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烏克蘭爆發停戰協議以來最大規模沖突,俄羅斯北約雙雙軍演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24

Ukraine-NATO-weapons

盡管停火協議已於11天之前簽署,但烏克蘭政府軍和親俄派分裂分子之間仍爆發停戰協議以來最大規模的沖突,並互相指責對方應為戰爭行為負責。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14日,政府軍和親俄派爆發激烈戰鬥,烏克蘭東部城市頓涅茨克機場整日炮火不斷,槍聲在午後密集地響起,政府軍攻擊了近13座村莊和城鎮。

方發言人Andriy Lysenko昨日表示,烏克蘭部隊遵守停火協議。此種說法被親俄派否認。分裂分子表示,其駐地在過去24個小時被政府軍炮轟高達40多次,致使20人喪生。

與此同時,15日開始,美國、歐盟成員國等15國、約1300人的部隊在烏克蘭西部利沃夫軍事演習。此次代號為“迅疾三叉戟”的軍事演習預期9月26日結束。利沃夫距離烏克蘭東部沖突地區大約1000公里。

就在前一天(14日),俄新社援引俄聯邦國防部新聞局消息稱,在對俄羅斯東部軍區進行突擊檢查過程中,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各種艦只戰鬥群和海岸導彈(火箭)炮兵部隊14日開始在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區域演練對海上交通設施和駐紮地的防禦。

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在剛剛過去的周日,烏克蘭國防部長Heletey表示,北約成員國已經開始向烏克蘭輸送武器,以幫助烏軍對抗親俄分子和“制止”俄羅斯總統普京。

此前,北約官員曾表示不會為非成員國的烏克蘭提供“致命性武器”,但是北約成員國可以自行提供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03

普京或為烏停戰協議的最大贏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34

烏克蘭普京

盡管各有讓步,但分析人士認為,在這份花了17個小時談出來的烏克蘭停戰協議中,普京是最大贏家,而且停戰協議前景難料。

停火協議主要包括,烏克蘭政府軍和反叛軍將在基輔當地時間2月15日淩晨,全面停火。雙方將重型武器後撤相同距離,創造一個至少50公里的安全區。更具殺傷力的武器將後撤至140公里範圍以外。

這份協議讓烏克蘭局勢暫時得以緩和,但除此之外,其他還都是奢望。

彭博社,格魯吉亞前總統Mikheil Saakashvili稱,普京不會就此罷休:

我與普京有過36次會面。幾乎每次他都會說烏克蘭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俄羅斯的領土。 

格魯吉亞和俄羅斯曾在2008年為爭奪南奧塞梯的控制權在格魯吉亞港口城市阿布哈茲附近發生軍事沖突,沖突持續10天。

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烏克蘭政府給予了Donetsk和Lugansk這兩個城市更多的自治權,允許他們有自己的警察系統和司法系統。但自治權不包括對烏克蘭外交和國防的否決權。這也就意味著,如果烏克蘭要加入歐盟或者北約,俄羅斯無法利用對這些地區的影響力進行反對。但文章表示,俄羅斯得益更多:

俄羅斯從未承認向烏克蘭境內派兵,而且協議也未提及最終撤軍的時間表。同時,俄羅斯只同意烏克蘭政府在今年底恢複對俄烏邊界的控制權,只要這個邊界不受烏克蘭政府控制,俄羅斯可以毫無顧忌地向反叛軍輸送武器。而在去年9月份的協議中,烏克蘭還沒有喪失對邊界的控制權。

事實上,雙方去年9月達成的協議中就要求雙方停火並且退兵,但這份協議很快夭折。此後,反叛軍進一步占據了200平方英里的領地。

雙方的協議談判正值俄羅斯面臨來自歐洲和美國進一步經濟制裁的威脅。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到,奧巴馬曾表示,如果外交方式失敗,會考察能讓普京改變計劃的其他方式,致命性防禦武器的可能性就是這些選擇方式中的一種。《華爾街日報》撰文稱,新的協議對普京而言,可謂一石三鳥:

對普京而言,沒有比現在更好的談判時機。新的協議讓普京鞏固了自己在烏克蘭的軍事地位,推遲了西方的進一步制裁,還讓讓奧巴馬暫時不能向烏克蘭提供武器。

《華爾街日報》還稱,這份協議讓俄羅斯在烏克蘭不費吹灰之力獲得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地位,讓烏克蘭變成了俄羅斯另一個沖突冷凍地帶(Frozen Conflicts )。這樣的沖突冷凍地帶還包括,德涅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以及阿布哈茲(Abkhazia)地區。

停戰協議簽訂之後,俄羅斯總統秘書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日前的一番講話,頗耐人尋味:

俄羅斯的工作是呼籲沖突雙方簽署明斯克協議,落實和平進程,但是俄羅斯不是危機的參與方,不是協議措施的履行方。俄羅斯擔當的是擔保方的角色,俄方的工作是呼籲,而不是親自去完成這些工作,因為俄羅斯不是沖突的參與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77

滴滴快的想停戰? 神州租車陸正耀:專車市場還要打大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6421.html

滴滴快的想停戰? 神州租車陸正耀:專車市場還要打大仗

一財網 邊長勇 2015-02-15 21:57:00

陸正耀明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神州對專車市場的投入不會改變,“你打不打沒關系,我還跟你打呢。”

滴滴快的合並,出租車市場的爭奪或會降溫,但更受關註的專車之爭將怎樣?

“圍繞專車市場的爭奪預計還要持續兩年時間。”2月15日上午,神州租車有限公司(00669.HK)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陸正耀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一個多月前,神州租車殺入專車市場,並迅速成長為場上的重量級玩家。資本市場的普遍觀點即為正是神州租車這樣的重量級玩家們加入,才加速了滴滴快的融合。融合後的滴滴快的是否會減少補貼?神州租車又會怎樣出招?

陸正耀明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神州對專車市場的投入不會改變,“你打不打沒關系,我還跟你打呢。”而且,現在神州租車資金充足,“IPO進來幾十個億,銀行有70個億左右的授信,最近又發了5億美元的債。”

神州租車陸正耀

陸正耀

成本戰

陸正耀坦承任正非是自己欣賞的企業家,低調、務實、創新的企業文化也是他希望在神州租車看到的。也許正因此,在去年9月上市之後的4個月內,陸正耀沒有接受任何采訪,也沒有出現在任何論壇上,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接觸客戶和研究戰略等方面。其間,他和高管們還進行了種種沙盤推演,其中就包括快的和滴滴的合並。

對快的和滴滴合並,陸正耀認為出租車市場爭奪的激烈程度肯定會降低,這個不難理解,因為場上的主要玩家就這兩家,不過對專車市場不會有太大影響。“合並之後它們會員端的成本會降低一點,原來補貼多,現在少補一點,但降低補貼後,還有易到、Uber跟你搶呢。”

進入專車市場一個多月內,神州租車已在60多個城市招募培訓了1萬多名司機。陸還透露,2015年將投入200億購置新車,這意味著其專車數量將有成倍增長。目前,在促銷力度方面,神州租車施行充一千送一千及首單免費的策略,“比出租車都便宜。”據記者的體驗,搭乘出租車需付費30多元的一段路程,搭乘神州專車需要付費50多元,充值打折之後實際付出26元左右。

神州專車敢在價格戰上如此投入緣於其成本結構。“我的成本是固定的,車租金、人員工資、油費等都是固定的”,而競爭對手們為爭搶私家車資源,往往會付出更高的成本。例如,神州租車每輛車每天成本為600元,每天跑25單,意味著每單成本在二十四五元。這也是神州租車大手筆打折的原因,最低也在成本線之上。假如,“神州租車一單成本是25元,對手一單成本是50元,它一天比神州租車多燒25塊錢,100萬單就是2500萬,一年就是70多個億到80個億。”一位行業人士對記者說。

所以,陸正耀覺得,“我們沒有進入專車市場,行業的競爭不算開始”,“我把我的錢都貼給客戶了,他們把他們的錢貼給了車主。”

爭入口

最近一位朋友向陸正耀抱怨:搭乘某競爭對手的專車之後,司機發短信希望和這位漂亮女士“交朋友”,這讓他更堅定了神州專車模式的信心:私家車模式在服務上有局限性。

陸認為行業競爭最後都是客戶之爭,爭奪客戶有賴於兩個方面:價格和產品質量(客戶體驗)。為此,神州租車走了另一個模式,“第一全部為租賃車輛,絕大多數是新車。第二個所有司機是公司員工,繳納五險一金。”只有這樣,神州租車向消費者提供標準化服務的期望才有實現的可能。因為,他覺得“APP是一個購物環境,我覺得專車服務核心就不是APP,最重要的還是產品質量與線下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神州的專車模式是國家政策允許的合法模式。對私家車放開的政策預期,陸正耀認為不要太樂觀,“我這個年代的人,一般不挑戰政府。”

目前的專車業務並非只是陸正耀期望的終點,他說神州租車要做出行的入口,在去年9月的上市文件中神州租車就有這樣的規劃。陸正耀大學專業是計算機,“邏輯性會相對比較強一些,不會拍腦袋做決策。”神州租車成立之初,在客戶獲得方面也沒有依賴任何第三方比價平臺,例如跟攜程、去哪兒等平臺合作,而是通過大量廣告把客戶吸到自己平臺上,其用意就在於此。

他認為,未來中國70%的18歲到75歲人口都可以駕駛汽車,可中國國土面積跟美國差不多,美國汽車保有量是2.5個億,中國也將會處於這樣的水平,也就是意味著中國7億到8億的人口都有駕照沒有車,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陸正耀覺得神州租車從來都不是一個傳統的租車企業。“過去幾個月,神州進入P2P汽車市場,接下來還會進入拼車市場”,在他心目中,神州未來會形成兩主兩輔的業務架構:兩主就是自駕及專車;兩輔就是P2P租車和拼車。

現在經常有投資人找到陸正耀,希望神州收購一些同行,他從來都是一笑置之。“我花十億、八億美元收你,我吃飽撐的,我打死你遠遠比收購你便宜。”對於快的和滴滴的合並,投資人希望上市獲取回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是為了能在今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重要競爭對手之一當然包括神州租車。不過陸覺得,“它們是否合並跟我一點關系都沒有”,“我就把客戶服務做好,把成本結構打到最低。”

目前,神州租車是聯想控股投資企業,而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誌是滴滴快的合並後新公司總裁柳青的父親,特殊的關系是否讓他們有化學反應。陸正耀笑著說,和柳青溝通確實挺好,都是好朋友。不過這種猜測的背後顯然忽略了這樣的事實:兩家公司有著不同的股東結構。

“大家肯定得打一仗,這一場仗還不會小。”

編輯:於百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492

環球時報社評:中美貿易戰停戰是兩國共同勝利

中美兩國經貿磋商代表團19日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同意采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聲明說,為滿足中國人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和促進高質量經濟發展,中方將大量增加自美購買商品和服務,這也有助於美國經濟增長和就業。

雙方同意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還就擴大制造業產品和服務貿易進行了討論並達成共識。中美還就知識產權保護、鼓勵雙向投資等達成共識。雙方同意繼續就此保持高層溝通。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美貿易持續保持增長勢頭,迄今擴大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雙邊貨物貿易。最近幾年,兩國服務貿易也呈現激增之勢。然而由於多種原因,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逐漸擴大,形成了當今世界第一大貿易順差。

中方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達到2758億美元,美方的統計則認為其2017年對華貨物貿易逆差高達3752億美元,大約為美國對全球貨物貿易逆差的一半。失衡度如此高的雙邊貿易確實難以持續,美方長期以來要求中方采取措施減少美方對華貿易逆差,中國也付出了努力,但實際情形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繼續擴大,2017年又比前一年增長了200多億美元。

美國今年以來與全球貿易關系出現緊張,中美貿易首當其沖。今年3月以來,美國單方面加征鋼鋁產品進口關稅,中國對其涉及中國產品的部分采取了堅決回應行動,中美貿易戰就此打響了嚴重沖擊兩國全面關系、並且攪動了全球市場的前哨戰。

從2月底劉鶴訪美到5月初美國代表團赴華磋商,再到本次劉鶴率團再度訪美,中美共進行了3輪磋商。回頭看,這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對現行貿易機制長期運行積累下來的問題進行聯合剖析、定義,並加以解決的嘗試。

經貿合作一直是中美關系的推進器和壓艙石,但是一段時間以來,經貿問題卻不斷成為中美保持良好全面關系的主要挑戰之一,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勢在必行。經貿關系平穩了,中美的利益紐帶就會更牢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就會成為穩定構架,互利共贏也將落到實處。

然而人們看到,由於中美的政策都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本位,這樣的歷史性磨合是十分艱難的。在過去的兩個多月里,中美貿易戰呈現烽煙四起之勢,直到達成協議、握手言和前的最後時刻,雙方都沒有放棄決不向對方讓步的意誌展示。

在中美發表的聯合聲明中,人們普遍註意到“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的表述,一些人認為這意味著“美國贏了”。

然而不用說,中美經貿磋商中心議題肯定是商量中方如何擴大從美國的進口,因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突出表現是美國貿易逆差太大了。促進中美貿易平衡,這是主要方向。

最關鍵的是如何實現這一平衡。華盛頓希望這個平衡過程中實現美方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國則堅持擴大進口美國商品必須最大限度地契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美方希望中國政府以計劃經濟的方式推動減少美國逆差,中方則堅持這必須是一個市場化貿易平衡的過程,減少美國貿易逆差不僅中方要多買,美方還需積極配合,讓中國民間的進口機構有的買,並且在中國市場上賣得出。這是雙方博弈的真正焦點。

從這個角度看,這次中美簽署的協議遵循了兩國雙贏的原則。美方將獲得大幅減少貿易逆差的機會,中國將實現有助於國家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所需產品從美方的穩定購買。美打破以往管制向中國出口能源產品將使中國的能源進口渠道更加多元,美國向中國出售更多農產品,等於是向中國出口農業的自然和技術條件,等等。

從宏觀上看,貿易平衡是全球化不斷發展的條件之一,中美每一次談判都會把兩國貿易朝著平衡的方向推一推。朝著公平原則的不斷靠近恐怕是唯一趨勢,因為如果是相反的情況,即使談成了,也執行不下去。

比如中國答應了幫美國實質性減少逆差,但如果美方就是提供不了中國市場需要的產品,中國消費者不認賬,那麽雙方商定什麽減赤數字都將是一紙空文。任何貿易協定都必須是能夠執行的,不能是計劃式的強買強賣,這一基本規則在中美這次談判之前如此,今後也不可能改變。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貿易順差國之一,這場中美貿易交鋒讓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延伸含義有了更多了解,我們對國家實力的認識也有了更多素材和新的維度。中國必須繼續擴大本國的市場容量,我們還需增加自己在全球生產及供應鏈上的不可替代性。我們更加清楚了,為崛起為現代化強國,我們還有大量事情要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445

特朗普又對歐盟汽車稅“開火“,美歐“停戰”協議要作廢?

在汽車稅問題上,美國特朗普政府內部再次發出自相矛盾的信號。

當地時間21日,在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表態將推遲針對汽車稅的“232調查”報告之後幾個小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一場公開集會上親口表示,“要對從歐盟進口到美國的每輛汽車征收25%的關稅。”

第一財經記者求證獲知,8月20日,歐盟委員會還剛剛派出兩位高級官員赴華盛頓談判,其中一位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高級智囊--首席貿易顧問德爾沃(Léon Delvaux),不過由於尚不具備正式談判條件,歐美之間的部長級接觸恐怕要推遲到9月份。

與此同時,特朗普的表態不僅同美歐在7月25日達成的共同聲明中的核心內容南轅北轍,且同近一個月來美國多位政府官員對外放風方向相左:譬如羅斯就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坦承,目前與歐盟以及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重啟談判正是導致報告延期的原因之一。

曾參加針對汽車和零部件產業“232”調查聽證會的資深法律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在汽車稅問題上,不可預期的,始終是特朗普的行為:在此前的同類型談判中,可以看到特朗普決策上的反複。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通過他得知的實例可以知曉,在涉及國際間談判的問題上,最終一切都要特朗普說了算,羅斯等級別官員的權限十分有限。

美歐停戰協議就此作廢?

在西弗吉尼亞州的競選集會上,特朗普重提了此前他對歐盟的威脅,即要對從歐盟進口的車輛征稅25%。

特朗普並向集會上的選民們透露了他同容克的對話。特朗普說,他告訴容克“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車這件事兒”。

“我們將對來自歐盟的每輛汽車征收25%的稅,”特朗普說他就這樣告訴容克,隨後特朗普就犯了一系列數學錯誤,包括將美國同歐盟之間2017年的貿易逆差說為1510億美元,但實際上是1010億美元;隨後特朗普宣稱如果征收該汽車稅,將令美國對歐盟的貿易逆差翻轉為151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美國與歐盟的貿易不僅僅包括汽車,且原產國實際上並不會支付關稅——支付關稅的是進口商。

此外實際上美國進口的完全是歐洲制造的汽車相對較少,只占美國汽車銷量的7%左右,而包括寶馬、戴姆勒等歐洲汽車廠商在美國都有生產基地。

特朗普的此次發言令人感到非常困惑。

首先,延遲征收汽車稅被視為特朗普政府收縮在全球貿易戰中四面樹敵的重要策略,即以延遲征收汽車稅籠絡歐盟和墨西哥以及加拿大。

除羅斯對此進行證實之外,特朗普在美國參議院的“親密戰友”,美國參議員格林漢姆(Lindsey Graham)也在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特朗普的博弈思路是在今年9月完成NAFTA重啟談判,並同歐盟達成相關協議,將歐盟看做長期戰友,隨後統一戰線,一致對外。

目前,特朗普政府同墨西哥政府在NAFTA談判方面出現積極進展,不過已經有加拿大官員出面否認稱“並沒有收到‘短期內即將就NAFTA達成協議’的通知”。

其次,美歐在7月25日的共同聲明中曾明確在征稅問題上有詳細說明。多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法律界和業界人士均用“停戰協議”一詞來描述美歐所達成的聲明。

實際上,容克在該協議中得到了美方的承諾,即在美歐談判開始後,除非一方叫停談判,則雙方均將暫停對等互征關稅,容克暫時解除了汽車稅對歐洲的威脅。而此次特朗普的發言則顯示了在此方面的出爾反爾。

周世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如果真要對美國的高額貿易順差問題下手,特朗普的確非要對汽車征稅不可,此前的鋼鋁關稅總額過小,是沒有什麽實際意義的,而且通過特朗普的多次表態可以看出,他對於美國滿大街跑高檔德國汽車非常介意。

歐盟的數據顯示,從受影響的貿易量上來看,歐盟受鋼鋁關稅影響的鋼鋁產品為64億歐元,而歐盟對美出口汽車和汽車零件出口到美國的價值每年則超過500億歐元。

雙方談判並不順暢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此次德爾沃的華府之行並無太多成果,雙方的分歧主要在達成協議的時間框架問題上。

美方此前認為,美歐可以在7月25日之後的120天之內達成一個美歐自由貿易框架協議,但此次歐盟的談判官員們拒絕這種看法,認為人為對談判設定時間限制,不利於最終的談判結果。

而特朗普政府希望盡快在中期選舉之前達成貿易協議的原因在於特朗普和共和黨對於選情的憂慮:特朗普目前公開表示,他要回到競選模式,每周要多花時間在各州參加集會。

周世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歐盟方面目前存在多重問題,第一,歐盟委員會缺乏授權,開啟任何談判都需要28個歐盟國家的談判授權,“容克拍不了板”;其次,歐盟內部對容克的協議多有微詞,認為容克代表了德國利益向美國妥協,卻忽視了其他國家譬如法國等國的利益。

確然,由於法國基本不存在汽車出口,且擔憂歐盟在同美國的談判中會在農業市場領域出現讓步,所以對一個美歐自由貿易協定持深度的懷疑態度。

歐盟此前已經表明態度,指出若美國開征汽車稅,歐盟必將報複。歐盟並在一份報告中指出,2017年美國進口的汽車和零部件總額在3300億美元左右,而全球反擊的總規模則可能在2940億美元左右,這相當於美國2017年對外出口總額的19%,而各國反擊的領域則將“橫跨美國經濟”。

與此同時,歐盟企業在美制造的汽車占美國汽車產量的1/4(2017年歐洲汽車廠商在美制造了290萬輛汽車),且上述企業在南卡羅來納州、亞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和田納西州等地都擁有工廠。歐盟曾在一份評估報告中指出,上述州均為共和黨鐵桿州,且60%的這些汽車都是用於出口的。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吳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