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107篇被撤論文內容是否造假尚無定論 ”同行評審“灰色產業鏈卻已曝光

近日,德國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下稱斯普林格)從《腫瘤生物學》雜誌撤下107篇造假論文,創下了國際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從撤稿名單來看,這107篇論文全部來源於中國作者,牽扯125家國內高校、醫院。

近年來,中國論文被國際期刊大規模撤稿的事件屢有發生。“說起來比較複雜,也是多年以來一直存在的,只不過最近爆發出來而已。”曾參與過國內外有關期刊審稿的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放射科和介入科主任梁宗輝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采訪時說。

這一次的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續,但造假原因相比2015年有著本質的區別——論文造假不一定是假論文。

關鍵環節

2017年4月20日,斯普林格發布的一則聲明稱,107篇已發表於《腫瘤生物學》的論文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被撤稿。撤稿事件發生後,4月18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下稱“中國科協”)領導與斯普林格方面進行了會談。

中國科協稱,論文因虛假同行評審問題被撤,應該以適當方式讓公眾了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體的責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確實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發生後,斯普林格沒有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發生,斯普林格和期刊編輯存在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等問題,理應對此承擔責任。

斯普林格方面稱,撤稿事件是全球性問題,不是只針對中國作者的論文,其他國家作者的論文也存在因虛假同行評審等原因被撤稿的問題。

就國內波及的研究機構而言,除了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等三甲醫院在列外,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知名學府也在其中。其中,此次被撤稿的論文作者絕大部分來自國內各大醫院。

事件還涉及4家國外機構,分別為日本愛知醫科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州血液中心、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此次107篇論文被撤稿的原因是涉嫌同行評審造假。“所謂同行評審,是雜誌社將投稿交給同行的專家進行評審,然後給出是否發表的評審意見。”梁宗輝表示,有的雜誌采取推薦評審專家或者非匿名評審的方式,即由作者推薦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評審,或者雜誌社將文章發給相關專家進行評審,但不采用匿名的方式。這樣的好處是推薦的專家對文章內容熟悉,做出的評審意見更為中肯。

按照《腫瘤生物學》此前規定,論文作者可以向期刊推薦評審這篇論文的合適專家。此舉本是為了讓細分領域的研究能有對口的專家進行評審,但這也讓造假者有機可乘。

“造假的方式有幾種,2015年連續撤稿事件中的造假,是虛構同行評審專家,給出有利於論文發表的評審意見。”梁宗輝分析稱,“而這一次的造假,則是另外一種方式,即同行評審專家是真的,但聯系方式是假的,給出的評審意見當然不是這些評審專家的意見,而是有利於論文發表的虛假評審意見。這也是為什麽中國科協說出版社要承擔主要責任的理由,因為出版社具有驗證同行評審專家是否真實的責任。”

所謂2015年連續撤稿事件是指,當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物集團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為中國大陸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社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大陸作者;同年10月,荷蘭愛思唯爾出版社集團撤銷旗下5本雜誌9篇論文,作者全部來自中國大陸。至於撤稿原因,均是這些論文在同行評審過程中造假。“由於同行評審是論文發表的關鍵環節,所以在這一環節造假就基本上能夠保證論文的發表。”梁宗輝說。

產業鏈

國內一般將發表論文尤其在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下稱 SCI )中發表論文作為博士畢業、醫生晉升、課題結題的主要考核指標。研究成果出來了,想要發SCI文章,就需要有足夠高的英文水平,但對於很多人來說,用英文寫論文並非易事。

這催生了大量論文潤色中介機構。作者將自己寫好的英文文章或者中文文章,交給潤色機構進行語言修改,把中式英語或者中文改為地道的英文。這一過程當然要收費,也本來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想要收到更多的業務和費用,那就需要向作者做出承諾:保證論文的發表。

據業內人士介紹,為了能夠保證論文的發表,中介機構發現同行評審允許推薦專家,於是就出現了專家造假的情況。在虛構專家被撤稿後,中介機構轉而采用真實的專家,但虛構了專家的聯系地址。斯普林格承認,目前尚不知道此次被撤稿的論文作者是否知曉造假行為。

“我認識的一位醫生這一次有篇(論文)撤稿,他自己感覺很冤枉。”梁宗輝對1℃記者說,“因為文章內容都是真實的,只不過是潤色了語言而已,他自己不知道代投稿的人在同行評議造假。”

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被撤論文作者單位在2015年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提供國際論文服務的中介機構多以“語言公司”的面目在網絡上出現。表面上,他們是為英文水平不高的科研人員進行論文潤色,實際上卻提供從虛假同行評議、代投到代筆的“一條龍”服務。

上述機構網羅了不少同時具備較強專業知識和較高英語水平的人充當“槍手”,根據服務項目的不同向顧客索取幾千到數萬元的費用。除了“守株待兔”,中介機構還會根據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提供的作者信息情況主動出擊,給“具有國際論文潛力”的論文作者發郵件,尋找潛在客戶。

“(我)經常接到類似的郵件,基本上都刪除了。”梁宗輝說。他向記者提供的他至今保存的郵件內容顯示,一家名叫MedSci的中介公司稱,它的服務內容包括:研究方案設計;數據統計分析;語言服務;內容服務;文章投稿;專利代理;定制服務;量身定制等等。其收費標準是,預存款一次性滿5萬元,可享有預存額度內服務95折。

“好多SCI刊物已經開展了此項(語言潤色)服務,大賺中國人的錢。”梁宗輝說,這些機構主要根據文章發表的影響因子收取費用,高者數萬元。“我的一篇小文章被國外的非SCI期刊錄用,版面非要一千多英鎊,我就撤稿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院士此前曾表示,“有些外國雜誌就是被中國投稿人的投稿費養活的。”

盡管此次“同行評議”非常“丟人”,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同行評議造假與論文造假不能劃等號。這位業內人士分析稱,論文造假是假造研究數據和結果,轟動世界的韓國幹細胞論文造假、日本小保方晴子導致其導師自殺等就是最著名的論文造假事件。與此次撤稿原因有明顯不同。

梁宗輝建議,對於中國先後被撤稿的200多篇論文而言,應該徹查到底是否有論文造假,如果研究數據和結果都是真實的,只是為了發表而被進行了同行評審造假,而且造假是第三方中介機構的問題,這些作者就不應該被冠以“論文造假”的名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0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