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日本移動互聯網考察連載之六:內容包月隨意使用是趨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15.html

作者:曾航 (i黑馬網專欄作者)

即使在付費習慣很好的日本,如何通過移動互聯網的內容產業賺錢,也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日本運營商過去的那套運營良好的運營商封閉體系受到了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的巨大衝擊。用戶通過蘋果的App Store和谷歌的Google Play就可以下載應用,不再需要通過運營商的渠道。

為應對這種挑戰,日本第二大運營商KDDI推出了一項名為SmartPass的套餐服務。用戶每月只需要交390日元(在日本僅僅相當於坐一兩次地鐵的錢),即可以免費下載由KDDI打包買下的500多個手機App,此外,還能享受KDDI會員限定的優惠券、保險等業務。

KDDI的這套體系很像騰訊的黃鑽會員體系,在單個App的盈利越來越困難的時候,通過打造會員體系,收月租費打包批量出售服務的方式正開始流行。

「我們本來預計Smartpass的用戶數達到400萬就可以達到盈虧的平衡點,現在的客戶已經有500萬了,預計很快會達到1000萬用戶。」KDDI的執行董事高橋誠指出。依此計算,屆時SmartPass業務每年為KDDI貢獻的收入將會達到4億到5億美元。

對於運營商來說,這種新的業務嘗試減緩了其「管道化」的步伐,而KDDI正希望建立一種新的「智能管道」。

iPhone的雙刃劍

走在日本街頭,到處可見「AU」標誌的鮮亮橙色手機商店,這便是日本第二大運營商KDDI經營的AU品牌,這一品牌常常啟用年輕人喜愛的影視明星代言,在日本深受年輕用戶喜愛。

而更多的中國人知道KDDI是因為其創始人稻盛和夫。在中國,包括馬云在內的多位企業家都是稻盛和夫的鐵桿粉絲。多年來,稻盛和夫把他那帶有東方哲學色彩的管理方式注入到KDDI的管理中去,以致有了KDDI今天的興盛。

在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開始在日本流行後,KDDI也面臨著業務轉型的壓力。2008年,孫正義領導下的軟銀率先將iPhone引入日本。起初,這種時髦的美國手機並沒有被日本人接受,此後,iPhone開始在日本大舉攻城略地,成為最受歡迎的手機。

KDDI是日本繼軟銀之後第二家引入iPhone的移動運營商。KDDI最新一季財報顯示,去年10到12月財季KDDI的淨利潤同比接近翻番。該公司上一財季淨利潤為1004.9億日元,較去年同期的542.2億日元增長85%。KDDI解釋道,之所以業績這麼好,是因為蘋果新iPhone 5手機十分暢銷。

不過,iPhone的熱銷也讓日本傳統運營商的業務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戰,尤其是此前為運營商貢獻大筆收入的移動增值業務現在受到智能手機的衝擊。此前,KDDI擁有Lismo音樂服務等自己的移動增值業務,並頗受年輕人喜愛。

在功能手機時代,運營商通過定製手機牢牢把控著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入口,只要是運營商推薦的增值業務,幾乎都能夠賺錢。

而現在,智能手機用戶只需要從蘋果App Store中下載應用就可以了,運營商的音樂、遊戲、圖書等應用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威脅。

2012年,日本市場快速由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轉型。KDDI一些連續十幾年都盈利的移動內容增值業務第一次出現了減益的情況。因此KDDI正在想辦法從中突圍。

SmartPass業務:打包出售應用

讓KDDI扭轉頹勢的是一個叫做SmartPass的業務。

過去幾年,全世界的運營商都希望打造自己的應用商店,例如中國移動推出了自己的移動MM商店,中國聯通推出了自己的沃商店,日本的NTT DoCoMo推出了自己的D-Market商店,美國運營商Verizon推出了自己的Vcast商店。不過大部分智能手機用戶仍然習慣通過蘋果App Store及谷歌的Google Play下載應用,移動運營商自己的應用商店大都經營得不溫不火。

而KDDI卻採取了一種新的做法:它沒有開辦應用商店,而是推出了一個名為 AU SmartPass的套餐計劃,用收月租費的形式打包向用戶出售App及一些其他服務。

在KDDI購買新智能手機的用戶中,有83%的用戶選擇加入SmartPass。截止到今年初,SmartPass業務已經有500萬用戶。SmartPass的主力用戶是學生這樣的年輕人群,他們沒有太多的錢去下載應用,因此每月僅需要付費390日元的SmartPass剛好滿足他們的需求——390日元,也就是在東京坐一兩次地鐵的錢而已。

KDDI負責SmartPass業務的相關負責人回憶道,2011年KDDI剛剛開始銷售智能手機的時候,當時KDDI曾經以為用智能手機上網的人很多,每月收到的流量費就因此提高了,但實際上很多人不去用流量。

當時日本的一些調查發現,許多買了智能手機的人,下載的應用不超過10個。實際上,大部分人常用的App也就是那麼多,因此在KDDI看來,有500個左右的推薦App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此外,用戶自己使用開放的Android系統也有很多問題,首先上網環境不是很安全,有許多病毒軟件出現。此外,Android上的軟件太多,用戶並不知道下載什麼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KDDI推出了SmartPass套餐。KDDI首先和應用開發商合作,精選500多個應用。然後KDDI的用戶每月只要交399日元,就可以隨意下載這500多個應用中的任何一個——過去用戶單獨去購買這些應用,是要花不少錢的。

「放題模式」

按照KDDI的測算,SmartPass業務只需要400萬用戶就可以盈利了。而現在,SmartPass業務的用戶數已經超過500萬,並很有可能在2014年年初突破1000萬。依此計算,屆時SmartPass業務每年為KDDI貢獻的收入將會達到4億-5億美元。

SmartPass給目前全球陷入盈利困境的移動互聯網產業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現在,大部分智能手機上的App都很難盈利。早期,許多App公司希望通過用戶付費獲得收入,而現在,全世界的App都越來越朝著免費化的方向發展,盈利越來越困難。

AppsFire公佈了2012年App Store回顧表,分析了100萬款曾經在App Store中出現的App,結果發現2012年發佈的所有App中,只有34%是付費應用。2008年付費應用的比率高達74%。

全世界的App,都日漸呈現免費化的趨勢。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許多App領域的創業者按照PC互聯網的玩法來運營移動互聯網,即先圈用戶,再找盈利模式。這讓許多試圖收費的App開發者的處境變得尷尬,因為你收費,而別人推出了一款類似的免費軟件,你就很難收到錢。

KDDI推出的SmartPass業務,通過月租費的方式,讓用戶隨便使用裡面的應用,這產生了一種新的盈利方式。Smart Pass的商業模式類似美國的Netflix(一家網上付費看影視內容的網站)。

KDDI根據應用的月度活躍使用量,跟開發人員分享套餐訂閱收入。開發人員可以按80%至90%的比例分成,高於谷歌或蘋果應用商店70%的比例。

舉例而言,在日本非常火爆的通信軟件Line(日本版的微信)去年為KDDI推出了SmartPass特別版,這款特別版的Line有一些僅限於KDDI用戶使用的表情。

除此之外,用戶只要加入了SmartPass套餐,還可以免費享受Android手機的殺毒服務,Smart Pass會員特惠,如優惠券、禮品等,此外,SmartPass的會員還可以免費享受10G的KDDI云存儲服務。

KDDI的SmartPass服務,很像中國的騰訊、迅雷的會員體系。例如騰訊有著名的黃鑽體系,用戶每月交一筆錢就可以享受QQ空間裝扮、會員加速、隱身特權、玩遊戲抵扣、購物折扣等特權。而迅雷的會員體系也採用了同樣的方式,每月交一筆錢,就可以享受下載加速、BT種子在線觀看視頻等多種會員特權服務。

KDDI認為,這種用套餐的方式打包出售服務的方式,接下來是移動互聯網的重要趨勢。

在日本料理中,有一個叫做「放題」的概念,也就是交夠一筆錢可以不限數量隨意吃某些食物。

「我認為隨意用的服務在未來的日本也有很好的前景,我很看好。具體比如音樂暢聽,電子書暢讀,視頻暢看等。利用多種終端和云技術去定製各種隨意用放題服務可能是今年的一個趨勢。」KDDI執行董事高橋誠表示,也就是用戶交一筆錢,可以隨意使用音樂、閱讀等服務,而不是按照每次下載收費。

而對於運營商來說,由於管道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運營商和用戶接觸的點開始變得越來越少,類似SmartPass這種套餐,讓運營商得以繼續維繫對產業鏈的控制。

記者獲悉,目前中國的一些運營商和民間第三方應用商店正在考慮引進KDDI的SmartPass模式,把應用打包出售。

多層次的對外投資

除了SmartPass業務,多層次的對外投資也是KDDI避免管道化的重要方式。KDDI目前成立了多只基金,開始對外投資。

KDDI目前最成功的一筆對外投資是對日本著名社交網絡公司GREE的投資。GREE平台上運營的手機社交遊戲被認為是印鈔機器,這家公司一年的收入高達20多億美元,是全世界最賺錢的社交網絡之一。

幾年前,當GREE在PC上發展社交網絡業務進行的並不順利的時候,KDDI宣佈投資GREE,當時高橋誠正是這筆投資的主要操盤者之一。

投資GREE後,KDDI和GREE在遊戲的結算,以及廣告方面進行了合作,並幫助GREE發展用戶,KDDI的入股,大大促進了GREE的崛起。此後GREE在日本上市,成為日本證券市場的明星股票,KDDI也獲得了豐厚的財務回報。

KDDI的主要投資領域有三個方面,首先是註冊資金為3000萬美元的Afound公司,這只基金由KDDI、騰訊和GREE三大巨頭一起出資,主要專攻開發Android系統上的應用程序。主要的投資目標也分散在中國、日本、北美等全球各地。

目前這只基金已經投資了韓國著名的Kakao Talk,中國的豌豆莢、樂元素、酷盤等公司。

另一個投資公司叫做KDDI Open Innovation Found(KOIF),以海外合資的管理方式,主要針對與KDDI服務優點互補,有相乘效果的APP進行投資,這只基金主要投資在遊戲、電子商務等領域。

此外,為了鼓勵日本的年輕人創業,KDDI也成立了一個叫做KDDI無線Labo的孵化器,對於一些初創期的移動互聯網創業項目,進行長達3個月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其中也包括一些學生組別。很多年輕人也沒有什麼資金,也沒有什麼商業管理的經驗,所以KDDI開闢了專門的辦公場所,支持這些年輕人創業,在3個月當中可以隨便使用辦公室,幫助他們創業。

在功能手機時代,因為手機屏幕是通訊運營商控制的,所以只要通訊運營商在畫面上進行提示,那麼這個CP一定是會盈利的。

而現在智能手機時代,運營商對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的掌控力大不如前。因此SmartPass這樣的業務對於KDDI的對外投資來說也非常重要,因為這樣的業務對於幫助運營商投資的那些早期項目取得盈利有很重要的幫助。

例如KDDI下面的Labo孵化器,裡面的優秀創業項目,可以在其SmartPass業務中獲得推薦——這對於許多初創型的創業者來說很有吸引力,目前SmartPass已經推薦了多個KDDI投資的創業項目。

如果你看的過癮,明天我們將繼續給大家推送一篇KDDI的執行董事高橋誠的專訪。聞名全球移動互聯網界的GREE,在最低谷的時候,正是高橋誠決定投資GREE,才讓它起死回生。這也是運營商投資互聯網公司成功的經典案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45

YouTube將產視頻內容 推出9.99美元包月服務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0965.html

YouTube將產視頻內容 推出9.99美元包月服務

一財網 王思琪 2015-10-22 15:54:00

YouTube官方博客在昨天發布公告,將推出YouTube Red服務,用戶每月繳納9.99美元就可以去除廣告同時可以直接使用付費項目,這項服務將在28日推出。這也被解讀成解救視頻網站困境,為YouTube帶來核心用戶的做法之一。

一直以來,依賴網友上傳視頻、正版視頻資源作為內容的YouTube,也在考慮向內容生產服務轉變。YouTube官方博客於美國時間10月21日公告稱,將推出名為“YouTube Red”的服務,用戶每月繳納9.99美元不僅可以除掉廣告,還可以享受其他服務,類似於會員業務,10月28日將推出。

除了去除廣告之外,YouTube還表示明年將為會員提供自制的視頻內容。

吸引核心用戶

廣告是YouTube的長期、唯一收入來源。得益於去年所推行的廣告服務,YouTube廣告業務大增,40億美元收入放入囊中。而今年上半年,廣告仍是YouTube收入的唯一支柱,許多與YouTube合作的廣告客戶都是高端品牌。

對比之下,YouTube在青少年等核心用戶中的影響力還需要擴大。根據外媒報道,許多YouTube用戶通過外部網站鏈接來觀看YouTube視頻,而不是直接登陸YouTube。

谷歌高管希望保證用戶直接點擊率,通過YouTube找到不同的娛樂“通道”。

這次的YouTube Red也被解讀成解救視頻網站困境,為YouTube帶來核心用戶的做法之一。

根據官網信息,該項服務將在本月28日推出,會員每月需要付9.99美元,去除全平臺上的廣告,同時還能讓會員將視頻內容下載到手機、平板電腦上觀看,並在後臺播放視頻。除了視頻平臺外,在遊戲應用以及YouTube全新的音樂應用上都可以使用該會員服務。

同時,該項服務與谷歌旗下的音樂平臺服務相通,YouTube Red的會員同時也可享有谷歌音樂服務。

據了解,谷歌音樂每月費用同樣是9.99美元。有網友在官方公告下留言,聯通谷歌音樂服務讓YouTube Red更有價值。

谷歌支持內容開發

盡管YouTube每月能夠吸引超過十億用戶, 並且廣告收入在2014年占谷歌總銷售6%,但同時YouTube也面臨高額的內容支付費用。根據業內人士透露,扣除這部分開支之後,YouTube只能維持“大致的收支平衡”。

谷歌收購YouTube已經過去9年,但仍然沒有享受到視頻網站帶來的利潤。“YouTube是谷歌的一種文化現象。”《華爾街日報》在今年早些時候表示。許多大品牌願意在YouTube上投放廣告。

相比之下,社交網站Facebook去年擁有13億用戶,帶來了超過120億美元收入,以及近 30億美元的利潤。

由於大部分的收入必須用於支付高額的內容費用,YouTube這次決心要自己生產開發內容。

根據官網博客信息,從明年開始,YouTube將陸續上線10部自制電視劇及電影,囊括從冒險、喜劇到真人秀等受歡迎題材。制作團隊也是專業美劇團隊,其中包括行屍走肉制作發行方Skybound和Maker Studios。

屆時,Red付費用戶將可以直接觀看這些自制節目。這也將給內容制作者帶來新的收入來源。

有分析師表示,谷歌一直希望用戶能像看電視一樣使用YouTube,在不同頻道享受到高品質內容。因此投入大筆資金幫助如歷史說唱大戰、公主說唱大戰(YouTube上的系列視頻,擁有較高點擊率與傳播度)這類的內容原創者。

盡管YouTube拒絕透露,這一新業務的營收分成比例。不過公司高管表示,“大部分”的用戶付費收入將被提供給內容制作者。

在美國,對於未選擇將內容納入付費服務的內容制作者,他們的視頻將會被設置成“私人”模式。因此,預計YouTube的“付費墻”將會相當完整。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078

AT&T正式推出流媒體直播服務:包月費起價35美元

11月29日消息,據路透報道,AT&T周一在紐約宣布,將於11月30日正式推出DirecTV Now流媒體電視直播服務,DirecTV的新用戶可以享受7天的免費試用期。

DirecTV Now將通過定價展開競爭,包月費起價35美元,提供100多個頻道,並且可以增加HBO和Cinemax等額外的優質頻道。傳統的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提供商出售的35美元包月服務只能提供60多個頻道,要收看120多個頻道則需要支付70美元。用戶還要每月額外支付5美元才能觀看HBO和Cinemax。

與此同時,DirecTV Now將從明年開始提供雲端錄制功能,但目前只能允許兩段流媒體內容同時播放。

DirecTV Now將進軍一個日益擁擠的流媒體服務市場,Dish的Sling TV、索尼的PlayStation Vue和Hulu即將推出的直播電視服務都將與之展開直接競爭。

在去年的7月25日,AT&T收購美國最大衛星電視服務商DirecTV的交易獲得了監管部門的批準。在收購完成後,AT&T的付費電視用戶數將超過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公司康卡斯特。AT&T表示,將服務超過2600萬美國用戶,以及超過1900萬拉美用戶,從而成為全球最大的付費電視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360

ofo被薅羊毛調查:6元可“包月”!密碼遭共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1/160787.shtml

ofo被薅羊毛調查:6元可“包月”!密碼遭共享!
周路平 周路平

ofo被薅羊毛調查:6元可“包月”!密碼遭共享!

5毛錢開一次,6塊錢能“包月”,蚊子腿也是肉。

有這樣一群人,在電商時代,他們對各電商的優惠券和秒殺摩拳擦掌;在P2P時代,他們對註冊送現金、獎品、話費、體驗金等活動垂涎欲滴。我們謂之“羊毛黨”。

隨著共享單車飛上了天,羊毛黨們亦想從中分得一杯羹,哪怕每單只有幾毛的獲利。因為平臺本身存在的漏洞,他們沒能出現在波濤洶湧的海面,而是在海底潛滋暗長。他們不是利益分配的最大獲益者,但樂此不疲地“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

單次開鎖5毛,6元可“包月”

王明(化名)的身份驗證總算通過了。他上傳的是湖南一所大學的學生證,這是他從網上扒來的,第一張學生證因為被人使用過,未被平臺通過,第二張很快驗證成功。而他的真實身份是深圳一所初中的學生。

這是他花了4塊錢從網上搞到的方法。高校學生身份驗證成功後,他可以享受騎行5折,每月5元封頂的優惠。他家離學校近,平時也用不上自行車。但認證通過當天,他就迫不及待的在一個QQ群里吆喝:“5毛代開ofo”。

王明吆喝的群里在短短半個月內,湧入了500人,如果不是QQ群的規則限制,人數還會進一步上漲。群主幹脆號召群員捐款,名義是開通千人大群,不過應者寥寥。

這是一個ofo密碼共享群,里面的人都沖著共享密碼,以及幾毛錢的“羊毛”而來。官方騎行半小時1塊錢的價格,在這里變成了5毛錢,甚至還有人3毛就能告訴你車鎖密碼。群的活躍度很高,每天不斷有人貼出自己的需求,或者求教破解方法,有些人則幹脆將自制的密碼統計表發到了群里。你很難想象,居然有人會盯上這幾毛錢的“生意”。

1087181133

這是平臺漏洞所滋生的羊毛黨。ofo共享單車與其它平臺的電子開鎖方式不同,它每次使用需要輸入密碼,而車鎖和密碼都是固定,原則上如果把車牌和密碼記下來,就可以免費使用。

李歡(化名)也打起了ofo的主意,他對外報的價格也是5毛一次,一天能接到十幾個開鎖請求。他開始打算以6元的價格“包月”給別人。按照官方渠道的價格,每天使用一次,每次一塊錢,一個月也需要30塊錢。如果他們需要按正常的價格支付給平臺,5毛錢連成本都賺不回來。他們如何能做到6元“包月”?

這個事情的背後自有一套邏輯。

李歡算過一筆帳,一個月如果需要三十塊錢成本,通過平臺發放的優惠券,可以省下一半的錢,而邀請一位新用戶都能獲得5元用車券,再加上時不時的免費騎行活動,他獲得的6元費用基本上可以覆蓋成本,略有盈余。

“有一個很關鍵,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弄。”李歡說的關鍵指的是賬號的認證,如果通過教職工證明和學生證認證的用戶,能夠享受到普通用戶得不到的優惠。高校用戶騎車半個小時只需要5毛錢,而且每個月5元封頂,甚至還不需要繳納99元的押金,“不虧穩賺”。

沒能通過師生認證的羊毛黨則把目光放在了平臺紅包上。不知是否受投資方滴滴出行的影響, ofo采用了類似的紅包策略,用戶每次使用ofo後都可以獲得一張打折券。根據李歡收到的紅包截屏,ofo的紅包最低折扣也有7.9折,高的有3.4折,大部分在五折上下。也就是說,原本半小時1元的騎行費用,有優惠券可以降到了5毛,甚至更低。

共享單車幾成“免費單車”

“羊毛黨”們為了薅到羊毛想盡了招數。

在一個ofo的密碼共享群里,專門有人上傳了破解ofo的視頻教程和修改ofo密碼的教程,視頻中一位廣東口音的男子,告訴用戶通過轉動密碼盤的方式破解。他根據每次轉動時相鄰數字的細微變化來推測密碼,但這種破解方法很考驗人的感覺,並非萬能。更多的人直接通過官方App上查詢。

1087181134

賺得幾毛錢的差價顯然不是最終的目的。李歡有一個習慣,每次幫別人開完鎖之後,都會把單車密碼記錄下來。他剛幹沒幾天,已經在電子文檔里記了五六十個密碼。

廣州的李莫(化名)已經幫人開了260次密碼,他同樣把這些密碼記錄在表格中,“不想自己的勞動成果白費”。當天,他的賬戶開鎖數量已達當日上限。根據ofo的規則,每個賬號每天開鎖次數不超過20次。

隨著開鎖的次數越多,他們能積累的數據也越多,相應地,成功開鎖的幾率就越大。理論上只要數據足夠,他們可以不花錢準確地知道任何一個車鎖的密碼。從此可以繞過平臺,自成一個系統。

手工記錄還是一種相當原始的做法,嗅覺靈敏的開發者幹脆做了一款密碼共享APP。根據群里提供的渠道,i黑馬找到了這個手機應用,它做得比任何APP的界面都簡潔,只有記錄密碼與查詢密碼的功能,此外沒有任何其它的入口。

這個APP的啟動頁,出現了“共享是一種美德”的字樣。一語雙關,只是,這里的共享把薅羊毛和共享密碼作為一種“美德”。截止i黑馬發稿,這個APP上顯示的被共享數量達到35624。

1

該APP提供了安卓和iOS兩個版本,iOS版的首次上傳時間為2016年12月22日。但它並不通過提供密碼賺錢,而是做其它APP的分發,把流量變現。

除了手機應用,i黑馬也發現,已經有多個微信公眾號也提供相同的功能,用戶只需要輸入六位數的車牌就能得到反饋結果。

但經過多次輸入後發現,這些軟件和公眾號找到密碼的概率很低。其背後的邏輯很簡單,這些數據全由用戶主動上傳,數據量越大,獲得密碼的概率就越高。但ofo如今投放的車輛總數已經超過了80萬,海量的自行車投放降低了密碼被“共享”的風險。

機遇還是災難?

一切的問題出在了鎖上。

無樁共享的特點決定了,車鎖是共享單車走通模式、實現計費的關鍵。但作為2014年就開始在北大校園運營的ofo,一直推出的都是機械密碼鎖。

機械密碼鎖的優點是保證開鎖率最高,但缺點也很明顯,沒法定位、密碼容易被記住、每次用完車需要用戶主動打亂密碼。這里便留下了很大的空檔。

李歡已經聽ofo一位內部人士透露,ofo在幾個月後將會把機械鎖換成電子鎖。而目前入局的共享單車平臺,使用的都是電子鎖。

在去年11月份的ofo的城市戰略發布會上,其創始人戴威就提到鎖的問題,他透露,ofo有四到五種不同的電子鎖解決方案,但他沒有披露普及電子鎖的時間點。對於為何使用機械鎖,他的解釋是:機械鎖的開鎖率幾乎是百分之百,但電子鎖經常會面臨寒冬、暴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導致開鎖率下降,影響用戶體驗。

i黑馬從一位電子鎖行業的從業人士處獲悉,ofo在尋求百元價位以內的電子鎖,而目前市面上電子鎖價格大多在200元以上。

“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它在哪里有問題、有漏洞,但有些漏洞可能是有意設計的,你也不一定知道。”談及機械鎖等漏洞,ofo的一位投資人、在接受i黑馬專訪時一點都不覺得意外。“你覺得在一個事情的早期傳播與掙錢相比,哪個更重要?”

投資人的邏輯並不在乎這些損失。“你給我5毛錢,現在對我真的有這麽重要嗎?我帳上趴著10億元人民幣的現金,我的第一優先是讓大馬路上所有能看到的,都是我的車。”上述投資人說。

不過,一位做自行車的行業人士並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他對i黑馬表示,“有缺陷的產品投放市場,必然會帶來災難後果”。而根據網上流傳的修改密碼視頻來看,平臺如果要把上百萬自行車重新換鎖,將會是一個浩大工程。

ofo 密碼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985

咪咕閱讀起訴閱文集團 "9.9元包月"動了誰的奶酪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15/1138614.html

數字閱讀行業又生波瀾,最大平臺方與最大內容方“翻臉”。中國移動旗下咪咕閱讀近日起訴騰訊旗下閱文集團合同違約,索賠6億元,杭州中院已對此立案。業內認為,當渠道方也豎起了原創大旗,內容方與渠道方的利益沖突已經不可避免。

閱文集團“斷更”遭起訴

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下稱咪咕)是中國移動通信全資子公司,此次起訴了閱文集團四家全資子公司:上海玄霆娛樂信息科技公司、上海啟聞信息技術公司、瀟湘書院(天津)文化發展公司、北京紅袖添香科技發展公司。要求閱文集團繼續履行與原告之間的合作協議,恢複簽約的所有作品更新,同時賠償原告損失。向上述四家公司的索賠金額分別為2.425億元、1.825億元、1.2億元、0.6億元,共計6.05億元。

咪咕官方向記者表示,閱文集團擅自違反與咪咕數媒之間的合同約定,對大量簽約作品停止更新,給咪咕數媒造成了巨額經濟損失、用戶損失和公司商譽損失。

騰訊閱文集團由騰訊文學與原盛大文學整合而成,是當前國內網絡文學領域規模最大的內容供應商。與咪咕合作始於2009年,當時合作主體還是盛大文學。騰訊於2004年通過推出讀書頻道開始經營在線閱讀業務,閱文於2013年4月註冊成立,並於2014年12月收購盛大文學,取得盛大文學及其附屬公司及運營的各類網絡文學業務等的控制權。閱文集團旗下囊括QQ閱讀、起點中文網等品牌,成功輸出《步步驚心》、《鬼吹燈》、《盜墓筆記》、《瑯琊榜》、《擇天記》等大量著名改編作品。

閱文集團官方回應:咪咕內容斷更問題,需要雙方共同排查解決,希望我們合力,作為平臺承擔社會擔當,不損害作者權益,推動網絡文學產業的健康發展。

“9.9元包月”引發矛盾

據了解,兩大平臺的矛盾源於6月30日,咪咕推出“BOOK多得”活動,只要充值9.9元成為會員,便可在線閱讀全站50多萬本小說。按照一本3000章節的小說來計算,每章節收費一角,那麽讀完全本圖書需要花費三百元,就算VIP享受8折待遇,也要花費兩百多元。但是在咪咕閱讀上可能9.9元就能做到。

去年亞馬遜也曾推出相似的策略,用戶只需每月支付12元便可在Kindle上隨便看4萬本書。在這一方案刺激下,亞馬遜中國電子包月服務的註冊用戶量躍升到僅次於美國和英國的全球第三位,用戶的平均閱讀速度也提升超過了2倍。由此可見,降價推廣威力巨大。

付費在線閱讀是閱文集團主要的收入來源,2016年該項收入為19.7億元,同比增長103%,占總收入的77.1%。7月3日,閱文集團向香港聯交所提交IPO申請。分析認為,咪咕推出的“9.9元包月”活動,想用降費推廣截流閱文的下遊用戶,閱文卻從上遊斬斷了咪咕的水源。

“斷更”不只針對咪咕文學?

也有觀點認為,閱文本次“斷更”不單單針對咪咕文學。咪咕以9.9元包月的方式爭搶數字閱讀流量入口,可以看成是咪咕集團戰略構成的一部分。閱文集團“斷更”的根本目的,是要狙擊咪咕文學的母公司咪咕文化的泛娛樂布局。

2016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已經突破3億,其中,女性數字閱讀用戶數量略高於男性,80、90後成為數字閱讀的主體。據悉,咪咕文學要將“9塊9包月”的活動長期推廣下去,而非一時噱頭。低廉的價格意味著搶占流量入口,廣泛的讀者又意味著能吸引更多作者前來耕作,並形成優質作品的積聚。閱文旗下的QQ閱讀同樣提供包月VIP服務,每月15元(只針對部分書籍),而2016年,閱文向旗下作者支付的稿酬便將近10億元。

“9.9元包月”,是否能保證網絡文學作者的收入?對此,咪咕向記者表示,配合“包月”服務的推出,已經攜手作家和合作夥伴共同推出了“共贏計劃”,出臺了一系列收入保障措施。還將向提供優質內容的作者提供獎勵基金。

平臺掐架讀者遭殃

昨日,記者點開咪咕閱讀APP,《太古神王》《神道丹尊》《武煉巔峰》等書籍已停止更新。有讀者8月4日反映,此前“斷更”的《太古神王》等書已經下架,而在當天上午,它們還可以被搜索到。“本來就為了看這些書才充的會員,現在不光不更新,之前的也沒了。”

記者看到,咪咕閱讀平臺“斷更”小說的評論多數是讀者抱怨:商業巨頭一言不合就玩封殺,原因雖然略有差別,但都是逼迫消費者做非此即彼的“二選一”。“倒黴的還是我們讀者!”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方超強認為,平臺“掐架”,不應讓消費者遭殃。針對這種情況,消費者可以通過平臺或消協直接找商家維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8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