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大聖歸來》:猴子咬住了迪士尼的尾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931

有人認為,《大聖歸來》把中國與好萊塢動畫制作原本100年的差距縮短為10年。導演田曉鵬卻反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部影片還有很多問題”。 (劇組供圖/圖)

片中原本有一個笑點:穿著性感抹胸裙出現的女妖怪,用雙手托了托她的胸,西方人表示不能理解,英文版中就剪掉了這個細節。

導演田曉鵬至今還覺得“暈暈的”,“像做夢一樣”。

無論在電影還是動畫行業,這個“70後”都是無名之輩。1997年他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參與中央電視臺52集動畫片《西遊記》後期。拿到手繪稿時,他覺得驚奇,孫悟空原來可以畫成這樣,但看完故事,他失望了。動畫片中的孫悟空太低幼,身上的魔幻和野性都弱化了。18年後,在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中,他把野性和霸氣還給了孫悟空。

《大聖歸來》講述孫悟空禁錮五行山下四百多年,被小和尚江流兒意外解除封印,又偶遇豬八戒。在相互陪伴的冒險之旅中,孫悟空完成了自我救贖,成為超級英雄。

2015年7月10日,《大聖歸來》上映首日,院線排片不足10%,但口碑爆棚,迅速被冠以“中國動畫史里程碑”。有人認為,它把中國動畫與好萊塢的差距從100年縮為10年。

排片和票房開始攀升。導演籌拍八年、找投資碰壁的故事又為影片蒙上悲壯色彩。上映第十天,排片達到16.6%。截止到2015年7月26日,《大聖歸來》票房累計6.66億。

田曉鵬頗有自知之明,他反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部影片還有很多問題。”

如果有機會重拍,想換掉汪峰

盡管被視為“國產動畫最高水準”,田曉鵬仍然認為,《大聖歸來》的特效只是基本符合對故事的烘托,還遠未達到像迪士尼動畫、皮克斯那樣,特效與故事交融,甚至升華劇情。有場戲,孫悟空與山妖在船上打鬥,悟空一棍把山妖打碎,田曉鵬希望能“打出魂來”,讓山妖身體破碎,魂魄飛散。制作團隊做了很多版,還是沒有達到理想效果。

如果有機會重拍一次,田曉鵬首先想換掉片中插曲,汪峰演唱的《勇敢的心》。最初,他是看到歌詞和劇情匹配:“我不是一顆石頭也不是一滴眼淚”,有“自由”,有“勇敢”。但版權方只願提供CD不願提供音軌,音樂只能突兀地摳出來加進去。後來聽起來不合適,再換音樂已來不及了。

好萊塢動畫有一套被反複驗證過的成功模式:家庭+歡樂+冒險,《大聖歸來》套用了這個模式。“超級英雄”概念也是好萊塢式的。

田曉鵬看《功夫熊貓》、《花木蘭》,總感覺片中人物“不是真正的中國人”。他告訴團隊,模式上可以套用,但人物一定要是“我們身邊的人”。孫悟空和江流兒相見,小和尚一路追著問東問西,團隊專門找演員來表演,保證說話方式和動作都是中國式的。

“中國式的超級英雄,更多是俠客,而且一般都會比較累,甚至有些悲情色彩,不像鋼鐵俠那樣硬派、無所不能。”田曉鵬說。西方的超級英雄,往往有個成長脈絡,但東方人的變化,更多是不露聲色的。“孫悟空本身就是超級英雄,他只是需要外界的啟發,對他內心有一個刺激。”

影片最初的定位並非合家歡,考慮到收成,團隊作出妥協:簡化故事主線,片長控制在90分鐘。剪掉的30分鐘,讓情節常顯得不連貫。

田曉鵬想做成人向動畫。日式動漫對田曉鵬影響很深,尤其是其“熱血”風格,可以很好地調動觀眾情緒。“下一步,我覺得應該把美劇的方式和日劇的熱血結合起來,形成我們自己的系統。”他說。

中國風格,不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

2013年底,制片人馮奕把《大聖歸來》帶去美國電影市場(AFM)預售。三分鐘預告片,賣到了二十多個國家。2015年戛納電影節,《大聖歸來》有兩場展映,很多人從頭看到尾。展映結束,預售達到60個國家和地區。影片成本收回了三分之一。

這讓馮奕覺得預售是將來制片流程的大趨勢:“片子沒完全啟動,你就知道哪些區域、什麽時候,大概能賣多少錢,成本估算會有個指導。”

英文版的配音導演,是與宮崎駿合作多年的加拿大人內德·洛特,配音演員是《功夫熊貓》班底。片中原有一個笑點:女妖怪穿著性感抹胸裙出現,用雙手托了托胸,西方人不能理解,英文版剪掉了這個細節。

“面貌上,它不像傳統國產動畫。它有著美式動畫的技術標準。”北京青青樹動漫公司CEO武寒青說,《大聖歸來》成功,對整個動畫界都是好事。“青青樹”是國產系列動畫《魁拔》的制片方。2011年,《魁拔之十萬火急》推出時,也曾被樹為“國產動畫里程碑”,但境遇卻大不相同,後者票房只有305萬。

《魁拔》是標準的成人向動畫電影,目標觀眾是青少年。“青春期受眾最難把握,必須做到極致,讓他們看到新鮮的、能在靈魂深處陪伴他們的世界。”武寒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四年前,《魁拔》第一部電影推出時,也制作了動畫片,但沒有平臺播放——視頻網站不買賬,電視臺沒有合適的動畫頻道。《大聖歸來》走紅,《魁拔》也在好轉。三部《魁拔》電影改編的網播劇,目前“都被搶瘋了”,網絡人群才是他們真正的目標受眾。

國產動畫人都想做區別於日式和美式動漫的獨特中國風格。“但中國風格從來不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它有個進化過程。”武寒青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51

“一年在家總共住了七個晚上” ——援藏幹部的故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441

波密縣的天麻基地,被當地人稱為“天麻局長”的援藏幹部肖國鑫正在查看他帶領當地群眾種植的天麻。在西藏他一待就是近6 年,作為林芝地區波密縣農牧科技局副局長,通過他的帶領,波密縣三分之一群眾種植天麻。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2015年9月25日,夜已經深了。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魯朗鎮一個村莊的一間板房里,49歲的援藏幹部蔡家華還在和他的同事們討論魯朗旅遊小鎮的建設情況。

這個板房也是蔡家華和同事們在工地上的宿舍。快要過中秋節了,在許多人和家人團聚的時刻,他們卻不得不留守在異鄉的工地上。

49歲的蔡家華是廣東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的領隊,是林芝市的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在過去的2年里,蔡家華終日所想的,莫過於如何讓“魯朗小鎮”如期交工。

之前,為了踏勘魯朗小鎮的旅遊規劃,蔡家華曾多次騎馬翻越4500多米的德木雪山和雅屹河谷,一走就是七八個小時,“由於林密路滑,我也從馬背上摔下來過。”蔡家華說。

按照計劃,明年5月魯朗旅遊小鎮將進入試運營階段,蔡家華和他的同事們必須與時間賽跑。資金、材料、人力還有各個投資方的協調,一系列難題擺在蔡家華面前。眼下,他要解決的最棘手問題是:在冬天,項目可以照常施工以不影響整個工程的進度。

第二天一大早,蔡家華還要趕赴林芝市區參加林芝旅遊節的開幕式。從魯朗到林芝要翻越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走1個多小時的盤山公路。這對他來說,幾乎是家常便飯。

投資30億元的“魯朗小鎮”是廣東省的重點援藏項目,耗費了援藏幹部的大量心血。在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的系列活動中,該項目被全國政協副主席杜青林贊譽為“援藏工程的豐碑”。

2014年,在中山大學的一次校友演講上,蔡家華曾回顧了自己在西藏不一樣的感受。他說:到對口幫扶的波密、察隅等縣調研時,來回都要穿越318國道那著名的排龍天險和通麥天險,“路在懸崖峭壁上,下面是咆哮的帕隆藏布,每次都讓人心驚膽戰”。而最辛苦的時候,他還要和同事們在十多處泥石流上攀援行走,一天徒步十三個多小時。

“2012年,我妻子掐指給我算過:一年在家總共住了七個晚上。其實,別看我這七尺男兒,有時也會在深夜里悄悄流淚。”蔡家華說。

不過,即便如此,第六批援藏幹部結束工作回粵時,蔡家華卻選擇留下來。

和他一起留下來的,還有肖國鑫。

肖國鑫經常到農戶家里指導他們種植天麻。除此之外,他還會向一些種植技術過硬的農戶傳授種植靈芝的方法。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援藏幹部魏建坤在魯朗一待就是將近4年,每天關註著工程的進度,查看人工湖的水壩安全狀況。閑時,他最喜歡在小鎮後的山坡上俯瞰正在建設中的旅遊小鎮。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在夜里,援藏幹部們在板房里繼續討論著建設國際旅遊小鎮的事宜。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肖國鑫是林芝市波密縣農牧科技局的副局長,私下里大家都叫他“天麻局長”。2010年7月,46歲的肖國鑫離開汕頭農業局,作為廣東第六批援藏幹部到波密縣幫助當地發展天麻產業。

波密縣位於西藏東部喜馬拉雅山脈與念青唐古拉山脈交匯地帶,此地盛產藥用價值高的天麻。2004年,當地便提出發展天麻產業的計劃,但進展緩慢,直到肖國鑫來了以後,狀況才逐漸改善。

肖國鑫先用五十多天的時間走遍了波密縣的10個鄉鎮。通過調研,肖國鑫很快發現藏民種植天麻熱情不高的原因:密環菌的質量影響天麻種子成長;天麻育種技術落後,一個天麻種子的成形需要整整兩年。

當時波密天麻生產所需要的密環菌都是從內地購買後,經過長途顛簸到達波密的,這就造成密環菌存活率較低。

之後,肖國鑫因地制宜在當地修建了第一座密環菌生產廠。他還與當地藏民一起到山上采集野生天麻後,將野生天麻放在溫室大棚培育。不斷研發新技術後,肖國鑫把原本兩年育種時間縮了一半。一年後,波密天麻產量就翻了兩番。

到2016年7月,第七批援藏幹部將結束援藏工作,林芝也將迎來第八批援藏幹部。肖國鑫計劃著,到2016年,他離開的時候,天麻的產量可以達到12萬斤。

廣東援藏幹部的工作也得到了西藏自治區政府的充分認可。2014年6月,西藏自治區主席洛桑江村在拉薩接受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聯合采訪時說:“廣東援藏幹部先後建成了一大批市政、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特別是農牧區安居房、學校、醫院等基層基本公共服務項目,使西藏發展‘瓶頸’大為緩解”。

在魯朗國際旅遊小鎮項目部,蔡家華、魏建坤、黃誌明等援藏幹部在晚飯期間討論小鎮的建設情況。廣東省援藏工作開展以來,這里共投資30億元打造國際旅遊小鎮。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援藏幹部黃憶和魏建坤在魯朗旅遊小鎮的建設期間,時不時來到附近的藏民家里家訪,詢問他們的困難,以及他們對於廣東援建這個項目的看法。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林芝縣,援藏幹部黃憶在他對口幫助的尼瑪大叔家里,幫尼瑪大叔種地栽花。尼瑪大叔院子里的一大片草地,是黃憶找來幾卡車的泥土鋪平的,這樣便可以種菜栽花。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新聞鏈接

1995年,中央派出第一批援藏幹部來到西藏。20年來,累計七批次共六千余名幹部、專業技術人才投身西藏建設,推動西藏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改善西藏基礎設施,提升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水平的同時,援藏幹部也帶來了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管理理念,帶來了內地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在西藏,他們受到了本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促進了內地文化與西藏文化的交流、交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0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