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自保之道》有被炒作之嫌的個股 連碰都不要碰 看穿股市陷阱的四個警訊

2011-10-17  TWM




股市投資人面對刻意炒作,如何避 免誤入陷阱? 當出現以下四項指標:本益比過高、被主管機關列為「注意股票」、經營動態常見諸媒體、被投顧老師點名,就要提高警覺,才能趨吉避凶。

撰文‧周岐原

今年台股開高走低,加權指數一度跌到六八七七點,相當於從高點修正逾二五%;統計資料也顯示,今年股價跌幅超過大盤的個股達七三四檔,約為上市櫃公司總數 的一半。在大盤重挫情況下,投資人難免因選擇標的不慎,使資金部位受傷。

市場信心低落時,投資人不妨定下心來,重新檢討進出策略;若貿然布局炒作股票,不但無法賺錢,更容易虧損。所以選擇標的時最好提高警覺,曾有疑似炒作紀錄 的股票,就應該從理想標的刪除,並且堅持先做好準備功課,才進場買股票,如此才能趨吉避凶。

被有心人士盯上的股票,往往有一、本益比過高。二、被主管機關列為注意股票。三、經營動態常見諸媒體。四、被投顧老師點名。如果有以上四項指標出現,就應 該對其敬而遠之。因為股民訊息落後,往往見到明顯漲勢才匆匆布局,又無從得知行情何時結束,萬一來不及「下車」,被套牢的機率相當高。尤其是遇到類似今年 中,全球股市集體重挫的系統性風險,更是難以擺脫虧損夢魘,所以根本不碰有被炒作之嫌的個股,是最理想的作法。

本益比高出大盤太多很難賺到價差以本益比來看,雖然本益比是根據各公司所屬產業,及不同年度獲利的情況而變動,但與相近產業或指數比較,仍可客觀反映個股 的價位是否偏高、投資價值是否滑落。如英格爾股價去年十二月中漲到一九九元,接著在今年三月初衝上最高價二五七元。如果以前一年度獲利計算,英格爾的本益 比已達五十五倍。

五十五倍的本益比是否偏高?投資人只須略加研究產業,找出同樣生產電源供應器的企業,像是台達電、飛宏、幸康、新巨等公司,再觀察其財報表現,便不難找到 分辨方法。

以連年獲利不錯的幸康為例,若用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五.○六元計算,今年三月股價來到五十八.五元高點時,本益比約為十一倍;去年稅後純益回升的 新巨,以今年高價計算的本益比是十四倍。對照同業股價,本益比超出甚多的英格爾,就算強勁成長,但投資價值勢必難有太大空間。

在此同時,大盤在今年元月初的本益比約為十六.四倍,重挫二千點後,本益比更降至十四倍左右,也就是約英格爾本益比高點的四分之一。可見英格爾驚人的股價 與其說是大機會,更像是危險訊號;因為五十倍的本益比,代表公司每年維持這股成長趨勢,買進者也要五十年才回本。所以投資這類股票,通常很難賺到價差,投 資人應特別當心。

知名股市投資作家、鉅豐財經資訊執行長郭恭克則指出,對於營收、獲利高成長的個股,市場通常給予較高的本益比評價。但即使公司快速成長,投資人仍應仔細審 視其現金流量變化;若本業的現金流量持續流出,表示公司雖然賺錢,但獲利款項又持續投入經營運用,無法成為自由現金。所以投資時,並非個股具有高本益比、 高成長特質,就是最理想的選擇,而應搭配其他指標共同檢視、篩選。

主管機關列「注意股」出事機率高時常觀察主管機關公告的「注意股票」,並且避開這些標的,是另一條簡單的自保之道。證交所與櫃買中心會不定期公告被列為注 意股票的標的,標準包括漲跌幅放大、成交量或周轉率放大、單一券商成交量占當日成交比重過高等。當這些跡象出現,通常意味著這檔個股已被有心人士介入,才 會出現價格暴漲暴跌,籌碼大量換手,或集中特定券商進出的情況。

最顯著的例子,非去年股價狂飆的唐鋒莫屬。唐鋒從去年一月的二十二.二元,一度漲到二九九.五元,一年之內大漲近十三倍;在這段過程中,單一券商成交比重 過高、周轉率放大、漲幅放大等特徵,唐鋒全都具備。由於該公司無法如期申報完整財務預測,終於導致股票被主管機關暫停買賣。恢復交易後,唐鋒一路無量跌 停,目前已經回到起漲時價位,而且幾乎無人聞問。這段「轟轟烈烈」的暴漲暴跌之路,堪稱投資人最好的借鏡。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第三季至今有一一二家上市櫃公司因股價表現異常,被主管機關提列為注意股票。他們的共同特徵,多半是在短期內大幅漲跌。其實一檔股價劇 烈波動的股票,散戶越心存僥倖買進,越容易成為撿到最後一波籌碼的倒楣鬼;較晚進場者,更可能因主管機關祭出管制措施,而難以脫手。可見遠離「注意股」, 是股市求生的重要原則之一。

媒體、名嘴常點名個股應敬而遠之此外,經營消息常在媒體曝光的個股,投資人也要多加留意,最好是先研究其月營收變化、財報獲利結構等數據,是否符合報導指 稱的展望,再思考布局策略,以提防被特定人士利用報導出貨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今年初曾有消息指出,LED產業可望出現顯著成長,但從獲利能力、存貨周轉來看,不少LED業者的表現較去年差,甚至有逐季下滑的情形。例如以 合併財報觀察,LED大廠晶電、億光的存貨周轉率都有持續下滑現象,同時營業利益率降低,意味著獲利能力比先前弱化。不只是大廠,璨圓、佰鴻、泰谷等公司 也有這個現象,可見LED產業確實面臨結構性調整。

今年中就有多家LED廠股價重挫,到了八、九月股災期間,股價又跌得更低。如果只根據片面消息就買進LED相關個股,很可能受傷慘重。至於投顧老師經常點 名的個股,更是應該敬而遠之,免得被當作抬轎的冤大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34

上市公司閒錢理財有資金空轉之嫌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08936.html
動性緊張過後,銀行對資金的「飢渴」正逐步緩解,但是國內眾多上市公司用「閒錢」理財的需求卻大大增加,這其中,一些上市公司使用閒置超募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有資金空轉之嫌。

隨著6月末國內銀行在流動性緊張時推出的高收益理財產品陸續到期,收益率動輒超過7%的瘋狂景像已成過去時。7月末,記者從多家銀行瞭解到,月末推出的短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明顯下降,顯示出銀行對資金的「飢渴」已逐步緩解。

銀行回歸淡定並未影響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根據滬深交易所的信息披露統計,在不到10天裡,有超過30家上市公司購買了32億元的中短期理財產品,這裡面的主力是上市時間不長的中小板公司,其中不乏漢王科技、姚記撲克、好想你等上市即虧損或上市存爭議公司。

記者發現,儘管7月中下旬以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普遍回落,但是上市公司購買中短期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大部分平均能達到4%以上。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儘管不如6月底賺錢,但這個水平的收益率對於上市公司來說仍具吸引力。

對於購買理財產品的理由,絕大部分上市公司表示是為了提高閒置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稱銀行理財產品或類似產品的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本金和收益基本有保障。

雖然上市公司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看似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但如果是上市時間不長的公司,用上市時超額募集的「閒錢」理財,有資金空轉之嫌。

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一些公司使用的是企業自有資金,而另一些公司使用的則是在上市時從股民手中超額募集到的資金。儘管上市公司超募而來的資金需要放置於專有賬戶中不能亂花,但根據去年以來記者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觀察,由於經濟增速下滑和產業結構調整,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沒有將超募資金投向計劃外的新項目,最常見的是用其補充流動資金,而在今年流動性緊張推高理財產品收益後,更多公司開始將這部分超募資金轉向「以錢生錢」。

對此,北京一家擔保公司資深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家企業上市時沒有任何成本就能超額募資1億元,隨後用來購買收益率為4%的銀行理財產品,而銀行可以將這筆錢以6%的利率貸給企業或個人,借款方還可以再次購買收益率達到7%的理財產品,這1億元可能很難進入實體經濟,而上市公司和銀行則都能「以錢生錢」,有資金空轉之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57

專車能給城市交通緩堵?專家稱有強詞奪理之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9460.html

專車能給城市交通緩堵?專家稱有強詞奪理之嫌

一財網 章軻 2015-11-10 08:09:00

專車人群與出租車人群均有高學歷、高職業、高收入特征,只不過專車人群“三高”特征更為明顯,人群更為集中,出租車服務的普適性更廣;專車出行與出租車出行均呈現目的多樣性,但均以上下班通勤通學出行占比最高,但專車的通勤出行比例更高。

無論專車出行還是出租車出行,最高出行時間均發生在上下班通勤高峰時間。攝影/章軻

“專車出行未必一定給城市交通添堵,但更不可能讓城市交通緩堵。”11月10日,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楊濤表示,專車出行未必對城市交通擁堵帶來多大實質影響,但如果硬要說專車出行能給城市交通緩堵有貢獻,那就未免有強詞奪理之嫌。

楊濤分析說,就單車運輸效率而言,無論是傳統出租車、還是專車、乃至私人小汽車,由於均是個體化、個性化的機動交通運輸方式,因此均遠遠低於大容量公共交通,只有普通公共汽車的1/10,BRT、有軌電車等的1/20-1/30,地鐵、輕軌的1/30-1/50。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就單次出行而言,出租車出行方式的運輸效率比私人小汽車還要低很多。原因是出租車的里程空載率和時間空載率一般在20-30%,而私人小汽車基本不存在空載。私人小汽車每天出行2-3次,而出租車基本全天候在道路網上運營,每天在道路網上的時空消耗是小汽車的10-20倍,甚至更高,相對於公共交通的人均時空消耗而言,出租車出行人均時空消耗更是要高得多得多。

正因如此,大部分國家對城市出租車發展數量進行管控,出租車運輸定價遠遠高於公共交通,歐洲有不少國家不允許出租車在路上巡遊攬客,只能電話預約、定點承載服務。

專車出行的運輸效率和時空消耗介於小汽車和巡遊出租車之間。相對於私人小汽車,只要是以盈利為目的運營型專車(非盈利性的合乘車除外),其平均單車出行的時空消耗一定大於私人小汽車,更遠大於公共交通,但比傳統巡遊出租車要低。

楊濤說,出行數據表明,無論專車出行還是出租車出行,最高出行時間均發生在上下班通勤高峰時間,而此時正是城市道路交通擁堵最為嚴重的時段。如果城市公共交通不發達,在城市道路網給定且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市民出行過多依賴小汽車、專車、巡遊出租車,那麽城市道路交通擁堵狀況只會雪上加霜、日趨嚴重。

“當然,由於目前專車出行分擔率還很低很低,且相對於巡遊出租車,其運輸效率畢竟有所提高,因此,專車出行也未必對城市交通擁堵帶來多大實質影響,但如果硬要說專車出行能給城市交通緩堵有貢獻,那就未免有強詞奪理之嫌。”楊濤說。

楊濤和該設計院專家程曉明等人的調查發現,專車出行與出租車出行既有差異性,又有相似性,且相似性遠大於差異性。

他說,滴滴出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專車出行人群呈現出的特征包括,高學歷,其中博士或以上學歷者達0.5%,碩士達6.2%,本科則有63.9%,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僅0.2%;高職業,互聯網從業人員成為專車最主要的乘客群體,占到33.2%,其次是建築地產18.9%、媒體13.7%、金融11.5%等;高收入,69.5%的專車乘客每月可支配收入為3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的有17.1;80後、90後占主力人群,占比為63.21%,平均年齡則在32歲左右;以工作出行為主,呈短途化、公務化、日常化,上下班通勤是人們最主要的出行需求,被選率達77.2%,其次是休閑/娛樂/逛街/購物、出遊/旅行等等;時耗5公里以內的專車訂單占比39.6%,其次是5-10公里,占比34.9%。

南京市居民出行調查數據中出租車出行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學歷,本科大專46.1%,研究生及以上3.8%,雖然比上述專車出行人群相對要低一些,但也遠高於社會平均學歷層次;職業,公司職員30.8%(很大部分是從事或熟悉互聯網技術的),其次是離退休人員18.3%、民營個體經營者8.4%、服務人員7.6%、事業單位及公務人員7.2%;收入,51.9%的出租乘客月可支配收入在3000-10000元之間,超過10000元的有2.9%;年齡80後、90後占63.2%;出行目的,上班上學占15.2%(不含回程),探病就醫占6.9%,購物5.7%,赴宴5.0%,公務3.5%,探親訪友3.1%,回程53.0%。時耗5公里以內占31.7%,5-10公里占37.9%。

對比以上專車人群出行與出租車人群出行特征統計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專車人群與出租車人群均有高學歷、高職業、高收入特征,只不過專車人群“三高”特征更為明顯,人群更為集中,出租車服務的普適性更廣;專車出行與出租車出行均呈現目的多樣性,但均以上下班通勤通學出行占比最高,但專車的通勤出行比例更高;均以中短程出行為主,但專車平均出行距離更短;專車出行與出租車出行既有差異性,又有相似性,且相似性遠大於差異性。

楊濤說,專車出行是小眾出行而非大眾出行。查閱南京、深圳、重慶、昆明等若幹城市交通年度發展報告,出租車出行占居民全方式出行比重除了重慶山城超過5%,達到6.4%外,其余南京2.2-2.6%(歷年)、深圳1.7%(2013)、昆明2.1-2.7%(歷年),均不超過3%。

“當然,即使是小眾出行方式,也是全體市民都有可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都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運輸方式、出行方式一樣,政府和社會都應當給予公平、公正的對待。”楊濤說,政府有責任、有義務根據其運輸功能、運營特性給予適當的服務、保障、引導和管理。尤其對於建立在互聯網技術上的新型要約出租車運輸方式(即俗稱的所謂專車、約租車等),為廣大乘客提供了即時、便捷、舒適的個性化、高水平出行服務,應當在有組織、有引導、有管理的前提下給予支持和保障。

楊濤認為,中國的城市化與機動化正處於快速推進過程中,中國特定的人口、資源、環境條件,不容許走美國式的以小汽車為主導的機動化道路。未來中國的中產階層隊伍必將持續快速增長,最終將成為中國社會的主體力量。那麽,對於中國中產階層出行消費理念和消費選擇傾向的正確引導,將直接影響中國土地、能源、資源環境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大局。

楊濤說,要真正滿足每個城市的老百姓數以百萬、千萬計日常出行需求,緩解大城市交通擁堵,引導城市空間與土地利用優化,確保城市與交通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最關鍵的寄托與抓手還是要靠城市公共交通。而要讓廣大市民“願意乘公交、更多乘公交”,公交優先發展、公交創新提升則刻不容緩。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59

供不應求之說 有誤導之嫌

1 : GS(14)@2017-12-24 01:45:11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619&issue=20171223


【明報專訊】後天便是聖誕節,2017年也即將完結,雖然近月銀行拆息急升,但似乎無礙樓價指數繼續破頂,現在大家都說供應仍然緊絀,所以後巿仍是易升難跌,而本周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首份《長遠房屋策略》(以下簡稱長策)也剛出爐,運房局長陳帆表示,目前政府所覓得土地,即使能如期推出建屋,未來10年亦只夠興建23.7萬伙公營房屋,距離長策28萬伙目標尚欠4.3萬伙,「係有一個落差」,似為香港未來樓宇繼續長期供不應求作出註腳。

長策按最新需求推算,2018/19至2027/28年度的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繼續維持46萬個單位,與前任特首所訂目標一樣,而政府在2014年重新制定長策當時訂立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8萬伙。之後政府每年底會更新「未來10年期」建屋目標,2015年及去年調低供應目標至46萬伙。

長策只是目標 不擔保有「進展」

有意見批評長策的新目標仍維持10年建46萬伙是「零進展」,不過,長策一向提出的是「目標」,應按巿場及環境而作出調節,並不一定要有「進展」,若發覺未來房屋需求減少,就算是調低目標仍未必不適當。

另外,政府和業界仍普遍強調搵地困難,目的可能是藉此加強民意支持政府搵地的努力,不過正如前理大教授林本利早前指出,有關說法,只會加劇港人加快買樓的意欲,反而助長推升樓價,對發展商和業主更有利。

灌輸「搵地難」印象 反推升樓價

其實,香港的土地真的不足夠嗎?政府評估發展商現持有新界農地面積不少於1000公頃,而《明報》根據公司年報等資料,各發展商也持有大量未開發農地,如恒基(0016)持有農地主要分佈古洞北、粉嶺北等,涉及面積達4490萬方呎,新鴻基地產(0016)則有2800萬方呎,而新世界(0017)和長實(1113)也各有約1740萬和1340萬方呎(圖1),單是這四家發展擁有的未開發農也合共已超過1億方呎,若以3倍地積比、平均建500方呎單位計算,這些農地在補地價後已足建60多萬個私人住宅單位,已遠超長策的未來10年包括公私營的房屋總供應目標!

土地不足說法 值得斟酌

當然,也有評論指政府的預測往往出錯,就如差餉物業估價署每年都會估計未來一年的私人住宅落成量,但當年尾「埋單」之時,卻會往往不達標,如2014至2016年,私人住宅落成量便分別較年頭預測的落成量少11%、15%,以至20%,都是未能達標,所以認為雖然運房屋每季給出的未來3至4年私人住宅潛在供量雖然不斷增加,都只是美麗謊言,既然供應不達標,那樓價自也難壓下去。

新一屆政府落成量料達標

不過,今年首10個月私宅落成量已有14,135伙,僅較原來預測落成量17,122伙相差17%(圖2),則若計入最後兩個月會落成的數字,今年能夠達標的機會便相當高,事實上,上屆政府意識要真的下功夫搵地增加供應,也要時間去完成目標,看來,由今年開始,政府預期會增加的供應量不會再容易交不到差。

根據屋宇署最新發表最新數據,2017年10月全港共有6個私人住宅項目動工(按屋宇署接獲上蓋建築工程動工通知為準),總共涉及2720伙,較9月份的915伙增加1.97倍;而今年首10個月累積動工量達18,725伙,較去年同期的16,773伙增近12%,創2001年以來新高(圖3)。

綜合以上數據,假若香港樓宇沒有新的因素出現而再刺激需求急增,而其實供應確較之前大大增加,說香港樓宇會繼續長期供不應求,似乎有點誤導。

做人民幣定期 收息回報高過收租

現在買樓,不是自住,便是作投資用途,投資不外乎希望樓價上升或藉放租物業求取租金回報。不過,現在一般住宅的租金回報只有2厘多,隨近月銀行拆息不斷攀升,就算是採用拆息按揭,供款利率也已超過兩厘,扣除利息開支後收租其實冇乜肉食。朋友外匯專家盧楚仁便說,中國資金流走似有效遏止,人民幣也已回穩(圖4)甚至有升值動力,現在敍做一年期的人民幣定期隨時可收4厘息,可能較買樓收租更吸引。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6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