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地產劇變「鏡像」:外灘地王悄然易主

http://news.001ce.com/jinrong/6312.htm

一個行業劇變的開始,總是從某些具有代表性個體身上的變化開始。對房地產業而言,比如是上海外灘百億地王悄然易主。

  本報記者獨家獲得的消息稱,上海證大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證大」)2010年2月1日以92.2億元創造國內土地出讓最高總價搶得的上 海外灘地王,雖然地塊並未因土地款延期支付被收回,但地塊卻已經悄然更換了主人,新主人正是復星集團。這一消息來自證大系一位內部人士透露,本報隨後從復 星系一位資深內部人士處得到證實。

  百億地王易主折射的,正是房地產業劇變大潮即將來襲的趨勢。「今年開始,中國房地產的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SOHO中國(新聞)董事長潘石屹近日作出這樣的判斷。

  百億地王已易主

  對於外灘地王,從搶地到後期籌集土地款,即使隨後設立合資公司引入綠城和復星兩大集團為外灘地王開發服務,上海證大在表態上對主導權從未鬆口。 去年5月,上海證大集團董事長戴志康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明確表示,即使引入更多投資方,外灘地王開發的主導權也不會放手。

  時移事易。「外灘地王開發的主導權已經納入復星名下,這在內部早些時候已成為公開的秘密。」上述復星系的內部人士透露。

  僅僅一年不到,外灘地王最終還是變更了主人。在這調控空前嚴厲的一年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故,讓戴志康最終放棄外灘地王主人的「權杖」?

  上海證大高調競得外灘地王之後,戴志康就開始了漫長艱難的融資之旅,土地出讓金也未能完全如期付清。這一困境最終在2010年4月27日相關公 司在港交所同日發佈的公告浮出水面:「上海復地(02337.HK)與上海證大(00755.HK)、杭州綠城置業及上海磐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 資公司發展房地產項目,四方股權比例分別為50%、30%、10%和10%」。

  業內公開的秘密是,該合資公司所指的房地產項目,非外灘地王項目莫屬。待合資公司成立後,四方分別向合資公司提供貸款10億元、25.72億元、8.58億元和1.873億元。

  通過三家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擬融得股東貸款逾46億元,只解決了地王的一半土地款。據本報獲得的獨家消息,隨後戴志康繼續艱難融資,包括與國內知名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合作發行約10億元的信託融資等等。

  直到去年10月底地王土地款支付一再延期後的最後大限,戴志康對外稱外灘地王的土地款餘款將於2010年10月29日付清,剩下土地出讓合同等 相關事宜,均按照與政府約定的時間表進行。初步預計,該項目總投資達150億元,按規劃,最遲明年6月開工,2014年底完工。

  當時戴還表示「目前項目的股權比例還沒有變化,但土地款的出資比例並非嚴格與股權比例一致」,則是此次地王最終易主的最早伏筆。

  真正的劇變從今年開始

  找尋合作夥伴,最終讓出外灘地王主導權,缺錢貌似是戴志康退出的最終原因。但本報記者獲得的最新消息稱,證大集團並不缺錢,只是龐大資金另有他途,戴志康已經籌集了甚至近百億資金欲投資海外礦產、能源,戴本人亦已多次赴海外調研。

  「儘管最終解決了出讓金難題,但這一年中嚴厲調控下房地產行業的劇變,導致戴志康的投資重點發生重大調整,這或許才是他放手外灘地王的真正原因。」一位開發商資深人士判斷。

  向礦產、能源等產業轉移投資重心,正是眼前不少地產商的轉型方向之一。

  可作例證的是上海綠地集團,雖然發展地產主業依然是綠地的不變戰略,但能源這一第二支柱產業正得到綠地更大規模投入。2月28日,綠地集團旗下 云峰集團與貴州雙龍實業集團在貴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對貴州省甕安縣2.3億噸煤炭資源進行合作開發。2010年綠地能源產業板塊實現銷售收入超過 500億元,利潤總額近10億元。

  來自產權等市場的信息進一步顯示,房地產業的劇變正從收購兼併層面開始發力。據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提供的最新市場情況,最近一週,房地產業的成 交再次居首,成交4宗,成交金額合計為2.53億元。包括珠海怡景灣大酒店有限公司9.09%股權及逾5500萬元債權轉讓項目等標的不斷湧現。

  另有創業投資與私募股權研究機構統計,2010年房地產行業完成的併購交易數量為84起,是所有行業中最高的,併購交易金額達到25.82億美元。

  正如外灘地王悄然易主的消息才剛剛浮出水面,整個房地產業的整合劇變也才剛剛拉開序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0

劇變:誰是製片人?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23/2NMDcyXzQxMTg2Nw.html

優酷和土豆在不久前聯手「拍攝」了一部收視率極高的「商戰片」,主角是它們自己——原本冷眼相看的競爭對手一夜之間晉級為親密無間的搭檔,戲劇性的轉變讓這部片子具備了廣泛傳播的噱頭。

這部題材討巧的片子,收看者不僅有搜狐、愛奇藝、騰訊等緊隨其後的競爭對手,對這部片子同樣興趣濃厚的,還有視頻行業的關聯方——製作電視劇的影視公司。2010-2011年以來,拿到逾10億美元風險投資的視頻網站們糧袋富裕,它們陸續成為國內影視公司收入的新增長點。而視頻行業的整合對上游的影視生產商會帶來什麼影響,是後者頗為關注的事情。

不過,在投資了小馬奔騰影視製作公司的漢理資本董事長錢學鋒看來,視頻網站數目的減少,長期而言對影視製作公司是利好的消息,「(整合)增加了視頻網站的購買力,有利於數字版權市場的發展,也有利於內容的提供方,降低了回款風險。」

新金主

很多人也許並不會留意這樣一組數據:在2012年初剛上市的北京華錄百納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錄百納;300291.SZ)的財報裡:2011年1-6月,來自網絡信息傳播權收入(主要是視頻網站等新媒體公司支付的費用)達到1433萬元,佔電視劇業務收入的13.11%。而2009年,這項收入全年只有22.4萬元,僅佔電視劇總收入0.2%。

同樣值得考究的是,2011年上半年,搜狐視頻成為了華錄百納的前五大客戶之一,其購買金額佔到了銷售額的11.48%,而第一大客戶北京電視台則佔整個銷售額的17.56%。可見新媒體的購買力,已直逼電視台客戶。

其背後的原因,來自近幾年來移動電視、網絡點播、IPTV 和手機電視等新業務迅猛發展,為傳統電視劇行業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隨著各種媒介的成熟、整合和發展,市場對電視劇產品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視頻網站之間激烈的競爭,也間接推高了市場對精品電視劇的需求。

在行業內拍攝了《永不磨滅的番號》、《媳婦的美好時代》等熱播劇的華錄百納,其高管告訴記者,電視劇網絡版權價格從2009、2010年迅速興起,現在一線熱播劇的網絡版權價格基本穩定在100萬元一集。而這樣的價格讓下游的採購商們倍感壓力,但是卻為影視製作公司的收入來源實現了多元化。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2010年中國網民網絡視頻應用研究報告》, 就電視劇收看習慣而言,大眾媒體消費行為轉變尤為明顯,66.5%的網絡視頻用戶最喜歡在網上看熱播劇,遠大於通過電視和購買光盤的24.7%和7.6%使用率。互聯網已成為網絡視頻用戶最常用的觀影模式。

觀眾的喜好變化則讓熱播劇實現「兩條腿走路」——傳統的電視台,以及新興的網絡渠道都成為播放陣地。熱播劇《北京愛情故事》製作方新麗傳媒發行總經理陳筱偉則預估,「有的熱播劇從視頻網站獲得的收入已經達到傳統的來自電視台收入的半數,甚至更高」。而據國海證券預測,2012年,華誼兄弟將從網絡視頻中將獲得近9000萬元的營收。按華策影視總經理趙依芳對外的說法,2010年,華策電視劇新媒體發行的價格處於業內較高水平,收入佔總收入的10%左右。

如此一來,電視劇價格自然水漲船高。華錄百納總經理劉德宏表示:「由於各大視頻網站在內容製作上存在短板,為了吸引流量,迅速做大,購買熱播電視劇版權,便成為它們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手段。」

就影視行業而言,新媒體渠道的興起某種程度上也彌補了盜版帶來的衝擊。有業內專家表示,「日本和美國影視劇公司很大一塊收入來源是音像版權,中國市場因為知識產權保護不力,這塊收入基本沒有。網絡視頻的興起,某種程度上打擊了盜版音像市場,這意味著新媒體的發展把原來被盜版侵蝕的收益慢慢地補回來。」

新變量

就視頻網站購買的模式而言,劉德宏表示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獨播,這樣會給視頻網站帶來可觀的流量;還有一種就是把整個網絡播放權都買下來,然後既自己播放,又通過分銷的方式分攤一部分成本。」

雖然從收入比例來看,新媒體對傳統影視公司的影響力還不足,但是這些影視公司已經考慮如何挖掘新渠道的潛力,將其需求結合到公司的經營思路,產生新的碰撞。

尚世影業製片人董浩宇對媒體表示,2011年電視劇產量近兩萬集,位居世界第一,但約有75%虧損,10%左右幾乎不盈利。娛樂產業研究機構藝恩諮詢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約有1.7萬集電視劇生產,由於播出機構有限,電視台播出集數每年約6000-8000集,能夠實現收益的約3000集,八成以上電視劇投資打了「水漂」。

也就是說,就電視劇而言,市場上呈現出供大於求的局面。如果沒有更多的渠道來釋放或消化,影視公司的日子會非常窘迫。

從財務數據來看,這類型的影視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都頗為緊張。業內一位資深的傳媒行業研究員表示,影視劇製作行業特點決定了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呈現出拍攝投入和資金回籠存在時間差,資金投入呈現連續性的特點,而資金回籠往往集中在某幾個時間段,因此影視劇製作規模的持續擴張導致了影視類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量呈現出一定的波動性。這位人士對記者解釋,「為了保證業績的持續增長,擴大製作規模,需要前期有更多的投入,而這些投入都算成為經營性現金流的流出。」

正因為此,融資、上市成為了這類公司的必要選項。2012年2月,華錄百納登錄創業板,當天82.46倍的發行市盈率創出創業板近10個月來的新高。而今,上海新文化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新文化)也即將衝刺創業板,緊隨其後的,還有海潤影視、小馬奔騰等公司。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市為這些公司的後續開發資金提供了充足的彈藥,但開闢多元的收入仍然重要。即使互聯網還是一個輔助的收入渠道,但互聯網未來極有可能成為電視台之外另一個主要的收入渠道:以視頻網站的觀眾群為目標受眾,拍攝網絡劇,就會產生一個新的市場。

各影視劇製作公司更看好與視頻網站在資金之外的合作。大家都在探討「有沒有可以有進一步深度的合作和深度的產品的形態出來,就是說讓網絡視頻的內容行業更快地發展起來」。一些行業領先的影視劇製作公司和渠道的戰略合作,將來也會越來越多。華誼凱旋總裁、同時是公司的金牌編劇宮凱波表示:「大的公司會和一些影響力大的衛視形成聯盟合作的關係。」而在錢學鋒看來,「像騰訊參股華誼兄弟,並形成戰略合作,在行業中也會更加頻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挑戰

其實,無論是視頻網站還是影視製作公司都面臨劇烈競爭帶來的生存壓力。錢學鋒認為:「進入資本市場的時間點蠻重要的,市場最終的容量就那麼大,哪幾家先上市,先融到資了,做大了,成活率就高了,這個行業年年推出熱播劇是不容易的,而是贏家通吃。」如此一來,控制風險可謂非常必要。

除此之外,如何塑造影視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也備受關注。劉德宏表示:「電視劇是一個綜合的產品,要將思想性、藝術性和商業性有機地結合,要根據自己的項目來整體地配備資源,這說起來容易,但是這就需要長期對這個行業的瞭解和行業中從業人員的瞭解,還有過程當中要有一些把握的能力,這是很核心的。」

在劉德宏看來,「把市場題材、市場定位定準了,把握好劇本,做好整體製作的保障控制,同時做好主創人員配備,如果這些因素都能把握好,其品質的可控性就比較強,作品就差不多能達標。就算不敢保證這個作品非常好的話,它基本上是在電視台可以有效播出的品質之上。」

宮凱波也強調需要做好定位,比如華誼凱旋就定位在喜劇路線上,不但長期和范偉合作,圍繞范偉打造貼近范偉特質、立足生活的作品,還遷入苑瓊丹、王喜等香港喜劇明星,當然「主創團隊的搭配和劇本都非常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29

王長田:劇變時代 小心公司被邊緣化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3/147423.html

i黑馬導讀:面對變化周期已縮至半年的產業環境,創業者應立於風暴中心深耕主業。如果你在邊緣,人家在中心高速旋轉、巨量吸附資源,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把你越甩越遠。

口述/王長田 光線傳媒創始人
整理/本刊記者 齊介侖 劉惜墨

 
最近有篇文章說,所有商業模式都是靠不住的,都是暫時的,最後都將會被技術打敗。我特別同意這一觀點。技術已經改變了我們太多,未來它將重塑制造業,而娛樂產業也將會被技術改變。

變革正在加速

前兩天,我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聊了一下。我們共同的看法是,現在的商業中心都將會發展成為體驗中心,其商業色彩將越來越淡。王健林預計,2014年萬達收入的50%,將來自於購物,其它50% 來自於餐飲、娛樂等其他方面。他認為,餐飲、娛樂等體驗收入在萬達總收入中的比重將逐年提高,而購物收入占比則會逐年下降,因為後者的確正在遭受互聯網的沖擊。
 
市場、用戶已經轉移,營銷渠道、宣傳渠道肯定也要隨之轉移。今年很多大的廣告公司,尤其是4A公司,已經把30%以上的廣告投入放在了新媒體上。我的預計是,這一廣告投入,在未來兩三年將保持10%以上的份額增速,換言之,今年在新媒體上投入30%,明年就是40%,後年則是50%~60%。
 
報紙的生存狀態,大家已經看到了,它的未來命運就是逐步消亡。電視廣告收入也已停止增長,部分電視臺已有較大幅度下滑。當然,這還涉及一個重新切分蛋糕的問題。也就是說,影響力最大的那些媒體,因聚合能力強,能夠吸引更多廣告,而那些一般媒體,比如地方電視臺,廣告收入其實已在下降,至少沒什麽增長,而經營成本卻在逐年增加。
 
雜誌也一樣。此前大家曾說,紙媒中可能也就雜誌還能活得不錯,但這一結論得出僅一年後,情況就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雜誌甚至雜誌集團,營收也已開始大幅下滑。
 
目前在中國市場,無論哪一領域,基本上都已以半年為一變化周期,根本不是一年,更不是兩年。千萬別做兩年以上的規劃,已經做不了了。如果創業者能夠看準未來一年,也就等於看準了接下來的兩個小周期,這已相當不容易了。
 
中國市場發展速度,在我看來,已是全球之最。因為在中國,任何一個領域,都要用幾年十幾年的時間,走完西方國家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道路,所以很多事物的發展周期都已被大大壓縮。此外,中國人的特點是,聰明,勤奮,人多,因此一旦某一方向被認為具備潛力,馬上就會有一批高智商而且非常拼命的人一哄而上,很快就把這個行業做起來了。
 
在我所處的這個行業中,此前大家經常說這個不可能、那個不可能,後來很多設想都成為了現實,比如偶像劇。有人說,中國偶像劇不可能打敗韓國、港臺,還有人說,中國內地壓根就不可能做得出偶像劇。後者的理由是,內地人不時尚,空氣也不透亮,城市還不好看,沒有富二代,也沒有浪漫氣質,當然也就拍不了偶像劇。事實是,內地從業者從古裝偶像劇開始突破,沒多久就把這一塊發展了起來,也培養了一批優秀演員,而這批演員再去拍現代偶像劇,就順理成章了,內地偶像劇就這樣被迅速推了起來。
 
電影制作同理。以前有人說,中國偶像劇怎麽可能會有市場,青春片怎麽會有市場,市場一定屬於大片、古裝片。結果這句話說完沒兩三年,古裝片就淡出市場了。
 
藝人崛起速度也已不同以往。稍早些的周傑倫,崛起速度算是快的,尚且用了好幾年時間,後來有個男孩TFBOYS組合,半年內就已家喻戶曉。最近有個叫李易峰的演員,他的崛起只用了一周,就靠一個電視劇——《古劍奇譚》。當然,這個劇是我們做的。還有就是鹿晗,鹿晗已經創下了微博轉發紀錄,現在他隨便發個什麽東西,都是幾十萬次轉發。
 
應立於潮流中心
 
作為行業內公司,我們之所以能夠敏銳捕捉到上述變化,原因就在於,我們一直站在風暴中心。只有這樣,才能觀察和體會到這種巨大變化,如果站在邊緣,事情就麻煩了。我接觸過很多人,包括導演、制片人、影視公司老總等,在跟他們談及對娛樂產業一些問題的認識時,很快就能發現,有些人的判斷與現實相差甚遠。當然,這些人所在的公司,基本都處於行業三四線甚至以下。
 
假設整個行業是一個圓,中間為圓心,能量自圓心一層一層向外擴散的話,你站得越邊緣,掌握信息就越少,而你站在中心位置,各種信息都將向你匯集。想想看,你在邊緣,人家在中心高速旋轉、巨量吸附資源,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把你越甩越遠。
 
創業者剛起步時,產品很難做到最吸引眼球,但你的產品思維很重要,必須以用戶為中心。我將近50歲了,但我要求自己每天都要保持生活狀態的年輕化。我要了解周圍的年輕人,要跟他們接觸,要知道他們在想什麽、做什麽、什麽樣的東西是他們不喜歡的。而這些,單憑我個人判斷,肯定判斷不出來,但我天天跟他們混在一起,了解他們的想法,讓他們參與到公司決策、項目執行中來,這樣我就能發現很多新東西,能一直跟上發展潮流、立於潮流中心。
 
目前中國整個社會都是年輕化的,各行各業基本都在由年輕人推動。這一狀況與其他任何國家都有所不同。在歐美,街上的中老年人特別多,社會比較穩定,因此他們對發展變化並非那麽迫切。即便同一商業模式,在中國和在美國,發展情況也並不相同,比如網上訂票。以前大家說,中國人還不習慣網上訂電影票,肯定還是更願意到現場買票。但我們最近好幾部電影,網上銷售占比都已達40%~50%,國內一二線城市的電影觀眾,基本上都是從網上購票。變化就是這麽快。
 
大家一定要特別關註當下年輕人的潮流文化、興趣變化等,他們渴望迅速顛覆,渴望領導潮流,三四線以下城市的年輕人渴望跟進潮流。年輕人都在哪呢?在網上、在手機上。所以,現在做營銷,你可以完全沒有傳統營銷經驗,只要你有互聯網新思維。小米手機橫空出世即為一例——雷軍哪有什麽傳統產業運營、銷售經驗,這些他都不懂的,他靠的是互聯網。再一例就是錘子手機羅永浩。
已有人在搞智能汽車,還有人在搞智能這個、智能那個,智能時代即將到來。原空中網創始人楊寧有個表述,我覺得非常有道理。楊寧說,未來一切產品都將走向智能化。他的另一觀點是,手機五年之內將會消亡。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媒體將無處不在,未來無需再以手機作為傳播介質,但它五年內未必消失,不過趨勢一定如此。
 
對於電動汽車,我們總說電池是它的最大的障礙,可人家特斯拉怎麽就用得挺好呢?而且特斯拉的營銷,完全是互聯網化的,價格還那麽便宜。在我看來,特斯拉是世界性產品,就像蘋果產品一樣。
 
相較國外,中國很多產品在種類上要豐富得多,用戶可以有無數選擇,當然這也容易造成用戶選擇障礙。15年前,我還在報社工作時,曾去過日本,當時的日本與現在的中國,在這一問題上情形類似。因同一產品種類繁多,日本用戶選擇起來也很痛苦,後來他們做了減法。在歐美,同一產品的種類並不多,但每一款都能滿足顧客所需。
 
中國也應逐步朝這一方向努力。這樣做的結果是,雖然表面看來,產品的豐富性不夠了,但好處也顯而易見,比如企業研發成本將相應降低、單一產品功能將更為完善。
 
光線傳媒四步走
 
企業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融資問題、股權處置問題等。我基本經歷了一個創業者能夠經歷的所有事情,只是沒有做過融資。但好在,我們那個時代和現在不同。
 
我是1998年註冊成立公司的。2003年~2006年那幾年,實際上我確有融資打算。當然,最開始我覺得自己沒必要融資,後來發現大家都在融資,如果不融資,好像自己在社會上就沒有地位似的。所以當時我也有此計劃,也跟投資者談得差不多了,意向書都簽了,而且不止簽了一份,但最後全都沒能落定。
 
但我也並不特別著急,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我沒有再融。然後想去國外上市,香港殼我看過,美國上市流程我也研究過,甚至那時候還簽了一個收購某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協議,但最終我們走向了創業板。
 
中國的投資環境已獲極大改善,目前錢已根本不是問題,企業融不融資,創業者大都有辦法解決資金問題,到最後,什麽變得更為重要了呢?產品。尤其是小一點的企業,產品就是一切,沒有產品什麽都別談,商業模式最終一定是要體現到某一產品或某一服務上的。如果產品不能被具體化,不能滿足用戶需求,那麽這個商業模式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概念再好都沒有用。
 
光線傳媒當初能夠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我們有一款產品,是一檔娛樂新聞節目,而這一節目後來在全國幾百家電視臺播出,為我創造了收入。通過這款產品,我開始向周邊拓展,比如娛樂節目、明星訪談節目等,這樣光線傳媒就形成了一個節目群,可以聚合更多的廣告,同時增強了對娛樂圈資源的吸引力。比如,明星到我這兒來,這個節目幫他做娛樂新聞,那個節目幫他做音樂推廣,還有一個節目幫他做明星訪談,這樣我們的優勢就出來了,然後就賺到錢了。
 
賺錢後沒多久,市場發生了變化。當時國家要求有線臺、無線臺合並,消滅了競爭,很多公司因此死掉了。在那個時候什麽最重要呢?生存,先得活下來,沒有死掉才最重要。
 
然後就走到了第三個階段——轉型。雖然沒有死,但活得不好,利潤在下降,當時我的考慮是,除了現在這些東西,我還能做些什麽,我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正是在這一時期,我轉向了電影,開始做電視劇,做活動,後來我們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電影公司。
 
第四個階段是發展擴張期。這時業務又開始重新穩定了,又恢複高速增長了,但公司規模還不夠大,要想把企業做得更大、聚集更多資源,就需更多資本杠桿和資本手段,比如上市。上市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我們借此拿回了發展資金13億元。近期我們還將到市場上融資28億元左右,然後投出去。這樣一來,我可以講,光線傳媒將是國內內容投資最大的公司。屆時如果誰再吹牛說,老子有的是錢,那麽對不起,你也拿出28億元投資電影、電視劇試試?
 
初創期,產品就是一切。有了好產品,即便管理不完善、內部有矛盾,問題也不會太可怕。如果你的產品具備足夠競爭力,它會幫你掩蓋很多東西。營銷這件事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但我覺得,目前創業者們務必抓住一條——要用互聯網思維做營銷。你不懂互聯網思維,就找懂的人來,公司內部沒有這種人才,就跟外面的人合作,合作之路是可行的,而且成本比較低。
 
第二個階段是生存。初創公司大多會遇到各種威脅,比如你的產品可能會被其他競爭者取代。此時的對策是,一定要先生存下來。如你所知,任何行業都會發生變化,有些企業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如日中天,但一兩年後,可能整個這個行業都不存在了。
 
第三個階段是發展新業務,尤其是支撐性業務,當然,原來的業務還要進一步做實,這樣才能降低你的風險。之所以很多企業在第二個階段就已死掉,是因為他們的產品或服務過於單一,抵禦風險的能力比較弱。這時,企業需要的是其他相關支撐性業務。另有些公司在這一階段開始徹底轉型,的確有轉型成功的,在互聯網行業中這樣的公司也有很多,它們已在前期積累了大量用戶,因此以前業務做不下去了,只能轉成了別的,但後來也做起來了。
 
第四個階段是實現公司的規模化。
 
無論如何,做實主業都是最重要的,多元化只是企業做大之後的路徑選擇,小企業不存在多元化,只能單一化,不過,周邊業務可逐步豐富。以光線傳媒為例,以前做自我介紹時,我都說自己是做節目的,現在我說自己是做內容的,因為節目只是內容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單一業務可以在概念上有所延伸。
 
創業心態需擺正
 
韋爾奇在GE(即通用電器)曾推出過一個發展戰略,叫數一數二,即GE進入任何一個領域,都必須占據數一數二的位置,然後不斷擴大比較的範圍。就創業者而言,比如大家都是做手機的,你做哪塊呢,做屏、做芯片還是做設計?其實,如果你能把一個行業切得很細,數一數二也是相對容易實現的。但要真正做到數一數二,還應持續擴大你的可比較範圍,包括區域、產業鏈的上下遊等。目前數一數二已是光線傳媒的一個基本理念。
韋爾奇還有一個觀點,也在光線傳媒灌輸得比較好。韋爾奇治下的GE,與當下中國很多企業不同。後者常說的是,我今年要銷售多少多少,市場占有率要達到多少多少,GE往往不會去做這些。韋爾奇的理念是,你可以做此規劃,但這並非強制性要求。在中國,很多企業領導往往是拍腦袋下指標,韋爾奇不是。他說,你看了你報給我的數字,但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他永遠是不滿意、不滿足的。
 
光線傳媒采納了這一理念。有時我們並非完全不涉及數字指標,但以我的個性和管理風格,我根本不在意這些數字,我只是使足了勁好好去做,能做到多少是多少,不管做到了多少,我永不滿足,總覺得自己能做到更好。
 
就創業者而言,如果你打算改造某一行業,那你首先要能在行業內生存,要跟行業內其他競爭對手比一比,看看自己到底處於一個什麽樣的位置。如果你能改變一個行業,將來你就有可能去改變整個社會。但起點是,你必須潛心研究所在行業。事實上,如果能紮紮實實做好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創業者甚至無需研究競爭對手,因為你的最終目標是滿足用戶需求,從來沒有一個企業,是通過跟競爭對手比較而發展起來的。一家企業能夠獲得成功,只能是因為它提供了更好的產品或服務,而且已通過適當的方式讓更多用戶使用到了它們。
 
大家已經看到,近年很多創業公司已被上市公司收購。在我們這個領域,總市值高達幾百億元的電影電視劇制作公司、遊戲公司等也都被收購了。很多人都在觀望,如此大規模並購後,該行業到底會怎樣發展。
 
我可以肯定地講,一半以上的並購是有問題的,此中有兩個原因:第一,上市公司過於急功近利。看得出,有些人是想轉型,想從電視行業轉向影視娛樂文化行業,而業績需求、資本市場的概念需求等,對他們來講是排在第一位的,風險因素常被忽略。第二,被收購公司為迎合上市公司的急躁心理,往往會拋出一些不太符合商業常規的做法。這兩個方面加在一起,將使並購風險大增。
 
最近我看到一家遊戲公司,產品做得不錯,但開價高得嚇人,20倍市盈率。一個年利潤5000萬的企業,現在就要賣10個億,我就納悶了,這個創業者到底在想什麽呢?賣完之後,把錢拿走?拿走50%,5個億?20倍是個什麽概念?它意味著,如果公司業績不增長,投資者需要20年才能收回成本,也即年回報率僅為5%,銀行貸款利率都比這高。這顯然是有問題的。這種企業,我不認為它能夠有長足發展,而這樣的創始人,我也很不看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530

五大電影公司“抱團”建發行聯盟 行業競爭格局迎劇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3822.html

五大電影公司“抱團”建發行聯盟 行業競爭格局迎劇變

第一財經日報 何天驕 2015-06-18 06:00:00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爆發性增長,競爭激烈的發行業終於從群雄逐鹿進入合縱連橫的新時代,而隨著院線方加速布局發行領域,傳統發行行業格局或將改變。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爆發性增長,競爭激烈的發行業終於從群雄逐鹿進入合縱連橫的新時代,而隨著院線方加速布局發行領域,傳統發行行業格局或將改變。

6月17日,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時代電影大世界有限公司、江蘇幸福藍海院線有限公司、四川省電影公司和河南奧斯卡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在上海電影節上宣布正式聯手,發起成立“四海電影發行聯盟”。上影股份總經理張豐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上影股份五大電影企業將憑借深度整合後的渠道優勢,以發行業托拉斯的姿態吞食市場份額。”據悉,這五家影視公司以院線業務見長,在渠道方面占有較大優勢,院線方結盟做發行,無疑將對傳統制片方做發行的模式產生沖擊,一輪行業洗牌即將開始。

渠道方抱團發行

與業內比較常見的發行公司諸如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博納影業等制片方做發行的模式不一樣,此次發起“四海電影發行聯盟”的五家企業分別代表了多家主流院線及電影公司,尤以院線業務見長,屬於渠道方,該聯盟旗下共計擁有全國750家影院和4000塊銀幕,覆蓋全國票房前50名的所有票倉城市,在全國約占20%的市場份額,在所控區域則占到35%。今後,聯盟成員將以“四海”為唯一的發行業務平臺,在宣傳、票務和排片三個領域實現資源深度共享,通過產業鏈的互相打通,采用統一的發行和排映策略,共同拓展全國性的電影發行及營銷市場。四海發行將設發行委員會為其最高決策機構,所承接的電影發行業務則將由上影股份負責具體的統籌與執行。

作為四海發行聯盟的首倡者,2014年,上影股份參與發行影片33部,僅以所涉發行區域為口徑計算,參與發行影片的總票房即達17.56億元。2015年度春節檔票房冠軍《天將雄師》7.5億元的成績,亦出自上影發行之手。

事實上,近期,院線渠道方開始加速涉足發行業務,並以抱團的姿勢誓要在發行領域大幹一場。2014年,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大地時代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廣州金逸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橫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四方宣布共同組建以電影營銷策劃、發行為一體的合資公司五洲電影發行有限公司。這四家中有三家是院線渠道方,而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與國內最大院線萬達院線隸屬同一家集團萬達集團旗下,也有充足的渠道資源。諸如五洲、四海這樣的發行聯盟,憑借其豐富的院線渠道資源,進入發行領域後,不僅將在電影產業鏈占據更多話語權,坐實“渠道為王”的地位,也將對制片方下屬的發行業務產生巨大沖擊。

行業競爭格局料生劇變

當前,影片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院線排片率成為許多優秀影片的發行痛點,“渠道為王”的重要性凸顯無疑。目前國內共擁有近50條城市院線,各院線雖各自握有區域性的渠道優勢,但由於市場分散,難以在業務轉型上取得突破、充分施展威力。“四海”的成立正是針對這一情況,通過組建發行聯盟,在渠道上掌握更多話語權。

據悉,目前四海聯盟發行業務已經擁有全國近20%的市場份額,如此形成的渠道影響力,可謂制片方無法忽視的力量。“現在國內發行行業基本是戰國時代,各家公司單打獨鬥互相競爭,但其實掌握的資源都有限。部分公司即使有院線資源,但放在全國的市場格局里也難成氣候。”一家制片公司負責人表示,“四海這種模式將給發行業務帶來革新,所能提供的服務和落地執行能力都將是單家公司無法匹敵的。”

“事實上,更焦慮的可能是制片方旗下的發行業務,目前國內一線發行公司大都是制片公司下設的發行公司,包括華誼兄弟、博納影業、光線傳媒均在發行業務上占據較大份額,制片公司涉足發行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發行環節的利潤,更多是為了讓制片方在掌控內容之外能夠掌控更多渠道的話語權,以此推高旗下電影的票房。不過目前格局可能要發生改變,由於院線公司組成的發行聯盟在渠道上天然具有優勢,其涉足發行行業必然會對原來的制片方的發行業務帶來沖擊,加速行業競爭格局的改變。”

“上影有全國排名前列的聯和院線,已經是最大的渠道方之一。但我們認為,更具想象力的合作才能夠實現增量,也能讓更多優秀影片獲得在院線上映的機會。”上影股份總經理張豐表示,“四海將開創多元化的電影宣傳、推廣以及發行渠道,做好影片與院線放映的橋梁,協助各方充分挖掘市場價值。”而在談及四海的發展目標時,張豐表示,“我們有信心在未來3年內占據行業25%的份額。”

“四海發行”承諾所發影片將獲得更高的排片率和更多的宣傳營銷資源。在讓優秀影片獲取更多資源的同時,“四海”模式也將讓各成員單位獲得更高的發行費率,實現雙贏。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15

歐洲格局將迎來劇變?英國之後重點看法德

對於歐洲而言,2017年即將到來的未知和吊詭,猶如迷霧中泛舟時生怕驚起的一只只黑天鵝。

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資深研究員、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時指出:“為反對全球化,歐洲的中產階級開始反抗,並集結力量和共識。我想這只是剛剛開始,那些在新自由主義時期被當成想當然的事情都會消失。這不僅在英美,而是在更廣泛的歐洲。”

一位歐洲資深經濟學家匿名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在英國脫歐之後,法國將在歐盟繼續坐大,而這對全球自由貿易並非有利:無論左、右翼政客,甚至極右翼上臺,法國政府都更偏向貿易保護主義,而歐盟實際老大德國將因難民政策觸發的更多困局而自顧不暇,至於英國,脫歐後的最佳選擇就是同歐盟迅速了斷,然而法國並不會輕易“放過”英國。

假如歐盟失去法國

上述要求匿名的經濟學家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德國的極右翼同法國的極右翼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德國選項黨”從不敢說出“如果當選就舉行脫歐公投”這樣的話,因為這樣的言論在德國沒有基礎,德國大眾盡管對歐盟多有抱怨,但德國人的共識沒有改變,即德國是歐盟統一以來最大的受益者,特別是在貿易方面。

因此,對於歐盟來說,2017年最危險的,將會是法國的總統輪換結果,而非目前難民政策對於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沖擊。上述經濟學家表示。

這似乎也是目前主流歐洲經濟學界的共識:對於歐盟,乃至整個世界,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領導人勒龐的勝選所帶來的危機要大大超過默克爾的敗選。

原因在於,勒龐承諾舉行退歐公投,而如果她獲勝,那麽即使是默克爾也難以阻止這場公投,而且法國退歐有可能意味著歐元解體,其危害之深遠將難以估量。

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領導人勒龐

法國央行前行長、現任法國央行名譽行長的克里斯蒂安·努瓦耶(Christian Noyer)曾是在任時間最久、資歷最深的歐洲央行行長。

近日他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沒有法國就沒有歐盟,就像沒有德國就沒有歐盟一樣。”

努瓦耶稱:“我可以保證,這次選舉無論是結果如何,(法國)都不會脫歐。”

而法國駐華大使顧山更是篤定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我不認為他們極右翼有可能選上。”

不過,顧山指出,盡管如此,左右兩派的候選人仍要在選舉中針對目前所出現的全球化倒退問題加以解釋。

誠然,不僅在美國,即便是在福利社會導致分配系統更加註重公平的歐洲,也彌漫著一股中產階級對自身生活水平下降的憂慮。

雅克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不平等問題在西方世界變得越來越嚴重:不僅是在英國,還有美國,以及歐洲各國。我覺得這是一個全球問題。”

在新自由主義的好日子里,“平等”這個詞並不被廣泛使用,因為這不時髦。雅克說,“然而,現在不僅開始使用,且不論左翼、右翼都在反對不平等,其中右翼還更強烈一些。”

“那些在西方特別反對新自由主義的,是工資滯漲或者減少的人群。”雅克表示,比如在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之所以重要,因為他代表了那些三四十年來工資都沒有漲過的白人男性工人階級,“細想一下,這件事很神奇。”

雅克所指的神奇之處恐怕在於,美國的工人以前把自己稱為中產階級,現在“他們管自己叫做工人階級,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改變。”雅克表示,而在英國脫歐公投等事件中,這些被全球化落下的人正在表達他們的反抗。

“權貴在自己的圈子里面生活太久了。”勒龐說,全球化的世界把人民的興趣和夢想都忽略了。

根據民調機構Cevipof的數據,法國有45%的藍領工人以及38%的失業或正在尋找第一份工作的年輕人表示,他們要在選舉中支持勒龐,而這一群體占法國就業人口的40%左右。

要看到,近年來“國民陣線”在第一輪選舉中的得票率均在25%到30%之間,以此推算,勒龐在第二輪選舉中戰勝右翼的幾率很小。而目前的看法是,法國前總理菲永和勒龐將毫無疑問地在明年5月7日攜手進入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隨後勒龐將被淘汰。

不過,在英國脫歐和特朗普勝選之後,沒有人再敢斷言勒龐絕無法當選法國總統,雖然出現這種結果的可能性極低,但其負面影響幾乎無法估量。

默克爾的難題

美國國保守派政治家本布坎南(Patrick Buchanan)在他最新的文章中一語點破默克爾的失職之處:右翼主義和反移民政黨在歐洲獲得成功的理由很簡單,主流政黨並沒有做好政府的第一要務——保護人民安全。

聖誕前夕,柏林發生了聖誕市場血案,造成12人遇難,2016年的德國在大量湧入的移民潮下暴露了諸多安全方面的脆弱性。

自2015年9月4日德國向滯留在匈牙利的難民正式打開邊界以來,德國共接收了大約150萬難民。需要註意的是,根據德國聯邦移民和難民署(BAMF)的統計, 2015年來到德國的難民大部分是年輕男性,其中近2/3是33歲以下的年輕人,分別來自巴基斯坦、阿富汗、敘利亞、厄立特里亞和伊拉克。

湧入德國的難民

與之相承的是,在歐洲進行恐怖襲擊或暴力行為的犯罪分子的年齡也不斷下降。根據歐洲刑警組織的統計,在2013年,每6個恐怖分子中就有一個是25歲以下的青年人,而在2015年,這一範圍縮小到每4個恐怖分子中就有一個這樣的年輕人。 與此同時,這些年輕的“獨狼”還多患有心理疾病。

在柏林血案發生後,西方各媒體對德國民眾發出“德國不應讓這一襲擊毀滅自由主義價值觀,並屈服於反移民的右翼主義者論調”的祈求。

然而正如布坎南所指出的,近十年以來,歐洲一直在處理各種恐襲和死傷者,從馬德里、倫敦、巴黎、柏林,到布魯塞爾,歐洲人對民主價值越來越不感興趣,他們更想知道各國政府將如何將極端勢力驅逐出境,確保國民安全。

在壓力之下,默克爾也做出了需盡快遣返不合格難民等一系列表態。

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風險部資深分析師李昕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2017年德國將迎來大選,移民政策無疑將是焦點問題之一。默克爾政府在接收難民方面的立場受到越來越多來自德國輿論、民眾和其他政黨的批評。

李昕認為,在安全形勢不斷惡化的形勢下,對移民持強硬態度的德國選擇黨的支持率扶搖直上:2015年8月,默克爾宣布準許敘利亞難民赴德避難後,德國選擇黨的支持率一舉從4%飆升至14%。

可以預測,此次柏林恐襲後該黨支持率將進一步提升。李昕表示,考慮到目前距德國大選還有近一年的時間,若期間德國再次發生惡性恐怖襲擊事件,德國選擇黨的勢力將進一步擴大。

然而,也不能就此斷言德國選擇黨在大選中勝率更高。李昕表示,德國選擇黨除在移民政策方面獲得較大回響外,並沒有令人信服的經濟和外交政策,是否具有足夠治國能力尚待觀察。而其他即將舉行大選的歐洲國家面臨類似的問題:雖然反全球化、反移民的民粹主義勢力不斷擴大,但選舉制度決定了他們最終問鼎難度較大。

法國不會輕易放過英國

當英國通過公投決定脫歐那一刻,巴黎就決定同倫敦展開對於歐洲金融中心的爭奪,而努瓦耶則成為這場爭奪戰中由法國總理親自任命的特使。

目前英國政府則認為脫歐應當在“英國離開歐盟單一市場”的背景下展開,這一強硬立場對於法國而言並不完全是壞消息。

努瓦耶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透露了兩點信息:如果英國想要離開歐盟單一市場,那麽脫歐後,倫敦金融城很可能失去其“金融護照”,而金融城也別想再保留爭議已久的歐元清算中心。

多年前,努瓦耶就提出反對倫敦擁有歐元清算中心:有近40%和歐元相關的交易是在倫敦進行的,這威脅了歐元的金融穩定性。而當英國選擇退歐後,歐洲法院也不能再罩著倫敦了。

“我認為歐元的清算業務將會撤出倫敦,這涉及歐元的穩定性問題。”努瓦耶還告訴記者,早在2011年,倫敦的清算所和監管部門已經因為做出過錯誤的決定而影響了歐元區,他和歐洲央行均發出警告,希望將該清算所轉移到歐元區,但那時並沒有成功。此次在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後,英國的清算中心必須離開倫敦。

此前,有歐洲學者估算,歐洲委員會可以立即要求清算所將歐元交易置於歐元區之內,而英鎊兌歐元在3個月內將暴跌34%。

無論如何,脫歐的時限拖得越長,其不確定性對英國的傷害就越大。英國ICM民調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54%的英國人希望實現快速脫歐,僅有20%的投票者反對。

前述資深歐洲經濟學家本身是英國人,當談到對努瓦耶觀點的看法時,他表示,法國肯定如此希望,但結果如何仍要看英國的談判能力,不過他也帶著些許譏笑的口吻說:“法國人肯定不會輕易放過我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948

2017債市格局劇變 投資機會在下半年?

2016年債市歷經劇烈調整,當前無論是從監管政策還是市場流動性,亦或市場行情,債市依舊處於警惕期。2017債市將何去何從?

本報記者梳理多家券商、銀行、私募機構發布的研報發現,歷經8年的累積,債券市場杠桿和交易性的機構越來越多,以銀行為核心的信用鏈條無限膨脹,積累多重風險。2017債市尤其是銀行間債市的生態鏈亟待重塑,這一格局的重塑成效與監管、貨幣政策、和金融機構的主動縮表息息相關。在債市還在調整的漫漫長路中,面對萬億級理財資金,2017年下半年債市的配置機會或將凸顯。

2017債市格局重構

2016年債市牛市急轉而下,歷經劇烈調整讓市場的所有參與者都猝不及防。民生銀行回顧2016年的債市稱,這波繁榮於2014年初的牛市行情,整體上是由對宏觀經濟的悲觀預期催動的,進入2016年以後,銀行委外和表外理財的爆發式增長,倒逼了資產荒現象的加劇,而央行以公開市場操作作為新的基礎貨幣投放渠道,讓機構形成了穩定負債預期,市場陷入了“集體加杠桿掙央媽錢”的詭異怪圈。但最終,央行抽刀斷水,市場被打回原形。

銀行間債券市場催生出巨大的金融風險,作為我國債券市場的最大、最為主要的戰場,它在2017年或將面臨劇變。

Wind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6年的債券市場杠桿和交易性的機構越來越多。興業證券分析稱,相比於經濟的階段性企穩,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過度膨脹。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過去2年,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資產擴張速度遠高於經濟增長。更為嚴重的是,銀行的資產中,擴張最快的一項是銀行對非銀銀行的信用創造,這意味著金融機構之間的信用鏈條出現了非常大的膨脹。

這一市場結構的變化使得基本面和貨幣政策對市場的傳導路徑和影響機制與過去不同。多家券商認為,這意味著金融體系對流動性的依賴越來越強,本身的不穩定性迅速增加,但外匯占款的下降使得央行成為基礎貨幣的唯一依靠,央行成為金融擴張的工具和救命稻草。市場結構的脆弱性,使得市場調整時非常劇烈,對杠桿和交易機構殺傷巨大,這在2016年債市調整時已經顯現。興業證券警示,金融體系內部的問題要遠大於基本面,金融風險與我國債務堆積、經濟結構性問題嚴重是一樣的。

更為重要的是,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去杠桿之路還未真正開始。本報在《金融業去杠桿:2017任重道遠》一文中指出,整體而言,2015年和2016年並沒有實質的降低杠桿,而主要是控制杠桿的過快上升。興業證券表示,首先同業存單還處於量升價漲的階段,這表明金融機構並沒有主動收縮,過去一段時間流動性的收縮處於被動階段。其次,資產負債之間的利差並沒有顯著擴大,這表明杠桿機構並沒有大幅拋售信用資產,同時同業存單利差的上升甚至要超過債券資產,這表明金融機構對負債的需求依然旺盛。

2017年債券市場,尤其是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生態鏈條亟待改變。市場人士認為,未來半年一條重要的主線是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挑戰和市場結構的變化-----表外回歸表內,市場結構重構,這是個投機向投資轉變的過程,金融機構之間的分化將顯現。但是,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是否會主動收縮表外資產,還是未知之數。

從監管層面而言,多家券商認為,從2016年5月證券期貨的八條底線征求意見稿,到近日剛出臺的資管產品營改增規則的調整,均表明金融監管趨於嚴格,抑制金融擴張的方向已定。

同時,當前銀行間的金融鏈條已有所松動。在興業證券的固定收益分析師唐躍看來,資管產品在過去一到兩個月的暴跌,使得委外資產負債表受損,這可能導致金融機構之間的信用剛兌出現松動。今年下半年以來的虧損,使得預期收益率難以實現,剛兌被變相打破,要穩定體系需要持續的融資擴張,也就是理財資金的持續註入,並通過投資收益來實現信用的重新擴張,才能讓銀行對非銀機構之間的鏈條重新穩定。

監管趨於嚴格、貨幣政策收緊和金融機構自身經過調整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銀行主動收縮的概率在增加。唐躍預計,在主動收縮的階段,資產負債之間的利差可能拉大,與此對應,信用利差也會擴張,而這一階段可能會對實體經濟的融資造成真正的影響,基本面的大拐點才能到來。而主動調整力度和幅度,除了體系自身的問題之外,還與監管的嚴厲程度、貨幣政策收緊的力度相關。

2017債市投資還有機會麽?

2016債市從牛市忽而轉至熊市,債市交易員直呼2016年年終獎要跌沒了,多數市場分析人士,明年大類資產的配置將從債市轉至股市。面對萬億理財資金,2017年的債市還有機會麽?

多數金融機構表示,盡管2017年經濟基本面較為穩定,這對債市的企穩打下基礎,但這一基礎性力量或難以與逐漸收緊的貨幣政策、債市去杠桿等主力因素相抗衡。2017年債市投資需要謹慎為之,機會或在今年下半年。

多家機構認為,對於債券的投資,尤其是利率債的投資需要耐心等待。藍石資管認為,對於利率債,期間可能會有機構以為可以抄底,而導致的“曇花一現”的行情,但不等於趨勢反轉。而且,這種行情如果不用較大比重(超過20%)的倉位去搏,很難對組合有太多貢獻,但投入資金過多實際上很難操作。因此,並不建議大類資金去搏這樣的反彈。在基本面不支持債市反彈的背景下,建議機構以去杠桿為主,留足子彈,等待調整後的逆轉。

等待,或許是2017年上半年債市投資最好的策略。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影響因素是流動性的改變。

從流動層面而言,可見貨幣政策內在邏輯已與過去3年迥然不同。過去3年債市走牛主因是資金牛市。在央行政策寬松的基礎上,來自銀行的理財資金和同業存單湧向債市,造就了3年債市黃金期。但自去年8月以來,央行貨幣政策開始轉向,已逐步轉向“主動調結構、主動去杠桿、主動防泡沫”。1月8日在今年的央行工作會議上,央行表示2017年將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多家金融機構對此的解讀是今年貨幣政策或是中性偏緊。在渤海證券看來,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寬財政穩貨幣的定調,2017年貨幣市場流動性維持緊平衡的概率極大。

當前市場對流動性處於警惕期,多家機構稱,2017年上半年流動性仍可能會帶來偏強的風險,仍可能從CPI高於預期以及金融風險持續發酵兩個口子釋放出來;目前的資金結構是短豐長寡,這個結構會引致流動性系統的脆弱性,從貨幣發行這個指標來看,目前還欠一輪下跌來扭轉這個風險,那麽,2017年上半年貨幣政策大概率會調整為短長齊寡的狀態。

方正證券研報顯示,前瞻地看,2017年上半年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即使貨幣發行的拐點在年初完成,上半年的流動性依然會對債券市場、基本面及風險資產起到再平衡作用。考慮到債券市場的監管加嚴以及剛完成一輪資產的調整,預計這些流動性進入實體尤其是通脹層面的概率較大,因此,2017年上半年債券收益率居高不下和通脹會形成新一輪的共線性,導致上半年市場機會相當有限。

下半年流動性波瀾消弭後,債券市場會逐漸向基本面回歸,債券的核心變量也從上半年的流動性會切換到下半年的基本面上。從2014年的經驗來看,一旦債券市場的核心從流動性切換到基本面,收益率會開啟一輪下行周期。更多的趨勢性機會,可能會集中在2017年下半年。

利率債的投資機會或在2017年下半年顯現,信用債的配置機會也將在下半年浮現。在華創證券看來,2017年一季度匯率、資金面、保險開門紅增速放緩、MPA考核都不利於於債市,這在二季度有望緩解,今年下半年債市可能有機會,同時盡管經濟增速會放緩,但整體信用基本面到了一個階段性底部,行業和個體分化越來越明顯,信用債和行業貝塔價值和個券阿爾法價值可以被充分挖掘,交易價值也由此產生。在品種選擇上,企業ABS,產能過剩行業中中等偏上、業績有明顯改善的企業仍有配置價值。但需要註意的是2015年公司債擴容期間部分新增的中小房企發行人、業績不及預期,母憑子貴出事的越來越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35

小程序失敗征兆已顯?相反,它正帶來互聯網生意的物種劇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6/161252.shtml

小程序失敗征兆已顯?相反,它正帶來互聯網生意的物種劇變
辯手李慕陽辯手李慕陽

小程序失敗征兆已顯?相反,它正帶來互聯網生意的物種劇變

短短一個月,它已經從最初爆火到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從眾望所歸到普遍看衰,一時冰火兩重天。

本文由辯手李慕陽授權i黑馬發布。

一、小程序沒那麽火

張教主沈吟道:“小程序就是要讓用戶’用完即走’。”用戶:“我們再也不回來啦!”

1月9日,小程序上線。短短一個月,它已經從最初爆火到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從眾望所歸到普遍看衰,一時冰火兩重天。對於流量如饑似渴的app創業者們來說,小程序不僅沒有帶來新的紅利,反倒有可能吸走他們的app流量,“坑”也是比比皆是:

1、真的“小”,頂多成為一個“殘次版”app,截取app的某一高頻場景功能。複雜的功能交互?搶占用戶的時間?不好意思你想多了,對於蘋果用戶來說,根本無法忍受在小程序和消息(im)之間來回切換的麻煩,總想著是不是有新消息了。張小龍沒騙你,如果不能用完就走,那就真的沒有耐心用下去了。

2、沒有流量可刷。小程序沒有集中的應用市場,別人做的第三方市場並不方便,群傳播效果非常有限,一時性起建立的小程序分享群們很快沒了聲息。

3、“粘性”難。蘋果小程序無法留在用戶桌面上,從歷史列表中去找小程序的體驗,和“訂閱號”查找一樣糟心,同樣糟心的還有搜索體驗。

4、錢途呢?小程序限制廣告行為和虛擬交易,極簡的交互也不支持複雜的業務邏輯——羊毛出在豬身上?不好意思你又想多了。無怪乎很多人說小程序沒卵用、就是給微信打義工,搞到最後自己的app反而被紛紛卸載。

但真有這麽坑?

二、第一波有點坑

第一批上市的小程序,主要四類:

1、成熟公司的防禦。

代表有大眾點評、攜程、今日頭條、豆瓣等,這些公司已經有了成熟的app平臺和流量體系,小程序則主要是截取其中的某一高頻功能,其意味看起來更像是防禦性的——如果我不做,萬一有投機的人鉆了空子、做了個一樣的小程序怎麽辦?對這些公司來說,小程序獲取新流量的用意沒那麽大,更多是試一試的玩票,是“政治意義”。

2、內容雜誌。

代表有桔子創投內參、輕芒雜誌、好奇心日報、得到等,用小程序閱讀的體驗確實比公眾號或h5好很多。可問題在於,這種閱讀也往往是沈浸而連貫的,和碎片而焦急的小程序場景並不相符。時間長了,大多數用戶恐怕還是會覺得直接從朋友圈看文章的碎片化閱讀最方便。

3、實用小工具。

代表的有春節大火的親戚關系計算器,這些產品都是功能明確的線上工具,也最符合“用完即走”。一些還是挺有創意的,比如玄派小說創作輔助、形色識花+、扭扭脖子,確實是垂直低頻,用戶不大可能專門為之下載一個app,小程序正正好。

4、垂直社區或電商。

比如coolbuy玩物誌、嘴霸子、小圖酷之類,這是很典型的垂直社區或電商打法。

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先行者中反面教材也不少,把小程序設計可能出現的毛病都淋漓盡致演了遍:

1、複雜交互功能繁多。這都是直接把小程序當app做的,做了那麽久app,底欄不放3個以上icon都不好意思的。

2、不做好頁面分享。這種天生就是不打算被好好傳播的,我想分享小程序給其他人,還得退回第一頁。

3、名字冗長生僻、不易搜索。什麽!居然還有名字是長串英文的,這是不大希望被搜索到吧?

4、技術支持不佳。這服務器端怎麽做的,硬生生把小程序體驗做得和普通h5一樣慢。

問題的背後,是開發者共同的迷茫:小程序究竟適合做什麽,怎麽賺錢?這是一個定位困惑。

三、獨有的價值?

所謂定位問題,就是很多創業者自己都說不清小程序是什麽,相對於app、公眾號、h5,它究竟有什麽了不起的價值(利益),讓你非做不可?

這是一個嚴重問題,小程序要想做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與開發者分利”的問題。沒有明顯的利益,開發者就很難有動力持續投入,生態就長不起來。訂閱號的生態長起來,就是因為巨大的傳播紅利,而服務號沒那麽多紅利,就不溫不火咯。定位問題具體看:

1、線上看來是個坑。

對於傳統的線上app開發者來說,最關註的無非是流量紅利和盈利轉化。首先,小程序基本沒有流量紅利,持續的活躍和留存也不容易;其次,沒有流量粘合廣告價值就大大降低,而小程序本來就限制廣告投放;再次,由於和蘋果結算的爭議,小程序對虛擬交易嚴格禁止,這就導致很多基於增值服務的玩法打不了。這樣看來,沒流量也沒錢途哎,只能做電商了,可為何不直接用口袋購物或有贊呢?

2、線下主要看推廣。

如果小程序主打線下,要實現微信說的場景,最關鍵是對b端(車站、公交、商店等)的公關推廣能力。b和c最大的區別,就是絕不會只是因為“產品體驗好”就立刻上馬,它涉及更加複雜的決策鏈和利益關系,需要推廣人員強大的溝通談判能力。更何況,眼下的小b們已經普遍用上了公眾號接h5、二維火等二維碼工具,開發一個小程序帶來的可能是顧客的便利提升,但對居於決策位置的商家來說——利益差別沒那麽大。用戶到長途客站掃碼支付這點,對用戶是巨大便利,對於推行者客車站卻未必是長期動力。所以,騰訊要麽自己有強大的地推(相對於c,2b的相對薄弱、商業理解的欠缺一直是他們的軟肋),要麽可以聯合強大的地推,否則一旦阿里醒悟過來也做一樣的事情,就真的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了。

3、沒有全民爆款,用戶習慣尚未養成。

想當年,公眾號不是一下子火起來的,一開始得用羅胖這樣的“爆款”來吸引用戶;微信剛推支付的時候,用戶很反感綁定銀行卡去微信,直到紅包出現了。要想讓全民了解小程序、習慣小程序,就必須有一個“全民爆款”,現在看來沒有。更何況,爆款本身也是對開發者們的教育,開發者們沒有一個好的樣板,只能處於懵逼狀態。

說到這,忽然想起:微信剛推出那會,我們完全搞不懂這東西有什麽用,已經有一個月500條免費短信啦;朋友圈剛推出那會,社交體驗還不如人人微博;公眾號推出那會,傳播能力遠遠不如微博大v……可是後來呢?

張小龍就是這樣,小火慢燉步步為營,他耗得起,只要下定了決心沒什麽會半途而廢。也許剛開始的小程序各種不靈光、反人類,但是我們只要知道他下定了決心。至於總是希望小程序推出幾天就出現爆款(否則就悲觀失望),這就好像希望一個男的剛對上眼就能讓女生高潮,否則就抱怨他活不好,這可能嗎?

小程序誕生的16-17年,免費平臺的“黃金時代”已成前塵憶夢,潛伏在種種現象背後的商業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而小程序可能加劇這種變革的到來,商業新物種正在誕生。

四、規則失靈的一年

2016,凜冬降臨,這是悲慟的一年。然而真正的危機不是“錢變少了融不到資”,而是既有的“套路”失靈了。

既有的“套路”:1、龐大的市場,時機正好的風口;2、快速的擴張,免費補貼達到市場份額領先;3、流量的變現,有那麽多用戶怎麽掙錢都行;4、資本的輸血,公司不掙錢的時間里就讓資本買單。

然而2016年我們看到:

1、市場足夠大就行嗎?

O2O和互聯網+們針對的動輒就是千萬億的市場,可是結果呢?撬動一點點都要付出沈重代價。事實是:市場足夠大和其中多少屬於你,完全是兩回事。

2、風口正正好就行嗎?

2016年是風口出現“最多最快”的一年,仿佛一時間什麽都可以是風口,但又轉眼都不再是風口。一擁而上一哄而散,一條賽道被稱為風口,轉眼便藍海變紅,資本變臉的速度更是比小姑娘還快。p2p、VR、問答、直播、共享單車……一夜之間“下半場”了,要“決戰收割”了。我們開始懂得,很多時候所謂風口只是資本鼓吹的投資熱點,這和真正的風口是兩回事

3、燒錢燒出市場份額第一就有用嗎,想怎麽掙錢都行嗎?

靠著巨額燒錢砸出75%市場份額之後,博湃卻難以在慘烈的價格戰中盈利,最終2016年4月折戟沈沙。一件從一開始就方向模式錯誤的事情,成為第一只是早死晚死的區別。

4、獲取流量紅利就行?

可怕的是,生命周期的下滑曲線來得比想象中更早,很多項目或許還可以砸錢刷出漂亮的新增,但這個中數據真假、多少留存,只有他們自己心中有數。來得快去得快、沒有粘性的流量,其實就不是你掌控的流量,那談什麽持續變現呢?

5、資本輸血了又怎樣呢?

空空狐等悲劇一再告訴我們,原來“忽悠”到一筆數字驚人的融資並不意味著創業成功,更不是走上人生巔峰,恰恰可能是誤入了資本的陷阱,成了人家的斂財工具。融資成功不等於創業成功,不活到最後一刻,隨時都是死。

更何況,資本已經漸漸不願買單,16年唯一的投資瘋狂出現在直播和共享單車。而在更多的領域,持續融資制造的“熱點”更像是擊鼓傳花的博傻遊戲和龐氏騙局,漸漸地人們學聰明了,沒有人接盤了。資本不再願意為漫長的免費和虧本時期買單,“融資依賴癥候群”沒活路了。

錢不是變少了,而是變謹慎了。創業者不是不行了,而是原有的套路失靈,他們還沒有習慣過來,遊戲規則已經改變。

五、遊戲規則在改變

2016年,兩個最經典的互聯網詞匯少有提及了。

一個是免費。

現在再有人說我是“免費”的,只能迎來一片冷眼,原因很簡單:

1、免費的底氣沒有了。

互聯網企業動輒敢提“免費”,不是裝逼,歸根結底還是成本太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計。砍掉中間環節、提升連接效率,這成本自然就下去了!巧妙分攤、分工外包,沒有店面沒有店員甚至都零庫存了,這成本當然就低多了!我獲得一個用戶就幾毛錢,我的平臺可以容納遠比線下實體多的流量,我就免費你怎麽著!

但現在,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就是,人口紅利終結了,流量的獲取成本高得嚇人,拉到一個真實用戶搞不好要幾百幾千了。一些品類的線上獲客成本甚至已經遠高於線下了。這下誰還敢免費?

2、免費的效用消失了。

過去之所以免費,無非是想通過“價格優勢”迅速切入市場、迅速鯨吞蠶食。但是現在,你免費別人就不能免費嗎?當一個市場跟進者無數,而每一個玩家都祭出“免費”大旗,它的邊際效益就沒有那麽高了。到最後,免費反而造成了囚徒困境,明明沒什麽效果,但你不敢不免費、生怕被對手搶了去。

3、免費的來源沒有了。

既然企業不賺錢,總得有人為你的“放血”買單,但是如前所述,投資人漸漸不願意陪你玩了,沒人買單了,這還怎麽免得了?

4、免費的未來沒有了。

免費的目的無非是獲取巨大流量,再通過流量本身或其它增值服務變現,但這里的前提都是流量的粘性和用戶的忠誠。然而,當產品以利益收買用戶、而並非本身的功能設計擊中用戶,這些用戶也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沒有粘性的流量、沒有忠誠的用戶、必須高成本運營去維系的數字,這又怎麽談的了持續規模變現的未來呢?

免費時代結束了,人們更多說的是什麽?我這個事情從一開始就掙錢,我的項目已經盈利了,我開始具有造血能力了,這是一個消費升級的時代、用戶應該為XXX買單。以前你還可以說,我獲得巨大流量就有價值了、盈利模式後頭再說,可到了2016年,說不清盈利模式無異於刷流氓了。

另一個是“平臺”。

羅胖在跨年演說中講的那樣,平臺的時代終結了,創業者開始從面轉向點。於是誰再說我要做大平臺,會被當做外星人一樣對待。

1、構建平臺的時間窗口已經過去了,人口紅利結束,巨大流量的爆發式湧入不再具備。

 2、構建平臺的成本變高了,特別是流量獲取成本太高。

3、構建平臺的競爭空間不大了,在BAT這個超級平臺面前似乎任何事情都難有壁壘。

4、構建平臺的資本信心消失了,資本們認為平臺戰爭已經基本結束、該到收割的時候了。

平臺戰爭漸漸停歇,人們更多說的是,我做的就是個生意,不過很來錢。

從免費到盈利,從平臺到生意,重回商業本質的征程開始了,遊戲規則改變了,權力與金錢的鬥獸場上需要新的物種。 

 六、新物種到來

不要忘記,在2016年的凜冽寒風中,依然出現了兩大熱點、兩大爆款、一個潛力股和一個幸存複蘇。

1、兩大熱點:直播、共享單車

直播:上半年的明星無疑是映客,從一連串閃電融資,到日流失從千萬級飆升到上億級的傳聞,再到沈澱資金玩起了金融產品的說法,創業者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社交媒體來錢更快、比遊戲受眾更廣的賺錢模式,再也不用等著用戶變多、再想其他方式賺錢了,“在線夜總會的秀場打賞”是杠杠的現金奶牛。而到了下半年,陌陌直接用數據論證了這個說法的可行,Q3財報顯示,增長迅猛的直播業務貢獻了 1.086 億美元的收入 ,從夜店華麗轉身變成夜總會之後,他開始收割了。

共享單車:上半年百播大戰,下半年萬車對決,摩拜、ofo和他們的跟進者把整個城市變成了五顏六色的決鬥場。盡管質疑聲從一開始就沒有停止,單車們依然一輪接一輪地巨額融資。而對於盈利模式,一個說法是單車的押金本身就可以做沈澱資金玩金融產品,另一個說法是單車回本極快,以最為昂貴的摩拜單車為例,第一代車輛的制造成本在3000元左右,每臺平均每天大約有10人到20人使用,只要撐夠5個月使用就能開始盈利。

2、兩大爆款:分答、內容網紅

分答:通過“付費提問+偷聽1元”模式加王思聰們的助推,分答在幾天內刷爆了朋友圈,更創造了 短期內快速斂財、巨額融資的神話。一段時間內,幾乎一大半的社交社區創業者都開始思考轉型“問答模式”,甚至認為這將成為和直播打賞一樣的現金奶牛。就在此時分答忽然消失,哥不在江湖哥已成傳說,而後續的模仿者幾乎沒有一個取得成功。年終盤點,分答模式更像是一群深諳人性的高智商創業者臨時起意的抖機靈。

內容網紅:從papi醬的天價拍賣,到同道大叔的一夜之間財務自由,從奇葩說老僵屍《好好說話》在喜馬拉雅的熱賣,到得到上咪蒙和李翔商業內參的成功,從羅振宇吳曉波的雙雄對決,到李叫獸成為最年輕的百度副總。一個又一個內容創業的個體成為爆款,令人驚羨。

3、一個潛力股:內容創業。

知識付費領域,喜馬拉雅、知乎live、在行分答、得到形成四國大戰之勢,過去一直玩不轉的知識交易似乎慢慢走通了。內容平臺的戰爭空前激烈,微信、微博、頭條、一點、uc、豬八戒、獵豹、百度、支付寶……幾乎所有的大小巨頭都先後投入內容。

4、一個幸存複蘇:O2O開始靠譜了。

手機後市場:一直不被看好的“低頻剛需”O2O領域枯木逢春,愛回收和回收寶先後獲得巨額融資;與此同時,手機維修領域閃修俠已經營收突破千萬。

醫美整形:2017年1月互聯網醫美平臺新氧宣布在2016年實現了整體盈利,對比2015年業務成本增長2.3倍,收入增長6.3倍,2016年12月份單月收入已經超過2015年全年收入的兩倍之多。

人們終於開始結束了“逢O2O必黑”的局面,而從O2O屍橫遍野中走出來的閃修俠們,再也沒有當年“免費補貼”的豪情壯誌,多了一分“低成本運營、快速盈利”的謹慎務實。

最好的商業模式,往往產生於最惡劣的寒冬。這些新物種的特征是:

1、做“點”的生意。聚焦某一細分市場,深耕細作務求吃透,不盲目擴張。

2、來錢快。縮短付費周期,流量立刻變現,最好用戶使用即付費(甚至使用前已經交了押金)。

3、規模微量交易,依然有價格優勢。從直播的打賞,到單車可以忽略不計的使用費,再到分答的1元,這些商家確實讓你付費,但每一筆都足夠小額、甚至還不如你平時發一個紅包。薄利多銷,賺的是一個生意的總體規模。

4、善於控制成本、擡高利潤。一方面是巧妙借勢、分攤成本,另一方面是利用規模經濟和經驗曲線壓低邊際成本。這其中典型是分答通過導入王思聰等網紅的流量,轉眼實現了巨額流量的獲取。

5、建立“規模之外”的壁壘。由於不能再通過燒錢搶份額形成“規模大網的壁壘”,這些公司更傾向於在核心資源、技術經驗等其它領域建立壁壘。比如單車領域的一個重點是車輛研發,迅速批量生產適應公共交通需要的“特種”車輛,成為一個技術優勢。

6、一開始就盈利,消除融資依賴。

新物種們從而從一開始就掙錢、解除對融資的依賴。盡管也許,他們不再有宏大規模的平臺,卻依然可以有宏大規模的交易,在這樣的模式下,創業者重新收回了話語權和主導權,資本真正成了錦上添花的加速器,而非雪中送炭的“活雷鋒”。那些不融資就不敢出來全職投入的創業者們紛紛死去,就像沒有斷奶的孩子一般脆弱,融資的溫室終究敵不過資本的寒冬。

從免費到收費,可不是拍拍腦袋那麽簡單,面對已經習慣免費、愛占便宜的廣大用戶,這是一個不大容易跨過的困境。

七、付費習慣的關節點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對於已經被免費服務們慣得口味刁鉆的用戶來說,讓他們掏錢可沒那麽簡單。常見的說法是消費升級了,新中產變多了、用戶的level上去、沒那麽屌絲了。

可層次變高並不等於“人傻錢多沒處花”,現實操作起來哪有那麽簡單,創業者們開始挖空心思。一個持續的、規模的付費生意,應該具有這樣的特點:

1、自然。付費應該符合人們的日常習慣,自然而然不違和,每一種互聯網上的付費生意都應該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只有這樣才能輕易突破他們的心理障礙。分答的1分鐘語音問答固然新鮮、但並不符合用戶日常習慣,而知乎live對應的是有門票的線下分享會、喜馬拉雅對應的是付費專業課程、得到對應的是購買簡報精縮版,這再自然不過。閃修俠對應的是修手機,共享單車對應的是租車,這都易於接受。

2、獨特的價值。付費應該給人充足的理由,讓付費和不付費形成明確區分。直播中打賞帶來的主播口播和青睞,帶來的是碾壓屌絲的優越感;每天聽喜馬拉雅和得到,為白領們制造了談資和裝逼的社交貨幣、對唯恐被時代拋棄的焦慮內心進行了精神按摩;手遊打到第九關,接下來必須花錢才能過,用戶這時的付費是因為巨大的沈沒成本。多巴胺、社交貨幣、優越感、恐慌焦慮、省時間(偷懶)、沈沒成本……一定有一種力量要被放大,給用戶痛苦和誘惑,讓他們掏錢。誠如最近網上流行的一句,灰產、網賺的核心,是男人好色,女人愛美,老人怕死,小孩怕笨,所有人都怕沒錢或錯過賺錢的“機會”。

3、預期明確、效果迅速。付費者想要什麽效果、如何立刻滿意,這個答案越簡單穩定統一,生意就越好做,用戶就越容易整體性的滿足——進而願意掏錢複購。為什麽在線咨詢和培訓很難做,那是因為用戶的預期因人而異、很難控制,讓他們統統滿意實在太難,這是非標業務最常見的隱痛。反過來看打賞業務,土豪一打賞立刻得到主播青睞、虛榮心滿足,持續打賞到一定程度可以獲得主播微信號、進微信群、到“小黑屋”看私人內容……這哪里是打賞,分明是付費社交,而且比陌陌探探之類的靠譜有效多了!用戶不需要潛移默化,他要的就是——想得到什麽、一花錢、立刻得到了甚至有驚喜。

4、有參照。用戶對於你的業務必須有一個“心理價位”,這來自對參照物的“錨定”,讓他們產生占了便宜的快感或“物有所值”的滿意感。這錢花的還不如我發一個紅包多,簡直太劃得來了!他花了500問到的問題我1元就偷聽了,太酸爽了!

5、社交性。對於新形態的付費產品,誰都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要通過大v站臺、社群傳染、社交分享、新聞pr等各種辦法讓用戶覺得,已經有很多人吃過螃蟹了,反響不錯!

6、緊迫與稀缺。這是常見的促銷手段,我們只賣這麽多,這個最近就沒有了!

7、便捷。付費行為要方便快捷到可以忽略不計,不給用戶太多的思考時間,這一點伴隨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普及已經越發明顯。

8、儀式感與驚喜。付費者需要對自己的付費行為產生強烈的認同肯定,而不是覺得“也就那樣”,這是複購的開始。對於羅胖的粉絲來說,付費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儀式感”滿足的過程。

9、關聯IP。IP是另一種品牌,咪蒙、papi醬、羅胖、吳曉波……嗯,只要和他有關我就買了,哪怕就是表達粉絲的忠誠和支持!

從這9點出發,我們努力幫助用戶形成期待、建立信任、培養習慣,扭轉“免費”的定勢思維,在接下來的小程序時代,這一點空前重要。 

八、張教主的野望

為什麽對微信來說,小程序非做不可?這里的戰略意圖是明顯的:

1、覆蓋更多的生活場景,特別是線下場景。小程序是用全天下創業者的智慧,去找到並拿下更多這樣的場景。這讓賺錢的O2O們,就有了空間。

2、向“非通用領域”進軍。不論張小龍是否承認,微信團隊確實是克制的,做的都是溝通領域的“通用工具”、“基礎設施”,是所有人的“需求最大公約數”。那麽,我們假設需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之間是一個巨大的區間,於是就有了“用戶比較多但不是全民”或“頻率比較高但不是最高”的“較大公約數”領域,也許為之專門做一個app太破費了,現在用小程序就可以拿下來。

3、基因補足。前面說過,騰訊最主要的問題在b端,在商業理解和商家溝通上,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小商家撐起了阿里的江山,而微信上只有失控的微商。但是通過小程序,發動更多具備較強2b基因和能力的公司,就可以很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這樣一件進可攻、退可守的事情,焉能不做?

九、小程序新物種

《創新者的窘境》一書說:當破壞性創新的新事物誕生時,人們依然會用被“原有主流價值網”過濾了的眼光去看它,就會覺得這有什麽用、太不靠譜了。同時新事物一開始很不完善,也確實顯得不靠譜。

你看,小程序不就是這樣嗎?開發者們依然用app舊有的套路去看小程序,當然覺得滿眼都是坑,因為小程序根本就不是app,這就好像你以狼的標準來要求哈士奇,肯定覺得它是個沒用的慫貨。

不妨換一個思路:

1、傳統的流量獲取手段不靈了,那麽你低成本獲客的核心就是“精確名稱的傳播”,以及傳播後觸發搜索的幾率,我稱之為搜索轉化率。簡言之,你的小程序推介要讓用戶得知即搜索、搜索即調用。

2、你無法下載在用戶桌面上(除了安卓),就只能“下載在用戶心里”,去搶占用戶某個場景的心智空間,於是品牌以另一種角色回歸,我稱之為心智轉化率。

3、不支持過於複雜的業務模型,你就羊毛還出在羊身上(而不是豬身上),縮短付費的鏈條不墨跡,擊中用戶、讓他用了就想付費——搜索即付費,調用即交易。我稱之為付費轉化率。

4、小程序的使用是焦慮的,總想著有沒有新消息過來,所以它更應該基於微信場景。

得知即搜索,搜索即調用,調用即付費,這是一個完整的商業鏈條,支撐這個鏈條的正是規模微量交易模式——8億人、每個人給我1元錢,就能打造一個傳說中的“現金爆款”。

這一切要想成為現實,微信還得做兩件事:

一是建立更好的搜索機制,包括歷史列表中對常用小程序的置頂;二是想方設法打通虛擬交易的關口,先讓一些小程序可以賺到錢,先活下來,這個生態才能做起來,財散人聚的道理大家都懂。

小程序不可平庸,必須好玩實用、直抓痛點,奪人眼球,這是一個產品經理恢複榮光的新商業時代,人性洞悉和大膽創新變得無比重要。如果說平臺模式是把自己建一個流量大池塘再想法賺錢,小程序就應該是放在微信汪洋上的水龍頭,8億用戶,我只抓一點賺。

小程序失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53

【食品飲料】劇變的食品行業:傳統巨頭業績下滑,潮流新品逆勢崛起瘋狂收割市場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826&summary=

【食品飲料】劇變的食品行業:傳統巨頭業績下滑,潮流新品逆勢崛起瘋狂收割市場

期,各大品牌已陸續發布各自財報。多家傳統巨頭在全球或在中國顯示出不同程度的下滑或者放緩,甚至有部分企業經歷了連續4年的下滑。巨頭多將原因歸咎於“經濟增速放緩,消費需求不足”或“充滿挑戰的宏觀經濟環境”。然而,縱觀全球與中國市場,均湧現出一批迅猛增長的新品,這些耀眼的新星在逆勢中崛起,瘋狂吞食巨頭的市場份額。巨頭與新品的反差,我們要問:究竟是市場在下行,還是巨頭不行了?那些新品又是如何逆勢崛起?

 

本文從全球行業的數據中分析當前的食品行業的整體形勢,揭示巨頭下滑的真正原因,及當前新興品類與企業上漲的真正的秘密,以尋找到食品行業當前的增長方向與動力。

 

巨頭在下滑


根據雀巢公布數據,2016年銷售額為895億瑞士法郎,排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只有2.4%,遠低於5%的計劃。2016年雀巢在大中華區銷售額與2015年相比下降了7.4%。


相比於雀巢,可口可樂日子更不好過。2016全年銷售額同比下滑5.49%,可口可樂全球業績已連續4年在下降。

 

其他巨頭的日子似乎也沒好到哪里去,億滋國際總收入同比下降了12%,雖有JDE剝離的因素,這是億滋在過去的13季度里連續下滑;此外,通用磨坊,瑪氏皆表現不佳,好時更是折戟中國市場。

 

中國的傳統巨頭表現更堪憂。康師傅整體業績自2014年就開始出現連續下滑,2016年前三季度利潤更是巨幅下跌32%。此外,統一,中國旺旺,娃哈哈同樣是在2014年開始遇到了拐點並持續下滑至今。


至於下滑的原因,各企業的財報中最常見的字眼是:“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放緩,消費者需求減弱。”


需求真的在減弱嗎?


全球經濟仍舊疲軟,是不可爭議的事實。連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速都在放緩。中國經濟增速從2013年的10.6%降到2016年到6.7%。

 

食品行業也受牽連,歐睿信息咨詢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食品行業的增長降至10年來最低,僅為1.1%。凱度的數據也顯示“2016年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年銷售額增長2.9%,低於2015年3.5%的增長,成為近10年的新低。

 

但是,盡管是全球與中國的數據雖有所放緩,但仍是持續的增長,並非下滑,尼爾森在解讀“2017中國消費趨勢”中也表示“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也非常明顯,是71%,表明消費的意願比較強列。” 這意味著中國的消費者的需求不僅沒有減弱,反而總體是在上升。歐睿的數據同樣顯示了,部分品類在快速的增長。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追求更高品質、更健康食品飲料,因此在放緩的大環境下,依然有部分品類快速增長。


休閑食品:萬億級市場


近幾年可以說是休閑食品大爆發的時期,與整體食品行業的增長曲線背道而馳。

 

在美國,隨著個人化,生活節奏加快,就餐單元人數縮小等的影響,“正餐零食化(意譯自:Snackification)”正成為迅速崛起的浪潮。在中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化等影響,也為休閑食品創造了巨大的增長空間。

 

風味零食,堅果類零食,什錦幹果仁零食這三種品類是零食增長的主力(然而甜食糖果和冰淇淋卻持續下滑)。Innova Market Insights數據,全球水果零食新品的市場份額增長了一倍以上,從近8%到現今接近18%。水果零食的增速僅次風味零食和堅果/種子零食。


據Packaging Strategies報道,2016年零食市場規模達870億美元(應指北美),零食的消費占據了全美51%的食品消費,而這一比率在2015年的時候才占40%。

 

中國休閑食品的規模同樣驚人,中國休閑食品行業的零售市場規模在2010年是4014億元,2016年中國休閑食品行業零售市場規模可達8224億元,預計2020年達到12984億元。


替代飲料:未來三年將擴大一倍


 

替代飲料應是飲料行業增長的亮點。

 

同樣是受消費者更加追求健康,尋找替代傳統高熱量,多糖飲料的影響,替代飲料變得越來越受歡迎,替代飲料目前以植物水與NFC果汁為主。Zenith Global 的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替代飲料的銷量猛增21%,達到27億美(Euromonitor預估22億美元),並且有望在2020年時整體市場擴大1倍,而5年前此數據僅為5.33億美元。

 

其中“椰子水”顯然是明星,目前占據整體植物水的體量達96%。可口可樂與百事也早已意識到此趨勢,可口可樂將椰子水品牌Zico收入囊中;百事也在布局,ONE椰子水,Kero Coco椰子水被先後拿下。以上幾家加上Vita Coco主導了全球替代飲料的市場。

 

在國內我們也看到了眾多椰子水的入場,包括Vita Coco在2014年由華彬集團引入中國,並刮起一陣熱帶風潮,隨後多家新品入場。椰子水的火爆給傳統椰汁巨頭椰樹更是帶來不小壓力。

 

NFC果汁的市場同樣具有潛力,根據2016年9月19日利樂發布《利樂果汁指數》報告稱“全球範圍內100%純果汁市場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12-2015年,功能型100%純果汁產品年複合增長率為31%,以蔬菜汁作為主要成分的新產品年複合增長率則更是高達43%。"天然健康"成為消費者選購100%純果汁的首選因素。”


功能性食品:寡頭走向多頭


備註:本文功能性食品泛指保健食品,膳食補充劑,能量飲料及其他功能性食品。


保健食品與功能性食品的上升,與消費者收入和自我健康意識的提升有著緊密關系。


Orbis Research數據顯示全球保健食品在2015年時市場規模達到1838億美元,並且預計2020年達到2950億美元。


思略特預計未來五年中國保健食品市場將新增1000億元市場規模;功能性食品將突破萬億元規模(見下圖)。


 

其中,能量飲料向來備受關註,英敏特發布的《運動及能量飲料2016年度回顧》,能量飲料持續增長,2015年,全球能量飲料市場勁升10%。而中國能量飲料的消費增速最快,年增長率則達到驚人的25%,幾乎是美國消費年增長率的4倍。消費者能量飲料的需求上升,尤其對天然的能量飲料的強烈興趣,更是激發了全球行業的創新。能量飲料產品的數量在2010至2015年,增長了29%。


傳統上,在能量飲料領域,幾乎是紅牛在全球一家獨大,近年,不管是在全球還是在中國市場均崛起了有競爭力的挑戰者。功能飲料市場進入了多頭競爭的時代,共同促進了市場的壯大。


酸奶與乳品替代飲料:無限前景


酸奶與乳品替代飲料在乳品的整體下滑的背景下高速增長同樣引人註目。全球乳品市場基本呈下滑的勢態,歐睿數據顯示,全球乳品在2015年零售市場下滑9%,下滑趨勢也延續到了2016年。以下對酸奶與乳品替代飲料分別進行介紹。


酸奶



歐睿的數據,中國酸奶市場經歷了高速增長期,2015至2016年酸奶銷量增長25.6%,是7年來最高增幅,與此同時,2016年酸奶的銷售額也已基本趕上牛奶。2016年酸奶市場規模約為1000 億,2020年更將達到1900 億。


 

但歐美市場與新興市場是呈現不同的態勢,酸奶品類在歐美是放緩,在美國甚至是下滑。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希臘酸奶”於2016年在美國卻仍保持雙位數增長,希臘酸奶以美元計價的銷售額從2010年的3.91億美元的猛增至2015年的37億美元,維持同樣的增長趨勢,相信2016年希臘酸奶已經占有超過50%的酸奶份額,不排除在2017年開始將驅動北美的酸奶的整體增長。


乳品替代飲料


乳品替代飲料與植物蛋白飲料有不同的定義,但這兩類目前基本上都是指豆漿、巴旦木奶、燕麥奶、椰奶等等,通常可默認兩名稱指同一類產品。不過,從文義上說,乳品替代飲料亦可以包含羊奶,駱駝奶等這些非牛奶品類,因此,乳品替代飲料含義更廣。


 

BCC Research的報告顯示:全球替代乳類飲料市場規模,預計從2014年的58億美元到2019年達109億美元,以13.3%的年複合成長率擴大。而亞太市場在2013年已占據全球50.4%的份額。另據Technavio市場研究公司的統計,巴旦木奶是增長最快的品類,未來幾年年複合增長率約為15%。

 

杜邦市場策略經理莫小燕指出:“10年以來,中國植物蛋白飲料市場銷售額和銷量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為24.4%和21.3%。2015年銷售額的年增長率將28%。預計到2019年,中國植物蛋白飲料市場規模將達到1594億元左右。”


一邊是下滑的巨頭,另一邊是增長的數據。究竟是誰在主導著市場的增長?

 

逆勢下,誰在收割市場?


細分品類的強勁增長,也為下一個食品巨頭的誕生創造了條件。相應的,部分企業的興起,也在促進其所在品類的上升。這些逆勢崛起的新星,在行業放緩的趨勢下,尤顯閃耀。也正是這些崛起的新品在瘋狂的收割著傳統巨頭的市場。


逆勢崛起的新品


零食類之三只松鼠


零食類本已是全球,中國市場的一片紅海,但是在中國,近年不斷湧現出零食品類的巨星,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百草味,來伊份硬是在這片紅海中打出更大的一片天。它們的模式不盡相同,成長多帶著“線上”或“新零售”的概念的光環,然而,它們共同的特征都是精選“高品質產品”,在產品,包裝,用戶體驗上充分創新,讓傳統零食行業呈現出全新的風貌。在這些新興的零食企業中,創立時間最短,增長最快速的無疑是三只松鼠。


2017年1月11日,三只松鼠宣布其2016年年銷售額突破 55 億,凈利潤達 2.63 億。然而,這家公司成立才不滿五周年。其增長速度幾乎是每年翻一翻。


“互聯網”,“電商”,“年輕化”,“口碑營銷”均是形容三只松鼠成功的關鍵詞,章燎原表示,“三只松鼠的成功在於每一步都踩在了互聯網發展的節奏上”。


三只松鼠的成長史,無疑與電商興起帶來了消費者的購物模式徹底轉變的時代有著莫大的關系。在《松鼠老爹與三只松鼠:互聯網品牌IP化、人格化運營之路》(鼠念念著)一書中描述老爹對於時勢的判斷,現在回顧無疑是非常精準的判斷:

 

他對傻子瓜子、洽洽、來伊份等品牌做過很長時間的研究,這些品牌幾乎是每隔十年而產生的。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時,沒有人敢在街上做買賣,膽大的年廣久就把傻子瓜子做得風風火火;

 

90年代中國的超市剛剛崛起,洽洽把產品裝成小包放入超市,解決了散稱零食的隨意性,給人們帶來了便利;

 

2000年後中國市場上出現了連鎖經營,來伊份在線下做起了門店鏈鎖,給消費者帶來了更為便捷的購買方式和更加專業的服務。

 

這些每隔十年誕生的新產業不斷地刷新和顛覆著食品行業的銷售模式。但是如今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在章燎原看來,網購的崛起必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三只松鼠的“營銷”常被人津津樂道。然而,章燎原卻這樣說:“營銷150分,產品也要做到100分!”三只松鼠的產品體驗,購買過的消費者大都有共同的感受,相較於普通的同類型產品,三只松鼠品質更優,包裝設計也更加年輕化。像夏威夷果自帶“開果器”、提供濕紙巾等,在許多細節上超出用戶期待,因此,能讓三只松鼠在一次次消費中,不斷獲得一個個忠誠的客戶,並且引發口碑的傳播。

 

三只松鼠的增長勢頭,以及對於供應鏈,研發的全方位投入,同時開始布局線下的戰略,讓我們看到它成長為百億,乃至全球化的千億級企業的可能。


替代飲料之唯他可可(Vita Coco)


替代飲料最大的明星莫過於“唯他可可(Vita Coco)”,自2006年起在全球刮起一陣陣清涼之風。

 

先看它的數據:

 

2006年,唯他可可迅速崛起,雄踞北美利樂包椰子水市場的頭把交椅。

2009年,唯他可可以超過60%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於業內其他品牌。

2014年,唯他可可與華彬集團合作,進入中國市場,並在2015年取得1億元銷售額的業績。      

2016年,唯他可可全球業績可達10億美元(Bloomberg報道),幾占全球1/2的份額。

 

被稱為“椰叔”的印尼三務中國區經理胡偉彬在FBIF研發微信群里描述過椰子水引爆北美的原因:


為啥椰水在美國會火起來?椰水這個產品其實在1994年的時候巴西就已經把椰水裝到利樂包里了。九十年代末期的時候美國就已經有東南亞的易拉罐椰水了。


但為啥一直都沒火反而等到2008年左右才火了起來?三片罐、易拉罐或玻璃瓶的椰水在美國一直以來都是屬於在亞洲超市銷售的特色地方產品,喝起來根本不像椰水,怎麽喝怎麽像甘蔗水或是馬蹄水,而且配料表也不幹凈。


直到利樂包的椰水出來市場時,美國的主流消費者才註意到椰水這個符合他們需求的產品。第一配料幹凈,第二包材符合環保訴求。


而且加之椰水在美國做初期推廣的時候,最早出現的地方是瑜伽館和健身房,以天然運動飲料的形象出現在主流大眾的視野中,主打天然補水、補充電解質、低熱量這樣的賣點。


這個形象推廣在美國就花了至少三年的時間做鋪墊,之後加之Vita Coco請了各路明星做代言做股東的,生生把椰水做成了帶明星光環的潮飲,所以才火了起來。椰水第一把火了是因為天然運動飲料 + 潮飲這樣的元素。


總之,Vita Coco的成功幾個因素:產品符合健康概念,包裝符合便利、環保訴求,帶有明星光環的營銷,促成了它成為潮飲。


功能性飲料之Monster(魔爪)


Monster Energy(魔爪)是一款漢森公司生產的高能飲料,是近年少有的能與紅牛匹敵的能量飲料。

 

峰瑞資本副總裁黃海在《那些穿越經濟周期的爆品零食,有一個共同的秘密》一文中評價Monster為“21 世紀至今美國食品行業最亮眼的公司”。文中描述Monster的增長:“Monster Beverage 的股價從 2004 年的 1.36 美元上漲到 2016 年的 160.78 美元,漲幅高達 117 倍,成為美國近十年來增長比例最高的股票。在美國飲料市場,Monster 作為 21 世紀的新興品牌,其市場份額(39%)僅次於紅牛(43%)。”

 

雖然,從2016年的財報來看,在美國的增長嚴重放緩,然而,並不阻礙Monster在全球市場一路高歌猛進。2016年Monster Energy的全球銷售額為30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12%;毛利率更高達63.7%。

 

Monster故事開頭是“一個無人知曉的企業,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南非商人收購”。然而,其成功的開始,最不可忽略的因素是戰略上的轉型,“漢森天然飲料公司”(Hansen's Natural)一家普通的果汁、蘇打水生產企業開始意識到“流行趨勢後面‘賣糖水’註定沒有出頭之日。” 因此,在1997年,漢森公司決定,轉型能量飲料市場,推出名為“漢森能量飲料”的產品。然而,第一款功能性飲料並未取得成功,並且煎熬過五年後,才意識到勢必要脫離原有的企業名稱給客戶的品牌認識,脫胎換骨,連自家公司的名字也得拋棄,最後才有“Monster Energy”橫空出世。

 

其後的一系列策略讓“Monster Energy“一步步走向能量的巔峰。總結Monster的主要成功因素:


第一、極富遠見與魄力的轉型:早在1997年就開始大膽試水不被眾人看好的領域。更早的進行市場的試錯並積極調整策略。

 

第二、極具沖擊力的名字與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形象

 

第三、贊助最酷的運動,強調“釋放野性”,更符合美國文化,成功打造吸引年輕消費者的附著力。

 

第四、可口可樂收購Monster Beverage 16.7%的股份,使得Monster得以利用到可口可樂在全球強大的分銷網絡,迅速進軍全球,快速實現“購買便利性”。


酸奶之Chobani


 

自2007 年 Chobani 推出之後便開始了它風靡世界之旅,2016年它占據了全美 50% 的希臘酸奶市場份額。在美國酸奶呈下滑的趨勢下,Chobani為代表的希臘酸奶卻每年保持雙位數的增長,希臘酸奶以美元計價的銷售額從2010年的3.91億美元的猛增至2015年的37億美元,在北美它瘋狂的搶占傳統巨頭達能與通用磨坊的酸奶市場。

 

Chobani的成功也同樣離不開消費者對於更健康,更優質產品的追求的消費趨勢。Chobani正是精準定位自己為高品質,高端,健康的酸奶,彌補了市場的巨大空缺。

 

它的創始人,來自土耳其的烏魯卡亞對於產品追求如喬布斯一樣偏執,對於每一個細節的強迫癥式的把控,讓他徹底顛覆了酸奶行業。它的顛覆在哪里?

 

第一、從極致的產品開始

第二、包裝也要一樣完美

第三、拒絕希臘酸奶的傳統渠道,推向大眾市場

第四、營銷更要引爆市場,充分發揮口碑傳播效果

第五、完全掌握的供應鏈與生產,降低成本,建立壁壘

 

每一步的精心設計,一系列的組合措施,讓Chobani成為北美近年最成功的食品企業之一。


這些成功崛起的企業以及成功的原因,預示著食品行業與消費者深層次變化。


勢不可擋的潮流


不同的新興企業,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品類,但幾乎都反應出相同的市場趨勢:消費升級,高端化,健康化,年輕化,電商化。這些潮流也同樣的體現在巨頭的細分品類當中,下滑的巨頭中也有不乏符合當下潮流的獲得高速增長的品類或業務(包括雀巢的健康科學業務,可口可樂在北美的高端酸奶,億滋的電商業務等等)。

 

這些勢不可擋的潮流,也同時在揭示著傳統巨頭下滑的其中一個原因:在過去,新興市場或傳統渠道是巨頭業績增長的驕傲,現今新興市場或傳統渠道反而成為部分巨頭的業績的拖累。

 

唯有順勢而為才是轉型出路。這些趨勢既包括了產品的全面創新升級(產品+包裝+營銷),也意味著渠道的變革。


消費升級,高端化,健康化,年輕化,電商化等這些關鍵詞的背後,或許還有一個更大的秘密,即千禧一代已成為消費的主力,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更加追求個性,更註重消費品質,更懂互聯網,他們才是電商的消費主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了持續的收入,正在迅速充實著中產階級的隊伍。


新興一代展示出與上一輩完全不同的消費理念與生活習慣,這是這次潮流中最值得關註的特征。揭示著巨頭下滑的最根本原因。至此,你是否依舊相信巨頭下滑的原因是“經濟放緩,消費需求減弱?”


以下的一些建議,對於食品企業追求長遠的增長也許有一定的幫助。


創新——基業長青之路


創新,創新,再創新


Chobani,Monster,Vita Coco與三只松鼠代表著不僅僅是消費的升級,更應當代表著不同細分領域里因創新而脫穎而出的成功企業。總結它們的成功,除了“創始人高瞻遠矚,布局更長遠的未來”值得稱道以外,有如下共同的因素值得學習:


“全方位的創新”


創新,遠遠不止於產品本身,也包含著包裝,品牌形象,營銷,乃至生產與供應鏈的全面創新升級。


對於企業,更重要能力應當是“持續的再創新”的能力,任何一種技術,模式,某一個點上的獲取的優勢都可能會過時,這迫使著企業要不斷在更多點上獲取優勢。這也是為何巨頭無法躺在過去的成就上高枕無憂的原因。


“創新”是近年的高頻詞。然而,應當處在最前沿的創新是“科技”。


科技驅動創新,打破夢想的邊界


研發是一個產業的基礎,而科技卻是研發的基礎。一個品類的誕生與崛起,無一例外的需要科技的突破與大規模的應用的實現。科技的進步,讓創新與設想突破傳統的邊界。從商業的角度來分析,技術的突破與規模化的應用是搶占市場制高點的契機。


科技:顛覆與創造產業


在歷史上,無菌加工及包裝技術給食品行業帶來的變革是具有顛覆性的,它甚至創造了新的產業。

 

瞬間超高溫無菌加工技術被美國食品工藝研究所譽為50年來(1989年)食品科學中最重要的成果。而利樂正是無菌包裝及加工技術領域的先驅。也正因利樂的技術支持,讓中國內蒙古的奶源可以源源不斷運送到廣闊的全國市場,伊利與蒙牛得益於技術的進步與利樂的支持,迅速崛起為全國最領先的乳品企業。

 

如果說乳品的革命是利樂這家老牌企業的過去時的話,那麽,替代飲料的變革是又一輪偉大的進行時。

 

相似的技術也應用在了椰子水領域,椰子水一旦打開極易變色,變味,變質,使得長期以來椰子水只在熱帶地區流流行。但利樂從加工,灌裝,到包裝的全面技術支持,讓椰子水更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的風味,並且,極大延長貨架期。 “利樂鉆”這款適合“在途飲用”的結合眾多科學技術的包裝幫助椰子水撬開美國的市場,並開始風行全世界。


現在如今在市場上看到的主流椰子水,Vita Coco,Zico椰子水,Malee Coco, ONE椰子水,Kero Coco椰子幾乎清一色的“利樂鉆”包裝,椰子水這個品類的興起,利樂功不可沒。


除了無菌加工技術,冷凍幹燥法,脫咖啡因技術等無不在過去和現在改變著食品行業。


而在當下,互聯網,物聯網,醫學,生物等行業與食品的融合更是在加速推動世界食品的演進。


食品與營養、醫療、互聯網的融合


跨界最顯著的,並且將影響最深遠的或許是食品與醫療的結合。


隨著精準醫療的大熱,一方面,普通功能食品進階到醫療食品(Medical Food)來預防和輔助治療特定疾病,例如2011年成立的雀巢健康科學(Nestlé Health Science)針對衰老、神經性疾病、嬰幼兒疾病、肥胖、術後修複、胃腸道和代謝相關疾病等研發醫療食品。另一方面,通過分析個人表型、基因型大數據定制個人營養解決方案也在湧現,例如:基礎型Mosaic Nutrition定制維生素、中端Habit定制膳食方案、高端碳雲智能數字健康管理平臺等。

 

在2016年,雀巢更是花1.3億美元收購醫療器械公司Phagenesis,還與韓國三星集團宣布合作探索營養科學的潛力和數字傳感器技術,開發一個新的數字健康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更個性化的營養、生活方式和健康建議。


令雀巢欣慰的數據是,健康科學業務在雀巢公司比重逐年上升,這項業務2015年的銷售額達到40億瑞士法郎左右,占到雀巢總營收的4%以上。

 

更加深入的技術研究與跨界的融合將是食品行業科研的重大趨勢,也將在未來更加迅速和徹底地顛覆食品行業,這種速度或許像電商席卷全球的速度一樣的快,一樣的令人猝不及防,一樣令人不可預知。對於食品企業而言,毫無疑問,欲占領未來的制高點,無疑要站在科技的最前沿。


基業長青之路——企業的價值與使命


姜汝祥在給《基業長青2-基業為何不能長青》作的序中說到:“真正說服我的,是柯林斯對“使命”與‘價值觀’的強調,很多偉大的公司當年都是出於比賺錢更崇高的目標而創建企業的。醫藥巨頭默克公司的創始人喬治•默克二世一直孜孜以求地想要治病救人…”


健康,營養,天然,歡樂,簡單等等,任何一個對於消費者有利的詞,不應當僅被視為炒作的概念,反而,應該是食品企業天然的使命。


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越來越受人追捧;天然食品飲料的崛起更是因為人們厭倦了不健康的食品;零食越來越受歡迎,以至於出現“正餐零食化”。不可否認,大眾的飲食生活,營養健康,甚至於身心的愉悅將越來越依賴於食品企業。對於食品企業而言,機遇與責任並存。


從商業邏輯來想,如何尋找下一個“流行的它們”?無非是不斷挖掘對客戶真正有利的需求並滿足他們如此簡單。


當所有食品的企業的使命是為了不斷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健康的產品,帶來更多歡樂,又何懼世界的萬千變化?

 

參考資料


本文寫作過程中參考資訊、新聞性文章109篇,搜集27家主流企業年報的相關新聞。由於篇幅太長,無法在本文中全部展示,這些信息對於有興趣研究當前食品行業趨勢的業內朋友或有幫助,有興趣的朋友可聯系作者獲取。(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35

2017年樓市格局劇變:弱二線、三四線成交躍進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07/1180037.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樓市)市場格局2017年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2016年一季度,一線城市成交面積占比為5.2%,二線城市成交占比34.7%,三四線城市成交占比為60.1%。而到了2017年9月份,一線城市成交占比2.4%,二線城市下降到30.9%,三線城市卻增加了。”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在“相信未來”2018丁祖昱評樓市發布會上稱。

據克而瑞監測,50強房企最青睞的三四線城市是佛山、無錫、常州、嘉興、紹興、惠州、南通、東莞、昆山、煙臺、珠海等。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報告顯示,2017年,弱二線、三四線城市繼續輪動式上漲,支撐著全國樓市總體余溫尚存,全國房屋銷量、均價、購地、新開工等諸多指標仍然保持正增長,但多數增幅較2016年有所收窄。

格局劇變

“因城施策”的調控政策令房地產市場格局在2017年發生劇變。在重回一二線不久後,弱二線、三四線城市卻在2017年為房企貢獻了飄紅的業績。

2018年1月4日,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在他的朋友圈稱,“融創華中區域集團:進入武漢2年零4個月,就位列武漢市銷售權益金額第一,創造了一系列奇跡。2018,繼續深度參與大武漢複興。”

除了武漢,孫宏斌點贊的區域還包括西安、杭州、海南以及廣深、西南等。在一線城市幾乎成交腰斬的時候,孫宏斌提前布局的弱二線、三四線城市保證了融創中國的銷售額。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融創中國通過拿地或收並購方式,首次進入鄭州、寧波、南寧、佛山、東莞、廣州、深圳;2015年,融創首次進入武漢、海南、南京、成都、太原、合肥。也就是說,孫宏斌早在2015年及2016年就註意到二線城市以及三四線城市發展機遇。

一直在三四線城市頗有運營心得的碧桂園,在2017走到房企銷售額排行榜首位。

丁祖昱感慨稱,2017年市場成交格局劇變,一線成交腰斬,二線城市漲跌互現,三四線城市則相對火爆,很多四線城市可能比三線城市漲幅還要大。

中國指數研究院也註意到,2017年,熱點一二線城市在嚴厲的政策調控下成交規模明顯縮減,部分溫和二線及三四線城市釋放發展契機,50家百億代表企業布局在二線及三四線城市業績貢獻占比分別為61.2%和18.2%,較2016年增長5.4和1.0個百分點,一線城市則下降6.3個百分點。

三四線城市的活躍緣於“因城施策”的調控政策令不同城市有著不同境遇。上海易居研究院監測顯示,按城市層級來看,2017年1-11月,一、二、三線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分別為2161萬平方米、12629萬平方米和6397萬平方米,同比跌幅分別為42%、22%和11%。其中,一線城市跌幅最大,主因是嚴格的預售審批制度導致新盤供應量較小,次因是嚴厲的調控政策抑制了部分購房需求。二線城市的成交也出現明顯下降,主要也是受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影響。三線城市成交跌幅最小,這和此類城市購房政策相對寬松以及棚改貨幣化等利好因素有關。

受嚴厲調控影響,一線城市的去化周期甚至比二線、三四線城市要大,這也可以解釋2017年下半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0城房價指數中,一線城市指數率先下跌的現象。上海易居研究院報告顯示,2017年10月,一、二、三四線8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銷比分別為11.9、10.7和10.9個月,相比9月均有所反彈。觀察2017年這三類城市的存銷比數據,縱向基本上都呈現在低位微小反彈的態勢。

三四線隱憂

因三四線市場的火熱,房企戰略布局再度出現重心向三四線下沈的現象。

中國指數研究院報告顯示,房企拿地城市重心由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下沈。50家百億代表房企2017年三四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145%,樓面價同比增長53.9%;一線、二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63.0%、46.7%,占比分別降低0.7個、11.3個百分點,受制於“限價、競配建、競自持”等政策影響,樓面價均有所降低。

恒大地產土地儲備變化也有所顯現。財報顯示,2016年其一二線城市項目數量占比52.2%,三四線城市占比47.8%。截至2017年11月,恒大一二線新增土儲合計占比30.7%,三四線城市新增土儲占比69.3%。三四線城市中萊陽、徐州、滄州和佛山新增土儲規模最大。

“三四線城市布局以前關註點主要是恒大、碧桂園。去年突然我發現好多企業在爭三四線,溫州的中糧、起步於浙江杭州的祥生也在爭三四線,包括佛山、無錫、常州、嘉興、紹興、惠州等。但現在找不到真正的藍海,非常困難。”丁祖昱表示。

上海易居研究院認為,2018年全國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增幅預計在3%左右。

主要原因:一是考慮到弱二線與三四線補庫存的動能仍存在,長尾效應明顯;二是部分一線和強二線城市房價下跌明顯,地王被套的,將會導致地市成交量低迷;三是兩部委要求各城市按不同去化周期調整推地進度,隨著市場逐步降溫,各地方政府供地節奏存在變數;四是參考歷史規律,同樣是樓市降溫年份,2011年三四線城市樓市慣性上沖,地市成交量大,而2014年三四線樓市降溫更快,庫存高導致土地成交少,估計2018年土地增幅前高後低。

隨著樓市調控城市範圍的擴大,上海易居研究院預計,在2018年,最早調控的一線與強二線城市成交量出現小幅回落,弱二線與強三線城市成交量出現中幅回落,弱三四線城市成交量出現小幅回落。

按照2017年5月國務院常務委員會提出的未來三年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500萬套目標來計算,這將每年帶來2.3億平方米去庫存規模,繼續為三四線樓市帶來一定程度的支撐。總之,2018年商品房成交量將下跌,但預計跌幅不大。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調控的重點也開始蔓延至三四線城市。近日來山東省東營、聊城等城市加入限售行列,山東已有八個城市發布樓市限售措施,多數地區執行本地戶籍居民兩年、非本地戶籍三年的住房限制轉讓政策。江蘇揚州將本市戶籍居民第二套住房及以上、非本市戶籍居民第一套住房及以上的限售期限由原規定的兩年調整為三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王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9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