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神秘的中概股做空者說:「匿名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http://www.infzm.com/content/66297

——訪alfredlittle.com管理編輯Simon Moore

南方週末:關於德爾電器和希爾威在美國對你們的起訴,你有何評論?你會出庭嗎?

Simon Moore:alfredittle.com(以下簡稱A*L)是一個用來做多或做空在美上市的中概公司的在線平台,我們傳播聲音,是該領域的中國撰稿人唯一的發聲口。所以,我們將捍衛撰稿人的言論自由,以及我們網站上的誠實觀點。

南方週末:德爾電器和希爾威宣稱已經駁斥了你們的看空報告,你怎麼看待?會因此而改變你們的觀點嗎?

Simon Moore:我們的撰稿人強烈否認德爾電器和希爾威已駁倒了指控。記錄顯示,每一家曾經在這一網站上有過負面形象的公司,在某些時點上都曾宣稱駁倒了對它們的指控,但絕大部分事後都被證明,該結論下得太早。

南方週末:你是否同意「Alfred Little是最神秘的中概股做空者」這一說法?為什麼AL不像卡森·布洛克、Andrew Left等人一樣,亮出真實身份?除了報告中披露的,你能否透露一些更多的身份信息?

Simon Moore:考慮到作為一名A*L的撰稿人生活在中國所需要面對的危險,就沒有什麼神秘的。保持匿名身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南方週末:有人說Alfred Little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成員來自中國本土,是這樣嗎?

Simon Moore:我們的撰稿人由分析師、調研人員、會計師和律師組成,主要由中國人構成,並與他們跟蹤的公司和行業聯繫緊密。

南方週末:Alfred Little是一名(或多名)中國人,還是美國人?

Simon Moore:我本人是美國人,而原來的Alfred已經退休,他「被認為」是一名美國人。

南方週末:「Alfred Little」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有什麼具體的含義嗎?

Simon Moore:很高興你問起這個問題,AL的背後有幾個意思,包括傳統涵義——「被精靈勸解的人」(one who is counseled by elves),我們依賴許多很棒的多空報告撰稿人,他們是一群「勸解精靈」(Elf Counse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89

中概股的匿名殺手:一個鬆散的黑客組織

http://www.21cbh.com/HTML/2012-7-4/5MNDA3XzQ2NjY5MQ.html

匿名分析(Anonymous Analytics)是做空界的一顆新星。

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機構,至今發出的做空報告不過3篇, 引起的動靜卻不小:在唱空奇虎360之前,它的頭炮是去年9月做空超大農業,導致其獨立外部審計師立信德豪會計師事務所請辭;此後它在今年4月攻擊華寶國 際,使得這家中國最大的香精供應商、亞洲市值最大的香精生產企業股價一夜暴跌20%。

但它卻聲稱自己不是做空機構。在做空奇虎360的報告中,匿名分析這樣介紹自己:「我們不是做空機構,匿名分析沒有直接或者間接持有或看空該報告中所提到的所有證券。」

「請叫我們『匿名分析』,我們從來不用個體的名字。」匿名研究的一位人士在回覆記者的電子郵件時表示。

這種古怪的作風,和其他做空機構的創始人喜歡在媒體面前高調曝光大不相同。它不是已經從事做空12年的香櫞,也不是曾經在做空中概股上名噪一時的渾水。匿名分析通過匿名的方式,刻意為自己披上神秘的面紗。

亦政亦商的黑客組織?

「我們通過不同尋常的方法獲得信息。」這是匿名分析網站的標語。

事實上,這種不同尋常的方法,源於不同尋常的機構性質。

和 一般投資者了然於胸的做空機構機制不同的是,匿名分析是一個更大的叫做「匿名」(Anonymous)組織的分支機構。後者是一個鬆散的全球性的網絡—— 儘管目前公眾對於它的規模不甚瞭解。《金融時報》將它稱為一個鬆散的黑客行動組織:沒有正式的成員名單,他們聯手從事惡作劇、抗議或各種形式的非暴力反 抗。

這個組織宣稱,它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在津巴布韋、印度等國進行的反腐敗運動,同時為伊朗人民提供安全的批評其政府的平台。

乍聽之下這和做空機構的確沒有關係,政治理想和熱情完全超越了對金融市場的把控,但匿名分析表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將目光轉移到公司層面,監察其透明程度,尤其關注那些缺乏良好公司治理以及捲入大型舞弊案的企業。

它承認,考慮到其「聯營方、合作夥伴、成員組織、顧問、客戶及其他關聯方」所持的空頭頭寸,它不排除在奇虎360的案子中存在一些個人的「間接利益」。

匿名分析宣稱,他們的成員包括遍佈全球的分析師、會計師、統計師、電腦專家以及律師等各行各業的專家。

匿名分析拒絕向記者透露究竟有多少人參與了奇虎360的報告撰寫中,只是表示「我們跟蹤奇虎360已經好些時候了」。

有意思的是,在匿名分析發佈了奇虎360的報告後,香櫞研究的創始人安德魯·萊福特十分積極地通過他的郵件系統轉發該報告的鏈接地址,這和一般做空機構之間不相互引用和推薦的行業習慣不同。

從中國經理人身上找缺口

但匿名分析在唱空中國股票上,和一般做空機構的運作機制毫無二致。

「我 們覺得周鴻禕是一個有趣的人。公平地說,我們相信他相當聰明,但是可能用在了錯誤的地方。」匿名分析向本報記者表示,「舉個例子說,我們聽了奇虎360和 分析師的電話會議,儘管周先生英語說得一般,但是他儘量在說。他是一個很有毅力和決心的人,這一點很好。但問題是,他選擇通過一些可疑的商業運作來傷害或 者激怒公眾,這是對於其才能的浪費。」

匿名分析的做空報告中,對周鴻禕本人的評價佔據了相當的篇幅,從其早年在3721的經歷,到後來創辦奇虎360的種種波折均有提及。

此前,香櫞研究的創始人萊福特曾對本報表示,通過研究一個上市公司高管的性格以及歷史,往往可以發現其對於一家企業管理風格上的影響,這一點往往在中國企業身上十分奏效。

「比如奇虎360的周鴻禕,他是一個很激進的且富有爭議的人物,他把自己的這種個人性格帶入對企業的管理方式中。」他說。

匿名分析明顯學習了這一經驗。

在做空中國概念股上,匿名分析顯然嘗到了不少甜頭。

首次發佈報告進攻超大農業後,香港政府隨即調查超大,導致其股票暴跌26%,隨後被停牌。此後,超大農業審計師數度更換,人們越來越相信匿名分析所言不虛。有些對沖基金甚至認為,匿名分析在超大農業上的影響力,超過了渾水當年做空嘉漢林業所引起的市場波瀾。

而匿名分析針對華寶國際的調查,質疑其高收入、高毛利數據造假,並以高派息吸引投資者入股,高管則藉機減持套現等,一度拖累在香港上市的中資民企全線下挫。

但 匿名分析透露,他們並不想把自己定位在專攻中國股票上。他們在報告中以諷刺的口吻表示:「我們從研究中國起步,並不是因為中國公司比西方企業有更多的舞弊 行為,而是因為他們更不善於隱藏自己做過的事情。對於資本市場來說,中國是新手,中國的職業經理們對於如何從資本市場偷竊,還不熟練。」

為了證明這一點,匿名分析向記者透露,他們接下來的策略是「要遠離中國一段時間」:「實際上,接下來我們將關注西方公司,我們下一個報告的目標是一家西方公司。我不評論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但這麼做的確存在有趣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37

一封匿名投稿爆料:即刻搜索20億是怎麼花出去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378.html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談一談即刻搜索當前的研發負責人王江的商業無間道,明白20億是怎麼花出去的。

即刻搜索(人民搜索)和云壤的故事遠遠比所有人想像的多,王江這一人物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承載著即刻搜索和云壤公司兩方面的重大「期望」。目前來看王江把劉駿排擠出即刻,自己掌握大權,如魚得水。但是所有表面現象的背後有著怎樣的不為人知的內幕?大家繼續往下看,也許就明白,鄧總為何沒有做成國家搜索了。

在2010年,劉駿帶著幾位從google出來的技術核心人員創建了云壤,在此之前劉駿和王江就認識,王江想進入劉駿的團隊,但當時劉駿及其團隊覺得王江沒有參與過核心搜索技術的開發經驗,技術達不到要求,就沒有同意王江加入其團隊。

為了做好搜索,鄧總(鄧亞萍)向李開復求助要人,李開復給鄧總推薦了劉駿及云壤公司,鄧總求才心切,「如獲至寶」。為了做好人民搜索,鄧總對劉駿千依百順,言聽計從,千方百計想讓劉駿加入到人民搜索,但劉駿沒同意全職加入,只是合作。劉駿也利用鄧總的迫切心理,開始了他的瘋狂計劃,與鄧總簽署了協議,協議裡寫明云壤獲得上億現金+人民搜索15%的股票(國家佔大股,劉駿團隊用技術佔小股,15%已經是極限),並免費使用人民搜索服務器。

接下來我們的主角王江要上場了。因為劉駿並沒有完全入職人民搜索,只是跟人民搜索進行合作,鄧總還希望有一位公司內部的總監級別的技術負責人。鄧總請劉駿推薦人選,劉駿思來想去,覺得小王江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因為王江技術不好,撐不起來,還得依靠劉駿自己。不過,王江是個玩政治高手,為劉駿被擠出局埋下了隱患。剩下的問題就是王江能不能聽劉駿的。劉駿開始說服王江去人民搜索當「傀儡總監」,王江當然不同意,劉駿只能用現金+股票與王江談條件,這些都是私下交易。談了幾輪之後,劉和王最終就現金+股票的數額達成一致,王江特派員就這樣風風光光的去人民搜索任職去了。鄧總獲得王江,非常高興,對王江加以重用,並心存感激,更加信任劉駿了。

這一切都在劉駿的控制中,王江最初也很聽話,人民搜索所有的事情都要向劉駿匯報。劉駿也毫不手軟,花大價錢購買最高配置的服務器,建立數據中心,總共花費了幾億人民幣,這裡面的每一項花費都要經過劉駿的「批准」,而這些都讓王江非常「眼紅」。隨著時間推移,人民搜索的同事們都已經感覺到王江只是一個「傀儡」,沒有任何實權,實權都在云壤公司和劉駿手裡。王江也漸漸不滿足自己的角色和權力,他開始醞釀著奪權。

王江計劃得比較隱秘,但在這期間,某些事情上,還是能夠體現王江的野心。某次公司集體活動。鄧總不勝酒力提前離場。剩下的王江最大。他拿著麥克走到台上,大聲的對同事們講:「誰是你們老大?」,「誰給你們評績效?」之類的。擔心他發酒瘋,我在一邊就當他在開玩笑,和大家一起都附和著:「It's you!」。很無奈。當時也沒覺得如何,但後來的事情,確實證實了他的野心。

2

導火索是劉駿沒有兌現答應給王江的股權,王江感覺自己的利益沒得到保障,他就開始了自己瘋狂的計劃。這便出現了王江大鬧董事會,並在同一時間網上出現《鄧亞萍做搜索引擎兩年花20億 被指不懂行》的新聞。某報社的領導震怒,批評了鄧總,並開始信任王江。就這樣在今年2月27日,即刻搜索內部郵件宣佈管理層調整:人民網副總編輯張善菊空降出任常務副總經理處理日常工作,副總經理王江接管首席科學家劉駿負責的研發。劉駿從即刻搜索出局,王江接替劉駿,這些事情都在王江的計劃中,並被成功實施。

王江掌管搜索研發之後,即刻搜索並沒有任何起色,反而人心越來越散,因為王江在搜索核心技術上的短板,導致他撐不起即刻的大旗。聽負責具體技術的同事講,他之前做運維的,根本不懂搜索,把系統平台部搞成大運維部。真為這些做技術的同事感到揪心。可是,他依舊發揮著他的政治鬥爭的優勢,讓即刻大量的骨幹員工不能舒心工作,紛紛離職,(舉個例子,比如來自百度的大牛xietian已離職)。

據傳鄧總已經被架空,即刻搜索現在很難再獲得某報社的資金支持,困境重重。王江雖然獲得了報社領導的信賴,但搜索做不起來,又沒有收入,又沒有新的資金注入,這樣下去肯定堅持不了多久。王江此時又開始想辦法了,像下面這位同事寫的一樣,出各種主意,動用政治權力,請求上級的支持。接下來王江會想出什麼瘋狂的辦法?在即刻搜索到底還能攪局多久,他還要消耗多少國家的資源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80

匿名分享應用Secret:分享你的秘密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2/3463800.html
的,我在跟你說呢。不到兩週前,一款名為Secret(意為「秘密」)的新應用首次登錄蘋果的應用程序商店,並在舊金山引起了轟動。如果你想要一探究竟,你可以自己動手下載一個,並由此成為「酷孩子」中的一員。Secret的原理簡單到了極點:它讓你匿名發佈任何你想要發佈的東西,而你的「秘密」將會在你的手機電話簿聯繫人之中進行共享。如果有足夠多的人認為你的秘密有意思,那麼該秘密就會被轉發到這款應用的其他用戶那裡進行共享。正因為這個應用,我——還有許多其他人——現在知道,新墨西哥州的某個人默默地畫著畫,但沒有自信拿給別人看。還有,在伊利諾伊州,有人向自己的愛人隱藏其自己的不安全感:「我需要你,但我的表達方式是,讓你感覺我沒有你也完全可以活得很好。」

現在來說,這些通向Secret用戶匿名生活的窗口正在獲得大量反饋,你可以對任何帖子進行「心水」(heart)操作——相當於Facebook上的「贊」(Like)。你也可以匿名對任何「秘密」進行評論,如果原帖作者想要和你進行互動,他/她也可以這麼做。當然了,如果說太多,就有可能暴露身份。這一點在硅谷/舊金山地區可能會引起不少麻煩,目前這款應用已成為該地區的熱點話題。風投資本家凱斯•拉博伊斯(Keith Rabois)發表推文說:「標準的創業咖啡/活動/會議往往會以你對比特幣的看法開始。本週,大部分話題……轉移到了對Secret的看法上。」

這款應用程序十分之受歡迎,並不僅限於這片地區。我所認知的紐約、南加州和芝加哥的科技人士也都在為此沸騰。Secret已經確立了相當的地位,甚至已經有了爆出爆炸性新聞的威脅:上週四有人發「秘密」說:「我在Evernote工作,我們公司要被收購了。」該公司CEO菲爾•禮賓(Phil Libin)立即發表推文否認了這一謠傳。還有很多是嚼舌根的所謂「秘密」:關於老闆的、同事的、創業公司創始人的私人生活和職業生活的。

無論這是一時的風靡——本月的熱門應用——還是下一個大事件的開端,現在還很難說清楚。但清楚的一點是,大眾對「閱後即焚」或匿名溝通的興趣正在升溫。Snapchat的爆炸式增長——該應用允許用戶發送閱讀後即消失的信息——催生了Confide的開發,後者是一款擁有類似功能的專業應用。在由谷歌風投和KPCB支持的Secret發佈之前,有一款名為Whisper的類似應用從紅杉資本和光速創投處籌集到2,400萬美元的資金。Whisper的設計不像Secret那樣美觀,但提供的體驗基本上是類似的:匿名分享任何你想要分享的東西,還可以附上圖像或視頻。

比較大的不同之處在於,Secret提供了「閒話」來自於哪裡的誘人線索。隨著越來越多朋友的加入,你最終可能會看到來自於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秘密。在線下和朋友談論這些你們都讀到過的秘密,你可能會發現是誰發佈了某個秘密。這裡的關鍵詞是「可能」。你可以肯定的唯一一個辦法是,找到聯繫人列表略有差別的足夠多的人,並最終通過排除法來進行確定。這個應用的設計師們明白這一點。曾經在谷歌工作過的大衛•必托(David Byttow)和克里斯•巴德(Chrys Bader)共同開發了這款應用。大衛借用Quora和Medium平台解釋了這款應用的一些內部工作機制。比如,儘管它會利用你的電話簿來獲取聯繫人信息,但並不會真正將信息發送到Secret服務器上。開發者們也設計了安全措施,以防止你通過嘗試刪除某個聯繫人而「定位」某個秘密來自於哪裡。

不過,也有人懷疑這個平台的安全性到底有多高。據科技博客TechCrunch報導,已經有一個小小的安全漏洞被發現了。安全公司OpenDNS的CEO大衛•烏列維奇(David Ulevitch)認為還將有更多漏洞會浮出水面。「我對Secret的看法很簡單:它會失敗。應用程序需要的是好的安全性設計和好的實施。我認為Secret兩者都沒有做到,或只做到了其中之一。」他在Twitter上這樣寫道。稍後,他稍微玩了玩Secret,研究要如何才能發現一條信息的最初作者。他的分析有點技術化,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要查出源作者是可能的。當然,烏列維奇在這裡沒有做壞人,Secret團隊最好能夠加強此種防護。但值得記住的一點是,如果在某人找出如何解開「匿名」這一神秘面紗的方式之前,你發佈了一些不該發佈的東西,那麼今後你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入水深火熱的境地。

不過,目前來說,Secret正炙手可熱。這裡的每一個人都在談論它——也在用它發佈信息。有一種它似乎馬上就要變成主流的感覺。無論它是像Airtime或turntalbe.fm一樣曇花一現——這兩款應用的熱度都只持續了大概15分鐘,還是會成為下一個Instagram或Snapchat,現在還沒人知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05

匿名社交,如何保持用戶粘性?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04
筆者以用戶身份,先誇一誇眾多匿名社交產品中較好的功能,再挑一挑刺兒,最後給匿名產品給一點個人建議——我想要的匿名社交軟件。

細數好功能

1、朋友的秘密。

這個功能就不用贅述了,基於通訊錄好友的秘密,誰不想八一八好友心裡的那個秘密呢?目前,無秘、呵呵、私密圈等關聯了通訊錄。

不過,說到這裡就想起「小聲」。小聲用戶群將定位在16-25歲,是年輕用戶交朋友,找共鳴,尋求答案的地方。目前,小聲還未關聯通訊錄,可以說小聲就是一個純發佈秘密、交友之地。

在這個同類型產品氾濫的市場上,產品定位、差異化確實很重要。假設,未來小聲真是發展壯大,用戶數量蹭蹭蹭上漲,幾年後,年輕用戶在成長,小聲,你還留得住人嗎?

有一個互聯網前輩值得你好好請教:遙想當年的人人網,再看看現在的人人網···作為一個社交產品,你願意成為第二個人人嗎?額,點到為止。

2、附近的人。

現在那些個看看附近都是些什麼人,都發了啥秘密,有願意「交朋友」的嗎?有些人可能認為這個功能雞肋,但還真是不能缺少,說白了,玩秘密的人大多數是無聊的,看看附近的,交個朋友神馬的,還能滿足用戶另外的需求。從另一方面來看,若願意開啟秘密定位功能,還能猜到某條爆炸性秘密就來自公司內部人~看起來更真實是更有料更帶勁!

目前將「附近」秘密單獨做一個功能出來的有小聲、微秘、秘密(國產)這些未關聯通訊錄的匿名社交產品。

為什麼那些關聯通訊錄的產品就不能加入「附近」功能呢?

3、漂流球。

漂流球目前只有悄悄有該功能。個人覺得這個功能是不錯的。漂流,是緣分開始的地方。

有時候,人在匿名分享自己秘密的時候,在尋找心靈安慰的時候,心靈會比較脆弱並對外界有所寄託。這時候,當秘密被有緣人撿到,並回覆秘密給與安慰,這樣秘密主人與回覆者心靈更加貼近,更利於用戶粘性,而不會產生湊熱鬧回覆後就拋之腦外的過路者感覺。當然,這時候就需要有用戶暱稱或是私信功能。詳情往後看。

4、網絡圖庫。

在這裡再贊小聲一個~小聲有網絡圖庫,只要輸入圖片的關鍵詞,就能直接找到配圖並直接導入秘密背景。這是其他產品沒有的功能,卻也算是非常貼心的一個功能了,為用戶省了多少事兒啊!小聲還支持字體、顏色的更改,也是很不錯的。

現在的人只要自己發佈消息,一般都喜歡配圖,甚至有些人患了「配圖症」。比如微信朋友圈裡,發個消息,就算沒有相應的圖片可配,還會隨便找一個圖片放上去,有圖看著才舒服!

挑刺兒請見諒

說說現在大多數產品都有的特色功能——回覆。筆者以用戶的身份吐槽一下:比如微密、小聲等一鍵配圖及回覆的特色功能做的太過於到位了,反而感覺壞了用戶體驗。

他們的自動配圖功能雖然比較人性化,但配圖太過於花哨,文字黑白體,真正閱讀起內容來就顯得比較費神,眼睛累,不能久看。而且,密友們的每一個回覆也會配圖,這是沒有多大必要性的。原因有三。

一、回覆秘密的人根本不會在意文字是否配圖,畢竟不是自己親自發佈的秘密,沒那麼上心,回覆秘密只是出於共鳴、好奇、洩憤等各種短暫的心情發洩,評論過後可能就忘記了,所以回覆內容配圖不過是畫蛇添足的功能。

二、回覆配圖不僅耗費用戶流量,打開內容速度也會變緩,這是在赤裸裸的挑戰著用戶耐心。

三、參與回覆的密友同時有興趣看其他人的回覆,配圖後的評論佔用面積大,用戶得往下或右滑動很多頁才能看完評論,費時費勁。其實,回覆功能最好簡單化,直接採用文字+小表情即可,不用系統自動配圖,讓人能迅速看完評論,減少(下滑/右滑)翻頁的操作環節。如果實在為了滿足個別回覆者的要求,可以採取自動上傳圖片的形式。

我想要的Secret第一次開啟軟件時,個性選擇標籤,如:男、80後、IT行業、等信息。以便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秘密。

關聯通訊錄,進入app界面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朋友的秘密or朋友圈秘密。

我發佈秘密時,可以默認「一鍵配圖」,但要是簡單的圖片,不要太過於花哨。如無秘背景圖;當我心情低落想尋求答案時,能有「網絡圖庫」供我搜索感情相關的網絡圖片,在這裡可以與百度搜索打通;當我爆料前面身材勁爆的美眉時,可以從「手機相冊」上傳圖片,也可以立刻「拍照」上傳。

可以讓我選擇匿名發佈秘密,也可以自己起用暱稱,但為了安全起見,暱稱可以隨時更改,或者用戶可以有5個暱稱,發佈秘密時隨時更換,相當於「馬甲號」,以免被識破。

字體、文字顏色可以選擇更好。當我回覆他人秘密時,簡單的「文字加表情回覆」即可,如果需要,可以選擇自願上傳配圖。軟件裡能有「我發佈的秘密」、「我關注過的秘密」,不至於像無秘那樣費勁的找自己發佈過的秘密。同時有「私信」功能,如果在秘密裡遇到志同道合聊得來的朋友,可以單聊。

無聊時,可以看看「附近的人」都發了什麼,有親近感、同時滿足約炮需求(當然我不需要)~ 雖然低俗,但有需求點。可以選擇是否開啟定位功能,因為根據用戶發表不同的秘密,他的功能需求不一樣。

當然啦,漂流球也可以有,緣分的開始的地方,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秘密,比如為結識緣分,可以取名叫做拋繡球等。

還可以有一個Club功能(我給它取名叫「Club」)。主要以行業屬性來分類,也可以通過積分制才能進入「高級Club」八卦他人秘密。

前幾天在我想這個Club功能的時,偶然看到小聲發現功能和我思路大概一致。小聲分為:心情、愛情、同性、家庭、友誼、校園、工作、兩性、健康。我覺得這個分類不錯,至少與其他同類軟件有了不同之處。不過,感覺這個發現功能略顯得蒼白無力。

玩秘密的人,想要的是分享自己的秘密、曝光別人隱私、八卦他人消息。但不是誰的消息都願意八卦一下,比如娛樂記者就不會對某公司程序員那點事兒感興趣。So, 正確分類很重要!

無論在哪個行業工作,圈子看起來都是很小的,轉來轉去總能遇到熟人,無論是誰,對本行業的八卦消息都是非常感興趣的。所以當你以行業屬性來分類,用戶粘性肯定會讓你驚訝!這就解決了匿名社交產品過了熱頭,活躍度降低的難題。

試想,誰願意錯過行業內的八卦?比如,互聯網行業看起來雖然大,但實則很小,說來說去就那麼些公司,當某個人爆料某互聯網公司的某些人和某些事兒,誰不願意瞭解下情況呢?就算為了以後跳槽著想(不勸人跳槽,但互聯網跳槽很頻繁是事實),也得瞭解下這家公司內部情況。當然,用戶在發佈秘密的時候,要選擇一個分類消息,這樣有助於秘密迅速散播出去,讓更多人看到。這樣,就能將一個行業圈子裡的人聚在一起吐槽,同是一個圈子裡的人,為了不錯過爆料,必然會天天登陸看Club裡的秘密,要知道錯過八卦可就落伍咯,茶餘飯後和同事就缺少了談資。

同時,用戶有什麼秘密,也必然會來散播到行業圈子裡,吸引更多新用戶過來吐槽發秘密,解決了活躍度及新鮮感的兩大難題。

當然,還可以跟很多綜合網站一樣,有其他的分類,比如讀書、娛樂、等等···· 猶如加入某個圈子。

也可以採用積分制,建立高級Club。根據活躍度積分,積分高的人,就有權利進入高級Club.當然,高級Club就是一些頂級秘密。有些人喜歡交換,你平時發的秘密多,積分多,我們就是同類型的人,我經常看到你秘密,也願意和密友們分享頂級秘密。當然秘密得足夠勁爆咯,不然會被密友嘲笑。

說到積分,這塊就得好好琢磨,不是誰都能積分的。點贊直接影響積分,評論是也是如此。可以讓回覆者有賞五毛,踩幾腳的辦法來積分;也可以跟點讚的方式類似,讓回覆者「點真」、「點水」,類似與淘寶買到寶貝後發表評論,共五顆星,點真、點水,讓大家一起判斷秘密內容的真假,這可以直接影響秘密發佈者的積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他是否進入高級Club,一定程度上緩解虛假秘密的發布,也可以讓參與互動的人享受裁判的感覺。這種積分制下才能進入高級Club的功能,會激勵更多人來分享秘密,解決粘性問題。(具體如何做,有興趣的產品經理可以根據自己產品需求來琢磨)

至於很多人提及的政策敏感性問題,沒有解決辦法,除了屏蔽關鍵詞還是屏蔽關鍵詞。至於散播謠言一說,匿名社交打的就是擦邊球,若真嚴重了,那就法院見吧,無解了!

變現歪招

匿名社交產品的變現,已經被搬上檯面議論,我才疏學淺,沒什麼經商頭腦,但基於產品功能,給出一點建議:與曝光相關的產品都可以合作。比如「曝工資」,在匿名社交產品裡與它合作,比如某人在曝工資功能裡查了信息或者發佈信息,可以直接在秘密裡面分享。這個敏感的話題,不僅能提高產品本身活躍度,還會給合作的產品帶來巨大的流量。流量=錢!

還有一個收糧途徑,損了點,別噴啊:像匿名社交產品這樣負能量居多的內容,個別大互聯網公司為了維護形象,投點贊助費,在不特別過分情況下,刪個把負面信息也是可以的。

我很理解產品為了生存打點廣告什麼的,只要別太過分。比如可以在Club分類裡面,一天插播一個行業內廣告,也OK的啦~

文章來源:實戰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56

專訪秘密創始人林承仁:匿名的世界人人平等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3878-1.html
從沒有一款軟件有如此大的反差:這是一款讓很多人覺得有趣的應用,這是一款讓不少人覺得無聊的應用;這是最受熱捧的新社交軟件,這是遭人吐槽最多的軟件;這是最被看好的新的領域,這是最被看衰的發展方向;這是一款讓員工們很歡樂的APP,這是一款讓老闆和公關頭疼的APP;用戶在使用時有各種快樂,被爆料者在閱讀時一籌莫展,總之,從未有這樣一款軟件有這麼大差異的評價和迥然不同的遭遇,這就是秘密(現改名無秘)。
 
曲折的成長經歷
 
林承仁在福建出生,很小的時候舉家遷往香港。剛到香港時,他很不適應,以前在福建鄉下,只需要學中文和數學,到了香港卻要學九門功課。「我不會英文,不會粵語,同學們都稱呼我叫「大陸仔」,多年後他依然清晰當時遭受的各種歧視。那時,家庭成員間也並不注重傾訴和交流,所以只能靠他自己努力和勤奮,一年後,他考到了全年級第一,英文粵語都會了,在學校也認識了很多朋友。
 
中學畢業後他去了美國念本科,後來又念了碩士,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修完了人工智能方向的學位,現在炙熱的谷歌和百度大腦研究的也是這個方向。在美國,像他這樣的國際留學生,畢業了要是沒有工作的話,唯一的路就是回原籍地,但是要留下工作,絕不是件容易的事。顯然,他並不怕面臨的挑戰,因為林承仁知道最好最前沿的技術都在美國,所以在進大學不久就開始為畢業工作做準備,他在大學裡實習了大概5份工作,就是為了積累經驗,前面兩份甚至是免費幫別人做的。其中有一份是幫遊戲公司做網頁設計,最後他做的工作比全職的人還多還要好,老闆很不好意思,經常請他去附近好的餐廳吃飯,還幫他寫推薦信。
 
到畢業的時候,收到了很多大公司offer,他選擇了亞馬遜,亞馬遜公司的技術和福利、工作氛圍在全球來說都是位居前列的。他原計劃準備做一年就出來創業,但是在裡面不斷升職,不斷學習到新的東西,不斷被公司賦予重任,主導了好幾個新的項目。所以一直呆了三年。但是他內心裡一直想著自己創業的事,這種念頭越來越強烈,儘管後來上司百般挽留,但是他還是決定回國創業了,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說的那樣,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
 
一波三折的創業
 
2009年,他回到國內,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當時也沒有明確具體的產品,但是他知道方向是自己擅長的互聯網智能算法等方面的,3月份開始一個人註冊公司,作為一個香港身份的理工科男,儘管之前有些思想準備,但是後來的流程和手續之繁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一直到7月份公司才註冊下來,到12月份,除了他和他來自亞馬遜的合夥人外,公司才招到第一個員工。
 
開始做的產品是瀏覽器插件,通過這個插件的智能算法幫助互聯網更加人性化的瞭解用戶。產品在2010年2月份上線了,反應不錯,但是沒有預料的問題出現了:當時3721的流氓插件已經搞得大家惶惶不安,很多殺毒軟件會屏蔽插件。這導致沒有辦法大規模推廣。
 
後來他們又做了網站評論整合優化的功能,比如有個有意思的小功能,用戶在MSN上發個指令,就可以自動在指定的地方發出評論等等。到了2010年的下半年,他們開始開發根據用戶興趣的篩選和推薦的功能,網站會根據用戶興趣推薦他可能感興趣的資訊,能根據文章內容推薦相關閱讀同時第三方在嵌入他們代碼後,可以很方便的和其他網站交換流量,降低運營成本,推出這項功能後,大受歡迎,用戶量以每個月翻番的勢頭強勁增長。果殼網、36氪、鳳凰網、網易博客、財新網等網站都成了他們的用戶。無覓插件最高峰有20萬家網站安裝,覆蓋了數億多的活躍用戶, 在此期間,團隊順利的完成了摯信資本的A輪融資。
 
他們還做了不少產品,包括無覓閱讀、廣告平台,競價系統等等。儘管推薦閱讀等功能的用戶不少,但這個模式商業化比較難,因為和網站之間是鬆散的合作關係,他可以隨時更換合作方,也不會有什麼太高成本。所以考慮轉型的事被提上日程。
 
新的抉擇和征程   
 
2013年下半年,團隊啟動了B輪融資,但過程並不理想,在這個過程中,林承仁一直在思考轉型的事。關於轉型,坐在對面的他緩緩的說,當時他們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他們覺得,之前在個性化閱讀和智能化推薦方面做了這麼久,有了這麼多的積累,後續的產品一定是在這個基礎上來做調整的,不能拋棄現有的成績,不然白做了。其實對創業者來說,「之前的積累可以說是成績,也有可能是包袱。」一直被之前的經驗困擾,就無法徹底放下自己,讓自己處於空杯狀態,輕裝上陣。不深刻認識到這點,之前嘗試的所謂轉型其實都是假的轉型。
 
這個困擾一直伴隨著他到了2013年年底,在春節前一天(大年三十),在那個黑色的星期四,林承仁接到通知,無覓的域名被管理部門封殺了,用戶無法再使用他們的產品,當時正值春節,根本無法和相關部門去溝通和協調。春節本來是歡樂喜慶的時刻,但他整個假期都是在痛苦中度過的,這些事情不能向家人傾訴,只能自己承受和煎熬。這件事對他和夥伴們打擊很大,整個團隊的士氣非常低迷,投資人也受了影響。作為團隊的領導人,他沒有時間遲疑,必須果斷做出決定。運籌權衡後,他決定徹底放下以前的產品和技術積累,從0開始,不唸過往,開拓全新的產品。
 
他花了大量時間來分析現有的行業和軟件,敏銳的覺得匿名社交會是下一個熱點,很多人認為無秘是模仿美國秘密的,其實那時匿名社交已經存在一些軟件了,做的都不是很大,其中秘密只是非常小的一家。他花了數天的時間和團隊分析和溝通,說服大家,他告訴大家,社交領域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事情成敗與否在此一役:「第一名才是成功,不成的話我們就散夥了。」他們這次不能再錯過成為「今日頭條」的機會了。張一鳴創立的今日頭條在最近的一輪融資中融資1億美金,估值5億美金的消息對團隊觸動很大,因為其中的評論整合、智能推薦、個性化閱讀等都是林承仁團隊已經實現的功能,可惜沒有很好的整合利用和商業化。
 
於是整個團隊2014年3月份開始轉型全身心的來做新產品,在待選的30多個產品名字中,林承仁選擇了秘密,「我覺得這個名字最能代表我們的產品方向。」安卓版本在3月底上線,4月5日iOS版本上線。產品上線後,開始還擔心內容不夠,但很快發現這個擔心是多餘的,用戶的熱情高漲,產生了大量的內容。當時還叫秘密的產品在極短的時間內攀升到了社交軟件排行榜第一名。這讓整個團隊非常意外,也非常開心,長期的蟄伏後,這次終於爆發了!
 
無秘背後的那些秘密
 
現在看來,無秘之所以大受歡迎,一個是和用戶群體有關,我們一直是一個不太善於也不鼓勵表達自己情感的族群。另外一個就是在匿名的世界裡,名人的話語權被大大削弱,無秘用戶可以在規定範圍內自己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在這個匿名的世界裡,人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話語權。」在林承仁構建的社交王國裡,人們不需要在現實生活中那些顧忌和等級,名人和大V們的權威在他們構建的社交體系中完全被顛覆了,這點可能也是產品被大V和媒體爭議的原因之一。
 
除了這點,軟件引來巨大爭議的一點就是軟件中存在著大量的負面信息,謠言、中傷、負面信息等等,針對這點,團隊從多方面進行了調整:機器審核+人工審查+舉報制度,比如不允許出現政治類內容;發佈的秘密中;不允許出現實名惡意攻擊;不允許有色情及廣告的,鼓勵用戶舉報,核實後會刪除帖子直至屏蔽發帖人帳號,同時會把處理結果反饋給舉報人。這種綜合性機制只有無秘才有,效果很明顯。
 
無秘的帖子話題開始集中在創投圈,現在是娛樂圈,包括湖南衛視杜海濤等很多名人都是他們的用戶。「其實用戶看到的是和你的圈子有關,你在什麼樣的圈子裡決定你了你看到的是什麼樣的信息。」現在除了用戶的朋友、朋友的朋友關聯的匿名信息,無秘還會在軟件裡呈現最熱門的一些帖子,同時也會引導用戶去參與到一些話題裡。
 
發展到現在,用戶發佈的爆料之類的消息其實比較少了,更多的用戶關心自己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比如心情抒發類的,自己的一些小感觸,還有做的一些不為人知的溫馨的事。採訪的那天,打開無秘,有條特別火的帖子,一個醫生自己墊錢給病人做手術,買了假肢,反響特別好,數萬人點贊。往往急於批評或唱衰某款產品的人不是真正的用戶,甚至沒有認真或體驗用下要批判的產品。
 
就在團隊為新成績高興的時候,命運彷彿覺得考驗的還不夠,再次和他們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美國版的秘密進入中國,想和他們合作運營,被拒絕後向蘋果舉報,5月8日,蘋果商店下架了他們的產品。這是他們完全沒有想到的,不過,創業經歷了那麼多風雨,這點波折根本無法動搖他們了。經過綜合考量,最終決定把產品改名叫無秘,新的版本已經上線。新用戶並沒有受太大影響。但是由於蘋果商店在走流程,同時用戶使用又很迫切,所以他們通過合作方式上線了友秘,兩者共享數據,用戶互通。蘋果商店那邊溝通的也比較順利,預計會在近期重新上線,品牌最終會統一為無秘。
 
在無秘後,匿名社交引發了創業者的關注和熱潮,現在市面上出現了烏鴉、土司、啵啵等各種各樣的匿名社交。但是林承仁並不擔心,盲目的抄襲的模仿最終只是一條不歸路,他深知團隊這點不是簡單可以複製的。關鍵是要有自己核心的技術和產品特色,美版的秘密進入國內的事影響也不大,他覺得無秘團隊更瞭解國內用戶,兩個產品上的內容數量和用戶活躍度很清楚的說明了問題。匿名社交領域不會出現多家並存的局面,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林承仁說現在不擔心資金的問題,同時也不擔心商業化模式的問題,只要有用戶了,這並不是個問題。無秘現在發展的速度非常快,比社交類明星應用陌陌發展期間的同比增速要快好幾倍。團隊現在關注的是怎麼做出更好的產品,讓用戶體驗更好,現在的產品不是最終的版本,他們要做的是不斷優化和改進,無秘火了之後,「有些投資人假裝要刪除無秘上的帖子來接近我們,給我們投資,但都被我們婉拒了,我們不缺錢。」現在,他再也不是那個為了生存而焦灼的年輕人了。現在他們在快速擴張,團隊的人之前的一倍多了,「但還是不夠用,我們繼續招聘。」
 
採訪手記:

和林承仁接觸的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他的硅谷極客般的氣息,聰明而敏捷,期待用技術改變世界,為用戶創造更好的產品,談到一個過去的或好或壞的事情,他會笑得很燦爛。同時他又帶著一種歷練後的嚴謹和周全,很多敏感的問題會被他帶過去或者點到為止,但又處理得很妥貼,相信,歷經風雨的他們會走向更遠的未來。

 
 
(南七道:弘毅無線創始人,前創新工場項目負責人,自媒體,虎嗅、i黑馬、艾瑞、百度百家等多家媒體作者,微信公眾號:南七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36

匿名社交應用大起底 誰是最後的贏家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18/144237.html
就在國內互聯網業內各種分析人士紛紛看衰匿名社交領域時,7月15日,美國匿名社交應用Secret宣佈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多家著名風投和天使投資人:Index Ventures、Redpoint Ventures、SV Angel等。估值達1億美元,而此時據Secret創立僅9個月。
 
這無疑給國內的匿名社交產品一劑強心劑。迄今為止,從上半年爆火的無秘開始,國內匿名社交領域已經風起云湧,目前市場上的匿名社交APP總數已經超過20款或大或小的應用:最早的陌生人匿名社交秘密(王堅始創,後剝離單獨運營,現在是億諾無限旗下產品,張昊擔任CEO,以下稱張昊版),熟人間的匿名社交應用包括林承仁創立的秘密(後改名無秘、友秘,以下統稱無秘)、Secret中文版秘密、烏鴉、呵呵、吐司、BiBi等。中國匿名社交的複製、學習原型主要是美國的Secret和Whisper,前者基於熟人間的匿名社交,典型代表無秘,而後者基於讓陌生人間分享隱私,典型代表國內最早的秘密(張昊版)。
 
隨著以微信為代表的熟人社交和以陌陌為代表的LBS陌生人社交的火爆,熟人和陌生人關係已經被過度挖掘,時間久了,用戶的使用心理發生了變化。但其它簡單的弱關係很難贏得用戶的參與感,在這其中,熟人間的匿名社交則滿足了用戶高度參與這個條件。北極光創投姜皓天說過:細分化切入的公司,通過在細分領域紮根後,再尋找平台化擴張,屬於典型的先活後張的思路,因為社交產品的特點就是用戶量越多,粘性、活躍度越高。獵豹的傅盛談到最近爆火的單款應用時點評:正確的做法都是邊緣切入、單點突破,用單點撬動生態面。
 
我們一起梳理下國內目前稍微有些影響的匿名社交應用,針對產品特色、背景等做個系統性分析。同時以豌豆莢下載數量為參考(下載裝機數據僅供參考,你懂的):
 
無秘


國內最早的基於手機通訊錄的熟人匿名社交軟件,用戶看到通訊錄好友以及好友的好友在上面的吐槽和爆料,所有的無秘或評論都不帶作者名字、頭像,每條無秘下的評論會隨機分配頭像,初創時叫秘密,後改名無秘(iOS現在叫友秘)。產品主要是集中在朋友秘密 +朋友的朋友的秘密+ 熱門推薦,目前下載量最高,豌豆莢裝機量115萬。
 
秘密(美國版的中文版本)

美國版秘密的中文版本在2014年5月正式進入中國,加速了擴張, Secret中文版和騰訊之間展開了合作:匿名消息可分享給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如果用戶註冊好友少於三人,用戶可借助微信邀請他人。同時,Secret中文版在騰訊應用寶首發,並在騰訊手機瀏覽器、手機QQ、手機Qzone等多平台同步推廣;產品主要集中在朋友秘密 + 二度朋友秘密 + 三度以上朋友秘密 + 熱門推薦 + 朋友讚過的狀態;豌豆莢裝機量2.2萬。
 
烏鴉:

創始人許朝軍,之前創立過啪啪等產品,團隊則將自己的產品選擇定位為吸引校園和職場用戶匿名吐槽互「黑」的平台。烏鴉後續甚至會考慮開放標籤和基於標籤所代表領域的信息流推送,如廣告、IT互聯網、金融、娛樂等。豌豆莢裝機量15萬。(註:豌豆莢、啪啪雖然均為創新系的項目,烏鴉在應用寶裝機量9.6萬,數據較為接近)
 
BiBi

BiBi(嗶嗶)是人人網推出的匿名社交產品,之前與許朝軍在微博上由於產品抄襲的事發生了糾紛,一時淪為笑談。嗶嗶1.1版本推出語音BiBi功能,用戶可以匿名發變聲的語音信息給好友。豌豆莢裝機量23萬(在應用寶裝機量僅為1.7萬)。
 
呵呵:
由啪啪的前核心成員之一的張銳創立,張銳之前對媒體說,呵呵在內容氛圍和環境方面更接近於Secret。呵呵的血統更純正,更符合匿名社交未來想走的方向。豌豆莢裝機量僅僅2483人(在應用寶裝機量1448)。
 
悄悄:

由北京小咔網絡出品,可以用短信匿名分享給指定用戶,查看附近的秘密,陌生人可以評論,豌豆莢裝機量27萬,一度傳言「悄悄」是騰訊系的匿名社交產品,但是從數據上來看不太正常,在騰訊系的應用寶裡才2425人下載,僅有1人評價,自己家的產品不推!?
 
吐司:

大街網推出的一款專門針對職場人的匿名社交產品。具體到某個公司,吐司可以採集到該公司發展方向、人事變動甚至高管為人等重要信息。足夠多的數據結合大街網之前採集到的職場、公司評價數據之後,大街網將可以為公司和職場人提供更為精準的數據匹配工作。豌豆莢裝機量1.1萬。
 
偷偷:

知名手游發行公司熱酷也表現出對匿名社交的看好,這家公司上線了一款匿名App,名為「偷偷」。豌豆莢裝機量4569人。
 
秘密圈:

歡聚時代是目前所有涉獵匿名社交應用裡較大的上市互聯網公司了,用戶使用手機號註冊登錄之後可以匿名發佈信息,私密圈接近微信的朋友圈,官網打出的是「匿名的朋友圈」的宣傳口號。私密圈是一個「半熟人社交」軟件。豌豆莢裝機量11萬。
 
秘密(張昊版):

張昊版秘密是個比較特殊的匿名社交應用,它是一個匿名的純粹陌生人的私密傾訴分享社區,偏向純文字重度內容社交。2011年就推出了移動客戶端,是國內最早的一批匿名社交應用,但和其它產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基於任何熟人關係,全是陌生人。豌豆莢裝機量56萬。
 
儘管現在匿名社交一片火爆,呵呵創始人張銳也表示很看好匿名社交的前景,甚至預言匿名社交未來不排除會出現微博量級的產品。毫無疑問,匿名社交這個細分領域已經獲得了市場的肯定。但是從國內社交領域來看,不管是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同類型同質化的社交產品永遠只能走出一款,同樣在匿名社交領域,也是如此,不會背離這個規律。
 
回顧之前的兩大社交領域: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微信、口信、飛信、來往、云信、易信、米聊等主打熟人社交,但最終微信統一天下,來往易信一直陪跑,現在已經被甩開八條街了;陌陌、對面、遇見、比鄰、微聚等等主打陌生人社交,目前陌陌用戶超過1.5億,傳言預計今年會IPO,也基本統一了陌生人社交領域。相對於陌陌,比鄰主打陌生人語音電話社交,而微聚最大的不同是將用戶需求前置,即如果想要結識朋友,可以先發起一個活動,通過活動的形式打通線上線下,兩者劍走偏鋒,產品定位不同,殺出了一條血路,其它應用與陌陌類似的產品都被打壓得默默無聞了。
 
「學我者生 似我者死」,齊白石這句話不僅適合藝術界,移動互聯網也很適合這句話,目前匿名社交中沒有太多創新,更多的是複製無秘後做微調,一方面批判無秘抄襲美版秘密,一方面自己加緊抄襲無秘,這就是現在匿名社交的整體現狀,但無秘的先發優勢和技術優勢怎麼破?每個人對於無秘這樣的產品都有自己的評價,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無秘,但不管說他模仿也好,抄襲也好,不可否認的事,無秘團隊在國內喚醒了熟人匿名社交這個領域的潛力。
 
在匿名社交領域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林承仁的無秘火爆之後,輿論幾乎一面倒,磚家們要麼批評,要麼不看好,紛紛下結論不會火太久,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模仿的公司卻像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來,還不乏歡聚時代這樣的上市大公司,誰會笑到最後,成為最後的贏家,讓我們拭目以待!
 
著名心理學家、把妹達人、百合網特約顧問阮琦(@魔鬼諮詢師)針對匿名社交應用火爆點評:匿名社交軟件的興起與國人的悶騷性格有關,而並非單純的宣洩需要,因為如果是宣洩,那麼完全可以使用馬甲脫離朋友圈,自從互聯網出現以來,各種論壇等一直在提供宣洩功能。而基於朋友圈的匿名表達則是這樣的心理:一方面我可以講出被壓抑的秘密且不必承擔「是我說」的風險,另一方面又可以幻想有朋友能引起共鳴,同時還能有「猜猜我是誰」的刺激感。但這也是這類軟件倍受爭議的原因,因為悶騷雖是東方人的特色,可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其他人很難理解這種心理,所以這注定只是一個有爭議的細分領域。
 

南七道(
微信公眾號:南七道):弘毅無線創始人,前創新工場項目負責人,i黑馬、虎嗅、百度百家、創業家、極客公園等科技媒體專欄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44

天合化工稱沽空報告“毫無根據” 匿名分析表示“非常有信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9/4018020.html

天合化工(01619.HK)在停牌多日後,終於發出一份澄清聲明,聲明中稱來自沽空機構匿名分析(Anonymous Analytics)的報告毫無根據、誤導及動機不良。

合化工(01619.HK)在停牌多日後,終於發出一份澄清聲明,聲明中稱來自沽空機構匿名分析(Anonymous Analytics)的報告毫無根據、誤導及動機不良。不過,匿名分析對《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回應中稱,對報告非常有信心。

天合化工9月10日晚發布公告稱,公司正在積極與港交所就有關查詢做溝通,但公司發現其電郵系統被黑客入侵,目前正與港交所溝通泄密危機以及繼續相關查詢,暫時還會繼續停牌,在港交所收到所有相關資料及已發公告後,天合化工才會恢複買賣。

在公告中,天合化工稱匿名分析的報告是一個包含虛假信息、捏造公司董事長簽名的不實言論的組合,公司相信其目的是破壞其聲譽及操控股份價格。同時,天合化工質疑,匿名分析的報告以匿名掩飾其作者、專家來源或機構本身身份及背景資料,並不受任何司法管轄區的規範,也沒有獲得任何認可。

天合化工在公告中,更拿出多份證明與匿名分析報告中數據不符的證據,並且將董事長魏奇的簽名與匿名分析中的對比。公司稱,倘若匿名分析的報告的聯屬人士或客戶可能持有天合化工股份的淡倉,若其股份價格出現下跌,這些人就會從中獲益。如果天合化工的股份市場交易偏離常態,其控股股東會考慮在市場購買股份。

而匿名分析早前在對《第一財經日報》的查詢回複中稱,原來該機構早在天合化工上市前就開始對公司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匿名研究的發言人稱,在發布報告後,就很自然地預計到公司會否定其報告中的所有內容,但他們對報告非常有信心。

一名外資基金經理對記者稱,由於上市前天合化工已經引發了一系列風波,給投資者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所以並沒有太多大型基金投資該股,即便重新開盤,也不會出現瘋狂的甩賣現象。而在天合化工的招股文件中,確實沒有引入基石投資者,上次在香港市場公開招股時,公開發售部分也只獲得約12%的認購,相當於3323萬股。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725

【黑問專欄】Whisper CEO邁克爾·海沃德:匿名社交更適合中國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1/147642.html

i黑馬註:國內匿名社交領域風起雲湧,目前市場上包括無秘等在內的匿名社交APP總數已經超過20款應用。作為中國匿名社交學習模仿的主要原型,陌生人匿名社交鼻祖Whisper已經在國內上線,可以預見,匿名社交競爭將一步加劇和白熱化。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南七道
弘毅無線創始人,原創新工場項目負責人 自媒體人 
================================================================
從上半年爆火的無秘開始,國內匿名社交領域風起雲湧,目前市場上包括無秘等在內的匿名社交APP總數已經超過20款應用。作為中國匿名社交學習模仿的主要原型,陌生人匿名社交鼻祖Whisper已經在國內上線,中文名耳語(beta版),可以預見,匿名社交競爭將一步加劇和白熱化。
 
成立僅兩年時間的Whisper在2014年3月完成了新一輪36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2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光速、紅杉、騰訊、Shasta、Thrive Bentures。Whisper已經累計融資6000萬美元。Whisper CEO邁克爾·海沃德(Michael Heyward)近期正式訪華,南七道作為唯一受邀參與訪談的個人媒體,與Whisper(耳語)團隊針對匿名社交、中美互聯網差異等深度訪談。
 

為什麽Whisper現在進入中國?
 

Whisper的創始人&CEO邁克·海沃德,沒有讀過大學,高中畢業後直接開始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2010年,他加入好友布拉德·布魯克斯創辦的閱後即焚的短信公司TigerText,在這里,邁克體會到了匿名社交對人產生的巨大影響。2012年,24歲的邁克和布拉德創立了Whisper 。創立之後,Whisper迅速在年輕人中走紅。截止到2013年底,成立僅兩年的Whisper月頁面瀏覽量已經接近30億,每位用戶平均每天在該網站上停留20分鐘,每天查看8至10次內容。
 
Whisper(耳語)之所以選擇在現在這個時間進入中國,邁克爾·海沃德說了三個理由:第一,中國國內的匿名社交市場已經被培養起來了,形成了一個大的趨勢;第二,中國大都是獨生子女,這和美國很不一樣,美國家庭一般都有2-3個小孩,小孩他們會很自然的和哥哥姐姐討論事情,但是在中國,沒有這個機會,很少有途徑去說一些內心的話;第三,中國人的性格比美國內向,交流也不是那麽直接,更加壓抑;綜合這三點,在邁克爾看來,匿名社交更適合中國人,是一種剛需,市場前景很大。
 
與此同時,最核心的人員也逐漸到位。目前Whisper中國本土團隊已經有20多人,在進入中國時,並沒有采用外資公司常見的聯合搭建團隊或者從相應的公司挖人的做法,而是采取了成本最高也是認為最有效的一種方法:由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鄭辰雨和康奈爾大學的王宇成來牽頭組建。兩人出生在中國,在美國念書,均在Whisper(耳語)美國總部工作過,在派駐中國之前,對中國市場和相關情況進行了充分的研究。美國總部對於中國公司高度授權。在財力、物力、人力方面都給予了高度的靈活和信任,團隊可以做關於市場、方向等決定。中國版本的耳語並不是原封不動的照搬之前的美國版本,而是以whisper為精髓,深入定制的一款適合中國本土的產品。
 
對於國內產品廠被模仿和抄襲的問題,Whisper團隊並不擔心。恰恰相反,團隊成員認為“抄襲是最好的致敬”,即使有人抄襲,抄的不過是UI和前端、視覺效果,但是在這後面的東西是無法抄襲的。Whisper作為匿名社交應用的鼻祖,在美國創立和運營了兩年多,積累了上千萬用戶,深厚的運營根基積累起來的經驗,能夠有效的幫助他們去調整和優化各種運營策略,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同時,自主研發的whisper綜合性的後臺分析處理系統,迅速高效的辨識處理各種信息源。這是他們最核心競爭力之一。
 
隨著中國創業項目大潮的興起,很多創業者想要進入美國,邁克爾·海沃德對此的建議是必須解決產品和創新的問題。首先是從產品和設計的角度,美國用戶體驗東西非常多,美國用戶跟中國用戶相比,註意力時間很短,因為他們接觸的應用非常多,創業者在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到美國人註意力時間很短暫,在這種情況下,創業者必須試圖去找最好最好的東西。但是在中國,並不是說最好的產品最終會贏,比如說阿里巴巴跟亞馬遜,從產品角度可能阿里巴巴做得沒有亞馬遜好,但是最終阿里巴巴在運營上勝出了,但在美國,可能產品更為重要一些,所以說,如果中國創業者想開拓美國市場,這的重心要放在產品上。
 
產品需要不斷創新,從另一個產品角度來說,需要提供美國用戶沒有的東西,如果是同類產品進入美國,那極大的概率是競爭不過美國本土的創業者的,如果一旦提供了一些差異化的東西,那就不僅僅是進入美國,而是一個全世界通用的東西。提供一個同質的產品,單純像通過一些市場推廣手段去占領市場,這可能在中國可行,但在美國競爭這麽激烈的情況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陌生人匿名社交更符合人性需求
 

相比其它應用,Whisper無需註冊,直接由系統生成賬戶,大大降低了用戶進入的操作成本。發表秘密的形式更加豐富。用戶在分享秘密的同時,同時可以將秘密加上自己的創意:用戶可以拍攝或者從相冊中選擇一張背景圖,也可以自己搜索一張趣味圖片。在背景圖片上輸入自己想要分享的秘密,字體可以根據自己需求調節。
 
Whisper同時也具備應用社交功能。應用提供發表秘密的地理定位,用戶除了可以查看最熱、最新的分享信息之外,還可以查看“附近”用戶的分享內容。同時還可以私信自己感興趣的用戶。在原有內容分享的基礎上加入社交元素,將用戶沈澱下來。
 
在whisper團隊看來,舍棄通訊錄等相關的熟人關系鏈來做社交性質的產品充滿了挑戰性。因為沒有事先的關系鏈支撐,完全靠內容難度要大很多。但是,靠關系鏈支撐的熟人間的匿名社交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用戶發布秘密後,能看到的全是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盡管是匿名的。但是由於共同工作生活的場景、語言表達的個人特點等有跡可循的因素,會極大的限制用戶的表達欲望。用戶表達的真實度和深度都會有局限性,有很多的現實顧忌和局限。
 
但在一個全陌生的平臺上,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在陌生人的匿名社交里,可以放松的表達,“whisper提供一個像青年旅舍或火車上一樣的環境,在這把你的心里話對陌生人說出來,並且找到真正的共鳴。”Whisper提供的匿名社交的需求,其實並不是一個新的需求,它在互聯網來很久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傾訴和發泄是人內心深處的最底層需求之一, 不管是一個家庭主婦,還是一個大學生,他們都有傾訴的需求。當然傾訴內容是非常不一樣的,whisper要做的就是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不管是在Facebook、Twitter還是Instagram上面,用戶展示的都是最光鮮的一面,比如旅遊、社團活動、美食、收到禮物等等,基本都是用戶有意無意的一種包裝,很多時候展示的不是“我是誰”,而是“我希望別人眼中我是誰”。一個正常的人,是會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的,但是在熟人關系的社交平臺上,有很多情緒不能隨意表達。但進入到陌生人社交平臺後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用戶自由揮灑自己的喜怒哀樂,讓各種情緒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但是,在用戶自由揮灑自己情緒的同時,負面或者攻擊信息的泛濫就成了監控的重點。對於惡意攻擊、不符合法律的圖文、血腥暴力類的信息等,whisper有一套強大的後臺系統分析處理,針對實時發布的文字內容進行篩選,如果看到值得懷疑的圖文信息等,系統就會自動把這些內容歸到待審核的部分,暫不發布。同時還針對圖片進行審核處理。這套系統在美國經過上千萬級的用戶的檢驗,已經是一套非常成熟的系統。這套系統在剛開始創業時,就開始搭建了。
 
匿名是一把雙刃劍,用戶既可以用它來傾訴調節自己,也可能利用匿名的特性去傷害別人,但後者不是whisper看到的,平臺的有效幹預從一開始就保證了整個平臺相對的幹凈。同時,whisper有專門的團隊進行人工過濾和幹預,及時處理不合時宜的內容。Whisper搭建了全職的編輯團隊,任命尼特贊·齊默曼(Neetzan Zimmerman)擔任Whisper總編輯,團隊整理編輯Whisper上的有趣的內容。他們和Mashable等多家媒體合作,提供有意思的內容。
 

90後用戶並不是中國獨特現象
 

不管是國內的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媒體,對於新興的90後用戶都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疑惑。在邁克爾看來,90後現象不僅僅是中國獨有的,這其實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現在在美國,移動互聯網相對也是個比較新的產業,在美國也是發展不久, 90年前後的用戶是最早接觸到這一批的用戶之一,他們是生活在信息化和網絡化中的一代。邁克爾舉例說,這就像60年代,電話剛剛面世的那個時代,老一代人極少使用電話,因為他不習慣,但是後面成長起來的那一代人很自然的就開始使用了。90年代之前出生的用戶,由於互聯網在那個時代並不興起,在使用習慣、思維模式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在美國,也面臨著9後用戶這樣一個同樣的問題。
 
在邁克爾看來,中美文化背景和發展階段、公司基因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了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不同的發展模式。以社交應用為例,Whatsapp和Wechat(微信)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Whatsapp在發展過程中一直都非常克制,只是圍繞著社交和聊天之類的功能,廣告和其它流行的元素都沒有,而Wechat卻越變越大,包括聊天,電商,遊戲,購物,充值什麽都有。這是一個與不同國家消費結構緊密相關的事,比如15年前,在美國就已經有這種案例,賣電視和VCD是綁定的,但是生意慘淡,沒賣起來,因為美國的消費者就會覺得說這電視不好,VCD也不好,大家都認為不好的東西才打包在一起賣的,這是美國的一個消費習慣和文化。
 
從產品特性和公司基因來看,要想形成微信這樣的產品閉環,只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在做這些事時,大多都要做得很好,但其中有一個核心模塊必須做得特別好,比如說微信,聊天做得特別好,它可以在現有的資源和有事上去做衍生的功能,比如電商等。但Whatsapp肯定是沒有這種實力去做,能做到的公司可能只有Google,或者Facebook、或者Apple,所以,Whatsapp在一開始就沒有辦法涉足這麽多領域,因為它如果試圖做了,也肯定做不好,它沒有這個實力,反觀Google、Facebook、Apple要做這些,肯定要傾公司之全力才可以做,所以風險很大,Apple現在也在努力形成這個閉環,有支付,有健康,但是它要想做到像微信這樣,它如果覺得風險非常大,它也不願意這樣做,所以就導致了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才有可能做這樣的東西,其他公司要麽做不了,要麽根本沒有能力做。
 
在采訪結束時,邁克爾·海沃德送了我一副撲克牌,是由whisper用戶生成的內容摘錄編輯而成,其中有一張他特別喜歡的:我在我的婚禮上和兩個男人跳了舞,一個是我嫁的男人,另一個是我想嫁的男人。
 
南七道訪談其它問題(南七道,簡稱南,邁克爾,簡稱M):
 
南:剛才談到的80後和90後用戶之間的巨大差異,因為用戶的這種差異性,你們對產品方面做不同側重點嗎?
 
M: 不會,雖然用戶的年齡階段有些不一樣,但實際上,從人的本性來講,傾訴是不分年齡階段的,是人的根本需求。
 
南:在PC互聯網的時代,產生了如谷歌、騰訊等巨型公司,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區分會更加精細化,你覺得可能再產生這種巨無霸的公司嗎?
 
M:現在移動端呈現一個非常碎片化這樣一個情況,任何一個市場細分都有這樣的現象,移動互聯網公司競爭,可能有若幹個相對較大的公司。現在一個勢頭就是說,用戶和行業越來越細分,這其實是一個越來越不可阻擋的勢頭,這些所謂大公司,越來越難在某一個領域、所有的小領域都獲得先機。後面很難再出現巨無霸的公司。
 
南:中國互聯網創業處於一個高峰期,科技媒體也很多,但實際上這些媒體生存得都很困難,在美國,科技媒體的生存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況?是怎麽賺錢的?
 
M:科技媒體在美國也挺慘的,現在已經沒有幾家了。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價值所在,受眾群體很小,但是這些人又有很大影響力,它有這樣一個特點,所以說科技媒體如果想賺錢的話,你只要營造這樣一個生態系統,比如說很多公司的各種會議,比如說孵化器這樣的一些東西,包括招聘,或者各種活動,這些是在這樣一個生態系統之內的,我們應該借助科技媒體為核心把它聚集起來。
 
南七道:個人媒體,虎嗅、創業家等媒體專欄作者,微信公眾號:南七道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歡迎點擊鏈接,向我們投稿!
http://ask.iheima.com/?/publish/artic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735

Secret關閉,3500萬美金的災難,錯在匿名?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14/149826.html

黑馬說:前不久匿名社交應用“Secret”創始人David Byttow用一篇標題為“落日”的文章宣布了公司的關閉。隨後引起了社會各個角度相對激烈的討論,早期投資人Google Venture從資本市場角度表達了看法,矽谷的媒體直接把這個項目定義為3500萬美金的災難,匿名社交的同行們則借此發布了各自角度的公關文案。

但David Byttow的一句話,卻讓匿名社交“聽說”的創業者方寧印象深刻。David說,目前Secret的產品形態已經偏離他一開始做這事的初衷和願景。稍微對行業有些了解的人都會理解,負能量沒有約來剛需,所以今天的失敗,早就看到這一天了。
 
文 | “聽說”創始人 方寧

 
匿名不等於秘密,八卦。這不應該是匿名的本質,它更多的是隱藏或是弱化了人的身份,嘗試還原了人與人之前原始的平等和自由。在Secret剛成為行業新寵的時候,David Byttow在Medium上分享過他看到這個創業機會的一個原因是,他發現自己還有身邊的人(包括那位後來離職的合夥人)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因為自己的身份,讓自己的言行舉止有了很多顧慮,也產生過無謂的誤會。不難看出,人與人之間身份的關系有時候是雙刃劍,有些事情和情緒會因為社會的現實和勢利而扭曲。所以,我更願意相信David Byttow的初衷是營造一個平等,自由的場景,讓每一個人能放下分享的顧慮,純粹的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

那麽問題來了。在平等和自由的場景下,人會做什麽?它的價值在哪?這個才是值得探討,資本市場願意進入的原因。我覺得在平等和自由的場景下,連接人與人的是內容,正因為這樣的場景,內容成為了唯一的關註點。套用商場上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沒有人際關系,啥事都不好辦。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就事論事,那這個社會會更美好。我想沒人會否認內容的價值,也不會覺得內容社交是沒有價值的。

這時候負能量又要出來了,負能量是無處不在的,匿名能讓負能量放任自由,沒節操沒底線,沒有社會責任感。這里我的看法是,首先,在遵紀守法的前提下,負能量這個感官是主觀的,有人覺得約就是負面的,有人樂在其中,我們應該去探討什麽一個方式能讓大家找到自己要的內容,篩選掉不要的內容。其次,在違背法律和社會責任的條件下,負能量是不能夠縱容的,一些內容的傳播,不是一兩家公司的關閉就能解決的,無論是哪家公司,都應該積極的去處理這些事,Yik Yak在類似的事情上的處理也一定程度上說明它為什麽在很短的時間里超過了Secret。總結上面兩點,無論是好的壞的,從技術角度也好,人工幹預也好,都可以在呈現和篩選內容上做嘗試。

最後想探討的是,在匿名的場景下,如何突顯內容本身。由於匿名的特殊性,我覺得內容的呈現和傳遞造成的差異性不小。文字,圖片,語音這是最常見的呈現方式。文字的優點是簡單直接,圖片的優點是生動,語音作為最自然的溝通方式,優點是個性化,人性化,更準確的傳遞了人的細致的情感。這篇不是軟文,所以我盡量不扯到自己的項目,我們的選擇是圖片和聲音。

對應這篇文章的標題,我覺得匿名社交過於廣義,匿名更多的是以上描素的一個社交場景,在這個場景下的社交方式才具備實踐性,才是探討的方向。因為匿名就作匿名是不合適的。Secret的確是一個3500萬美金的昂貴失敗,但是他絕對不代表一個行業,Whiper,Yik Yak,無秘,都還活著。獨角獸腳下必定踩著那些可驚可畏的對手,創業就是這樣。創業需要信念和堅持,我一直覺得做項目就和做人一個道理,你的產品就是鏡子里的你。但是,情懷不能當飯吃,我覺得Secret關閉在一定意義上不是匿名的問題,而是做這事的人的問題,以下是我從Secret學會的對創業有用的事情:

公關能力

Secret早期在巴西市場被政府禁,產品上一直備受質疑的負面和暴力元素,公司不管從運營還是產品上都沒有能至少讓人有記憶的措施。相比,Whisper雇傭了超過100人的moderator團隊,Yik Yak通過技術把校園區域屏蔽,這些舉動是否能完完全全解決問題,有待考究。但對於公司運營層面,這樣的嘗試和努力還是會有用戶會買單的。所以,產品和運營需要註意節奏。

選擇投資人需要謹慎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Secret早期為了進入中國市場,和國內的抄襲者打仗了,最後是贏了。但是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這樣的努力後,Secret自身並沒有進中國,他們其中一個投資方是一家國內機構,這家機構通過投資,變相的“買到”了Secret在國內的所用權,機構找來一個CEO和團隊,獨立的在中國運營起一版漢化的“Secret”。事實證明,國內和國外的Secret的運營和產品叠代完全是不在一個節奏。我是這麽看的,一個對自己產品和運營缺乏堅持和執行的公司,註定走不遠。好的投資人也不會願意像Secret投資人那樣幹預項目。

對於產品方向的決策

14 年底的大改版,Secret完完全全的放棄了那款給他們帶來3500萬美金融資,過千萬用戶的功臣產品,現在看來,也是最接近他們做Secret的初衷的 產品。抄了Yik Yak,一款堅持自己產品,從一家美國高中做起來的針對年輕人群,融資超過7000萬美金的匿名app。Secret幹脆把logo也換了,換成和 Yik Yak相似得幾乎只是顏色不同。我不知道背後的具體原因,但是這絕對需要創始人做的決策,這不是個好的決策。too soft。產品改版後一個月,公司的一個cofounder在媒體宣布離職,原因是:公司的發展方向和自己的期望偏離,祝福Secret。這個挺傷的,各個層面。

所以,因為以上這些因素,Secret才造成了現在“關門”的結果。

謝謝能看到這得每一位,創業很難,也很快樂,一起加油!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方寧, “聽說”創始人;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