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音樂160330海頓和他的交響樂(一)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3/30/%e9%9f%b3%e6%a8%82160330/

音樂160330

海頓和他的交響樂(一)

蕭律師執筆

 

年青一輩的發燒友十居其九都不會專誠購買一張 約瑟‧海頓的交響樂,覺得他的作品不夠「激」、太嚴肅、好悶。這位 莫紮特的朋友和導師、貝多芬的老師、被尊稱為「交響樂之父」的人真沒面子, 但這只反映年青一代發燒友的淺薄無知、欠缺品味而已。

 

音樂史將西方音樂劃分為好幾個時期, 而現在我們一般音樂愛好者能夠由唱片聽到的則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巴羅克時期(1600-1750)、古典主義時期(1750-1820)、浪漫主義時期(1820-1900)、二十世紀早期(1900-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音樂。

 

海頓的全名是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但現今一般都略去弗朗茨。海頓屬於《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他與莫紮特、舒伯特及 貝多芬一起後世合稱為「維也納樂派」。 約瑟夫‧海頓是奧地利籍人士,有一位弟弟叫 米高‧海頓,也是作曲家。在這篇文章中,我所稱的海頓是約瑟夫‧海頓。

 

海頓童年時離開父母,前往一位親戚處學習音樂,因得不到適當的照顧,幾乎餓死街頭。稍長就為艱苦的生活奮鬥,曾當過音樂教師,街頭賣唱者及作曲家的貼身僕人。約二十歲時,他在音樂界已薄有名氣,樂譜得到發表。他在維也納的工作也為他帶來一些入息。 一位伯爵夫人看到了海頓的作品,聘用他為聲樂和鍵琴教師。直到二十四歲時他才得到一份穩定的職位,成為一位伯爵的全職雇員。

 

但這位伯爵的財務狀況不好,後來將他辭退。他頗幸運,很快獲得富有的 埃斯特哈齊Esterhazy家族聘為副音樂總監,後升為總監。 埃斯特哈齊是奧地利望族,富可敵國。海頓須隨這家族的領導人(先是Prince Anton,歷任的有Nikolaus I和Solomon)遷移到不同的王宮,最後遷到匈牙利有名氣派堂皇的Esterhazy宮殿(據說可比美法國的 凡爾賽宮)。他的職責雖然繁重,包括作曲,管理一個樂團、陪主子演奏室樂、撰寫歌劇、訓練合唱團和作演出安排等等,但這也給他一個極端良好的藝術磨練。

 

海頓約作五十二歲時在維也納認識到時年二十八歲的 莫紮持,成為忘年之交。莫紮特對他大為傾倒,經常和他一起演奏弦樂四重奏。莫紮特後來寫了六首弦樂四重奏,統稱「海頓四重奏」以稱頌他。

 

海頓在1790第一次前往倫敦途中,經波恩時遇到年青的 貝多芬。海頓由倫敦回到維也納時,貝多芬前往維也納追隨他學習對位法。此種師徒關係維持到海頓第二次前赴倫敦(1794-5)為止。

 

海頓第一次倫敦之旅是受德國小提琴家兼歌劇經理人 沙羅門所聘,前往指揮一個當時算規模大的樂團。這個聘用是明智的,因為當時海頓已很受英國人歡迎,倫敦的音樂廳經常上演他的作品,而他的樂譜在倫敦隨處可見。海頓和莫紮特及一眾朋友道別,與沙羅門渡過英倫海峽,那是海頓一生中第一次見到海洋。

 

他第一次在倫敦(1791-2)逗留期間曾前赴牛津大學接受博士學位,並在那裡演出,曲目包括了後來稱為《牛津》的第92號交響樂。

 

海頓在1794-5年間作了第二次英國之旅。 這時海頓已成為非常受歡迎的作曲家。他這次專訪演出了第99號交響樂、100《軍隊》、102、103《滾鼓》及104《倫敦》交響樂。最後一場音樂會稱為《海頓博士之夜》。

 

兩次倫敦之旅是海頓音樂生涯的高峰,是他最歡樂的歲月,一個新的世界在他的面前展開。他的音樂會塲塲滿座,從而為他帶來可觀的財富。

 

回到維也納,他住進近郊購買的一所豪宅,在那裡繼續創作。他在那裡寫了兩套神曲Oratorio,《創世記The Creation》和《季節Seasons》、《小號協奏曲》及最後六首弦樂四重奏,包括有名的《Fifths》、《Emperor》和《Sunrise》,演出時都非常受歡迎。

《Emperor》先被譜寫為奧地利國歌,在1938年納粹德國兼併奧地利後變成現今的德國國歌。(順便一提,現今美國多所大學和學院,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匹茲堡大學、依利諾州立大學等,都選用海頓的音樂譜成校歌。)海頓在1802年為埃斯特哈齊家族寫了六首彌撒曲Masses,最後一首是《和諧彌撒曲Harmoniemesse》。

 

到了1803年,海頓的健康開始走下坡,時感虛弱、暈眩、精神無法集中,基本上無法再創作。但他仍被 埃斯特哈齊家族尊奉為音樂總監,但那只是名義上,實際工作已由其他人負責了。

 

他最後一次公開出現是在1808年為他而作慈善演出的《創世記》音樂會。虛弱的他坐在輪椅上,在喇叭聲和鼓聲下,受到貝多芬、指揮Salieri(是意大利名作曲家)、音樂家和一眾貴族的歡迎緩緩進場。但他確是太虛弱了,在中場休息時就要離開。

(待續)

 

附註:原文初刊於《發燒音響》2016年3月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226

音樂160415海頓和他的交響樂3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4/15/%e9%9f%b3%e6%a8%82160415%e6%b5%b7%e9%a0%93%e5%92%8c%e4%bb%96%e7%9a%84%e4%ba%a4%e9%9f%bf%e6%a8%823/

音樂160415

海頓和他的交響樂3

蕭律師執筆

 

〈交響樂〉

Anthony van Hoboken為海頓的作品作了滙編,每首作品給與一個編號,叫「Hob編號」。按照Hob編號,海頓交響曲共有104首。但一般計算,他共寫了106首交響樂,其中兩首是Hob編號後發現的,編為Hob 1/107和1/108,分別叫Symphony A 和Symphony B。海頓的交響樂有四個樂章。

 

海頓一生寫了近一千首作品。海頓有莫紮特不能得到的優勢:海頓仍活在世時,他的作品已廣受歡迎;而聽眾、出版人、評論家都將他受歡迎的作品給予「綽號」。所以聽海頓的樂曲,先聽有標題或「綽號」的,不失為一個好的指引。聽交響樂亦作如是觀。

 

第6《Le Matin晨》、第7《Le Midi午》、第8《Le Soir晚》

這三首是海頓二十九歲時的作品,剛加入 埃斯特哈齊Esterhazy家族,通常都包括在一張唱片內。 海頓此時仍追隨 韋華第、Albinoni和Tartini等的大協奏曲風格,每首都有四個樂章。這三首交響樂的樂團編制很小,但樂曲有多段是若幹樂器的獨奏。為什麼?原來當時擔任獨奏的可多得一些額外工資! 海頓都幾照顧屬下。

 

第45《告別Farewell》:

這首交響樂創作的動機是海頓年老時告訴為他寫傳記的執筆人時透露出來的。 當海頓要寫這首交響樂時,他和他的老闆親王和一眾樂師都居留在坐落於匈牙利Eszterhaza的夏宮。停留的時間比預期的長,樂師們遂被廹與妻子分隔一段頗長時間。樂師們向海頓投訴,要求幫忙。海頓不想和主人說項,而將訴求溶入這首交響樂曲中。在演出時,在最後一個樂章一輪急板presto後,隨著來了一段頗長似乎是終曲coda的緩慢板adagio,這在古典交響樂中是罕見的。若幹樂師有一段短短的獨奏,奏完後可靜稍稍將樂譜架上的燭光熄滅,然後離開。樂師們離開的次序是這樣的:首先是雙簧管手和第二圓號手;之後是巴松管手、第二雙簧管手和第一圓號手、低音提琴、大提琴、樂團小提琴除第一組小提琴靜寂地留下外,其他全部離去;然後中提琴手。樂團團員不斷減少,最後只餘第一小提琴組以極弱音pianissimo奏完樂曲。

 

第48《Maria Teresia》C大調

多年來這首交響樂都被視為海頓為紀念神聖羅馬王朝女王Maria Theresa在1773年蒞臨Esterhazy夏宮而寫,那時海頓正在那裡任職。但後來研究發現,一份樂譜寫於四年前,可能早已為這慶典而準備好了—-女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42

音樂160414海頓和他的交響樂2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4/14/%e9%9f%b3%e6%a8%82160414%e6%b5%b7%e9%a0%93%e5%92%8c%e4%bb%96%e7%9a%84%e4%ba%a4%e9%9f%bf%e6%a8%822/

音樂160414
海頓和他的交響樂2
蕭律師執筆

160414在海頓餘下的十四個月生命中,生活並不寧靜,法國軍隊在 拿破崙指揮下炮轟維也納,他的隣居中彈,爆炸聲震響他家的門窗。他大喊:「孩子,不用怕,站在海頓身邊是不會受到損傷的!」炮轟繼續,納也納終於在5月13日陷落,但他受到法軍尊敬。17日,一個法國軍官叫Sulemy的來到海頓家向他致敬,並非常熟練地在海頓面前唱出一段《創世記》的詠嘆調aria。

5月26日,他非常有興致地坐在鋼琴旁,彈奏了三次《帝皇頌The Emperor’s Hymn》(即《皇帝》弦樂重奏第二樂章主題所本)。那晚他在睡床上離世。

〈風格的演進〉
海頓被公認是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之父,又是鋼琴協奏曲的首創者,一眾新進發燒友竟然如此忽略和輕視他。 沒有他的交響樂會有以後貝多芬、貝遼士或馬勒的交響樂嗎?

海頓作品主要特點在於能將一個簡短的主題發展成恢宏、濃烈和飽滿的結構,將一個樂章的重要部分以相當快的速度開展。

海頓最重要的是對 「奏鳴曲式sonata form」的發展,這是以後交響樂、協奏曲和奏鳴曲第一樂章結構所本。 他另一創造是將「賦格曲fugue」與古典風格合為一體而豐富了「迴旋曲式rondo form」。他又是「雙重變奏double variation」的倡導者,即將兩個主題(經常一個大調和一個短調)交互變奏。

海頓的作品比起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更具幽默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他的《驚愕Surprise》交響曲。他經常和聽眾開玩笑,製造「假的」樂曲終結,即是你以為樂曲完了,其實尚未。

海頓早期的作品風格是在 巴羅克風格(其代表人物是J.S.巴哈和 韓德爾)由高峰滑落,那是一個探索和不穩定的年代。 海頓生於巴哈歿後十八年而成為其中的一位摸索者。 在海頓六十年的音樂創作生涯中,風格緩慢而穩定地增加其複雜性和細緻性,那是他從經驗與向同儕學習的結果。他承認自己深受巴哈次子及其前輩C.P.E.巴哈的影響。

他的早期音樂都是為了娛樂和取悅親王,所以情緒上相對是快樂的,多用大調major key。快版樂章傾向節奏有力,特別在終曲finale,如他的最後一首交響樂《倫敦》的終曲。所以新進發燒友說海頓音樂好「悶」,只是「想當然」,盲目批評,根本未懂得聽。

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早期,海頓也受到當時文學運勤的「狂飊突進Sturm und Drang」思潮所影響。 他的音樂回復輕快、富娛樂性風格。在這一時期,他在第廿五至四十九號交響樂中用較多的小調minor key,敢於用特殊的配器。 如第四十五號交響樂《告別Farewell》的終章;第四十八交響樂《Maria-Teresia》使用小號和定音鼓激發出華麗的光彩。此時他的交響樂已超越國界,備受歐洲各國的樂迷關註和好評。***

1773年後的十年間,海頓譜寫了第五十至七十八號交響曲,增添了緩慢的引子introduction,在慢樂章開始用變奏曲式,終樂章採用激越的迴旋曲式。

1779(海頓47歲)是他的音樂生涯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屬於 埃斯特哈齊家族,但在這年續約時,他爭取到此後他可以為他人作曲或出版而賺取酬勞。 他第一次受委託而得到報酬是一組統稱為「巴黎交響樂」的六首交響樂,即編號為第八十二至八十七號交響樂。這六首交響樂都是在1785-6兩年間完成的。

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兩次英國之旅刺激他發展出所謂「大眾風格」,那是一種史無前例的成功風格,既得大眾歡迎、但仍能保持具學術素質而有活力的音樂結構。「大眾風格」的主要元素是謹慎地、有效地利用民歌素材,將之放進樂曲的適當處,如在奏鳴曲的呈現部或終曲的開始,這些都可以在他最後十二首統稱《倫敦交響樂》和兩首神曲中找到。

1795年,他回到維也納,那是他的音樂生涯的最後一個轉捩點。雖然他的風格轉變不大,但作為一個作曲家的態度轉變了。他曾是一個僕人,曾是一個企業家,必須大量創作音樂於限定時間之內。但現在富有了,他感覺到有理由花多點時間為後代譜寫音樂。這反映在他譜寫《創世記》和《四季》兩套神曲上—生命的意義和人類的目的。這兩套神曲用了他整整一年的時間才完成。

原稿刋登於《發燒音響》2016年四月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43

投資者的交響樂 盧志威

1 : GS(14)@2016-01-11 01:55:07

2016-01-05 MD

德國股神安德烈.科斯托蘭尼曾說過,投資者要清楚「背景音樂是小調或大調?」意思是歌劇或交響樂都有主題,總是反覆出現,不斷在背景迴盪。股市也有背景音樂,決定長期發展趨勢,時間可長達幾十年……這種背景音樂由兩部分構成:戰爭與和平、長期經濟發展。

2016年有3大主旋律較明顯:1. 加息周期:雖然加息已講到厭,但7年QE開始正式收水,對市場的震盪不會因為有預期調節而完全減輕,試想加息0.25厘,可能不會影響投資、消費行為,但如果加息4次? 10次?情況正如手臂讓界刀片一下,未必重傷,但片十下就必須Call白車,所以對加息周期不能掉以輕心。

2. 人民幣貶值潮:由於人行有秩序使人民幣國際化,加上國內利率下跌,熱錢從國內流出,尋找其他高收益投資,所以人仔下跌是大勢所趨,投資上應該盡量避開人民幣資產,切忌貪高息鎖死本金在人仔資產,更加不能用槓桿賭人仔。

3. 美元上升:由於全球只有美國能加息,資金會湧入美元區避險,預期今年美元還是向上,此種情況尤以避險時期更明顯。

港股受制於加息周期、人民幣貶值潮兩面挾擊,2016年的投資環境不會大牛,頂多是個別股票有微型牛市(小牛),故取態上千萬不能冒進,宜持盈保泰,靜候低位出現才出手。

盧志威(逢周二見報)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1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