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油價下跌 中國又在在偷偷“抄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72

原油價格在過去幾個月的不斷下跌是近期市場一直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鮮有人意識到,在油價持續疲軟的同時,中國可能正在低價抄底原油。

根據彭博報道,數量龐大(觸及9個月高點)的巨型郵輪正在源源不斷的駛向中國港口,暗示全球第二大原油進口國正在利用低油價囤積原油。海事情報與刊物Fairplay的數據顯示上周六當天就有80艘平均運能為200萬桶原油的巨型郵輪駛向中國,而過去兩年平均每天向中國運油的郵輪數量僅為63艘。

Energy Aspects分析師Richard Mallinson表示,“中國有4100萬桶的商業及戰略原油儲備需求,新的儲油場地已經上線。在油價較低的情況下,中國逢低買入以充實石油儲備並不意外。”

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今年前8個月中國累計進口原油2億噸,比去年同期增長8.4%,進口均價為每噸4796元,下跌0.8%。大宗商品信息提供商普氏能源資訊最新發布的對中國政府數據的分析顯示,中國石油需求在8月份達到一年來最高增長率。8月份石油需求為4119萬噸,即平均974萬桶/天,同比上升3.7%。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198

德國最大銀行集團爆史上最大虧損 投資人卻老神在在 「數字人」CEO 能讓德銀轉型?


2015-10-19  TCW

德國最大銀行集團德意志銀行十月初宣布高達二千三百億元的史上最大虧損,一時之間讓人以為是雷曼風暴再現。但新執行長克萊恩力圖脫掉炫麗的投資銀行外衣,重回古典無趣的銀行本業,正是全球金融業重大趨勢的最新代表作。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三個月虧損七十億美元(約二千三百億台幣),創下歐洲金融業從未見過的巨額虧損紀錄,令人膽戰心驚。許多投資人立即回想起二○○八年九月,雷曼兄弟宣布提列三十九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千二百億元)的虧損,一個禮拜之後,雷曼就倒閉了!

德意志銀行與雷曼有不少神似之處,雷曼在倒閉前三個月的六月九日,被惠譽信評公司將投資等級調降至「AA-」;德意志銀行也在今年五月遭到惠譽調降,史坦普信評公司選在同一天、在今年六月九日將德意志銀行的長期債券發行人信用評等,由A調降二級至「BBB+」,離垃圾債券只有幾步之遙。

一五年的德意志銀行與○八年的雷曼兄弟,都坐在龐大到幾乎無法控制的衍生性商品(編按:依附於其他資產標的物上的金融商品,價值高低取決於其所依附的資產標的物價值)火藥庫上。特別是歐洲央行將利率水準壓制到零利率,傳統銀行業務又過度競爭,仰賴利差的銀行幾乎無利可圖,但是股東要求回報,高達十萬名的員工等著發薪水,德意志銀行只好不斷擴大衍生性商品的部位,靠著高風險的交易來維持獲利。

「不說華麗的話」

新執行長 對了德國人胃口到了一三年底,德意志銀行帳上的衍生性商品合約已高達五十四.六兆歐元,是德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二十倍、整個歐盟GDP的五倍!美國最大的摩根大通銀行,衍生性商品的風險才五兆美元,不到德意志銀行的十分之一。任何一個風吹草動,都可能帶來致命的危機。

此外,「系統性風險」的烏雲籠罩在歐洲上空,瑞士信貸、英國的渣打銀行換執行長來挽救獲利下滑的危機;皇家蘇格蘭銀行已連續六年虧損,今年八月英國政府賣出五.四%的持股,賣價竟比金融海嘯時的入股價還低。

匯豐銀行六月宣布裁減全球五萬名員工,還要關閉、出售獲利不佳的部門。歐洲媒體說,德意志銀行的危機,「只是歐洲金融業者的冰山一角!」不過,德意志銀行與雷曼兄弟畢竟不同,至少金融市場的反應冷靜許多。在宣布七十億美元的重大虧損當天,德意志銀行股價一度重挫七%,但低接買盤強勁,隨後兩天的交易更是回到九月初的平台,顯然,投資人並不預期德意志銀行會出現雷曼式的崩盤。

原來,德意志銀行今年七月一日更換了執行長,新執行長克萊恩(John Cryan)是英國劍橋大學畢業、會計師出身,曾在金融海嘯後擔任瑞士銀行(UBS)財務長,協助瑞士銀行重整。雖然是英國人,卻說得一口流利的德語,德國媒體說他「行事嚴謹,可用無趣來形容他的領導風格」、「是個嚴肅的『數字人』……,他以強大的意志力改革瑞士銀行,從不說華麗、好聽的話。」顯然,克萊恩的嚴謹贏得媒體的支持。

德國媒體及投資人相信克萊恩的改革,這與雷曼兄弟倒閉之前截然不同。雷曼執行長富爾德一九九四年上任,經歷九○年代的大多頭、數度金融危機與泡沫,到○八年已是雷曼的皇帝,但富爾德卻掩飾敗象,無意改革,最終導致破產。

損失來源一:商譽跌價

徹底清理十六年前爛帳

因此,克萊恩宣布七十億美元的巨額虧損,反而是重大改革的前兆,徹底清理多年累積的爛帳,打完壞帳之後反而留下回沖利益的空間。這次德意志銀行採取預警手法,提前三周發布利空訊息,實際上第三季季報要到十月二十九日才會公告,當天克萊恩將要公布「二○二○年策略方案」,讓投資人充滿了期待。

從十月七日發出的簡短新聞稿中,我們粗略看到這個七十億美元(六十二億歐元)巨額虧損的內容,主要是高達五十八億歐元的「商譽與無形資產跌價損失」。

跌價損失是因一九九九年購併美國信孚銀行而來,雖然德意志銀行因此在華爾街站穩腳跟,但十幾年來浮浮沉沉的投資銀行業務,加上越來越嚴格的資本要求,帳上竟然出現二十三億歐元的商譽跌價損失。

十六年前的購併到今天才付出巨額代價,正在規畫分拆上市的德國郵政銀行也同樣帶來沉重的包袱。德國郵政銀行在○四年股票上市,○八年金融海嘯,德意志銀行取得三○%股權入主,一○年再公開收購超過五成的股權。郵政銀行目前總市值七十七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億元)。

損失來源二:超提跌價

賣股回沖利益 值得期待

郵政銀行雖然帶來較為穩健的資產負債表,但低迷的獲利與較高的人事成本,讓德意志銀行在今年初宣布,出售五成的郵政銀行股權。妙的是,克萊恩一口氣提列三十五億歐元的跌價損失準備,幾乎等於售股的全部收入,如果郵政銀行股權一如預期在一六年底之前出售,屆時回沖的利益,將非常驚人。

同樣邏輯,德意志銀行持有一九•九九%的北京華夏銀行股權,也因為「不再列為策略性資產」,同樣提列了六億歐元的跌價損失。對華夏銀行股權「超提」跌價損失,更是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邏輯。德意志銀行在○五年拿出二.七二億歐元取得北京華夏銀行一四%股權,後來又加碼到一九.九九%,如果依照十月初華夏銀行的股價計算,持股市價有三十一億歐元(約新台幣一千一百億元)。一本萬利的生意,克萊恩竟然還提列了六億歐元的跌價損失。

「絕不能維持現況」

重大改革 要員工做好準備接下來,大家的焦點就在十月二十九日,克萊恩提出的「二○二○年策略」具體的變革方案。這個方案,除了出售德國郵政銀行、北京華夏銀行的股權,還可能包括大幅裁員四分之一—從目前近十萬人,裁減兩萬三千名員工,並大幅關閉投資銀行、交易部門等,克萊恩在發給員工的信函強調:絕不能維持現狀,要員工做好變革的準備。

「瘦身」將是德意志銀行改革的具體方向,例如原本為了撐大獲利的衍生性商品交易,已經不斷被轉售或關閉。德意志銀行日前出售了一筆二千五百億美元面額的信貸違約掉期(credit-default-swaps trading portfolio, CDS)給花旗銀行,最近又準備再賣一批面額超過兩千五百億美元的CDS給美國摩根大通銀行。

這些交易,德意志銀行都折價出售,預計要將證券、投資銀行部門的資產規模,再減少兩千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兆六千億元),顯示公司大幅削減投資銀行業務的決心。

今年五月,包括德意志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與英國、歐洲、美國的金融監管單位達成認罪和解,支付高達六十億美元的罰金,來終結對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市場不當操控的指控。瑞士信貸、渣打銀行更換執行長,蘇格蘭皇家銀行、巴克萊銀行都同時對投資銀行進行重組與縮編,「無趣的」執行長克萊恩替代了投資銀行出身的簡恩(Anshu Jain)主導德意志銀行的改革,從倫敦、法蘭克福到紐約,全球的金融業都在「瘦身」,脫掉看似炫麗的投資銀行外衣,重回古典無趣的銀行本業。

銀行靠著金融交易創造高獲利的時代已經結束,從九○年代至今,長達二十年的金融購併、擴張、衍生商品創新、高得嚇人的薪資都將成為歷史。德意志銀行的改革,正是這個重大趨勢的最新代表作。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67

巴拿馬文件效應 雷聲大雨點小? 密件風暴》獨裁國家風聲鶴唳 歐美大國老神在在

2016-04-18  TWM

巴拿馬文件除了造成冰島總理下台、英國首相卡麥隆灰頭土臉之外, 美日等國甚至找不到知名人士涉及嚴重不法,後續政治效應仍有待觀察。

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在四月三日深夜,揭露了史上最龐大的洩密文件,這批被統稱為「巴拿馬文件」(Panama Papers)的檔案,洩露了全球第四大境外法律事務所莫薩克.馮賽卡(Mossack Fonseca)一一五○萬份客戶身分與交易的祕密文件,內容有全球富商、名流、總理、影壇巨星,利用境外避稅天堂規避金融監管、逃稅、洗錢、背信等臭不可聞的交易內幕。

目前曝光的資料,涉及俄羅斯總統普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等八位國家領導人,還有一堆第三世界國家的獨裁者、前總統跟著陪葬;相反的,持有最多海外資產的美、歐、日等國,不要說國家領導人,甚至幾乎找不到知名人士涉及嚴重不法,與台灣相關的,也只有在中國發展的藝人吳奇隆。

一位熟悉國際金融操作的業界人士解讀,像馮賽卡這樣的事務所,提供的只是傳統、低階、老舊的隱匿財產模式,因為專門服務中國與俄羅斯為主的客戶,所以這次曝光集中在獨裁國家。至於美國、日本、英國等金融高度發展的國家,企業與政客則早已「升級」,隱匿財產手段的複雜度,也不可同日而語。

這種強弱有別的現象,從巴拿馬文件出爐後的各國反應可見一斑。俄羅斯、中國的媒體,立刻以「歐美帝國的陰謀」來指控巴拿馬文件。反觀美國歐巴馬政府,則對巴拿馬文件的曝光老神在在;美國國務院說,巴拿馬文件證明華府打擊跨國避稅、攔截隱匿資金的能力與成果,未來將繼續強勢取締海外避稅行為。

普丁海外密帳20億美元

事實上,巴拿馬文件是由《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率先取得,並且透過國際調查記者聯盟,動員全球各國將近四百名記者與媒體聯手調查,堪稱是新聞史上最透明的一次。

《南德意志報》是德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走自由主義路線,政治光譜屬於中間左派,多年來以新聞操守堅強著稱,硬要指責是受歐美國家幕後操控,似乎牽強。

無論如何,政治領袖們的貪汙情節仍然在各國引起話題。其中,亞塞拜然第一家庭的海外資產規模驚人;巴基斯坦總理夏立夫用三名子女的名義,設立四家境外公司,在倫敦擁有至少六處可以俯瞰海德公園的豪宅,也證實外界多年來關於第一家庭貪汙的揣測。

當然,最受到矚目的就是普丁的親信與密友的帳戶,這些完全可以「合理推論」是受到普丁掌控的海外帳戶,金額高達二十億美元。其中一批帳戶屬於普丁的好友、長女的教父羅爾杜金(Sergei Roldugin),他只是一位看似與政治無關的大提琴家,卻擁有俄羅斯最大電視廣告公司一二.五%的股權,是俄羅斯銀行(Bank Rossiya)三.二%的股東,及通常被視為洗錢管道的賽普勒斯公司一五%的股份。

俄羅斯銀行被視為普丁資金運作的核心,普丁透過俄羅斯銀行,放款給一家稱為Sandalwood Continental的公司,輕易將高達十億美元的資產洗出國外。洗錢途徑起始於巴拿馬,資金流經俄羅斯、瑞士、賽普勒斯。

中國高官設海外公司

習近平家族也在列

習近平也與普丁同樣顏面無光,馮賽卡事務所有高達三成的客戶來自中國,在中國(含香港)就設立了八個辦公室,中國客戶設立的境外公司,高達一萬六千多家。已經曝光的資料顯示,習近平的姊夫、毛澤東的孫女婿、現任政治局常委張高麗、劉雲山、退休的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等家族,都透過馮賽卡設立海外公司。

為此,中共黨中央破天荒地在新聞曝光的當周,開了兩次中央常務委員會(通常一周一次),雖然增開臨時會的內容沒有公布,但據信與巴拿馬文件的因應措施相關。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剛好在這個時候接待德國外交部長史泰因麥爾,王毅是否要求德國約束《南德意志報》不得而知;但是對於下一批、將在五月公布的資料,肯定是高度關注。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曾稱巴拿馬文件是「捕風捉影的東西」,拒絕置評。後來王毅在記者會中回答:「對於所謂的文件……,恐怕要先弄清楚事實」,政府才會對外做評論。

俄民眾抗議普丁 竟遭逮捕至於洗錢與逃避金融制裁等情節,則發生在第三世界國家。辛巴威獨裁者穆加比身邊的軍火商與礦老闆,逃避歐美經濟制裁,繼續用境外帳戶洗錢;先前同樣遭到美國經濟制裁的伊朗,前總統阿賀瑪迪內賈德,亦是用同樣的管道在境外實際控制國營石油公司Petrocom。

相較於這些強人領導的國家,西方民主國家的總統與總理們,雖然只是隱匿財產申報,卻率先承受倒台的衝擊。

冰島總理岡勞森與妻子從○七年就逃漏申報海外財產與帳戶,新聞曝光才三天就黯然下台了;英國首相卡麥隆隱匿了當選之前曾經與父親擁有海外帳戶,正受到反對黨強烈的攻擊。剛剛在去年底當選的阿根廷總統馬克里,原本就是富豪,擁有海外帳戶是合理的猜測;但是不論是在擔任首都市長、或是去年競選總統期間,馬克里都未申報曾經擔任境外公司的董事,阿根廷檢察署已經立案,調查這位新總統的海外金流。另外,澳大利亞有一大票涉及逃漏稅的名單,也在文件中曝光了。

不過,巴拿馬文件除了造成冰島總理下台、英國首相卡麥隆灰頭土臉,似乎沒有引發太大的政治風暴。在莫斯科,有三個異議分子在克里姆林宮前抗議,要求彈劾普丁,隨即被逮捕;在中國,除了增開一次政治局常委會,也沒見到後續的效應。巴拿馬文件最終是否雷聲大雨點小,激不起有意義的政治效應呢?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巴拿馬文件曝光 全球政要剉咧等?

——受密件衝擊的主要國家領導人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原因:家族成員涉及離岸交易,重挫其反腐及政治威信衝擊:中國媒體對此保持沉默,網路上的相關討論也在短時間內被移除

俄國∣總統普丁

原因:親信設立多家境外公司,疑似藉此洗錢,總額達10億美元,被質疑是幫普丁洗錢衝擊:政府發出一連串的斥責,並暗指是美方刻意針對普丁的攻擊

英國∣首相卡麥隆

原因:被控已逝父親利用境外公司,為個人和投資避稅;卡麥隆則被控避繳8萬英鎊遺產稅衝擊:數千民眾上街抗議,要求卡麥隆辭職,並將個人財務交代清楚

冰島∣總理岡勞森

原因:人民苦於資本管制時,總理呼籲要反抗跨國財閥,卻利用境外公司,私藏海外密帳與爭議投資衝擊:1.6萬多人連署,要求總理下台,在舉國壓力之下,總理請辭紙上公司成巧門 「反避稅條款」應加速立法揭露全球富人如何利用「避稅天堂」隱藏財富的「巴拿馬文件」,持續在各國發酵。台灣至今雖未發現大咖,但在立法院也已掀起討論,焦點鎖定「反避稅條款」的加速立法。

「反避稅條款」主要是在《所得稅法》新增第43條之3、之4兩條,建立受控外國公司(由母國居住者所控制之外國公司)課稅制度。

依其條文,國內企業將盈餘留在海外子公司,就要計入當年度所得課稅;即使企業是在境外免稅天堂設公司,只要實際管理處所在台灣,就視為國內企業,必須納稅。

事實上,各國政府近年為防堵稅收流失,多已立法規範。美國在2014年實施《美國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案》,日本、韓國也有「反避稅條款」。財政部於2012年9月曾提出增訂「反避稅條款」,但草案送到立法院卻遲未立法,並隨著上屆立委任期結束而自動失效。

立委黃國昌日前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質詢即指出,「反避稅條款」在2013年就送進財委會審查,卻因台商反彈,被拉進黨團協商。「我讀完歷年審查資料紀錄,協商次數是『零』次。」立法院民進黨團幹事長吳秉叡則表示,財政部在今年3月已重新將法案送行政院審查,預計4月中送到立法院,會盡快在本會期三讀通過。

然而,「反避稅條款」能否完全解決避稅問題仍有疑慮,因為世界各國與台灣簽署租稅協定的國家非常少。據統計,台灣至今年2月15日止,僅與29個國家簽署租稅協定,數量遠低於韓國的84個、中國的99個,甚至遜於泰國的56個;而且,與台灣資金流向較密切的國家,如美國未簽署租稅協定,中國則是已簽署但尚未生效。

但即使如此,「反避稅條款」的立法仍有必要。研究國際租稅的東吳大學會計學系副教授楊葉承指出,修法後,政府才可「依法」課到相關稅收。雖然受限於簽署租稅協定的國家不多,但至少在出現類似「巴拿馬文件」、提供企業逃漏稅的明確「罪證」時,有了「反避稅條款」,政府的後續追討也才「於法有據」。

(許家峻)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