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海證券“假章門”背後:債市向下引爆代持風險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20多家機構齊聚北京逼問國海證券——“巨額浮虧已經出現,國海證券你擔還是不擔?”對於這個問題,國海證券沒有給出答案,目前依然在與監管層及金融機構緊張協調中。

12月15日,國海證券公告了一個“喜訊”,即公司配股申請獲證監會核準通過。但與此同時,在國海證券所在地北京騰達大廈,令眾多機構焦頭爛額的“關於國海證券相關債券違約處理的商討會”正在緊張進行。

午間,國海證券宣布停牌,經公司核查兩名當事人張楊、郭亮所涉業務相關協議中加蓋公章“純屬偽造”。隨著事件信息進一步披露,國海證券的“蘿蔔章”事件,正在揭開當前債市下跌情況下債券代持風險的一角。

“如果簽署規範的協議,債券代持本身並不違法。代持的直接作用就是放杠桿,十多年來債券代持已經成為債券牛市的重要推手。如果沒有代持,不能做杠桿融資,債券收益率做不上去,整個市場就不會這麽活躍。”一位資深債券交易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但也要看到代持會帶來追求暴利的沖動,在債市下行期會暴露風險,需要從交易協議、流程方面進行規則完善。

神秘“協議”

周日上午,一份“會議紀要”在市場廣為傳播,內容是國海證券總裁、副總裁及相關部門負責人與多家機構,就相關債券違約處理的商討會。

會議紀要註明由國海證券投資管理部負責人陳嘉斌負責主持及對接,《第一財經日報》下午向其核實會議紀要的真實性,對方接通了電話,但稱“不可以”、“不需要”,並表示目前公司與媒體接觸由辦公室統一聯系。

從會議紀要內容來看,國海證券方面主要是強調張楊、郭亮二人與到場機構簽署的“協議”未經過授權,且所蓋國海證券公司的印章系偽造。而機構方面最關註的問題是,已經出現的8到10個億的浮虧,國海證券擔還是不擔。

那麽這到底是怎樣的交易,簽署的又是怎樣的協議?國海證券在兩份停牌公告中,都提及“相關業務”及“相關協議”,但並未明確是什麽業務、什麽協議。

“公司未授權張楊、郭亮開展文中所提及的相關業務,更未授權張楊、郭亮簽訂相關業務協議,公司自身也未簽訂任何相關協議。”國海證券12月15日公告稱,張楊、郭亮為公司資產管理分公司原團隊員工,張楊已於2016年8月1日離職,郭亮目前已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對於相關人員或單位偽造公司印章、盜用公司名義簽訂協議的行為,公司將依法提請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12月18日,國海證券再次發布公告,稱公司就印章被偽造事件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一方面,公司找到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結果顯示印章不符,系偽造;另一方面,公安機關已對公司被偽造印章案件立案,公司將積極配合公安機關調查。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假章門”背後可能是債券代持糾紛。有熟悉國海證券債券業務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可能的情形是,國海證券一直有債券代持的業務,在債券牛市時期不但沒有問題,還能夠為公司賺取大額利潤。

按照一般的債券代持“潛規則”,雙方會簽訂“抽屜協議”,實際上是約定按照債券代持進行,但賬面上是債券買賣交易。如果債市走牛,債券持有方會回購股票,獲得收益,雙方分享收益,然後再向公司補一份代持協議。但是一旦市場走熊,持有方就可能會不承認協議的有效性,拒絕回購,代持方只能扛住,等待債券價格回來。

“交易就是交易,一般還是要簽署協議。如果張楊、郭亮向公司報備相關的債券代持,可能公司風控就會給否了。為了把交易做完、拿到巨額分成,他們可能就想出了‘蘿蔔章’的辦法。牛市不會出問題,抽屜協議不會拿出來。但是,這一次如果浮虧真有八九個億,顯然參與的機構都扛不住了,不想承擔虧損。”該人士分析,今年“十一”以來債市大跌,理論上不會有人去接手再做代持,所以張楊、郭亮可能是之前的交易出現了問題。

為何此時 為何國海

債券代持並不新鮮,不但不是新事物,還在過去多年的債市發展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業界對債券代持的爭議也由來已久。

2012年前後,債券市場經歷了史上最嚴厲的“打黑風暴”,從萬家基金鄒昱、中信證券楊輝,到齊魯銀行徐大祝、西南證券薛晨、易方達基金馬喜德,再到曾經的“一姐”孫明霞,債市腐敗案接二連三,債券代持的問題也一並暴露出來。

所謂代持,簡而言之,就是讓別人代自己持有債券,但不轉移實質所有權,代持本身只是一種規避監管的交易方式,有時也會淪為利益輸送的通道。債券持有方通過與代持方達成協議,約定將標的債券以一定的價格轉讓給代持方,經過一定時間再以事先約定的價格由債券持有方贖回。為規避監管,代持雙方均不願意簽訂公開的書面協議,在操作上體現為正常的買賣交易。

通過代持交易,債券持有方通過支付代持方代持期間的資金使用費,保留了債券實質所有權相關的風險和報酬,代持方獲得了代持期間讓渡資金使用權費用,可以達成雙贏。

代持重要作用是放大投資杠桿,一次代持獲得資金後,再購買新的債券,再委托代持,如此循環。“如果一家券商有10億元資金,買入10億債券,以9折的約定請一家機構代持,就可以拿到9億元資金,可以繼續買入債券、委托代持,循環往複。”前述資深債券交易人士告訴記者,債券代持有其客觀必要性。

最直接的原因是債券收益率本身較低,如果不代持或買斷式回購,收益率只能達到5%左右。但是無論資管計劃還是銀行委外資金,都對收益率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債券持有人就必須想辦法放大杠桿,提高收益,而代持就是一種方便的放大杠桿的方式。

例如,券商從資管計劃拿到100億元資金,如果只購買100億債券,到期收益率可能只有5%。但是,如果做多次代持,將持有債券規模做到500億,按照5%的收益就可以獲得25億元,相對於100億元資金,收益率就做到了25%。

在債市上行周期,代持風險不會暴露,但是債券價格下行或波動時,代持就會暴露風險。杠桿一定是在放大收益的同時,也放大了風險。

進入10月以來,債市接連調整。12月15日10年國債和國開活躍券收益率分別上行12bp和20bp至3.36%和3.89%,達到今年高點;國債期貨幾近跌停,非銀機構融入資金困難,同業理財和存單利率也在近期明顯上行。

代持是行業慣例,但為何這一輪風險從國海證券開始?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小券商激進的激勵制度,可能是刺激風險放大的一個潛在因素。

國海證券近年來發展迅速,2009年公司總資產行業排名52,2015年排名上升至31。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總資產達到451.94億元,前三季度營業收入達到28.64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將近10億元。

據前述熟悉國海證券債券業務的人士介紹,國海證券在團隊激勵上較為激進,公司與團隊實行“三七開”,即利潤的30%歸公司,70%分給團隊。國海證券在2015年年報中也介紹了公司的“準事業部制”,稱對業務部門實施準事業部制的激勵方式,使個人收益與部門及個人業績緊密掛鉤,體現激勵的差異性與長效化。

這種激勵方式的結果是,業務團隊市場開拓能力非常強,使得中小券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能夠有業務突破能力,但問題是風險也會放大,業務團隊會追求規模,合規風控較難把握,人員流動性提升,從業持續性變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72

【獨家】國海證券“假章門”最新進展:22家涉事機構名單流出

國海證券相關債券違約事件牽涉機構眾多,12月19日下午,有債券業務市場人士向記者提供了一份包括22家機構的“機構名單”,但表示“不能保證來源真實”。

《第一財經日報》隨後致電多家機構予以核實,僅一家機構高管接通電話並表示自己所在券商確實在名單之列,但其亦表示對這一事件並不了解,需要向分管業務副總做進一步詢問。

從名單來看,包括18家證券公司、3家銀行和1家信托公司。22家機構分別是信達證券、中信建投、民生證券、國融證券、西藏信托、國金證券、華福證券、聯訊證券、廣發證券、華創證券、浙商證券、南昌農商行、五礦證券、華林證券、聯儲證券、東吳證券、開源證券、新疆匯合銀行、東北證券、長春發展銀行、湘財證券、財富證券。

事實上12月18日上午,國海證券總裁、副總裁及相關部門負責人與多家機構,就相關債券違約處理的商討會的“會議紀要”就在市場上傳播,會議紀要註明由國海證券投資管理部負責人陳嘉斌負責主持及對接,不過《第一財經日報》下午向其核實會議紀要的真實性,對方接通了電話,但稱“不可以”、“不需要”,並表示目前公司與媒體接觸由辦公室統一聯系。

會議紀要中簡單標有“五礦”、“聯儲”、“華福”、“聯訊”、“東吳”、“華林”等字樣,其余參會機構均以“機構”名稱記錄,在會議紀要開頭還標明“根據與會情況總結,截至2016年12月15日晚,因國海證券相關債券被違約的機構達22家以上”。

隨著機構步步緊逼,國海證券近日正在分赴各家機構協調溝通。19日該公司發布公告稱,已經註意到“偽造我司印章私簽債券交易協議的事件”引起一些媒體的關註,目前,公司正在積極與事涉金融機構溝通 核實情況,並對我司有關管理制度進行自查。

對於責任誰來承擔的問題,國海證券也做出明確表態,稱“相關事件核查清楚後,依法應由我司承擔的責任,我司絕不推諉”,“希望與各相關方攜手並肩,共同維護金融行業穩定、健 康、有序的發展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1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