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沙拉品牌創業,沒有匠人精神就是扯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15/151977.shtml

1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似乎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挑剔的國人對於吃的追求恐怕早已不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最基礎階段了。人們需要吃的更健康、更環保、更富有文化意義。沙拉也不再是我們戲說的西式“拌涼菜”,打造一款特色的沙拉品牌沒那麽簡單。

從星巴克說起,沙拉的品牌溫度

“這不是一杯咖啡,這是一杯星巴克!”這可能是星巴克品牌最好的詮釋。對於星巴克總部所在地西雅圖來說,盡管這座城市擁有微軟和波音兩大全球頂尖的高科技公司,但這里的人們更喜歡說的是,他們的每一天是被星巴克的咖啡香喚醒的,而不是飛機引擎的轟鳴聲和計算機的運轉聲。

窺一斑而見全豹,星巴克作為商品的意義在於它滿足不僅僅是一杯咖啡那麽簡單,而是幫助消費者發現自己的願望,幫助他們傳達出內在的信息——喝一杯咖啡,享受的是咖啡帶來的休閑時刻。

沙拉是否能同樣釋放出相似的信息價值,我認為是一定的。說起上世紀20年代沙拉的誕生,一個叫做凱撒的廚師因為廚房剩下的食材非常有限,於是他就用生菜、面包、芝士和橄欖油臨時拼湊出了一道沙拉,而沙拉可以承載的飲食意義不僅在於“便捷、自然、健康”三個關鍵詞,也在傳遞給食客們其它更多的餐飲習慣、餐飲文化的想象力。

當行業里各家沙拉品牌都在靠所謂的事件營銷制造噱頭爆點時,忽略的卻是如何賦予沙拉更多的意義。

舉個例子,很多國人喜歡吃火鍋,呷哺呷哺的出現則告訴人們,原來在商場里逛累了,不僅可以去滿記喝甜品、去哈根達斯吃冰淇淋,也可以去花短時間去吃一頓火鍋。有時候人們需要的並不是火鍋,而是一個休憩的選擇。其實沙拉也可以成為這樣的選擇,而且人們不單是需要配餐時吃沙拉,就像我們用手機看新聞慢慢取代訂報紙一樣,它也可以成為更時尚、更綠色健康的主食。

品牌的熱度是會訴說的。就像喬布斯告訴我們的,顧客不知道自己真正需求的是什麽,我們的任務是告訴他們真的的需求。

餐飲行業的口碑,消費者的參與感

無論社交媒體如何發達、點評網站如何高頻使用,餐飲業的口碑真正靠的是顧客的口口相傳。全聚德、東來順這樣的品牌美譽是幾代食客傳遞下來的,而不是靠什麽牛逼的創意營銷換來的,噱頭換來的是一時的關註,而不是持久的青睞。看看雕爺牛腩吧,又是食神戴龍手里買配方,又是搞饑餓營銷的封測去吊食客們的胃口,再搞什麽微博紅人留幾手與蒼老師偶遇,然並卵。好不好吃才是硬道理,至少和身邊大部分的朋友去過後,很少有人表示要去第二次,除非為了去顯示什麽逼格。可是逼格這東西,在好吃才是王道的面前脆弱的猶如秋風中的破敗落葉,最後的答案自然在風中飄。

餐飲行業的口碑,說白了就是消費者的參與感。做沙拉品牌可以總結出一套“加速器、關系鏈、發動機”理論.

加速器是差異化的概念——沙拉可以是主食,新穎的定位足以讓人記住;

關系鏈是營銷的參與感,筆者不反感做營銷,但你的營銷新穎的同時一定要正向,別給“有關部門”添亂,別重演斯達巴三百歪果仁的鬧劇了。

發動機是什麽?是好吃、是好服務、更是食品安全。

可以肯定的是,餐飲競爭日趨激烈,市場劃分越來越細。無論學生、白領、男性女性都擁有個性化的消費文化,圍繞客群圈子營造參與感有利於食客們找到情感的共鳴,這樣的口碑才有力量。

少談點情懷,多死磕產品

《三體》里面講,宇宙可能會從11維降到1維,那麽最後那1維是什麽?答案是產品。

產品是一切的基礎,離開產品談情懷,這一點可以問問去年的羅永浩的錘子手機。少談一點情懷,把產品做到極致才是正經事。對創業者來說,情懷不是你的取勝之匙,那只是附加值。

餐飲業的菜單、食材、服務都是值得花心思的切入點,就看經營者是否有眼力、有心力去做。產品是1,其他是全是0,互聯網+只是事半功倍放大作用,沒有那個1,後面幾百個0乘起來都沒用。除了保證口味,沙拉品牌們都深諳在食材上極為用心,有的摒棄了批發市場采貨渠道,直接尋找食物源頭,並且在門店內透明化展示,讓消費者清清楚楚知道食材來源、采收時間以及種植者的信息。

需要承認的是,食品安全已日益成為今天國人日常生活隱患,越來越多進口的奶粉、水果甚至糧食等食物被推上貨架。作為世界大國,國人的餐桌需要進口來彌補內心的不安,個中滋味更多是無奈。沙拉雖小,但能做成國人餐桌的良心想來也是極好的一件事。

結語:大部分沙拉品牌現階段都只是創業公司,但產品和經營中卻不能缺失匠人精神,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是沙拉品牌們自己需要掀起的一場啟蒙運動,而不是一場斯巴達戰役——對待食物,像對待家人般對待你的健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411

一碗米飯倒逼農業供給側改革 匠人精神還需消費者支持

一碗好吃的“銀飯”,折射出中國農業需要供給側改革。

日前,中央召開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

12月19日,在“煮飯仙人的中國夢暨銀飯的味道品牌發布會”上,全球商品采購中心主任許京稱,建立“銀飯”品牌,就是希望以品牌為導向引導消費,同時以“銀飯”的標準建立指標體系引導生產,倒逼大米行業從品種、栽培、加工到儲存、銷售全產業鏈的升級,推動大米行業的結構性改革,真正滿足國內中高端消費人群享受“銀飯”的迫切需求。

“銀飯”由日本“煮飯仙人”村嶋(dǎo)孟命名。對於日本人的主食——米飯,他認為,只有純正美味的米飯才堪稱“銀飯”。之所以被日本國民稱為“煮飯仙人”,在於其神采奕奕、仙風道骨,酷似日本動漫人物龜仙人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半個多世紀來,他精益求精,只專註於煮飯這一件事。

想要做一碗“銀飯”,米、水、鍋缺一不可。那在中國能否做出“銀飯”呢?

業內認為,多年來中國大米由於偏重產量而忽視品質,再加上品種退化嚴重,以及大米評級是以加工環節的精細程度來判定好壞,拋光加工越多的大米反而被認定為越好,與口感無關,這顯然並不合理。

此外,由於國產大米產業中缺乏“匠人精神”,才有近年來國人湧向日本高價購買大米、電飯煲的消費行為。其實,這已經折射出消費群體在覺醒。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要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產品競爭力。

對此,許京認為,建立“銀飯”品牌正是希望倒逼上遊種植者改變生產方式。下一階段,還要呼籲社會加強對大米品種的保護,改變種植者的價值導向,不盲目追求高產,要以追求最求高質為價值導向,此外還要避免過度加工。

大食品網創始人韋三水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表示,在中國,並不缺乏好的農產品。但是當市場上充斥低價產品、不促不銷的時候,誰還會踏實的去做優質產品呢?這也可以解釋優質農產品在市場上步履維艱的原因,做好產品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他認為,行業的散亂差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固然,農業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需要“匠人精神”,但問題在於是否有能支撐“匠人精神”的健康的大米消費市場,即市場能給匠人做什麽,這是很關鍵的。其實,從表面來看,這是所謂品牌建設的問題,但根本還在於消費環境。只有消費者真正的理性成熟,願意為優質農產品埋單,優質賣到優價,存在“匠人精神”的土壤,才會有真正的匠人願意付出。

跟韋三水一樣,業內普遍認為,國內大米缺乏產業鏈上的有效整合,尤其是品牌,導致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較弱,“信任成本”較高,追求品質的國內消費者才不得不轉投國外。伴隨著成熟理性消費群體的日益壯大,正在逐步倒逼著供給側的改革,以適應國內已經產生分化的需求。

許京稱,要保障消費者能真正買到好大米,還要從生產、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形成閉環供應鏈。在將來,“銀飯”大米將采取監管倉模式,全國統一倉儲,在入倉前對大米進行抽檢,防止上遊摻假,保證監管倉內大米品質。銷售環節,在全國各地建立多個體驗中心,但僅在“銀飯”的網上旗艦店進行銷售,防止下遊造假。

當然,找到好大米只是“銀飯”計劃的第一步。“煮飯仙人”村嶋孟還希望在中國找到同樣重要的好水和好鍋。除了還在繼續尋找優質水源外,他還提出,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畢生技藝研發出一款適合中國人的“銀飯”電飯鍋,並面向全球招募這樣的制造廠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89

消費升級下的打賞模式,將催生服務業的“匠人精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325/162128.shtml

消費升級下的打賞模式,將催生服務業的“匠人精神”?
廬陵子村 廬陵子村

消費升級下的打賞模式,將催生服務業的“匠人精神”?

為什麽打賞模式會在服務業悄然盛行,背後的市場邏輯是什麽?

近兩年,打賞模式已經在我國蔚然成風。不僅所有的內容平臺都為自媒體推出了打賞功能,連服務行業也開始了打賞之風。

我最近發現,在一些連鎖餐廳里,悄然興起了一種與西方流行的“小費”類似的“打賞”模式。例如海底撈、西貝等餐廳,服務員胸前都戴上了一個“二維碼”——只要你覺得服務員很用心,就可以拿出手機掃一掃,給他“打賞”,有的餐廳是3元,也有的是4塊。

不僅是餐飲行業,快遞行業也開始興起了打賞模式。據我所知,京東針對快遞員就有一種打賞模式。京東用戶可以使用自己的京豆(消費者購物後,即會獲得不同數量的京豆),給幫自己送過快遞的快遞員進行打賞,通過贈送“虛擬禮物”的方式,讓快遞員獲得京豆獎勵。

有趣的是,這種模式,最近酒店行業也開始實行。據悉,華住旗下酒店漢庭最近就推出了 “清潔師積分打賞功能”,客人通過華住App即可為清潔師點評並打賞——滿五星則可以打賞200積分,客人賬戶積分扣除後,清潔師賬戶積分即時增加;而未滿五星則可提出意見和反饋,無需打賞——積分是華住通用積分,可以訂酒店、訂機票、買商品;100積分相當於1塊錢。

為什麽打賞模式會在服務業悄然盛行,背後的市場邏輯是什麽?

消費升級,提升服務水平成為新的命題

中國經濟增長結構正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根本性轉變——消費已經取代投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數據顯示,2016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高達64.6%,創下歷史新高,接近發達國家70%的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目前我國居民消費處於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的上升期,居民用於服務性消費的支出大幅增加,而商品消費增長相對緩慢。數據顯示,2014-2016年,城鎮居民用於醫療、教育、娛樂、旅遊、交通等服務性消費的支出占比由35.7%上升到41%,上升了5.3個百分點,而用於商品消費(食品和服裝)的支出占比由43.2%下降到36.8%,下降4.4個百分點。

可以預見,隨著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服務性消費不斷上升的趨勢還將持續。而隨著服務性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強,我國服務消費將不斷升級,消費者的要求已經由生存型消費轉向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這就意味著,消費者對於服務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服務標準則會不斷地被挑戰。此時,提升服務業的服務水平和質量已經成為新的命題。

服務提升,突破在於服務者的主觀能動性

提升服務水平,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但其實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因為服務業是以人的服務為準,人的服務是無法標準化的。例如,一個餐廳服務員,按原則來說她只要幫客人點菜、傳菜、結賬就可以,這些動作是可以衡量的,但這些卻並不是客人消費是否愉快的重要依據,服務員是否熱情、是否微笑等一些細節實為關鍵,而這些卻是無法衡量和監督的。所以,要想提高服務水平,首先應該提高服務者的主觀能動性,讓服務者自覺為客戶著想。

無疑,打賞就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模式。

對於服務人員來說,打賞是正常工資外的收入,無疑屬於意外之喜。而對於消費者來說,願意在享受優質服務之余,為滿意的服務支付額外的費用,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說,在積極服務、自願支付的前提下,打賞的受益者並不僅僅是服務人員,其背後更蘊含了消費者對服務質量滿意度的提升。

其實,小費能夠在西方盛行,並不是因為是一種約定俗稱的習慣,而是其經過市場漫長的檢驗,已經成為一種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的本質在於催生了服務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使得服務人員摒棄內心的“惰性”,而以“積極”的心態工作。

當然,提升服務水平,並不僅僅在於打賞,其應配備一套完善的評價和信用體系。也就是說,打賞是驅動力,評價和信用是抑制力。只有二者恰當結合,才能引導服務穩健提升。例如,滴滴司機之所以服務態度比出租車司機好很多,核心就在於他們忌諱我們的評價,最終影響自身業績。

打賞經濟催生匠人精神,驅動服務升級

“世界最幹凈機場”——東京羽田機場的背後,有一位將清潔做到極致的清潔之神——新津春子,她可以迅速辨別不同汙漬的形成原因,並能夠靈活使用80多種洗滌劑和50多種清掃工具。也因為對待清潔工作的細致和周到,她獲得了“日本國家建築物清潔技能士”的資格證書,被譽為日本“國寶級匠人”。因為她的這種“匠人精神”,帶動了日本清潔服務行業的升級,同時使得全球對於日本服務優良的印象不斷加強。

為什麽日本能誕生這樣的“匠人”?主要還是有培養匠人的文化和環境,是其整個社會對於勞動者的尊重,對於勞動者的激勵,使其有了精益求精的動力和耐心。

其實,我國服務行業,也不缺少匠人,只是我們缺少了這種培育匠人的文化和環境,一線勞動者沒有被足夠的尊重和物質回報,導致大家喪失了精益求精的動力和耐心。所以,從培育整個社會的匠人精神出發,我們需要一種尊重和激勵勞動者的環境,使之形成正循環。

我認為,目前盛行的打賞經濟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打賞機制除了滿足服務者提升收入的需求之外,還可以激發服務者的成就感,給予尊重和激勵。當消費者給服務者評價、打賞時,其實無形中搭起了消費者與服務者之間的心靈橋梁,服務者的工作得到肯定,擁有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會催生服務者對工作的更高要求。

所以,打賞經濟催生的將是服務行業的匠人精神——服務者以這份工作為驕傲且被尊重,而這種氛圍一旦形成,將帶動整個行業的服務升級。

綜上所述,在消費不斷升級的今天,我們將越來越需要匠心服務,而打賞模式是催生服務者“匠心”的一種方式,通過驅動服務者的主觀能動性,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帶動服務質量的提升。

註:本文作者@廬陵子村,微信公眾號:科技茶館(ID:kejichaguan),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lulingzicun,註明公司、職位、姓名。

消費升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238

【專題籽】40歲學吹簫 匠人閉門自製洞簫20年

1 : GS(14)@2016-12-24 10:56:30

周師傅經過無數失敗,領略凡事需要經過時間沉澱,回頭再嘗試,才能成功。



【專題籽:胚芽故事】在香港玩音樂難,「做」音樂更難。小提琴家李智朗(Ray),自小與小提琴打交道,遠赴美國深造,重現百年妙音。年過四十才學習洞簫的周裕強,毅然放棄工作全職自學做簫,2003年,兩人不約而同各自走上製作樂器之路,成為本地少有的專業音樂匠人,以工藝開始另一種人生,他們都說,願意以一生的時間琢琴做簫。



學習音樂,從來有心唔怕遲。從旺角先達銀龍旁的昏暗入口拾級而上,來到周裕強師傅位於唐六樓的工作室,未按門鈴,已傳來清脆的《我是痴情無限》的樂韻。周師傅自今年7月遷入,單位簡潔開揚,放滿一桶又一桶的竹材,窗外的自然光,令掛在牆上的數十支洞簫份外明亮。「簫是一種竹製管樂,吹簫時最重要有一個良好的口風及氣息,不能急躁,要在一個自然狀態下吹。」說話爽直、中氣十足的周師傅,年輕從事海事工程,沒有音樂根基,40歲才真正開始學簫,「因為兒子出世,想放更多時間在家,便去油麻地工聯會報名,見到有吹簫課程,矇查查交錢報名,抱着興趣班心態上堂,最初根本一竅不通。」自東漢傳頌二千年的洞簫,在古代又稱排簫,由長短不一的竹管編排一起吹奏,每管只發一個音,後來發展為一管多孔,擴大音域。現代洞簫多以六孔或八孔為主,周師傅最初學習的,便是六孔指法,「當時只知道簫是由一支竹造成,六孔簫的指孔位相距較大,對初學的我較為辛苦,完成三個月課程便上網自學,尋找適合自己手指的八孔簫。」周師傅被洞簫清幽的音色吸引,不斷網上搜尋教材,三年間將八孔簫玩弄於十指之間,直至再次與同學切磋,一支台灣洞簫改變他的人生,「自己向來用紫竹簫,發現較短身的大頭簫音色均厚,一聽非常鍾意,於是在台灣訂了三支,更推薦給其他簫友。後來發現那些簫只是工藝品,音色根本不準確。」有感自己令簫友們被騙,一怒之下決定自己做簫。



量度指孔位置後,需逐個孔慢慢調整。

天然生漆除了令竹面更明亮,同時有防潮作用。

左邊十年竹的纖維明顯較為突出。


吹口一般在竹的頂端開口,呈外切形或U形。


揀竹鑽孔琢磨調音 保用一世

最常見的洞簫選用紫竹、桂竹、石竹製造,孔的大小、竹徑厚薄、吹口的位置,也影響簫的音色,最初對簫藝零認識的周師傅,一腔熱誠,有目標但無方向,「那時候好天真好儍,仿效教材,在紫竹上鑽孔,但連音高是多少也不知道,無人教無人輔助。」即使利用電腦器材幫助調音,音準還是有變數,經過無數的失敗,終於領略音準秘訣,「穩定的竹材好重要,竹材乾透度會影響音準,因為竹的纖維是垂直的,纖維之間附有竹肉,自然風乾時竹纖維收緊,密度變得更高,震動就會更加好。」香港的潮濕熱帶氣候,雨水較多,本土竹纖維不夠細密,周師傅只會選用台灣桂竹、福建石竹及安徽紫竹,讓其自然風乾四年以上才能雕琢,「年期越長越好,主要看竹的橫切面,十年竹的纖維也較四年竹為粗糙,但一般人好難分辨。」環境的轉變,也會影響樂器音色,周師傅每次調音,也會按溫濕調整調,利用自製工具在簫孔逐小挖削、琢磨內徑,務求令其音色準確,具備良好操控性及靈敏度,「自己同時需要有良好的檢驗能力,如果吹簫技術不夠好,根本不能保證可以做一支好簫出來。」洞簫的售價八百元至過萬元不等,周師傅還拍心口保證,他做的簫,在他有生之年可以保用一世。閉門做簫近二十年,買家不乏行內好友,但他沒有想過可以賣簫賺大錢,「做簫根本搵不到兩餐,收入永遠與付出不成正比。早年有一位已仙遊的朋友提醒我,認為我有時間毅力做到一支好簫,又有人認同,為何不做更多?賣簫教做簫,是讓人知道香港還有這門工藝。」年近60歲的周師傅甘於平凡,活在當下,隨緣自得,才能令一支不值錢的竹,散發真正的音樂氣息。



師傅憑經驗目測竹支內徑,利用自製磨棒慢慢修正。

周師傅親自前往安徽尋找優質紫竹,確保竹材質素。

為確保洞簫的穩定性,師傅會利用電腦器材幫助調音,一支簫起碼要調三次音。


紫竹(右一及二)較為纖幼,較為厚重的是桂竹(左一至三)。

磨簫工作室 網址:http://www.bambooxiao.com



記者:王佩兒攝影:潘志恆、徐振國編輯:謝慧珊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4/198749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32

【專題籽】提琴妙韻洞簫清音 匠人心血沉澱半生

1 : GS(14)@2016-12-24 10:56:30

Ray一年最多做四把小提琴,認為工業革命後追求大量生產,令很多提琴學問流失。



【專題籽:胚芽故事】在香港玩音樂難,「做」音樂更難。小提琴家李智朗(Ray),自小與小提琴打交道,遠赴美國深造,重現百年妙音。年過四十才學習洞簫的周裕強,毅然放棄工作全職自學做簫,2003年,兩人不約而同各自走上製作樂器之路,成為本地少有的專業音樂匠人,以工藝開始另一種人生,他們都說,願意以一生的時間琢琴做簫。

研究數學公式 重現百年名琴樂章

工廈是音樂人重地,Ray的工作室也隱身在新蒲崗工廈。習慣夜間工作的Ray,在不足二百呎的淡黃燈光下雕琢提琴,工作桌堆滿木材及工具,卻沒有一個完成的小提琴,「因為所有琴都是訂做的,暫時沒有完成品,最快試過三星期完成,但也有客人等了三年。」一把小提琴由五十多個組件鑲嵌而成,做琴的速度,取決於靈感與想法,動手切割木材之前,做琴師心裏早有藍圖,「我會幻想整個琴的圖畫,琴的形狀、弧度、set up、聲音,需要有甚麼效果。」很多做琴師因為需要調整樂器,不想假手於人,索性學習做琴,Ray自小學習小提琴,也曾有這種想法,「小提琴老師認為我的耳朵好,鼓勵我去做琴,當時我認為好無厘頭,沒有付諸實行。」Ray曾從事唱片公司錄音,後來經營專業音響器材,2003年遇上沙士,風雨飄搖,生意捱不下去,重燃做琴的念頭。當今很多價值連城的古董小提琴,令人趨之若鶩,大多也是來自十六、十七世紀意大利小提琴之鄉克雷莫納(Cremona),而Ray醉心研究的,便是來自當地三大著名小提琴工匠世家Amati、Stradivari及Guarneri的名琴,「1750年之前的名琴,受文藝復興時期影響,有獨特迷人的聲音,全世界的人都正在研究。」普遍人也認為,要學習當今最好的提琴工藝,必然往意大利,他卻選擇前往美國芝加哥,跟隨著名做琴師Michael Darnton深造琴藝,「手做小提琴是一個古老行業,有很多真正的傳統做琴學問只存在於某些家族、名琴店,而我的老師是在全世界頂尖的芝加哥名琴店Bein& Fushi做學徒,接觸過無數幾百年歷史的名琴。」學藝五年,從此對小提琴另眼相看,「2008年前我自學做琴,以為自己熟悉琴上每一個瘡疤,每一個細節,對小提琴的概念、外形有新看法後,回頭再觀察同一把琴,原來它是立體的,自己曾經遺漏太多細節。」



Ray的做琴工具也購自日本的名廠。

根據意大利1743年出品的小提琴「Il Cannone」製造的作品。

工作室牆上掛在美國跟隨Michael Darnton學習做提琴的證書。


製作小提琴的木材從意大利及歐洲購入。


芝加哥學藝五年琴的弧度是靈魂


二百多年前的做琴師,沒有精準的科學計算,名琴的DNA,傳說受材料、外形及厚薄影響,不少人照辦煮碗複製名琴,但無功而回,「即使現今科技進步,可以用3D打印技術複製名琴,也不可以複製原本的聲音,也做不到琴的靈魂。」研究十多年名琴的Ray,認為迷人琴聲取決於琴的弧度,「小提琴由曲線組成,它的弧度是很複雜的,無論是直弧或者橫弧,當中包括一套數學公式,古典大師的提琴弧度,是根據某些數學公式製造,也就是小提琴世家所收藏的學問。」他參考Stradivari及Guarneri的琴模,選用意大利北部山區的杉木、歐洲的楓木,以古法煮製油漆,加上自家研發的提琴弧度,為小提琴注入靈魂,「一個有靈魂的琴,是有很多層次的聲音,可以反映不同演奏家心裏所想,在不同人手上,發出不同的聲音。」他續說,「做琴並不是要創造未來的聲音,古典小提琴的最好時光已經在幾百年前出現,即使在今時今日的音樂廳,我們陶醉的,依然是幾百年前的聲音。」琴聲的神秘魔力,令他願意花一生時間研究琴藝,重現歷史樂章,「很多人想學做琴,經常問需要用多少錢、多少時間去學,其實是沒有一個時間限制,我仍然在學習,希望每一日都在提琴上有新的考古發現。」價值廿萬的小提琴,不乏英美專業演奏家捧場,Ray自覺最大的滿足感,還是遇上知音音樂學生,「因為一個琴在學生手上有好多可能性。他們用我的琴去考試、考樂團,好似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提琴的弧度是保持音色水準的秘密。

削磨琴板的弧度最考功夫。

小提琴的底面板弧度不是一樣,要經過數學公式計算。

Ray Leighton Lee Violins facebook:RayLeightonLeeViolins



記者:王佩兒攝影:潘志恆、徐振國編輯:謝慧珊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4/198749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