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2014/4/14 道德經譯註 第九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ciz.html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註釋

揣:錘煉。

翻譯

持有的東西達到滿盈的狀態,不如就此罷手。錘煉東西使之很尖銳,但是不能長久的保持。金玉堆滿家中,沒有人能守得住。富貴而且還驕傲,那是自己招惹禍患。成功了就隱退下來,這才合乎天道。

理解

《易經》乾卦上九曰:亢龍有悔。《象》解釋說:盈不可久也。乾卦用九曰:見群龍無首,吉。《象》解釋說:天德不可為首也。這跟這一章中老子說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成身退,天之道」本質上是一致的。難怪有人說《道德經》是老子給《易經》做的解釋。

為什麼老子要強調功成身退?我認為一方面,許多人在獲得了成功之後往往想取得更大的成功,獲得了權勢又想要更大的權勢,獲得財富想要獲得更多的財富,其中很多人是因為貪婪。但是取得的成就越高,面臨的風險往往也越大。歷史上的范蠡與文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就說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像在政府、企業等組織,你坐到了高位,成就了功業之後及時隱退,這樣可以給後進者更多的機會,傳承往往比傑出更重要。德魯克在《旁觀者·弗裡德伯格的世界》說的那樣「公共事務不像科學和藝術,不是個人之力所能成就的,必須持續下去。公共事務的偉人必須有偉大的後繼者。但偉人留下的總是真空。」「如果後繼者只是庸庸碌碌,之前的偉人不要也罷。一個本身有能力,又能提拔後進的領導才是真正的偉人與領導者」,功成身退對組織的傳承也很重要,在這一點上,毛主席和華盛頓還是有點差距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43

道德經譯註 第十九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jlx.html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註釋

文:理論之義。

見:表現。

翻譯

拋棄聰明的才智,人們可以獲得百倍的好處。去除仁和義,人們就會恢復孝敬和慈愛。拒絕機巧和利益,盜賊就會消失。這三個方面作為理論是不夠的,因此還應該使人們認識有一個總的歸屬,那就是:表現自然淳樸,保持樸實,減少私心,降低慾望,拋棄追求智巧的學問就沒有煩惱。

理解

社會當中大多數人都是理性的人,每個人(家庭、組織)幾乎都可以被看做是遵循著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為(忽略少部分的利他行為)。但是作為一個社會,每個人的最優行為可能反而是對社會是沒有好處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擠公交,當每一個人為了擠上公交而不擇手段的時候,上車的效率是很低的,遠遠低於每個人有禮貌的排隊依次上車。再比如在戰爭當中,個別人的逃跑可能引起整個軍隊的潰敗。中國人尤其如此,極盡機巧之能事,在社會上辦事認為不走走後門就沒有門道,這種心理反而助長了貪官。所以有時我就想,所謂的貪官老百姓也得付那麼一點責任。所以老子會說,放棄那些智巧的行為,回歸淳樸的大道上,反而對老百姓是有利的。

絕仁棄義並不是說仁和義是不好的,應該拋棄。而是應該聯繫上一章「大道廢,有仁義」來理解。這樣看的話老子只不過還是在說人們應該回歸到大道的狀態上,不要始終處在那個統治者宣揚仁義的狀態,那些所謂的仁義只不過是統治者統治人們的工具而已,應該去追求比仁義更加根本的東西---道。君不見多少統治者對外滿口仁義道德,暗地裡卻行大奸大惡之事。

老子認為還必須要讓人們的思想有所歸屬,回歸淳樸的天性。有個核心的容易把握的方法---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很多人抨擊老子「絕學無憂」這句話,認為他主張毀滅文化,實行愚民政策。但是把握老子的一貫思想來看,「絕學無憂」的意思應該指的是放棄學習那些所謂的智巧、仁義、巧利的學問,回歸淳樸的天性就沒有憂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83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九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p3o.html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註釋

取:治理的意思。

為:有所作為。

歔:指輕輕的吹,這裡的含義是性情緩和。

吹:指用力較強的吹,這裡的含義是性情急躁。

隳:毀滅,失敗。

泰:過分的。

翻譯

想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作為,我看是達不到目的的。天下是一個神妙之物,對天下不能採取勉強的行為。有為者必然會失敗,把持者必然會失去。因此,聖人無心於為,所以不會失敗;無心於把持,所以不會失去。各種事物中,有前行的,有跟隨的;有緩和的,有急躁的;有強健的,有羸弱的;有成功的,有失敗的。因此聖人會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

理解

我想這一段是老子寫給當時的統治者聽的。雖然這些人地位尊貴、手握生殺大權,但在老子看來他們的地位也不過是道在那個時代賦予的,因此他們也必須遵循道。那些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私人物品而佔有的、想要憑藉自己的主觀意志妄加改變的必然遭到失敗,桀、紂、秦始皇、隋煬帝、希特勒就是典型的例子。

老子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強就有弱、有成功就有失敗,老子認為應該去除極端的行為,所謂過猶不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56

道德經譯註 第五十九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8oa.html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註釋】

事天:養護身心。

嗇:吝嗇,節儉。這裡指愛惜精力。

早服:早做準備。

母:即保有國家的根本大「道」,「有國之母」即「有國以母」,用大「道」去治理國家。

柢:樹根向下扎的叫作柢,向四面伸的叫作根。

長生久視:即長久存在。

【翻譯】

治理國家和養護身心,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愛惜精神。因為只有愛惜精神,才能早做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麼不能擔當的;沒有什麼不能擔當,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掌握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安定。這就是根深蒂固、長久存在的道理。

【理解】

在這裡「嗇」與「儉」一個意思,是老子後面提到的「三寶」之一(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無為、靜、儉這些觀點本質上都是一致的。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認為人的天壽大約是150歲左右(如果沒記錯的話),別說150歲,現在就是能活到100歲的人也寥寥無幾。古人認為人之所以不能達到天壽是因為不按照自然規律來生活,說白了就是太作。看看現在很多人的生活作息就知道了,白天工作已經很累了,晚上還要有個豐富的夜生活,第二天繼續上班。按照老子的觀點,這真是在拿生命娛樂呀。

人們之所以會這樣,多少有點及時行樂的感覺。老子提出的這個「嗇」恰恰是教導人們要保有餘地,愛惜自己的精神,不可有幾分精力就使出幾分精力。我想這個思想不僅僅適用於養生,做事情也是一樣的。做事之前要有一個計劃,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但是這個計劃要留有一定的緩衝餘地,這就是「早服」。人的心理也是一樣,大多願意看到提前達到目標,而不願意受到計劃落空的打擊。

至於原文裡那個「重積德」什麼的就理解不了了,為什麼「早服」就是「重積德」呢?想不明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44

道德經譯註 第六十九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g04.html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註釋】

主:主動發動戰爭冒犯別人,即發動非正義的戰爭。

客:指對於別人的軍事進犯被動應戰,即出於自衛性質的正義戰爭。

行無行:欲擺開陣勢就像沒有陣勢一樣。第一個行是動詞,為擺開陣勢的意思。第二個行是名詞,為陣勢行列的意思。

攘:舉起手臂。

扔:對抗。

抗兵:對抗的軍隊。

相加:力量相當。

【翻譯】

兵家有言:「我不敢先挑起戰端而進犯別人,我只是在不得已時才起而應戰;在作戰時,我不敢逞強冒進,而寧願退避三舍。」這就叫做:(敵人)欲擺開陣勢,卻沒有陣勢可擺;要奮臂,卻沒有手臂可舉;要拿兵器,卻沒有兵器可持;要攻擊,卻沒有人對抗。但是,切莫看輕了敵人的力量,以至於遭到毀滅的禍患。因為輕敵違背了悲憫之道。所以說兩隻實力相當的軍隊遭遇,懷有對蒼生的悲憫之心的那一方會獲勝。

【理解】

老子認為戰爭是違背道的。所以他提出「殺人之眾,以哀悲蒞之」,「勝而不美」。在這一章他提出不應該挑起戰端,一旦開戰,也應該懷著悲憫蒼生的心態來看待這場戰爭,所謂「哀兵必勝」。因此感覺他說的這句「不敢為主而為客」有一些超脫的意味,客字也有謹慎小心的感覺。另外也可以看作是以靜制動的戰術。「不敢進寸而退尺」講的是以退為進的戰術。這些看起來實在是有點與常識相悖,所以老子會說「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

輕敵是兵家之大忌。趙括輕敵,結果四十萬軍隊被坑長平。劉邦輕敵,結果被圍在白登山。劉備輕敵,結果被火燒連營三百里。苻堅輕敵,結果淝水一戰風聲鶴唳。輕敵本質上已經跟老子所說的作戰應有的謹慎相背馳的,「輕敵幾喪吾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