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由認股權去判斷主席為人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10

就好似之前分析展鴻一樣,如果發覺公司主席經常向自己發行認股權,同時又偶然地有人看似操控 股價令認股証行使提供機會,那可以武斷的認為有人不誠實,於是這些股票決乏長期投資價值,投機就可以,像我這樣與小人共舞並不值得鼓勵,我只是想刺激腦細 胞而已,展鴻不會占組合太大的成分,雖則展鴻本身如此的攻守平衡

就最近就會有一個實例,味丹的管理層有一批認股權於今年6月13日到期,行使價為0.8,如果要令認股權唔變成廢紙,味丹的股價要在6月13日前升 到0.8或以上,由於除淨在5月30,因此要行使就要在5月28日前行使才有息收,即可以預言5月28日味丹的股價最起碼有0.8,而現價0.7左右,如 果管理層對公司的前途充滿信心,則股價為0.8,如果管理層覺得公司前途多難,則股價會升至遠超0.8的水平

但是味丹的管理層是班正義的朋友,咁股價就不會升,該批認股權亦會變成廢紙

回想上年不敗日報財經版有part叫估聖老點你的環節,有日推介展鴻,果時股價由之前0.71升到當日1.33上下,報導出左冇幾日就升到歷史高位1.66左右,此時展鴻立即進行配股,非常順利,價錢亦非常美好,配股完成後展鴻的股價由高位回落至今,變返0.71

早幾日,不敗同生果日報都好巧合地推介了味丹,在這個時侯有點似曾相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8

加盟还是自营:三个判断依据(一)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17/HTML_SF856JAXXY3L.html


创业的个人英雄主义一直被人歌颂,但市场的规范化运作也越来越需要合作。创业者如果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拥有一定的资金和资源,究竟应该是自己单干还是有选择地加盟?

创业前,首先应借鉴很多好的分析方式,如4P, 4C, SWOT等,做好市场调查,确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如 果市场上没有任何类似的产品或者服务,那么可以考虑开拓一个新的领域,成为一个先驱者,但是同时要明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未必会成为最成功的人。如果市场 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加盟品牌,那么选择加盟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他们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将您的资源优势和他们的标准和系统结合起来,更容 易取得成功。

判断一:选择做大概率事件

数据显示,美国90%的单店存活时间不长于5年,而 80%连锁企业的存活时间长于5年,台湾也是类似,自行创业的中小企业,没有加入连锁加盟体系,能挺过3年的存活率大约只有两成,而加入连锁加盟系统的存 活率却有八成。中国同样如此,在私人办公司很发达的温州,当地工商局曾经做过调查,在2003年-2006年度被吊销、注销的2410个中小企业中,有 44.52%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不超过4年,其中个人独资企业的生命周期最短,仅1.99年。从上面的统计数据看,尊重大概率事件就一定要选择做加盟。

当然,成功或失败并没有绝对,但就做决策来说,我们应该选择成功概率大而失败概率小的事件,亦即大概率事件。正如投资一样,30年累计,7%年利的投资回报是4倍,12%年利的投资回报则是30倍,虽然利息只差5%,但是日积月累,成功的优势就会突出很多。

树 木只有在树林里才能长得又高又直。以台湾的统一超商为例,1978年,统一企业集资成立统一超级商店,开了几百家,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无奈选择加盟美国 7-ELEVEN,通过使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系统,学习国外经验,7年后终于扭亏为盈,并迅速成长为全球7-ELEVEN第三大连锁便利体系,自1990年 开始持续成为台湾零售业霸主,截至2007年9月,统一超商总店数已达4762家。

个人创业成功的英雄故事大都是不可复制的,因为很可能你只看到浮出水面的1个成功者,而被水淹死的99个创业者你永远都看不到。但选择一个可以参照和复制的加盟系统,我们就可以复制别人的成功,这是比较稳妥、风险较小的一条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8

判断二:加盟成败在于品牌选择,更在于自己的努力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24/HTML_9G4PTQDXKLUI.html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特许经营在中国发展了20多年,截至2006年底,中国的特许体系数量已经超过2600个,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中的零 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但大多数都是不成熟的、规模比较小的特许体系。 今年4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特地针对加盟创业中的陷阱发出消费警示,提醒创业者“加盟创业、特许经营陷阱较多,一旦造成经济损失难以追回,建议创业者投资、签约合同需谨慎”。因此,辨别甄选好的加盟品牌,对于投资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考 察一个品牌是否具有加盟价值分一以下几个大的方面:1)品牌本身代表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有发展前途? 现在市场上好的,并不代表就具有生命力,现在市场上刚起来的,并不代表没有生命力。品牌更需要与时俱进。2)品牌的经营者是否具有诚信、稳健、坚持不懈、 扎实的企业文化和经营风格。3)品牌的经营模式是否适合于您的需求,是否和您的资源互补,是否能给您带来额外的附加价值。4)加盟的成本和其他的条件是否 适合于您。

加盟投资切忌走进另外一个误区,即认为只要加盟某品牌,该品牌就有义务和能力给自己送客上门。加盟商从品牌商那里获取的应该是品 牌标准、管理系统,及必要的管理人员。仔细的研究这些资料,吸收其中的养分,有了这些经验作为后盾,才是能成功的基础。但还并不能保证客人一定会源源不 绝,就好像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有良莠不齐,加盟企业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其实,一言以蔽之,加盟如读MBA,学校可以教你如何选择正确的航线,如何避免前方的暗礁,并有标准的操作手册教你如何驾驭你的团队。只有努力掌握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继而付诸实践,才能赢取成功。

创业初始之路只有两条,要么自己去碰得头破血流,要么就从其他人手上取得现有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那些可以复制的成功的标准和系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12

买房还是租房: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6560/


 买房还是租房,这是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从租售比的角度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过高,存在泡沫,因此目前应该租房。但是,从投资的角度看,很多人认为房产从长期看是升值的,是投资,而房租却是消费,因此应该买房。那么到底应该买房还是租房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建立了一个模型来计算为期20年的买房和租房的回报净现值。这个模型的主要假设如下:    
买房还是租房: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买房的主要收入是房租和房产升值,主要成本是按揭的债务成本和投入的本金的机会成本,外加房屋持有成本。租房的主要收入是省下来的买房首付款加上每月房租低于按揭款部分的投资收益,主要成本就是房租。把每年的收益/支出按通货膨胀率进行折现,就可以算出买房和租房的回报净现值。当这两个净现值相等时,买房与租房没有区别。      通过这个模型,我发现买房与租房的关系与两个参数相关:租售比和房产升值速度。当房产升值速度很快时,即使是租售比很高,如达到1:30左右,买房也比租房值。而如果房产升值的速度很低,甚至是负值时,只有租售比很低,买房才划算。我利用线性规划中的单变量求解找到了买房和租房的回报净现值相等的情况,绘制了一条曲线。    
买房还是租房: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可以看出,即使未来20年房产不升值,在1:15的租售比情况下买房与租房差不多。而北京目前1:45的租售比意味着未来20年房产升值速度要达到平均每年8%,买房才与租房差不多。如果升值速度低于8%,那么还是租房更合算。而当年东京1:60的租售比意味着未来20年房产升值速度要达到9.5%以上,买房才比租房值。      有了这条曲线,就可以非常容易的判断该买房还是租房。如果你预计未来20年房产升值速度为3%左右,那么在1:21或更低的租售比情况下才应该买房。如果你比较保守,认为未来20年房产升值速度为零,那么在1:15或者更低的租售比情况下才应该买房。而如果你对未来非常看好,认为未来20年房产升值速度能达到平均每年11%以上,那么1:120的租售比也不算贵。      另一方面,目前北京和上海高高在上的租售比其实反映了人们对未来房产升值的预期。目前1:45的租售比意味着人们预计未来房产平均每年升值的速度在8%以上。确实,过去10年,北京上海的房产升值速度应该不低于8%左右。但是,人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后视镜”看问题,把过去无限延伸到未来。      未来20年还会有8%的速度吗?我不知道。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未来的升值速度达不到8%,以现在的租售比价格买房,不值。




對《簡單的判斷》的補充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tmy.html

    《簡單的判斷》引發了一些朋友的質疑,這是很正常的。在我看來,如果沒有質疑,它一定是不靠譜的,有了質疑,或許它已經接近真相。
  
    接觸巴菲特、芒格、彼得.林奇有些時間了,感覺都是從微觀層面思考投資與投機,為什麼普通投資者按照大師的方法還是無法擺脫陷阱和黑天鵝事件,而大師卻能 做到,我想,除了對大師的智慧存在片面理解之外,是因為我們沒有瞭解到,大師其實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宏觀與微觀是相互作用的,嚴格地講,不存在完全不 受宏觀週期影響的微觀企業,能跨越宏觀週期的微觀企業只是歷史的特例,這次可以不代表下次也可以,週期有強有弱,政治經濟環境、消費選擇、技術與業態都是 變化的,對於跨週期一說,我保持十足的警惕。巴菲特、芒格、林奇真的是離開了宏觀只講微觀嗎?絕非如此,只是沒有明說而已,也或者,他們其實說了,我們只 是憑字面上理解,並沒有進入大師的內心。
  
    直到接觸索羅斯的反身理論,迷惑才有所緩解。大師就是大師,並不是眾生表面看到的那一面。索羅斯除了大家看到的一面外,還有老巴芒格的一面。同樣,老巴芒格除了大家看到的那一面外,也有索羅斯身上的一面。其實,大師都是相通的。
  
    離開了宏觀談微觀,投資就沒有大局與方向,缺乏大歷史觀的指引。離開了微觀談宏觀,找不準最好的攻擊目標。宏觀與微觀,是魚與水的關係,只有將二者完美結合起來,才能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索羅斯認為,在政治、經濟、金融事件中,具備有思考能力的參與者也是事件的一部分,圍繞參與者的思想會形成兩個函數,其一是認識這個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 界,我們稱之為認知函數。二是向有利於己的方向改變世界,我們稱之為操縱函數。這兩個函數從兩個相反的方向連接起思想和現實,在認知函數中,是現實決定了 參與者的觀點,在操縱函數中,是參與者的意圖在對世界產生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深深地根植於這樣的傳統中,它或者忽略操縱函數,或者將操縱函數置於認知 函數的附屬地位,而實際上,操縱函數可以優先於認知函數。
 
  
   
在這裡,我們思考一下反身性,在過去和接下來將要帶給中國資本市場的是什麼。
 
  
   
2008年金融風暴,是世紀性的大規模金融危機。全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經濟、金融市場暴跌趨勢中,施加反向操縱力量。中國和美國、個人資產負債表結構是截然不同的。中國,國家、個人資產負債情況良好;美國,國家、個人資產負債透支嚴重。美國,必然採取量化寬鬆式貨幣政策,帶給全世界巨大的通貨膨脹隱患,而中國,必定成為首當其衝的堰塞湖。
 
  
   
美國的量化寬鬆,給美國金融機構帶來充沛資金,但是,消費者依然負債纍纍,國家更是負債纍纍。美國金融機構,卻在跌得最深的底部得到大量資金,可以衝擊全 球市場。無力消費的美國消費者、突然獲得龐大流動性的金融機構,這種巨大反差,導致美國資本市場趨勢逆轉時,金融機構快速復甦的必然優勢。
 
  
   
中國,在美國量化寬鬆後,也釋放大量貨幣,造成本來就負債不多的國家、個人消費能力表象性大增。基礎設施建設,個人消費出現大量釋放。而金融機構陡然增加的流動性,致使信貸資源稀缺性降低,定價權喪失,必然落後於前兩者。
  
    可以說,美國的巨大流動性被資本市場所吸納,而且表現最好的是金融股。中國的巨大流動性,大部分被實體經濟所吸納,股市有限的資金也結構性地流入消費最旺盛的行業公司股票。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實體經濟表現最好,而股市總體表現較差。
  
   
宏觀經濟調控,在經濟、股市上升趨勢中,必然密切關注貨幣釋放後帶來的通脹壓力。宏觀經濟調控介入時點,就是反向操縱力量 發揮威力的時點。房地產調控,就是明確的信號。隨之而來的信貸調控,是降低金融槓桿的明確操縱力量,接下來的銀行資本金升級,都是非常明確的操縱力量。打 壓地產泡沫,當打壓趨勢形成,並對經濟、資本市場造成認知趨同時,下一次反向操縱力量介入,就是破除泡沫後的介入良機。
  
    十二五開始,中國面臨著兩大任務,一是發展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金融資本市場,二是實現經濟的逐漸轉型。經濟轉型,只能在不冷、也不熱的經濟環境下慢慢實現, 實體經濟對流動性的吸納將是緩和的。而發展資本市場,大規模、持續的IPO將是未來幾年的常態。資金,必須流向銀行、股市,為實體經濟服務。轉型期,大多 數行業、公司的增長將進入平穩期,行業的洗牌,結構的調整,一些沒有真正競爭力的公司還要死掉一批。
  
    高成長?跨越週期?還是小心點為妙,尤其是估值高高在上的東東。
    而金融股、倖存下來的優質地產公司、大有可為。
  流動性,央行的20萬億的準備金,存款準備率下降的時點?3個月?6個月?快了。
 
同福客棧:www.tfkz.net



從經濟的基本面上判斷,我實在找不到買入股票的理由! 管我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uco.html

腦子進水、失去了方向的死brother(思八達)學員,今次競然有三千人殺到敦煌聽講,三天講課每人五萬元,腦袋入水!原來企業家迷失了方向和股民迷失了方向是一個樣的,對住一大班中瘋病人,緊急逃亡要緊!

如果你不明白失敗有著必然的方程式,聽多少"成功學"也幫不了你的,呵呵!"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令你更強!"尼采說的。

朋友問敦煌好不好玩,享不享受?"一個沒有麥當勞、肯德基,看不到一輛寶馬、奔馳的小城市能有多好玩?能有多享受?"
值不值得去?"非常值,超值!"有些事情在適當的時候你必須要做,否則你也許永遠錯過。

在可見的將來,房地產必然成交低迷,地方財政收入大減;人民幣升值,工資上漲,出口形勢大為不妙,企業前路茫茫;利率市場化揮刀在即,股市圈錢不斷;歐債危險未解,美國經濟倒退未除,宏觀經濟岌岌可危,從股市的基本面上判斷,我實在找不到買入的理由。

值不值得買入?"非常值,超值!"有些事情在適當的時候你必須要做。擔心未來的人已經賣出,信心不足的人持幣待機,像你和我已經找不到賣出的理由。未來只剩下一條路可走,上漲!
只要你不借貸,港股現在就是買入的時候!"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令你更強!"尼采說的。



報酬率更高 風險也更大 兩大原則教你判斷新藥投資價值

2012-2-20  TWM

 


新藥開發公司特性類似IC設計或遊戲研發公司,不過,儘管報酬率很大,但風險也更高,基本上並不適合散戶介入。投資人對於這種新形態的類股,不僅要更加用 功,更要有坐雲霄飛車的準備。

撰文‧林宏文

近來,國內生技製藥公司陸續掛牌,基亞、健亞等公司股價更大漲近三倍,在生技熱潮仍方興未艾之際,如何評估新藥公司的投資價值,卻是一門複雜又困難的課 題。投資人必須了解生技製藥公司的三大特色,否則盲目追高,很容易成為套牢一族。

分析台灣的新藥開發產業,一般來說,分成新藥開發、學名藥及原料藥等三大類,過去的上市櫃公司幾乎全以發展學名藥或原料藥為主,但近年來有不少已陸續投入 新藥開發,例如中化生、友華等公司。至於全部以新藥開發為主的公司,則是近來最受矚目的族群,這些公司已陸續掛牌,包括德英、基亞、健亞、合一等公司,以 及更多在興櫃的公司,如智擎、中裕、台灣微脂體、醣聯、永昕、泉盛等。

台灣新藥開發公司的特色,大都屬於中小型的研發企業,資金規模小,在進行國外二、三期臨床時,就委託專業CRO(臨床實驗機構)公司負責,最後再授權給大 藥廠。因此,就形態來說,比較像IC設計或遊戲研發公司,本身只做研發,至於營運、臨床及銷售等工作,大都採外包模式。

對國人來說,新藥開發是全新的產業,因此,有關生技製藥公司的價值到底如何計算,就值得細究,尤其是目前許多新藥公司並未獲利,根本無法用過去大家熟悉的 本益比來計算。

一般來說,國外的新藥產業大致可區分為大藥廠及研發公司兩大類。在大藥廠部分,根據二○○○年到一○年之間的資料,美國證券交易所十八支生技股票指數 (AMEX Biotech Index),其中包括Amgem、Genzyme等這些大藥廠,平均本益比是五十五.四倍,比S&P五○○指數的本益比十二.五倍要高出四倍多。

但是,在新藥研發公司的價值部分,評估起來就很複雜,由於大部分新藥公司都是虧損的企業,沒有盈餘的公司,本來就無法計算本益比,那要如何評估新藥的價 值?

台灣工銀生技創投協理羅敏菁表示,一般來說,市場會以新藥的「特殊性」及「有效性」來決定,例如像目前中裕的TMB-355,是非常特殊的愛滋抗體新藥, 因此價值就很高。此外,像全世界罹病人口在二十萬人以下的孤兒藥,都會因其特殊性而獲得市場較高的評比,例如十二年前就取得治療龐貝症孤兒藥的中橡,都是 具特殊性的案例。

類似的特殊性還有不少案例,例如像太景研發中抗C型肝炎病毒新藥TG-2394,由於僅需要一天口服一次,且突破現有藥物須搭配干擾素一起使用的限制,有 效減少病人使用干擾素時會產生痛苦及疲憊的副作用。

高風險、高報酬

選擇已進入二、三期臨床且療效佳此外,新藥到了臨床二、三期的治癒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若能證明藥的「有效性」比其他的藥好,當然價值會更大,最 後能夠銷售或授權的金額也會更高。

至於新藥的特性若與過去的藥相類似,就需要參考同業案例的金額再做調整,或是以未來可能獲得的營收折算成目前價值來計算。至於市場規模有多大,就要看同類 型的藥有幾種。舉例來說,像德英正在開發中治療皮膚癌的藥膏,目前全球只有三個同類型產品,未來若開發成功,將有機會共同競逐總額達四.七億美元的市場。

不過,這些判斷新藥價值的方法,都牽涉複雜的專業知識,並非一般投資人能理解,也因此,國外生技製藥公司的主要投資人大都是專業法人機構,很少有散戶能夠 勝任,即使是國內許多大型券商,目前也鮮有專業的生技分析師,因此,即使最近台灣陸續有新藥公司掛牌,但截至目前為止,除了主辦承銷券商外,還看不到有哪 些專業評估新藥公司的報告出現。

雖然新藥價值到底多少很難評估,但新藥開發具備「高風險、高報酬」的特性,投資人卻不能不注意。最近國際上剛好有兩個大型收購案,而且均是抗C型肝炎的病 毒藥物,就是高報酬的最佳案例。

去年十一月,一家美國上市公司Gilead宣布,將以一一○億美元買下Pharmasset公司,這個總值達新台幣三三○○億元的驚人收購案,是因為 Pharmasset開發的C肝新藥已進入臨床三期,效果相當好。

今年一月,同樣是C肝的藥,必治妥也以二十五億美元買下一家正進行二期臨床的Inhibitex公司。有趣的是,Pharmasset及 Inhibitex兩家公司員工分別只有八十二人及三十人,若計算兩家公司每位員工創造出來的市值,分別達到新台幣四十億元及二十億元,的確很嚇人。

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發現,若能開發出有效的新藥,可以創造的價值非常可觀,尤其是進入臨床二期,並證明有很好療效的新藥,最容易取得市場認同。新藥公司一般 不僅可選擇上市掛牌,更渴望被大型藥廠收購,國外新藥研發公司最驚人的報酬,幾乎都像這兩家公司一樣,高價出脫並創造出員工不輸谷歌或臉書的身價。

不過,高報酬背後也代表著高風險。國外統計新藥開發的成功率低於萬分之一,甚至已進行到二期臨床的藥,最後也都有失敗的可能。因此,新藥公司執行長責任都 相當重大,不僅在投入研發前就要做好謹慎挑選的工作,如果真的發現新藥效果不佳,也要及時壯士斷腕,否則投入愈多會賠愈多。

目前居國內對外授權金額最高的智擎,主要就是在全世界最難治療的胰臟癌、也就是奪走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癌症上,已獲得令人驚豔的成績。

明辨授權金額

有認列到財報才實在

智擎開發的胰臟癌新藥PEP02,二期臨床結果,已證明比現有的藥效果還要好,病人在半年後的存活率還有四二.五%,至於一年的存活率還有二五%,明顯比 原來的數字三一%及四%要好,也讓智擎獲得FDA核准為治療胰臟癌之罕見疾病藥物,將可能獲得為期七年的孤兒藥市場獨家銷售權。

此外,儘管新藥開發的價值很難計算,但目前國內已有多家新藥公司將成果授權給國外藥廠,並取得所謂的海外授權金,算是比較具體可判斷公司價值的數字。但 是,這些動輒上億美元的數字,投資人也有必要做深入理解。

一般所謂的授權金,不僅包括簽約時拿的頭期款,還會把未來各階段的里程碑款加入,有的甚至包括藥物銷售時的權利金,但實際上要進入到每個階段,往往有很多 變數。因此,未來新藥開發公司在公布授權金時,也有必要把不同階段數字區分開來,讓投資大眾更清楚實際情況。至於對投資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盯緊財報,到 底這些所謂的授權金,最後有沒有實際認列至財報中。

其實,國內就有不少授權後生變的例子,例如由台大教授林榮華主導的台醫,○五年授權給德國百靈佳公司後,最近已收回來自行開發;另外,基亞的肝癌PI- 88新藥原本授權給澳洲公司,但結果並不成功,又把授權還給基亞;太景的奈諾沙星也有類似情況。這些變化對企業不見得是壞事,因為企業都因此取得新藥開發 主導權,但問題是延誤專利時間,未來後續發展仍待觀察。

無論如何,新藥開發公司最終追求的目標,一定是拿到美國FDA或台灣衛生主管當局的藥證許可,因為只要能夠拿到藥證,也就代表未來新藥銷售有無限的想像空 間。同時,也意味這家公司的股價將有巨大的投資價值,這應該是國內眾多新藥研發公司未來最重要的使命,當然更是投資人能夠獲取最大投資報酬率的保證。

新亮點!——國內新藥開發公司對外授權金現況西元年 公司 產品 適應症授權金 對象2000中 橡Myozyme龐貝症4100萬美元Genzyme 2005台 醫Ab-168自體免疫350萬歐元 BehringerIngelheim 2006寶齡富錦PBF-1681腎臟病不公開(簽約金100萬美元)Keryx 2007基 亞 PI-88肝癌500萬美元Progen 2007永 昕TuNEX類風溼炎不公開BioA&D 2009台灣醣聯 GNX-8大腸癌2億美元Otsuka(大塚製藥)2010太 景奈諾沙星社區型肺炎700萬美元*Warner Chilcott 2011智 擎PEP02胰臟癌2.2億美元Merrimack 註:*資料來源為Warner Chilcott年報



怎麼判斷一個股票是低估的?! 流水白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b1d06701011uqm.html

(一)

 

前一陣銀行賣國債,其中3年期票面年利率5.58%;5年期票面年利率6.15%。大多銀行半天甚至幾分鐘就賣完了。

 

投資股票的一個機會成本就是將股票和債券進行對比,換句話說,如果你持有的股票,假設你永遠不賣,那麼,你的收益應該和債券一樣。所謂低估,就是你居然發現你持有的股票的收益率,會高於債券。

再好的企業都是有高速發展期,中速發展期,以及停滯發展期,所以,對一個股票的估值方式,就是看一個企業市場估值以及未來盈利的預測。

簡單說:在一個股票中,最重要的是兩個變量:估值和盈利預測。估值*盈利預測(這個預測必須考慮高速、中速和停滯3個週期)作為一個公式,可以判斷一個股票是否有投資價值(高於國債)。因此,估值每低百分50,意味著盈利預測可以下降百分50;估值每高百分50,意味著盈利預測必須調高百分50。

 

(二)

 

有人擔心買入的股票一直被低估。但一直被低估,就意味著持有者長期的收益一直高於債券,對一般投資者這是好事情。因為每年大多人都會有收入結餘,然後這些多出來的錢有好於債券的投資品種。此外,低估只是股市的一種狀態,就如06年初1000點,07年底的時候股市6000點。股市會有1000點的時候,也會有6000點的時候。低估只是波動性的一種狀態,正如高估是波動性的另外一種狀態。

 

股票不會永遠低估,也不會永遠高估,價格永遠圍繞著價值波動,遠必拉回。有人曾經比喻上市公司的股價就是一個喝醉酒的人,雖然他會怎麼走無法判斷,但因為這個醉漢的身上綁著一根繩子,因此,他勢必回到價值的這根柱子上。

 

(三)

 

股票的波動並不可怕,波動更多的是創造更便宜買入的機會,以及更高賣出的機會。波動不會損害持有人的利益。股票正如持有債券的人持有到期後,利息一分都不會少一樣。一個股票的收益率如何,基本上從買入的時候就可以有大致的判斷。

 

有些人的投資收益超過債券,主要的原因是他們買入的時候,就知道他們持有的股票收益會超過債券。當然,另外一種可能是有傻瓜願意接受低於債券收益的買入價,從他們手上接走了那些高估的股票。

 

(四)

 

目前股市的指數,從估值和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來看,意味著長期至少雙倍於銀行利息的收益。但許多存在銀行的錢,認為目前的股市極具風險,因為他們看到的是前人的失敗。過去的經驗表明,大多銀行的錢,喜歡在市場高潮的時候進入市場。他們因為不知道股票和債券,和銀行的存摺無異,當股市翻了幾倍後去買股票,往往意味著投資收益已經遠遠低於債券收益了。

 

在其他領域,前人中短期的經驗或者意味著有跡可循。但在投資領域,前人的成功往往是後人的陷阱;而前人的失敗往往意味著豐厚的利潤。樓市如此,黃金如此,股市也是如此。



判斷互聯網產品價值的FOR模型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6367.html

FOR模型由碎片、組織、再組織三個特徵組成。

知乎上有個問題邀請我預測「10年後,Pinterest和Instagram誰的價值會更大?」,我覺得10年對於互聯網來說實在是太漫長了,到時Pinterest和Instagram如果還存在的話,也必定不是現在的模樣和模式,所以我們探討這麼遙遠的事有點不著邊際。

但如果把時間縮短到一兩年的話,倒是可以來討論:當下,具有哪些特徵的產品更可能在未來獲得更高的價值?對此,我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判斷模型,我從2011年年中開始用這個模型來判斷各種新出現的互聯網產品,一直用得很順手,命中率較高。

這個模型由3個特徵組成:

一.碎片(F=Fragments)

這個產品中的主要內容,一定是碎片化的,而且碎片是同構的。比如 Twitter 把「一切事物」碎片為140個字、新浪微博把「一切事物」碎片為140個字+一張圖、Pinterest把「所有美好的事物「碎片為一張圖+一小段描述+一個URL、蘑菇街把「所有美好的女性商品」碎片為一張圖+一小段描述+一個商品購買地址(包括線上和線下)。

碎片的豐富性基本上決定了這個產品最終平台化之後的基礎規模,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新浪微博的規模百分之百的要比蘑菇街大,因為它的碎片是「一切事物」,而蘑菇街只是「所有美好的女性商品」。定語越多,規模越小。

二.組織(O=Organize)

為什麼要碎片?因為同構的碎片很容易以各種維度被組織。

比如Twitter按時間線組織、Tumblr按Tag組織、Pinterest按Board組織、蘑菇街按商品的天然品類組織。

這種組織一定是非常自由的,任何兩塊碎片,都有可能被組織到一起。組織的方式越自由,信息流動的速度越快,相應的也無法獲得沉澱。

所以我們看到,因為時間線是最自由的組織形式,所以新浪微博的信息流轉最快,但信息很快過期;蘑菇街的組織形式受商品天然品類的邊界限制,所以流轉相對較慢,但是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沉澱,挖掘出「最熱」的商品來引導有「從眾心理」的用戶。

三.再組織(R=Re-Organize)

當信息碎片按某種形式組織好之後,這樣的產品還會允許用戶用非常自由的手段重新組織信息碎片。

比如新浪微博的「轉發」功能,就是把別人的信息碎片重組到自己的時間線中;Tumblr的「Re-Blog」功能和Pinterest的「Re-Pin」功能,可以把別人原創或收集好的碎片方便地組織到自己的建立的體系中;蘑菇街的「喜歡」功能,可以把別人分享的好商品,極快地收藏到自己的喜歡目錄中。

再組織的本質作用是將有限的內容儘可能充分地重複利用,以此提高生產率。

打個比方,在不具備再組織能力的BBS體系中,一條信息(帖子)只能被10個人消費,但同樣的內容,在微博體系中就有可能平均被50個人消費,那麼同樣的生產成本(原創消息的人所花的時間)就帶來了更大的生產成果,也即更高的生產率。

所以,要讓「再組織」發揮作用,就必須要求用戶整體對內容的選擇能力很強,而且產品本身有通過「積累用戶利已行為得到利他結果的機制」(這點可以看我之前在艾瑞的一個演講)。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比較擔心完全的Pinterest-Copy,在中國會受到「沒有足夠大的有很好審美能力的人群」的制約。

以上3個點組成了這個模型的基本框架,我把它叫做「 FOR」模型。

接下來我們用這個模型實際看一些產品,我對下面提到的每一個產品,按FOR模型的3條打分,最高5分。

Twitter:F4.5 – O4 – R3

Twitter的碎片是很徹底的,但是不支持圖片還是有點過於矜持了;組織是用時間線,好處和問題上面都有說;再組織只能說及格了,Re-Tweet的功能毀譽參半吧。

新浪微博:F5 – O4 – R3.5

新浪微博對Twitter做的兩個改良是非常棒的,一是消息帶圖、二是「轉發」功能。這兩點改進讓這種產品形態整體達到85分,所以我們最近看到一些報告,新浪微博用戶的活躍度是Twitter的數倍,從這個模型的打分上來看,很合理。

Tumblr:F3 – O3.5 – R3

輕博的碎片太大(也可以說不是碎片),這造成信息維度太多很難充分組織,再組織也很麻煩。所以總的來說,我並不是很看好輕博的發展,從最近這類產品的發展上來看,也確實不怎麼好。

Pinterest:F4.5 – O4.5 – R5

神奇出現了,它離滿分只差兩點:以圖片為主的碎片,在豐富性上不如Twitter和微博;Tag和Board的雙維度組織很完善,但Tag的組織方式還是很依賴「負責任」的用戶,所以要扣一點分。Re-Pin功能非常方便,而且Re-Pin的結果是重組一個Board,當用戶的普遍審美能力較好時,發揮出的能量超大。

說實話,雖然我一早就給Pinterest打了這個平均最高分,但也還是沒想到它能發展得如此瘋狂。

蘑菇街:F3 – O4.5 – R3.5

來評評自家的產品。上面說了, 我們的碎片豐富性不夠,所以規模肯定不如其他幾個例子產品大。但是有失必有得,我們的碎片很容易變現,另外它們天然地可以按品類組織,不需要依賴「負責任」的用戶,所以組織的分比較高。再組織方面「喜歡」功能很方便好用,但是高水平的用戶不多,再組織以後的內容要供再次消費的「成品率」不高,這方面是我們一直頭痛並在努力解決的。

還加了 Instagram 和 Path ,可以根據FOR模型打打分試一下,當作練習:

 

 

為什麼滿足FOR模型的產品有更高的概率獲得較快成長?

1. 生產率。FOR產品比傳統的產品有更高的信息使用率,因此生產率更高。這是最本質的原因。

2. 適合移動設備。因為內容小片,可以方便地在移動設備上瀏覽,而且自由的組織形式和再組織動作的輕量化,都很適合移動操作。

前面都是總結,但這個總結很有可能一文不值,說不定它是類似「優秀短跑運動員都有兩條腿」這樣的總結。所以我再用這個模型來推論一種目前不存在的產品,以後我們可以再回過頭來看看這樣的產品有沒出現、有沒有高速增長,以此來驗證這個模型是不是靠譜。

我推論的這個產品是一個旅遊產品。

一.碎片。它的碎片是「一切在路上會碰到的東西」,比如一個景點、一個餐館、一個菜色、一家加油站等等,全部碎片化並同構為「一張圖片+一段描述+一個地理位置」。

當然同構後的結構可能還要再複雜一點,比如可以多張圖片,但是這裡僅作最簡的處理。

二.組織。可以按所謂「路線」或「攻略」來組織所有這些碎片。比如我做了一個杭州攻略,其中就可能有這些碎片「雷峰塔、西子湖國賓館、白堤、某外婆家的外婆炒蛋……」,這些碎片可能按時間排,也可以按地理排。當我到杭州旅遊時,就可以用手機隨時調用我的攻略,指導出行,並隨時為每個碎片拍照或Check In。當我因為迷路錯過一個碎片,也沒關係,周邊的其他碎片會被推薦,隨意選一個接著玩吧。

三.再組織。當我遊玩回家,之前在遊玩過程中的Check In行為和拍照行為,就被系統自動整理為「遊記」,而另一個用戶可以簡單地copy我的遊記,改動其中幾個碎片,成為他到杭州旅遊的「攻略」。

如此一來,攻略→簽到→遊記→功略……就成了一個循環,信息被更充分地使用。

我相信這樣的旅遊產品會得到很多人喜歡的,你喜歡麼?



思考的碎片--6/3 Internet 和Mobile Internet很多判斷和結論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g0t.html
思考的碎片--6/3 Internet和Mobile Internet很多判斷和結論

1.Facebook VSiOS6.0

今天的傳言是Facebook會integrated 到iOS6.0,這才對!
這才是final of final

現在看來早前傳出的流言Facebook要收購Opera和Facebook會自己推手機不靠譜。
這兩個流言出來時,我和@linan探討過。我們的看法是流言應該不會是事實。
收購Opera和自己做手機明顯是垂直整合。這是山寨國度的思路。按照我們對Facebook的理解,這應該不會是Facebook的玩法。

今天的傳言看,早前的兩個流言很有可能是談判的籌碼,FB給Apple施加點壓力而已。
從最近使用iPhone4S使用體驗看,幾乎所有app都可以用FB帳號登錄。所以Facebook和iOS 6.0整合真是絕配。從這角度看,Google壓力很大,Android壓力很大。

2.視頻 Viddy andSocialcam

instagram後Viddy和Socialcam很紅,我一直沒看好這個玩法。
@linan在評論這問題是指出,觀察我們個人使用iPhone的體驗看,使用照相機功能的頻率遠遠超過攝像機。
就我個人的使用頻率而言不到10:1,照相功能絕對佔優,而且非常願意用instagram分享,同時同步到不同app
所以從這角度看分享視頻的這個遊戲應該很難成功。很難很難。何況還有兩家公司在對著干。

3.推薦看《Netscreen的歲月》

兩個角度
1.IT業內人士都應該仔細看全文。
2.科技股投資者也應該看全文,角度更多是上市前後,公司內部員工和早期VC的兌現衝動。

Netscreen的歲月 之十二 NS-200危機

公司上市了,我們的生活還是沒有什麼變化。因為有6個月的禁售期,我們的股票都沒有套現,大家還是老老實實地工作。只有Ting耐不住氣,跑到寶馬dealer那裡買了輛M5,因為心急,現車只有一輛死紅死紅的豬肝色,也給買回來了。」

從這個角度分析下FacebookIPO後的股價下跌會很有趣。1000億市值,無論如何早期的投資者一定會兌現部分。這個時刻一定是papermoney VS money的競爭。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怎麼也要兌現些然後改善下生活。

4.關於國內那麼多互聯網企業進軍手機業。

我個人非常不看好這個玩法。

對比國外的互聯網和國內的局域網玩法。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國外是做些新服務。然後服務全世界。
國內是大家搶入口搶流量,然後山寨服務。
服務是建立在創新基礎上的,搶流量和搶入口是建立在綁架和封閉基礎上的。
說到這裡,或許會有疑問說Apple不也是這樣嗎?
我強調兩點A.Apple和核心是提供用戶體驗不是搶入口。B.Apple的iOS是一個漸進的自我完善的過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國內的所謂玩家有這個信心和恆心?

國內搶入口和流量在PC上很盛行,從恐嚇用戶的360開始。
我昨天看到昂山素季的一段話:
 「自由有多珍貴,每個人都應該明白。極權主義是一種建立在敬畏、恐怖和暴力基礎上的系統。一個長時間生活在這個系統中的人會不知不覺成為這個系統的一部分。恐懼是陰險的,它很容易使一個人將恐懼當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當做存在的一部分,而成為一種習慣。」

用這段話評論360很合理也很貼切。建立在敬畏,恐怖和暴力基礎上的系統

這個玩法或許符合國內局域網特徵,但是我依然沒法看好。請別用中國特色說服我。

5.關於PC

我查過我的幾台電腦,發現05年只有重要的文件基本都是在gmail裡。
本地的文件夾基本是MSN朋友發送的文件,我開始覺得本地的硬盤用處真的不大。
我覺得MSN是否應該在傳送文件時候直接利用skydrive。同時online使用office
這樣所有文件都基於skydrive或許微軟還能活的長點。
我現在MSN的有人基本都有其他聯絡方式。我真懷疑MSN的活力還有多少。
我真的懷疑本地的硬盤真有必要嗎?
音樂我都是online聽,視頻都是看online的
何必下載?
除非玩大型遊戲。不然硬盤真的沒必要。
長期的長期我傾向於基於瀏覽器的Notebook會是大方向
這就是Google主推的chrome筆電。OS真的沒必要。
多裝幾個插件即可。
Evernote這樣的神器必須裝!

6.從IT歷史看Microsoft VS Google VSFacebook
好像都是後面的幹掉前面的,從來沒發生過某個項目上前面戰勝後面的。
Netscape是例外嗎?
應該不是Netscape核心是賣瀏覽器。賣軟件
這才是Microsoft的特長。
Google不賣軟件賣廣告。
從這角度看Facebook一定不能賣廣告。一定是賣Credit才能完勝Google

7.Mary Meeker的報告。
這應該是Mobile internet這周話題女皇。
去年我還記得在雪球和@linan看完報告直接點出了SoLoMo會紅。

linan:SoLoMo這個詞要火。

潛水員:

@linan 說:這篇報告的核心是SOLOMO.這詞要流行.上次聽到要流行的詞是newnormal.Bill Gross提的.暫時看來不太準.現在熱火朝天的牛市呢.

今年的報告我也仔細看完。我的感受是兩點
A.MobileInternet有明顯天花板,只是從0開始增長,初期增速高是必然的。
仿造@linan 大牛評論照相機和攝像機使用頻率的角度看問題,Mobile InternetVS PC internet
使用比例來看。5:5都很難想像。我傾向最終大概是4:6 甚至3:7的使用時長。所以Mobile Internet市場有明顯天花板,時長決定一切。
唯一差別是MobileInternet或許更接近現金,人在移動時會很容易產生必要消費和衝動消費。
這可能讓重要性提高。所以5:5的市場份額和廣告費是我能想像的極限。
同時MobileInternet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所以高速增長幾乎是必然。也必定會過熱(從投資角度看)
這是不可避免的。

B.Mobile Internet+Internet的廣告費 VSPrint+ Radio

搞半天Mobile Internet +Internet才 23% VSPrint+ Radio 36%!

悲觀的看這問題,是互聯網沒花頭。當然差距是Print+Radio很分散。可能Internet的廣告費相對集中在幾大平台上。這問題我是揣測沒數據支持。平台的數量應該遠遠小於大的報紙數量。
樂觀的看,增長潛力無限。畢竟耗費時長和廣告費應該同步。

8.Nokia 的Lumia 8系Windows手機
週五特意去體驗下Nokia的新手機,結論是我不會買。
優點是速度快。其他我沒能體會出什麼好處。
缺點是App不全。無instagram,有Evernote
我體驗是甚至沒考慮價格,只是考慮假設我是一個換機的消費者我會如何要求新手機。
我發現沒App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對機器的要求其實不高。
攝像頭,CPU速度快點,屏幕漂亮點。其他都是需要靠App支持。
Nokia提供了地圖,提供了音樂都是他自己提供的服務。地圖是收購Navteq,音樂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搞的。好像還真是免費的,誰付版權費?
我的理解Nokia的落後看來主要在Ecosystem上,不僅是手機上的落後是全面的。這角度看Nokia前景非常非常不樂觀。
因為在Ecosystem上的進步是非常困難的。需要時間積累。還需要手機用戶增加。這最後變成兩難問題。

今天就到這裡吧。發現iphone是個神器。還有開始喜歡上soundcloud做語音memo,有思考片段都可以隨時記錄,我在用這個準備寫書評,邊看邊錄音超級棒的感覺。還是那句話「用過了回不去。這是一個好產品的特徵」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