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從十點讀書,到夜聽,到荔枝,陪伴式音頻的成長與未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8/0111/166874.shtml

從十點讀書,到夜聽,到荔枝,陪伴式音頻的成長與未來
毛琳Michael毛琳Michael

從十點讀書,到夜聽,到荔枝,陪伴式音頻的成長與未來

越成長越孤單,音頻開始崛起

“今天你路過了誰,誰又丟失了你呢?”當《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男主人公陳末,用溫柔的聲音解決女性遇到的困境治愈女性聽眾的時候,他接到了來自幺雞的來電,幺雞說她感到很孤獨,陳末說:沒有關系,我在這里陪著你。陳末用“陪”字點出了深夜電臺存在的意義。在電臺逐漸被互聯網、視頻等媒體取代後的幾年時間,反而通過+互聯網成了全新的存在,湧現出了十點讀書、夜聽、荔枝、喜馬拉雅等多種不同的形態。但無論是何種模式,陪伴作為音頻的主要功能一直被延續了下來,成為撫慰不同用戶的共同媒介,並逐漸得到更多年輕用戶的喜愛。

一、風口不斷,音頻從來都是邊緣化產物

從1940年新中國的第一個電臺成立,再到2005年廣播成為老舊的大眾媒體被互聯網取代,但到了2010年卻發現廣播得以通過汽車場景“複生”,廣播成了有車一族的必備,而在2011開始先後成立的音頻FM蜻蜓(2011年)、喜馬拉雅(2013年)、荔枝(2013年)反而成為了電臺模式吸引年輕用戶的新形態,用互聯網+電臺的模式為音頻行業帶來了第二春。

大眾媒體的發展本身是對用戶感官的強烈刺激和即時性的升級,對於五感刺更激強烈的媒體才越有可能得到青睞,媒體也是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演進:報紙被電視取代,電視被互聯網取代,互聯網又被AR和全息等新形式挑戰。對五感之一的聽覺刺激的音頻從來都沒有被風吹起來,甚至從來沒有站在風口旁,從2010年的SNS,再到之後的團購,直播,共享單車,交通出行,短視頻,無人貨架,

已經過了六個風口,但音頻都沒有成為風口或者說並沒有從風口中享受到便利。到2017年年底音頻行業盡管覆蓋了超過1億用戶,但它仿佛被主流的資本市場遺忘了,被邊緣化了。

微信圖片_20180111105939

音頻的真正高峰來自於近兩年。有一個默默無聞的賬號“晚上十點,向你問好”,在半年時間內吸粉1100萬,閱讀點贊均10萬+,讓行業驚嘆不已,它叫夜聽;另外一個每晚發送8條微信“深夜十點,陪你讀書”,2016年一年吸粉超過1000萬,在2017年獲得A輪融資6000萬,它是十點讀書’;有一家公司主打素人直播,做成了以聲音為載體的社區,目前已經積累了300萬月活主播和3000萬月活躍用戶,它叫荔枝;有一家公司,憑借音頻知識的售賣在3天時間的半價知識音頻的銷售中斬獲1.96億,它的名字叫喜馬拉雅。不同的音頻形態俘獲了不同的巨大用戶量,讓音頻市場開始火熱了起來。

二、十點讀書,夜聽,荔枝,音頻小樣本的成長之路

除了喜馬拉雅和蜻蜓FM的知識付費模式音頻外,有一個新的品類開始崛起,並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認可,那就是深夜陪伴類音頻,深夜為音頻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應用場景,讓每一個孤獨的靈魂因為音頻得到了慰藉,而無論是十點讀書、夜聽、還是荔枝都是逐漸發展起來的。30年前羅大佑曾背著吉他,孤獨的站在命運十字路口淺吟低唱:“孤獨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寵。”,但為時代寫盡挽歌的他直到現在仍然在用音樂治愈大眾,大眾的孤獨仍然並未消失。孤獨在成長,就需要被治愈。

福建出生的林少,在2014年推出讀播功能,並將公眾號名稱修改為十點讀書,每篇文章錄制成音頻,以心靈雞湯、情感故事的語音和文字陪伴了十點讀書的70%為女性用戶的情感、成長、治愈的心理需求。2016年9月16日,十點讀書粉絲量突破一千萬,成為首個超千萬級的文化閱讀類大號,林少以治愈性的知識為切入點,將音頻變成碎片式的閱讀方式,治愈用戶促進睡眠。

做了兩年的電臺情感夜話節目主持人劉筱則走了另外一條道路,2015年9月,劉筱以男性視角為女性提供情感撫慰,為感情上受傷的女性熬制定制的雞湯, 10月份夜聽粉絲數突破10萬,到2017年3月,夜聽粉絲數突破1000萬,平均閱讀量均超過600萬。但它顛覆了大多數人對於公眾號的認知,因為從來沒有一個10萬+的公眾號大號沒有任何一篇文章在投資圈、媒體圈、白領圈刷屏,且從來沒有一個公眾號靠音頻取得了如此矚目的成績。目前“夜聽”的女性粉絲和十點讀書一樣,也占據到70%。

微信圖片_20180111110011

荔枝也走了一條同樣不同的道路,2013年上線的荔枝是專門為主播設計的音頻平臺,最初是以工具類APP而存在的,所以荔枝最初吸納的是從電臺離開的主播們,因此也奠定了內容的基調——那就是情感訴求,解決用戶遇到的情感問題,進行治愈,這也是從電臺主播一脈相承的內容特色,而移動互聯網的用戶無疑比電臺用戶更加的年輕,用戶的情感也更加的細膩和多樣化,因此在奠定了內容基礎後,隨著沒有電臺經歷的年輕主播不斷湧入,哄睡類、心理咨詢類和情感解答類成為荔枝主要的內容類別。到目前為止,荔枝已經有了300萬月活躍主播,以及1億期原創音頻節目。和夜聽、十點讀書一樣,荔枝的高峰時段也是在晚上10點前後,同樣女性用戶大約也占70%。

但三個撫慰性品牌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差別,相同之處在於都在夜晚給女性用戶以撫慰,不同之處在於形式不同,十點讀書以雞湯,情感類書籍的形式和原創文章內容的方式用簽約的固定主播向粉絲輸出價值觀,促進用戶學習和成長,十點讀書以專業PGC的內容向用戶娓娓道來生活的;夜聽則以一人之力用男性視角輸出價值觀,以情感“導師”的身份撫慰受傷的心靈,重在情感的慰藉;荔枝則是發掘了許許多多類似夜聽的主播,提出“人人都是主播”的概念,以UGC陪聊的方式讓更多的主播撫慰用戶,同時以實時評論的方式讓聽眾和主播,聽眾和聽眾之間可以互動,形成了可以互動的陪伴感,通過輕社交的評論模式,多方強互動的概念,形成了可交互性的陪伴。

正是不同的差異,才讓三大慰藉性音頻平臺互不影響,探索出了不同的成長道路,被更多的女性用戶喜歡。

當一般人都在討論AI、人工智能、大數據、女權主義的時候,還有另外的一群人被媒體遺忘:她們以女性為主,情感細膩,需要撫慰和陪伴,有很多朋友但仍然覺得深夜孤單,有很多朋友但仍然覺得心有所失。而從視頻、社交軟件上她們很難得到慰藉,音頻恰恰是他們宣泄情感,獲得治愈的必須品。當我問每天聽音頻的用戶為什麽會如此頻繁的聽音頻,他們給我的答複是:陪伴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一種平臺讓我覺得有所陪伴,並不孤單。這或許是十點讀書、夜聽、荔枝得以每晚10點治愈女性、黏住用戶的關鍵所在。

三、媒體越來越多元,為什麽深夜的用戶越來越死忠音頻?

在廣播電臺風靡的那些年,每到夜間,嗓音各異的主持人接入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孤獨、痛苦、疲憊、悲傷……所有的不平和不舍的聽眾,在電臺主持人的安慰中得以治愈,最終得以解決疑惑,並得到“原來我不是一個人”的安慰,“原來還有人關心我”的心理共情。而陪伴男性和高收入人群同樣也需要,何潔前老公赫子銘爆出被離婚前夕也還致電黑龍江電臺傾訴情感中的不暢,紓解情緒。但媒體越來越多元,消磨時間的方式越來越多,朋友借助互聯網可以更緊密的關聯,為什麽音頻仍然得以俘獲數量不菲的用戶?

1、心理深層需求的人群,被主流媒體所忽略

用戶需求差異巨大,細分城市用戶的需求往往被主流媒體有意無意的遺忘了,一如快手被知曉前,三四線城市的用戶仿佛沒有記錄世界需求,一如趣店上市前,極少人知曉消費貸利潤率如此之高......一二線的創業者根本不會關註也無法關註。情感慰藉和治愈本身就是雞湯類的一種,通過各種途徑都可以達成,但深夜的陪伴感則是相對小眾的需求,在創業者看來,這部分人群的量不大,模式天花板似乎清晰可見,變現模式同樣沒有太大的想象力,因此這群用戶的需求被主流的產品形態有意無意的忽略了,有需求的用戶只能通過其他並不完全匹配的方式尋求慰藉。

2、深夜的陪伴感,非聲音媒介很難做到極致

夜晚需要被撫慰的用戶的需求沒能被其他的媒介所滿足,公眾號文章、視頻綜藝、音樂只是消磨時間的工具,很難有互動感、陪伴感。直播具有一定的陪伴感和互動感,但繁雜的內容很難讓用戶找到自己希望了解的內容,同時多種感官的刺激也讓直播在夜間的陪伴感減弱,也讓孤獨者更加孤獨。夜晚的音頻模式是比較好的滿足用戶陪伴感的工具,尤其是情感類的音頻內容,剝離開視頻、文字等感官刺激,只剩下聲音,通過唯一的感官刺激很容易讓用戶沈浸其中,情感得到宣泄,形成“原來還有人和我一樣”以及“原來還有人理解我”的心理共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和電臺深夜的情感節目是同樣的心理感受。

3、文化的認同讓用戶更加的依賴音頻本身

正因為需要心理慰藉的女性很難從其他的渠道獲得心理滿足,因此深夜的陪伴需求就成為了一種亞文化,這種亞文化是不被大多數平臺認可不被大多數人認同的,因此這群用戶本身會形成一種團體,用戶也更容易形成情感認同,進而因為有了一群和自己一樣的“合群”的人,更加強了對現有平臺的重視和心理認同,自然形成了情感連接的社群,此時陪伴感的音頻就成為了一群用戶生活的一部分,形成了“陪伴即正義”的心理認同。這也是為什麽夜聽、十點讀書、荔枝可以獲得數量可觀的忠實粉絲,並且活躍度遠遠高於其他平臺的原因,荔枝的CEO賴奕龍在接受采訪時也印證了音頻用戶的粘性:“我們語音直播的活躍用戶非常多,這是我們(和其他音頻APP)不一樣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慰藉音頻用戶和二次元用戶是同樣曾經亞文化的存在,具有陪伴需求的用戶對三個音頻平臺的喜愛和二次元用戶喜歡B站是同樣的認同。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咪蒙粉絲也是同樣的文化認同,粉絲反而因為一批“主流”用戶的不認同而更加緊密的抱團,更堅信咪蒙輸出的價值觀。

四、陪伴類音頻未來的發展方向

“移動音頻市場格局已經差不多定下來了。”前創新工場投資經理,現小米科技投資部的孫誌超曾表示。目前可以看到音頻核心會分為兩類:一類是喜馬拉雅和蜻蜓的知識付費模式,另一類就是夜聽、十點讀書、荔枝的陪伴式音頻。前者的發展模式比較明確,那就是知識變現與廣告並行,後者的發展卻並不明晰,但我們可以從三者目前的產品規劃和用戶的需求來預判陪伴式音頻的發展方向。

1、陪伴式頂級KOL的孵化

對於用戶而言,陪伴式音頻的背後的心理體驗並不是類似十點讀書的機構或者荔枝的平臺,而是夜聽這樣的鮮活的個人,尤其對於荔枝以UGC主播為主要內容來源的平臺,將平臺音頻背後的主播孵化為具有高度影響力的頂級KOL才能增加主播本身的勢能,同時才能借助其影響力去做更大範圍內的陪伴感覆蓋。夜聽已經完成了個人的KOL化,但畢竟只有一個夜聽,荔枝盡管有了諸如背著吉他的蝙蝠女俠、羅師傅、曲調等知名主播,但這樣的量級這對於平臺化生存的荔枝來說仍然是遠遠不夠的,未來更多的主播得以擁有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廣泛的用戶覆蓋是趨勢,一如直播平臺主播擁有巨大的粉絲是一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頂級KOL本身就是音頻平臺流量和收入的保證,一如頂級主播對於直播平臺的意義。

2、更廣泛的內容及主播UGC化

對於陪伴式音頻而言,每個用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用戶中又會分化出很多不同的訴求,因此對於平臺而言,平臺需要提供各種不同維度的音頻聲音,UGC化就成了未來的趨勢,陪伴式的需求滿足只有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進行匹配才有可能完成,雞湯教主咪蒙和讀金庸的六神磊磊現在也做起了自媒體矩陣拓展內容。十點讀書目前有百位兼職主播和1位全職主播,對於10點讀書這樣的社區來說百位兼職主播已經足夠向用戶傳達知識,畢竟用戶更在意內容的表達。荔枝有300萬的月活躍主播,但對於荔枝這樣的平臺來說,主播數仍然是不夠的,其一是UGC的質量參差不齊,只有數量更多的主播才會誕生優秀的頭部主播,其二是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主播供給才能留住用戶,否則用戶會迅速流失。

主播的活躍度需要激發,主播的人數同樣需要增長,需要更廣泛的UGC才有可能更好的滿足不同用戶的陪伴感,甚至將音頻從陪伴感延伸到女性用戶的其他心理需求層面,比如二次元、比如ASMR、比如音樂等內容,主播也需要“養成型”的不斷成長。

3、泛陪伴的產業拓展

對於用戶來說,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對於需要陪伴的用戶來說,陪伴只是深夜深層次的需求之一,而非深夜時段,用戶的工作生活學習都有不一樣的需求,如何在用戶滿足深夜陪伴感的背景下,再延伸到用戶其他領域的陪伴感和治愈需求,將是陪伴類音頻的關鍵。只有突破夜晚的時間,形成音頻的全時段和全陪伴覆蓋,音頻的產業才有可能會做的更大,才有可能實現“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都在”的終極陪伴目標,這也是十點讀書推出十點課程、圖書公司、小說孵化平臺的原因,圍繞產業的橫向拓展是陪伴產業的關鍵。

4、強互動的社交連接

對於陪伴性的用戶來說,幫助用戶找到同樣誌趣相投的人來說同樣重要,否則音頻仍然只是將電臺搬到了手機上,未來仍然會像電臺一樣被其他新媒體所取代。但對於互聯網來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可拓展性,對於情感性的陪伴音頻來說,幫助用戶找到與自己相通的人就成為音頻和電臺的本質差別,通過互聯網的社交機制,與主播之間,與不同的用戶之間保持聊天溝通評論形成強互動,而在互動中自然形成了社區的輕互動,更加加強了用戶與平臺,用戶與用戶,用戶與主播之間的粘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荔枝的網絡電臺模式中用戶可以在語音直播間與主播互動連麥,講述自己的情感故事,也可以與不同用戶進行評論交流,本質上也是加強粘性的一種方式,而十點讀書、夜聽也一定會向同樣的互動性做演進,其他的音頻平臺也一樣。曾經的經驗告訴我們,把自己的產品做成工具而沒有社區和用戶粘性,最終只會嘗到沒有社區的惡果,這也是騰訊目前仍然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微信圖片_20180111110037

從2018年1月開始,挪威FM廣播將全部停止,改為數字廣播,電臺的音頻已經在逐漸的消亡而互聯網音頻崛起,在這個越長大越孤單的時代,陪伴式音頻的需求會越來越得到年輕用戶的認可,更多的年輕人會有陪伴的需求,更多的主播和公司會提供陪伴式的服務。但無論怎樣來說,音頻都是一個很難成風口的行業,陪伴式音頻又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正是因為這樣,陪伴式的音頻得以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用戶得到治愈。我曾經問過一個朋友,你覺得音頻的未來是什麽,他告訴我說:“萬物皆有聲”,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音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