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台灣轉型為何慢半拍? 軟體正在吃下全世界 A咖解方公開

2016-05-02  TCW

全球軟體人才大稀缺,各國政府與企業已祭出解決戰略,如三星計畫五年拿出一億五千三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九億七千萬元),培養一萬名軟體人才。

「台灣如果再不下定決心朝網路軟體業轉型,就會像二十世紀的中國一樣,以為可以仰賴義和團對外,結果是原本一個國家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變成只剩八%,只因為沒有跟上工業革命。」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發展協會理事長林之晨說。

面對這場革命,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我們邀請行政院長張善政,他身為台灣最高行政首長,曾出任宏碁與Google高層主管,請他從制高點看問題,找解方。

此外,我們也邀請台灣工業電腦龍頭研華科技與軟體代表趨勢科技。請他們談談,企業明明有資源,但在轉型上始終慢半拍,問題到底出在哪?

Google前高層、閣揆張善政軟體市場不健康,政府第一步就走錯!

行政院長張善政:現在,每一個領域,該回頭去加強軟體設計課程教育。這不只是台灣的問題,美國總統也跳出來鼓勵寫軟體,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都呼籲全民來coding(寫程式)。

我兒子念大氣科學,老師教得不認真,他的作業根本不入流。他大學時,我叮嚀他好好學(軟體),研究所才派上用場;他到了研究所,要寫碩士論文,才發現自己軟體的火候根本不夠,他研一升研二暑假,我還幫他補習。他當時才體會到我在他大學時講的話,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我兒子的現象,現在台灣到處都是。

談到靠賣軟體為生的(產業),台灣就很慘,因為台灣軟體市場不健康,從政府開始,譬如健保系統,政府開標,開給誰,你得禱告了。

這跟政府charge by man hour(人力工時計費模式)有很大關係,早年第一步就走錯了,如果有人有一個很棒的靈感,很值錢,但從付錢角度來講,「你花多少時間想出這個idea(點子)?一小時,你可能 只值五百元!」

我(在政府期間)試圖提補救做法,讓機關發包軟體時,可以允許廠商保留部分版權,讓他們可以再利用,以後可以再撈一些回來(賣給其他人),業主成本變少,廠商會更發揮創意,我們現在在採購合約容許這種做法,但政府機關、公務員怕被質疑圖利,不太敢用。軟體市場,因為政府採購、計價制度,公務員這種顧慮心態,影響產業發展很大。

(記者提問:如何面對人才外流問題)軟體人才已經非常國際化,沒辦法了,他們外流,我不會刻意阻撓。大型軟體公司都不是台灣的,老實說,到國外公司真的比台灣本土要好,這是很悲哀的事實啊!

我跟教部講好幾次,讓小學生寫程式寫軟體最重要的訓練是邏輯,邏輯是可以訓練的,但是十八歲上大學,邏輯不好,要改就來不及了,我跟教育部講過好幾次,從小學開始,日本便是如此,用圖形工具輔助,讓小學生不用學英文也可以寫軟體。

但教育部要接受這觀念很不容易,教育部說,我們要先從課綱修改開始,這要兩年。好吧!以後再講吧……(語氣無奈)。

研華科技劉克振

三年之內,軟硬體人才要各占一半!

研華技術長楊瑞祥:台灣科技公司的產品核心是硬體,軟體人才也都是以服務硬體設計為主,真正在純軟著墨不深,高層對於純軟產品能賺錢的模式,也不comfortable(習慣),嘗試當然就很少,自然台灣的軟體產業是不成型的。

中資公司的玩法是跟美國公司一樣的,付的薪水也不會比Google少,你看訊連跟趨勢都還沒有在一〇一,獵豹跟奇虎反而在,他們的老闆知道這樣可以賺到錢,台灣的老闆是靠硬體賺錢。

我們的確覺得軟體人是難找的。

研華董事長劉克振:現在,我們公司的軟硬體人才大概還是硬體多一點,但是我估計,可能過個三年,軟硬體人才的比例會打平。

現在應該不太適合講說軟體重不重要,硬體重不重要,我覺得這個想法已經有點不太符合實際,(它們)根本就是一體的,只有在很基層的工作者,才會說你是做軟體,你是做硬體:在中高層,硬體跟軟體已經完全連在一起了。

若沒提供軟體,產品會低價化、變紅海這是研華最重大的轉型策略,因為硬體已經商品化了,要取得工業電腦硬體很簡單,進入障礙也很低,因此我們一定要提供軟體在上面,提供垂直應用領域服務的軟體,使得顧客可以得到一個軟硬體更完整的工業電腦。

這是生存的必要了,如果我們沒有提供軟體的話,我們的產品就會變成低價商品化、江海!

趨勢科技洪偉淦

硬體公司轉型,難在管理要「鬆散」!

趨勢科技台灣暨香港區總經理洪偉淦:我們該擔心(中國軟體公司)嗎?哈哈……(笑)中國崛起和走向國際化,是不可擋的趨勢,我們應該以一個比較中立、心平氣和的眼光來看,如同任一個外商來台灣挖人才或是設立據點一樣,並沒有不同。

就算中國大陸不來挖,總有一天其他國家會來挖。

為什麼我們會被挖走呢?我們沒有提供足夠的價值把人才留在台灣公司,我覺得是重點。

從趨勢角度來看,被挖走的是公司最優秀的人才嗎?絕對不是,我們被大陸公司挖走,或是跳槽去的人,我們發現很多人又離開了,原因是文化不適應。

台灣企業都有在做調整,譬如加重軟體人才比重,或是成立專門部門,做的形態各自不同,都有在努力。

人才數量不是問題,質量才是關鍵

但必須講的是,從開始改變到看到成效,是一條漫長的路,要花時間,這是思維的改變,天下最難的事情就是改腦袋啊!(要改變的是)做幾十年賴以為生的文化,做硬體,講的是量率、成本啦!思維完全不同,每一件事情都要照章行事,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閃失和差錯,需要紀律,就好像趨勢沒有辦法做硬體,我做不來,這需要多大的discipline(紀律)?

同樣道理,硬體公司要轉,最頭痛的不是人才,而是管理思維,這是更難的。從某種角度,我們奸像很鬆散,我們號稱九點上班,十點半樓下還有一堆人在等電梯,每個人穿得很隨便就來了(哈哈大笑)!我們希望員工保有創意。一個好的軟體工程師會敵過一百個一般工程師,(軟體人才)絕對不是數量的問題,完全是質量的問題,培養一個好的人才對公司是很強大的競爭優勢,所以我們給予空間,容許犯錯,容許你很有想法。

硬體廠是很難想像我們這種軟體公司的管理的!

撰文者顏瓊玉、李欣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