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誰出雞,誰出豉油?──大師姐為單稅社會主義招魂(2010/07/24)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693




最近有本揭露地產商霸權的著作發表,其實不用勞動某發展商大師姐著書立說,地產行業的優勢早路人皆見。筆者在《資本雜誌》1987年創刊時的香港十大富豪榜,已發現絕大多數富豪均與地產有關。作為小市民要投資致富,除股票外,置業可能是另有一番天地,而非「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認為是不道德而不參與其中。


大約一百年前,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已有一段講及「平均地權,漲價歸公」,意思是要打破土地擁有權壟斷的現象,並要求把土地增值的部份收歸公有。此種概念來源自美國社會運動家(筆者並不認同他是經濟學家,正如馬克斯也不是)亨利.喬治(Henry George)所著的《進步與貧窮》(Progress and Poverty, 1879),當中鼓吹「人人都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權利。我們必須把土地當作公共財產」,方法是推行單一稅(single tax),就是只從土地徵稅,同時廢除勞工及生產稅,即薪俸稅及利得稅。類似清朝雍正朝的「攤丁入畝」。


大師姐亦明言是是受該書影響而揮筆疾書,筆者亦特意借來英文原版拜讀,當中Book VII Chapter I(The Injustice of Private Property in Land)講述,只有勞力及生產的獲利是公義的,從土地(land)獲得的地租(economic rent)並非其持有者的努力得來,而是社會進步及環境改善等外部原因,所以社會就有權把此等增值收歸公有。


馬克斯主義認為,資本家在生產資料及勞工的組合下獲得利潤,這是剝削勞動人民剩餘價值的行為。以筆者觀之,佐治主義(真有其詞,英文是Georgism)或稱單稅社會主義只不過是將「資本家」換為「土地持有者」(地產商是其中之一,小業主又何嘗不是?),把「剝削剩餘價值」改為「不勞而獲的土地增值」。


試想想,如果所有的土地及物業持有人,無論是地產商、政府或小業主均一視同仁(基於公平原則,筆者看不到分開對待的理據),要把土地增值拿出來,而且要年年抽稅,還有誰會持有物業?2009年底全港私人住宅物業總存量109萬,由地產商持有的貨尾現時只有7,036個,建築中而未出售樓花的有43,000個,其餘絕大多數是由小市民持有。如果八十後有能力上車,他們亦要交土地稅。


現時物業持有者只需要交差餉、地租,買入時要交印花稅,稅局有權就炒樓個案徵收利得稅,地產商出售或出租物業時盈利要交利得稅。如果香港像佐治主義般「漲價歸公」,究竟是誰人出雞,誰人出豉油?


偏偏香港被目為「取財於地」的最佳例子,根據維基百科的Henry George條目(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_George): Hong Kong is perhaps the best example of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a high land value tax.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enerates more than 35% of its revenue from land taxes, and keeps its other tax rates low.


有認為政府因為稅收大多來自地產與相關行業,成為既得利益者而不欲改變,筆者 不禁要問:建議引入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政費豈不更傾斜於地產行業?更極端如佐治主義要廢除薪俸稅及利得稅,只收土地稅收,不單令稅基更形狹窄,只要地產 市道有何風吹草動,結果就是一損俱損,而對上一次只是2003年之前的幾年。


事實上真正的既得利益者既不是政府亦不是地產商,而是交低稅率甚至不用交稅而 享用各種公共服務的廣大市民,並非如有人聲稱,大多數政費均用來出糧給公務員。這類偏頗的論調,例如說中產階級無論樓市升跌都爆晒缸,地產權貴們即使樓市 暴跌也是絲毫不損之類,在該書中所在多有,不贅。


想改變世界不難,如果不能提出具體方法,甚而沒有全盤考慮清楚各種影響,想之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60

太保在滬開出全國首單稅延養老險,投保人是位機長

隨著第一張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下稱“稅延養老保險”)保單的簽出,稅延養老保險試點正式落地。

第一財經記者從上海保監局及中國太保了解到,今日(6月7日)上午,中國太保旗下太保壽險在上海簽發我國首張稅延養老保險保單,投保客戶為我國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機長蔡俊。

這標誌著醞釀已久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政策正式落地實施,完成了屬於自己的“首飛”。

而據上海保監局表示,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也陸續在上海市場投放相關產品。作為被寄予厚望支撐起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個人商業保險正式走上歷史舞臺,為探索解決我國養老問題貢獻力量。

稅延養老保險是指個人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養老保險的支出,允許在申報個人所得稅時,按一定標準稅前扣除,至領取商業養老金時再征收個人所得稅的一種商業養老保險。

當前,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7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人已達2.4億,占人口總量的17.3%。如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已成為中央和各級政府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一環。

發展稅延養老保險,是黨和國家的一項戰略工程。稅延養老保險充分利用財稅杠桿和商業保險機制,切實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優化養老保障體系,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同時也是保險業轉變發展方式、深化改革創新、服務國家大局的重要舉措。同時,稅延養老保險制度設計是一項涉及社會保障、稅收、金融等多個領域的複雜龐大的系統工程,自研究起步至政策落地實施歷經11載,是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第三支柱建設的重大突破。

2018年4月12日,《關於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財稅〔2018〕22號)正式出臺,要求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三個地區開展試點,為期一年。之後,相關的稅收公告、產品指引、管理辦法陸續出臺。

事實上,在稅延養老保險政策上,上海保險業一直積極推動和響應。2007年,上海市政府啟動稅延養老重點課題研究項目,標誌我國稅延養老保險政策理論研究正式起步。上海保險業積極配合中央政研室、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委,在稅延養老保險可行性研究、調研論證、制度設計、系統建設、流程優化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試點推動工作,為稅延養老保險試點政策順利落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據了解,試點政策頒布後,上海保監局按照中國銀保監會部署,積極向地方政府匯報,協同政府相關部門統一政策實施辦法,組織行業內符合資格的保險公司研究政策,開展培訓,切實保護投保人合法權益。截至目前,上海共有12家保險公司符合開展稅延養老保險業務的經營要求,稅延養老保險產品共分為收益確定型、收益保底型、收益浮動型等三大類,體現了“收益穩健、長期鎖定、終身領取、精算平衡”的原則,參保人可根據自身條件和風險偏好選擇購買一款或多款產品。

上海保監局表示,下一步將密切關註試點過程,認真總結試點經驗,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及時解決試點問題,嚴守風險底線,力爭在實踐中探索出一套可複制、可推廣的方法,供全國其他地區借鑒使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5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