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明知是保護區 十三年分批買二十七筆土地 追蹤地籍圖 還原慈濟內湖買地真相

2015-03-09  TWM
 
 

 

《今周刊》調查,慈濟在一九九七年先購入內湖三筆土地,隨即申請變更但未成。變更失利後,慈濟一邊重新申請,一邊不斷購地,加上接受捐贈,二○○○年起的十年間,取得內湖基地旁二十四筆土地。明知是保護區還頻購地,是慈濟最引人疑慮之處。

撰文‧李建興

爭議不休的慈濟內湖開發案,除了保護區是否能變更,引爆激烈的口水戰外,由於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釋昭慧日前在臉書上指出,慈濟是經前台北市政府官員掛保證「可以變更」才買地的,這使得全案是否還有其他人謀不臧的情事,更引人遐想。

經過《今周刊》從地籍資料還原土地交易的始末,發現慈濟內湖基地其實早在四十一年前早就種下了禍因,導致今日難解的困局。

種下禍因

四十年前遭水利會輕率變賣事實上,整起開發案的爭議源自於大湖段一小段地號一三三、一四四及一四五等三筆土地,這三塊比鄰山區面向大湖公園的土地,早期是和大湖連結的小湖,由於當時位於行水區上,其有滯洪、灌溉的作用,為七星農田水利會所有。

但是,一九七四年七星農田水利會卻將土地標售給專司住宅、倉儲、遊樂園開發的新陸開發,雖然水利會當時曾附上「但書」表明,「開發利用不得妨礙都市排水功能,該用地位於山溝與湖泊交會處,水土保持功能重要,開發後將影響上游水系排水。」不過內湖區大湖里前里長郭坤祥回述,新陸買下土地後,曾一度規畫蓋大樓,只是遭大湖山莊的一批老國代反對而未能成形,然而開發受阻的土地,卻從此成為業者傾倒廢土的基地,後來又鋪上柏油、蓋鐵皮屋變成巴士修理廠,在人為破壞下,原本防災、疏洪的功能早已削弱。

九七年八月十四日,慈濟經人穿針引線下,向新陸買這三筆土地準備興建兒童醫院。根據釋昭慧近日臉書所指稱,當時經由台北市都發局官員引薦、遴選,並保證可變更開發,亦即經過審慎評估後才購買,但事情不如想像中的順利。

由於慈濟才剛買下土地,三天後溫妮颱風就來襲,不但汐止林肯大郡崩塌,大湖地區也發生了一家三口被淹死的慘劇。但颱風過後,慈濟則分別在九七年底兩度向北市府提出申請保護區土地變更計畫,這讓災民神經緊繃,舉辦公投抗議慈濟興建醫院,這時市府也不敢掉以輕心,於隔年的元月十六日駁回申請。

居民的杯葛和政府的駁回,讓已經花了上億元購地的慈濟踢到鐵板,但慈濟並未作罷,其間不但請來學者評估背書,並透過顧問公司變更設計,將容積率從一六○%降為一二○%,建蔽率更壓在三五%,剩餘的六五%則將種樹和興建滯洪池,同時也刪除醫療、餐飲等設施,改為環保教育用途的志業中心,試圖讓居民卸下疑慮,使變更案得以過關。

有趣的是,慈濟一面「讓步」,卻又自二○○○年起,陸續以買賣或捐贈的模式在該保護區內取得二十四筆土地,至一○年,原本三.一公頃的慈濟內湖基地,已膨脹了三倍,至十三.四公頃,前後購地金額,有媒體粗估為十三億元。慈濟表示,會買下這麼大的土地,只有其中的四.四八公頃會進行變更開發,其餘拿來進行植樹和水土復育,但內湖保護區守護聯盟理事長李日進則不以為然:「慈濟明知不可為而為,不斷買地,根本是想要將所有保護區的土地買下成為單一地主,減少阻力好辦事!」

令人不解

為何同時變更設計與大量購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方的口水戰糾結於「保護區能不能變更開發?」對此,慈濟向《今周刊》強調:「依法,保護區在政府公共建設或公益需要的前提下,是可以變更的!」而土地開發經驗豐富、熟稔法規的有富建設董事長洪村騫進一步解釋,根據《都市計畫法》,保護區是可以變更開發的,但須符合兩項先決條件,其一為開發目的須符合社會福利、公共事業、宗教建築等公益目的;其二則是土地條件須合乎不造成防洪、生態安全疑慮等規範。

就此觀點,慈濟當然符合第一要項,但爭議就在第二條件。慈濟喊冤:「內湖基地在慈濟購入前,早就遭到破壞(指新陸開發時代),這基地名義上是保護區,幾十年前早就是個破壞區了!」但此番論述,現任樹黨策略長潘翰聲不敢苟同:「當你買了一個贓物,事後才知道它是贓物,就能就地合法嗎?」而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也痛斥,面對保護區應以「保護保護區」、「保護區不能輕易變更」的概念為最高原則,更何況內湖基地的破壞是人為的,「難道,被破壞了就沒有保護的需要?」洪村騫和李日進都認為,目前應委請各方都能接受的公正、專業鑑定團隊,評估該保護區是否還有滯洪減災的效能,才能依法行事。

追本溯源,該土地四十一年來,從水利會輕率變賣、政府任由新陸開發肆意破壞保護區,以及政府官員扭曲現實,牽線圖利,才是全案的禍首,李日進透露:「這樣的人謀不臧,全台皆然,屢見不鮮!」一旦如此,更需要相關單位查緝嚴懲,以絕後患。

慈濟13年內

取得13.35公頃、27筆保護區內土地!

── 慈濟內湖基地一覽

取得時間(年) 筆數 面積(公頃) 管道1997 3 3.1444 向新陸公司購買2000 1 0.1084 向私人購買2001 37.7019 向私人購買2002 6 0.6558 向私人購買2010 14 1.7480 地主捐贈合計 27 13.35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28

環保部長:嚴查涉及保護區的各類建設項目違法行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831.html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5月22日在京表示,將嚴格監督管理和執法,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嚴肅查處各類違法行為。

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七部門當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召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暨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60周年大會”。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出席會議並講話。

韓啟德說,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區域,是我國生態安全空間格局的重要節點,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自然保護區體系已基本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法規制度逐步完善,重要生態系統、珍稀瀕危物種和大部分自然遺跡得到保護,能力建設持續增強,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韓啟德強調,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工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完善法律法規、嚴格監督管理、加強規劃引領;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著力提升自然保護區質量效益,為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陳吉寧在會上介紹,我國自然保護區目前已初步形成布局基本合理、類型比較齊全、功能相對完善的體系,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確保生態系統安全穩定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做出重要貢獻。

截至目前,全國共建立自然保護區2740個,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4.83%,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全國有超過90%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類型,約89%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以及大多數重要自然遺跡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保護,部分珍稀瀕危物種種群逐步恢複。

但據當日發布的《全國自然保護區名錄(2014)》介紹,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保護與開發矛盾日益突出,生態補償制度缺失,各地在自然保護區建設方面進展緩慢,一些保護區被大幅度調減少範圍面積,甚至出現了少數地方將保護區撤銷等現象。

《名錄》稱,當前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已經走過了搶救性建立、數量和面積規模快速增長的階段,進入系統性保護階段”,應加強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嚴格限制涉及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建設活動,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建設,繼續開展自然保護區基礎調查,優化自然保護區布局。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強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加大典型生態系統、物種、基因和景觀多樣性保護力度”。

陳吉寧表示,環保部將完善自然保護區網絡,加快編制完成《全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全面提高自然保護區管理系統化、精細化、信息化水平,優化保護區空間布局。嚴格監督管理和執法,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嚴肅查處各類違法行為。 同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更好地把國家公園體制建設試點、自然資產產權、自然資產負債表等改革工作與自然保護區事業相結合,同時加快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確保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納入紅線。實施重大保護工程,提升重要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陳吉寧表示,環保部還將加大社區扶持力度,推動各級政府優先安排自然保護區內及周邊社區的新農村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研究建立自然保護區公共監督員制度,形成“政府負主體責任,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全面監督”的管理格局。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暨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6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攝影/章軻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暨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6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攝影/章軻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41

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創始人細數“切膚之痛” 自然保護區:數量掛帥六十年,該改革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629

陳建偉(李欣/圖)

由於自然保護區單純追求數量、不求質量的錯誤傾向,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沒有得到及時糾正,管理上多頭伸手、部門利益沖突升級,對保護區指導不力、投資不足,到本世紀,自然保護區建設處於緩慢發展甚至停頓狀態,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倒退。

1956年,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建立,如今,全國已建成兩千余個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16%,然而卻爭論不斷、風波不止。

2016年,中國首個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啟動試點,邁出體制改革第一步。

“現在是只顧著做國家公園,對中國自然保護區60年的經驗教訓沒有認真總結。”2016年10月18日,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及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的創始人陳建偉向南方周末記者談到,對於過去60年中,自然保護區劃建依靠地方積極性、數量及面積掛帥、未及時進行分級分類分區管理等弊病,他有“切膚之痛”。

陳建偉曾任原林業部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副司長、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巡視員。這位“學者型官員”在退休後首次接受媒體專訪,作為自然保護區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希望未來國家公園體制的建設能少走彎路。

數量上的3次“高潮”

南方周末:60年一路過來,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經過了哪些階段?

陳建偉:中國自然保護區從零開始,發展到現在這麽大規模,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保護區建設總體上是在曲折中發展前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高潮是新中國成立初期,1956年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建立後,我國在9年間相繼建立了18處自然保護區,除鼎湖山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管理,其余都歸林業部管理。這個進程到“文化大革命”被打斷,已建設的保護區大部分在低水平上維持或者名存實亡,甚至遭到破壞。這算是起步階段。

從1979年起,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自然保護區事業開始走上正軌,各地新建如雨後春筍。這一時期,自然保護區條例等國家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加上當時中國加入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等一些國際環境公約,促使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和建設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這是第二高潮階段,也稱發展階段。

1990年代中後期,經濟快速發展也給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國家啟動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建設重大工程,如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等。各主管部門的指導思想也有所轉變,開始借鑒國外的先進做法和經驗,各地又陸續新建了一大批自然保護區。

南方周末:那麽,現在我們屬於哪個階段?

陳建偉:記得1997年《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綱要(1996-2010年)》提出,到2000年自然保護區面積要占國土面積達9%左右,到2010年要達到10%的目標。而實際上早就遠遠超出規劃預期的目標。截至2000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就占國土面積12.4%。2010年,中國自然保護區已經發展到2541處,約占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14.7%。每個十年期都比規劃目標高出3-4個百分點。

到了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由於自然保護區建設指導思想上出現的單純追求數量、不求質量的錯誤傾向,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沒有得到及時糾正,管理上出現多頭伸手、部門利益沖突升級,對保護區指導不力、投資不足等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相悖的情況。到本世紀,自然保護區建設處於緩慢發展甚至停頓狀態,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倒退。到現在,我們可以說是進入了低谷期,亟待改革。

搶救性保護的遺留問題

南方周末:我國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到國土面積的16%左右,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有一種評價是“只畫圈、不落地”,你怎麽看?

陳建偉:這個說法是片面的,或者說是錯誤的。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從零開始,其發展是有歷史背景的,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環境,更不能完全用現在的眼光去衡量過去的老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建設初期,社會經濟發展、文明程度、保護區建設規範和要求都不高,保護區建設處於較低水平。改革開放以後,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到處搞開發,生態環境破壞得很厲害。科學家和做這項工作的人都希望要趕快搶救,加上地方劃建保護區的熱情,那時候劃的保護區很多確實有點跑馬占地的意思,也是沒有條件要求這麽多,屬於搶救性保護。搶救性保護在那個時代確實起到了很重要的保護作用。

南方周末:搶救性保護遺留了哪些問題?現在有一些保護區區劃調整,理由之一便是以前規劃不合理。

陳建偉:應該說管理是粗放的,很多保護區批準建立之後,人員、經費不落實,存在缺乏資源本底調查、規劃水平低等問題。但基本到位的是主流。確實也有一部分保護區,尤其是很多地方級保護區是“劃而不管”,邊界不清楚、權屬不清楚,特別是在南方集體林區的保護區問題更嚴重。

當時保護區的規劃處於較低水平。有的規劃不合理,出現了把村莊、廟宇、人們生產生活需要的公共設施等都圈進來,甚至還放在核心區、緩沖區里的做法。對這些保護區進行調整是必需的,應該的。但是,有些保護區和地方政府借口當初規劃不合理,區劃調整其實是為了資源的開發利用,這種現象後來越來越多,爭論也越來越激烈。

南方周末:你說搶救性保護導致缺乏資源本底調查。過去中國自然保護區本底不清一直飽受詬病,現狀如何?

陳建偉:我國現在的自然保護區本底,可以說是基本清楚的,尤其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當然也有些保護區不完全清楚,但不是主流。

從上世紀末起,每年新申報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申報時必須提交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報告,很厚的一本,資源本底基本就清楚了。現在的保護區評審已經走上正軌,有這個才有資格申報國家級保護區。現在有的省級保護區也這樣做,但不敢說每個保護區都這樣,尤其是老保護區,各地發展不平衡。

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中國第一次野生動物調查和第一次野生植物調查,我都是技術總負責。那是全國性調查,保護區本底資源情況肯定是調查的重點,它含在全國調查里面。現在第二次全國野生動物、植物調查都搞完了,所以還不能完全說保護區資源本底不清,尤其是新建立和新升格的保護區不會。

但你要說自然保護區本底都非常清楚,我們又還缺乏統一規範的、準確細致的、所有物種都匯總起來的數據本底庫。因為基礎工作參差不齊,調查方法不一樣得來的數據就不一樣。

南方周末:在其他國家有沒有這樣的數據庫?

陳建偉:也沒有。我了解過很多國家,只要是大一點的國家都沒有這樣的數據庫,像我們這樣搞全國野生動物調查的都非常罕見。

國家級保護區應是處級單位

南方周末:中國還有七千多萬人口每天收入在1美元以下,而且大都集中在保護區附近,消除貧困的壓力非常大。應如何處理好保護區與社區發展的關系?

陳建偉:社區工作是保護區的五大職能之一,是必須要做好的。我們也強調保護區的發展和保護要靠社區支持,保護區發展了也帶動周邊一起發展,形成利益共同體。老百姓覺得保護區給他帶來了利益,就願意維護他,這比去和保護區爭地、爭資源得到的更多、更好,誰不擁護你搞保護?

南方周末:但是,像在保護區里面開礦這樣將資源轉化為錢的行為,一直很難制止。

陳建偉:保護區開礦不是沒有原因的。有些是保護區成立時,把本來就有的礦區給劃進來了。還有一種情況是保護區成立以後,因為地方經濟要發展就忽視了對保護區的管理,或者是保護區地界不清楚,或者鉆空子開礦。老百姓要脫貧,地方政府要增加財政收入,這種保護和發展之間的矛盾沖突到現在依然非常厲害。

南方周末:面對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壓力,有的保護區層級太低,說不上話。

陳建偉:從根子上來講,保護區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系統是國家的、全民的,只有站在國家層面才能準確理解。比如大象在中國非常少,只有西雙版納和南滾河有一點。對於國家來講,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對於西雙版納來講,當地人就覺得大象太多了,毀壞莊稼、經常傷人。他們不需要這麽多大象,年年搞人大提案,這完全可以理解。所以,國家需要保護的,國家就必須出錢出力把它保護住,還應該給為此作出犧牲的當地政府和老百姓補償。

這就是地方和中央的博弈。保護區如果層級太低,就容易受到條條塊塊中“塊塊”這一方面的束縛。從國家林業局而言,我們提出要求,凡是國家級保護區都要是處級單位,一把手和縣長是平級的。這樣一旦在縣里出現發展和保護的沖突,不至於連縣長的面都見不著,覺得你是我任命的,一天到晚講保護影響我的經濟發展。

我覺得,現在特別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需要垂直管理,加強“條條”方面的聯系,但很難推動。國家林業局管那麽多保護區,也只能是“要求”國家級保護區是處級單位。有的省做得很好,比如廣東。但有的省不行,層級很低。

南方周末:你發表的文章中寫道,“中國的自然保護區空間分配不均,大部分在中西部,保護區還呈現一個孤島的態勢”,為什麽會造成這種不均衡?

陳建偉我們總結保護區發展經驗里有一條,以前的保護區劃建更多是依靠地方的積極性,中央來支持。我覺得這是有問題的。

以後保護區建設應該把更多權力拿到中央,讓中央來統一規劃,打破不平衡。中國那麽多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已經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了,但是有些真正該保護的還沒有保護住,而有些又重複了。中國大熊貓國家級的保護區就有六十多個,一個一個都擠在一起了,而有的珍稀物種保護區卻很少甚至沒有。東西部不均衡,物種不均衡,生態系統不均衡。解決不均衡要靠國家統一意誌,不能完全靠地方。

中央應設國家公園局

南方周末:60年來,保護區管理體制發生過哪些改變?

陳建偉:實際上,管理體制經歷了林業部門做、林業部門獨大,到各資源管理部門(包括農業、地礦、水利、海洋等)在做,還是林業最大。再到1994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頒布後,環保部門負責全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而其他資源管理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主管有關的自然保護區這樣一種形式,實行綜合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但自始至終,林業部門管理的自然保護區無論從數量還是面積,都是占全國的大多數。

南方周末:保護區到底歸哪個部門管比較合適?

陳建偉:林業部門畢竟只是一個資源部門。有的保護區既涉及農水又涉及森林,保護範圍包括林區內和林區外,保護對象有水生動物也有陸生動物。這樣需要跨資源部門,部門與部門是平行的,之間必然有隔閡有爭議,也有部門利益在里面,這是資源部門管理自然保護區的弊病。中央確實需要有一個綜合部門來監督,來綜合協調。

南方周末:三江源國家公園在試點期間,由中央政府委托青海省政府代為管理。試點結束後,它會由哪個部門主管?

陳建偉:國家公園的頂層設計目前還不明朗,中央沒有明確意見,試點也還在探索。

南方周末:你的建議是什麽?

陳建偉:從以往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的歷程來總結,參考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國家公園應該由一個部門來管理,而且是垂直管理。這樣能更好體現國家意誌,而且在執法方面,在人權、財權、事權方面能貫徹到底。

南方周末:應該是一個全新的部門嗎?

陳建偉:中央起碼應該設立一個國家公園局,也許是直屬局,也許是部管局。我說的是一個廣義的國家公園體制的概念,這個體系應該包括不同管理力度、不同嚴格程度、有不同政策支撐的保護地。現在各個部門在做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荒漠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等都應該包括在內,它們的基礎都是保護。這些和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加在一起,構成一個國家公園體系,也就是保護地體系。這個體系應該由中央設立一個部門來統一規劃、統一協調、統一管理,當然要分層級,分該國家管的和該地方管的。

分級分類分區管理

南方周末:從自然保護區到國家公園,希望解決的問題是什麽?

陳建偉: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時代對於中國保護地建設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對我們過去自然保護區建設沒有搞分級分類分區管理的反證。

中國自然保護區是一刀切管理,只分核心區、試驗區、緩沖區。它不管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什麽,是嚴格保護一草一木不動還是可以靈活一點?季節性遷徙的鳥類保護區怎麽辦?全國兩千多個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16%,都是按照一個嚴格保護的框框——自然保護區條例來管理的,你想一想,多麽不符合國情?

南方周末:改革的重點是什麽?

陳建偉:中國自然保護區必須分級分類分區管理。所謂分級,就是中央的事情中央管,地方的事情地方管。

分類管理就是根據不同的保護對象和不同的保護目標,把保護區分成不同的類型進行管理。最典型的就是陜西漢中的朱鹮保護區,當時在洋縣發現7只,現在有兩千多只了,是很成功的案例。如果按照自然保護區條例來管理,肯定會把朱鹮管死,因為這個物種和人的生活休戚相關,朱鹮喜歡在溝溪里面尤其在冷水田里覓食,在村莊後面的大樹上棲息,這是它的生活習性。按照條例,你在朱鹮最多的地方劃個核心區,不準人類活動,把人都搬出去,那朱鹮也就失去生活條件了。還有有些鳥類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候鳥遷徙停歇就幾十天,其余時間沒水了或者水大了,這些都是分布在人口稠密區的保護區,允不允許放牧、行船?如何執法?

分區管理也是,保護區內部再進行分區,現在的三個區不夠,應該有更多的功能區,有些區域不準人進,有些區域可以住人,有的可以進行有限生產經營活動,有的區開展生態旅遊,有的區可以進行有控制的考察活動等等。有一段時間保護區就是強行畫地為牢、成為獨立王國,跟周邊村民社區甚至區內老百姓一點關系也沒有,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老百姓脫貧致富沖突很大。

南方周末:你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自然保護區的分級分類分區管理,為什麽當時沒有做成?

陳建偉:當時我負責管過自然保護區,也組織了專家組及基層管理部門來研究論證,並開始做工作。當時還是數量、面積掛帥,還是繼續註重外延而不是內涵,沒有適時地將搶救性保護的做法及時地調整到分級分類分區管理的軌道上來,再加上部門利益的驅動,根本推不動。其實1990年代的第3個黃金時期是一個調整提高、練內功的天賜良機,如果當時就抓這個問題,肯定不會發展到今天這種尷尬的局面,這是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60年過程中一個非常慘痛的教訓。

當時我們研究了世界上很多先進國家保護管理體制的經驗,有的還實地去考察過,譬如去澳大利亞考察,澳大利亞760萬平方公里,才有兩千萬人口,人均資源量非常大,但絕對保護的面積只占國土面積4%。中國13億人口,人均資源那麽少,為什麽要搞那麽大的絕對保護面積?

南方周末:為什麽國家公園試點進展緩慢?

陳建偉:最早我們有雲南省的普達措國家公園,是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上擴大面積做的。但是雲南省的方案是不是就能在全國推廣?現在看來不是這樣。中央認為還不完善,還需要進行頂層設計,所以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再進行國家公園試點,三江源是批準的第一個。

現在國家公園試點還不成熟,專家們也還沒有統一意見。為什麽進展緩慢,主要是試點各方對國家公園體制的建立認識不夠深刻,對於現在的自然保護區體系的經驗和教訓沒能很好總結,所以做出來是不是符合國情、是不是符合當地實際保護情況還有待觀察。

事權、人權、財權分配規劃做不好,就很難推廣,試點甚至可能失敗。但反過來講,中國情況這麽複雜,試點進展緩慢也正常。

南方周末:預計國家公園體制多久能建立起來?

陳建偉:不容易。十年、二十年都不敢說。既然是頂層設計,中央層面必須摸索出一套對現有各種自然保護地的總體的統籌規劃,核心是保護地的分級分類分區管理。

現在是中央說了要建國家公園體制,於是各省、各部門都想爭,為自己的利益。從各部門表態也看得出來,有些部門全是站在部門利益上考慮的,國家公園就變味了。

說快也快,如果中央決心要做,三權一落實就能很快推進。但如果決策的時候沒有充分汲取經驗教訓和科學論證作支撐,講不好又要走彎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68

中央環保督察組:黑龍江自然保護區違建問題嚴重

大慶市杜爾伯特縣侵占濕地一事,11月15日被中央第二環境保護督察組點名批評。

據督察組介紹,大慶市杜爾伯特縣將濕地謊稱為既有耕地,向上級申報在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實施開發項目,並獲得批準,造成保護區內10000多畝濕地被毀。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今年7月19日至8月19日,中央第二環境保護督察組對黑龍江省開展了環境保護督察,形成督察意見,並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督察組於15日上午向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進行了反饋。

保護區違建問題嚴重

黑龍江省已建立自然保護區251個,其中國家級保護區40個,數量居全國之首。當日的督察意見還點名批評了破壞保護區的多家單位:

2012年以來,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牡丹江管理局八五六農場、興凱湖農場在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違規開墾耕地,造成2500多畝草地被毀;建三江管理局、齊齊哈爾管理局所屬農(牧)場未經有關部門批準,擅自在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裕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實施11個綜合開發項目。

2015年,大慶巿肇源縣水務局批準《肇源縣松花江幹流河道采砂管理規劃(2015-2018年)》,確定的總面積達4000余畝的9個可采區,全部位於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內;2011至2014年,肇源縣有關部門違規發放采砂許可並收取管理費,造成保護區內違規采砂現象猖獗,河道破壞嚴重。

另外,2012年以來,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非法新建4處采砂場;紅興隆管理局紅旗嶺農場在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沖區違規開展旅遊設施建設和旅遊經營活動。

“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開發建設問題嚴重。”督察意見說。

除保護區“失守”問題外,督察組還指出,“黑龍江省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領域和區域環境問題突出,與中央要求和群眾期盼仍有明顯差距。”

督察組認為,黑龍江在環保工作部署存在降低標準、放松要求現象。督察意見稱,《黑龍江省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將國家要求的“到2020年底,縣城、城市汙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95%左右”降低到“80%、90%左右”。《黑龍江省大氣汙染防治行動方案(2016-2018年)》將鋼鐵企業燒結機和球團生產設備安裝脫硫設施時間由國家規定的2017年推遲到2018年。

督察發現,黑龍江省《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落實不到位,2013年10月以來,全省新增註冊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小鍋爐3031臺;全省燃煤電廠316合在產機組中,有274臺未完成治汙設施改造,難以穩定達標;2014年以來,黑龍江省政府沒有按照《黑龍江省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規定,對省直相關部門工作情況進行年度考核,也未對2015年未完成治理任務且空氣質量惡化地區實施問責。

“一些地市環保壓力傳導不夠,七臺河、雙鴨山等地市環保重點任務推進緩慢、問題突出,但2013至2015年市委常委會卻未專題研究過生態環保工作。”督察意見說,督察人員在與當地幹部談話中,一些幹部反映,全省環境保護一崗雙責沒有落實到位,自然保護區管理、黃標車及小鍋爐淘汰、稭稈禁燒等方面存在部門監管責任不履行、不落實等問題。

部分區域環境汙染重

上述督察意見稱,哈爾濱市環境治理推進不夠有力。

近年來,哈爾濱市冬季大氣汙染嚴重,重汙染天氣頻發,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督察發現,全市16家燃煤電廠中9家長期超標排放;455臺每小時10蒸噸以上燃煤鍋爐中309臺未完成汙染治理設施改造;燃煤鍋爐淘汰不實,南崗、香坊兩區2015年上報已淘汰的165臺燃煤小鍋爐中有48臺實際沒有淘汰。

哈爾濱市冬季大氣汙染嚴重,重汙染天氣頻發。攝影/章軻

督察發現,阿什河流經哈爾濱市香坊、道外區後,水質明顯惡化,成為松花江一級支流中唯一劣V類水體,2015年入松花江口內斷面化學需氧量、總氦、總磷平均濃度,與2013年同比分別上升8.8%、12.4%和5.2%。沿岸畜禽養殖業管理無序,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廢舊塑料加工等小企業汙染嚴重,每天還有近萬噸生活汙水直排入河。

截至2015年底,哈爾濱市仍有4個縣(市)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未建成投運,每天1200多噸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處理。哈爾濱市向陽垃圾填埋場、雙琦環保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分別存在偷排滲濾液和違規堆存垃圾焚燒飛灰等問題。

“部分區域環境汙染嚴重,群眾反映強烈。”督察意見說,黑龍江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較低,目前,全省仍有臨時性垃圾堆放場所280余處,累計堆存垃圾9300多萬噸,嚴重汙染周邊環境。

鶴崗巿每天產生1000多噸生活垃圾全部填埋在城市周邊廢礦坑、采砂坑中,群眾反映強烈。肇蘭新河汙染問題突出,2015年該河入呼蘭河斷面化學需氧量、氨氮平均濃度分別為86.4mg/L和11.0mg/L,超過地表水V類標準1.2倍和4.5倍,水體汙染十分嚴重,局部發黑發臭。

督察還發現,牡丹江巿陽明區木材加工企業群大量配套鍋爐冒黑煙問題突出;億豐城巿煤氣有限公司兩座3.3米搗固焦爐未按規定淘汰,長期違法生產,環境汙染嚴重。齊齊哈爾市中心城區汙水處理廠10余萬噸汙泥堆存於嫩江行洪區內,對嫩江水環境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牡丹江、鶴崗、綏化和黑河等4個城市2015年PM10平均濃度較2013年不降反升,其中綏化、黑河上升幅度分別達到13%和32%。

“督察組進駐期間,群眾對哈爾濱市化工路區域5家化工和熱電企業、哈爾濱小嶺水泥有限公司、齊齊哈爾化工集團公司、雙鴨山建龍鋼鐵等企業大氣汙染問題反映強烈。”督察意見說。

黑河等4個城市2015年PM10平均濃度較2013年不降反升。圖為素有“歐亞之窗”的中國黑河市。攝影/章軻

在15日召開的督察情況反饋會上,督察組要求黑龍江省各級黨委、政府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下大力解決哈爾濱市冬季大氣汙染問題,堅決糾正各種毀林毀濕毀草開墾問題,積極回應群眾訴求,加大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整治力度。依法依規嚴肅責任追究,對督察中發現的問題,要責成有關部門進一步深入調查,厘清責任,並按有關規定嚴肅問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637

遙感發現保護區內竟然采礦 吉林湖北貴州甘肅被點名

原本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或僅限科研觀測的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不僅發現了人類活動,竟然還有采石、工礦、養殖等行為。

環境保護部近日通過遙感監測發現,全國所有44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類活動。其中,吉林白山原麝、湖北九宮山、貴州威寧草海和甘肅張掖黑河濕地等4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問題較為突出。

12月6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存在上述問題的吉林、湖北、貴州、甘肅4省份被點名批評。環保部已責成當地環保廳會同當地有關部門,嚴肅查處違法違規活動,公開督辦。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自然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應當劃為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核心區外圍可以劃定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準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

緩沖區外圍劃為實驗區,可以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遊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據環保部介紹,2016年上半年,環保部對全國所有44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組織開展了人類活動遙感監測。

結果顯示,全國所有44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類活動。人類活動總數156061處,總面積約28546平方公里,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2.95%。人類活動以居民點和農業用地為主,分別占人類活動總數的47%和31%,占總面積的7.7%和81.3%。其他人類活動包括能源設施、工礦用地、采石場、旅遊設施、交通設施、養殖場、道路和其它人工設施等,總面積為3157平方公里。

遙感監測發現,2013-2015年期間,共有29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增人類活動3780處,面積2339平方公里。其中有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采石場104處、工礦用地318處、能源設施335處、交通設施39處、旅遊設施86處、養殖場114處、其他人工設施1433處。特別是核心區和緩沖區新增活動1466處,其中采石場、工礦用地、能源設施、旅遊設施和養殖場等320處。

在對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的核查中發現,一些自然保護區內存在違法違規問題。環保部介紹,其中先期核查的8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查實存在違法違規活動580余處。

據介紹,遙感監測和核查結果已被應用於第一批對8省(區)的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工作,60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已被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地方反饋,明確整改要求,或進行公開通報並作為生態環境損害問題移交地方處理問責,部分省(區)已經對相關違法違規問題進行嚴肅查處,一批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受到處理。遙感監測和核查結果將應用在正在開展的第二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中。

本報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今後遙感監測將成為常態性工作。環保部將每年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兩次,對省級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一次。適時對遙感監測實地核查結果和違法違規問題查處情況進行抽查,對不認真組織核查、不按時上報核查結果、核查中弄虛作假、查處不嚴的地區和相關人員,一經發現將嚴肅處理。

廣西邦亮長臂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一位保護人員正在巡視。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51

一號文件繼續聚焦“三農” 將劃生產保護區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06/1073944.html

每經記者 張 雯 每經編輯 賈運可

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題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世紀以來連續第14年一號文件聚焦“三農”。《意見》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面臨許多重大考驗。《意見》提出,將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科學合理劃定稻谷、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提出以來,始終在政策層面獲得高度關註。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被列為2017年的四大重點工作之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強調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

《意見》指出,當前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近幾年我國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開了頭、有進展,但需要在發展目標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數上再理清,在政策舉措上再加力。”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唐仁健表示,“只有牢牢把握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為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好先鋒、提供支撐,才能開辟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境界。”

《意見》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註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在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看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坦率地說不是為了多和少的問題,其內在的要求是提高質量、確保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更重要的是從整體上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整體上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去年我們糧食缺口500億斤,但卻進口了2500億斤,這是為什麽?”陳錫文指出,這表明我國的糧食供給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市場需要的產品產不出來;二是農業的總體效益比較低,價格上缺乏競爭力,產得出來未必賣得出去。現在的問題不是總量不足,而是品種、質量、效益的結構性問題。

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種種問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主要著力點要定位在優化農業生產,加大力度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深化涉農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更多地依賴社會化服務發展來解決農業化學投入物濫用和過量使用難題,針對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瓶頸和限制因素設計新機制、實施新政策。”

將劃定重要農產品保護區

《意見》指出,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將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優勢農產品布局規劃為依托,科學合理劃定稻谷、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並對功能區和保護區內地塊全部建檔立冊、上圖入庫,實現信息化精準化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的中央農村工作會上,亦提出要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重點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設立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信息,對我國的大豆、蔗糖、棉花等重要農產品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

在進口大豆連年“攻城略地”的壓力下,中國大豆種植面積連年萎縮。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2015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和總產量進一步萎縮,大豆總產量降至1100萬噸左右,創近22年新低。大豆之外,棉花和糖料蔗也各有各的難處:棉花產能、植棉意向、紡織用棉三者都在減少,而進口棉在國內長驅直入;糖料蔗,種植成本上升、種植面積下滑,“甜蜜事業”收購價逐年下跌。

而在建設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政策引導下,糧棉油糖等重要戰略農產品將獲得產區比較優勢。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此前就表示,“劃定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要順應區域產業轉移、產業升級的大趨勢,放眼今後10年甚至更長時期,突出生產條件、生產成本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區,突出保護東北大豆、新疆棉花、長江流域油菜籽、廣西和雲南糖料蔗等重點產區,發揮比較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24

中央環保督察組:甘肅祁連山等自然保護區生態破壞問題嚴重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設置采礦、探礦權144宗,2014年國務院批準調整保護區劃界後,省國土資源廳仍然違法違規在保護區內審批和延續采礦權9宗、探礦權5宗。

祁連山區域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流域水電開發強度較大,該區域現有水電站150余座,其中42座位於保護區內,帶來的水生態碎片化問題較為突出。

4月13日,中央第七環境保護督察組向甘肅省反饋督察意見時特別指出,“祁連山等自然保護區生態破壞問題嚴重”,應高度重視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決清退采、探礦項目,切實推進祁連山生態保護與修複。

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30日,中央第七環境保護督察組對甘肅省開展環境保護督察,並形成督察意見。4月13日,督察組向甘肅省委、省政府進行了反饋。反饋會由甘肅省代省長唐仁健主持,督察組組長馬中平通報督察意見,甘肅省委書記林鐸作了表態發言。

馬中平說,2013年以來,甘肅省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在責任追究方面,針對武威榮華公司環境違法案件、隴星銻業尾砂泄漏事件等,不回避、不護短,對21名領導幹部進行約談,對22名幹部作出黨紀政紀處理。敢於動真碰硬,強化督查問責,先後對工作不力的60余個單位和950余人實施效能問責。

甘肅蘭州郊區,管護員李宗蓮正在為山上的小樹澆水。攝影/章軻

馬中平說,蘭州市2016年PM10、PM2.5,年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5%以上,優良天數增加50天。以較小投入取得顯著環境效益,成為全國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典型。但甘肅省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采礦問題突出

督察意見說,甘肅省重發展、輕保護問題比較突出。“在談話和走訪過程中,不少幹部反映,重發展、輕保護的問題在甘肅省不同層面、不同領域、不同範圍內依然存在。”督察意見舉例說,2013年修訂的《甘肅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審批管理辦法》,允許在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開采礦產,違背《礦產資源法》《自然保護區條例》上位法的規定,導致部分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采礦問題突出。

督察發現,2011年以來,甘肅省康縣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先後兩次調整範圍,調減面積占保護區總面積50%。白銀巿為了支持企業生產,不顧環境風險防範要求,對白銀稀土公司繼續使用已閉庫的2號尾礦庫等違法行為督促整改不力。

甘肅省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未完成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PM10濃度不降反升。在這種形勢下,甘肅省政府雖然於2013年制定《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但推進落實不夠,一直未與各市(州)簽訂大氣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有關部門也未按省政府要求對各市(州)2014年度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2015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於當年9月才由省大氣汙染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各市(州),導致全省大氣治理工作整體較為被動。

甘肅省《水汙染防治2016年度工作方案》於當年11月才印發各地各部門,直到督查組進駐甘肅後,才與各市(州)簽訂水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致使2016年底計劃完成的“全省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18%”“取締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的采掘和石油行業建設項目”等目標任務無法落實到位。

一些部門不作為、亂作為問題突出

督察意見說,甘肅省一些部門不作為、亂作為問題突出。列入省政府2014年淘汰任務的白銀佳隆新材料有限公司萃取生產線至今未拆除到位。2013年蘭鑫鋼鐵有限公司未批先建一臺40噸轉爐;甘肅中瑞鋁業有限公司於2014年違法開工建設年產50萬噸電解鋁項目。

另外,甘肅省質監等部門在新增燃煤鍋爐註冊和煤質管控等方面不夠嚴實,2014年以來仍違規註冊每小時1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912臺。全省仍有404臺每小時20蒸噸以上的燃煤鍋爐未進行提標改造,普遍存在裝備水平低、治汙設施運行不穩定、超標排放等問題。

督察意見特別指出,“祁連山等自然保護區生態破壞問題嚴重”。 督察發現,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設置采礦、探礦權144宗,2014年國務院批準調整保護區劃界後,省國土資源廳仍然違法違規在保護區內審批和延續采礦權9宗、探礦權5宗。大規模無序采探礦活動,造成祁連山地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地表塌陷等問題突出。

肅南縣凱博煤炭公司馬蹄煤礦位於緩沖區和實驗區,2008年投產以來共形成煤炭堆場10余處,近2平方公里地表植被遭到破壞。肅南縣青羊鐵礦於2014年5月獲得省國土資源廳延續探礦權後,在實驗區內進行探礦活動,破壞植被面積3.34公頃。

督察意見說,祁連山區域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流域水電開發強度較大,該區域現有水電站150余座,其中42座位於保護區內,帶來的水生態碎片化問題較為突出。僅黑河上遊100公里河段上就有8座引水式電站,在設計、建設和運行中對生態流量考慮不足,導致部分河段出現減水甚至斷流現象。大孤山、寺大隆一級水電站設計引水量遠高於所在河流多年平均徑流,寶瓶河水電站未按要求建設保證下泄流量設施。

督察發現,甘肅省還有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樣存在非法采礦、水電開發等違法違規問題。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新增違法采、選金礦點6處。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違規新建古坪溝、深溝、韓家溝等3座水電站。甘肅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建有民族山莊和天韻避暑山莊等旅遊設施。太統山莊旅遊公司於2016年在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內違規修建旅遊設施30余處。

有企業拿著財政專項治理資金不幹事

督察意見說,甘肅省部分地區環境風險和汙染問題突出。白銀市涉重金屬企業集中,環境風險問題突出。

白銀公司選礦公司2016年曾相繼發生回水管道破裂、選礦礦漿泄露等汙染事故。2015年國家下達財政專項資金1.3億元用於治理東大溝重金屬汙染和含鉻土壤汙染,資金到賬一年有余,但項目至今仍未開工。隴星銻業有限公司至今未按要求建設完成尾礦庫雨汙分流工程和排汙口在線監測系統。

“全省城市汙水管網建設滯後,一些城市生活汙水直排問題突出,造成部分河流汙染嚴重。”督察意見說,山丹河流域每天有4萬余噸生活汙水直排,2013年以來水質持續為劣V類。馬蓮河河道堆存大量生活垃圾,沿線29家工業企業廢水超標排放,水質由2014年的IV類下降為2016年的劣V類。

涇河、葫蘆河流域部分重點鄉鎮未建設垃圾和汙水處理設施,生活汙水直排,葫蘆河水質持續為劣V類。祖厲河流域部分生活汙水直排,薯香園農業科技公司等澱粉企業生產廢水超標排放,河水汙染嚴重。

在中國版圖上,甘肅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生態最為脆弱的省份之一。攝影/章軻

13日,督察組要求甘肅省加快推進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做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生態恢複等,築牢生態安全屏障。高度重視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清退采、探礦項目,切實推進祁連山生態保護與修複。加強重金屬汙染防治,加大風險隱患排查和整治。抓緊研究制定整改方案,並在30個工作日內報送國務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400

以保護區瘦身應對整改 石柱縣被環境部約談後稱要刮骨療傷

一個知名度並不高、僅40萬人口的國家扶貧重點縣——重慶市石柱縣,近日被更多的人知曉。

6月4日當天,在生態環境部二樓多功能廳里,石柱縣委書記蹇澤西、縣長左軍被約談,坐在他們對面的是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的官員,生態環境部相關司局負責人以及重慶市環境保護局的官員。

“石柱縣水磨溪濕地自然保護區違規開發建設問題突出,督察整改工作落實不力,自然保護區監督管理不到位,導致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影響惡劣。”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說。

以“瘦身”辦法進行整改

有媒體報道稱,石柱縣位於長江岸邊2萬多畝的濕地自然保護區,近四分之一被推平建設工業園,珍貴的濕地生態遭到毀滅性破壞,而多年來園區僅有3家企業入駐。

該保護區位於重慶石柱縣西沱鎮長江岸邊,地處三峽庫區腹地,以長江一級支流水磨溪流域為核心,又名“水磨溪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2.2萬畝。

這個縣級自然保護區,具備河流、湖泊濕地雙重特征,原本植被類型多樣,動植物資源豐富,有植物614種,其中國家1級保護植物2種、2級保護植物8種;有動物503種,其中國家1級保護動物1種、2級保護動物12種,具有重大保護價值。

但是,當記者走進保護區的核心區看到,毗鄰長江的大片濕地已蕩然無存,面前是一望無際的大工地,工地標牌上標註著“石柱縣西沱工業園區”。

當地人反映,以前這里水清草綠,後來政府說要建工業園,把河道、山坡都推平了。可推完後一直荒著。

“石柱縣違規開發建設問題突出。”劉長根介紹,2009年4月,石柱縣批複設立水磨溪濕地自然保護區。但石柱縣政府同年制訂批複的《關於做好移民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工作的意見》和《移民生態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違規侵占該自然保護區5045畝土地,占到到保護區總面積20.9%,工業圓建設基本在保護區內進行。

2018年6月4日,生態環境部約談重慶石柱、廣西玉林、江西宜春3市(縣)黨委政府現場。攝影/章軻

環保督察發現,2011年6月,石柱縣在未取得征地批準等文件情況下,即啟動工業園征地拆遷和場地平整等;2014年5月,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

現場核查發現,工業園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將水磨溪以東所占土地全部整平,導致該區域原有地形、地貌大幅改變,地表植被全部破壞,保護區核心區內部分河段河道因夯土擋墻而變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明顯破壞。

2016年11月中央環保督察和“綠盾2017”專項行動均要求石柱縣認真整改水磨溪濕地自然保護區存在的環境問題。重慶市環保局2018年1月29日也專門致函石柱縣,要求切實加強該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加大督察整改力度,對生態破壞行為嚴肅查處,對監管不力的單位和個人要予以問責。

“但石柱縣委、縣政府對此重視不夠,監督檢查和推進落實不力,督察整改嚴重滯後。”劉長根說,為完成督察整改任務,石柱縣采取應付過關的做法,不是下大力氣推動自然保護區內違規項目清理退出,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撒銷或調整自然保護區上,以“瘦身”的辦法進行整改,甚至在上報整改材料時漏報瞞報存在的問題。

“督察整改工作不是加強保護,而是進一步破壞生態環境。”劉長根說。

督察還發現,在撤銷保護區方案被重慶市環保、林業等部門拒批後,石柱縣又於2018年3月開始推進保護區範圍調整,並已數次召開調整方案討論會,要求各職能部門積極配合。位於保護區內的重慶市慶豫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近期仍在違規施工。

劉長根說,在上級部門明確要求嚴肅問責的情況下,石柱縣相關責任迫究工作仍然避重就輕,沒有很好地發揮警示震懾效果,導致相關生態環境破壞間題長期沒有整改到位,性質惡劣。

此外,上述自然保護區監督管理也不到位。劉長根介紹,核查發現,保護區建立以來管護職能長期由石柱縣野生動植物管理站代為負責,監管力量薄弱,監管落實不到位。

除上述長期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外,重慶市環保局2018年1月現場檢查還發現,該保護區內工業園區範圍之外還存在8個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其中畜禽養殖場6家),共占地56.3畝,其中3個位於核心區,1個位於緩沖區。

發展經濟的沖動強烈

據了解,石柱縣近年來發展經濟的沖動強烈。僅今年1至5月,石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就接待來石考察客商30余批次,率隊外出招商6次20余天,新簽約項目8個,合同引資12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6.91億元。

在5月29日石柱縣召開的全縣招商引資工作會上,該縣提出“脫貧攻堅和招商引資是當前和下一階段並駕齊驅的兩大重要決策部署”,要“增強抓招商引資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形成“全民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氛圍。

上述約談會上,劉長根表示,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

根據約談要求,石柱縣應立即停止保護區內的違規開發活動,切實加快違規項目清理和生態環境修複,按照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要求,對造成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的相關責任人員嚴肅查處問責。

“整改情況和責任追究情況應於6月底前報至生態環境部,並抄報重慶市委、市政府,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方面適時組織現場調查核實。”劉長根說。

約談會上,石柱縣委書記蹇澤西表示,石柱縣將科學完善園區規劃,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體部署,本著“實事求是、解決問題、註重保護、推動發展”的原則,加強規劃統籌,結合新一輪規劃編制,“重新定位、壓縮規模、產業轉型”,避免保護區與工業園規劃重疊。

6月4日上午,重慶市石柱縣委書記蹇澤西約談會上做表態發言。攝影/章軻

蹇澤西表示,考慮庫區產業“空心化”和移民安穩致富問題,在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關系的前提下,石柱縣將科學制定工業園產業發展規劃,合理布局康養產業,在優化壓縮後的工業園區內發展綠色生態產業,促進移民就業,維護庫區安穩,最終達到“既管理好保護區,又發展好經濟”的目的。

“我們要深刻認識生態環保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汲取教訓,舉一反三,全面加強保護區監管,嚴格落實行業、屬地的環保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蹇澤西說。

他表示,在上級工作組調查核實後,石柱縣將嚴肅追責問責,“既處理事,又處理相關責任人”。整改問責情況以適當方式反饋新聞媒體,及時回應社會關註。以“刮骨療傷”“抓鐵有痕”的勇氣和決心,全面徹底整改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09

一財漠河報道後續:回應“綠盾”巡查結果 黑龍江部署北極村自然保護區整改

黑龍江北極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整改不到位的問題,昨日(8月31日)經第一財經報道和生態環境部通報後,立即引起黑龍江省環境保護廳,大興安嶺地委、行政公署和漠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已經部署整改。

昨日下午,第一財經詳細報道了北極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多處違規建設和經營的問題。當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信公號通報稱,8月30日-31日,“綠盾2018”專項行動第三巡查組對黑龍江北極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個問題點位開展現場核查,發現存在多處違規問題,其中緩沖區違規問題突出。

巡查組發現,“綠盾2017”專項行動以來,該保護區新增問題點位1處,位於緩沖區內,為集住宿、餐飲、釣魚、野炊於一體的經營設施;未按要求上報違法違規問題2處,為緩沖區內正在營業的神龍灣旅遊景區和規模化養豬場。

9月1日上午,北極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整改現場。照片由漠河市委宣傳部提供

巡查組還發現,該保護區上報臺賬與實際情況不符,臺賬中整改完成的2處采石場轉變為養蜂點和養禽場,臺賬中已銷號的2處采石場,其中1處仍在進行取料作業,另1處轉變為道路施工的攪拌場;整改不到位即申請銷號8處,1處廢棄木材加工點未開展生態修複工作,7處廢棄取料場生態修複效果差,明顯不符合銷號標準。此外,保護區勘界立標工作滯後,建設管理亟待加強。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31日17時,黑龍江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王慧傑針對巡查組督查發現的問題和第一財經的報道,召集大興安嶺地區行署、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和漠河市相關領導,就落實整改進行部署,要求漠河市政府主管領導及北極村保護區管理局立即向漠河市黨政一把手匯報有關情況,高度重視巡查組通報的問題,提高政治站位。

王慧傑要求,針對存在的問題,漠河市、北極村保護區管理局必須立行立改,該拆除的要馬上拆除,徹底清理老溝驛站的飯店、住宿等旅遊設施,恢複植被。舉一反三,進一步排查問題,制定整改方案,搬遷養殖場。完善管理體制,明確西林吉林業局和保護區管理局管理責任,理順管理關系,加大保護力度。

昨日下午,大興安嶺環保局局長鄭學慧在第一時間將巡查組發現的問題向大興安嶺林管局副局長姜蒙紅作了匯報。

今天上午,大興安嶺地委書記蘇春雨就巡查組發現的問題,作出批示,“經與李大義專員研究,對發現的問題照單全收,誠懇接受。責成漠河市委、政府、西林吉林業局立即組織整改,能恢複的立即恢複,立即整改。有困難的要制定整改方案,限定時間,明確措施,落實責任,限期整改。”

蘇春雨要求,全區要舉一反三,對各類保護區管理情況進行全面排查,明確問題清單、責任清單和任務清單,依法管理。通過整改排查,進一步增強保護意識,規範保護區管理,確保不再發生此類問題和其它違反保護管理的行為。

今天一早,漠河市委宣傳部部長裴誌輝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正在外地出差的漠河市委書記白永清、市長姚占軍昨晚看到反饋問題後,分別通過電話等方式安排部署整改事宜,漠河市在家主要領導及相關部門連夜制定整改方案,並要求第一時間向巡查組上報整改方案。

漠河市政府今天提交給巡查組的《關於巡查問題整改的表態》表示,“針對此次巡查中發現的在北極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展旅遊、養殖、取料等8個問題,我們深感自責,誠懇接受,堅決整改,並將把巡查整改作為嚴肅的政治任務來抓,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以堅決的態度、果斷的措施確保整改見底到位。”

該《表態》稱,“直面問題照單全收”,成立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的問題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制定整改方案,細化整改措施,明確責任分工,確定完成時限,確保存在問題第一時間整改到位。按照邊督邊改、務求實效的原則,堅決做到問題查不清不放過、整改不到位不放過、長效機制不建立不放過,以問題的切實整改體現巡查的成效,促進生態環境質量的顯著提升。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管護區經濟關系,確保優勢生態資源得到永續發展。

根據漠河市委、市政府昨晚確定的整改方案,河灣老場址老溝驛站將在今天清除道邊牌匾、大門,15日內拆除人工設施、完成平整土地和植被恢複;河灣老場址蜜蜂養殖今天遷出保護區,10日內完成平整土地和植被恢複;河灣老場址生豬養殖今天清除道邊牌匾、大門,9月末拆除人工設施、完成平整土地和植被恢複;河灣老場址廢棄木材加工點今天開始,15日內完成地面堆積物清理,平整土地和植被恢複。北紅村道路維修拌料站、北紅村取料場15日內完成平整場地和植被恢複。

此外,神龍灣景點即日起不對遊客開放,停止一切旅遊項目,用於保護區科研觀測工作使用。管護站養雞場今天拆除養殖設施。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漠河市政府已責成漠河市環保局牽頭總負責本方案的落實,保護區管理局、河灣經營所、築路隊負責具體執行,綜合設計隊配合做好本方案涉及植被恢複地塊的設計工作。漠河市政府督查室把整改工作納入市政府重點督辦項目,定期督查,及時通報整改進展。市紀委監察委全程監督,對整改工作中推諉、不作為的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予以嚴肅處理,確保整改工作保質保量按時完成。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汪時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58

被譽「貝藻王國」聯合國列保護區

1 : GS(14)@2014-12-24 02:02:11





【話你知】南麂列島(圖)位於浙江外海60公里處,距台灣150公里,陸域面積11.3平方公里,由52個島嶼組成。南麂列島於1990年成為中國首批五個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之一,是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貝藻類海洋自然保護區,被譽「貝藻王國」,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國民黨退守台灣後,南麂島依然由國民黨軍佔守多年,直到1955年2月國軍從大陳島撤退後,南麂列島才棄守由共軍佔領。當局把浙江平陽、瑞安和文成等縣的居民移民島上,隸洞頭縣於1957年劃歸平陽縣管轄,設南麂鎮,有居民2,000人左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1223/189784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8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