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遠期交易臨「大考」

http://futures.hexun.com/2011-11-21/135445523.html

 「連村裡都在辦中遠期交易市場,情況已經出人意料地混亂」

  針對愈演愈烈的部分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亂象,為避免出現類似溫州、鄂爾多斯(600295,股吧)等地的區域性金融風險,在歷經多次整治仍不見效的情況之下,一項由商務部牽頭的相關行政法規或將推出在即,一次相應的整治行動,亦是箭在弦上。據悉,相關文件已下發至省部級,尚未對外公佈。

多位接觸相關部委決策層的人士向《財經》(博客,微博)記者透露,此次整治可謂「亂世之下出重典」。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將針對中遠期交易市場的調控措施,由之前的「規範整頓」變為「清理整頓」。一詞之差,顯示出相關部門無奈之下的「痛下決心」。

  從2009年起,相關整治已歷經多次,但因始終缺乏相應法規條例的支撐,均未見到明顯效果,反有愈演愈烈的趨勢。2009年底,中國的中遠期交易市場約在200餘家左右。但在已經叫停的前提之下,目前中遠期交易市場的數量,卻暴增到500家至800家左右。

  「連村裡都在辦中遠期交易市場,情況已經出人意料地混亂。」長期關注該領域的北京工商大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這樣形容目前的情形,「各種市場的層次良莠不齊,打著國家級交易市場旗號搞貓膩兒的市場,更比比皆是。」

  當下情形,與1993年國務院針對期貨市場熱潮暴漲的「痛下狠手」類似,彼時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為起點,針對期貨市場的整頓持續了八年時間。

  業內已有敏感者聽到風聲。在10月底於天津舉行的一次相關行業論壇上,參會者已在討論相應的「應考」措施。

  市場「增生症」

  真正意義的中遠期交易市場和期貨市場的本質區別在於,前者是進行實物商品交易的場所,強調物流的轉移,後者基本功能則是發現價格和管理風險。

  據銀河期貨進行的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9月中旬,中國國內可查的由部委或者地方政府批准的、交易比較活躍的中遠期交易市場已有近80家。其交易的品種,則涵蓋農產品、金屬、能源、化工產品、原材料、貴金屬、碳排放權衍生品等。

  在這些中遠期交易市場當中,有些品種是期貨市場已上市的,比如白糖、焦炭,以及期貨交易所正在研究推動上市的,如動力煤和化肥等;但也有一些小品種,則被期貨市場實踐證明市場風險極大,比如紅豆、綠豆、紅小豆等。

  這些中遠期交易市場一般採用中遠期合同交易與即期現貨交易相結合的形式。其中涉及到中遠期的交易,可以總結為三種:1.普遍採用的與期貨交易類似的標準化合約形式,合約交割日期固定;2.在期貨標準化合約基礎上進行「創新」變形的合約形式,交割日期不再確定;3.類似股票市場的固定標準化合約數量的形式。

  除了上述形式,目前國內還有很多以網上交易、電子交易等形式存在的眾多中小型中遠期交易市場。

  新湖期貨分析師詹嘯分析指出,因為目前的審批、監管機制事實上處於缺位狀態,而行業內部也根本沒有建立起行業自律機制,故相應的市場數量、資金總數等數據,實際上處於過分龐雜因而無法統計的狀態。

  長期關注此市場的胡俞越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此類市場的數量已經超過了500家,「說有800多家,其實亦不為過」。

  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業內相關人士的普遍贊同。2009年底,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交易市場的數量還只有200多家左右。出現如此的「星火燎原」之 勢,背後的原因多種多樣。「這麼多的中遠期交易市場,證明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有這樣的客觀需求。」 中國期貨市場奠基人之一、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常青告訴《財經》記者。由他所領導的學術小組,近期也正在針對此領域進行研究。

  而按照胡俞越的解釋,最為基本的原因是期貨市場不發達,不能滿足現貨市場的避險需求和投資需求,以及流動性過剩,投資品太少。以此來 看,2010年在中國接連出現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現象,皆是因為此類交易市場提供了相應的平台,適應了大量資金的投資需求。因為它們 和股市不同,採取的是雙向的交易機制,將相應產品炒高或者炒低,炒家均可獲利。

  此外,各級地方政府的利益訴求也夾雜在其間。對於它們來說,複製其他地區的半交易市場經驗成本極低,而所帶來的好處又有兩個:首先是可以號稱建立起了「要素市場」,從而打上經濟轉型的旗號;此外,建立市場所帶來的資金聚集效應,也是各級地方政府所樂意見到的。

  有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也有這樣一種情況,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根本看不出期貨市場和中遠期市場之間的花樣,對於各種貓膩兒更是一無所知,糊裡糊塗地就批準成立了。」

  利益驅動

  除了上述原因推動中遠期交易市場出現猛增,建立市場本身的巨大利益,其作用亦不可小覷。

  據調查,目前各類交易市場大多對外宣稱「非營利性質」,但實際的情況卻是,稱它們為「非贏利不可」才更恰當。在實際的運行過程當中,在交易市場 中共存在兩類投資者:一類是傳統的、投資於市場產品的投資者。而另外一類則是市場本身的投資者,通過辦市場來贏利。因為交易市場會從每一筆的交易中收取手 續費,累積起來,其總額驚人。

  此外,交易市場操辦者親自下場交易的現象也並不少見,而且往往因此隨意事後修訂相關交易準則,以賺取相應利潤。經證實,前期南方某糖業市場就曾曝出修訂交易準則獲利的內幕,最終僅以該市場總經理「被離職」而告終。

  事實上,交易市場的多重贏利方式,並不僅限於上述這幾種。以生豬中遠期交易市場為例:目前,在全國範圍內開拓網點的「生豬准期貨市場」主要有三 家,分別為湖南御邦大宗農產品交易所、蘇州大宗商品電子交易中心、重慶農畜產品交易所。為了活躍交易,這些交易市場的普遍做法是發展大批沒有生豬業務的投 資公司來做做市商。具體的做法為從發展會員中賺取手續費,在會員每筆2元左右的交易費中,做市商可以獲得其中的75%。

  其中,在2009年6月13日成立的重慶農畜產品交易所,由重慶多家國企共同出資組建。其註冊資金1億元,五個股東分別為渝惠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農墾控股有限公司、糧食集團有限公司、渝富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重慶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各佔總股本的20%。

  據悉,三家交易所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會員,在交易中,會員之間構成了力量不對等的多空雙方。三家交易市場的交割合約價格之間存在高低差價,這意味著套利空間的存在,只要在價格低的市場鎖定貨源,在價格高的市場鎖定客戶,就可以穩賺其中差價。

  目前,生豬合約不能跨所交易,但是生豬本身卻可以跨所交易。因為三個交易市場交割標準基本相同,跨所套利不一定用長途販豬方式實現,完全可以利用當地的現貨市場完成交割。

  為了活躍交易,各類中遠期交易市場改採取的做法,並不僅限於發展做市商一種。2010年10月,一種在渤海交易所上市的動力煤合約,其延期交割 的補償金數量已經為零。這意味著:在該所的規則體系之下,交易商可以無限期持有合約。渤海交易所的本意是鼓勵交易商投機,增加交易量。但亦有說法指出, 「期貨市場一個半世紀的實踐已經證明,交割是促使期貨價格在到期日之間趨於一致的根本保障,沒有交割純粹投機的市場將完全蛻變為一個賭場,沒有任何意 義。」

  「這實際上已經脫離了中遠期交易的性質,演變成非法期貨市場,危害極大。」2010年底,銀河期貨公司媒體總監劉文元在一篇名為《加強監管 科學規劃 合理引導中遠期市場發展 建立多層次期貨市場體系》的文章中如此指出。該文亦曾引起相關管理層的高度重視。

  據劉文元分析,目前國內存在的交易市場,主要的危害之處有五點:1.客戶資金安全毫無保障;2.交易規則安全毫無保障;3.交易技術安全毫無保障;4.大量吸納自然人客戶容易導致群體性事件發生,造成公共安全隱患;5.干擾市場價格,擾亂正常經濟秩序。

  新規破土

  針對上述種種亂象,2009年12月初,國家工商總局已 經下發232號文要求「全國禁止新設立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該文要求,對新設企業的名稱、經營範圍及原有企業申請名稱、經營範圍變更登記的,不得使 用「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管理」、「倉單交易」等字樣。這一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場監督 管理局」下發的文件,整頓對象為56家大宗商品市場。

  進入2010年之後,商務部再度發力整頓大宗商品市場,出台了《中遠期交易市場整頓規範工作指導意見》:禁止設立新的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 保障資金安全、禁止自然人和無行業背景的企業入市交易、禁止代理業務、規範保證金繳納形式、限定每個交易品種和每個交易商的最大訂貨量。

  然而,即便有了232號文的明確禁止,但在地方政府的「關照」下,在江蘇、山東、北京、武漢等省市,仍有各類巧立名目且數目眾多的新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盤接踵開市。由於各地執行政策力度不一,交易所氾濫生長的局面仍未得到遏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開始中遠期交易市場的門檻過低、利益驚人是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在業內人士看來,最重要的原因,則是監管機構不明、監管法律法規條例欠缺。

  在監管機構層面,多年來一直存在的尷尬是,商務部和證監會均不太想接這個「燙手山芋」。

  從證監會的角度來說,它因本身即在監管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擁有一定的監管技術手段,故其接手有其先天優勢。但據業內人士介紹,證監會因其本身的工作已經繁雜,且因為交易市場涉及到現貨及稅收問題,和商務部的權責有重疊,因此缺乏興趣。

  此外,因為擔心影響期貨發展,證監會針對中遠期交易市場的態度並不積極,甚至持反對態度。相關人士指出,2007年2月通過的《期貨交易管理條 例》之所以將中遠期交易市場的交易品種稱為「變相期貨」,亦是本著反對的態度。在《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中,針對中遠期市場等「變相期貨」品種,提出需要由 商務主管部門即商務部來進行整改。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現貨市場屬於原商業部市場建設司管轄。隨著國家部委的改革,市場建設司先後併入內貿部、經貿委、國家發改委,最後又進入商務部。但是,正因為涉及到電子盤、掛牌交易等期貨市場已有的手段,故商務部的態度也並不十分積極。近年來它並沒有採取特別深入的整頓動作,而是像監管現貨市場一樣,通過工商部門進行日常管理、工商登記等管理措施。

  此外,監管時無法可依,亦為調控交易市場的重要阻力之一。胡俞越教授分析指出,正因如此,各地設立交易市場時才有恃無恐,因為沒有法,所以根本 談不上違法。早在2007年12月,商務部擬定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就已下發,但迫於種種原因並未成真。

  《財經》記者獲悉,目前一項由商務部牽頭起草的相關行政法規已基本成型,或將推出在即。據瞭解,可能的整治動作是:由商務部或者更高一級的政府 部門頒佈行政規章,以此作為開展整治行動的依據。有知悉情況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此次整治行動可謂「痛下決心」。而其中措辭較為嚴厲的,共有三方面內 容:對於交易中存在重大問題、炒作痕跡比較嚴重、非常接近期貨的相關交易,均要徹底進行清理整頓。

  胡俞越分析稱,從目前來看,針對交易市場進行立法的條件尚不成熟,因為期貨交易法本身亦尚未出台;但針對現在長期「無法無天」的亂象又不能不管,故出台部級規章進行規範的時機,已經成熟。

  直接推動此項規章出台進程的,是2008年傳出的華夏期貨郭遠峰攜巨額交易資金潛逃一案。自此之後,由商務部主要牽頭的相關調研一直在全國各地 進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研究員廖英敏此前曾參加過相關調研,她告訴《財經》記者,相關調研的牽頭單位亦有國務院法制辦,規格不低。

  此外,一位接近證監會的人士還向《財經》記者透露,2007年通過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也正在進行修訂之中,其中有關「變相期貨」的內容,也可能出現某種程度的變更。「畢竟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大家對於這個市場的認識又加深了不少。」這位人士稱。

  生態待理

  針對交易市場的監管可能從嚴的消息,多年來一直未曾斷絕。但有不少跡象表明,這一次「狼」真的要來了。

  而在10月22日-23日於天津舉行的一次相關行業會議上,與會者更是已經在討論如何應對可能變得嚴峻的形勢。「大家都相信會『切一刀』,不相信會『一刀切』。」一位參會人士說。

  當下的情形,頗為類似於1993年出現的全國性期貨市場熱。當時的情形是,經過地方工商所審批之後,就可以開設期貨市場。一時間,全國出現了80多家期貨交易所,上市的品種多達100多種。

  亂象之下,以國務院1993年下發的《國務院關於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為起點,針對期貨市場的整頓前後共持續了八年時間。

  當下的交易市場熱和1993年的那次並無本質不同:通脹形勢不容樂觀,投資者們對未來經濟看好,但對短期經濟形勢比較悲觀,發展實業的比較少,進行投資的人較多。

  新湖期貨分析師詹嘯認為,較好的整頓措施是先設立一系列准入門檻,例如註冊資金數量、交易資金第三方監管等,在這些門檻設立之後仍不見效的前提之下,再進行嚴格的徹底洗牌。

  在目前經濟形勢並不明朗、重重阻力之下,胡俞越教授已在擔心,相關的整頓措施可能會像2008年郭遠峰潛逃後進行的相關整頓最終夭折一樣,也走 上回頭路。「當時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清理整頓機會,但一遇到全球危機就停了。因為這個市場本身也提供就業崗位,停了會給維穩帶來壓力。目前我們也面臨同樣的 外部環境,果真清理整頓的話,維護一方平安,保障就業,各種各樣的聲音還會出來。」胡俞越說。

  他提出的建議是,這一市場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是向現貨靠攏而不是向期貨考慮,考慮更多的是現貨買賣的流程及步驟。其目的,應該是「立足現貨,提升現貨,服務現貨,回歸現貨」。

  目前交易市場中亦不乏經營較好的實例。以業內公認較好的廣西糖網食糖批發市場為例,該市場就將網上交易和物流配送進行了無縫結合,因而被譽為國內最為成功的樣本。

  2010年,經廣西糖網進行配送的食糖數量已經達到300多萬噸,佔到了全國白糖現貨配送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長期關注期貨市場的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安毅則指出,長期來看,中遠期交易的意義不容忽視,例如紅豆、綠豆等這種小宗農產品,需要披露市場信息、發現價格,但為了避免讓人控制,就只能去做中遠期交易。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形成良好的經營生態。

  「相關的部門雖然對此還沒有太深的研究,但也並沒有一棍子打死,而是選擇了慢慢進行規範,證明高層對這個市場還是有一定認識的,不想直接關掉,這是件好事情。」安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