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陳一舟稱微信是最大對手,他找對對手了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441.html

昨日(5月14日),人人公司公佈了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本季度的淨虧損依然高達310萬美元,不過好消息是相對去年同期的1360萬美元淨虧損,這已經算是不錯的業績了。

「我們認為微信是人人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在出席第一季度財報分析師會時,人人公司董事長兼CEO陳一舟拋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在陳看來,人人的最大競爭對手一直在變化幾年前是開心網,一年半以前是微博,過去一年半時間裡主要是微信。

微信真正是人人網的最大對手嗎?旁觀者不得而知,不過微信確實是讓陳一舟如臨大敵。2012年3月,人人網發佈了幾乎是微信的克隆版應用「私信」,並強制用戶安裝該軟件。然而在用戶的怨聲載道中,私信於今年初宣佈停止服務,持續時間前後不到一年。

不過「私信」的匆匆夭折並不妨礙陳一舟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暢想,昨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候,陳一舟公開表示,人人今年的主要任務是回歸社交本質,其中最核心的點在社交通信方面,這將在人人的移動客戶端集中體現。然而人人網真能做出和微信分庭抗禮的移動產品嗎?我們拭目以待。

以下為陳一舟在財報分析師會上的觀點摘錄:

我們以前談過這個領域的競爭局面,我們認為微信是人人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當然主要的競爭對手每年都在發生變化,幾年前是開心網,一年半以前是微博,過去一年半時間裡主要是微信,微信背後是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騰訊,騰訊在即時通信方面非常有經驗,微信與騰訊過去十年來的核心業務密切相關,所以他們非常有優勢。往好的一面看,微信大概是最後和最強大的對手,我們如果過了微信這一關,估計前途就會一片光明。

(i黑馬註:陳一舟去年在接受創業家雜誌專訪時,曾就移動互聯網的圈地戰略進行過個人的闡述:

去年我們剛上市的時候,有一個季度稍賺了點錢。這好日子也沒過幾天,等到二季度,智能手機又火。我說完了,又要開始折騰了,又到圈地的時候了。移動互聯網的圈地,這個過程其實特別折騰也特別累,你的馬能跑多快你就能圈多大的地。可是圈到的地是鹽鹼地,很可能要付出幾倍的努力才能得到原來一樣的收成。不僅如此,很多小公司不像巨頭們有那麼大的現金流,經不起折騰。人人還沒享受到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紅利,微博又來了;微博才火了沒有幾天,微信又起來了。)

微信一推出朋友圈功能我們就注意到了,也一直在觀察朋友圈的表現,在圖片分享領域我們奪取了很多市場份額,特別是在白領用戶階層。人人網這樣的社交網絡和即時通訊以及類似Twitter的社交服務有很大的區別,就權限和分享開放程度來看,社交網絡服務位於類Twitter服務和即時通訊服務之間,類Twitter的平台完全開放,類似微信和Line這樣的即時通訊服務比較私密,社交網絡基本算是兩者的結合,在PC時代非常有優勢,人們想找地方去旅遊,對分享圖片需求很大。

而在移動端,通訊在智能手機沒出現的時候就是功能手機的主要應用,人們用手機主要就是打電話、發短信,智能手機時代依然如此,所以移動端現在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社交通訊」(social messaging)方面,我覺得機會在招手,我們需要進一步進行產品創新,將社交網絡產品移動化,如果有進展我們會公佈。

(i黑馬註:陳一舟在接受創業家專訪時,曾介紹人人網的移動互聯網方面的重點在應用層:

移動互聯網公司多數壽命都不長,早期可以快速佔據一個位置。短平快的東西可以很快速地衝起來,但是現在大家都會,長期效果沒有。計算機互聯網裡,最難的產品是操作系統。 歷史上來說,最賺錢的公司都是操作系統公司,比如說微軟,蘋果,以及谷歌。從PC的歷史經驗看,要在移動互聯網有所建樹,一定要離操作系統更近,這樣才能掌握入口。這裡最典型的是小米,小米相當於給安卓OS包了一個皮,這個皮是最成功的一個。雷軍有技術優勢,這個仗不是一般人能打過的。甚至強過其他一些相對傳統硬件公司,小米的融資能力、宣傳能力和互聯網理解都強很多。

我們在移動互聯網就更多專注在應用層。往上跑,研發做產品。雖然這條路很難,有很多企業也在做,不過人人網就像一個大飛船,大家都圍繞著這個飛船,補一補窟窿,讓飛船更快些。事實上,在一個大的平台上做升級還是比較划算的,很多小公司還停留在怎麼找到更多用戶的問題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49

被郭董開除、受雷軍指點 謝冠宏創七百天傳奇 他找最強對手 做出「最神」耳機

2014-12-22  TWM

 

一家成立不滿兩年的公司,一個售價僅四十九元人民幣的耳機,卻在中國打敗Beats等國際大廠,成了最熱門的聽歌神器,這是加一聯創的故事,也是前鴻海最年輕事業群總經理謝冠宏的奇幻創業之旅。

撰文‧何佩珊

他曾是鴻海最年輕的事業群級總經理,蘋果iPod、亞馬遜電子書Kindle的代工都出自他的團隊;他也曾經收到雷軍邀請,差點成為小米科技的第九位合夥人。謝冠宏是台灣科技界一號人物,而他最新的身分是:「中國Beats」加一聯創(1 more)創辦人暨總裁。

一場請假烏龍丟了工作

即使離開鴻海已經有兩年餘,說起那段在鴻海的日子,謝冠宏的臉上滿是驕傲。原本他在鴻海做的是顯示器產品,因為看好iPod發展潛力,主動向郭台銘請纓轉調。憑著一股憨膽,他爭取到與時任蘋果iPod部門資深副總裁Tony Fadell的面談機會,「我在蘋果公司門口等了十幾天,才求到十五分鐘見面機會,後來兩人一聊就是兩個多小時。」用毅力、耐力換來一次機會,他卻向蘋果提交了一份十頁報告,洋洋灑灑都是iPod的問題。

「每個人都跟我說:『你完了。』」但神奇的事卻發生,「Tony Fadell居然給了我們一個A+。」因為這場關鍵會面,開啟了鴻海打入蘋果供應鏈的契機,也讓謝冠宏成了鴻海的傳奇人物。

謝冠宏過去在鴻海,負責的客戶不是蘋果、就是亞馬遜。他敢言、有創意,據傳郭台銘還特別創立一個新事業部,叫作「天馬行步事業部」,就為了讓謝冠宏大肆揮灑。

然而,前程似錦的他,卻因為一場請假烏龍遭到郭台銘開除,頓時從天堂跌到地獄。

二○一二年底,年屆五十歲的謝冠宏,為了安排女兒的就學住宿問題,準備請假赴日,怎知祕書填錯假單日期,人才剛上飛機,卻接到郭台銘要他回公司開會的電話,告誡他:「如果不回去開會,就開除!」然而當時飛機艙門已經關閉,謝冠宏怎麼也下不了飛機。鴻海軍令如山,謝冠宏就這樣在電話中丟了工作。

「那時不知道怎麼辦,是很大的衝擊。」落寞,全寫在謝冠宏的臉上。「在富士康拚了十年,只請過兩次假,沒想到這樣就被Fire。」人生轉折,來得突然。過去在鴻海時,謝冠宏每天就像個陀螺不停地轉,「就算好不容易回台灣幾天,也整天都在開會,有回台灣就好像沒回台灣一樣。」然而失去工作,他也像失去了人生重心。期間,曾有代工廠上門要給他工作機會,謝冠宏也婉拒,因為他不願和老東家打對台。

直到遇見了雷軍,他才像是千里馬遇上伯樂,又重拾人生方向。

挑戰人民幣49元耳機

其實,謝冠宏與雷軍早在鴻海時期就認識,當謝冠宏去職的消息傳出後,兩人相約在一場雷軍投資的網路公司YY上市說明會上碰面。雷軍有意邀請他成為小米第九位合夥人,但謝冠宏卻覺得自己還不夠格。

邀約不成,雷軍還是鼓勵謝冠宏去創業,而這些話,謝冠宏也一直放在心上,反覆思考了快兩個月,終於下定決心選擇耳機創業,而給他這個點子的人,正是雷軍。

雷軍認為,耳機是手機很重要的配件,市面上卻一直沒有理想的產品,是很大的市場空缺,特別是國際耳機品牌價位偏高,又不見華人品牌,絕對是新創公司切入的好機會。

要做耳機本身已經有難度,但更難的是,雷軍認為要做,就要做四十九元人民幣的耳機。

「一個以前都做這麼牛的產品團隊,竟然要去做四十九元(人民幣)的耳機。」連小米聯合創始人王川都覺得不可思議。當時,謝冠宏的心情很複雜,他離開鴻海後,陸續有些團隊成員也跟著離開,寧願好幾個月不領薪水,就是要跟他闖一番事業,「回來都不敢跟團隊講,其實我們要做的是四十九元的耳機。」加一聯創副總裁于世璿不諱言,「一開始別人也不相信我們要做耳機,去找零組件廠時,他第一句就問你是誰啊?一個月要多少量?」「那時候我們不太懂,告訴對方差不多要五萬條,卻被對方嫌(規模)太小,叫我去找別人,臨走前還不忘補一句:『你才剛開始做,怎麼可能做到五萬?』」曾幾何時,他們在鴻海集團做生意是呼風喚雨,如今卻得看供應商臉色說話,轉折之大,于世璿點滴在心頭。

但謝冠宏堅信,「做耳機,是有難度的,沒有外界想的那麼簡單。」謝冠宏說,不只技術專業,品味、外觀、音質等,都是眉角,「只要做得好,利潤肯定不會差。」市場方向有了,但明擺在眼前的挑戰是,誰願意跟一個辦公室約莫五坪大小、資本額才一百萬元人民幣的三人新創團隊合作?

聯創模式打動供應商

打破傳統供應鏈運作,提出互惠共享的「聯創模式」是其中關鍵。

對比傳統供應鏈模式,每每都是終端通路反映銷售情形給品牌廠、品牌廠傳給代工廠、代工廠再報給供應商,疊床架屋的供應鏈系統,等到源頭發現終端銷售不佳時,已經三、四個月過去,滿手都是庫存。「但聯創模式,是讓大家站在同一條線上,距離消費者都是最短距離。大家目標一致、共同努力,而風險利潤也共同承擔。」他拿出手機,直接秀出微信,畫面上就是聯創的供應商、通路商等夥伴的群組,他們即時回報用戶評價、檢討不良率等等,「如果有負評,我們一個小時就可以解決。」把獲利攤在陽光下,品牌廠和供應商不用再為誰賺多、賺少浪費時間爭執、拉鋸,他們只討論怎麼把產品做得更好。

前富士康行政總裁程天縱指出,這樣的模式,信任是最重要的。謝冠宏話也說得直接,「如果沒有互信,這個模式(聯創模式)就是個屁;但有互信以後,這個模式就是神器。」新商業模式讓加一聯創成功打動供應商,無悔地配合他們改規格、調材料,像是耳機繞線的橡膠,模具就改了五十次,因為謝冠宏的信念是:「即使只賣四十九元,還是要想辦法超越客戶期待。」以耳機的材質為例,「我不噴漆、不電鍍,絕不用含重金屬的東西。」謝冠宏還特別在耳塞的部分選用奶嘴材質,並找SGS做檢驗,就為了確保加一聯創做出的耳機,是安全、無毒、又好用。

為了解客戶意見,謝冠宏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就上網看客戶評價,「我們公司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很簡單,就是終端用戶的好評和推薦。」不同於多數公司各部門有各自的KPI,加一聯創各個部門的KPI都一樣,就是消費者滿意度。而這套管理模式是雷軍打造的小米傳奇教給他的。

高規低價抓住消費者

加一聯創在雷軍背書,以及小米手機的合作下,成功打出小米活塞耳機的名號。由於高規低價,小米活塞耳機開賣不久,銷量就衝到四十萬條,頓時成為中國最熱門的聽歌神器。

攻下第一個灘頭堡後,謝冠宏腳步未曾停歇,「我要產品改版再升級,讓客人覺得超值再超值,以後要買耳機就是1 more,沒有懸念!」小米活塞耳機的成功,在程天縱看來,「加一聯創本來就是很有經驗的團隊,前面有什麼坑他們都知道,謝冠宏一直都是做事很拚,又有創意的人,也難怪小米活塞耳機,他敢大膽採用新材料、新商業模式,都是成功要素。」加一聯創去年六月開賣首款耳機,只花半年時間就達到銷售百萬組的里程碑,今年衝刺的速度更快,謝冠宏說,「銷量已經將近一千萬組。」這家只有六十人團隊的小公司,估計今年獲利可以突破人民幣一億元,同時經過新一輪募資,引進紀源資本、IDG等夥伴,加一聯創的市場估值已經達到一.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六億元)。

于世璿說:「第一年我們全力支持小米;第二年我們放大產能,接下來則是要跨出海外,耕耘自己的1 more品牌。」走出小米的舒適圈,加一聯創要往全球市場闖,謝冠宏相信:「華人也可以做很好的耳機,而且不要那麼貴,我要用Beats最強的地方打敗它,把耳機做到世界第一。」

謝冠宏

出生:1962年

現職:加一聯創創辦人暨總裁經歷:鴻海事業群級總經理、

美格科技共同創辦人

學歷: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

加一聯創

成立時間:2013年

負責人:謝冠宏

主要業務:耳機

市場估值:1.5億美元

主要股東:小米、順為、紀源資本、IDG 出貨量:累計將近一千萬組

員工數:60人

謝冠宏用售價人民幣49元的耳機,打造聽歌神器Beats、加一聯創比一比公司加一聯創 Beats 主要合作夥伴小米蘋果市場表現一年半累積出貨量近千萬組美國高階(100美元以上)耳機市場近六成市占率市場表現約新台幣245元~595元約新台幣3000元~16000元特色高規低價潮流、時尚、串流音樂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98

獨家專訪》他找來關鍵第二人取代港資TVBS董座張孝威 340天完全執政內幕

2016-01-25  TCW

台灣第一大有線電視新聞台,股東結構劇變!

總座去職、前員工臉書上開炮,這場回購大戰始末,首度公開。

台灣第一大有線電視新聞台TVBS,在總統大選的前十二天,股東結構跟著變天!

一月四日,香港TVB公告以新台幣四十三億四千三百萬元出售四七%台灣聯意製作公司(即TVBS母公司)股權予利茂、德恩、連信三家投資公司。

在三百四十天之前,這三家公司才以四十六億九千五百萬元吃下TVBS五三%股權,這三家投資公司背後法人代表與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關係密切,因此外界認為王雪紅全面掌控TVBS。

事實上,王雪紅與香港TVB第二次股權交易的四七%股權中,有三五%股權已經轉由另一神秘人物吃下。

此人,是中央貿易開發公司董事長丁廣鋐,他的父親是有「越南王」封號的丁善理,他的表舅就是張孝威。在張孝威的運作下,對投資媒體極有興趣的丁廣鋐砸下超過三十二億元取得TVBS三五%股權,成為策略投資人,也協助張孝威從香港TVB手中,拿下台灣TVBS的「完全執政權」。

原本從台灣大哥大總經理退休的張孝威,三年前在王雪紅力邀下,出任TVBS董座。自稱前半年在當「觀察員」的張孝威,隨後推動TVBS新聞部的改變,把主播制改為大編輯台制度,引發T台新聞部員工反彈與離職,更有前員工在臉書上炮轟張孝威的做法。

張孝威接受《商業周刊》專訪,首度告白T台內部風暴始末,他坦言要改變TVBS的企業文化、推動新的數位投資,最大問題就是香港掌控TVBS百分百股權,為了終結他眼中的「買辦式管理」,買下股權、前總經理楊鳴的去職,成了必然走的路。以下為專訪紀要。

談內鬥》揭新聞部人事角力問:當初王雪紅從來沒有公開講過,她為什麼要買TVBS,她當初找你時,有沒有跟你說過她買媒體的目的是什麼?

答:她就是要有一個扮演「社會公器」角色的媒體。基本上她就是要一個乾淨的媒體。

問:「乾淨」的定義是什麼?

答:公正啊、言所當言啊,有深度啊,獨立啊。

問:過去很多所謂老T台的員工,覺得你把手伸進新聞部干預這件事情,跟你講的「社會公器」怎麼去平衡?

答:所謂我手伸進去,只有一個人會去用這個名詞。從來沒有電視台會說董事長把手伸進新聞部的,你看看別的電視台,人家董事長管不管新聞部?管得一塌糊塗,比我管得非常非常多!包括連政治立場都要管,我有沒有管?我沒有管任何一個議題!我管的是新聞部的組織及策略,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不然收視率怎麼上來?

問:那為什麼TVBS要找羅智強來當《二一○○全民開講》的主持人?

答:《二一○○》當時沒有主持人已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外面物色,找羅智強來主持《二一○○》是我的主意,很多人覺得這是政府高層的安排,沒有這回事。羅智強呢,我那時候在電視上看到他,覺得他年輕,有一點口才,他其實滿熟悉政府運作,就想說他會不會是一個可以擔當這一個任務的人,我也找他談了好多次。但是最後,雖然他自己也很努力,可是他後來體認到說其實他不適應。當初新聞部有些人覺得是不是我在迎合上面?事實上這證明,這是我們獨立的一個選擇嘛,就是說這個實驗沒有成功。

問:你說「把手伸進新聞部只有一個人會講這種話」,那一個人是誰?

答:因為他(編按:指前TVBS總經理楊鳴)覺得新聞部是他的地盤。我們新聞部是總經理直接督導,別人不可以碰。

他跟我講說你新聞部有什麼事,你不要直接表達,你跟我講我會讓它發生,什麼叫作把手伸進新聞部呢?新聞部只有你一個會管嗎?到後來,二○一三年時,我們收視率往下掉啊,五月、六月的時候,我們是排到第二名,我們從第一名掉到第二名,本來就是很微幅領先第一名,後來變成第二名了,我覺得這不行啊。

我來了三年,尤其是第一年,對我來講,我是比較需要了解這個公司的,但是整整三年,我們總經理從來沒有進過我辦公室一次跟我好好談,其實應該是每次講半個鐘頭、一個鐘頭的時間,跟我好好談一談,他覺得這一陣子公司情況,他覺得公司有什麼事情該做?或者怎麼樣,沒有一次。

談股權》終結買辦式經營

問:你接TVBS三年來,過去一年的動作最大,你安排兩次股份買回的計畫,同時楊鳴離開,這件事情是有關聯性的嗎?

答:當然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看TVBS的歷史,一九九三年成立,到二○○三年邱復生退出,這是第一階段。這階段由邱復生主導經營,也是TVBS較輝煌的一段。第二階段就是二○○三年開始一直到大概我來做董事長,也就是二○一二年初。這個第二階段的時期,我稱之為「買辦式」的管理。

香港人接手後就找head hunter(獵人頭公司),就找到楊鳴來,因為他們唯一關心的就是香港母公司的利益,公司本身的發展不重要,所以你要他多投資,是很難的事情。假如不是我來做董事長,我們怎麼可能說是我們是所有電視台裡面,頭一家全面HD的?HD加數位化,大概投資了十五億元左右。

我為什麼一直在推動這個投資呢?因為我在台灣大哥大後期時,那時因為後來我們也有台固媒體,也就是有線電視系統平台,趨勢是很清楚,整個數位匯流的趨勢,所有都走向數位化,你現在不趕緊把你的內容全部都數位化,將來你擠不進去那個平台啊!

問:媒體界有很多傳言說,TVBS的林口影視城開發案喊停是楊鳴離開的原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答:其實不是喊停,就是暫停。因為林口案的設計是有重大瑕疵的,但是我在後期才猛然發現這些問題。

是香港(指香港TVB)要這個計畫。等到我開始了解這個計畫的時候,決策已經形成了,完全在總經理手上執行。

香港覺得,你不能是單單建造一個影視大廈,你要有這一個商業模式,所以商業面積從原來可能二○%左右,擴張到四○%,因為這也是滿多錢的,他覺得說將來才能賺得回來,那也是一個想像,因為地下樓層因此必須把深度擴到地下四層,經費十分驚人,而且很難回收。

問:香港TVB把它當成地產來想像?

答:你講的一點都沒錯!影視大樓是表面,其實是一個地產的deal(交易),因為你去林口要買這樣一塊地,你也買不到。現在因為新北市政府要來做影視城,可以買到這塊地,所以他覺得趕快把它買下來,只是最後出的價,要多少呢?所以他們說最後我們這邊決定。

問:行情你們了解嗎?

答:價格有不動產專業顧問提建議,所以這個基本上來講,表象是要蓋攝影棚,骨子裡面就是一個商場開發。過去總經理沒有把關鍵點提出討論,可能是因為他覺得這是香港人的案子,香港人同意就好了。這就是買辦式的管理!他(楊鳴)剛走的時候,跟一些新聞界的老朋友說,因為股權結構轉變了,所以他的角色改變了,香港人相信的是他,我想就是那種心態,所以他不進我的房間。

談改革》改變吃大鍋飯文化問:那你怎麼說服王雪紅,支持你把股份買回來,讓TVBS有轉型的可能性?

答:這基本上是我跟陳文琦(編按:TVBS董事)達成的共識,這是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公司很難做大幅的一個調整。

舉例來說,過去有誰關心我們表現較優異的員工啊?我們連HR(人資)部門都沒有,你知不知道?就是管理部裡面有一個人事科,負責發薪水,辦理報到手續,沒有人在想人力資源要怎樣好好做。

我到任後,設立人力資源部。二○一五年開始,按季將財務狀況讓核心主管了解,我們是在同一條船上,這樣的團隊精神,需要花時間建立,而人力資源部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才能徹底改變過去「吃大鍋飯」的管理文化。

整理者 陳彥錚 採訪者 吳修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