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周末茶座】調查福彩正當其時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499

民間有個段子:所謂彩票,是虛構一個不勞而獲的人,忽悠一群想不勞而獲的人,最終養活一幫真正不勞而獲的人。這話又添了新的註腳。奇怪,為什麽要說“又”呢?

2015年1月25日,中國福利彩票“雙色球”15011期“電腦直播”開獎,在沒有預告之下突然取消。當晚11時40分左右,中彩網官微公布了中獎號碼。這樣也太不嚴肅了吧?廣大彩民情緒很不穩定。

官方回應很篤定。1月26日淩晨3:42,福彩發布公告稱:該期搖獎未按時進行是“由於重慶福彩銷售系統在數據匯總過程中,出現數據索引異常,未能及時完成數據匯總和數據傳輸,導致無法統計全國銷量”。同一日,民政部新聞發言人逐字複述了上述解釋。

有許多學霸質問道:為什麽要在“統計全國銷量”後才能搖獎?難道福彩中心只有在知道全國彩民都買了哪些號碼,總共買了多少註、花了多少錢之後,才能搖獎嗎?數據匯總與搖獎應該是兩個獨立事件,否則福彩中獎結果的隨機性與公正性就無法保證了。

其實,早在2004年,雙色球發生過“特寫畫面補拍事件”。2004009期“電視直播”開獎,特寫畫面與全景畫面出球的順序一致,但小球的運動模式與靜止後的間隙不一致。事後,中國福彩中心解釋,由於發生了“技術故障”,特寫畫面是“開獎後工作人員制作的”。但雙色球一次搖出同樣順序6個紅球的概率是1/797448960,搖一次要2分鐘。隨機性哪兒去了?

十多年過去了,福彩中心的開獎流程為什麽沒有任何改善呢?為什麽開獎的隨機性與公正性仍籠罩在一片疑雲中呢?說到底,一是兩大官彩長期壟斷彩票發行,行業缺乏競爭;二是我國彩民購買彩票的熱情真是太高了,由此導致福彩銷售收入每年都是同比百分之十幾的增長。躺著把錢掙了。只要有錢掙,聲譽算什麽。

不買彩票的人對彩民挖苦道:買彩票是交智力稅。因為一張兩元的福彩,在開獎隨機公正的前提下,返獎率是50%,買了就虧一半。不過,買商業保險,只要賠付率不是100%,也是買了就虧,豈不是說買保險的也是交智力稅嗎?有風險偏好的人願意買彩票,有風險厭惡的人願意買保險,所以才有博彩與保險這兩門生意。只要規則公正,都是好生意。

所以,此次搖獎延遲事件也是一個契機。有彩民要求中紀委介入調查,根據媒體報道中紀委已受理。不知道紀委監察部門與檢察部門哪個才是更合適的調查主體。但通過公正的調查,讓廣大彩民認識那些領官彩巨獎的“熊貓大俠”與“奧特曼”之真身,也是值得期待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21

科網股第二波 挖寶移動支付正當其時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41

科網股第二波 挖寶移動支付正當其時
作者:格隆匯 天成


這兩天,相信看到港股科網股走勢的人必定難以壓抑亢奮的心情:網龍作為帶頭大哥振臂一呼(短短5天,股價翻倍),其余弟兄紛紛跟上(354、1297、400等),就連科網股大象騰訊也借著財報超預期的東風,今天直接幹了近3個點,毫無疑問科網股起來了!

記得3月24日,格隆匯號召大家做多港A股時,也是由網龍、金山帶頭,打響了港A股革命的第一槍,此後一波浩浩蕩蕩的港A股行情就此起航,而這一次,網龍又以領袖之風帶領部下將領開始了科網股第二次起義,這對於投資港股的小夥伴們無疑是不可錯失的機會。

帶頭大哥網龍走勢

那麽,問題來了,如此波瀾壯闊的第二波高潮,我們可以選擇哪些標的呢?鄙人不才,看好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待挖掘的巨大寶藏

關於移動支付,格隆大師去年其實就已經對整個行業有過非常詳細的分析,如果你對此有濃厚的興趣,可以在格隆匯公眾號的精華文章列表里找到。這里,因為篇幅有限,我就不對一些細節展開過多敘述,而只是把其中的邏輯梳理清楚,讓你領略其中蘊藏的巨大機會。

1、支付風越吹越烈

看下列幾則消息:

    (1)沃爾瑪聯合阿里推超市移動支付

    (2)蘋果正在與中國的銀行和阿里巴巴探討在中國推出蘋果的移動支付系統

    (3)銀行卡清算市場6月1日起將放開,銀聯12年壟斷終結

    (4)騰訊繼續利用微信推廣移動支付解決方案


隨著政策的放開,以及互聯網巨頭們布局加快,支付風已經越吹越烈。特別是6月1日清算市場的放開,將極大的促進第三方支付的市場化進程,到時群雄逐鹿,必有一場好戲上演。


2、移動支付增長內在邏輯梳理(引自格隆老大的文章)


要從一定高度理解移動互聯網會顛覆和吞噬一切。未來人類的一切都將在網上實現,也必須在網上實現,脫離網絡者,無論是人還是生意,都將被淘汰。人類活動不外乎信息流+物流+資金流,要順利把這三流在網上實現,移動互聯網必須有三根支撐柱子:移動智能終端+高速網絡(4G)+移動支付。目前前兩根柱子已經搭建完成,移動支付這個環節必然成為各方全力推進和角逐的兵家必爭之地,銀聯與運營商,財付通與支付寶相互拼得火熱,正是基於此。

(1)、移動支付是移動互聯網大廈的三根柱子之一(移動智能終端+4G網絡+移動支付),也是在網絡上完整實現“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三流的必須載體,為兵家必爭之地;

(2)、移動支付是塊超級大蛋糕。移動支付的盈利模式簡單而言就是借助互聯網大幅度降低“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三流的實現成本,並從節約的成本中截取一定收益。這部分收益巨大而持久,所有身處移動支付行業中的公司都將獲益;

(3)、移動支付實現的軟硬環境仍遠未臻成熟,行業才剛開始加速,未來空間巨大;

(4)、移動支付三條路徑,分別為銀行路徑、第三方支付路徑、以及運營商路徑。其中銀行路徑最為成熟,第三方支付路徑發展最迅猛、運營商路徑想象空間最大。


3、數據為證:行業高增長


唱的再好,不如數據來得直觀,事實勝於雄辯。

(1)移動支付行業火熱,去年體量同比增長近四倍

2014年,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59924.7億元,較2013年增長391.3%,繼續呈現出較高的增長狀態。而2013年,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增長率達到了707.0%。移動支付已經連續兩年保持超高增長。

來源:艾瑞咨詢

(2)競爭格局:支付寶穩占鰲頭,財付通擴張市場份額


2014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市場集中度更加明顯,支付寶、財付通兩家企業占據了93.4%的市場份額,其中支付寶的市場份額為82.8%,財付通的市場份額為10.6%。在移動支付時代,不同於傳統的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是,同時擁有龐大用戶群和應用場景的互聯網企業掌握了絕對的市場份額優勢。從網購支付通道慢慢成長起來的支付寶,在支付用戶量級、黏性和場景鋪設的速度和力度等方面都保持遙遙領先。財付通憑借微信支付騰飛,在用戶和支付場景方面有了質的飛躍,前景值得期待。

來源:艾瑞網

挖寶行動開始,挑挑哪些是寶藏

移動支付雖是一座大金礦,但要挖掘到真金白銀,還得精挑細選,仔細篩查,下面我來挑挑那些移動支付領域的大寶藏吧:

1、中國支付通(8325):擁有雙牌照(預付卡牌照+互聯網支付牌照)

這兩天這股的走勢也是兇猛,且今天有公告稱:於雲南省、南亞及東南亞合作開發跨境電子商貿及互聯網金融業務訂立中滇戰略合作協議。

其價值在於它的牌照稀缺性和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想象空間。

中國支付通走勢

優勢所在:

1. 全國性預付卡牌照(全國僅6張),預付卡牌照可同時從事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業務;

2. 成功完成智能雲POS機(KoolPOS)產品,並開始線下部署;

3. 已獲得多家行業巨頭的合作機會

4. 為C 端用戶和 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

5. 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值得期待


2、中國創新支付(8083):虛擬預付卡+互聯網支付牌照


投資邏輯:

1、首家獲得虛擬預付卡牌照

2、具有二維碼支付優勢


中國創新支付前身為矽感科技,是做二維碼光電識讀技術起家的,其緊密矩陣碼(簡稱 CM碼)、網格矩陣碼(簡稱 GM碼)被工信部定為二維碼國家標淮,具備大量商業應用前景。目前為止,真正完整做過二維碼支付業務的只有三家公司:支付寶、財付通、高匯通(中國創新支付全資子公司) 。

3、移動支付“父子”:高陽科技、百富環球

看移動支付,必然不能忘記高陽科技和百富環球這對“移動支付父子組合”,高陽科技是中港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具備性感的持續性收入模式的第三方線下收單支付龍頭企業,百富環球則為全球第3大及全國最大POS終端方案供貨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陽科技前2年收單業務被暫停,今年3月20日剛剛獲得央行準許,重新放開收單業務,所以未來其業績大概率會很靚麗。

更多細節內容,參開格隆匯之前文章《高陽科技:最大枷鎖打開,即將乘風而起的“港A股”》。

移動支付:兵家必爭(大前景+大故事+大蛋糕),你還等什麽?

BAT巨頭們早已意識到,移動支付入口乃必爭之地。阿里和騰訊布局的滴滴和快的已經合並,未來可能還有美團和大眾,或者更多,然而有一點可以確定,支付寶和財付通是絕然不會牽手的,因為作為各自生態鏈中的支付閉環,誰掌握了這個核心,便是扼住了對方的咽喉。

未來,移動支付有前景、有故事,可以唱的很大,所以,你還等什麽?港股科網第二波,且挖且布局吧。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以上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49

專訪摩根資產羅思凱:價值投資正當其時

全球經濟的增長模式正由衰退、弱複蘇,轉向擴張。伴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新一輪通脹正在興起。與之形成共振的是全球股票市場如今正在集體走高。

“投資者真正開始賺錢了。過去6、7年以追求保本方式投資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現在是價值投資的時代。”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摩根資產新興市場及亞太股票組別常務董事羅思凱如此指出。

通脹利好價值投資

有別於去年全球經濟前景存在滯漲危機的憂慮,眼下外界對經濟形勢的看法則頗為樂觀。

經濟學人信息部(EIU)近日發布最新全球預測稱,2017年全球GDP增長3.4%,2018年增長3.2%。其中,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經濟2017~2018年增長2.2%。

同樣,羅思凱在接受采訪時也表達了對經濟前景的看好。他稱,以美國為代表,在財政擴張等政策刺激下,就業率逐漸攀高,通脹有上升的趨勢。有別於過去六七年,負的、低的通貨膨脹水平,當前受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全球整體通脹水平正在提升,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都有上升的趨勢。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羅思凱看好股票市場的表現。他認為,現在是價值的投資的時代。伴隨著美元債收益率的逐漸上升,以保值為出發點,安全性、防禦性較高的資產投資價值正在下滑,很多防守類公司估值已經偏高。“不僅是美國市場,全球很多的市場都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現在價值股行情正在上演,在美國銀行類股正取得很好的表現。”

羅思凱的投資思路也得到了團隊內部的認同。他稱,在跟摩根資產其他地區的基金經理交流時,得到的反饋是很多不同的地區也有相似的走勢。也就是說,防禦性較高的股票價格已偏高、偏貴。但與之相反的是,以銀行類為代表的價值型股票還是相對便宜。“我們在美國、歐洲,都有看到相似的趨勢,同時我們相信,亞洲無論是在貿易和資本流動上,和全球市場的關聯度均十分密切。因此,我們相信亞洲和其他地區股票市場的走勢的大趨勢是類似的。”

羅思凱認為,在過去的六七年,投資者都在用保值的方式進行投資,因此大家會熱衷黃金、債券或者其他防守型標的。未來隨著通脹的上升,經濟增長的上調,投資者真正開始賺錢,這個時候股票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標的,投資模式應該切換到價值投資的思路上去。

羅思凱表示,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周期性很高的股票上。與普通投資的看法不同的是,他認為自己的投資思路是相反的。“當大家認為這種股票不好的時候,價格很低的,是我們認為好的機會。”

在采訪過程中,羅思凱在談及股票投資時強調最多的一個詞便是估值。他稱:“從我們的投資邏輯的角度,不喜歡貴的板塊。比如在亞洲股票市場上,30%的股票的市盈率在20倍以上,這些在我們的組合里幾乎是沒有的。”

亞洲市場迎價值投資回歸時代

作為一名縱橫亞太股票市場,多年來取得不錯業績的基金經理,羅思凱對於多年亞太市場的運行態勢也頗有心得。

亞洲股票市場在過去幾個月出現了轉機。香港恒生指數重回24000點,韓國綜合指數站上2100點,印度孟買敏感30指數正在沖擊29000點。

羅思凱認為,亞洲新興市場過去六七年收益極為有限,使得當前估值水平較低,平均市盈率(PE)約為13到14倍。隨著經濟增長情況改善、通脹有所擡頭,這個市場的風險回報比例將會非常有吸引力,市場參與者也在重新審視其價值以及未來潛在的估值改善的收益。

在他眼中,亞洲新興市場同樣到了價值投資回歸的時代。銀行、保險方面等金融股市盈率(PE)一度低至11倍,它們存在明顯的估值優勢。以泰國銀行為例,當前估值僅有9到10倍,未來受益於泰國的經濟不斷改善、基礎設施的投資等,有望引來估值回歸。

除了這個市場中的金融股,羅思凱也看好能源股的估值優勢。他稱,這個板塊平均市盈率(PE)12倍,同樣非常有機會。雖然防禦性整體估值偏高但也有一些價格依舊便宜,比如公用事業、收費公路的PE較低,且擁有非常好的現金流,尤其是來自內地的、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以及韓國市場上的一些股票。

看好港股中的內地企業

談及亞洲股票市場,羅思凱對正在走強中的港股市場表達了敬畏之心。眾所周知,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的推出,大量內地資金轉戰港股市場,且在港股近來的強勢行情中取得不錯收益。

最近兩個月時間內,香港恒生指數漲幅達到12%。成功的投資者時常居安而思危,羅思凱也不例外。羅思凱稱:“其實,香港的股票市場存在很大的一個壓力,主要原因是香港與美國的利率同步上升,當美國加息時,香港也會上升,利率上升對港股而言是一個不好的因素。”

羅思凱稱,香港這個經濟體很依賴房地產,在升息的環境下,本土房地產股票將受到壓制。“看香港股票市場的組成,如果拋開中國內地企業,香港本土的一些公司還是將面臨較大的挑戰。”在他看來,升息的影響將反映在香港本土上市公司的價格里面。

對於香港市場前景向好的股票標的,羅思凱坦言,主要集中在銀行股中。在升息的環境下,銀行類的股票會表現不錯。在銀行股的篩選上,羅思凱更青睞於大的集團公司。“它們大部分業務在香港本土之外。因此,雖然外部環境比較有挑戰但還是能找到不錯的領域擴大自己的盈利。”

另外,羅思凱也看好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內地公司,包括一些銀行、IT類的股票。

“總體而言,香港股市環境面臨挑戰,但依然可以找到不錯的標的。” 羅思凱如此指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419

擴大銀行業開放恰逢其時,防風險並重

雖然中國金融開放已經討論多時,但具體給出時間表的做法依然遠超市場預期。

在博鰲亞洲論壇的最後一天,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分論壇上宣布了12項中國金融擴大對外開放舉措,其中包括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等6項措施,將先期落到實處。

取消銀行股比限制,意味著外資行將獲得“國民待遇”,由此也引發一些市場隱憂。例如,中國銀行業開放這次步子是否邁得“過大過快”?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會否受到沖擊或由此引發金融風險?甚至有觀點認為,外資銀行可能會把中國金融機構未來的增長紅利都賺走,“肥水流到外人田”。

一位銀行業專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目前中國金融開放不是迫於外部壓力或是被動選擇,而是針對中國經濟改革、金融發展現實情況做出的主動選擇;銀行業對外開放可以提高金融體系資源分配效率;中國金融對外開放還要註意開放與防範風險的平衡。

上述人士同時指出,中國經濟就像一艘巨輪,金融就像水,船大就要在更寬廣的水域航行。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巨輪一定要在大江大海才能前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外資銀行獲得“國民待遇”並不意味著沒有監管,而是中外資的監管標準統一,“國內金融機構很多業務需要資質準入,這樣的標準也應同樣適用於外資。”

金融開放是內生發展下的自主選擇

事實上,中國銀行業開放自有一套按照自身金融發展實際情況規劃的時間表。

早在去年11月9日,外交部表示,中方按照自己擴大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將大幅度放寬金融業,包括銀行業、證券基金業和保險業的市場準入。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要進一步拓展開放範圍和層次,完善開放結構布局和體制機制,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其中提到:“放寬或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外資股比限制,統一中外資銀行市場準入標準。”

在去年12月,銀監會官網發布《銀監會積極穩妥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通知指出,將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經營空間,取消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等待期,支持外國銀行分行從事政府債券相關業務、放寬外國銀行分行從事人民幣零售存款要求,支持外資銀行參與金融市場業務,提高金融體系活力。

從五大行股改上市,引入外資銀行參股,到目前銀行業加速對外開放,放寬或取消銀行等外資股比限制,背後是中國銀行業已經從內部改革開放階段駛入了國際化發展階段。

上述銀行業專業人士指出,從競爭格局看,中國銀行業已經成為世界上非常強大、相對穩健的金融體系。

中國擁有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是新興經濟體中最多的;中資銀行已經具備比擬外資銀行的競爭能力。如果擴大開放,不會顯著改變中資銀行競爭力。

從規模上看,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為約200萬億元,全球排名前100大銀行中有17家為中國的銀行,中國金融業占GDP的比重已達約9%。從資產質量上看,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同期約為1.8%,低於世界銀行公布的全球銀行業不良貸款率3%,特別是歐債危機以來,歐洲銀行業不良率到2016年底約為5.63%,美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約為2%。

此外,我國金融管理能力和銀行監管能力大幅提升。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強勁,金融管理部門對於宏觀經濟管控是有力的,監管效能提高,並彌補監管短板,對於系統性風險有了比較好的防範。

例如,去年1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2017年中國金融體系穩定評估》報告,肯定了中國對影子銀行等金融風險監管成果。“監管在未來還需要不斷提高能力,不斷借鑒國際經驗和教訓。”上述銀行業專業人士指出。

開放過程中需防風險

放眼全球,並非全部國家開放金融體系後都大獲成功,雖然有新加坡等金融貿易中心的成功例子,但也有阿根廷等慘痛的經驗教訓。

上述銀行業專業人士指出,中國金融業開放是主動開放,也是一個有序開放的過程,中國有自己的把控方式,目前方式已經逐步建立。

例如,今年2月24日,銀監會對《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進行了修訂,形成了《關於修改〈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的決定(征求意見稿)》,進一步開放銀行業,最大限度減少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

曾剛指出,上述監管文件系統整合了此前外資銀行行政許可“瘦身”的多項內容。此外,對外資法人銀行在中國境內投資銀行業金融機構整套規則的完善,彌補了此前的制度空白。

上述銀行業專業人士指出,中國金融監管需要創造更公平的環境。例如,通過機制安排取代數量性限制,但外資在境內依然要接受審慎監管規則。可以考慮用金融審慎工具來取代數量監管工具,而不是用資產規模等“一刀切”的數量衡量標準,還要考慮到外資金融機構在某方面的專業技能,給其更大的業務發展空間。

曾剛認為,股東層面目前明確了將取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未來業務準入方面的一視同仁值得期待,外資行的業務範圍將進一步擴大。不過,政策落地還有一個過程,外資行分支機構的設立、業務的開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即便政策落地後,短期內,以外資行實力也很難和中資銀行競爭。

值得註意的是,易綱在博鰲論壇上表示,人民銀行和各金融監管部門正抓緊落實,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大幅度放開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國際競爭力。到今年年底以前,還將落實六項金融開放舉措。第一項即是,鼓勵在信托、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紀、消費金融等銀行業金融領域引入外資。

對於非銀行領域特別是新興的金融領域,也即將迎來逐步開放。上述銀行業專業人士指出,這些領域本來就沒有外資限制,但是由於各種現實、風險考慮,外資進入比較少。

“國內消費金融公司不畏懼外資競爭。”馬上消費金融CEO趙國慶認為,國內消費金融公司在發揮科技引領和驅動方面占據優勢,因此不懼外資競爭。同時,隨著外資進一步進入中國市場,國內消費金融公司需要更多學習外資的運營和流程方面的精細化管理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20

A股並購“套利時代”已經過去,戰略型並購正當其時

並購重組市場的寒意並未褪去,即便是國內資深的投行人士,也開始感慨並購越來越“難做”了。

“在2012年和2013年做並購,非常容易促成,基本上屬於‘幹柴遇烈火’。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最近幾個交易在談判條件時無比艱難。”華泰聯合證券並購部董事總經理勞誌明表示,去杠桿導致一二級市場的資金面吃緊,新股發行常態化拓寬了證券化的渠道;同時,前幾年並購熱潮後遺癥開始爆發,市場對商譽減值風險開始警惕,針對並購重組的監管又全面加強。這些都是導致並購重組市場變天的原因。

但在勞誌明看來,當前亦是對並購市場的一次校正和理性回歸。“並購機會一直在,寧可錯過,千萬不能做錯。”他強調,企業對於並購方向要深思熟慮,推進戰略型並購;更要把後續的整合作為並購核心,而非把交易完成視作並購成功的標準。

並購市場變天

交易越來越不好做,這是投行人士近兩年對並購重組交易的心聲。

“這兩年,市場上並購數量在下降,並購交易難度、交易周期都在發生改變。”在近日召開的中國新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上,勞誌明稱,近兩年並購交易難度明顯提升,較為突出的體現在交易作價上。當前買家出價更謹慎,交易方在價格上非常“計較”,整個並購交易變得非常難達成。

究其原因,勞誌明總結道,伴隨去杠桿的推進,一二級市場資金面都趨緊。帶來的直接影響是,一級市場的並購融資更難,而二級市場對於重組股的推崇也在減弱,並購對股價的刺激不再靈敏。

制度改革和監管趨緊,則是導致市場變化的另一大原因。IPO常態化發行,為標的資產帶來更多的證券化道路選擇,分流了並購市場的標的。同時,針對並購重組監管全面收緊,尤其是前幾年積累的並購熱潮弊端開始爆發,市場對於並購交易就更為審慎了。

就在不久前,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8年年會上發言時稱,資本市場當前面臨新挑戰,上市公司道德風險突出、信息披露有效性和公司治理科學性不夠,制約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其中就包括並購重組的真實性問題。“有的上市公司 ‘講故事’、蹭概念,進行忽悠式、跟風式、盲目跨界重組,不履行承諾,嚴重危害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損害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

盡管市場熱度有所下降,但上市公司並購需求並未消退。事實上,在勞誌明看來,並購仍是很多中小上市公司的普遍需求。他強調,資本市場可以幫助企業做大做強,並購是很重要的手段。對於企業而言,資本平臺對於外延式擴張是非常有效的。無論投資獲益的角度,還是產業整合的發展,對企業都是有實際幫助的。

需求仍在,市場卻為何仍未回暖?從更深層次的原因來看,整個並購市場正處於轉軌期:A股並購的套利時代已成為過去式。

勞誌明稱,A股市場過去呈現了高股價、高溢價的特點,這位並購的對價支付帶來便利,並進一步加強並購對股價的刺激。這意味著,A股市場過去並購交易的換股,不是“1+1>2”,甚至可能形成“1+1=5”的結果。在那種環境下,A股並購是以套利為主,而只要並購完成就是成功。

但在近兩年並購市場環境的劇變中,套利模式難以維系。“並購機會一直在,寧可錯過,千萬不能做錯。”勞誌明稱,面對並購,企業首先要明確並購方向,並且要推進戰略導向型並購,而非機會導向型並購。在交易完成後,並購並未完全結束,後期的整合也很重要。“真正的並購成功,並不是交易的成功,而是交易之後的整合成功。”

投行的用武之地

就券商投行年內的整體情況來看,寒意襲人:業績收入下滑,降薪離職傳言不斷,生意越來越難做。但勞誌明則認為,在並購重組市場未來的發展中,投行還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勞誌明稱,在企業並購的過程中,投行在方案設計、合規把控、利益平衡等多方面都具有較大優勢。基於自身的信息優勢和業務能力,投行可以協助企業制定並購戰略、尋找合適的交易機會、設計務實可行的並購方案。

但這項職能可謂知易行難。對投行而言,好的交易方案需要把客戶商業訴求合法合規地落地。這就意味著,方案需要同時兼顧和考慮企業基本面、商業邏輯、二級市場股價、融資難度、交易各方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各方預期和訴求等等。

“好的並購方案,並不是單方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其實是各方共贏和平衡的方案。投行並不是要保證單方能賺大錢,而是在交易過程當中,找到可以實現共贏的地方,這也是並購方案設計的核心。”勞誌明強調。

而對於後期整合,勞誌明還以多年從業經驗中給出了諸多建議。他表示,在方案設計時就應該充分考慮整合因素,一般有經驗的投行會在並購標的收購的過程中,推進管理層持股,並使之與整個交易同步進行。在交易的過渡期,還可以推動企業跟並購標的間多進行業務合作,讓雙方文化提前融合。此外,在激勵和約束對於後續整合也極為重要。激勵原則可以讓標的資產管理層有動力把企業經營得更好;而約束原則不但可以讓被並購方服務於整體戰略,又避免了因經驗不足或觀念不同所造成的合規事件,進而影響整個上市公司後續的資本市場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