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單身青年申公屋 升3成新高 「畢業貧窮」趨嚴重 學者憂增對政府不滿

1 : GS(14)@2010-07-26 19:04:13

2010-7-28 HT
單身青年申公屋 升3成新高
「畢業貧窮」趨嚴重 學者憂增對政府不滿

新生代受置業難、「畢業貧窮」夾擊,對公屋需求趨增。今年5月公屋輪候冊累積2.2萬宗未滿30歲的單身人士申請,較去年同期急升3成,創歷年新高;消息透露,當中除高學歷者增加外,亦發現更多剛滿18歲年輕人提出申請。

公屋聯會認為,「預支房屋資助」情況惡化,要求港府檢討房屋需求;有學者分析,畢業貧窮的情況漸趨嚴重,年輕人對脫貧和置業的信心下跌,長遠或者令他們失去了生活規劃,以及會增加對政府的不滿。

輪候冊13.2萬宗 達97年9成

根據房署最新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公屋輪候冊申請累積達13.21萬宗,不單創近年新高,比去年5月亦升12%,更已達97年底15萬宗的88%。

值得關注的是,未滿30歲申請者數目,過去一年升幅較整體申請為高。房署指出,今年5月,18至29歲單身輪候公屋申請共2.2萬宗,比去年5月的1.72萬宗大升28%,這亦是准許單身申請公屋以來,累積最多未滿30歲的申請個案。

高學歷佔4成 不少剛滿18歲

據了解,除具大專或以上等高學歷年輕人申請公屋的比例上升、已達佔非長者一人申請約4成之外,當局都留意到,愈來愈多剛年屆18歲者入表申請,不少更是來自公屋家庭。

消息又指出,政府注意到輪候公屋申請數字持續上升,以及不少申請來自年紀較年輕的一群,但是相信目前輪候公屋的申請機制,可以確保公共資源照顧到最有需要的社會人士。

現時青年人排隊輪公屋,除了要符合入息以及資產限額(現分別為7,440元及18.7萬元)外,亦都要通過「配額及計分制」,按其年齡及居住情況(公屋或私樓),決定其上樓次序。

房委會在05年訂立配額制度,主要希望較年長的申請者獲優先編配單位,多年來被批評扼殺不少青年人入住公屋機會。然而,以凶宅等不受歡迎單位為主的「特快公屋編配計劃」,卻變成新生代上樓的捷徑,非長者單身申請比率由初期25%急升至近年逾50%,令這類人士平均輪候1.8年已可獲配單位,反較一般家庭的 1.9年快。

「角色扭曲 變青年獨立工具」

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表示,擁有高學歷及剛滿18歲人士申請公屋的比率趨升,反映年輕人「預支房屋資助」進一步惡化,社會環境迫使非必要需求浮現,更形容:「以前的人一滿18歲,便去考車牌方便搵食;現在變為攞完成人身份證,便趕去申請公屋!」

他批評,公營房屋的角色已被扭曲,由過去主要照顧核心家庭,變為解決年輕人獨立生活困難的工具,促請港府全面檢討房屋需求,不應待情況進一步惡化才亡羊補牢。
撰文:黃偉超
2 : GS(14)@2010-07-26 19:04:33




3 : GS(14)@2010-07-26 19:05:44

大學畢業6年 月入萬元難獨立   

  近年大學生「畢業貧窮」問題逐漸浮現,有青年大學畢業後6年,仍屬低收入人士,對未來失去信心,要獨立談何容易,遂於兩年前申請公屋。

合約工漂泊 買樓要中彩票

  「無論樓價貴也好、便宜也好,都非我有能力購買!」30歲的林小姐,自去年合約工不獲續約後,轉往馬會出任兼職,並努力尋找新工作,現時月入僅3,000至5,000元。

  6年前她大學畢業之後,她曾經做過數份文員工作,月入8,000至萬元,惟多以合約形式受聘,一年半載之後便要轉工:「很多時公司情願請新人,亦都不願續約。」


  5年來猶如浮萍一樣的漂泊,大大打擊了她的置業信心:「現時我無積蓄、低收入,除非中了六合彩頭獎,否則無能力置業!」

兩年前申公屋 冀40前上樓

  林小姐一家5口,現居於400呎蝸居,但她畢業後,其家人多次表明,希望她搬出去自立,她惟有於兩年前申請公屋,期望在40歲前有機會上樓:「私樓租金每月需2,000至3,000元,我根本負擔不來;除了公屋,我別無選擇。」

  事實上,目前20至29歲持大學學歷者中,仍有約萬人失業,縱使部分「天子門生」能夠投身職場,收入亦因任合約工而停滯不前,甚至每況愈下。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表示,近年畢業貧窮的情況漸趨嚴重,主要是因為很多學生畢業後,需要償還大筆學生貸款,而就業環境亦都遠較從前坎坷。

  鍾又指出,近年合約制員工增加,約滿後要面對轉職或凍薪:「有畢業生即使工作4、5年,月薪仍只維持1.2萬元。」他認為,畢業貧窮長遠或令年輕人缺乏生活規劃:「年輕人因對未來感到不肯定,不敢計劃結婚生子。」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表示,年輕人申請公屋數字上升,反映他們對置業和脫貧信心下跌:「即使大學畢業生,亦都可能預計15年後仍然無能力買樓。」他指出若情況持續,或會令年輕人對政府的不滿升溫。


無力置業 逾半青年擬申請   

  香港青年協會今年初的調查發現,無力上車的年輕人申請公屋意慾日高,逾半表明考慮申請,近4成更視資助房屋為上車的第一步;青協擔心,青年住屋需求未獲正視和解決,長遠將影響社會穩定。

資助房屋 4成視上車首選

  青協今年2至3月進行隨機抽樣意見調查,成功訪問504名15至34歲青年,56.7%表示如果有機會,會考慮申請公屋;38.4%受訪者考慮以資助房屋作為首次置業的選擇,只有20.6%考慮全新私樓。

  對於30歲以下年輕人申請公屋數字創新高,青協督導主任魏美梅坦言並不感到意外,因近年私樓樓價及租金急升,令新生代置業及租樓非常困難;由於畢業生的工資負增長或零增長,加上通脹壓力趨增,令他們難以解決住屋需求問題。

住屋需求不解決 損歸屬感

  她認為,更多年輕人申請公屋,主因是在私樓市場難覓出路,加上公屋既提供棲身之所,租金便宜亦可減住屋支出,故相信愈來愈多人年滿18歲後,便會申請公屋:「青年抱『有嘢揸手』心態,完全是人之常情!」

  魏指出,年輕人的住屋問題未能得到解決,會影響他們對社會的歸屬感,促請港府全面評估整體房屋需求,且要進一步研究青年入住公屋,會否影響他們「向上流」的動力。

  她又希望,特首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不單要交代資助市民置業的政策方向,亦要一併處理青年住屋需求問題,為新生代尋求出路。
4 : teawater(1794)@2010-07-26 19:16:48

我都應該一18歲就申請,可能依在都差不多可以上樓smiley
5 : GS(14)@2010-07-26 19:18:39

4樓提及
我都應該一18歲就申請,可能依在都差不多可以上樓smiley


吾友及弟亦嘗從此法....獨有小弟忘了
6 : CHAUCHAU(1254)@2010-07-26 19:56:56

一個反思問題?
為左申請公屋年青人甘願淪為低收入人士(入息限額)
社會上多公屋獨居老人(有兒有女吾同住)
每一個戶籍可加一名子女及其家庭
捨易取難,長大後離父母不顧
社會在變,中國人養兒防老觀念可重存在?
80後出生率已不高,但公屋分配面積比前大
應不會出現擠迫吾夠住既情形
(相信大部份80後係公屋長大,只不想同父母同住)smiley
7 : GS(14)@2010-07-26 21:45:58

但完全封了這條路就有問題
8 : Wilbur(1931)@2010-07-26 21:54:19

好多年青人申請公屋,

尤其是特快輪候(偏遠,凶宅)o個D,

根本唔會入去住,

其實係為左張綠表,

現在看來政府應該會重推居屋,

小弟好後悔冇大學一畢業就申請番間...
9 : tcw1984(3057)@2010-07-26 22:15:03

唉,好難怪咁多人嘈呢個政府不過自97年衰左獲金之後,佢地已經變得唔敢掂樓市。
唔知振英哥上台(好大機會系佢)後會唔會有改變啦
10 : oneirocriticism(809)@2010-07-26 22:34:02

呢個post我放左入收藏
11 : 自動波人(1313)@2010-07-27 14:21:46

得三條路可行
1)好似報導中的事例,"等"......
2)資本社會,弱內強食,弱勢的人爭取去食其他人
3)加入紀律部隊,盡快註冊拎宿舍
12 : 自動波人(1313)@2010-07-27 14:30:54

6樓提及
一個反思問題?
為左申請公屋年青人甘願淪為低收入人士(入息限額)
社會上多公屋獨居老人(有兒有女吾同住)
每一個戶籍可加一名子女及其家庭
捨易取難,長大後離父母不顧
社會在變,中國人養兒防老觀念可重存在?
80後出生率已不高,但公屋分配面積比前大
應不會出現擠迫吾夠住既情形
(相信大部份80後係公屋長大,只不想同父母同住)smiley


1)上一代比再上一代生育已減少,大家還記得七八十年代的"兩個夠晒數"廣告嗎?
70,80後出生多是家中獨子/女,可能會多一個兄弟姐妹,即是家中兩個後生,要養兩個老人家,如果再要擁有自己家庭,簡直係將自己能力推至極限
再上一代(即40,50,60後)多數有幾兄弟姐妹,要供養父母都較容易

2)如果結婚後,加名然後申請換大D既屋,除非揀番較舊的屋村,否則要等一段時間才換到屋
現實情況,一起和父母同住,就算兩個後生肯,但對方的父母不肯.....也不行吧!
13 : GS(14)@2010-07-27 20:57:32

8樓提及
好多年青人申請公屋,

尤其是特快輪候(偏遠,凶宅)o個D,

根本唔會入去住,

其實係為左張綠表,

現在看來政府應該會重推居屋,

小弟好後悔冇大學一畢業就申請番間...


同感,現在弟弟申請了,哈哈哈,看來都要借他的殼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1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