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保代黄埔一期今安在:隐身升迁忙转会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1717.html

荐代表人这个年薪数百万的“金饭碗”正在变得越来越难端。

2011年的第一周,一年一度的保荐人胜任能力考试成绩揭晓。1.05%创历年新低的通过率,3183人报考仅31人通过的低通过率让全行业为之哗然。有投行人士表示,随着近两年保代人数的剧增以及并不高的项目利用率,考试高难度带来的低通过率或将成为常态。

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两年内新增注册保荐代表人达501人。截至2010年12月,全行业共有保代1618人,准保代1172人,发行部和创业板的利用率仅分别为50%和25%。

自2004年保荐制度正式建立以来,历数过往的7次保荐人资格考试,最值得追溯的应该是2004年3月的首届考试,那次的通过率高达40%,这批“黄埔一期”的614名保代们最早拿到通往金字塔尖的“通行证”。

7年来,这批“幸运儿”们是否还奋斗在投行第一线,他们呈现出怎样的流动性。 《第一财经日报》通过证券业协会、证监会等公开资料,梳理出首批保荐代表人的生态状况,以期窥见整个保代队伍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景和困境。

谢风华夫妇首触内幕交易“红线”

据统计,在首批注册的609名保代中,已经离职或已没有年检记录的约为15人,该比例仅占首批保代人数的2%。大部分保代7年来仍活跃在投行的最前沿。然而,这批人目前的境况却大不相同。

谢风华应该被称为涉嫌内幕交易逃亡的保代第一人,他的案例在行业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个在去年8月前后引发各大媒体“追逐”的中信证券上海投行部前执行总经理,正是2004年注册的首批保荐代表人。

其后不久,宁波证监局在媒体刊发寻找华泰证券安雪梅,称其涉嫌违反证券法规的公告,也让外界证实,谢风华的妻子安雪梅也跟着“人间蒸发”。安雪梅同样为首批注册保代。

据了解,谢风华涉案缘由为涉嫌泄露与ST兴业有关的内幕交易。

记者梳理统计的结果显示,除谢风华夫妇外,首批保代队伍里近年来由于尽职调查工作不到位、保荐机构内控制度缺失、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差等原因被处罚的案例不下20起。

最常见的惩罚措施为“监管谈话”,最早一次发生于2004年。光大证券保荐的福建煤电在申报前得到发行部不符合基本上市条件答复的情况下,仍坚持上报申请文件。为此,发行监管部对光大证券首批保代税昊峰、任俊杰进行了谈话提醒,要求其引以为戒。

2006年11月,海通证券的两名保代因IPO信息披露极不充分等原因遭到监管谈话提醒,其中王建辉为首批保代,在被惩罚不久便“跳槽”第一创业证券至今。

2008年9月16日,证监会又连续公告了两起保代在IPO过程中出现违规,并分别对四名保代采取谈话提醒的监管措施。而“被谈话”的四名保代中,有三名都是首批注册保代。

公开资料显示,被“监管谈话”的保代还有:在国信证券保荐的昆山金利商标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中,项目保荐代表人许刚、郭晓光的保荐工作不够尽 责,尽职调查工作不充分,编写申请文件不认真、不负责;在华泰证券保荐的江苏神通的IPO申请中,项目保代都晨辉、余银华的保荐工作未充分尽责,未对发行 人及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中介机构出具的意见作出审慎核查;还有,光大证券的侯良智和熊莹,因其保荐项目中捷股份在督导期间,控股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 金,而受到深交所处分。

去年10多个项目保荐机构受处罚

在我国证券史上,募集资金到位但之后被取消上市资格的立立电子和苏州恒久,也不乏“黄埔一期”们的身影。

立立电子的保荐代表人为中信建投宋永祎和张鸣溪,张鸣溪自去年以来并没有再做任何项目,而是乐得清闲,就任一些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和基金的监事。在 去年苏州恒久陷入“专利门”事件中,广发证券保代刘旭阳因参与发行而被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并在12个月内不受理其签名与证券发行的文件。

一场保荐整风大幕在2010年揭开,全年共有十余个项目的保荐机构受到处罚。其中华泰联合首批保代张邈,在保荐高德红外IPO时,未向证监会报告擅 自修改招股说明书,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2010年9月,作为山东如意的保荐代表人,海通证券宋立民在持续督导期间未能勤勉尽责地履行持续督导义 务,深交所给予其通报批评的处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首批保代中,第一创业证券的徐雅珍和申银万国的袁樯2010年都有两个项目遭到证监会否决。

对于上述情况的发生,有投行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有些保荐人仅仅是考试能力比较强,因为制度性因素拿着“金领”的工资,却没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只签字、不干活,得到的与付出的极度不成正比,而监管层对于保代的内核严控和对保代制度的日趋完善,将使这些人付出相对惨痛的代价。

首批保代频繁跳槽为哪般?

由于保荐代表人的签字权和通道价值是无可替代的,于是券商对保代的频繁“挖角”也成为了圈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保代的“转会费”仍维持在150万元左右。“只要换一家券商,不做项目就有百万,这样的诱惑驱使着保代们乐此不疲地跳来跳去。”

据本报统计,七年来609名首批注册保代有82名保代转会两次,20名保代转会三次,4名保代转会四次,“转会费”获益颇丰。

其中,国信证券保荐代表人彭朝晖2004年在长江巴黎获得保代资格后,2005年先后进入昆仑证券和国海证券,2007年至今在国信证券。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在“转会”三次过程中,在公开资料中,无法查阅到他做过任何项目的痕迹。

同样是国信证券的覃正宇,从2004年至今先后辗转于万联证券、华西证券、国都证券和国信证券四家券商,却始终没有做过一个项目的签字人,只是“甘于平凡”,做一个项目组成员。而覃正宇的同事周志林,从2004年至今“转会”四次,却只做过一单IPO项目。

去年再次“转会”东兴证券的保代徐奕,此前在国盛证券、财富证券和财富里昂也只做项目主办人和联系人。

有投行人士表示,在保代队伍中,不乏有人不愿意签字,承担保荐代表人的风险,而只是拿容易到手的“转会费”、项目奖金和高额的保代固定年薪。

另外,太平洋证券的程正茂和鲁元金,在2004年分别从国信证券和西南证券跳槽至华西证券后,便颇有默契地沿着相同的“转会”轨迹,先后踏足五家券商。

步步高升、身居要职

在首批保代中,还有一群人坚持耕耘,历经磨砺,已经步步高升,成为部门主管,或转型飞向更高。

据本报梳理,海通证券保代林涌今日走马上任海通(香港)金融控股行政总裁;光大证券林昌于2007年任职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董事长;广发证券罗斌华 和中信证券胡腾鹤投身PE,分别成为广发信德投资的董事长和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的总经理。光大证券首批保代罗浩在2010年转会财富里昂后,成为公司总裁。 国泰君安顾晓东是少有离职创业的,他于2007年创立深圳高特佳资产管理公司,从事二级市场投资。

而成为公司投行部门主管的首批保代则有:申银万国投行总部总经理张宏斌、国信证券投行事业部总经理胡华勇、国泰君安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刘欣、华泰证券副总裁兼董秘姜健、东吴证券常务副总经理余焕、民生证券分管投行副总裁杨卫东等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7

追憶郭熙敏:一位早逝保代的遺產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68015.html
1

979年9月出生的郭熙敏,還不滿33歲。昨天,他永遠離開了妻子和一歲多的兒子。

上週六週日連續兩天在公司加班之後,國信證券保薦代表人郭熙敏於昨日早上突發心肌梗塞,7點鐘左右送往武警總醫院搶救。然而,他還是走了,走得太匆忙。

一年多以前,兒子出生時,郭熙敏遠在浙江寧波出差。IPO項目的壓力太大,他走不開。一年多以後,突如其來的噩耗讓所有人都無法相信。

「上午聽說這個事情,我的頭皮都麻了。」慈星股份(300307.SZ)董事會秘書傅桂平昨天下午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我們就像哥們一樣,一起工作了那麼長時間。」

傅桂平的聲音略帶哽咽。一個曾經那麼熟悉的人,突然沒了,誰都沒辦法一下子緩過來。前一天,郭熙敏還給傅桂平打過一次電話,溝通工作上的問題。

在國信證券北京分公司,郭的同事們先是手足無措,接著有人趕往醫院,有人商量著怎麼接逝者遠在湖北的親屬來北京。昨天晚上,郭的父母已經乘航班來京,老兩口並不知道兒子已經不在了。

提及保代,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高薪。但事情原本的面目總是複雜的,不少保代和一線投行人員為此付出的是犧牲健康的代價。再加上國內IPO業務競爭日益激烈,監管要求也不斷提高,保代群體擔負的責任、承載的壓力也在增大,這一點局外人很少真正瞭解。

「對逝者,我深深緬懷,憶及過去幾年的兄弟之情和同事之誼,深感痛惜和悲痛。對生者,我深深祝福,願大家在生活工作中更加保重,更加幸福和健康。」國信證券主管投行業務的副總裁胡華勇在給本報記者發來的短信中表示。

光環下的苦澀

從五道口研究生畢業後,郭熙敏在國信證券一幹就是7年。在證監會的保代信用系統中,他的名下登記有3個首發項目,其中慈星股份是最成功的一個。

2010年8月傅桂平加入慈星股份的時候,郭熙敏和他的項目組同事已經在公司做了2個多月的前期盡職調查。

「他業務上非常不錯,為人也踏實。」傅桂平說,「我聽講有的保代很少待在項目現場,但是郭熙敏花在我們公司的時間很多,連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沒回去。」

慈星股份是創業板淨利潤額最高的上市公司之一。一般來說,公司質量比較好,IPO審核也會比較順暢。但即便如此,慈星股份從報材料開始,到最後發行完畢,每個環節都剛剛好在節點上,異常緊張。

在反饋階段,所有的問題反饋完畢相當於重新寫一遍招股書。如果是在美國或者香港上市,招股書的寫作都是律師承擔的。但是在A股,這項極其浩大繁瑣的工程完全是投行項目組的分內事。

「我們公司的反饋意見落實都很及時,沒有拖過後腿。」傅桂平說。

但是,為了及時做好反饋材料並且保證質量,郭熙敏必須和傅桂平日夜倒班。白天的時候,傅桂平領著董秘辦和財務部的人準備各種材料;晚上郭熙敏看材料,撰寫對證監會發行部門反饋意見的答覆,同時擬好進一步的材料清單。第二天,傅桂平接棒繼續工作,如此往復。

「為了效率高,只能這樣幹。」傅桂平說,「郭熙敏可能也是習慣了,他自己也說晚上安靜,有利於思考問題。」

其實,這並不是郭熙敏一個人的習慣。絕大部分往返奔波於北京金融街(證監會辦公地點)與項目現場之間的保薦代表人,都必須修煉挑燈夜戰的基本功。

「投行壓力大,強度高,工時長,這是行業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要想辦法調整。」一家合資投行人士對本報記者說,「幾年前有幾位同事癌症去世,都很年輕,大家當時出人出力,聯繫最好的醫院,但一切都晚了。」

去年9月19日,那一天緊張的工作忙完,郭熙敏才想起來這一天是自己的生日。他告訴傅桂平,後者提議去喝點小酒,於是兩人找了個夜排檔。

「那天很高興,我還喝高了。」傅桂平說。他頓了一下,又說:「我們就像兄弟一樣,真想不到,想不到。」

責任、壓力

說起高薪,保代這份高薪真的是凝聚了太多的心血。而且薪酬本身也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高。

以郭熙敏今年保薦上市的慈星股份項目為例,公司層面承銷毛收入是6600萬元,扣除各種費用後淨收入可能是6000萬元左右。按照6.5%的項目提成比例,項目組可以拿到390萬元的提成,如果平均到4個人頭上的稅前收入接近每人100萬元。

但是這筆收入的絕大部分要按照最高的累進比例繳納個人所得稅,真正拿到手的只有五十多萬。這就是連續奮戰兩年的全部酬勞。有的公司考慮到IPO長期督導的問題,不會一次足額發放,要保留一部分延遲發到個人手裡。

越是市場化的券商,保代和投行人員的薪酬與項目掛鉤的程度也就越緊密。這種制度安排的優點是責權利高度統一,也成就了南方幾家券商近年來的輝煌。但萬事都有自己的反面,國內的證券公司也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激勵制度,在發展的同時更關心員工的價值。

單看薪酬其實也並不說明問題。事實上,在每一個IPO項目、每一次上市公司增發、每一次併購重組的後面,保薦代表人承擔著最多的責任。

在A股市場,保代的工作經常被普通投資者誤解。儘管的確存在一些公司財務造假、注水的情況,但這一現象有著複雜的現實和歷史原因,問題並非都在保代身上。

由於監管的要求越來越高,保代擔負的責任也越來越大,在招股書上籤字意味著押上個人的信譽甚至是前程。保代不但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還要核查律師、會計師的工作。而無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問責的對象都少不了保薦代表人。

今年,證監會對保代同時負責的項目進一步放寬,這意味著市場上保代的供給進一步加大。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今後保代將和律師、會計師一樣,成為投資銀行的一種從業資格。保代這個詞本身的含金量越來越低,真正比拚的還是服務質量。

對於郭熙敏盡心盡力的服務,傅桂平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我週四就會去一趟北京,送他最後一程。」傅桂平說。

一個優秀的保代,他的不幸離開,也留給我們更多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22

台灣保險界大將 成大陸同業典範 鑫山保代林重文 人生一甲子圓創業夢

2012-11-26  TWM
 
 

 

卸下大陸中宏人壽總經理大位的林重文,今年七月在大陸成立鑫山保代,十一月九日開幕,正式揮軍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保險市場,這次,他能否一戰成功、為自己及保險史上寫下嶄新的一頁,外界都在期待。

撰文‧許瀞文

「做了一輩子的專業經理人,從沒試過自己闖天下,我今年六十歲,現在不試,還等什麼時候?」英挺的林重文,坐在十一月九日剛剛開幕的上海「鑫山保代」辦公室裡,氣定神閒地說。

因為從這一天起,他過去三十多年的保險生涯已被徹底改變。他在上海一手創立的鑫山保代,自這天起正式在大陸的主要城市銷售保單。這次,他不再是拿人薪水的執行長(CEO),而是鑫山保代的董事長,為他三十五年的壽險生涯再開啟新頁。

這位從台灣壽險界轉戰大陸壽險市場十年之久的CEO,與幾位外資法人投入五千萬人民幣成立的保代公司,能否再度逐鹿中國?

提起林重文,很多台灣壽險業的資深人士都會點頭稱許。因為他是台灣壽險業中,少數經歷遍及本土壽險及外商壽險,並在二○○三年,被宏利人壽派往大陸接任由加拿大宏利集團及前十大國企||中國中化集團,共同合資成立的「中宏人壽」總經理,一做就是八年八個月,直到去年十一月才退休。

將近九年的時間,台灣壽險業人才的「登陸大夢」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二○○○年起,陸續掀起好幾波業務員西進的風潮,但如今,能存活下來的,簡直鳳毛麟角;而極少數的存活中,能夠居總經理高職的,恐怕只有林重文一人。

放下優越感 融入當地社會而中宏人壽在林重文的帶領下,保費收入從六億人民幣成長到二十三.一四億人民幣,壽險業務員更從不到兩千人一路攀升到一萬四千多人,全國營業據點遍及中國四十九座城市,是中國分支機構最多的外資保險公司,成績亮眼。

剛滿六十歲的林重文,外表比實際年齡看起來年輕,選擇提前從中宏人壽退休,為的就是一圓自己的創業夢,「放下自己的優越感,學會寬容,融入當地社會與他們的思惟,才有可能成功。」林重文分析自己成功之道。

說來簡單,但光是「族群融合」四字,就不容易。剛開始踏入中宏人壽,林重文也碰上許多次的文化衝擊。例如過去在外商壽險開會,會議室的座位大家總是隨意而坐,但在中國,無論會議大小,中方都習慣按位階排排坐,每次開會林重文總要有更大的包容心及智慧,來處理這些「官場文化」。

除了注意細節,林重文更是注意自己的言行。在言語上,林重文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講出「我們台灣……你們大陸……」。因為這類分「你、我」的話等於是在幫族群畫界線,雖然公司內部沒有明文禁止,但林重文強調,文化是種上行下效,在上位者必須以身作則,部屬才能自然跟隨。

族群融合僅僅只是中國夢的一小步,林重文說,在相對缺乏團隊紀律的中國市場,壽險想打「團體戰」難如登天,但他還是一步步走過來了。

中國壽險業才剛起步沒多久,就因投資型保單大幅虧損,而摔了一大跤,導致許多保戶對壽險業普遍觀感不佳;因此,○三年接任中宏人壽總經理時,人才極度缺乏。林重文決定,要自行在中宏培養一批精英部隊,必須要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年收入十萬人民幣、大學畢業才能跨過面試門檻。這在當時的中國,簡直是「高不可攀」的條件,很多同業認為根本不可能。

建立人才庫 建立部隊紀律林重文咬著牙,一點一滴吸收人才,再經過辛苦的八年培訓,目前這批精英部隊總共有六百多人,全是公司的中、高階主管,也為中宏人壽奠定了最寶貴的人才庫。而這群當時同業眼中「不可能的事」,也成了各家壽險公司培育人才時積極仿效的對象。為此,連大陸保監會也邀請林重文演講,分享成功經驗。

儘管人才難得,但林重文並不因此就要求寬鬆,曾是林重文南山人壽的部屬、現為台灣磊山保經首席顧問李佳蓉就表示,在林重文還是南山人壽處經理時,他就堅持每天早上八點半一定要開晨會,這對每天在外面跑客戶、互不管誰的壽險業,簡直是「天條」。但林重文認為,就是因為業務員一整天都在外面,「紀律」才更顯重要。

因此不論多忙,他一定親自主持晨會,並要求壽險業務員要全數參加;而林重文也把這個堅持帶到中宏人壽。

除培養部隊外,林重文更身兼人資長的工作,到大陸各地尋才。林重文表示,尋覓人才的過程他稱為「養魚計畫」,只要一旦鎖定,他就不放棄。如現在中宏人壽天津分公司總經理,就在他的名單中「養」了一年之久。

大陸保險業以十倍速的速度,快速邁入成熟市場。過去九年,打出漂亮一仗的林重文深知,「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但卻也一定有其「參考意義」。他帶著美好一仗的經驗,再征戰場,這位昔日台灣保險尖兵能否在大陸寫下另一頁傳奇,值得外界期待。

林重文

出生:1952年

現職:中國鑫山保險代理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經歷:大陸中宏人壽總經理、宏利人壽亞洲區副總裁、台灣人壽執行副總學歷:政大企家班EMBA、台大歷史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71

起底中國式市值管理 PE保代巧借一二級市場聯動掘金 JackyJPartnership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c30bfb0102uwhe.html

Jacky評論:不知為何,討論企業併購和內幕交易的媒體報導漸漸多了起來?目前畸形的T+0和漲跌板交易制度,以及大宗交易制度,是非常有利於大資金和機構搞雜七雜八的企業併購和參與內幕交易行為,如果「先減持後重組」或者「先增持再併購」,這樣的交易行為不叫內幕交易,那麼什麼才叫內幕交易?大股東,大小非,PE,併購基金,資本掮客,等等眾多機構,利益的瓜分一個都不會少,唯有信息不對稱的小散們只有當砧板任人宰割的份兒,呵呵。。。。。。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李昕


隨著併購基金的興起,市值管理正在成為資本市場又一塊熱土。

新「國九條」明確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這是「市值管理」首次被寫入資本市場頂層制度設計的國家級文件。而有媒體報導稱,證監會正起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制度指引》,擬在今年年底推出。

事實上,儘管市場管理規條未定,但一批深諳市場規則的資本運作玩家們早已「玩轉」其中。

「現在投資A股最牛的模式不是向上市公司打聽內幕信息,而是聯手上市公司一起做長線交易。」一位券商投行部老總向21世紀經濟報導透露,圈內流行的玩法是將併購與市值管理結合,通過一二級市場聯動賺錢。

「真正的市值管理,核心還是圍繞併購來做。」深圳一位管理併購基金的人士指出,傳統的市值管理方式是做莊。但如今,最新的流行做法是先在二級市場買賣股票,再在一級市場推動併購計劃。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調查瞭解到,目前將市值管理與併購完美結合的群體是一批原來在券商投行的保薦代表人和創業投資機構,他們憑藉過去投資和保薦企業的人脈,摸索出了一套市值管理的新玩法。

先減持後重組

併購重組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案的核心,但方案的第一步並不是重組,而是股東的股權變動。

「準備啟動重組方案前,大股東先通過大宗交易平台減持股權。」前述券商投行部老總林曦(化名)解釋,大小非減持需要繳納收益部分的20%作為個人所得稅,股東為了少納稅,故選擇在併購啟動前減持。

但這並非真正意義的賣出,而只是安排過橋資金轉手。

「在大宗交易平台的接盤方通常是協助上市公司推動併購重組的併購基金,轉讓的股權一部分是真正賣給併購基金的管理人,以實現利益捆綁。但大部分屬於代持性質。」林曦介紹。

完成股權變更後,併購基金開始在上市公司產業鏈上下游、熱門的新興產業尋找合適的併購標的,一步步推動重組方案。

伴隨重組方案的推進,上市股價也會走高,大股東和併購基金管理人再找合適的時機拋出手中持有的股權。

記者從圈內核心人士瞭解到的一個案例是2013年底,一家上市已長達近10年的傳統行業上市公司A大股東在大宗交易平台拋出其持有的公司股權,減持股數超過1000萬股,減持比例接近5%。

這單交易的接盤方則是一家去年下半年新成立的併購基金,其控制人是原國內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總經理陳睿(化名),旗下核心團隊成員均來自券商投行部的保薦代表人。

「這家上市公司當年就是併購基金旗下的保薦代表人保薦上市的,他們與上市公司以及大股東都有深厚的淵源,彼此信任。」林曦透露。

2014年伊始,陳睿的團隊就開始在PE界、券商投行圈四處蒐羅合適的標的,最終物色了新興產業中的一家新能源企業作為重組對象。

A公司的公告顯示,二季度初,A對外公告稱因為籌劃對公司有重大影響的事項,股票停牌。半個月後,A公告稱正在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繼續停牌。

截至7月3日,A公司仍處於停牌狀態,稱公司正在和相關各方推進重組方案。

但事實上,自12月大宗交易減持至停牌前,公司股價漲幅已接近30%。

「等重組方案公佈後,公司復牌股價估計還會漲一倍。」林曦透露,陳睿所在的併購基金選擇的重組對象屬於二級市場熱門的題材,其預計復牌後股價至少會有幾個漲停。

先增持再併購

傳統產業的上市公司股東在啟動重組前會先減持股權,以求在低位過橋減持,等重組完成後實現高位賣出。

與此不同的是,醫藥、電子、信息技術等熱門行業的上市公司股東,會選擇在併購前先增持股權。

今年1月,剛成立一隻併購基金的負責人許哲(化名)忙著為一家生物醫藥類的上市公司B大股東準備股權增持。

「大股東持股比較低,他們想在併購前增持一部分股權,但手中資金不多。」因此,許哲需要幫忙籌集資金。

他找了圈內幾個對股權感興趣的大老闆,籌集了幾個億資金。隨後,他在基金子公司借了產品通道,以結構化產品的形式幫B公司大股東實現了增持計劃。

一位接近許哲的圈內人士透露,該結構化產品的槓桿不到3倍,A類資金以對外募集為主,還有一部分來自併購基金。而B類資金由上市公司大股東提供。

據其透露,許哲所在的團隊成員在二級市場也買了一些B公司的股票。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業內瞭解到,完成股權增持後,許哲和旗下團隊順著產業鏈上下游尋找合適的併購標的,以幫助上市公司完成全產業鏈戰略。

B公司的公開信息顯示,它們自2012年即開始產業併購,溢價收購了幾家醫藥類企業。

「大股東增持了,未來上市公司肯定會出各種利好推高股價,而核心是併購重組方面的消息。」一位從事券商投行併購業務的人士指出,伴隨併購重組方案的推進,無論是併購基金還是上市公司大股東,都會從中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B公司上市時就是許哲和另外一位同事保薦的項目。他對這家公司的發展歷史和股東情況都極其瞭解,也篤定未來會有一系列的併購安排。

「併購是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兩年才能完成,這就需要併購基金負責人與大股東和上市公司之間有非常鐵的信任關係。」一位做了10年投行工作的圈內人士指出,保代保薦企業上市,與企業高管也有非常鐵的關係。

長線內幕交易嫌疑

無論是先減持後重組,還是先增持後併購,都是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想法與併購重組方案實現完美結合。

綜覽目前正在推進的項目,上市公司背後的財務顧問普遍是PE機構或者是來自券商的保薦人。

「這種項目PE和券商保代有優勢,他們要麼是早期曾投資企業,要麼是曾保薦企業上市,都屬於一起戰鬥過的兄弟,彼此間的信任是外人無法替代的。」深圳一位上市券商投行人士指出。

一位業內人士稱,所謂一二級市場聯動是指先是在二級市場買入股票,再通過併購推動股價上漲。這種做法稱最早源於PE機構硅谷天堂,他們所做的第一個案例就是長城集團(300089.SZ)。

「這其實是賺兩塊的錢:一塊是在大宗交易買上市公司股票,預期回報可以達1倍以上;另一塊是成立併購基金,可以收一筆財務顧問費。」原硅谷天堂人士透露。

併購基金的收費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債權融資,收取融資規模2%的管理費,約定一年後上市公司相當於收購價10%以上回購股權。還有一種是PE股權投資模式,併購基金收取2%的固定管理費,並收取20%的業績提成。

「現在併購項目的規模一般是三五億,可以收1%-3%的財務顧問費,小的也就收幾百萬元,多的有一千多萬。」深圳一位投行併購部人士介紹。

因此,對管理併購基金的人士而言,最賺錢的部分還是在二級市場買股票,等併購方案完成後再獲利賣出。

「併購題材在A股比較吃香,只要找二級市場比較熱的併購概念,股價漲1倍不成問題。」前述原硅谷天堂人士舉例,去年9月,硅谷天堂在大宗交易平台以7.15元/股的價格買入長城集團。3月25日,公司籌備重大重組事項停牌,股價是13.02元。

但業內人士認為一邊做併購基金,一邊買入二級市場股票的行為存在打擦邊球的風險。

「為什麼大舉買股票,原因就是對將來的併購有預期。你可以解釋併購和買股票是由兩隻不同基金完成的,內部有防火牆,但其中的界限很難把握。」一位管理併購基金的人士表示,擔憂監管層認定這種行為是長線內幕交易。

但也有投行人士認為,這種做法是巧妙地打了時間差,恰恰可以避開內幕交易的嫌疑。

「界定是否利用內幕信息獲利的關鍵因素是買入時間。現在做一二級市場聯動,都是先買股票,然後才開始啟動併購方案,尋找合適的標的,這等於是避開了敏感時間點。」一位券商投行併購部老總判斷,這種行為並不違規。(編輯巫燕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34

保代考試門檻大降 “中國金領”光環淡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70

保薦代表人,金融改革,IPO註冊制,證監會

被稱為“證券業金領考試”的保薦代表人(保代)勝任能力考試大幅放寬準入條件。業內人士認為,此次保代考試大調整與推進IPO註冊制改革不無關系,調整也意味著保代的金領光環正漸漸褪去。

昨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管理保代相關的通知和考試調整的公告。今年12月的保代考試將遵循新的規則和條件,只要具有證券從業資格都可報名參加,不再要求需在證券公司從事證券發行承銷、收購兼並、固定收益等投資銀行相關業務的正式工作,並且相關工作經驗要有兩年以上。

此外,保代考試科目將由原來的兩個科目——證券知識綜合考試和投資銀行業務專業考試調整為一個考試科目:投資銀行業務考試。考試合格線也從“總分120分,單科不低於50分”調整為60分。最新公布的考試大綱還刪除了金融基礎知識和證券基礎知識兩大章。

不少投行人士認為,此次保代考試大幅調整與IPO註冊制改革有關。上月19日,證監會發言人透露,預期2014年年底前推出註冊制改革方案。一位保薦代表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準入條件放寬所帶來的保代隊伍擴容,實際上也隱含著為IPO註冊制時代保駕護航的意圖。”

從2004年第一批保代考試至今正好十年,黃金十年已過,保代享受的制度紅利消失殆盡。經濟學家宋清輝預計,保代考試門檻大幅降低,將直接沖擊現有保代格局,職業含金量隨之降低。而《證券時報》采訪的深圳某大型上市券商投行人士稱:

“保代金領光環早就開始褪去,不少券商都‘腰斬’了保代津貼。”

“此次監管層只調整了保薦人勝任能力考試的條件和難度,但只要保代資格註冊的條件不變,短期內不會對當前保代格局造成太大影響。”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註冊保代共有2394人。業內人士預計,在未來兩年內,這一數字將大幅增加,只需兩年時間,投行業人人都是保代的時代就將來臨。(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64

“最值錢證書“猝死!證監會不再審核“保代”資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99

555

中國最好的金融求職培訓:見聞學堂(微信號:top-elites)

中國政府網24日消息,經研究論證,國務院決定,取消和下放58項行政審批項目,取消67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取消19項評比達標表彰項目,將82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調整或明確為後置審批。

國務院取消了多項行政審批和許可中,保薦代表人資格許可赫然在列。業內人士指出,這意味著投行業內原先憑借保薦代表資格證書就能獲得高額薪水的時代結束,保薦代表這只投行“金飯碗”將被打破。

中國政府網顯示,國務院決定取消的67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目錄中,包括原屬中國證監會認定的保薦代表人資格和外國證券機構駐華代表機構首席代表資格審核取消。

除了保薦人資格之外,另外包括保險公司精算專業人員資格認可、內部審計人員崗位資格、等在內的一大波象征著金飯碗的證書也被取消。

在證監會2009年修訂的保薦代表人條件中,除了三年以上保薦業務經歷,擔任過證券發行項目協辦人等業務條件以外,還需參加中國證監會認可的保薦代表人勝任能力考試且成績合格有效。

不過有業內券商人士表示,這次國務院下放審批程序,原屬於證監會的保薦代表資格審核取消,意思是不再作為行政審批事項,而是下放到證券業協會,並不是取消保代制度,註冊制下的保代責任應該會加強。

此前10月初的時候,華爾街見聞曾報道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管理保代相關的通知和考試調整的公告。新的保代考試將遵循新的規則和條件,只要具有證券從業資格都可報名參加,不再要求需在證券公司從事證券發行承銷、收購兼並、固定收益等投資銀行相關業務的正式工作,並且相關工作經驗要有兩年以上。

在取消和下放的58項行政審批項目中,原本由證監會審批的項目有8項,包括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托管人資格審批;期貨公司變更法定代表人、住所或者營業場所,設立或者終止境內分支機構,變更境內分支機構經營範圍的審批;證券公司行政重組審批及延長行政重組期限審批;證券金融公司變更名稱、註冊資本、股東、住所、職責範圍,制定或者修改公司章程,設立或者撤銷分支機構審批;轉融通互保基金管理辦法審批;轉融通業務規則審批;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監控規則審批;從事證券相關業務的證券類機構借入或發行、償還或兌付次級債審批。

在取消67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中,包括外國證券類機構駐華代表機構首席代表資格核準、保薦代表人資格等兩項由證監會負責實施的準入項取消。

 

--------------------------------------------------------------------------------------------------

更多精彩,請關註“見聞學堂”微信公眾號:搜索微信號top-elites,或者掃一掃

150x150

查看更多“見聞學堂”文章,請點擊右邊傳送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52

[資本市場] 媒體曝新股保代亂象:與"會裡人士"吃頓飯50萬起

1 : GS(14)@2012-05-30 23:34:23

http://bbs.esnai.com/thread-4789896-1-1.html
世界上是否有造富工廠?
  有,位於金融大街19號的北京富凱大廈的中國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即是全球最大的批量製造商,而其量產富豪的主要方式就是新股發行。
  這座"工廠"造富能力之強,以至於與之關聯的許多事物都會發生奇妙變化:富凱大廈周圍的豪華酒店幾乎一年四季保持著爆滿狀態,地鐵兩站地外為IPO申報書提供專業文印服務-榮大快印始終車水馬龍;辦公地點位於富凱大廈B座的IPO諮詢公司漢鼎諮詢乾脆將名片上的地址印為"證監會大廈"……
  賦予證監會如此魔力的,正是中國證券市場新股發行改採取的核准制,而操持著新股生殺大權的證監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下稱"發審委"),更成為了"造富工廠"的"核心部門"。在過去N年內,無論外界如何質疑、炮轟,發審委機制依舊屹立不倒,新股發行審批制度換湯不換藥,頑強生存。
  中國重大改革常常需要內外形勢推動。新年2月,證監會內部浪潮洶湧。
  "IPO不審可不可以?"-2月初,履新不久的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一次非公開會議上,拋出了一個令所有與會者都感到意外的問題。這一驚人之問,幾乎在一瞬間引爆了市場投資者、專業人士乃至普羅大眾對新股發行亂象以及發審委工作效能積蓄已久的不滿與憤怒,亦引發對發審委存廢、新股發行制度調整以至證券市場整體改革的廣泛猜測。
  不過多位證券業資深人士卻對取消新股發行核准制的前景感到悲觀。一位經歷新股發行制度多輪改革的業內人士就指出,在現行核准制度下,發審委對新股發行的審批過程已形成完整利益鏈條,面對勢力強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郭主席也只能是問問而已"。
  那麼,在現行新股發行核准制度下,圍繞發審委究竟形成了怎樣的寄生鏈條?這一寄生鏈條的利益攸關方究竟有哪些?又是誰在激烈抗拒對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在休克療法與漸進主義的激辯中,何種改革模式將成為發審委的掘墓人?
  PE寄生蟲
  2月4日,在亞布力企業家論壇上,軟銀賽富總裁閻焱言辭激烈地批評,"目前國內90%的PE靠套利,最典型的是用高幹子弟拉項目,靠特權獲得項目和資源。"這是"全民PE"以來,首次有PE大佬直言業內生態,也掀起大眾對PE腐敗的討論熱潮。
  但一位杭州地區的PE投資經理卻不以為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在圈內並非秘密",把LP的子女或者一些有政府背景的人拉來公司,負責資金募集或者項目承攬,已經成為常態化運營的方式。
  "比如,一家在浙江可以排得上前五的PE,其少帥就是某省級領導的兒子,誰都知道他的項目是怎樣來的。為了做'護身符',拉一兩個有背景的人來做,也是必要的。"該投資經理說,"更關鍵的,是如何把企業送上資本市場,獲得上市的巨大收益。"
  根據清科數據統計,目前國內PE退出案例超過九成最終是通過IPO上市。而要完成這個關鍵的"驚險一躍",發審委是繞不過的關口。
  根據證監會今年新政預披露提前公佈的數據,正在證監會上市申報流程中的企業高達515家,其中主板市場295家,創業板市場220家。
  "就像一條通往金庫的道路,卻只有一條窄門。"一位曾投資多家上市企業的PE合夥人說,"那麼多人都想過去,眼看著別人進去發財了,你會想不到賄賂一下守衛嗎?"
  擁有放行權力的發審委必然存有巨大的尋租空間。至少在PE圈裡,"搞定"發審委成為籠絡企業、突擊入股的重要一招,有時候甚至成為核心競爭力。
  "我們投的企業大部分在浙江以及周邊,為什麼要經常飛北京?"一位浙江PE合夥人稱,"最重要的是陪一些熟人吃吃飯,把企業引薦給他們。"
  "我們實際上也不大想。因為PE從入股到上市,至少應該會有兩三年的週期,兩年以後,我們見的那個人還有決定權嗎?但形勢逼人,沒有辦法。"前述浙江PE合夥人這樣講。
  如何讓企業接受你的資金而不接受別人的?為什麼你出的價格比別人更低?這都需要理由。"擁有'會'裡的資源是非常重要的。"他說。
  每一家擬上市的公司,都成為眾人"圍獵"的香餑餑。"讓那些有證監會資源或者號稱有證監會資源的機構入股並不罕見。"一位浙江地區PE投資經理說。他的矛頭更是指向一家著名的浙江地區已經上市的嬰童企業。
  "這家企業有15家以上PE入股,老闆可能管得過來嗎?"他說,"開個會會議室都坐不下。"
  這些入股的PE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券商的直投公司,這是公關證監會的資源;一種是有地方政府關係的投資公司,大領導、工商稅務都得照顧到;第三類是海外投資公司。
  "一家早就打算好在國內上市的企業,為什麼要弄一個海外架構的PE?只能說是防止別人查到它的最終控制人,誰也不知道它跟哪些人有關係。"他說。"引入太多PE沒法平衡,最後創始人在上市成功後沒多久就不得不匆匆稱病引退。"
  實際上,更有一些低調的PE採取了更為隱秘的方法。譬如在上市前三年進入,在為企業鋪展人脈掃除上市障礙之後,通過種種方式把股權賣給其他公司,再通過投行包裝,刻意淡化痕跡。"甚至可以做到不留痕跡。" 前述浙江PE合夥人說。
  在引入如此多的"牛鬼蛇神",給具有證監會渠道的人輸送如此多的利益之後,發審委在審核時自然會"手下留情"。這種手下留情,造成的是一些公司在上市兩到三年之後,被發現爆出巨虧或業績變臉。
  灰色中介
  圍繞發審委產生的寄生鏈條上的攫利者,並非只有在台前賺取市盈率差價的PE,更包括隱身於發審流程各環節的證券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評估機構、財經公關、環評機構和 IPO諮詢等各類機構。
  根據漢鼎諮詢數據,2011年,公開的中國IPO發行費用合計達到152億元。在這塊巨大的蛋糕中,保薦機構券商分到了其中的大部分,佔到總數的85%。
  "說實話,我們在輔導期內一切行為的出發點,不是履行職業義務,而是讓發審委滿意。"一位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在這個出發點下,投行不可避免地要給企業做包裝,這個尺度有時就會成為問題。"
  而據這位投行人士透露,為了滿足發審委關於持續盈利能力、獨立性以及財務會計方面的審核要求,部分投行往往會給企業提供一些"暫渡難關的權宜之計"。
  "比如要壓縮人員成本,提升盈利指標。有的投行就會讓企業暫時下調員工工資,甚至讓部分員工離崗休假,等過會後再恢復原樣。有的投行做得更過,乾脆讓企業把員工工資記錄改到一個完全不合理的水平上,一個技術工人工資比低保高不了多少。這樣拿出來的材料雖不是假的,但起碼對投資者有誤導。"上述投行人士說。
  一位業內人士還表示,在券商收取的高額費用中,"除去單純的勞動報酬、輔導費用,券商保薦人的口碑溢價也佔到了相當比例"。只不過這種"口碑溢價"不僅與券商、保代的專業能力有關,"更與券商在發審委處的背景深淺有關"。
  "在新股IPO過程中,除非是經費太緊或者對方不願接手,企業大都會優先選擇背景深厚的大型券商。"這位業內人士稱,"原因很簡單,IPO不是要讓市場滿意,而是要讓發審委滿意。大券商因為上會次數多,與發審委人頭熟,尤其知道發審委委員們喜歡或是習慣於看到怎樣的IPO材料,這就能為企業增加過會的幾率。"
  無獨有偶,在"一切只為發審委滿意"的標準之下,為IPO企業提供合規諮詢和法律文件的律師事務所,各家收費同樣出現了顯著差異,甚至在一家律所內部,因為與發審委熟悉程度不同,律師間的收費也有著顯著差異。
  曾參與上市全過程的一家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對此有過親身經歷。"我們當時找的是國內一家規模比較大的律所,有朋友特別提醒我,光找大律所不夠,還一定要找這家律所特定的兩位律師。後來才知道,這兩位律師都與當時在發審委裡部分律所出身的委員比較熟,知道委員審查的重點。當然收費也要比其他律師高出不少。"
  除了券商和律師事務所,IPO過程中幾乎無處不在的財經公關公司,則經常活動於灰色地帶,頻繁打出法律的"擦邊球"。
  一家財經公關公司的媒介總監頗為直白地告訴記者,他們為IPO企業提供的服務主要有三項,一是安排企業負責人與"會裡的有關人士"見面餐敘,溝通感情,二是幫助企業在過會期間"滅掉負面新聞",三是幫企業設計在過會現場的"公關方案"。
  "千萬不要小看和'會裡的人士'吃一頓飯的價值。雖然是發審委在審查企業的IPO,但是從遞交IPO申請的排隊,到發審委委員的安排,甚至到他們審查尺度的寬嚴,我們幫企業找到的內部人士能發揮作用。"這位媒介總監聲稱,"不過按照這些人士在'會裡'的級別不同,我們收的中介費也不同。這個是明碼標價,最低的是50萬。至於人的身份,在見面以前連企業我們也不會讓他們知道,規矩是飯前先付一半,吃了飯確認無誤,再付剩下的錢。"
  而這位總監也反覆強調,他們"只負責安排見面吃飯","餐敘時說什麼做什麼,和公關沒關係","算是很規矩的"。他稱,路子更野的不僅安排和"會裡的人"見面,還可以安排和發審委成員見面,並安排代為收錢,"吃一頓飯最少兩三百萬。這個違法了,我們不會幹。"
  至於為企業設計在發審委過會"現場公關方案",據這位總監介紹,這可算是關於IPO的新興公關服務。"一個企業再有發展潛力,再有融資理由,人家不通過你有什麼辦法,尤其是處於可過可不過邊緣的企業。但發審委委員也是人,很多時候過不過也是一念之間的事情。所以現場煽煽情、流流眼淚或者編個悲慘故事,往往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了檯面上的大公司,發審制度也養活了一大批不顯山不露水的小財經公關公司,而這些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有不少都和會裡內部人士有密切關聯。"一位知情人士證實,此前曾被一位記者指責"設計陷害媒體人士以阻止企業負面新聞發稿"的財經公關公司,其負責人的配偶確為證監會內部人士。
  "日常營銷時就把和證監會的關係當作賣點,這很有可能讓發審委睜隻眼閉隻眼。"這位知情人士表示,不管公司的業務人員是不是吹牛,這種聯繫總能讓人相信。
 地方"保駕"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給地方政府帶來的巨大政績,以及使用內幕信息牟利的便利,也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官員成為發審委利益鏈條上重要的組成部分。
  近年來,為了幫助本地企業成功上市,不少政府紛紛組建上市辦公室,為企業上市大開方便之門,在財稅政策上亦給予特事特辦,也時常發函給證監會以壓力。甚至有的地方政府還透過駐京機構,打通關係試圖對證監會發審委施加影響。
  一位曾參與一家礦業企業上市的公關公司內部人士就提到,在這家礦業企業擬IPO階段,企業所在地政府甚至專門派出市委常委級別的官員到京,與公關公司一起為企業"保駕"。"要是論行政級別,證監會的很多官員都比這位市委常委要低,但這位官員卻是一改官場規矩,不僅把相關部會跑了一遍,甚至還專程拜訪了證監會的幾位處級幹部。證監會那邊的壓力可想而知。"
  地方政府對於當地企業上市的積極參與,掌控金融資源是其中重要的考量因素。前述公關人士就表示,在不少地方政府眼中,核准制對企業上市形成的高門檻,使得上市企業往往具有相當可觀的融資能力。故而上市公司往往是其開發重大項目、處理國企改制乃至緩解財政壓力的重要輔助工具。
  "例如那家礦業公司之所以會受到當地政府如此重視,一方面是為了政績,另一方面是當地政府想在企業上市後,由這家企業將當地一些資不抵債的國有廠礦接過去。"這位公關人士表示,"那位當地領導就跟我說,這樣的企業扔給上市公司是萬全之策,大不了上市公司再從市場上融點錢。而政府出面搞貸款來處理這些老國企可就麻煩了。"
  不過一位PE人士則指出,地方官員熱衷於為企業IPO"保駕護航",常常也是因為有個人利益牽涉其中。"中部有家質量不錯的企業,上市前非要對股權解構進行清理,引入一家成立不久的投資公司作為控股股東。我們當時都覺得很奇怪,查工商資料也沒有太多信息,最後才瞭解到這投資公司是為企業高管和當地部分官員代持股份。而當地政府在上市過程中也幾乎動用了一切政治資源,從省級發改委到證監會一路公關,其中動力可想而知。"
  不僅是上市本身,在上市後這些企業亦可為地方官員創造的利益輸送機會。"企業重組或者什麼重大業務,都能為地方官員提供內幕交易獲利的可能,所以對一些官員而言,幫企業上市就等於挖了一座利益源源不絕的金礦。"
  事實上,即使是多年以前上市的一些股票,公司資產質量嚴重惡化,主營業務多年虧損,瀕臨退市邊緣,亦在地方政府不斷財政輸血的"保駕護航"下,繼續存活於市場中,形成了蔚為壯觀的ST股現象。
  誰的奶酪?
  圍繞新股發行核准制以及發審委本身產生的種種亂象,以及寄生鏈條上各利益主體對發審委功能的扭曲和綁架,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而證監會卻始終難以推進對發審委以及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也正與既得利益者的阻撓有著密切關聯。
  但是,目前發審委寄生利益鏈上的各方,卻並非都對改革持有排斥態度。甄別出誰才是真正的抗拒者,他們抗拒的原因何在?這或是在郭樹清驚人一問後,改革者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這個制度凝結了太多人的利益。"一位PE合夥人講道,"最大的阻力來自於證監會本身,但證監會內部也有區分",其中有尋租空間縮小導致的經濟利益損失,這主要是中下層官員考慮的,他們是事務的執行者。而上層要考慮到的,是放開審核之後可能造成的階段性混亂,影響穩定。
  一位多次參與A股IPO的資深律師也認為,證監會高層對市場穩定的擔憂,在事實上已被少數證監會具體辦事人員所"綁架利用",而這些具體辦事人員才是發審委乃至核准制最堅定的捍衛者。"一位證監會低層級官員就講過,所有人都知道改革的大方向肯定是減少行政審批,這個沒理由扭轉。但是只要行政審批少了,某些同事的收入肯定會大受影響。至於金融市場的穩定,那就是把領導的話當盾牌。"
  除了死守尋租空間的部分證監會官員,坐享高市盈率的部分PE以及其身後若隱若現的資本巨鱷,則構成了反對改革的既得利益者群體中最強大的力量。
  "有些背景深厚的PE肯定是不願改革核准制的,這不僅是因為一旦放開新股上市行政審批後,他們的背景會少了用武之地。"一位券商人士表示,"更重要的是,如果新股上市能夠大規模放開,那麼證券市場整體供不應求的局面將迅速得以扭轉,而新股發行的高溢價也將徹底成為泡影。這些人之所以做PE,就是看中了這塊利潤肥肉。"
  一位證券業內人士也指出,在新股發行核准制下,新股發行本身已成為"資本玩家的吸金管道","只要能上市,原始的持股人基本都會有好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收益",所以"掌握各種資源的人都會進來分一杯羹"。反過來,一旦新股發行制度要進行改革,"他們當然會用自己的各種資源加以阻撓,而由此產生的壓力之大,恐怕是整個證監會都難以承受的"。
  有意思的是,儘管部分專業機構同樣是目前發審利益鏈條上的,但這些專業機構卻支持對於發審制度進行更為市場化的改革,以提高新股發行機制的效率。
  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門內部人士表示,"其實很多大券商也是希望發審制度能夠改革得更市場化,因為大券商有能力同時進行多個IPO項目,而現在的問題是,大券商接了項目也要和小券商去發審委排隊,一個個審過去,大券商的規模優勢得不到發揮。而且改革後準備上市的企業多了,對券商而言生意也多了。"
  前述資深律師也表達類似觀點,現行核准制度導致IPO項目的時間長短難以確定,效率過低,相比之下在實行註冊制的海外市場,由於發行制度更為市場化,發行效率更高,給律所等專業機構創造的單位時間利潤也更大。
  不過,深圳太和投資管理公司投資總監王亮則表示,如果發審委審核內容有大的變化,不再對投行保薦時提出很多實質性審查的要求,對券商投行部門業務能力要求會降低,而分銷的能力將會越來越重要。諸如銀河證券這樣投行部門能力並不顯著但網絡較強的券商將會有機會崛起,而小券商則面臨新一輪洗牌。
  休克OR漸進?
  儘管市場和學界普遍對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充滿期待,但對改革路徑,各方的歧見同樣顯而易見。
  "發審委大多數的審核結果還是能得到市場認可的,關鍵是行政效率太低。如果拿掉髮審委,誰來為券商信息的真實性背書,從律所到券商所有的專業機構能否勝任這樣的職責,這都是問題。"一位券商人士表示。
  這位券商人士也透露,目前一些投行已經向監管層溝通意見,建議將改革的重點放在加強對保代的監管和提升保代的質量上。"使現行的保代制度真正發揮作用,對保代未盡職責該追究就追究,這應是啟動改革最可行的方法。"
  此前亦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稱,3月10日左右,將會有關於股票發審制度改革的正式消息公佈。而記者向多名投行人士求證,他們目前得到的消息是,發審委的職能不會完全取消,"但會向註冊制前進一大步"。
  具體的方式可能是,發審委將會縮小自己的審核範圍,對一些實質性審查,諸如盈利前景、關聯交易歷史等不再做要求,而把審核重點放在財務造假和合規性上,而在連續盈利等上市標準上將不會有大的變動。
  不過面對略佔上風的漸進主義觀點,包括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人民大學法學院劉俊海在內的大批學者以及部分業界人士則認為,"不需為取消核准制感到恐懼","快刀斬亂麻地埋葬發審委才是新股發行改革的最佳做法"。
  劉勝軍表示,取消審批制,不等於隨便就可以上市。需要取消的對象是"實質性審批",取而代之的是以信息披露為重點的"程序性審核"。"取消審批制後,證監會聚焦於處罰違規者,事後懲罰的威懾比事前審核更為有效"。
  前述浙江PE合夥人亦承認,"改革後上市企業的數量會爆髮式增長,二級市場估值率將降低,與市值直接利益掛鉤的PE、投行、股民都會受到永久性的影響。但相應的,這些鏈條主體的風險也會降低。整個股票市場將從投機風格轉向投資風格,對穩定有利。"
  劉勝軍也強調:"從實質性審批到程序性審核,從事前審批到事後監管,從相信權力到相信市場,實現這驚險的一躍,須從克服恐懼開始。"
  對此一位立場相對溫和的證券業律師表示,"休克療法恐懼症"並非空穴來風,"即便是要求取消審批制的人士也承認取消之後,證券市場應該會出現下跌"。但他指出,單純討論埋葬發改委的"負面效果"有多大,並以此為由倡導漸進路線,意義非常有限。"問題的根源在於,對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不應只有證監會一家的努力,不能只有郭樹清一個人在吶喊。如果只有證監會單方面的舉動,就算是漸進主義,恐怕也會讓問題企業找到可乘之機,矇混過關。"
  因此,這位律師認為,證監會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應在立法層面得以配套跟進,"發審委可以取消,但是必須相應地將對保薦人、投行、律師等相關人員在確保上市公司信息真實性方面的法律義務和瀆職處罰進行明確和加強。換言之,沒了發審委這個守夜人,那麼專業機構作為守夜人的權責就必須被強化","假如違法成本足夠高,那麼'休克療法'帶來的混亂也完全可以被遏制在萌芽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在郭樹清最新的公開演講中,他並未回應審批制度的去留,而是把重點轉移到了發行制度的改革上。
  離不開的發審委
  和一堆PE投資經理、投行員工聊天,一定不缺八卦。
  "某家公司一看,數據水分大得要命,利潤都是做出來的,居然有驚無險地過了會","一家投行為了順利過會,專門請風水大師算了主席的幸運色,上會那天,項目組清一色身著主席的幸運色領帶"……
  每一個人都痛陳權貴在拉項目上對自己的擠壓,以及對那些或明或暗宣稱自己"會裡有人"的羨慕嫉妒恨。但一有機會,他們也會迫不及待地問,"你們記者在北京走動比較多,要是有證監會的關係相互介紹下?"
  "我們也沒辦法,大家都在做,企業還認這個。飯桌上要不敢拍著胸脯吹點牛,項目都拿不下來。"一位PE合夥人向記者大倒苦水。
  但當提到取消發審委,幾乎所有的PE都異口同聲地反對,"這是不行的"。他們給出了很多合乎情理的理由,比如中國目前窗口指導盛行,政策不夠完善;證監會缺乏嚴厲的懲處措施和強有力的檢查制度;中國司法還不獨立,地方政府容易對證監會施加壓力,也容易影響地方政府的判決,又沒有與之匹配的集體訴訟制度,證監會貿然改革,會出事的……總之,不能不審。
  原本期待投行人士能夠表現出與PE界不同的想法。畢竟無論是取消發審委還是把發審委的審核範圍變得更窄,都能讓投行人員從苦逼的報送材料、補充材料的繁雜勞動中解脫出來。
  不過,他們的態度出乎意料,大部分投行人士依然傾向於保留髮審委。事實上,他們提出的更多建議是:加強監管、嚴格保代管理、完善退市制度這個老三套。這背後的邏輯是,隨著投行具體審核事項的減少,投行門檻降低,以及相配套的保代註冊放鬆政策,"奇貨可居"的投資銀行業務或將迎來"拼價格"的時代。
  而同時,投行要擔負的責任更加重了。服務好會裡,上市就能穩賺的機會沒有了,現在"要伺候機構投資者和股民",一位投行員工說。不過也有一些券商樂見其成,它們的特點是規模比較大,銷售網絡強,未來隨著投行業務重要性的下降,銷售網絡能力越來越受重視,他們有了崛起的機會。
  這造就了一種弔詭的格局。在外部股民和專家學者一邊倒地要求發審委取消至少職能發生顛覆性變化的時候,實際執行IPO的參與者,從PE到投行到IPO諮詢以及財經公關公司,幾乎沒有一個贊同改革。
  在記者的再三追問下,一位PE投資經理說出了自己真實想法,"投行我不敢說。但是PE,全國近一萬家PE,有多少期限是五年以上的?中國的LP都想賺快錢,一隻存續期總共只有三四年的基金,你不讓他'按證監會上市標準'投,他能保證順利退出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6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