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蒙牛、伊利、光明高層上電視表演飲奶 李華華

2008-10-13  AppleDaily

企 業出事,唔係吓吓都要拖主席同全體高層出嚟集體道歉。要知萬一再有大事發生,到時仲可以搬個大啲嘅老細級出嚟。好似內地毒奶事件咁,搞到中港澳嘅BB同細 路集體生腎石,噚日內地三大奶企蒙牛(2319)、伊利同光明乳業高層上中央電視台節目《對話》,向全國人民道歉,兼做場飲奶show,三大企業都只係派 高層,老總欠奉。據《東方早報》報道,噚日出席央視節目嘅內地三大奶企高層,蒙牛總裁兼大股東牛根生並冇現身,只派出集團營銷總裁趙遠花出面,佢形容今次 嘅教訓,令內地乳品業由零開始,重新建立質量安全同恢復市場信心。當講到蒙牛喺呢次問題奶事件受到重創時,佢仲淚灑當場。

中國乳品業八級大地震

光 明就由總經理郭本恒解畫,佢義正詞嚴話,無論問題出喺邊度,內地乳品企業都要承擔根本責任。至於伊利,就由集團副總裁靳彪出馬,佢話為咗恢復消費者信心, 所有上架嘅產品都要先得到國家認證。內地三大奶企嘅代表形容今次事件,係中國乳品業一場八級大地震,據佢哋初步統計,損失高達兩億銀人仔。公司股價更被全 線震散,當中以蒙牛跌幅最甘,事件發生以嚟股價插水六成,跌至兩年半低位,伊利同光明股價則分別蒸發35%同11%。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

乳业江湖告急:蒙牛、伊利网络“公关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1/0MMDAwMDIwMjE0Mg.html

伊利与蒙牛之间从不缺爆炸新闻,两家乳业巨头再次因圣元“早熟门”、“DHA门”而陷入激烈的争斗中。

10月19日晚间, 有网上微博称圣元奶粉“性早熟门”事件系人为的、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有步骤被策划的事件,暗指蒙牛是幕后“黑手”。10月19日深夜,一封来自伊利 集团的网帖《蒙牛集团蓄意破坏我公司(伊利)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案件侦破进展》更将该事件的幕后策划直指蒙牛集团。

该网贴直接指出,蒙牛集团总裁助理杨再飞、蒙牛集团儿童奶项目负责人安勇等人及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等数人涉案。

次日,蒙牛集团向本报发来官方声明,称“蒙牛集团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任何与‘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的有关活动;蒙牛集团已经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制造这一虚假信息的个人、组织的法律责任。”

蒙牛涉案

“这个事情最早出现在7月份。”伊利公关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是因为当时我们发现有大量消费者以“孩子妈妈”身份发帖批评我们的产品不好、存在问题,当时大量出现,我们感觉很奇怪。”

该文表示,集团公共事务部和液态奶事业部第一时间通过危机监测系统发现事态后,及时向潘总做了汇报,潘总马上判断出这是一起针对我们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恶意攻击事件,立即部署启动应急公关程序。

伊利公关部负责人表示,“公司很重视,随后就进行调查,发现帖子地址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当时我们担心怕是国外企业在背后操纵打击国内奶粉品牌,就很快报案了。”

一熟悉博思智奇公关公司的公关界人士告诉记者,“杨再飞蒙牛总裁助理的身份是虚职,只是挂名,主要身份是博思智奇老板。”另有媒体报道,杨再飞10月20日已经被公安机关带走。

对此,10月20日下午,蒙牛给本报发来官方声明表示,“蒙牛集团所有高管均在正常工作”。但曾为蒙牛高端乳品特仑苏做过“OMP策划”的赵姓人士向记者核实,他认识安勇,且安勇已经被抓。

针 锋相对,伊利也发布了官方声明,该公司明确表示:经警方缜密侦查,这起利用网络媒体恶意损害伊利集团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案件已被侦破,此案涉及蒙牛乳 业、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据公开资料显示,蒙牛乳业总裁助理杨再飞还兼任该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其副总经理赵士勇为蒙牛乳业首席顾问)、北京 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相关人员。

伊利官方表示,“蒙牛乳业儿童奶负责人安勇及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赵宁、郝历平、马野4人已于近日被检察机关正式批捕,李友平、张明2人网上追逃。”

记者拨通了传闻中曾接受司法调查的蒙牛集团儿童奶项目职员刘慧芳的电话,刘慧芳首先确认了自己的身份,然后以一句“这件事别再说了”匆匆挂断电话。蒙牛集团副总李彤告诉记者:“据我了解,圣元奶粉的事情不是蒙牛干的。我们已经向警方报案了。”

上 海翟建律师事务所刑事辩护律师张培鸿认为,在类似的网络营销事件中,如果爆料者所述情况与企业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如果是对 自然人的人格诋毁则涉嫌诽谤罪。媒体对网络传闻未尽审核义务而进行报道,如报道内容不实,当事人可追究媒体侵害名誉权的民事责任。从实践来看,类似的事件 中,实际涉嫌侵权的个人和媒体众多,当事人可能最终只选择部分侵权人进行维权。

不过,对于该文反映的情况,伊利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基本属实,但是当记者追问是否是伊利方面的人发布的上述文章,该人士连忙表示“不能这样说”。

记者辗转找到该市经济开发区公安分局一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不能接受采访”。对于上述说法,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官方未作说明。

争斗不断

蒙牛与伊利同为来自内蒙古的乳业企业,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二者轮流把持国内乳业的前两把交椅。但是由于牛根生等人是从伊利出走的,因而形成微妙的关系。今年6月,本报记者曾实地调查黑龙江肇东双方的奶源争夺之战。

蒙牛与伊利再次起纷争,这让整个乳业行业人士深感担忧,担忧两大巨头的连年攻战,会毁掉中国整个乳业行业。

乳 业专家王丁棉对记者表示,目前乳业行业最不愿看到结果是有两个:一是不愿看到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事件国内乳业深受重击,前不久又出现“性早熟” 炒作事件,连续出现让人担心;二是最不想看到的是国内企业“窝里斗”,窝里斗不仅把圣元卷入其中,导致消费者对整个国内乳品企业不信任,不愿使用国产奶 粉,这样不仅打击某一个企业,也危及整个产业。

而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强调,蒙牛和伊利双方争斗太多,“你整我我整你,历史恩怨掺杂其中,让乳业的竞争演变成了江湖之间的恩仇报复。之前蒙牛的特仑苏OMP事件,也存在一定的隐情,结果是窝里斗,双方受损、行业受损,外资品牌乘机而入,把国内市场白白让给外资品牌。”

王 丁棉建议,这种非正常竞争应受到指责和抵制,乳业行业协会要出面来协调企业之间的这种非正规竞争,企业本身要在法律框架内,公平、公正竞争。“国内企业要 讲团结,不要用江湖手段解决纷争;另外企业也不要过快发展,过快发展就会出现抢市场、抢奶源竞争,结果则是中小企业受损,市场受到危害。”

一 位曾接近蒙牛高层的资深策划人士赵先生表示,“安勇人是好人,但是在市场利益竞争上,为了各自的利益,就难以区分好坏了。这次纷争背后不管是谁搞的,都没 有赢家,反而会削弱卷入其中的企业本身。消费者第一反应是国产奶粉出问题了,在抵制圣元的同时,照样不会买国产其他品牌的奶粉。”

公关战

如此商战,早已伴随乳业寡头们的沉浮,但话语操控者突然落网,则是一连串事件中的意外。

10 月19日夜,博思智奇总经理杨再飞与外界失去联络,本报记者未能拨通其手机。次日,杨被带走调查信息通过多种渠道流出,亦有媒体援引呼和浩特警方信源证 实。杨的助手20日回应记者称,“对杨的调查尚未进入任何司法程序”。而伊利当日声明强调,在杨再飞20日被带走调查前,博思智奇已有赵宁、郝历平、马野 被检察院批捕。蒙牛声明则并未否认公关策略涉及伊利产品,但强调未策划“圣元性早熟事件”。

“据现有信息,嫌疑人很可能以损害商业信誉罪被起诉。”一位业内商务律师分析。若案情落定,博思智奇公司的相关公关职员或将遭受自由刑,并可能与蒙牛同时支付罚金与赔偿金。

这不仅将触及新兴的公司,案情很可能连带整个业务模式的清查。

北 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仅25万元,成立于2005年9月,现法定代表人为张俊芳。其工商资料显示,公司为自然人投资控股的实体。公司网站 显示,其长期客户中不乏知名企业,其中蒙牛的案例被公司作为范例公开展示。近日,该公司获得一项公共关系案例奖项,亦与蒙牛产品的营销有关。

此次受查的杨再飞,在媒体公关界颇具声名。有业内人士称,出身于主流媒体的杨擅长为媒体“供料”。在蒙牛遭遇外资并购期间,他策划过舆论应对,由此获得信任。但了解其公司的媒体从业者,则因其曾与记者间的纠葛,业内存有不小争议。

在寡头沉浮的乳业圈,近年来的“话语战争”尤为显著。伊利蒙牛的市场份额状况胶着,且因两年前三聚氰胺事件,奶业市场面临调整期。据今年半年报,伊利上半年的营业收入146.93亿元,超过蒙牛2亿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观察到,这种专业公司的舆论操控,已从最初的短期项目竞争、共同公共危机中的应对竞争,转化为一种常态。近两年“类似事件频发,攻击性增强,但因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渠道繁多,均有大量证据可查,可带出一整条产业链”。

上述人士称。在伊利、圣元婴幼儿产品受质疑同期,蒙牛冰激凌的生产环境等图像亦在网络中传播。媒体亦曾报道,多年前伊利曾聘请公关公司就竞争者制定针对性公关策略。

种种背景下,这宗特案因此存有变数。此次伊利向警方主动举报,经侦部门以刑法明确载入的损害商业信誉罪,或将有更进一步发展。“伊利和圣元可以单独提请民事赔偿,如果以另案起诉,实际上可能让蒙牛长期处于不利的舆论环境中。”上述商务律师分析,“蒙牛寻机反诉也有可能。”

“协调”是另一种可能。20日双方均有声音称,已告知有关政府部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03

从伊利股份的举报信说起 岁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17n71.html

    前天(6月12日)下午,一封长达万字的《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掏尽》的举报信在网上流传,这封举报信的作者据称是伊利原董事长助理张三林,因为它是实名举报的。

    该举报信称“自2005年以来,由于伊利高管层贪欲横流,他们采取各种非法手段,把企业当金矿,疯狂敛财,致使国有资产和企业资产严重流失、股民利益遭受 重大损失。”同时,举报信的内容也直指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如“潘刚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司财产,指令其下属以非法手段平帐、冲账。”“潘刚及其亲属采取 虚报注册资本的手段,非法设立内蒙古信禾广告有限公司,以广告费、咨询费名义,从伊利集团骗取资金达2000多万元,牟取”暴利“1000多万元,实为变 相贪污。”“潘刚及其亲属设立虚假公司内蒙古锐信达科贸有限公司,以收取回扣形式受贿。”“潘刚及其亲属采取伪造存单手段、虚报注册资本,非法设立内蒙古 利兴商贸有限公司,并以公司名义非法交易,把国家财产变为其私人财产,涉嫌贪污挪用。”“潘刚及其亲属利用工作之便,向其亲属泄露内幕信息,买卖伊利股 票,牟取暴利。”举报内容非常翔实,证据充分,受此影响伊利股份13日早跌停。

  针对网络上流传的举报信内容,伊利股份相关人士昨天向媒体表示,举报信内容不属实,伊利方面已针对此事向内蒙古公安部门报案。

  该人士并称,类似举报信自2005年便开始在网络上流传,伊利方面此前已有发现,但并无引起重视,而此时爆出又引发伊利股份跌停的原因仍待核实。

  伊利集团于昨晚同时发表公告声明,称网上流传的内容纯属捏造,其目的是蓄意破坏伊利集团的正常经营,公司已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今天伊利股份临时停牌。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封信不用细看内容,凭常识基本都能判断举报内容大体会是真实的。潘刚这个人,前几年在央视节目里也常露脸,2005年还当选为CCAV中国经济十大年度人物,潘还亲自扮演伊利品牌宣传的广告角色,那时候蒙牛公司的广告及牛根生的个人营销做得很火,于是伊利伙同媒体给潘搞造神运动,老叫他潘少帅,潘其时确实很年轻(潘是70年生的),但我非常反感媒体把他吹得跟神似的,也特别讨厌“少帅”这个称呼。

    我这个人眼睛很毒,直觉感超强,我老觉得自己有某种特异功能,只需看人一眼,基本就能看穿他的心。反正我历史以来很少看错人,大概我的名字中有个慧字,所以天生有双慧眼吧从伊利股份的举报信说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是正是邪,从他的眼神里就能表露出来,再结合一些表情及肢体语言,我们大体就能给他的内心做一个方向性的判断。直觉,很多时候比语言和行为更可靠,坦白说,我那时对潘是一点好感都没有的。

    伊利与蒙牛一直有积怨,虽然我也不喜欢蒙牛,但从牛根生以前声泪俱下的哭诉和两家公司的历史轨迹来分析,伊利八成是干了不少坏事的。牛根生以前一直高呼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但最后他自己与蒙牛的名声一起倒在三聚氰胺上了。不过牛根生能把蒙牛做到今天这个地位,个人能力确实是相当突出的,在三聚氰胺事 件后,他有意避开媒体,激流勇退,淡出了公众的视线,现在已经完全退出蒙牛的董事局,捐出了全部的股权,专心做慈善去了。拿牛和潘对比,我认为牛还是要强 多了。

     类似伊利举报信这种知名上市公司的重磅负面新闻很多,仅今年以来就有中石化、贵州茅台、格力电器、三一重工、双汇发展、雨润食品、阿里巴巴等等,如果我们 有留意的话,影响力小一点的负面新闻,几乎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有份。之所以影响力小,主要是这些公司本身知名度要低,眼球经济不够力,还有可能是这些公司与 媒体的公关做得比较“到位”,把事态消除在萌芽状态了,这一点本人就有亲身体会,去年就曾经因分析某家公司财务做假而被跨省封口。

    我发现这些公司现在都找到处理危机的好方法了,就是见到负面新闻就报案,来个恶人先告状,边删负面消息边放烟务弹,混淆视听转移公众注意力,然后再私下出 点公关费,危机很快就能过去,因为其他公司和ZF机关类似的负面消息铺天盖地,媒体每天都有新鲜的东西可以炒,媒体每天都有公关费可以收。而国人对这些 FB问题早已熟视无睹,免疫能力超强,只要很短很短的时间,人们的记忆就会被冲淡。像中石化、格力电器、三一重工和这次的伊利就是采取这种先报案的方式, 其它公司之所以不报案,那大概是因为事态已经发展到没法报案了,否则它们要请公安局网上通辑记者也不是干不出来的。


 
   而相关个股的市场表现,也由几个跌停板缩短到一个,投机份子甚至认为这是一个逢低买入的好机会,估计不久以后,这些消息不但不会让股票跌,还会反过来成为 上涨炒作的理由,比如说曝光是好事,说明利空出净,下回轮到竞争对手负面曝光之类的。唉,现在整个中国完全变态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 亡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6

[轉載]對比蒙牛乳業(hk.2319)看伊利股份(600887) 法國梧桐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0wp6z.html

   一、公司所處行業

    1、行業狀況:企業所處細分行業處於成長期,整個行業有還會有較高的增長(現在的顧客比較多,但未來的顧客還會更多)(符合中產階級的消費習慣和趨勢)(是能夠改變人們生活質量的行業,能夠給用戶帶來價值)(可以持續發展幾十年或永久發展的行業),但增長速度開始下降。

    具體分析:公司所屬乳品行業是近年來的一個新興行業。它的快速發展是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到達一定程度後,人們消費習慣開始改變後,出現的一個行業。雖然該 產業已經經歷了近10年的高速發展,但未來10—20年內仍屬於需求增長中,2006年統計,世界人均年牛奶佔有量為102公斤,發達國家年人均消費牛奶 300公斤,發展中國家為30公斤,而我國人均牛奶消費僅25公斤(06為23公斤),(2006年中國乳品行業研究報告),是世界上牛奶佔有量較低的國 家之一。有句戲言,在中國,牛奶的產量不及白酒,價格低於礦泉水,雖然有些誇張,但也深刻反映出了產業所處階段。(目前我國北京、上海、深圳三城市人均奶 製品年消費量已經達到40公斤以上),未來發展空間非常廣闊。按溫家寶總理的話來說,就是希望能保證每人每天喝1斤奶(也是蒙牛的宣傳語)。但是我國跟國 外的飲食習慣差異較大,國外食用面包量大,配套的牛奶量自然不會少,所以我國消費量不可能達到西方國家的水平,但是世界的平均消費水平還是可以預期的。

    2、行業競爭情況:(行業非藍海行業)乳業的行業壁壘不高,但當前競爭階段使新企業有較高的入行門檻,但實力競爭者較多(國際巨頭),不是很少企業能參與的行業。行業屬於能夠建立品牌的行業,最終能形成市場的28原則,且屬於品牌效應非常強的行業。

    目前該行業正處在行業洗牌期的中後期,市場28原則正逐漸形成,經過幾年激烈的競爭,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我國乳製品行業的銷售收入利潤率連年下 降,2002年是6.8%,2003年是6.1%,2004年降到了5.4%。與國內奶產量以每年兩位數的增長速度相對應的是,行業的微利潤,國內奶業利 潤率在食品飲料行業中是非常低的。目前,中國乳品企業能盈利的佔整個行業的三分之一,持平的佔整個行業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企業處於虧損的狀態。 2005年有生產規模以上的690家乳品企業中虧損企業就有187家,2006年中國乳品企業因促銷而減少收入50億元,相當於全行業利潤的91%。但是 這個行業具有鮮明的規模效應特點,行業集中度處於不斷集中的過程中,全球的乳業發展過程也都遵循這個規律。國內乳製品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就最近10年的事 情,經歷了國內品牌驅逐境外品牌、國內品牌自身洗牌兩個階段,目前已經向著雙寡頭壟斷、地方雜牌軍苟延殘喘的格局發展。伊利與蒙牛憑藉自身的努力,在戰勝 了大量外資之後,又一次在國內激烈的競爭中處於優勢,目前處於行業的第一集團。

    3、行業利潤三維分解:客戶數不斷增加,客戶價值量不斷增加,行業利潤率由於競爭因素反而下降了,但當前正處於行業利潤率低谷,因此未來數年行業利潤率會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4、行業投入:行業不屬於輕資產投入行業,無論是產能擴大,還是品牌提升都需要不斷投入。

    5、行業總結:行業發展空間依然較大,但業績增速開始減緩;壟斷程度較高,企業間仍以價格競爭為主,但正在向品牌競爭轉變;行業提價能力一般,但卻具有產品升級能力。
  
二、企業狀況

    1、07以前伊利總銷售額一直是國內行業第一名,07年被蒙牛超過,目前應為為行業第二名,實際上公司主要產品液體奶04年就已經落後蒙牛,並且差距在逐漸擴大。

    2、企業成長速度較快,主要得益於行業的高速發展和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但發展速度遠落後於主要競爭對手蒙牛。

    3、競爭之管理:由於企業的國資背景使企業管理團隊穩定性差,歷史上出現牛根生出走、獨董風波等事件都對企業發展造成了很大影響。 但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的實施使這一情況有所轉好,各界對以潘剛為核心的新管理團隊的經營業績還是評價較高的。就潘剛本人而言,除了05年體現出的危機處理能 力和年齡優勢可以確定以外,是否能成長為優秀的企業家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從長遠來看,國內民營企業的接班人(第二代)問題與國有企業相比並不具備優勢, 伊利04年獨董危機的順利解決和伊利的國企性質是有很大關係的,但管理效率要落後於蒙牛這樣的民營企業。

    4、競爭之品牌:公司三大產品線:液態奶、奶粉、冷飲均有很高的品牌認知度,但均沒有形成壟斷性的品牌優勢。其中液態奶的品牌認知 度已經被蒙牛超越,市場佔有率與蒙牛形成了一定的差距;奶粉雖然銷售額已經排在第一,但品牌認知度還沒有和三鹿等國內品牌拉開距離,與惠氏、雅培等洋品牌 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冷飲方面憑藉巧樂茲、冰工廠等優勢產品,市場佔有率連續13年第一,品牌認知度算是三大業務中最具優勢的,但與競爭對手蒙牛、和路 雪、雀巢、新大陸等並未拉開明顯差距,特別是高端產品依然落後於雀巢等國際品牌。另外,國內市場的快速成長,使得國際資本紛紛投資於第二梯隊企業,如三 鹿、夏進、太子奶等均已獲得國際資本的巨大投入。再者許多世界乳業大鱷也擴大或開始與國內企業合作,藉機進入中國市場,如:三鹿與恆天然的合作。而且還有 一些是伊利、蒙牛自己請進來的,如蒙牛與阿拉、達能的合作,有可能是養虎為患,造成品牌與市場的流失,也有可能因為文化、管理的差異,而影響業務的正常發 展。同時娃哈哈等飲料企業也進入了乳液與飲料的交叉領域乳飲料市場,這都有可能使國內乳業競爭多極化,給伊利的發展帶來變數。

    5、競爭之產品及技術實力:公司產品主要包括液態奶、冷飲、奶粉三大類,三大類產品發展比較均衡,而且規模實力在各自分類產品中均 為行業前三。但是和國外的先進公司相比,具有很高附加值的酸奶、奶酪、黃油等高端產品所佔的比重還太小,液態奶仍然佔銷售收入的60%以上。伊利在產品結 構調整方面,公司在注重擴大規模的同時,加大了對高端產品方面的投入,推出了如金典純牛奶、金典有機奶、伊利營養舒化奶、LGG益生菌酸牛奶等產品, 2005年與世界乳業巨頭維利奧合作,享有了LGG益生菌在中國市場連續5年的獨家使用權,特別是在國際上高速增長的有機奶市場,2007年「伊利金典有 機奶」面世,標誌著伊利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完善有機鏈的乳品企業,成為國內唯一一家能夠規模化生產有機奶的企業(引自伊利網站,由於伊利的營銷短板,國內 對有機奶的認識還不夠,給競爭對手留下了足夠的研發生產空間)。奶粉更在2005年成為國內市場上的銷量冠軍(這一點並不確定,說法出自伊利公司網站,但 三鹿也宣稱第一。另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奶粉行業2007上半年的數據調查顯示,伊利在全國奶粉市場的綜合佔有率穩居第 一,其市場覆蓋面和銷售額等各項關鍵指標均具備明顯的領先優勢。權威調查機構AC尼爾森最新數據也顯示,伊利在嬰幼兒奶粉與成人奶粉均取得強勁的增長,分 別達到行業平均增長的5.5倍與26倍)。我國每年大約新增1700萬嬰兒,當前奶粉市場約為170億元/年,以6000萬嬰幼兒計,人均年消費僅300 元,現在行業整體銷售額只為城市兒童20天奶粉消費額,奶粉市場增長空間巨大。)在產品的研發和質量控制的投入上伊利在行業內是非常突出的,如在冷飲方面 伊利2006年度共推出新品65款,平均不到一週就會推出一個新品,產品線從低價格到10元包辦。另外,早餐奶、優酸乳、大果粒酸奶等多款產品均是伊利率 先推出。只是營銷的弱勢埋沒了研發的優勢,典型的例子就是伊利優酸乳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業績後,蒙牛推出追隨品牌「酸酸乳」,並借助「超女」之勢,飛速發 展,銷售收入從04年的8億元飆升至05年的30億元,成為成長最快,最成功的產品,市場份額也大大超越了「優酸乳」。另外,近年公司在高附加值的產品研 發上,開始落後於蒙牛,蒙牛的特倫蘇、真果粒等高端產品均先於伊利,在液體奶領域,伊利從市場領導者逐漸成為市場追隨者。

   產能的供不應求一直是困擾伊利發展的瓶頸,由於前幾年管理層忙於MBO,無暇擴張產能,導致產能對伊利影響較大。自潘剛團隊上馬後積極進行織網計劃,在 2006年投入12.8億巨資,先後在湖北黃岡、安徽合肥、山東濟南、成都邛崍、河北定州、蘇州等地的進行現代化乳品生產基地的擴建,配套基地的力量為伊 利在全國更大範圍內佔領二、三線城市提供巨大的資源支持。經過2006年的織網計劃,伊利面對全國的產能、銷售佈局已經基本完成,按伊利網站的說法是成為 第一家真正有能力同時覆蓋全國市場的乳品企業,伊利集團的產品也將在最短的時間內被送到消費者手中。伊利在各地的投資都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產能擴張 的阻力很小,瀋陽、黃岡、合肥、四川邛崍等幾個項目不僅免費拿到土地,還拿回現金1 個億,稅收方面還也有很多優惠,因為這些項目能帶動農民增收(真實原因和伊利的政府背景可能關係更大,奧運贊助商爭奪戰的勝出也不例外,政府的照顧對企業 短期是有利的,但長期未必是好事)。伊利的奶源控制戰略開始顯現效果。隨著國際奶源緊張,國際牛奶價格進入上漲週期,國內牛奶價格也開始慢慢進入上漲週 期,誰擁有最大的奶源,在這場奶業漲價裡面就會獲得最大利益。伊利簽約的農戶是500萬戶,蒙牛是300萬戶。伊利的擴張思路是兩路並進,一是在銷售地建 廠,二是在原奶供應便宜的地方建廠,通過搶佔有利的奶源以及靠近銷售市場的方式,對地方性中小企業形成壓力,從而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6、競爭之營銷:在營銷方面伊利在行業內一直落後於主要競爭對手蒙牛,蒙牛在營銷方面算是絕頂的高手,他們的「神舟」事件營銷、 「超女」娛樂營銷、「送奶工程」公益營銷,迪士尼、星巴克、肯德基專用奶營銷,以及近期的「NBA」體育營銷,極大的提高了蒙牛品牌的知名度,為業界所稱 道。伊利在這方面在積極追隨蒙牛,他們的「政府」營銷、「奧運」營銷、「明星」營銷也算比較成功,伊利在「政府」營銷方面長期投入巨大,無論是對地方政府 還是中央政府,伊利都做得比較出色。2005年末伊利投巨資3000萬元支持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每年一度的「昭君」文化節;還與團中央發起「中國青少 年發展伊利夢想基金」,與全國婦聯等部門長期主辦對哺乳期嬰幼兒父母折科學哺育知識的普及教育。伊利在中央黨校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以「新農村?新發展?新機 遇」為主題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論壇」活動中,由於伊利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做出了傑出貢獻,帶領500萬農牧民發家致富,榮獲「建設社會主義新 農村行業龍頭企業」稱號。另外,伊利的高利稅是其政府營銷最有力、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方式。 「奧運會合作夥伴」的低成本獲得正是伊利政府營銷成功的最好例證。政府營銷的成功,使伊利可以獲取良好的經營環境和較低成本的資源,是企業發展的重要保 障。客觀的說:潘剛團隊以來,伊利在營銷方面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近兩年伊利的營銷工作提速較快,尤其是近期「奧運+冠軍」營銷,在消費品企業中算是比較突 出的,但總體而言,與有「營銷機器」之稱的競爭對手蒙牛比較起來就遜色很多了。具體而言,伊利的營銷費用比例一直是高於蒙牛的,但取得效果卻遠不及蒙牛。

    7、稅務劣勢:伊利的稅負很高,2006年伊利納稅10億元,蒙牛因為是外資企業,蒙牛在2006年納稅只有3億元左右。伊利管理 層自己的說法是一家上交的稅能頂奶業的第二名至第十名的總和。伊利的巨額納稅,嚴重侵蝕了伊利的淨利潤,同時,在競爭中伊利的高稅負使其處於長期不利位 置。2006年伊利的淨利潤3.4億元。10億的納稅額和不到3.4億的淨利潤,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種稅負和淨利潤倒掛的現象在主營業務額超過50億元 的上市公司中是很少見的。兩稅合併涉及的企業所得稅給06年只有1億多所得稅的伊利帶來的好處並不大,但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的降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增 值稅,卻能給伊利帶來實在的好處,伊利在2006年繳納的增值稅在8億左右,佔了10億稅負的絕大部分,至少降稅的幅度和時間進度還是未知數。

   8、國際化:伊利的國際化道路已經慢慢開始。2008奧運營銷對國際化的作用還不好定論(不是所有奧運贊助商都能像三星奧運 營銷那樣成功)。07年,伊利集團在紐約正式宣佈牽手美國最受歡迎的職業棒球運動,與職業棒球大聯盟王牌球隊揚基隊進行合作,伊利牛奶產品將適時出現在揚 基隊的賽場上。效果目前難以確認。同時,由伊利生產的28.8噸黃油經內蒙古檢疫局檢疫後,以每噸1.5萬元的價格順利出口埃及。這意味著,伊利已經拿到 了通往非洲市場的第一張船票。專家分析,伊利黃油的首次出口是我國乳業發展的又一里程碑。首先,黃油營養極為豐富,是奶食品之冠,但五、六十斤酸奶才可提 取二斤左右的黃油,珍貴程度同樣是奶食品之冠,因此,對工藝和技術的要求一直較高。也正因如此,中國乳業此前的產品結構一直偏重於液態奶。在黃油和奶酪生 產供應方面尚匱乏,口感上無法和進口黃油媲美,這方面的缺憾一直是中國乳業「最大的短板」。
事實上,為了使中國的乳產品能夠得到國際上的認可,伊利在生產現代化方面做了不少功課。伊利是乳品行業第一個將超高溫滅菌技術引進國內的企業,也是第 一個將無菌灌裝技術應用到液態奶生產中的國內企業。而除了液態奶的加工技術,伊利還大量引進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奶粉和冰淇淋生產技術及設備,以完成產品 生產技術與國際的對接。2007年4月,伊利集團在呼和浩特土左旗投資新建的大型乳製品綜合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包括亞洲最大嬰兒奶粉生產基地、研發 中心和乳品檢測中心、大型液態奶生產線和中國首個乳業博物館。其中,奶粉生產項目的投資近5億元,設備全部從德國、丹麥引進,整個生產工藝全部微機程序化 控制,全部達產後可年產各種配方奶粉6萬噸,其中,嬰兒奶粉單機生產能力和工廠生產規模目前屬亞洲最大。

    9、從股權激勵計劃看管理層的問題:先看激勵計劃的具體內容,股權激勵實際有兩部份組成。一是伊利股改方案中對追送對價股份的承 諾:根據公司股改方案,非流通股股東將獲得轉增股份中的1200萬股於股改方案實施日劃入第三方賬戶,用於追加對價安排。如果公司2006、2007年度 報告正式公告時,當年較上年度淨利潤增長率低於17%;或者公司當年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除標準無保留意見之外的審計報告,第三方賬戶中1200萬股股票 50%部分將在該年度財務報告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後的10個工作日內,追送給追加執行對價股權登記日登記在冊的無限售條件的流通股股東。反之,該部分股份 將轉送給公司激勵對象(特指伊利股份經營管理人員、核心技術人員及業務骨幹人員)。二就是5000萬股票期權激勵。大致內容為:行權條件,1、根據《內蒙 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實施考核辦法》,激勵對象上一年度績效考核合格。2、首期行權時,伊利股份上一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 潤增長率不低於17%且上一年度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不低於20%。3、首期以後行權時,伊利股份上一年度主營業務收入與2005年相比的複合增長率不低於 15%。自股票期權激勵計劃授權日一年後,滿足行權條件的激勵對象可以在可行權日行權。激勵對象應分期行權。激勵對象首期行權不得超過獲授股票期權的 25%,剩餘獲授股票期權,激勵對象可以在首期行權的1年後、股票期權的有效期內自主行權。這個激勵計劃爭議主要在兩個部分,一是行權條件太低,不能發揮 激勵的作用,加快公司成長步伐,股權激勵約定的17%和15%的淨利潤增長率,均低於2000年以來公司實際增長的最低水平,也就是說,即使伊利股份的管 理層無法讓公司保持過去五年來的平均甚至最低增長率,但仍然可以從容的獲得巨額股份。二是對所有股東而言股權激勵所帶來的超額收益遠遠小於實施股權激勵所 付出的成本。按照伊利股份2005年實現的2.93億元淨利潤計算,2006年、2007年每年保持17%的增長速度,則分別可以比2005年增加利潤 4981萬元和5823萬元,合計10804萬元。按照股改後非流通股東25.86%的持股比例,兩年後因上市公司淨利潤增長所獲得的超額收益僅為 2794萬元,而非流通股東卻需要因此付給管理層1200萬股股份,按照伊利股份目前30元以上的股價並考慮轉增後的除權效應,用於股權激勵股份的價值在 3.6億元以上,即使按照股改時18元的股價計算勵股份的價值也在2億元以上。也就是股東付出2億元以上的獎勵,只要求管理者為我們多賺1億就行了。這個 方案的出台我認為管理層並不是一個以股東利益為重的管理層。當然對管理層最大的擔心不是激勵計劃本身,而是由於管理層過渡關注自身利益而變得不誠信(或根 本就不誠信),通過操控財報來操縱股價,在行權的過程中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2006財報顯示淨利潤增長17.4%,將夠行權條件,07年報還沒有出,但 07年底首次行權僅象徵性的行權千分之一,雖然07年三季報淨利增長僅有12%,但管理層似乎對未來的行權充滿信心,顯然管理層關注的不是能否行到權,而 是何時行權才可以是利潤最大化,由於行權成本與股價和行權價的差價息息相關(稅務),所以管理層希望在低股價行權高股價派現(行權一年後),因而操縱股價 理論上是可以控制獲利的多少的(這裡的分析只能以最壞的預想,中性的分析應該是管理層瞭解公司的業績不會出現爆髮式增長,而對08年股市形勢看不清楚,對 伊利在二級市場的表現沒有足夠的信心)。由於當前管理層的利益與流通股股東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所以對公司管理層應該持一定的懷疑態度,另外根據新會計準則,行權代價計入員工成本,如果一次計入將會造成公司帳面淨利潤虧損,分年計入,將會造成公司帳面淨利潤多年下降,雖然對公司的實際業績沒有任何影響,但卻會影響二級市場的股價走勢。

    10、關於公司營業費用、淨利潤和銷售額:2006年伊利的銷售額、銷售費用、淨利潤分別為160億、33億及3、4億,銷售額/ 竟利潤=47,營業費用/淨利潤=10。這樣的獨特財務特點將導致:淨利潤對產品價格以及營業費用非常敏感,營業費用降低10%,就足以給公司帶來 100%的淨利潤增長,反之營業費用增加10個百分點,公司就可能會虧損,同理產品價格(成本不變的情況下)上漲2個百分點業績就能翻番,降價兩個百分點 公司就可能虧損,所以估值伊利且不可依賴市盈率。

    11、關於淨利潤率:伊利06年2.1%的淨利潤率,是伊利96年9.04%高淨利以來的最低點,07年可能會更低,從財務指標看 利潤率逐年下滑,企業經營風險很大,但結合行業競爭週期淨利潤增長看,伊利在淨利潤率下滑4倍以上的情況下,淨利潤卻保持10年20%以上的增長,在上市 企業裡確是少有的。結合行業競爭階段,未來利潤率提升是必然的。實際上,按照這類型企業的發展規律來看,目前處在「搶佔市場,樹立品牌」的階段。為了快速 搶佔市場,樹立品牌,就勢必要大量投資,大量廣告,大量促銷,大量鋪建銷售網絡,建立物流配送體系,由此帶來的財務費用、廣告促銷費用、各類進店費、管理 費、配送費用等等急劇上升。但隨著市場佔有率的提高,上述費用最終將穩定下來並逐漸降低,企業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後,營業費用會降低,銷售收入的擴大將更多 的轉化為利潤(從雙匯的營業費用比例曲線可以反映一定問題,但這最終要看乳業未來競爭格局的發展,低利潤率可能還要維持相當一段時間)。

定量分析

    通過與蒙牛對比進行分析。

    1、淨資產收益率,除97年外一直低於15%,但主要原因是行業競爭加劇,淨利潤下滑近4倍造成的,應該看到2001年以來公司淨 資產收益率(01年當年淨資產收益率高,是由於較高的財務槓桿)保持了上升的態勢(8.15%-13.2%),從三項組成看,01年以來淨利率還在逐年下 滑(4.43%-2.11%),公司總資產周轉率在逐年上升(0.93-2.17)財務槓桿小幅上升(2.31-2.88)。

   對比蒙牛:蒙牛淨資產收益率一直高於15%,上市以來,一直保持增長(16.3%-24.2%),從蒙牛的三項組成上看,蒙牛上市後資產周轉率逐步提升(1.51-2.09)財務槓桿小幅提升(2.44-2.59),淨利潤率基本保持不變。

    2、自由現金流量,兩個公司由於處於投資發展期,都未能創造穩定的自由現金流量,但近兩年蒙牛要好於伊利。

    3、成長性:伊利上市10年來,銷售額平均增長速度為40%,淨利潤平均增長速度為22.6%,蒙牛從01年以來,銷售額平均增長 速度為90%,淨利潤平均增長速度為87.9%,蒙牛的成長速度遠高於伊利,但03年開始增速都出現了下滑,伊利銷售額增長從57%降至34%,淨利潤增 長40%降至17%,蒙牛銷售額143%-50%,淨利潤114%-59%。伊利的營銷費用增速有所下降,從02年74%至06年30%,蒙牛增速從 139%降至59%,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兩家企業營銷費用的增速基本與銷售額的增速基本匹配,蒙牛的高增長對應了高營銷投入的增加。從數據分析,符合整個 行業競爭處於洗牌中期後期的判斷,高營銷投入拉動高增長,且營銷投入增速有所回落。

    從存貨的絕對值和增長速度上看,兩家企業與銷售額增速相比大致一致,具體細節06年伊利存貨比例偏高,蒙牛上市前存貨比例佔流動資產比例偏高,上市後有所好轉,但除06年外也高於伊利。

    4、盈利能力:伊利毛利率高蒙牛6個百分點左右,但營業費用比例高蒙牛7個百分點,由於大陸和香港會計準則的差異,雖不好做比較, 但大致可從兩個方面看,一是伊利促銷費用計入營業費用,蒙牛促銷費用計入成本,二是伊利銷售額中毛利率高的冷飲和奶粉比重較大。同時注意到伊利蒙牛毛利潤 從02年以來均有所下降,但從04年開始的近三年蒙牛毛利率基本穩定在22%點多,但伊利從29%逐年下降至27%點多。另外,從營業費用比例上看,兩家 公司02年以來均下降了2個百分點,但伊利屬於逐步下降,蒙牛04年以來有所回升。

    銷售淨利率蒙牛遠高於伊利,主要原因是蒙牛的稅務優勢,另一原因是蒙牛的管理費用比例低,體現了蒙牛在管理上的優勢,但值得注意的是,02年以來伊利的管 理費用比例正逐年降低,蒙牛04年以來卻有所回升,兩家公司管理費用比例正在逐年縮小。這點體現了伊利管理層向蒙牛學習精細化管理的說法。

    5、財務健康情況:兩家企業近年來流動負債均和流動資產差不多,但蒙牛流動、速凍比比較穩定,雖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而伊利流動 速凍比近年大幅下降,值得警惕。縱向比較伊利近年資產負債表,短期借款,應付款項,預收帳款近年來增速均較大,流動負債中應付款佔一半左右。以06年報和 07年中報對比蒙牛,伊利應付帳款分別為19.6億和30億,蒙牛為10.3億和13.9億,對比其他款項:伊利06年報流動資產為35.7億,其中現金 10億,存貨15億,應收款4.5億,預付款3.4億;蒙牛流動資產29.4億,其中現金13.3億,存貨10.7億,應收和預付款均為1.8億。兩家公 司流動負債情況,伊利06年流動負債為43.6億,其中短債8.6億,應付帳款19.6億,其他應付款5.6億,蒙牛06年流動負債30.8億,其中短債 2.3億,應付帳款10.3億,其他應付款14.4億。但到07年中報,伊利流動資產41.9億,流動負債52.4億,蒙牛流動資產45.1億,流動負債 38.1億,蒙牛流動資產中的現金增到28.5億,流動負債中的應付款項增長不大為14億,而伊利流動資產中的現金增至16億,應付帳款增至30億。綜上 對比,兩家公司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差距主要集中在現金和應付帳款,短期銀行借款也有一定差距但不是主要因素。結論:相比較蒙牛的財務更加健康。

    6、產品結構比較:液體奶都在增長,但蒙牛領先優勢明顯,銷量超伊利04年、05年為4%點多,06年至22.4%,07中報至 45%,領先優勢正在擴大。冷飲方面,雖都在增長,但伊利領先優勢明顯,銷量超蒙牛04年76%,05年14%,06年25%,07年中報至52%,領先 優勢正在擴大。奶粉方面,兩家公司不具可比性,伊利處於絕對領先,但應持續關注蒙牛奶粉的崛起,當蒙牛奶粉銷量達到伊利的50%以上時,應對伊利保持警 惕。

    7、行業內主要企業的一些財務數據對比:

   (1)主要乳製品企業淨資產收益率
淨資產收益率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蒙牛 20.78% 24.25% 19.60% 16.34%         
伊利 15.17% 13.20% 12.92% 11.57% 10.23% 8.15% 14.36% 12.87%
光明 8.27% 
4.56%  7.04%  6.18%  14.45% 15.18%   
三元 1.93% 
1.94%  -8.49% -16.05%        
——2007年數據均根據半年或前三季度數據預計
(2)主要乳製品企業銷售額增長率
銷售增長率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蒙牛 
     32.8%  50.1%  50.1%  77.2%   144% 130%    
伊利 
     18.1%  34.2%  39.4%  38.7%   57.1%  48.4% 79.5%
光明 
     11.9%  22.2%  -0.09%  29.8%  9.63%    
三元 
     9.62%  3.48%  -4.79%     
不管是從企業最終市場佔有率增長情況,還是從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和銷售增長率來看,蒙牛和伊利都是乳製品行業中的佼佼者,必將成為未來在中國乳業市場上的主角,因此,從整個行業來講伊利無疑是具有競爭力的。
(3)蒙牛伊利盈利情況表
銷售淨利率
 
     2007  2006  2005  2004
 
   蒙 牛 4.84% 4.48% 4.22% 5.44%
伊 利 2.2% 
2.11% 2.41% 2.74%
毛利率
蒙 牛 24.46% 22.91% 22.29% 22.27%
伊 利 26.68% 27.71% 29.03% 29.72%
經營性費用比重
蒙 牛 18.84% 17.34% 16.51% 16.36%
伊 利 23.15% 23.99% 24.74% 24.96%
所得稅率
蒙 牛 2.53% 
8.07%  9.98% 4.50%
伊 利 19.82% 31.62% 30.95% 32.16%

    風險因素:

    1、新生代的消費品牌中,伊利是其中的佼佼者,存在成為壟斷型企業的可能。但是就現階段而言,它離這個目標還十分遙遠。乳品行業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已經進 入白熱化的階段。伊利不但沒有獲得超額利潤的能力,而且淨利潤率逐年下降到2.1%,淨資產收益率低下,淨利潤增長率遠趕不上營業收入的增長率。這些財務 指標說明了伊利現在處於最激烈的自由競爭時期,並不是能獲得高收益的企業。

    2、在與蒙牛的競爭中已經處於下風,蒙牛的競爭力是不可小視的,自2004年液態奶的銷售額超過伊利佔據全國第一把交椅以來,蒙牛依然以及快的速度向前發 展,2007年蒙牛液態奶增速超過了35%,而伊利僅為12%,其超強的競爭能力可見一斑。如果伊利與蒙牛的差距不斷擴大的話,那麼其前景將不容樂觀。

    3、潘剛未被時間充分證明的商業領袖能力和備受質疑的性格也是伊利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

    4、伊利高額的流動負債和近年的財務惡化也值得警惕

    5、食品安全出現問題

      結論:伊利在乳品行業內是一家穩健增長的優秀企業,但正面臨著比之更加優秀的競爭對手的殘酷競爭,短期內為股東獲得超額回報是比較困難的。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買者自負)

                         諾亞方舟於2008年1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5

【阅读】草原上的商业逻辑 ——评《从伊利、蒙牛到永业》

http://www.eeo.com.cn/2011/1011/213155.shtml

周颖/文  伊利、蒙牛和永业,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诠释了一家公司从产业组织向社会组织进化的路径。三家公司均出身于草原,它们依托各自的基因优势,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公司的“草原商业逻辑”是什么?

从1996年到2009年,这三家公司先后实现了在上海、香港、纽约纳斯达克上市,更实现了对“公司”概念的边界的扩大。

1993年12月,中国有了现代第一部《公司法》,此后,中国企业的发展轨迹才开始脱离工厂阶段。一些企业在走泰勒制和福特工厂模式,在供应链和车 间内进行着以规模生产为核心的变革;另一些企业则始终纠缠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还是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争论。有一些企业已经在实践中意识到公司的本质和目标不在 于经营业绩,也不在于它形式上的准则,而在于人和人间的关系,包括公司成员之间的关系、公司与公司外部公民之间的关系。20年时间,中国企业对于“公司的 本质”的认识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这也难怪在2010年夏天,纳斯达克副总裁麦柯奕参观永业科技服务站后,就向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说:永业使他想起了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崛起的苹果、微软、英特尔等公司的成长历程,并认为永业将是华尔街的未来之星。

显然与苹果和微软相比,永业的优势不在时尚的设计和垄断性技术,而在于它植根中国底层,服务中国食物产业链的末端,但它有一个充满创新能力的团队。

以这两点为基础,永业推倒了西方传统定义的“公司”概念,在这里,公司不再是为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组织;不再是若干契约、合同的集 合;不再是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进行架构搭建,而是一个将东方的“家文化”融入西方“公司”的文化的企业。融合的结果是市场、产业、公司、客户,四者之间 的边界被打破了。

大家都知道,市场是先于公司产生的,人类有了产品交换的契约之时就有了市场,此后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公司开始出现并部分地将市场契约内化为公司内部 契约。这种由公司组织生产要素进行产品生产的方式,实际上是对市场功能的部分代替,这样市场和公司之间界限明晰。同一行业的若干公司形成上下游及其他相关 性之后,就形成了一个产业,这样产业与市场、公司之间的界限也明确了。这个传统的链条中,客户是在产业里,但是在公司外一个环节。

永业打破了这一切,“企业文化的东方式落地”、“让员工有心理所有权”、“让所有员工都当老板”、“人格与梦想当作来金融”……这些管理实践都是对传统西方公司概念的突破。

永业提出了客户员工化的管理理念。它不将代理商当作客户对待,而将他们作为“小永业公司”培养,它的经销商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合作伙伴,乡镇一级的叫“永业科技服务站”。

“永业科技服务站”服务农民,免费向农民传授科学种田、养殖技术,教会农民利用现代生产工具和高科技产品发展农业。帮助农民树立起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念,给农民提供辨识真假农资产品的基本方法,堵住坑农、害农的源头。

更为重要的是,农民还可以根据科技服务站提供的信息制定种植计划,打开产品销路,把全部的精力集中于生产,努力提高作物的品质和质量,实现企业和农民双方的利益都最大化。”

在这个系统中,市场、产业、公司、客户,这四个概念的边界已经很模糊了。中国最底层的农民,在永业的体系中同时具有了四种身份,他即是客户、公司,也是产业和市场。

这种新的公司边界不仅重构了中国底层生产者的诚信和道德,而且会让永业的组织体系不断繁衍更多的创新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4

低質量增長困擾伊利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3009.html

【《證券市場週刊》特約作者 梁軍儒】「伊利」是中國最著名的消費品牌之一,很多投資者也其情有獨鍾,但投資需要開感性因素,客觀地分析伊利股份(600887.SH)真正的價值。

在 2000年初開始的城鎮居民消費升級浪潮中,乳業經歷了一輪高增長,伊利股份作為龍頭,營業收入也高增長。但在此期間乳業市場競爭白熱化,伊利不但沒有獲 得超額利潤的能力,而且淨利潤率逐年下降,淨資產收益率低下,淨利潤增長率遠遠趕不上營業收入的增長率。伊利的增長依靠的是不斷融資,是低質量的增長。

最新公佈的三季報出乎市場預期,但仔細分析利潤增長動力,仍不容樂觀。

增長依靠再融資

回顧1997年至2005年,若以每年股價中位數計算,伊利的股價1997年為23.5元,2005年為36.5元,九年間漲幅只有55%,復合年收益率僅僅為5%。即使按23.5元買入,到2005年最高價47.14元賣出,復合年收益率也不到9%。

2006年—2007年的牛市造就了一次較大的上漲,但隨後經歷金融危機及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股價幾乎又回到了2005年的水平。

最近兩年伊利基本面稍有改善,股價才再次較大恢復。而且近兩年股價上漲並非因基本面產生了質的飛躍,而是三聚氰胺事件後非因理性下跌的修復,以及經濟轉型使消費行業整體獲得了較高的溢價。

表 1顯示,伊利的營收超高速增長,淨利潤增長率也不錯,而長期回報率卻不是太高,這是因為依靠融資的增長加上平庸的淨資產收益率只能獲得平庸的回報。伊利的 淨利潤十年間增長了5倍,期間進行了兩次配股、一次增發,攤薄後約為2.5倍。可見伊利的淨利潤增長很大程度依靠再融資,融資總額達到13.5億元,而總 淨利潤額僅與總融資額相當。

所以,需要股東不斷增加投資,同時新增資產獲利能力不強的企業很難帶來優異的投資回報。

最近幾年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伊利各項數據波動幅度較大。2009年後ROE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三聚氰胺事件令公司淨資產大幅減少,而非基本面的根本性改善(見表2)。

儘管現在產業環境有了積極變化,但伊利真的擺脫從前騰空而起了嗎?

淨利率暫時難以提升

伊利的三季報超出市場預期,前三季度實現銷售收入292.01億元,同比增長24.13%;淨利潤14.18億元,同比增長157.51%。仔細分析其利潤增長動力,卻不能過度樂觀。

伊利三季報的淨利潤增幅遠遠高於收入增長率,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處置資產產生的投資收益約2.18億元,2010年同期為5600萬元,這影響淨利潤1.43億元。

其 次是前三季度三項費用率同比降1.85%至25.5%,銷售費用率降1.6%至21.2%。僅僅第三季度銷售費用率同比降3.65%至16.6%,就使三 項費用率降3.92%至21.11%,最終第三季度淨利潤率同比上升3.52%至5.87%。由於伊利淨利潤率較低,營業收入龐大,所以利潤率對費用率的 變化很敏感,而且銷售費用較為剛性,第三季度3.92%的降幅不可謂不大。而伊利的毛利率依然沒有改善,維持30%左右的水平。

很顯然,利潤的大幅增長主要依靠一次性收益以及費用率的大幅下降。

資產處置屬於一次性收益,不具可持續性。

而隨著銷售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奧運廣告費用攤銷完畢,銷售費用率逐步回歸至21%左右比較合理,但在擬增發募集70億元之前,特別是三季度,費用率大幅下降,不排除刻意調節的可能性。

在行業競爭沒有發生質的變化的情況下,費用率突變性的大幅下降帶來的高速增長難以保持,而且費用率繼續下降空間極為有限,未來兩年淨利率維持在3.5%-4%左右的可能性比較大,難以持續上升。

大力發展高毛利產品

近幾年為了提升整體盈利能力,伊利大力發展高毛利產品,金典有機奶、QQ星兒 童奶、舒化奶、嬰兒奶粉都獲得了不錯的增長,佔比也越來越高,產品高度同質化得到一定改善,舒緩了價格戰對公司利潤增長的壓力。但大部分液態乳產品和冷飲 仍陷於價格戰,原奶價格處於高位,包裝材料、運輸和人力成本高企,中期毛利率仍難以改善。

增發實施後,伊利業績將會被大幅攤薄,再加上仍未擺脫競爭激烈的產業環境,在毛利率持續改善之前,融資—ROE大幅下降—增長—ROE回升—再大量融資的非良性循環仍有可能延續,到目前為止,持續的融資使伊利能保持一定的增長,但未必能達到投資者的樂觀預期。

蒙牛乳業(02319.HK)是伊利最大的競爭對手,但現在兩大巨頭的競爭逐漸緩和。2010年蒙牛營收302億元,液態奶收入268億元,佔總收入的88%,遙遙領先於其他競爭對手。其他收入主要來自於冷飲產品,奶粉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伊利2010年營收296億元,其中液態奶收入209億元,冷飲品35億元,奶粉排行中國品牌第一,佔有率超過10%,是公司重要的利潤增長點。

蒙牛的毛利率比伊利低,是產品結構差異所致,它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於毛利率相對較低的液態奶,而伊利的產品中,高毛利的奶粉佔比較高。

兩者淨利率的差異主要來自於稅率和費用率,伊利的銷售費用率比蒙牛高出3%以上,蒙牛近三年銷售費用率為18%左右,保持平穩。伊利銷售費用率2008年以前約為21%,2008年贊助奧運費用大增隨後逐步回落,但2011年三季度突降至16.6%,似有人為調節因素。

伊利採取較為激進的擴張策略,同時因為三聚氰胺的影響,使負債率維持在60%-70%的高位,迫切需要融資,蒙牛則相對穩健。不過總體而言,兩者實力相當。

行業整合還需要時間

西方成熟市場很多產業有一個特點,都經歷了自由競爭逐漸向寡頭壟斷階段,這在消費行業尤為突出。如乳業巨頭達能在法國本土的佔有率近40%。

中國乳製品行業也正在經歷這一進程。伊利蒙牛雙寡頭主導乳業市場競爭的態勢已經十分穩固,一旦行業完成整合,雙寡頭都將能活得更加滋潤。近兩年中國乳業的整合已經展開,蒙牛併購了君樂寶,伊利併購了長富。但行業整合並非一朝一夕。

參考啤酒業的整合,以青島啤酒(600600.SH)為例,從表3中可以看出,從2003年開始行業整合五、六年後,青島啤酒的毛利率和ROE才開始進入明顯提升期。

2010年底國家頒佈乳業准入新規,提高行業准入門檻。全國共1031家乳製品企業和145家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申請重審,643家通過審核,雖然超過30%的企業被淘汰,但由於都是小型企業,所佔市場份額十分有限,未來乳業的整合之路依然很長。

行業競爭趨緩的態勢已經初露端倪。隨著行業整合的推進,中小乳企被大量淘汰,龍頭企業佔有率不斷上升,伊利也許會逐步出現內生性與外延擴展共生的良性增長。

屆時,伊利的毛利率持續攀升,淨資產收益率穩步上升,就是投資的好時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41

原《內蒙古商報》社長幕後炒作伊利案過程遭披露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9/2NNDE4XzM5Njc2NA.html

一個從事新聞工作幾十年的老報人,在花甲之年與曾經的「搶劫犯」一起鼓搗網絡舉報虛假信息,把伊利股份在「除權日」砸到了跌停板,也使自己受到法律制裁。

1月17日,原《內蒙古商報》社社長李某某因故意編造、傳播對證券交易有影響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市場,造成了嚴重後果,被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人民法院一審 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3萬元。

伊利股份「除權日」突遭網絡舉報襲擊

2011年6月10日,星期五,是伊利股份進行公積金轉增股份「10轉贈10股」的股權登記日。當日的上證 指數開盤2696.13點,收盤2705.14點,上漲0.07%,成交量是839.7億元;伊利股份的開盤價是35.69元,收盤價為36.17元,上 漲1.37元,成交量是1.996億元。當日伊利股份的市值為289.1億元,伊利股份的證券交易走勢無異常。

但是,投資者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就在他們為公積金轉增股份「10轉贈10股」偷著樂的時候,一份長達萬字的張三林舉報伊利高管的帖子上網,題目 為《內幕慘不忍睹:伊利被這樣掏空》。這份材料一開始便說:「我張三林鄭重申明,以下內容屬實,並為此承擔全部責任。」網帖還說,自2005年以來,伊利 高管層採取各種非法手段,把企業當金礦,瘋狂斂財……

2011年6月13日(星期一),正是伊利股份公積金轉增股份「10轉贈10股」的除權日。張三林網絡舉報帖在互聯網迅速散播,很快形成了網絡 輿論風暴。當日,上證指數開盤上漲0.18%,「伊利股份」開盤後低開至17.79元,瞬間沖高至漲停板19.90元,緊接著在張三林舉報帖的作用下,伊 利股份被不明真相的恐慌拋盤打壓在跌停板上(下跌9.98%)。6月14日,伊利股份發佈臨時停牌公告,避免了事態進一步擴大。

「老報人」與曾經的「搶劫犯」一起操作驚人網帖

伊利股份在發佈臨時停牌公告的同時,向呼和浩特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報了案。隨著警方對張三林網絡舉報案調查的步步深入,令人大吃一驚的是:案件的幕後推手居然是《內蒙古商報》社原社長李某某。

原《內蒙古商報》社社長李某某,1951年1月12日出生,從事新聞工作30餘年。與李某某同時被捕的有深圳市福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某某,深圳市三潤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周某和刑滿釋放人員姜某。「除了張三林在逃,涉案人員全部歸案。」警方有關辦案人員說。

據瞭解,張三林原系內蒙古自治區工會的退休人員,2004年,67歲的張三林因捲入伊利原董事長鄭俊懷挪用公款案被檢察機關調查。內蒙古自治區 人民檢察院有關負責人在談及該網絡舉報案時說,在虛假信息中提到伊利現任高管在2004年前有經濟問題,實際檢方在2004年底調查伊利原董事長鄭俊懷案 件時,就對現任高管都進行過調查,證明現任高管沒有經濟問題。

據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人民檢察院的公訴材料,2011年2月,張三林請求被告人李某某在《內蒙古商報》網站發一份匿名材料,內容是詆毀伊利集團公 司及其管理層的虛假信息。同年3月,李某某將張三林提供的一個U盤與材料郵寄給了被告人張某某,讓其發在《澳門商報》網站上,並要求散佈到互聯網上。李某 某以合作辦網站說服張某某幫忙,張三林也許諾事成之後給5萬元獎勵。同年5月,張某某又找到被告人周某,讓其在6月13日前發到互聯網上,張承諾事成之後 給周4.6萬元,並讓其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內蒙古商報》網站的合作事宜。同年6月8日至9日,被告人周某在某網站上分別註冊了 「tiie1e2011」和「大漠堂主」兩個號並用這兩個號將詆毀伊利集團公司及其管理層的虛假信息發到了網上。

匿名帖上網後沒有引起網民關注,卻被一個曾經的搶劫犯姜某嗅出了銅臭。姜某,男,1982年出生,四川省通江縣人。1999年因犯搶劫罪被重慶 市九龍坡區法院判處有期徒刑7年,2005年刑滿釋放後註冊了一個「網絡維權」網名,穿著「馬甲」在互聯網上四處煽風點火。姜某看到詆毀伊利的匿名帖子 後,便與被告人周某聯繫:給3000元宣傳費,就可以幫助炒作。周某通過網上交易和QQ將3000元及其虛假信息發給姜某。姜某便以「搶劫犯」的膽識,對 匿名帖子進行了修改。他不僅把標題修改為《內幕慘不忍睹:伊利被這樣掏空》,把 匿名舉報改為「張三林」實名舉報,還以「張三林」名義撰寫了「我張三林鄭重申明……」的引語。

與刑滿釋放人員沆瀣一氣終食惡果

被告人李某某作為《內蒙古商報》的創辦者,在內蒙古新聞發展史上也算有貢獻,卻在花甲之年丟掉新聞正道,與刑滿釋放人員沆瀣一氣,終致退休之年摔了跤。

一審法院認為,被告人李某某、姜某、周某、張某某故意編造並傳播影響證券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後果,其行為均構成編造並傳播證券交易虛假信息罪。公訴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罪名成立。

一審法院同時認為,四名被告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悔罪表現,可以從輕處罰並適用緩刑。一審法院根據被告人犯非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及危害程度,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八十一條第一款、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六十八條第一款、第七十二條的規定,認定被告人李某某犯編造並傳播證券交易虛假信 息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被告人姜某犯編造並傳播證券交易虛假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一年六 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被告人周迅、張海軍犯編造並傳播證券交易虛假信息罪,也分別被判處緩刑和數額不等的罰金。

1月17日下午3時許,一審法院宣判後,李某某等四名被告人當庭表示服從法院判決不再上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87

雨潤也許會是另一個伊利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x79.html

本文純屬探討,並非投資建議,據此投資者後果自負。港股波動劇烈,風險遠高於A股。雨潤屬於問題企業,為了彌補之前激進的財務政策所帶來的後果,中報可能會比較難看,未來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請謹慎投資。

 

 

梁軍儒:雨潤:未來幾年也許是另一個伊利,0.3PS,0.6PB。(絕非投資建議,問題公司,可能還會繼續大幅深跌)。8月2日15:40 來自新浪微博

梁軍儒:第一次投資港股,兩天時間雨潤帶來30%多的利潤,感受到港股的恐怖,隨時準備好迎接雨潤跌至3元,最重要的是做好倉位配置。8月3日15:41 來自新浪微博 

 

梁軍儒:回覆@fsjx_hjh:如果覺得已經大幅低估,4.6還是6元買差別不是太大。買入時機主要依靠觀察基本面的發展趨勢,有時還靠感覺。中短期的股價永遠無法預測,未來會不會跌破4.6不好說,我也不會在意,依照原則做好能做的就行了。(8月3日 22:15)

fsjx_hjh:能堅持到這個位置再買靠的是什麼? (8月3日20:57)

古海漁夫:回覆@綿中禪:KERRY(嘉裡)是行家,正常情況下他的判斷準確度比那些機構都要高.也更專業.(8月3日 18:52)

梁軍儒:回覆@不懂不做:某種程度上是的,更關注業績,更關注穩定增長。但其他部分妖氣太重了,可能跟港股廣泛的做空有關,也跟港股資金的高度國際化、多樣化有關。也可能跟港股的監管有關,港股那麼多的老千股,但這麼多年仍能橫行。(8月3日 16:48)

岑上林:呵呵,近來看港股,有些股票都跌到面值的1%了,仙股遍地可尋,港股非散戶集散地(8月3日 16:48)

土柴火:回覆@梁軍儒:但您知道寶迪嗎?以及寶迪與雨潤之間的關係?現在感覺寶迪擴張比雨潤還快,企業管理層在快速消費品行業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這也是我沒買雨潤的另一個原因。(8月3日 16:44)

不懂不做:回覆@梁軍儒:從結構性估值來看,還是感覺港股更注重價值投資(8月3日 16:34)

梁軍儒:回覆@綿中禪:機構可能長線,也可能短期投機,再者不是它一家說了算。(8月3日 16:13)

梁軍儒:回覆@梁軍儒:大幅低估就買入,買入後就算跌到3元也不用後悔,看遠一點。(8月3日 16:11)

梁軍儒:回覆@土柴火:最低點是不可能判斷清楚的,戰略上有結論就行。肉製品市場雙匯雨潤雙寡頭壟斷,未來市場整合空間巨大,現在0.3PS未來會更低,經過調整後這種龍頭企業市值60多億人民幣肯定低估,看看銷售額相差不大的雙匯370多億市值,一目瞭然。(8月3日 16:09)

綿中禪:回覆@梁軍儒:據講雨潤是因為KERRY(嘉裡)入股,一年低位又在4.56,相信嘉裡不會沒把握的。。。放心(8月3日 16:08)

土柴火:當時也想買雨潤的,就是判斷不清沒敢出手! (8月3日 16:03)

梁軍儒:回覆@綿中禪:港股一切皆有可能,看後面還有沒有大的負面消息。(8月3日 16:02)

明彬_BillMing :回覆@梁軍儒:港股的渦輪更是財富絞殺機器,務必遠離。正股當耐心等待時機,要有小李飛刀的耐心,例不虛發。在沒有漲跌幅限制的市場,適當分散是必須的防護措施。港股市場面對的都是武裝到牙齒的槓桿機器,小米加步槍的A股投資者需要適應這個市場。(8月3日 16:01)

綿中禪:跌至3元不可能的 (8月3日15:56)

梁軍儒:回覆@明彬_BillMing:是啊,港股可能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市場(8月3日 15:52)

梁軍儒:回覆@豆豆和毛頭:港股以大為美,投資龍頭企業沒錯,小股票最好別碰,另外千萬不能以A股的標準估值,做好功課再投,否則死得會很慘。(8月3日 15:50)

明彬_BillMing微博达人:投資港股十幾年,有兩種感覺:1.港股就是過山車,短期波動巨大;2.港股是水深不見底,一旦公司被市場拋棄,不但跌起來沒有盡頭,而且常常沒有成交,買賣雙方都不冒泡,成為死水一潭。未來A股很可能朝這個方向演變......(8月3日 15: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06

伊利>張裕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6iuw.html


先說明幾點吧。

(1)當我寫下標題時,想起有一次和兩位朋友吃飯聊起乳製品企業,一位問「中國的牛奶,你敢喝麼?」另一位則說「像蒙牛這樣無良的企業,我永遠不會投」。可見厭惡它們的人之多。

(2)我對這兩家公司知之甚少。伊利讀過一、兩年的財報,不怎樣,信息語焉不詳。張裕更是完全不瞭解。僅知的是伊利未來投入主要集中於上游奶源,張裕最近經歷了「農殘」風波。

(3)這篇博文寫出來是供方家取笑的。為了更快地獲得更多知識,被人訓斥幾句,值得。

(4)我持有少量的伊利,成本21塊。還在等著它大幅下跌再補倉。

 

南方老家有個親戚,在當地做著各種各樣的小生意。錢雖掙得不是很多,但日子過得挺寬裕。他有一項不甚光彩的生意。兩禮拜一次,他都會用他的小卡車去鎮裡的幾家工廠買加工後殘餘的鐵屑。然後販賣到廢鐵收購站,每次能掙三百多塊。他告訴我,他收購的價和賣出的價一樣。我很詫異,那錢從哪裡掙呢?他見不得我的無知,告訴我會往鐵屑裡加點東西。加什麼記不清了,好像不是加兩桶水,就是一些細沙子、垃圾什麼的。收購站的人不管麼?他回答說只要不太過分,收購站的人一般是睜隻眼閉隻眼的。老是做這小生意,大家都是熟臉,也不好意思怎麼樣。平時遞支煙或給包香煙什麼的,逢年過節稍微買點東西。也就這樣了。

這怎麼可以?但這就是現實,擺在眼前的現實。忽然很同情安東尼·波頓,古板的英國人哪見過這個啊?恐怕是做夢也夢不到這個。所以他執掌的中國基金屢屢碰上地雷。

三聚氰胺事件出來後,腦子裡的這個小見聞就冒了出來。大概是往原奶裡加了太多的水,導致蛋白質之類的含量太低。往裡加點三聚氰胺,就可以騙過該死的檢測儀器了。只是誰也沒想到後來搞出那麼大的事。我沒有找過這方面的資料來讀,就這樣類比著來了。不知道對不對?

後來的一系列牛奶事件,蒙牛黃曲黴事件、代工廠髒亂事件、員工篡改生產日期事件,在俺看來,都是管理問題。管理的問題應該用管理的方法解決,而不是用產權的方式解決。用產權方式解決管理問題是ZF的思維。曾經和一位省級國資企業的辦公室主任聊天,他說遇到退休職工去鬧事,政府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誰家的孩子誰領回去」。他經常幹領孩子的事。但許多時候用產權來解決管理問題代價未免過大。一篇標題很炫的《光明乳業一年被抽查4553次 老總:這麼抽會死人》文章提到,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恆認為,自建奶源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企業「做做樣子,給媒體、給社會一個交代」,因為自有奶源成本太高,「企業根本投不起」。

牛奶行業的寡頭伊利蒙牛是投得起的。有分析認為,伊利未來幾年奶源投入將高達60億,蒙牛12年將自建牧場12座,奶牛存欄11萬頭。這些投入會給投資者帶來正回報麼?我持懷疑態度。有人說農業養殖風險高,投資回報週期長。我的疑問在於,以產權關係來代替管理問題,將業務向上游延伸,會不會帶來更大的管理問題?而且,俺對大額的資本性支出同樣持懷疑態度。

即便如此,伊利、蒙牛的確定性比最近也經歷了食品安全事件的葡萄酒龍頭張裕高得多。乳製品行業已經形成雙寡頭壟斷的格局,葡萄酒行業相對分散。競爭對手撼動張裕的地位比伊利蒙牛相對容易得多。此外,伊利蒙牛們還受到額外的兩重保護。

一是農業政策的保護。外國廠商在中國做液態奶,奶源是個大問題。從這個角度說,伊利們在上游的投入有可取之處。外國廠商連投入的機會都沒有。這方面的政策俺沒什麼見識,只是直觀上覺得蒙牛它們(也包括雙匯)的發展壯大與中國的農業政策密不可分。

二是運輸成本的保護。《巴菲特的護城河》中提到採石企業由於運輸成本的原因對距離近的企業擁有區域壟斷定價權。伊利是賣水(奶)的,國外進口的產品運輸成本低不了。中國乳製品是否會因此免受或少受國外產品的競爭?海外的天然氣先搞成液化的LNG,船運到沿海地區,然後再汽化,在經濟上是可行的。還原奶會像LNG一樣大行其道麼?似乎不會。

張裕不會受到上述兩重保護。農業政策距離有點遠,葡萄酒單位重量的價值大,運輸費用不會起多大保護作用。

我的結論是伊利優於張裕。順便看了一眼昨天的股價:TTM的PE伊利18.5x、張裕A19.8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79

伊利的盛世危言 捨得

http://xueqiu.com/1240915616/24922666
最近讀了幾篇伊利的研究報告,觀點基本都差不多:乳業龍頭,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高,拉大與蒙牛的距離,向單寡頭挺進。。。,那麼果真如此嗎?

    說到伊利的競爭優勢,不外乎是品牌,渠道,人才和資金幾個方面,我們一一來看:

     一.品牌:伊利是乳品行業知名度最高的品牌,在《BrandZTM2013年最具價值中國品牌50強》中,伊利以27.22億美元的品牌價值高居乳品行業首位。我不知道這個品牌價值是怎麼估算的,我知道品牌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消費者願意為商品付出的高於商品本身實際價值的額外價值,也即品牌溢價,茅台,東阿阿膠就是溢價明顯的品牌;2.成為品類代名詞,簡化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比如可口可樂,想喝可樂,第一個就想到可口可樂。伊利品牌有這兩方面的功能嗎?1.溢價顯然是不太可能的;2.品類代言,伊利也尷尬,因為伊利並不是單一的產品品牌,而是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的混合物,伊利是代表乳製品,問題是沒人會想,我想要吃(喝)乳製品,乳製品已經被分化了,我們會想要喝有機奶,好吧,給你一罐特侖蘇,兒童奶,來一罐旺旺,嬰兒奶粉,有美贊臣。。。伊利包含的產品太廣了,什麼都是,就什麼都不是。

     二.渠道:確實,遍佈全國的銷售網絡是伊利的優勢之一,國內也就蒙牛能與之媲美。不過以下兩點的存在讓渠道的實際價值要打個問號:1.電商的大發展讓傳統渠道的價值下降,即使現在還無法與傳統渠道分庭抗禮,但趨勢所向,長遠不可小覷;2.在擁有如此龐大銷售網絡的情況下,伊利的產品在細分市場上仍很少有成為領導品牌的(後文會談到),不知這是說明伊利的產品品牌太弱呢,還是渠道優勢的實際價值並不如想像的那麼明顯?

     三.人才和資金:從絕對量上看,作為國內銷售規模最大的乳品企業,伊利的人才和資金自然是佔優的。問題是競爭主要是發生在具體產品品牌之間的,而不是整體企業之間的。否則作為全球銷售額最高的汽車企業——通用汽車應該天下無敵才對,斷不至走到破產的一步。伊利的規模來自於業界最全的產品線(很多研究報告把這也作為伊利的優勢之一,這實在是一個謬論,試問,伊利會因為它同時能生產冷飲而增加奶粉或牛奶的競爭力嗎?至少消費者不會這麼認為)。打個比方,伊利就像一個有很多孩子(眾多產品)的富家翁,因為孩子太多了,給予每個孩子的關注(人才,管理層精力)以及培養孩子的資金自然就分散了。而貝因美這種企業,就像是只有一個孩子的小康之家,全家的希望都在那一根獨苗苗上,你說哪個孩子機會會更好?這也就難怪去年貝因美嬰幼兒奶粉超越伊利了,更可怕的是,這種超越以後也許會發生在越來越多的細分市場上。

    以上都是理論分析,下面來看一下伊利各產品在細分市場的具體表現(因資料有限,分析不到位的,請諒解)

常溫奶(2012年總銷售額約300億):
    高端有機奶:領先品牌為特侖蘇,2012年銷售額60億,而伊利的金典僅24億,作為跟風產品,在找到特侖蘇的差異對立面前,金典都不會有什麼機會。

    乳糖水解奶:領先品牌為伊利舒化奶,可惜2012年銷售額只有17億,只佔伊利整體420億銷售額的4%

   含乳飲料:領先品牌為蒙牛酸酸乳,2012年銷售額為60億,伊利優酸乳對應銷售額為50億,差距倒不算大。

   果汁牛奶:領先品牌為營養快線,銷售額超150億,伊利的果汁優酸乳為20億。

   兒童牛奶:領先品牌為旺仔牛奶,2012年銷售額為15.29億美元(合93.6億人民幣),伊利QQ星銷售額為50億。

   其他:普通純奶約120億(毛利較低),穀粒多,味可滋等合計約20億,未有具體細分數據。

酸奶領域(2012年總銷售額約20億):
   領先品牌為光明,對應銷售額為36億。

奶粉領域(2012年總銷售額約45億):
   嬰幼兒奶粉:伊利2012年銷售額約為20億(其中金冠領10億,普通10億),而貝因美為49.7億。市場佔有率更高的是美贊臣,多美滋,惠氏,雅培等國外品牌。伊利堪堪能排到第六。
   中老年奶粉:伊利銷售額約為20億,缺競爭對手數據。

冷飲領域(2012年總銷售額約43億):
    國內第一,但是過去5年的複合增長率僅為5%

飼料業務(2012年總銷售額約7億)

    以上可見,伊利除佔整體銷售額僅4%的舒化奶及最近5年複合增長率僅5%的冷飲業務外,其他細分產品無一是第一品牌。依靠一堆二流業務在數量上的堆砌能成就一家一流企業嗎?如果可以的話,國足該早拿大力神杯拿到手軟了吧?商業競爭更多是產品品牌之間的單練,而不是企業集團之間的群毆。

伊利該怎麼辦?

    一.重新規劃品牌戰略:1.不要再在企業品牌上浪費錢,從來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建立起強勢的企業品牌,也從來沒有一家企業能依靠企業品牌而成為強大的企業,伊利也不會例外。2.放棄副牌策略,副牌的重點還在於主品牌,本質上是一種品牌延伸,不利於子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定位。可口可樂的產品不會叫可口(可樂)雪碧,可口(可樂)美汁源,寶潔的產品也不會叫寶潔海飛絲,寶潔佳潔士,同樣伊利的產品也不該再叫伊利金典,伊利QQ星。

     二.精簡產品線,聚焦打造強勢品牌:就像傑克•韋爾奇對GE做的那樣,「數一數二」戰略同樣適用於伊利,像酸奶有暢輕,每益添,帕瑞提,大果粒,QQ星兒童酸奶,紅棗六個品牌,每個還有多種口味,可整體的銷售額才20億,這種業務即使不砍掉,也應該大幅精簡。樹木需要修剪才能更好地成長,企業也一樣。伊利應該集中在自己有優勢的生產上,把品牌打造成品類代名詞。比如舒化奶,QQ星,優酸乳,穀粒多。金典在找到與特侖蘇的差異點前,不要再投資源。舒化奶該做的是教育消費者乳糖水解的好處,做大乳糖水解奶這個品類,而不是去宣傳什麼CPP,乳鐵蛋白。穀粒多光靠「開啟一天好狀態」的口號是不行的,還得多想想消費者早餐為啥要喝穀粒多,給消費者足夠強大的理由,否則就浪費了彭於晏的燦爛笑臉了。

     三.分化新品類,開創新品牌:具體方法有二:1.重視研發,加強新品開發,多多開發出舒化奶這種原創產品;2.監視競爭對手,及時跟進競爭對手的新產品,利用自己的渠道及資金優勢,搶在競爭對手產品前進入消費者心智。比如莫斯利安開創的常溫酸奶品類,今年莫斯利安上半年的銷售額就做到了15億,長期市場已看到150億,150億是什麼概念?相當於再造一個光明,或者伊利整體液態奶的一半,如果伊利能搶先封殺的話。。。

     最後要說的是,競爭優勢是一個相對概念,伊利的幸運在於有蒙牛,光明這樣的同行:蒙牛沉迷於收購雅士利,難道雅士利能提升蒙牛產品的競爭力,抑或蒙牛能讓雅士利奶粉鹹魚翻身?光明把戰略目標從「聚焦新鮮」轉型成「聚焦乳業,發展新鮮,突破常溫」,好吧,你還有什麼不想做的嗎?伊利現在形勢似乎還不錯,也是有賴於此。但是,要想做一個合格的老大,伊利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