「XX像」的空地。不過,「廣場」這個譯名有點誤導,因為不一定所有廣場都像「天安門廣場」一樣「廣」,歐洲不少古城的「廣場」其實都只是一片小空地。
140729a

這座卡爾教堂既然前面有個廣場,說明她必然是,或至少曾經是一個重要的地標性建築。 事實上,她幾乎可以說是維也納城中最重要的巴洛克式建築,注意,不是奧匈帝國時期的「新巴洛克」,而是貨真價實,為頌揚上帝的偉大而興建的「真‧巴洛克」! 卡爾教堂得名於在維也納出生的神聖羅馬皇帝 卡爾六世Karl VI,他是「正宗」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後一代男嗣,也是著名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的其中一名「主角」!
140729b

這個故事的因由就得由十六世紀初開始說起了。 話說十五世紀後期,卡斯蒂亞女王 伊莎貝拉一世Isabel I la Católica與阿拉貢國王 費迪南二世Fernando II de Aragón聯姻,成為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和葡萄牙)上最強大的力量。 夫婦二人同心同德,致力「驅除回虜,收復國土Reconquista」,基本上統一了西班牙。 二人死後,由於兒子都先後早夭,王位由「有點問題」的公主 胡安娜Juana I de Castilla繼承,史稱「瘋女胡安娜Juana la Loca」。

胡安娜的丈夫「美男子菲立(費利佩一世Felipe I el Hermoso)」,是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的兒子。由於胡安娜的「特別情況」,西班牙的國政為菲立王夫所把持。 菲立和胡安娜的長子,就是後來統治近半個歐洲的哈布斯堡盛世締造者—- 西班牙王 卡洛斯一世Carlos I,同時是神聖羅馬皇帝 卡爾五世Karl V。
140729d

卡爾五世雄才大略,上任後即時下令贊助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1525年在 帕維亞之戰生擒宿敵法王,1527年帶兵直搗羅馬,「朝見」教宗。 整個德意志、低地國(尼德蘭)、南意大利、突尼西亞和大量美洲殖民地,都盡歸其治下。
140729c

不過鬼佬的想法與我們Chinese就是有點不同。 正如九世紀初的「初代」卡爾大帝(查理曼)辛辛苦苦統一天下後,又會覺得地方太大難以管理,於是把國家分為三份。 卡爾五世同樣把國土分為兩大部分。他讓弟弟費迪南一世Ferdinand I繼承神聖羅馬皇帝之位,接收東部德意志和奧地利的領土;至於西面的西班牙及其歐洲屬土(如尼德蘭)與海外殖民地,則交給了兒子 菲立Philipp,讓他成為西班牙王 費利佩二世Felipe II,史稱「謹慎者費利佩Felipe el Prudente」。 卡爾並同時廢除了菲立及其後裔對奧地利爵位的繼承權。 自此,哈布斯堡家族雖然同時統轄歐洲東西兩大強權,但卻一直分為兩個支系,各自傳承。


140729f 140729g

 

 

 

 

不過這個情況過了百多年,出現了改變的契機。1665年,年僅四歲的西班牙王 卡洛斯二世Carlos II即位。 其人得到先祖 胡安娜的「良好遺傳」,故有「撞邪者El Hechizado」的外號,是史上著名的昏庸之君。 不過話說回來,昏君何其多,當時西班牙國勢雖然已走下坡,但區區一兩個「敗家子」還不能把這份大大的家當怎樣,所以「治國無能」其實也不怎麼打緊。 然而其他方面「無能」就大不一樣了。事實上,卡洛斯二世除了相貌相當「樣衰」以外,還是一名「勃起性功能障礙症」患者!作為一國之君,這種「無能」實在是一個頭等嚴重的問題!140729h

由於「寡人有疾」是公開的秘密,西班牙王位的承繼問題很早就成了朝野,以至整個歐洲極度關注之事。 打了一輪算盤,有資格繼承西班牙王位的有三人:法國安茹公爵菲力Philippe von Anjou,他是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王儲的次子;巴伐利亞的 費迪南親王,他是神聖羅馬皇帝 利奧波德一世的外孫,不過他很快就英年早逝了。 還有一位就是我在故事開始前所說,建造維也納卡爾教堂的卡爾六世,他當時是神聖羅馬皇帝 利奧波德一世之子,奧利地的卡爾大公。
140729j 140729i

 

 

 

 

 

 

 

 

 

神聖羅馬帝國方面,當然亟欲藉此機會,重新統一哈布斯堡家族的所有領地,然而,這卻是西班牙國內各大貴族權臣最為擔心的事。 他們於是脅迫國王 卡洛斯二世立下遺詔,將王位傳給安茹公爵,條件是他要放棄法國王位的承繼權。

豈料當安茹公爵在1701年即位為西班牙王 費利佩五世Felipe V時,太陽王卻遲遲未履約將他的寶貝孫子從法國王位的繼承名單上刪除。*** 此舉引英國、尼德蘭及神聖羅馬方面的不安,最終爆發了著名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 神聖羅馬(奧地利)、英格蘭王國、140729k勃蘭登堡選帝侯(即普魯士王國的前身)、漢諾威及數個德意志小邦和大部分意大利邦國組成「反法同盟」。 法國的盟友則只有「大半個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等其他德意志邦國,還有薩伏依(今意大利西北都靈附近)和葡萄牙,但後兩者在開戰不足一年就已經倒向敵陣。

戰爭前後打了十四年,英國的 邱吉爾公爵John Churchill, 1st Duke of Marlborough、奧地利的 歐根親王Prinz Eugen von Savoyen和法國的 維拉爾親王Claude Louis Hector de Villars, Prince de Martigues在戰爭中名動天下,被後世並稱為十八世紀初三大名將。其中歐根親王更是出將入相,將其老闆 卡爾六世的鋒頭完全蓋過。
140729l

分享文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05

遊記140804奧捷之旅(6)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8/04/%E9%81%8A%E8%A8%98140804%E5%A5%A7%E6%8D%B7%E4%B9%8B%E6%97%856/

遊記140804
中歐扮文化奧捷之旅 (6)
朝日執筆

從戰爭最初的目的而言,法國是贏家。 安茹公爵最終坐穩了西班牙的王位,但在西班牙的 波旁一系被限制今後不得繼承法國王位。 然而,法國在此役元氣大傷,「太陽王」在國民中建立的的形象和人氣大幅下滑,曾經由巴黎市議會進獻的「路易大帝Louis le Grande」稱號,自此在人民的記憶中消失。

相反,「戰敗」的英國從西班牙手上得到了 直布羅陀(一直至今),還有西班牙帝國三十年的黑奴專賣權,從此開拓了加勒比海的海洋之路,與及大西洋三角貿易的商機。 而且,英格蘭在戰爭期間更借勢合併了蘇格蘭,建立了「大不列顛王國」
140804a

神聖羅馬帝國方面,戰爭提升了皇帝的權威。 勃蘭登堡選帝侯在戰爭中對皇帝大力支持,作為回報,皇帝承認了選侯除了是帝國封臣外,還有「普魯士王」這個新身份。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雖然失去了「統一東西」的機會,卻得到了西班牙在歐洲幾乎所有的屬地,其中包括 西屬尼德蘭(南尼德蘭)和大半個意大利的 拿玻里、米蘭和薩丁尼亞,得以從南北兩路壓迫其宿敵法國。140804b

越說越遠,我們還是先回到維也納的卡爾教堂吧! 正如古代其他曠日持久的大規模戰爭一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的結束,很大程度是因為疫病的流行。 不過戰爭與疫症其實也是互為因果。 戰爭造成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和衛生問題,往往是疫病流行的原因。相反,當戰爭漸趨平息,疫情也就自然放緩。

卡爾教堂正是戰爭末期,維也納大鼠疫結束,卡爾六世為感謝上帝恩典而建的。教堂的主保聖人是「伏病聖人」聖嘉祿.鮑榮茂San Carlo Borromeo (他以致力於撲殺「導致瘟疫的女巫」而被封為聖人)。
140804c

教堂費時二十五年,在1737年落成。從卡爾廣場望去,前面有一個圓形的大水池,池中置有現代風格雕塑。 時間還很早,遊人不多,倒映在池面的教堂讓人有種份外寧謐的感覺。

教堂除了最明顯的巴洛克風格外,其實還有多種風格糅合其中。正面是古希臘神廟風格,三角形檐台上有聖嘉祿的塑像,左右邊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式的。 前方是模仿古羅馬皇帝的「凱旋柱」, 青色的圓頂是當時非常流行(卻讓中國人完全不明所以)的「中國風」!
140804d

教堂的正門沒有開,我們從側門打算進去參觀,卻看見緊閉的門上掛著一個牌子:「儀式時間,暫停參觀」!WTF ──Why? It’s Too Funny! 實在是太有趣了! 我們完全忘了今天原來是星期日!安息日教堂當然是要「安息」了!可幸上帝也沒有完全拒絕我們,牌子下面說星期日午飯後還會開放予閒人參觀,哈利路亞!

既然教堂要下午才能進去,其他展覽場館當然也未開門。 晨早流流,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去呢?公園! 不要告訴我公園在星期日家庭日會是休息日,我可真的受不住!
星期天的上午九時,地鐵站內只有一家麥當當開了門(上集提到的地鐵站咖啡店也未開門,原來維也納人星期天是不用吃早餐的),吃過一頓似乎比香港麥記味道稍好的早餐後,我們就前往以名人塑像著稱的維也納「城市公園Stadpark」了。

城市公園在「環城大道」東面,離卡爾廣場並不遠,我們乘地鐵U4線一個站就到了。 這裏從前是 卡洛林城門Karolinenstadttor外一片緩緩的坡地,在當時就已是著名的休閒區域。 拆除城牆開闢環城大道時,當時的維也納市長就決定將這塊空地建成維也納第一個公園。
140804e

一走入公園就看到一條明顯處於枯水期的河流, 河堤的兩側可以看到各種語言的塗鴉,其中還有用簡體中文抒發的政治表態。公園就是被這一條多瑙河的支流(也許稱為「明渠」會較為合適)一分為二,但精華部分都集中在西岸靠近環城大道的一邊,我們自然也是往這邊走。
140804f

正在納悶維也納到底有誰如此熱切地希望將「爱国≠爱党」這個重要訊息與大眾「些牙」之際,一走到公園的大草地……是「法輪大法」!就是傳說中除了中華帝國本土以外,遍布世界各地,以真善忍拯救世界的「法輪大法」!正在草地上「轉法輪」的傳功者,看到我們的東亞面孔,立即衝上來,意欲向我們揭露中共「邪惡的真相」。 我告訴他們自己來自自由之港,這些圖片和那些文章已經看過的了,對中共的了解也不少。

婉拒了法輪大法的「詳細講解」後,終於來到這個公園最重要的名勝—-「金身史特勞斯像」。

140804g以圓舞曲(華爾滋)成名的 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一共有140804h兩個,一個是老爸,後世稱為 老約翰.史特勞斯,號曰「圓舞曲之父」;另一個是兒子,後世稱為 小約翰.史特勞斯,人稱「圓舞曲之王」。 較為出名的是兒子「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這個就是他的塑像。

一般人提到維也納的音樂家,總是先想到莫札特。然而莫札特出生和成長都在薩爾斯堡,維也納不過是他的成名之地。而小約翰.史特勞斯卻是「完全」屬於維也納的,他出生、成長,以至於死在維也納。 莫札特固然是天才,但小約翰.史特勞斯卻把華爾滋這種原本只是鄉間農民的舞曲形式,提升到哈布斯堡宮廷之中,並成為一項高尚優雅的潮流。 單是這種開啟一代風氣之先的成就,就足以在音樂史上140804i刻下大名,絲毫不比莫札特遜色。他的耀目光芒長久以來是被另一顆明星掩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00

遊記140814奧捷之旅(7)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8/14/%E9%81%8A%E8%A8%98140814%E5%A5%A7%E6%8D%B7%E4%B9%8B%E6%97%857/

遊記140814 中歐扮文化奧捷之旅 (7) 朝日執筆 140814a這個鍍金 史特勞斯像在1921年開幕,然而不知何故,其黃金表層在1935年被取走。 現在這個金身據說是1992年來自日本的粉絲捐資重塑的。 為了讓遊客更能了解這位音樂巨人,塑像旁邊還有部提供十種語言的講解機,只要投入一歐元,它就會以英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斯洛文尼亞語、西班牙語、捷克語、馬劄爾語(匈牙利語)、波蘭語或日語其中一種,為你介紹這位「圓舞曲大王」的一生成就,當然還會伴以大師的首本名曲(例如幾乎無人不識的《藍色多瑙河》,據說當年史大師作了此曲,風靡一時後,維也納人才驚覺:「多瑙河原來是藍色的!」)。 關於這個講解機,還有兩點說明。 一140814b是它非常「政治正確」,例如「英語」會同時標示英國和美國國旗(這不是擺明看不起澳紐和加拿大嗎?);法語就標示法國、比利時和瑞士的國旗。不過以本人陰謀論度之,其真正目的其實是希望在德語的一格標示德國國旗的同時,可以毫不尷尬地標示奧地利國旗。 至於第二點……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就是祖國還夠不上格調,人家史特勞斯根本不屑和你說話。 上面說過,城市公園是以名人塑像「成名」的。 140814c除了小約翰.史特勞斯外,當然還有很多維也納的名人塑像。 公園入口處即有大地圖,以便粉絲按圖遁跡朝拜。「遁跡而往」,由於見識少,公園中的名人我們認得的並不多。 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 – 1828)和馬卡特Hans Makart(1840 – 1884)是其中少數名氣大得足以讓我認識的大師。 「樂曲之王」舒伯特的大名,各位大概不會不認識吧?在其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中,作品竟達六百多首。 其中有不少都是替 歌德、席勒、海涅等大詩人的詩作譜曲。 他被認為是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巨匠,也是浪漫主義前期的代表人物,堪稱承先啟後。 至於其他厲害的成就和事跡,也許很多古典樂迷會比我更清楚,這裏也不多說了。 140814d維也納不愧為「音樂之都」,根據本人不完全地訪問身邊的朋友,讓他們說說認識那些維也納,甚至奧地利的名人時,他們幾乎清一色講出的都是音樂家的名字。其實維也納作為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曾經的歐洲文化中心,又豈只音樂而已? 這裏想為各位介紹一下 馬卡特Hans Makart(1840-1884),他是十九世紀末期的一位著名畫家。 之前在提到「維也納分離派」時,曾說過所謂「分離」的對象,其實就是皇帝 法蘭斯.約瑟夫一世的「復古主義」和當時藝壇掌權的「學院派」。而馬卡特正正就是「學院派」的代表畫家,他被譽為當代(新)古典主義及矯飾主義風格的巨匠。 雖然在藝術上屬於「建制派」,但馬卡特的藝術生涯絕非一帆風順。 他十八歲時曾入讀維也納學院,但不旋踵即被認為「毫無天份」而被勒令退學。 他的畫家舅舅覺得他的作品其實有一種古典的特質,遂資助他到慕尼黑學院跟隨當時著名的歷史畫家 比洛提Karl von Piloty學藝。 1868年他的兩幅三聯式裝飾屏畫在慕尼黑展出,大獲好評,更吸引到一位意想不到貴客的青睞。 1869年決心「重建帝國恢宏氣度」的奧匈帝140814e國皇帝 法蘭斯.約瑟夫一世,邀請這位年青的「學院派」古典主義藝術家到帝國的首都,為新建成的行宮擔任裝飾的工作。 馬卡特自此深沐皇恩,以禦用美術家的身份,擔綱了如維也維歌劇院等大型項目的裝飾美術總監,成為維也納古典主義裝飾性繪畫的領軍人物。 1879年皇帝陛下親自下聘,邀請不足四十歲的馬卡特在於皇家美術學院教授歷史繪畫。 翌年,法蘭斯.約瑟夫一世與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皇後」的 茜茜公主Sisi銀婚紀念,馬卡特受命負責整套儀式的所有服裝和佩飾,其聲名達致顛峰,成為全國知名的大師。 「為報黃金臺上意,提攜纖毫為君死。」馬卡特將皇上推許的「古典主義」推上了最後的高峰,他的作品不論裝飾或繪畫均成為維也納藝壇的重要範式,連後來的「分離派」代表人物 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 – 1918)也不能避免地受到他的影響。140814f 馬卡特的畫作以多幅的系列式聯畫和肖像為主,尤擅女性人像。(附圖《五感》Die Fünf Sinne / The five senses)當然,其賴以成名的歷史(神話)場境繪畫,也非常有名。 (附圖《阿里阿德涅的勝利》Der Triumph der Ariadne / The Triumph of Ariadne ,阿里阿德涅愛上了英雄 忒修斯Theseus,並用一個線團協助忒修斯破解了克里特島上的迷宮。) 1884馬卡特因急病猝逝,年僅四十四歲,其喪禮以隆重的國葬方式舉行,舉國同哀。 140814g除了名人塑像外,城市公園內還有140814h一個特別的景點— 「自由沙龍Kürsalon」。自從1868年10月15日,小約翰.施特勞斯在這裡舉辦了他的第一場音樂會開始,「自由沙龍」就成了音樂和舞蹈表演的熱門場地。 時至今日,這裏的主要用途變成了餐廳和咖啡店,客人在品嚐美食之餘,也可以同時欣賞美妙的音樂表演,雙重享受。 在城市公園內徐徐漫步,看看假日到公園樂享休閒的遊人,走著走著,不覺已經快十點了。各旅遊景點大概也開門了吧。在和煦的陽光下,我們不緊不慢地走向下一個目的地—-「分離派會館Secessionsgebäude」。 140814i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91

遊記140820奧捷之旅(8)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8/20/%E9%81%8A%E8%A8%98140820%E5%A5%A7%E6%8D%B7%E4%B9%8B%E6%97%858/

遊記140820
中歐扮文化奧捷之旅(8)
朝日執筆

行程第一天(25/5/2014)之 三
在城市公園「閒遊」了一圈後,140820a總算快十點了。 離開公園,我們沿著環城大道往回走,向今天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地「分離派會館」進發,途中還看到奧匈帝國開國之君 法蘭斯‧約瑟夫一世(碑文中的Joseph是古德語的拼法,現代德語基本上都會用F統一代替PH)的澟澟馬上英姿。 他雖然塑造了今日維也納的燦爛,但卻未能挽救帝國的衰亡,不免令人嘆息。

走不了十五分鐘,就看到分離派會館著名的「黃金圓頂」。
1898年,以對抗「藝術建制」為號召的一群「少壯派」藝術家漸成氣候,因此決定建立一個「根據地」,遂推舉剛過而立之年的青年建築師 歐爾布里希,為眾人建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分離派會館」。 會館的建築本身,就已是一個「分離派」的宣言,一個向「藝術建制」的挑戰!「維也納分離派」也在這一刻,正式成立。

140820b這個在落成之初曾被保守派譏笑為「鍍金大白菜」的「分離派」建築,今天已成為維也納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標。 走近一點,就可以看清楚屋頂的「金球」,其實是由無數片金色的月桂葉組成的。 月桂葉是這座建築的重要主題,除了屋頂外,外牆的紋飾都大量應用。 這個黃金屋頂是建築師 歐爾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最知名的作品。 其實也不必太費心,就能發現這個分離派會館的建築風格,與之前看到的 卡爾廣場地鐵站樓,完全是一脈相承。 不錯,歐爾布里希正是 華格納的首席愛徒,而且也有份參與老師對站樓的設計工作。

正門立面上有蛇髮女妖 墨杜莎Μέδουσα140820c/Medusa頭像作為楣飾。 根據希臘神話,墨杜莎本是一名美少女,卻因在雅典娜神殿誇示自己的美貌,因而被雅典娜變成醜陋的蛇髮女妖。 「分離派」以墨杜莎自況,比喻自己敢向權威展現「真實的美」和「人間的美」,縱然受到「神的詛咒」、強權的打壓,也絕不退縮。 大門的上方則刻著分離派運動的格言:「每個時代皆有其藝術,每種藝術皆有其自由!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 !

1898年分離派會館落成,並舉辦了該派的第一次大型藝術展。1900 年出版第一期會刊。1902年舉辦第十四次展覽— 貝多芬特展。
分離派認為貝多芬的音樂與該派的理念同出一轍,來自德國、奧地利等大德意誌地區,以至全歐洲的新銳藝術家,以不同的手法表現出他們各自認為最「合理」的貝多芬。 這次展覽中的展品,不少也成了分離派的代表性藝術品。 「貝多芬大展」標誌著維也納分離派發展的最高峰。翌年,該會得到銀行家註資,並成立「維也納工作聯盟Wiener Werksttte」。 然而,展覽展現出的「左膠」想像和「親猶情結」,為分離派樹立了大批保守和反猶的敵人。
140820d

有道是花無百日紅,隨著 華格納、莫塞爾Koloman Moser克林姆和席勒Egon Schiele等在1918年相繼去世,分離派花果雕零,「維也納工作聯盟」也終於在1932年正式收檔。
時至今日,分離派會館成了新進/當代藝術的展覽場地。 而當年擺滿整個會館的作品,今天大部分都已經成為歐洲各大藝術館的藏品了,只餘下初代掌門 克林姆的「貝多芬橫帶Beethovenfries」壁畫,仍一直留在牆上,帶不走。
140820e

說實話,本人作為一個「老餅」,對「當代藝術」向來不甚了了。對這些重視「概念」遠多於技藝和手法的「藝術品」,一般都只是感到一頭霧水。 記得當年不知天高地厚,「盲頭烏蠅」撞入了巴黎羅浮宮附近一間名字也不太記得的藝術館內……「火星是很危險的,我們還是快點回地球吧!」就是我當時唯一的記憶。 現在畢竟年紀大了,見識也多了,在這分離派會館中也不至於覺得「太危險」,但也顯然不太能夠投入欣賞。

作為一個有時代精神象徵的建築物,作為一個維也納的藝術地標,作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分離派會館也是值得來的。 只不過,除非閣下對現代藝術有濃厚興趣,又或閣下是分離派的鐵桿粉絲,再或者閣下原來是「火星人」,否則,並不建議在這裏花太多的時間。當然若閣下的時間多得要「殺」的話,又另作別論。
140820f離開分離派會館,已是午飯時間了,我們決定到附近的「黑山咖啡館Café Schwarzenberg」。 在十八世紀之時,維也納與巴黎並稱為歐洲東西文化之都。 在還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咖啡館就是(撈得掂的)知識分子和(撈唔掂的)文藝青年的聚腳點,他們在巴黎和維也納的咖啡館內交流知識和想法,結識同道中人和未來的權貴。 咖啡館堪稱「文化之都」的心臟,不斷向這個繁盛的時代輸送文化的血液。

相比於巴黎,維也納的「咖啡文化」歷史更為悠久— 咖啡畢竟是由東方傳入的嘛!十七世紀,奧斯曼土耳其的國勢到達高峰。然而,就在1683年,帝國大維齊爾(宰相)率軍深入歐洲腹地,並圍困維也納城數月之久,最終敗北而回。帝國本來似乎是無窮的擴張,在維也納遭到挫敗。 哈布斯堡王朝在此戰奠定了她在歐洲東面的地位,而奧斯曼帝國則在此役由盛轉衰。
土耳其人走了,但他們卻留下了「惡魔的飲料」。 1684年,也就是維也納大戰後的翌年,第一間咖啡館在維也納開業。咖啡和咖啡館,從此成為維也納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咖啡館不單是為了喝杯咖啡。在資訊不如今天發達的年代,咖啡館提供的多種報紙和雜誌,吸引了全城所有「識字」的人!無論是哲學思想、音樂理論、藝術概念,以經濟訊息和政治情報,都在咖啡館半地下半公開地流通著。 據說在十八世紀,維也納每間稍有規模的咖啡館,都一定有帝國的情報人員長駐監控(工作就有點像今天強國的「網警」),以防捅出亂子。
140820g不過,咖啡館這個行業卻是非常的蓬勃。由剛開始的四間,到十八世紀增加到八十間。到了今天,整個維也納市區已有超過二千間咖啡館了,其中過百年歷史的也有五十多間,反正就是「梗有一間喺左近」。

我們午餐的黑山咖啡館Café Schwarzenberg座落於環城大道上,位處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協會和演奏會大廳的中心點,離卡爾教堂也只是兩個小街口,旁邊還有維也納少見的購物中心。 黑山咖啡館在1865年開業,一直都是環城大道上的名店代表。 咖啡店內還是一如百多年來,牆上掛滿新進畫家寄賣的作品。 這是一個傳統,窮得連咖啡錢也付不起,就用畫來抵數,放在店中寄賣,賣得出就分一半給咖啡館。今天當然已沒有這樣的運作。

用玻璃杯裝著的,是混合了冧酒的「馬車夫咖啡Kutscher Café」,非常「帶勁」。 據說當年的馬車夫在冬天早上開工前會先來一杯,既提神又暖身,咖啡因而得名。 至於招牌的「莫劄特咖啡」,反而不怎麼特別。
主食是東歐名菜「匈牙利燉牛肉(湯)Gulyáshús」,從字面直譯就是「牧牛人Gulyás(烹製)的肉」,因此有時也會簡稱為Gulyás。這道菜非常有名!在共產時代,就有一種說法,謂若然蘇聯的共產主義是「土豆燒牛肉」,匈牙利的共產主義就是Gulyáshús!不過雖說是匈牙利名菜,但其實在整個前奧匈版圖(包括捷克斯洛伐克)也非常流行。 伴碟的麵包團子也是當地的傳統食物,蘸牛肉汁吃非常可口,也非常飽肚。 至於甜品,則是本店的的另一招牌「莫劄特蛋糕」。 綠色的外層,黃色和啡色的夾層,還有厚實的餅底,呈現出豐富的層次。 相比於本港,歐洲的甜品一般都偏甜,不過這個「莫劄特蛋糕」還算可以接受,不至於一咬下去就「滿口砂糖」。 只是,恕我眼背(或口背或耳背),不知這蛋糕與莫劄特到底有何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35

遊記140820奧捷之旅(8)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8/20/%E9%81%8A%E8%A8%98140820%E5%A5%A7%E6%8D%B7%E4%B9%8B%E6%97%858/

遊記140820
中歐扮文化奧捷之旅(8)
朝日執筆

行程第一天(25/5/2014)之 三
在城市公園「閒遊」了一圈後,140820a總算快十點了。 離開公園,我們沿著環城大道往回走,向今天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地「分離派會館」進發,途中還看到奧匈帝國開國之君 法蘭斯‧約瑟夫一世(碑文中的Joseph是古德語的拼法,現代德語基本上都會用F統一代替PH)的澟澟馬上英姿。 他雖然塑造了今日維也納的燦爛,但卻未能挽救帝國的衰亡,不免令人嘆息。

走不了十五分鐘,就看到分離派會館著名的「黃金圓頂」。
1898年,以對抗「藝術建制」為號召的一群「少壯派」藝術家漸成氣候,因此決定建立一個「根據地」,遂推舉剛過而立之年的青年建築師 歐爾布里希,為眾人建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分離派會館」。 會館的建築本身,就已是一個「分離派」的宣言,一個向「藝術建制」的挑戰!「維也納分離派」也在這一刻,正式成立。

140820b這個在落成之初曾被保守派譏笑為「鍍金大白菜」的「分離派」建築,今天已成為維也納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標。 走近一點,就可以看清楚屋頂的「金球」,其實是由無數片金色的月桂葉組成的。 月桂葉是這座建築的重要主題,除了屋頂外,外牆的紋飾都大量應用。 這個黃金屋頂是建築師 歐爾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最知名的作品。 其實也不必太費心,就能發現這個分離派會館的建築風格,與之前看到的 卡爾廣場地鐵站樓,完全是一脈相承。 不錯,歐爾布里希正是 華格納的首席愛徒,而且也有份參與老師對站樓的設計工作。

正門立面上有蛇髮女妖 墨杜莎Μέδουσα140820c/Medusa頭像作為楣飾。 根據希臘神話,墨杜莎本是一名美少女,卻因在雅典娜神殿誇示自己的美貌,因而被雅典娜變成醜陋的蛇髮女妖。 「分離派」以墨杜莎自況,比喻自己敢向權威展現「真實的美」和「人間的美」,縱然受到「神的詛咒」、強權的打壓,也絕不退縮。 大門的上方則刻著分離派運動的格言:「每個時代皆有其藝術,每種藝術皆有其自由!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 !

1898年分離派會館落成,並舉辦了該派的第一次大型藝術展。1900 年出版第一期會刊。1902年舉辦第十四次展覽— 貝多芬特展。
分離派認為貝多芬的音樂與該派的理念同出一轍,來自德國、奧地利等大德意誌地區,以至全歐洲的新銳藝術家,以不同的手法表現出他們各自認為最「合理」的貝多芬。 這次展覽中的展品,不少也成了分離派的代表性藝術品。 「貝多芬大展」標誌著維也納分離派發展的最高峰。翌年,該會得到銀行家註資,並成立「維也納工作聯盟Wiener Werksttte」。 然而,展覽展現出的「左膠」想像和「親猶情結」,為分離派樹立了大批保守和反猶的敵人。
140820d

有道是花無百日紅,隨著 華格納、莫塞爾Koloman Moser克林姆和席勒Egon Schiele等在1918年相繼去世,分離派花果雕零,「維也納工作聯盟」也終於在1932年正式收檔。
時至今日,分離派會館成了新進/當代藝術的展覽場地。 而當年擺滿整個會館的作品,今天大部分都已經成為歐洲各大藝術館的藏品了,只餘下初代掌門 克林姆的「貝多芬橫帶Beethovenfries」壁畫,仍一直留在牆上,帶不走。
140820e

說實話,本人作為一個「老餅」,對「當代藝術」向來不甚了了。對這些重視「概念」遠多於技藝和手法的「藝術品」,一般都只是感到一頭霧水。 記得當年不知天高地厚,「盲頭烏蠅」撞入了巴黎羅浮宮附近一間名字也不太記得的藝術館內……「火星是很危險的,我們還是快點回地球吧!」就是我當時唯一的記憶。 現在畢竟年紀大了,見識也多了,在這分離派會館中也不至於覺得「太危險」,但也顯然不太能夠投入欣賞。

作為一個有時代精神象徵的建築物,作為一個維也納的藝術地標,作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分離派會館也是值得來的。 只不過,除非閣下對現代藝術有濃厚興趣,又或閣下是分離派的鐵桿粉絲,再或者閣下原來是「火星人」,否則,並不建議在這裏花太多的時間。當然若閣下的時間多得要「殺」的話,又另作別論。
140820f離開分離派會館,已是午飯時間了,我們決定到附近的「黑山咖啡館Café Schwarzenberg」。 在十八世紀之時,維也納與巴黎並稱為歐洲東西文化之都。 在還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咖啡館就是(撈得掂的)知識分子和(撈唔掂的)文藝青年的聚腳點,他們在巴黎和維也納的咖啡館內交流知識和想法,結識同道中人和未來的權貴。 咖啡館堪稱「文化之都」的心臟,不斷向這個繁盛的時代輸送文化的血液。

相比於巴黎,維也納的「咖啡文化」歷史更為悠久— 咖啡畢竟是由東方傳入的嘛!十七世紀,奧斯曼土耳其的國勢到達高峰。然而,就在1683年,帝國大維齊爾(宰相)率軍深入歐洲腹地,並圍困維也納城數月之久,最終敗北而回。帝國本來似乎是無窮的擴張,在維也納遭到挫敗。 哈布斯堡王朝在此戰奠定了她在歐洲東面的地位,而奧斯曼帝國則在此役由盛轉衰。
土耳其人走了,但他們卻留下了「惡魔的飲料」。 1684年,也就是維也納大戰後的翌年,第一間咖啡館在維也納開業。咖啡和咖啡館,從此成為維也納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咖啡館不單是為了喝杯咖啡。在資訊不如今天發達的年代,咖啡館提供的多種報紙和雜誌,吸引了全城所有「識字」的人!無論是哲學思想、音樂理論、藝術概念,以經濟訊息和政治情報,都在咖啡館半地下半公開地流通著。 據說在十八世紀,維也納每間稍有規模的咖啡館,都一定有帝國的情報人員長駐監控(工作就有點像今天強國的「網警」),以防捅出亂子。
140820g不過,咖啡館這個行業卻是非常的蓬勃。由剛開始的四間,到十八世紀增加到八十間。到了今天,整個維也納市區已有超過二千間咖啡館了,其中過百年歷史的也有五十多間,反正就是「梗有一間喺左近」。

我們午餐的黑山咖啡館Café Schwarzenberg座落於環城大道上,位處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協會和演奏會大廳的中心點,離卡爾教堂也只是兩個小街口,旁邊還有維也納少見的購物中心。 黑山咖啡館在1865年開業,一直都是環城大道上的名店代表。 咖啡店內還是一如百多年來,牆上掛滿新進畫家寄賣的作品。 這是一個傳統,窮得連咖啡錢也付不起,就用畫來抵數,放在店中寄賣,賣得出就分一半給咖啡館。今天當然已沒有這樣的運作。

用玻璃杯裝著的,是混合了冧酒的「馬車夫咖啡Kutscher Café」,非常「帶勁」。 據說當年的馬車夫在冬天早上開工前會先來一杯,既提神又暖身,咖啡因而得名。 至於招牌的「莫劄特咖啡」,反而不怎麼特別。
主食是東歐名菜「匈牙利燉牛肉(湯)Gulyáshús」,從字面直譯就是「牧牛人Gulyás(烹製)的肉」,因此有時也會簡稱為Gulyás。這道菜非常有名!在共產時代,就有一種說法,謂若然蘇聯的共產主義是「土豆燒牛肉」,匈牙利的共產主義就是Gulyáshús!不過雖說是匈牙利名菜,但其實在整個前奧匈版圖(包括捷克斯洛伐克)也非常流行。 伴碟的麵包團子也是當地的傳統食物,蘸牛肉汁吃非常可口,也非常飽肚。 至於甜品,則是本店的的另一招牌「莫劄特蛋糕」。 綠色的外層,黃色和啡色的夾層,還有厚實的餅底,呈現出豐富的層次。 相比於本港,歐洲的甜品一般都偏甜,不過這個「莫劄特蛋糕」還算可以接受,不至於一咬下去就「滿口砂糖」。 只是,恕我眼背(或口背或耳背),不知這蛋糕與莫劄特到底有何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98

遊記140824奧捷之旅(9)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8/24/%E9%81%8A%E8%A8%98140824%E5%A5%A7%E6%8D%B7%E4%B9%8B%E6%97%859/

遊記140824
中歐扮文化奧捷之旅 (9)
朝日執筆
140824a吃過午飯,我們又回到早上吃閉門羮的卡爾教堂Karlskirche──終於開門了。 來到教堂的水池,比早上可是熱鬧多了。今天是星期日,父母帶小孩到這裏樂享天倫,在水池上放放帆船,玩玩水,不亦樂乎。140824b

教堂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築,中央雕飾細緻的主壇,呈現的是教堂主保—「伏病聖人」聖嘉祿.鮑榮茂San Carlo Borromeo踏著雲彩,在天使「承托」之下,升天歸主的聖像。 巨大的圓拱頂彰顯上帝的莊嚴和神聖140824c,拱頂上的壁畫是號稱「意大利以北巴洛克第一名家」Johann Michael Rottmayr的遺作。 教堂中央大升降機,讓參觀者可以近距離觀賞這位名家的終極之作。
維也納果然是一個國際城市,教堂入門就處就有六種不同語言— 德語、法語、意大利語、英語、捷克語和馬劄爾語(匈牙利語)的小冊子,介紹建造這座教堂的 卡爾六世皇帝。 至於介紹教堂本身的小冊子,則有德語、德語、德語、德語、德語和德語!

 

 

 

140824d140824e

感受完上帝的神聖後,坐在教堂前的檐廊納涼。 靜靜地望著陽光下的水池和遠處的地鐵站樓,涼風吹拂而過,竟有一絲「禪悅」的感覺。

離開教堂140824f,再次經過地鐵站樓。原來華格納博物館也已經開門了。我們不是鐵桿粉絲,故此沒有買票進場,只在門口望了幾眼,相信大概已經看了參覽內容接近一半了吧!

看看時間,大概是兩點鐘。我們早就預訂了今天晚上國家歌劇院Staatsoper的歌劇門票— 難得來到「音樂之都」,當然要附庸風雅,偽文青一番了!離今晚表演開場還有幾個小時,我們決定去參觀著名的「藝術史博物館Kunst Historisches Museum」。
140824g

「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及其孿生兄弟「自然史博物館Naturhistorisches Museum」都是由奧匈皇帝法蘭斯.約瑟夫一世在「復興維也納」時下令興建的。 兩者位於環城大道上的德蕾西亞廣場之上,分座在德蕾西亞女王Maria Theresia(建教堂的卡爾六世之女)塑像左右兩側。140824i 兩者都是國家級以至於世界級的博物館。「自然史博物館」收藏了超過二千萬件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考古學的藏品,其中包括了超過一百公斤重的黃玉原石、以「維倫多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而知名於世的舊石器時代女體雕像,以及很多已滅絕的動植物種標本,甚至還有一副完整的 梁龍Diplodocus骸骨。 不過,本人並非美國「死靚仔」,故對那些「乜傻物傻」無甚興趣。作為「偽
文青」,當然是對「藝術品」比較有興趣。
140824h

藝術史博物館號稱全世界第四大的藝術博物館,裏面陳列著哈布斯堡王朝數百年來的藝術珍藏。 由埃及、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由杜勒Albrecht Dürer、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提香Tiziano Vecellio到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40824j

走入華麗的大廳,沿著大理石階拾級而上,擡頭欣賞天花上的雕飾,已足以讓人發出讚嘆──藝術館本身就是一件氣度恢宏的藝術品。 相較埃及和希臘等古文明展區,「油畫區」是我們最感興趣的部分。

一進展覽廳的大門,就看到一對巨大的人像。 他們是法王路易十六和他的愛妻 瑪麗.安東妮特Marie Antoinette— 她原來名叫Maria Antonia,是奧地利女大公,也就是門外那位德蕾西亞女王最疼惜的掌上明珠。 德蕾西亞女王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以聯姻方式重建奧地利帝國的威望,以至整個歐洲的秩序。為此,她有「全歐洲的外母」的美譽。畫像正是其乘龍快婿登基成法蘭西國王時,呈獻給嶽母大人的禮物之一。140824k

藝術史博物館內可以自由拍照,這在奧地利以至整個歐洲的展覽場館中其實並不常見。 博物館以「質量俱盛」的魯本斯藏品而知名,其中更有不少是大型的畫作,我們在這裏也可真算是大開眼界。最難得的是,藏品還包括一些創作構圖原稿。在繪製大型畫作時,畫家往往會先畫一幅小畫,然後再按比例放大繪畫。當然,大型畫作由於是突顯「氣勢」,構圖一般都與原稿稍有不同,人物的擺位和姿態也有微妙的分別。透過比對兩者之間的差別,更能閱讀到畫家的獨運匠心。

除了飽嚐了一頓「魯本斯」大餐外,還有一個小小的意外收獲。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如此高質素的油畫臨摹/複製。想來也是,都是些繪畫的「基本技巧」,應該是所有受過傳統繪畫訓練的學生,都能夠簡單做到的事。巨匠真正做的,其實是各種顏料、技法等的「組合方式」— 這個我們現在會叫做「意念」!

在見識過臨摹者的高超技藝後,就會明白何以一直有所謂「技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意念!」的說法。 後現代主義將這種想法推到極致,幾乎完全拋棄了「技巧」,只餘下(只有自己明白,沒有其他人理解的)「意念」!Come on!說「技巧不重要」,是以「人人都有良好的基本功」為基礎的!正如說寫作最重要的是意念,也先要「識字」吧!要是寫出來的東西錯別字連篇,甚至是一些只有作者本人才看得懂的「字」,那還說什麼意念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你的靈魂如何美麗,也要有一個「讓人看得見」的肉體吧?
140824l140824m

140824n既然名叫「藝術史博物館」,除了畫作外,館藏還包括了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工藝品,例如一個製作於1727年的精緻計算機。反正就是讓人不斷有驚喜。
叫人遺憾的是,這個本來用三天時間才應該勉強看完的大寶庫,我們只能用不足三個小時匆忙地繞了一圈。 雖然歌劇院離這裏不遠,但我們還是得預一點時間先回酒店,換件好點的衣服再去,這也是對人家場地的尊重吧!
140824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01

遊記140828奧捷之旅(10)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8/28/%E9%81%8A%E8%A8%98140828%E5%A5%A7%E6%8D%B7%E4%B9%8B%E6%97%8510/

遊記140828
中歐扮文化奧捷之旅(10)
朝日執筆

離開藝術史博物館,我們快步回到酒店。 洗了個臉,換了套稍微體面的衣服,就出門去國家歌劇院,趕赴與「茶花女La traviata」的約會。 由酒店到國家歌劇院其實也不過是十分鐘的腳程,事實上我們之前到其他景點時已不止一次經過這裏。 140828a 屬於新文藝復興式建築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自從1869年開幕伊始,就一直是歐洲以至世界知名的表演場地,國際級的指揮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有幸在此演出為榮。 歌劇院提供 非表演及排練時間的導覽行程,但我們還是選擇直接買票進場。 想在「音樂之都」欣賞140828b高檔音樂以提升自我感覺其實也非常方便,在遊客中心甚至酒店大堂,你都可以找到維也納每天的文化節目表,MV就是音樂節目。 至於買票,則可以到遊客中心或購票中心Bundestyeaten Kassen,部分酒店也會代售。當然,網上售票就更加簡單快捷— 反正職員用德語向你作出的詳細介紹,你也聽不懂。 即興買票也不困難,只需在開場前半小時左右到表演場地,例如國家歌劇院的票房就可以了,而最便宜的站位票則只能即場購買,不能預訂。 最後還有一種買票方法,就是向街上那些作「莫劄特」裝扮的人詢問,他們會非常樂意為你介紹各種節目,然後一手交錢,一手交票。 今晚的劇目是 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名劇《茶花女La traviata》,由法國作家 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的小說《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改編而成,講述的是一個巴黎交際花哀怨纏綿的愛情故事。140828d140828c La dame aux camélias直譯是「山茶花女士」;La traviata的意思是「迷途婦人」,早前強國執法當局將妓女改稱「失足婦女」,可謂異曲同工。 中文世界將兩者同譯為《茶花女》—-「統一」真的很重要呀!雖說是改編,其實小說與歌劇的內容差別並不算小。小說的內容簡介各位可以按此參考舊文 至於歌劇版本的劇情,其實更為簡單,無非就是 如花愛上 十二少,十二少老豆棒打鴛鴦,如花為了十二少前程,假意委身大帥。 十二少誤會如花貪慕虛榮,當得知真相之時,只趕得及見肺癆末期的如花最後一面。 140828e 正如大戲一樣,「鬼佬大戲」的劇情其實一般都不是重點,甚至劇情應該越老套越好。 音樂和唱腔才是「喔爬拿」的關鍵。140828f 走進表演大廳,你會發現觀眾席並非真的很大,座位還不到二千個。 不過,這其實已是音樂表演的極限了!到過紅館的各位也應該知道, 你並沒有「聽」演唱會,甚至連「看」演唱會也未必可能,一般都只是在「feel」演唱會而已。 國家歌劇院的門票分為十級左近, 窮鬼如我們只能買得起側廂的後座,也就是即使站起來也只能看到半個臺的位置—-這還不是最便宜的門票,因為還有站票,不過就得早一兩個小時到門外排隊了。 開場了!這是現代版設定的「茶花女」140828g,演員們穿著的都是「時裝」,唱的則是意大利語,可幸劇場提供英、法、德三語字幕,加上本來就沒有什麼劇情,所以完全不用擔心跟不上。根據坐在前排那位姨姨的「義務解說」,她還是喜歡「古裝版」。我們可沒有機會作比較,單就音樂和聲樂的角度,表演的質素確實不錯。 為了看到舞臺,增加投入感,我還幾乎站了一整晚。 不過由於版權原因,表演期間不準拍照或攝錄,所以我們沒有留下影像,只留下了回憶。 這是一個三幕劇,全程近三個小時,包括中場約半小時的休息時間。趁著這段時間,正好參觀一下這個滿載音樂文化的歷史建築,又或是到飲食區感受一下昔日上流社會衣香鬢影的餘緒,煞是「高檔」。140828h 經過偽高檔兼自我感覺良好的三個小時,(不太)優雅地步出國家歌劇院,「只是」下午八時而已。 說是「只是」,因為離太陽下山還遠著呢!不過肚子是沒有地區時差的,到時候就自然會覺得餓了。 我們選擇了位於歌劇院旁邊的名店—-「薩卡咖啡館Café Sacher」。 這裏早在1810年已經開業,後來還在旁邊開了一家五星級酒店Hotel Sacher。 昔日在國家歌劇院欣賞歌劇後,再到薩卡喝杯咖啡,是上流人士的「標準套路」。今晚既然高檔了「上半場」,當然不惜大破慳囊也要做完「下半場」。140828i 薩卡咖啡館最有名的就是「薩卡蛋糕Sachertorte」,最上層是鋪了糖霜的朱古力片,裏面的朱古力海綿夾心之間有兩層合桃醬,旁邊再加一大片淡鮮忌廉,用以中和蛋糕本身的甜味,也增加口感。140828j 話說1832年,當時權傾天下的帝國宰相 梅特涅親王Prince Wenzel von Metternich吃過店老闆 法蘭斯.薩卡先生Franz Sacher親手製作的朱古力蛋糕後,擊節讚賞,遂以老闆的姓氏賜名該款蛋糕為「薩卡蛋糕Sachertorte」,「薩卡蛋糕」即時風行整個維也納。 每張餐枱上都有關於餐廳輝煌歷史的介紹。 時至今日,在維也納很多餐廳的餐牌上也會發現「薩卡蛋糕」之名,但最「正宗」的當然是薩卡咖啡館。 平心而論,除了那個「二百年經典」的薩卡蛋糕外,餐廳的食物只算是不過不失。 值得推介的是這裏的「馬車夫咖啡」,用的是櫻桃酒而不是冧酒,喝下去齒頰留香,令人印象難忘。140828k   140828l天不知何時已黑下來了。 飲飽食醉,乘著幾分酒意,漫步返回酒店,豐盛而完美的一天旅程,就這樣結束了。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07

遊記140907奧捷之旅(12)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07/%E9%81%8A%E8%A8%98140907%E5%A5%A7%E6%8D%B7%E4%B9%8B%E6%97%8512/

遊記140907
中歐扮文化奧捷之旅(12)
朝日執筆

行程第二天(26/5/2014)之一:2.1/8
德蕾西亞女王是 卡爾六世Karl VI之女。 史家一般都認同卡爾六世乃平庸之君,不過其統治前期,仰賴名將 歐根親王Prinz Eugen von Savoyen之力,平定了東方的叛亂,並在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奠定中歐霸主地位;後來又在 奧斯曼帝國手中取得「華拉西亞Valachia(德語:華拉奚Walachei,今羅馬尼亞東南部);更兵不血刃,以 薩丁尼亞Sardegna,從薩伏依公國Savoia手中強換了富庶得多的 西西里Sicilia,使得帝國國勢臻於顛峰。

卡爾六世為彰顯國勢大興土木,仿照法蘭西皇室的奢靡之風。 結果,在巴洛克的華麗籠罩整個維也納城的同時,國庫卻漸見空虛。 正於此時,波蘭王位繼承戰爆發。歐根親王縱然善戰,卻難敵法國名相 弗勒里主教André Hercule de Fleury運籌帷幄的伐謀伐交,奧地利失去了西西里、拿玻里和洛林,元氣大傷,法國重新獲得歐洲第一大國的地位。 1736年歐根親王去世後,土耳其人更是大舉反撲,奪回卡爾五世二十年前從他們手中搶走的一切。
140907a
140907b於是時也,奧地利東西兩面受壓,國庫只餘下不足半年用度;十萬大軍糧餉不繼,蘊釀譁變;東部屬國失控,獨立勢力蠢蠢欲動;新興起的日耳曼邦國 普魯士則在一旁虎視眈眈,時刻找尋機會挑戰奧地利的地位。

卡爾六世就在此國家板蕩飄搖之際駕鶴西去。 二十三歲的德蕾西亞登基為王,甫上任後即面對挑戰她的合法性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 怎料女王一番剛柔並濟、合縱連橫的努力,竟能挽狂瀾於既倒,將國勢重新提升,令奧地利再成中歐之主,可謂奇蹟也!其諸般成就,在此不贅,後文再談。

除了這個華麗的「國母之靈」外,墓室內還有另外一對大理石棺同樣吸引訪客的關註,這就是奧匈帝國締造者 法蘭斯.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及其皇後— 世稱「茜茜公主Sisi」的伊莉莎白皇後Elisabeth von Österreich-Ungarn的靈柩。 時至今日,還可以看到有人為這對象徵哈布斯堡最後榮光的伉儷獻上悼念的鮮花。

離開嘉布遣會教堂的「帝皇墓室」,我們繼續向「真正的」市中心進發。 從後街出來,我們來到維也納另一條非常著名的商業購物街—「格拉本大街Der Graben」。 Graben德語意為「溝渠」,在維也納建城之初,這裏原是護城河的所在。 後來隨著城市的擴展,竟然變成市中心了。 格拉本大街與克恩頓大街Kärntner Straße互相垂直,兩街的交匯處就是城市的「正中心」—「聖斯德望主教座堂」。

「鼠疫柱Pestsäule」是大街上最顯140907c眼的建築物。話說1679年,鼠疫大規模侵襲維也納和奧地利諸城。儘管難與十四世紀幾乎毀滅整個歐洲的「黑死病」相提並論,但還是讓維也納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包括病死和逃走)。

神聖羅馬皇帝 利奧波德一世唯有誠心祈求上帝的憐憫和寬恕。他命人在格拉本大街上竪立巨型木柱,脫下皇袍跪在柱前虔敬地禱告和懺悔。 上帝俯允了這位仁君的哀求,鼠疫在城中肆虐不久後奇蹟地快速消退。 維也納慢慢回復元氣,勉強趕得及應付東方異教徒瘋狂的來襲。

1683年維也納之戰獲勝後,皇帝命人將木柱換成精雕細琢的巴洛克式鑲金大理石柱,永誌上帝的無限慈愛和大能。上行下效,而「鼠疫」又是當時的「普世問題」,今日在奧地利其他城市,和前領土上(如匈牙利、捷克等地),仍可找到型制相類的「鼠疫柱」。140907d

在格拉本大街向北走進一層後街,就會發現另一間維也納的著名教堂—「聖伯多祿教堂Peterskirche」,教堂由因為《達文西密碼》而聲名大噪的「主業會Opus Dei」所管理。 教堂外部現正維修,而這個古物復修項目的贊助商很明顯就是一個地產商。 這種形式的古物保育計劃是否可行?我覺得香港不妨跟進一下,當然前提是要先處理某些反對一切以商業「褻瀆」古蹟的「離地左膠」。

教堂規模雖然不算很大,大概只有四百個座位,(兼被廣告所包裏)卻有「維也納城內最美麗的巴洛克教堂」的稱號!那卡爾教堂呢?哦!在城外(環城大道以外)嘛!

140907e在這裏不妨先補充一下,我將Peterskirche稱為「伯多祿教堂」,是考慮到這是座天主教教堂,故採用天主教的官方標準中譯;「聖斯德望座堂Stephansdom」亦同此理。若這兩座是新教教堂,我則會將其稱為「聖彼得」和「聖史提芬」。

教堂的源起據說可追溯至九世紀卡爾大帝(查理曼)時期,歷經無數次的修葺和重建,今天看到的1703年至1733年修建的成果。既然叫得上是「維也納城內最美麗的巴洛克教堂」,堂內的裝飾華麗,氣度恢宏自是不在話下。踏進教堂之內,忽聞幾聲天籟琴音,原來是調琴師正在調整教堂內的管風琴pipe organ。 雖然僅是聊聊短曲,但在寂靜教堂內產生的「蕩氣迴腸」,足以讓人領受到上帝的莊嚴與神聖。This is Baroque!
教堂的拱頂壁畫同樣值得留意,採用了特別的「漸變透視」方式繪畫,令人仰望圓頂時,在視覺上會顯得比實際更為高聳。
140907f140907g
教堂雖然以聖伯多祿為名,但主保聖人卻是「臬玻穆的若望Ioannes Nepomucenus(德語:Johannes Nepomuk/捷克語:Jan Nepomucký」。 這位出生於波希米亞Bohemia(捷:Čechy)小鎮臬玻穆Nepomucenus(捷:Nepomuk)的教士,因在布拉格Praha殉教而成為聖人。
140907h

在教堂主祭壇前面,就是卡爾六世禦用首席雕塑家 羅倫素.馬泰利Lorenzo Matielli的名作—「臬玻穆的若望殉難像」,描繪這位聖人被一班「捷克惡棍」推下河中前,仍緊握十字架,表現出大信大勇大義,而天使則已在下方等待接引聖徒升天。

故事發生在1393年,其時布拉格是140907i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若望是布拉格的副主教,而當時的統治者則是波希米亞王 華斯拉夫四世Václav IV,他同時也是神聖羅馬皇帝 雲素一世Wenzel I。 傳說若望是皇後的教牧,一直為皇後進行告解儀式。 其時城中有傳言謂皇後對皇帝陛下不忠,華斯拉夫四世Václav IV猜想皇後告解時必會提及此事,遂威迫若望供出奸夫。 若望堅守告解保密的「專業操守」,拒不屈服。憤怒的皇上於是下令,將若望從卡爾大橋Karlův most投到波濤洶湧的伏爾塔華河Vltava之中。 據此,後人乃將「臬玻穆的若望」奉為被誣受謗者的守護聖人,他同時也(帶點無厘頭地)成了對抗洪水的主保聖人。

這個傳奇的故事背後,其實隱藏了另一段錯綜複雜的歷史。1378年,雲素一世Wenzel I在其父 卡爾四世Karl IV死後,承繼了父親在波希米亞和德意誌的一切頭銜,並在「選帝大會」中成功當選為德意誌諸侯的共主。 然而,也是在1378年,天主教會發生了著名的「大分裂Magnum schisma(英:Great Schism)」,箇中前因後果在此不贅,反正就是在羅馬和法國的阿維儂Avignon有兩「支」教宗分別傳承,一度甚至出現三個教宗並立的局面。因為教廷情況混亂,以至 雲素一世由登基至被廢,一直都只能是「羅馬人之王Rex Romanorum」,而沒有機會得到教宗正式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參見本遊記第一集。)

另一方面,雲素一世與德意誌諸侯,還有波希米亞貴族的關係也一直非常緊張。 他數面受敵,結果可算是徹底失敗。 1400年,儘管自己手上有兩票(他同時擁有波希米亞王和勃蘭登堡選侯的頭銜,均為「七大選帝侯」之一。),雲素一世還是被選帝侯會議廢黜了他的帝位。 至於作為華斯拉夫四世,他與波希米亞貴族的鬥爭也節節失利,更曾兩度在與其臣下的戰爭中被俘,他的胞弟匈牙利王 色斯蒙Zsigmond也與他為敵。結果雖然能夠保住波希米亞的王位,但權力卻大大受制於大領主們新設的「貴族常委會」。

華斯拉夫四世執政後期,波希米亞地區興起了波瀾壯闊的「胡斯運動Husitská revoluce(英:Hussite movement)」。 華斯拉夫認為民氣可用,宣布全面支持胡斯Jan Hus的主張,以圖奪回權力,只是過不了多久,他就親自去上帝跟前領受真道了。 華斯拉夫四世無嗣,之前與他為敵的弟弟色斯蒙承繼了他波希米亞的王位。新王是舊教堅定的支持者,他間接處死了胡斯,由此引發了悲壯的「胡斯戰爭Husitské 140907jválky(英:Hussite Wars)」。

知道上面的歷史背景後,我們回頭再看「臬玻穆的若望」殉教一事的另一種表述。 1393年,華斯拉夫四世與波希米亞貴族雖然還未兵戎相見,但已一直明爭暗鬥。當時布拉格大主教「揚斯汀的若望Jan Jenštejn」與貴族們同氣連枝。「臬玻穆的若望」一直是大主教的心腹,1393年他更晉升為布拉格的副主教。 華斯拉夫和他的臣下對教會大分裂的取態也不同,大主教和貴族們擁護羅馬,而華斯拉夫則(當然地)支持阿維儂。140907k

就在「臬玻穆的若望」當上副主教的幾乎同時,布拉格有一所產業豐厚的修道院院長出缺。新院長的人選對波希米亞君臣間的鬥爭,自然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結果,大主教無視君主的詔命,(聲稱)按照羅馬教宗的旨意,任命新任副主教為院長。 華斯拉夫當然不能容忍受此輕蔑的侮辱,遂以「叛教」之名,將沒有得到(阿維儂)教宗任命而私自就任的「臬玻穆的若望」,投下伏爾塔華河,以警效尤。 此舉動意味君臣間的鬥爭表面化,翌年終於爆發了戰爭。

後來的天主教會史雖然沒有將「阿維儂系」教宗視為「異端Haeresis(英:Heresy)」, 但也稱他們為「對立教宗Antipapa」,而以羅馬系為「正統」。「無厘頭殉教」也許非「臬玻穆的若望」的本願,但他畢竟為「堅守正統」而死,故此,他得以在「大分裂」結束後僅四年(1421年)「列福Beatificatio(英:Beatification)」,並在1429年封聖。

離開聖伯多祿教堂,沿著格拉本大街往東走不了幾步。擡頭一望,一座高聳的巨型教堂就在眼前。這就是維也納的標誌,自建成以來就一直是城市中心象徵的「聖斯德望主教座堂Stephansdom」。
140907l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