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三个“新沪商”:朱骏、史玉柱和郭广昌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722/139892.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07

庫克和郭臺銘都去了印度 它會取代“中國制造”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617.html

印度人喜歡稱自己的國家為“IncredibleIndia”,尋求人生真諦的旅途中總少不了這一站。但如今,印度的標簽中也許很快就要加上一個“MadeinIndia”了。無論是全球電子消費品代工巨頭富士康,還是多次登頂全球市值榜的蘋果近日都顯示出了對印度的濃厚興趣。

圖為蘋果CEO庫克會見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上周六,蘋果CEO蒂姆·庫克在新德里會見了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並表示正在認真地考慮“將iPhone生產搬到印度的事情”。此前的幾天,庫克剛剛在中國出席了一場有關AppleStore的開發者論壇,還爬了長城,但在印度,他把更多的時間留在了“商務洽談”上。一個值得關註的背景是,在全球智能手機放緩的大趨勢下,蘋果今年一季度在印度的銷售額猛增56%。

比起蘋果,全球代工企業富士康似乎表現得更加積極。從去年開始,十幾家制造工廠、200億美元的投資、對再生能源與電商等行業的介入,這家制造業的巨頭對印度的野心顯然不僅僅是一兩個項目。

印度市場潛力不可鬥量。“印度是一個非常大的潛在市場,中印兩國經濟互補性很強。但目前兩國貿易額只有700億美元,相對於我們這麽大的市場、這麽大的國家、這麽多的人口,這個貿易額還很小。”在一次國際經貿合作論壇中,中國駐孟買副總領事嚴華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隨著中國制造產能過剩現象加劇、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變化,制造企業的“赴印”遷徙似乎已經不可避免。從去年手機廠商集體在印度設立工廠,到如今蘋果產業鏈上下聯動到訪印度,“下一個世界工廠”似乎已經漸成雛形。不過,問題來了,它會取代“中國制造”嗎?

“將生產線搬到印度”

圖為庫克的印度之行

庫克的印度之行仍在繼續,並且漸入佳境。

當地時間上周五庫克接受了印度電視媒體NDTV的專訪。在40分鐘的訪談中,庫克展現了開發印度市場的野心並詳細談及了針對該市場的重要舉措,包括考慮將該公司的“全部”生產線搬至這個潛在的巨大市場。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一季度蘋果一共銷售了5120萬部手機,目前仍是全球銷量最大的單一手機品牌廠商。而負責生產蘋果手機的主要代工廠富士康目前的生產線集中在中國的深圳以及河南等地,涉及生產線工人在幾十萬人以上。如果庫克對於搬離生產線是“認真”考慮過的,這將對中國工廠的產能產生不小的影響。

長期以來,印度一直希望其數量龐大的廉價勞工能使該國成為繼中國之後世界下一個制造業發動機,但印度的雄心壯誌受制於糟糕的基礎設施和複雜的勞動法規。不過,隨著納倫德拉·莫迪的上臺,印度的整體制造環境正在得到改善。在此前的選戰中,莫迪承諾要為每年進入就業市場的1000萬到1200萬印度人創造就業崗位,而制造業則成為了拉動就業的首駕馬車。

據悉,在會談中,庫克向莫迪闡述了蘋果公司在印度的未來規劃,他表示將在印度班加羅爾建立全新的iOS應用設計與開發加速器及在海德拉巴啟動地圖研發中心。而莫迪則希望科技巨頭蘋果能為“數字印度”項目添磚加瓦。“數字印度”是莫迪政府眼下最為關鍵的項目,目的是帶領印度轉型成為數字推動型社會以及知識經濟體。

事實上,早在去年,富士康就表態支持“印度制造”,該公司稱看到了在印度打造中國式工廠設施的“巨大潛力”。而在記者多次聯系中,富士康全球發言人均表示正在印度與當地政府洽談有關制造工廠的合作事宜。

“集團將在包括安德拉邦、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在內的5個邦興建首批生產工廠,並在未來5年內將設廠地點擴展至印度其他邦。集團還計劃在德里、孟買、班加羅爾和海德拉巴等城市打造數據中心和產業孵化基地。此外,富士康還將投資印度互聯網創業公司、小型企業,以及本土手機制造商。”富士康掌門人郭臺銘如是說。

在規劃中,富士康將在2020年,在印度國內興建10家至12家生產工廠,並創造至少100萬個就業機會。

而在近期,見諸印度當地媒體的消息則是富士康拿到了馬哈拉施特拉邦的1200英畝土地,這意味著一年半後,富士康將很有可能在該地區生產蘋果手機。

下一個世界工廠?

將中國的工業能力輸到海外,目前來看已經是大勢所趨。

以手機廠商為例,不少品牌廠商已經開始在印度設立工廠以及招聘員工。

“我們決定在印度投資建廠,地點在德里附近。”金立手機總裁盧偉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是說。

而根據此前的信息,vivo也已與印度政府進行交涉,並獲得批準。內部人士透露在未來的3或4年內,vivo將可能在印度的吉爾岡市開設工廠。而華為榮耀總裁趙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華為對印度市場正在醞釀新的計劃,不排除在印度建工廠。

而除了手機廠商,更多的電子信息科技公司已經提前一步進駐印度。

哈里亞納邦位於印度西北部,除了傳統的農業和工業外,電子信息產業正在該地區崛起,例如,三星、IBM、通用電氣、塔塔在該邦的第一大城市古爾岡(Gurgaon)等主要城市都設立了分支。

中國企業中,中興就智慧城市的建設計劃已與哈里亞納邦達成投資意向,數據服務商浪潮集團也計劃投入1億美元在該邦建立分支。

不過,在記者的走訪中發現,由於國內生產線較為完善,以貿易進口方式對於國產手機廠商進入印度市場也許更為適合。一般快的話,從下單到印度倉庫的入庫,訂單周轉周期在8天左右,從中國香港轉運非常便捷。

對於成本上中印兩國的對比,印度當地的一名中國手機代理商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很多廠商加大對印度的工廠投資緣於印度不斷調整的進口關稅。“每個邦(國家)的稅收也有所調整,這直接影響了手機以及周邊如芯片的利潤。”有消息稱,從去年3月起,印度政府為鼓勵國內產業生產的在地化,將移動設備的進口稅率由原本的6%大幅調高至12.5%,而記者從當地了解的數據則是從2%升至14%。

“相比之下,選擇印度本土制造,或者和當地代工廠合作,從稅收角度來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一國產手機廠商對記者說。

但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則認為在當地建工業基地,有利於進入當地市場以及發達國家市場。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發達國家從巴西、印度進口的關稅,低於從中國進口的關稅,所以海外基地還有助於品牌廠商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龍象之爭

2015年第四季度,印度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去年四季度,中國GDP增長6.8%。印度已經領先中國0.5個百分點。而去年中國經濟增速為6.9%,這也是1990年以來中國全年GDP增速首次跌破7%。

在制造環節,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是不可避免的成本壓力。

此前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出具的一份調研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國。該報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制造成本指數是96,也就是說,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麽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可見雙方的差距已經極大地縮小了。

該報告認為,中國的制造業面臨很大壓力。10年前,中國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卻水漲船高。原因有三:一是因為中國工人的薪資提高了,中國從2004年的4.35美元時薪漲到2014年的12.47美元,漲幅達187%。二是匯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國的電力消耗,從2004年的7美元/千瓦時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時,而天然氣成本則從5.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升到13.7美元,漲幅138%。

除此之外,也許“瘋漲”的還有地皮價格。在創新之都深圳,今年3月的新房成交均價高達49989元/平方米,環比上升3.9%,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3.7%,同比上漲62.5%,同比漲幅連續第16個月居於全國首位。對於電子企業紮堆的深圳來說,這並不是什麽好消息。

而相較之下,印度的人力成本更低,而這也催生出了“更具成本優勢”的產品。此前,為了搶占印度的智能手機市場,印度本土手機廠商高調推出了一款實際售價只要24元人民幣的超低價智能手機,消息一出引發各界關註。

對於中國與印度的比較,來自印度並以新興市場發展作為研究方向的哈佛商學院教授帕利普·克里士納(PalepuKrishna)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頗為中肯地說:“現在很多人關心印度經濟增速是否超過中國,但我認為有一定的欺騙性,因為印度本身的基數比中國低很多,所以仍存在較大差距。當然,印度的吸引力也在於,如果你現在來到印度,可以經歷像中國過去20年那樣一個快速增長的過程。”

但也有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手機廠商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印度目前並沒有成熟的產業集群,對於建廠來說,在短期的周邊成本消耗會比較大。“此外,雖然制造成本會較中國低一些,但是從效率和質量角度看,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短期內中國制造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該人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