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嘉誠之子李澤楷:高價哄搶連虧6年的電動車公司,背後商業邏輯是什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504.html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李澤楷是此次競拍中唯一的「門外漢」,但其電訊業背景也是其最大優勢,未來汽車的智能化需要跟電訊業整合。

10月11日,美國能源部舉行的菲斯科汽車債務拍賣會中,中國投資者扮演了主角,最後亞洲首富李嘉誠之子李澤楷贏得標的。

美國電動汽車企業菲斯科公司在其運營的6年期間從未盈利過,一年前已經被迫停產,其做出多種融資努力後,於今年5月宣佈無力償還債務。菲斯科走向末路的根源是內部管理混亂,管理層的分歧甚至導致了創始人之一的亨裡克·菲斯科離開。

但這並沒有阻擋中國投資者的興趣,最近一年先後有五家汽車企業與其接觸,開出價碼洽談收購事宜。萬向集團旗下的VL汽車公司和王曉麟的美國GTA汽車公司走到了最後,參與了10月11日的競拍,但最終不敵李澤楷的私人投資公司——太平洋世紀公司。

環保汽車GTA公司創始人王曉麟團隊為競拍菲斯科做足了準備,競拍失敗當晚,王遺憾地說:「在李先生(李澤楷)志在必得的投標策略下,GTA和萬向均決定放棄繼續跟進。恭喜李先生!感謝GTA和朋友們支持!」

李澤楷是此次競拍中唯一的「門外漢」,但其電訊業背景也是其最大優勢,未來汽車的智能化需要跟電訊業整合。李澤楷的商業邏輯是,把汽車和IT軟硬件集合,打造新的商業帝國。他認為IT已經超越了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的範疇,「軟硬件結合是IT業未來的趨勢,特別是移動服務,比如雲計算。」

作為新汽車的嘗試者,新能源汽車企業更加注重智能化技術,電動汽車行業的領軍者特斯拉計劃三年內打造一款「自動駕駛車」,亨裡克·菲斯科在掌管菲斯科公司時也曾嘗試和電訊商合作。

菲斯科成了香餑餑

菲斯科在2007年成立,因其增程式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產品定位紅極一時,去年春季其債務危機出現前的資產評估高達22億美元。

但其第一款產品Karma充電式混合動力跑車在推出後並沒有獲得市場認可,拖累了菲斯科的下一步計劃。這款售價高達10萬美元的車型,在2011年上市後的一年多里只賣出了2450輛。菲斯科持續虧損,最大的負債是一筆來自美國能源部的1.68億美元貸款未償付。

今年3月,菲斯科創始人之一亨裡克·菲斯科被迫出走。不久,菲斯科公司宣佈無力償還美國能源部的貸款,政府派出的重組建議團隊接管菲斯科公司。

不過,中國汽車企業卻對這家垂死的公司充滿興趣,先後有吉利汽車[微博]、東風集團、北汽集團、萬向集團派出團隊前往美國菲斯科調查,進行出價評估。不過前三者在接觸的過程中先後退出,萬向集團旗下的VL汽車公司和美國GTA公司走到了最後。

10月11日美國能源部舉行拍賣會前夕,萬向集團美國公司總經理倪頻仍然頗有信心,他表示:「我們對菲斯科的立場沒有變。」

但李澤楷的加入改變了倪頻設想的軌跡。早在今年5月,被迫出走的亨裡克·菲斯科與李澤楷進行了接觸,表達了希望重新掌管菲斯科公司的意願。菲斯科此舉經過深思熟慮,李澤楷資金雄厚,而且對菲斯科汽車關注已久,早已經是其投資人和股東。

李澤楷帶著其私人投資公司太平洋世紀公司的投資團隊對菲斯科汽車進行了更加詳盡的調查,本身具有的優勢全面蓋過了其他競爭對手。一位瞭解到菲斯科債務拍賣會狀況的汽車分析師表示:「李澤楷沒有給其他競拍者機會,報價高到其他競拍者無法接受。」

10月14日,本報記者致電李澤楷香港公司相關部門,但並沒有獲得收購價格和收購相關事宜的信息。

上述分析師認為,李澤楷至少在兩個方面具有優勢:一是除了償還債務外,對菲斯科的出價遠高於其他競爭者。按照此前報價,大部分競價者喊出2000萬美元上下,最高報價為德國投資公司 Fritz Nois AG開出的2500萬美元,但李澤楷一開始就標出了2500萬美元至3000萬美元;二是李澤楷聯合了菲斯科的創始人亨裡克·菲斯科競拍

要下一盤大棋?

菲斯科在2011年4月推出了第一款產品卡瑪,能在純電力驅動下行駛80公里,其後依靠混合動力可行駛403公里,百公里加速時間為5.9秒,最高速度201公里/小時。

不過,菲斯科的核心技術僅在於車身製造,底盤、混合動力控制系統、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來自於合作方量子技術公司,菲斯科只有使用權。這也成為不少洽購者最後退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以資本運作著稱的「小超人」李澤楷這次卻有其背後的商業邏輯:李澤楷在通訊行業征戰多年,其可以利用掌握的IT、通信技術和資源進軍汽車電子化和智能化,同時也為IT產業找到新的出路。

據相關信息顯示,李旗下的電訊盈科和香港電訊,主要經營業務是提供本地、流動及國際電訊服務、互聯網接駁服務、互動多媒體及收費電視服務、出售及租賃電訊設備,以及提供電腦、工程及其他技術服務,投資及發展系統整合、網絡工程以及與技術相關的業務。

對於IT業的發展,李做出了明確的判斷,他認為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都已經過時,軟硬件結合才是IT業未來的趨勢,特別是移動服務,比如雲計算。在不久前其贊助的「2013滬港台青少年IT夏令營」上,李澤楷演講稱:「我要提醒你們,搜索和社交網絡已經用爛了,你需要看得更遠。」

李澤楷對移動互聯有敏銳的嗅覺,今年4月結識網龍首席財務官胡澤民後,就投資了網龍旗下的手機程序平台「91無線」,4個月後獲益超過4倍。他也看到了汽車廠商和電訊結合的新商業機會,比如德國大陸集團已經與電訊設備商思科Cisco達成協議,共同開發汽車自動駕駛。

與菲斯科的結合,是李澤楷探索IT業未來和汽車互聯化的一個嘗試。互聯網過去10年改變了世界,但並沒有在傳統產業創造出足夠多的價值。汽車廠家也在為產品加載移動互聯而努力,但其缺少IT式思維,目的往往為了多賣車,利益主體停留在汽車廠家自身;但互聯網思維更加開放,它的終端模塊可能是為了給客戶一個工具,在產業鏈條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管理和供應鏈。

在新式的車聯網思維看來,汽車的移動互聯包括物聯網、傳感器、云計算、大數據,需要傳統汽車廠家與其他技術擁有者進行碎片整合。未來的汽車將先後進入兩個階段:汽車自動駕駛以及車輛之間互相「對話」的數據傳輸。

李嘉誠歐美投資路線

李澤楷近年進行私人收購主要集中在移動互聯及保險業務上,去年底收購荷蘭國際集團(ING)的港澳及泰國壽險業務,收購菲斯科後,李澤楷跟隨其父李嘉誠進軍歐美的路線也逐漸顯露。

李嘉誠主導下的家族收購今年以來加速了歐美投資,其中2013年上半年就完成249億港元的四宗歐洲收購,此舉被成為「李嘉誠西進歐美抄底的路徑」。

今年6月,李嘉誠斥資9.43億歐元(約97億港元)收購荷蘭最大的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Afvalverwerking B.V;2011年,李嘉誠長子李澤鉅以24億英鎊收購了英國最大的自來水供應及污水處理公司之一N orthum brian水務;去年又以6.45億英鎊收購英國天然氣公司。

不過,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主要經營港口、地產、零售、基建、能源和電訊為主業,海外收購也以電訊和能源為主要目標,2012年其以9億歐元和1.25億美元收購了電訊公司Orange的奧地利和以色列業務;2010年,李嘉誠以91億美元從法國電力集團收購了英國電力網絡業務ED F Energy的電網資產;更早的時候李澤鉅完成了對英國「兔子」電訊公司的收購。

電動汽車目前市場化推廣的最大難題是充電樁欠缺和標準難以統一。據美國IHS信息諮詢公司預測今年全球電動車快速充電站為5900座,明年可達15200座,到2020年可達199000座,但日本、歐美各國的標準各不一樣。

李氏家族在電訊和電力上的「西進」可為李澤楷的「未來汽車」提供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支持。儘管菲斯科有便捷的充電技術,第一款產品卡瑪的優勢在於只需在110伏、220伏或240伏的插座上完成充電,但有電網的配合仍然是其市場化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93

哄搶“新阿里”:29家銀行瓜分小米10億美元債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20

20141029xiaomi

從阿里巴巴嘗到甜頭之後,全球各大銀行開始押註另一家中國明星公司——小米。

小米首次面向海外發行的10億美元三年期債券受到了29家銀行的瘋搶。此次債券發行將於本周五結束,購買債券的銀行包括德意誌銀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信、高盛等。

小米此次發債吸引的銀行數量已經超過了阿里巴巴。在2013年4月80億美元的債券融資中,阿里巴巴一共吸引了22家銀行。

這些銀行購買小米的貸款,一方面是為了能從貸款中獲利,更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關系,以便小米將來IPO或並購時能夠獲得承銷商或咨詢商的資格。

上個月,阿里巴巴登陸紐交所,在IPO中融資250億美元,創全球最大規模IPO記錄。所有的六家承銷行均在剛才提到的22家銀行之列。

目前小米上沒有上市的計劃,但對於這些銀行來說,事先與小米搞好關系總是有備無患。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固定收益部主管Julien Begasse de Dhaem表示:“投行看重的是與中國科技公司未來的合作機會,購買其債券是建立良好關系的第一步。”

此次小米借款的利率頗為優厚,其借款利率僅為LIBOR上浮2.325%,而和小米相同評級的公司的融資成本比LIBOR要高出2.5%。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IHS iSuppli數據,小米在今年第三季度成功打敗聯想和華為,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僅次於三星與蘋果。

目前,小米在中國的智能手機銷量已經超過了三星和蘋果,並積極向印度、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擴張。2013年8月,小米表示其在第四輪融資中收到了100億美元的估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990

風聲鶴唳中的投資者 不計後果哄搶美元、保本、QDII產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39986.html

風聲鶴唳中的投資者 不計後果哄搶美元、保本、QDII產品

一財網 謝丹敏 2016-01-17 14:25:00

“高臺跳水”自2015年6月以來A股市場已經發生了三次。而風險偏好的轉向也讓大量資金出逃風險資產,投向大眾心目中的安全資產。

金融市場是一個考驗人性的地方,貪婪、恐懼、瘋狂、抑郁……,各類欲念附身於人。

2016年開年,中國市場經歷了股市、匯市的大幅波動,大批參與者在極短的時間內遭遇業績重創。以A股市場為例,截至1月15日,短短10個交易日上證綜指大跌638點,跌幅達到18.03%,報2900.97點。

實際上,這樣的“高臺跳水”自2015年6月以來已經發生了三次。而經歷了三輪斷崖式下跌的投資者普遍傷情嚴重,他們心頭的哀怨形成的恐慌效應迅速蔓延開來。此時,風險偏好的轉向讓大量資金出逃風險資產,投向大眾心目中的安全資產。但實際上,所謂的安全資產卻暗藏著諸多風險。

匯率轉向:哄搶美元

作為經濟疲軟的自然反應,人民幣匯率自去年11月以來開啟了貶值模式。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匯率從6.32最高上漲至6.5950,漲幅達到4.35%,很大程度扭轉了過去多年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態勢。

曾經無比堅挺的硬貨幣一經貶值,與之休戚相關的投資者情緒出現了波動。但礙於金融知識的缺乏,一聽人民幣貶值人們便一窩蜂去搶購美元。

1月15日,位於上海浦西的一家招商銀行營業廳內,幾位中老年婦女圍在一名理財經理身邊,你一句我一句地咨詢著有關美元理財產品的相關情況,幾乎每個人都問了一連串問題,生怕漏掉些什麽而錯過了致富機會。她們高訴記者,當下中國降息美國加息,美元一定會升值。而據本報記者了解,有這樣的想法人目前確實不少,多數銀行的美元理財產品剛上架便一早售罄。

以上並非個案。上海一位傳媒界資深記者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整個部門一半的人都去換了美元,並全部用足了頂格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

但真實情況卻讓人有失所望。自北京時間2005年12月17日淩晨美聯儲加息25個基點以來,美元指數並未加速上漲,總體窄幅波動;而自去年12月初嘗試沖關100以來,美元指數出現了回調,調整幅度約為1.6%。

人民幣貶值,美元也在貶值,只不過人民幣跌得多過美元,從相對收益衡量,持有者將人民幣換成美元還是可取的。然而,若據此邏輯,為何非要持有美元,其他貨幣不行?以日元對人民幣匯率為例,去年11月以來漲幅超過7%,遠遠超過美元對人民幣匯率。

《人民日報》1月12日撰文援引專家觀點指出,很多居民看到人民幣貶值,便急著去換匯,必須考慮本外幣資產的實際綜合收益率和自身資產狀況,不能因為人民幣短期內波動就跟風搶購美元資產,到頭來可能會得不償失。

國內某大行外匯分析師對本報記者稱,美元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是全球通用的超級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被稱為“本幣”,他不僅是美國經濟的一種符號,也是全球經濟的某種象征符號。但美聯儲加息,美元不見得一定走強。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一陣見血地指出,本輪美聯儲加息後,美元走弱是大概率事件。他稱,歷史上加息後美元指數走弱的例子很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加息預期的提前透支。而當前的情況是,美聯儲自推出量寬政策後,便與市場對啟動加息的可能性進行了充分溝通。而美元指數自去年3月以來,便從不足80一路上漲至如今的100左右,漲幅高達25%,其間資金回流美國更是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巨幅動蕩,新興市場遭受洗禮。可以說,加息預期得到了充分消化,甚至有超調的成分,因此2015年12月加息落地後,美元指數沒有持續上漲。

盡管如此,投資者爭搶美元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人民幣匯率的走強。1月1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上一交易日出現大幅反彈後重新回歸跌勢,在詢價交易系統中收報6.5887元,較前一交易日跌137個基點。

不屑權益爭搶保本

從一些跡象來看,中國投資者的情緒波動遠大於成熟市場的投資者,而追漲殺跌則是他們最為典型的操作風格。對人民幣匯率如此,對股市亦如此。

1月以來,A股上證綜指跌幅達超過18%,截至1月15日收盤,報2900.97點,大盤回到了2014年12月份的水平,幾乎為最近一輪牛市的起點水平。其間,投資者恐慌意識不斷彌漫,前四個交易日熔斷機制推行期間,滬深300指數兩度觸及7%提前收盤。即便熔斷被叫停,1月11日滬指同樣大跌5.33%;1月15日下跌3.55%。

在滬指退守2900點之際,投資者的恐慌情緒還在繼續發酵。市場暴跌面前,大量拋盤湧現,多數股票開年以來的跌幅達到了30%。

然而,股市暴跌並非緣於中國市場缺少資金以致無法支撐當前估值。與之相反,中國市場流動性仍極度寬裕。1月14日,上海銀行間市場隔夜拆借利率報1.95%,7天期品種利率報2.3%,兩者雖然在年初略有上漲,但仍大幅低於歷史均值水平。與此同時,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資金利率,也基本與這一情況相類似。其中,14日,上證所隔夜回購利率收在2.12%。

“弱市中活著最重要。”上海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總經理助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資金雖然極為充裕,但風險偏好極低,它們當前更看好低風險甚至是無風險品種。

股市大跌之際,保本產品走俏。1月份,南方基金和易方達基金一前一後發行了各自的保本基金。兩家公司均創出了一日售罄的盛況。南方基金發行的南方益和保本1月7日募集了29.86億份,易方達基金發行的易方達保本一號在1月11日募集了46.34億份。

與此同時,國內多家基金公司都在“磨刀霍霍”向保本,籌備著基金的發行事宜。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總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現在其他產品都賣不出去,只能發保本,就保本好賣。而記者向其詢問保本基金投向問題時,他的回應是“當然是股票,債券現在可不便宜,但因為是保本,基金經理必須低倉位運作,否則幾十個億的盤子萬一碰上黑天鵝,影響太大了。”

記者另從一些基金公司渠道人員處獲悉,當前偏股類基金達到了歷史上最難賣的地步。華南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華東區渠道經理謝軍(化名)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現在國內一線的基金公司賣股票型產品一天賣幾十萬。新產品根本沒人買。但保本卻被搶購。”

華南一家公募基金市場部人士對本報稱,保本產品有時也不一定保本。兩個原則必須重點把握,一是在保本周期內必須始終持有,中途贖回則不再享有保本待遇。另一點是,買保本基金應該選擇大公司,小基金一旦保本周期到期出現大幅虧損,則有可能遭遇兌付危機。

投海外需求大增

在謝軍看來,一切都是股市惹的禍,現在的股民膽子被嚇怕了。境內A股市場遭遇閃電熊之時,一批驚慌失措的投資者馬上把戰場轉向了境外市場,QDII類產品遭瘋搶。

近日,幾乎所有的境內的基金公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額度告急。1月13日,有10只QDII公告稱,因額度問題暫停大額申購,其中,博時基金旗下8只QDII直接關閉申購通道。截至目前,共有37只QDII基金(A、B類分開計算)限制申購,其中,暫停申購的有9只,余下均為暫停大額申購,額度最低的華寶興業標普油氣美元每日申購上限僅為8000美元,其余基金額度最高的為100萬元人民幣。

值得玩味的是,曾幾何時,因為QDII海外業績慘淡,一些公司批的QDII額度出現了明顯的“閑置”狀況。外匯局還一度減少了這類公司的額度,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質變”。“現在QDII額度可是金鉑鉑。”上述華南基金副總對本報記者稱,光額度出租就能達到1.5%的收益。

在基民瘋搶QDII產品的時候,很多人似乎並未深究過QDII真實業績。實際上,在A股暴跌之際,QDII基金的業績同樣遭遇炙烤。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目前138只基金中今年以來112只出現了下跌,超過8成的QDII出現了下跌,且43只基金的跌幅超過10%。

在大批人哄搶美元、保本、QDII產品的時候,今年以來A股市場進行了18%的幅度調整,長期來看它的投資價值則在上升。“投資者習慣了追漲殺跌。”上海一家大型公募的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相比盲目投資這類“所謂的”低風險資產,以定投思維分批投資A股市場,尤其是配置些績優超跌板塊,風險收益比似乎才是最佳的。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78

中企霸氣重歸離岸債市:兩單高收益美元債遭“哄搶”

在全球低利率環境下,高息資產的吸引力與日劇增。近期,路勁基建和豐匯租賃成功在離岸債市發行兩單高收益美元債,並被大幅超額認購,受到眾多外資機構投資者的追捧。

據悉,路勁基建的3年期美元債獲得火爆認購,籌得4.5億美元,該債券收益率較最初推介時的水平低50個基點至5%;豐匯租賃有限公司計劃發行3年期美元計價債券,籌得1.5億美元,收益率約為8.25%。

去年8月以來,中國離岸債券市場的發行量斷崖式下跌。今年一季度以來,發行量有所回暖。此次,兩單高收益債的成功發行也標誌著中企正霸氣重歸離岸市場。

根據Dealogic統計的數據,2016年離岸債券發行量的確較往年回落。不過,2016年5月,中國的發行人在離岸市場共發行債券22筆,發行總額192.15億美元,創歷史第三高紀錄。4月發行總額達132.77億美元,是3月發行額的5.7倍。在近期的發行中,與點心債相比,美元債券仍占主導。

(數據來自Dealogic)

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上述兩單發行都具有特殊意義。就路勁基建而言,其債券認購情況的確可以用火爆來形容,最終得訂單也非常漂亮。即使在價格收緊了50個點的情況下,仍然有超過65億美金的訂單量,創下近15倍的巨大超額認購。

具體而言,路勁基建在中國從事房地產開發業務,同時也具有收費公路運營的背景,這種背景也易於吸引投資者。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說路勁基建的成功募資仍部分取決於其良好的信用記錄和行業背景,那麽豐匯租賃的成功募資則更具有標桿效應。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商務部所管轄的融資租賃公司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發行主體所屬行業。這類和金融業務有關的公司此前在高收益板塊中非常少見,再細分到融資租賃行業可能此前根本沒有可比參照,中融信托可以算是金融類,但其並不屬於融資租賃行業。

摩根大通債務資本市場中國區主管謝桐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一般情況而言,海外投資者對新的發行主體都比較謹慎,此次豐匯租賃受到投資者的積極認購時一個好跡象。”

據了解,此次參與豐匯租賃美元債券認購的機構投資人中,包括了亞洲、歐洲的基金和資產管理公司等。有業內人士甚至認為,此次豐匯租賃在民營租賃企業海外融資中具有一定的標桿意義,豐匯為未來內地融資租賃行業的公司赴離岸發債奠定了基礎。

謝桐分析稱,中國企業一直是亞洲高收益債券市場的主要供給者,尤其是來自中國的房地產企業發行人,但隨著國內融資環境的寬松以及人民幣匯率的階段性調整,中國企業海外高收益債券發行量顯著縮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海外高收益債市場的“供不應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企業重返高收益債市場受到追捧的原因。

至於今年下半年中國企業的離岸債券發行情況,謝桐認為,中國企業仍將是亞洲離岸債券市場上最重要的供給方。“這主要是普遍存在的在融資需求,這不僅限於高收益債市場。”謝桐表示。

此前,各界曾擔憂中企會在國內大量發債融資,並將籌得的人民幣再換成美元,用以來還境外美元債。不過,謝桐告訴記者,“融資主要是為了企業海外投資或再融資使用。從房地產部門來看,部分中國房企正積極拓展海外業務,不論是英國、美國、澳洲等,由於房企在海外開發項目,因此也有境外融資需求。”

其實,近期國家發改委也在大力推進境內企業直接發行外債,同時鼓勵外債資金回流結匯。國家發改委選擇21家企業開展2016年度外債規模管理改革試點。

此外,此近期國內企業債券頻繁違約的狀況受到關註,“東北特鋼”的案例尤為突出,各界也開始擔憂這是否會影響中企海外債券發行?

謝桐稱,境內違約企業大部分來自鋼鐵煤炭等傳統產能過剩行業,類似行業在境外融資都困難重重,不論是什麽幣種,離岸投資者的認購積極性都很低,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境內的違約情況並沒有對海外市場帶來直接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29

“不能眼看資產縮水”,內地客全款哄搶香港豪宅

身處內地一線城市的李明(化名)在11月已經第3次到香港看房了。和很多高凈值人士一樣,他對人民幣幣值不斷走低有著深深的焦慮感。

“好像什麽都沒做,資產就縮水了10%。”李明說。

在朋友的介紹下,他找到了一位值得信賴的地產經紀,由這位經紀負責幫他在香港看房。“地段好”是李明挑房的首選,於是這位經紀幫他物色了香港地鐵九龍站和跑馬地的幾處豪宅,隨著人民幣貶值的速度加快,李明希望在本月能敲定房子。而他的最大目的,就是分散資產組合,並且可以收取較為可觀的租金。

李先生的策略大有深意。由於香港實行聯系匯率制,港元盯住美元,近期港元對人民幣的匯率也一路上行,最高至0.89;而在2014年初,港元對人民幣匯率曾下探至0.77左右。如果以1000萬元人民幣兌換為港元,一高一低之間的匯率損失已逾100萬港元。

香港某樓盤開盤時的認購人潮,購房大軍排隊排到了商場的地鐵口。

像李明一樣,近期赴港買房的不在少數。地產顧問公司萊坊的數據顯示,內地買家在香港的豪宅市場表現非常活躍,今年前10個月,價值達3000萬港元以上的一手豪宅交易中,內地買家占27%;同期,在僅計算最大金額的前30宗交易中,內地買家所占比例更大,達到47%!

除了愛買豪宅以外,地產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這些來自內地的“金主”們都傾向於一次性付全款(full pay),其富裕程度更讓不少資深地產經紀直呼“太有錢了”。

一個新盤兩成內地人看房

就在11月30日,在奧運站附近,幾名地產經紀為了搶客在大打出手,他們都是代理恒隆地產(00101.HK)新推出樓盤“浪澄灣”的地產經紀。這一樓盤總共只推出183個單位,卻在過去5天收到了4333張認購意向書,而在看房的人群中,大約有20%是內地人。

而在旺角的另一新盤“麥花臣匯”,也出現了內地豪客的身影。這位“金主”一口氣買下5套房子,涉資超過5700萬港元,平均每平方英尺價格為17000港元。如果以這批單位的成交價計算,這位“金主”要交納1710萬港元的稅費。

長實地產(01113.HK)旗下的維港·星岸也非常誇張,最近獲一組內地客人連續購買兩個高層單位,成交價超過1.15億港元,按理新買家需要付30%的稅,大約3466萬港元。不過根據樓盤的優惠政策,長實地產將為新買家代付10.875%的印花稅,買家實際需付2210萬港元的稅費。

很多內地高凈值人士都跟風來配置港元資產

美聯物業住宅部布少明稱,內地人瘋搶香港房子的最大原因是人民幣貶值,由於這個因素還在不斷發酵,很多內地高凈值人士都跟風來配置港元資產。而港元采用聯系匯率制度,與美元掛鉤,可以達到分散資產配置的效果;另一方面,內地目前對於樓市有調控政策,所以令這些高凈值人士來香港買房。

令布少明倍感驚訝的是,不少內地人在買豪宅的時候,都是“付全款”,這讓從事地產行業多年的他也不禁感嘆,“他們真的很有錢!”

奇力地產董事李梓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在他接觸的客戶中,有一半左右都是一次性付款的客戶,主要因為不少客戶資產不在香港,香港的銀行機構未必會批準這種跨境貸款,而要視乎買家的背景和財力來衡量。李梓麟在向內地客戶推銷房子的時候,也都會提醒客戶,要他們盡量預留一大筆現金,以防香港銀行不批準貸款。

樓價至少升31%才能回本

實際上,內地人在香港買房的成本非常高。從11月5日起,香港政府推出樓市新的調控政策,將住宅物業印花稅統一上調至15%,適用於所有個人或公司買家,只給首次置業和換樓性質的香港永久居民豁免。

此前,根據香港政府規定,所有非香港永久居民購買住宅物業都需要繳納“買家印花稅”(BSD),這一稅率為15%。這意味著,內地人如在香港買房,光是交稅就要30%;加上律師費、經紀傭金大約1%,前期成本已經接近31%。換句話說,投資香港房產,未來價格必須升31%才能回本。

而更為誇張的是,香港政府為了打擊炒樓,特別征收了額外印花稅(SSD)——如果買家持有房產在6個月以內就要賣房,需要繳納20%的稅;如果在1年內但超過6個月要買房,稅率為15%;如果是3年內但超過1年,稅率則為10%,讓買家難以套現。

為何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會吸引如此多買家來香港買房?

萊坊高級董事和估價及咨詢部主管林浩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2011年的時候,在人民幣還有很高升值預期之際,內地人更傾向於把錢留在內地,那時內地人買一手房的占比只剩下10%至15%。但隨著人民幣的貶值,確實是讓很多資本趁政策沒有完全收緊的情況下,趕緊“跟風”赴港買房;另一方面,很多香港的發展商承諾給予內地買家稅務優惠或補貼,或直接在樓價上打折,變相減輕了內地買家的購買成本。

布少明透露,目前香港的開發商給的補貼幅度大約在8%至15%之間。此外,由於買賣二手房手續複雜,除了要看房,也可能還要討價還價,不適合很多只想一次買幾套的內地豪客。

李梓麟則認為,在如此高的成本下,來香港買房的內地人會越來越少,目前來香港買房的內地客戶已經越來越謹慎,他預計,這一買房浪潮可能會在聖誕或者農歷新年後退去。

供需失衡推高香港樓市

內地豪客在“撒錢”,那麽究竟香港樓市未來能不能升值40%呢?林浩文給出了一個讓人深思的答案。

林浩文預計,明年香港樓價整體波幅為5%,由於市場需求非常強大,中小型住宅的房價不可能跌,除非外圍環境有很大的挑戰,如金融風暴、股市大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香港樓市比較穩定,但是成交量非常不健康,對香港的地產發展非常不利。

萊坊預計,今年總住宅銷售量大約只有50000宗,而香港政府在今年11月將雙重印花稅提高至15%,以壓抑投資者需求,讓樓市的成交量進入一個不健康的狀態。因為相比過去每年十幾萬宗的成交量,每年5萬宗的成交量已是被“腰斬”。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的中產人士無法成功買樓,會令社會的流動性減慢。“這對香港的經濟非常不利,對香港的整體社會發展也不利。”林浩文憂心忡忡地說,這種做法只會讓更多的人排隊住香港公屋,變相讓香港特區政府承擔更大的壓力。

目前,香港的公屋等待期已經達到5年或更久。樓市價升量跌,讓香港的中下階層承受了最大壓力,他們的所有積蓄都只能用作租金支出,對香港的持續性發展也有很大影響。而林浩文最擔心的情況,就是不論是公屋的供應量還是私人住宅的供應量、土地供應量,都追不上現有的龐大需求量,這種供不應求的局面只會令香港的房價繼續上升,導致長期失衡。除非有“黑天鵝”事件發生,否則這種局面很難逆轉。

值得高興的消息是,暫時沒有內地買家哄搶剛需盤。

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表示,香港中小型住宅市場,以香港本地買家為主;第三季度樓市回升,吸引香港本地買家大量入市,但並沒有見到內地買家大舉南下買樓。2016年三季度,整體中小型私人住宅市場,已知內地個人買家占成交宗數比例7.3%,占金額比例8.2%,環比減少約0.6個百分點,占比也是一年以來最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8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