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是非爆多!生技股虧損反漲更兇

2013-09-23  TWM
 
 

 

掛牌首日就飆漲一倍,虧損越多越會漲……,這可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獨獨出現在台灣生技股的現在進行式。

八月底,永豐餘集團旗下的新藥公司──太景醫藥登錄興櫃,每股淨值只有○.五三元,今年仍將虧損,但第一天的成交價格一度比參考價飆升三六○%、高達一百四十元,因為它有一個美夢正在成形:明年上半年可能取得兩岸第一張新藥藥證。

太景的例子,不單單反映生技股飆漲,更點出台灣生技股獨有的兩個奇特現象。其一,要買生技股,興櫃階段比上市櫃賺更大;其二,生技股只要有夢就是美,只要有合理的胡蘿蔔擺在未來,即便是虧損公司,投資人也勇於給予三位數的股價肯定。

一無二低三多,興櫃漲很大

來看兩個生技飆股的例子。台微體去年十二月底轉上櫃,今年以來漲幅僅約四%,但興櫃期間漲幅就超過三六○%,一度還進逼三百元大關。第二個是智擎,如果排除近期臨床實驗數據優於預期,股價隨之大漲,智擎去年九月轉上櫃前,股價最大漲幅就超過一五○%。

iGold籌碼大師統計,今年以來興櫃五十餘檔生技股中,十八檔股價漲幅超過四成,遠高於今年加權指數的僅約七%。

為什麼生技興櫃「漲很大」?德信證券自營部協理雷中光認為是「一無、二低、三多」,這指的是:一、興櫃沒有漲跌幅限制、操作空間大;二、生技股評價不易、初始價格多偏低,降低券商風險;三、近兩年生技新掛牌家數急增,去年就新增十二家上市櫃、十六家興櫃,族群效益形成。

活潑的生技股,也讓「冷凍櫃」的興櫃市場解凍,根據櫃檯買賣中心統計,興櫃市場成交量前十名中,有七檔都是生技股;就連八月底才剛登錄興櫃的新藥公司杏國,在今年初現金增資每股價格不過二十五元,股價也立刻突破百元。

生技之所以會特別活潑,與興櫃持股在轉上市櫃後出脫,獲利必須核實課徵的稅負制度有關。

一位外資基金經理人表示,生技公司大股東為了避免課稅,在興櫃先炒熱一波行情,把低成本的持股先行出脫,轉上市櫃後休息一段時間,再注入新的利多題材,例如臨床實驗的新進程、優於預期的數據,或者與國外大廠的新合作案、授權金等,風雲再起。

掛牌條件寬,高價股多虧損

興櫃的低參考價、無限制漲跌、搭配大股東的默契,共同打造生技上漲的完美風暴,也帶出台灣生技股另一個奇妙的現象:「搶錢搶最兇,虧錢越敢漲」。

台微體日前宣布近三十億元現增資金到位,是今年生技股募資規模最大者,其他高價股包括智擎、醣聯、基亞等也紛紛辦理現增,券商統計,今年有超過二十家生技公司籌資,募集總額超過兩百億元,是台股最「搶錢」的族群。

有趣的是,這些大舉募資的高價股上半年仍多虧損,但醣聯、智擎、基亞、台微體等的股價都是三位數,對大舉搶進的投資人而言,新藥公司的「胡蘿蔔」不是每月穩定增加的營收、獲利,而是隨著臨床實驗的進程,一筆入帳的大額權利金與授權金。

然而,一般投資人並不易接觸到新藥公司的臨床實驗進度,又或者是看不懂實驗公布的相關數據,投資生技新藥股等於是,「風險中的風險,科技中的科技,」一位外資基金經理人如此評斷。

這個現象,與政府為了鼓勵生技產業發展,放寬掛牌條件有關。元富證券表示,生技公司與一般公司申請上市櫃條件相同,但生技公司可以向經濟部工業局申請科技事業,核准後就可不受上市櫃法令限制。

本夢比誘人,名人愛買

生技股有夢最美,當中不乏「勇敢夢想」者,例如研究牛樟芝的國鼎生技,今年前八月累計營收一億一千四百萬元,但企業網頁上以轉載媒體的方式,大膽宣告「兩年內拿到藥證,新藥上市後,第二年營收一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億元),五年後可達一兆元。」

這個夢很大,大到各界人士都勇於投入。攤開國鼎董監事名單,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也在其中,為其產品代言的,則是本土天后陳美鳳;這,也帶出台灣生技股中最特殊的現象,那就是跨界名人特別多。

近期新聞事件多的人物,不管新聞登上娛樂版、財經版還是政治版,幾乎都與生技產業脫不了關係。先有藝人小S公公、股市大戶許慶祥扯入的胖達人事件,背後的基因國際,是從半導體公司改掛生技股,靠著麵包大發利市;現在的國民黨「馬王政爭」,讓王金平的立法院長寶座坐得不安穩,更牽扯出一堆生技股受累。

台灣生技股正要起飛,許多人都看到「複製半導體奇蹟」的希望,跨界名人多,資金更多,卻也出現許多怪象。難怪股市流傳著一句話,現在台灣的新藥股流行三部曲:「增資三十元、興櫃五十元、掛牌跳一百(元)」。

然而,這一波用「錢」推升出來的飆漲行情,最後仍要有「EPS(每股稅後淨利)」來兌現,本夢比遲早要回歸本益比。

【延伸閱讀】生技股活跳跳,3大關鍵數字

35.84%:今年以來興櫃35.84%生技公司漲幅超過4成,同期間上市櫃僅8.8%

200億元:今年台灣20餘家生技公司現金增資募資總規模達200億元,是台股最吸金的族群

264%:今年上半年全球生技新股初次上市募資總額1,418億元比去年上半年暴增264%

資料來源:iGold籌碼大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66

中國連放三箭 陸股多頭起死回生 基金互認打頭陣 利空止跌反漲

2015-11-30  TWM

陸股自九月底以來,行情逐漸走強。隨著中國當局的金融改革政策,包括基金互認、人民幣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與深港通等陸續到位,後市仍有看頭,也凸顯當局政策作多心態,頗為強烈。

從九月最低點迄今,一度人氣潰散的中國股市悄悄翻身,再次印證「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這句諺語。

在這段期間,雖有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副主席姚剛等人違紀落馬的重大醜聞,以及當局宣布重新啟動IPO(首次公開發行)等種種利空襲擊,但陸股打破往例,上證指數已上漲二三%,上半年資金瘋狂湧入的創業板指數,也從低點「回神」、大漲五七%。

回顧過去,每當有新股上市放行的消息出籠,陸股屢屢不支倒地,為什麼這次打破往例,行情愈走愈穩?

答案有三,都和政策有關。中國政府的「第一箭」,是基金互認。

第一箭:基金互認

海外資金流入新管道

十二月一日,中國將公告符合「基金互認」標準的產品清單;未來約有一百檔香港註冊基金,和八五○檔中國註冊基金,有資格登上基金互認清單,進而在對方市場銷售商品,初期開放規模為人民幣三千億元。

這代表,國際資產管理業者在香港成立的基金,只要符合標準,便可抓住這個寶貴的政策紅利,率先打入中國市場;以目前中國基金受益人多達兩億戶來看,標榜國際品牌的基金商品,很有機會贏得一批為數可觀的新客戶。

至於國內投信業者裡,與對岸合資的華潤元大、方正富邦等子公司,未來仍有機會連帶受惠。「中港基金互認有如基金的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對資產管理業發展有標誌性的意義。」長期聚焦亞洲基金市場、去年首批參與滬港通的香港惠理集團,如此形容這項開放政策。

為什麼開放基金互認,對中國股市是一項無形利多?瑞銀證券分析,當更多海外資金透過該管道申購中國註冊的基金,代表資金將流入A股。

換言之,基金互認是繼去年底「滬港通」實施之後,另一條直接布局中國資本市場的管道。若「深港通」近期也開放實施,那麼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的宣示意味,將更強烈。

「它(基金互認)是透過香港,賣到全世界」一位國內投信總經理觀察:「這和二○○六年時,工行、建行等大型國有銀行在香港上市,意義同樣重大」。

這位高層分析,中港簽訂基金互認協議,迄今其實已經兩年,經過長期研究,終於得以實施。透過這項機制,中國大陸註冊的基金將從本土走向國際,全球能見度勢必將顯著提升,進而躍居國際間重量級的機構法人。

第二箭:人民幣入SDR

資本流動將更自由

此外, 備受市場矚目的IMF(國際貨幣基金)納入人民幣,成為SDR,隨著IMF總裁拉加德對外表明,人民幣已達「可自由使用貨幣」的標準,預料也將在今年底審議時正式過關。這便是中國政府的第二箭。

「這與中國加入WTO同等重要。」澳盛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分析師劉利剛分析,人民幣納入SDR,眼前不會為中國帶來任何實質效益;但納入SDR以後,中國勢必將有一連串金融改革持續出台,即使因為人民幣貶值、資金有流出壓力,但MSCI等國際指數,預期也將納入A股,創造更多資金流入。這才是中國開放資本、與國際接軌的用意所在。

第三箭:深港通

明年隨時啟動

至於中國政府的第三箭,則是明年可望上路的「深港通」。在滬港通啟動一周年慶祝會上,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坦言,深、港雙方迄今還未聯合測試交易平台,估計深港通今年已無望實施,但「明年四季都有可能」。

李小加還指出,在深港通上路同時,滬港通額度可望連帶擴大;最初上海、香港交易所各開放五六八、二六八檔個股,供雙方買賣,未來市值規模較小的個股,也有可能成為開放名單的一員。當基金互認與滬港通、深港通陸續啟動,開放三箭預料就將全部到位。這些政策還沒上路,陸股行情便已欲小不易,看來中國政府作多心態,大戲還沒上場!

什麼是基金互認?

於中國及香港成立的基金,凡規模不小於人民幣2億元、基金成立1年以上、最近3年或自成立起未受對方證監會處罰,可申請參與互認、至對方市場買賣。例如海外投資人透過香港戶口,可申購中國南方、嘉實、華夏等資產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商品。

目前基金互認開放範圍,僅有股票型、債券型、平衡型及未上市的指數基金,包括貨幣型基金等其他商品,尚未開放,且在對方市場銷售規模,不得超過基金總資產50%。

中國850檔基金可銷港,港僅100檔可登陸——中港基金互認開放比較

香港中國

資產管理規模約新台幣1.96兆元約新台幣26.9兆元基金數量1,126檔2,027檔符合互認標準的基金數量約100檔約850檔註:資產管理規模僅統計當地註冊的共同基金資料來源:普華永道研究報告

撰文 /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03

A股怪現象又添一:高管集體出走 股價不跌反漲

高管離職潮又起。第一財經記者統計了解到,今年以來,A股市場上一共有472位高管離職,涉及到公司425家,占到了A股3183家公司的13.35%。其中有147位上市公司總經理,160位董事會秘書,此外,不少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等也選擇辭職。

而市場對於上市公司高管的辭職現象,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成自然”的態度,大多數公司的股價並沒有因為高管的辭職出現大波動,只有一家公司股價隨之跌停,但這還和公司重組失敗有很大關系。另外還有些公司股價在高管離職公告發布後出現上漲,背後原因何在?

頻現高管集體辭職

在這472位高管中,有191位來自於主板上市公司,86位來自於中小板,195位來自於創業板。可見,在這波離職朝中,以主板和創業板的公司高管為主。

其中,董秘群體的離職現象尤其多,有160位為董事會秘書,具體原因一般都是語焉不詳,很多公司都是在公告中表示是由於“公司業務發展”或者是“個人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董秘在上市公司往往身兼數職,辭去董秘一職之後,可能還在公司兼任其他職位。

“畢竟董秘是上市公司與資本市場之間的一道橋梁,也是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聯系的一個渠道。如果上市公司董秘頻頻發生變動,這勢必影響到投資者與上市公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甚至有可能影響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所以,上市公司董秘應該以穩定為上策。董秘穩定也是上市公司高管團隊穩定的重要表現。”財經評論員皮海洲認為。

據了解,在這波離職潮中,出現了不少高管“打包”辭職的情況。2月28日,萬福生科(300268.SZ)的副總經理汪海峰、財務總監高先勇和副總經理兼證券事務代表熊猛均辭職。

事實上,因財務造假聞名的萬福生科,曾一度被認定會成為創業板首家退市公司。不過,它總能夠在關鍵時刻“化險為夷”,今年2月20日,萬福生科原大股東桃源縣湘暉農業宣布將所持公司26.57%股份全部轉讓給聯想控股旗下佳沃集團。

3月6日晚間萬福生科宣布停牌籌劃購買大農業領域資產,3月7日桃源湘暉向佳沃集團轉讓上市公司股權的過戶工作完成。在控制權變更的過程中,公司的管理層也跟著更換人馬,也就不足為奇了。

2月11日,科林環保(002499.SZ)發布公告稱收到公司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宋大凱先生及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王永忠先生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

尤夫股份(002427.SZ)近期高管流失嚴重,去年9月,總經理、財務總監等高管辭職,而到了今年1月,公司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陳彥也辭職。不過,公司股價並未受此影響,近期處於上升通道中。

股價不跌反漲

那麽,上市公司高管的離職,總體上會對公司股價產生什麽樣的影響?記者統計了解到,和很多人想象中的高管離職利空股價的情況不同的是,高管離職總體上並不會對公司股價帶來太大影響,甚至有公司股價還會在高管離職之後出現漲停。

數據顯示,在這472家公司發布高管離職公告之後,有192家公司的股價是出現上漲的,還有191家公司的股價是出現了下跌的,可見高管離職總體上並未對公司股價造成很大的沖擊。

在眾多公司中,公司高管離職之後,股價出現跌停的則只有匯源通信(000586.SZ),3月20日,公司的董事會秘書翁家琳辭職,公司股價也在當天處於跌停狀態。

不過,當天,引發公司股價跌停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公司之前計劃的擬重組一家通信行業的計劃落空。不只如此,在3月20日,深交所追問公司重組原因,同時質疑公司披露重組進展是否存在前後矛盾的情況。

匯源通信稱,截至目前,備選標的資產的盡職調查和交易方案商談工作較預期進展緩慢,且始終未能與交易對方就資產報價和初步交易方案達成一致意見。

公司的重組落空公告與公司董秘辭職公告在同一天發布,而對於公司董秘的離職原因,公告中僅僅只是語焉不詳地表示“個人原因”辭去董秘一職。

此外,有的公司高管在辭職之後股價反而會出現上漲態勢,如新易盛(300502.SZ)、先導智能(300450.SZ)、銀座股份(600858.SH)在高管離職公告發布之後的股價漲幅在5%以上。當然,公司高管辭職往往並不是股價上漲的直接因素,股價波動還受市場熱點等多方面的影響。

“上市公司高管辭職,主要有幾個原因,除了公告中常常可以看到的個人原因和工作變動之外,有些還和重組後新的管理團隊入駐、業績不達標有關,有些高管還會因為方便減持而選擇離職。”上海市某資深市場人士表示,高管辭職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是利空還是利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有些公司本身經營不善,更換管理層反而會被認為是利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352

強美元下人民幣匯率指數反漲,中國債市外資占比創新高

從2017年初的103.8一路狂跌至今年年初的88.15,美元指數的頹勢終於在今年4月逆轉,短短一個月暴漲近5%,令市場始料未及,去年風光無限的新興市場貨幣更是遭遇巨震。

值得註意的是,2018年人民幣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避險資產”。人民幣兌美元一年漲幅近8%,年初至今漲幅仍維持在2%的水平,CFETS一籃子指數從去年的94上升到目前的逼近98的水平(5月CFETS為97.59),體現為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走升。外資持有在岸人民幣國債的占比大增,從此前的不到2%~3%飆升至近6.3%的水平。

“央行外匯占款並沒有大變化,資本項下的資金流入對人民幣的強勁升勢起到支撐作用。”在湯森路透2018年人民幣市場展望論壇期間,中國銀行離岸交易中心交易主管巨曉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人民幣占SDR的10.92%,外資對人民幣仍然是低配的。”

美元反彈背後的邏輯

就近幾個月美元走強,眾多機構找出了諸多理由,包括美元空頭回補、歐元區經濟數據意外走軟、債券收益率飆升等,但對於交易員而言,前瞻性、靈活性、對各方事物的認知決定了其競爭力。

“人們一定要找市場變化的理由,就是因為討厭無序。然而,看不到的事情也有千千萬萬,對於交易而言,往往認知的盲區、最不會發生的事才是至關重要的。” 巨曉津表示。

如果非要為去年的美元走弱與今年的美元反彈找出邏輯或故事,巨曉津稱:“去年無非是美國政府開始唱空美元,而做多美元本身有難度,但做空很容易,買入歐元即可,同時歐元區經濟又開始從底部超預期修複,市場認為後面歐元有20%的上漲空間,美元僅有5%,因此美元不斷走弱。”

今年美元為何又反彈?“今年歐元的預期得不到政策上的回應,歐洲央行遲遲不對退QE、加息做出前瞻指引,且數據超預期走軟,同時歐元和美元之間的息差大,因此做多歐元要損失很多息差,近階段歐洲又出現了意大利風險事件,這些都導致美元否極泰來。”他稱。

大華銀行中國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兼交易主管林念也對記者表示,對於“預期差”的把握相當重要,“大家此前對美元加息的預期不足,認為通脹不存在上行壓力,但現在壓力逐步起來,市場發現自己對美國實際經濟動能的預測不足,美元自然就會反彈。”

他也表示,例如5月15日公布的美國3月零售銷售月率數據並非特別強勁(環比0.3%,預期0.3%,前值-0.6%),但由於存在“預期差”,美元跳升幅度也超出預期。

林念告訴記者,如今市場人民幣的多空雙方力量相對均衡,再次看空美元目前有些言之過早,“美元近期是正常的築底反彈,預計今年金融市場價格波動性較大,美股在高位回調的過程中,美債債券收益率有持續上升壓力。就技術面來看,美元指數到95上方會有壓力,在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交易策略可以註重經濟數據與市場預期之間的差異,所提供的較佳風險回報點。”

市場邏輯生變?

其實,眾多機構在年初並未預見到美元的強勢歸來,不乏機構認為美元今年仍有10%的下行空間,邏輯在於,在經濟周期晚期、加息的後半段,美元往往是走弱的,外加收益率曲線走平(10年和2年國債收益率之差收窄,暗示經濟蕭條預期)利空美元。

“這個邏輯在上兩個周期的確如此,但這次是不是仍然如此?美元指數其實是八個貨幣的寫照,是一種相對論。”巨曉津稱。

往常的邏輯在於,在加息末端,經濟增速動能已經不足、收益率下降,如果機構看到發展中國家的收益率還很可觀,往往會增加投資,因此加息末端,美元下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貨幣上漲。

“這次很可能的情況是,美國經濟沒有真正修複完,2008年危機對美國外溢性的能力是有抵消的。因此這一次可能是不充分周期,很可能不上不下,且持續時間比較長。”巨曉津判斷。

盡管不乏機構目前認為美元的反彈氣數將盡,但貿然將長期的悲觀看法化為短線操作,仍存在風險。

西太平洋銀行集團策略師陳淑賢也對記者提及,如果是期限溢價提升從而推動利率攀升,這對美元是不利的,因為還伴隨著財政赤字的攀升;但近期美元的反彈來自於經濟增長的預期,因此預計這一波美元可能仍會獲得更多支持。該機構對美元指數的全年預測為94,美元/人民幣則為6.45。

資金流入使人民幣維持強勢

美元暫時走強,事實證明,年初表現優異的新興市場近兩個月風雨飄搖,股市、匯市、債市遭受重挫。

在俄羅斯盧布遭遇滑鐵盧後,5月3日,阿根廷貨幣比索再度暴跌8.5%,為近兩年半來最大跌幅。為阻止比索的進一步貶值,4日,阿根廷一周內第三次上調了基準利率;5月18日,印尼盾兌美元一度跌逾0.5%至14115,跌至2015年10月以來新低,“印尼40%的債券由外資持有,因此當市場情緒逆轉時,資本外流將導致本國貨幣出現巨震,這並非因為其經濟基本面轉差或外匯儲備不足。”陳淑賢稱。

年初至5月初,盧布、雷亞爾、澳元、印度盧比兌美元累計跌幅分別達8.49%、6.12%、4.27%和3.17%,這些變化加上人民幣兌美元彈性不足,無形中增加了人民幣匯率指數的上行,人民幣也成了外資機構眼中的避險貨幣。

“從企業頭寸、交易頭寸來看,眼下市場參與者對人民幣趨勢的判斷是非常雙向且對稱的,經過過去幾年的行情,大家的頭寸管理漸趨理性。”林念告訴記者,現在人民幣存在雙向預期,盡管對美元小幅回調,但是對CFETS比較穩定,目前接近98的水平已然十分強勁,創逾兩年新高。

交易人士也表示,一方面企業的頭寸管理更加理性,另一方面各界也不認為人民幣未來會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同時存在美元反彈將止、年末歐元或再度反彈的預期支撐。

當然,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資本項。“海外資金的流入是不容忽視的,而外資對中國債市的配置正在不斷加速。”巨曉津稱,盡管就中美絕對利差而言,如今中國國債的收益率並不那麽誘人(中國十年期約3.7%,美國十年期約3%),但人民幣的相對穩定仍使得這一配置擁有避險功能。

4月數據顯示,中國國債市場中境外占比上升至6.29%(今年以來已累計提升1.32個百分點),債券市場整體境外占比微幅上升至1.98%,同創歷史新高;“債券通”自開通以來交易趨於活躍,4月日均交易量達到31.1億元,相較開通後前3個月的日均交易量明顯擴張159%。今年一季度“債券通”下的債券交易有67.5%為買入操作,機構估計一季度通過“債券通”增持的債券規模為569億元,在一季度整體增持規模中占比達到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4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