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漫談現金流折現法——再讀《安全邊際》有感 唐朝

http://xueqiu.com/8290096439/28126934
唐朝/文     本文發表於3月7日出版的《證券市場週刊》

  股神巴菲特年復一年的告訴全世界投資者:「投資沒那麼複雜。你只需要學習兩門課程就可以了,一門是如何評估企業價值,一門是如何看待股市波動」。著名價值投資人賽思.卡拉曼在其經典著作《安全邊際》當中也談到:「投資沒有什麼神秘的。簡而言之就是先確定某個證券的內在價值,然後以這個價值的適當折扣買進。事情就是那麼簡單。」

  如何才能知道一家企業的價值呢?塞斯.卡拉曼說:「雖然存在許多用於企業價值評估的方法,但我發現只有三種方法是有用的。一是對連續經營價值的分析,也就是現金流折現法。通過計算一家企業未來可能產生的全部現金流折現值來計算企業價值。第二種是分析一家企業的清算價值。第三種是股市價值法,通過預測一家企業或其子公司分拆後,會在股市上以怎樣的價格進行交易,來評估企業價值。這種方法的可靠性不及前兩種方法,它只會偶爾成為有用的價值準繩。」

 拋開賽思.卡拉曼認為不太可靠的第三種方法,剩餘的兩種企業價值評估方法,分化出了價值投資的兩大流派:一種更傳統,更注重企業清算價值。他們尋找那些售價在重置成本以下的機會;另一種更注重現金流,他們尋找售價低於企業未來現金流折現值的機會。

 早期的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的信徒,更偏重於企業的清算價值。後期的巴菲特,受菲利普.費雪(代表作《怎樣選擇成長股》)和查理.芒格的影響,逐漸轉向了現金流折現法,完成了他自己所稱的從猿到人的進化。

 運用現金流折現法,首先要瞭解兩個概念:自由現金流、折現。

 自由現金流,是從企業通過經營活動獲取的現金裡,減去為了維持生意運轉必須進行的資本投入,餘下的那部分現金。

  折現的概念不難。如果確認年收益10%,那麼一年後的110萬和今天的100萬等價。換句話說,一年後的110萬,按照10%的折現率折算,其現值為100萬。理論上,可以將企業未來每年的自由現金流,按照某折現率(無風險收益率+風險補償)逐筆折現。所有年份現金流的折現值加總,便是該企業的價值。

  實際運用中,通常會逐筆計算出一段時間的自由現金流,然後對其後的部分,估算一個永續價值。將這段時間的現金流和其後的永續價值,逐筆折現、加總,得出企業的價值。例如,某企業今年底可產生自由現金流10億,預計五年內自由現金流的年增長15%。五年後,自由現金流能保持3%的年增長。若按照10%的折現值估算,企業前五年現金流折現值加總,等於49.8億(9.1+9.5+9.9+10.4+10.9)。第6年,自由現金流18.36億,其永續價值為262.3億(18.36/(10%-3%))。將262.3億折現,現值約為148億。由此,測算的企業內在價值約為198億。知道了價值,投資者才能決定如何出價。

 敲敲計算器,便知道企業價值,而後依此投資獲利,有這麼簡單嗎?當然沒有。首先,預測未來無限期的自由現金流,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次,折現率的微小變動,會使結果呈現巨大差異。嘗試將本例的折現率,小幅調整至8%或12%,或將永續增長率3%調整為0%或5%,會看到計算結果發生了多麼令人驚訝的變化。

 既然不能依賴其對企業價值進行計算,這套方法還有什麼用呢?有用,非常有用。甚至毫不誇張地說,現金流折現法就是「股神秘笈」。它是一套完整的投資體系。它告訴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股票,應該規避什麼樣的股票,在什麼區間進行買入,在什麼區間進行賣出。

 首先,它叫做永續現金流折現。因此,目標企業必須是可能永遠存在的,至少在你的人生跨度內,它可能是始終存在的,沒有被競爭對手或新科技所取代或毀滅。否則,依據現金流折現公式看,永續價值將非常低。除非其市值低於破產清算值,否則,它不是現金流折現法的能力範圍。從這個角度,便很容易理解,為何許多成功投資人都會規避初創企業和高科技企業(這些企業適用概率估值法、相對估值法或股市價值法),甚至有人宣稱「只投資和嘴有關的企業」。

 其次,目標企業必須能通過出售商品或服務,年復一年的獲取大量現金。這些現金的大部或全部,可以分給股東或進行有利可圖的新投資,無需用以維持現有生意的運轉。在現金流折現法裡,只有持續產生自由現金流的企業,折現值才為正數,其價值才能進行評估,投資回報才無需依賴下一個出高價傻蛋的出現。

  再次,企業是否具備永續增長的可能,對估值的影響很大。企業是否可以通過提升毛利率或增加銷售量,使自由現金流保持增長態勢,將大幅影響企業價值。回到前面的例子,其他條件不變,如果自由現金流的永續增長從3%變為0%,計算結果將縮水約1/4。

  接著,現金流折現法,提示了買入區間。同樣用前面的例子,意圖獲得10%的收益,投資者可以在市場報價低於198億時考慮買入。若意圖獲得30%收益,企業價值將低於45億,投資者就必須等到市場報價低於45億時,才能考慮買入。顯然,既定買價越低,錯過機會的概率也就越大。

  然後,一家可能永續存在,每年產生可觀的自由現金流,且能保持增長的企業,是否就可以根據其現金流折現值,進行投入呢?答案仍然是no。如果企業價值1000萬,出價1000萬買下,意味著用1元買1元,毫無意義。回看《安全邊際》導言中所說的:「價值投資沒有什麼神秘的。簡而言之就是先確定某個證券內在價值,然後以這個價值的適當折扣買進。事情就是那麼簡單。」適當折扣,就是安全邊際思想。無論對企業做多麼詳細的瞭解,無論估值多麼保守,投資者仍然可能犯錯。此時,預留的安全邊際,就可以使投資者在預計正確時獲取暴利,在預計錯誤時損失不大。

   最後,如果市場對投資者手持股權的出價,高到將其變現後存入銀行的利息(存款的自由現金流)折現值,已經高於最樂觀估算的該企業自由現金流折現值,這便是考慮賣出的時機了。《安全邊際》說:「只有當價格變得有吸引力時才買進,而情況相反時就賣出」。

   此處以瀘州老窖這只當前市場棄兒為例,輪廓性演示一下現金流折現法的運用。首先,瀘州老窖從大明萬曆皇帝登基的1573年開始釀造。四百多年,無論繁榮還是蕭條,戰爭還是和平,盛世或是亂世,都沒有妨礙老窖的悠悠酒香,由此,可以大概率的認定,瀘州老窖未來依然會存在。

 其次,瀘州老窖每年都可以通過出售商品,獲取大量現金。且,其生產設備(酒窖)無需投入大量現金維護。數據顯示,過去十年,瀘州老窖累計經營現金流,大於累計淨利潤。而累計資本投入額佔淨利潤總額不足13%,佔銷售收入總額不足5%。截止目前,尚未發現出售商品獲取現金的能力,及低資本投入的特點,有任何改變的跡象。

 再次,公司預計2013年淨利潤34.4億,同比下降21.55%。如果以此為基礎,毛估估未來兩年淨利潤繼續同比下降20%,其後觸底保持5%的永續增長。即2014年淨利潤27.5億,2015年淨利潤22億,其後年利潤增幅為5%。對於瀘州老窖,可以粗略的將淨利潤等同於經營現金流,將資本支出估算為淨利潤的15%。那麼,我們將得到2013~2016年的自由現金流約為29.2億,23.4億,18.7億,19.6億。

   最後,假設採用10%的折現率,2013~2015年的自由現金流折現值總和為66億(29.2+21.3+15.4)。其永續價值為392億(19.6/(10%-5%))。2016年的392億折現值為295億。因此,在上述假設條件下,其內在價值約為365億(295+66)。

   以上計算,僅僅用於演示現金流折現法的運用,非投資建議。

   估值追求的是大概的對。巴菲特叫它作「模糊的正確勝過精確的錯誤」,精彩。可惜常被一些投資者,用於掩蓋對企業基本面研究的懶惰。既然是大概的對,其數值究竟有多麼接近正確答案,取決於投資者對企業生意模式的認識度,取決於各項假設是否符合實際。當投資者通過大量研究,確信假設不算過分樂觀時,市場在365億基礎上給予的折扣,便是送給投資者的財富。

 這就是現金流折現法的投資體系,這就是足本的股神秘笈。

 投資,知易行難或知難行更難。這裡聚集著全世界最聰明的人群,都想在最短時間內,用最少的金錢獲取最大的利潤。競爭當然殘酷,甚至殘酷過世上絕大多數生意。真的明白一家企業的現金流折現值,已屬不易,更難的是如何保持耐心和紀律。讓我們再次回味塞斯.卡拉曼在書中所說「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始終保持不可缺少的耐心和紀律,只有當價格變得有吸引力時才買進,而情況相反時就賣出,堅決避免捲入那種吞噬市場人士的追逐短期業績的狂熱之中。」

 堅守現金流折現的理念,僅僅投資你能估算的企業,忘掉依賴未來價格的變動的投機遊戲,無疑會使我們錯過無數雞犬升天的牛股,卻也能使自己免於成為最後一個出高價的傻蛋。巴菲特在最新的致股東信中這樣告誡我們說:「聚焦於擬投資資產的未來生產力。沒有必要成為全能者,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可以了」。

《安全邊際》,經典著作,值得反覆閱讀。尤其是第二部分「價值投資的哲學」,每次閱讀都有新收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426

史玉柱:四個理由說明銀行業不會被重創 唐朝

http://xueqiu.com/8290096439/29929869
搜狐財經訊  6月29日,第一屆新金融聯盟峰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本次會議主題為"新金融時代:變革的力量"。巨人投資董事長史玉柱在論壇上表示,我認為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整個銀行業不會受到根本的衝擊。利率市場化會逼得銀行轉型,逼得銀行改變業務,互聯網會讓銀行發展它的金融互聯網,會把互聯網作為一個手段,它會改變它的業務。但銀行業未來不會遭受重創,有以下四個理由。

以下為發言全文

史玉柱:今天的都是金融家、銀行家,我是門外漢,我說錯了的話,大家諒解。這個時期討論銀行業面臨利率市場化,面臨互聯網衝擊,會是什麼樣的結果,討論得比較多。不少人的觀點就是認為銀行業將陷入困境甚至恐龍將要消失。

我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整個銀行業不會受到根本的衝擊。利率市場化會逼得銀行轉型,逼得銀行改變業務,互聯網會讓銀行發展它的金融互聯網,會把互聯網作為一個手段,它會改變它的業務。

但是我覺得銀行業未來不會遭受重創,有以下四個理由。

第一,由於銀行業特殊的歷史原因,我們的國情決定,我們的銀行業太大了。在全世界的各個國家,銀行佔整個金融業的比重是有限的,但是,我們中國總資產規模跟銀行比只是很小的一個小頭,所有的金融機構在全國各地的網點,其他所有的金融機構,不包括證券、保險、信託、等等,加在一起,他們的網點也就不到銀行的十分之一,它的塊頭太大了。比如說賣保險,分紅險,90%的分紅險是在銀行賣出去的,為什麼?因為中國的金融走到中國億萬消費者身邊的機構只有銀行。因為它太龐大,所以你想讓這麼龐大的一個銀行業在短期內,在三年五年、十年之內突然消失了,突然全行業陷入困境,不可能,如果真到那天,我覺得中國經濟早已經崩潰了。

所以,銀行業是中國歷史性的,不能因為國外比如美國的銀行業佔金融行業的比重不是那麼大,不能簡單的根據國外的某些情況就推理中國,因為中國是歷史形成的。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隨著利率市場化之後,銀行業是不是息差小到跟香港、台灣、日本一樣,會不會讓銀行陷入全面虧損?我認為也不可能,首先,中國老百姓是有存錢的文化的,幾千年都是這樣。從錢的出口端,中國企業家的文化,有一個億他一定想幹五個億的活,有一個億他想投資十以,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企業家,這是個文化

反正我接觸到的,除了有兩類企業家不太願意使用銀行貸款之外,一個是新興的互聯網企業,互聯網崛起了,為什麼它不太喜歡這個呢?因為這些企業都是在美國上市的,美國企業使用銀行貸款很少。像我們巨人網絡就是在美國上市的,銀行貸款幾乎為零,賬上面有大量的現金儲備,幾乎每個互聯網企業都是這樣。這個是在互聯網企業的企業家文化。

第二個就是在西方受過教育的富二代回來掌權,這群人會好一點。其他的所有的企業,對資金都是如飢似渴。

只要這一批企業家不退出歷史舞台,未來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還是企業家求銀行,中國的資金是短缺的。

日本為什麼息差小呢?因為他貸款利息才1%,大不了,為什麼呢?因為企業不需要貸款,它的企業家沒有貸款慾望。但是,發展中國家、金磚四國像中國尤其明顯,就是企業家擴張慾望很強,不是西方國家有一塊錢做一塊錢的事,我們是有一塊錢做十塊錢的事。這個文化不改變,未來的10年、15年、20年資金越來越短缺,只要資金短缺,只要企業家登門求銀行,息差就小不了。所以,利率市場化以後到底會怎麼樣?我覺得不一定息差會縮小。這是我的第二個理由。

第三個理由,剛才吳院長、董文標董事長都談了,互聯網對銀行的衝擊不會讓他們垮掉?我的結論跟他們一致,是不會的。銀行是做什麼的?銀行是經營信用的,不是簡單經營錢的,它是玩信用的。360行最不講信用的行業是哪個行業?互聯網,互聯網上面你都不知道對方是男的還是女的,你跟一個女孩子聊天,說不定他是個人妖,因為在互聯網上是充滿欺詐的,因為這個充滿欺詐就決定互聯網要做金融,只能做局部個別領域,他不能全面做。

比如我拿人民幣換美金,在互聯網能換嗎?換不了,只能到銀行的櫃檯去換,因為銀行櫃檯給你的不是假鈔,在互聯網上換真是會被騙,說不定用複印機複印一張紙就給你了。所以,銀行有幾十項業務,互聯網只能衝擊它幾項,剩下幾十項是衝擊不了的,這個就是互聯網的特性。

當然,我不是說互聯網金融不會大發展,互聯網金融會有大的發展,像餘額寶的崛起就證明了這一點,還會有更多的崛起,但是,它替代不了銀行,它將來能佔到銀行的20%,我覺得就已經很了不起了,20%就30萬億了。30萬億也是非常龐大的,但是你想把銀行替代掉,我覺得不可能。

最後一個理由,會有政策的紅利,改革的紅利。我們中國自從取消掉糧票之後,從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之後,我們唯一還有一個行業,現在還保留糧票的,那就是銀行業。銀行業每年要發糧票,今年你只能有多少貸款,明年你有多少貸款,每年給大家發糧票。銀行業還是一個監管過度的,比如像控制銀行的規模,你吸收的多少存款,我允許你放多少貸款出去,按道理來講,一個指標卡就可以了,但是現在同時也三個指標在卡,卡的是同一個內容,沒有任何區別。

第一個就是存款保障金,20%,這是全世界通用的,人家是8%、12%,我們是20%,高一點就高一點,也還行。第二個,存貸比,75%,你吸收100塊錢的存款,只允許你貸75,這樣就把存款準備金給廢了,這個管理就沒什麼用了。你不能是我吸收100塊錢存款貸80,不行,只能75。第三個,人民銀行又加了一道,我給你發糧票,工、農、中、建、交我給你多少,剩下的給你多少,工、農、中、建、交日子好過一點,地方的商業銀行每年給他的糧票是30%,他收了100塊錢存款,只允許他貸款30塊錢,這樣的話,就逼良為娼了。於是,理財、歪門邪道的東西都出來了,這個我覺得是逼出來的。

隨著利率市場化,既然利率都市場化了,我相信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領導一定會做到這一點。既然銀行業進入市場經濟了,我的計劃經濟的那套管理也要放開了,至少要放開一大部分了。因為不可能再用計劃經濟的管理,來讓銀行業進入市場經濟。所以,當放開的時候,會有很多改革的紅利,根據他放開的內容,有些銀行就能抓住機遇,根據他放開的內容迎頭趕上。

我覺得中國銀行現在利率高,錢那麼多,利率那麼高,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監管過度。比如有幾百項銀行的規定說這個不許、那個不許,比如銀行的資金不能進股市,對落後產能不能貸款等等,看似每一條都是好的,但也不是每一條都好,比如說打壓股市就沒有道理,有很多規定,這些規定表面上看是好的。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落後產能,在08年的時候,銀監會下文要大家支持這些企業,無條件給這些企業貸款。一個鋼廠貸了200億,那時候在響應國家的號召貸了200億,現在突然說不給他貸了,他的存量貸款放在那,怎麼辦?走歪門邪道,他過去心裡只接受6.5%的貸款利息,因為你這麼規定了,他接受15%了。一個鋼鐵、一個船舶,企業家把心理價位接受利息提高了,他要12%、15%,有50個領域的人把自己的心理價位都抬高了以後,銀行也就跟著把利息往下拉了。

所以,我覺得是監管過度讓中國的利息走入這樣一個怪圈,錢發了這麼多,利率這麼高。

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37

贏在投機的起跑線上(本文刊發於6.27日的《證券市場週刊》) 唐朝

http://xueqiu.com/8290096439/29929401
A股投資者多喜歡標榜自己為價值投資,對投機則敬而遠之。其實,投機又有何不可?

何謂投機?

被譽為價值投資鼻祖的本傑明.格雷厄姆,曾經這麼定義投資與投機:「投資是指根據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有保證的操作。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操作就是投機。」這個定義相當模糊。無論是「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還是「滿意回報有保證」,在事前都無法以客觀的、統一的標準進行確認。在投入金錢買入某資產時,很少有人會承認自己沒有經過分析、本金危險且不會有滿意回報。因而,使用格雷厄姆的定義,很難在買入前,確認某交易究竟是投資還是投機。

投資和投機,關注對象大不同,決策系統也大不同。只有清楚的知道究竟在做什麼,才可能將注意力放在正確的關注對象上,杜絕為自己貼上自欺欺人的標籤。為此,尋找一個清晰準確、邏輯一貫的原則,區分投資和投機,非常有必要。

以回報來源界定投資與投機

筆者這樣定義投資與投機:投資,是回報的獲取主要依賴資產自身產生的現金流,無需依賴新買家的出價;投機,剛好相反,是回報的獲取主要依賴新買家的出價。或者更簡單的說:買股是投資,買票是投機。採用這個定義,可以在交易發生時,明白自己究竟是意圖投資還是投機,從而圈定需要關注什麼,來確保滿意回報的獲得。

何謂買股,何謂買票?讓我們拋開教科書枯燥的解釋,穿越回大航海時代吧。那是屬於冒險家的時代,一艘船從歐洲大陸出發,無論經大西洋到美洲,還是繞印度洋到亞洲,帶給沿途各國人民從未見過的稀罕玩意兒,當然,不便宜。順帶收走當地土產,當然,不會貴。此地之土產即是異地之稀罕,一趟船跑回來,常常是數百倍的利潤。然而,風大浪大、海盜出沒,十艘船總有那麼兩三艘或沉沒或被劫。怎麼辦?

對利潤的追求,常使人類想出精妙的解決辦法。十艘船的船主,放棄每人擁有一艘船,改為每人佔十艘船總收益的1/10。10*1/10=1,簡單的等式,帶來完全不同的獲利模式。哪怕十條船隻回來5條,只要每條回來的船,能獲利百倍,每位船主都能夠獲得50倍的收益。一邊是確定賺50倍,一邊是或賺百倍或血本無歸,精明的商人,當然知道怎麼選。於是,股的概念誕生了。至於為了鼓勵監督船長和水手,而誕生的股權激勵及監事會制度,此處略過。

船,就是企業。股,就是船的一部分。持股人享受船的收益,並以出資為上限,承擔沉船風險。

船主們找到了規避風險的辦法,夜夜安枕卻賺得盆滿缽溢,自然惹得旁人羨慕。一群或陌生或相互認識的人,寫個合約湊錢買船、雇水手,新企業就建立了。

船出海了,那可要些日子才回得來。那時候,沒手機沒電報。出海後,是徹底的杳無音信。這期間,若有持股人急等用錢,只好找個見證人,將出資協議附上轉讓合同,出讓於有意購買者。成交之後,這條船或帶著百倍回報返航,或沉入大海,該佔的份額,該冒的風險,都由買家一力承擔了,與原出資人再無干係。票,也誕生了。

逐漸的,建立在股和票上,也有了兩種不同的獲利模式。一種是以返航回報為主要獲利來源的股模式,另一種追求買與賣之間差價的票模式。

巴菲特說,企業的內在價值就是其生命週期內產生的自由現金流的折現值。這就是以返航回報為主要獲利的模式,回報的產生不依賴新買家的出價。正因為回報不依賴他人,所以巴菲特才敢放言即使股市從明天起關閉,其投資決策仍然不受影響。關於現金流折現獲取回報的思路,筆者曾在《漫談現金流折現法》(http://xueqiu.com/8290096439/28126934)一文中,進行過闡述。

而格雷厄姆一生進行的大部分交易,以及他所宣揚的主要選股規則,是買入市值低於淨流動資產值2/3的企業,待股價超過淨資產以上某比例後賣出獲利。可見,格雷厄姆的回報,主要是依賴於新買家的出現,屬於票模式。

1955年,格雷厄姆作為證券市場著名專家,在美國國會一個證券市場委員會的調查詢證中,被問道:「當你發現了某個特殊的情形,並且您僅憑臆想判斷你可以用10美元買下,而它是價值30美元的,於是你買進一些。但只有當許許多多其他的人,認為它確實價值30美元的時候,您才能實現您的利潤。這個其他人認為它價值30美元的過程,是如何產生的——是做宣傳呢?還是什麼別的?是什麼原因促使一種廉價的股票發現自己的價值呢?」 格雷厄姆回答道:「這正是我們行業的一個神秘之處。對我和對其他任何人而言,它一樣神奇。但是我們從經驗上知道最終市場會達到它的價值。」這個回答清楚的表明,對於價格終將回歸價值的規律性原因,當時的格雷厄姆並不明白。

以現在的眼光看,市場價格終將回歸價值,是因為資本的逐利性。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濃罩著高回報資產的未知因素,逐漸明朗。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高回報資產必將吸引資金進入,從而拉升該資產的市價,直至其回報率回落至社會資本平均回報率水平。價格就這樣回歸了價值。

贏在投機的起跑線上

投資的回報,主要依賴資產自身的現金流。投資者可以不關注資產交易市場的報價,卻需要時刻關注企業的經營情況。包括但不限於企業自身的決策變化,所在行業的景氣度變化,競爭對手的行為變化等等。投機,關注資產的價格變動。關注新買家何時出現,因何而出現,主導新買家出價的因素是什麼。

投機與投資既沒有水平高下之分,也沒有道德高下之分。所不同的,僅僅是回報來源不同、關注因素不同而已。即便是意圖從企業現金流獲取回報的投資者,也免不了會受買家過高出價的誘惑,賣出而成為投機者。至於意圖從股價變動中獲利的市場參與者,則完全可以堂堂正正承認:我,是一名投機者!

那麼,資產價格究竟是如何變動的,背後有沒有可以掌握的規律呢?

以股票市場為例,股價(P)永遠等於市盈率(P/E)乘以每股盈利(E),這是數學,是永不會錯的公式。因而,只要寄希望從股價變化中獲利,總也離不開預測企業盈利和市盈率——兩者或兩者之一的變化。如果對這兩個指標全無概念,貿然入市交易,也許能有一時的好運,但長期看,關燈吃麵的結局是免不了的。

企業盈利和市盈率,未來都有漲跌平三種可能,由此誕生了九種未來股價組合。能否從股票價格上獲取差價,取決於今天在什麼組合上買入,也取決於未來在什麼組合上賣出。

企業盈利的變化趨勢,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非常多。任何行業,都需要數年的持續關注,才可能做出基本靠譜的判斷。浸淫行業數十年的業內頂尖人士,錯判形勢導致企業兵敗如山倒,也是殘酷商業競爭中常見的事。認識到這一點後,投機者應持保守態度看待企業未來盈利,將研究定位於排除盈利可能下滑的企業,並忘卻對企業盈利的樂觀預期,使股價變化的決定因素,落在市盈率的變化上。

市盈率的變化,本質上是市場參與者情緒的變化。億萬市場參與者情緒起落之和,神鬼莫測。牛頓在股市投機巨虧後,曾經發出過著名的感嘆:「我可以測算天體運動的規律,卻無法測算人性的瘋狂」。然而,雖然規律難測,但高風險雷區卻不難發現。

市盈率,是回報率的倒數。20倍市盈率,代表著回報率為 5%。同時,由於股票投資回報,無人擔保,購買者需要在無風險利率的基礎上,加一個風險補償收益率,以彌補承擔的風險。因而,即便樂觀的假設風險補償收益率為零,無風險的資金回報率,也已經天然的劃出了市盈率的上限。也就是說,在忘卻企業盈利增長的保守假設下,若無風險回報為6%,能夠接受的市盈率上限必須低於17倍。17倍市盈率以上的區域,就是高風險雷區,是大概率虧損的區域。

「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了。」這是被巴菲特譽為「西海岸哲學家」的查理.芒格經常談到的投資真理。只要能避開哪些致命區域,成功自然就會到來。無論面臨的誘惑多麼大,學會拒絕進入市盈率的高風險雷區,就贏在了投機的起跑線上。

美國投資大師、戈坦資本創始人喬爾.格林布拉特先生,僅僅依靠低市盈率策略,加上一個投資回報率指標,在其20年的投資生涯裡,獲得了年均40%的傳奇收益。這些寶貴經驗,被格林布拉特先生寫成一本小書《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the market》——中信出版社出版中譯本名為《股市穩賺》,是一本薄薄的,定價僅18元的小書,相當值得一讀。

----------------------------------------------------------------------------------------
後記:
1)本文發表時,標題用了《投機有何不可?》;
2)本文是比慘大賽後的「老唐12條」注水所得,其主要邏輯在12條裡均已有闡述;
3)從上條可知,本文是一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者的總結。對於擅長50PE買,150PE賣的高手,本文分文不值,敬請忽略;
4) 文章最後一段,是為了以讀書札記面目出現,隨手從書架上扯了一本和本文主題相似的小書,而後加上去的。雖然生硬了點,但書真是值得一讀的好書。作者用投資回報率和收益率組成一個簡單的令人不敢相信的公式,取得了不可思議的回報率。
5)和戈坦的神奇公式類似的「低市盈率,配上高Roe,再加上分散」,是老唐認為的有邏輯支撐的體系,是能在投機戰場上長期生存的可靠法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38

財報閱讀 快速入門 唐朝

http://xueqiu.com/8290096439/30186491
首先申明兩點:

第一:老唐的財務知識,未經系統學習,全靠翻書而得。謬誤之處,敬請高手賜教。

第二:這篇文章,不是講怎麼利用財報選股、估值什麼的——雪球上這類文章很多——而是談怎麼閱讀財報。是針對入門級新手的。

先說件十多年前的陳年故事,提醒依賴基本面進行投資的朋友:財報絕對不可以是投資者的唯一依賴因素,甚至不可以是第一依賴因素。

故事的主角,是上世紀末的A股市場大牛股,四年漲了60多倍的牛股。年年高增長,營業收入高增長,利潤高增長,現金流也相當優秀。一言以蔽之,財報漂亮,企業家對市場判斷準確,公司年年達到甚至超越經營目標,其董秘也被江湖傳為「天下第一秘」。看好的研報滿天飛,是顯而易見的白馬,股價走勢也證明了,任何回調買進的投資者,都賺到了大錢。

說到這兒,估計老江湖應該已知是誰了。對,號稱東方不敗的東方電子!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家公司的報表全部造假,其過程大致是:

1)     公司94年改製成股份公司時,由於沒有獲得足夠認購。公司從銀行貸款,另外成立了一家公司,以1.6元的價格吃下了職工股差額1044萬股;

2)     97年上市後(當天股價18元),這部分職工股被分在了幾十名個人賬戶上,由董事長隋元柏和董秘高峰等少數高管掌握。上市後,公司又先後投入了近七億資金進入這些賬戶;

3)     公司每年提出當年計劃收入和利潤,由財務部算出計劃和實際之差。銷售部按照需要製作合同及發票;發佈高增長盈利預告,股票大漲。證券部按照需要的收入金額,拋售個人賬戶股票,並將資金匯入空殼公司甲;

4)     公司甲或親自與東方電子簽訂並履行合同,或將款項分拆打給東方電子的合作客戶,由客戶與公司簽訂合同,將對應款項打入東方電子賬戶;

5)     銀行提供進賬單、對賬單。會計師事務所出財務審計報告;

6)     發佈良好業績財務報告,股價上漲。莊家獲利(主莊中經開)、老鼠倉獲利、市場參與者獲利;

7)     下一年伺機買入股票。重複,重複。這些賬戶先後在股票炒作中獲利17億,並將其中約16億做進了公司主營收入內,製造出一隻業績不斷增長的大牛股,完成了四次送股配股,最終使二級市場投資者損失慘重;

8)     再後來,一個非常低級的疏漏導致東窗事發。最終董事長判兩年罰五萬。董秘判一年,罰兩萬五。總會計師判一緩一,罰五萬(呵呵)。

這種造假,每筆合同都有對應現金進入,財報非常完美。如果不瞭解其在業內的地位,其市場份額,以及同行的毛利率淨利率,或者對照其稅收情況,提出質疑。僅僅閱讀並依賴於財報做出判斷,容易踩中地雷。前幾天剛剛被查的新中基,同樣拷貝的這套老手法,踩雷的照樣一大堆。

有了這個故事做引子,有了對財報的警惕心,牢記財報的第一作用是用來排除企業的。然後我們再來談閱讀財報。

先說資產負債表

1)財報主要由三張表及附註構成,三張表分別是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每張表又分別提供合併報表和母公司報表。

2)母公司就是上市的股份公司本身。而合併報表則包括了上市公司本身及其控制的子公司、孫公司等。由於子公司、孫公司,也是企業經營的重要部分,所以我們通常關心的經營數據,都來自合併報表,是用母公司的經營情況,加上其旗下控制的子公司、孫公司、孫孫孫公司的經營情況合併。合併時,會抵消掉這些母子公司、子孫公司之間進行的交易。

3)最重要的報表,是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表,是企業在12.31日(或季度末)結束那一刻的定格照片。提供那一刻的資產、負債以及淨資產數據。

4)資產負債表,是最不可或缺的表。沒有利潤表,可以用資產負債表的期末淨資產,減去期初淨資產,再考慮分紅和資本公積變化情況,自己算出淨利潤。沒有現金流量表,也可用資產負債表期初與期末的現金差異,算出本年度現金的變化。

5)資產負債表,很容易看。忘掉那些容易讓人糊塗的專業術語。記住一句話就可以了:表的右邊,是錢的來源。表的左邊,是錢的去處。

6)錢的來源,無外乎借債或股東投入。所以,資產負債表的右邊,分為負債和權益兩大項。它告訴你,公司的家當裡,有多少是借得錢,有多少是股東的錢。依照需要還錢的次序列出來,越早需要還的,放在最前面。股東投入不需要還,所以放在最後。

7)錢的去處,組成企業資產。資產按照可變現的便捷度排列。最容易變現的當然是現金,放在最前面。最不易變現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商譽什麼的,放在最後面。

8)逐項看過去,公司家當一目瞭然。對照以前的表格看,可以知道每個單項怎麼變的。閉上眼,想像自己是老闆,把各類資產如此如此的騰挪,想想他為何這麼幹,干的對不對,是看財報時最享受的事情。如果自信心不夠,就把所有的數字同比例縮小到自己能駕馭的級別,然後再冒充老闆(一笑)。

9)跟同行比照著看,看不同類別在總資產裡佔比有何不同,思考為何不同,這個不同是優勢還是劣勢。尤其是應收票據,應收賬款,應付賬款,預付款項,預收款項等項目,可以看出公司與上下游之間的地位,展示公司競爭力的強弱。如此,資產負債表,大致就算消化了。

10)新手,一定要訓練自己適應三位一逗點的數字長度,練習著條件反射的找到百萬和億。初期,可以視公司規模,習慣性四捨五入億或百萬後的小錢(一笑),讓自己輕鬆點、冒充老闆也踏實點。

再看利潤表(也叫損益表)

11)   利潤表,最簡單,市場最喜歡看,也最容易造假。容易造假的根源,是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名詞解釋自行百度,這裡記住一點即可:因為權責發生制,所以沒收到的錢,也可能被算作收入(在資產負債表裡記錄為應收),而已經付出去的錢,可能不被記錄為成本。當然,有些企業剛好相反,收到手的錢,不記錄為收入,沒給出的錢,記錄了成本。

12)   收入之下,依此是成本,稅收,費用,很容易理解。收入減去它們,就是營業利潤。營業利潤加上一些營業外的偶然收入或支出(營業外收支佔比大的公司,一般要警惕,都是些不讓人省心的貨),便得出了利潤總額,交掉所得稅後,剩下的便是淨利潤。強調一句,很多新人不知道的常識:上市公司報告的收入數字,是不含增值稅的收入

13)   成本,稅收,費用各自佔總收入的比例,與同行對比,與歷史對比,如果比例比較異常,就需要去財務報表附註裡,尋找對應解釋。如果解釋不那麼合理,就需要懷疑和警惕。對投資而言,寧可錯殺一千決不放過一個,是金玉良言。

14)   並非每家參與報表合併的企業,都是由股份公司持股100%的。所以,那些其他股東持有股份,所對應利潤或虧損,需要從合併報表裡去掉。這個項目就叫少數股東損益。去掉了它,剩下股東淨利潤,報表上名字拗口,叫「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

15)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除以總股本,就得出每股盈利。每股盈利除以股票價格,就是收益率。收益率的倒數,就是市場最常用的指標--市盈率(price/earning),簡稱PE。和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的簡稱一樣,別弄混了。

然後輪到現金流量表

16)   現金流量表,最簡單,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做的流水賬彙總。賣東西收了多少錢(注意,含增值稅),買東西花了多少錢,繳稅多少錢(包括繳增值稅),給工人支了多少錢,多少錢做了投資,以往的投資賺了多少錢……一筆筆流水賬,合併一下同類項,寫給你看便是了。

17)   現金流量表,最準確的數字是期初現金總額、期末現金總額,以及二者的差:現金淨增加額。其他的數字,據說可靠性要排在前兩張表之後。

18)   由於現金的收益率為零,所以無論個人還是公司,都不會持有大量現金的,而會選擇將現金存銀行搞理財什麼的。這類東西,被稱為現金等價物。

19)   提醒個小問題:資產負債表裡的貨幣,不一定都是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曾有一位QFII研究員(也在雪球),就在茅台上碰到這個問題,打電話問老唐,說為何資產負債表的貨幣資金數值,和現金流量表的現金餘額數值差幾十億。其原因,是有些特別約定不能隨便動用的錢,例如存進央行的準備金,有特別約定取款條件和期限的存款等,算是貨幣但不算是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20)   為條理清楚,現金流量表將現金流量分成三大塊: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經營活動,是企業提供商品或服務,收入的現金和支出的現金情況。投資活動,是企業擴大規模的投資,或者對外的投資及其當期收到回報的情況。籌資活動,是企業籌錢(借債或者發股)收到的錢以及為此付出的成本及紅利的分配。

21)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為負的企業,通常日子不好過(銀行除外)。這個不用解釋都懂,就是平常說的入不敷出。這種企業,無疑要靠融資(借債或發股)過日子,所以對應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一般為正。當然,控股類公司,主要收入是投資對象分紅收入的,也例外。

22)   對於企業擴張進行的對內對外投資,一看投的項目是不是在企業能力範圍內的。通常,跨行業擴張,不妙的概率大;二看投資回報率。新下注的項目,投資回報率如果不是顯著高於社會資金平均回報水平,管理層就是亂來。反之,就是對股東有利的投資。

其他補充


23)   財報裡還有一張《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偷偷告訴你,老唐一般不看,搞不懂在那裡去看什麼東東。有經驗的,敬請不吝賜教,先謝謝了。

24)   兩千多家公司,每家公司的年報不低於十萬字,也就是總字數不低於兩億,就算你一年有三百天讀年報,一天也要讀相當於一本《三國演義》,這不現實。

25)   受精力所限,設立一些簡單的規則,縮小自己的關注圈,在圈內去挑選,這是每個投資人都必須要面對的事情。規則,依賴於自己的投資理念,此處不展開了。老唐自己,是不看ROE(淨資產收益率)低於15%的企業,不看上市未滿五年的企業(@劉馬克 兄更嚴格,要滿十年的才看)。每一種規則,都可能放掉一些牛股,也繞過一些陷阱,是硬幣的兩面,摸索取捨吧。

26)   選定了大致要看的股票後,除了三張表以外,董事會報告和重要事項,是必須細讀的內容。尤其是董事會報告,最好是多年的連在一起讀,可以看出董事會說話是否可信,對市場判斷是否準確,對企業掌控力是否可靠等等。

27)   三張表中的任何疑問,都需要在附註中去找解釋。其實,附註最好是逐字細讀一遍,通常的投資者沒什麼耐心去讀附註。實際上有些必須披露,卻不太想讓你明白的東西,都在附註裡。要想取得比較優勢,別人不讀的東西,你得讀。

28)   財務報告的其他項目嘛,在第一次讀的時候,認真點,逐字讀。後面再讀的時候,就可以一眼瞄過了。還有開始的那些摘要,反正要讀原表的,摘要可看可不看。這樣節約不少時間。

29)   一般來說,企業上市時的招股說明書,信息量通常豐富,比年報要大很多。對已經產生興趣的企業,招股說明書不可不讀。不難理解,想跟人要錢時的講解,和錢已經到手後的匯報,態度通常會有差異(一笑)。補充一句,很多企業和招股說明書同時推出的,還會有一份「招股說明書附錄」,信息量也不小,別漏過了。

30)   一般來說,初學者先從貴州茅台的財報看起,是個不會錯的決定。之所以推薦它,倒不是因為老唐持有茅台,而是基於五個理由:1.這個企業的主營業務單一,就是產酒賣酒(去年加上財務公司業務,但很小,小到可以忽略),好理解;2.這個企業年銷售量與四五年前的生產量有關係,閱讀過程中產銷相互印證,可以挖掘出很多表上沒有的東西;3.這企業先收錢後發貨,幾乎不會有什麼死賬壞賬,存貨也無需計提跌價損失,報表相對簡單;4.市場研究的比較多,自己看不懂的時候,很容易搜索到相關資料;5.更重要的是,在A股做投資,你繞不開茅台。茅台這樣的印鈔機,至少可以作為其他企業的參照物。這樣,從閱讀茅台財報入手,時間鐵定不會是浪費的。

無論多麼頭大,嘗試著讀完一家企業十年以上的財報,你今天覺得費勁兒的疑問,大部分都不再是問題了。

祝各位投資順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162

財報閱讀 快速入門-續2 唐朝

http://xueqiu.com/8290096439/30287361
今天早上,看見球友@黃鐵錘 在雅戈爾公告下面說:哈哈,@唐朝 先生才介紹了看年報的要點,對轉換會計準則的企業要重點注意。第二天,雅戈爾就送上例子了。

這位黃兄說的是老唐的《財報閱讀快速入門-續篇》的第二條:

2)    企業有時候會買些股票、債券、基金什麼的。買它們簡單,買了之後,把他們放在資產負債表的「交易性金融資產」還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裡卻有講究(債券還可選擇放進「持有至到期投資」裡)。為何放這裡而不放那裡,管理層負責決定,理由頗多,複雜又無聊。咱不去管它,牢記一點,放進去就不能隨便改。改動一般有鬼,發現就要高度警惕,搞清楚原因和目的。順帶說一句,除非是政府有了新龜腚,否則公司的任何會計政策變化,都必須引起足夠的警惕,搞懂它為何要變,變動會造成什麼影響。

也有其他球友,對這個事兒感興趣,向老唐諮詢。老唐上午下載了雅戈爾的公告和去年的年報,翻閱了一下。雖然對雅戈爾沒什麼理解,但卻是球友們聊聊長期股權投資、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這幾個項目之間的異同的好時機。(後面叫簡稱為長期股權、交易資產、可供出售

特別特別強調:老唐以前沒關注過雅戈爾,沒看過雅戈爾的年報。本文僅限於探討會計知識,不涉及對雅戈爾企業本身的任何判斷。若有貌似判斷的語言出現,也定然毫無借鑑價值,請忽略之。

雅戈爾的公告,是業績預增公告。說上半年業績同比增加約70%~90%間,大約增加6.7~8.6之間。其中約6.4億,是因為調整會計政策造成的。是把佔寧波銀行總股本11.26%約3.25億股,從原來的可供出售,變更為長期股權。並由此確認了6.4億的當期淨利潤。這個變更,雅戈爾公司在2014年1月21日的公告中,已經通知過了,不算新聞。

看雅戈爾年報,主業大體分為四大塊,紡織、房地產、電力和投資。2013年,地產貢獻了65%的營收和85%的淨利潤。投資收益為負值,拖累了公司表現,這顯然是被大熊撓傷的。

雅戈爾年報裡,交易資產欄目空白,企業對外的投資,主要是放置在可供出售和長期股權欄目,130億左右對外投資,基本上兩者各放了一半。

等會兒再說長期股權,先說說交易資產和可供出售的異同。

1)    沒有公允價值可供參考的金融資產(就簡單理解為沒有交易市場報價吧,例如未上市公司股權),一般不可以放在交易資產裡,只能選擇放在可供出售或長期股權裡。

2)    市場有公允價值參考的金融資產,如果管理層只是打算短炒,隨時可能賣掉,計劃持有期限不足一年的,放交易資產。如果管理層沒有明確打算短炒,可能長期持有,可能看看再說,大體「感覺」「計劃」持有期超過一年的,放在可供出售欄目。這兒應該可以看到,這個選擇基本上由管理層自己決定

3)    放交易資產的,按照買入成本入賬,與交易有關的費用從當期利潤表裡扣減。放可供出售的,按照買入成本+交易費用合計的賬面資產入賬。

4)    交易資產放在資產負債表的流動資產欄目,可供出售放在非流動資產欄目。這兒你會發現,那些算什麼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的分析人士,很容易就被管理層忽悠了。

5)    最關鍵的一句話:交易資產當期價格波動,計入利潤表,影響噹期淨利潤可供出售當期價格波動,加入資本公積,影響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賬面值,然後影響到每股淨資產。但不計入利潤表,不影響噹期淨利潤

然後咱再說長期股權投資。

提示
:經@麥麥忠粉 兄提醒,老唐發現自己在6,7兩條的說法上,犯了錯。是老唐自己對長期股權投資欄目的理解錯誤,現在改過來。原錯誤的描述放在括號裡對照,並說明錯誤原因。多謝麥兄。

6)放進長期股權投資欄目的股權,指那些能夠對投資對象實施控制、重大影響的權益性投資,以及對其合營企業的權益性投資。

[錯誤原文:放進長期股權投資欄目的股權,大體是不具有控制或共同控制能力,沒有重大影響,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股權。多數情況下,是持有非上市公司的小部分股權,且沒資格參與董事會。
             ——錯誤原因:今年7月1日以前有效的會計準則,關於長期股權投資欄目,其實是即包括「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響」的股權,也包括「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響,但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股權。此處,老唐記憶有誤,記成「只」包括後者,而不是「並」包括後者,造成此處錯誤]

7)雅戈爾佔寧波銀行的11.26%,屬於有重大影響的權益性投資,因此,從可供出售轉換為長期股權,是合適的。

[錯誤原文: 從上一條其實可以看出,雅戈爾這次從可供出售轉換為長期股權,在「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這條上,是略欠說服力的,畢竟寧波銀行是上市公司,分分鐘都有價格報出來。當然,也扯的過去,畢竟市場價格也不能完全等於「可靠計量」,淨資產以下的報價,說不可靠,老唐是認同的。
               ——錯誤原因:同上條。]

8)    一般來說,企業持有的未上市公司公司、無附加限制的股權,自上市之日起,轉成可供出售或者交易資產,是堂堂正正無可置疑的—畢竟開始有了清晰報價了。至於到底是轉入可供出售,還是交易資產,管理層可以自由選擇,參見2-5條。

9)    現在,是雅戈爾把對寧波銀行的持股,從可供出售,轉成長期股權。老唐下面和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看看,轉成長期股權後,對公司有些什麼影響。

10)  變成長期股權以後,寧波銀行每年的淨利潤,按比例確認為雅戈爾的投資收益,影響雅戈爾的淨利潤。假設寧波銀行一年的經營賺100億,雅戈爾的利潤表上會出現11.25億的投資收益。

11)  如果寧波銀行因為經營以外的其他因素,導致淨資產變化了。在雅戈爾持股比例沒有被變化的情況下,這部分淨資產增加,算雅戈爾的資本公積增加,增加雅戈爾的淨資產。

12)  如果寧波銀行因為經營以外的其他因素(比如定向增發,發行新股,配股……)導致淨資產發生變化了,同時雅戈爾的持股比例也跟著變了,會同時給雅戈爾帶來淨資產變化和淨利潤變化。上條和本條有點不好理解,老唐用13-17條,舉個簡化的例子解釋。

13)  假設公司甲,去年初有總股本1600萬,淨資產公允價值4000萬。公司A佔股10%,持有160萬股(對應淨資產400萬),買的時候溢價10%,付出440萬。這個時候,公司A的入賬為長期股權投資,成本440萬。

14)  然後,去年公司甲實現淨利潤800萬。年底,公司A就可以在利潤表裡確認投資收益800*10%=80萬(與是否分紅無關)。同時在資產負債表裡,增加長期股權賬面價值80萬,變成440+80=520萬。

15)  今年,公司甲向公司B定向發行新股400萬股,每股5元。公司B以2000萬現金,獲得甲的20%股權,400/(1600+400)=20%。

16)  公司A對甲的持股,從10%稀釋成8%(160/2000)了。會計上相當於賣掉了股份的1/5,(雖然手上股數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還是160萬股),即賣掉了520萬*1/5=104萬的賬面資產。

17)  公司甲的淨資產增加了2000萬,A持有甲的8%,所以歸A所有的淨資產增加了2000*8%=160萬。這160萬,是A出讓了價值104萬資產換來的,因此當期A獲得了160-104=56萬的投資收益,利潤表上增加56萬,同時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值增加56萬。

18)  以上五條裡,雅戈爾的地位就是公司A,而公司甲則相當於寧波銀行。各位看官,可以自行對照揣摩。

19)  明白了可供出售和長期股權間的區別,老唐大體猜測,雅戈爾管理層的想法:

首先,當前市場價格低於淨資產,從可供出售移到長期股權,可以將這筆股權的價值,從市場價格入賬提升為淨資產入賬,提高了公司淨資產

其次,從可供出售移到長期股權,產生當期確認的淨利潤6.4億,美化利潤表,降低公司市盈率;

再次,在這個低於淨資產的時點,轉至長期股權。可以保證在長期持有過程中,除了對淨資產提升做出貢獻以外(放在可供出售或長期股權裡,都能起到這個作用),還能不斷為雅戈爾利潤表做出貢獻(只有長期股權才能有這個作用)

因而,雅戈爾如此動作,背後的想法可能是:寧波銀行被市場嚴重低估 + 等待高估將會是一場持久戰 + 期間銀行淨利潤會持續為正

20)最後,一定需要強調:老唐未經任何系統培訓,會計知識都是自己亂翻書所得。以上理解,如有錯誤之處,煩請路過的高手不吝賜教,千萬無需顧忌老唐臉面。謝謝。

附加一句:別問老唐現在對茅台有什麼看法。幾根陽線產生的新看法,多數靠不住。關心茅台的朋友,不如翻翻老唐去年12月份和今年3月在《證券市場週刊》發表的看法,可能還稍微有點參考意義。

7.19日補充:有位朋友在評論裡問,這種資產項目轉換分類,是否需要納稅。這兒補充兩句話進去:
1)資產重分類的轉換行為本身,帶來的損益,是需要計入當年納稅稅基,繳納所得稅的。

2)以公允價值記賬的資產,其持有期間的價格變動,無論是否計入利潤表,資產價格變動帶來的利潤或虧損,在繳納所得稅的時候,稅務局會從公司淨利潤中去除。由於稅務局不認可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利潤或虧損,所以,稅務局計算的稅收,與公司報表計算的稅收,會產生一個差異,該差異進入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欄目。(關於遞延所得稅,可參看續篇第12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37

手把手教你讀財報07:金融資產 唐朝

來源: http://xueqiu.com/8290096439/31061826

話說上市公司手頭有了錢,除了滿足日常經營需求以外,也會做一些投資。下面幾篇,集中介紹幾種上市公司報表中常見的金融投資,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這些金融投資,放在不同科目里,可能對利潤表或股東權益表產生不同影響,不僅基於企業基本面的投資者不可不知,哪怕是揣測市場情緒的投機者,也不能不知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大量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票,而恰好最近,那些股票大漲。投機者可能想,哇塞,這下子,公司凈利潤大增,股價豈不同樣飆升,買。結果,財報出來,凈利潤沒什麽大變化。咦?怎麽回事?詢問行家才知道,這家公司買的股票,放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欄目里的,股價漲再多,只要沒賣,凈利潤上一分錢也不會體現。

上次發《資產負債表總述》時,文章稍微長了點,很多新朋友都喊吃不消了。這篇文章和那篇長度差不多,且稍難。為降低閱讀難度,老唐拆成兩篇,但內容有關聯,所以同時發出來。消化能力強的朋友,兩篇一起幹掉。消化能力略差的朋友,就分而食之吧!

交易性金融資產    要點:
         
交易性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算當期損益,影響利潤表。

1)通常公司會把計劃短期內出售的債券、股票、基金、權證等金融資產,放進「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取得該項資產的公允價值(扣除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算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初始成本。相關交易費用算當期損益,從當期利潤表里扣除。註意,只是“計劃”,最終是否是短期內出售了,與此無關。但企業一旦決定放進該科目,就不允許轉換成其他科目了。

2)放進「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的投資,持有期間不計提資產減值損失,期間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投資損益,進入利潤表。持有期間收到的股利或利息,計入投資收益,進入利潤表。企業利潤,一般要靠企業對外交易形成。沒有交易,而使利潤發生變化的情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導致的利潤變動;另一種是由於匯率波動,導致持有外匯的價值波動。

3)公允價值,指正常交易中,一項資產出售所能收到,或者一項負債所需支出的價格。挺複雜的,很多造假都跟它有關系。作為普通投資者,大致先記住:有活躍市場報價的投資,市價就是公允價值(如果不是異常的關聯交易,通常可以把上市公司的買價,就看作公允價值)。沒有活躍市場報價的投資,一般需要專業機構進行評估一個公允價值。

4)由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利潤或虧損,雖然算進了當期凈利潤,但稅務局是不認的。也就是說,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利潤,稅務局不向你收稅。虧損,稅務局也不允許你從利潤里減。只有等你賣出時,產生了利潤,稅務局才收稅(若是虧損,允許你當期其他利潤里抵扣)。稅務局和公司對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不同政策,是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重要源頭(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後面會講)。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要點: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價格波動,不影響利潤表,影響凈資產

5)沒有被劃進計劃短期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也沒有被劃進計劃長期持有的「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其他金融資產,都歸進「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里。可以理解為,公司也沒想明白該筆投資,究竟是準備長期持有還是短期出售,就歸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該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加上交易費用,一起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初始成本

6)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除了減值損失和外匯匯兌損益以外的)公允價值變動,不影響利潤表。計入資本公積,影響股東權益(凈資產)。因為不進入利潤表,所以也不涉及納稅問題。等賣出時,獲取的差價計入當期利潤表,同時從資本公積項目里去掉該筆投資歷年累積的資本公積。

7)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期間,發生的減值損失和外匯匯兌損益,進入利潤表權益類資產(例如股票)的減值損失,以後不可轉回。債券類資產的減值損失,當減值跡象消失時可以轉回,計入當期投資損益,影響利潤表。

8)通俗解釋一下減值損失和轉回。當上市公司發現所持有的金融工具,有明顯貶值跡象(例如債券的發行人還不起貸款了,所持股票的公司近期被騙一筆巨款,或涉及巨額訴訟等),持有人需要做減值測試(就是看看可能賠多少)並提取相應的減值準備。這筆減值準備,要從當期利潤表里減去,降低當期利潤。

如果後來發現債券發行人沒事兒了,度過難關了,債券又安全了。這筆減值損失,可以拿回來,加進當期利潤表。這個過程被稱為轉回。為了提防上市公司利用這個操控利潤表,規則規定,權益類(如股票)一旦減值,不允許轉回

9)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宣告的股權分紅或應得的債券利息,計入當期投資損益,影響利潤表。註意,是宣告分紅和應得利息,與是否收到該筆分紅或利息無關。

10)公司持有股票,會在財報的“董事會報告”或“重要事項”里,列出一份表格向股東匯報,通常可能叫“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權情況”表。財報閱讀者可以輸入“持有其他上市公司”字樣進行搜索。表格會詳細列出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的數量,初始投資金額(買入成本),期末賬面值,會計核算科目等。

11)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權情況表,可以讓你看見公司的買入成本,以及本期是賺是賠。但請一定要註意最後一行的會計核算科目,看里面寫的是“交易性金融資產”還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或是“長期股權投資”(後面講)。它決定了該股票當年的賺賠,是否影響公司當年凈利潤。由於茅臺公司沒有這兩類投資,朋友們可以看自己持股的其他公司的情況。

手把手教你讀財報 系列文章目錄地址
http://xueqiu.com/8290096439/308874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56

生物資產 唐朝

來源: http://xueqiu.com/8290096439/32612171

(剛剛在獐子島公告下面,發了老唐的《手把手教你讀財報》資產負債表--經營資產--生物資產部分文字,不知道怎麽回事,分段無法體現,文字亂成一餅。朋友們喜歡看,幹脆單獨發出來)

存貨里面,還有一種很好玩,也很容易造假的東西,順帶介紹一下:生物資產。茅臺2013年財報42頁,有這麽一欄。
   科目數字空白,證明公司沒有這個東西。這東西一般出現在農林漁牧行業,包括動物植物。例如豬牛羊、鯉魚王八、鮑魚海參、蔬菜樹木等。

   如果這些東西是用於生產的,需要在資產負債表的“非流動資產”里單列“生產性生物資產”匯報;如果是用於消耗的,就算進存貨,同樣要計提折舊。簡單說,一頭豬,如果是母豬或種豬,算生產性生物資產;如果是準備出售的肉豬,就算消耗性生物資產,是存貨。

   由於生物資產的價值判斷,存在很大的難度。豬牛羊兔也許還可以大致清點一下,水里的鯉魚王八鮑魚海參,不但難以盤點數量,沒辦法測量大小,甚至連是否存在也不好確定,只能根據相關票據及經驗判斷,因而成為造假的高發地帶。當年的轟動股市的藍田造假案,就是指著20萬畝湖水告訴會計師:這下面有N萬噸王八魚蝦,且根據本公司高科技養殖技術,王八魚蝦的繁殖率和生長速度,比同處於湖北的同行業上市公司武昌魚高很多。所以,我們的每畝產值是他們的10~30倍。你做帳吧!

  加句笑話:生物資產做了假賬,填坑也容易。需要的時候,直接告訴會計師,王八發瘟病,死光了,連王八蛋也沒留下。死了,屍體呢?——屍體爛在湖底了。

同時,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減值準備,也可能成為農林漁牧公司調節利潤的手段。公司會告訴股東,最近口蹄疫橫行,因而公司庫存豬牛羊需要計提減值準備,使當期利潤減少。下期報表告訴你,沒事兒,沒影響到咱家的豬牛羊,將計提的減值準備轉回,利潤又魔術般的增加了。

  所以,老唐提醒各位朋友,農林漁牧行業是造假高危區域。經驗說,除了農林漁牧,軟件、集成電路、生物科技,也是造假高危區域。

為什麽這些行業是造假高發地呢?大致有這麽幾個共性:稅收優惠多;產品不易核查;產品差異大,不易找到價格參照物;產品有沒有移交、或交貨量的大小不易監控。

都容易理解:吹牛不上稅,但造假收入稅務局要抽稅,這就有了造假成本之說。因而稅收政策有減免的領域,容易產生造假。例如農林漁牧行業大部分是免征所得稅,小部分減征所得稅;軟件集體電路生物科技等行業,一般會享受高科技行業的15%所得稅率。高科技企業容易產生技術轉讓收入,可以享受免征或減半稅率。軟件企業的銷售還可以享受增值稅超過3%部分即征即退的優惠等。

還有,這些行業的產品都比較個性化,價差也大。同樣一張光盤,一套軟件,從數元到數億元都正常;同樣是鮑魚,幾元到幾千元一只都不離奇;集成電路,垃圾和寶貝,長一個模樣;至於生物科技嘛,可能審計師也只能看看外包裝,至於里面究竟是咖啡可樂還是疫苗配方高分子,只能聽公司專家說……

總之,對這類公司有興趣的投資者,必須格外警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08

集中或分散,應取決於波動性大小 唐朝

來源: http://xueqiu.com/8290096439/32685645

(本是看@英科睿資鷹 的“小議集中或分散” 時寫的評論,結果寫的太長了[滴汗],單獨成帖吧。原帖地址 http://xueqiu.com/9640778912/32667046

不太贊成這種以資金量來決定集中或分散的思路。剛好周六成都幾位球友聚會,在與@歡歡虎01@偶爾打獵的農夫 兩位兄臺的交流中,也談到這個問題:怎麽決定在一只股票上投入多少資金。回憶自己的發言大致如下:

事物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因果關系和相關關系兩種。因果關系是尋求確定性,有A必有B;相關關系是尋求可能性,有A可能有B。應用到投資上,大致價值投資者是尋求因果關系,成長投資者乃至技術分析者是尋求相關關系。

因果關系中,確定的因素被認識的越多,潛藏的風險和回報都越低。體現在股市,是股價呈現低波動性。低波動性的東西,可以下重註,這是凱利公式證明的內容。

相關關系,本就是尋求可能性,其不確定因素多。不確定因素越多,體現在市場上,就是潛在的風險和回報都“可能”越大,即股價可能呈現大波動性。大波動性的東西,絕對不可以下重註,這也是凱利公式證明的內容。

以下兩條線間為現在的補充:
~~~~~~~~~~~~~~~~~~~~~~~~~
凱利公式:(賠率X勝率-敗率)/賠率=可以下註的資金比例。

我理解凱利公式講了三句話:

1)分子等於或小於零的賭局,不包含正期望值,做多輸多,不能參與。例如一個色子六個面,你壓任意一個,錯了輸1元,對了賠4元。賠率4,勝率1/6,敗率5/6。分子為負,只要參與,輸光是遲早的事兒;

2)分子為正的賭局,是可以參與的賭局,但賠率越高的下註必須越小。上個例子中,如果贏了賠6元,就能形成微小的優勢(6*1/6-5/6),長期玩,必贏。必贏,可以單次下多大賭註呢?凱利說(1-5/6)/6=1/36。賠率大的遊戲,必須以極小的賭註,保證生存;

3)波動性大的賭局,即便你具有很高的勝率,只要下註比例大了,依然會壯烈犧牲,甚至是在方向正確的情況下,死於波動。技術、宏觀、趨勢類型的高手的突然死亡,基本都是這種原因。傳奇操盤手利弗莫爾是典型代表吧!

因而,集中還是分散,主要應取決於投資對象的波動性(或者說賠率)。波動性小的投資對象,可以集中,波動性大的投資對象,必須分散。這個與資金是10億還是10萬無關。
~~~~~~~~~~~~~~~~~~~~~~~~~~~~~~
(接著,老唐在發言中,談了一點@小小辛巴 兄投資體系的理解,沒有和辛巴兄溝通過,僅僅是自己的粗淺認識,錯漏之處,還請辛巴兄見諒並指教)

例如,小小辛巴的投資體系,前幾天看見有位球友冷嘲熱諷說辛巴兄是“分散投資這麽多行業的不同股票,最後哪個大漲了,就把它拿出來回溯自己的投資理念,是嗎?這不是對“幸存者偏差效應”的極其典型的利用嗎?這麽低級的營銷手法。”

辛巴兄的確非常分散,在快餐閱讀時代,引起誤解非常正常。但以老唐的理解,辛巴兄實際上就是在追求大波動性的股票。因為被投資對象的大波動性,所以必須分散,才能存活。

以下兩條曲線間為現在補充:
~~~~~~~~~~~~~~~~~~~~~~~~~~~~
只是辛巴兄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將本來是1賠5的遊戲,”開掛出千“變成0.5賠5。這個掛,是企業基本面的分析,盡可能尋找如果市場波動向下,會有價值投資者或產業資本進來救命的投資對象;而千,則是利用A股上市公司炒垃圾股、炒廉價股、炒殼資源的特性,在向下波動過程中,伴隨被炒家看中的可能性不斷增大,辛巴兄也不斷的增加賭註。因而,可以看見,辛巴兄能看上的股票,多數是大幅下跌過的、技術面符合經典圖形的、股價或市值比較小的公司。
~~~~~~~~~~~~~~~~~~~~~~~~~~~~~
這個投資模式,順帶產生了一個副產品,就是@易水不寒 兄指出的:通過分散,無形中隨時有漲有跌,辛巴兄還收獲了一種心情的平靜。而心情的平靜,又是增加投資者做出理智決定的重要前提。(大意,完整版請易兄補充)

當時發言就上面這麽多,下面就是現在想到的了:

確定性越高、波動性越小的賭局,就能夠越集中。@劉馬克 兄在周六聚會上,談到他曾測試過用sp500加杠桿,可以承擔比直接投資納斯達克更小的風險,卻能夠獲取等同於納斯達克的收益。飯桌上,時間不足以展開,還希望劉兄抽空能仔細闡述一下這個測試數據及背後的理念。

相反,確定性越低、波動性越大的賭局,就需要分散。周六聚會里,大家也達成了科技創新是大概率失敗,但一旦成功卻能帶來高收益的共識。這種情況就屬於低確定性、高波動性的投資。成功的風險投資家們,也是如此通過高度分散下註創新來獲取高波動性的回報。這種類型的投資,集中就不是好選擇。

由此,也聯想到基金排名或者媒體上的股神問題。老唐想,如果目標是成為基金排頭兵或者引人註目的股神,必須要重註壓大波動性投資對象,才可能成功吧。當然,重註大波必然會有一群人,落後於小註大波、重註小波、小註小波,成為犧牲品。“去年以超過600%的收益率登頂私募冠軍的國內著名期貨操盤手劉增鋮一日爆倉”,展示的正是這種變化。邏輯上說,長期贏家,應該是小註大波和重註小波兩類人。而這兩類人,其投資往往乏味無趣,很少有激動人心的英雄故事或起死回生的誘人經歷,很難在短期的XX排行榜上出現,也很難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往往只是在某牛市中後期被人發現,哇,某人坐著不動,n年累計nnn倍雲雲。

看帖中,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有點淩亂,各位將就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471

東風汽車哭暈在廁所:一億存款不翼而飛變164.2元 唐朝

來源: http://xueqiu.com/8290096439/35648299

「老唐註:看東風這個舊案子,推測老窖丟存款可能也是這麽個流程:
    1.老窖把錢存進銀行,並承諾一段時間(如一年內)不取;
    2.銀行內鬼拿到老窖全套開戶資料,偽造預留印鑒;
    3.老窖內鬼將假印鑒拿回去掉包真印鑒,然後轉款挪用,計劃在到期前歸還。
    結果某環節出故障,到期沒能補上窟窿。
    這樣能解釋“老窖喊冤枉(印鑒無使用記錄)+銀行不認帳(銀行見的真印鑒)+老窖計提減值”的現狀」

            東風汽車哭暈在廁所:一億存款不翼而飛變164.2元
                                        2015-01-22 
     一次例行的年終對賬,令東風汽車公司發現,一億元存款“不翼而飛”。警方調查發現,原來資金被一外部人員勾結銀行工作人員挪用。而類似案件,在武漢不止一起。

  今年1月8日至9日,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這起武漢金融“窩案”。在這次二審審理中,李誌勇等人挪用企業的銀行存款,共6.3億多元。

  李誌勇原是武漢證券公司客戶經理。他在2003年到2009年,以高額好處費為誘餌,將存款單位資金引存到他指定銀行,並與銀行工作人員勾結,采取偽造金融票證、私刻存款單位銀行預留印鑒等手段挪用資金,作案13起。

  李誌勇勾結的銀行職員,涉及中國建設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廣發銀行、華夏銀行等6家銀行。隨著該案審理,李誌勇背後的利益鏈條也浮出水面。

 1億元變164.20元

  東風汽車公司1億元存款被轉走,曝光李誌勇勾結銀行工作人員挪用存款窩案

  一次例行的年終對賬,令東風汽車公司發現一億元的存款不翼而飛。

  2010年2月1日,東風汽車公司財務人員與中信銀行武漢梨園支行(以下簡稱“中信梨園支行”)對賬時被告知,公司持有的1億元的存款單是假的,公司在該支行的賬上僅有164.20元。次日,東風公司向武漢市公安局經偵大隊報案。

  警方調查發現,這是一起策劃得十分周密的公款挪用案,資金流向了李誌勇等人的賬戶。

  東風公司在銀行的存款怎會被私人取走?

  警方調查發現,李誌勇因急需資金周轉,勾結中信梨園支行客戶經理潘曉翔,拿到東風公司全套開戶資料,私刻了東風公司的印鑒。2009年9月、10月,李誌勇安排工作人員用私刻的東風汽車公司社保中心印鑒、授權書等分兩次把東風汽車公司存在中信銀行梨園支行的1億元轉走挪用。

  李誌勇還通過潘曉翔拿到中信梨園支行印鑒,偽造了虛假的開戶資料和存款回執,並通過銀行工作人員交給東風汽車公司。

  潘曉翔從李誌勇處獲得好處費45萬元。

  在這一案件中,東風汽車公司將資金存入中信梨園支行並被李誌勇鎖定並非偶然。急需用錢的李誌勇找到了一家房地產策劃代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劉峰,劉峰也是一位“中間人”,可以幫忙尋找掌握大量現金的“金主”。

  在劉峰介紹下,東風汽車公司社會保險中心計劃財務科科長黃潔將公司的1億元資金存入中信梨園支行,東風汽車公司收取0.5%溢出利息(即銀行為吸儲,承諾給儲戶在國家規定利率以外更高的利息)。

  隨著檢察機關的進一步調查,持續數年的挪用資金及公款“窩案”浮出水面。這十余起案件中,由李誌勇、拉存款掮客、存款者及銀行工作人員組成的利益鏈條也逐漸清晰。

  操盤者

  李誌勇因公司資金缺口決定挪用存款,是一系列案件的主謀

  在一系列案件中,李誌勇都是幕後“操盤人”,控制著各個環節的呼應配合。

  判決書顯示,2006年的時候,李誌勇名下的公司因收購新公司和投資新項目,在資金上出現較大缺口。

  為了還錢及解決資金周轉問題,在別人的介紹下,李誌勇決定挪用其他單位在銀行的存款。

  2007年7月,李誌勇認識了萬達實業投資公司老板田勇,田勇自稱和洪山區拆遷辦主任楊永剛的關系很好,可以說服洪山區拆遷辦將1億元資金引到銀行長期存放。但這筆錢拿出來後,田勇也要使用部分。

  李誌勇供述,為了把這筆錢從銀行中取出,他找到了湖北建設銀行曜興支行客戶經理潘振坤,兩人設計了一套行動方案:由潘振坤到洪山區拆遷辦上門辦理開戶的手續,並將洪山區拆遷辦開戶時在預留給銀行印鑒偽造後,替換出真印鑒,李誌勇和田勇就可以持真印鑒挪用這筆存款。

  這套方案進行得頗為順利,2007年8月上旬,潘振坤等人偽造並替換了印鑒,8月中旬和12月,田勇分兩次將洪山區拆遷辦存在武漢建行曜興支行的1億資金轉走,並與李誌勇分別挪用。

  因為田勇與拆遷辦領導的關系,洪山區拆遷辦不會到銀行來取錢。李誌勇則安排潘振坤每月拿著一張假對賬單給洪山區拆遷辦。

  截至2010年1月,兩年多時間,洪山區拆遷辦一直未發現該筆1億元政府拆遷補償專用資金存款已經被李誌勇非法轉出挪用。直至2014年6月,此案第二場一審判決書顯示,洪山區拆遷辦的該筆一億元款項未被追回。

  判決書顯示,此案之後,李誌勇一直用類似的方法挪用多家公司、單位的存款:即找有資金的存款單位到指定銀行存款,對方配合在一定時期內不查賬不動用賬上的資金,然後通過勾結銀行工作人員將對方單位預留在銀行的印鑒卡調換出來私刻章,然後用假章在銀行將錢轉出來挪為己用,並制作假的存單應付存款單位。

  李誌勇一開始的數次挪用資金多是為了炒股和經營。但不久,由於無法及時償還挪用資金,他開始拆東墻補西墻。

  一審中,李誌勇因挪用公款罪、挪用資金罪、騙取貸款罪、行賄罪等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

  中間人

  中間人有人脈,知曉資金供需信息,從中牽線搭橋,獲取高額中介費

  在挪用公款利益鏈條中,中間人首先起到了介紹資源、關系的作用。

  挪用存款不被發現,除了制作各種假單據,一個重要條件是,存款單位一定時期內不取錢或轉賬。這往往需要存款方的配合。而中間人一方面掌握諸多資金源,另一方面也動用個人關系,讓存款方作出這一承諾。而他們每介紹成功一單存款,都從李誌勇處獲得不菲的“中介費”。

  前述介紹洪山區拆遷辦1億元資金的田勇就是中間人。此外,在挪用東風汽車公司1億元存款時,劉峰作為中間人,介紹東風汽車公司的財務科科長黃潔將存款存入指定銀行。

  在挪用存款事件暴露時,中間人還能為李誌勇起到緩沖的作用。

  李誌勇和田勇挪用洪山區拆遷辦1億元資金後,2010年1月,洪山區拆遷辦會計向敏收到一封建設銀行湖北分行的銀行對賬單,發現存在武漢建設銀行曜興支行的1億元資金竟然只剩下了一萬余元。之前兩年,曜興支行送來的對賬單卻並沒有顯示異樣。

  一審判決書顯示,洪山區拆遷辦的財務工作人員找到中間人田勇,田勇就一直周旋在拆遷辦與曜興支行之間,而洪山區拆遷辦也一直沒有報案。

  田勇不僅僅幫李誌勇拉存款,一審判決書顯示,他此前還曾經幫江夏農村商業銀行從洪山區拆遷辦拉了1億的存款。

  武漢市農業銀行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武漢有很多“玩資金”的中間人。他們在當地具有極深的人脈,知曉各方面資金供需信息,從中牽線搭橋,並獲取高額中介費。

  一審中,劉峰因挪用公款罪、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執行有期徒刑十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萬元。

 被勾結的銀行員工

  銀行員工通過私刻公章、銀行印鑒等手段轉走存款

  2006年10月,李誌勇來到中國工商銀行香港路分理處,他讓手下員工去領武建富強公司的支票。領支票時,盡管李誌勇提供了武建富強公司的印鑒,但卻無法通過工行的電子驗印。

  工行香港路分理處副主任晏曉看到了這一情況,他讓工行工作人員“人工驗”,通過後,李誌勇拿到了支票,並轉賬1000萬到自己名下公司的賬戶上。

  一審判決書顯示,這是李誌勇第一次挪用其他公司的銀行存款。在挪用前,他首先搞定了銀行內部關系。

  2006年9月,李誌勇首先找到了工行香港路分理處副主任晏曉,共同商議違規轉出資金的辦法並要求其操作時提供方便,晏曉表示同意。隨後,晏曉私自將存款企業預留在銀行的客戶印鑒複印件提供給李誌偽造私刻,並幫助李誌勇利用私刻印鑒將存款企業1000萬元存款全部轉入其公司賬戶。

  北京金臺律師事務所的陳誌平律師在了解李誌勇案情後分析說,案件中多達20多個實施細節,任何一個細節出現紕漏,犯罪就無法得逞。而銀行工作人員違規操作,轉出資金,則是整個鏈條中關鍵的環節。一審判決書顯示,李誌勇主要通過對銀行工作人員拉攏腐蝕,相互勾結。采取私刻存款單位公章、銀行印鑒及更換客戶銀行印鑒卡,以及使用偽造的轉賬支票等手段轉走存款。

  一審判決書顯示,李誌勇案涉及中國建設銀行武漢曜興支行、解放公園路支行、江岸支行永清支行;廣東發展銀行武漢分行江漢支行;中國銀行漢陽支行;華夏銀行開發區支行;中國工商銀行硚口支行、香港路分理處共6家銀行,9所支行。

  存款方

  單位財務負責人或單位領導將存款存入指定銀行謀取高額回報

  在利益鏈條中,存款單位是受害者,它們的存款被轉走,最終三家單位的存款沒有完全追回,共計1.7億多元。其中主要是洪山區拆遷辦的1億元存款和保利公司的7000萬元存款。

  為何一再有單位和公司陷入李誌勇布下“局”中?這與單位的財務負責人或單位領導從中牟取高額回報不無關系。

  武漢市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顯示,2009年年初,李誌勇為了拉存款,通過中間人找到保利博高華(武漢)公司的財務總監代小勇,許諾以好處費。

  2月至3月,保利公司先後共轉款1.1億元到武漢建行解放公園路支行賬戶上,隨後被李誌勇轉走。代小勇獲得650萬元好處費。

  一審判決書顯示,保利公司財務人員多次發現賬戶異常,向代小勇匯報,代小勇因收受了好處費,一再出面壓下工作人員的質疑。

  在東風汽車公司挪用存款案中,黃潔供述,當中間人找到她提出希望引存東風公司的存款時,黃潔考慮到在之前引存保利公司的存款時,拿了李誌勇好處費,怕事情曝光,於是同意了幫助引存1億存款。

  判決書還顯示,李誌勇通過不斷挪用新存款,拆東墻補西墻,以防止挪用存款的事情被發現。

來源:新京報 作者:蘇曼麗 郭永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474

財報閱讀 快速入門 唐朝

http://xueqiu.com/8290096439/30186491
首先申明兩點:

第一:老唐的財務知識,未經系統學習,全靠翻書而得。謬誤之處,敬請高手賜教。

第二:這篇文章,不是講怎麼利用財報選股、估值什麼的——雪球上這類文章很多——而是談怎麼閱讀財報。是針對入門級新手的。

先說件十多年前的陳年故事,提醒依賴基本面進行投資的朋友:財報絕對不可以是投資者的唯一依賴因素,甚至不可以是第一依賴因素。

故事的主角,是上世紀末的A股市場大牛股,四年漲了60多倍的牛股。年年高增長,營業收入高增長,利潤高增長,現金流也相當優秀。一言以蔽之,財報漂亮,企業家對市場判斷準確,公司年年達到甚至超越經營目標,其董秘也被江湖傳為「天下第一秘」。看好的研報滿天飛,是顯而易見的白馬,股價走勢也證明了,任何回調買進的投資者,都賺到了大錢。

說到這兒,估計老江湖應該已知是誰了。對,號稱東方不敗的東方電子!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家公司的報表全部造假,其過程大致是:

1)     公司94年改製成股份公司時,由於沒有獲得足夠認購。公司從銀行貸款,另外成立了一家公司,以1.6元的價格吃下了職工股差額1044萬股;

2)     97年上市後(當天股價18元),這部分職工股被分在了幾十名個人賬戶上,由董事長隋元柏和董秘高峰等少數高管掌握。上市後,公司又先後投入了近七億資金進入這些賬戶;

3)     公司每年提出當年計劃收入和利潤,由財務部算出計劃和實際之差。銷售部按照需要製作合同及發票;發佈高增長盈利預告,股票大漲。證券部按照需要的收入金額,拋售個人賬戶股票,並將資金匯入空殼公司甲;

4)     公司甲或親自與東方電子簽訂並履行合同,或將款項分拆打給東方電子的合作客戶,由客戶與公司簽訂合同,將對應款項打入東方電子賬戶;

5)     銀行提供進賬單、對賬單。會計師事務所出財務審計報告;

6)     發佈良好業績財務報告,股價上漲。莊家獲利(主莊中經開)、老鼠倉獲利、市場參與者獲利;

7)     下一年伺機買入股票。重複,重複。這些賬戶先後在股票炒作中獲利17億,並將其中約16億做進了公司主營收入內,製造出一隻業績不斷增長的大牛股,完成了四次送股配股,最終使二級市場投資者損失慘重;

8)     再後來,一個非常低級的疏漏導致東窗事發。最終董事長判兩年罰五萬。董秘判一年,罰兩萬五。總會計師判一緩一,罰五萬(呵呵)。

這種造假,每筆合同都有對應現金進入,財報非常完美。如果不瞭解其在業內的地位,其市場份額,以及同行的毛利率淨利率,或者對照其稅收情況,提出質疑。僅僅閱讀並依賴於財報做出判斷,容易踩中地雷。前幾天剛剛被查的新中基,同樣拷貝的這套老手法,踩雷的照樣一大堆。

有了這個故事做引子,有了對財報的警惕心,牢記財報的第一作用是用來排除企業的。然後我們再來談閱讀財報。

先說資產負債表

1)財報主要由三張表及附註構成,三張表分別是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每張表又分別提供合併報表和母公司報表。

2)母公司就是上市的股份公司本身。而合併報表則包括了上市公司本身及其控制的子公司、孫公司等。由於子公司、孫公司,也是企業經營的重要部分,所以我們通常關心的經營數據,都來自合併報表,是用母公司的經營情況,加上其旗下控制的子公司、孫公司、孫孫孫公司的經營情況合併。合併時,會抵消掉這些母子公司、子孫公司之間進行的交易。

3)最重要的報表,是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表,是企業在12.31日(或季度末)結束那一刻的定格照片。提供那一刻的資產、負債以及淨資產數據。

4)資產負債表,是最不可或缺的表。沒有利潤表,可以用資產負債表的期末淨資產,減去期初淨資產,再考慮分紅和資本公積變化情況,自己算出淨利潤。沒有現金流量表,也可用資產負債表期初與期末的現金差異,算出本年度現金的變化。

5)資產負債表,很容易看。忘掉那些容易讓人糊塗的專業術語。記住一句話就可以了:表的右邊,是錢的來源。表的左邊,是錢的去處。

6)錢的來源,無外乎借債或股東投入。所以,資產負債表的右邊,分為負債和權益兩大項。它告訴你,公司的家當裡,有多少是借得錢,有多少是股東的錢。依照需要還錢的次序列出來,越早需要還的,放在最前面。股東投入不需要還,所以放在最後。

7)錢的去處,組成企業資產。資產按照可變現的便捷度排列。最容易變現的當然是現金,放在最前面。最不易變現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商譽什麼的,放在最後面。

8)逐項看過去,公司家當一目瞭然。對照以前的表格看,可以知道每個單項怎麼變的。閉上眼,想像自己是老闆,把各類資產如此如此的騰挪,想想他為何這麼幹,干的對不對,是看財報時最享受的事情。如果自信心不夠,就把所有的數字同比例縮小到自己能駕馭的級別,然後再冒充老闆(一笑)。

9)跟同行比照著看,看不同類別在總資產裡佔比有何不同,思考為何不同,這個不同是優勢還是劣勢。尤其是應收票據,應收賬款,應付賬款,預付款項,預收款項等項目,可以看出公司與上下游之間的地位,展示公司競爭力的強弱。如此,資產負債表,大致就算消化了。

10)新手,一定要訓練自己適應三位一逗點的數字長度,練習著條件反射的找到百萬和億。初期,可以視公司規模,習慣性四捨五入億或百萬後的小錢(一笑),讓自己輕鬆點、冒充老闆也踏實點。

再看利潤表(也叫損益表)

11)   利潤表,最簡單,市場最喜歡看,也最容易造假。容易造假的根源,是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名詞解釋自行百度,這裡記住一點即可:因為權責發生制,所以沒收到的錢,也可能被算作收入(在資產負債表裡記錄為應收),而已經付出去的錢,可能不被記錄為成本。當然,有些企業剛好相反,收到手的錢,不記錄為收入,沒給出的錢,記錄了成本。

12)   收入之下,依此是成本,稅收,費用,很容易理解。收入減去它們,就是營業利潤。營業利潤加上一些營業外的偶然收入或支出(營業外收支佔比大的公司,一般要警惕,都是些不讓人省心的貨),便得出了利潤總額,交掉所得稅後,剩下的便是淨利潤。強調一句,很多新人不知道的常識:上市公司報告的收入數字,是不含增值稅的收入

13)   成本,稅收,費用各自佔總收入的比例,與同行對比,與歷史對比,如果比例比較異常,就需要去財務報表附註裡,尋找對應解釋。如果解釋不那麼合理,就需要懷疑和警惕。對投資而言,寧可錯殺一千決不放過一個,是金玉良言。

14)   並非每家參與報表合併的企業,都是由股份公司持股100%的。所以,那些其他股東持有股份,所對應利潤或虧損,需要從合併報表裡去掉。這個項目就叫少數股東損益。去掉了它,剩下股東淨利潤,報表上名字拗口,叫「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

15)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除以總股本,就得出每股盈利。每股盈利除以股票價格,就是收益率。收益率的倒數,就是市場最常用的指標--市盈率(price/earning),簡稱PE。和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的簡稱一樣,別弄混了。

然後輪到現金流量表

16)   現金流量表,最簡單,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做的流水賬彙總。賣東西收了多少錢(注意,含增值稅),買東西花了多少錢,繳稅多少錢(包括繳增值稅),給工人支了多少錢,多少錢做了投資,以往的投資賺了多少錢……一筆筆流水賬,合併一下同類項,寫給你看便是了。

17)   現金流量表,最準確的數字是期初現金總額、期末現金總額,以及二者的差:現金淨增加額。其他的數字,據說可靠性要排在前兩張表之後。

18)   由於現金的收益率為零,所以無論個人還是公司,都不會持有大量現金的,而會選擇將現金存銀行搞理財什麼的。這類東西,被稱為現金等價物。

19)   提醒個小問題:資產負債表裡的貨幣,不一定都是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曾有一位QFII研究員(也在雪球),就在茅台上碰到這個問題,打電話問老唐,說為何資產負債表的貨幣資金數值,和現金流量表的現金餘額數值差幾十億。其原因,是有些特別約定不能隨便動用的錢,例如存進央行的準備金,有特別約定取款條件和期限的存款等,算是貨幣但不算是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20)   為條理清楚,現金流量表將現金流量分成三大塊: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經營活動,是企業提供商品或服務,收入的現金和支出的現金情況。投資活動,是企業擴大規模的投資,或者對外的投資及其當期收到回報的情況。籌資活動,是企業籌錢(借債或者發股)收到的錢以及為此付出的成本及紅利的分配。

21)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為負的企業,通常日子不好過(銀行除外)。這個不用解釋都懂,就是平常說的入不敷出。這種企業,無疑要靠融資(借債或發股)過日子,所以對應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一般為正。當然,控股類公司,主要收入是投資對象分紅收入的,也例外。

22)   對於企業擴張進行的對內對外投資,一看投的項目是不是在企業能力範圍內的。通常,跨行業擴張,不妙的概率大;二看投資回報率。新下注的項目,投資回報率如果不是顯著高於社會資金平均回報水平,管理層就是亂來。反之,就是對股東有利的投資。

其他補充


23)   財報裡還有一張《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偷偷告訴你,老唐一般不看,搞不懂在那裡去看什麼東東。有經驗的,敬請不吝賜教,先謝謝了。

24)   兩千多家公司,每家公司的年報不低於十萬字,也就是總字數不低於兩億,就算你一年有三百天讀年報,一天也要讀相當於一本《三國演義》,這不現實。

25)   受精力所限,設立一些簡單的規則,縮小自己的關注圈,在圈內去挑選,這是每個投資人都必須要面對的事情。規則,依賴於自己的投資理念,此處不展開了。老唐自己,是不看ROE(淨資產收益率)低於15%的企業,不看上市未滿五年的企業(@劉馬克 兄更嚴格,要滿十年的才看)。每一種規則,都可能放掉一些牛股,也繞過一些陷阱,是硬幣的兩面,摸索取捨吧。

26)   選定了大致要看的股票後,除了三張表以外,董事會報告和重要事項,是必須細讀的內容。尤其是董事會報告,最好是多年的連在一起讀,可以看出董事會說話是否可信,對市場判斷是否準確,對企業掌控力是否可靠等等。

27)   三張表中的任何疑問,都需要在附註中去找解釋。其實,附註最好是逐字細讀一遍,通常的投資者沒什麼耐心去讀附註。實際上有些必須披露,卻不太想讓你明白的東西,都在附註裡。要想取得比較優勢,別人不讀的東西,你得讀。

28)   財務報告的其他項目嘛,在第一次讀的時候,認真點,逐字讀。後面再讀的時候,就可以一眼瞄過了。還有開始的那些摘要,反正要讀原表的,摘要可看可不看。這樣節約不少時間。

29)   一般來說,企業上市時的招股說明書,信息量通常豐富,比年報要大很多。對已經產生興趣的企業,招股說明書不可不讀。不難理解,想跟人要錢時的講解,和錢已經到手後的匯報,態度通常會有差異(一笑)。補充一句,很多企業和招股說明書同時推出的,還會有一份「招股說明書附錄」,信息量也不小,別漏過了。

30)   一般來說,初學者先從貴州茅台的財報看起,是個不會錯的決定。之所以推薦它,倒不是因為老唐持有茅台,而是基於五個理由:1.這個企業的主營業務單一,就是產酒賣酒(去年加上財務公司業務,但很小,小到可以忽略),好理解;2.這個企業年銷售量與四五年前的生產量有關係,閱讀過程中產銷相互印證,可以挖掘出很多表上沒有的東西;3.這企業先收錢後發貨,幾乎不會有什麼死賬壞賬,存貨也無需計提跌價損失,報表相對簡單;4.市場研究的比較多,自己看不懂的時候,很容易搜索到相關資料;5.更重要的是,在A股做投資,你繞不開茅台。茅台這樣的印鈔機,至少可以作為其他企業的參照物。這樣,從閱讀茅台財報入手,時間鐵定不會是浪費的。

無論多麼頭大,嘗試著讀完一家企業十年以上的財報,你今天覺得費勁兒的疑問,大部分都不再是問題了。

祝各位投資順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