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截肢男喪親母緊抱4歲兒雙亡

1 : GS(14)@2016-02-10 13:57:09

地震令無數家庭天人永隔,被困瓦礫56個小時的男傷者李宗典不單左腿截肢,他的母親及女友等一家八口,只有他被救出,他受傷留醫時希望為所有傷者祈福;另一個六人家庭,早前已找到父母等四名家庭成員的遺體,昨日再發現小兒子的遺體,留下獨活的姊姊傷心表示,希望爸媽能照顧弟弟。李宗典的女友、嫂嫂及兩名姪女已確認罹難,他的母親及兩名兄弟至昨日仍未尋回,一家八口只有他獲救。親友稱他已知家人遇難的事,面無表情,非常沉默;醫護人員轉述,李宗典感謝各界關心,他會為所有傷者祈福。救援人員昨早再發現一具上半身遭樑柱壓着的少年遺體,及後證實他是15歲的賴柏安,他的父母、大姊及三姊已證實罹難,二姊昨往認屍,希望同告離世的父母能好好照顧弟弟。另外,救援人員昨日凌晨突破維冠金龍大樓F棟16樓最後一道牆,在內發現兩具冰冷屍體,婦人賴惠珊離世前仍緊抱着4歲的兒子,救援人員本將母子遺體分開抬走,有人高喊「讓他們一起走」,在前抬着賴遺體的救援人員隨即等待她兒子的擔架上前,將二人一同送走。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10/194856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694

麥記新廣告被斥消費喪親之痛

1 : GS(14)@2017-05-19 05:27:46

英國麥當勞餐廳一輯電視廣告描述男孩與亡父的唯一共通點是喜歡魚柳包,被轟消費兒童喪親之痛。麥當勞道歉並停播廣告。


道歉兼停播

廣告中,男童問母親過世的父親是個怎樣的人,卻發現自己與他極不相像,正當他為此苦惱,母子去到一間麥當勞餐廳,兒子打算大啖魚柳包時(圖),母親就告訴他「你爸也最喜歡這個」。有關廣告上周起播出,截至周一英國廣告標準局接獲約100宗投訴,大多指廣告利用兒童喪親之痛推銷快餐不恰當,但當局未決定是否展開調查。喪親慈善組織「面對哀傷」(Grief Encounter)亦報稱接獲「無數宗」投訴,批評麥當勞圖以喪親之痛引起有類似經歷的觀眾共鳴卻不成,甚至暗示麥當勞這品牌可治癒所有傷痛,做法麻木不仁。另有幼時喪親的網民斥麥當勞「可恥」。麥當勞前日宣佈將廣告從所有媒體永久下架,表示引起公眾反感非其本意,指廣告僅想強調麥當勞在公眾的日常生活中,無論經歷好壞,都佔有重要席位。公司向顧客致歉,稱會檢討創作過程以免重蹈覆轍。英國《衞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8/200249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520

【文化籽】喪親治療 監獄輔導 港女赴英當禮儀師開導生死

1 : GS(14)@2017-11-13 03:42:45

華人社會視殯葬業為厭惡性行業,偏偏馬曉芯毫無忌諱,出走英國當禮儀師兩年,越做越起勁。

【文化籽:胚芽故事】「原本以為我會驚的,因為未見過大體,但當你身處其中又不覺得恐怖神秘。」倫敦東南部的墓園Nunhead Cemetery,午後陽光映照在灰白色的墓碑上,馬曉芯穿着一身黑帶我漫步墓園,腳下踏着的枯葉嚓嚓作響。生如夏花、死如秋葉,弱質纖纖的她展露一臉大無畏的堅定。


「老死、急病、自殺、意外……」她喃喃地回憶,第一天上班便坐黑箱車去接死者,第三、四天去了一個停屍間,裏面放了三、四十具屍體。倫敦地廣屋大、人與人關係疏離,不時有獨居人士在屋內死去良久無人發現。「我見過發了霉的屍體、因放太久捲起來的屍體,怎樣也弄不直平放進棺木裏。」出走英倫五年半,兩年前馬曉芯通過訓練當上了禮儀師,如今倫敦黃皮膚的同業,她眼見只有自己。「一個葬禮是服務在生的人多於服務死去的人。這份工作最大的意義,莫過於安慰生者的心靈。」淡然面對生死是禮儀師的專業,但有一次卻令馬曉芯畢生難忘。「有一對夫妻的小朋友兩天前過身,那嬰兒只有三天大,夫妻倆剛領出世紙便再領死亡證,那是多麼難受的事。」看着這對小夫妻折騰了整個星期,在醫院寢食俱廢、痛極欲哭無淚。馬曉芯愛莫能助,只能默默為他們遞上清茶。「看見他們軟癱着難以接受現實,你可以做甚麼?陪伴、聆聽或許已是最大的幫助。」

西方思想開放 墓地散步遛狗等閒事

七歲喪父的馬曉芯回想,若當時自己或家人有人陪伴傾訴,悲痛的日子應該會過得容易一點。死亡在華人社會總被視為禁忌,我們在墓園聊天期間,不少居民在散步、遛狗,不像香港人見到墳場會兜路走。每天與屍體為伍的殯葬業本應沒有笑聲,但馬曉芯並不同意,指西方社會較開放,視死亡如茶飯,英國喪禮尤其洋溢英式幽默,讓她這位華人禮儀師為之側目。「他們會在葬禮上搞笑或講爛笑話,葬禮後會大夥兒去酒吧,不是去吃解穢酒,喪禮籌備過程更是無限創意,年輕人分期付款自己未來的葬禮也大有人在。」馬曉芯記得有一位小朋友的葬禮上,所有來賓包括禮儀師和職員都被要求穿上超級英雄裝束,亦有葬禮會播勁歌金曲,有利物浦球迷更要求狂loop球隊隊歌〈You’ll Never Walk Alone〉。殯葬場猶如大觀園,眾生相不遜美劇《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既荒誕又感人。她見過有一家兩代人在殯儀館吵架,差點大打出手;也見過一位少女堅持為亡母修甲和塗色,作惜別禮。「殯儀化妝師的取態也不大同,西方崇尚自然,會刻意回復先人平時的髮型和鬍子等。」馬曉芯指化妝師有時更百無禁忌的拍下先人遺容,以示他們協助逝者以最真實的本相與親友話別。「外國人在喪禮上讚揚一個人的生命、紀念他們做過的事,多於愁雲慘霧地悲嘆這人死了,我們要穿黑衣和悲哀。」好似有一個家庭世世代代住在一個社區,當家人死去時,葬禮由家中出發,西裝履革的禮儀師拿着手杖在靈車前開路,特意繞一圈忘者最愛的公園、酒吧,沿路鄰居和親友不停向他致敬和獻花,非常人性化。

原不喜歡英倫 一份書店工打消回港

作為文字人,馬曉芯不時被逝者親友們陪葬的惜別信內容所感動,有些人會在瞻養遺容時朗讀。「對已死之人發表最後心聲,無人會再有顧慮,通常都是最誠實和真摰之言。」八十後的馬曉芯原為記者,五年半前跟隨另一半來到倫敦,最初斷言不會喜歡倫敦,本想留下半年便回巢。「至少告訴人我真係試過但不喜歡,便順理成章回港去。」誰不知,一份書店的工作扭轉了她的人生。書店的兩位老闆是從事口述歷史的學者,經常為猶太人記錄歷史。這工作讓她思考自己何以不面向草根,做有興趣又能回饋社會的工作,於是打消回港念頭。而更早時她投身心理治療專業,並常問自己,究竟人生哪一種痛最痛?她最後選了喪親輔導(Bereavement counseling)這範疇。「有甚麼地方好過在殯儀館找對象?那裏能接觸最需要幫助的家庭。」最初馬曉芯只想接觸有需要的群眾,沒料到竟然當上了禮儀師,與喪親者一同送行,為他們心理治療,一起度過哀傷期。心理治療與禮儀師,她正在雙線經營,現時每星期會替七至八人單對單心理治療,有單親媽媽、囚犯、釋囚、抑鬱症患者,最震撼是得悉這個時代還有人被「賣豬仔」來英國,一位大陸女生來英後被「蛇頭」禁錮了一星期勒索家人,身心被虐待至千瘡百孔,由醫生轉介她作心靈輔導,希望她能盡快在創傷中重新生活。

當上生活導師 開解大陸新移民

馬曉芯現時特別關注留英的華裔異鄉人,希望她們可以用母語暢所欲言,抒發情緒。一位大陸富二代來英國升學,參與了不少遊行集會、用化名在社交媒體表達對民主自由的看法,像重生一樣。畢業後被家人召回老家接手家族生意,臨走前患上抑鬱,害怕回到專權的國度。「特別是中國來的新移民是很孤立的,你無法想像待業、拿不到簽證,甚至文化衝擊都會對他們的情緒造成很大困擾,既懷疑自己又感前路茫茫。他們背負最大的心理壓力是一旦回鄉就等於承認失敗,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他們讓我自覺在香港出生長大有多幸運,引發我對自我價值和身份議題的反思。」她又經常輔導對家庭和前路憂慮的在囚人士,對於18至25歲的在囚年輕人,她更似一位生活導師多於輔導員。由不喜歡到愛上倫敦,馬曉芯很清楚理據所在。「香港很小,很難找到真正志同道合又有共同興趣與理想的人,我曾經好似一隻狼,好想找到自己的狼群。結果,我在異鄉找到了。」兩年前她受訓後當禮儀師的前一晚,寫下了當時的心情,「明天終於要開始禮儀師的工作了。把自己放在一個每天面對死亡的地方,好讓我學習年月日的價值。」「死亡,是人生唯一知道會發生的事。」馬曉芯說,工作令她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改變,讓她知死知生,更珍惜當下。


馬曉芯指華人忌諱談論死亡,很多時候沒留下一句話就走了。她認為葬禮是為生者服務多於為死人而做。

以前當記者,她特別喜歡發掘草根故事,但在工作層面交往流於表面,她希望對人對社會有直接的影響。

在殯儀業見盡眾生相,馬曉芯指英國人死也擁抱英式幽默,葬禮要賓客穿超級英雄裝束或其熱捧球隊的球衣大有人在。


馬曉芯曾經認為自己是一隻很想找到同伴的狼,結果在異鄉找到了很多soul mate。

投奔異鄉始終關心香港,三年前雨傘運動其間,馬曉芯也在英倫,以行動聲援香港。

兩年前她受訓後當禮儀師的前一晚,寫下了當時的心情,「明天終於要開始禮儀師的工作了。把自己放在一個每天面對死亡的地方,好讓我學習年月日的價值。」



採訪:鄭天儀攝影:王國輝(部份圖片由被訪者提供)編輯:黃世恩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12/202105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