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复星四人行:不可复制的星光模范生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27/HTML_0MA5NN9X8FUW.html


可口可乐的假说,同样适用于复星集团。这是我们在历时半年多的观察和采访之后,对于这家中国最为典型的综合类公司的直观感受。

所谓可口可乐的假说,即那段著名的“烧厂论”——如果一夜之间,可口可乐全球的工厂都被烧毁的话,只要可口可乐的品牌依然存在,它就能在一夜之间重建。在商业牛人的语录中,与这句齐名的则是IBM公司的小沃森版本的“烧厂论”,小沃森的意思是,竞争对手可以夺取他的财富,甚至烧掉工厂,但只要留下他的人,他就可以重建IBM。

复 星的四人创业团队有着让外人羡慕的,神奇的,“巧合似的”,“不可复制”的互补。这种互补所构成的能力,锋利却不鲁莽;谨慎却不守旧。与可口可乐的品牌, 小沃森的个人能力一样,复星的“四人行”将是“一夜重建”的重要筹码,唯一不同的是,到时建立的新复星或许不是以钢铁、地产和医药为主营业务,而是别的什么组合。

今年初,在引进日本综合商社伊腾忠构建杉杉集团的未来发展路径时,杉杉集团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郑永刚曾述及其对复星的看法,这位浙系的商界老大哥,不无羡慕地评价说:“复星的发展是不可复制的,他们的四人团队也是不可复制的。”

四人行的秘密

如果细解复星创业团队的特点,你大约也会赞同郑永刚的说法。

首 先,这个团队在创业之前共享了一段知根知底的复旦大学同窗生涯。汪群斌与范伟是室友,而他们与梁信军是同班同学,三人都是复旦遗传工程学专业的学生。而郭 广昌和梁信军毕业留校后都在复旦校团委工作,有着上下级的汇报关系。除此之外,他们还都是浙江人。在大学所派生出的常见关系——室友、同乡、同班同学、社 团同事中,很巧合的是,他们占全了。非亲属关系的商业合伙人中,很少能够“撞见”如此肌理交错的渊源。在大学之中形成的关系,是最为牢靠的关系之一。大学 的同窗生涯奠定了四人之间的信任基础,而创业者间最忌猜忌,那就不和谐了。

其次,四人之中,郭梁善于对外,汪范精于内务,性格上有些天然互补。

即便是外放型,郭梁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郭广昌的激情是内敛的,而梁信军的激情则更为奔放。作为类PE公司的“领头人”, 复星的董事长郭广昌不像巴菲特那样有着“可乐汉堡”的鲜明的个人标签,大多数时候,你甚至可以认为他的语言过于朴实;但一场对话中, 他总能说出几句让人惊艳的话,例如,“萧条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太繁荣,繁荣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太萧条”,“投资的本质就是投资壁垒”,“‘大’在中国有时是一 张牌”。更多的时候,他可以将众多问题回归到一些常识性的认识上,这考验的是言者的理性与定力。对于一家行业涉猎宽泛的综合类公司而言,身为船长,郭广昌 不能在商业上浪漫过度,但又不能没有想象力,正如他说的“理想主义是目标,实用主义是道路”。

四人之中最为雄辩的,当属公司的副董事长兼 CEO梁信军。梁有些南人北相,似乎天生有种大捭大阖的语感。梁信军博闻强识,对数字尤为敏感;谈及一些新事物或者新术,年近不惑的他,甚至可以被视为国 内企业家中的“潮人”。一些大胆的,有创意的扩张之举,往往始于梁的“妙想”。

在郭梁积极的开疆拓土时,汪范则依然低调地专注于复星集团的起家业务——医药和地产,对于四个人的特点,郭广昌曾表示,汪与范在细节处理上的能力,正好补足了他和梁信军的不足。因此,今年以来汪群斌被任命为复星国际总裁,负责集团内部的管理优化。

再者,四人都正当年富力强时,同样的有精力,有“野心”,有学习的好奇心。对于一 家进行多元化投资的综合类企业而言,其高管团队若无足够强的学习能力和精力,势必无法驾驭快速膨胀中的公司,并对内部风险保持着足够的警惕性。今年履新的 汪群斌近来在进一步研究对标公司,希望通过借鉴,建立有复星特色的管理模式;这期间他接触各类咨询公司,来“更好地理解全世界优秀的做法,提供决策数据支 撑”。而受国际投资者青睐的范伟,据说就是善于应用国际化的商业语言,来阐述复星的所为。

最后,至少在我们的接触过程中,谈及商业模式、未来发展方向,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传递着价值投资,整合,合理资产配置,口径一致得仿佛个个都是训练有素的官方发言人。这是大多数商业合伙人羡慕不来,以联想为例,共同创业的柳传志和倪光南最终还是因为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

从无到有

从最初只懂哲学理论和遗传工程学的大学毕业生,到如今开口闭口各类财务KPI的企业家,复星的四位创业者给世人新添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创富故事。梳理四人的“发家史”,你会知道“想象力”和“行动力”是财富得以起飞的两翼。

1998年5月,复星实业(600196,复星医药前身)发布了招股说明书,这是民营企业IPO上市的第一股,而在这个政治意义背后,还有一个很扎眼的地方,是主要管理团队的年龄,当时5位创业成员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

1992 年11 月,复旦两位团委老师放弃了他们的在学校的稳定工作,25岁的郭广昌投资3.8 万元与24岁的梁信军合作创办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下文称:广信),主要从事市场调查和咨询业务,历时10 个月即实现了第一个100 万元收入,之前,梁信军在复旦团委工作月工资是200多元,“我是挣100万就够了。”

很显然,有了100万之后,你可能会想要得更多。事 实上,从1993 年6月开始,广信逐步退出市场调查业务,放弃了熟悉的奶酪,投身于新的事业,“当时复旦大学和北京的大机构全都加入竞争,我们哪里是对手?”梁信军解释了 当时产业转型的背景。事实上,即便是上市前的1997年,复星实业还有176万的咨询收入,足够小康。

更合理的解释,也许是梁信军定义的企业家精神,“第一,勇于设定更大的目标,十万的时候敢于设想两百万的目标,两百万的时候敢于设定两千万的目标;第二,遭遇个人事业低潮﹑行业衰退甚至经济危 机时进退得当,表现得比别人好,能成功走出;第三,要善于复制团队,复制团队的同时要把企业家精神复制进去,还要加上专业化能力;第四,要认识到世界变化 很大,要有抓机遇的意识和能力。”后面两项,得到了直接的应验,很快,汪群斌、范伟和谈剑也陆续加入了团队,1994年成立了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 公司(下文称:复星集团)。

这个团队,很快形成了某种良性的化学反应,郭广昌评论说,“团队的配合就是性格的配合,群斌是性格上很细,范伟也是这种特点,而我和信军就比较跳跃,走在一起,是一种机会和幸运,当然也会有必然性,相互欣赏和志同道合。”

正因为思维跳跃,复星很快就从市场营销咨询延伸到了有些相关联的地产包 销,1993年底,复星通过房地产代理销售实现了第一项1000 万元收入;而因为性格的“细”,创业前曾担任复旦遗传研究所的教师汪群斌,带领研究生,“倒腾”出来PCR 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这在1996年就为复星赚到了第5000万元,正是这款产品让复星高科技开始名实相符。

在创业时期,这群年轻人展现了他们天然的商业直觉。梁信军至今还很自豪,他们在地产销 售方面开了很多先河,“房地产销售我们在上海创了好几项第一,第一个在报纸做房地产广告,第一个做DM直递广告,进行精准的地区投放,售楼样板房可能也是 第一个。”而他们出售诊断试剂的方式,也颇有几分如今时兴的“能源合同管理”的味道,“我们开始卖试剂到医院,给医院提供整套服务,人、试剂、机器都是我 提供的,医院收到钱再分给我们,没有风险。”

东盛创新董事长申跃华当时正从事医疗仪器的进出口业务,他供职的基因公司曾经为复星供应医疗仪 器,现在申的基因公司仍然在年销售2-3亿的规模,而复星已然一只“庞然大物”。申将当时复星“暴发”的原因归结于商业的敏锐,“基因公司当时走的还是科 研口,但复星开拓了临床的诊断应用,市场空间大很多,因为医院可以利用试剂进一步挣钱,常规使用,用量大,供货比较稳定。”

几次成功的跳 跃,很快让复星集团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当时其旗舰复星实业(600196)为例,1994年至1997年期间,总资产由5746 万元人民币增长到28725万元人民币,净资产由1944万元人民币增长到10072 万元人民币,1997年销售收入达1.9亿元人民币,利润3602万元人民币。

自此,复星四人行即将拉开下一幕的“财富传奇”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3

無法複制的北大國際醫院

2014-12-22  NCW

 

歷時12年,投資45億元,國內最大的社會資本投資的醫院終於開業。北大的醫療資源為其提供不可複制的基礎。至於如何收回成本,投資方給出了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答案◎ 財新記者 何春梅 文hechunmei.blog.caixin.com

投資45億元,歷時12年,跨越兩次醫改,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下稱北大國際醫院)終于趕在2014年最後一個月開業了。12月5日,來自國際國內醫療機構和醫學院的上千名賓朋,齊聚京北回龍觀的北大國際醫院可容納日均萬人就診的門診大廳,慶賀其正式開業。這個總建築面積44萬平方米、號稱亞洲最大單體醫療建築的醫院,屋頂還設有停機坪。開業當天醫院現場進行了空中救援演練。北大國際醫院首任院長王杉、方正集團CEO 李友難掩喜悅。從2002年遞交建設申請,到如今正式接診,兩人幾乎全程參與北大國際醫院籌建。同時兼任北大人民醫院院長的王杉說這12年裡他是以“ 志願者”身份參與籌建。“ 這麼大型的醫院沒花財政一分錢,能開張就是對醫改的重大突破。”王杉說。北大國際醫院由北大醫療產業集團(下稱北大醫療)全資興建,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社會資本投資興建的非營利性醫院。北大醫療于2003年由北京大學和方正集團共同成立,方正集團、北大資源(方正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各持股30%,北京大學持股40%。從一開始,時任北大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韓啓德(現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就將其辦院方針定為:“ 建設國際一流醫院,領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改革從來不易。2002年立項之初規劃投資32億元的北大國際醫院,沒錢、沒地,也沒有銀行和投資機構感興趣,最終被“ 安排”給方正集團。李友稱,當時方正集團也沒錢,但不得不接盤並摸索商業模式。如今,歷經12年艱苦摸索的北大國際醫院終於開業,但幾十億元的投資、上千名員工,門診量還沒上來,每天將產生大量運營成本,大量投資如何回收?這也是業界關注的重點。方正集團給出的答案令人眼花繚亂,甚至被一些醫療專業人士認為不切實際。在用資本手段收購、盤活傳統醫院、醫療資源的基礎上,李友計劃打通藥品、醫療器械、保險、養老地產、健康管理等全產業鏈,在醫院之外的環節釋放利潤。醫改已是大勢所趨,國家政策亦鼓勵社會資本投資,但北大醫療很難作為參考範本。背靠北京大學醫學部(下稱北醫)的北大醫療擁有太多其他社會資本無法複制的資源。除了可以使用“ 北大”金字招牌本身,北醫旗下擁有的大批頂尖醫療人才、成熟的醫教研體系,以及北大人民醫院、北大第一醫院、北大第三醫院等八家下屬三級甲等附屬醫院和13家教學醫院,都在北大醫療的規劃中不可或缺。即便如此,北大醫療仍是一個艱難的故事。和很多醫院投資案例一樣,投資人的設想與醫院院長的想法呈現出明顯的分歧。國際醫院是個“殼”李友聲稱不打算用國際醫院來盈利。“國際醫院賠五到八億元都行。這僅僅是我們整個產業鏈條的一環,就像公司廣告部門一樣,是花錢的成本中心,我們通過其他環節來賺錢。但北大國際醫院平台是賺錢的基礎。”“ 整個國際醫院就是一家企業建的一個‘ 殼’,惟一的資產是醫生。”李友說。北大國際醫院目前共設有63個醫療學科,核准床位1800張,開放床位數532張,擁有ICU 床位159張、手術室46間,職工總人數超過1400人。北大國際醫院約有20多個科室由北醫旗下其他幾家醫院的優勢科室“ 共建”,如腫瘤專科與北大腫瘤醫院合作、口腔科與北大口腔醫院合作、精神科與北大六院合作,此外北大第一醫院、北大第三醫院、北大人民醫院更是在多個學科上與北大國際醫院合作。北大國際醫院的醫生約有三分之二來自北醫旗下其他“ 同門醫院”,在北大國際醫院屬自由執業,一周的時間在兩家執業醫院分配。優勢科室共建的模式,有利於保障北大國際醫院的高水平,但也存在諸多挑戰。北京大學醫學部醫院管理處長、北大醫療監事張俊稱,“ 來自不同醫院的內科和外科之間如何協作?醫院的平台、手術室等怎麼保障?學科的考核、考核的標準怎麼界定等,都需要時間來磨合和調整。”另外三分之一的醫生則通過社會招聘而來。據海澱區衛生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海澱區屬醫院已有十余人跳槽到北大國際醫院,其中包括一位產科的“ 一把刀”。北大國際醫院拋出的橄欖枝,是高薪和獨立組建團隊、國際交流等。由於暫時不能為醫務人員提供事業編制,北大國際醫院在招聘外來人才時也曾被拒絕。“ 但若對方十分難得,又很在乎編制,我們也會在北醫內部協調編制資源。”李友稱,即便沒有編制,市場化招聘來的醫生也可以帶學生,也會有國際交流、研究機會,也會有課題、有科研項目,這是北大國際醫院作為北大附屬醫院的好處,因為其承擔著醫教研的任務,這對重視自身職業發展與晉升空間的年輕醫生吸引尤其大。在12月5日開業儀式當天,北大國際醫院就揭牌了多個國際合作項目。包括與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合作項目、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的呼吸睡眠中心、與德國柏林大學合作的聯合分子診斷中心、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合作的客服培訓項目等。此外,北醫前幾年還為北大國際醫院的開業儲備了數百位醫療人才。國際醫院對醫生的考核將順延北醫的考核體系。“ 醫生的科研成果,以及是否有學生願意跟你,都會是我們考核的主要指標,臨床看了多少病人也會是重要的考核指標。”李友稱。在薪資待遇上,北大國際醫院較傳統公立醫院更靈活。“ 比如公立醫院的一個主任醫生,一年公開待遇約幾十萬元,如果有必要,我們可以給到上百萬元,完全市場化。”李友稱。醫療服務的定價是個難題。雖然名為國際醫院,但北大國際醫院並非專為國際病人服務。在收費方面,北大國際醫院和北京其他三甲大醫院的價格一樣,按照國家醫保政策相關規定定價,以滿足公衆基本醫療需要。不過,當前醫院還沒能拿到醫保報銷資格。王杉稱,一家新醫院要獲得醫保報銷資格,必須要有一定門診量的積累,而這至少需要三到六個月。北大國際醫院還設有上百張特需床位,實行差異化自主定價。國際病人也將是北大國際醫院的重要患者來源。不過,“外國人生病以後,一般會選擇到擁有其保險資格的醫院就醫。針對這部分病人,我們也在跟國外大的保險公司合作,爭取納入其保險範疇。”李友稱。院長權力受限對外輸出現代醫院管理方式,是IT 起家的方正最早想到的盈利模式。為此方正集團在醫療信息系統上已投入數年,北大人民醫院即為試驗田。目前這套管理系統已成功平移到北大國際醫院的平台上。據介紹,該系統是國內首家、全亞洲第二家通過HIMSS(美國醫療衛生信息與管理系統協會)七級評審的系統。HIMSS 評級目前分為八個等級(零到七級),七級最高。通過信息系統,患者在不到一小時里可以完成從掛號、檢查、取藥、繳費以及住院到出院的所有流程;同時,醫院後台管理也能在系統中清晰呈現,包括採購、物流、服務等。醫院借此實現了業務流、數據流、財務流的一體化,“ 北大人民醫院花了八年做試驗,通過每年260萬門診量的衝擊來提升這套信息化管理系統,可以說沒有這套系統,國際醫院開不了業。”王杉表示。傳統醫院在管理上比較粗放,有很多“ 跑冒滴漏”的環節,一旦有機會規範化,其運行效率和利潤提升很容易。王杉介紹說,這套信息系統幫助北大人民醫院實現了扭虧為盈。2006年,北大人民醫院連續三年虧損,院內各部門都是信息孤島,醫生收入也相對較低;啓用這一信息系統之後,2011年醫院收入從2006年的11.4億元提升到了26億元,醫生收入也平均提升了110%。同時,北大國際醫院還進行了專業化分工。北大國際醫院的管理分為前台和後台。前台主要指醫生等直接與病人打交道的人群,後台則指採購、服務等不與病人直接接觸的人群。對於醫生的管理,包括科室主任、護士長,院長有任免權,院長還有權提名醫院主管醫療領域的副院長;後台服務的管理則主要由資本方北大醫療負責,主管行政和財務的副院長都由北大醫療來任命。和傳統公立醫院的院長負責制、院長主管“ 人財物”不同,北大國際醫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理事會主要由三方董事組成,包括北京大學校方、北醫以及北大醫療。院長王杉由理事會選任,權力受到資本方一定程度制約,“ 我們每年會給院長一個財務預算,在預算範圍內的花銷,院長無須通過理事會。”李友稱,理事會將決定北醫有哪些資源可以相互協調,但不會幹涉醫院的經營和商業模型。“ 這種管理方式可以讓醫生從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醫生聚焦在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上。”方正集團副總裁、北大醫療產業集團副總裁呂和東對財新記者介紹稱,為了更好地服務于醫生,國際醫院還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來應對醫患糾紛,讓醫生在組織中感覺“ 受尊重”。另一方面,由資本方來管理後台,在實現了後台集采、統一配送之後,不僅節約了大量採購、物流成本,還讓醫生不用再走“灰色的路”。“部分節約下來的成本會返給醫院,將醫生收入明面化。”張俊稱。1萬張床位的實現路徑北大醫療寄望于規模化來獲利。按計劃,到明年底北大醫療控股醫院要達到1萬張床的規模。當前,北大醫療下屬醫院包括北大國際醫院、湖南株洲愷德心血管醫院、吳階平泌尿外科中心和北大醫療康複醫院。托管醫院沒有經驗,新醫院建設周期長,因此按照目前框架,除了北大國際醫院,北大醫療主要仍致力于通過收購地方公立醫院或企業醫院來搭建醫院平台。北大醫療為此專門設立了北大醫療產業基金,該基金融資規模在100億元左右,第一期融資已經關閉,融資額超過30億元。雖然有北醫的優質資源做支撐,迄今為止,北大醫療尚未完成一家公立醫院的改製合作項目。“ 公立醫院改革阻力最大。”張俊稱,阻力來自方方面面。醫院作為國有資產,會涉及國資委;在藥品、醫療技術定價上會涉及發改委;醫保又涉及社保局,還有醫院管理層、以及醫院外圍的產業鏈、利益鏈等等,個中關係錯綜複雜。今年3月,北大醫療曾公開稱與貴陽市政府簽約,將斥資30億元收購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和第四人民醫院。不過至今仍未最終敲定。困難可能來自任何一個環節,如已經談下的公立醫院,可能因為政府換屆而擱淺。同時,公立醫院改製還涉及改製以後的編制問題、醫生的收入結構變化等問題,這會導致醫護人員的抵制。許多醫生還沒有為市場化做好心理準備。2014年11月23日,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第三人民醫院除急診以外的科室醫生和護士集體在院子里“ 罷醫維權”,抗議醫院被家電品牌奧克斯旗下明州醫院托管;之前兩個月,江蘇淮安市淮陰醫院醫護人員也集體抗議醫院將股權轉賣給英國一家機構。而在操作層面上,缺乏公立醫院價值的評估標準,在李友看來,也是北大醫療收購公立醫院難以推進的原因。北大醫療將控股設為收購前提,“只有變成我們控股的醫院,我們的流程和制度、理念才能落實,否則一旦當地政府或醫生不支持,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張俊稱,醫院管理需要10到20年時間來完成,此前,北醫曾對外援建很多醫院,都因沒有掌握控股權,最終很多管理理念和制度無法落實。在他看來,北大醫療對外輸出管理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醫療專業管理;一是行政和企業化管理,包括讓其財務和資金運用更合理、更節省成本。北大醫療旗下專門為此成立了一家投後管理公司,即北大醫療產業控股有限公司。雖然拿下醫院很艱難,但張俊表示,未來北大醫療仍將繼續在公立醫院改製上做更多突破。除了各地公立醫院,企業醫院也是北大醫療的收購標的,這類醫院屬性是企業身份,相比公立醫院的收購容易很多。一般情況下,北大醫療會選擇二甲以上的企業醫院。科室公司化運作?醫院平台搭建完成後,北大國際醫院作為北大醫療資源和管理的輸出平台,除了將其管理模式平移到平台下屬醫院,還將托管更多醫院或對應科室。按照李友的計劃,未來國際醫院的每個優勢科室都會組建成一家公司,在做好自身業務的同時,還要出去管理其他地區相對應的科室。“ 根據業務複雜程度,未來可以相應給科室負責人一定比例股權進行鼓勵,同時也鼓勵科室負責人掏一點錢,以便將他們與醫院利益綑綁起來。”他說,這種管理既包括雙方醫生的互換、派遣實習生、培養醫生、醫生過去執業等,也包括後台供給關係對接。李友認為,這種管理模式可以大量複制,北大國際醫院的一個科室可以出去管理20到30個對應科室。隨著管理的深入,未來這些科室的集采配送、醫療服務都可轉移到北大醫療。“ 我們輸出北大的優質醫療資源和管理,提升了當地醫療水平,收入也增加了。”李友稱,這種模式不用投資固定資產,而收入很大一部分都能進入北大醫療體系,“ 一旦形成規模,科室管理的其他對應科室將給國際醫院帶來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收入增長。”很多醫療業界人士對此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醫院還是一個專業化分工、技術要求很高的特殊行業,這種管理輸出看似完美,實則不切實際。“ 你怎麼能要求一個專家級醫生同時兼顧看病和管理?還要管理幾十個科室?”一家三甲醫院的科室主任反問。李友稱,這種科室管理模式,此前在北大醫療旗下北醫泰然醫療投資管理公司已有過嘗試。北醫泰然管理的吳階平泌尿外科中心,以首席醫療專家那彥群教授為核心,聚集了一批泌尿外科專家,其合作對象主要是相對落後地區醫院的泌尿外科,“比如陝西和寧夏”。不過據呂和東介紹,北醫泰然的“ 科室走出去”主要是技術輸出,包括規劃設計、人員培養、專家定期出診等,還沒達到管理科室的層面。對於李友的規劃,張俊和呂和東均表示目前還為時尚早,王杉則表示自己只是執行者,對於集團規劃的這種管理模式尚不知情。今年7月9日,北大醫藥與北大醫學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大醫療產業基金以及心安醫療簽署戰略框架協議,共同成立北大醫療腫瘤醫院管理有限公司,做腫瘤專科連鎖,目標是建成中國最大的腫瘤專科醫療網絡。類似高端盈利性專科連鎖或許就是前述科室公司化的另一種實現形式。不過這同樣依賴于北大醫療強大的醫療資源。呂和東介紹稱,對於腫瘤、口腔和心理等幾個市場需求大的領域,北大醫療都可結合北醫的優勢醫療資源,引入部分戰略投資者,共建盈利性連鎖專科醫院。“ 專科醫院主要承擔醫療業務的對接,或合作、或托管、或並購、或新建,北大醫療則負責後端支持,如提供醫療器械或行政管理等。”他說。即將在國際醫院旁邊落成的北大心理醫院,也將採取上述模式來全國擴張。今年2月27日, 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與北大醫療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目標直指中國最大、最專業的精神衛生領域醫療管理集團。該模式得到北大方面的支持。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柯楊曾表示,有豐富醫療資源的北大醫學部將全力支持北大醫療在社會資本辦醫領域的實踐。她認為社會資本的介入將放大北大醫學部的優質醫療服務,同時,也有機會通過提供更合理的腫瘤醫療服務去探討醫療體制改革。為此北大醫療將引入更多戰略投資者,共同打造更多的醫療服務細分板塊,“ 醫療板塊是方正集團幾大板塊里,惟一每天有人追著想投資的。”李友稱。醫院對集團的巨大拉動力方正的想法是,一旦手中掌握了足夠多的醫院,北大醫療就能搭建起一個自己的醫院平台,並在此平台上與整個集團的產業鏈形成互動,包括採購、共建,甚至拿地。11月28日,方正旗下北大醫藥公佈了其子公司北醫醫藥與北大國際醫院簽署的《物資供應與配送長期服務合同》,雙方約定由北醫醫藥向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提供運營所需的藥品、試劑、醫用耗材、辦公用品的供應、物流與配送服務,以及醫療設備的供應服務。除了流通板塊,在醫藥、設備租賃、保險等其他領域,方正系也逐漸打通其外圍服務與醫院的資源對接。目前,北大醫療旗下擁有醫藥研究院、醫藥企業、醫藥配送、醫療信息化、醫療保險、醫療設備融資租賃、醫藥紡織品服務等諸多細分板塊。呂和東對財新記者表示,北大國際醫院本身的投資會隨著醫院門診量、手術量的上升而增值,同時,依托北大國際醫院,北大醫療會並購和托管更多的醫院,這些需求本身將會促進醫療周邊產業的發展。“ 比如藥品採購,以後我們可以自己提供。” 李友介紹稱, 醫院用得最多的低值耗材,如葡萄糖、生理鹽水等——其採購占了所有醫院採購規模一半以上——可以由北大醫療自己提供;而其他藥品,北大醫療旗下的北大醫藥、大新藥業等醫藥公司也有能力提供一部分。對於不能自給的醫療設備、器械,北大醫療則直接跟大的醫療設備商拿代理權來減少折舊、降低成本。早在2011年,北醫醫藥就與雅培公司簽訂了I-STAT 血氣分析儀的區域代理協議、與戴文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簽訂了中國區總代理協議等。同時,李友還計劃將數據變現。例如,隨著北大醫療系醫院就診的人數增多,可以通過系統分類篩選提供健康管理、養老、保險以及其他高淨值服務。目前北大醫療康複醫院已經在建,預計于2015年正式對外營業。同時,北大醫療還建有國內首家高端會員制健康會所——北大醫療健康管理中心。此外,在患者個人信息完全保密的情況下,也可以做數據庫分析賣給藥廠。“ 一個三甲醫院的數據標準價值就已經非常可觀,如果以後有幾十個、幾百個醫院的數據呢?”李友反問。方正還有意將集團旗下五大業務板塊中的金融、IT 和地產等與醫療板塊互動。“ 比如我們可以和地方政府簽一攬子合作計劃,我承諾將你的醫院建設到什麼水平,你就配套給我們多少資源,讓我們做養老產業,或者做一些智慧城市的項目。” 呂和東介紹說。另一方面,北大醫療也規劃了資本退出通道,“ 我們手里的醫院可能不會直接裝入上市公司,但是為醫院服務的其他所有環節,都可以在合適時候裝入上市公司。”李友說。一盤大棋紛紛落子,李友坦言,北大醫療賴以發展的基礎始終是北醫的醫療資源,方正集團能做的是借資本之手整合各方資源,釋放產業價值。在與北大、北醫的磨合過程中,也曾有過分歧。比如學校會懷疑,北大醫療這麼大規模擴張,會不會降低北醫的醫療水平;醫學部會懷疑,這種擴張能否得到醫生的認可。“ 我們需要找到他們願意支持的理由,比如他們可以跟各大醫院平台一起去做藥物、臨床研發,教學研究,推進醫學部的科研進展。”李友說。北大醫學部也派董事或監事到北大國際醫院,一方面是為了協調北醫的資源,另一方面也為了防止北大國際醫院“隨便出去賣北醫的牌子”。王杉作為院長對北大國際醫院的要求是“ 更像一個公立醫院”,而李友作為資本方,希望北大國際醫院在體制上“ 更像一個公司”。不過,李友也表示,王杉現在已經有別于傳統醫院的院長,除了會關注成本效率,也會關注市場化的運作方式等。為醫改、為社會資本辦醫趟出一條新路是他們的共識。“ 中國最主要的醫療資源依然在公立醫院。不管姓公姓私,我們都希望能夠建立一整套現代化的醫院管理體系。”王杉稱,北大國際醫院要做的,就是有別于傳統醫院、接軌國際標準的現代化醫院,服務上更人性,管理上更加現代化和智能化。當前各路資本紛紛奔向醫療領域,李友認為最終的勝出要素是醫療背景。至於北大醫療產業鏈模式未來能否走通,仍取決于能否控股足夠多的醫院並且實現有效管理。李友稱,希望未來五年,方正旗下IT 板塊提供的醫院管理信息系統能為上千家醫院服務,而現在只有300家;北大醫療管理的醫院能達到三五十家醫院,現在只管理了三家醫院,其所謂“ 管理”,是指能夠控股或全部托管。“ 這樣下去,我們就會變成中國最大的醫院管理集團公司;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醫療信息化服務公司,因為我們會有一個中國最大的醫療數據庫,有上億人的健康大數據,全世界的藥廠和金融機構都會希望跟我合作。”李友說。不過,這還僅僅只是設想。不確定性無處不在,“ 代持門”是其中之一。2013年6月,北大醫療將其持有的北大醫藥上市公司股份部分轉讓給政泉控股。2014年11月,政泉控股在其官網連發五則公告,指控包括李友在內的部分方正集團高管通過政泉控股代持,在公司利好頻出時減持北大醫藥股票,從中獲利3.55億元。此舉報或涉嫌虛假信息披露和內幕交易,目前,證監會已對北大醫藥立案調查。如果罪名成立,將構成重大違法行為,相關高層有可能被依法移送公安機關。方正集團是北京大學1986年投資創辦的校企,目前,官方說法是,北京大學持股70%、集團管理層持股30%。這讓方正能夠成為整合社會資本和醫療資源的“ 集成商”,但叢生的關聯交易也危及著北大醫療的未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69

管清友:關於新證券法下註冊制的最詳細解讀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84

管清友:關於新證券法下註冊制的最詳細解讀  
作者:管清友

摘要:我們看到草案回答了關於註冊制改革的很多焦點問題:改革理念是什麽?改革後是不是沒有實質性審核了?誰來審,怎麽審?怎樣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改革對資本市場和經濟有什麽影響?

關於新證券法下註冊制的最詳細解讀

一、證券法草案修訂概況(註冊制部分)

2015年4月20日至24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四次會議審議了證券法修訂草案(下稱“草案”),雖然還沒能看到草案全貌,但我們整理了媒體的報道,從中看到草案回答了關於註冊制改革的很多焦點問題:改革理念是什麽?改革後是不是沒有實質性審核了?誰來審,怎麽審?怎樣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改革對資本市場和經濟有什麽影響?

答案是,草案強調保護投資者利益,強化信息披露,強調發行市場化,鼓勵創業創新;註冊制暫時針對股票發行,債券等其他證券仍然適用核準制;放松申請上市企業的盈利條件,由交易所審核申請文件,強化中介機構的責任;強調事後監管,加大對欺詐發行等違法行為的處罰。

分析證券法修訂,我們關註的人物有肖鋼和吳曉靈,前者為現任證監會主席,後者是負責審議草案的人大財經委副主席,《證券法》修改起草工作小組組長,他們的講話有重要的指向性作用。

1,便利企業融資,發行市場化,鼓勵創新

便利企業融資,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是本次改革的初衷。放松發行的盈利條件,意味著仍在虧損的公司但有實力的企業能融到發展急需的資金。強調信息披露,由投資者對公司進行價值判斷,讓市場發揮其資源配置能力。放松管制,鼓勵創業創新,有利於促進經濟改革轉型。歷史經驗表明,相對於政府,市場有更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而革命性的、能大幅提高生產率的創新往往來自於市場驅動下的草根創新。

李克強總理在不同場合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表明決策層開始重視創新對於經濟的提振作用。通過註冊制改革讓好的企業更容易從資本市場拿到錢,讓有能力的創業者從企業上市獲得豐厚的財務報酬,這和決策層鼓勵創業創新的旨意是一脈相承的。

2,投資者保護

肖鋼主席2013年11月在上證法治論壇題為“證券法的法理與邏輯”的演講中指出,“由公眾交易的特殊性所決定,證券法應當把維護公眾投資者的權益,作為基本價值追求。我認為,證券法本質上就是一部投資者保護法。”草案強化了發行過程中的信息披露,強調參與發行各方,包括發行人、保薦人、中介等的責任,強調對欺詐發行、虛假陳述等違法行為的追究,加入了集體訴訟的規定,這些都為保護投資者增加了強有力的工具。

3,證監會下放審核權,強化參與各方責任,強化事後監管

證監會下放新股發行審核權。草案取消了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制度,規定由證券交易所負責審核註冊文件,這意味著審核權轉移到交易所。強化參與各方,包括發行人、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證券經營機構等在發行過程的責任,表明從證監會一肩挑轉向證監會、交易所、中介機構、發行人各司其職的責任鏈條,減輕證監會負擔的同時,強調包括中介機構在內的各方共同審核企業資質。加大對欺詐發行、虛假陳述等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有助於威懾侵害市場的違法行為,保護投資者利益,有利於市場健康運行,優化資源配置。

4,證監會擴權

肖鋼和吳曉靈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表明希望擴展《證券法》管轄範圍。肖鋼主席在“證券法的法理與邏輯”中指出,修改證券法應當以行為統一監管為原則。目前,不同政府部門分別監管不同的市場,債券市場、銀行理財產品、私募產品由不同部門不同法規來監管。而相同性質的產品和業務實行不同的監管規則,不利於統一市場的形成。2013年4月爆發的債市老鼠倉事件,發生原因之一便是銀行間市場監管割裂,監管部門對利益輸送缺乏警覺。

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肖鋼主席指出修改證券法應當做到業務規則統一、監管要求統一和監管機構統一。吳曉靈則在2014年接受專訪時表明修訂的重點包括“擴展證券名稱的範圍”。4月20日在人大常委會上吳曉靈則表示“對於將發行註冊制適用範圍擴大到公司信用類債券及其他證券,條件是否成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2014年的草案中,也曾討論過在查處證券違法時,給予證監會更大的司法管轄權和執法權。

我們認為草案規定註冊制目前適用於股票,是為了緩和新法推進過程中的阻力,退一步進兩步。而證監會擴權,由行業監管,一行三會分業監管,轉向功能監管,屬於證券範疇的機構、業務、產品納入統一監管,概率很大:債券,銀行理財產品,保險機構投資等有望逐步納入證券法監管範疇。另外一個猜測是,新法可能賦予證監會擁有更大的司法權。表1的新法思路中看到“證券範圍過窄”,“監管執法手段不足”,“加強監管執法”,都指向新法可能賦予證監會更大的管轄範圍,更強大的司法權力。事實是,沒有強大的司法管轄權和執法權,證監會的責任與力量不匹配,加強監管執法就是一句空話。

5,規定了豁免註冊的情形,擬建立股票轉售限制制度

向合格投資者發行、眾籌發行、小額發行等情形豁免註冊,有助於提高證券發行效率,增加企業融資便利。股票轉售制度有助於解決資本市場長期存在的大股東套現、“大小非”解禁等難題,符合加強投資者保護的理念。


二,註冊制下,到底有沒有實質性審核

1,實質性審核的定義

形式審核強調發行人的法律文件和相關信息形式上的到位,而實質性審核包括合規性判斷和商業性判斷,強調政府對企業的價值判斷。商業性判斷,例如我國目前實施的證券法中對發行人“具有持續盈利能力,財務狀況良好”的要求;合規性判斷,譬如對財務報表“真實性和準確性”的要求,對稅收繳納的合規性要求等。

2,美國的註冊制充滿實質性審核

草案表明,新證券法將美國作為了重要的學習對象,比如交易所審核、集體訴訟和豁免註冊制度等。並且作為類似體量的經濟體,擁有強大的資本市場驅動經濟發展的機制,美國的註冊制對我國註冊制改革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美國的註冊制體系充滿實質性審核。美國本土企業在IPO之時,需要在聯邦(SEC)與州同時註冊,並且需要通過交易所的審核,其中聯邦以信息披露為主,各州普遍實行實質審核,旨在控制證券投資風險。

“經歷的一個項目,SEC第一輪只提出來80來個問題,第二輪減少到30來個,但是在隨後的幾輪中,SEC對公司上市前私募和雇員股權期權的會計處理和披露窮追不舍,每一輪都提出20多個問題,絲毫沒有放棄或減少問題的跡象。”SEC關註的公司“缺陷”有:1,如果發行人歷史上有過不利的銷售或收入趨勢,發行人應充分揭示。2,發行人是否能披露下列信息:不同產品、生產線,營業線、分公司、子公司對發行人銷售、收入的貢獻比例,SEC要求根據部門與業務線,識別收入或損失的來源等。

美國各州對證券發行的實質審核原則是證券發行對投資者必須“公平、公正與平等”,例如對利益沖突;發行價格是否合理;股東投票權是否完整;歷史上利息與股利的發放情況如何等情況的審核。

3,新法下公司上市仍然面臨實質性審核

看一些事實。修訂草案強調信息披露,要求交易所“對註冊文件的齊備性、一致性、可理解性進行審核”;上證所理事長桂敏傑表示“審核工作要求企業披露清楚實際情況。比如第一關審核人員會問企業80個問題,到第二關再問30個問題,沒有說清楚的要求必須說清楚,以便盡可能地向投資者還原一個真實的公司”。上交所今年春招人數為152人,是2014年招聘人數(45人)的三倍多。崗位職責中普遍含有“審核企業上市材料”等要求,法律審核崗的要求包含“具有知名律師事務所IPO項目工作經驗者優先”等條件;行業審核崗的要求包含“在證券、基金公司、專業研究機構擔任過行業研究員者優先”等條件。

這些事實表明,在新法下,上交所不是作為一個法律文件備案機構這麽簡單。事實上,判斷企業使否充分披露了投資者投資決策相關信息,需要對公司商業運作以及合規性深入了解並做出判斷;判斷發行人治理結構是否合規,不具體審查其治理結構的實質構成則無法做出準確裁斷。交易所要判斷某次發行是否合規,不進行實質性審核是無法完成任務的。註冊制下,交易所對企業進行實質性判斷,並不只是“對申請資料作形式審查,不作價值判斷”。而政府部門對企業進行實質審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節省社會交易成本。

三,註冊制改革是證券發行審核體系的重構

看一下美國怎麽做的。美國資本市場上,一邊是SEC,州政府和交易所的審核,另外一邊則是發達的市場機制:中介信用機制(投行、律所),企業征信監管機制(評級機構),做空機制下,如渾水公司、對沖基金等在打擊造假公司上也形成強有力的威懾。

新法重構了證券發行審核體系。新法將提高證監會的權力範圍和地位,強化其對特定市場行為的處置權,證監會將變身保護資本市場的“警察”;交易所將承擔審核企業的責任,作為一名為投資者爭取更好交易的談判者;中介責任得到強化,中介變身“市場看門人”,也將是整個信用機制的重要一環。由證監會一肩挑的模式轉變為證監會、交易所、中介各司其職的責任鏈條。


四,改革需要耐心

草案體現了便利企業融資的改革出發點。加大對證券違法的打擊力度,投資者權益得到強化,對建立一個健康有序的資本市場很有好處;草案對發行人的影響從兩類公司來看,對於沒錢,尤其是暫時虧損但有實力的企業,門檻低了,上市更容易了,對希望通過弄虛作假上市圈錢的企業,打擊力度大幅加大。因而草案有望起到去偽存精,將資本活水引向好企業的作用。

新股發行是自上而下的系統性改革,具有涉及面廣、長期性和不斷博弈的特點。我國股市仍然以散戶為主,即使公司信息披露充分,散戶的信息處理能力仍待考驗;審核權的下放,大批公司申請上市,對交易所的審核能力形成很大挑戰;擴大證監會權利範圍,必定會進入其他現有監管部門的領地,阻力大;我國的中介機構是否足夠強大,如何規制他們充當“市場看門人”,而不是與壞公司同流合汙,也是個問題。構建一個像美國一樣成熟的資本市場,各方的力量互相配合互相牽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何況美國的資本市場也並不完美。

但我們認為,當決策層認為資本市場改革能對經濟起到引擎作用,幫助經濟走出困境之時,其推進改革的決心就不可小覷。而目前決策層對於改革的決心和推進的力度,大家見仁見智。

我們認為,註冊制改革、證監會擴權和資本市場的改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會一步到位。而市場的進化程度,決策層的智慧、推進這個事情的決心對事情的進度有很大的影響。從美國的經驗可以看到,證券監管實在是不斷變化、修修補補、沒完沒了,市場太自由了容易產生系統性風險,就需要加強管制,管制太緊了又會限制資源配置,壓抑創新,又要放松。所以我們對註冊制充滿期待的同時也要做好長期鬥爭的心理準備。進一步說,即使註冊制改革推進的很快,其對經濟的影響也需要一段時間來印證。但是發達的資本市場對經濟增長、創新活動將會產生非常深遠而正面的影響。

來源:民生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233

中國宏橋(01378):無法複制的獨特經營模式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81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18 15:17 編輯

中國宏橋(01378):無法複制的獨特經營模式
格隆匯會員:John

導語:由於香港市場的特殊性,民營企業往往先就被打上了可疑的標簽,尤其是當很多數據和同行業內其他公司相比高出很多的時候。對於中國宏橋和魏橋紡織,市場疑慮的就是這個點,所以估值上一直有折價。隨著經濟的複蘇,周期股應該也迎來機會。 這篇文章是格隆匯會員John張投稿,如果中國宏橋的管理層能讓市場打消疑慮,那當就估值修複,機會也很不錯的,所以小編在這里把這篇文章分享出來希望與大家共同學習探討。

最近互聯網+很熱,但其實傳統行業同樣有“珍珠白菜”股。以下要說的是中國宏橋(01378),一家從事原鋁生產制造的企業。它不性感,但很特別,而且實實在在的低估。

1、低PE、PB


有些投資者,尤其是專業的券商研究員,很喜歡先講故事,然後再看估值。我不同,我習慣先看PBPE,再結合行業屬性,看看估值是否太貴。如果覺得太貴,便放棄更深入的研究。下表是中國宏橋的估值比較(2014年末財務數據,2015515日股價):

從上表可見,整個行業大面積虧損,哀鴻遍野,但中國宏橋可謂鶴立雞群,獨樹一幟。但奇怪的是,雖然其盈利能力最佳,ROE和股息回報率最高(而且高出很多),其但PEPB反而是最低的,明顯被市場忽略了。

下面,我們再看看中國宏橋為何能逆勢保持如此高的盈利。

2、獨特的生產經營模式

1)電費低於同業1/3

過去幾年,鋁價大幅下跌,倫敦金屬交易所鋁價從20114月的每噸2660美元高位,跌到2014年末每噸1854美元,全球鋁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大面積虧損。看看中國鋁業就知道,每年都成為A股虧損王。

但中國宏橋的過去5年,保持在每股盈利0.9--1港元之間,似乎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其實原因就在於其擁有的獨特的生產經營模式——自主發電,使其得以逆勢擴張,以量補價,維持著很好的收益。

電費比同業低1/3,這個是中國宏橋最大的特點,也曾經引來無數質疑。鋁的成本構成中,電費占比很高,達46%。一般鋁生產企業每度電0.30元,但中國宏橋很特別,它的電費才0.2元一度,便宜1/3。這是因為很多鋁企雖然也自備電廠,但發的電都要先並入國家電網,然後才送到自己的企業使用,這樣要收取並網費。但中國宏橋不需要並入國家電網,直接自產自銷,因此無需繳納並網費,這在全國都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這使得同業仍掙紮於巨虧泥潭時,中國宏橋卻輕輕松松地每年凈賺50多億,保持ROE16%- 20%,確實是鋁制造業中的一朵奇葩。

於是,很多人會問,為何中國宏橋的模式其他企業無法複制? 這要從10多前說起。當時山東的另外一家企業,現在大名鼎鼎的魏橋紡織(港股02698),其掌門人張士平,為了解決中國電力供應不穩、常出現隨意拉閘限電的問題,決定自備電廠。但此舉若怒了國家電網,要求其要麽停辦電廠,要麽從大電網中解列,孤網運行,自生自滅,國家電網不管了。張士平被逼毛了,決定冒險獨自運行自己的電網,不並網,有事自己擔。結果,這一冒險舉動,成就了魏橋紡織,硬是在舉步維艱的夕陽行業----紡織行業中,創出了一片天。其後,作為中國宏橋的大股東(占81%)的張士平,也將此模式移植到了中國宏橋。 但是,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因為政策限制,如今很多鋁企的自備電廠想不並網都不行,沒有了自主選擇權。魏橋電廠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孤例,這好比違規建築,以前蓋的,歷史原因,默認了,但你現在新蓋違規建築就不行。這導致很多企業參觀完魏橋和宏橋的自備電廠後,都自嘆無法複制,不得不依然忍受著每年巨虧的痛苦。

也有人會擔心,這個模式會否存在政策風險?中國宏橋上市時,也披露了這個問題,引起了眾多媒體和國家部委的註意,於是質疑不斷出現。但是,經過媒體多番調查報道,反而將魏橋和國家電網的這一歷史恩怨擺上了臺面,大家了解原委後,都默認了魏橋的做法,紛紛從質疑轉變為嘗試複制其模式。因此,這個政策風險反而從上市初的不確定,變成現在的不存在了。而且,這個政策限制反而成了中國宏橋的“護城河”,試問,誰能與其爭鋒?

2)上下遊一體化

中國宏橋發展戰略就是“鋁電網一體化,上下遊一體化”。中國宏橋主要生產原鋁,但已經向上遊延伸。2014年,印尼開始停止鋁土原礦出口,中國宏橋立即在印尼合資設立氧化鋁生產廠,預計2015年底投產。同時,中國宏橋已在非洲的幾內亞收購了鋁礬土礦,7月份首批原料就可裝箱。另外,在澳大利亞、印度及馬來西亞等地也開拓了鋁礬土供應渠道,保證了未來數年內將繼續以穩定的價格和貨源獲得鋁礬土供應。

下遊方面,中國宏橋逐步擴大鋁材深加工。目前公司的整體毛利是26%2014年末,下同),但鋁合金加工只占其收入的6%,根據行業數據,鋁合金加工的毛利率達到25%-29%,簡單估算,中國宏橋如果深入延伸到鋁合金加工領域,將下遊的25%的毛利也攬入懷中,則“生產+加工”這部分銷售額的毛利率可以達到50%,非常可觀。可見中國宏橋在下遊鋁材加工方面的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3)逆勢擴張造就世界第一的行業龍頭

張士平的經營哲學就是逆勢擴張,當年魏橋紡織走的就是這條路。中國宏橋自2011年上市後,在行業普遍虧損的惡劣環境下,歷年逆勢擴張,截至2014年末,產能達到402萬噸。由於其他龍頭企業關閉了部分產能,因此中國宏橋實際產能已經超越了俄鋁(RUSAL)、中國鋁業等巨頭,成為世界第一。直到此時,中國宏橋才停止擴張步伐。其總裁張波透露,公司產能大幅擴張期已過,以後進入深耕階段,資源多更投向電力建設和原料儲備。

3、公司執行力極強

翻查中國宏橋歷年的年報,可以發現,公司訂立的年度目標和計劃,基本都可以完成,甚至超額達標,例如提高電力自給率,提高氧化鋁自給率,擴建產能,海外建廠和購買鋁土礦等,每年一臺階,穩打穩紮,可見中國宏橋執行力非同一般。以擴充產能為例,公司2011年上市時,產能全國排第四,幾年過去後,現在排到了第一。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公司的“鋁電網一體化,上下遊一體化”只是口號,這確實是公司實實在在的發展戰略。現在“鋁電網一體化”已基本實現,接下來就是“上下遊一體化”的實施,其中向上遊延伸已經初具規模,接著就該是向下遊鋁加工的更進一步延伸了。

4、管理人員歷史清白非老千

如果說中國宏橋上市才4年,歷史較短,難以下結論排除老千股,那麽看看魏橋紡織這家由張士平家族掌管多年的上市公司,可幫助參考。魏橋紡織自2003年上市以來,將一系列面臨破產的國企棉紡廠帶上了持續盈利的良性循環之路,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織生產商,不僅解決了7萬多人的就業問題,而且業績穩健,分紅率高,在資本市場贏得了好口碑。相信憑這點,可以排除老千股嫌疑。

5、行業低迷多年後,曙光初現


上文的估值計算是以歷史數據進行的,表明了在目前整個行業處於極度低迷的情況,中國宏橋因出色的業績而顯得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都被嚴重低估。然而,我們更應註意的是,在整個行業低迷了45年後,已經開始出現曙光。簡單估算一下,如果整個行業好轉,鋁價上漲,對於中國宏橋來講,將面臨著利潤和估值的雙重提高,中國宏橋股價將會以數倍的幅度修複,這將是典型的“戴維斯雙擊”。所講的曙光出現,包括:

1.構成中國宏橋主要收入的下屬兩家子公司(山東宏橋和山東魏橋鋁電)在2015年的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幾乎翻一番,達到94%。要註意的是,阿思達克財經報道的該兩家子公司2015年第一季度利潤和收入同比大幅下跌48%,是錯誤的。我估計阿思達克財經的分析員連中國財報都不會看,將本期和去年同期的數據完全搞反了,這不是第一次搞反了,上一次是將利潤下跌弄成了上升。另外,經本人核查,中國宏橋100%控股該2家子公司,而並非像某些分析員所說的只控股90%,

2.另一家行業龍頭、香港上市的俄羅斯鋁業(RUSAL),2015年第一季的息稅前利潤同比大增3.2倍,稅後利潤從去年同期虧損1.7億美元,轉為經常性利潤達到4.7億美元,其中鋁價同比上漲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就是俄羅斯盧布貶值。

3.中國政府“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有力推進中國以及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國鋁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契機,是直接受益的行業,這個無需贅述了。

4.隨著全球汽車輕量化發展的趨勢,汽車用鋁量有望在未來持續提升,成為鋁行業發展的另一個增長亮點。

5.城市交通建設、電子產業、機械制造業、軍工產業以及保障房建設(尤其近期房地產的松綁)等產業也將有助於中國鋁產品的消費需求保持穩定增長。

6、安全邊際

我們無法確定有關曙光是否真的是黎明前的曙光,畢竟目前的鋁價仍然處於低位,截至515日倫敦金屬交易所鋁價是1868,與2014年底相若。但是,從安全邊際角度考慮,即使所期盼的行業好轉並未在短期內出現,而以目前的估值持有中國宏橋,7PE3.4%分紅回報,你還會虧多少呢?

7、不足之處

中國宏橋最大的不足,就是為了擴張而導致負債過高(按照香港估值標準),資產負債率達到61%,負債權益比達到150%,每年財務費用達到18億。雖然公司的現金流很好,應收款平均在3天內就收回,但仍然不免讓人有點擔心。

另外,中國宏橋的流動負債大於流動資產,存在流動性風險。我估計去年的年報推遲發布,就是與這個流動性風險有關,因為按照這種情況,“四大”是要出具保留意見的。後來披露的結果可能是互相妥協的結果:審計師德勤不出具保留意見,但在報表附註予以風險提示。中國宏橋對此的解釋是,從未試過有銀行在短期貸款到期後不續貸的,因此不存在持續經營的疑慮。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714

证监会: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改革理念、责任配置与制度建构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733


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改革理念、责任配置与制度建构——黄炜主席助理在“2015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2015陆家嘴论坛”。近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方很关心股票发行注册改革,有关的讨论也很多。利用今天的机会,我想从制度逻辑的角度与大家交流一下对股票发行注册制的理解与认识:

中国的股票发行管理制度,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市场发展到今天,我们讨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仍然需要思考两个本源性的问题,一是股票发行活动的市场本质是什么?二是这种市场活动为什么需要第三方力量介入?

公 司发行股票融入资金,投资者购买股票融出资金,这种投融资活动的市场本质,是买卖双方以股票作为标的形成的一种交易关系。从这种抽象的、本质的意义上看, 股票发行与以其他商品作为标的的交易并无不同。既然如此,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股票发行活动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商品买卖活动一样,完全由市场主体自主决 定,通过私法自治的方法来调整和规范,而一定要由政府或者其他市场公共机构事先介入其中,由这些第三方审批、核准或者注册呢?

事实上,与 一般商品不同,“股票”是一种权利凭证。股票的价值取决于其所代表的基础资产质量及其未来盈利能力。买卖股票不像买卖一般商品,可以通过直接查验、对比、 观察有无瑕疵或者缺陷,来判断品质的好坏与优劣。要判断股票有没有投资价值,必须基于与股票相对应的企业的资产、经营、财务等公开披露信息。因此,股票市 场本质上是以信息为基础的交易市场,股票信息的质量决定着市场引导资本流动、决定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果。

由此可见,以股票为标的的交易市场存在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特殊要求。尤其是在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股票的情况下,标准化的股票发行交易,突破了一对一、面对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模式,更增加了发行人滥用信息优势地位,甚至是恶意欺诈的可能性。市场发展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维护股票发行的市场公平,保护人数众多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单靠投资者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单纯通过事后救济的方法,是难以做到的,必须要有独立的第三方力量事先介入其中,对信息披露内容进行把关和监督。完全通过市场自治的方法来解决股票公开发行中的信息披露问题是不现实的,成熟市场发展中经历的危机和泡沫事件,深层次的原因都在于此。

需 要指出的是,人们意识到要对股票公开发行活动进行事先的把关和监督,但对于把关和监督的目标是什么?在关注信息披露之外,要不要对企业的投资价值做出实质 判断?即使到了今天,大家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反映到实践中,有关的制度定位、工作理念和工作要求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我国证券市场从建 立之初即借鉴境外市场的做法,由政府事先介入股票发行活动,进行把关和监管,相应的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不同发展阶段。现行的股票发行核准 制度体现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市场化方向,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由证监会进行核准把关,市场上往往认为是政府对企业盈利能力和股票投资价值进行了“背 书”。监管部门不仅负责股票发行的审核把关,而且对新股发行“管价格、调节奏、控规模”,不利于培育市场主体的风险判断与市场选择能力,不利于形成有效的 市场约束机制,造成市场供需关系的扭曲和紧张,削弱了市场价格发现、风险释放等功能作用,最终不利于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稳定运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 用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因此,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还是要回到股票发行活动的市场本质,从监管力量介入的内在逻辑和根本目标出发,在 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操作安排上,始终秉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一是注册审核不应限制企业股权融资的天然经济权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企业, 都可以依法进行股权融资。只要不违背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企业能不能发行、何时发行、以什么方式和价格发行,都应由企业和市场自主决定;

二是注册审核应当回归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注册审核要从“选秀”、“选优”转变到督促企业向投资者披露充分和必要的投资决策信息上来,注册审核机关不对企业的资产质量和投资价值进行实质判断,也不对发行人“背书”。投资者依据披露信息所作的投资决策也不应由注册审核机关承担责任;

三是注册审核不应以否决发行申请为目的。通过注册审核是要让符合信息披露要求的企业发行上市,对于违反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企业,注册审核中当然应当依法提出否定意见,但否决发行申请不应成为注册审核工作的目标,审核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相应地不断丰富和完善信息披露内容的互动过程。发行人向投资者披露的内容达到了信息披露制度和规则的标准,就可以发行上市;

四是注册审核应当以大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为基础。不仅不能替代,而且应当更加强化。监管机关的职责重在监管执法,集中精力查处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惩治市场欺诈,责成失信违法主体回吐经济利益,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注 册制改革的核心在于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注册制既可以较好解决发行人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问题,又可以厘定和规范监管部门的职责边界,避免监管部 门“有形之手”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从而构建起“宽进严管,放管结合”的体制。贯彻落实好注册制的改革理念,必须进一步明确市场参与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建 立强有力的法律约束机制,通过配置清晰、要求严格的法律责任规范,逐步形成市场参与各方依法尽责履职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市场化、法治化的良好环境。注册 制改革的关键是要落实好四个方面的责任要求:

一是落实发行人的基础诚信责任。发行人是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确保披露 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信息披露内容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的,应当无条件地承担法律责任。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指使或 者协助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应当同样承担法律责任。落实发行人的诚信责任,一方面要大幅提升行政罚款和刑事罚金数额幅度,让失信欺诈者付出沉重的经济代 价。同时,要全面落实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个人的法律责任,实行最严厉的市场禁入措施,构成犯罪的,坚决实施刑罚制裁。另一方面,要改革完 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针对欺诈发行和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涉及人数众多的特征,对代表人诉讼制度作出有针对性的安排,着力优化方便投资者获得民事赔偿的机 制和途径。同时,要赋予监管机关责令回购股份、责令先行赔付等职权,更好地适应证券市场民事赔偿的特殊性,让投资者更为有效地获得经济补偿或者赔偿。

二是落实中介机构的专业把关责任。确 保中介机构依法履职、恪尽职守是事关注册制成败的关键所在。中介机构运用其专业知识和专门经验,对发行人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核查验证,作出专业判断,投资 者往往基于对其的高度信赖作出投资决策。他们应当履行对于信息披露内容的特别注意义务,承担对于信息披露内容的专业把关责任。要在合理界定和划分参与股票 发行活动的保荐机构、承销机构、会计师、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机构职责范围和责任边界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法律责任督促中介机构审慎、勤勉地履行好法定 职责,对于不遵守执业规范要求、违反业务准则的执业行为,必须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中介机构违反执业规范导致出具的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 遗漏的,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

三是落实注册审核机关的审核把关责任。注册制条件下,审核工作所针对的是经过中介机构核查验证和专业把关的申报文件,注册审核机关不再需要对企业作实质判断,也不需要对申报文件是否存在虚假承担责任。注 册审核主要是对申报文件是不是符合齐备性、一致性、可理解性要求,进行把握和判断。齐备性主要是指注册文件披露内容的项目、范围和程度等是否符合信息披露 规则的要求,是否达到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所要求的充分和必要水平。一致性主要是指披露内容所反映的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状况是否合理、财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 是否符合逻辑、财务与非财务数据之间是否能够得到印证等。可理解性主要是指信息披露文件的语言表述,要立足于投资者阅读和使用的需要,充分考虑一般投资者 的认知水平与专业能力,尽量做到浅显易懂,尽可能避免使用难懂、冗长、技术性的术语。

四是落实自律和行政机关的监管责任。贯 彻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必须以强有力的事中事后监管为后盾。为此,要从强化自律和行政监管两个方面双管齐下,落实好注册制条件下的监督管理责任。 证券交易所和证券行业协会要全面建立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和自律公约制度,特别是要研究建立专门适应注册制改革要求的先行赔付、质保金和黑名单等自律管理制 度。监管机关要按照注册制改革的理念与责任分配原则,全面调整并完善注册制条件下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注册审核工作的动态管理与过程控制,确保注册审核 工作的合规性和一致性。特别是要赋予监管机关必要的监管职权和充分的监管手段,建立健全专门的事中核查制度。发现发行中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及时立案查处, 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纠正违法行为,严厉处罚发行人及相关中介机构,涉嫌犯罪的,坚决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改革必须于法有据。实 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需要对现行《证券法》进行修改,同时,要相应制定完善包括证监会行政规章和自律组织自律规则在内的法律实施配套制度。法律和实施配 套制度的构建,除了全面反映上述改革理念和责任配置的要求,还要对注册制改革的相关内容作出明确规范:

一是关于注册审核主体。境 外成熟市场实行注册制的国家和地区,关于注册审核主体的安排或者以监管机关为主,或者以交易所为主。从我国的市场条件和环境出发,应当建立以证券交易所注 册审核为基础的发行注册制度,由证券交易所负责对发行申请依法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证监会给予注册以交易所同意注册的意见为前提。

二是关于注册审核条件和标准。注 册审核重点关注的是信息披露文件的齐备性、一致性与可理解性。审核的标准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完善的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披露规则。为此,需 要对现行法律关于发行上市的条件作出调整,不再保留持续盈利等条件。当然,注册审核强调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并不是不再关注发行条件和上市条件的要求。不同 的是,发行条件应当主要是关于发行人组织结构、财务报告和合规状况等客观要求。上市条件则是由交易所设置的包括财务指标、市场指标、公司治理等不同要求的 差异化条件,相应地,在交易所内部形成不同的板块分层,由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选择上市的交易所与上市板块。无论是发行条件和上市条件,应当尽量客 观、明确,减少自由裁量空间。

三是关于注册审核机制。在交易所履行审核职责、承担审核责任的前提下,必须对现行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机制作出调整,取消证监会的发行审核委员会,交易所内部可以设置上市委员会对交易所审核部门提出的审核报告进行审议,通过集体讨论形成合议意见,不再实行票决制。

四是关于注册程序。
企业申请股票公开发行并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应当向证券交易所报送申请文件。证券交易所履行审核职责,形成正式审核意见。证券交易所审核同意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发行申请文件报送证监会注册。证监会自收到申请文件之日起规定时间内未提出异议的,注册生效。

五是关于注册效力。注册生效,并不表明监管机关和证券交易所对股票的投资价值或者投资收益作出了实质性判断,也不是对公开发行股票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保证。这是当事人基于注册生效与否所产生的市场后果寻求法律救济的责任认定基础,必须在法律上加以明确。

六是关于监管职权和职责。推进注册制改革,必须以强有力的事中事后监管作为保障。法律应当对监管机关履行监管职责所必需的规则制定权、监督检查权、监管执法权作出明确的规定和授权,以有效应对实行注册制后,监管执法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新的形势要求。

各 位嘉宾,注册制是体现市场化、法治化要求,在市场参与各方主体责任配置合理、责任分配到位的共管共担的综合性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改革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市 场主导、责任到位、披露为本、预期明确、监管有力。这是对现行核准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实现改革的目标,需要依靠市场参与主体和社会各个方面在认识一致 的基础上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地从市场发展的规律要求出发实施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一定能够进一步释放市场活 力,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与财富管理的能力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中国证监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23

水利部部長陳雷:推行河長制的關鍵是落實四級責任體制

8日,水利部部長陳雷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河長制進展非常順利。截至目前,31個省市自治區和新疆建設兵團都制定了實施方案。

陳雷表示,推行河長制,關鍵是落實省市縣鄉四級黨政領導的擔任河長的責任體制,建立多部門聯動的機制,按照《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明確的六項重點任務加以推進,即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汙染、治理水環境,修複水生態、管理保護河湖岸線和執法監督。

陳雷還介紹了今年的天氣情況和防汛形勢。陳雷表示,總體判斷,今年洪澇程度可能會輕於去年,幹旱程度會重於常年。陳雷表示,今年年初,國家防總已召開視頻會議,提前部署防汛抗旱工作。近期會公布大中型水庫、重要江河和大型城市防汛抗旱的行政首長責任人。

去年10月11日召開的中央深改組第28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在2018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意見》明確,根據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問題,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將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作為考核的重要參考。縣級及以上河長負責組織對相應河湖下一級河長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地方黨政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今年將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長制。

陳雷表示,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複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

環保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曾在媒體上表示,河長制實際上會把我國政治體制的優勢發揮出來,有攻堅克難的作用。他解釋說,在水汙染防治過程當中,環保部門遇到的一個很大的“攔路虎”,就是一些地方的產業結構比較重,布局不夠合理。當推動這些工作的時候,會遇到環境與發展兩難的問題。如何統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地方黨委政府具有這方面的能力。

“河長制”是由各級黨政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汙染治理。它是由河流水質改善領導督辦制、環保問責制所衍生出來的水汙染治理制度,目的是保持河清水潔、岸綠魚遊的良好生態環境。

自2007年江蘇無錫首創“河長制”,近十年來“河長制”已推廣到全國主要流域,江蘇、江西、湖南、雲南等地的河長制度漸趨成熟,為區域和流域水環境治理開辟了一條卓有成效的新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45

【健康】IBM商業價值院一線調研:區塊鏈+醫療健康,患者中心制的歷史性變革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751&summary=

【健康】IBM商業價值院一線調研:區塊鏈+醫療健康,患者中心制的歷史性變革

行摘要


最新的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區塊鏈調研,針對200位醫療保健行業高管開展了調查,包括來自16個國家或地區的支付者和提供者。我們發現,對於區塊鏈技術,16%的受訪者不僅僅止於試用階段,而是希望在2017年大規模采用商用區塊鏈解決方案。這些開拓者是區塊鏈應用領域的潮流引領者,希望能夠消除阻礙自身發展的摩擦。他們希望能夠獲取可信的新信息,保護自身安全,開拓新市場。


開拓者認為,區塊鏈技術會在臨床試驗記錄、監管合規性和醫療/健康記錄領域,在時間、成本和風險方面帶來最大收益。他們還預計,在九個業務領域,有六個領域將會出現大量的業務模式創新,這種觀點超越了迄今為止我們所調研的其他行業。



盡管醫療保健機構預計將會出現顛覆性創新,但他們(包括開拓者)認為未來並不會出現巨大變革。他們可能認為監管法規會遏制新競爭對手和新模式的發展。無論如何,醫療保健機構都在全力投資區塊鏈試用項目,其中90%的受訪者計劃在2018年之前,對我們調查的所有業務領域進行投資。




開拓者制定遊戲規則,指引發展方向


請暫時忘卻“大數據”,思考一下“長數據”,也就是縱向數據,以及這類數據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應用。


如果擁有完整的個人健康歷史記錄,那將會帶來何等寶貴價值?如果可以記錄每個生命體征,並且可以高效準確地捕獲與所用藥物、每位醫生診斷、患者疾病和手術相關的信息以及其他信息,那將會怎樣?預計,醫療服務的質量和協調性將會有所提高,而且相關成本和風險也會相應降低。縱向數據是與人員、地點或事物相關的完整歷史數據。這正是區塊鏈技術所擅長的領域。


區塊鏈的數據可以橫跨不斷壯大的個人和機構群體進行實時共享。每個事件和交易都有時間戳記,成為一條長鏈或永久性記錄的一部分,且無法在事後進行篡改。在沒有權限限制的區塊鏈上,各方都可以查看所有記錄。在有權限限制的區塊鏈上,各方可以通過協定,確定哪些方可以查看哪些交易,從而維持隱私性,並且在需要時,各方可以掩蓋自己的身份。通過這種方式,區塊鏈的視角從單個所有者持有的不同數量的信息,轉移到了資產的生命周期歷史記錄。在資產流經整個供應鏈時,無論是患者健康記錄,還是一瓶藥片,資產的所有歷史記錄均清晰可見。


從區塊鏈采用角度來看,醫療保健組織發展速度較快,並有超越金融行業的趨勢。令我們驚訝的是,16%的醫療保健組織是勇於進取的開拓型組織,並準備在2017年大規模采用商用區塊鏈技術(見圖1)。而在我們對銀行業和金融市場企業開展的調研中,分別僅有15%和14%的企業計劃在2017年大規模部署商用區塊鏈技術。



在區塊鏈方面,每個區域的發展程度各不相同。北美地區的醫療保健組織相對落後於所有其他區域。在我們的調研中,僅8%的北美受訪者屬於開拓者。在美國,率先適應了2010年《平價醫療法案》所催生的新模式的組織,除部署區塊鏈技術外,可能還考慮了其他優先任務。


開拓型醫療保健組織所具備的先行優勢包括能夠影響業務和技術標準。而其他機構則只能在將來接受這些結果。早期合作者可能也有機會緊緊抓住新合作夥伴和新生態系統,進而獲得互補優勢。


在我們第一次區塊鏈調研“全速前進”中,我們研究了區塊鏈有多大的潛力可以消除阻礙企業發展和限制創新的摩擦。我們確定了九種對當今企業形成挑戰的摩擦(見圖2),並分析了區塊鏈可能帶來的影響。本次調研詢問了醫療保健行業高管對這些摩擦的看法。



大量的醫療數據已經實現數字化,但卻未能得到共享,原因在於數據共享相關法規眾多,且存在諸多風險。理所當然地,開拓者認為區塊鏈對消除這些摩擦具有重大意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信息摩擦-信息不完善、信息風險和信息無法訪問。他們認為區塊鏈還帶來了一個重要機遇,可以幫助進入曾無法接近的市場(見圖3)。



這三種信息摩擦協同作用,阻礙了醫療保健業開展有意義的協調與合作。隱私問題和網絡攻擊普遍存在,導致信息安全無法得到保障,並限制了信息共享。互操作性標準缺失進一步阻礙了信息交換和信息可訪問性。此外,即使數據實現共享,也通常令人無法相信,部分原因是數據不完善,或包含手動重新輸入數據而導致的錯誤。驗證數據則會導致成本攀升,延遲加劇。為增加數據可信性而設立的中介機構和交易所也成為了絆腳石。


60%的開拓者還希望利用區塊鏈開拓新市場。支付者和提供者之間日益模糊的界限有可能被徹底打破。超越地理距離限制的新服務也有望實現。在所有醫療保健行業受訪者中,包括支付者和提供者,大多數人(尤其是開拓者群體)認為區塊鏈有利於消除信息摩擦,但也有一些人持有不同觀點。提供者認為區塊鏈提供了一個進入新市場的契機,而支付者則認為區塊鏈有利於抵禦隱形的威脅,包括難以預測的新競爭對手和新業務模式(見圖4)。



個體組織在未來幾年如何應對區塊鏈機遇?這取決於他們的處境、能力和誌向。與具有轉型潛力的任何新技術一樣,區塊鏈沒有普遍適用的方法。然而,準備立即進入該市場的開拓者的計劃、優先任務和投資為我們指明了發展方向。


機遇探索者:新收益和新業務模式


到目前為止,與其他行業的機構一樣,大多數醫療保健組織也認為,區塊鏈可以顯著降低運營相關時間、成本和風險。我們要求醫療保健業高管在九個核心業務領域衡量時間、成本和風險方面的收益,並分析他們的回答,以便計算出每個領域的總分。我們的分析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區塊鏈的收益是令人信服的,可以在醫療保健業的每個方面發揮作用。


隨著各個組織不斷采用商用區塊鏈解決方案,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更清晰全面地預測潛在收益。超過70%的開拓者認為區塊鏈將會在以下三個領域帶來最高收益:臨床試驗記錄、監管合規性。



新業務模式幫助恢複信任


如果數據可信且受到保護,那麽各個組織便可順利開展合作。區塊鏈可以替代中介機構(原本負責保護數據的機構)來執行這些任務。小型組織可以加入生態系統,應對大型競爭對手的威脅。私營領域的參與者可以訪問新數據源,無論是源於個人設備的健康數據流,還是家庭護理人員所收集的數據均不例外,並且還可以創建新數據源。


相較於目前為止我們調查的任何其他行業,更多的醫療保健行業開拓者認為未來幾年將會出現大量創新機遇。超過70%的開拓者表示,在我們調查的九個領域中,有六個領域將會出現重大的業務模式創新(見圖6)。



他們最關註的選項是臨床試驗記錄,其次為醫療設備數據集成、監管合規性、不良事件安全性監測/報告、合同管理以及計費和理賠管理。雖然一些領域的收益(如計費和理賠)主要體現在效率方面,但與患者開展合作的新機遇正在不斷改變這種業務模式。



幫助提供更優質的護理


我們的受訪者明確了四個領域,他們認為在這四個領域中,區塊鏈所帶來的新業務模式或效率顯著提升會有助於改善醫療服務質量,分別是:醫療/健康記錄、醫療設備數據集成、不良事件安全性監測以及臨床試驗記錄。區塊鏈可以應用於每個領域。我們認為,隨著時間推移,用於連接這些領域並集成相關數據的區塊鏈將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醫療健康記錄–數據隔離的代價


可共享、安全的電子健康記錄(EHR)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據Premier醫療保健聯盟稱,僅在美國範圍內,跨組織數據共享五年內便可為各大醫院節省930億美元。72%的開拓者認為由區塊鏈支持的醫療記錄將會產生巨大影響(見圖5)。


在醫療保健行業中,共享醫療記錄也主要依賴於通用性和互操作性身份管理,這一點與其他行業類似。與數據所有權相關的監管條例和法律法規相互沖突,這帶來了諸多全新挑戰。此外,各個組織還需要持續強調改造遺留系統以及投資現有電子健康記錄。區塊鏈不需要組織放棄當前數據庫,而是會對當前數據庫進行集成。數據記錄可以存儲在“鏈外”,然後連接至區塊鏈技術。換言之,您可以從當前流程中提取數據,用於創建事實的單一版本。


一些與身份管理和電子健康記錄相關的用例、概念驗證和試點項目正在進行中。其中一些項目(諸如IBM正在開展的項目)采取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方法。數據控制權掌握在個人手中,他們可以跨機構訪問記錄,查看自己的完整健康歷史記錄,並規定哪些醫生可以查看哪些記錄。經患者同意後,匿名化的匯總數據便可提供給研究人員和其他組織,幫助他們從總體人口健康數據中獲益。



醫療設備數據-不再“虛幻”


如果醫療記錄是變革的核心,那麽來自醫療設備的數據可能就是下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


在醫療保健業中,僅10%的數據包含臨床因素。而60%的數據都包含外部因素或臨床環境之外的因素,例如,營養狀況和家庭監測。80%的開拓者著重關註後者,那就是利用可從醫療設備收集的數據,創建全新的業務模式(見圖6)。


雖然可穿戴設備為跟蹤個人健康狀況而收集的大量數據不斷傳輸至雲端和我們的智能手機中,但卻很少傳遞到醫生手中。大多數“患者生成的健康數據”(PGHD)都無處可尋,有時甚至患者都無法獲取這些數據。通常,這些由家用設備生成並傳輸給醫生的數據也並未得到存儲。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區塊鏈支持的設備數據仍然引起了企業家的興趣。



在將設備數據從邊緣移至中心之前,需要清除大量的障礙。與醫療記錄一樣,要想利用和信賴這些數據,就需要進行完善統一的身份管理,包括設備身份管理。與美國一樣,歐洲的法規也要求設立唯一的設備識別系統。在數據不太精準的情況下,當計算步驟或設備的故障次數時,組織就需要建立新協議和新算法,以將良好數據與不良數據隔離開來。


不良事件-更具包容性的方法


利用區塊鏈從家用設備、可穿戴設備或家庭保健提供者處獲取患者提供的治療效果相關信息,是擴寬不良事件安全性監測範圍的一種途徑。目前,不足五分之一的醫院會定期將患者報告的治療效果相關數據融入護理流程中,或納入治療決策中。即使有興趣采取這種做法,但開展統計上有效的患者報告結果測量(PROM)不僅需要花費高昂成本,還會耗用大量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減少所需人力資源的方法就是獲得大量可信數據。橫跨多家機構的可互操作的區塊鏈可能是聚合可信數據的最佳平臺。


目前來看,為維持安全性,需要關註兩個關鍵領域:建立藥物一致性流程,以及打擊假冒藥品。藥物一致性流程容易出現人為失誤,十分耗時,且常會出現重複情況,因為每個提供者在每次診斷時都會收集大量相同的信息。在區塊鏈上,數據可以即時更新,且可以廣泛共享,包括與藥店進行共享。在打擊假冒藥品方面,區塊鏈還可以幫助保護患者權益。



臨床試驗記錄-恢複信任


無論對受訪者的回答如何進行分類,臨床試驗管理都十分醒目。這是唯一一個得到雙重認可的領域,也就說不僅開拓者和所有其他受訪醫療保健組織認為這是三大最受益領域之一,提供者和支付者也持有相同觀點(見圖5)。此外,這個領域在新業務模式中也躍居首位(見圖6)。


盡管法規條例強制要求開放臨床試驗方案以及在試驗中捕獲的數據,但是人們仍然難以獲取和分析這些信息。最近,信任危機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根據近期啟動的一項臨床試驗監控項目COMPare,在67例研究試驗中,僅9例(13%)正確地報告了試驗結果。當然,如果臨床試驗出現錯誤或受到阻礙,那麽患者治理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後果將由所有參與方共同承擔。


部署可以捕獲臨床試驗所有歷史記錄的區塊鏈,將有助於恢複人們對科學的信任。值得註意的是,試驗方案(通常會在方案制定完成後記錄在案並添加時間戳記)可能會暴露“篡改治療效果”不良行為,而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所報告的數據被視為噪音,而非真實的治療效果。保持所有數據的透明性,可以防止相關人員試圖有選擇性地報告治療效果的行為。此外,盡管數據透明可見,但區塊鏈將可以確保實時記錄試驗方案,驗證其真實性,而且不會在公開發布試驗方案之前將其泄露給競爭對手。


如果臨床試驗連接至了區塊鏈,並且信任度得到更好的保證,那麽可能會出現哪些新業務模式?在臨床試驗結束很久之後,能否將源於試驗的數據與患者治療結果相結合,這是否可以提供真正全面的治療效果信息?能否支持更多醫生利用臨床試驗數據來提出更加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在梅奧診所,醫生們已經開始使用認知分析來探究臨床試驗,以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可互操作的區塊鏈上的臨床試驗記錄將會增加可用的可信數據的數量。


不斷變化的利潤池:發展和顛覆的新方向


醫療保健組織采用區塊鏈技術的速度不僅超出了大多數人的預期,而且還進行了廣泛投資。90%的醫療保健組織計劃在2018之前,在我們調查的每個領域中投資開發區塊鏈應用(見圖7)。



雖然醫療保健組織十分關註業務模式創新,但不足10%的組織認為會出現巨大變革。在某種程度上,這可能是因為某些領域(如電子健康記錄)可能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清除監管障礙。在一些司法管轄區中,患者無法“掌握”自己的數據,這種情況阻礙了所提倡的患者中心型模式的普及。


但是,超過60%的醫療健康組織認為以下兩個領域將會出現重大變化:醫療設備數據整合和資產管理(見圖8)。提供者和支付者也一致認為,這兩個領域最有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顛覆性變革。



毫無疑問,隨著可穿戴設備的不斷增多,以及人們對健康的關註程度日益提高,企業將會開展創新,同時顛覆性變革也會隨之而來。與物聯網(IoT)相連的醫療設備可以將更多醫療服務從醫院轉移至家庭中。據預測,到2019年,可穿戴生物體征檢測移動設備用戶將會達到55億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預算緊張的政府和組織可能會更喜歡采用全新的方法。


資產管理是區塊鏈不可否認的卓越功能,這種功能可以降低醫療機構供應鏈(也是這類機構的最大成本支出領域)的複雜性和成本。但是,這是否會顛覆現狀?現在,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機器為廣大機構帶來了顯著的優勢和收入。想象一下,如果這些機器成為共享經濟的一部分,那麽醫生就無需讓您轉去其他組織進行核磁共振診斷,而您自己或者他們則可以競相尋求成本最低的可用設施。


行業顛覆性變革並非指單個流程的轉型。相反,顛覆性變革會在初創企業和機構重新審視各種領域界限時爆發,例如支付者和提供者之間的界限。



在區塊鏈平臺上,曾具有縱向一體化特征的機構可以通過合作夥伴,實現橫向擴展。由於信任感日益增強,且每次交易都十分可信,曾為增加信任度而存在第三方代理機構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有些人預計,目前的健康數據交換中心便會遭到淘汰,這樣一來,小型組織的參與成本和門檻便會隨之降低。


考慮區塊鏈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人們自然會想到直接的點到點模式和以患者為中心的模式。有些人認為,雖然存在無限可能,但大量的法律法規會提供一層保護網,遏制創新模式發展,阻止徹底顛覆現狀。有些人會選擇逃避最棘手的挑戰,而有些人則會直面挑戰,勇往直前。現在預測區塊鏈會對醫療保健行業帶來何種影響還為時過早。但是,六分之一的受訪組織表示會在2017年冒險一試,這些勇敢的開拓者值得期待。


建議


我們應該以多快的速度發展?


60%的組織已經開始采用區塊鏈。這些開拓者設定了發展速度,並指明了前進方向,從而獲得早期優勢。大規模采用者可以研究開拓者所獲得的經驗教訓,但是他們應該盡快做好準備,開始實際應用。


56%的受訪企業仍將“技術不成熟”視為一種障礙(見圖9),70%的受訪企業提到需要采用健全的機制來建立身份管理和高度的訪問控制。Linux基金會的開源技術項目Hyperledger致力於將身份識別和權限管理作為區塊鏈發展的核心。



HyperledgerHealthcare(HLHC)工作組成立於2016年10月,成員包括Accenture、Gem、HashedHealth、IBM和KaiserPermanente。最初,該工作組的工作側重於建立註冊、互操作性和身份認知流程。HLHC工作組通過不斷推廣區塊鏈的互操作性,希望確保區塊鏈平臺可以隨環境變化而發展。



我們能否制定全網標準?


開拓者已經在開發需要擴展的新業務和技術標準。大規模采用者應當加入開拓者的行列,開始建立強大的合作關系,包括加入正在建立業務標準的聯盟。


技術標準可以通過Hyperledger等項目建立。但是,關於核心健康問題(如患者隱私和安全)的標準則通常由監管機構制定。52%的受訪者擔心監管限制可能會阻礙區塊鏈的采用(見圖9)。但是,由於區塊鏈可以幫助更輕松地執行監管法規,監管機構有充分的理由與醫療保健機構開展合作。


我們是否可以擴展全新的收入模式?


聯盟為更好地了解區塊鏈收益奠定了基礎,而許多醫療保健組織也已經意識到,加強與一些主要合作夥伴的合作對創新業務模式而言非常必要。


雖然對於區塊鏈帶來顛覆性變革的前景,受訪組織表現的相對自滿,但著眼於顛覆性變革的醫療機構應密切關註以下問題:區塊鏈不斷席卷公私兩大領域,並且全新的生態系統正在萌生。以患者為中心的共享數據平臺可以幫助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在IoT、認知分析等技術以及區塊鏈的多重作用下,全新的遠程醫療護理或按需服務已經成為可能。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