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打開時光寶盒 找到百人幫你加油

2012-4-16  TCW



「我是個只會向前看的人!」一九九○年代,年近八旬的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面對出版社撰寫回憶錄的邀約時,斬釘截鐵的回答。

終其一生,這位「經營之神」沒有自傳。「只向前看」的精神造就了台塑石化王國;但拒絕回首、解開糾結,以致死後子女為爭奪遺產反目,事業帝國也蒙上陰影。

華人富豪口述自傳極少,就算有,也以「自戀式」傳記居多,隱惡揚善、歌功頌德,從不是為了反省過去、超越自己而寫。

「我們沒有自剖和告解的傳統,」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分析,這和西方「懺悔錄」式回憶錄完全不同。

青春期的缺憾,將持續一生

自剖不但難堪,也可能傷害親近的人,索性將它封住。但塵封記憶不整理,只會讓負面情緒越積越深,最終變成連自己也不敢打開的潘朵拉盒子。就像房間堆滿貼上封條的箱子,越積越多,人也變得苦悶;唯有整理它們,才能挪出空間,容納新想法。

但,要從哪開始整理呢?建議將重心放在青少年的你。

發展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Erik Erikson)認為,青春期(12~23歲,adolescence)是形成「自我統合」(ego identity)的關鍵期。在這個年紀,青少年必須回答人生兩大課題:「我是誰?」「我將走向何方?」

「童年時的孩子是單向接受器,把父母師長說的話照單全收,並『內化』成為自己的性格,」杏語心靈診所負責人陳俊欽醫師表示。到了自我意識勃發的青春期,質疑出現了,一方面開始掙脫、反抗過去的信念,一方面又在同儕或偶像身上尋找新價值。

這是蟲蛹羽化成蝴蝶的關鍵期,是內在衝突最大,最離經叛道、也最理想化的年紀。各種力量拉扯衝突,讓青少年的情緒大起大落,陰晴不定。

「這個階段的困擾如果無法解決,將持續一生,」陳俊欽說,一個人的奮鬥往往是為填補青少年時的缺憾;但如果缺少自覺,再多的成就只是「把原本的枷鎖換成黃金枷鎖」,枷鎖依舊,因為是黃金鑄造,更難打開。

要喚醒內在小孩或永恆少年

要解開枷鎖,不妨把「內在小孩」(inner child)、「永恆少年」喚出來,與他們親密對話,這是創造性回憶的開始。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們內心有個「內在小孩」,這小孩雖敏感易受傷,但經過開解,創傷將癒合,重新茁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則以「永恆少年」來形容年輕、純真、熱情、自由的心靈。王浩威解釋,「每個人都有『永恆少年』的原型,那是最理想的誠意,最美好的期待。」

善用回憶的力量,是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也是管理學的新課題。

二○○八年一份美國與中國學者合作的研究報告〈對抗孤寂:憶舊的復原力〉建議,企業可以訓練員工,從回憶中得到復原的力量,因為「回憶過去」可以讓人感覺到一股非常強大的社會支持力量,「好像有一百個人在為你加油,給你安慰。」

時光寶藏1 別再硬ㄍ一ㄥ,勇敢向後看

曾擔任IBM大中華區電信媒體事業群總經理,如今為心理諮商師兼企業教練的陳茂雄,便曾輔導企業主管,藉回憶解開人生枷鎖。

一位上市公司總經理曾要求他為公司副總進行「教練」。該副總能力傑出,唯一缺點是,兩個人談好的方案,副總卻常在執行時自行其是,讓他錯愕不解。

起初副總不承認自己有錯,多次訪談後,他發現這位副總出身軍人家庭,父親非常嚴格,考試少一分就要打,子女回嘴更是大忌,於是養成他面對權威時,不贊成也不動聲色,表面順服,心裡另有主張。

常陷入情緒記憶,易形成心結

「這不是『陽奉陰違』,這根本是不自覺的!」他指出,這位副總只是誤將總經理當成另一個父親,錯誤套用了面對父親的「求生之道」。

陳茂雄解釋,記憶可分成「情境記憶」和「情緒記憶」兩種,該副總只記得後者(好可怕,閉嘴,別討打!)卻忘了前者(我的爸爸很嚴苛,但不是所有有權力的人都這樣)。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反射性防衛,是職場誤會與心結的主要來源。

父親的嚴苛,對這位副總還有一個深遠影響——「永遠覺得自己╱別人不夠好」。例如他對部屬緊迫盯人,老是「飯沒煮熟,就要掀鍋檢查」,檢查不滿意就要罵人,推翻重來,弄得部屬怎麼樣都不對,乾脆坐等指示,這又讓他更生氣。

「他氣部屬偷懶、被動,卻不明白毛病出在自己身上,」陳茂雄指出,這位副總在責罵部屬時也氣自己「為什麼我這麼無能,連幹部都帶不好?」結果傷人又傷身;雖然業績好,但付出代價遠超過表面數字。

自我覺察,是解脫第一步

他分析,「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再怎麼努力也不夠」是很多成功者的內驅力,但,「優點用得太過分、太不知變通,就會變成缺點。」就像管理學大師葛史密斯(M. Goldsmith)在《Up學》一書所說,這類「堅強信念」有其局限,有時必須忍痛放棄。

成功者的驅動力各有不同,且往往不自覺。譬如童年貧窮的人,即使創業成功,賺得鉅富,還是沒有安全感;就像被惡狗追趕的人,即使把狗兒遠遠拋開,還是不由自主的往前跑。努力跑,造就他的成功,也成為痛苦的根源;要終止這種盲目奔跑,唯一方法是鼓起勇氣,回頭看!

「自我覺察,是通往解脫的第一步。」陳茂雄說,古希臘智者要人們「認識自己」(know thyself),透徹認識自己,才能把人生的選擇權重新拿回來。

時光寶藏2 放下記恨手銬,重製回憶

如同電影《羅生門》,世上沒有「客觀記憶」,實驗也證實,即使腦海裡歷歷如繪的記憶,也可能是「假記憶」。因此,回憶不是辦案,不必追究真相,尤其不要以「受害者」自居,讓回憶成為怪罪別人的藉口。

不要算總帳,重要是正面解讀

「千萬不要做『到底這是誰的錯!』之類的算總帳回憶,」王浩威指出,外在事件不重要,重要是你如何詮釋它,以及它對你心理產生的作用。

他以自己選讀丙組經驗為例,「我可以怨說我不想讀醫,都是被貧困逼的,然後一輩子不快樂;但我也可以說,讀醫,是我潛意識想證明自己可以把書讀好,是我自己的選擇。」

王浩威認為,人生中的任何關鍵轉折,背後都有很多力量在促成,不能用單一解釋去涵蓋,嘗試為自己人生找出第二種、第三種詮釋版本,眼界和心境會越來越寬。

「面對回憶,人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正向積極,一種是負面。」台灣卡內基訓練創辦人、幼龍企管顧問公司主持黑幼龍也指出。

黑幼龍回憶念書時,有次在教室外被霸凌,卻被老師一起懲處,「我根本沒還手!」當時他憤怒,但後來逐漸釋懷。「我可以選擇記恨、報復,也可以選擇理解、原諒,」他說,記恨是一只手銬,銬住對方也銬住自己,他選擇放下,讓自己自由。

時光寶藏3 「玫瑰追憶」,幫你召喚幸福

在那段低迷歲月中,一直鼓舞著黑幼龍的,是十歲時無意間聽到老師向同事誇獎他的作文,「寫得比六年級的哥哥還好!」這句話讓他發憤讀了許多文學作品,藉投稿度過慘澹的青春歲月。「我的一生就是在回應這句讚美。」年過七十的他,為此感恩至今。

一句讚美的話,能甜憶六十年

一句讚美的話,如同永恆的玫瑰,十歲時種在回憶裡,至今盛開了六十年! 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助理教授豪威爾(Ryan Howell)的研究顯示:一個人如果以積極態度享受快樂記憶,他的生活滿意度將高出許多。

為什麼?因為這會帶動所謂的「玫瑰追憶」(rosy retrospection),個人不用尋求外力,就能自己創造安慰與安全的來源,正如已故老牌演員萊文特(Oscar Levant)曾感嘆:「幸福不是個人經歷過的事,而是個人記得的事。」幸福的回憶,是最簡單卻又威力十足的心靈說客。

要喚起幸福回憶,需要鍛鍊。陳俊欽記得,有位上班族一直沒辦法擺脫初中升學的夢魘,以及當時的挫折孤獨感,因此向他求助。

陳俊欽要他細細回想當時情境,發現從放學到補習之間,他有兩小時空檔,會與一群死黨一起去冰店,打鬧嘻笑,享受四色冰的酸甜滋味,而且「那個頭方方的老闆人很好,總會多澆一點煉乳給我們加營養!」

當歡樂回憶浮現,這位上班族開始理解,「咦,原來我沒有這麼悲慘!」

「許多人喜歡抓著痛苦的記憶不放,還加油添醋的餵養它、放大它,」陳俊欽指出,一般人總是對生命中的「小人」恨恨不忘,卻把對你好的「貴人」遺忘了。

在這個例子中,為何要具體回憶同伴笑聲,剉冰滋味?這是有學問的。

「人類的抽象思維(像是『正直』、『勇敢』等帶有理性判斷的思維)儲放在額葉中,但情緒中樞(掌管憂鬱、害怕或快樂等情緒)則位於+原始腦中;原始腦和感覺腦(掌管嗅覺、味覺、聽覺等)很接近,但和額葉卻距離遙遠,」他說明。

透過美好感覺,讓心情變好

因此,不要勸朋友「高興一點」、「想開一點」,因為人類的「意志」和「情緒」根本無法連線,再堅強的意志也無法「強迫」自己走出沮喪。要想讓情緒變好,只能間接的,透過嗅覺、味覺、聽覺,一步步接近情緒中樞,再透過美好感覺來帶動情緒。

「回憶是一個人的幸福寶庫,」陳俊欽指出,再坎坷的人,也有一段純真快樂的時光,如果能回溯到快樂的原點,就可以抓住這個感覺,讓它延伸擴大。

寶盒之鑰 每天五分鐘,練習感恩與寬恕

回憶的路曲折漫長,如果用錯方法,讓懊惱、悔恨或怨怒主宰你,回憶就成了鑽牛角尖,越想越痛苦。要達到創造性回憶,「寬恕」和「感恩」正是指引的路標。

睡前寫下值得感恩的五件事

「認知療法」創始人貝克(A. T. Beck)認為,回憶不能只是一再的撕開傷口,重要的是要讓療癒發生。

「正向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M. Seligman)也指出,除非個人願意解開心中的死結、自我療癒,否則再多、再專業的外力協助都無法破除心障。「感恩」和「寬恕」是他提出的解方,後者尤其重要。

塞利格曼建議,每晚睡覺前練習「感恩」,挪出五分鐘回想過去二十四小時美好的事情並寫下來,然後寫下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五件事情,大、小事無妨。

勤練寬恕四步驟,改變自己

至於「寬恕」的練習,被《時代》雜誌譽為「寬恕的先驅」的威斯康辛大學教授恩萊特(Robert D.Enright)製作了一份「寬恕地圖」,總共有四個步驟:

一、挖掘你必須檢視傷害,充分的感受這件事或這個人對你的人生有什麼影響。

二、決定你必須思考寬恕「是什麼」及「不是什麼」,還有寬恕對你的意義。你可以寫下你希望如何原諒這個人,以及可能用什麼方式表達原諒。

三、理解你必須試著理解對方傷害你的動機是什麼?他當時有什麼壓力?以及他有哪些好處與壞處?試著看到你們之間有哪些共通的人性。你可能因此對這人感覺比較舒坦,而能開始寬恕。

四、深化在此階段,你可看出寬恕所帶來的救贖意義,甚至把自己受傷和寬恕的過程運用在他人身上,對他人發揮同理心。你也可能會想到自己傷害過的人,而主動道歉。你會因為超越傷害的經驗,而覺得生命更加豐富。

「寬恕,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選擇,」恩萊特說,寬恕不是被動接受,或不生氣,重點在「改變自己」,讓自己變成更快樂的人。用正確方式回憶,你的過去,將造就出更好的未來。

【延伸閱讀】快來練習寫下你的寬恕地圖:

步驟1挖掘1. 什麼樣的傷害?ex.被爸爸責罵未來一定是一事無成2. 對我的影響?ex.氣爸爸看不起我,又怕果真沒出息,又憤怒又自卑

步驟2決定1. 我為什麼要寬恕?ex.我對這種痛苦感到厭倦,我想要停止2. 要如何原諒?ex.真實的爸爸很頑固,但我會寫信告訴自己,放下吧

步驟3理解1. 對方動機是?ex.爸爸也在打罵下長大,那是他表達關心的唯一方法2. 我們的關係?ex.我生病時爸爸很焦慮,他也想當個好爸爸

步驟4深化1. 我也曾傷害誰?ex.我曾嘲笑同學穿得好土,也曾怒罵員工沒腦2. 我要如何補救?ex.打個電話,邀他們喝咖啡,並說聲「對不起!」

整理:林靜宜、李光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29

路過幫手入咪錶咪錶app幫人幫自己

2016-10-20  NM

一個手機程式或科技產品的誕生,多是源於自己的生活體驗,陳崇貴(Chester)及林卓彥(Steve)也不例外。身為車主,經常將坐駕泊在咪錶位,但往往就因為停留時間長,而要來來回回入多幾次錶,行到腳軟。於是他們靈機一觸,研發出一個可以找人幫忙入咪錶的手機程式,幫自己、幫車主、又可以幫到一眾想賺外快的市民,並取名「咪錶幫」,意指一群互相幫忙的人。究竟這個app能否達到目的呢?我點sell

不論是車主(user)還是想幫忙入咪錶的人(helper),都要先在咪錶幫登記成為會員。若要找人入咪錶,車主只需在泊車後輸入所在的咪錶編號、位置及咪錶「夠鐘」的時間,再選擇「要求入錶」便可以。當helper打開程式見到車主的請求,便可以進行一個「入錶三部曲」,即根據車主要求入錶、拍攝咪錶(要清晰顯示補購時間及咪錶柱編號),再將相關資料傳送給車主確認。當helper成功替車主入錶後,車主除了要付helper墊支的咪錶費外,還要提供額外酬勞。以充值兩小時($2/15分鐘)為例,咪錶幫將向車主收取二十四元的費用,十六元是入咪錶費,三元是額外給helper的獎賞,而剩下五元就是行政費用。除了可以找helper入咪錶,這個app還免費分享車主提供的咪錶資訊。

幾蚊雞誘因細?

Chester跟Steve的目標是全港市民 —— 不論是否車主都可以在經過咪錶時幫忙繳費,但幾元的額外獎賞,對普羅大眾的吸引力似乎不是太大?Chester說,入錶整個過程不用一分鐘已可以完成,這麼短的時間便可以賺到幾元不算少。加上同一條街道有幾個咪錶,積沙成塔,酬勞就很可觀。他希望這個app同時可以造福弱勢社群,例如弱能人士及拾荒長者,為他們提供一些生活補貼。

落區宣傳增加會員

現時咪錶幫有大約五百個會員,每天有十至二十多個入咪錶要求。Steve解釋,app在七月上架,所以現時會員人數不太多。他坦言只有會員人數愈多,app的效果及影響才會更明顯,所以他們不久前「落區」向物流公司、咪錶附近的店鋪、的士司機、清潔姐姐等宣傳咪錶幫,累積了一些會員。現在Chester跟Steve有時在「後台」見到有車主要求幫忙入咪錶時,也會主動聯絡附近的會員幫忙。未來他們會繼續推廣,吸引更多會員加入,任由平台自然運作,真正發揮互相幫忙的力量。

專家提問

C:咪錶幫創辦人陳崇貴(Chester)S:咪錶幫創辦人林卓彥(Steve)E:香港資訊科技商會資訊保安召集人范健文(Eric)

E:很多街上的咪錶,也已被一些聲稱會幫你入錶的人佔用。這個app也是叫其他人幫手入咪錶,你們擔心有法律問題嗎?S:我們推出這個app前已諮詢法律意見,我們認為,這個app為市民提供少少酬勞,而對方又願意接(幫手入咪錶),其實這也算是一個簡單的合約。即使車主提供酬勞,但沒有人接,這個「指令」其實也不存在,所以亦不構成犯法。

E:你們在研發app時投資了不少,有沒有為收支平衡設一個目標時間?S:Business model方面,我們主要有兩個收入來源。首先是車主在app發出入咪錶請求前,要預先為戶口充值最少一百元。一次請人入咪錶的費用是大約二十多元,剩下的七十多元就會成為我們的現金流。愈多人登記成為會員,我們的現金流就會變得愈多。第二是,車主每送出一個請求,都要付費給入咪錶的人及我們。全香港有大約一萬八千個錶位,七十多萬個車主,如果我們的服務能推廣至全港百分之一的錶位及車主,所得收入就能彌補前期的投資。

C:我們沒有刻意計算可以收支平衡的時間,反而是着眼於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擴大會員數目。因為只有會員愈多,我們收支平衡的機會也會愈大。S:加上我們都是在十月初才開始宣傳工作,在的士上投放廣告。未來都可能會增加網上營銷的投資。

E:你們怕不怕有人會透過你們的app來清洗黑錢?C:我們在設計這個app時都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車主及入咪錶的人會分開用兩個不同的戶口。車主戶口每次最多只能充值一千元,而入咪錶的人則要用八達通支付,我們之後再把酬勞及咪錶費用存入他們的戶口。加上每次交易的金額都可能是幾十元,銀碼不大,洗黑錢的機會也不太大。

E:你們的設計概念很直接,提供一個平台給車主及入咪錶的人,沒有太大原創或獨特性。雖然市場上暫未見到同類app,但你們怕不怕未來會被人抄襲?S:抄襲需要時間,屆時咪錶幫可能已變得更成熟,會員已習慣我們app的設計。加上當我們收支平衡時會考慮把收取的費用全數給入咪錶的人,所以會員轉用另一個app的機會較微。

市民意見

在新蒲崗的仁愛街,咪錶位全部爆滿。當一輛汽車駛離咪錶位,另一輛立即駛入填補空位,可謂「無縫交接」。市民對於這個可以找人入咪錶及分享咪錶資訊的app又有什麼看法?

石先生:平時多用咪錶,考慮會用咪錶幫,但只會用作後備用途,不會常用。因為一般會在咪錶位時間夠前回來,很少因為突發情況而要再入錶補購時間。

許女士:不覺得入咪錶補購時間麻煩,因為自己會有時間預算,「兩個鐘咪餵兩個鐘囉。」她說憑個人經驗知道哪些位置比較難找錶位,即使app可能會分享咪錶資訊,但仍有泊不到咪錶位的風險,自己不會那麼冒險。

終極判決配合未來趨勢小心被人抄襲

十分為滿分,我會給八點五分。我自己有用過這個app,覺得用戶介面及私隱度等方面也不錯。理念切合智能城市趨勢,富想像力。雖然現時仍是以擴大會員數目為首要目標,但同時因它未來收集到有關咪錶使用的數據可能比運輸署的還要多,所以應該要早日制訂未來計劃及做好準備,讓app可以承受數據膨脹,以免讓其他擅於搜集數據的人用類似的app輕易取代。另外,用家不能很簡單知道收費模式,這可能會減低他們使用的意慾。

撰文:王敬蓮

攝影:胡智堅鄭樹清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089

【馮仁昭四圍超】MastaMic奀星冇人幫

1 : GS(14)@2016-09-02 05:49:52

MastaMic噚日到商台宣傳新歌《Good Times》,佢話而家仲未回本所以要繼續宣傳:「真係一半都未有,惟有盡做啦。而家諗宣傳方法諗到頭爆,因為唔想俾人笑,但係太正經又唔夠吸引。再回唔到本我就裸跑,到時買一隻碟,可以摸一下……隻碟。」網上集資籌錢?MastaMic自嘲比奀星更暗嘅「瘀星」,佢話:「冇人捐錢好瘀㗎,而家連吳幸美試飲酒點擊都高過我嘅即席freestyle。」撰文:馮仁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02/197571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2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